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2 養生.人生智慧
搜尋
������A
共找到
2427
筆 文章
-
-
2022-04-21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飲食控制對痛風發揮的作用其實有限?教授這麼說
讀者Shaun昨天(2022-4-18)在大腸水療,宋美齡長壽秘訣的回應欄留言:「林教授您好,這兩天看到一篇文章裡面提到『痛風是人體內尿酸新陳代謝異常所引起的急性關節炎,有年輕化趨勢。除了藥物治療,痛風患者最重要的就是飲食控制。首要建議多吃蔬食,因富含維生素C的蔬果能降低尿素的再吸收,尤其多數蔬果為鹼性食物,能促使尿酸在尿液中溶解,以減少痛風發作。』請問這種說法有依據嗎?謝謝您!」讀者提供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前天發表在元氣網的文章,標題是:「痛風怎麼吃才不會營養失調?專家教如何減少痛風發作」。作者是一位牙醫師,也就是標題裡所說的專家。有關「酸鹼食物」和「酸鹼體質」,我在2016年發表了鹼回命,在2017年發表了蚊子專咬酸性體質?,在2018年發表了酸鹼騙局被戳破,但又進階了和又一個治癌胡扯,然後在2019年又發表了酸鹼騙子陰魂不散。在這五篇文章裡我都會重複說:「只要你的腎臟及肺臟功能是正常,你的血液的酸鹼度就會永遠維持在7.35到7.45之間,不管你是做任何事情或吃任何食物。」真沒想到,今天又需要再重複一次,而且還是針對「專家」。不過,為了慎重起見,我還是到PubMed用alkaline、food、diet、gout做搜索,結果真的是搜不到有任何論文可以支持「鹼性食物能促使尿酸在尿液中溶解,以減少痛風發作」這樣的說法。至於這位專家所說的維他命C能減少痛風發作,我有搜到一篇2021-2-22發表的Role of Vitamin C in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of Gout-A Literature Review(維他命C在痛風預防和治療中的作用——文獻綜述)。它說:「來自體外和動物研究的報告似乎很有希望,並且可以解釋維他命 C 和尿酸之間的生理關係。 大多數流行病學研究表明,高維他命 C 攝入量與降低血清尿酸水平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 儘管有正面的觀察,但觀察性和干預性的研究卻很少,而且它們的結果並沒有明確定義每天大量攝入維他命C 在預防痛風發展和復發方面的益處。」Linus Pauling Institute是Linus Pauling博士在1973年創立的,而它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證明維他命C能預防和治療各種疾病。它有一個專講維他命C的網頁,而在預防和治療痛風方面的敘述是:「儘管觀察性研究表明補充維他命 C 可能有助於預防痛風事件和復發性痛風,但迄今為止進行的干預研究尚未證明這一點。 此外,目前幾乎沒有證據支持維他命 C 在痛風患者管理中的作用。」至於那位專家所說的「痛風患者最重要的就是飲食控制」,我有搜到下面這四篇論文:2017-1-1:Dietary Management of Gout: What is the Evidence?(痛風的飲食管理:證據是什麼?)。它說:「我們有注意到,只有 3 項隨機對照試驗檢查了飲食干預對已確診痛風患者的作用,但沒有一項顯示出益處。 2014 年發表的 Cochrane 評價報告表明,沒有高質量的試驗來支持或反駁使用生活方式干預來治療急性或慢性痛風。」2018-9-10:Nutritional recommendations for gout: An update from clinical epidemiology(痛風的營養建議:臨床流行病學的現況)。它說:「痛風的營養建議通常是基於低質量證據。 就減肥作為一種管理策略而言,現有證據支持超重/肥胖痛風患者減肥。 然而,目前的證據僅包含少數方法學質量低的研究(主要是觀察性的)。」2021-7-1 :Dietary and Lifestyle-Centered Approach in Gout Care and Prevention(以飲食和生活方式為中心的痛風護理和預防方法)。它說:「通常建議痛風患者遵循低嘌呤(即低蛋白)飲食以避免嘌呤負荷。 然而,這種方法可能會導致不健康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攝取增加,進而導致代謝綜合徵,隨後升高血清尿酸鹽水平並導致不良心血管後果。」2021-11-19:Role of diet in hyperuricemia and gout(飲食在高尿酸血症和痛風中的作用)。它說:「迄今為止,很少有研究專門評估各種飲食方法對痛風患者高尿酸血症和痛風特異性結局的影響。總體而言,飲食因素似乎對血清尿酸水平的影響較小,其對痛風長期臨床病程的影響尚不確定。有限的證據表明,避免某些食物和飲料可能會降低痛風發作的頻率。降尿酸治療仍然是治療的主要方法。飲食因素在痛風的治療中發揮的作用有限。」所以,那位專家所說的「鹼性食物能減少痛風發作」,是缺乏科學證據,而【「維他命C」和「飲食控制」能減少痛風發作】,則只是基於薄弱的科學證據。原文:鹼性食物能減少痛風發作嗎
-
2022-04-2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自主應變?她曾接觸確診者卻買嘸快篩 曝躲在家很無助
本土疫情爆發,每天新增病例超過千例,居隔、匡列流程緩慢,有民眾得知曾一起聚會的朋友確診,撥打1922忙線中、四處買不到快篩劑,只能把自己關在家,有確診者的接觸者說,擔心的時候就量體溫,沒有發燒的話,會安心一點,「無奈明明知道自己是密切接觸者,卻只能自己應變,非常無助。」目前待在家不敢出門的A小姐說,她在4月15日與2位朋友聚會,4月19日得知朋友B發燒、喉嚨痛,是快篩陽性,等待PCR結果,等待的時間只能在群組裡面互相關心,「朋友B非常抱歉曾經和我們見面,讓我們陷入染疫風險,他還說,如果確診了,也不知道同住室友該怎麼辦?」20日凌晨,朋友B確診在群組告訴大家「他確診了」,當天下午朋友B收到衛生局疫調,通知他要前往檢疫所。雖然她身體沒有出現症狀,但嚇到直接跟公司要求居家辦公,還想在住家附近購買快篩劑,卻發現到處都沒貨,撥打1922一直忙線中,通訊還直接斷掉,上網查可以到區衛生所領取,工作人員卻告訴她,「快篩劑很缺,沒有症狀不要領」。A小姐表示,同天參與聚會的朋友C也面臨買不到快篩劑的窘境,但朋友C礙於工作壓力,仍然繼續前往公司上班;她說,群組變成疫情互助會,一邊回報身體狀況,一邊討論隔離要帶什麼物品,「我和朋友C還是沒取得任何快篩,擔心自己是無症狀者,卻無法確認身體狀況,擔心的時候就量體溫,沒有發燒的話,會安心一點。」她說,因為買不到快篩,在等待朋友B的PCR結果時很煎熬,擔心造成同住家人風險,只敢躲在房間;現在要等衛生局匡列也不知道等到什麼時候,只能先照政府規定的居家隔離規範自我要求,「明明知道自己是密切接觸者,卻只能自己應變,非常無助。」
-
2022-04-20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血友病也可做運動 預防性治療助男童開心騎腳踏車
高雄一名4歲男童Vic(化名)在6個月大施打預防針時,因注射部位出現異常瘀青腫脹,經醫師診斷為重度血友病,3歲時又莫名出現抽搐、發燒、嘔吐、嗜睡等異常症狀,一度被誤診為腦膜炎,經高雄長庚血友病中心腦部斷層,發現Vic可能是騎腳踏車時碰撞造成腦內出血,緊急手術移除腦中血塊後,改以長效型凝血因子搭配預防性治療,現在只要每周固定回醫院打針即可。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血友病中心主任蕭志誠表示,血友病是罕見的遺傳性基因缺陷疾病,分為A型與B型,根據健保署最新年度統計,台灣血友病患者人數將近2000人,其中九成為男性,因血液中凝血因子濃度不足,造成凝血功能異常,病人常在受傷、拔牙或手術後時發生血流不止,甚至因自發性出血而關節腫脹、變形等,因此在日常活動受到侷限。蕭志誠表示,過去凝血因子時效性可能只有12小時,近年血友病的治療技術大幅進步,其中A型患者只要每7天回醫院施打長效型凝血因子,B型患者也只要每14天回診一次,治療觀念從傳統的需求性治療轉變為預防性治療,再搭配科技輔助即時掌握自身狀況,高雄長庚透過個人化醫療輔助工具與病友溝通,整合專業資源為病友量身打造專屬治療計畫,病友今年起也可透過Line官方帳號獲取最新治療資訊。Vic母親表示,知道Vic是血友病時家人都很擔心,但並不會特別限制他不能玩什麼,只是會要求他戴上頭套、護膝,幸好Vic是很乖的孩子都配合醫生治療,目前Vic每周都固定到社區醫院打凝血因子,平時他最喜歡騎腳踏車,因良好的預防性治療,現在即使跌倒受傷,也像一般孩子一樣只會有輕微瘀青,家人不必再擔心傷口會血流不止。高雄長庚醫院指出,世界血友病聯盟將每年4月17日訂為「世界血友病日」,2022年主題為「全民可及Access for All」,高雄長庚醫院攜手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林口長庚醫院與協辦單位台灣武田藥品,共同規畫巡迴衛教互動展覽「PK Station全面啟動尬電戰」,帶民眾體驗從事高強度運動的樂趣,改變血友病友對運動的迷思,即日起至4月22日於高雄長庚醫院兒童醫院大樓設展。
-
2022-04-19 癌症.胃癌
出現什麼症狀要懷疑是胃癌?什麼情況該做胃鏡?醫詳解胃鏡檢查步驟
胃癌發生率,東西方大不同胃癌在近幾十年的發生率以及死亡率不斷的在下降當中。美國男性胃癌的死亡率從0.028%下降到0.0074%,女性更是從0.027%下降到0.0024%。然而這是美國的數據,胃癌在亞洲國家的發生率卻比西方國家高出許多,全世界每年診斷出超過一百萬例胃癌。胃癌是世界上第 5 大最常見的癌症,也是第 7 大流行的癌症。全球從出生到 74 歲發生胃癌的累積風險在男性中為 1.87%,在女性中為 0.79%。這樣的數據不禁讓我們有一個疑問,那些像是亞裔美國人的胃癌發生率是接近美國的數據還是亞洲的數據呢?流行病學的研究告訴我們答案,第一代從高發生率地區移民到低發生率地區的人民,胃癌的發生率會接近他們家鄉的數據,然而他們的後代的胃癌風險則是趨近他們移民後的區域,這樣的發現代表胃癌發生與否其實與早期的環境暴露有關,也許食物中的致癌物質也有影響。胃癌在開發中國家較常出現,可能與飲食有關。已開發國家有較佳食物保存技術、減少食物中致癌物(亞硝基化合物、苯芘)、增加抗氧化蔬果的攝取,使發生率較低。胃癌有多種,但大部分都是腺癌根據惡性腫瘤分化來源的細胞不同,我們可以把胃癌大致區分為▸腺癌(adenocarcinoma)、▸淋巴癌(lymphoma)、▸腸胃道基質細胞瘤(GISTs)▸以及極為罕見的惡性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其中大部分(90%)的胃癌都是腺癌。腺癌當中,依據Lauren’s分類,其中一種叫做腸道型(Intestinal type)胃癌,另一種則稱為瀰漫型(diffuse type)的胃癌,腸道型胃癌的邊界明顯,好發於年長的男性,而瀰漫型胃癌好發於中年的女性。這兩種分類和癌細胞轉移的方式也有關聯性,腸道型胃癌常透過血液轉移,而瀰漫型胃癌則是較常透過淋巴進行轉移。出現什麼症狀要懷疑是胃癌大部分的初期胃癌其實是沒有症狀的,一些很常見的症狀諸如上腹痛、腹脹、胃食道逆流,大多數的情況也不是胃癌造成的,甚至胃部腫瘤進展到才會造成食慾不佳、噁心、餐後腹脹,甚至是從腹部摸到腫塊的情形。當然,若您仍有疑慮,建議諮詢專業醫生,進一步安排檢查。胃潰瘍放著不管,可能變胃癌!?胃幽門桿菌有可能是造成腸胃蠕動異常進一步胃痛的元兇,幽門螺桿菌通常通過唾液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細菌也可以通過糞便污染食物或水傳播。在發展中國家,未經處理的水、擁擠的環境和糟糕的衛生條件共同導致了幽門螺桿菌感染率的升高。它會造成我們的胃部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藉由產生尿素酶中和胃酸,讓它們可以在胃裡繁衍,更進一步這種細菌在長期破壞胃部的環境後,可能導致胃部淋巴癌(MALToma),幸好,透過早期發現與早期治療,可以經由抗生素根治幽門桿菌的感染,並且將這一類型的淋巴癌治癒(只有少數需要進展到化療),現在我們有碳-13尿素呼氣檢查很簡單的能知道病患是否有胃幽門桿菌的感染。什麼樣的情況要做胃鏡呢?做胃鏡的適應症有很多,這邊列出一些情況1.經過治療後,上消化道的症狀沒有緩解2.在五十歲以後有新出現的上消化道症狀3.反覆發生的胃食道逆流4.未知原因的反覆嘔吐5.懷疑有腫瘤、潰瘍或上消化道的狹窄6.消化道活動性出血或是慢性出血造成缺鐵性貧血7.手術後的追蹤等不過除了上面這些原因之外,若是醫生依照他的臨床經驗認為有做胃鏡的必要性,也會以胃鏡作為後續醫療處置的依據,因此若是有「為什麼醫生不幫我做胃鏡?」的疑問,可以和你的醫生討論一下他的判斷是什麼,並且討論是否有胃鏡以外的診斷方式。做胃鏡之前,要做什麼準備?做胃鏡前有一些注意事項,首先要至少空腹八小時,因為胃鏡就是要看食道、胃壁有沒有病態的變化,要是胃裡有食物,胃鏡進去以後的鏡頭會被食物殘渣擋住便會影響判讀;另外執行胃鏡檢查時若有食物因嘔吐進入肺部會有贈成吸入性肺炎的風險,所以維持適當的空腹時間,是做胃鏡的必要步驟之一。 一般來說,我們吃的食物大約在胃部會停留半小時到六小時不等,蛋白質食物停留較慢,豬肉可能會停留270分鐘,而帶有脂肪的食物停留最久,可能會在胃部停留6~8小時。至於清水的攝取在鎮靜的胃鏡檢查前,在一個115人的研究當中指出,檢查前的兩個小時服用200 C.C.的清水是不會有影響的,然而還是需要跟您的麻醉科醫師做進一步的討論。胃鏡檢查的步驟首先,做胃鏡之前檢查室的技術員會給患者飲用消泡劑(Simethicone),是一個白白、苦苦、稠稠的液體,以減少胃裡的氣泡。此外還要在手臂注射減緩腸胃蠕動的藥物以利內視鏡檢查的進行。因爲這個減緩蠕腸胃道動的藥物屬於抗乙醯膽鹼(anti-cholinergic)的藥,有口乾舌燥、心跳加速的生理反應是正常現象,不過若是本身具有青光眼、攝護腺肥大或心臟疾病,請務必在接受注射之前告知醫生。鏡檢前,醫師會在受檢者喉部噴局部麻醉劑避免胃鏡放入的嘔吐反射,噴入後需要把藥物含在舌後再慢慢吞下,這樣才能使麻醉藥物穿過粘膜,產生作用。除了藥物之外,另外請受檢者以咬著咬口器以避免胃鏡鏡身傷到牙齒,而且建議使用單次咬口器以避免交叉感染。檢查時,為了避免嘔吐嗆入氣管,醫生會請受檢者以左側臥,同時也是配合醫生的方向讓鏡頭可以放入檢查。做胃鏡的過程當中,配合醫師的指令,用鼻子吸氣、嘴巴吐氣,儘量讓口水自然流出,切勿做吞嚥的動作,以免嗆到氣管造成吸入性肺炎。執行內視鏡檢查的同時,如果看到疑似腫瘤的病灶,可以直接做切片化驗,同時切片過後的傷口可能會有小出血,但通常都可以自行止血。另外如果發現疑似胃炎的情況,也能經由內視鏡執行幽門桿菌切片作為後續處置的參考。胃鏡之後要注意什麼?一開始噴的局部麻醉藥在檢查做完之後還會持續一陣子,因此在檢查後一小時禁止喝水或是吃東西以避免嗆咳。如果有做切片,禁食的時間可能還需要再增加。返家之後,若發生嚴重的腹痛、吐血,或是解黑便要儘速向醫師報告或是尋求醫院急診室的協助,這有可能是胃鏡的併發症,像是穿孔、出血不止等少見情況。參考資料:1.Mary E. Klingensmith - The Washington Manual of Surgery 2.Robbins and Cotran Pathologic Basis of Disease 10e p.774 3.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 Twentieth Edition p.567、p.568 4.Aaron P. Thrift, Hashem B. El-Serag,Burden of Gastric Cancer,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Volume 18, Issue 3, 2020, Pages 534-542 5.Wong MCS, Huang J, Chan PSF, et al. Global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Gastric Cancer, 1980-2018. JAMA Netw Open. 2021;4(7):e2118457. 6.Bray F, Ferlay J, Soerjomataram I,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Cancer J Clin. 2018;68:394–424. 7.Kayali, Stefano et al. “Helicobacter pylori, transmission routes and recurrence of infection: state of the art.” Acta bio-medica : Atenei Parmensis vol. 89,8-S 72-76. 17 Dec. 2018 8.Ganong’s review of medical physiology 26e p.1138 9.Koeppe, A.T., Lubini, M., Bonadeo, N.M. et al. Comfort, safety and quality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after 2 hours fasting: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BMC Gastroenterol 13, 158 (2013).【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盧柏文醫師】胃癌初期症狀類似胃病!談胃鏡檢查】
-
2022-04-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了90劑新冠疫苗的啟示:過量注射疫苗會有什麼後果?
臉書朋友Andy Wolf上禮拜天(2022-4-3)寄來一篇當天發表在《歐洲動態3.0》的文章德翁至少打針87次 疑兜售疫苗護照。一個人會為了出售疫苗護照而打了87劑疫苗(還說曾一天打了三針),實在是很難相信。 所以,為了確保這不是編造出來的假消息,我看完文章之後就立刻上網搜索。我搜到一篇早了一天發表在DW網站的German man got COVID jab 87 times — report(德國男子打了87次新冠疫苗 — 報導)。這篇文章說它的消息來源是一家叫做Freie Press的德文報紙在4月1日發表的Ein Mann hat sich 87 Mal gegen Corona impfen lassen(一名男子已經接種了 87 次新冠疫苗)。除了這三篇中文、英文、和德文的文章之外,我就再也沒看到其他相關報導了。所以,儘管我對這個消息抱持高度興趣,但由於沒有任何主流媒體有做類似的報導,我也就只能忍著,不敢隨便發文討論。今天(2022-4-8),一個我訂閱的網站寄來German Who Got 90 Vaccines Grew 3 Heads. With A 4th On The Way(接種 90 劑疫苗的德國人長了 3 個頭。 第四個正在長)。我立刻再度上網搜索。這下子就看到了數都數不清的類似報導,中文的,英文的,琳瑯滿目,還包括了好幾個主流媒體。所以,我認為是可以發文討論了。我之所以會對這個消息感到興趣,是因為反疫苗人士及團體一直在發表言論,說新冠疫苗是非常危險。那,這個打了87或90劑疫苗的德國人(60或61歲)應該是一個千載難逢,沒有人為干擾的試驗活體。事實上,關於過量注射新冠疫苗的後果,早在去年12月就有一篇論文做過報導:Antibody response induced by the boost overdose during COVID-19 heterologous prime-boost vaccination strategy(COVID-19異源初免-加強疫苗接種策略中加強過量誘導的抗體反應)。這項研究的對象是兩男兩女,年紀都在42到53之間,而他們是被錯誤注射了沒有稀釋的疫苗。這篇論文並沒有說是哪一款疫苗,但有說注射量是0.3cc,所以應該是輝瑞疫苗(註:莫德納和AZ都是0.5cc)。也就是說,這四個人都被錯誤注射了5倍劑量的輝瑞疫苗。這篇論文說這四個人所出現的副作用是:「沒有記錄到重要的全身副作用。 最常報告的全身性事件是頭痛和全身不適。此外,在某些情況下,還出現了發燒和疲倦。還有,注射部位的輕度/中度疼痛持續 72 至 96 小時,是過量疫苗接種後最常出現的局部反應。」至於這個打了87或90劑疫苗的德國人,我看過的所有相關報導都說他的健康狀況是沒有任何問題。也就是說,儘管打了40幾倍正常雙劑量的疫苗,這個人體試驗所顯示的結果還是普遍認知的「疫苗對絕大多數人是安全的」。不管如何,像我這樣,對這個案例抱持高度興趣的科學家,應不在少數。所以,有關這個案例的科學報告應該是可以預期的。屆時我們就可以更進一步了解,新冠疫苗是只對少數人具有危險性,還是如反疫苗人士所說的,是會導致接種的人全都死亡。原文:90劑新冠疫苗的人體試驗
-
2022-04-1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桃園+159本土 科技公司累計138停工 學校傳播鏈未歇
桃園市今天新增本土確診159例,衛生局長王文彥表示,已經完成117例疫調,疫調中42例,完成疫調中的64例和先前確診事件相關,另外33例為與確診者接觸,感染源不明20例。原來的傳播鏈有13條出現新增個案,最多的是龜山某科技公司(神準)增加22例,累計至138例,這22例是從1295人中採檢出的新增確診者,工廠已經全面停工、清消,員工要再進工廠必須快篩陰性才能進廠,以後要分A、B兩班,分艙分流上班。王文彥說,其他既有傳播鏈新增確診人數多的有永平工商、仁和國中、中原大學、西門國小、楓樹國中都有月4人以上新增個案,統計今天所有新增確診者,18歲以下有40例約占25%,65歲以上9例占5.6%,學生目前是比較容易傳播的族群,學校傳播鏈常和安親、補習班、體育活動有關,防疫工作還是要加強。今天採檢3828例目前都在檢驗中,其中西門國小1277最多,科技公司1054。王文彥說,疫情整體仍升溫中,各職場和學校有防疫長,衛生局會邀集防疫長辦分區講習。
-
2022-04-15 養生.人生智慧
迷失≠失去≠失敗,專家教你5個勇於迷途的思考練習 在改變的過程中找到方向!
得先迷失,才能找到方向在改變的風景之中,你得先迷失,才能找到方向。人類和迷失的關係可謂一言難盡。儘管很多人都同意,人生一半的樂趣來自於「迷失」,舊腳本卻認為迷失等於失敗。迷失多半被視為涉及某種損失的「負債」,意謂著我做錯了某件事,我笨手笨腳,讓人生變得比以前差。但是在全然翻轉的世界裡,新變化天天出現,而熟悉的事物本身也在變動之中,勇於迷途是新腳本的一部分。我們在這個世界裡失根無依、沒有方向、不停地漂泊。無論你手上拿著什麼樣的指南針,都早已失效。更何況,不論是你、我或任何人都無從選擇這個新的改變地景。變動就是如此。一旦你開啟了變動型思維,勇於迷途就變成優點,也是祕密武器和聰明之舉,讓你不僅樂於接受迷失,還能積極尋找陌生事物,設法跳脫舒適圈。勇於迷途並不表示缺乏方向或憨傻愚昧,那只是舊腳本再次發揮作用而已。相反地,勇於迷途表示你面對不明白(也許永遠不會懂)的事物也能完全感到自在。當你迷途時你能夠走出自己的路,還是會被自己的腳絆倒?歸根究柢,這項超能力端視你如何反應:當你迷途時,你感到自在或是煩惱?好奇或是焦躁?你能夠走出自己的路,還是會被自己的腳絆倒?我自身迷途的經驗可分成幾個方面:失去雙親後,打造了新的人際關係;失去方向後,嘗試過幾種不同的專業生涯,因而找到自己的路;失去希望後,發現了意義,加上從布科維納到玻利維亞、之後又去峇里島的冒險之旅(以及倒楣的遭遇),以上每一種經歷都幫助我重新研磨鏡片,以檢視改變。透過這些經歷,我醒悟到勇於迷途是禮物。如果你從未迷途過,就永遠無法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你的新腳本也不可能充分閃耀光芒。幸好,在改變越來越多的世界裡,你會經常迷途。大家都一樣,箇中緣由你應該知曉:因為舊腳本正在毀壞,不再符合需求或目的。當你開啟變動型思維,你會找到最好的方式去迷失,學著接納不舒適,在陌生事物中發現熟悉,看見你真正在尋找的事物,最終將這一切編寫進你的新腳本。【延伸閱讀:該如何提升專注於當下的能力?專家傳授7點方法,讓你跑慢一點把注意力從外界轉移到內心】失落的宇宙世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迷途的方式。迷途絕非拐錯一個彎那麼簡單。●你可能在自然環境中迷路,例如曠野或大海。●你可能在人造的環境中迷路,例如地址或地標錯誤,或者走錯路。●你可能在數位環境中迷路,例如新款的 App 與科技,雖說這些東西是用來幫助你辨識方向。●你可能在時間中迷失。●你可能在思緒中迷失。●你可能陷在某個想法裡面(鑽牛角尖)。●你可能在某本書中迷失。●你可能陷入某種(或多種)情緒。●你可能在學習新事物時迷失。●你可能叫其他人迷失。●而形形色色的人和組織或許正在幫助你迷失。(關於這一點,請詳讀第四章〈從信任開始〉。)在迷途時找到自己試著回想某次迷路或不辨東西南北的經驗,可能是在國外,也可能是某個停車場或自己的家。別想得太複雜。想想你在迷失的當下,是如何回應?內心湧現什麼感受?你是感到害怕、無奈,還是充滿好奇、興致勃勃?想想你想要用哪種方式回應迷失。回到你方才提到的經驗,你是從舊腳本的觀點來訴說,還是新腳本呢?你可以用飽含希望與發現的觀點,再把這則故事說一遍嗎?有時候,這些經歷會帶來令人豔羨的結果。你可能會發現新事物,對於身處的環境更加留心。你可能重新設定指南針,並且能夠看到更多,體驗更鮮明豐富。你學到新技能,看待世界的視角拓展了,整個人煥然一新。迷途可能使你充滿活力。但在某些時候,迷途可能令人氣餒或招致危險。在過去,看不到路徑或海岸表示有大危險。現今仍有許多人在失去方向時,感到焦躁懼怕。在依循舊腳本規則的商界,迷失是必須避免且令人難堪的狀況,因為那會被視為效率差、生產力下降。當我們試圖達成最佳效率,迷失便是最沒效率的事。不僅如此,我們在追求效率的過程中也逐漸傷及創意,直到完全消失,更傳達出「前方路徑明確」的錯誤訊息,但其實一點也不明確。不妨這麼說,若你的目標是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或不同流俗的想法,或只是想變得更具韌性,那麼迷失確有其必要。迷失≠失去≠失敗許多人難以接受「迷失」(lost)這項觀念,一部分原因是這些人搞不清楚它和「失去」(loss)的差別,甚至用「失去」來代替「迷失」。這一點我很有共鳴。我的父母過世時,我覺得迷失到無以復加。我喪失了立足點和指引意見的人,也失去了從小長大的家。我腳下的地面轟然坍塌。我擔心很快就要失去姊姊,而我自身的健康和好奇心也將不保。但失去和迷失不同,兩者都不等於失敗(儘管舊腳本想方設法說服你相信另一套說法)。儘管我的人生的確有變化,也「少了」雙親,但不管怎麼說都不是注定完蛋。誠然,我會變成和預想中不一樣的人,但這次事件不啻在邀請我去新的地方。我迷失了,而且不論我是否願意,都將變得更加迷失,但在過程中我可以寫出自己的新腳本,並且展開冒險,新的大門有可能敞開,而我可能獲得其他超能力。事實上,你最後可能發現迷途不只是失敗的反面,搞不好還是最棒的結局。抵換與匱乏許多人遲遲不肯勇敢迷途,是出於抵換和匱乏的想法,兩者皆是舊腳本的標誌。抵換的概念意謂著我唯一能夠勝出的方式是讓其他人輸(反之亦然,若你贏了,那麼我必須輸),而匱乏的思維則是認定無論有多少資源,永遠都不會足夠。這兩種情況會陷入「失去―迷失―失敗」的循環。但是且慢,是誰說的?抵換和匱乏的思維即使在一片榮景時也大有問題,但是在不斷變動的世界中,兩者會衍生出更複雜的狀況,令人頭大,因為我們將傳統的標準(舊腳本!)套用在迅疾變動的現實中。這比因飯碗不保或行程被打亂所感受到的「迷失」更難受。今日,每一個人—不分老幼、貧富、政治派別或身在世界何處—都失卻了一部分的熟悉人生。放眼全球,每一個人的立足點都不停變化,而且一時半刻還不會停。或許是失去親人、收入短少、喜愛的餐廳倒閉、度假計畫告吹,或失去對未來的希望。許多人覺得失去了簡單卻極重要的正常感(就算是糟糕的現狀,至少也是熟悉的)。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主張「管好自己就好」的腳本聽起來都很荒謬。現在正是勇敢迷途的好時機。【延伸閱讀:在不斷變動的世界,我們必須放慢腳步!專家教你5點變動思維,幫助平穩情緒、做出更好的決策】脫離舒適圈,追求成長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教地理的爸爸是我最好的朋友。我們家沒有太多金錢或物質享受,但我爸有旺盛的好奇心。那時,餐桌上有我的塑膠餐墊,很多小孩進食時都用這個,以免食物灑出來。我的餐墊是一幅世界地圖。吃早餐的時候,爸爸會跟我玩首都遊戲(我們都這樣叫它)。他會說出一個國名,我就找出該國首都,慢慢也就知道各國的首都名字,像是阿迪斯阿貝巴(Addis Ababa)、烏蘭巴托、瓦加杜古(Ouagadougou)之類的地名從口中說出來有股魔力,我也開始幻想日後親自造訪這些遙遠的地方。我咀嚼著玉米穀片,一面認識全球各地對我來說很新奇的地名,同時爸爸會一面訓練要我記住三件事。●首先:「我們家的後院不是全世界,去探索更大的世界吧!妳在家問的那些問題,搞不好可以透過它找到答案。」●其次:「這個世界並非為了服務妳而存在。妳可以去上學是天大的好運,由於這份好運,妳有責任回饋。」●結論是:「記住,那些外表跟妳差異越大的人,去認識他們一定更有意思。妳為什麼要跟容貌、語言、飲食都相似的人來往呢?我覺得聽起來就很無聊。現在,高高興興去上學吧。」從小到大,我一直以為每個小朋友都在吃早餐時聆聽同樣的教誨。多年後,我才明白並非如此,因而更努力去了解這份勸告是否適用於成人?一個人奮力脫離舒適圈,在廣大世界中勇敢迷途,是否能為現實世界帶來有意義的改變?我們可以清楚響亮地回答:「是!」而且,不需要拿到全A的成績、賺很多錢、長途旅行就可以辦到。最重要的是,常識才是根本。多元促使我們考量不同的選項、意見、想法和觀點。多元要我們發揮更多想像力、創造力和好奇心,強調人與人相互依存的關係,使我們變得更強大。由各種不同的人組成的團隊、董事會和組織,經過一段時間後,都有更多創新能力與韌性,獲得更多利潤。還不只如此。除了這些尋常的好處以外,面對產生巨大改變的時期,必須有新穎的觀點。換句話說,越具多樣性的團隊與越常接受多元文化洗禮的個人,就越能快速投入不斷變動的世界。九成的人迷路,是因為他們走得不夠遠。 —無名氏迷失的別名●當你面臨不確定時,你會從其他文化、習俗或故事當中汲取教誨,來加以因應嗎?是哪些文化或傳統?他們的腳本和你的腳本有何不同?你是如何得悉這些文化?●你最近一次讀外國作者的書,是什麼樣的書?小姐,妳迷路了嗎?任何人任何時候都在面對某種迷失。只是當改變猝然發生,這股迷失感有可能變成漂泊無依的感覺。啟動變動型思維,不僅能幫助你重新掌握方向,也有助於利用因迷失而產生的力量。除了上面分享的經驗,你還可透過許多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主動積極尋找迷途的機會。以下是一些證實有效又簡單的做法,可幫助你培養這種超能力:●採取旅人的心態,就算你只不過是從房間走到後院或附近一帶:你身上帶了什麼東西?附近有什麼是你確實知道的(而非自以為知道、或者希望自己知道)?有什麼是你不知道、但值得一探究竟的事物?●當改變猝然來臨,你首先有什麼情緒?你看到的是危機或開始、災變或代表轉折的中陰?花些時間感受這些情緒,想一想為什麼它們是你內心的預設值?若你採用另一種情緒,會發生什麼情況?●像一個探訪未知的人那樣思考。你彷彿要前往陌生的所在,這種刻意為之的旅行態度像什麼?●關掉全球衛星定位系統。以人的方式去摸索環境。●戴上眼罩,去摸索家中的空間或後院。在黑暗中吃晚餐。緩慢移動,常常停下來注意周遭,留神聆聽。在內心描繪行動的路徑(或食物擺在餐盤上的位置),之後再測試你有多準確。勇於迷途和其他七種變動超能力相互重疊,所以你還會再讀到它。現在只要記住,勇於迷途才有機會被找到、跨出舒適圈(而且隨遇而安)、多接觸陌生事物。這是新腳本的一部分,專為你在多變世界裡的獨特旅程而打造。勇於迷途:思考練習 1.當你失去方向,你通常會感到挫折、害怕,還是充滿好奇?2.你覺得繞路而行是麻煩還是歷險?3.在你成長的過程中,大人是鼓勵你跟不同的人一起玩,還是跟背景相似的人做朋友?這群友伴是什麼樣子?你從他們身上學到了什麼?4.當你面臨不確定的情勢,你賴以立足的根基是何人或何物?是什麼幫助你找到方位?5.你的世界觀中有多大程度是納入其他的文化或傳統?這些外來的腳本跟你自己的腳本有哪些不同?你是怎麼接觸到這些文化的?持續注意周遭,多加留心,繼續把這些令人驚喜的發現融入你的新腳本當中。 ※本文摘自遠流《變動思維:如何駕馭不穩定的未來,在變局中發展個人、組織、家庭、企業的新腳本》
-
2022-04-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宜蘭某宮廟500人進香團 跨10縣市18宮廟已7人確診
彰化縣今天新冠肺炎疫情記者會中,衛生局長葉彥伯公布一條宗教傳染鏈,即宜蘭某宮廟從4月6日到10日的環島進香活動,共有16輛遊覽車501人,共跨越10縣市、18間宮廟、10家餐廳及4間飯店,到目前為止,已知彰化縣1人、南投1人及南部5人,合計7人確診,引起防疫單位重視,目前疫調仍在進行中。葉彥伯說,宜蘭這家宮廟十分有名,應是各縣市信眾分別到宜蘭,在4月6日出發,目前已知單是彰化縣籍就有6、70人,分散在不同遊覽車,其中1人確診是4月12日確定的病例,其餘均已經匡列,逐一通知採檢,由於很多是年輕人,配合度不是很高,防疫人員仍在努力中。葉彥伯說,由於此一進團無論時程、人員,去過的宮廟、餐廳及飯店十分可觀,所可能帶來的風險極高,引起防疫單位重視。此一進香團彰化確診案號29022,平時是從彰化住家騎機車到台中職場,才20多歲,卻會參加此一年長者比較會參加的進香團,已知此一進香團也有很多年輕人,可能是有特定的宗教信仰所驅使。彰化縣新冠肺炎今天新增5例,衛生局長葉彥伯指出,其中2例是醫院醫護群聚案居隔期間發病,其他3例,當中有1例是高雄返鄉的確診個案,1例是有嘉義旅遊史和台北探親活動,4月13日為陪孫子到醫院住院,接受醫院快篩陽性,無症狀感染,感染源待釐清。另1例是台北返鄉確診個案,這3例當中,高雄和台北返鄉的確診者,自身有很高的警覺性,自疫情熱區返鄉,注意身體狀況,返鄉後活動足跡很少接觸對象單純,檢驗確診立即就醫治療,疫調單純。彰化縣衛生局並公布4月9日上午10時40分到11時10分彰化縣埔心鄉柳橋東路62之1正易商行、4月10日上午11時到下午3時的員林市白潮鼎宴禮宴會館2樓世紀A廳兩處足跡。
-
2022-04-13 養生.保健食品瘋
擺脫便秘必須是水溶性膳食纖維?超級纖維真有助排便嗎?
我發表的三篇關於便秘的文章在同一天(2022-4-6)收到同一個留言:「請問排便不順的話,吃這裡提到的水溶性纖維也有幫助嗎?」。留言的人署名分別是莊、陳、和Grace。我的三篇文章分別是:便秘益生菌?《健康指南》的推薦能信嗎?便秘,番瀉葉,黑腸症便秘新藥留言裡那個連結打開的是一篇發表在「健康學堂」的文章,標題是【「超級纖維PHGG」是什麼?孕婦便秘有用嗎?有副作用嗎?】,而第一段是:【你是否疑惑「為什麼吃很多菜喝很多水,還是便祕了?」其實大部分蔬菜屬於「非水溶性纖維」例如:高麗菜、金針菇、胡蘿蔔…雖能增加糞便體積,卻對腸道蠕動(推動糞便前進)的幫助不大,而「水溶性纖維」則能吸收水分,促進腸道蠕動,使糞便柔軟好排出!也就是說,想要擺脫便秘,你吃的膳食纖維必須是「水溶性」。】蛤!?蝦米!?擺脫便秘,膳食纖維必須是「水溶性」!!??………我們來看看下面這三個來自較有信譽機構的資訊:WebMD:「非水溶性纖維將水吸入糞便並增加糞便的體積,幫助糞便更快地通過腸道。」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非水溶性纖維有助於加快食物在消化道中的運輸,並有助於預防便秘。非水溶性纖維的良好來源包括全穀物、大多數蔬菜、麥麩和豆類。」梅約診所:「非水溶性纖維促進物質通過消化系統並增加大便的體積,因此它對那些便秘或大便不規則的人有益。 全麥麵粉、麥麩、堅果、豆類和蔬菜,如花椰菜、青豆和馬鈴薯,是非水溶性纖維的良好來源。」所以,很顯然,「健康學堂」所說的【必須是「水溶性」】,是與事實正好相反。很有意思的是,「健康學堂」的名號之下有句「自己的健康自己守護,擁有正確知識是第一步」!至於PHGG,「健康學堂」先是用了這麼一個吸睛的標題:「超級纖維PHGG是什麼?竟能減肥、清腸、控血糖?」,然後說:【想要簡單、快速、方便地補充水溶性纖維,以前,我們會補充洋車前子、菊苣纖維、低聚果糖,現在,營養學專家新發現了一種多功能天然超級纖維,叫做PHGG (Partially Hydrolyzed Guar Gum) ,它是由豆科植物水解,不僅是「水溶性纖維」還是一種「益生質」,因為它具有發酵性,可產出短練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 SCFA) ,進而被上百兆種的腸道菌分解成養分,抑制害菌孳生,幫助改善便秘、調理消化道、防止腹瀉、控糖減脂,這是其他水溶性纖維做不到的!】。可是,早在2011年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歐洲食品安全局)就有發布Scientific Opinion on the substantiation of health claims related to partially hydrolysed guar gum (PHGG) (關於證實局部水解瓜爾膠 (PHGG) 相關的健康聲明的科學意見),而裡面的一個結論是:「專家組的結論是,攝取PHGG 和減緩胃腸不適之間尚未建立因果關係。」在一篇2014年發表的回顧性論文裡也有這麼一句話:「截至 2014 年,北美兒科胃腸病學、肝病學和營養學會 (NASPGHAN) 和歐洲兒科胃腸病學、肝病學和營養學會 (ESPGHAN) 不支持使用纖維補充劑治療功能性便秘。」請看Diets for Constipation(用於便秘的食物)。還有,請注意,這篇論文也有說:「一般來說,眾所周知,非水溶性纖維有助於便秘。」在另一篇2020年發表的回顧性論文裡也有這麼一個結論:「給便秘、肥胖和過敏性腸綜合徵患者推薦纖維補充劑有一些好處,但顯著的異質性和發表偏見破壞了這種支持。」請看Effectiveness of Fiber Supplementation for Constipation, Weight Loss, and Supporting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A Narrative Review of Meta-Analyses(纖維補充劑對便秘、減肥和支持胃腸功能的有效性:薈萃分析的敘述性綜述)。從這三篇報告就可看出PHGG之用於改善便秘是有一些模糊的科學證據,所以患者也許是可以試試看,但請千萬不要過早相信那些一廂情願的誇大。尤其是「擺脫便秘,膳食纖維必須是水溶性」,更是與事實相反。原文:擺脫便秘,纖維必須是水溶性? 健康學堂,健康嗎?
-
2022-04-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足跡又見M男模會館!台北娛樂圈疫情擴大 今再增5例
國內本土疫情多點爆發,北市今新增115例本土,其中酒吧及酒店相關新增5例,累計40人確診、KTV相關新增1例,累計27人確診;學校部分,北投區某國小新增1例,累計15人確診、信義區某國小新增1例,累計8學生、1家長確診。北市衛生局說明,酒店及酒吧相關今天新增5例,包含中山區案28419、28548、28550、28552及28554;KTV新增1例為中山區案28192。北投區某國小新增1例為北投區案28561,累計15人確診,包含9位學生、1位老師、5位家長;信義區某國小新增1例為信義區案28426,累計8學生、1家長確診。衛生局表示,今天新增的115例本土及37例境外移入病例,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80多歲之間,80名男性,70名女性,2名調查中。其中中山區34例最多,其他行政區包含信義區12例、大安區、北投區及萬華區各11例、內湖區9例、大同區及松山區各6例、南港區及中正區各5例、文山區3例、士林區2例。另衛生局稍早公布4張足跡,是與案26487、26595、27446、27909相關涉及北市公共場域足跡,包含藝奇日本料理岩板燒台北衡陽店、F Gallery by A Train酒吧、M男模會館、AI GAGA Lounge bar、GD GAGA Lounge bar。
-
2022-04-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台北+115!4例足跡曝 知名ABCDF酒吧、藝奇日料上榜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北市今新增115例本土,及37例境外移入病例,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80多歲之間,80名男性,70名女性,2名調查中,本土案例分別居住於中山區34例、信義區12例、大安區、北投區及萬華區各11例、內湖區9例、大同區及松山區各6例、南港區及中正區各5例、文山區3例、士林區2例。北市衛生局說明,截至今中午12時止,北市新增115例本土,創今年以來單日新增本土病例數新高。下午公布4張足跡,是與案26487、26595、27446、27909相關涉及北市公共場域足跡,包含藝奇日本料理岩板燒台北衡陽店、F Gallery by A Train酒吧、M男模會館、AI GAGA Lounge bar、GD GAGA Lounge bar。
-
2022-04-12 該看哪科.巴金森病
帕金森氏症問題不只是動作 便秘、睡眠障礙都是警訊
A先生在52歲那年走路明顯變慢,手無力,連從錢包拿錢、轉方向盤都很困難,後來確診帕金森氏症。確診後,A先生才回想起來,其實自己40多歲起就有嚴重便秘問題,睡夢中身體不自覺動作很多,還有嗅覺異常,跟太太去漁港竟完全聞不到漁產腐敗的氣味,原來這些都是帕金森氏症的早期症狀,若能及早就醫、定期追蹤,可更加掌握用藥先機。根據健保統計,台灣2021年已有超過七萬人罹患「帕金森氏症」。台灣巴金森之父、神經科診所院長陸清松表示,當帕金森氏症病人出現動作障礙的時候,腦中黑質細胞已退化到少於一半了。台灣動作障礙學會提醒,如果10大早期症狀出現3個,或是有4到5個非典型症狀,都要提高警覺,應就醫請動作障礙科醫師評估,才能及早找出原因,接受適當治療。陸清松表示,一般人常說的「帕金森氏症」,其實可以細分為「典型」和「非典型」兩大類。典型帕金森氏症又稱「帕金森病」,會先出現靜態顫抖、僵硬、動作慢等動作障礙症狀,而且都是單側先發病,這類病人佔8到9成,治療反應較佳。60歲以上每100人就有1人會罹患,80歲以上盛行率升至3到4%。台灣動作障礙學會歸納10大症狀,如果有10項有3項,很可能就是罹患帕金森病,應盡快就醫檢查。這10大症狀包括,手放鬆時顫抖、走路時手不會擺動、站姿身體向前微彎、走路時一腳拖在後,步伐變小又常跌倒、懶洋洋做事沒動力、頸後或肩膀痛、刻意避開人、音調變小或沙啞、寫字變慢且字變小。至於非典型病人,非動作的症狀,會比動作障礙更早出現。北醫大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舉例說,最常見非典型症狀包括嗅覺喪失或異常、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夢靨、情緒憂鬱、莫名腹漲、強烈便秘、肢體不寧症、夜間抽動症。A先生在睡夢中哈哈大笑,就是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的一種表現,有些人還會在夢中上演全武行,拳打腳踢。陸清松建議,如果上述非典型症狀同時存在個4到5個,有10到20%的機會是罹患了帕金森氏症,應積極就醫,讓動作障礙科的醫師詳細評估。葉篤學表示,經過詳盡的檢查、釐清可能原因,才能進一步評估是否用藥。他建議民眾養成每次20到30分鐘、每周至少2到3次有氧運動習慣。有氧運動可有效促進腦部血液循環,幫助神經細胞獲得營養因子,可達到減緩退化之效。
-
2022-04-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市本土新確診15人 東勢傳播鏈9人市府設2處快篩站
台中市今新增9例本土確診個案,另有6例確診尚無全國案號。市府今舉行防疫會議,市長盧秀燕指出,其中27206違反居檢隔離規定,未戴口罩外出送餐,衛生局將依法重罰。東新國小附幼出現傳播鏈,已有2幼園、2國小9例確診,其中幼童、小學生共8名,另有學生家長染疫。市府在東勢區就近成立2處疫情篩檢站,希望及時撲滅疫情。台中市政府今日下午召開台中市防疫指揮中心記者會,盧秀燕說明,市府日前針對案27374接觸者,包括同班師生25人進行PCR採檢,學生家人68人快篩,目前共9人確診,其中1例昨日公布、案27977、27978、279793及5例尚未取得案號,市府今日於該校開設前進指揮所,全校及附設幼兒園全數採檢及環境清消,疫調範圍逐漸擴大,市府將持續投入資源與人力,另在東勢客家樂活園區(原舊東勢高工)開設第二處篩檢站,全力圍堵疫情發展,今日預計篩檢600人。盧秀燕說,市府決定東勢地區公辦大型活動暫停一到兩周。衛生局表示,12歲以下學生未接種新冠疫苗,需要受到更多保護,請家長避免帶幼童出入人潮擁擠場所,另呼籲符合疫苗接種資格者應儘速完成接種,共同守護幼童健康安全。另一案20多歲女性,尚未取得全國案號,是台中市議員施志昌助理,4月1日至5日曾至北部友人家拜訪,10日接獲通知北部友人快篩陽性,當天家用快篩陽性,經安排至醫院PCR採檢陽性確診,Ct值16.46,匡列家人3人、職場5人(含議員)接觸者採檢及居家隔離。施志昌PCR採檢是陰性,其餘7人等待結果。盧秀燕表示,針對有議員助理確診,台中市議會已啟動各項因應措施,全會進行清消,間接接觸者須快篩陰性才可進入本會。這次定期會將採「現場」及「視訊」雙軌並行方式進行。案27646為30多歲男性,4月2日及3日有北部旅遊史,自訴無接觸疑似確診者,5日出現喉嚨痛症狀,9日晚間快篩陽性,經醫院PCR採檢於10日確診,Ct值18.4,隔離治療中,匡列同住者1人採檢及居家隔離,經調查,該案涉台中市市足跡包括西屯區石頭日式炭火燒肉、家樂福超市西屯漢口店、台中逢甲郵局、西屯區陳媽媽四季涼補專賣店、全聯福利中心台中福星門市、八方雲集台中惠中店、台中何厝郵局、東南旅行社中港分公司、捷運水保宮至捷運大慶站、南區大慶夜市、中區台中公園玉市。盧秀燕指出,案27647為50多歲女性,已完成2劑covid-19疫苗接種,7日搭高鐵至五分埔,當日往返,8日至朋友家聚餐後騎車至天津街購物,9日出現喉嚨乾癢、頭痛、倦怠症狀,晚間至診所就醫未改善,自己快篩陽性後騎機車就醫,10日PCR檢驗確診,Ct值14.32,隔離治療中,該案匡列接觸者6人安排採檢並居家隔離,台中市足跡包括大里區國光花市、南區小林健保藥局、築間幸福鍋物台中高工店、南區福平市場、高鐵249車次南港-台中、天津路服飾商圈廣慶福市行、Ri Me瑞美進口服飾、順琦服飾、Curves可爾姿台中復興店、南屯公有零售市場、南區老牌清水排骨麵、南區文興中藥行。此外,案27648為20多歲大學生,無接種新冠疫苗,友人4月5日自國外入境居家檢疫,案於友人居檢期間5日、6日及8日均有戴口罩幫忙送餐到門口,並與其聊天,2日至7日期間均無到校,8日幫友人送水後到校上課,接獲友人通知快篩陽性即返家自主隔離,9日晚上出現頭痛症狀,10日夜間至醫院採檢PCR陽性,Ct值15.36,隔離治療,該案匡列居隔2人,台中市足跡包括健身工廠精明廠、全聯福利中心太平中平店、亞洲大學。案27649為60多歲男性,4日搭高鐵南下訪友,5日於南部與朋友聚會,6日上午返回台中,當日下午即接獲通知參加聚會友人確診,經快篩陰性後即未外出,8日喉嚨癢、乾咳,家用快篩陰性,9日晚間症狀加劇經家用快篩陽性,10日凌晨經衛生局安排至醫院採PCR確診陽性,Ct值16.6,隔離治療中,該案於台中市獨居,無匡列接觸者。案27650為40多歲男性,9日開始出現喉嚨痛、頭痛情形,10日未改善,自行快篩陽性,經安排至醫院PCR採檢確診,Ct值14.11,匡列同住接觸者4人、職場2人,經調查案在台中市公共足跡有北區財神爺滷肉飯、北屯區小林雞肉飯、A-bao霧峰樹仁店。案27976為20多歲女性,5日曾與北部來訪友人聚餐,當日晚間友人經外縣市通知列居隔後即返回北部,7日至9日間喉嚨痛未出門,10日經衛生局通知匡列居隔並安排採檢PCR陽性確診,Ct值14.2,經調查該案目前待業中,除北部朋友外無其他接觸者,台中市足跡包括逢甲星星複合式夜景餐廳、屈臣氏逢甲店、DAISO大創百貨逢甲店、勤美誠品綠園道、物之坊寵物用品清海店。
-
2022-04-09 性愛.愛情診療室
「渣」不分男女,有這些共通人格特質!心理師不藏私分享「渣渣辨識法」
「渣是不分男女的」,很多人的在感情中沒有慧眼,總是「愛到了不該愛的人」,但是往往「愛到卡慘死」,明知對方是錯的人,卻難以割捨。現實生活中,渣男、恐怖情人事件層出不窮,例如這陣子關注度極高的李靚蕾PO出長文痛訴王力宏多年在外的不忠舉動;民進黨立委高嘉瑜遭到林秉樞施暴的事件,甚至在我們生活周遭一定也聽過親友淚訴遇到「渣渣」的經驗,然而這些人外表老實,完全看不出來私生活的狀態,而這樣的行為也並非男生的專利,諮商心理師張顯蓓坦言,現代社會也有不少男性遭到暴力對待。「渣是不分男女的」,很多人在感情中沒有慧眼,總是「愛到了不該愛的人」,但是往往「愛到卡慘死」,明知對方是錯的人,卻難以割捨,究竟是出了什麼問題?快觀察對方有沒有這些行為? 很有「渣」的可能張顯蓓在過往的臨床經驗中,發現渣男/女,都有一些共通的人格特質,在現代的人格理論中,可以將人類區分三大人格群:A型人格、B型人格與C型人格。其中B型人格,當中有四種屬性,分為「戲劇性人格」、「自我中心人格」、「反社會人格」、「邊緣性人格」,這些都是渣男/女最常見的人格特質。張顯蓓解釋,渣渣通常很自我中心,但是內心極度空虛,伴有強烈的寂寞、孤獨感。在他們的內心裡,無法承受任何孤獨的狀態,也因此控制慾很大,非常擅於「操縱關係、操縱人,把人『工具化』」,張顯蓓強調,「人」對渣渣來說,就是要從中得到利益,得到實質上的性愛、金錢、社會地位、名聲,他們並不注重關係,甚至不知道什麼是「愛」,只想著什麼才是對我有實際的「利用價值」。為何面對渣男(女) 總是難分難捨?常常看見許多人長期被恐怖情人家暴,或是對方不斷劈腿,闖禍了還傻傻地幫忙收爛攤子,多方親友苦勸分手卻難分難捨、放不下,這種「愛到卡慘死」的行為,令人匪夷所思。張顯蓓表示,大多數都是女生會發現有這樣的情形。這是因為這些女孩子內在的自尊心低落、允許被他人操縱。尤其渣男很容易辨認出自尊感低的女性,進而靠近她、利用她。張顯蓓接著說明,B型人格的外在表現通常是很有魅力的,他們通常擅長打扮、擁有很有利的人脈,因為他們會想很多方法經營自己的人際魅力,但探究他的感情世界卻是亂七八糟,正因他們沒能力建立親密關係。正巧,就像磁鐵一樣,自尊心低、沒自信的女孩子,很容易被這些人吸引,一上勾,就等著被渣渣操縱。張顯蓓鼓勵,自尊感低落、自卑的女孩,要懂得「找回自己」,渣渣總覺得這些女孩很乖巧、很好使喚,也願意傻傻的給他們鼓鼓掌,正好符合渣渣總是需要觀眾捧他的「戲劇性人格」,而這些女性就是渣渣的「忠實觀眾」。女孩要把自己找回來、看見自己的價值,以致於在關係中畫出「健康的界線」。例如今天要出去玩,渣男說想去找你就去找你,根本不尊重你的時間規劃;一個男人索求性愛照、影片,這是非常侵犯人權、隱私權的,張顯蓓強調,這樣的人可以開除了。若今天是有自我價值的女性,會堅定自己的安排,會維護自己的界線、安全、尊嚴與權益,不會允許對方說怎樣就屈服,練習拒絕、不被控制,自然會「看清看明」,並且等到「對的人」,且高自尊的人能夠尊重人我之間的差異,不會犧牲他人和自己的主體性,願意藉由溝通找出你我都舒適的相處方式。華人社會教育文化 不慎養出各種渣男(女)張顯蓓更感嘆,在華人社會的教育體制下,尤其對教養男生,都是以「功能化」取向,例如:「你今天要能光宗耀祖才有存在的價值,有些父母親很虛榮,常把小孩子拿來當炫耀工具。」萬一孩子沒有達到成績標準、沒有符合父母的期待,就會被打、被罵,導致很多童年創傷,長大以後,養成了B型人格,同樣對待周圍的人,只有交換、圖利、利誘,沒有能力與人建立「真實的關係」。渣男/女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偏差的嗎?張顯蓓以經驗分享,通常他們會覺得自己很痛苦,但他們從來沒有深深看見這是從小的人格養成,所以,這些人也會伴隨憂鬱症、躁鬱症、焦慮症,其實也是很可憐的。張顯蓓奉勸,不應硬逼小孩子達成父母心中沒有滿足的願望,小孩子一出生,就應看待成「獨立的生命個體」,孩子也是活生生的人,要真心關心他們的內在。張顯蓓坦言,很多時候我們忙著生存、為五斗米折腰,卻沒有好好感受自己生而為人的價值,其實父母親為了養兒育女、賺錢養家是很辛苦的,也同樣生存在焦慮當中,但孩子畢竟還是活生生的「生命體」,並非為求生存的工具。
-
2022-04-09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提高部分負擔抑制醫療浪費 健保署支持新藥新科技
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主辦「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 癌症教會我的事」今天正式登場,健保署長李伯璋在論壇上,以自己曾發現早期腎腫瘤為例,強調對於疾病無畏的認同。同時他也對於聯合報針對癌友調查,有8成5希望新藥納入健保,笑稱應該是10成希望新藥納保。他表示,近年健保總額成長率約4.4%,但癌藥成長率已有10.68%,截至110年底,健保共收載154種癌症藥物,而在110年光是癌藥支出就高達新台幣403億元,其中以標靶藥物支出最高,占62.6%。「生命不能重來,所以對病人有用的,健保署都會設法給予經費支持,把一年八千多億元的預算花在刀口上」,李伯璋多次強調會跟病人站在一起,給予必要的醫療支持。不過他也說,以前癌症治療為化療,但副作用大,目前標靶和免疫治療效果更好,但相對費用高昂,因此必須推動使用者付費概念,提高部分負擔,省下來的錢則可用於癌症和重大傷病。衛福部昨天也公告調整部分負擔,並自5月15日起生效,李伯璋說,衛福部長陳時中強調不要因病而貧或因貧而病,造成就醫障礙;以前健保部分負擔只做半套,民眾無感,因此用「0元效應」抑制浪費。李伯璋說,所謂0元效應,是指一項物品或服務,從免費變成要付費,能顯著降低需求,因此部分負擔的改革有重要意涵,不能訂太高,更不應該免除,小額的部分負擔能在不增加民眾太多負擔下,相當程度的抑制浪費,「因為要從口袋拿錢出來才有感,才會有引導效應」。此外,在臨床治療與健保給付有差距時,也可考慮商保補位健保,這也是健保署持續關注的事。李伯璋也列舉健保署在新藥新科技預算分配上的努力,因為癌症新藥加速上市但效益不明,新醫療科技又發展無窮,在健保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要審慎通盤規劃,因此健保署導入前瞻性評估(HS)作為編列預算參考、運用醫療科技評估(HTA)估算新科技成本及效益來輔助決策、另外也檢討已給付項目,有效的健保就加碼、無效的限縮給付,將資源用在最有效益治療。「有效的加速給付,無效的廠商還款,在藥價溝通上,希望廠商能跟國家站在一起,雙方取得共識,確保廠商有合理利潤,健保財務負擔不致過重,才可引進更多新藥。」此外,由於免疫治療費用比標靶貴三倍,所以除要求廠商將價格壓低,也審視真實世界數據,觀察臨床治療效果是否符合期望,也因此在109年2月,健保署決議暫停肝細胞癌及胃癌的新個案免疫藥物給付,隔年4月,美國FDA癌藥諮詢會議也反對給予nivolumab於肝細胞癌及Penbrolizumab於胃癌之適應症。李伯璋說,治療胃癌的免疫藥物若提前至第一線、第二線使用,不是不能考慮,但現在許多藥物用於晚期患者,治療效果可能不好,若早期使用對病人有益,健保署也在檢討中。不論那一種癌症,只要有合適的藥物都會想辦法照顧患者,但費用也必須思考,希望節省不必要的浪費,讓病人都有藥物可以治療。真實世界數據提供以實證為基礎的健保給付,李伯璋也以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為例,第一線使用標靶藥物的存活率,顯著高於使用化療藥物,尤其以第一年最為明顯,即使到第五年,存活率仍有意義,所以務實處理給予給付。另外精準醫療已是未來趨勢,伴隨式檢驗與基因檢測更顯重要,健保署也加速藥物伴隨式檢測納入給付。而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生物相似藥似乎是節流的解方之一,李伯璋說,生物相似藥指的是跟原廠生物製劑有相同療效的藥物,生物製劑的年成長率約8%-10%,占整體健保藥費支出18%,且持續上升。若通過衛福部食藥署核准取得藥證,證實藥效跟原廠藥一樣,民眾就不必非得要用原廠藥,健保署除推動生物相似藥免除事前審查、放寬使用期限,也擴增給付規定,例如放寬年齡,但病人數可能因此變多,對財務也有衝擊影響,不過整體而言,推動生物相似藥是健保署努力的目標。節流解方之二,就是呼籲健保永續是全民責任,需要全民一起努力,「拿藥回家卻不吃、做過多不必要的檢查,都是在浪費健保資源」,健保署也推動健康存摺,讓民眾知道自己接受多少放射線劑量,因為放射線可能影響基因造成癌變,因此不必要的放射線檢查就不該做。李伯璋,健保是台灣人的驕傲,每次出席亞太經濟合作APEC或世界衛生大會WHA,外國人都很羨慕台灣健保,「尤其我們在A醫院做的檢查,可同步在B、C醫院的雲端看到結果,這是國外都做不到的事」,健保署正計畫出版英文書籍介紹健保制度,把台灣的驕傲推到全世界。
-
2022-04-09 癌症.乳癌
乳癌常見5大危險因子妳有嗎?出現6大症狀別等快就醫
40多歲的A小姐,2年前洗澡時左側乳房觸到腫塊,但不以為意,未就醫檢查,直到110年初腫塊變大且變硬,連腋下也出現硬硬的結節,擔心開刀及後遺症,而延誤治療,半年前乳房皮膚潰爛滲血、體力變差,才就醫診治,確診為晚期乳癌。乳癌嚴重威脅女性健康 常見5大危險因子須注意衛福部最新10大死因報告顯示,109年惡性腫瘤(癌症)仍位居第1位,而乳癌發生率排名在女性族群發生率為第1位、癌症死因死亡率則排名第3位,嚴重威脅女性健康。乳癌常見的危險因子:1.年齡2.母親或姊妹乳癌家族史3.暴露在雌激素的時間增加(初經在12歲之前、停經在55歲之後)4.未曾懷孕過或第1次懷孕太晚5.乳房切片有不正常細胞增生乳房腫瘤雖大多良性 若出現這6大症狀應提高警覺盡速就醫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治醫師陳豪君表示,早期乳癌症狀並不明顯,通常在觸摸到乳房腫塊時才覺異常,但又常安慰自己,這應該是良性,先觀察一段時間再說。陳豪君醫師說,確實大部分的乳房腫塊是良性的,像是乳房纖維囊腫、纖維腺瘤或水泡等邊界明顯的腫塊,但如果有下列狀況,務必提高警覺,儘速就醫。1.乳房腫塊伴隨乳頭分泌透明或帶血的分泌物2.乳頭不正常凹陷3.乳房長期濕疹潰瘍4.乳房皮膚出現橘皮質地或紅腫潰爛5.腋下淋巴結出現硬塊結節6.兩側乳房大小或形狀對稱度改變乳癌化療搭配中藥調理降低副作用 及早治療提高存活率乳癌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化療、放療、標靶及荷爾蒙藥物輔助治療等,早期發現經適當治療,乳癌相較於其他癌症5年存活率為高,第0期為97.5%、第1期為95.6%,到第3期還有70%,由此可見,及時治療的重要性。以A小姐為例,經病理切片及影像醫學檢查,診療為左側侵犯性乳管癌第4期(stage IV)且轉移到淋巴與肺部,已無法開刀處理,只能先化療讓腫塊變小。2次化療後,因腫瘤潰瘍、疼痛及膿血滲出仍然持續,再加上化療副作用的水瀉頻急,而會診中醫師,透過針灸及中藥調理,潰瘍部位逐漸改善,幾乎不再膿血滲出,目前仍持續接受治療。陳豪君醫師提醒,乳癌病友應該保持樂觀正向的心情,多吃營養均衡的原型食物(如:地中海飲食),切勿自行進補,也不可食用燥熱或寒涼生冷的食物。如能補充營養、增強體力,規律生活、養成運動習慣,就能提高存活率,在抗癌期間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4-08 養生.保健食品瘋
「維生素A」補眼睛兼抗氧化!醫師、營養師教你三餐食物這樣吃,不會再缺維生素A
「吃胡蘿蔔顧眼睛」的觀念我們在餐桌上從小聽到大,這確實是其來有自,因為胡蘿蔔當中的beta-胡蘿蔔素能轉換成維生素A,是維持正常視力的必要營養素。不過維生素A除了護眼,對身體的重要性還有哪些?為什麼我們在市面上比較少看到主打維生素A的保健食品或營養補充品?這篇文章會解釋維生素A對健康的影響,同時也會說明日常飲食裡有哪些攝取維生素A的選擇,以及比起缺乏維生素A,我們反而得更注意「過量」的風險。維生素A是什麼?維生素A是一種脂溶性的維生素,也稱維生素A、Vitamin A,以多種型態存在,如視網醇、視網醛、視網酸、視網酯等。維生素A在腸道中被吸收,且90%以上會被轉化成視黃酯的形式儲存在肝臟中。維生素A的好處1. 維持在暗處視覺,幫助視網膜的修復2. 維持上皮細胞的完整性,維持皮膚、毛髮與黏膜健康3. 幫助牙齒和骨骼的發育與生長4. 維持正常生殖功能5. 抗氧化,能中和有害的自由基,增強身體抵抗力所以如果缺乏維生素A,會造成夜盲症、掉髮、皮膚乾燥、毛囊角化症、乾眼症、結膜或角膜軟化潰瘍、骨骼無法正常生長、牙齒及牙齦受損、免疫力下降等等症狀。不過就目前台灣的生活水準,一般人不太容易會有維生素A缺乏的問題發生。維生素A豐富的食物有哪些?1. 動物肝臟(豬肝、雞肝、牛肝、鵝肝、鴨肝等等)2. 魚肝油(魚肝油與魚油是不同的,「魚油」負責補充 EPA 和 DHA)3. 蛋黃4. 乳製品5. 深綠色及深黃色蔬菜。維生素A主要來自當中的「β-胡蘿蔔素」,包括:- 地瓜(甘藷):營養師高敏敏指出,與其他種類的地瓜相比,「紅肉地瓜」每100公克熱量最低,還含有最大量的維生素A與維生素C。- 胡蘿蔔- 黑豆- 菠菜- 空心菜- 油菜- 南瓜- 櫛瓜6. 水果。雖然維生素A在蔬菜中的含量通常比水果豐富,但有幾種水果也含些許維生素A:- 芒果- 葡萄柚- 瓜類水果(哈密瓜、西瓜、木瓜)維生素A的每日攝取量要多少才夠?根據衛福部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不同年齡的每日維他命A攝取各有上限:- 3歲以下:600微克- 4-9歲:900微克- 10-12歲:1700微克- 13-15歲:2800微克- 一般成年人與孕婦:3000微克每天吃五份蔬果,即可提供成年人約50%至65%的維生素A建議攝取量,所以通常只要均衡飲食,就不會有維生素A缺乏的情形;台灣癌症基金會也建議,每日吃一小條或大的胡蘿蔔半條,就能補充最適量的維生素A。基本上一般人不需要額外補充維生素A的營養品,尤其是內臟類,像鵝肝、豬肝等等,一天吃一小口就超標了。維生素A攝取過量也會「中毒」因為脂溶性的維生素A無法隨著多喝水排出體外,維生素A攝取過量超過六個月容易產生中毒症狀,可能對肝臟、骨骼及腦部造成損害。衛福部食藥署強調,長期食用大量動物肝臟、魚肝油或服用高劑量補充劑才是造成維生素A中毒的主要原因,所以也提醒看到維生素A、D對成長有益的家長就希望為孩子補充營養,但不代表維生素A攝取愈多愈好,相關食品應擺放在小朋友不易取得的地方以免誤食過量而中毒。維生素A攝取過量出現的症狀包括:1. 噁心、嘔吐2. 頭痛3. 暈眩、視力模糊4. 肌肉不協調5. 毛髮脫落6. 皮膚乾燥7. 中樞神經效應8. 腦脊髓液壓力增大9. 肝臟纖維化或肝硬化10. 肌肉無力11. 骨骼疼痛或骨質流失12. 嗜睡或易怒13. 新生兒出生缺陷那到底要怎麼吃維生素A 呢?大原則就是不偏食,避免大吃內臟類,就能滿足身體對維生素A的需求了。資料來源:吃維生素A 也會中毒?聽說胡蘿蔔(紅蘿蔔)吃太多,會導致維生素A中毒,是真的嗎?維生素A、D多吃比較好嗎?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延伸閱讀: 平衡自律神經第一步:這4種食物少碰為妙!消耗體內B群讓你「慢性發炎」
-
2022-04-07 養生.保健食品瘋
等滲壓讓營養素更有效率吸收?教授揭何謂等滲壓溶液
讀者施小姐(生化博士)在2022-4-2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我是您的網站的忠實讀者,太感謝您對社會的奉獻。我姐姐住在密西根州。前陣子因地面結冰滑倒,摔斷手,用sling. 她的中國鄰居發現後,一直跟她推銷一個產品,一瓶71美元。還好她不相信這些。我發現從美國到台灣/電視都在賣。產品叫Isotonix OPC-3, 英文網頁(中文廣告也有) 裡面有一段話很有娛樂效果:[In order for a substance to be absorbed and used in the body’s metabolism, it must be transported in an isotonic state. Isotonix dietary supplements are delivered in an isotonic solution. This means that the body has less work to do in obtaining maximum absorption. The isotonic state of the suspension allows nutrients to pass directly into the small intestine ]。您有興趣address一下嗎?美國華人族群也有您的讀者呢!謝謝您 :D」我完全同意施博士所說,那段英文廣告的確是很有娛樂效果,所以忍不住要跟大家分享。我先來把它翻譯:「為了使物質在身體的新陳代謝中被吸收和使用,它必須以等滲壓的狀態運輸。 Isotonix 膳食補充劑是在等滲壓的溶液裡傳遞。 這意味著身體在獲得最大吸收所要做的工作較少。懸浮液的等滲壓狀態可以讓營養物質直接進入小腸。」那段英文是拷貝自這個產品的英文官網。但是呢,它在中文官網的對等廣告就顯得無趣多了。中文廣告是先用了一個蠻嚴肅的標題「卓越的傳輸系統」,然後一本正經地說:「等滲透傳輸系統能協助營養素以等滲壓型式傳遞,讓營養素有效率的吸收。」不過,中文官網裡倒是有一個很有趣的圖表,而它卻是在英文官網裡看不到的:這個圖表之所以有趣,原因之一是,雖然它的標題是「等滲壓與一般錠劑及膠囊比較」,但卻沒有顯示任何可供比較的數據(例如高出幾倍)。原因之二是,它有顯示一般錠劑及膠囊是「緩慢地被身體吸收」,但卻沒有說明「緩慢地被身體吸收」到底有什麼不好。要知道,有很多藥品還故意特別設計成「緩慢吸收」的劑型呢!畢竟,「緩慢吸收」才能維持長久的功效,不是嗎!?不過,話又說回來,這個圖表倒還真是有科學根據的。我們來看一篇2009年發表的論文Accelerated antioxidant bioavailability of OPC-3 bioflavonoids administered as isotonic solution(以等滲壓溶液施用的 OPC-3 生物類黃酮加速抗氧化生物利用度)。這項研究是比較兩種OPC-3劑型(等滲壓溶液 vs 錠劑)對受試者血漿活性氧種類的影響。結果發現,服用等滲壓溶液劑型的受試者的血漿活性氧種類是顯著下降:在10 分鐘時是錠劑型的六倍,在20 分鐘時是錠劑型的四倍,在40 分鐘時是錠劑型的兩倍。所以,這篇論文的結論是:「這些發現表明等滲壓製劑中黃酮類化合物的生物利用度顯著提高。」這,就是那個圖表的科學根據。但,讓我感到納悶的是,為什麼是跟錠劑型做比較呢?既然是要證明「等滲壓溶液劑型」的優勢,那為什麼不跟「非等滲壓劑型溶液」做比較(例如一般的水),卻偏偏選了個毫不相干的「錠劑型」來做比較?所以,雖然那個圖表是有科學根據,但卻是一個無效(invalid)的科學根據。還有,請注意,這篇論文是出自該產品的母公司,而它的通訊作者(也就是研究團隊的領導)Julian Blumenfeld是該公司的首席醫務長(Chief Medical Officer)。所以,它的可信度是需要打折扣的。好了,現在可以來談「等滲壓溶液」到底是啥東西。根據處方藥資訊網站RxList,等滲壓溶液的定義是:「鹽濃度與細胞和血液相同的溶液。 等滲壓溶液通常是用作住院患者的靜脈輸液。」從這個定義就可看出,等滲壓溶液是用來注射的,例如靜脈點滴和各種肌肉或皮下針劑。大體而言,等滲壓溶液就是生理鹽水。那,口服的藥品或營養素有必要做成等滲壓溶液劑型嗎?你會用等滲壓溶液(生理鹽水)來泡茶,泡咖啡、做豆漿,做果汁嗎?等滲壓溶液跟胃酸、消化液、食物混合後,還會是等滲壓嗎?小腸能分辨從你口中進入的溶液是不是等滲壓,然後決定要不要吸收裡面的營養素嗎?還有,那些不小心跟等滲壓溶液混在一起的其他營養素又是要如何被小腸吸收?唉!這麼多問題。但其實,在這個產品的英文官網裡,幾乎每一個聲稱的後面都會打一個星號(*),而網頁的最下面有解釋星號是什麼意思。它說:「這些聲稱尚未經過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評估。本產品無意用於診斷、治療、治愈或預防任何疾病。」那,為什麼鄰居會推薦這個產品給一個摔斷手的人?道理其實很簡單:多層次傳銷!原文:OPC-3,等滲壓的娛樂效果
-
2022-04-07 養生.保健食品瘋
B群真的能消除疲勞嗎?哪些人特別需要服用B群?
小張最近幾天覺得非常疲倦,上班一點都提不起勁來,同事好意遞給他一顆維他 命B群,並告訴小張:「吞一顆維他命B群可以消除疲勞。」小張看著手中的維他命B群,心裏想著:「維他命B群真的可以消除疲勞嗎?」B群複方好,還是單品好?B群中各種維他命如果各自分開服用可以嗎?營養師林孟瑜指出,若本身沒有特殊疾病或是特殊飲食的族群,不建議分開服用,生化代謝是個複雜的過程,維他命B群一起服用,具有相輔相成的效果;而在維他命B群中,維他命B12最多被單獨製成一定劑量的藥品,其次是維他命B6,至於維他命B1 及維他命B2則很少被單獨使用。不過,若是單品的維他命B,則必須依醫師指示服用。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石光中表示,一般來說,單品維他命B的劑量會比較高,若長期過量補充,仍會對肝、腎造成負擔,屆時會出現全身乏力、嗜睡及體力不濟的情形,嚴重時,甚至會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不過,這在臨床上非常少見。(推薦閱讀:一張表看出你缺乏哪種維生素! 9身體警訊你中了幾項?)石光中指出,對有疾病的人來說,缺什麼就服用什麼是最有效的,但對一般人來說,均勻攝取還是不變的原則。事實上,維他命B群主要透過食物的攝取,包括瘦肉、海鮮、蔬菜、水果及全穀類等,尤其是瘦肉類,含有維他命B群最多,平時只要飲食均衡,就可以攝取足夠的維他命B 群。B群 確實可解疲勞現在維他命B群也有單顆錠劑,當感到疲倦時,吞一顆維他命B群是可以的。因為人體在疲倦時,免疫及血液循環會變差,且由於胺基酸的代謝不良,神經可能發生腫脹,就像是人體在運動後,會流失一些微量元素,此時維他命B群就扮演著補充者的角色,可以提供身體一些適 時的補充。此外,維他命B群為水溶性,服用後,大約4-6小時即會自動排泄掉,尿液也會因此特別的黃,不像其他的脂溶性維他命A、D、E、K,維他命B群較不會在體內累積。(推薦閱讀:尿液出現「這3色」危險了! 專家揭「尿液顏色」代表健康狀況:尿透明別再喝水)哪些人特別需要維他命B群?1、孕婦:要特別補充葉酸。2、吃素者:要補充維他命B12。3、糖尿病患合併神經病變:維他命B群中以維他命B12最具有治療的功效,其可以促進神經滋養及血液循環,有助於手麻、腳麻及血液循環的改善,經常用於糖尿病患合併神經病變的治療。(推薦閱讀:天天喝自打果汁…竟變胖還罹糖尿病! 營養師曝「1關鍵」害的:跟甜度無關)4、大血球性貧血:大血球性貧血常因缺乏維他命B12或葉酸所致,進而影響造血功能。(推薦閱讀:掉髮、疲倦、舌頭痛...小心身體缺鐵8大徵兆! 營養師告訴你「補鐵該吃什麼」)5、想解酒:維他命B1可以促進胺基酸的代謝, 喝酒的人常會把維他命B1當成解酒劑,有助於意識的恢復。6、肝病患者:肝功能不好及肝硬化的病人,胺基酸的代謝會變差,此時若補充維他命B1,可改善胺基酸的代謝。7、神經發炎:維他命B6可以抑制神經發炎,有些人會因為骨鬆引起神經疼痛或是不明原因的神經疼痛,可以補充維他命B6達到減輕神經疼痛的效果。8、眼睛不好:維他命B2則對眼睛的感光細胞有影響作用,可以改善視力。9、口乾、口腔發炎:維他命B2對於口乾及口腔發炎的治療也很有效。(推薦閱讀:一直覺得口渴?水愈喝愈渴? 一篇看懂「哪些疾病」在搞鬼)餐後服用 效果最好維他命B群的服用並沒有太大的禁忌,林孟瑜表示,維他命B群隨時補充都可以,但餐後服用比較好,因為維他命B群本來就可以幫助營養素的代謝,也有助於吸收,不過,有些體質敏感的人,若太晚服用,晚上精神會很好,反而睡不著覺。需要提醒的是,若服用高油、高脂的食物後,最好多補充維他命B群,因為高油及高脂的食物,在代謝過程耗費較多的維他命B。另外,特別喜歡甜食的人,由於甜食多為碳水化合物,在代謝的過程中,需要較多的維他命B1輔助,因此,若有此類飲食喜好者,需留意B群是否攝取足夠。延伸閱讀: ·壓力大小心是維生素B群害的! 「NG飲食吃法」恐狂耗體內B群 ·累了就吃B群? 還不夠!切記4補充要點才能起作用
-
2022-04-0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膽固醇過高一定不健康嗎?教授曝最重要的膽固醇數值
讀者楊先生在2022-3-25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有關膽固醇的問題。由於內容很長,所以我把它簡化整理如下:林教授您好,上星期健檢報告出現意料之外的紅字,我的血液膽固醇數值高達265,對此很緊張並疑惑。我今年28,身高165,體重51。三酸甘油酯是正常35,飯前血糖89和糖化血色素5.4,雖然有點多,但也在範圍內。其他數值都很OK,整張報告只有膽固醇有問題,還超過那麼多。長輩傳了這個影片(https://youtu.be/2FoxIr_XgzE)安慰我,但鑒於宋醫師在8分鐘處開始引用David Diamond的論文,實在難以相信他,甚至開始懷疑他之前所有言論。不好意思不知道是不是說了太多,請原諒我的焦慮,我其實只是想知道:1.膽固醇數值過高一定不健康嗎?2.如果想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是LDL和HDL之間的比率正常就好,還是LDL數值不能過高?(註:我有問過這位讀者,但他不知道他的LDL和HDL)3.若LDL超出正常範圍,如何降低呢?首先,有關宋醫師引用的David Diamond的論文,我已經在4年前發表的兩篇文章裡討論過,所以在這裡我就只重複其中的一段:「這篇論文在發表後,立刻引來心臟學及流行病學專家的撻伐。這些專家基本上是說,David Diamond的論文所採用的樣本不具代表性,而它所做統計學分析有嚴重的缺陷」。如果您想看全文,那就請點擊膽固醇越高越健康?以及膽固醇越高越健康,讀者回應。再來,這位讀者的第一個問題「膽固醇數值過高一定不健康嗎?」,其實是跟宋醫師那個影片的標題有關。宋醫師那個影片的標題是【重磅發現!世上真有這種『瘦體健康高膽固醇』的健康人?】這樣的標題對普羅大眾來說,當然是難以抗拒,但對有醫學素養的人來說,應該是可以置之一笑。膽固醇的高低本來就跟胖瘦無關,這應當是普通常識,根本不值一提。至於膽固醇過高,但卻健康,雖然有點不尋常,但卻也稱不上是什麼重大發現。畢竟,膽固醇「過高」也只不過就是會提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不是「一定」就會得心血管疾病。這就像老煙槍不見得就一定會得肺癌一樣。但是,儘管是「不一定」,您應當不至於就相信David Diamond所說的「膽固醇越高越健康」吧。讀者的第二個問題其實就等於是在問「到底是LDL值,還是LDL/HDL比率,比較重要」。有關這個問題,是有相當多的研究,但為了節省篇幅,我就只用一篇網路文章和一篇研究論文來做回答。美國的Beacon Health System 在2022-1-19發表Cholesterol ratio or non-HDL cholesterol: Which is most important?(膽固醇比率或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哪個最重要?)。它的第一句話是:「為了預測您患心臟病的風險,許多醫生現在認為確定您的非 HDL 膽固醇水平可能比計算您的膽固醇比率更有用。 又,如與您的總膽固醇水平甚至低密度脂蛋白(LDL,或『壞』)膽固醇水平相比,前述兩種選擇似乎都是更好的風險預測指標。」從這段話就可看出,就預測心臟病風險而言,「非 HDL膽固醇」是最有用,「膽固醇比率」是次之,「LDL膽固醇」是又次之,而「總膽固醇」是最不重要。所謂「非 HDL膽固醇」,就是「總膽固醇」減去「HDL膽固醇」。所謂「膽固醇比率」,就是「總膽固醇」除以「HDL膽固醇」。舉個例子,如果「總膽固醇」是200,而「HDL膽固醇」是50,那「非 HDL膽固醇」就是150,而「膽固醇比率」就是4比1。2021-4-5發表的論文:Total cholesterol/HDL-C ratio versus non-HDL-C as predictors for ischemic heart disease: a 17-year follow-up study of women in southern Sweden(總膽固醇/HDL-C 與非 HDL-C 比值作為缺血性心臟病的預測指標:對瑞典南部女性的 17 年隨訪研究)。這項研究發現,就預測女性缺血性心臟病風險而言,「膽固醇比率」是比「非 HDL膽固醇」具有更高的能力,然而,「非 HDL膽固醇」是與缺血性心臟病呈線性相關,並且在臨床實踐中可能較容易計算和解釋。也就是說,「非 HDL膽固醇」可能是比較有實用的價值。讀者的第三個問題是「若LDL超出正常範圍,如何降低呢」。其實,我已經發表過好多文章討論這個問題。例如,我說過他汀類藥物是很有效,但卻有一些風險,請看美國心臟協會: 他汀類藥物益多於害以及非吃降膽固醇藥不可?。我也有說過, 健康的飲食和有恆的運動也是很有效,但不會有不良副作用,請看怎樣才能增加好膽固醇以及運動是最好的藥,能治療26種病。有興趣和有能力看科學報告的讀者也可以參考2014年的論文Differential Effects of Aerobic Exercise, Resistance Training and Combined Exercise Modalities on Cholesterol and the Lipid Profile: Review, Synthesis and Recommendations(有氧運動、抗阻訓練和綜合運動方式對膽固醇和血脂的不同影響:回顧、合成和建議)。原文:高膽固醇的健康人
-
2022-04-06 養生.聰明飲食
5類蔬菜不宜生吃 煮過更營養
蔬菜生吃好,還是熟吃好?因為蔬菜富含維生素、酵素等,最好「生食」,營養素比較不會流失。不過,有五類蔬菜不建議生吃,烹煮過後食用反而較營養。1.番茄、胡蘿蔔、玉米、南瓜番茄、胡蘿蔔雖然可以生吃,但其所含的茄紅素、β-胡蘿蔔素與維生素A,透過生吃的攝取量相當有限,最好經過烹調讓油脂及溫度破壞其細胞壁,讓營養素釋放,才能讓人體完整吸收到營養素,例如番茄炒蛋、茄汁義大利麵、玉米濃湯、南瓜燉肉等;但若想攝取到番茄、胡蘿蔔所含的維生素C及B群,則建議生吃較適合。另外,橘黃色蔬菜富含玉米黃素及葉黃素,皆屬脂溶性維生素,建議加熱與油一起攝取,身體能更好吸收。2.菠菜、筊白筍菠菜及筊白筍適合烹煮,因含有高量的草酸,一般健康的人可以自然代謝草酸,但容易草酸鈣結石或有草酸鈣結石病史的人,建議先汆燙洗掉部分草酸後再食用;若是一般人食用,菠菜、筊白筍簡單炒一下即可。3.高麗菜、花椰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十字花科蔬菜含有難以消化的複合性醣類,腸胃功能較差的人,生吃容易感到不舒服、脹氣等,最好將這類蔬菜煮熟,使醣類比較好吸收,較為適合。4.豆類豆類不建議生吃,因含有凝集蛋白(lectin protein)物質,即使劑量很低,也會造成腸胃危害,凝集蛋白只能在高溫下被破壞,常見如黃豆、四季豆、碗豆、扁豆等,建議充分加熱和煮熟。5.芋頭及馬鈴薯削芋頭皮時,手碰到芋頭的黏液會發癢,是因為芋頭塊莖有微毒性,若直接生吃會使嘴唇、舌頭麻木刺痛,造成喉嚨搔癢,只要經過充分烹煮後,就能去除其毒性,不管是芋頭或是芋葉,都建議徹底煮熟才食用。馬鈴薯含有龍葵素,攝入過量會引起各種胃腸道和神經系統疾病,包括噁心、腹瀉、頭暈等,特別是變綠或發芽的馬鈴薯,龍葵素含量特別高,建議煮馬鈴薯要充分加熱,降低龍葵素濃度(有發芽馬鈴薯應丟棄不宜食用)。另外,茄子與馬鈴薯一樣含有龍葵素,建議熟吃才安全。
-
2022-04-04 該看哪科.皮膚
早晚溫差大讓皮膚癢?專家教吃5大食物助皮膚保健
●皮膚癢別過度搓洗,以免破皮出血●注意疾病引起的皮膚搔癢●均衡飲食、遠離地雷食物季節更迭之際,常發生季節性皮膚癢,近日早晚氣溫變化大,許多民眾因皮膚紅腫發癢就診,不少患者還抓到破皮流血感染蜂窩性組織炎。WaCare專家、護理師周珈汶表示,季節性皮膚癢又稱為「缺脂性濕疹」,當氣溫變低時,人體分泌的油脂變少,皮膚容易失去水分而變得乾燥、發癢、脫屑,若過度清潔、沖洗熱水,症狀會更嚴重。NG行為 讓皮膚失去油脂周珈汶說,當身體出現白色細小皮屑,表示油脂分泌不足,有些人誤以為洗不乾淨而加重搓澡力道,皮膚反而更乾裂、乾癢。常見的NG行為包括洗澡時水溫過高、過度清潔、不斷沖洗、去角質等,會把皮膚表面的天然水脂層洗掉,失去水分及油脂的保護。哪些人容易有皮膚搔癢的問題?周珈汶說,老年人、小孩、腎臟功能不好者、糖尿病患者及接受化學治療患者等,他們的皮膚油脂分泌會隨著身體功能變化而減少,應加強保護肌膚、調整生活作息,出現傷口時務必尋求皮膚科醫師協助,避免細菌感染出現併發症。改善生活習慣 穿棉質衣服周珈汶建議,可從日常生活習慣下手改善,避免或舒緩皮膚發癢症狀。首先是注意沐浴及泡澡次數不宜太多,水溫避免過高;選擇中性或質地溫和的清潔用品,洗完澡後立刻塗抹保濕乳液;穿著寬鬆舒適的棉質衣服;平常要多喝水、做好防曬。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因接觸面多、過度摩擦的搔癢問題也多。周珈汶提醒,皮膚有異常症狀時,不要自行購買外用藥膏,應先就診找出根本問題對症下藥,有些皮膚癢可能是內臟疾病所引起,千萬別忽視搔癢帶來的警訊,錯過了黃金治療時機。注意飲食忌口 補充營養素皮膚發癢、紅腫有哪些飲食禁忌?周珈汶強調,發病時忌吃羊肉爐、薑母鴨、麻辣火鍋等辛辣及含酒精成分的食物,也要少吃重口味油炸食品,這些都會讓身體釋放組織胺,易產生搔癢感。在預防保養飲食上,建議可多吃富含鋅、維生素A、B、C及必需脂肪酸等五大營養素食物,減少身體發炎反應。當皮膚搔癢難耐時,周珈汶建議,可用冰敷緩解,或拍打取代抓癢,若無法改善症狀,一定要就醫治療,勿信偏方,避免造成皮膚二度傷害。皮膚保健5大營養素食物鋅:牡蠣、牛肉、豬肉、南瓜子、堅果維生素A:豬肝、腰子、紅蘿蔔、南瓜、深綠色蔬菜維生素B:糙米、燕麥、豬肉、牛奶、綠葉蔬菜維生素C:花椰菜、甜椒、芥菜、苦瓜、芭樂必需脂肪酸:鮭魚、鯖魚、酪梨、核桃、芝麻
-
2022-04-04 醫聲.癌症防治
攤開癌症帳單/治療三陰性乳癌花近百萬「我想活下去,錢的事之後再說吧」
我今年41歲,是急診護理師。去年四月確診,乳癌第二期、三陰性。從去年到現在,化療、標靶、免疫療法再加上手術花了近百萬,「但我還年輕,我想要活下去,錢的事之後再說吧」。發現腫瘤,是洗澡時覺得左邊胸部有搔癢感,抓的過程摸到硬塊,非常明顯和其他組織不一樣、像是骨頭的觸感,當時心裡就有底,「可能是不好的東西」。因為工作纏身,隔了一個禮拜才去乳房外科就診。門診當天就照了X光、乳房超音波、乳房攝影,也馬上做了切片。第一位A醫師說馬上就要開刀,讓我沒有時間思考,還好門診當天剛好遇到在同一家醫院工作的高中同學,他馬上幫我聯絡了另一位B醫師,且當天下午就轉介看診。B醫師看了我的報告後說,我屬於三陰性乳癌,是復發率較高的癌症,他建議我先化療再開刀,如果化療藥物吸收好的話,就可能保住部分乳房,不用全部切除。因為是三陰性乳癌,醫師說腫瘤生長非常快速,建議盡快治療。去年4月23日確診,我5月1日就住院接受化療了。化療療程總共八次,原則上每三周一次。但因為我的白血球過低,在第二次化療前「被退貨」。後來每次化療前,還得先到醫院進行白血球生成術,才能繼續療程;等於周周都要到醫院報到。不知是感染,還是因為我有紅斑性狼瘡病史,第一次化療時發燒非常厲害、全身起紅疹。因此,前四次療程除了化療藥物,還加上了免疫藥物。而化療了三、四次後,腫瘤雖然縮小,但速度不夠快,後面四次療程又加上了標靶藥物。我使用的化學藥物包括癌德星、小紅莓,因為效果不佳,後來改成歐洲紫衫醇。但除了化療藥物有健保給付,免疫使用的癌自禦和標靶藥物avastin必須自費,每次回診,都得花上十幾萬元。因為標靶藥物依據體重計算需要劑量,當時我還笑著說「得先減肥才行」。治療費用真的不是一筆小開銷。加上前面八次化療效果不佳,腫瘤仍然有1.8至2公分,且不僅原先發現的左側下方有一顆腫瘤,右下方還有兩顆,所以最後我還是進行的乳房全切手術。包括重建的假體、精密定位技術、開刀器材等,手術費就花了30多萬,治療前前後後開銷就花了將近百萬元。不過當時也沒有想到自己有沒有錢,因為聽到確診的當下腦筋一片空白,一切事情都是先生處理。雖然醫師也有跟我說可以到醫學中心參與臨床試驗計畫,但參與計畫要抽籤、需要等待,如果沒有抽中成為受試者,最後還是得自費。因此先生一心只想,用什麼方法可以讓我快點得到治療,而不是考量「需要花多少錢」。他只跟我說:「錢的事不用煩惱」。因為治療,我向原本任職的日照中心申請留職停薪。一開始因為擔心沒錢,硬撐著去上班。但有時候治療副作用真的太大,我會臨時請假,對同事不好意思、自己心理壓力也很大。後來轉念一想,如果治療過程中有壓力,反讓治療狀況不佳,最後才毅然決然留職停薪。只能靠老公小額貸款和原本買房的積蓄勉強支應醫療開銷。而唸書時買的兩個單位癌症險並非實支實付,只有一開始時撥了一筆款項,以及後續住院給予基礎給付,自費項目都無法補助,並沒有太大的幫忙,「不過總比沒有好」。所幸現在化療、手術結束,大筆的花費也暫時告一段落,接下來的是口服溫諾平,「醫師要我繼續服用一年,預防不要復發」,其他的追蹤健保都能幫忙;至於復健、按摩我就在家自己做以減輕經濟負擔。雖然經濟上的負擔不小,好在過程中有很多親友還有癌症希望基金會給我很多心理支持,信仰也幫助自己心安、保持正向。也很慶幸自己算是「有醫師緣」的人,在就診、檢查,還有換醫師的過程都非常順利,「很感謝治療路上幫忙我的每一個人,才能有這個機會分享我的經歷,希望能藉此給需要的人多點鼓勵」。▌癌友小檔案寶寶:41歲、女性.診斷:110年4月乳癌二期(三陰性).治療:1.化學治療及免疫治療(癌自禦)11萬4次2.標靶治療(avaztin)14萬4次3.乳房雙側切除及重建,左側廓清30萬4.口服溫諾平,計畫為期一年.帳單(到目前為止的藥物及手術花費):130萬待補.為何健保不給付:三陰性乳癌,腫瘤生長快速,醫師建議盡快治療,先接受化療讓腫瘤變小。但效果不明顯,於是使用免疫藥物癌自禦再加標靶avastin治療。 八次化療效果不佳,左側先發現腫瘤,右下方也有,接受乳房全切手術。包括重建的假體、精密定位技術、開刀器材等,手術費就花了30多萬,治療前後開銷近百萬元。目前口服溫諾平,三、四期有健保給付,二期只能自費,醫師建議服用一年,預防復發。▌鼓勵癌友一段話倘若您也正接受治療中,別氣餒。低落時可大哭、可看海、可出去走走、曬曬太陽,可電聯朋友聊聊,別一直待在房間內,往好的、正向的、微笑的情緒走。打扮一下自己,你會發現不一樣的。醫師可醫疾病,但心緒我們得想辦法走出來,情緒也會影響疾病哦,寶寶和你共勉之。
-
2022-04-0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台北南港高工傳家長確診 今再有學生快篩陽性
國內疫情升溫,全台數時間學校率續傳出師生確診,台北市南港高工傳出有家長確診,今再傳有學生快篩陽性,台北市教育局副局長陳素慧證實,確實有一名學生快篩陽性,不過還要進一步等PCR結果出來,以及衛生局及相關單位確認。衛生局則表示,今下午3點30分會召開記者會說明。台北市南港高工校長劉美慧表示,由於該生在清明節前已經請假,目前衛生局等相關單位判定,該生在校時間是否重疊感染高峰期,並進一步匡列名單,因此目前校內暫無人確診、無師生遭匡列,一切符合防疫規範。為了安全起見,昨天也同時提醒該生同班師生自我健康監測。學務處也連帶通知有該班同學參與的社團,包括童軍社、無人機社、直感聊天室社、氣球社、禪繞社A、桌球社B、籃球社B、籃球社C、烏克麗麗社、羽球社等同學,也一併落實自主健康監控,若身體有異狀一定要通知學校。劉美慧表示,清明連假後將會進行清消作業,至於是否有停課規劃?劉美慧則說,若相關單位通報有校內人員確診,判定其他人曾於高傳染期接觸、需停課,屆時課程也會安排在線上進行。
-
2022-04-03 癌症.抗癌新知
推拿會導致癌細胞擴散?癌症患者可接受推拿嗎?
讀者丁小姐2022-3-25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定期X光追蹤乳癌是否可能壓迫腫瘤造成擴散」。她附上的兩篇文章是:康健雜誌在2016-1-1發表的推拿會讓癌細胞擴散嗎?健康雲在2018-1-16發表的放射線+機械擠壓超NG!定期乳房攝影反而讓癌細胞擴散我已經在前天發表乳房X 光檢查會造成癌細胞擴散?健康雲助紂為虐。今天要討論康健雜誌的那篇文章。康健雜誌那篇文章有這兩段話(合併成一段):【「如果發現有硬塊,就儘量不要去碰,」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趙大中指出,腫瘤外科手術有一項最高原則,叫作「no touch isolation technique(不接觸的隔離技術)」,避免不恰當的外科操作,導致癌細胞擴散。因此,就連醫師在進行腫瘤切片而留下的穿刺針道(Needle track),手術時也會連同腫瘤一併切除,避免癌細胞有機會透過針道跑到身體其他部位。】這段話裡提到的no-touch isolation technique(NTIT)的確是腫瘤外科手術的一項原則,但是,它對病患是否有幫助,醫學界目前是還沒有共識。早在1988年就有一篇論文表明NTIT並沒有顯著增加結腸癌病患的存活率,而也因為如此,NTIT並沒有被美國或日本的結直腸癌手術指南採納,請看:1988年:No-touch isolation technique in colon cancer: a controlled prospective trial(結腸癌中的不接觸隔離技術:一項對照前瞻性試驗)2001年:Guidelines 2000 for colon and rectal cancer surgery(2000 年結腸癌和直腸癌手術指南)2020年:Japanese Society for Cancer of the Colon and Rectum (JSCCR) guidelines 2019 for the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日本結直腸癌學會 (JSCCR) 2019 年大腸癌治療指南)今年發表的一項大型臨床研究(30個醫學中心,853位病患)也發現NTIT並不具優越性,請看:2022年:The Conventional Technique Versus the No-Touch Isolation Technique for Primary Tumor Resection in Patients With Colon Cancer (JCOG1006): A Multicenter, Open-Label, Randomized, Phase III Trial(結腸癌患者原發性腫瘤切除的傳統技術與不接觸隔離技術的比較 (JCOG1006):一項多中心、開放標籤、隨機、III 期試驗)至於「腫瘤切片…癌細胞有機會透過針道跑到身體其他部位」的說法,早在1979年就有一篇論文表明,進行活檢對病患的存活率並無影響,請看The effect of biopsy on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osteosarcoma(活檢對骨肉瘤患者生存的影響),而事實上活檢目前還是腫瘤診斷的選項之一,請看克里夫蘭診所。康健雜誌那篇文章的另兩段話是(合併成一段):「臨床上最常見、也已經證實,因大力按壓腫瘤處加重癌症病情其實不是乳癌,而是骨肉瘤。但這類癌症卻最常被以為是一般疼痛,轉求推拿造成惡化。台北榮民總醫院骨腫瘤研究中心主任陳威明帶領的團隊,曾針對骨肉瘤患者進行研究,發現在診斷前若直接在腫瘤上推拿,癌細胞轉移到肺部、局部腫瘤的復發率都高於未推拿的患者,5年存活率也從92%降到58%,該研究刊登於英國《骨骼與關節手術期刊(JBJS)》。」請注意這段話裡的「直接在腫瘤上推拿」,也就是說,這是為了做實驗,故意的在腫瘤上推拿。可是,我想,在正常生活裡,應該沒有人會故意在腫瘤上推拿吧。事實上,推拿(按摩)在正規醫療裡是被認為可以減少癌症病患的疼痛和焦慮。請看:2007年:Massage therapy for cancer patients: a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and mind(癌症患者的按摩療法:身心的相互關係)2009年:Effects of a full-body massage on pain intensity, anxiety, and physiological relaxation in Taiwanese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bone pain: a pilot study(全身按摩對台灣轉移性骨痛患者疼痛強度、焦慮和生理放鬆的影響:一項初步研究)2013年:Massage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cancer: a pilo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轉移性癌症患者的按摩療法:一項初步隨機對照試驗)一個叫做BreastCancer.org的美國乳癌資訊網站有發表Massage(按摩),而裡面有一句「沒有證據表明按摩會導致現有癌症擴散。」澳洲的Cancer Council(癌症委員會)也有發表Does massage spread cancer?(按摩會讓癌症擴散嗎?),而它的第一段是:「沒有可靠的證據表明按摩會讓癌症擴散。 事實上,許多癌症患者發現按摩有助於改善他們的整體心理健康並緩解與治療相關的一些症狀。 癌症的擴散(轉移)是一個複雜的生物過程,涉及基因表達、突變和生化信使。」總之,只要不是故意在腫瘤上擠壓,目前並沒有確切證據表明推拿(按摩)會讓癌細胞擴散。當然,是否進行按摩治療,最好還是先跟主治醫師商量。原文:推拿會讓癌細胞擴散?
-
2022-04-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基隆小吃店相關再增21例 陳時中:繼續會有新個案
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04例本土確定病例,包括基隆、新北、桃園、台中、花蓮等6縣市都有病例。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今天案例比較多,從縣市別來看,一條條不容易弄清楚,因此用指標性說明。以前面6都來看,新增病例包括北市12例、新北40例、桃園20例、台中2例、高雄2例、基隆20例、新竹縣1例、彰化縣1例、花蓮3例。陳時中說,新竹桃園大潭電廠新增個案,是居隔轉陽;彰化縣相關是參加台中婚宴染疫。花蓮縣昨天有1位在醫院服務的護理師確診,今天又增加3位醫護確診,相關感染源延伸,有幾位去看病來自北部。另外,陳時中表示,高雄化工廠新增2例都是陰轉陽。台中婚宴新增個案也多,大多數都是外縣市來,住在台中的2人,只有1人跟婚宴有關,他曾到花蓮旅遊染疫。基隆某場所相關確診,陳時中說,警局、校園、房仲相關,今天新增21例,目前累計115例,原本有幾條線不清楚,今天將之歸入,都是基隆某場所延伸。陳時中說,基隆某場所A主要從顧客到家戶延伸;場所B是後來陸續找到個案,包括警局增1確診,為行政人員;房仲A裡面大多由案23126起頭,雖然基隆還有部分,但還沒有大爆發,相信繼續會有個案,未來社區篩檢落實一點,可以把傳播來源即時找出來。
-
2022-04-01 焦點.生活用品毒害
沒拔插頭、沐浴乳、灰塵...看懂6大居家「塑化劑」陷阱!醫師傳授吃5類蔬果排除塑化劑
因《犀利人妻》走紅的36歲藝人朱芯儀日前公開自己去年罹患乳癌,事實上台灣的乳癌患者也出現年輕化趨勢,而女性容易忽略卻關鍵的致癌因子之一就是環境荷爾蒙,特別是我們每天幾乎都會接觸到的「塑化劑」。塑化劑是最常見於生活中的環境荷爾蒙,種類多達上百種,因為能讓材料柔軟、液化,改變物品原來的特性,不只是塑膠製品才會添加,從塑膠製品(塑膠容器、寶特瓶、塑膠袋、塑膠吸管、保鮮膜、塑膠手套等)、定香劑(存在於有香味的化妝品、保養品或衛浴用品中)到藥品的膜衣、膠囊等都含有塑化劑。家中的壁紙、地磚、家具裝飾材料、油漆和清潔品,以及小朋友經常接觸的巧拼、塑膠地墊、塑膠玩具都可能是塑化劑暴露來源。像是前陣子風靡兒童、國小學生幾乎人手一個的「滅鼠板」益智玩具,就要當心塑化劑疑慮。塑化劑對健康的影響:罹癌風險、不孕,還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值得注意的是,塑化劑有類似女性荷爾蒙的作用,長期大量暴露對健康的危害包括:1. 可能增加乳癌、子宮內膜癌等風險2. 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平滑肌瘤、第2型糖尿病與妊娠高血壓風險增加3. 男性精子稀少、活動力弱,容易不孕4. 女童性早熟及乳房提早發育5. 孩童容易產生氣喘、過敏性疾病6. 可能影響孕婦甲狀腺功能(甲狀腺激素濃度降低);研究也發現孕婦尿液中塑化劑代謝物濃度越高,若生產男嬰,其生殖器官先天性異常風險越高7. 嬰兒腦部發育可能受到影響(嚴重可能會智能低下)8. 有些臨床症狀包括偏頭痛、嘔吐、暈眩等台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臨床教授兼主任蘇大成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塑化劑還與頸動脈早期動脈硬化(頸動脈內中層厚度)明顯呈現正相關劑量效應:塑化劑暴露會引起血管內皮細胞失常,增加壞膽固醇滲入的風險,長期影響之下形成脂肪斑塊,若斑塊破損阻塞就會造成心臟病。塑化劑對內皮細胞的破壞,是動脈硬化的關鍵起始點。雖然塑化劑進到人體後約兩到三天可被代謝,但在居家生活、環境和空氣等仍有機會接觸到塑化劑,當環境毒物的微量持續暴露,仍會造成身體全身性的影響。隨手拔插頭、避免用巧拼⋯⋯醫師教你避免塑化劑毒害雖然專家也強調並不是所有的塑膠都含有塑化劑,但接觸來源在日常環境中幾乎處處可見,所以更需要有意識的注意相關成份如何入侵我們的生活。統整各方專家與醫師建議,要避免塑化劑毒害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勤洗手:高雄醫學大學的實驗發現,用肥皂搭配正確洗手6步驟能有效移除塑化劑達95%,遠高於只用清水洗手的9%,並建議選用無香精、成分簡單的肥皂和洗手乳。尤其是小朋友摸過塑膠玩具後,一定要洗手後再吃東西。• 多喝水:多喝水及透過運動排汗可加速身體代謝體內的塑化劑毒素。• 多吃各色蔬果:蔬果中含有各式各樣的植化素,例如茄紅素(番茄、西瓜)、胡蘿蔔素(木瓜、南瓜、番薯)、花青素(葡萄、李子)、葉綠素及葉黃素(深綠色蔬果)等,具有強大的抗氧化功能,可減輕塑化劑的毒害。而脂溶性的維生素像是維生素A和維生素E,更能幫助代謝脂溶性的塑化劑。中山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陳欣湄指出,尤其是十字花科蔬菜如高麗菜、花椰菜、小白菜、白蘿蔔等含有「吲哚」,對塑化劑排除有些幫助。• 少吃高油脂食物及內臟:塑化劑等環境荷爾蒙大多以脂溶性型態存在,因此少吃高油脂食物及內臟可減少塑化劑等環境荷爾蒙累積體內的風險。• 凡是塑膠製品都避免高溫加熱:因塑化劑遇含油、酸性物質的熱食容易溶進食物,不論是哪一種材質的保鮮膜,微波時建議一定要把保鮮膜拿掉。另外,現在許多人都會買超商微波即食加熱食品,食藥署建議若所需加熱時間較長,可以採用中溫、多次加熱的方式微波;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腎臟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顏宗海則建議,不管是使用PVC或PE等類型的塑膠包材,還是要把外包裝拿掉再放進微波爐加熱較安全。• 冷凍食材的塑膠袋包材選擇:分裝肉品或含油食品冷凍保鮮時,應避免使用PVC材質。因PP材質在低溫下容易有脆裂的可能,PE材質中首選HDPE材質較耐低溫;冷藏也最好避免塑膠製品直接接觸食材,以免油脂促進塑化劑的溶出。• 慎選塑膠製品:如美耐皿餐具、兒童的塑膠玩具、文具、塑膠地墊、巧拼、桌墊等等大都含有塑化劑,長期接觸恐有健康疑慮。• 慎選保養品、化妝品和香氛用品:每天洗澡用到的沐浴乳、洗髮精等都可能添加含有塑化劑的「定香劑」,所以應多使用天然的手工肥皂或比較不香的清潔用品和保養品;除了不要在密閉空間長期使用香氛和精油等產品,浴室也要避免擺放空氣芳香或除臭劑。• 不用的家電要拔掉插頭:電線無論是在待機狀態或使用中,都會因溫度上升而加速釋放塑化劑。• 定期清除灰塵:分佈在室內環境中的鄰苯二甲酸酯塑化劑最後可能被吸附或沉積在灰塵中,而可能被吸入或留存在地板上。資料來源:《食品不安全的年代如何自保?顏宗海醫師教你怎麼吃最安心!》《環境荷爾蒙:認識偷走健康.破壞生態的元兇》延伸閱讀: 「今生不再相欠,來生不要再見!」兒子被逼到跳樓,留給父母的最後一句話
-
2022-03-3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基隆小吃店增22例「全案累計91人」 8例感染源不明
國內本土案例增87例確診,外界高度關心基隆小吃店傳播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今日增22例確診,加上截至昨天68例,全案至今已累計91例,有多個案住在外縣市。確診個案涉及場所多,包含有「場所A」增3人、「場所B」增4人、「其它場所」增3人,另外警局新增1人確診、校園新增1人確診。還有房仲業者ABC三處,其中B處跟C處各別增3人及2人,另外有5例還在釐清。陳時中表示,目前定序出爐,包含警察人員、學生有外擴等都有相同定序,大致上還需要更多定序去判定是否為同一組定序,總體的感染源待查個案維持19條個案,其中新北萬里個案、三峽個案和花蓮護理師(案23529)為新個案尚未歸類仍待釐清。
-
2022-03-31 養生.聰明飲食
降血壓、壯陽、抗發炎 營養師教你韭菜怎麼吃最好
春天是韭菜盛產季節,自古韭菜有「起陽草」之稱,是中式料理常用的辛香料,可以入菜。台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組長劉怡里表示,韭菜的營養價值高,屬於高鋅、高鉀、低鈉蔬菜,可促進血液通透、血液循環,因此有心血管疾病者、高血壓的人,很適合吃韭菜,不僅能夠降三高,更可以壯陽。韭菜更富含維生素A、β胡蘿蔔及維生素E,抗氧化力高,劉怡里指出,春寒料峭,天氣忽冷忽熱,容易感冒生病,又有新冠病毒威脅,建議可以多吃當令的韭菜,具有預防病毒、抑制鼻子發炎、提升免疫力等功效。尤其維生素A及E是細胞黏膜表層需要抗氧化功能的重要營養素,可以讓細胞膜結構健全,就不易罹患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或皮膚疾病。韭菜有獨特的辛香味及嗆辣味,含有大量硫化素,因而有很強的抗氧化能力,具抑制發炎作用,可以防癌、預防血管阻塞。中醫來看,因韭菜有含硫化素,因此可以強精補陽、幫助血液循環,並有殺菌、活血化瘀的功效。由於韭菜富含維生素A及E,劉怡里建議,宜入菜油炒烹調,習慣吃紅肉的人,很適合搭配吃韭菜,例如韭菜炒肉絲、韭菜水餃、韭菜豬血湯等,如果要吃涼拌韭菜,則可加一點油進去拌勻,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最適合食用韭菜料理,能夠輕鬆的抗氧化、抗發炎,提升免疫力、抑制病毒,預防感冒、降血壓又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