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確診住院不能只看周數!婦產醫:樣樣事情都規定到這麼細,簡直愚民政策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宣布修改輕重症分流規定,懷孕滿36周的確診孕婦要收治住院。未滿36周則按送加強版集中檢疫所或防疫旅館;在啟動居家照護的縣市,則規定「不符合居家照護條件」的孕婦要收治於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或醫院。
指揮中心速速念完以上內容,婦產科醫師卻滿頭問號,滿心擔憂。台灣大學醫學系教授、婦產科醫師黃韻如表示,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的孕婦確診指引是用懷孕週數去做大原則,如果高風險孕婦在未經專業評估之前,就被送到無法及時提供產科和新生兒科資源的地方,母胎雙方都可能面臨生命危險。
黃韻如表示,過去孕婦確診個案很少,醫院一定收得下,現在單日本土案例已快破千,可想見孕婦確診者也會出現。目前全世界對於親冠確診孕婦的標準做法,都是需要在醫院生產,因為懷孕本身就是新冠肺炎重症的危險因子。懷孕的婦女較容易發生血栓、免疫反應也比較低,即便打過疫苗有一定防護力,重症率還是高於沒有懷孕的婦女。
看到指揮中心單單用36周作為確診孕婦是否需要醫院收治標準,令黃韻如相當擔心。黃韻如指出,因為懷孕不滿36周的女性仍然可能是高危險妊娠、有早產的危險因子,再加上確診新冠肺炎,如果在檢疫所裡萬一忽然需要緊急接生、緊急剖腹,誰能負責呢?
黃韻如表示,英美等先進國家已經經過兩年多疫情的慘痛經驗,用許多血淚經驗、慘痛教訓,加上醫學實證,編撰各自的新冠確診孕婦照顧指引,或許國情制度各有不同,但共通點都是有實證依據,有清楚的邏輯。
黃韻如說,不曉得指揮中心是否還有更詳盡的指引沒有拿出來,或是各防疫轄區會盤點各區相關醫療資源、擬定收治流程?但如果只是真如今天公布的內容,單單用懷孕周數切分收治,就很明顯只是方便行政人員做事的思維,並沒有顧及母嬰安全,令人非常擔心。
長庚醫院婦產部教授主治醫師鄭博仁表示,他也覺得不應用周數區分,而是要回到醫療常規,由醫師判斷。不過鄭博仁感嘆,其實不需要樣樣事情都讓指揮中心規定到這麼細,因為指揮中心常常邏輯自相矛盾,搞得大家腦袋都不清楚了,簡直是愚民政策。
鄭博仁舉例說,比如一直叫大家打疫苗,卻遲遲不敢鬆口不清零,還是保守不開放,結果打了三劑的人在生活上也沒有任何差別,搞到最後大家也不知為何要打,漸漸打氣就停滯了。又比如,明明大都是輕症,但所有相關政策的反應方式又很激烈,卻好像在告訴大家這個病就會死掉一樣。
這種矛盾和懼怕的風氣也深入醫療第一線,結果搞到新冠肺炎以外的病人就醫也障礙重重。鄭博仁說,他昨天看門診,連續有幾個孕婦因為輕微發燒,就被其他醫師推拒,只能跑來大醫院。因為政府的態度也讓醫院很緊張,寧願用最保守的想法,都不要做、就不會犯錯,就算大環境開始鬆綁,人們還是要自己加嚴格。
「每件事情都給指揮中心切這麼細去規定,是沒有必要的。該讓醫師來負擔專業判斷責任了!」鄭博仁建議,孕婦得到新冠肺炎,就像孕婦得到流感,婦產科醫師都經過訓練,知道透過哪些評估和指標去分析病人的病情、判斷他需不需要住院。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如何避免下一場大流行病?比爾.蓋茲:疫苗誠可貴,但解藥更關鍵
5到11歲兒童第2劑打氣低 醫師提醒重症有9成都未打疫苗
確診康復後又出現症狀是二次感染?感染科專家授重複感染後該怎麼辦
7歲女童打一劑仍中MIS-C 台大醫:至少需兩劑
澳門又驗出芒果新冠病毒 專家:應只是病毒殘骸、無傳染性
每5人就有1人中「長新冠」! 醫師:6大染疫後遺症別輕忽,教你判斷自己是否有後遺症
我有長新冠嗎?醫師建議「症狀明顯與過去不一樣」要釐清治療
台灣每百萬人染疫死亡數再攀升? 莊人祥:確實有可能
0至9歲染疫孩童致死率下降 羅一鈞曝主要關鍵因素
BA.4、BA.5已入社區? 羅一鈞:不敢說沒有、但還不會流行
MIS-C個案暴增全轉危成重症? 羅一鈞給答案
幼兒莫德納延遲抵台 兒童出現氣喘等6症狀快就醫
小朋友確診後若出現這些症狀 台大醫:恐為MIS-C
女性患長新冠機率比男性高 研究揭男女性較易出現哪些症狀
家用快篩T線呈微弱紅線是確診? 感染科醫師曝這關鍵
莊人祥估本土跌破萬例「也許要到七月底」
染疫3個月後仍感不適 長新冠綜合症快就醫
新冠、流感一起來 今年新考驗
專家指下半年新冠防治3個回歸 最後考驗在流感季
兒童感染Omicron增5倍 引發MIS-C、腦炎外還可能中風
本土確診數再下降 莊人祥曝「循環規則」:估這幾天3萬至4萬間
台灣首例猴痘現蹤 專家曝「不典型症狀」難阻傳播
長照機構住民致死率不算高? 專家曝比這數字才有意義
疫情名家觀點/打造智慧醫療,助長者免於新冠重症,大林慈濟院長賴寧生:社區關懷需並重
新冠確診人數未來趨勢多起伏不定 專家曝兩大關鍵原因
陳建仁:BA.4、BA.5進來台灣是遲早的問題
確診下降、病故居高不下 莊人祥:死亡是落後指標
中榮發現新冠肺炎blaCcrA抗藥基因 登國際期刊
北部「三流」活動增加再掀疫情? 專家曝下周是關鍵
公衛學者估6月疫情進入平原期 莊人祥:對疫情走向樂觀
猜你喜歡
快篩陰等同康復?清冠一號要吃多久?醫親揭「解隔後」必知3大QA
本土+3.8萬例 羅一鈞:未來單日確診應都維持3萬多例
當醫師確診時/服藥後病毒量卻比染疫時更高 兒科醫牛道明提醒確診者務必做到一事
每5人就有1人中「長新冠」! 醫師:6大染疫後遺症別輕忽,教你判斷自己是否有後遺症
確診請特休不能申請補償?疫苗險只針對不良作用給付?統整容易忽略漏領的防疫補償金
彰化男1人確診全家中鏢 醫建議:空氣清淨機這樣放才對
當醫師確診時/連吞口水都痛,傅雲慶靠這些克服喉嚨痛!面對Omicron「戒慎但不用恐懼」
高燒42度、休克搶救無效 1歲童死亡…兒童死亡累計21例
醫師打4劑疫苗意外發現「無症狀確診」 嘆:未來一情況會越來越多
確診康復後又出現症狀是二次感染?感染科專家授重複感染後該怎麼辦
本土+3萬5699 境外+101 台中、新北5千多例位居一二
有症狀卻快篩陰?專家示警:出現2症狀就別忍 尤其是年輕族群
當醫師確診時/絕大部分確診病人是輕症 風濕免疫科醫師翁國益提醒2類人應積極就醫
疫情走緩!今增2.3萬例本土個案 死亡69例一個月來新低
整理包/MIS-A、MIS-C是什麼?常見症狀、好發年齡 5大QA一次懂
如何避免下一場大流行病?比爾.蓋茲:疫苗誠可貴,但解藥更關鍵
家用快篩T線呈微弱紅線是確診? 感染科醫師曝這關鍵
確診後咳嗽、易喘多久才會好?醫解答新冠後遺症康復所需天數
雙雙回升!本土3萬5914例 死亡103例再破百
快篩判讀超過15分鐘無參考價值?C線沒顏色正常嗎?醫師解答
當醫師確診時/確診當天竟不是臥床休息 婦癌權威賴鴻政染疫仍做一事避免肺部積痰
看過來!7月1日起 哪「8類族群」可打第4劑?
女性患長新冠機率比男性高 研究揭男女性較易出現哪些症狀
傻眼!入境總量已逾2.5萬人上限 交通部:難精準控管
當醫師確診時/阮理瑛與另一半同時確診 喉嚨劇痛、失去嗅覺最震撼
3旬男發病10天身亡、10歲童MIS-C皆未接種疫苗
專家憂台疫情恐升8萬例 莊人祥:快打第4劑
5到11歲兒童第2劑打氣低 醫師提醒重症有9成都未打疫苗
影/確診者「肺都快咳出來」 服這兩種抗病毒藥物改善
確診者居家隔離垃圾怎處理?密封消毒靜置3步驟不可少
長新冠咳個不停 中醫師建議按壓這個穴道可有效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