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鳳/失智≠悲情!看三個生命鬥士與失智症「優雅共舞」
當我在一場演講中,聽到這段親身敘述時,仍然可以感受到她當年被迫「繳械」的無助與無奈。
失智護理師的無助與無奈,是因為目前醫界尚未開發出可以成功對抗失智症的藥物。很多被確診的人,感覺就像是世界末日,要趁著記憶還沒消失前,趕緊把遺囑寫好。
但是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發行的《與失智共舞》短片,卻讓世人對於失智症的恐怖印象有所改觀。
在這場短片首映記者會上,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為執行長鄧世雄強調,「失智不可怕,關鍵是要積極面對,找到各種支持,仍然可以很有尊嚴地活下去,甚至是實現很多人生夢想。」
【影片】三位生命鬥士如何與失智症共舞?
譬如林添發爺爺,73歲時確診,卻能在82歲時考上南華大學哲學與生命教育系,86歲大學畢業,91歲順利取得碩士學位。
劉仁海牧師,65歲時確診,今年已經71歲。退休後仍然積極投身公益,行程滿檔,女兒還笑稱:「想跟老爸聚餐,還要事先預約咧。」
白婉芝老師,67歲時確診,今年70歲。白老師回憶被確診時,曾經陷入黑暗深淵,把自己關在家裡長達半年多,甚至想逃離臺灣。
但是現在白老師的牆上月曆,行程註記密密麻麻,周一手語課、週二日本舞、週三料理課......白老師的臉上總是充滿笑容。
他們的生命依舊多彩,沒有被失智症蒙上宿命的陰影,為什麼這三位「失智,卻不失志」的生命鬥士,仍能優雅的「與失智共舞」呢?我訪談並觀看完三部短片後,發現原來他們擁有三大共通點。
▍及早發現,家人一起勇敢面對
最早察覺不對勁的,往往是家人。譬如患者會一再發問:「今天是幾號?今天星期幾?眼鏡放哪裡?」。
迷路,也成為日常。白老師摩托車騎著、騎著,會想不起來家在哪裡?劉牧師送妻子去醫院門診,竟然花了五個鐘頭,還找不到醫院正對面的停車場。
因此能夠第一時間,協助帶去醫院確診的,只有家人。如果沒有及早確診,失智病程就無法獲得控制,家人也無法理解,為何患者的個性會明顯轉變?為何會容易失控、變得猜忌多疑?
找到正確答案,才能予以包容;原本的緊張關係,才有可能舒緩。更重要的是,家人與患者一起積極面對,才能找到各種資源。
譬如失智共照中心、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日照中心、各種課程。只有及早接受相關治療與訓練,失序的人生步調,才有可能回到常軌。
▍保持健康的生活型態:三動+一食
台大醫學院職能治療系副教授毛慧芬表示,想要預防失智、或是延緩失智繼續退化,要靠「身體動、腦力動、人際互動、地中海飲食」,四大關鍵,缺一不可。
短片中的三位案例,果然都正力行這種健康的生活型態。就以動腦而言,雖然失智病友往往苦惱近期記憶失靈,但是林添發爺爺善用早期記憶,將兒時學會的日語當成專業,固定教授日語會話;到了耄耋之年,奮進取得學士與碩士學位。
由於積極動腦,林爺爺經常忘記自己是一個曾經被醫生宣告,「只剩下七歲智力」的失智病患者。
還有良好的人際互動,更是失智病友能夠繼續圓夢的重要關鍵。譬如白老師透過團康活動,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鄰居,甚至以結拜姊妹相稱。
這些好姊妹守護著忘東忘西的白老師,當白老師無法分身時,還會輪流去安養院探望白老師的母親。白老師在記者會上深情的對著姊妹淘說:「謝謝你們帶領我、包容我,煮飯給我吃,比自己的手足還要親。」
當我看著影片中的其中一位好姊妹說:「有我們這群好姊妹在,你不用怕」時,我終於能夠理解,已經寡居並且失智的白老師,仍然能夠到處遊山玩水、經常登台表演,原來是背後有一個強大的「應援團」啊!
▍ 發揮生命價值,積極貢獻社會
林爺爺退休前,就擔任過榮譽觀護人、更生輔導員,接受政府表揚。失智確診後,不想成為社會負擔,更毅然決定創設「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大林志工站」,積極照顧獨居老人。
二媳婦也說,林爺爺對抗失智,不是靠藥物,「而是每天都積極著想要幫助別人的信念」。兒孫見賢思齊,也紛紛跟著阿公一起當志工、做善事。
一生擔任神職人員的劉牧師,年輕時就曾親身照顧、甚至擁抱過痲瘋病患。還曾在新竹火車站前廣場,與深陷絕望的遊民促膝深談,成功打消了遊民的死念。
卸下牧師一職後,仍然不支薪擔任兩家社福機構的董事長與常務理事。記者會前日,他剛從南方澳的原民部落回來,仍然忙於公益活動,繼續發揮生命價值。
劉牧師的正向與樂觀,讓一起共事的同儕也表示,「失智症,沒有想像中的嚴重或可怕。」
確實,失智症不可怕,可怕的是社會的誤解。記得一位資深護理人員曾表示,早期大眾對於癌症,也是看成洪水猛獸。醫院甚至將癌症病患安置在最偏僻的位置,家人也不太敢來探視。
現在逐漸理解,癌症,就像是一種慢性病。同樣的,失智症,也不會傳染,社會應該儘快有正確認知。
《與失智共舞》的導演劉臣恩,對於失智症的註解下得相當好 「失智症,是一個需要堅強意志+長期關懷+智慧應對的疾病。」
回到文章開頭所提到的那位被「繳械」的凱特護理師,她後來在先生扮演強力後盾之下,不僅取得失智研究領域的碩士學位, 繼續攻讀博士班,還出版了兩本專書,並且擔任了「國際失智症聯盟」的主席,她就是凱特.史懷弗。
誰說失智確診後,就只能被迫從人生舞台退場?只要懂得正確應對,仍然可以與失智症「優雅共舞」。
去哪裡觀看《與失智共舞》?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官網、臉書、youtube頻道:
http://www.cfad.org.tw/video.php

愛長照
愛長照提供最實用的長照資源補助、養生保健、疾病知識、心情支持等彙整。我們是與照顧者站在一起的專業團隊,有「銀髮照顧」的相關疑問,歡迎來「愛長照」了解更多!
》網站:http://www.ilong-termcare.com/
》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8525carehelper/?fref=ts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黃頌儼/改善記憶、情緒與睡眠 中醫針灸治失智證實有效
張自強/長輩年前大掃除 健健康康過好年
張自強/年假後伸展收心 安心防疫又健康
鄧小萍/防疫之下!過年團圓飯這樣安全吃
闕廷宇/你的失智症機率有多高?一招讓失智風險少4倍
徐文俊/身心靈面面俱到, 打造失智症友善照顧
葉北辰/「幾點了?我吃飯了沒?」失智者跳針問話 溝通有3招
鍾孟修/3技巧+3密碼 助長輩開心動起來
張自強/氣溫驟降天氣冷時 銀髮族除了保暖還要防跌
林冠宏/個性突變化、扣錯鈕扣 小心是失智症警訊
簡均穎/若遇到家人有失智症者妄想 該怎處理? 別急著先用藥!
唐從聖/不一樣的唐從聖 搭公車少熬夜 只交能體恤的朋友
唐從聖/照顧失智父母逾10年 唐從聖學到三堂課
巫瑩慧/讓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持續發揮照顧與支持的能量
陳屏如/一株開啟記憶鑰匙的菜苗 讓失智者拂去孤單與寂寞
巫瑩慧/疫情升溫!各國在新冠肺炎的失智防疫重點
謝敏蘭/7個巧思 失智者在家防疫不悶
甄瑞興/別老問「你知道我是誰嗎」家有失智者,如何過好年?
曹汶龍/分享照護失智母快樂秘訣 失智症權威:別老問「我是誰」
黃渤/父親患失智症不認識自己 黃渤渴望被再打一次
譚艾珍/照顧失智者 譚艾珍:辦家家加上「開心」與「細心」
譚艾珍/父親夜裡變樣、陪婆婆跳脫衣舞 譚艾珍照顧兩失智親人
吳佳璇/當名醫的父母罹患失智症:不要跟他生氣、避免硬碰硬
唐從聖/照顧失智媽崩潰 唐從聖自爆「不想活了」
曹汶龍/現代老萊子 失智症權威醫師與失智母互動感人
丁彥伶/假如我四、五十歲就失智…年輕型失智 專家建議8件事別中斷
謝祖武/「電鍋打開只有空碗」 謝祖武曝母失智當場淚崩
郭采潔/家有失智病人最知照顧者的苦 郭采潔這樣做預防失智
丁乃箏/丁乃箏:媽媽失智…我感受到她的焦慮
龍應台/龍應台移居屏東陪伴失智母 新書提醒子女愛要及時
猜你喜歡
63歲丈夫失智遭3據點退貨 民間單位建言盼接地氣
精神行為/你可能不知道:失智症患者的長期記憶有時比正常人還好
黃頌儼/改善記憶、情緒與睡眠 中醫針灸治失智證實有效
失智夫遭據點退貨 民間團體籲照護接地氣
失智課程/善用3平台 當個聰明照顧者
身心紓壓/召開家庭協議 聽見失智照顧者的需求
初臨失智/兵荒馬亂新手照護期 最需要知識分享
闕廷宇/你的失智症機率有多高?一招讓失智風險少4倍
非藥物治療/別怕讓失智者入廚房!專家提供5個小技巧 用「氣味」喚醒過往回憶
走失問題/失智症患者的「徘徊」現象是怎麼了?通常有4種情況
非藥物治療/不記得家人卻不會忘記味道 用年味替失智者找回記憶
外出旅遊/過年帶失智長輩出遊 安心玩有技巧
飲食照護/春節陪失智長輩用餐 慎選食物+耐心
張自強/長輩年前大掃除 健健康康過好年
鄧小萍/防疫之下!過年團圓飯這樣安全吃
失智課程/讓失智長輩安心過年 WaCare提供照護撇步
張自強/年假後伸展收心 安心防疫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