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8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搜尋
������A
共找到
2394
筆 文章
-
-
2021-05-18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全台各級學校明起大停課 老師、爸媽的煩惱14大QA解惑
國內疫情警戒升級,為降低群聚感染之風險,教育部宣布,明日起(5月19日)起至5月28日止,全國各級學校及公私立幼兒園停止到校上課,且安親班、補習班等亦同時配合停課。大學校改採線上教學,學生居家遠端學習不到校,線上教學為正式課程,暑假期間不另行補課為原則。聽到消息,家長哀怨,製作14大QA解答疑惑。Q1:停止到校上課的適用對象為何?1.全國各級學校及公私立幼兒園。2.實驗教育機構及團體。3.外僑學校。4.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中心、補習班等各類教育機構。Q2:停止到校期間,課程是否繼續?是否需要另行補課?1.停止到校期間,大專校院及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原則改採居家線上學習。線上學習方式可採同步、非同步或混成方式。2.線上學習為正式課程,以暑假期間不另行補課為原則。3.課程、教學、補課與評量方式,授權學校以彈性多元方式處理,並採從寬認定為原則。Q3:學校實施線上學習的整備作業?1.縣市政府應盤點各校資訊設備並備妥線上學習所需相關資訊設備,適時調配縣市內資源,並得以跨區、跨校方式協助學生借用所需之學習資源。2.學校應先評估其整備狀況,備妥線上學習相關設備、資源後實施;惟整備期間,學校仍須掌握學生居家及自主學習情形。Q4:停課改採線上學習期間,教師是否需要到校上課?1.教師以到校上課為原則。2.學校可依其網路頻寬、數位設備等資源情形評估,自行配置教師到校或採居家線上教學之人數。其中,教師採居家線上教學者,應以下列情形為優先:(1)為自主健康管理者,或有同住家 人實施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2)居住於疫情第三級警戒區域。(3)需於不同之疫情警戒區域間通勤者。(4)懷孕者或有12歲以下學童需照顧者。Q5:停課改採線上學習期間,行政人員是否須到校上班? A:行政人員以到校上班為原則。Q6:高中以下學生如家中無數位學習設備進行線上學習怎麼辦?A:學生可向學校借用,或由學校提供學生到校學習之相關空間及設備,並安排人力協助學生學習、照顧及用餐。Q7:12歲以下孩童之家長如有親自照護之要求,該如何因應?1.配合指揮中心之決策,若家長有親自照顧12歲以下之孩童之需求,因應疫情停課居家線上學習期間,受僱之家長其中1人得請防疫照顧假,雇主應予准假。2.前述家長,包括父母、養父母、監護人或其他日常實際照顧兒童之人(如爺爺、奶奶等)。3.高中以下學生(含幼兒園)之家長因故無法在家照顧或學生無法進行居家學習者,學校(含幼兒園)仍應安排人力,提供學生到校學習、照顧及用餐。Q8:就讀國高中持有身心障礙證明之子女,有照顧需求,家長得請防疫照顧假,其申請對象為何?請假是否需要證明?1.申請對象為就讀國高中領有身心障礙證明(依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核發之證明)學生之家長,其中一人得申請防疫照顧假;如果雇主要求須提供相關證明,只要提出子女之就讀證明及身心障礙證明即可。2.如未領有身心障礙證明者,其生活自我照顧能力與一般學生較無差別,其家長未列入防疫照顧假申請對象。學生如有照顧需求,家長仍依照性別工作平等法或依勞動基準法規定辦理。Q9:停課改採線上學習期間,如家長因故無法親自照護孩子,該如何因應?高中以下學生(含幼兒園)之家長因故無法在家照顧或學生無法進行居家學習者,學校(含幼兒園)仍應安排人力,提供學生到校學習、照顧及用餐。Q10:因應疫情停課居家線上學習期間貧困學生午餐問題?1.居家線上學習期間,將加強弱勢學生關懷機制與用餐協助。2.居家遠端學習之弱勢學生,在相關規範下可透過學校印製餐券發放給學生,與鄰近自助餐或連鎖超商(市)合作,讓學生就近領取餐食。Q11:畢業典禮之辦理時程是否調整? 1.學校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規定評估,並依據各縣市所訂防疫措施辦理;若各縣市未訂有相關規定,且經評估無法達到指揮中心防疫標準者,則延後辦理或停辦。若需延後辦理,亦建議採線上轉播方式辦理。2.屬第三級警戒區域(新北市、臺北市),前述活動應延後或暫停辦理;若需延後辦理,建議採線上轉播方式辦理。Q12:大學指考如何因應? A:不受影響。Q13:停課改採線上學習期間,師生有何學習資源? 1.本部彙整建置線上學習資源,提供多樣學習資源管道與平臺選擇,家長亦能透過平臺了解學生學習情況。2.為避免同時大量登入現有教學平臺造成壅塞,教育部另提供無需帳號登入的線上學習資源取得管道,並分科安排近幾週課程單元,學生與家長可由此取得居家線上學習所需資源。3.其他線上學習資源參考:(1) 因材網數位學習資源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FfPPM-2hZrctgmlyYHawmw(2)教育雲線上教學便利包: https://learning.cloud.edu.tw/onlinelearning/(3) 疫起線上看:https://video.cloud.edu.tw/video/co_topic_2.php?cat=18(4) 因材網:https://adl.edu.tw/HomePage/home/(5) 台北酷課雲:https://cooc.tp.edu.tw(6) 均一教育平台:https://www.junyiacademy.org(7) PaGamO:https://www.pagamo.org(8) LIS情境科學教材:https://lis.org.tw (9) 學習吧:https://www.learnmode.net/home/Q14:公私立幼兒園及非營利幼兒園在居家線上學習期間,是否會退費?1.公立(含專設)、準公共、私立幼兒園:家長自行繳交之費用,依各直轄市、縣(市)政府公告之收退費規定,由幼兒園辦理退費。2.非營利幼兒園:依法停課日數連續達5日以上者,按幼兒每人每月實際繳交費用,乘以請假或停課日數占當月教保服務總日數之比率,再乘以百分之三十退費。【示例】家長繳交3,500元/月,5月上課日數25日,請假或停課日數連續10日退費=3,500元X10日÷25日X30%=420元
-
2021-05-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配合防疫升級 三創生活園區5/18至5/28調整營業時間
隨著新冠病毒疫情更加嚴峻,三創生活園區於5月18日(星期二)至5月28日(星期五)調整營業時間,不分平假日均改為早上11:30至晚上8:00,同時為提升防疫,除原本的防疫作業之外,更加強相關的防疫作業流程,相關防疫因應措施如下:1. 自5月18日起,所有員工啟動分流上班機制,分為A、B班上班,針對後勤人員,三創生活園區鼓勵員工多在家作業,減少外出及通勤期間的感染機率。2. 全館進出口除原本施行的量測體溫、手部酒精消毒,謝絕體溫超過37.5度的顧客進入館內相關作業外,並增加線上及現場紙本「實聯制」登記,同時目前全館及停車場仍維持兩個固定的入口進入館內,以確保能完整紀錄來訪的顧客名單。3. 暫停所有館內集客活動及限量品的銷售,以減少顧客來館群聚機率。4. 全館定期、定時消毒,針對廁所、手扶梯扶手、餐飲區公共座位與壓克力隔板、哺乳室、及所有櫃位的體驗商品,皆加強消毒作業。5. 各辦公室場域下班後均以紫外線殺菌燈輪流照射,以提高防疫。6. 設立結帳排隊點,提醒顧客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7. 要求員工及櫃位人員自主健康管理。三創生活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配合政府防疫政策滾動式調整內部作業流程,加強商場防疫規格,以提升員工及顧客健康為優先要務。
-
2021-05-17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QA/防疫照顧假是公假嗎?誰能申請?
雙北今天宣布明(18日)起高中職以下全面停課,但有些家長仍需上班,孩子沒人照顧該怎麼辦呢?以下整理「防疫照顧假」重要準則參考。一、全國高中職(含)以下學校及相關教育機構,於學校因「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停課期間,家長可以請什麼假?A:1.為校園疫情控制需要,高中職(含)以下學校及相關教育機構符合「校園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武漢肺炎) 疫情停課標準」時,家長於停課期間如有照顧學童之需求,得依下列說明請「防疫照顧假」:12歲以下學童之家長其中一人,於停課期間如有照顧學童之需求,得請防疫照顧假;前述「家長」,包括:父母、養父母、監護人或其他日常實際照顧兒童之人(如爺爺、奶奶等)。如有就讀高級中等學校(含高中、高職、五專一、二、三年級)或國民中學持有身心障礙證明之子女,有照顧需求,家長其中一人得請防疫照顧假。2.短期補習班、幼兒園及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中心等教育機構,如比照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規定停課者,其家長亦得比照各級學校之家長申請防疫照顧假。3.符合上述規定之家長如有學童照顧需求,雇主應予准假,且不得視為曠工、強迫勞工以事假或其他假別處理,亦不得扣發全勤獎金、解僱或予不利之處分。二、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之防疫需要,全國公私立高級中等(含)以下學校延後開學期間,家長得請「防疫照顧假」,其申請對象為何?A:1.全國公私立高級中等(含)以下學校及公立幼兒園(含專設幼兒園)延後開學期間,家長其中一人如有照顧「12歲以下之學童」,或「國民中學、高級中等學校、五專一、二、三年級持有身心障礙證明子女」之需求者,得申請「防疫照顧假」。2.私立幼兒園及非營利幼兒園正常運作,如幼兒園有於延後開學期間自主停課,或家長自主替幼兒請假之情形,家長其中1人得請「防疫照顧假」。3,前述「家長」,包括:父母、養父母、監護人或其他日常實際照顧兒童之人(如爺爺、奶奶等)。4.符合上述規定之家長如有照顧需求,雇主應予准假,且不得視為曠工、強迫勞工以事假或其他假別處理,亦不得扣發全勤獎金、解僱或予不利之處分。三、防疫照顧假是公假?還是家庭照顧假?A:1.「防疫照顧假」係為防疫應變的特別措施,並非公假性質,雇主應配合准予符合條件者,但此一特別措施並未強制雇主應付薪資,希望勞雇雙方共同為防疫而努力。2.此一特別措施是因應中小學延後開學或依停課標準停課期間的配套,使有12歲以下等受照顧子女之家長有多一個請假的選項,與各公私部門既有的相關請假規定(如:家庭照顧假、事假、特別休假等)併行,並沒有排他或替代的關係。四、家長如有照顧需求,惟非屬防疫照顧假請假適用對象,還可以請什麼假?A:因應停課,家長如非屬防疫照顧假請假適用對象,惟仍有照顧家人之需求,得請家庭照顧假、特別休假或事假以為運用,雇主應予准假,希望勞雇雙方共同為防疫而努力。五、如果雇主不給防疫照顧假,如何處理?A:1.勞工配合防疫照顧需求而未出勤,雇主不得視為曠工、強迫勞工以事假或扣發全勤獎金等不利之處分。2.雇主如扣發全勤獎金,將依違反勞基法22條工資未全額給付處罰;如強制勞工一定要請特別休假或事假,將依違反勞基法第38條或第43條規定處罰,處罰金額都是2萬元至100萬元。(資料來源/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
-
2021-05-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遠百宣布 全台11店及遠企購物中心今起縮短營業時間
遠百(2903)宣布縮短商場營業時間!遠百表示,今(17)日起至5月28日全台11店及遠企購物中心不分平假日,營業時間調整為12:00至20:00。遠百防疫已經全面實施入館「實聯制」登記,並且採取二次「實聯制」,是台灣首個實施二次實聯的百貨業。總公司員工也採A、B組分流上班。遠百表示,全台遠百以更精簡的時段服務民眾需求。同時鼓勵消費者餐飲多採外帶的方式,以減少聚集。遠百防疫已經全面實施入館「實聯制」登記,並且採取二次「實聯制」,入館登錄後,在餐飲、專櫃、超市必須實施再度的登記,希望提供消費者安心的購物環境。此外,營業時間將採滾動式方式調整,請消費者隨時注意各店網路公布。
-
2021-05-16 焦點.杏林.診間
把雲端藥歷變好用 解除重複用藥危機
84歲的王奶奶因為多重用藥造成低血糖,被女兒緊急送進台中榮總急診室,但醫師一時找不出哪一顆藥是造成低血糖的元凶。所幸,王奶奶持續在台中榮總高齡醫學科門診治療,經醫師直接調整處方箋、重新開藥的「用藥整合」後,低血糖問題再也沒有發生過。高齡就醫趴趴走,重複用藥吃出問題。台灣就醫方便,患者可能拿著健保卡四處看病拿藥,看病足跡可能含括好幾家醫院,例如糖尿病看A醫院A醫師,心臟病看B醫院B醫師,也可能為了治療糖尿病,C醫院和D醫院兩邊跑。但病人往往無法向醫師描述其他醫院或醫師開立哪一種處方藥物,也講不清楚自己做過哪些檢查。如果醫師不小心認錯藥、加錯劑量,重複開藥恐怕使病人出現藥物副作用,危害健康。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高齡病患常有多重複雜疾病,複雜的用藥更容易出現問題。健保署的「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誕生,不僅彙整病人的用藥紀錄,也方便醫師問診與開藥,更裨益病人用藥安全。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台中榮總讓過去因為「不好用」、被各醫療醫院嫌棄的雲端藥歷系統脫胎換骨,院長許惠恒(上圖)更是幕後大黑手,他對準舊系統推動破壞式創新,所有應該有而且更好用的功能,新系統幾乎都能滿足。中榮建立溝通橋梁, 翻轉雲端藥歷。作為資深臨床醫師的許惠恒,自然對無好評的健保署雲端藥歷系統有切膚之痛。於是,讓雲端藥歷系統從「不好用」變「好用」,成為流程改善的目標。他邀請醫師、護理師、藥師、檢驗師,以及資訊工程師加入流程改善小組,藉由鼓勵與充分授權,讓跨資訊領域醫療人員於專案小組內稱職地扮演橋梁,醫療與資訊工程的溝通變得快速順暢,也成功開發雲端醫療資訊系統,翻轉雲端藥歷的使用痛點,並於2014年榮獲健保署雲端藥歷系統應用創意比賽大獎第一名,更促動健保署雲端藥歷系統升級,並特別註明「此概念源自於台中榮民總醫院」,推廣至全台所有健保醫療院所,使用至今。許院長認為,「任何流程,永遠有改善空間。」只要醫療服務流程中出現痛點,就應深入挖掘,從中尋求改變與創新。購書連結👉👉《AI快思 你慢想》
-
2021-05-15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QA/雙北升第三級警戒 10大生活影響事情一次看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行政院上午臨時舉行記者會,宣布雙北警戒等級從15日起到28日,升級為第三級警戒,為期兩週;此外,全國休閒娛樂場所全面關閉;宗教部分,全面禁止進香團、遶境,其他部分也應該落實實名制及社交距離。本報為讀者整理對生活產生的影響。(延伸閱讀:陳時中:雙北5月15到28日 升第三級警戒)Q:雙北升級三級警戒,仍要上班上課嗎?政府機關未來兩周如何運作?A:三級仍沒有停止上班上課,中小學停止對外開放;全國其他二級區域更不會整個阻絕,只是減少非必要移動。雙北地區企業因遵守「企業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營運指引」,視相關的機關理念、內部管理必要,適時引用。指導方針去年演練過一遍,在最小傷害中,讓企業持續經營,也能保持防疫。政府機關運作與洽公,三級中仍維持正常運作,但要加強相關的照規範的防疫SOP實施。Q:雙北地區的補習班、安親班停課?A:現在仍然維持學校正常上課,補習班跟安親班會維持可開放,不過對補習班、安親班會採取更高規格的防疫要求,一但補習班跟安親班沒辦法做到這一點,才會要求停課。另一方面,公家的教育學習場域:包括社區大學、樂齡學習中心、社會教育機構等則要暫時關閉。Q:國中會考受影響嗎?A:會考之前已經做防疫上最高規格準備,會如常舉行,學生考試期間,對於試場消毒會持續進行,讓考生順利健康完成考試。Q:三級警戒停止室內5人、室外10人以上的家庭聚會和社交聚會,餐廳用餐不能接受10人定位?A:不禁止。外出餐飲,人與人距離要拉出來,隔板防護要做好,或者維持正確的社交距離就座,否則應打回家吃Q:交通運輸影響?A:目前大眾運輸不會用實聯制,主要用場站的防疫來做管理。現行禁止在車廂內飲食,擴大到候車區;同時台鐵、高鐵及捷運等,將建議以彈性上班時間來配合人流疏散及管理。Q:二、三級警戒區之間能互相移動嗎?A:這次單獨升級台北、新北警戒至三級,周邊縣市基隆、宜蘭、桃園等地區仍維持二級。由於雙北區域周邊縣市維持二級,政府呼籲處於二、三級交界的民眾,非必要請勿移動,讓區域間散佈的風險降低。Q:全國都是外出就要戴口罩嗎?A:陳時中表示,防疫新生活都希望外出就要戴口罩,但全國目前實施的是八大場域內,強制戴口罩,沒有帶就開罰;雙北現在則提升為外出就要戴口罩,但維生上的必要例如喝點水是允許的。Q:可以前往百貨公司、超商超市嗎?A:百貨公司要好人流的管制,確保社交距離能夠維持、口罩能夠戴好。餐飲的部分,要做餐飲的實聯制,沒有辦法做好,還是建議外帶。超商超市的場地大小不同,對於人流的管制,重於總數的管制。Q:電影院仍有營業嗎?A:雙北地區三級警戒期間電影院暫時關閉。Q:可以去健身房嗎?A:全國休閒娛樂場所應關閉,健身中心含國民運動中心,含在全國管制的範圍內。Q:不能參加遶境,可以去廟裡拜拜嗎?A:全國全面停止進香團、遶境等相關活動;全國各寺廟及宗教相關場所,即日起至6月8日前,也都暫時不能進入參拜,民眾僅可於廟埕或室外在符合社交距離前提下,採實聯制、佩戴口罩參拜。
-
2021-05-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法官父親染疫開庭一半被「請」回家 北院下午全面消毒
本土疫情急速擴展,台北地方法院民事庭某法官父親染疫,該法官昨天早上開庭一半被「請」回家自主管理,北院證實此事,今天下午1點將針對司法新廈院本部進行除菌消毒,結合台北地檢署,明天下午4點將針對新店院區A、B棟進行除菌消毒。據了解,該法官未與父親同住,不過近日仍有接送小孩子回家吃飯。北院將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疫調,由其公布該法官快篩結果。據了解,染疫法官父親70多歲,家住台北文山區,2天前法官父親發燒、咳嗽,前天傍晚自行到醫院掛急診,醫護安排他住隔離病房,昨早採檢驗出陽性反應。據疫調調查,法官父親7天前曾去過萬華區的傳統市場,單純找朋友拿一包竹筍後就離開,事後染疫。
-
2021-05-1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久臥病床小心長褥瘡! 教你「12個預防方式」:連吃都該注意
長期臥床的病人多半已經失去自主性的生活能力,或是運動的能力相當不好,關節處還會因攣縮,導致肢體活動度受限的問題產生,也因為長時間沒有起身運動,肌肉力量退步,而且出現嚴重肌肉萎縮狀況,身體整體機能皆可能出現逐步退化的現象,健康上就容易出問題。 骨突處易長壓瘡 這些族群最常出現 壓瘡(褥瘡)是長期肢體活動不良的患者(包括脊髓損傷者)、長期臥床、意識不清楚、大小便失禁、有糖尿病或皮膚脆弱、體力衰弱或營養不良的病患常見的醫療問題。 壓瘡最容易發生在骨突處部位,因為 其與外在物體表面接觸面積比較小,部位所承受的壓力較大,在兩者相互摩擦、壓迫之後,容易導致該區域的軟組織受損, 而產生壓瘡。 常見發生壓瘡的部位,包括有尾椎骨、肩胛骨、足跟、足內外踝、手肘、臀部骨頭、耳朵、肩膀及鼻胃管留置之鼻孔處。 預防壓瘡12招 定時更換姿勢+飲食營養很重要 1、至少每2個小時翻身、更換姿勢1次,並給予舒適的姿勢。2、保持皮膚清潔乾燥,若皮膚過度乾燥脫屑時,可以使用乳液。3、維持床單及衣物平整無皺摺,避免摩擦力,以免皺摺變成壓力點。4、使用支托物或減輕壓力的用物或輔具, 如枕頭、水球、減壓床(氣墊床)。5、變更臥位時,利用床單或2人搬運法協助移動病人,勿用拖拉方式。6、注意各種姿勢的擺法:平躺:在頭部及上肢使用枕頭。側臥:枕頭置於背部以保持姿勢,不要超 過30度,另外,分別用枕頭支持上肢及彎 曲的腿以減輕壓力,也可以用一個小水球 置於小腿下方,以減輕腳踝的壓力。俯臥:將枕頭置於胸部,大腿及小腿下, 並注意將腳趾懸空,不要碰到床板而造成 壓力點。7、如果是因為疼痛不能配合翻身,可與醫 師討論,必要時給予止痛藥物使用。8、採坐姿時,應每15~20分鐘撐起身體或改變姿勢10~20秒。例如將身體撐起以減除壓力,先將輪椅扣緊,然後將兩手置於輪椅把手上,用力將身體抬高至臀部離開椅面;或者使用減低壓力的椅墊,如減壓坐墊或水墊,可使壓力分布較平均,但局部的壓力仍可能造成壓瘡,所以,不要因為使用墊子而忽略間歇減壓的重要性。9、從事適度的運動及按摩,以增進局部血液循環。10、盡量少使用紙尿褲,否則容易造成局部透氣不良,使皮膚過度浸潤;可改穿彈性褲加以墊單片式小尿片。11、針對壓瘡常發生的部位或容易產生摩擦的部分,每天最少要檢查1次,要檢查全身皮膚有沒有發紅、破皮的現象。12、保持均衡營養,尤其是蛋白質及維生素攝取應注意。 ●平日就要注意熱量攝取及均衡營養,以免因為過瘦、脂肪流失,骨突處壓迫更明顯,易發生壓瘡。●當發生壓瘡時,大量的蛋白質由壓瘡傷口流失,因此,要增加蛋白質的攝取。●維生素A、B群和C對於皮膚組織再生有促進作用,可以酌量增加補充。●水分的攝取很重要,如果身體有脫水情形,組織就會分解代謝、增加壓瘡發生的危險。 延伸閱讀: ·被確診得癌後 除了震驚、沮喪,你還要先釐清這10件事 ·5癌友就有1人死於營養不良! 醫揭飲食「3大關鍵」...少一項都不行
-
2021-05-14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懶人包/疫情嚴峻心慌慌!北市快篩站在哪、誰需篩檢一次看
台北市萬華區茶藝館群聚事件再擴大,甚至波及醫院,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及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為找出潛在感染者,將設置四處快篩站開放採檢,並給於無證移工「特赦令」,以徹底找出潛在對象。Q:四大快篩站在哪?A: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和平醫院、西園醫院及新設的剝皮寮快篩站。Q:什麼時候可以去篩檢?A:從上午8時至晚間0時,唯剝皮寮快篩站14日為下午4時開始運作。Q:去快篩要花多少錢?A:免費,由市府負擔。Q:我需要去做快篩嗎?A:依北市府公布之加強監測對象,為「曾於4月15日之後」凡是有去萬華區茶藝館工作人員、顧客,以及曾因上呼吸道症狀在萬華地區就醫或藥房買藥的民眾,不限萬華區居民。至萬華茶藝館之相關工作人員與顧客因發燒或上呼吸道症狀於萬華區就醫或藥房買藥的民眾(不限萬華區)因發燒或上呼吸道症狀曾於其他區醫療院所就醫之萬華區民眾遊民、外配、或弱勢族群有意願篩檢之民眾Q:何時可以知道結果?A:此次除RT-PCR外,也會加做快速抗原檢測,大概15分鐘即可知道結果,若是陽性就送住院。RT-PCR則需1至2天,但結果較準確。Q:快速抗原檢測和RT-PCR差在哪?A:快速抗原檢測15分鐘即可有結果,快速但較不靈敏,即使是陰性也不能保證沒病,可能是傳染量較低,因此仍需自主健康管理,注意防護。RT-PCR則需1至2天,但準確度高。
-
2021-05-12 名人.黃軒
社區傳播期間哪些活動有風險?醫:一定要戴口罩
社區傳播期間,這個動作會救了你台灣疫情現在又進入社區感染了,很多集會活動也開始受到了限制。我常常被人問KTV唱歌為什麼要戴上口罩?看電影為什麼也要戴上口罩?其實這一切是有研究根據的。我把看到的科學資料整理一下給大家看看,以大家都喜歡去娛樂的場所KTV和電影院為例。為什麼唱歌需要戴口罩? 昨天台灣的指揮中心指揮官告知大家,如果要去KTV,記得戴上口罩唱歌,這是有醫療研究的支持。1.飛沫顆粒呼吸時:我們囗中每秒噴出的飛沫顆粒 ~ 135(85-691)顆正常說話:我們囗中每秒噴出的飛沫顆粒 ~ 270(120-1380)顆大聲說話:我們囗中每秒噴出的飛沫顆粒 ~ 570(180-1760)顆正常唱歌:我們囗中每秒噴出的飛沫顆粒 ~ 690(320–2870)顆大聲唱歌:我們囗中每秒噴出的飛沫顆粒 ~ 980(390–2870)顆高亢唱歌:我們囗中每秒噴出的飛沫顆粒 ~ 1480(500-2820)顆結論:正常的唱歌比正常的講話產生更多的飛沫顆粒,大聲唱歌比正常唱歌產生更多的飛沫顆粒。2.口罩+唱歌如果我們使用口罩又大聲唱歌時,其每秒產生飛沫顆粒為 ~ 410(200-1150)顆因此,簡單的「口罩」將唱歌時產生的飛沫顆粒數量減少到與正常說話相似的水平。其實另一個研究顯示,當你使用外科口罩大聲唱歌時,相機幾乎檢測不到你的飛沫呢。 When singing loud with a surgical mask, almost no droplets were detected with the camera.那麼去看室內電影有多安全呢?專家也對某些活動的安全性進行評分,等級從0到100。其中0導致COVID-19感染的可能性最小,而100則是最危險的。在列出的活動中,他們分別認為「室內看電影」是最冒險的活動之一,尤其是「室內未實施社交距離」情況最危險。-戶外餐廳:10-雜貨店:15-20(如果人們聚集,則為30-40)-商業客機:40-50-戶外活動,無社交距離,不戴口罩:40-50-室內電影:50到60(如果人們在笑、大喊和一起唱歌,則最多為75)-室內未實施社交距離:801.社區傳播期間的社交距離在社區傳播期間,我們會要求很多室內的活動,例如餐廳、會議室、演講廳、電影院……等密室空間,都得有保障有社交安全距離,例如有「梅花式」的排列座位,因為人太靠近,沒有保持安全距離太容易被傳播了。有一項研究發現在密室空間沒有保持安全距離,根據定義:有症狀COVID19 的人,如果和別人近距離接觸(close contacts),其R 值計算為(126/161 =)0.78無症狀COVID19 的人,如果和別人近距離接觸(close contacts),其R 值計算為(6/30 =)0.20因此,有症狀組與無症狀組兩群的傳染性風險比例(RR),估計約為3.9倍(95%CI:1.5-11.8)。 如果關注有無症狀的繼發性感染,有症狀COVID19 的人,其RR則估計約為6.6倍(95%CI:2.0-34.7)。Hence, by definition, the Rs can be calculated as (126/161 =) 0.78 and (6/30 =) 0.20 for the symptomatic and asymptomatic groups respectively. Therefore, the risk ratio (RR) of infectivity of a symptomatic group against that of the asymptomatic group is estimated at 3.9 (95%CI: 1.5–11.8). If focusing on symptomatic secondary infections, the RR is estimated at 6.6 (95%CI: 2.0–34.7).在密室空間例如餐廳、會議室、演講廳、電影院保有社交安全距離,例如有「梅花式」的排列座位,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有症狀COVID-19的人,只要任何方向(不管前後排、左右排 )近距離接觸(close contacts)和你接觸,你就容易被傳播了。2.那為什麽室內看電影,還要戴口罩?答案就是很簡單,在黑暗中看大螢幕,你不會大聲說話,也不會高亢唱歌,但你會不知不覺隨著劇情發展笑,大笑、哭泣,然後又張開嘴巴又喝飲料,又吃爆米花或零食。甚至劇情緊張、恐怖時,你還會偷咬指甲、偷挖鼻孔而不自知呢。這些的行為舉止在社區傳播期間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大部分人忘了遮住口鼻,就是COVID-19易侵入的時機。戴上囗罩你就阻隔了上述的危機,所以看電影旁邊無人(因爲要隔著坐),你得要戴上口罩,才能安全看電影回家的。口罩,社區傳播阻隔的最佳工具對於呼吸道飛沫的研究以及口罩阻擋飛沫的能力,很多研究報告都有。另一項研究,使用高速攝影機實驗發現,當有人說出一個簡單的片語時,就會產生20至500微米的飛沫從嘴巴中出來,但是當嘴巴,只是被一塊濕毛巾蓋住時,也幾乎所有飛沫都會被擋住。一項針對流感的研究發現,戴上口罩可以顯著減少飛沫,和氣溶膠傳播的呼吸道病毒數量。在一項試驗中,研究人員預測如果我們給周邊80%的人戴上口罩,我們才能有效在減少COVID-19傳播。研究發現社區傳播期間,實施口罩指令,COVID-19的每日增長率會下降的,這個趨勢在社區傳播擴散時更加明顯。口罩指令執行後的最初五天,COVID-19新病例每日成長率與指令執行前的五天分數下降了0.9 %。而在三週之之後,COVID-19新病例每日成長率,也下降了2個單位的百分比。口罩,肯定是阻隔社區傳播的最佳工具!資料來源:Reducing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How safe is it to go to indoor movie theater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The relative transmissibility of asymptomatic COVID-19 infections among close contacts※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5-11 名人.相性幸福
不懂挑起男人慾火?專家教3招讓你的男人一眼性起
男人容易慾火升起,偏偏女人不會挑起最近諮詢幾對夫妻,他們的問題都是性生活不協調。其主要原因多數是兩人對於性的觀念、態度差異很大。例如:老公想看A片做愛,老婆卻對A片反感、老公喜歡開燈愛愛,老婆卻要關燈才愛、老公希望老婆穿性感睡衣,老婆只穿寬鬆大衣、老公想玩角色扮演,老婆一聽馬上翻臉。老實說,他們還能意識到這些問題,趕緊找專家諮詢,表示還有補救的機會,至少願意為彼此的性福努力。反而是那些不願意面對問題,偷偷各自往外發展地下情的夫妻,最令人擔心。倘若夫妻走到那一步,就真的是自掘愛情的墳墓了。為了避免那樣的遺憾發生,導師建議女性們能夠在性生活裡當個「收藏家」,學著收集男人各式各樣的慾望之眼,因視覺反應出喜好。當妳收集越多「視喜好」時,妳就更懂得善用自身的魅力,撩撥情慾,讓他看著看著就硬了。接下來好戲要上場了,以下有幾招必學的競拍技巧,讓妳為今晚的情色拍賣會,落槌敲出絕佳好機會。技巧一:運用深情、迷濛、放電的雙眼,開啟眼神接觸人對於愛不釋手的東西是移不開視線的,尤其是當女人看上一個名牌包、漂亮的衣服、光彩奪目的珠寶時,那眼神裡就蘊藏著非買不可的強烈渴望...如果把東西換成是親愛的人呢?確實,人也是一樣的。只要妳溫柔深情、堅定地看著他,視線接觸時間拉長一點,不出幾秒獵物很快就到手。記住,眼睛是戀愛最主要的利器,懂得擅用眼神接觸、放電的女人,最令男人招架不住了。技巧二:穿著性感滿分、質感佳的戰袍多數男人認為若隱若現的美感比一絲不掛的裸體更讓人意亂情迷。依據個案們的經驗分享,如果伴侶穿上有卡通圖案、運動類成套的休閒服會讓他們性致缺缺。所以女性們可別幫倒忙,如果可以,最好把那樣的衣服當做打掃用的家居服吧!那麼,男人喜歡的床上戰袍又有哪些?如何穿出性感?來,教戰守則:先挑材質再選款式。例如:柔軟絲質、雪紡緞面、質地輕薄的材質都是舒適度、觸感度較多人喜歡的。然而款式部分:低胸、V領、背部挖空或是透明感高的設計都很受男人歡迎。如果想要多些新鮮變化的女性們,角色扮演也是增進情趣的最佳選擇。例如:空姐、OL制服款、護士服、女僕裝、學生妹打扮、吊帶襪、中國式肚兜等等。這些在網路上琳琅滿目,應有盡有,讓妳隨時享受變身的樂趣。技巧三:挑逗性十足的肢體展現調情最高技巧,就是讓他享有視覺上的快感,一眼就激起雄性激素的能量,而且一次比一次誘人,讓他看得到卻吃不到。這就像關在鐵籠裡飢餓很久的獅子,籠外不斷出現秀色可餐的獵物,恨不得立馬撞破鐵籠,大肆虐吃。1.性感表情慢動作重播:在愛情偶像劇裡,女主角要勾引男主角時最常出現的經典性感表情「唇舌挑逗」。剛開始先深情的看著對方,然後舌頭緩慢地沿著上唇來回滑過,接著輕咬下唇,最後眼一眨,馬上勾起對方一親芳澤的慾望。這畫面任何男人看完後,都會忍不住咽了一下口水,這實在是太誘人了。2.有意無意的愛撫自己的敏感帶:男人一旦看到女人優雅緩慢摸著自己時,如:脖子、鎖骨、胸部…想必此刻他的腦海裡滿滿火辣情節。這樣壞壞的妳,哪個男人還受得了,身下的「小弟弟」早已迫不及待地鼓掌叫好!3.不經意的擺動一下性感蜜臀:建議女人換上性感睡衣時,最好不要穿底褲,隔著衣服扭動一下蜜臀或是輕拍幾下,甚至慢慢拉起睡衣展現一下蜜臀風情又慢慢拉下,調皮的耍玩一下,讓他越看越心癢難耐,說不定一眨眼你們就已經共赴雲雨了。
-
2021-05-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湖光市場就在旁!案1184到內湖銀行 環保局漏夜消毒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最新公布新增兩名確診個案,分別為50多歲的機師(案1183)以及家人(案1184),其中案1184足跡曾至台北市富邦銀行內湖分行,而附近又有湖光市場,人潮眾多。北市環保局透露,昨晚接收指示後就進行消毒,周遭50公尺也是消毒的範圍。台北市環保局水質病媒管制科長彭富科說,只要衛生局接獲中央疫調通知,環保局一定會去消毒,但不能透露地點,只要有指示都已經完成。彭強調,假設公布A地點,周遭50公尺都會去做消毒。北市衛生局疾病管制科科長余燦華表示,昨晚確實有去相關地點進行消毒,衛生局掌握1184個案活動史後,都有第一時間去消毒,至於完整足跡,必須由中央統一說明。累計4月20日發生至今18天,華航機師、諾富特飯店群聚事件已造成31人染疫,包含12名機師(含在澳驗陽確診機師)、1名空服員、5名飯店員工、1名外包染疫、7戶家庭群聚(12名家人確診)。
-
2021-05-0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填」不進屬於主流社會的表格 女同性戀的醫院填表格經驗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尊重多元性別」。一位遠在溫哥華的安寧病房志工描述一位癌末病人到臨終仍無法得到父親接受他是男同志的悲劇;一位醫學院退休教授敘述一位婦產科醫師如何展現醫師對女同志性活動的理解與知識,提供性別友善的醫療環境;最後一位專攻藝術領域的女同志分享她的故事,說出非常感人的一句話,「幸而身在人權立國的臺灣,同性婚姻專法讓我和伴侶終於能在配偶欄裡,真誠地填上彼此的姓名,成為社會整體的一部分。」No man is an Iland, intire of itselfe; every man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 a part of the maine…… 沒有人是孤島,獨而存在,每一個人都是大陸板塊的片層,整體的一部分英國詩人John Donne(1572-1631)從小我就怕填醫院的表格,因為常常覺得自己「填」不進這個屬於主流社會的表格,尤其是跟性/別相關的欄位。那個男/女一分為二,有或沒有的二元思維、分類界線,在我內心深處、在周圍環境裡都讓我進退失守、無法立足。還不明白自己是喜歡女生的小時候,都由母親幫我填表格。但我記得讀童話故事時,在那個幻想國度裡,我自在認同的,總是那個有能力解救別人的英雄、王子,而不是等著被拯救的公主或是可憐的小女孩。後來,我開始問自己:「喜歡女生的我應該填女性那一欄嗎?」因為,男、女異性相吸,這是大部分人以為的天經地義。「喜歡女生的我真的可以填女性那一欄嗎?」因為在生活裡,我雖愛打扮卻也常穿上褲裝、平底跑鞋,像個男生冒險運動去。我,不夠高大卻也不怎麼嬌小,聲音不低沈卻也不嬌嗔,手腳長滿密毛甚至有小鬍鬚,青春期之後常需要刮掉嘴上汗毛的我,喜歡女生的我,到底是男是女?我實在無法篤定地去填那一個性別欄,也開始理解並體會,雙性、跨性別的朋友,他們要面對的迷惑與困難一定比我更多。那麼,什麼是男?什麼是女?有睪丸、陰莖是男,陰蒂、陰唇是女?男性是強壯堅毅的,女性則是溫柔細膩的。但所謂的「陽剛」與「陰柔」要怎麼客觀定義?身高?體重?還是體脂率?坐相?站姿?還是說話的語氣?於是你可能被叫娘娘腔,或者妳被叫男人婆,在學校裡被霸凌,在工作場域裡頭被排擠,如果有社會性別的欄位我們到底可以填哪裡?成年後,更要面對「是、否 發生過性行為?」的大哉問。到底要勾哪一項呢?我想起,美國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說他跟白宮實習生陸文斯基(Monica Lewinsky)沒有發生性行為,所以發生性行為(sexual behavior)的意思是,陰莖插入陰道的性交(sexual intercourse)才算嗎?那,摩擦外陰部一定不算。親吻陰部算口交嗎?可是,手指放入陰道的指交呢?如果這樣叫做性行為,又要如何在勾選了「是,發生過性行為」之後,在一個對同志不夠友善的社會氛圍中,可以不出櫃又說明我不用避孕呢?而在同性婚姻專法通過之前,不論經歷什麼山盟海誓、天長地久還是物換星移、時移事往,像我這樣的人要怎麼勾選婚姻狀態?未婚、已婚、還是離婚?還記得填寫緊急聯絡人時,我最親愛的伴侶在關係欄裡也曾經只是朋友,我們不知道彼此可以有什麼的權利義務,更不知道這樣的「朋友關係」,在親人與社會的壓力下能夠維持多久。病房裡,親屬的看法永遠比我們卑微的意見重要,因為我們在關係欄裡只能是朋友⋯⋯曾經,我們沒有那麼理所當然可以是彼此的要保人與保險受益人,也無法收養彼此的小孩。這些個單純的「男/女」、「是」與「否」的表格欄位與刻板印象思考,曾像是一束令人生畏的強勁海流,讓我汪洋漂浮,無法泅泳上岸,離岸在社會人群的外海如同孤島。如果,你/妳也曾因為成績差被剝奪教育機會;因體型過胖或過瘦被嘲笑;因膚色、口音而被多數族群排擠;因出身單親家庭或孤身無依而被看輕;因疾病或是意外受傷而遭受異樣眼光,你/妳應該會理解,人生有許多問題不能只用表格來回答,也無法用簡答來說明。因為所有的人生故事,都是許多申論題的組成,也許千言萬語,更也許是說不出口的默默無語。也許,你/妳就會理解,像我這樣成為孤島的悲傷與哀戚。為了工作效率,表格當然是必須,但是隨著民主時代與多元社會的進展,表格的設計也應該更人性化。甚至,我們腦海中原始設定的許多表格,也該隨之友善變動了。幸而身在人權立國的臺灣,同性婚姻專法讓我和伴侶終於能在配偶欄裡,真誠地填上彼此的姓名,成為社會整體的一部分。雖然,目前還有許多人不贊同我們這樣的關係,也仍然有許多的表格設計,沒有將LGBTQ+(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gender, queer or questioning)的身體經驗與處境放入思考。但是,我仍然信仰著愛,還有那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相信所有的誤解與刻板印象都會慢慢被改善。表格不再這麼冰冷僵化,漸漸充滿溫暖流動的情感與包容。終於,我就不會臨「表」涕泣、不知所云了。
-
2021-05-07 新聞.健康知識+
好朋友生理期會同時來?流傳已久的都市傳說揭密
讀者Whitney在2021-4-13 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您好,在很久之前就聽說過「月經會傳染」的說法,我很好奇是不是真有這回事,但實際搜尋網路資料卻眾說紛紜,想麻煩教授為我解答一下,謝謝您!「月經會傳染」聽起來當然是很荒唐,但它並不真的是謠言,而是被刻意扭曲,以便於製造詼諧氣氛的民俗說法。它事實上是源自千真萬確的醫學名詞Menstrual synchrony,只不過正經的翻譯應該是「經期同步」或「月經同步」,而真正意思是,婦女會因為長期相處而在不知不覺中互相調整月經來潮的時間,從而使得月經逐漸趨於同時出現。這種現象也被稱之為McClintock Effect(McClintock效應),因為首次報導此現象的人是Martha McClintock。此人是在1947年出生於加州,然後到著名的女子學院Wellesley College念大學。很了不起的是,當絕大多數大學生都還在「由你玩四年」的時候,她就一個人開始做研究,然後在1971年,近乎奇蹟地以一個僅僅是學士學位的人(才剛畢業),就在頂尖的科學期刊Nature(自然)發表了Menstrual Synchrony and Suppression(經期同步與抑制)。不過,其實她的研究是非常簡單。她的研究對象就是135位她的學校Wellesley College宿舍裡的學生。她在學期開始,學期中間,以及學期末詢問這些學生她們月經來潮的日子。她也問這些學生跟其他學生之間的親密程度,然後將她們分為室友組,密友組,和隨機組。結果她發現,室友組和密友組的來潮日間隔從學期開始時的7到10天縮短為在學期末的3到7天,而隨機組的來潮日間隔則幾乎沒有改變(從6到14天變成5到15天)。也就是說,室友和密友的來潮日隨著時間逐漸趨於同步,而非室友或密友則無此現象。McClintock在論文的結尾解釋經期同步之所以會發生,有可能是因為人類也會分泌pheromone(費洛蒙,信息素)。可是,儘管費洛蒙的釋放和接受是普遍存在於動物界,但人類是不是也有這種能力卻一直是有爭議。所以,為了證明費洛蒙會導致經期同步,27年後(1998年)McClintock總算給了一個交代。她和她的博士班學生Kathleen Stern在1998年又在科學期刊Nature發表了Regulation of ovulation by human pheromones(人類信息素對排卵的調節)。她們分別收集了9名女性在卵泡期(排卵前)和黃體期(排卵後)腋下的分泌物,然後塗抹在20名女性志願者的鼻孔下方(你會願意志願嗎?)。結果,卵泡期的分泌物使志願者提前2天來潮,而黃體期的分泌物則令志願者推遲2天來潮。所以,McClintock就說這個結果是人類信息素的確鑿證據,同時也是經期同步潛在機制的確證。但是,密西根大學的人類學教授Beverly Strassmann在隔年就發表Menstrual synchrony pheromones: cause for doubt(經期同步信息素:令人生疑)。她說:「Stern 和McClintock最近發現的《人類信息素的確鑿證據》和對《經期同步潛在機制的確證》確實讓人刮目相看。但是,他們忽視了方法論上的批評和對McClintock原始報導以及隨後研究的否定。 當考慮到錯誤的統計方法時,很少有經驗證據表明經期同步的現象首先存在。」事實上,McClintock本人從1971年出道,到2017年退休,46年的漫長研究生涯裡總共也就只發表了1971年 和1998年這兩篇有關經期同步的論文。倒是有一對父子檔的研究團隊反而成為經期同步這個理論的最大推手。Leonard Weller是以色列Bar-Ilan大學的社會學及人類學教授,而他的兒子Aron則是同一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這對父子檔從1992年到1999年總共發表了13篇有關經期同步的論文。他們的第一篇論文是1992年的Menstrual synchrony in female couples(女性夫婦的經期同步)。他們說:「已發現住在一起的婦女的月經週期可能是通過社交和信息傳遞機制而同步的。 在20對女同性戀婦女中檢查了這種現象的程度。 同步非常頻繁,一半的對像在伴侶來潮的兩天內就出現月經。 與同步程度有關的因素包括相互活動,友誼和月經規律。」可是,隔年卻有另一個團隊發表No evidence for menstrual synchrony in lesbian couples(沒有證據表明女同性戀夫婦的經期同步)。這項研究共調查了29對同性戀婦女,而結果是沒有經期同步的現象。事實上,第一篇對經期同步提出質疑的論文是發表於1991年,請看Two studies of menstrual synchrony: negative results(經期同步性的兩項研究:陰性結果)。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是密蘇里大學的人類學教授Clyde Wilson,而他在隔年又發表A critical review of menstrual synchrony research(對經期同步性研究的批判性評論),指出McClintock那篇1971的論文存在三個錯誤:(1)一個隱含的假設,即隨機配對受試者的月經發作之間的差異在連續發作中隨機變化;(2)確定受試者之間初始發作絕對差的錯誤程序;以及(3)排除沒有研究設計所指定發作次數的受試者或某些發作的受試者。為了節省篇幅,我就只解釋第一個錯誤。Wilson教授指出,McClintock的研究是基於一個模糊的看似合理的假設,也就是「在隨機比較兩名女性的來潮日間隔時,這個差值是隨機分佈的」。但Wilson教授用計算顯示,就算找出若干對完全不相干(沒住在一起)的女性互相比較月經來潮日的間隔,由於每個人的周期長短不同,其中有一半左右都會趨向同步。尤其是當實驗人數較少,統計時間較短的時候,趨於同現象就會更為顯著,而大多數經期同步的研究就都是樣本小,時間短。有關經期同步的研究,最後的三篇論文都是發表於2006年:Women do not synchronize their menstrual cycles(婦女不會同步她們的月經週期)。這項研究首先分析了186名居住在同一宿舍一年以上的中國婦女的月經週期數據,發現她們並沒有發生經期同步的現象。其次,它分析了McClintock那篇1971年論文的數據,發現所謂的經期同步其實是隨機發生的。Menstrual synchrony: Fact or artifact?(經期同步:事實還是人為?)。這項研究共招募了99名婦女,其中36人是兩人組,另外63人是則三人組,但是她們都沒有出現經期同步的現象。Do human menstrual-cycle pheromones exist?(是否存在人類月經週期信息素?)。這項研究分析了所有有關月經週期信息素的論文(共8篇),發現它們都有嚴重的問題,所以結論是,月經週期信息素的存在值得懷疑。所以,2006年這三篇論文應該可以說是為經期同步這個理論畫下句點(註:月經的英文是Period,而句點的英文也是Period,所以,您應當知道「畫下句點」的意思了吧)。至於「月經會傳染」,就請大家不要再傳下去了。原文:月經會傳染嗎
-
2021-05-07 養生.聰明飲食
英國國民小點「司康」到了台灣,為什麼從下午茶配角躍身專門店主角?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台灣近年出現了許多司康專賣店,2020年更有業者推出司康中秋禮盒,2021年4月就連超商都賣起司康。這本是簡單小吃的英國小點在台灣越來越夯之外,更擁有自己的專賣店、數十種口味,也讓台灣多了認識奶油抹醬的機會。鬆圓的司康(Scone),源自16世紀的蘇格蘭,如今成為旅英必嚐的午茶小點。在傳統的三層英式下午茶中,它夾在上層蛋糕甜點和下層三明治鹹點中間,更是「cream tea」(簡易版下午茶,直譯「奶油茶」)的重磅主角。近年台灣不乏獨立咖啡廳、文青甜點店誕生,其中更有幾家司康專賣店在社群上累積高人氣追蹤,包括2014年創立的「悄悄好食」、發跡於台南的Merci Kitchen等網路名店。而繼2020年首次有多款司康中秋節禮盒問世,超雙雙雄之一的全家便利商店在2021年4月推出4項烘焙新品中也有司康,為國內首次有司康現身超商,可見這英國烘焙名品在台灣多年,從英式下午茶套組的要角之一,卻在近年越來越常見、且躍身主角。到底這源自於16世紀初的蘇格蘭小點,為何來到台灣得以百花齊放?司康鮮奶油特別濃?撇除名字,製法與脂肪含量就不同首先,獨自上陣沒氣勢的司康,為台灣帶來的新「鮮」奶油。在英國,司康上桌,鮮奶油與果醬勢必同步隨行。只不過,雖然中文同樣都叫「鮮奶油」,司康所用的鮮奶油與星冰樂上的捲捲白雲、蛋糕外層的純白棉衣(比較像是whipping cream)不大一樣。沾司康的奶油醬(clotted cream,又稱凝脂奶油、德文郡奶油)是一種濃郁的鮮奶油,脂肪含量55%以上。外觀類似塗抹貝果的奶油乳酪,但質地卻異常柔軟,主要產地來自英格蘭西南部康沃爾郡與德文郡。不同於用打發製成的鮮奶油,沾抹司康的奶油醬由牛奶經蒸汽或隔水加熱,或用烤箱低溫加熱12個小時之久,靜置後,將最上層浮出的乳脂來製成,如同「clotted」意指一坨、凝塊之意。奶油醬除了伴司康左右,在英國傳統上也會用在冰淇淋或燉飯、炒蛋,或是馬鈴薯泥等鹹食。只不過,在台灣它幾乎只會隨同司康出現,更讓為看似平凡的司康畫龍點睛。隨著大英帝國航行世界,長大又變鹹的司康司康進入台灣並非近兩年的事,只是現在現身於台灣的司康版本多,且以更精緻的姿態出現。台灣星巴克很早就推出的巨型三角司康源自美國,它不僅比傳統英式司康更大、扎實,也更硬。因為製成時使用更多鮮奶油,因此通常不另外搭配果醬與奶油。有時甚至會放葡萄乾、藍莓乾、巧克力豆等不同餡料。司康除了到美國變大之外,到了歐洲也從甜到鹹,一路展開。在司康發跡地蘇格蘭,就有拿來當早餐的馬鈴薯司康(tattie scone),只不過外型更接近美式軟鬆餅。來到曾受英國殖民的紐西蘭,同樣也看得見鹹口味的起司司康,甚至經常搭配培根、洋蔥添加味道。除此之外,澳洲也有台灣較少見的南瓜司康與炸司康(puftaloons)。台灣司康大盛開!專賣店,複雜口味通通來台灣的司康不似英國發源地搭配沾醬,而是自帶口味、包餡豐富,這也與國人吃麵包習慣包餡有關。台灣人不管吃厚片,還是吐司,奶酥與巧克力不同抹醬早已塗好。啃麵包裡面不管是日式紅豆,台式肉鬆、還是西式乾酪,餡也已經塞滿等待自己在口中化開。再來,其實司康到了台灣口感也已經過改良。目前擁有3家分店、官方粉絲團人數近3萬人的「悄悄好食」創辦人Cindy告訴《食力》,「台灣顧客更在乎(口感)乾不乾,基本上更偏好濕潤一點。而且,在美國吃的司康幾乎都是直接從冰箱帶著走吃,而台灣消費者也喜歡烤過後熱著吃。」不過,回歸到台灣百花齊放的口味,創新口味雖然吸睛,但是Cindy觀察到,其實最後會一直回來買司康的常客,大多喜歡簡單口味,以原味或是伯爵茶為主,再搭配鮮奶油。雖然國外司康也有不同種,但不管是在英國,還是歐美,司康鮮少有自己的專賣店,通常都是在麵包店、咖啡廳、或是英式下午茶不起眼的安全牌。台灣司康不僅坐擁自己的專賣店,更以數十種口味現身,從可可到芋頭、酒又到茶多種組合一碟碟司康排坐在櫥窗中之壯麗,可說是台灣另一種奇景。延伸閱讀▶風靡台灣的瑞典國民麵包!暖身肉桂捲為何能大舉攻陷亞熱帶海島國家?▶世界最佳餐廳NOMA大力推廣!康普茶席捲歐美、擄獲名廚的魅力是什麼?▶台灣愛去IKEA吃飯是世界第一!但你知道年銷10億顆的IKEA肉丸為何會搭果醬嗎?參考資料▶The Right Way to Eat a Scone, According to Queen Elizabeth II▶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MERICAN SCONES & BRITISH SCONES.(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5-06 名人.黃軒
為什麼打了疫苗還會確診?醫曝2個關鍵感染途徑
打了COVID-19疫苗,還會確診嗎?這幾天有兩個指標人物,一個叫華航機師,一個是印度醫生,因為打完疫苗後還會被確診,很多記者問為什麼會這樣?其實這只有分成兩部份:1.真的打滿疫苗後,仍有確診,仍會死亡A.完成接種新冠狀疫苗後,再感染(印度裔傳染病專家)2.有打疫苗接種,但未有完整打疫苗,是容易確診。 B.未完成接種新冠狀疫苗,易感染(華航機師)在美國超過8700萬「完成接種疫苗」的人中,仍有7157名美國人感染了COVID-19,這一比例很小只有0.008%。這當中也有74名接受全程疫苗接種的人已經死亡(佔感染人數的1%),有7%的人住院。40%的感染發生在60歲以上的族群中,而65%是女性。而5月3日,美國印度裔美國人傳染病專家拉金德拉·卡皮拉(Rajendra Kapila)完成了滿兩劑輝瑞mRNA疫苗後,前往印度照顧他生病的岳父,不幸感染COVID-19病毒去世。因為他本人是這種因為完成接種新冠狀疫苗後再感染,我們一般稱這個叫突破性感染(Breakthrough Infection )。先說什麽才是叫「完整的接種疫苗」?你不只必需「打滿劑量」(Pfizer、Moderna、AZ)的第二劑,嬌生公司的疫苗(只打一劑),也「得滿了14天」之後,然後又確診,才是叫突破性感染(Breakthrough Infection)。1.疫苗突破性感染(Breakthrough Infection)COVID-19疫苗就像是為我們的免疫系統的訓練營,使免疫細胞學會如何打敗真正的COVID-19病毒。接種足量的疫苗,可以保護我們變成重症而避免死亡,但即使是最好的COVID-19疫苗,也不可能是100%、完美無瑕的保護您可以免受感染。當完整注射疫苗滿劑量,又在COVID-19疫苗使用後≥14天,在呼吸道樣本中檢測到COVID-19 RNA或病毒抗原,這就是疫苗突破性感染(Breakthrough Infection)的確診。2.為什麼會發生疫苗突破性感染(Breakthrough Infection)?COVID-19疫苗突破性感染(Breakthrough Infection)是不斷的,部分原因是剛剛提到的沒有完美的疫苗,部分原因是疫苗在免疫系統中失靈,而未發揮訓練作用。請記住,疫苗實際上是模仿SARS-CoV-2病毒,以幫助您的身體學會抵抗真正的病毒。在某些人中「疫苗可能在其體內免疫系統中,沒有足夠的時間來產生出必要的抗體來抵抗感染」。3.疫苗突破性(Breakthrough Infection)的感染率或許我們也可粗估各疫苗的突破感染率(Breakthrough Infection rate),如下約略表示:95%的疫苗功效= 5%的突破性感染(例如BNT或Moderna第二劑完成了有95%保護力,其突破性感染率是5%)75%的疫苗功效= 25%的突破性感染50%的疫苗功效= 50%的突破性感染但是疫苗突破感染率實際上是通過公式計算的:(100%–疫苗功效百分比)x攻擊率但COVID-19的攻擊率相對較高,約為1%,因此真正的疫苗突破率遠低於您的預期。【在美國超過8700萬「完成接種疫苗」的人中,仍有7157名美國人感染了COVID-19,這一比例很小(0.008%)。】未完成接種新冠狀疫苗,易感染 (華航機師) 新聞媒體報導全台首例!華航染疫機師曾打AZ疫苗 接種第一劑後仍確診,很多民眾的認知以為我有打疫苗接種,就算有效的殺光COVID-19病毒了。我剛剛說一個完整的疫苗接種是要滿劑量(二劑或一劑),還得有足夠時間才能生產足夠的抗體,「絕對不是有打就算有效了」。這是因為:1.疫苗時間的落差(Lag time)There is also a lag time between when you get your first shot and when your body starts building immunity.其實,每種疫苗的保護力都是接種疫苗12或14天後才會發揮像資料顯示,如果接種完第一劑,會有52%的保護力,那也是你得滿12天才能有的效果,而不是一打完你的抗體就成了。(華航機師打完第一劑疫苗之後,在第9天就確診了,代表根本沒有保護下,就是易感染)在接受第二劑之前,也有些疫苗的第二劑,仍得隔了28或14天後,才能接種第二劑疫苗。一般民眾以為有打了疫苗之後,自己身體就有保護力,他們忘了疫苗針打入身體,和身體出現抗體可以有作用,有時間落差(Lag time)。2.在等待中疏防,易感染 For starters, you might have been infected before you even got your shot.在全球社區感染的風險中,你可能未打疫苗接種前的10-14天內,早已被病毒捷足先登入身體內,只是沒有症狀、沒有發病而已。你正等待開始打疫苗前,已經開始感染病毒。當然,這些包括了你打第一劑之後,等待第二劑過程中已經感染,也有可能是打了第二劑疫苗之後,在等待7-14天產生有效抗體之前,你也得到新的病毒感染。3.群體免疫未齊全(Incomplete Herd Immunity)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是指人或動物群體中的很大比例對傳染病獲得免疫力,使得其他沒有免疫力的個體因此受到保護而不被傳染。理論上我們認為,擁有抵抗力的個體比例越高,受感染個體的間接觸可能性便越小。但沒有人提醒我們,如果真的要群體免疫較有效,仍然需要條件如下同時出現才有可能:1.基本傳染數(R0)低2.死亡率低3.病毒變異率低4.病毒變異能力增強率低(包括毒力改變、條件致死的改變、宿主適應性的改變等)5.地方人口少6.地方面積小7.人口平均健康水準高8.康復後終生免疫率高以上等等的因素配合,才能有機會達成整體的群體免疫,而不是打了疫苗就會有完善群體免疫。現在的疫苗接種速度,遠低於所謂的群體疫苗所預期達成的數字,更不用說還需要有其他付加的條件的配合,尤其是基本傳染數(R0)。其實我們仍然遠離群體免疫中,且目前世界上很少有國家有齊全的群體免疫機制來保護著全球的人類。如何預防打了COVID-19疫苗再確診?有幾種方法,也許可考慮:(1)群體免疫機制我們從公共衛生的角度來看,群體免疫(也稱為社區免疫)可預防突破感染風險。即使疫苗在某些人體內不能充分保護,但在社區中其他接種疫苗的人也阻止了COVID-19的傳播。這種群體免疫完全可以直接針對已有疫苗注射者提供間接保護,而且還可以為尚未感染疫苗的人群(兒童,嚴重過敏的人群等)提供了間接保護。別忘了,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只有當大約70%-80%的人有接種了COVID-19疫苗後,才能實現群體免疫機制。(2)維持COVID-19防疫措施那麼在1.未獲得群體免疫之前,或2.你的身體才打完第一劑,未完成圓滿的接種疫苗之前,或3.即使我們身體已完全接種疫苗以上三情況,在至今仍然在Pandemic未解封之前,我們也都必須採用常規的防疫措施,「戴上囗罩、勤洗手、保持安全距離」。(3)加速疫苗接種疫苗接種不能慢慢來!COVID-19存在時間愈久,將會使病毒有時間發生突變種的機率會變得愈來愈多,當部分或完全繞過當前疫苗提供的保護作用,而成了全世界的變種株。當愈來愈多地方發生廣泛感染時,提供了病毒機會突變成不同變種的機會。加速完整疫苗接種,不只是保護我們身體免受COVID-19侵害,而且也阻礙了COVID-19病毒發生突變的機會。專家的建議1.人們在獲得疫苗後,仍有可能傳播COVID-19病毒。2.疫苗的免疫力在接種後至少12-14天後,才會開始奏效。3.他們補充說疫苗不能預防冠狀病毒感染,但有助於預防COVID-19病情的嚴重程度。4.專家建議接種疫苗的人,接種前後仍要繼續戴口罩、洗手並保持適當的距離。因此專家呼籲,疫苗不是萬靈丹,接種完成後仍然要落實個人衛生習慣。加強現有防疫措施、接種疫苗後延遲解禁,才能有效摧毁COVID-19病毒的傳播。資料來源:Direct observation of repeated infections with endemic coronavirusesReconciling Diverse Estimates of COVID-19 Infection RatesWhy Vaccines Alone Will Not End the Pandemic※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5-04 名人.陳旺全
【免費課程】中醫名方傳授穴位大補帖,Live新開課線上Q&A!
2021/5/18(二)陳旺全中醫師【增強記憶力、專注力 預防失智中醫有解方】傳統中醫認為:「失智與腎有關,腎藏精,精生髓,而腦為髓海,但不是西醫所說的腎臟,而是腦髓的部份。」而需減緩腦部退化,增強專注力與記憶力,可以聽從中醫師指示服用適合的中藥材配合攝取營養的食物,加上穴位針灸、按摩和氣功運動等等來做改善。👉🏻課程詳情:https://muk57.app.goo.gl/hdxQ2021/5/19(三)陳旺全中醫師【睡不好會有失智風險 用養生睡眠姿勢助好眠】睡眠品質對於腦部退化與失智症的影響,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占了人一天約三分之一的時間,睡好眠神清氣爽、思緒清晰;失眠則使人身心折磨、精神萎靡,而在睡眠姿勢上古人也有所講究,稱「側龍臥虎仰攤屍」,良好的睡姿消除一整日累積的疲勞及放鬆全身的筋骨,進入深層睡眠,獲得充足休息修補身體失去的能量。👉🏻課程詳情:https://muk57.app.goo.gl/ZR9M2021/5/25(二)陳旺全中醫師【長輩看電視打盹沒活力 穴道按摩輔療增體力】失智症沒有特效藥治療,但中醫可以幫忙,按摩穴道對於延緩失智症惡化有所幫助,有些能提升陽氣,增強體力;有些促進腦部血液循環,預防大腦功能衰退;而有些具養心安神的作用,疏肝理氣、解除壓力,適時適量進行按摩,對失智者帶來不少益處。👉🏻課程詳情:https://muk57.app.goo.gl/bWYf2021/5/26(三)林宜錚中醫師【感官功能影響大腦刺激 中醫助你耳聰目明】相關研究證實,中西醫聯手對失智症治療帶來更顯著的成效,降低30%嚴重失能機率,失智者透過中藥及針灸輔助治療,可以提升認知功能,還能延緩退化狀況。而失智長輩在體質和腎精氣血的有所衰退變化,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可以幫助找出問題點進而開出符合體質的治療方式。👉🏻課程詳情:https://muk57.app.goo.gl/zzgF
-
2021-05-04 新聞.健康知識+
刮痧可以排毒又提升免疫力?真的有那麼神奇嗎?
臉書朋友李先生在2021-3-20用簡訊詢問:「林教授好,最近我朋友開始去刮痧,也跟我說刮痧的原理及功效,簡單說,可以排毒、刺激身體的免疫系統,使得身體能利用自身的免疫力來排除身體中不好的物質,還進一步能找出身體哪裡有毛病,並能刺激該處進行自癒的療效。 但我自己查閱一些營養相關的書籍說到,人體本身就會排毒了,其實民間流傳的排毒方式是沒有意義的。而網路上的資料正反都有。我查閱林教授的網站只看到〈李開復卻活下來〉這一篇有提到中醫療法。想請教林教授對刮痧有什麼更深入的解讀嗎?刮痧真的有那麼神奇,可以排毒,提升免疫力又產生自癒力嗎?」首先,我希望讀者都能記住這句話:「凡是聲稱能排毒的東西或方法,都是騙人的」。請看「排毒」到底是啥東西。再來,有關「提升免疫力」,我已經在十幾篇文章和演講裡說過,由於免疫力是無法測量的,所以,「提升免疫力」當然也就無法被證明。好,我們現在可以來討論刮痧。誠如李先生所言,刮痧的確是被說的很神奇,不但可以减肥,還能治療中風,甚至還可以治療癌症。關鍵問題是,科學證據在哪裡?刮痧的英文翻譯有好幾個。Coining指的是用銅板刮痧,Spooning指的是用湯匙刮痧,而Scraping指的就只是刮痧。至於Guasha,Gua-Sha,或Gua Sha,則是音譯的三個不同寫法。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用Guasha做搜尋,會搜到17篇論文,用Gua Sha做搜尋,則會搜到43篇論文。用Gua-Sha做搜尋,得到的結果是跟用Gua Sha做搜尋一樣。其實,刮痧的科學研究大多是發表在中文的刊物,但由於中文刊物缺乏一套標準的評審制度,以至於它們的論文水平及可信度都是堪憂。所以,在接下來的討論裡我就只會參考收錄在PubMed的論文。就如我在一開頭所說的,排毒是騙人的,所以當然也就沒有任何科學研究曾經試著要證明刮痧能排毒。至於提升免疫力,目前是有一篇看似相關的論文,而它是由一個南京大學的團隊在2016年發表的Gua Sha, a press-stroke treatment of the skin, boosts the immune response to intradermal vaccination(刮痧,一種皮膚的觸壓療法,可增強對皮內接種疫苗的免疫反應)。這篇論文的標題其實是誤導,因為它所做的實驗是將卵清蛋白注射入小白鼠的皮內。卵清蛋白是一種過敏原,而不是疫苗,所以正確的標題應該是〈可增強對皮內接種過敏原的免疫反應〉。至於「增強對過敏原的免疫反應」是不是你希望得到的刮痧效果,就由你自己判斷吧。除了這篇誤導的論文之外,還有兩篇是在探討刮痧的原理,而它們都是發表於2018年。Gua Sha attenuates thermal hyperalgesia and decreases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expression in serum in ra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induced by autologous nucleus pulposus(刮痧減輕自體髓核引起的腰椎間盤突出大鼠熱痛覺過敏並降低血清中促炎細胞因子的表達)。這是由南京中醫大學護士學院的一個團隊發表的研究。他們先把大鼠做成腰椎間盤突出的模型,然後給這些大鼠做刮痧,結果發現刮痧能有效減輕疼痛,同時抑制了一些會促進發炎的因子。Effects of Guasha on histomorphology of scraped skins and on expression of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and substance P in rats(刮痧對大鼠的皮膚組織形態及降鈣素基因相關肽和P物質表達的影響)。這是由北京的中國中醫科學院的一個團隊發表的研究。他們先給大鼠的背部做刮痧,然後採集皮膚做分析,結果發現刮痧並沒有改變皮膚神經纖維的形態,也沒有改變毛囊或血管的組織形態,也沒有改變降鈣素基因相關肽和P物質的表達。上面這三篇論文都是用動物模型來探討刮痧的原理,但是大多數與刮痧相關的研究是直接用病患來探討有無療效。所以,我們就來看兩篇系統性的綜述論文。2010年:Using Guasha to treat musculoskeletal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用刮痧治療肌肉骨骼疼痛:對照臨床試驗的系統評價)。這篇論文共回顧了5項隨機對照試驗(RCT)和2項對照臨床試驗(CCT)。結果是,雖然有兩項RCT及一項CCT表示Guasha對減輕疼痛具有積極作用,但它們的質量都較差,所以目前的證據不足以表明刮痧可有效治療疼痛。2015年: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Neck Pain and Low Back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用傳統中醫治療頸痛和下腰痛: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這篇論文共回顧了75項隨機對照試驗,而結論是,針灸,穴位按摩和拔罐可以在近期內有效治療與慢性頸痛和慢性下腰痛相關的疼痛和殘疾。 至於刮痧我們就無法得出任何明確的結論。一般來說,不管有效無效,刮痧是不太可能會有不良的副作用,但是網路上還是可以看到種種恐怖的傳言,例如一個25歲的女孩發生「橫紋肌溶解綜合症引發的急性腎功能衰竭」。不過,既然是傳言,我們也就看看就好,不要完全相信。倒是有一篇2014年發表的臨床案例是真有其事。台灣三軍總醫院耳鼻喉科主任王智弘(現任院長)及一位蔡醫師共同發表Acute epiglottitis following traditional Chinese gua sha therapy(中國傳統刮痧治療後的急性會厭炎)。這個臨床案例是一名23歲男子因為喉嚨痛而去做刮痧治療,結果大概是刮的太用力而需要看急診。X光顯示他的舌骨升高,會厭前區腫脹,瓣膜氣隙減少以及咽後軟組織增厚,導致氣道狹窄(請看插圖)。他在接受靜脈注射類固醇後,症狀得到緩解。從上面的討論可以看出,傳說中的刮痧可以排毒,提升免疫力又產生自癒力,都是沒有科學根據的。原文:刮痧真的有那麼神奇,可以排毒,提升免疫力又產生自癒力嗎
-
2021-05-03 養生.聰明飲食
減肥控糖,大小番茄別吃錯!吃番茄5大好處
「番茄紅了,醫師的臉就綠了。」番茄富含茄紅素、β-胡蘿蔔素、維生素A、維生素C等抗氧化營養素,熱量低、膳食纖維高,具有抗氧化、抗發炎、防癌效果。不論大番茄或小番茄,都是減肥的最佳蔬果,更是調控血糖的好食物。番茄有大番茄與小番茄之分,大番茄是蔬菜,小番茄是水果,營養價值都很高。但大小番茄你吃對了嗎?台北醫學大學名譽教授、藥學博士楊玲玲表示,小番茄熱量是大番茄2倍,根據台灣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同様100公克,小番茄熱量31至35大卡,大番茄只有15至20大卡,「吃錯熱量差一倍。」楊玲玲指出,糖友進行熱量、血糖控制,如果感到飢餓,大番茄含醣低,對於血糖波動影響較小,是臨床醫師推薦的食物。若要減肥,也建議吃大番茄,能增進飽足感,且不易發胖。由於大番茄外皮有膳食纖維,楊玲玲建議,應該連皮烹調,但烹煮前務必清洗乾淨,避免農藥殘留。不過,小番茄的維生素C含量比大番茄高,同樣100公克,大番茄維生素C有21毫克,小番茄67毫克,多了3倍,想要補充維生素C,小番茄就是最好選擇,當水果吃即可。吃番茄5大好處1.養顏護膚2.維持心臓健康3.保護視力4.降血糖5.預防癌症
-
2021-05-03 名人.黃軒
家庭群聚會造成社區感染嗎?醫揭高危險家庭類型
又出現家庭傳播了台灣華航機師同住在一起的家人之中,已經有多位遭到感染,這樣感染率高嗎?有沒有醫學實證呢?有,真的有!而且在今年1月份,我已經一直提醒「哪些家人容易傳播病毒」。今天再次整理提醒大家:1.三大冠狀病毒,哪種易引起家庭傳播?2.誰是家庭傳播的高危險族群?3.如何避免家庭傳播?先説說三大冠狀病毒引起的家庭傳播我們人類近年,被三大冠狀病毒攻擊,SARS病毒、MERS病毒和COVID19病毒三者之間,在家庭的傳播率不同。SARS病毒:傳播率7.5% (風險範圍:4.8%-10.6%)MERS病毒:傳播率4.7 % (風險範圍:0.9%-10.7%)COVID19病毒:傳播率16.6% (風險範圍:14%-19.3%)這樣大家看出來了,COVID19 病毒(16.6%),是三大冠狀病毒中最容易造成家庭傳播的。「當一個家庭中有一位未確診病例,在他二天未發病之前,他在家中至少有5次的接觸史了。」2020年11月JAMA國際期刊,曾經對總計77758位病患,登上國際期刊發表的54篇論文做整合研究,想找出誰會是家庭傳播者的高危險族群。誰是家庭傳播的高危險族群?1.有症狀者如果病例在家有症狀(18%),其引起家庭傳播,比那些無症狀感染者(0.7%)更高。2.成年者 vs 未成年成年者(>18歲),其(28.3%)引起家庭傳播,比那些未成年(16.8%)更高。但南韓研究了10592病例,發現「10-19歳」的病人會是家庭傳播主要高危險者,可能是他們大部分都是無症狀感染者為主,大家都不會提防這些年級的家庭成員吧。3.伴侶男女之間/夫妻之間(37.8%),如果和其他家庭成員(17.8%)比較,肯定是家庭中容易互相傳播的主要對象。4.一個家庭成員 vs 家庭多成員家庭如果只有一個家庭成員(41.5%),比有三個家庭成員(22.8%)會更高。作者解釋,這就是為何伴侶之間的家庭傳播最高,因為睡在一起、親密接觸、同一個房間、長時間接觸……台灣華航機師同住在一起的家人之中遭到感染,這樣感染率高嗎?家庭內的成員愈多,家庭傳播愈高。這就看各機師家庭內的成員有多少了。美國的另一個研究郤指出,家庭內的成員愈多,家庭傳播愈高。只要 >3個家庭成員以上,其家庭傳播馬上會超過50%2個家庭成員,造成家庭傳播機會是 20%3個家庭成員,造成家庭傳播機會是 47%4個家庭成員,造成家庭傳播機會是 53%5個家庭成員,造成家庭傳播機會是 70%6個家庭成員,造成家庭傳播機會是 67%5.慢性疾病患者家庭成員如果有免疫功能低下(15.9倍風險)的慢性疾病像是糖尿病(7.1倍風險)患者,他們都是容易受到家庭傳播的對象。家庭傳播和社區傳播關係專家認為即使在社區傳播很低,家庭傳播仍然是會非常流行的,而且也會進一步發展更大的社區傳播。在模擬的研究中發現,家庭傳播其實是影響R0值下降的主要原因。只要在家庭中保持安全距離,R0值可影響30%-55%。如果沒有保持安全距離,R0值只被影響5%-35%而已。如何避免家庭傳播?避免家庭傳播,不外乎是除了剛說保持安全社交距離可降低R0值,還有戴囗罩、勤洗手。1.戴口罩、勤洗手在家庭中疑有高傳播者,可以戴上口罩,因為有79%效果可以降低家庭傳播風險。但病例如果發病後才來戴口罩,是沒有明顯的保護作用。衛生人員介入,可以使戴口罩增加57%、勤洗手43%。2.家庭的消毒在家使用消毒水消毒家中環境,有77%效果可以降低家庭傳播風險。3.空氣流通3.1打開窗戶最簡單、最大的效益,就是打開你家的窗戶,使家庭空氣流通。美國CDC也建議如此,可以降低病毒飛沫濃縮聚集在房間內。如果你家有窗但不能打開,可以用空調。3.2空調設定禁用內循環的設定,這樣你只有一直吸入房間內的病毒而已,請設定外循環,就是讓外面空氣進入你的房間,讓房間內髒空氣排出。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建議,每60分鐘要完全更換12次空氣。3.3使用風扇風扇幾乎人人家裡都有,但禁止使用風扇,對著你直接吹(只有增加風險)。在你打開的大門或窗戶邊,打開風扇促進氣流往外抽送才是正確使用方法。可見得家庭傳播,是要非常認真要去介入才能有辦法減少社區傳播的爆發。資料來源:Reduction of secondary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in households by face mask use, disinfection and social distancing: a cohort study in Beijing, ChinaHousehold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Household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Household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in the United States※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5-02 養生.健康瘦身
胖一點真的沒關係嗎?美國心臟協會發表最新聲明
一個禮拜前(2021-4-23)接到WebMD寄來的電郵,裡面是一篇它剛發表的文章,標題是Even a Little Belly Fat Ups Heart Disease Risk(縱然一點腹部脂肪都會增加心臟病的風險)。這就讓我想起我在兩個多月前發表的微胖較長壽?顛覆想像?。在這篇文章裡我抨擊一些標榜「健康」或「良醫」的媒體真的是名副其實的掛羊頭賣狗肉,因為他們竟然在鼓勵民眾選擇不健康的生活。例如,《元氣網》在2015-12-23發表的顛覆想像!日專家:微胖較長壽、粗茶淡飯加速老化,《健康雲》在2017-1-30發表的別再老是減肥! 「微胖」才是最健康的!好處有這些,《每日健康》在2017-6-26發表的原來「微胖」才是長壽指標,《良醫健康》在2018-5-16發表的「微胖」的人最長壽,以及《健康2.0》在2020-7-16發表的「微胖」更長壽!。這些媒體之所以會做出如此錯誤的健康指引,主要是因為聽信了所謂的專家的片面之詞。例如《元氣網》所說的日本醫生「新開省二」,就是這麼一位所謂的專家。這些所謂的專家就只是天真無邪地用Body Mass Index(BMI,身體質量指數,身高體重指數)來判斷一個人是否肥胖,殊不知用BMI來做為肥胖指數是有缺陷的。例如一位健美先生,渾身都是肌肉,但根據BMI,他卻是被定位為肥胖。另外,縱然是脂肪,也有好壞之分:皮下脂肪是好的,但腹腔脂肪則是壞的。尤其是,與白種人相比,亞洲人通常有較高比例的腹腔脂肪。所以,縱然同樣被定位為肥胖(BMI在30或以上),亞洲人的健康風險也會比白種人來得高。WebMD寄來的那篇文章是在報導一篇剛發表在醫學期刊Circulation的「科學聲明」。這個期刊是由美國心臟協會發行的,所以它所發表的「科學聲明」或「立場聲明」當然是具有指標性的醫學指引。這篇剛發表的聲明是Obes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肥胖與心血管疾病:美國心臟協會的科學聲明),而它最重要的一句話是:「最近的數據強調,從腰圍確認的腹部肥胖是一個獨立於BMI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指標。」所謂「最近的數據」,其實是蠻多的,而最大宗的是2014年發表的A Pooled Analysis of Waist Circumference and Mortality in 650,000 Adults(650,000名成年人的腰圍和死亡率的匯總分析)。這項分析發現,縱然是所謂的正常或健康的人,也就是BMI在20到25之間的人,死亡風險還是會隨著腰圍尺寸而升高。尤其是過了中年的人,如果不常鍛煉,肌肉就會逐漸被脂肪取代。所以,即使整體體重和BMI保持不變,健康風險也還是會隨著腰圍尺寸而升高。事實上,有鑑於腹部肥胖是非常明確的健康風險,美國心臟協會的這份科學聲明建議將腰圍的測量也納入例行的健康檢查項目,就像例行的量身高、體重、血壓一樣。我完全了解為什麼那些所謂的「健康」或「良醫」媒體會說微胖是最健康,最長壽。首先,有些在電視上主持「健康」節目的醫生,或是在YouTube大談養生的專家,都是大腹便便的,例如,請看我發表的抗癌食品及戒口的胡扯。所以,既然主持人都是肥胖了,健康節目(或不健康節目)當然也就要告訴觀眾微胖是最健康,最長壽。再來,大多數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就是喜歡聽「胖一點沒關係」這樣的話,畢竟,想要不胖實在是很難,所以大家就會選擇逃避,甚至尋求安慰。所以,媒體就會投其所好,安慰肥胖。但是,安慰肥胖是一回事,鼓勵肥胖則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很不幸的是,那些所謂的「健康」或「良醫」媒體就是在鼓勵肥胖,因為他們所釋出的訊息會讓人以為微胖是比不胖來得健康。只不過,從美國心臟協會的這份科學聲明來看就知道,鼓勵肥胖實在是不道德的。我個人認為,「微胖」也許是無害的,尤其可能會因人而異而不能一概而論。但是,由於「胖」就是「脂肪」,所以絕不應是追求的目標。最重要的是飲食要均衡,運動要有恆,如此才能延緩肌肉被脂肪取代。最好是能不胖,但如果已經盡力了,卻還是微胖,那就順其自然,無需過度擔心。不管如何,請千萬不要相信微胖是最健康或最長壽。原文:微胖最健康,最長壽?
-
2021-05-02 養生.聰明飲食
不要用湯匙挖!專家教酪梨正確切法吃進更多營養
酪梨雖被歸為水果,卻含有大量的的優質脂肪(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及20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備受營養師推崇。● 維持飽腹感攝取優質脂肪有助延緩胃排空速度,延遲飢餓感。一項研究指出,在食物中添加酪梨者,飽腹感明顯比未吃酪梨者提升,可抑制食欲長達五小時。● 保護心臟酪梨中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MUFA)已被證實可降低壞膽固醇(LDL)並提升好膽固醇(HDL),這雙重作用有助降低心臟病風險。其富含的鉀還可協助排出體內多餘的鈉和體液,進而降低血壓。● 促進更多營養吸收進餐時搭配酪梨,可幫助身體從其他健康食物吸收更多的抗氧化成分。一項研究顯示,酪梨和番茄醬、胡蘿蔔搭配食用,可提高維生素A吸收;另一項研究顯示,吃莎莎醬時搭配2.5湯匙酪梨,比起單吃莎莎醬,可吸收多達13倍的β-胡蘿蔔素。● 促進腸道健康酪梨富含的纖維和不飽和脂肪,有利腸道好菌生長。一項針對肥胖成年人的研究指出,每天有一餐吃酪梨的人,比起另一群餐點類似、但沒吃酪梨者,在12周後,每天吃酪梨的這群人,腸道菌種的多樣性明顯較高。● 怎麼吃?正確切酪梨 吃進更多營養美國化學學會說,類胡蘿蔔素的最高濃度在酪梨的果皮下。正確去除果皮,可以最大程度保留酪梨的健康效益。建議不要用湯匙挖果肉,用刀切並剝除,才能保留更多與果皮接觸處的果肉。1. 用刀沿著酪梨繞一圈切半。2. 用刀子末端的尖端輕戳種子,就能輕易取出。3. 再分別切成兩等份,就能輕鬆撕除酪梨果皮,並保留最多皮下的果肉。資料來源/Health.com、美國《預防》雜誌
-
2021-05-02 新聞.用藥停看聽
A酸治療痘痘?醫:婦女使用A酸時應避孕,否則可能導致胎兒有先天性異常風險
尋常性痤瘡,就是俗稱的青春痘,經常困擾著注重門面的年輕男女,尤其是正在發育的青少年。食藥署提醒,為了對抗惱人的青春痘,應該保持良好的清潔習慣與正常作息,尋求藥品治療也可以達到不錯的效果。其中A酸(RETINOIDS;維生素A之酸類衍生物)可調節細胞角質化及發炎過程,活化細胞新生,是目前最常用來治療青春痘的藥品。口服A酸製劑為處方藥,必須由醫師診治、開立處方才可取得,且因具致畸胎性,禁用於具生育能力的婦女。至於外用的A酸製劑,除了某些上市時間較短或濃度較高的藥品列為處方藥,其他外用A酸製劑(例如濃度不超過0.1%之Tretinoin)則屬於指示藥品。食藥署建議,民眾可視自身狀況,若是嚴重或大面積痤瘡,應尋求專科醫師診治;輕度及小面積的痤瘡,則可至藥局向藥師諮詢,購買外用A酸指示藥品。婦女使用A酸時應避孕,孕婦先洽醫師評估使用A酸指示藥品前,必須詳閱藥品說明書,因有動物試驗顯示,懷孕婦女口服A酸,可能導致胎兒有先天性異常風險;雖然外用A酸製劑經皮膚吸收量微小,但其對孕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尚未被確立,因此建議婦女使用期間應避孕,孕婦或有計畫懷孕的婦女於使用前則應先洽醫師進行評估再行使用。外用A酸製劑建議一天擦1-2次,使用前應先用肥皂清洗患部皮膚、去除油脂,待乾燥15-20分鐘後再塗抹藥品。外用A酸的常見副作用為局部紅腫或脫皮,因此不適合塗抹在眼周或口、鼻等黏膜組織,也不可塗抹在損傷的皮膚或超過兩個手掌大的面積。值得注意的是,過量使用不但不會提高療效,反而可能增加副作用。食藥署提醒,使用A酸後如有任何不適,應立即詢問醫師或藥師。同一部位使用7天後,若狀況無改善或更惡化,應停止使用並尋求專科醫師診治。唯有建立正確的用藥習慣與知識,不迷信偏方,才能確保健康,安心除痘更青春。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1-04-30 性愛.愛情診療室
《寂寞拍賣師》、《雲端情人》…5 部「單身主題」電影,探尋孤獨與愛的本質
單身有時就是一種選擇,也許是順其自然,也許是寧缺勿濫,也許是還在期盼真愛的降臨。一個人也能好好享受單身的生活,以下推薦五部電影,獻給偶爾在愛與孤寂中迷惘的你。《寂寞拍賣師》「人的情感就像藝術品,是可以被偽造的;然而,就算是贗品,也總會有那麼一些真實的元素隱藏其中。」“Human emotions are like work of art. They can be forged, however, there’s always something authentic concealed in every forgery.”佛吉爾是一位在藝術界享譽盛名的拍賣師,但他的生活卻十分孤僻神秘。直到有一天,一位名為克蕾兒的女屋主委托佛吉爾為屋中的古董家具估價。這位足不出戶的女主人觸發了他沉寂已久的好奇,且他在偷偷一睹克蕾兒的真面目後,便被她的美貌震懾,他從未悸動過的心弦一觸即發。佛吉爾對愛情的渴望塵封了畢生,但這次卻不惜犧牲他原本最寶貴的隱私,只是這個他有生以來用「最高價」獲得的愛情,真如他所有收藏品般完美無瑕嗎?「跟女人一起生活是什麼感覺?」「就像參加拍賣會,你永遠不知道自己出的價是否最高。」愛情與藝術收藏的本質是相似的,不論是藝術拍賣會或是愛情的戰場,你永遠都不會知道是否還有其他的競標者,而也只有你自己能夠定義他們真正的價值。收藏家們之所以會鍥而不捨的競標與爭取高價的藝術品,或許是因為對他們來說,這件藝術品的價值遠超於他的價格,然而 再珍貴的收藏,也比不上悄然來臨的愛情 ,如同深陷愛情之中的佛吉爾,就算付出再多代價,仍然願意等待自己心中所認為真正的愛。「一旦對一個人有了興趣,無法自拔的信念會讓你相信她就是美麗的。」有人說當我們走進愛情時,很難看清到底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而也許到頭來最重要的不是真假,而是自己相信什麼。佛吉爾封閉了一生的感情,在遇到了克蕾兒之後瞬間被觸發,他以為他遇到了完美的她,卻沒想到自己只是一步步掉入早已佈局好的陷阱,賠上了真心,也賠上了一直以來最寶貴的收藏,最終又回到了一個人的狀態。 真正的寂寞或許不是身邊沒有人,而是一種沒有人真正在乎你的感覺 ,也許佛吉爾最終所感受到的孤寂,就是這樣的境界吧。《單身動物園》「在沒感覺的時候假裝有,比起在有感覺的時候假裝沒有,更難。」“It is more difficult to pretend that you do have feelings when you don’t, than to pretend you don’t have feelings when you do.”在未來的反烏托邦社會中,單身不只會受到歧視,甚至是被禁止的。不管你是因為喪偶還是被劈腿,只要你沒有伴侶,就會被強制送到一間飯店裡,並且限制你在 45 天之內要找到合適的另一半,否則就會被變成一隻你指定的動物,流放到森林中。木訥的男主角並不擅長討女生歡心,即使使出渾身解數,卻仍處處碰壁,萬念俱灰的他逃進了森林中,在這裡,他遇到了跟自己一樣的失敗者,卻也讓他遇到了真愛。「他並沒有痛哭,而且他也並不認為大部份的人了解到自己不再被愛時的第一件事是哭泣。」男主角因為妻子外遇,而回歸了單身者的身分,被送到了飯店重新尋找另一半,然而他並沒有哭。當你了解到自己不再被愛時,你會是什麼反應?曾經熟悉的關懷將不再屬於自己,令人安心的雙臂也不再為自己敞開,我想我還是會哭泣吧。可能有人仍然會對愛情懷抱希望,期待著某一天能夠遇見彼此相知相惜的另一半,但也可能有人再也不相信愛情,選擇一個人生活。「你可以一輩子當個孤寂的人,直到你衰老死亡為止。這並沒有時間上的限制。」你會願意變成動物被流放,還是接受一個強求而來的陪伴?在電影中,人們為了找到能夠與自己匹配的對象,費盡心思刻意製造與對方的共通點,佯裝出彼此就是命中註定的天生一對。這些「共通點」似乎是我們在尋找另一半時相當重要的先決條件,是不是都喜歡看棒球,是不是都喜歡某個歌手,是不是都崇尚自由喜歡旅行,還是都喜歡窩在家看影集,有時候我們或許該想一想,自己喜歡的是這個人,還是那些與你相似的特質?現實生活中,即使你一直單身也不會變成動物,但會受到各種社會眼光的歧視,於是,很多人最後就將就選擇一個還行的對象了。但這到底是愛, 還是只是順應社會的眼光? 單身其實並不可怕,那只是一種選擇,真正可怕的是你無法過著忠於自己的人生 。《單身啪啪啪》「別因為不想自己一個人,就隨便擁抱另一個人。」“Don’t throw yourself into the arms of someone just because you can’t stand being alone.”由達珂塔.強生飾演的女主角愛麗絲在穩定交往的關係中感到迷失,為了重新認識自己,與從學生時代就交往的男友提出了暫時分開的要求,但在恢復單身之後,卻怎麼樣也找不到「自己」。電影故事圍繞著在紐約大都會中徘徊的四個單身女子,他們為了找到真愛不停地尋尋覓覓,雖然置身於紐約熙來攘往的人群中,卻仍然有顆寂寞的心。在這個愛情瞬息萬變、充滿不同可能的現代,該如何詮釋愛情的樣貌?而「如何單身?」也成了人人共同必修的課題。「不論是一週或一輩子,妳都該珍惜單身的時間,因為那可能是妳僅有與自己獨處的時間。當你開始不被誰牽著鼻子走,真正學會單身時,愛情就來了。」單身的原因有很多,也許是你剛結束一段戀情,正飄忽不定,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也許是你的標準很高,因此找不到那位你心中的 the one;也許是因為你享受單身生活,不想被任何人制約、牽絆;也許你是個不婚主義者,只為了自己的理想而活,至於愛情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我太迷戀於想要沉浸在戀愛之中的念頭,以至於我就像完全失去了自我。我忘記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而我的自我也跟著消失在其中。」從英文片名《How To Be Single》可以知道,這部電影其實是想教我們單身的時候該如何自處。從已經習慣的兩人世界,突然變成孤單的一個人生活,一開始或許會很不習慣,也很容易在遇到一點看似是愛情的存在時,便讓自己沉淪於其中,但單身也有單身的美好,你能夠過著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想旅行就去旅行,想吃美食就去吃美食,能夠一邊充實自己一邊期待愛情,也能夠真切自在地與自己相處,享受一個人的美好。 能夠發自內心愛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事 。《雲端情人》「人的心不像紙箱一樣,會逐漸被填滿,如果你的愛更多,心的容量也會因此增大,好承接滿溢的愛。」“The heart is not like a box that gets filled up.It expands in size for more new love.”男主角席奧多是一個心思複雜、情感細膩的男子,在結束了一段愛情長跑後,因為心碎而逐漸將自己封閉且越來越孤獨。在某天使用了一套全新的智慧軟體後,席奧多被軟體中的智能虛擬助手莎曼珊深深吸引,她敏銳、聰明、又幽默風趣,且對所有事物都抱持著純粹的熱情與好奇心,她為席奧多的生命注入了新的可能,並重新體會了愛情中初戀般的純淨美好。然而,莎曼珊終究是虛擬的,面對沒有真實形體的情人,這樣的感情該如何繼續?「我愛你看待世界的方式,而我很慶幸能夠陪在你身邊,透過你的雙眼看世界。」如果是你,當你愛上一個沒有形體的他,你會怎麼做?你感受不到他的眼神、親吻,與撫觸,你無法在他溫暖的臂彎中醒來,你難過的時候他沒辦法給你擁抱,你只能聽著他的聲音,想像著他的溫柔。你或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 感受不到彼此溫度的愛情,能夠長久嗎?甚至可能會認為,這樣,還算是愛嗎?席奧多與莎曼珊的愛情就是如此,他們的世界是一個宇宙,靠著想像力無邊的馳騁著,描繪著彼此的生活與渴望一起經歷的種種,即使有時候會感到寂寞,但這些一起擁有的點滴必然都是最美好,他們依然可以視對方為最完美的,並依賴著、愛著對方。 或許關於愛的疑問,正確解答從來都不存在 。「我會永遠愛妳,不只因為我們一起成長,更因為是妳讓我成為現在的我。我希望妳知道,妳永遠都會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對此我很感激。」愛情不僅僅是相愛的兩個人彼此相望,而是要一起望向同一個方向 。我們都在一段段離開的愛情中,學會如何愛一個人,而 愛情的美好就在於它改變了生命,帶給我們成長 ,然而席奧多說:「這也是最困難的部分,兩個人一起成長,卻要朝著相同的方向。」愛,除了彼此的心靈交流之外,能否互相成就、共築未來,才是關係裡最重要的課題。《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有時候為愛失衡,也是平衡生活的一部分。」“Sometimes to lose balance for love is part of living a balanced life.”由茱莉亞.羅勃茲所飾演的莉茲,表面看似幸福,有著成功的寫作事業、英俊瀟灑的丈夫,但實際上莉茲卻對於自己的生活很不滿意。一直希望丈夫能夠更了解她,卻在幾次溝通失敗之後,讓自己的婚姻以離婚收場。「我曾對生命有熱情,但它消失了。」(“I used to have this appetite for my life and it is just gone.”) 對於生活逐漸失去樂趣的莉茲決定拋下一切,讓自己去環遊世界,希望能夠借由環境的轉變來調整自己的心態,重新找回享受人生的悸動。「我們都希望一切能夠維持現狀,只因為我們害怕改變、害怕事情會崩解至無可挽救的地步,於是我們屈服,妥協的與痛苦一起生活著。」改變之所以讓人害怕,是因為我們對於未知感到恐懼,想要結束一段感情,卻又害怕一個人的孤寂;想要辭去工作,卻也擔心找不到更能發揮長才的地方。我們害怕平靜的生活被摧毀,害怕沒有力氣承載另一個陌生的開始,但其實有時候,改變是為了迎向更好。也許跨出改變的第一步很困難,但在第二步、第三步之後,你會發現一切都會變得越來越簡單,而且 每一次做出改變的勇敢,都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 。「最近我感到寂寞時,我會想:那就寂寞吧!人生就這麼一次,瞭解寂寞、學著與寂寞共處。」學著與寂寞共處的同時,也是在學著與自己相處,女主角莉茲曾說自己從 15 歲開始不是在戀愛,就是在分手,與自己相處的時間不超過兩個星期,而她在旅行中,重新展開對自我靈魂的追尋。透過電影,你會發現,原來一個人也可以很怡然自得, 學會與自己相處,重新定義自己的存在,你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關鍵詞 。※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寂寞拍賣師》、《單身動物園》、《雲端情人》⋯⋯5 部「單身主題」電影,探尋孤獨與愛的本質
-
2021-04-28 該看哪科.皮膚
妙齡女紋眉長50多顆病毒疣 醫:器械只用酒精消毒不夠
台中市一名20多歲女子紋眉後,在眉毛及頸部長出50多顆小肉芽,皮膚科醫師鍾佩宜診斷發現患者因紋眉在眉毛部位的真皮層造成傷口,可能透過紋眉器具感染了具傳染力的病毒性的扁平疣,加上病人手部亂抓,再將病毒再擴散至頸部所致。後來經過「液態氮冷凍治療」及塗抹A酸之後,才控制住病情。茂盛醫院皮膚科醫師鍾佩宜說,病毒疣最常長在手腳趾,極少長在臉上,經詢問,病人說年前曾去紋眉,這些小肉芽是在紋眉後的幾個月內陸續冒出。鍾佩宜提醒病患切忌再亂抓,否則會傳染給他人或是造成自身不同部位的一再交互感染。她說,因為病毒疣數量很多,治療期拉長,原本建議病人採用自費的雷射治療,較不易色素變化並能較快痊癒,但病人選擇健保支付的液態氮冷凍治療方式,副作用是會起水泡,接著再塗抹A酸來進行治療。鍾佩宜說,紋眉的原理其實就是在眉毛的部位進行「刺青」,把染料用針具刺進皮膚的真皮層。臨床上較常遇見患者因不滿意刺青的形狀、外觀,才會前來就醫,通常醫師會建議採用雷射方式來修整。另外,刺青會在皮膚上造成傷口,以致於發生感染的問題,如發生疱疹病毒引發小水泡的感染;再者,刺進真皮層的染料也可能誘發過敏。她說,病毒疣也跟病人的免疫力有關,通常是小孩、老人、糖尿病因免疫力較弱,容易中招。年輕的病人若較晚睡、作息飲食都不正常,也恐無力抵住病毒入侵。建議民眾調理好身體之後,再去紋眉、刺青,避免因免疫力下降感染了病毒疣。另外,病毒疣非常難消滅,一般酒精殺不死,需要用紫消燈至少照射30、40分鐘以上,才能徹底殺死病毒。但坊間業者並不懂這點,只以酒精消毒。再者,多個消費者使用同一套染料,也有被污染的可能性。因此,衛福部108年頒佈「刺青紋身紋眉等消費行為之注意事項」,請業者自主管理,例如應使用一次性的針具與染料,每次為病人施做時要戴手套,也要注意病人施做部位有無傷口。這些也都是民眾在紋眉、刺青前要注意的事項。
-
2021-04-28 該看哪科.皮膚
急性、慢性蕁麻疹有什麼不同?醫曝「日常刺激因子」:你可能不自知
「可能是剛洗過熱水澡,或是接觸到冰塊,也有可能是剛吃完某種食物;雖然每天都一樣,但卻莫名出現像是被蚊子叮咬的塊狀,嚴重的話會有片狀突起,有時伴隨著發癢的感覺。」 你曾有過類似經驗嗎?這很可能就是蕁麻疹。蕁麻疹 兩種表現方式皮膚科醫師陳建宇表示,由症狀來定義蕁麻疹,可以分為兩種表現方式:第一種:民間常稱為「風疹」或「膨疹」,身體皮膚會出現像是被蚊子叮咬過、有些突起,這些突起可能是小小的點狀,也有可能成片,有時突起的外圍會帶點紅腫,或是伴隨程度不一的搔癢症狀, 有可能也會伴隨患部發熱或刺痛的情形。這類蕁麻疹不論是何種原因所引起的,最重要的特色,是每一個患部的突起通常會在24小時內不見,屬於短暫的變化,雖然突起的位置並不固定,有可能A處的突起才褪去、B處卻又冒出來。第二種:表現形式是血管神經性水腫,這類蕁麻疹與前者的最大差異,在於持續時間會比較久,有可能持續72小時,變化也較為深層,而且不太會出現患部搔癢的情形,而是會有刺痛、灼熱感。一般來說,膨疹有可能發生在全身上下的皮膚,而血神經性水腫型的蕁麻疹,則容易發生在黏膜,以及皮膚較薄的地方,像是在臉部, 若發生在黏膜如喉嚨處,有可能影響呼吸,出現胸悶的現象。膨疹最為困擾 推測與季節交替有關以比例來說,膨疹的病患較多,而最令患者與醫師困擾的,在於蕁麻疹的成因相當多。陳建宇說,目前臨床上尚未有研究,確定蕁麻疹好發於特定季節好發,不過,臨床上發現,在季節交換例如春夏、秋冬交替時,前來問診的病患比較多,因為有少部分的病患,蕁麻疹發作 的原因是溫度,因此,季節交換較容易發病。依症狀持續時間 分辨急性與慢性除了蕁麻疹持續的時間,依照連續症狀是否超過6星期,也分為急性與慢性蕁麻疹兩種,陳建宇指出,當症狀持續時間超過6週,就屬於慢性蕁麻疹,而過敏反應造成蕁麻疹的比例很高,將過敏原移除,再輔以藥物,通常蕁麻疹的狀況就會解除。物理性蕁麻疹 溫度、食物、陽光皆可能是病因物理性的蕁麻疹也有可能是因為接觸到冷、冰的東西,像是冰塊、冷空氣,而膽鹼性的蕁麻疹,患者多半在運動、流汗或洗熱水澡,遇到偏熱的物質,就會出現蕁麻疹的症狀;有些患者皮膚出現畫紋現象,可能是因為對某個特定光線的波長發生陽光過敏症狀所致。陳建宇提及,目前對於皮膚科醫師而言最難解的,是自發性、原因不明的慢性蕁 麻疹,其好發於中年女性,比例較男性高出兩倍以上,有人認為與情緒有關,至於是情緒引發蕁麻診,或因蕁麻疹造成的不適而影響情緒,目前則尚無定論。服用抗組織胺治療 切勿聽信偏方治療蕁麻疹,除了避免接觸過敏原,醫師另外會開立抗組織胺讓患者服用,然而,慢性蕁麻疹有可能在症狀緩解之後再度反覆發作,此時,醫師就會調整藥物。由於蕁麻疹的比例高達2成,不分年齡與性別,陳建宇建議,身體出現風疹塊,若知道可能自己的過敏原因,應趕快停止接觸過敏原,也許不用看醫師就好轉,但若狀況持續都沒有好轉,則建議要趕快求診,不要忍耐,或在家嘗試採取的民間療法,敷薑片、擦米酒等,都可能延遲治療時間。慢性蕁麻疹難根治 要做好心理健設得過蕁麻疹的人,當中有4分之1的人會變成慢性蕁麻疹。面對慢性蕁麻疹患者,陳建宇認為,最重要的是良好的心理衛教,因為慢性蕁麻疹常是無法根治的,也有可能找不到成因,當病患來時,醫師必須讓病患了解,盡管無法根治,但適度的控制,不適症狀是可以完全消失的。此外,要注意切勿不斷地更換醫師,避免造成降階治療,讓治療重新來過。延伸閱讀: ·換季就牙起來!蕁麻疹全身癢爆怎辦? 皮膚科醫認證「7大止癢攻略」 ·蕁麻疹來得也去得快! 發病期注意這8點即可控制
-
2021-04-27 名人.黃軒
身上味道怪怪的是細菌感染!醫教你辨別氣味成因
你身上味道怪怪的?在臨床上,病人身上的味道其實對我急重症專科醫師是非常重要的。我在肝硬化的病人身上聞到爛蘋果氣味,我在病人身上聞到魚腥味,一串葡萄的酸味……一陣的土壤味……這些對我在臨床上,非常重要的,因為決定了我該用哪種藥物,來及時治療那些病危的患者,有些時候搶救生命,只差那一味沒聞到,就落差很遠了。微生物本身在身上,都會產生不同類型的揮發性物質,這些化合物物質,可能會散發出象徵性的氣味,有些令人愉悅的氣味或有些令人有刺鼻難聞的氣味。這些揮發性化學反應產生的氣味,有些取決於病箘的代謝特徵。部分細菌所產生的氣味,就偶爾會是我臨床上作為「微生物鑑定提供重要線索」。白話文:聞其味,也許會知道偏向是什麼細菌感染,我才能提早用到正確的抗生素去治療。 不同的氣味整理幾個我曾聞過的氣味,給大家分享一下。1.辛辣/難聞的氣味厭氧菌是有特別辛辣味刺鼻的,因為它們依賴於巰基化合物的化學反應。當我們懷疑是厭氧菌感染化儂時,例如:a.類桿菌( Bacteroides):含有類桿菌,具有非常難聞的氣味。b.在厭氧條件下,產氣的莢膜梭菌(Clostridium per fringes) 繁殖並產生α-毒素, 這些毒素會迅速破壞組織中的碳水化合物,並在腐爛的組織(尤其是肌肉)中產生氣體,產生「臭肉」的味道。2.酵母發酵味白色念珠菌的菌落,就有些具有獨特的「酵母味」。3.聞起來像土壤味某些藍細菌(Cyanobacteria)和放線菌(Actinomycetes) 會合成土臭化學成份,這是一種易揮發性化學物質,就像盆栽中的「土壤味」。4.腐爛魚腥味變形桿菌 (Proteis mirabilis) 會產生非常明顯的「魚腥味」。而在沙門氏菌-志賀氏菌(Salmonella Shigella, SS),聞起來像「一條煮熟魚腐爛」的味道。5.像葡萄一樣的甜味 綠膿桿菌 ( Pseudomonas aeruginosa )在感染的燒傷患者傷口處,會產生類似「葡萄汁」的氣味。當我在聽診,同時由於靠近病人,他們的身上怪怪的味道有時會揮發出來,大部分病人可能自己習慣了那氣味,不會有感覺到。一位婦女來門診,也許只是主訢咳嗽,但身上散發出尿騷味,代表她可能合併有尿失禁問題。如果又有蘋果香味,那又有可能是糖尿病控制不良加上尿失禁問題了⋯⋯所以古人說「望聞問切」,其中的「聞」,就是要靠我醫生靈敏的嗅覺才行了。因爲病人不會一來看醫生,就會說自己的身上味道怪怪的,這是每個醫者都要有的警覺心才是!資料來源:Analysis of odor compounds in feces of mice that were exposed to various stresses during breedingGas-chromatographic and mass-spectrometric analysis of the odor of human fecesSniffing out causes of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 review of volatile metabolomic biomarkers※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4-26 養生.聰明飲食
水果到底該飯前吃或飯後吃?營養師破解水果迷思
Q:吃水果很重要,但有些禁忌不可不知,到底水果應在飯前或飯後吃?吃水果可以減肥?哪些疾病患者吃水果有禁忌?A:水果是身體營養素來源之一,想要減重的人,可在飯前吃低GI(升糖指數)水果,如蓮霧、水梨、蘋果等,使胃有飽足感,就不會吃太多米飯。不建議水果在飯前吃,最好在餐與餐中間吃,建議飯後一小時再吃水果,水果的消化酵素可幫助食物在腸胃道消化吸收,同時有助調控血糖,血糖上升較緩慢、脂肪合成也變慢,因此不易發胖。每天可以吃三份水果量(一份水果約一個拳頭大小),但不要集中在一餐,以免當餐攝取糖分太高,造成血糖飆升。要控制血糖的人,則應避免吃西瓜、芒果、哈密瓜、榴槤、荔枝、鳳梨等高GI水果。腸胃不好的人,建議飯後吃纖維質低的水果,如香蕉、蘋果、蓮霧、水梨等,值得注意的是,便祕的人吃蘋果要連皮吃,腹瀉的人吃蘋果不吃皮只吃果肉。此外,腎臟疾病者少吃百香果、香蕉等高鉀水果。諮詢/台北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
-
2021-04-26 醫聲.疫苗世代
肺炎鏈球菌疫苗/當心疫苗緩打潮 世衛組織建議接種流感、肺炎鏈球菌疫苗
新冠肺炎疫情使民眾減少上醫院頻率,國內常規疫苗接種在去年三月下滑,接種率降了百分之八,催打之下,接種率才回升正常。新冠肺炎疫情與新冠疫苗衝擊下,捉襟見肘的疫苗基金更顯吃緊,國內未來的疫苗布局,除了現有疫苗,未來新納入的兒童疫苗以公費為主,成人疫苗則傾向 以自費為原則。世界衛生組織將每年四月最後一周訂為「世界免疫周」,今年主題為「疫苗使我們更靠近」。世衛組織指出,疫苗每年可挽救百萬人生命,也是最有效的健康措施,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許多人忽略常規疫苗接種,加上種種對疫苗的錯誤訊息,使得疫苗出現緩打潮,常規疫苗之外,世衛組織呼籲民眾接種流感疫苗與肺炎鏈球菌疫苗,減少與新冠肺炎多重感染的風險。新冠拖累 去年疫苗接種率降聯合報關心民眾預防接種,邀請衛福部疾管署長周志浩、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肺炎鏈球菌工作小組召集人曁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暨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委員暨台大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進行紙上論壇,提醒民眾疫苗的重要。周志浩指出,去年三月,疫情最為曖昧不明時,確實監測到國內常規疫苗接種率降低了百分之八。經大力催打,到了五、六月時,各縣市接種率逐步回溫到正常,各項常規疫苗的接種率維持百分之九十五。此外,緩打潮會不會造成疫情缺口?周志浩表示,疾管署每天盯著各鄉鎮的病例通報與病例,並無異常狀態,呼籲民眾仍應定期接種常規疫苗。疫苗防護 公衛的下水道工程黃立民指出,疫苗預防接種被視為公共衛生最重要的「下水道工程」。世衛組織評估,花費一美元(約新台幣卅元)在疫苗上,平均可省下七到廿美元(約新台幣二一○元到一八○○○元)後續醫療支出。呂俊毅指出,疫苗基金吃緊讓專家們如坐針氈。周志浩表示,我國每年花費約卅億元採購國人所需疫苗,但「還是不夠」,今年碰上新冠疫情,新冠疫苗採購由特別預算支出,未來應有獨立預算,以免排擠到常規疫苗,但各種新疫苗價格不菲,動輒翻倍,疫苗價格確實有愈來愈貴趨勢。以公費流感疫苗為例,二○一九年年全面升級為四價流感疫苗,採購價格就增加一倍,去年新冠疫情期間,流感疫苗打氣旺,原本採購的六百萬劑不到幾個月就施打完畢,在全球都大缺貨時,台灣積極搶購,沒想到後續發生國外的流感疫苗狀況,連帶影響國內的流感疫苗打氣。經費吃緊 分配策略重新思考周志浩表示,現在疫苗經費相對吃緊,近年來積極爭取增加編列經費,而公費疫苗採購經費部分源自菸捐,未來將爭取更高比率的菸捐挹注疫苗基金。邱政洵指出,疫苗經費分配應從策略上重新思考。周志浩也表示,經新冠疫情,國人應更能了解疫苗接種的重要,現在是檢討疫苗經費結構最好的時刻。目前公費疫苗經費多投注在兒童疫苗,但近年來,成人疫苗也成焦點。疾管署建議接種清單中,成人疫苗達十多種,如MMR疫苗、A、B肝疫苗等。周志浩表示,預算分配上,嬰幼兒疫苗會盡全力以公費支應,而策略上,建議成人疫苗以「自費」為主。部分醫師認為對疫苗宣傳的管理有些嚴苛,若非公費疫苗,一般民眾幾乎不會知道哪些疫苗需要自費接種;周志浩表示,藥廠可在法規內盡可能宣傳,告知民眾真實的效果,傳達接種疫苗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