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同學都聽說過「吃黑巧克力有益健康」這麼一件事。不管你是不是信了,當你走進超市、想要買點巧克力、但又覺得罪惡的時候,手總會伸向黑巧克力,安慰自己說「黑巧克力是健康的!」
(然後咕咚一大塊,600大卡的熱量以及好幾十克的糖,就這麼進了你的肚子。)
但是這個巧克力相關的研究背後,是很有問題的。同樣的,許多科學研究的背後,都不僅僅是科學家的實驗和結論,還有錢從哪裡來、誰贊助的、通過什麼方式干涉了研究等等,都是重大問題。科學的「客觀」並不是天然存在的,而需要納入多種多樣的社會背景與力量博弈,綜合地去考察。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講講Conflict of Interest(利益相關,簡稱COI)。
黑巧克力對身體有健康效果嗎?
有。但是,這個「有」,你得長個心眼。
跟黑巧克力相關的研究,指向最多的研究者之一,是瑞士蘇黎世大學醫院(University Hospital Zurich)的心血管專家Thomas Lüscher。
2006、2007年和2011年,他以一作的身份,分別發表了三篇和黑巧克力相關的文章。文章分別揭示黑巧克力對血小板和血管內皮組織有益、能夠改善「吸煙人群的凝血狀況」;對心臟病人的冠狀動脈有好處;改善心臟病人的心血管狀態,等等。2007年,他還在《循環》(Circulation)期刊上與別人共同發表了一個研究綜述,總結黑巧克力對心血管疾病的益處。
但是仔細看他所發表文章的最後,在conflict of interest(COI)一欄中,清楚地寫明,這些研究和文章,是拿了瑪氏(MARS)和雀巢(Nestle)贊助的……
Lüscher教授在瑞士醫學界非常有名望,倒不是因為他學術能力有多強(當然,學術能力肯定還是有不少的),而是他特別、特別、特別能拉工業界的讚助。出身瑞士的雀巢公司和他的私人關係非常之好,2011年發表的那篇論文,拿的是一份unrestricted grant,什麼意思呢,就是Lüscher教授從雀巢那兒拿了一筆錢,雀巢大手一揮說你幹啥都行,甚至沒有指定某個研究項目!
除了贊助具體的研究之外,雀巢在歐洲排名前列的洛桑理工(EPFL)贊助了兩個全職教授的職位,分別從事心血管和神經發展學的研究,而且,雀巢高管對這兩個教授的指派有否決權。瑪氏贊助了哈佛大學醫學院一個叫Norman Hollenberg的教授,這個教授也做了很多跟巧克力有關的研究——不過並不是黑巧克力,而是可可提取物中的黃烷醇(flavanol)。他和團隊的研究表明,黃烷醇能夠降血壓,以及改善情緒。所以,媒體在報導中便會廣泛提及,吃巧克力能讓人快樂、推薦大家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吃巧克力。(但是話說回來,吃什麼甜的不能讓人快樂啊?)
瑪氏在全球佔據了可可生產的上游,他們一直希望能夠把黃烷醇當做藥品來使用。如果能夠證實黃烷醇的醫療效果,那麼賣巧克力的就能搖身一變成為賣藥的供應商——製藥產業有多賺錢你們是知道的)。所以,瑪氏非常急切地想要出研究結果,且被醫療領域所承認。可惜,關於黃烷醇的研究,目前的進展還沒有那麼樂觀,甚至還沒有進入到製藥的那一環。但是,巧克力的好處,已經被媒體炒了N輪了……
美國媒體Vox前一陣查了瑪氏贊助的研究,發現幾乎全部都是巧克力和可可相關的研究,其中98%都表明了巧克力和可可的正面作用。考克蘭圖書館(Cochrane Library),一個專門做元分析(metanalysis)的期刊,分析了目前發表的巧克力相關的研究,發現有巧克力廠商贊助的研究,結果中的正面效果明顯強於獨立研究,其中確實有可能存在偏倚。
那麼你可能想問了,是不是拿了錢收了贊助,這個科學研究就是假的了呢?
並不盡然,拿贊助並不等於學術作假。這些論文經過了同行評議,也有客觀的數據支撐(雖然數據質量怎樣還兩說),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反應了客觀現實。我們不能否定「在某種條件下的某種物質能夠對某一個群體產生某種特定的好處」。
但比客觀現實本身更關鍵的是,這些巧克力相關的研究,起到的是一個「議題設定」的作用。為什麼世界上那麼多吃的,你偏偏研究巧克力啊?黃烷醇不說了,甚至有一些研究乾脆直接在paper 裡寫到「給被試提供xx牌的xxx巧克力」,這……就很微妙了?
金主給錢了,那麼研究者可能會挑更有利於金主的項目進行實驗,或者選取更容易出成果的某個方面進行數據分析,最後發表出來讓自己和金主都滿意的研究結果。
這裡的問題就很大了。要知道,所有的科學研究都有相當多的限制條件,在某某人群、在某某條件、怎麼吃、吃啥,然後在各種各樣的控制條件影響下得出一個謹慎樂觀的結論。吃黑巧克力,可能對某種非常特殊的情況有某種非常有局限性的好處。
但這個研究本身並不是針對「吃巧克力」這種普遍的動作。
對一個普通人來講,不管那些微量的好處到底怎樣,巧克力裡含的大量的糖和脂肪,都會導致更多嚴重的問題。這反而在鋪天蓋地的「好處」報導裡,被人忽略了。
然而這肯定不是金主爸爸的本意,金主爸爸想的,自然是這個研究發表之後,媒體會湧進來爭相報導,畢竟只要把巧克力三個字放在題目裡,就會有人來看了,看了就會有人去買了,金主爸爸的目的就達成了……
這個情況在食品行業真的十分嚴重,其它行業也不能倖免。核桃大農場贊助了堅果對心血管的好處的研究;可口可樂贊助的研究表明比起糖來說鍛煉更重要;講皮膚和霧霾之間關係的研究是歐萊雅贊助的;等等……
這在工業領域相關的研究中其實非常普遍。畢竟,科學家也是要恰飯的。光靠政府、大學以及非盈利機構的贊助,許多科學研究都沒有辦法進行下去。所以,拿工業界的錢並不是錯;而拿了工業界的錢,研究人員也必須在發表的論文最後,列出利益相關(conflict of interest),作為這篇論文的重要參考。這也是學術界的普遍規範。
所以,敲黑板——科學研究並不能完全獨立於它的社會條件而存在。當我們看一篇paper、乃至讀一個科學新聞的時候,多長個心眼,看一眼conflict of interest,如果有的話就要警覺了:倒不是說這些研究不可信,而是你要知道它為什麼會出現、它有哪些限制條件,以及別的相關研究裡對這個問題是怎麼看的。長個心眼,不要被帶跑了。
(愛吃巧克力的作者表示)其實大部分人都沒有辦法達到可以獨立閱讀論文的水平。畢竟,一篇專業領域的論文,需要非常多的背景知識支撐;絕大部分人知道的「科學」,都是通過媒體得知的。
對科學傳播者來講,這種事情就更考驗水平和操守了。有網友跟我推薦了一部紀錄片《巧克力瘦身法》,兩位德國記者調查過這件事,和幾位營養學家一位統計學專家一起炮製了巧克力減肥的假新聞。記者自己都說是錯誤百出的研究,不靠譜的期刊發表,但居然廣為傳播。除了學術研究受資本控制的問題外,媒體也沒有做到基本的複查。
那些除了起個酷炫的標題以外啥都不懂的,真的不要再侮辱科學二字了。
另外,吃巧克力、喝可樂,偶爾肥宅快樂一下也沒啥,不然生活還有啥盼頭。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