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友善/七旬失智嬤購物跌倒 國健署籲3招建構友善環境
「失智保護有三招,友善環境靠你我。」台灣目前已有逾28萬名失智者,據衛生福利部統計顯示,2017年健保資料中因失智症就醫者約17萬人,其中高齡者更佔多數,65歲以上就佔了16.8萬人。而據國健署統計,早餐店、大賣場及大樓是失智者除待家中外,較常出沒地點。
國健署署長王英偉呼籲,台灣失智症患者越來越多,全民可多些愛心、耐心,看到行動緩慢或疑似失智者時,可運用「主動關懷」、「幫助選擇」、「安撫情緒」等保護3招,主動上前幫助,讓失智者與其照護者均能得到支持及關懷,於社區安心生活。
國健署今舉行「三招打造失智保護網」記者會。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表示,因失智症患者多數為居住家中並在社區中活動,為了讓各職場的人員了解如何幫助失智症患者,國健署特別錄製三支影片,包括:「早餐店篇」、「大賣場篇」及「大樓保全篇」,內容包括如何協助失智者購物、點餐、問話、主動協助等,呼籲各界聯手一起打造失智症者友善的社會環境。
出席的全聯門市店副理張祐誠,分享日前店內遇到年約七旬的老婦人在店內選購商品、準備走到結帳區時摔倒,並短暫昏迷,由於店內人員平時就有訓練,因此隨即上前問候並立即送醫;而看到老婦人身上有配戴聯絡資訊,也隨即與其家人聯繫,才知老婦人有失智症,所幸送醫後無大礙。
羅素英說,國健署自2018年起即與地方政府推動「失智友善社區計畫」,2019年在九縣市建置十個失智友善示範社區,透過不同場域的宣導與工作人員的教育訓練,提升工作人員對於失智症的認識。
而對失智者的保護三招如下:主動關懷:大樓保全、早餐店與賣場的員工接觸的客人形形色色,若覺有異狀,可主動詢問來降低失智者的焦慮;幫助選擇:早期或輕度失智者會有思緒中斷、忘詞等狀況,可上前提供選擇幫顧客完成任務;安撫情緒:失智症者可能因短期記憶缺失,出現重複的行為,用穩定口氣安撫其情緒,可減輕衝突、緩解失智者的焦慮。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好評推薦/失智者真實故事改編、謝金燕暖心配音
失智友善/臺北市失智友善 12區12個失智症資源特色
失智友善/暖心臺北 友善共好 市民當失智友善天使
失智友善/高齡友善城市八大面向 陪你健康 長壽 慢老
失智人權/失智者倡議政策 為自己發聲
失智人權/亞洲第二!台灣失智者成立小組為自己發聲倡議
失智調查/全台失智症大調查 逾半數認為失智等同正常老化
失智友善/國際失智症月「德曼莎計畫」 共創台灣失智友善環境
失智科技/AI有好數據就夠?蔡宗憲:產業仍須結合使用者需求
失智科技/全球吹起的AI旋風曾銷聲匿跡?專家透露原因
失智科技/AI僅能輔助無法取代醫療 陳君厚:小雜訊就會影響結果
失智科技/糖尿病不是糖尿病?陳亮恭從科學角度講故事給你聽
失智友善/都會區是友善慢老好厝所 臺北市失智照護網絡服務
失智友善/跟著校長話失智 你就是友善小天使
失智人權/照護網整合 北市打造失智人權城市
失智友善/健康高齡友善城市 台北市中山區失智友善社區 I Can Help
失智友善/臺北市失智友善:12區12個失智症資源特色
失智友善/友善失智 新北治療師進偏鄉
失智科技/人工智慧與失智照護 專家集思廣益找真相
失智友善/7-ELEVEN「幾點了咖啡館」擴大友善失智網絡
失智友善/協助失智長輩社區實習 「幾點了咖啡館」進駐永和
失智友善/「友善天使」守望社區 助失智家庭一臂之力
失智迷思/失智不等於失能 彩繪大師黃友謙打破迷思
失智友善/每天一點小進步 融入社區一大步
失智友善/不可能的任務:2019永慶盃路跑
失智迷思/失智≠失能 患者拍IG秀自己
失智友善/Young失智咖啡坊湧入愛心 預約用餐已排到12月
失智友善/失智阿嬤當小七店員 動作變快、記憶也變好了
失智友善/名醫聯手護失智 盼建「共生社區」
偏鄉醫療/醫療隊走進嘉縣偏鄉 說唱逗老人家
猜你喜歡
失智警訊/聽得到兒子說話,卻聽不到女兒說話...原來是隱藏的失智徵兆
相似病症/老化、失智差別在哪裡?
認知訓練/健腦防失智 日醫學博士教你隨時隨地都能做的五感練習
生活照護/暖暖包當調理包 失智長者誤食鐵砂
照護選擇/失智者照護機構,我該怎麼選?
葉北辰/「幾點了?我吃飯了沒?」失智者跳針問話 溝通有3招
預防方法/68歲阿嬤戰勝失智,環遊世界!不想老了認知衰退,請改掉11個習慣
心靈雞湯/需要幫助的,不是只有患者而已
張自強/氣溫驟降天氣冷時 銀髮族除了保暖還要防跌
預防方法/談如何活得更聰明 多動腦多運動延緩老年失智症
生活照護/失智照護應進階訓練 實作認證
溝通技巧/高齡門診最愛問:失智症者跳針問話 溝通有3招
走失問題/年節為失智走失高峰 老媽媽採買年貨卻忘了回家的路
走失問題/如何減少遊走症狀發生
精神行為/長輩見鬼?該看醫師而非法師
生活照護/健康存摺APP再升級 3月起放寬親屬查詢
生活照護/照顧失智投其所好 70歲爺爺下棋無敵手
生活照護/失智者易中暑 留意家中長者是否有3項危險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