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專家提醒民眾,需重視一項經常被忽略、但極為常見且可能造成困擾的失智症症狀「日落症候群」。隨著白天轉入傍晚,患者可能在此時段出現混亂、焦躁、不安與行為失序情況,約五分之一的失智患者會受到影響。神經心理學家艾普莉.克羅威爾(April Krowel)指出,這是一組源自混亂與失序的症狀;神經科醫師維克托.狄亞茲(Victor Diaz)則表示,症狀有時甚至可持續至深夜,使患者難以理解周遭環境或所處情境,並導致焦慮、躁動、步行徘徊、煩躁與睡眠困難等反應。
據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日落症候群」在下午晚些時候或傍晚開始出現,當患者無法理解自己在哪裡、身邊的人在做什麼,原本平常的家庭活動如準備晚餐,也可能變得陌生或具有威脅感。克羅威爾指出,患者往往會感到深層不安全感,包括「不知道自己在哪裡、住在哪裡、無法感到安全」,進而引發焦慮與坐立不安。有些病例會延續至深夜,特別是在路易體失智症中,還可能出現幻覺。狄亞茲表示,症狀長度從幾分鐘到數小時不等,甚至會持續整晚。
目前醫界尚未確定日落症候群的確切成因,普遍認為與晝夜節律,人體調節睡眠與清醒的生理時鐘遭受到干擾有關。晝夜節律高度依賴自然光線,當調節機制變得不穩定,人就可能在晚上更亢奮、白天更加疲憊。其症狀通常是典型失智症表現,但專家指出,在尚未確診的早期患者身上,也可能出現輕微的傍晚混亂、焦慮或易怒,成為值得關注的早期警訊。克羅威爾表示:「通常,人們會在下午晚些時候、傍晚、太陽下山時開始出現症狀。」
造成症狀惡化的情況相當多,包括疼痛、飢餓、焦慮、憂鬱、照明不足、缺乏日照,或視力與聽力障礙(如白內障)。藥物也可能加重情況,狄亞茲提醒家屬應注意「用藥時間與日常變化」,若症狀變嚴重應通報醫師。日落症候群與譫妄相似,但發作時間有助區分:譫妄可在任何時刻突然出現,常預示感染、高血壓、敗血症、血糖劇烈變化或中風等重大醫療問題,而日落症候群則往往在每日相同時段、特別是黃昏前後發生。
環境刺激也可能造成壓力,如家具搬動、照護者更換或傍晚時段噪音等。狄亞茲表示,過度喧鬧會使患者過度受到刺激、甚至崩潰,而照護者應以平靜方式溫柔提醒所在情境,以降低患者焦慮。學者認為,雖然日落症候群對患者與照護家屬而言極具挑戰,但只要建立固定作息、注意光線與噪音控制,再搭配妥善醫療管理,症狀可大幅緩和。
失智症在美國影響超過700萬人,是主要死因之一,且發病率會隨年齡升高,預估到2050年將增加近1300萬人,在85歲以上族群中特別顯著,且對女性與少數族裔社群影響更為突出。
(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單身男和父母同住「40歲存到800萬」外甥一句話讓他懷疑人生
‧82歲女醫靠一碗無鹽蔬菜湯「不吃藥降血壓」要領是把湯當藥喝
‧冬天窗戶滿滿水氣擦不完?塗上一層常見家用品 逾1個月不結露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