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穀雨」氣溫變化無常 中醫建議避免吃這些食物為身體養生打底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名人/ 林思偕

林思偕/診間的強效安慰劑

林思偕

「被需要」的感覺是一帖強大而長效的安慰劑。
「被需要」的感覺是一帖強大而長效的安慰劑。
圖/ingimage

聽健康

00:00/00:00

小時候常咳嗽,媽媽在附近藥房買「感冒藥水」, 一種含許多不明成分的濃稠液體,要我喝下。

當時懵懵懂懂。後來當醫師才開始懷疑:這東西真的有療效嗎?(不知道,沒有雙盲試驗)。我的病是自己好起來的嗎?(不知道,因為沒有對照組)。

實證醫學顯示,感冒沒有特效藥。即使如此,在我的童年記憶,接受母命難違的神祕處方後兩三天, 咳嗽總是開始緩解。

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是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症狀仍然可以得到舒緩的現象。

安慰劑不限於只是放了糖分的膠囊,或者是裝了生理食鹽水的針筒。也可以是一種令人安心的處置,例如「母愛」,應該也是一種強大的安慰劑。

我當見習醫師的時候,有一回在心臟內科跟診。一位接受過心導管手術的病患回診。他很大方的掀起上衣,讓我們這群clerks輪流把聽診器放到他胸前,聽他的心音。

他感謝教授妙手回春:「這手術是一個奇蹟。我以前走兩下就會喘,現在我可以跑步,爬山,呼吸順暢。」

病患離去後,教授轉頭對我們說:「做心導管時,我發現他的三條冠狀動脈廣泛性鈣化,多處狹窄,根本沒法做什麼。」教授不知道病人症狀是怎麼好起來的。

後來我升上主治醫師。在某個繁忙的周六,我有點頭痛,撐著看完門診,開始發燒,覺得很不舒服。我吞了兩顆普拿疼,直接上床。但是我的頸部跟肩膀痠痛,絲毫沒有改善。

到了晚上九點,頭痛欲裂,我覺得不對勁,會不會是「腦膜炎」?厚顏打電話請教一位醫師朋友,没想到他竟跑來看我。

「你看我需不需要住院?」我問他。

他微笑看著我, 問一下來龍去脈, 開始對我做理學檢查。

「應該只是流行性感冒吧!」他笑笑的說:「你現在有沒有好一點?」

「說也奇怪,你看過以後我就覺得好多了。」我對他說。不是我感謝他,討他歡心。是他來看了我以後,真的不痛了。

醫師及時的關心,親切溫暖的話語,都是「安慰劑」的一部分。在診間和病房,醫師應該給病人開一個叫做「希望」的處方,要他當場服下。愈有「儀式感」,安慰劑作用越大。病人一走進來,親切的打個招呼,給他一個充滿自信的微笑。

問一個詳細的病史,做一個完整的檢查,花一點時間傾聽,給病人一些你認為對他最好的建議。讓病人知道他並不孤單,告訴他,你會陪他一起面對,一切會越來越好。你還沒給藥,病人無助感減弱,不再那麼恐懼,病也就好一大半了。

病人如此,醫師同樣需要安慰劑。醫師看盡生老病死,人生如同盛開的櫻花凋落,殘雪覆蓋荒原。挫折與倦怠感總會襲來。

研究顯示:撐持醫師長年行醫熱情於不墜的不是錢。而是,能發揮所長,有成就感;能贏得病人感激。

「被需要」的感覺是一帖強大而長效的安慰劑。這感覺使我確定: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還要當醫師。

安慰劑 林思偕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