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初學者天天堅持慢跑5公里卻想睡?達人:「隔天跑」比每天跑更健康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聲/ Podcast

🎧|你也是「I人」嗎?專家教你如何逐步擺脫社交恐懼

「社恐」是「社交恐懼症」的簡稱,指的是人們面對社交、公開表達時因為害怕被人評判、指責等而產生的逃避心理。此為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社恐」是「社交恐懼症」的簡稱,指的是人們面對社交、公開表達時因為害怕被人評判、指責等而產生的逃避心理。此為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聽健康

00:00/00:00

「你是E人還是I人呢?」、「好羨慕E人總是可以侃侃而談!」、「社恐該怎麼辦?」許多人把社恐當成一種困擾,事實上,像男神梁朝偉、小S的大女兒Elly許曦文都曾自曝有社恐。不過根據精神科醫師的說法,對社交會感到恐懼、焦慮、害怕,才是正常,也才符合生物本能。為何會這樣說呢?

🎧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

目前擔任三軍總醫院研究副院長,同時也是該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醫師的葉啟斌解釋,與陌生人、不熟的人寒暄、聊天、互動會有壓力、感到恐懼,這很正常,因為和別人互動的時候,「其實有很多的風險」,因此的確需要特別提防、小心,除非建立足夠安全感,與人相處才會比較安心、放心。

當社恐侵蝕生活,怎麼辦?

不過葉啟斌也提醒,面對社交情境,一旦壓力過頭,很可能就會對行為、思考、生活造成一些困擾,當情況很嚴重的時候,便演變成「社交焦慮症」,此時,這些對社交焦慮症族群常擔心自己說話、穿著與行為舉止受他人審視,也憂心自己的所作所為、一言一行令人尷尬、困窘,因而常陷入天人交戰。

當情況進一步惡化,部份社交焦慮症患者甚至不敢出門,也害怕與陌生人見面,連上學、上班等該做、想做的事,都沒有辦法執行,這時,生活功能已受損害,若持續六個月,建議就要求助、就醫,以免病情加劇、生活機能更受傷害。

事實上,不少社交焦慮症患者後來產生了憂鬱症,有研究報告顯示,在社交焦慮症患者中,約四成後來出現憂鬱症,當憂鬱症發作,病患的生活更陷入一團亂,「那個痛苦是難以言喻的」,因此很需專業人員的支持、協助。

缺乏社交技巧,可以這樣做!

此外,葉啟斌舉例,有些小孩很怕生、缺乏社交技巧,且對社交充滿恐懼,這時,「並不是像一些爸媽一樣,認為把小孩丟到一個公共場合,小孩就知道怎麼社交。」

三軍總醫院研究副院長葉啟斌建議,父母可以教導一些小技巧,讓孩子累積成功經驗。同時,父母也要教導,若社交、與他人互動過程遭到拒絕,也並不代表就是失敗者。記者周佩怡/攝影
三軍總醫院研究副院長葉啟斌建議,父母可以教導一些小技巧,讓孩子累積成功經驗。同時,父母也要教導,若社交、與他人互動過程遭到拒絕,也並不代表就是失敗者。記者周佩怡/攝影

葉啟斌建議,父母可以教導一些小技巧,像教導孩子可先在旁邊觀察,看有沒有空檔,或有沒有比較友善的人可以互動,然後逐漸累積一些成功經驗,同時,父母也要教導,若社交、與他人互動過程遭到拒絕,也並不代表一次失敗,就是失敗者,可繼續尋求新的嘗試機會,在父母循序漸進的引導、支持下,孩子的社交技巧也會逐漸進步,而這些方法,成人也是適用。

葉啟斌小檔案

現職:

三軍總醫院研究副院長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經歷: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部主任

三軍總醫院基隆分院院長

學歷:

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研究員

國防醫學院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

Podcast工作人員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

製作人:韋麗文

主持人:蘇湘雲

音訊剪輯:陳函

腳本撰寫:蘇湘雲

音訊錄製:周佩怡

特別感謝:三軍總醫院

焦慮症 憂鬱症 恐懼 父母 孩子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