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
聽健康
在美國總統川普貫徹關稅政策的影響下,全球股市近期面臨劇烈震盪,讓許多投資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尤其對於40至60歲的成熟投資族群而言,資產的波動不僅影響帳面數字,更直接牽動退休準備、未來現金流與財務自主的穩定性。
川投顧一句社群媒體上的發言,就能讓市場天翻地覆,充斥各種多空消息,接收到這樣的混雜資訊,容易讓人情緒大起大落,進而做出錯誤的投資判斷。越是在這種環境下,我們越需要回歸理財的基本原則與長期紀律。
以下 5 個核心的財務原則,能有效幫助你避開投資誤區,穩健穿越市場低谷,守護你重要的人生財務目標。
資產配置是財務規劃的基礎,也是應對市場風險最重要的防線,透過股票、債券、現金等不同資產類型的配置,可以有效分散風險、穩定資產波動。
對40至60歲的投資人而言,資產配置策略應與人生階段、財務目標及風險承受能力高度連結。如果,你的工作時限還有 10 年以上者,仍可持有一定比例的股票資產,參與市場成長動能;而已接近退休,甚至是已經進入提領階段者,則應提高穩定性資產比重,確保現金流不中斷。保持紀律、定期檢視並調整配置,是面對市場動盪最實用的防禦策略。
一個成熟投資人必然能理解,理財的本質,是幫助你達成各種人生目標,而非追逐短期市場波動的高低起伏。與其積極追求高報酬,不如專注於降低投資風險,降低那些可能讓退休計畫失衡的風險。
你可以建立「緊急預備資金池」,保留3~6個月的現金部位或等值的低風險資產,作為生活或突發支出的緩衝,讓家中生活費、房租房貸等支出不斷炊。此外,透過保險規劃、風險分散策略與合理的提領率設計,也能進一步提升整體財務韌性。
筆者提醒,在重大行情波動時,保持冷靜、回顧長期目標,比任何市場預測都更具意義。
根據行為財務學研究,投資人最常見的錯誤,往往不是判斷錯誤,而是情緒失控。在市場下跌時恐慌賣出,在上漲時興奮追高,這些人性弱點會打亂原本的長期計畫,讓資產成長目標無法實現。
每一位投資人都應在情緒平穩時,預先設計好投資策略、資產配置與再平衡機制。若幸運地遇到市場劇變時,就能根據既定策略應對,不致慌亂。筆者在這波股災中,便運用清明連假再次確認自己的資產概況,將預備好的現金部位,分批進場投入大盤 ETF 之中建立長期投資的部位,不求買在最低點,但能買到相對低點。
與此同時,定期與理財顧問進行投資回顧與風險評估,不但能增強投資的自制力,也能協助投資人維持決策一致性。
地緣政治風險與日俱增,分散投資不僅限於資產類別的分散,更應涵蓋區域、產業與投資工具的多元配置考量。舉例來說,可將股票資產分散在不同市場(如美國、亞洲、新興市場),搭配被動型基金,降低單一市場或產業的系統性風險。
此外,適度納入替代性資產(如REITs、黃金或基礎建設相關產品),也有助於平衡整體波動性。透過這樣的結構化分散,可有效提升投資組合的穩健性,讓資產更具抗震能力
股資市場不穩定時期常見3大風險行為
除了堅守原則,更重要的是避免關鍵時刻犯下錯誤。以下是筆者觀察到,在市場不穩時期常見的三大風險行為:
.情緒化賣出長期資產
許多投資人在市場下跌時恐慌出場,導致在低點賣出、錯過高點。德國股神科斯托蘭尼曾說過:「小麥下跌時,手中沒有小麥的人,小麥上漲時,也不會有小麥」。市場難免震盪且難以預測,但長期而言,下跌後的資本市場終將具備回升動能,長期待在市場是投資最好的策略之一。
.停扣停投,錯過佈局良機
許多人在股市下跌期間因為恐懼,會暫停定期定額,實際上往往錯失了低檔佈局的黃金機會。最理想的定投策略是買出微笑曲線,越是在震盪期間,定期定額反而能拉低平均成本,增加購買單位數,若你會擔心投資項目再也無法回到高點,那麼你應該考量的是投入大盤,讓資產跟著市場趨勢長期向上成長。
.過度使用槓桿工具
在市場多頭時,部分投資人為了追求更高報酬,會選擇融資買股、投入槓桿型ETF或使用信貸投資,這些策略在上漲期間的確有機會提高資產效率。然而,當市場反轉,損失也將同步被放大,甚至影響整體財務結構。槓桿並非不能用,而是必須審慎評估你的風險承受度、還款能力與市場情境,否則容易讓原本穩健的投資計畫因短期虧損失控而中斷,甚至直接離開市場。
每一次市場劇烈震盪,都是對投資策略與財務計畫的嚴格考驗。筆者始終強調: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不確定性從來就不會消失,但風險可以透過專業規劃、紀律投資與策略執行來有效管理。
對於40至60歲的投資人而言,市場短期波動的確令人焦慮,但只要回歸初衷,明確財務目標、控管風險、遵守紀律,就能守住退休財務藍圖的核心。若有投資規劃或風險管理的疑慮,也建議尋求具備專業認證的CFP®顧問協助,讓財務決策建立在可信賴的基礎上。
在充滿變數的世界裡,堅守財務原則,是成熟投資人最穩固的保障。
本文作者/梁蕭錠
CFP®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
FPAT理財規劃報告書最佳顧問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