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江女士於23年前採傳統手術切除膽囊和取總膽管結石,造成20公分傷口,術後腸粘連,需要再次開刀治療。不幸的是,開刀三年後,腹壁切口裂開,腸子從缺口蹦出,肚皮上明顯看到凸出的肉團小丘。她常常肚子痛、腹脹、嘔吐、消化不良,20年來進出醫院多次,雖然進行三次腹壁修補術,但切口疝氣太大,每次都不到一年就復發,直到接受「腹腔鏡後腹壁結構分離術後」,腹壁切口終於不再裂開。
傳統縫線手術 復發率20~25%
分析她腸粘連原因,應與多次開刀有關,腸粘連是外科手術常見後遺症,如手術中腸管在空氣中暴露太久而導致發炎,或腹部創傷等引起腸管之間、腸管與腹膜間不正常粘連。輕微的腸粘連無明顯症狀,嚴重腸粘連經常出現腹痛、腹脹、排氣不暢,甚至嘔吐等。
更嚴重的是,江女士腹壁有個18x8公分的裂口,部分腸子蹦出裂口,不在腹壁內,除了嚴重影響美觀與腹壁功能,疝脫裂口也可能造成腸子卡住缺口無法蠕動而缺血、壞死,如未及時送醫,有併發腸穿孔與腹膜炎、敗血症的風險。
傳統的腹壁疝氣手術由原傷口切開,傷口至少10幾到20公分,縫補方式是直接以縫線拉近腹壁破洞兩側組織,加以縫合,少數再補上人工網膜加強。此舉雖然修補缺口,卻增加腹壁拉力,此種張力導致患者術後嚴重疼痛,同時也可能因為用力產生腹壓,縫合處再度被撐開,使疝氣復發。統計指出,使用傳統縫線手術患者的復發率約20%至25%。
腹壁修護術後 糖友還是要小心
近年來發展腹腔鏡腹壁組織結構分離術,以雙層防沾黏人工網膜墊在裂口處下固定,比起傳統手術,復發率相對減少,但異物接觸腸子,仍可能有腸粘連,且過大缺口不適用,一般而言,8公分以下缺口較適合。
對於8公分以上缺口,可採「腹腔鏡後腹壁結構分離術」,在腹直肌後與後腹膜間分出一個大空間,把人工網膜放在這肌肉組織的中間層,再將缺口縫好,如有需要也可行腹橫肌鬆開,此方法適用於較大的切口疝氣,腹壁功能恢復較好。
另外,因人工網膜在肌肉組織的中間層,不直接接觸腸子,也可粘得較為牢固不易移位,人工網膜移位也是復發的因素之一。
當然,不是每個接受腹壁修護術的病人都會發生切口裂開,肥胖、免疫力差、糖尿病、抽菸、愛滋及使用類固醇的病人,較易致疝氣缺口復發。
江女士身形肥胖,有糖尿病史,屬於切口容易裂開的高危險群,經過「腹腔鏡後腹壁結構分離術」進行腹壁裂開缺口修護後,腹部只有五、六個1公分傷口,四天就出院,追蹤超過一年未再復發。腹腔鏡後腹壁結構分離術對於因車禍、創傷致腹壁有較大疝氣的病人,是減少復發的治療選擇。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