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吃櫻桃補鐵、補血其實沒效!專家揭「隱藏4益處」,竟還能改善睡眠品質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自體免疫

異膚療效大躍進 醫病溝通採精準治療勿自行停藥

臺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陳彥如。圖/陳彥如提供
臺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陳彥如。圖/陳彥如提供

聽健康

00:00/00:00

近來季節交替,正是異位性皮膚炎的好發時期,但有時病患常擔心副作用和抗藥性而未規律用藥。醫師提醒,近年治療大躍進,病人會有更多選擇,部分藥物雖有副作用,但都可以預防,並可透過定期監測與劑量調整,醫病溝通選擇最適合的治療,病人不必太過焦慮,更不宜擅自停藥反而影響治療效果。

臺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陳彥如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治療分為局部與全身性,前者用藥有外用保濕劑、濕敷療法、類固醇藥膏、外用免疫抑制劑和抗生素藥膏等,全身性療法有口服類固醇、口服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等,部分病患亦會視情況使用抗組織胺、口服抗生素等。大多數外用及口服藥物不會產生抗藥性,唯有當病人皮膚因搔抓出現傷口導致細菌感染時使用的抗生素,若沒遵循醫囑自行停藥才可能出現抗藥性,建議病人仍應把每次醫師囑付的療程做完,不要吃吃停停,才能加強整體的療效。

使用免疫抑制劑 應定期回診監測

許多中重度病人服用免疫抑制劑,副作用問題也常讓患者擔心。陳彥如醫師表示,免疫抑制劑也分局部和全身,局部藥物包括: 醫立妥、普特皮、適健膚,能改善皮膚發炎及搔癢感,部分病患於塗抹初期可能出現灼熱、刺痛感,但通常不太嚴重且短暫,而且這些免疫抑制劑很快能發揮作用,也不像類固醇會造成皮膚萎縮,故較適合長期使用。

至於全身性的免疫抑制劑,陳彥如醫師表示,目前有多種常用藥物,部分藥物會造成白血球低下、影響肝腎功能、口腔潰瘍、血壓上升等問題,不過免疫抑制劑的副作用通常高劑量下才會發生,臨床上醫師會依病患狀況挑選適合的藥物,病患亦應配合醫師建議的藥物劑量及頻次,規則返診追蹤,便可降低不良反應風險,不用過度擔憂。

陳彥如醫師提醒,使用免疫抑制劑的病患應定期抽血監測肝腎功能及白血球,針對初次使用的患者,醫師會安排在一個月內回診了解是否有副作用,接下來每一至三個月定期監測肝腎功能及白血球,患者平時也要養成固定量血壓的習慣,可降低血壓升高的風險。

她也說,免疫抑制劑用藥初期醫師會從低劑量開始慢慢增加劑量,部分藥物則是可將藥物劑量拆成早晚各服用一次,待觀察確定患者沒有副作用風險時,再調高劑量。

也因為副作用讓患者擔心,常有病人自行停藥。陳彥如醫師說,病患若只是一些輕微的不適例如腸胃道不舒服,應與醫師討論後再決定是否停藥,若任意自行停藥,因免疫抑制劑要在服用一段期間之後才能發揮效果,如果中途停藥,整個療程需全部重來。最重要的是病友一定要規律回診與定期監測,有任何問題應盡快提出與醫師討論,若規劃長期出國無法回診的病患,預計開始服用免疫抑制劑,則建議在當地就醫評估後再開始服用免疫抑制劑,以免無法監測而衍生風險。

新藥病情控制佳 監控降副作用風險

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在生物製劑上市後,讓病情控制更好,大幅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12歲以上中重度患者,也獲得健保有條件的給付,最近口服標靶小分子新藥也陸續上市,這些新的治療方式都成為異膚患者未來的希望,患者用藥一至兩周後皮膚病灶明顯進步,對人際關係改善甚多。

之前臨床研究發現,不論是生物製劑或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都有不良反應,生物製劑的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不適及結膜炎等,通常使用局部外用藥物就能改善。

而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的副作用則包含上呼吸道感染如鼻咽炎、血球低下、帶狀皰疹等,個案的使用上會稍微受限。陳彥如醫師指出,在臨床上上述副作用很少見,醫師也會定期為患者做監測,而且口服便可達療效,特別適合懼怕打針的患者。而若為年長患者或曾發生帶狀疱疹的患者,則可優先考慮使用生物製劑。

而最好的治療方式,就是在進行治療選擇前,與醫師建立良好的溝通,建立醫病共享決策,治療開始後應規則追蹤,尤其新藥上市後,食藥署也會要求醫師進行「風險管理計畫」,在最大化療效的同時也降低副作用風險,達到全人精準治療。

異位性皮膚炎 副作用 治療 用藥 生物製劑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