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3秒就有1人失智,每年耗費成本約818億美元,因此預防與延緩失智是各國致力追尋的目標。國際醫學期刊刺絡針(Lancet)去年刊登一篇研究指出,1/3的失智症有機會預防,「可預防,但未預防」的9大危險因子當中,「聽力差」高居首位,值得重視。
台北市認知功能促進協會今日舉辦衛教記者會,特別提到這篇名為「失智症預防、介入與照護」的研究。該研究由刺絡針失智症委員會發表,作者包括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倫敦國王學院、澳洲全國高齡化研究所、墨爾本大學、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等學術單位、共計24名專家學者。
台北市認知功能促進協會理事長、亞東醫院一般神經科主任甄瑞興指出,上述研究發現,在所有失智症的病人中,有35%在過去是有機會預防的,「可預防,但未預防」的9大危險因子包括聽力差、未受中學以上教育、抽菸、不運動、憂鬱、離群索居、高血壓、糖尿病、肥胖。
值得注意的是,「聽力差」高居首位,每100個失智患者,就有9人因為聽力差讓他的失智症狀提早出現。甄瑞興解釋,聽力程度會影響學習、溝通、社交網絡的建立、對戶外活動的興趣等,聽力差將增加認知功能負擔,使腦部發生變化,間接促成憂鬱、社交減少,大腦萎縮速度也將加快。
「未受中學以上教育」是次要的危險因子,有8%的失智者因此提早發病。甄瑞興說明,大腦神經細胞需要充分的外在刺激,才得以生長、並形成綿密的神經網絡,若缺乏一定程度的訓練,未來認知功能下降速度將比其他人來得快。
刺絡針這份研究特別點出,有的人的大腦有阿茲海默症的神經病理改變,但卻沒有失智,這跟認知儲備(cognitive reserve)有關。
甄瑞興說明,認知儲備就是「存腦本」,透過學習、運動、社交等各種活動,刺激大腦神經元的分支與可塑性、增加腦循環,研究顯示,大腦認知儲備越多的人,認知功能越不容易降低,發展成失智症的速度也會減緩。另外,減少頭部發炎與創傷、降低視力障礙危險因子、改善睡眠障礙、少暴露於空氣污染等,也可延緩神經退化速度。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