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科醫師楊紹民曾患重度憂鬱症,除了靠藥物,調整飲食和心態是幫助他走出憂鬱的關鍵,頭痛、失眠跟著不藥而癒。
四十八歲的楊紹民十幾年前升主治醫師。他凡事要求完美,為了治療失眠的女長者,用藥相當小心,怕劑量多了病人會一覺不起,劑量若少了病人又失眠,這事讓他壓力大到不行。
楊紹民的舅舅確診癌末,他為了是否告知家人舅舅的病況就琢磨三周,後來選擇告知,但過程讓他陷入極度掙扎,加上先前壓力無處釋放,壓力和罪惡感導致他出現重度憂鬱症狀。
楊紹民指出,他看過身心科也服過藥,但效果有限。他參考中醫對憂鬱症的論述,透過生活調整,包括靜坐、瑜伽、調和呼吸、規律運動、攝取多元色彩的蔬果等,同時訓練自己轉念,用感恩心和正向態度看人生,憂鬱症不藥而癒。
他發現身邊近七成五的親友有隱性憂鬱,症狀包括輕度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不耐煩、宅在家;重度憂鬱者脾氣差、想找碴。
▍提供優質新聞,還需要你的鼓勵,按讚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line_800x100_udnhealth.png)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line_300x135_udnhealth.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