【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面對一波波裁員潮,精神科醫師發現有愈來愈多上班族出現「預期性焦慮」症狀,成天擔心自己是下一個被裁員的對象,吃不下,也睡不好,工作表現愈來愈差,最後真的被裁員,成為這波全球不景氣下的受害者。
「這根本是自己嚇自己!」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宗憲強調,只要心情放輕鬆,不去東想西想,很多事根本不會發生。愈緊張,愈在意,就愈可能影響工作表現,最後終於惡夢成真。
劉宗憲表示,近來求診病患增加一成以上,除了原來就來看病的老病號外,也出現一些新面孔,幾乎清一色是中階主管,失業焦慮是發病的主要原因。
大多數新病號仍正常工作,只是成天擔心自己是下一波被裁員的對象,變得沒有信心,緊張焦慮,身心搞得亂七八糟。
就有一名年約50歲的中年男性病患,原本在某家證券公司當經理,全球金融大海嘯爆發後,業務量遽縮,加上投資股票全數套牢,他成天擔心自己會失業,焦慮緊張到乎無心工作,不久前真的被解雇了。
失業的他又不敢讓家人知道,每天早上仍穿戴整齊,準時出門,繞到公園閒晃,晚上再拎著公事包回家。時間久了,憂鬱情緒逐漸浮上來,有時甚至出現自殺念頭。
劉宗憲說,這類病患最近還不少,他通常會建議對方一定要勇敢面對,且要和家人談清楚、講明白,因為唯有至親家人的協助,才能走出困境,重新迎向前去。就拿那位經理來說,在和家人溝通後,獲得家人支持,最後在哥哥介紹下,重新找到一個貿易公司的工作。
劉宗憲表示,經濟不景氣還會再持續,面對未知的未來時,一定要樂觀面對。如果真的被裁員,也不要憋著不說,而應告知家人,如此才有重新出發的機會。
【2009/02/16 聯合晚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