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台北市連續10天以上最高溫超過36度,打破氣象局成立120年來紀錄。
人類活動與經濟及工業發展排放大量溫室氣體,造成全球暖化等氣候變遷,並導致公共衛生衝擊,進而影響國人健康。2011年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指出,台灣溫度升高的趨勢高於全球平均,顯示台灣受氣候變遷的衝擊更甚於全球。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與國際團隊長期合作,以台北市、台中市及高雄市,探討溫度變化對台灣民眾非意外死亡及自殺死亡的影響。
1. 高、低溫增加意外死亡風險
研究發現,溫度與死亡的關聯性呈現V或U形,當平均溫度高或低於最低風險溫度時,死亡風險增加。
在台北市、台中市及高雄市的估算發現,台灣死亡率的最低風險溫度為25至27℃,平均溫度高於此,死亡風險增加0.54至1.36%;若低於此,死亡風險上升2.74至4.53%。所有死因中,需注意心血管疾病及呼吸道疾病死亡,老年人受溫度影響較大,也需特別關注。
2. 溫度升高與自殺風險呈正比
平均溫度每升高2.3℃,會使自殺死亡增加7.8%;其中,高雄市的自殺死亡風險增加幅度為9%,略高於台中市及台北市。目前對此結果的機制尚不清楚,但有一些推論,其一是高溫使個人行為更具破壞性、侵略性和暴力性,進而導致自殺傾向增加。
有些研究確實發現高溫對暴力自殺的顯著效應。另外,中腦或前額葉皮層中血清素轉運體(serotonin transporter)含量亦為可能原因之一,血清素轉運體的含量降低,被認為與抑鬱性自殺有關,而健康受試者腦中血清素轉運體的含量,於溫暖且日照時數長的暖季較低。
3. 日溫差增加具不良健康效應
每日最高溫及最低溫的溫差值(日溫差) 上升會增加死亡風險,也對老年族群具有較大影響。以台灣為例,日溫差每增加1℃,台北市死亡風險增加0.40%,台中市增加0.88%。
綜上述成果,溫度變化對生理及心理健康均造成顯著衝擊,平均溫度高於及低於最低死亡風險溫度會增加死亡風險,自殺死亡風險亦因溫度升高而上升。
此外,當日溫差上升時,非意外死亡風險隨之增加。故民眾,特別是老年族群,應避免暴露於高溫及低溫環境,例如高溫時段應避免外出或處於陰涼處、天冷時應注意保暖,而溫差效應則可利用如洋蔥式穿著來因應;對於身邊如久病、有情緒或壓力問題的親友,高溫日時更應主動關懷與提供心理支持。
政府亦應建置預警系統及提供足夠資訊,以利民眾自我調適,且需積極發展溫度變化因應策略,並落實推動機制與配合措施。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