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失智/ 失智專題

失智科技/糖尿病不是糖尿病?陳亮恭從科學角度講故事給你聽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記者蘇健忠/攝影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記者蘇健忠/攝影

糖尿病,可能不是你想的糖尿病?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在「人工智慧與失智照護的未來」研討會上,從3500年前的歷史故事談人類花了好幾千年才透過生物指標定義與分類糖尿病,成為醫師能懂的「語言」,但科學時代來臨,穿戴裝置可透過光學或汗水分泌做無創的血糖偵測,準確率雖不夠好,但未來糖尿病的定義與分類可能因科學被翻轉,讓你所知的糖尿病,不是你想的糖尿病。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陽明大學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台灣整合照護學會、科技部人工智慧生技醫療創新研究中心共同舉辦、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協辦的「人工智慧與失智照護的未來」研討會,邀請11名專家扮演科學「柯南」,為民眾尋找新可能的真相。

主講者之一的陳亮恭以「尋求真相的科學研究道路」為題,先為民眾講故事。他說,中國隋煬帝罹患「消渴症」,尿多、喝多、吃多、但變消瘦,也就是現代人最熟知的糖尿病。除了隋煬帝,3500年前的埃及法老王也受糖尿病困擾。

雖然人類很早就發現了糖尿病症狀,但對疾病完全不認識。直到有人發覺患者的尿液顏色不一樣、味道甜甜的,才逐漸從「嚐尿(water taste)」工作中找到生物指標,讓19世紀之後出現尿液篩檢和血糖檢測,定義出何謂「糖尿病」。

陳亮恭說,醫師想要治療糖尿病,就是依著過去生醫研究發現逼近結果的平均值數字來進行診斷和治療,「但假如糖尿病的定義或分類都沒有被標準化,醫師是很難診治的。」

陳亮恭強調,單一生物指標都已經這麼複雜了,當人工智慧(AI)出現後,運用大量資料進行糖尿病預測,從患者的血糖值發現變異度高、併發症也會高。但過去醫師所學的多是平均值的結果,而非變異度。

另,穿戴裝置也開始提供無創的血糖偵測,其利用光學和汗水分泌進行偵測,所以呈現出來的資料也和醫師過去所學的不同。

陳亮恭說,雖然這方式的準確率不夠,但當有一天變得很準確,這可能代替生醫研究結果,成為糖尿病的新指標。「可見,未來醫師看病,可能愈來愈不知道糖尿病的真實樣子。因為醫師懂的語言,在科學上的分類不一定是對的。」

陳亮恭說,探究一個題目是很挑戰的,很可能不會只有一個答案。期待本研討會的專家們扮演科學柯南,於探討AI和失智照護的新觀點之中,能找出革新人類醫療的新軌跡。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記者蘇健忠/攝影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記者蘇健忠/攝影
宏碁電腦集團前瞻技術總處副理蔡宗憲博士(從左至右)、台灣大學臨床藥學研究所蕭斐元教授、台北榮總員山分院老年醫學科主任李威儒、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何建明博士、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羅慶徽、智榮基金會董事葉紫華、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交通大學副校長林奇宏、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中央研究院統計科學研究所所長陳君厚博士、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林慶波教授、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醫師陳亮宇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洪淑惠出席「人工智慧和失智照護的未來論壇」開幕,分享人工智慧和失智照護的相關心得。 記者蘇健忠/攝影
宏碁電腦集團前瞻技術總處副理蔡宗憲博士(從左至右)、台灣大學臨床藥學研究所蕭斐元教授、台北榮總員山分院老年醫學科主任李威儒、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何建明博士、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羅慶徽、智榮基金會董事葉紫華、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交通大學副校長林奇宏、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中央研究院統計科學研究所所長陳君厚博士、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林慶波教授、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醫師陳亮宇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洪淑惠出席「人工智慧和失智照護的未來論壇」開幕,分享人工智慧和失智照護的相關心得。 記者蘇健忠/攝影

失智症 失智專題 失智科技 鄧桂芬 糖尿病 人工智慧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udn x WaCare 獨家線上課程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