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瑩慧/疫情升溫!各國在新冠肺炎的失智防疫重點
2019年底從中國大陸開始傳染的武漢肺炎,後更名為新冠肺炎COVID-19,在2020年從亞洲到歐洲、美洲、非洲、中南美洲,隨著染病和死亡人數,不斷攀升,世界衛生組織終於在3 月中旬正式宣布為全球大流行。截至4月4 日為止,全球感染人數100多萬人,死亡已經超過6萬人,而生活受到疫情相關限制的人,已經達到現今總人口的1/3,這是公共衛生的一個重量級的挑戰。
在這特殊的狀況下,不論失智者照顧者或其他家屬是否有受到感染,社會的對應機制如勤洗手、戴口罩、避免10人以上的集會、減少社會參與的活動,人與人間保持的距離等,勢必會增加失智者和照顧者的衝擊和問題行為的強度。一旦必須進行居家隔離,更為加重在宅或醫療上實務與情感照顧的困難度。因此各國開始思索如何推展有效的措施來支持失智者、照顧者和醫療專業人員。以下資料來自國際失智症協會和台灣失智症協會,翻譯及綜合整理如下:
I.台灣失智症協會
該協會在2月21日完成失智防疫指引--專業人員篇,3月17日改版為「失智症防疫照護參考手冊」,針對失智照顧可能遇到什麼困難,做了說明和建議。
一、失智者
1.失智者不易暸解疫情資訊與宣導內容。
2.失智者較難記得或配合防疫措施,如居家隔離、戴口罩、勤洗手等。
3.失智者較難正確陳述旅遊史、接觸史及群聚情形。
4.失智者較難主動或正確表達身體不適症狀,如發燒、呼吸困難、倦怠、頭痛、肌肉痠痛等症狀,而可能透過躁動或異常行為反應表現出來。
5.失智者的自我情緒調適能力下降,可能因周遭環境壓力變大,或對疫情資訊錯誤理解,而有過度焦慮緊張的反應。
6.失智者可能忘記自己正在居家隔離而出門走逛,不小心違反防疫規定。
7.失智者若被隔離,可能因對環境、人員不熟悉,加上身體的不適,更易焦慮、恐慌;另外,重複言語或行為、遊走、妄想、躁動等行為精神症狀也可能加劇,甚至出現急性精神混亂的狀況。
8.防疫期間日常活動及刺激減少,可能導致生活規律混亂、日夜顛倒、情緒不穩定,而加速失智者功能退化。
9.獨居失智者除了無法正確配合防疫措施,也可能難以獲得防疫資源如口罩、消毒用品或配備。
二、家庭照顧者與看護
1.家庭照顧者與看護除了擔心疫情,還須面對失智者行為精神症狀的惡化,耐性可能降低。照顧者的焦慮情緒也可能使得失智者出現或加重原有的躁動行為。
2.對於防疫期間失智者是否參與社區活動,家人間可能意見不一;除了會擔心失智者出去將增加感染風險,但待在家裡、刺激減少,也會擔心失智者功能退化,家屬心中很為難。
3.社區活動及服務減少,但失智者可能頻頻想出門,造成失智者與家庭照顧者間衝突增加。
4.家庭照顧者可能因失智者無法配合,難以抽身辦理防疫所需事項,如去花長時間排隊買口罩。
5.外籍看護因語言隔閡,可能無法充分了解防疫措施。
三、專業人員
1.機構專業人員一方面擔憂疫情,一方面要努力做好防疫措施,工作量變大,壓力增加。
2.由於防疫措施造成專業人員必須花更多時間來照顧,加上失智者較難配合,耐性可能因而降低。
3.擔心失智者因活動與刺激機會減少,而加速其功能退化。
4.依失智症嚴重程度及認知功能不同,失智者的防疫問題及對防疫措施的配合度也有差異,造成專業人員的照顧困擾也不同。
另外,防疫期間應對策略共有8 項:
1.遵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暨衛生福利部發佈之一般性防疫措施指引。
2.採個別化防疫措施,關照失智者、家屬與看護需求。
3.確認失智者、家屬與看護的旅遊史、接觸史及相關症狀,並宣導防疫措施。
4.主動關照失智者並重複提醒。
5.協助家屬、看護及失智者維持情緒的安適。
6.協助居家活動、環境與生活安排。
7.自我關照身心安適。
8.跨單位合作。
以上八項都有實施細則,詳細內容請參考網址中的手冊。
http://www.tada2002.org.tw/Messages/Content?Id=1074
(中文版)由於失智症需要依不同嚴重程度,調整共通性照顧及行為精神症狀照顧,建議可參考
http://www.tada2002.org.tw/Download/BookVideo/1?page=2
該協會更精心整理了電視劇、歌唱、幽默秀、美食旅遊的清單,讓大家防疫的同時也有許多豐富的居家生活
https://www.facebook.com/362271661188/posts/10158643966621189/?d=n
若有任何失智症相關疑問請洽關懷專線0800-474-580(失智時 我幫您)。
II.國際失智症協會
https://www.alz.co.uk/news/adi-offers-advice-and-support-during-covid-19
(英文版)●美國失智症協會、紐西蘭失智症協會和澳洲失智症協會,除了自我防衛、保持安全距離等相關提醒外,都有強調洗手的重要性。為了讓失智者更清楚的掌握,做了以下的建議:
1.在廁所或衛浴貼上圖示,詳細分解用肥皂洗手的步驟,並強調至少要洗20秒以上。
2.家人或其他照顧者在可能範圍內,對失智者示範洗手步驟,或者一起洗。
3.可以養成一面唱歌一面洗手的習慣,增加失智者願意配合的誘因。
4.無法用水洗時,最好以60%以上酒精的乾洗手液代替。
●「中國大陸失智症協會ADC」等組織,共同發表「精神和心理層面的支持所面臨的重要訊息」(英文版)影音宣導:
https://www.alz.co.uk/news/covid-19-sharing-experience-and-advice-from-adis-member-association-in-china
(中文版)文字宣導:
https://www.alz.co.uk/sites/default/files/pdfs/MHPSS-Key%20messages-CN.pdf
指出疫情對失智者會增加焦慮、恐慌、躁動、遊走、退縮、易怒、妄想、瞻妄、攻擊性、睡眠障礙等的頻率。因而讓家屬、照顧人員和專業人員,容易陷入焦慮、煩躁、困惑、痛苦、疲累、倦怠、孤獨、無助的衝擊。
所以,要如何幫助失智者和照顧者呢?
1.首要的心理協助
1)內容
◆評估該對象的緊急需求和最擔心的問題。
◆盡力滿足他們的基本需求。
◆傾聽而不是說服。
2)地點:安全和隱私性
◆舒適和協助個案找到安全感。
◆幫助個案盡快安置。
2.失智者和照顧者自助式的心理輔導
1)原則:接納生理和心理的變化。
2)方法
◆經由具代表性的管道獲得資訊,經由輔助方式幫助記憶。
◆了解自我防護的重要性,以正向的態度採取預防措施。
◆經由電話、微信、運用軟體、視訊、或其他媒體平台向家人親友傾訴擔憂、尋求支持。
◆放鬆和冥想的練習。
◆多安排豐富的居家活動。
3.精神行為症狀管理
1)策略
◆建議運用非藥物的介入。
◆建立個人化非藥物的管理模式,遵循敘述症狀、調查原因、制定方法和評估效果的程序。
2)方法
◆環境安排:設立專收失智者的區域;認可情緒體驗;以簡單清楚的方式溝通;調整光線和播放安撫的音樂。
◆家庭生活:設計合適的活動; 陪伴和鼓勵個案參加。
◆照顧者:保持正向態度;學習照顧技巧;關懷失智者的感受;認可失智者的情緒體驗。
◆不能配合個人防護措施時:理解行為的背後因素;討論原因和提供務實的協助;簡化程序一步一步來;以文字或圖案提醒;鼓勵和營造成就感。
◆身體不適時:言語安撫;處理身體狀況;需要時對症處理。
4.瞻妄時的臨床處置
◆原因治療:電解質不平衡的處理;控制病毒感染。
◆支持性治療:確保水分、維他命和營養的補充。
◆減少不必要的臨床處理:如夜晚給藥或心電圖監視等。
◆非藥物介入:改善環境;提供正確空間訊息;和緩燈光和聲音的刺激。
◆遵照臨床評估,給予必要的藥物治療。
5.疫情期間的認知障礙確認
◆以加強預防措施和疫情掌控為主。
◆找具公信力的機構尋求評估和確診。
而當民眾需要居家隔離時,不論是否失智,則有一些共通的可行性方案。
●英國的「獨立電子媒體」
(英文版)
https://www.independent.co.uk/life-style/health-and-families/coronavirus-mental-health-self-isolate-how-to-manage-quarantine-a9404431.html
1.做一些讓自己覺得小確幸的事:例如,做新的運動、學一小段語言、在視頻上和別人聊天、參加線上讀書會等,覺得有成就感的事。
2.健康飲食:減少垃圾食物和零食,好好吃正常均衡的食物,向附近和網路的超市訂購,請餐廳外送、找親友或社區的團體協助採購。
3.多接觸自然:家裡的花園或陽台上的植物可以增加勞動和心靈療癒。也可以藉此呼吸新鮮空氣,增強自癒力。記得打開窗戶引入新鮮空氣,增加對流和室內淨化。
4.維持正常作息:一味的放懶反而對健康沒有幫助。即使2 個禮拜
或更久的時間在家,正常的吃、喝、工作、休息、睡眠,才能讓身體維持在比較良好的狀態。做一些讓自己快樂的事,也可以試著和過去疏於聯絡的親友,重新建立情感。
5.有太多可以做的事:做手工藝、學做新菜、編織、動手做生活用品、寫作、園藝等。
6.減少訊息干擾:避免重覆接收疫情發展和報導,才能遠離焦慮和挫折。
7.別讓負面情緒淹沒:隔離時比較容易有不滿情緒產生,多珍惜這段獨處時間,以正向態度和方法面對。
在疫情不斷攀升,恐慌持續蔓延時,對失智者、照顧者和一般人, 是否有簡單的方式,讓每個人都能在短時間內自我安撫,觀照自己, 靜心下來。
●「失智英國」慈善協會製作了「信號呼吸法」
(英文版)
https://vimeo.com/312089991
深吸一口氣,將下巴、肩膀和雙手臂提起,閉氣2 ∼ 3 秒。然後吐氣,順便讓下巴、肩膀和雙手臂跟著放鬆,同時默念「平靜」或「放下」的意念。上列網址還有其他影音照護的建議。
我們不知道新冠病毒的流行還會持續多久?但是以疾病初期沒有徵兆,卻已經有高度傳染力,在疫苗沒有出現前,它的肆虐和破壞是不容忽視的。尤其失智者在風暴中, 因為本身的大腦退化,很難自主防衛和配合防疫照顧的規定,所以需要更多的關注和協助。希望以上各國策略參考,能夠減少失智者和照顧者成為疫情下的高危險族群。
(文章經作者同意轉載自健康e世界)
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林舜穀/中藥可以預防失智症?高血壓和憂鬱高風險群,中醫師教你遠離失智
北醫大團隊研究/與記憶有關因子找到 有助改善失智
林舜穀/照顧者負荷過重 中醫有助減輕緊繃的心情
黃頌儼/改善記憶、情緒與睡眠 中醫針灸治失智證實有效
張自強/長輩年前大掃除 健健康康過好年
張自強/年假後伸展收心 安心防疫又健康
鄧小萍/防疫之下!過年團圓飯這樣安全吃
闕廷宇/你的失智症機率有多高?一招讓失智風險少4倍
徐文俊/身心靈面面俱到, 打造失智症友善照顧
鍾孟修/3技巧+3密碼 助長輩開心動起來
張自強/氣溫驟降天氣冷時 銀髮族除了保暖還要防跌
林冠宏/個性突變化、扣錯鈕扣 小心是失智症警訊
簡均穎/若遇到家人有失智症者妄想 該怎處理? 別急著先用藥!
唐從聖/不一樣的唐從聖 搭公車少熬夜 只交能體恤的朋友
唐從聖/照顧失智父母逾10年 唐從聖學到三堂課
巫瑩慧/讓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持續發揮照顧與支持的能量
陳屏如/一株開啟記憶鑰匙的菜苗 讓失智者拂去孤單與寂寞
謝敏蘭/7個巧思 失智者在家防疫不悶
甄瑞興/別老問「你知道我是誰嗎」家有失智者,如何過好年?
曹汶龍/分享照護失智母快樂秘訣 失智症權威:別老問「我是誰」
黃渤/父親患失智症不認識自己 黃渤渴望被再打一次
譚艾珍/照顧失智者 譚艾珍:辦家家加上「開心」與「細心」
譚艾珍/父親夜裡變樣、陪婆婆跳脫衣舞 譚艾珍照顧兩失智親人
吳佳璇/當名醫的父母罹患失智症:不要跟他生氣、避免硬碰硬
唐從聖/照顧失智媽崩潰 唐從聖自爆「不想活了」
曹汶龍/現代老萊子 失智症權威醫師與失智母互動感人
朱國鳳/失智≠悲情!看三個生命鬥士與失智症「優雅共舞」
謝祖武/「電鍋打開只有空碗」 謝祖武曝母失智當場淚崩
丁乃箏/丁乃箏:媽媽失智…我感受到她的焦慮
龍應台/龍應台移居屏東陪伴失智母 新書提醒子女愛要及時
猜你喜歡
提早識別失智症高風險患者 研究揭肌肉量與認知功能關聯性
美國醫學會期刊最新研究:握力強弱與失智症風險有關
走路變慢可能是失智症前兆 專家授1招扭轉大腦萎縮
送失智媽進養護中心 牛湄湄人生最難過的14天
飲食照護/失智者不吃東西是因為「吞嚥困難」?症狀跡象、照顧技巧一次學會
讓失智母親好好洗澡 是最大成就
睡到自然醒是最幸福?研究揭睡眠超過這時間可能提升失智症風險
照顧者的煎熬 該送失智父母到安養院嗎?
預防飲食/油有害健康已是過時觀念!多攝取「這幾種」對大腦有益
生活照護/失智長輩睡不著?用運動改善日夜顛倒
認知彈性能力 靈活補腦
失智警訊/重複問題、情緒轉變、頻問你是誰...家屬從這些行為發現失智前兆
失智警訊/記憶力變差、詞不達意就是失智?10項真實「失智症症狀」大公開
照護資源/臺中長照APP 讓長照服務零死角
生活照護/與失智者溝通像在對牛彈琴?善用「5技巧」讓互動變順暢
點亮年輕失智者的生命故事!Young記憶會館,年輕失智者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