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慎防劇烈溫差!醫曝心腦血管3大發病風險時段及1個隱藏危機

最新文章

看更多

大家都在看

看更多

疾病百科

看更多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名人/ 洪惠風

洪惠風/為什麼心臟病還是突然發作?

洪惠風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預防醫學委員會主委、新光醫院心臟科醫師

心臟病發作示意圖。圖/123RF
心臟病發作示意圖。圖/123RF

聽健康

00:00/00:00

2025年10月,歐洲心臟學雜誌發表了一篇用美國官方與商業保險資料做的研究,發現從2017年1月1日到2022年9月30日間,460多萬個第一次心肌梗塞的病人中,有50.5%的人在發作之前,是沒有症狀的。

心肌梗塞發作前,一半的人沒有症狀,聽起來很奇怪,難道血管不是像下水道,用久了就越來越堵,當完全堵住時就產生心肌梗塞?在逐漸狹窄的過程中,難道沒有症狀嗎?難道那麼多人都後知後覺,對自己的健康漠不關心嗎?

很久以前的研究就發現這個現象,過了30多年,只是再度證明,心臟病還是突然發作,這並不是因為人們不夠靈敏,而是疾病的本質就是如此。

1993年發表在循環學雜誌的佛拉明罕心臟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是美國國家心臟、肺臟及血液研究院(NHLBI)及波士頓大學共同執行的研究,從1948年起,持續追蹤美國麻州的佛拉明罕鎮一萬兩千多名鎮民的健康狀況,想知道生活習慣對於疾病所產生的影響。到今天,這個研究已經記錄到第三代的居民,仍持續進行中。

這個大規模而長時間的研究發現,男性的心臟病有62%是第一次發病就以心肌梗塞或猝死來表現,女性的心臟病則有46%是如此表現。也就是說,這些人之前從來都沒有出現任何預警,心臟病一發作就是心肌梗塞或猝死。

1995年,丹麥斯科比大學醫院的佛克醫師綜合四篇心肌梗塞的病理解剖,在循環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他發現68%的心肌梗塞發生於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小於50%的血管中;18%的心肌梗塞發生於冠狀動脈狹窄程度介於50~70%的血管中;僅僅有14%的心肌梗塞發生於冠狀動脈嚴重狹窄(大於70%)的血管中。也就是說,大部分的心肌梗塞發生在狹窄不厲害的地方,而不是嚴重狹窄的地方。這個觀察,就能解釋為什麼許許多多的研究都顯示,在穩定型冠心症(如健檢發現血管狹窄)的人身上,放支架只能減少症狀,並不能預防心肌梗塞或是猝死。

1987年時,芝加哥一位病理學家格拉哥夫提出了「血管重塑」的觀念:當血管堵塞時,並不是像下水道一樣,問題都產生在血管內徑裡面。動脈開始硬化時,膽固醇會先沉澱在血管壁(血管的牆壁)中,等到管壁的體積慢慢增加後,管壁會向外推擠,變得越來越厚,因為不是單純向內推,早期不會影響血流經過的血管內徑;當動脈硬化繼續進行,血管壁的體積越來越大,變得更厚之後,血管內徑開始變小,影響血流,產生心絞痛的症狀。

而心肌梗塞,則是血管壁突然破裂,當血管壁平常累積膽固醇的粥塊突然破裂產生裂痕時,人體就會生成血栓來試圖修復,但是這種用來修復的血栓在這個時候反而產生了大問題,因為血栓會擋住血液的流通,產生了不穩定性心絞痛或是心肌梗塞等急性心臟病。

我喜歡把心肌梗塞想像成土石流,血管想像成公路,土石流發生前,如果道路是暢通或是輕度狹窄,就不會有症狀;但當山壁崩塌下來道路不通,後方的居民得不到食物,就和心肌梗塞時,血管堵塞時後方心臟的肌肉開始壞死,是一模一樣的道理。

土石流總是突然發生,心肌梗塞也是,要預防,靠的不是裝支架,而是水土保持,靠的是控制三高、運動、減肥、戒菸、減壓……。

心肌梗塞 心血管疾病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