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颱風來襲恐讓心臟疾病患者增 心臟專科醫師告訴你發生原因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養生/ 樂活人生

總是「不得不」?人生的不如意,其實配你都剛剛好!商業周刊創辦人的「活學之道」

大約10餘年前,我進入了世俗定義的「人生顛峰」和「超級舒適圈」。當時的我,事業順遂,交遊廣闊,家中無事,生活悠閑。隨興所至,常騎著自己養的馬馳騁,駕飛行傘御風而行,著潛水裝和魚群共舞。

這樣的日子過了幾年,表面春風得意,內心卻日漸空虛。開始問自己:「生而為人,我到底是來做什麼的?」帶著這個問題,我遍搜典籍、請教高人,折騰了幾年,最後終於浮出一句話:「我是來學怎麼活的!」當這句話變得不容忽視後,10年前,終於下定決心,放下自己創辦的事業,走上一條不同的人生道路。

這10年,前7年我主要在做義工,從業餘做到全職,從台灣做到全世界,從刷馬桶、拖地板、種樹開山、服務學員、到當講師,無所不做。最近3年,我開辦了自己的「學怎麼活」相關課程,分享人生心得,與有緣人一起同行。

人生總是「不得不」?

不得不,就是半吊子人生,對自己的處境既不願面對、接受,又無法處理、放下。

春節期間,好友相聚,聽了不少故事,其中當然不乏無奈和抱怨的情節。每逢這種時候,常不由自主想起一則經典段子:女婿向岳父抱怨自己老婆,說她常常如此這般,有時居然如此那般⋯⋯,岳父聽完後回答:「你說的全都對,所以她才會嫁給你呀!」

這段子,道盡了人生:你所遇到的人、所發生的事,當然不盡如人意,但毫無例外的,都「配你剛剛好」!這就是人生實相。

人常感到無奈、或忍不住抱怨,就是因為看不見這個無所不在的人間實相!他們的人生,因此充滿了「不得不」:遇見了這種人真倒楣,但不得不;發生了這種事太離譜,但不得不;進了這家公司太委屈,但不得不⋯⋯。

不得不,就是半吊子人生,意味著對自己的處境既不願面對、接受,又無法處理、放下,卡在半空中,除了無奈和抱怨,還能做什麼呢?

這種時候,唯一脫困的出路,只有「轉念」。因為不得不的感受,大部分出自未被認真檢視過的念頭。所以「轉念大師」拜倫.凱蒂才會建議,先用書寫的方式,在紙上盡情的宣洩,把各種不滿的想法和不顧後果的做法,淋漓盡致的寫下來,再透過反覆的自我詰問,一一認真檢查。

我對她的建議深有同感,因為人之所以「不得不」,正是因為半吊子,除非真實的全然面對,否則轉念必不徹底,起不了太大作用。拜倫.凱蒂的建議,完全吻合「必須做最壞打算,才可能盡最大努力」的原則,真實不虛。

根據我自己的實踐經驗,通常所有的「不得不」,在經過反覆檢視後,都會看到「一切都是因為我」!抱怨都是因為自己的「不受」,無奈都是因為自己的「不做」,這就是真相。世上所有事,只要甘願受、歡喜做,就沒有「不得不」。

我自己在這條路上走了很久,迄今尚未完全過關。但只要覺察自己升起了無奈的感受、或產生了抱怨的情緒,就告訴自己又半吊子了,又「不得不」了。二話不說,立即轉念。常做「轉念作業」的人,一定能看見:人生真的沒有不得不,只有不接受和不願意,接受了就不會抱怨,願意了就不會無奈。「不得不」真的是人想出來的!以後遇見不得不,轉念就對了!

「執念」即地獄

人到底要「讓」什麼?難道不是讓出自己的「執念」?

在書裡讀到一段關係的場景:你在餐桌上對伴侶說「早安」,但沒聽到回應。你內在產生干擾,覺得對方不再愛你了。這想法帶來了傷痛,傷痛又帶來評判,投射出一個不真實的對方,使彼此的連結中斷。你因此被禁錮在受限的自我中,導致沮喪、冷漠和怨恨,激發出破壞性情緒和行為⋯⋯,從此陷入惡性循環而無以自拔。傷痛使你盲目,只看見自己想看的。

這樣的戲碼,大家應該很熟悉,因為每天都在上演。

這齣拖棚大戲,角色常更換,但情節從來不變,總是照表操課:發生、解讀、情緒、評判、投射、失去連結、自我禁錮、負面能量、破壞性言行⋯⋯。

這齣戲,有時是內心獨白劇,有時是雙人秀,當然也經常大卡司、大製作。而剛開始時,劇情通常很單純,卻越演越複雜,時間越長,角色越多,就越不明白到底「所為何來」?

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說:他人即地獄。我的另類解讀是:你把別人想成那樣,你自己就墮入地獄;如果彼此都把對方想成那樣,關係就墮入地獄;如果一群人把另一群人想成那樣,社會就集體墮入地獄。而這些「想」,從來都不是全部的真相。

這一切,到底所為何來?毫無例外的,都是在事件發生的當下,有人「亂想」開始的。一旦有人開始亂想,就引發各種計較,人人拿起自己的一把尺、算自己的一本帳,損益從此不可能平衡。

這念頭一動,就是經典上說的「因地」,從此因果相生、糾纏激盪、共食惡果。所以才說「菩薩畏因,凡夫畏果」,就是要人「善護持」自己的起心動念,慎之戒之。修行人講究的「戒」,最主要的,就是「不要亂想」!這是一切戒的源頭。

自古以來,菩薩少、凡夫多,但過去的凡夫,自作自受而已。而當今之世,凡夫特別活躍,形成的「共業」特大。人一旦陷入自我的思維模式、情緒模式和行為模式中,就業力纏身,一群人的業力糾纏,則陷入共業。身處共業的人,對真相看不見、也沒興趣,即使鐵證如山,仍然不信,繼續上演羅生門。

如今又有一種論調:在公眾事務中,可以溫良恭儉,但絕對不能讓。但人人都不讓,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對的」,難道不是地獄?無怪乎美國政治家托馬斯.潘恩說:政治是必要之惡。

人到底要「讓」什麼?難道不是讓出自己的「執念」?因為它是一切「對立相」的源頭。必須有人先放下執念,才可能重建人與人的連結,有機會一起從地獄中解脫。誰先做?除了自己還有誰?

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

人生最終的圓滿,算的總帳,不是「日益」了多少,更是「日損」了多少。

多年前,我觀察周圍朋友們的成功之道,發現「了解自己」是關鍵。我曾如此議論:一個真正了解自己的人,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因此不難發揮優點、避開缺點,成就當然就比別人大。

這議論的關鍵字,是「避開」。我為什麼不說「修正」,而說「避開」缺點呢?因為我發現自己的缺點很難修正,周圍的朋友們也一樣。即使只是小小的缺點,也其來有自、非常頑強,很不容易改的。更何況,很多人的缺點和優點,根本就是「配套」的。譬如說,衝勁十足的人,就難免不慎思詳慮;溫柔細緻的人,就很難雄才大略。萬一把缺點改了,優點也沒了,豈不成了庸碌之輩。

所以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死腦筋的人,每天忙著改自己的缺點,又屢改屢犯,結果陷入自責自怨的悲慘境地,連自信也沒有,更別提大展宏圖了。聰明人就不一樣,他「知道」自己有缺點,但巧妙的「避開」,然後專注在自己的強項上,發光發熱,取得成就,最後大家都看不到他的缺點,只看到他的成就。如此人生,豈不快哉?更過分的是,有些人成就夠大,連缺點都可以大剌剌的公開示眾,自有人代為巧飾。不是說,成功自己會說故事嗎?所以,關於缺點,我用「避開」這兩字,是有事證基礎,不是隨便說說的。在快速取得成功上,它確實是討巧的方便法門。

然而,隨著年事漸長,我又看到了更多「事證」:有些人靠著某一強項,一招半式走江湖,迅速成功,但也隨即碰到了瓶頸,再也無法更上層樓;有些人強項真的超猛,可以一路過關斬將,成就非凡,打下一大片江山,但終有一日「弱項反撲」,闖下了大禍;還有一些人,把優點真的經營得很好,缺點避開得很成功,事業一帆風順、平步青雲,但最後在人生境界上遇到瓶頸,午夜夢迴,覺得自己這一生並不盡興,更別提圓滿了。

有了這點體悟,我必須承認,自己以前所說的,只是人生「小道」,離「大道」則一謬數千里。正如老子所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一般人為了追求世俗成就,拚命「為學」做「加法」;但人生的「大道」,卻盡在「減法」之中。要做減法,缺點就不能避開,而必須面對、接受、處理、放下(聖嚴法師語),如此才是「為道日損」。

人生最終的圓滿,算的總帳,不是「日益」了多少,更是「日損」了多少。這才是真正的「大道」。

書籍介紹

書名:活學:終生受用的人生高效能解密作者:金惟純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20/06/08

作者簡介/金惟純

1952年,出生於台灣高雄眷村。29歲便成為台灣《中國時報》主筆,30歲負笈美國,35歲回台創辦《商業周刊》,發展成為台灣最具影響力、發行量第一的雜誌。現在商周集團屬華人首富李嘉誠旗下的TOM集團一員,堪稱兩岸三地華人圈傳媒鉅子。

2009年6月,卸下商周集團執行長一職,現為商周集團榮譽發行人,以及《商業周刊》「創辦人聊天室」專欄作家,並持續投身生命教育工作的推動。

延伸閱讀:

濕疹、尿布疹、念珠菌感染...「萬用藥膏」止癢抗炎真那麼神?醫師從成分到用法一次解密

人生 情緒 生命教育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