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平台/有效溝通 聽與說都有藝術
人與人的溝通是一生學不完的功課,面對面的溝通最有效也最不容易。
醫師問診,面對病人,要瞭解背景不同、性格不同、病情也各異的病人病情如何,不是簡單的事。首先,醫師要問病人的病況,聽清楚他的身心感受,作為診斷參考,再通過各種儀器的測試,始能對症下藥或開刀手術等做適當治療,達到痊癒或不惡化的結果。
所以,醫師與病人的對話溝通,有下列二原則可供參考運用。
一、快快的聽:
史丹佛大學研究發現,聽的速度比講的快6.4倍(以英語為主,因語言而倍數不同,也是聽比講的快),而人的溝通分量,聽占45%,可見聽是最重要的溝通過程,醫師要聽出不同病人說出他的身心感受,明白其身心不適的所在,才能採取適當治療方法。
一位年長病人求診,醫師問他哪裡不舒服,他回答:「胃腸有問題。」醫師再問他:「大小便不通嗎?」他回答:「很通順。」醫師不再問就告訴他:「那你胃腸沒問題。」他接著講:「我半夜睡覺,大、小便就出來了。」醫師聽完才知胃腸確有其他症狀。所以,聽明白是一大功課,醫師要能聽出病人的真正問題,就要先做會聽的人。
會聽的人要具備什麼:
1. 聽出想法、理念、意識及主題。
2. 以關心來聽:即使不同意對方所講,以同理心去聽,使溝通無阻。
3. 耐心的聽:給予充分時間表達想法、不打斷或挑戰,對羞於開口的人耐心等候、用輕鬆化解緊張,使其易於開口。
4. 客觀的聽:注意話的內容,比觀察講話的人重要。不先入為主、存有定見或胸有成竹,避免以貌相人的主觀偏見。
5. 以正確態度聽:不過度反應,不打擾而引開注意或離題、不爭辯或以敵對態度反對不喜歡的講法。
6. 聽明白:集中精神,聽出對方目的、原因、理由、問清疑點,不讓對方混亂或挫折,協助他以他的語言重述或更正訊息。
會聽的人有什麼好處:
1. 得到聽的人的敬意。
2. 成為好的領袖:有好的人際關係,使講的人受到尊重,而樂意聽從指示。
3. 節省時間精力,不重複問話。
4. 避免發生混淆不清、誤會、爭執,甚至衝突的機會。
5. 明白對方真意,而能適當回應,切中要點,對症下藥。
二、慢慢的講:
慢慢的講,要讓聽的人能明白接受,就要小心講,言語也要常帶和氣。回答時平和,使怒氣消退,避免言語暴戾、觸動怒氣。
史丹佛大學研究報告指出,講話有45%是肢體語言,20%是口氣、音調、眼神、姿態、動作、衣著。所以,說話方法及技巧比講話內容分量重。講話如同交響樂隊,要和諧一致,配合適當節奏,才能奏出動人優美的曲調,這都是人與人溝通最好的指引。
會得病人稱讚的醫師,除了醫術優良,往往傾聽病人聲音,溫柔回應,與病人有良好對話溝通,使病人覺得有如知心朋友而信任。
醫師不是要討病人歡心而親切問診,是要使病人感受到醫師能傾聽他的病情苦痛,而給予關心的治療,進而增進良好互動,可避免不必要的誤會與衝突,使醫師與病人均得益處。
(作者李勝雄為律師,本文轉載自民報醫病平台,元氣網同步刊登)

醫病平台
由老、中、青醫師及非醫界朋友發起的「醫病平台」,期待藉此促進醫病相互理解,降低醫病認知差距,減少誤解及糾紛,找回醫病之間尊重與信任的美好。期改善醫師診療行為、民眾就醫態度,進而帶動改善醫療政策、環境及品質。
歡迎各界踴躍投稿、討論齊進步。
如蒙賜稿,請寄:DrPtPlatform@gmail.com
文章字數1500-2000,因篇幅有限,本報保留刪節權,一經採用,刊出後奉上薄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如欲以筆名發表,煩請註明筆名與真實姓名)、簡單的自我介紹、身分證字號、通訊及完整戶籍地址(包括里或村、鄰)、聯絡電話和電子信箱,以及銀行(註明分行)或郵局帳號,也可直接贈與「醫病平台」。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猜你喜歡
第二劑副作用比第一劑更高!一張表看懂新冠疫苗常見副作用
「高潮是什麼感受?」她不想再靠演技配合求解答
林靜芸/病患心中好醫師 是人性的關懷
林靜芸/不要低估鼓勵的力量
許金川/肺癌、肝癌沒症狀 定檢保健康
黃達夫/正確的醫療是最經濟的醫療
謝向堯/混亂的呢喃,可能是心裡的牽掛…居家安寧訪視 察看患者也撫慰照顧者
許金川/好心不一定好肝 一定要超一下
洪惠風/火星人的起源 來自於翻譯錯誤
打掃做家事其實很幸福?醫:別懷疑,這是有科學依據的
楊定一/用正向的心,迎接改變
張金堅/加速癌細胞惡化 這些邪惡鄰居是助紂為虐的禍首
潘懷宗/脂肪不見得都不好!棕色脂肪能降代謝性疾病,但要如何增加呢?
嚴震生/巴納德第一步,被振興醫院發揚光大
許金川/喝酒傷肝 別等肚子大了吐血才後悔!
林思偕/查房
鄒頡龍/從日劇《半澤直樹2》談老年人聽力障礙
施昇輝/電影系的奇幻旅程:我不是白髮翁,我是少年郎
張鴻仁/有了新冠疫苗,就能「解封」開放?
黃美涓╱不能出國度假 沒有年貨大街 今年的新年怎麼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