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璇/假如你的精神科醫師 也是精神科病人
當時已是住院醫師的我負責會場唱名,一位陌生女孩應聲入場,個頭嬌小的她在眾資深醫師面前,顯得怯生生。
行禮如儀。科主任要女孩自我介紹,並說明為什麼想當精神科醫師。
「……大學時期曾得過憂鬱症……接受過輔導……想更認識自己,也想成為能幫助別人的精神科醫師。」相較於先前聽到的成為一流臨床家、腦科學家,甚至人道關懷者的遠大抱負,女孩虛弱卻真實的聲音,讓我豎起耳朵。
一位面試委員突然抬起頭,前半場未發一語的他直視受試者:「做好承載病人痛苦的心理準備了嗎?」旁觀的我心臟竟撲通撲通跳了起來。
女孩狼狽地離開會場後,我記得面試委員一致認為,受試者除了自救動機遠高於救人,更要緊的是,她尚未意識到成為專業助人者必須具備哪些心理素質。
老師們的結論並未完全說服我。俗諺云:「拍斷手骨顛倒勇。」得過憂鬱症的人,難道不適合成為精神科醫師、心理師、或其他精神醫療團隊成員?不久,台灣出版界譯介了國際知名精神病學家凱·傑米森(Kay R. Jamison)博士著作《躁鬱之心》(An Unquiet Mind),公開自身躁鬱症病史,並承認持續接受藥物治療,引發廣大回響。不顧專科醫師考試在即,我一口氣讀完,深為作者以「自己的患病經驗,來充實我個人的研究、教學與臨床工作及宣導活動」的智慧與勇氣折服。這本書從此成為我對病友的頭號推薦讀物。
時隔二十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精神病學榮譽教授琳達·嘉絲克(Linda Gask),將自己因憂鬱症長年接受藥物與心理治療之經歷,與治療憂鬱症及焦慮症患者之豐富臨床經驗交融,寫成《我跟你一樣絕望,我是你的心理醫師》(The Other Side of Silence)。早在醫學院時期,作者已發覺自己的情緒天線特別敏銳;畢業後投身精神醫療,自身經歷亦使她在治療病人時更能將心比心。
即便吃足憂鬱症帶來的苦頭,甚至遇上信任的心理治療師不告而別的衰事(與危機),嘉絲克醫師卻領悟到,「容易憂鬱並不表示軟弱或不如人。」她一再提醒自己與病患,隨時記住這句話,試著接受自己、愛自己,並充分滋養自己的心靈,別等到心靈破碎才去修補。
身體力行的嘉絲克,成功地防止了憂鬱症復發,使她得以發揮所長,嘉惠病患之餘,更以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顧問身分,造訪中國等地,與年輕心理衛生工作者交流,提升當地精神醫療水準。
而當年那位幾乎是哭著離開住院醫師面試會場的女孩呢?多年來,我透過網路默默追蹤,先是發現她被另一家醫院精神科錄取,數年後通過專科醫師甄選,順利展開職涯,且網路評價不俗。

吳佳璇
精神科醫師為業,自由寫作為志。曾因諸多機緣到東部離島服務三年半,得了個浪人醫師的別號。近作是《為什麼開藥容易開心難》。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難以直視的人生陰影:糖尿病患承受的心理壓力 遠超過一般人想像
吳佳璇/他們有想過妳的人生嗎?
「如果我死了,你們會很高興吧?」當失智症醫師得了失智症 一針見血說出照顧者的兩難
吳佳璇/人性比你想像的光明
吳佳璇/生命的功課
吳佳璇/和你一起慢慢變老---疫情中的星兒與肯納莊園
吳佳璇/聰明活在疫情下的虛擬世界
吳佳璇/從同理心出發的安全文化
吳佳璇/你所不知道的假病患研究
吳佳璇/租一個什麼都不做的人
吳佳璇/你還是可以找人聊聊
吳佳璇/專注此刻 是生命力源源不絕的秘密
吳佳璇/數位遺產超前部署
吳佳璇/啊!沒關係啦!
吳佳璇/一位實習護生家長教我的事
吳佳璇/尋找照護的靈魂
吳佳璇/防疫心部署
吳佳璇/疫病的隨想
吳佳璇/從敗犬到俗女
吳佳璇/讓我們好好變老
吳佳璇/帶病好好過生活
吳佳璇/脫離兒子照顧黑洞
吳佳璇/老後的積極與自在
吳佳璇/比醫療選擇更重要的事
吳佳璇/傳遞生命的火焰
吳佳璇/從兩個人到一個人
吳佳璇/探觸兒虐事件的深井
吳佳璇/公投過後來看書
吳佳璇/另類治療寶可夢
吳佳璇/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
猜你喜歡
楊定一/吃好、吃飽 找回代謝的靈活性
許金川/前面美女後面野狗,還是跑不動?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潘懷宗/攝取健康油脂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良方 一表幫助挑選好油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洪子仁/三大方向 降低確診重症與死亡率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挪威的森林」 談女性性交疼痛
許金川/生病不看醫師,醫師怎麼活下去?
林頌凱/是皺襞症候群,還是退化性關節炎?
許金川/救命用超音波,做了沒?
林思偕/診間的強效安慰劑
陳景寧/住院看護納健保 不能再等
傅志遠/當醫療保險變「周年慶掃貨」
許金川/防疫夫妻分床睡不准親嘴 這樣怎麼傳宗接代?
黃達夫/醫院要讓病人贏 而非僅追求獲利
優照護/照顧失智家人有多難?專家照顧心法與你分享
許金川/病毒來勢洶洶,要治標或治本?
閻雲/美建構藥品供應鏈給台灣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