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2.0
共找到
337
筆 文章
-
-
2020-11-05 醫療.整形美容
宅花媽媽產後乳房消風 搶救下垂奶大作戰
「其實,我沒有要很大的胸。」這是部落客宅媽花花在臉書粉絲頁的自白。從17歲懷孕生子,經歷漲奶與親餵的疼痛,在哺乳9個月時,決定使用退奶祕方,然而三天後胸前立刻像風乾的酸菜般一片乾癟。宅媽花花因為懷孕而造成肥胖,藉由運動與控制飲食瘦身與擺脫憂鬱症,參加過2013年度全國總統盃健美錦標賽,獲得女子組第五名。蛻變後的她,現在是知名的粉絲團主,現代女力在她身上發著光。「在漫畫中老奶奶的胸部可以垂到往後甩,不是誇張!」宅媽花花感嘆道。由於退奶後,胸前鬆弛的皮膚面積太大,整形外科醫師評估後,需要切除部分皮膚進行提乳手術,再加上使用大尺寸的記憶果凍隆乳,才足以撐起已經鬆垮的下垂奶。 宅媽花花說,就算離了婚也從不後悔生了兩個孩子,但生完老大後因為胸部下垂嚴重,看到自己不堪的胸部,連親密時都不想開燈,雖然想解決乳房的困擾,但當時伴侶對隆乳觀感負面,甚至放話不喜歡摸假奶,讓宅媽花花打消隆乳的念頭。 隨著丈夫外遇以及離婚的諸多打擊,躁鬱症也同時找上了她,所幸在28歲那年接觸了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逐漸領悟到人應該為自己而活,而非只為了迎合別人的眼光及期望,從此展開了書寫分享及自我療癒的過程。 她也誠實的面對自己的下垂奶,積極的尋求解法,她立即決定找熟悉的醫美診所,「請推薦給我這裡經驗最豐富的整形外科醫師!」。她暱稱重生後的乳房為「奶奶2.0」,也不吝和讀者們分享她滿意的術後效果,現任的伴侶也非常支持她這樣勇敢的為自己做決定。2019年,發生乳房植入物被下架事件,她才發現醫師為她選用的是來自美國醫療大廠,已有10年研究報告的成熟產品,全球使用者超過6百萬人,即使是在法國將眾多品牌下架時,她使用的品牌仍是安全的,「真的很感謝醫師為我把關」花花鬆一口氣說道。 宅媽花花目前是健身教練,對於有人質疑女性隆乳就是「物化自己」,她也站出來反駁,「女人從外貌到內在,都應該要活得漂亮,而且不是為了別人,是為了自己!」認為展現美感就是物化女性的人,才應該檢討自己的有色眼光。 整形外科專科醫師李得維指出,會造成乳房產後下垂的原因,是因為在懷孕及哺乳的過程,乳腺及皮膚都被撐得過大,當不需要餵奶、沒有產乳需求時,就會造成乳腺萎縮,鬆弛的皮膚則因真皮層的膠原蛋白無法及時回到原來的長度,就造成乳房下垂,這就像是打飽氣的皮球突然洩氣,剩下一張鬆垮垮的氣球皮。 李得維直言,只要經歷乳腺脹奶的過程,媽媽們幾乎無法避免乳房下垂的狀況,而臨床上,若施打退奶針,有些媽媽的乳房確實下垂得更為嚴重。 哺乳是媽媽的偉大付出,但又得面對乳房下垂的問題,時常得委曲自己。李得維就有一位年輕媽媽的個案,本來胸部就不大,生產完後乳房下垂到連自己都感到崩潰,認為更沒有吸引力了,甚至不敢在老公面前脫衣服,最後她選擇隆乳,成全自己的自信心。 李得維也觀察現到,現代女性對於隆乳接受度愈來愈高,這幾年因產後乳房下垂來隆乳的患者大約增加二到三成,不過,李得維也提醒,即使隆乳後堅挺的胸部,隨著年紀增加,皮膚的老化愈來愈鬆弛,仍有可能要面對下垂狀況。 另外,隆乳後到底可不可以哺乳,李得維認為,基本上因產後乳房下垂來隆乳者,都有打算不再生小孩,但懷孕這件事有時很難預料,他也有好幾位患者隆乳後性生活更加美滿,因此又意外懷了下一胎。現今隆乳醫材安全性高,像是光滑面與霧面的記憶果凍植體都已經相當成熟,有10年的美國FDA臨床報告,只要手術切口避開乳暈,不傷害乳腺的狀況下,不太會影響哺乳。 至於隆乳後的脹奶又退奶會不會影響隆乳效果,李得維表示,若將植入物放在乳腺下方,乳腺等於是在皮膚較淺的位置,一旦懷孕後,乳腺會因荷爾蒙關係開始變大漲奶,隆乳後的乳房可能會稍微變形,如果擔心這樣的狀況,可以選擇新一代水滴形植入物,原廠甚至提供了含懷孕前後的八年使用追蹤照片,讓媽媽們對隆乳未來多年的狀況更有信心。
-
2020-11-02 養生.健康瘦身
間歇性斷食讓人健康?教授告訴你臨床研究結果的事實
讀者許小姐昨天(2020-10-31)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網路有好多書籍、文章都是關於食氣或是不吃東西的。好羨慕那些不用吃東西的人。他們不吃東西,還是可以精神很好,也能返老還童,身體原本生病的地方會自動變好…可是我不吃東西之後,只覺得我快要餓死了…根本不知道怎麼練成不吃東西還過得很好。這篇文章下面還看到有人斷食200天,近視從1000度變成2.0,好想知道這些人是怎麼做到的,我近視700度,也想透過斷食變成不用戴眼鏡也看得很清楚。您知道這食氣相關的知識嗎?謝謝您。上面的網路連結打開的是一篇2014-6-2發表在《阿爾卑斯登山學校》的文章,標題是〈斷食21天記錄〉。我在〈斷食第三天〉的地方看到作者說「今天特別為自己咖啡灌腸」,就沒興致再看下去了。首先,這篇文章完全只是作者自我推理,自我描述,根本無法查證虛實。再來,關於「咖啡灌腸」,我在2016-8-28發表的葛森療癌法裡已經有說,這是一種毫無科學根據,非常危險的另類療法。我又在2019-2-18發表一位生酮醫師之死,指出一位才40出頭的醫師就是自我施行此法而導致死亡。所以,對我來說,任何崇尚「咖啡灌腸」的文章都是不值一看。有關斷食或禁食,我在2018-7-30和2018-8-15分別發表間歇性禁食和間歇性禁食,反彈效應,指出這類療法並沒有確切的證據顯示對健康有益。可是,這兩年多來還是三不五時就有讀者,同學,親友來問我對斷食的看法。尤其是最近,就收到好幾個詢問有關一位叫做Dr Eric Berg的網紅。例如我侄女在5天前就寄來一個他的YouTube影片〈斷食體內變化:抗衰老、自噬、燃燒脂肪、強化免疫力、癒合腸道關節炎等 Dr Eric Berg〉。這位網紅的本行是整骨師,但現在已經不幹了。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當網紅的收入肯定是整骨師的好幾倍。他的影片也都是有中文版的,所以這當然也是收入來源之一。他的影片內容都是儼然像個教授一樣,在白板上講解各種飲食對健康影響的機制。由於演技精湛,伶牙俐齒,又看起來相當權威,也就難怪會受到廣大的追捧。當然啦,一定也有很多人誤以為他是醫生而崇拜。不管如何,他除了吹捧斷食之外,也鼓勵生酮飲食。有關生酮飲食我已經有發表好幾篇質疑的文章,所以就不再多提了。不管如何,這位網紅在講解有關斷食,生酮,或是其他健康議題時,他所採用的策略就是所謂的Cherry-picking:專挑對他有利的證據,但就是不提對他不利的。更嚴重的是,為了達到推銷斷食和生酮的目的,他的講解往往是扭曲事實或編織故事。讀者如果想進一步了解,可以去看一位年輕醫師分別在2019-11-12和2020-5-9發表的的影片(裡面有提供科學證據):“Doctor" Eric Berg | EXPOSED(Eric Berg “醫生” | 爆料)Dr. Eric Berg FANMAIL (funny) (Dr Eric Berg 粉絲信函(好笑))我現在解釋一下為什麼我會決定要寫這篇文章來回應讀者許小姐,但卻對過去那麼多類似的詢問沒有發文回應(儘管我有私下回覆)。那是因為昨天我在收到許小姐電郵的同時也看到一篇Christopher Labos醫生才剛發表的文章Will intermittent fasting melt pandemic pounds?(間歇斷食會融化大流行磅數嗎?)。這個標題裡的「大流行」指的當然就是新冠,而「磅數」指的是因居家抗疫而造成的肥胖。所以,基本上這篇文章就是要討論間歇斷食是否能幫助減肥,而它結論是:「所有的減重飲食都似乎是同樣有效或同樣無效。可以肯定的是,大多數減重飲食最終都會失敗,因為人們會放棄難以長期維持的減重飲食。 事實上,只要少吃,無論是哪種機制的減重飲食都會起作用,而最好的減重飲食方法就是可以堅持下去的那一個。」這個結論是跟我發表的幾篇文章裡所講的是一模一樣。事實上,如果不能堅持,那一旦終止減肥或禁食,反而會產生對健康有害的反彈效應(請看間歇性禁食,反彈效應)。(註:我會在文章最後提供兩篇都是今年發表的臨床研究論文來證明間歇斷食並沒有比較有效)我雖然沒有發表文章回覆之前很多讀者的提問,但在私下的回覆裡都會反問:「你有聽說過有任何一位活得健康又長壽的人是採行禁食或斷食嗎?」我在五天前(2020-10-27)發表94歲的婆婆,105歲的爺爺,兩極的養生,提到兩位老人家都沒有刻意採行什麼特殊飲食。同一天,三立新聞也發表台中清朝阿嬤過117歲生日 「今年金牌卡重」記憶力驚人,提到這位目前還是很健康的人瑞也是一樣沒有採行什麼特殊飲食。反過來說,有哪一位採行斷食的人能像這三位老人家一樣健康長壽?所以,間歇斷食的吹捧是一回事,事實卻是完全另外一回事。下面是兩篇今年發表的有關間歇斷食的臨床研究論文:Impact of intermittent vs. continuous energy restriction on weight and cardiometabolic factors: a 12-month follow-up(間歇性和持續性能量限制對體重和心臟代謝因子的影響:12個月的追訪)。結論:這兩種方法所獲得的結果,沒有差別。Effects of Time-Restricted Eating on Weight Loss and Other Metabolic Parameters in Women and Men Wi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The TREAT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限時飲食對體重過重和肥胖的男女減肥和其他代謝參數的影響:TREAT隨機臨床試驗)。結論:限時飲食在減肥方面並沒有比較有效。原文:斷食的吹捧與現實
-
2020-10-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蔡總統:台灣能貢獻全球防疫 參與WHO至關重要
台灣全球健康論壇今天登場,超過24國專家線上與會。總統蔡英文在會中分享台灣抗疫經驗,強調台灣有能力、也願意在全球防疫工作中貢獻,讓台灣參與WHO對於全球抗疫至關重要。衛生福利部、外交部今明兩天共同舉辦「2020年台灣全球健康論壇」,今年主題為「在後疫情時代以創新、包容和夥伴關係實現永續發展目標」,針對今年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如何達成永續發展等議題展開討論,國內有多達500名專家參與實體會議,並邀請來自歐洲、美國、澳洲、日本等24名國外專家線上演講及討論,線上超過30個國家、近300名參與者直播收看,共計近千人參與盛會。蔡總統與會致詞時表示,2020年對於全球來說是非常不平靜的一年,因應武漢肺炎疫情帶來的嚴峻挑戰,世界各國忙於因應疫情衝擊,台灣相對穩定的防疫成就,受到世界的肯定。蔡總統說,台灣因2003年有對抗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疫情的經驗,發展出一套完整的防疫機制,疫情爆發之初,台灣就立即採取一系列重要措施,包括登機與居家檢疫、早期診斷與發現、實施社交距離、配戴口罩等,並運用大數據分析和數位科技防堵疫情擴散。蔡總統指出,在照顧好國內醫護與國人需求後,台灣也不遺餘力地協助有需要的國家,特別是在口罩、藥物及醫技等三方面,希望和國際社會攜手共度難關。今年7月美國「彭博經濟」(Bloomberg Economics)的評比中,台灣在75個經濟體中,抗疫表現名列第一,這是政府團隊的努力加上全民配合防疫政策的成果。台灣實施25年的健保體系也成為防疫穩定的基礎,蔡總統說,健保大數據讓政府得以追蹤病人接觸及旅遊史,也能進行個人身分認證,推動口罩實名制政策;在疫苗方面,台灣已有3家疫苗業者進入第一期臨床試驗計劃,政府將持續加速疫苗研發。蔡總統指出,除了疫情,台灣也正面臨人口快速老化的嚴峻挑戰,2025年台灣將步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率將達20%,因應人口老化,台灣從2017年迄實施長照2.0政策,不僅擴大照顧對象也增加服務項目,建立以社區為基礎的長照系統,也持續增加從居家到住宿式照顧等多元的服務,目前整體長照服務涵蓋率已經超過51%。蔡總統強調, 作為全球公衛社群的一員,台灣正積極推動跨國防疫網絡及與新南向國家的醫衛合作,台灣有能力也願意在全球防疫工作中繼續貢獻,今年2月在馬來西亞舉行的第一次亞太經濟合作(APEC)衛生工作小組會議中,提案成立並引領「數位健康次級工作小組」,盼貢獻台灣數位產業專長促進全球公民健康,也相信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全球預防、對抗疾病和疫情至關重要,同時也要感謝理念相近的國家及友人大力支持。蔡總統說,台灣位處印太地區主要交通樞紐,地理位置相當重要,理應在防疫體系中扮演關鍵角色,任何單一國家無權以政治因素,破壞全球為防疫所做的努力,未來將持續秉持Taiwan can help and Taiwan ishelping初衷繼續與國際社會分享醫療照護方面的專業,維護健康的基本人權。
-
2020-10-04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友善/都會區是友善慢老好厝所 臺北市失智照護網絡服務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關心您廣告】臺北市高齡人口占全人口的一成八,高於全國平均的一成四,高齡人口同時也是六都第一,也因為高齡人口多,失智失能發生率也相對於其他縣市高。臺北市推出縣市版「失智症行動」計畫,透過例行性篩檢主動發掘社區內疑似失智症,光是今年度至八月為止,透過主動篩檢確診的失智症患者達268人。臺北市衛生局長黃世傑表示,失智不失能是北市最積極努力的目標,衛福部在三年前公布的「失智症防治照顧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二點O」,北市因為高齡人口眾多,研擬屬於北市版本的「失智症行動計畫」,也是各縣市第一個推出相關計畫的縣市。找出失智患者篩檢服務進社區,及早發現個案,及時介入避免失能。黃世傑表示,失智症的民眾初期多不能接受自己罹病、也沒有病識感,就算家屬發現也不肯進醫院篩檢,既然如此,政府就化被動為主動,第一步是建立失智症篩檢的社區網絡,結合各區的健康服務中心、聯合醫院、老人服務中心等,宣傳失智症服務的同時,也提供篩檢服務。臺北市今年初至八月,辦理近七百場的失智症宣傳活動,協助一萬餘名65歲以上的市民篩檢失智症、失智症檢查等,發現568名疑似個案,轉診醫院檢查,有268人是新確診個案。黃世傑表示,活得愈久、失智症發生的機率愈高,但願意外出接受新知的長輩有限,因此宣導與諮詢服務,必須持續不斷執行,搭配主動篩檢,才有辦法讓失智症患者早期就被發現,即時介入,避免失能的發生。提供照顧資源8處失智共照中心,37處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失智症患者確診之後,為了提供民眾所需要的失智照顧資源,黃世傑表示,臺北市以個案為中心,從預防、篩檢到確診後續的各期照護全程給予協助。北市積極布建失智照護資源如失智篩檢確診醫院、失智症個案管理關懷服務醫院、失智團體家屋、互助家庭、日照中心,並規劃多層級連續性的失智照顧園區等,今年共計有8處失智共照中心。另以社區為單位,設立37處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分別提供失智者及其家屬認知促進、緩和失智、家屬支持團體、家屬照顧課程等支持服務。幫助失智者及其家屬,在完善的失智症照護網絡中能夠安心地照料家人。跨部門整合整合各部會資源,已達成「失智友善五五五」目標。黃世傑表示,北市在建立失智症行動計畫時,是採取「跨部門整合」,設立長照委員會建置北市的長照體系,由市長擔任召集人,同時建立失智網絡組,涵蓋社會局、民政局、警察局、教育局、消防局、交通局、產發局、勞動局,另外整合社區的資源,如NGO組織,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台灣失智症協會等進入協助,定期也會召開專家會議,滾動式修正臺北市失智症行動計畫。因應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2.0,臺北市從2017年開始執行,今年已經達到「失智友善五五五」的目標,該目標係指失智家庭照顧者有五成以上獲得支持和訓練、罹患失智症人口有五成以上獲得診斷及服務、有百分之五以上民眾對失智有正確認識及友善態度。不少民眾對於失智症仍停留在不好的印象,臺北市近期推出「失智者正面形象」影片,協助鼓舞年輕失智者重返社會,轉化失智者刻版印象;還有運用資訊輔助,並首推智慧AI客服「找小照了解長照」,讓民眾能更了解失智照護可用資源,擴大長照服務的能見度。
-
2020-09-21 名人.陳亮恭
陳亮恭/每天推著太太散步說話,最後卻得殺了她…長照之路真的只能悲劇收場嗎?
「半自白」是2002年橫山秀夫的作品,內容描繪敦厚的警校教師殺死了患有失智症的妻子,而且事後到歌舞伎町躲了兩天後才自首,自白沒有清楚交代那消失的兩天,所以稱為「半自白」。警官夫妻的兒子死於白血病,妻子失智症發病時,要先生在她還能記得兒子時殺了她,不要讓她遺忘兒子而離世,警官悲痛地執行太太的願望,消失兩天是去探望他的骨髓受贈者,一個因不願忘記白血病兒子而消失的生命與一個自白血病重生的生命,命運開了很大玩笑。日本案例 老翁殺死失智妻近日在日本一個爭議的案例,63歲深谷文幸殺死88歲的失智妻子,他們相遇於先生40多歲而妻子近70歲時,相識相愛六年後結婚。婚後六年,妻子因為巴金森氏症而須坐輪椅,先生提早退休全職照顧妻子,但妻子病況加重且出現失智,逐漸變得多疑、妄想,最後臥床。24小時的照顧壓力、緊繃的財務,尊重妻子意願而未送往長照機構,也從未向居家服務員與鄰居求助,他是旁人眼中的優質丈夫,每天推著太太散步與說話。原本先生也欲結束自己的生命,但沒有勇氣執行而自首,審判中他未替自己辯解,自己已無法再繼續,很抱歉要法庭處理他的問題,太太沒了呼吸後,他未曾感到輕鬆,每天只覺得悲傷與思念。因照顧殺人 每年總有幾起法庭上,妻子前段婚姻的兒子表示,不僅沒有怨恨,還感謝他照顧母親20年,以母親的狀況,深谷先生一定受很多苦。最終,對此殺人犯行,法官判了三年有期徒刑,緩刑五年。此一判決,獲得社會大眾的支持以及深入的討論。在台灣,照顧殺人每年總是有幾起,狀況不一,有如同深谷先生般深陷絕望的情形,也有一時因壓力與憤怒而造成。除了部分是因洩憤而釀成的悲劇未能從寬量刑,台灣的量刑狀況與日本相仿,一方面是其情可憫之外,加害人多已年邁,也能獲得社會理解。照顧的路上 繼續勇敢前行看門診有時是充滿負能量的,總會有幾個家庭因為照顧壓力而掉淚,無止境的照顧壓力令人喘不過氣,但總是擦乾眼淚,跟我道歉也幫自己打氣,繼續在照顧的路上勇敢的前行。看著他們的背影,我常常把他們叫回來,重複幾句話:求助不是叨擾、機構不是壞事、移工看護有必要、有事找人分攤等等,此時的我腦中已放空長照2.0,只想用任何可行的方法協助。長照資源 應回應困難家庭政府持續徵求許多充滿創意的長照計畫,多元發展很重要,但能否將資源多分配到重度失能、失智,具有高度照顧負擔的家庭呢?經費應使用在真正需要的人,回顧近年的照顧殺人事件,多是無法持續承擔壓力的情況,短期的關心探視與救急的因應,都無法解決每天的生活與財務壓力,長照資源配置應更實際而直接回應這些家庭。(作者為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一刊出。
-
2020-09-16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友善/友善失智 新北治療師進偏鄉
衛福部推估國內失智人口逾29萬人,新北市約占4萬人,新北市自去年率全國之先招募10萬名「失智守護天使」,打造公私協力的失智共照網絡,並首創國內唯一的「樂活健腦巴士」,由一群熱血的青年物理治療師及職能治療師提供偏鄉長者認知復健活動。另外,新北市也已達成國家政策綱領「2020失智友善555」的中程目標。新北市衛生局指出,在2017年推動的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2.0中,提出2020年達成「失智家庭照顧者有5成以上獲得支持和訓練」、「罹患失智症的人口有5成以上獲得診斷及服務、「5%以上民眾對失智有正確認識及友善態度」的「失智友善555」目標。新北市長侯友宜指出,新北去年訂定「新北市失智症防治照護行動方案」,並招募10萬名「失智守護天使」,打造公私協力失智照護網,包括轄內9家醫院的失智共照中心、52個失智社區據點、29區衛生所,以及1132家中西醫診所、藥局、牙科診所加入「失智友善守護站」,發掘社區潛在的失智者,並協助轉診。侯友宜昨天也宣布,新北市已超越「2020失智友善555」中程目標,成為全台唯一達標的縣市,並宣誓2025年要達到「2025失智友善777」的長程目標,打造失智症長者的友善城市。新北藥師公會理事長陳昭元說,社區藥局是長輩經常拿藥或買醫療用品的地方,目前中和、永和、淡水也有5間藥局結合長照,提供專業藥物諮詢及個案管理師連結,以永和區柏愛藥局為例,由青年藥師鄭文柏率團隊結合藝術治療,提供長者們就近的復能活動,成為巷弄長者的健康守護者。另外,新北市2017年起首創「樂活健腦巴士」,營運團隊為「愛迪樂健康促進團隊」,由一群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及體適能教練組成。創辦人之一的職能治療師林鈺祥表示,偏鄉醫療人員不足,治療師來來去去,加上醫療資訊落後、家屬欠缺照顧知識,許多失智症患者未能被及時發現,藉由健腦巴士前進平溪、雙溪、瑞芳等偏區,由專業治療師融入桌遊、植栽、懷舊玩具,提供大腦保健和認知刺激課程,幫助偏區長輩達到健腦效果。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共
1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