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別再強迫自己穿!收納專家教挑出該丟掉的「3種冬衣」年末掃除更輕鬆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巴金森病

緩釋型巴金森氏病新劑型藥品 減少異動症和斷電症狀

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理事長、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祖功說,國內健保給付一種緩釋型巴金森氏病新劑型藥品,利用特殊的藥物製劑技術,改善傳統左多巴製劑藥效太短及藥物濃度波動太大的問題。圖片來源/林祖功
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理事長、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祖功說,國內健保給付一種緩釋型巴金森氏病新劑型藥品,利用特殊的藥物製劑技術,改善傳統左多巴製劑藥效太短及藥物濃度波動太大的問題。圖片來源/林祖功

聽健康

00:00/00:00

在中老年人常見的巴金森氏病,病患可能因為漸進性的神經退化與長期使用藥物的結果,出現運動併發症像是異動症,使得手腳或身體的不自主運動,或藥物波動而產生的動作開關現象(on-off),去年十一月台灣健保給付一種緩釋型巴金森氏病新劑型藥品,成為台灣臨床醫師治療病患的嶄新工具之一。

巴金森氏病屬於中樞神經系統退化疾病,正常人間腦黑質的多巴胺神經元會分泌多巴胺(dopamine)到大腦的基底核,以協調各種動作及平衡;但是當多巴胺神經元退化甚至死亡,造成多巴胺分泌不足時,病患的動作、語言也會受到影響。

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理事長、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祖功說,在神經科門診,常可見到巴金森氏病病患因動作障礙來就診,病患主訴動作變慢及遲緩,也可能顫抖、僵硬,或走路小碎步,臉部無表情。不過,林祖功醫師提到,早年藝人楊帆扮演「楊婆婆」短劇,楊婆婆頭部和嘴唇會顫抖,它其實是退化性或家族性的顫抖症,和巴金森氏病是不一樣的疾病,可以在神經內科做鑑別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巴金森氏病是最為常見的動作障礙疾病,台灣巴金森氏病盛行率,約每10萬人中有130到140人。林醫師在臨床上也發現,因為動作障礙而就診的病患,每10人中就有5到6人是罹患巴金森氏病。

目前治療藥物無法讓巴金森氏病痊癒,但可以有效改善其症狀。當腦部多巴胺不足時,可以補充藥物來盡量維持其功能,臨床大多使用多巴胺類的藥物例如多巴胺的前驅物左多巴(levodopa)來治療,不過藥物常常一開始有效,但病患病程是持續進行中,因神經細胞的持續退化而必須增加藥量,且長期服用藥物後會出現許多副作用。

晚期的巴金森氏病病患,可能出現運動併發症像是異動症,而產生手腳或身體的不自主運動。另外,病患服藥後也可能產生藥物波動情形,例如「單次藥量有效時間減少」(wearing-off),一旦病患出現這種情形,醫師為病患選擇用藥上是一項考驗。又例如開關現象(on-off),前者是指藥物有效時,病患可以正常活動;但是當藥效不足時,病患的動作就像斷電般動不了,如果正在外面行走,很可能突然停止步伐,這將對病患造成極大的困擾。

去年十一月台灣健保給付一種在美國已上市使用的緩釋型巴金森氏病新劑型藥品,它主成分為左多巴(levodopa)和carbidopa兩種,利用先進的藥物製劑技術,可以有效改善傳統左多巴製劑藥效太短及藥物濃度波動太大的兩大問題。此緩釋型藥物將左多巴包裹在不同時間釋放的藥珠(beads),以不同的釋放速度達到同時快速釋放與穩定持續釋放的優點,可以保持血漿濃度避免過度波動,模仿人體正常生理分泌多巴胺型態,改善目前短效型藥品可能的藥效減退效應,和不想動一直動、想動卻動不了(on-off)的困境。

這種新劑型藥品,經過三期臨床試驗,病患使用後可有效改善生活品質,由於其藥物在血液中穩定釋放,使用這類藥,病患可能由原本一天需要吃5到6次藥,減為只需一天三餐加睡前服用,對於50~60歲發病、為家中經濟支柱,必須工作的病患來說,生活品質可以改善許多,讓他們為家庭及社會繼續貢獻,目前健保已給付部分病患使用新劑型藥品,如能提供病患在病程早期就開始使用,其藥物經濟學可發揮更大作用。

巴金森氏病 健保給付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