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小孩快篩時,家長可以怎麼做?專家教如何減少受傷及不適感
隨著小孩確診個案愈來愈多,四月廿五日至五月一日,花蓮慈濟醫院承辦社區快篩站,目前每天都有一位兒科醫師優先幫孩童快篩,兒科病房團隊很快構思快篩衛教海報,並已張貼在快篩站、急診疫病診、病房區,提供給家長參考,近日還新增英文、越南文、印尼文等報,透過官網分享,希望可以減緩家長與孩童對採檢過程的恐懼情緒。
鄭雅君指出,過去兩年來,小兒科病房團隊則常在疫情舒緩期,前往各小學、兒童圖書館,宣導戴口罩、正確洗手、保持安全社交距離等防疫健康識能,沒想到今年這波疫情,尚未施打疫苗的孩童首當其衝,在社區快篩站,家長帶著孩子來做快篩的人數也變多。
鄭雅君指出,採檢過程,雖固定孩童的頭頸部、身體,但若孩子手亂揮、頭部亂晃,容易在採檢過程造成鼻黏膜受傷流血,因此衛教內容主要教導父母親如何在採檢過程,一手抱緊孩子,一手把孩子的頭頸部穩定在自己胸前,這樣不僅可讓醫護人員快速、有效完成採檢,更可以減少受傷,不適感也可以消失的快。
針對二、三歲以上學齡前幼童,鄭雅君建議,父母親可在孩子採檢前,透過說故事的情境,讓孩子在篩檢前先有心理準備;採檢完成後,可讚美肯定孩子非常勇敢,即使孩子因為採檢過程哭了,也可以得到安慰。
對於已上小學的孩子,鄭雅君指出,心理預防針更要先做,父母親心態也很重要,如果父母親緊張、慌張,孩子也容易被影響;如果是在學校、安親班等群體做篩檢,建議老師可先找情緒較穩定的「模範型」孩子先做,並在事後給予讚美肯定,也可以發揮效果,安撫排隊等候做篩檢的孩子。
花蓮慈院兒科團隊為了更親近孩子,讓在快篩站的值班醫師戴上孩子熟悉的卡通人物面罩,例如熊貓琪琪、Baby Shark 、蜘蛛人等,像廿七日的醫師就戴上「佩佩豬爸爸」的面具,希望讓孩子轉移注意力、心情更放鬆。
●兒童快篩 三要訣
1.要固定:孩子坐在大人雙腳間,雙腳夾緊固定。
2.要緊靠:一手環抱孩子,一手壓緊頭部,使孩子緊靠您。
3.要支撐:可配合者採坐或站姿,頭抬高約30-40度;無法配合者,可由他人協助支撐頭部。
減少焦慮小妙方
•飾檢前可用孩子聽得懂的方式說明。
•可攜帶玩偶或玩具轉移注意力,減少孩子對檢查的害怕與焦慮。
●如何說故事來引導孩子篩檢:
哈啾、哈啾、打噴嚏的小象怎麼了?大象爸爸媽媽帶小象看醫生,醫生叔叔要用一根棒子進入小象的鼻孔裡找蟲蟲,這時候可能會有一點點痛的、一點癢癢的,也會打噴嚏喔。但不要害怕,小小細細的棒子伸進去一下下就會拿出來,小象很勇敢喔。
1.要固定:孩子坐在大人雙腳間,雙腳夾緊固定。
2.要緊靠:一手環抱孩子,一手壓緊頭部,使孩子緊靠您。
3.要支撐:可配合者採坐或站姿,頭抬高約30-40度;無法配合者,可由他人協助支撐頭部。
減少焦慮小妙方
•飾檢前可用孩子聽得懂的方式說明。
•可攜帶玩偶或玩具轉移注意力,減少孩子對檢查的害怕與焦慮。
圖/花蓮慈濟小兒部提供
1.要固定:孩子坐在大人雙腳間,雙腳夾緊固定。
2.要緊靠:一手環抱孩子,一手壓緊頭部,使孩子緊靠您。
3.要支撐:可配合者採坐或站姿,頭抬高約30-40度;無法配合者,可由他人協助支撐頭部。
減少焦慮小妙方
•飾檢前可用孩子聽得懂的方式說明。
•可攜帶玩偶或玩具轉移注意力,減少孩子對檢查的害怕與焦慮。
圖/花蓮慈濟小兒部提供
【延伸資訊】>>懶人包/家用快篩實名制28日起分流購買 全省販售藥局與衛生所完整名單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公費快篩對象再擴大 社區式機構下周一至7月底發放
全台醫院放寬探病 每日1時段、同時段最多2人可探視
第3輪家用快篩實名制啟動 7月1日起可持健保卡購買
北部地區新冠疫情趨緩 指揮中心降載專責病床開設比例
快篩陰等同康復?清冠一號要吃多久?醫親揭「解隔後」必知3大QA
長新冠「腦霧」瞬間斷片,她開車開到失憶!營養師推薦這些飲食改善「類失智」
確診條件新增 莊人祥:核酸試劑快篩陽即確診
長新冠如何照護 清淡飲食少吃冰冷食物修補元氣
28歲確診女吃類清冠竟心悶、下肢水腫 解隔趕緊就醫
免疫低下族群防新冠 提高保護力新解方
血管受損!確診童指甲全變白 醫:數月後可自癒
家有確診者如何挑房避家戶感染? 醫師實際模擬這樣做
花蓮地牛翻身!居隔者「人命優先」 可戴口罩逃
男童染疫後手腳指甲全變白家長嚇壞 醫師:長新冠症狀
確診後咳嗽、易喘多久才會好?醫解答新冠後遺症康復所需天數
抗病毒藥漏吃怎麼辦?藥吃完又快篩陽還需再領藥嗎?醫師詳解新冠口服藥常見疑問
30歲女長新冠咳不停 搭車被側目、被要求沒毒再上班
防疫記者會停開=疫情降溫?陳其邁:過防疫新生活
入境檢疫調整3+4 「Q&A」提醒民眾勿違法被重罰
新北兒童第2劑疫苗採雙軌制 22日起入校、醫療院所開打
「長新冠」咳嗽咳不停 兩個簡易食譜助止咳潤肺
自主回報疫調系統優化 仍有52萬人確診者尚未自主回報
確診康復狂咳、易喘,還很健忘? 「好不了關鍵點」曝:解方在這
居家防疫該如何自「煮」健康管理?營養師教你3招挑選食物,控血糖助減重食材大公開
啟動血清研究查隱形傳播鏈 指揮中心:30日前致電1922可退出
「3+4」旅館批無指引難管控 羅一鈞:陰性證明方式不限
染疫康復後容易疲勞、呼吸不順?醫建議可從4方向改善新冠後遺症
她確診康復仍不敢內用 一票苦主反揭「這場所」更危險:別無選擇
輕症居隔怎麼吃? 營養師公開提升抗疫保護力飲食清單
陸指我水產採出新冠病毒 羅一鈞:國際無報告指會致病
猜你喜歡
12歲男童頭痛到校上課倒地昏迷 急救無效死亡確診新冠
確診後咳嗽、易喘多久才會好?醫解答新冠後遺症康復所需天數
當醫師確診時/從未在外聚餐、高規格防疫仍快篩陽性!感染科醫師施長慶:千算萬算不如一次家中聚餐
清冠一號並不是新冠用藥 而是「外感時疫」的臨時許可處方?
確診病例再降 本土+4萬293 境外+105 死亡+151
染疫3個月內不能打疫苗? 專家:打了浪費
當醫師確診時/國內首位確診院長 黃弘孟住院後真心話:應該讓確診者住得舒服一點
當醫師確診時/染疫一天內全家都中 泌尿科醫師曲元正:即便有無敵星星依然不敢大意
有症狀卻快篩陰?專家示警:出現2症狀就別忍 尤其是年輕族群
本土今增4萬8283例、新增死亡166人
快篩陰等同康復?清冠一號要吃多久?醫親揭「解隔後」必知3大QA
「二次感染」定義近期將明列:三個月內再驗出PCR陽,符合三條件將認定二次感染!
當醫師確診時/連吞口水都痛,傅雲慶靠這些克服喉嚨痛!面對Omicron「戒慎但不用恐懼」
乾咳、喉嚨痛...是新冠or感冒? 醫揪「痰液顏色」:出現這色小心了
整理包/MIS-A、MIS-C是什麼?常見症狀、好發年齡 5大QA一次懂
病例數再減少 本土+4萬5678例、境外+89、死亡+152
史丹佛研究:新冠腦霧與化療腦相似 即便輕症也會在大腦引起發炎反應
到底該不該吃藥?確診者服新冠抗病毒藥最擔心的幾個問題
當醫師確診時/確診後的喉嚨痛如刀割 心臟科權威魏崢:終於明白為何有人想要安樂死
【重磅快評】一天帶兩個風向 蘇貞昌不累嗎?
北部「三流」活動增加再掀疫情? 專家曝下周是關鍵
Omicron確診過、打完3劑仍可能「二次感染」! 專家揭「重複感染症狀嚴重度」
確診新冠肺炎可以吃什麼?營養師教如何避免進展為中重症
確診康復狂咳、易喘,還很健忘? 「好不了關鍵點」曝:解方在這
當醫師確診時/染疫後靠吃Paxlovid快速緩解!比照「克流感」…王宏育建議抗病毒藥應更易取得!
輕症確診喉嚨痛不喝水更嚴重 耳鼻喉醫授可吃這些食物減痛
憂保護力降?三類人第四劑疫苗早開打 已2.9萬人接種
台大公衛:全國免疫防火牆達7成 6月底開始進入平原期
抗病毒藥漏吃怎麼辦?藥吃完又快篩陽還需再領藥嗎?醫師詳解新冠口服藥常見疑問
喉痛好痛快篩還是陰? 台大醫教你「雙採」提升靈敏度
確診者居家隔離垃圾怎處理?密封消毒靜置3步驟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