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3 養生.人生智慧
搜尋
高齡
共找到
2520
筆 文章
-
-
2021-09-23 該看哪科.婦科
孕媽胎位不正求神想「逆轉」 幸最後及時剖腹順利接生
36歲護理師孕媽美雅懷第二胎到35周時,檢查出是「臀位寶寶」,她希望自然產,在家努力做膝臥式運動矯正胎位,37周產檢時沒能逆轉,醫師勸她要有接受剖腹產的心理準備,但娘家長輩卻要她到宮廟拜神祈求胎位轉正,沒幾天她落紅,急得在醫院line平台告知個管師,醫師請她馬上就診,發現子宮頸已開了2指仍是臀位,最後替她剖腹接生,美雅雖無法自然分娩,但母子均安!阮綜合婦產科醫師陳聰富表示,這名孕媽頭胎自然產,第二胎為臀位寶寶,心理上無法接受,設法想轉正胎位,還聽長輩建議求神拜佛,可惜事與願違。所幸上月她落紅時有及時在醫院「阮孕家族LINE平台」告知孕產個管師,醫院及時替她剖腹接生,順利產下一名體重3110 克的健康男嬰!另名身形高大的40歲孕媽佳華,10年前罹患糖尿病,4年前椎間盤突出動過手術治療,前兩胎自然產,第三胎懷到16周時也診斷為臀位寶寶且胎兒過大,母子都屬高風險,接受醫師建議剖腹產,今年8月底生下重4460克的大塊頭男嬰,醫護笑稱「肉圓仔」!陳聰富表示,臀位寶寶若採自然產,胎兒頭部會有卡在產道的風險,需剖腹產以降低併發症發生。但孕媽發生胎位不正情形也別太擔心,因在孕期7至8個月時,近8、9成機率會轉正。至於罹患糖尿病接受胰島素治療的母嬰,則容易發生巨嬰症、發育異常、子宮內發展遲緩、高胰島素血症、高膽紅素血症及高機率流產。高齡且本身或有血親罹患糖尿病的女性,孕前就要檢測血糖,孕期更要隨時監測血壓、控制血糖,避免胎兒產生子癇前症或發育受損,並應該視情況採取剖腹產,以免自然生導致難產,寶寶脫臼、孕媽肛裂。
-
2021-09-22 失智.長期照護
身心障礙失智者85%住在家 改善三大跌倒地雷區
台灣領有身心障礙證明的失智症者逐年增加,去年達到6.6萬人,其中85%居住在社區,且76.2%有外出習慣。家裡雖是長輩熟悉的環境,但高齡者每年至少跌倒一次的比率高達40%,建築師廖慧燕今天說,長輩常常在三區跌倒,包含浴室、客廳與臥房。事實上,利用記憶、嗅覺及視覺等感官線索,並融入提示標誌及簡易裝置,就能減少環境中的障礙,讓長輩住得更安全。國民健康署副署長賈淑麗說,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人口高達16.5%為老年人,約有388萬名長輩,推估有28萬的失智人口,80歲以上民眾,失智症盛行率13%,多數照護者都很期待家庭照護能有所改善。【延伸閱讀:失智症十大警訊】先前三級警戒社區據點,以及相關設施活動都關閉與暫停使用,失智者居家時間變長。雖說居家環境是失智患者熟悉的地方,但室內環境過於老舊,動線堆放雜物等,不友善的環境設置將暗藏危險,並增加居家意外事件的風險。因此,國健署今天提出5招,盼與民眾一起打造失智友善的家園。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說,首先是定位標誌,讓高齡或失智者能夠自行定位找尋其方向,且提供對應的提示標誌;其次為空間規劃,環境品質符合高齡或失智者需求,安全到達目的區域,搭配無障礙的空間及設施。羅素英指出,第三需要乾燥止滑,保持居家環境的地板乾燥或增貼止滑條,第四則是採光充足,室內採光宜充足,避免陰影或太強的光線;最後,標示日期時間懸掛時鐘及日曆。第1招-定位標誌:讓高齡或失智者能夠自行定位找尋其方向,且提供對應的提示標誌。第2招-空間規劃:住宅內的空間尺度及環境品質符合高齡或失智者之需求,安全到達目的區域,搭配無障礙的空間及設施,以利與家人或照顧者互動。第3招-乾燥止滑:保持居家環境的地板乾燥或增貼止滑條以免滑倒。第4招-採光充足:室內採光宜充足,避免陰影或太強的光線。第5招-日期時間:懸掛時鐘及日曆,提醒其正確的日期與時間。【延伸閱讀:失智安全居家環境宣導影片】針對失智症初、中期身體跟心靈狀況,以建築師觀點,廖慧燕說,目標是運用僅存的功能發揮最大的效益,減少照護者的工作。「防跌」是很重要的居家安全,廖慧燕指出,長者常見的跌倒包括滑倒、絆倒與跌落,針對防跌,適當照明、淨空動線與防滑地板,加上設置扶手非常重要。浴室是家中最常摔傷的地方,廖慧燕說,這時需注重防滑,地面應儘量保持乾燥、乾淨,且應採用具防滑性能的地面材料,值得注意的是避免使用小片防滑墊、地毯,任何會移動的墊子,都是增加摔傷風險。預防跌落,則是需在樓梯兩側、走道及馬桶等增設扶手。【延伸閱讀:推動失智友善社區工作手冊】失智者的照護,賈淑麗說,環境不只是無障礙還要友善,目標提升大眾對失智症正確認識及友善態度,消除歧視和偏見,讓失智症患者與其照護者均能得到支持及關懷,維持尊嚴、自主及平等的生活。
-
2021-09-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一張圖看新冠7大後遺症 台大長期追蹤門診他院患者也能就診
「不只是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輕症也會出現染疫後遺症」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表示,據研究顯示,新冠肺炎康復者會出現多達50種的後遺症,其中以肺損傷、呼吸功能變差最多。台大醫院整理重症染疫後常見的七大後遺症,包含肺受損、體能退步肌肉無力、語言溝通、瞻妄與認知障礙、吞嚥困難、焦慮憂鬱、日常生活自理困難等。台大同時也宣布開設「新冠肺炎長期追蹤整合門診」,不僅收治院內治療患者,外院確診康復者若有需求也能尋求台大協助。台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梁蕙雯表示,新冠病毒與一般病毒不同,新冠病毒除了會攻擊肺部,也會造成神經系統、免疫受損、凝血功能異常、腦部發炎等,也讓患者康復後,後遺症不再這麼單純。梁蕙雯表示,院內收治的多名新冠患者中,有的出現嚴重肌少症,體重從50幾公斤掉到40幾公斤,患者抱怨「怎麼補、怎麼吃,體重都回不來」,有些出現語言溝通問題,聲帶受損沙啞,特別是重症的年長患者,罹病後,氣不足、肌肉無力,每次說話只能吐出一到兩個字。這類後遺症也讓復健更具重要性。依照國外的文獻顯示,舉凡只要需要住院的患者,後續就需要搭配復健恢復生活。中度的患者因臥床加上肺部受損,復健重點多會著重在「心肺復健」,但重症的複雜度就會提高,可能還需要語言治療、職能治療、心理師、社工等多方面介入,必須提供「整合治療」才有辦法對症下藥。她表示,復健通常會從「急性期穩定」後開始介入。院內有多位高齡的重症患者,都在復健介入後開始恢復行走,且能逐步自理生活。有2位高齡85歲重症患者,曾插管也曾使用過高流量輔助呼吸系統,住院長達2個多月,透過2到4週的心肺復健,都順利幫助患者拔管,加上體能肌力訓練也從不能行走到可以行走。梁蕙雯表示,有患者剛開始評估巴氏量表完全是「零分」,經過一個月的復健,從零進步到40分,分數明顯提升。從原本完全需要仰賴他人,到現在可以開始自理部分生活。高嘉宏表示,新冠長期追蹤整合門診屆時將會於網路掛號系統中提供民眾掛號,院內照顧的康復者會優先讓先前的主治醫師協助看診,評估後續需求後再由其他科別的醫師做後續復健;北市衛生局也委託台大醫院能提供服務給他願康復者,民眾若有需求也可以掛號尋求協助。
-
2021-09-19 新聞.長期照護
只有硬體還不夠! 特殊家庭更要有資源配套
相較於老人或身體障礙者,心智障礙者較沒有機會表達意志、做出選擇,包括居住形式、選擇同居人、參與什麼活動等等。要讓他們在社區生活,除了硬體上必須做到無障礙,文化上要友善、包容與接納外,還需要教育、就業、復健、健康照顧等多種資源配搭,若非刻意投入資源、長時間的努力是很難達成的。台灣第一個在社會住宅內辦「雙老家園」的是伊甸基金會。2012年,伊甸在台南大林國宅設立雙老家園,提供心智障礙者35歲以上,主要照顧者65歲以上的家庭入住。伊甸基金會台南區區長張盟宜表示,當初就是看見高齡社會中特殊家庭的「雙老」困境而設立。執行幾年後發現,對於心智障礙者來說,無論是人際的友善、環境的熟悉感,原來的居住社區都比家園更適合居住,因此許多心智障礙家庭幾經考慮都沒有申請,反而後來開放身障家庭申請後,目前入住家庭以身障及精神障礙者為主。
-
2021-09-18 失智.長期照護
明天,一起為失智症家庭祝福
9月是國際失智症月,世界各國舉辦各式各樣的失智症倡議活動,齊聲呼籲關注失智症議題,「瑞智主日」是全球性活動之一,期待透過教會活動,提升民眾對失智症的認知識能。今年「瑞智主日」將在9月19日進行,瑞智基金會邀請大家明天一起為失智症家庭祝福,也為國家失智照護政策、全民識能守望禱告。每逢國際失智症月,瑞智基金會都會呼籲教會在「瑞智主日」為失智症家庭祈禱。瑞智基金會指出,因逢疫情,許多活動無法進行,連就診都極為不便。失智者沒有去處、失智家庭面臨經濟上的衝擊、全天照顧的壓力。失智者與照顧者正面臨比以往更嚴峻的挑戰。失智症隨高齡社會與生活文化因素影響,罹患人數顯著成長,台灣失智者更有年輕化現象。瑞智基金會成立兩年,但在失智症認識、預防及照顧的推動與服務上,已投入八年以上的時間。深感失智症倡議是長期工作,需要社會各領域網絡的串聯及支援。瑞智基金會表示,目前全台有超過三千家教會,遍布各鄉鎮角落,深入社區,落實對失智者及其家庭的協助與支持。不限於基督教教會,只要是關心失智症,認同願意幫助失智症的團體,基金會都願意幫助形成支持團體,一起編織愛的大網,承擔對廣大失智者及家人關心、陪伴與支持。
-
2021-09-1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牽手半世紀! 同時病痛的考驗使他們領悟夫妻之間互相照護支持更是幸福的泉源
【編者按】最近我們發現要提高老人醫療的照顧品質,不只醫療團隊需要提供更多的資訊給社會大眾,我們更需要讓醫療團隊有機會了解老人族群身心方面的需求,因此我們陸續以「快樂幸福的老人」為主題,透過他們的筆,讓大家瞭解這些老人的生活以及他們如何追求快樂。這星期我們邀請到三位老人回顧他們幸福的婚姻:一對雙雙已過九十高齡的夫妻與大家分享他們如何在疫情壓境人人自危之際,共同維持身心健康愉快;一對八十幾歲的先生與接近八十的夫人回憶過去的戀愛、結婚,而今仍沉醉於愛情洋溢的甜蜜享受;另一對年齡相仿的夫妻回顧兩人大學時代透過基督教團契活動而認識、戀愛、結婚,分享他們的心得是宗教信仰使他們生活更充實,同時病痛的考驗使他們領悟到夫妻之間互相照護支持更是幸福的泉源。第一次注意到我未來的另一半是在羅斯福路台大附近的基督教大專英語團契Friendship Corner,當時她在聚會唱詩歌時擔任司琴。若不是我因健康及自己的疏忽,整整晚了四年才進醫學院,可能就沒有機會遇見她。因醫學院頭兩年是在羅斯福路校區上課,第三年起就改到仁愛路醫學院上課,若我沒有晚四年,她進台大念書時,我已經是實習醫師,在醫院忙得團團轉,不可能到Friendship Corner。真的感謝上帝美妙的安排。我是第一代基督徒,她最少是第四代,因她外祖父的名字一看就知道是由基督徒父母取的。我們都同屬長老教會。念初中時跟著母親第一次到教會,也學會讀寫羅馬拼音的台語。我們開始交往時,我用羅馬拼音寫台語信給她,沒想到在北部長大的她不會讀,只好請她媽媽念給她聽。她事後告訴我,用羅馬拼音寫台語信,頗獲她母親的好感。其實因我母親沒進學校念過書,只學會羅馬拼音台語,所以我都是用羅馬拼音寫台語信給我母親。我以為長老會信徒都會讀羅馬拼音台語,就這樣寫信給她,沒想到竟然有此意外收穫。後來彰基前院長蘭大闢醫師退休回英國後,我和他通信都是寫羅馬拼音台語。他常稱呼我是「用白話字寫批的醫生」(長老會稱羅馬拼音台語為白話字)。長老教會被稱為吟唱詩歌的教會,聚會時很重視唱詩歌。婚後我們也一起加入教會的聖歌隊。其實,我雖然喜歡唱教會詩歌,卻不太懂樂理,看樂譜也常是半猜的。而她是從小就有機會學琴,也到過鋼琴老師家學習。必要時,她會用鋼琴伴奏,讓我在家練唱,改正我的錯誤。我相當享受教會聚會時的詩歌,因此常不知不覺拉大嗓門吟唱。她會提醒我不要唱那麼大聲,免得唱錯了不好意思。2003年9月某日下午我在台大醫院接到她的電話,她邊哭邊說她閃到腰,痛到無法動彈。我趕緊替她在復建部的運動傷害門診掛號,醫師診斷她患了腰椎間盤脫出。除了服藥外,醫師也指示側臥睡覺可減少不適。結果在側臥時摸到左胸外側有一個腫塊。似乎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若不是因腰椎間盤脫出而側臥,她的乳癌可能會拖到更晚才發現。她生病前,我似乎認為看到她健康、快樂的樣子是理所當然的,我們一家三代能常常聚在一起也是稀鬆平常的。但她患乳癌的事實提醒我,健康、快樂並非理所當然,乃是要感恩、珍惜,更是要努力去維護的。她接受化療期間,白血球下降、掉頭髮、腸胃不適等副作用,使我們一家三代想要聚在一起,不再是稀鬆平常的事。家人及親友能聚在一起是值得慶幸,值得好好把握的。她接受治療的初期,我們商量如何安排生活與減少訪客可能帶來的感染。她的妹妹與我們的女兒、媳婦分別負責白天的陪伴與準備中、晚餐,我則擔任晚上的陪伴與準備早餐。當時我戲稱自己是在經營Bed & Breakfast。她的生病使家人凝聚在一起,讓我們看清楚人的有限及軟弱,同時也從彼此關心幫忙中,體會耶穌基督愛的訓勉。但這種認識與體會並不是一路順暢無阻的走過來。在這過程中,雖然大家都盡力了,但生病者有時仍然會出現情緒低潮、哭泣的情形。有時是芝麻小事觸發傷感,有時甚至是無來由的發生。照顧者也許會自責是不是做錯了什麼事、說錯了什麼話。我從1989年底右眼發生嚴重視網膜剝離,到2020年10月,前後多次進出眼科病房處裡我的右眼問題。而她也長期在眼科追蹤她左右眼分別出現的視神經萎縮和黃斑部病變。我們聊天時,曾聊到一個話題,如果有一天我們雙眼都失明,會是什麼狀況。兩眼失明確實會帶來許多不方便,但想一想,我們已七老八十,如果四捨五入,她也算八十了,該看的也都看過了,還是要感恩。自今年五月武漢肺炎警戒進入三級後,餐廳只能外帶,我們家人每禮拜天晚上的聚餐只好中斷。她開始上網找餐廳好吃又打折的外帶餐食。結果這段時間可說是我們家吃外食最多的時期。我開玩笑說她已成為訂餐達人。她到餐廳取餐都走路來回,一方面避免搭公共運輸時的感染,一方面又可走路運動。感謝上帝保守我們牽手同行已超過半世紀。說到「牽手」這兩字,我早期的認識是指「妻子」。但我個人覺得雙方是彼此的牽手比較恰當。後來上網查,噶瑪蘭族稱丈夫為「牽手」,也有文獻說「牽手」是源自平埔族語。中央研究院翁佳音教授為澄清來源,深入考據研究後,以 「牽手Khan-chhiú」來看臺灣世界史--「從臺灣歷史慣用語 論大福佬文化圈概念」的論文報告其研究結果。論文指出「牽手」語源並非來自臺灣原住民語,且於南島語的可能性非常低。牽手一語,應為福建漳泉人民在海洋世界與各民族相會過程中所創出的新詞,語源是漳泉語,但並不排除源自西班牙語casar/casarse的可能性。牽手兩字開始是做動詞,指手拉手或結婚,後來演變成名詞指妻子。不論用作動詞或名詞,使用在配偶雙方都是很美的台灣話。我很喜歡一首台語歌「牽恁的手」,我在女兒結婚那天,唱這首歌祝福這對新人。也曾以這首歌做證婚賀詞。將歌詞摘錄與大家分享。牽恁的手,淋著小雨﹔牽恁的手,同齊腳步。牽恁的手,行恁的路﹔牽恁的手,不驚艱苦牽恁的手,互相照顧﹔牽恁的手,同甜同苦。牽恁的手,行恁的路﹔牽恁的手,跟主腳步。雖然路途,有風有雨﹔倚靠上帝,攏免煩惱。祝恁二人,白頭偕老﹔牽恁的手,行恁的路。「牽阮的手」于台煙:https://youtu.be/MlYShLYCAwI
-
2021-09-16 失智.失智100問
走失問題/多重策略預防走失,讓回家的路不再遙遠!
社會新聞時常有高齡長輩走失報導,上個月又傳出台中市八旬阿嬤有失智情形,深夜偷溜出門,被熱心民眾發現報警求助,這已是失智阿嬤第三次迷路,若無熱心員警及民眾則後果堪慮。為確保失智症家人安全,如何預防走失是照護者必經的課題,事前做好預防準備,遇到突發狀況時能較從容應對,預防走失須採取多重策略,「看、戴、按、案、陪」之基本準備工作,及配戴個人定位手錶,如myAngel御守錶智慧定位手錶,亦是相當重要且有效的方式。一、「看」- 觀察每日日常時時留意長輩的個人特徵(如身型髮型),與每日穿著(如類型、顏色),也可在衣服與隨身物品縫/寫聯絡資訊,若走失時可提供警方或民眾其辨識依據;於myAngel御守錶亦可記錄配戴者特徵,發送協尋需求時可供志工辨識。二、「戴」- 為他戴上「定位手錶」當失智長輩自行外出時,配戴「個人定位手錶」可主動式的追蹤、透過手機隨時查看所在的位置,尋人不再毫無頭緒。整理目前台灣推出的定位手錶:家人可為失智者申請「愛的手鍊」,但「愛的手鍊」屬於非主動協尋,因此,只能被動等熱心民眾幫助失智者,往往家屬要等上1~2天才會收到警察局的通知。所以我們特別推薦台灣大哥大推出的myAngel御守錶,這個手錶屬於主動式協尋,走失時除了定位功能尋找,也可發送協尋訊息,精準推播於所在區域的民眾,透過熱心群眾共同協尋,讓失智者家屬能有機會更早找到家人,而且目前已在新北市平溪運行。myAngel御守錶還有其他為失智者的貼心設計:(1) 手錶待機時間很長,一星期僅需充電一次,若失蹤時間過長不怕突然沒電(2) 可獨立連線網路不須額外插SIM卡(3) 可設定電子圍籬,只要配戴myAngel御守錶的失智家人離家太遠,家人就會收到通知告警(4) myAngel App不限1個家人使用,可透過清友模式,讓五名親友同時使用myAngel App隨時查看位置,共同守護更多安心。三、「按」- 到警察局「指紋捺印」攜帶失智症長輩前往警察局辦理指紋建檔,一旦走失警務人員可透過指紋確認身分並聯繫家人。四、「案」- 立即報案當發現失智症長輩走失時,可立即報警,不需等候24小時,攜帶長輩的特徵紀錄、照片等提供予警方,同時可於myAngel御守錶發送協尋訊息,精準投放於所在區域的志工或民眾協尋,並開啟尋人鎖定等功能,加快協尋速度。五、「陪」- 照顧資源尋求外界協助,學習與熟練照顧技巧:如上網查詢、撥打『1966長照專線』、或『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0800-50-7272』,各縣市有照顧者服務據點,尋求專業評估連結資源,提供指導照顧技巧。失智症者是走失的高危險群,一旦獨自遊蕩街頭很可能會發生意外,家屬平時應做好防走失措施,並強烈建議配戴myAngel御守錶這類型的個人定位手錶追蹤器,家人時刻追蹤,更能有效降低走失風險,讓回家的路不再遙遠。
-
2021-09-1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人生下來都是殘缺的一半,直到找到另一半才算完整!
【編者按】最近我們發現要提高老人醫療的照顧品質,不只醫療團隊需要提供更多的資訊給社會大眾,我們更需要讓醫療團隊有機會了解老人族群身心方面的需求,因此我們陸續以「快樂幸福的老人」為主題,透過他們的筆,讓大家瞭解這些老人的生活以及他們如何追求快樂。這星期我們邀請到三位老人回顧他們幸福的婚姻:一對雙雙已過九十高齡的夫妻與大家分享他們如何在疫情壓境人人自危之際,共同維持身心健康愉快;一對八十幾歲的先生與接近八十的夫人回憶過去的戀愛、結婚,而今仍沉醉於愛情洋溢的甜蜜享受;另一對年齡相仿的夫妻回顧兩人大學時代透過基督教團契活動而認識、戀愛、結婚,分享他們的心得是宗教信仰使他們生活更充實,同時病痛的考驗使他們領悟到夫妻之間互相照護支持更是幸福的泉源。有言「人生下來都是殘缺的一半,直到找到另一半才算是完整」。我何其幸運找到的是比較好的那一半。我與內人是在私人的小班制美語補習班認識的,當年我們在「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的校園風氣下為著留美去補習英文,她剛好坐在我的鄰座。她是典型的「白富美」,我雖然「不矮、不窮、不醜」,但離開「高富帥」有一大段距離。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上天不負苦心人,就憑著一股愚誠贏得了她的芳心。我們的英文老師眼看這兩個學生上課心不在焉,私下跑去找她父親說:「你不是要你的女兒都嫁給醫生嗎?你的寶貝么女,好像跟學物理的,不是學醫的在來電喔!」她父親是在大稻埕人人皆知的小兒科名醫,他希望他的下一代都是學醫也是人之常情。我的父母親是在日本神戶相識相戀,返台後徵得父母同意而結婚的,在大稻埕也是一對有名的恩愛夫妻。就憑著父母的盛譽,讓她父親認為來自美滿家庭的孩子,應該懂得如何給他女兒幸福,雖然不是學醫的,他樂意讓一切順其自然發展,而讓他的女兒繼續心不在焉地補習英文。我拿到的全額獎學金相當優厚,但有嚴格的報到期限,因為急著出國,我們從第一次單獨的約會到訂婚僅僅花了四個月。我們的女兒說不可思議,我告訴她當年我很清楚我在做什麼,是妳媽媽很勇敢。讓女兒更無法了解的是一年後我們在美國結婚,雙方家長在台北國賓飯店舉行盛大的婚宴竟然沒有新郎新娘出席,只按當時的慣例在各大報刊登我們在美國結婚的啟事。當年帶著簡單行李,手拿一個近一公尺的長筒內放健康證明的肺部X光照片,從台北松山機場趕到遙遠的美國,換了四、五次飛機,足足花了三天兩夜才抵達學校完成報到手續。其中艱辛不是現代的兒女所能了解的。婚後五十年我們在當年雙方家長為我們舉行婚宴的同一個地點—台北國賓飯店—舉行金婚紀念宴會,邀請百餘親朋好友。我們在請帖上特別註明婉謝任何形式的賀禮,但是我們還是收到了許多盛情難卻的禮物,因為禮物上都已刻上我們的名字。讓我們更感動的是百餘賓客全員準時到齊無一缺席。宴會由我們的長子擔任司儀,他有多次主持大型國際會議的經驗。宴會前我問他:「當司儀最重要的是什麼?」他說:「控制時間!」。我說:「錯了!最重要的是要讓你媽媽高興!」 。他果真不負所望,主持整個宴會過程非常順暢,歡欣的氣氛在司儀的幽默引導下,由身為主角的我們身上擴展,突發的笑聲、不斷的掌聲,令全場賓主盡歡,充分達成任務,讓他媽媽非常開心。我們有二男一女,會中我很慎重地感謝內人將兒女都培育得跟她一模一樣地活潑、健康、開朗、勤奮、善良。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我們攜手共同面對諸多喜怒哀樂已渡過了七老八十而步入八老九十了,所幸尚能興之所至相伴到處遊覽。我每次看到悲情故事的電影,或聽到纏綿悱惻的戀曲,對自己選對了另一半深感無比的幸福。 結婚不是愛情的墳墓,是相依為命的歸宿。
-
2021-09-15 新聞.元氣新聞
龍劭華糖尿病纏12年曾暴瘦8公斤 醫研判4情況釀死因
金鐘視帝龍劭華今晚在高雄85大樓突然暈倒,送醫急救不治,享壽68歲。龍劭華曾在記者會上爆料,他在2009年確診糖尿病,雖12年來定期服藥,卻都沒有回診,後來覺得身體有異狀,檢查結果血糖值竟是正常人2倍。神經科醫師認為,龍劭華長期有慢性病,突然失去呼吸心跳,可能因血壓飆升導致腦中風、心肌梗塞。【延伸閱讀:糖尿病有什麼症狀?預防方式是什麼?我為什麽會得糖尿病】龍劭華曾在2018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記者會擔任健康大使,他透露,罹患糖尿病期間未回診,拍戲也沒忌口,一天可吃2次蚵仔麵線,一周吃5天,甚至一天吃10餐體重還減輕8公斤,突然覺得「身體怪怪的」,一檢查才發現,空腹血糖高達200多(正常空腹血糖值為70~110 mg/dl)、飯後血糖值破300(飯後2小時血糖值應低於140mg/dl),都是正常值的2倍左右。為了身體著想,龍劭華後續積極吃藥治療、並定期回診。奇美醫院全人醫療科主任、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高章表示,龍劭華年紀大,也有糖尿病等三高疾病,會導致他腦部基底循環不好,若突然倒下且沒有呼吸心跳,有可能是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肺栓塞或基底動脈阻塞(類似腦幹中風)。他進一步解釋,心肌梗塞可能會有胸悶、胸痛、猝死,主動脈剝離會突然胸痛合併肢體無力、或意識不清,肺栓塞會突然喘不過氣、胸悶、昏厥、猝死,腦幹中風是因腦內最大的後循環突然塞住,呼吸中樞抑制而猝死。龍劭華於7月底接種第一劑AZ疫苗,當時經紀人曾透露,原訂更早時間要施打疫苗,但出現暈眩症狀,經過醫師評估、回診糖尿病門診後才去施打。林高章認為,施打疫苗主要有B細胞及T細胞2種反應,B細胞引發抗體反應,是施打疫苗30分鐘後發生「過過敏性休克」,若返家後1、2天或1周仍有頭痛等不適,就是T細胞晚發性反應。打疫苗超過2周以上沒有太多副作用,理論上與疫苗無關。中山醫院家醫科醫師陳欣湄表示,68歲已算高齡長者,罹患糖尿病時間久,也可能會出現心血管問題,屬於腦中風、心肌梗塞高危險群。至於施打疫苗超過一個月,與疫苗關聯性並不大,但疫苗會讓身體產生免疫反應,也就是「讓身體加班」,若工作勞累,還有慢性病纏身,也等於讓身體承受好幾波壓力。林高章指出,當身體不舒服時,又接種疫苗,如同身體同時面對2個外敵,勢必分散體內的應付能量。也建議民眾不要聞疫苗而色變,即便有三高,平時將血壓維持在110至140以內範圍可較放心,若近期有頭痛、暈眩的狀況,也會建議他症狀改善後在注射疫苗,不用急著要施打。
-
2021-09-15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全台一半老人患有三種慢性病,與這件事情沒做好關係很大
隨台灣人口邁入高齡化的社會,老年人口比例逐漸攀升,慢性病與功能障礙的盛行率急遽上升,根據果國健署最新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發現,有超過86%的老人至少罹患一項慢性病,69%老人罹患二項慢性病,47%老人同時罹患三項或更多的慢性病,常見慢性病主要類型為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類型。而根據研究顯示,睡眠與慢性病息息相關,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未治療,增加心臟血管疾病風險提升高血壓罹病機率達 2.9倍。慢性病患者對於睡眠問題更應該提高警覺,建立正確的認知、檢測及治療睡眠問題的觀念。睡眠問題,檢測與就醫的行動意願偏低日前有一項「台灣民眾睡眠呼吸中止症與慢性病認知調查」訪問發現,民眾對於睡眠與慢性病關連雖有一定認知,但採取行動檢測與就醫的行動意願偏低,明顯病識感不足。已有慢性疾病的受訪者中,超過8成無意願檢測睡眠狀況;問及改善睡眠有助慢性病疾病控制時,仍有超過76%的慢性病受訪者表示不願意治療。探究其中原因,有過半自評睡眠問題不嚴重,僅有自覺睡覺打呼很大聲的受訪者,有較高的疾病治療意願。 睡眠影響共病治療,不可忽視睡眠呼吸中止症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長邱國樑醫師表示,在台灣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影響超過數十萬人,根據學會調查推估僅有1成的病患確診,還有9成患者身受疾病影響不自知,與調查發現的低檢測意願、病識感不足結果相符,惟有高民眾的疾病意識、提升檢測行動率,才有機會及早發現病灶及早治療。邱國樑提醒,如發現睡覺時可以聽到自己的打鼾、每晚都會起床如廁兩次以上、睡眠時間足夠還是感覺疲憊、白天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打瞌睡等,都有可能是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纏身所導致,最好能安排睡眠檢測。 藥物若無法控制慢性病,要注意是疾病發出的警訊慢性病患者若是長期服藥都無法穩定的控制病情,或是起床後量測數值甚至高於入睡前,可能是身體在睡眠時的修復不足,或有新陳代謝受影響的狀況,建議要正視疾病發出的警訊,長期慢性病控制不佳可能延伸更多共病,耽誤疾病治療進程。邱國樑建議,慢性病患者較一般人更需要注重自己的睡眠狀況。多項研究發現高血壓控制與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高度相關,臨床上更有多位病患的慢性病控制在搭配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後疾病獲得改善。延伸閱讀: 。睡眠不佳對人體有何影響? 美研究發現:癡呆症和早逝機率增 。你睡對了嗎? 研究:每天睡不足「這時數」恐害心血管疾病風險飆
-
2021-09-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讚楊志良「台灣唐吉訶德」 郝龍斌酸高端沒人打
前衛生署長楊志良今天舉行新書發表會,前國民黨副主席郝龍斌出席致詞,他形容,楊志良是「台灣唐吉訶德」,先前兩人向法院聲請停止高端EUA,有如十萬鐵軍支持,自己感到無比力量,並吐槽高端現在很少人要打。郝龍斌、楊志良日前向法院聲請停止執行衛福部對高端疫苗的緊急授權處分(EUA),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認為,他們並非適格當事人,上月裁定聲請駁回,但可抗告。楊志良「生存革命」新書發表會,包含國民黨立委費鴻泰、鄭麗文,與前衛生署藥政處長王惠珀等人出席。郝龍斌今天出席致詞提到,先前兩人反對高端疫苗,因為沒有經過第三期實驗,不可施打在人體。如今國產疫苗投入施打後,屢傳不良反應,接種人數很低,還加開時段、免預約。郝龍斌說,我們之所以這麼做,中間很多理由,有楊志良在宛如「十萬鐵軍支持」,充滿無比力量,他像台灣唐吉訶德,勇於面對挑戰,相信有天他會達到目的並成功。關於新書「生存革命」,楊志良說,台灣現在面臨「新四不一沒有」的社會困境,包含不婚、不生、不養、不活,多數年輕人覺得未來沒有前景。因此,他在新書提出三解方,首先,應該重塑政治典範,停止為權勢、選票,以意識形態治國;其次擘劃社福願景,推動超高齡社會發展法、攜手共老;最後,完善保健醫療,健康政策需要宏觀改革。
-
2021-09-14 新聞.長期照護
防疫也要動一動 家醫、復健科醫師線上教長輩運動
疫情逐漸趨緩,不少長輩習慣宅在家,幾乎足不出戶,肌力、體能大減,衛福部豐原醫院推出「延緩失能線上運動課程」,由家醫科、復健科醫師帶長輩做體操,並結合營養師解說飲食,即日起,符合資格長輩均可免費報名。我國5月19日起宣布三級警戒,至8月24日降為二級警戒,3個多月來長輩幾乎減少外出、未到校園、公園運動,衛福部豐原醫院發現,高齡衰弱問題不只體力變差,而是漸進式多重系統生理功能喪失,尤其又以65歲以上為高盛行率,女性又比男性較高。豐原醫院指出,長者在失能前會有一段衰弱的時期,所以衰弱也被視為「失能前期」,是具有可回復的潛能,如能及早發現並介入,有機會讓長者免於失能,回復正常生活功能。今年6月因應疫情期間,豐原醫院推出「延緩失能線上運動課程」,透過通訊軟體,家醫科、復健科醫師透過鏡頭,帶領長者不間斷運動及飲食控制,長者同住家人也可以線上聆聽專業講師講解飲食及運動課程,一起居家學習。豐原醫院表示,只要是符合資格長者均可報名,活動免費,歡迎長找與家屬一起在鏡頭前上課、學習。報名方式周一至周五上午8點至下午5點,電洽:04-2527-1180轉3232(家醫科),符合資格長者會先到醫院進行評估,由醫師解說課程、操作使用。
-
2021-09-14 癌症.乳癌
國衛院治療乳癌新利器 海扶刀再進化免除燒傷風險
乳癌為台灣婦女發生率第一位的癌症,過去的治療方式為外科切除手術,輔以放療或化療。近年「海扶刀」治療方式可讓病患免開刀,但易有心肺臟、皮膚燒傷的問題。因此國衛院開發「戒指型」海扶刀系統,透過精準定位免除燒傷風險,關鍵技術已通過我國專利,研究成果也發表於國際期刊上。國衛院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研究員陳景欣表示,傳統利用外科切除手術治療乳癌,但高劑量麻醉、侵入式手術,對高齡病患風險較大,且有些病患無法接受乳房部分或全部切除,造成病患退縮。近年出現的非侵入高能聚焦超音波消融術(HIFU ablation),又稱「海扶刀」系統治療方式,則是自體外發射超音波,波束經過超音波膠或水、皮膚、脂肪等軟組織的傳導,聚焦於腫瘤目標組織,讓腫瘤被熱凝固而壞死,乳癌病患便可不須麻醉、開刀治療。但原先的海扶刀系統為「碗狀」,其超音波聚焦的方式容易傷到胸大肌、心臟、肺臟,也易燒傷皮膚。根據美國、以色列、歐盟等地的治療數據,皮膚燒傷者約三到四成。另外,原海扶刀系統打出來的投射熱點如同一顆米粒,針對3至5公分的腫瘤,燒完需要兩小時。陳景欣指出,國衛院研究團隊開發「戒指型」海扶刀系統,圓環形的超音波發射方式可讓波束平行於胸骨,就能減少胸部與心肺的燒傷機率。並且藉由仿體消融試驗、豬肉包圍脂肪的消融實驗等,發現藉由調控輸入不同的電壓,使投射的超音波可成為環性的焦點而非單一熱點,30分鐘便可燒完一立方公分,大幅降低治療時間。期盼未來經臨床試驗以及食藥署查驗登記通過後,可成為乳癌治療新選擇。
-
2021-09-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提高疫苗覆蓋第一劑還第二劑?李秉穎:兩者差別不大
針對疫苗接種政策,國內專家建議,高風險族群需拉高第二劑接種,而指揮中心則傾向提高一劑疫苗覆蓋率。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認為,以台灣現況拚一劑、或少數打二劑,對於疫情的控制不是那麼重要,還是要強調戴口罩等防疫政策。提高疫苗一劑或二劑施打率,近期引發討論。李秉穎今在記者會以英國為例,他說,英國先是採拚第一劑施打,事後去回顧對於疫情控制,覺得是很有效的,只打一劑AZ或 BNT發揮效果有達到七、八成左右,比起打兩劑少數人得到保護更有效,但沒有對照組;英國在當時到處都是疫情,所有的人都有感染風險,因此把焦點放在老人、高暴露族群打兩劑,其他暴露風險較低的打一劑。疫情相對不嚴峻的台灣,李秉穎說,提高第一劑保護效力不是那麼好,但跟第二劑施打一半的人沒有很大差別,因為國內沒有大流行狀況。「如果像上次疫情爆發,每天幾百人確診,就可以考慮熱區流行地區的重症高風險者如老人家,或醫護人員高暴露風險施打兩劑,其他一般人則趕快打一劑。」至於國內相關接種規畫,指揮官陳時中說,現已經開始針對接種AZ滿10周的長者,拉高第二劑施打,往後莫德納到貨,也會從高齡開始施打第二劑,BNT看進貨量,一部分可能混打使用,目前規畫以第一劑為主。校園接種BNT部分,即便同意接種疫苗施打,但接種之前都可以改變心意,陳時中說,中央都尊重個人選擇,相關殘劑當然可以給學校人員施打,但殘劑不會很多。國民黨立委蔣萬安認為,指揮中心採購BNT說詞反覆。陳時中強調,從來沒有因為簡體字延宕疫苗近來,鄭重呼籲不要曲解,絕對沒有拖延之說。
-
2021-09-1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結婚68周年的91歲幸福夫妻 先生唸婚前寫給太太的信給她聽,把承諾用一生時間去實現
【編者按】最近我們發現要提高老人醫療的照顧品質,不只醫療團隊需要提供更多的資訊給社會大眾,我們更需要讓醫療團隊有機會了解老人族群身心方面的需求,因此我們陸續以「快樂幸福的老人」為主題,透過他們的筆,讓大家瞭解這些老人的生活以及他們如何追求快樂。這星期我們邀請到三位老人回顧他們幸福的婚姻:一對雙雙已過九十高齡的夫妻與大家分享他們如何在疫情壓境人人自危之際,共同維持身心健康愉快;一對八十幾歲的先生與接近八十的夫人回憶過去的戀愛、結婚,而今仍沉醉於愛情洋溢的甜蜜享受;另一對年齡相仿的夫妻回顧兩人大學時代透過基督教團契活動而認識、戀愛、結婚,分享他們的心得是宗教信仰使他們生活更充實,同時病痛的考驗使他們領悟到夫妻之間互相照護支持更是幸福的泉源。自從COVID-19疫情三級警戒開始,公司不能去,扶輪社的例會、社交活動全部暫停後,我突然發現,當一個宅男也很不錯,完全不會無聊,每天有很多做不完的事情填滿一整天。每天早晨六點,我跟太太、管家一起出門,走路到前台大法商學院,本來疫情嚴重時,我們改到頂樓陽台運動,一陣子就覺得無趣了,還是回到台大較習慣。因為疫情校園不能開放,我們只能沿著圍牆外圈走路運動。清晨散步很涼快,又可以聽到蟲鳴鳥叫的聲音,季節對了還可以賞花,令人身心舒暢。我每天大約走6、7000步,太太3000步,趁她走完休息的時候,我會選在空氣新鮮的地方做體操,才算是完成每天的自我要求。走回家已是滿身大汗,趕快洗澡換上乾淨舒爽的衣服後,再享用管家幫我們準備的營養早餐。其實每天早上最困難的事,是如何讓太太起床。我太太喜歡賴床,我就要動腦筋讓她甘願起床,例如拉開窗簾讓光線照進來讓她慢慢甦醒,我自己躺在床上先做二十分鐘的運動,這樣才有讓她賴床的時間。接著打開音樂,開始跟她講話,因為她很怕我親她,如果她都不動作時,我就會作勢要過去親她,這樣她就會乖乖的起床了。我跟太太同齡快91歲了,我很感恩我們身體都很健康,每天可以一起做喜歡做的事。我以前很喜歡拍照,家裡滿滿的相簿,我跟太太一邊整理,一邊回憶曾經去過那些國家旅遊、參加什麼樣的活動、跟那幾個朋友一起……這麼多的美好回憶,值得一再的回味。我在家裡會播放我們兒時小學、中學時期,1945年戰前的日語歌曲,因為我跟太太都是受日本教育,習慣聽日語歌,15歲以前學到的歌到現在仍然可以朗朗上口,很自然就會一起吟唱。我們每天看日本NHK的節目,最近剛好是東京奧運,我們守在電視機前幫台灣的選手們加油,看到台灣選手的拼勁,今年能在奧運場上大放異彩,真的太令人振奮與感動了。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我跟太太到現在還在學習日文的俳句、短歌,每個月一次上課前,都要繳交作業;我們一起做詩,一方面也要想辦法讓太太動動腦,雖然我幫她寫功課可能比較快,但是我還是希望她可以自己創作一點東西出來,只是常常握著筆就開始打瞌睡了。老師幫我們批改好的作業,每個月都要挑一首投稿到台灣歌壇,讓大家選出心中最喜歡的一首,不僅如此,還要寫下喜歡的原因與感想;有時候自己的作品得到高票,還覺得挺高興的。在家裡當然不能只做我喜歡的事,我也會陪太太下跳棋、玩撲克牌,這方面就不是我擅長的領域,常常是太太的手下敗將,看到太太勝利的表情,我也輸的開心。自從太太得到健忘症以來,很多以前的興趣都慢慢消失。以前她們姊妹很喜歡打電話聊天,話閘子一開就捨不得掛電話,現在她連打電話都懶了,變成省話一姊,聊沒幾句就想掛電話。我就會幫她打電話給姊妹們,讓她們跟她聊聊天,增加生活上的樂趣。明年我們就要迎接結婚68周年了,我把結婚前一天寫給太太的信拿出來唸給太太聽,我把對太太的承諾,用一生的時間去實現了。回想當初我去當兵沒多久家業破產,退伍後又失業。想起那時,太太抱著孩子,肚子裡也有個孩子,還要做衣服幫忙家計。很多人看不起她,我很感謝她並未退縮,我們才能堅持到今日。
-
2021-09-11 失智.大腦健康
長輩年紀大記憶力一定會變差?原來是「太常這樣」大腦變懶
隨著年齡越長,記憶力越差,這是一個正常老化的過程;然而有一些人,卻是因為「環境助長」,他才表現出記憶力不好的樣子。有部分很體貼父母親的兒女,在生活中剛開始遇到長輩問「星期幾?」,馬上就回答:「今天是星期一啦。」若長輩問:「我的大孫子去哪裡了啊?」也是馬上就告訴他;要是問:「我忘記鎖鑰放在哪裡?」,子女晚輩更是馬上就幫忙找。其實,家人往往忽略了這些看似孝順的舉動背後,反而讓長輩們更順理成章的習慣問問題,因為「記性不好」不是一夕被改變的。凡事幫長輩做好,「助攻」了他的記性不好我們換個角度想想,如果每一件事都有人為你處理好、記好、做好;你還會想要自己去記、去想、去做嗎?還是覺得有人幫忙就讓他們去做吧?到最後就演變成每件事情,長輩都會回答:「忘記了」。另外也有一種可能,在初期,因為某些原因使長輩沒能記得一些事情,他們便因此認為自己記憶力不好,開始常常把記憶力差掛在嘴邊。這類的人,因為常常如此「認為」,每每遇到需要記得的事情,就說:「我記憶力不好、記不起來。」漸漸地,幾乎變成反射動作或自動化反應了,每問必答,而且不需要時間思考,直覺反應就是如此。再想想看倘若你一直相信自己:「記憶力不好」或是「記不起來」,你還會想努力思考、回憶事情嗎?因此,心理學上的「*自我實現預言」就會發生,每次發生,長輩就更加的確信自己記憶力不好。*自我實現預言:當你相信什麼事情會發生,它就必然成就。失智症狀嚴重了,因為生活習慣改變了這些問題很多都是表面上的問題。但實際上,我們還是可以看到不少個案,是有能力記得事情的,特別是當他們遇到想要記得的事,也就是他們認為重要的事情時。●狀況一:有些高齡者很在意拜拜這件事,他也許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不記得今夕是何夕,但「拜拜的日子」他卻記得;這跟我們所認為的記憶力不佳的問題有些違背。但往往家屬會忽略這些情形,再加上這些事情發生的次數較少,容易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狀況二:家屬認為他們很注重長輩的記憶力,可是隨著時間、環境的改變,我們的觀察方式就要跟著改變。譬如過去每週三是長輩該倒垃圾的日子(這是他一週裡面唯一需要負責的工作),所以他就會特別記得星期三,但對於其他的日子,就會不記得今天是星期幾。當家裡為了照顧他而請了一個外勞之後,倒垃圾的工作就被外勞接手,他就不會再去記哪一天是週三了。所以當我們看到一位長輩的記憶力不好時,我們可以去分析,他的問題到底是動機不高?還是能力不好?如此我們才能知道他們真正樣子,而不只是用表象去判斷。(本文獲「「黃耀庭臨床心理師」授權轉載,原文:你的「孝順」可能讓長輩記憶力變差的喔!」)
-
2021-09-11 養生.人生智慧
張曼娟:那一天我帶著爸媽上車,被小黃司機罵了,我卻覺得一片暖意!
你以後也會老那一天,我被小黃司機罵了,他很生氣,我卻覺得心中一片暖意。事情是這樣的,自從父母親老邁,行動愈來愈緩慢之後,我們出門都搭小黃。為了不讓司機等太久,覺得不耐煩,我總在開車門的一瞬間,對司機說:「老人家動作慢,可以先按錶喔。」有些司機就按了錶開始計費;有些司機很客氣,笑笑的說不用先按啦,慢慢來。對於前者,我覺得心安;對於後者,則有更多的感激。那一天,我攔下一輛小黃,像往常一樣請司機先按錶,那位頭髮花白的司機先生轉頭看了看正努力上車的父母親,突然大聲嚷著:「為什麼要先按錶?人都還沒有上車是要按什麼錶?老人家慢慢上車有什麼關係?真的是很奇怪ㄟ……」直到我們全體上車,車子開了一小段,他還是持續碎念。雖然對我凶巴巴,卻很貼心的幫前座的父親繫安全帶,還轉頭問後座的母親冷氣會不會太冷?我的心中湧起一陣暖意,彷彿是不明所以的被撫慰了。前2年父親摔斷了腿,出門需要坐輪椅,卻又堅持搭公車,所幸家門口就有低底盤公車。我們遇見的公車司機都很好,願意降下車身、架好坡道,幫忙輪椅上車,全程差不多要耗費2到3分鐘,所幸車上乘客也都耐心等候。我聽說有公車司機拒載輪椅族,還用廣播器大聲廣播:「全車乘客一致性意見不能等你!」公車揚長而去,而那位被拋下的輪椅族已經等了30分鐘,還得再等30分鐘。這分明是「一致性的霸凌」,一種野蠻的傷害。3年前的某一天,因為要上課,我無法陪父親出門,於是外籍看護推著輪椅帶父親搭公車,公車司機看見了父親,也聽見了他要上車的請求,卻關上了車門。趕時間去醫院就醫的父親爆炸了,看護說父親大聲怒吼:「你以後也會老!你以後也會老!」車子都已經開走了,還在喊,你以後也會老。我想著父親的憤怒與無助,甚或還有屈辱,感到非常悲傷。我知道他的怒吼是想喚起司機的同理心,可惜,「老」這件事,是許多人想都不願意想的未來。如果連想都不願意想,又怎麼能夠面對呢?4年多以前,我曾在電梯裡遇見一位鄰居少年,他問:「那2位很老很老的爺爺奶奶,是你們家的,對吧?」我還沒回答,少年已經走出電梯。當時的父母行動自如、頭腦清晰,一切生活皆可自理,我知道他們老了,卻沒意識到他們已經「很老很老」了,父母親真的有那麼老嗎?少年離開之後,我還在想。1個月後父親進了急診室,老,鋪天蓋地席捲而來,總在猝不及防的時刻。何必很震驚其實我不反對醫美,也不是沒想過醫美,只是遇見過幾位年長的朋友,他們迷人的風采和雋永的談吐,深深吸引我。雖然容貌確實不再青春美麗,我卻覺得他們連皺紋都那麼好看,令人移不開目光。我想和他們一樣,想要對自己的老去更安然若素。我們的社會對「老」充滿歧視與醜化,每隔幾天,就能在網路上看見某位資深明星的近況報導,有圖有文,可能是和朋友吃飯、去市場買菜、在街上行走,標題通常都是這樣下的:「多年不見,○○○的近照令人震驚!」感覺相當聳動。點進去看看圖片有多令人震驚,才發現當年的青春玉女或是魅力帥哥變成了中年人。只是中年人,距離老年都還有一段相當的歲月呢。他們的身形不復當年纖細,腰變粗了,或許還生出了小腹,頭髮有些花白,臉型圓潤或是瘦削了,衣著當然也不像當年的光鮮亮麗。從幕前退下之後,成為一個尋常的中年人,到底有什麼「令人震驚」之處?還是因為我天天看著自己的中年容顏,早已見怪不怪了?有一次,報導中出現的是一位20年前的當紅玉女,在她30歲之前,為了結婚生子,毅然決然退出娛樂圈,銷聲匿跡一段時間。20年後,被狗仔拍到的她,正在健身房裡做運動,標題依然是「20年未見,如今的容貌令人震驚。」我感到「震驚」的是,年近50歲的她依然保持著纖細的身材,穿著緊身運動衣,繃出了完美線條,化著淺淺淡妝的臉龐與當紅時沒有太大差異,反而是因為此刻的自在生活而更放鬆,笑容可掬,看起來更美了。記者敘述時也寫道:「如果不說的話,沒人相信她已經半百了,因為她各方面都維持得很不錯。」然而,這篇報導是這樣結束的:「話雖如此,但是,現年50歲的她,與25年前相比,依然顯出了歲月的痕跡,令人唏噓。」50歲的人與25歲當然不能比,這是最普通的常識吧!狀態保持如此完美的女星都被奚落,我認為這些報導中隱藏的是一種「恐老情結」,只要不再年輕就會「令人震驚」。悲哀的是,人活著活著就老了,無人可以倖免。有些明星與名人為了不「令人震驚」,於是選擇了醫美,結果如何?更多的嘲諷與惡意訕笑四面八方湧來,好像不能以「真實面目」示人,就是一種欺瞞的罪行。女人的老,比起男人的老,似乎是更嚴重的「錯誤」。最近的例子就是好萊塢偶像明星基努.李維和他的銀髮女友,終於公開戀情,攜手曬恩愛。基努.李維被稱為「全世界最寂寞的男神」,20年前,他的前女友意外過世,他似乎封閉了心靈,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他常常都是獨來獨往,獨自搭乘地鐵,坐在路邊喝可樂,過著普通人的平凡生活。而後,他遇見了Alexandra Grant 這位女性朋友,兩人有相同的愛好與興趣,都喜歡藝術和慈善活動,還一起創辦出版社,成為合夥人。經過10年時間,兩人才從朋友變為戀人。因了解而相愛,不是最令人安心的關係嗎?他們追求的不是彼此的美貌、錢財、名聲,只是想要在往後的人生成為伴侶。這是心靈能量旗鼓相當的伴侶啊。消息曝光之後,當然有許多人為基努.李維感到高興,卻也必定會有媒體和網友,對Alexandra Grant 的銀白髮色與未經醫美的天然樣貌訕笑嘲諷。人們已經習慣了媒體上不斷醫美、不肯老去的容顏了,這樣毫不介意的呈現真實年齡,彷彿是一種冒犯。然而,巨星級的基努.李維見過多少傾國傾城的年輕美女?完美無瑕的臉蛋、傲人的身材,舉手投足都是女神風範,可惜,那些女子都沒能打動他。他願意把愛情與靈魂交託給Alexandra Grant,正因為這才是他真正渴望的女子;他不是用視覺審美,而是用靈魂審美。其實,Alexandra Grant 並不是「老女人」,她比基努.李維還小九歲呢。她只是沒有努力的維持或加強自己的青春外貌而已,她加強的是別的部分,那可能是這對戀人覺得最重要也最可貴的。因此,在基努.李維眼中,她的美麗無可取代。當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活到8、90歲的人只會愈來愈多,看見媒體一面倒的「恐老情結」,我才覺得真是「令人震驚」呢。人為什麼要老?老,是我們從未學習、也避免思考的事,當它赫然降臨時,只能驚惶無措、困惑惱怒。父親剛過80歲時,聽力明顯下降,加上不明所以的罹患了罕見疾病紫斑症,天天服用大量的類固醇藥物,心情很低落。有一天早晨,我從睡夢中驚醒,聽見他號啕的哭聲,痛徹心扉的問:「人為什麼要老?老了為什麼這麼悲哀?」他是家裡最老的,沒人能回答他的問題,也沒人知道他還會比老更老。從那時開始,我就在思考老的意義。人從小到大,學習規矩、辨別是非、努力向上,爭取更多的資源與社會地位。當我們老的時候,應該要活得更自然,而不是更成功。明白了生老病死亦如春夏秋冬,一片欣欣向榮的葉子,到了最後的季節,便是要枯萎、要凋落的,一陣風過,輕輕的飄落在土地上,永遠的睡去了。在永遠睡去之前,我們還有機會可以回溯自己的人生,那些該道謝的、該和解的、該承擔的、該放下的,都能好好去做,無所畏懼。孔子曾經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段對於老的論述,我是頗為同意的。孔子勇於面對老年身體機能只會變得衰弱的事實,於是,需要戒斷的是還想獲得的心態。想要得到更多錢財、更多注意力、更多主控權、更多晚輩的關心……往往成為痛苦的來源,也讓照顧者感到困擾。既然血氣已衰,就該心平氣和,對身邊的人多些體諒與同理心,對天地萬物有更多感謝,不要再想著獲取什麼,而是願意多付出一些。當我們離開世界的時候,原本就是什麼都帶不走的,為何不在可以作主的時候,主動給予和付出呢?不求回報的付出是真正的快樂,一次又一次付出,愈來愈多的快樂,臉部的線條柔和了,自然散發出令人想要親近的氣場。走過年輕與壯年,在情感的糾結纏繞與職場的明爭暗鬥之後,終於來到老年,從焦躁煩悶走到清涼之地,不是上天的恩賜嗎?讓我們可以放下許多重擔,整理出一個更和諧美好的世界,而後好好告別。如此想來,老年真是人生不可缺乏的一個重要階段,讓我們有機會漂亮退場,留下善意與溫情。作者簡介/張曼娟在出版業最蓬勃的年代,張曼娟的《海水正藍》與其他作品,影響了許多世代的人。當物換星移,張曼娟體會自己的中年變化,真誠探究內心感受,思索並想像未來,她寫下《我輩中人》,引爆中年話題,並與照顧者們相濡以沫。她發現「我輩中人」的幸福或不幸,可以由自己掌握,只要認清了自身的獨特與價值,便可「以我之名」,開創一個完滿的小宇宙。延伸閱讀: 為何結婚久了,就會變得無話可談!從薩提爾模式看見「這習慣」,如何毀掉你的婚姻
-
2021-09-1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等嘸莫德納第2劑 專家籲速混打BNT
部分長輩打完第一劑莫德納疫苗已逾十周,但遲遲等不到第二劑,擔心超過十二周未打第二劑,保護力會逐漸失效。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若BNT疫苗到貨量相對穩定,政府可考慮以BNT疫苗彌補莫德納,開放接種莫德納疫苗的長輩,第二劑混打BNT疫苗。截至目前,約三四三多萬人接種第一劑莫德納疫苗,但第二劑遙遙無期。七月十九日以前完成第一劑莫德納接種近一九○萬人,依莫德納疫苗說明書建議,第一劑與第二劑應間隔十到十二周,至少要在九月廿六到十月十日之間接種第二劑。疫苗預約平台顯示,獨愛莫德納的「莫粉」尚有六十五點五萬人,仍在苦苦等待。國內莫德納疫苗自購加上美國及捷克捐贈,總計抵台四○三萬劑。截至九日,指揮中心統計,接種第一劑莫德納疫苗約三四三多萬人、接種第二劑疫苗約卅三多萬人,目前剩餘約廿五萬劑左右。黃立民表示,僅接種一劑莫德納疫苗,即使過了十二周,保護力不會歸零,但現在面對Delta變異株,接種第一劑莫德納疫苗的保護力幾乎在五成以下。BNT與莫德納同屬mRNA疫苗,混打保護力相同,接種後的副作用也類似,莫德納到貨量不足,無法滿足第二劑施打,呼籲政府盡速提供BNT疫苗。中國附醫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也提醒,「趕快給高齡危險群打第二劑」。很多打過第一劑的人等不到第二劑,要趕快開放高齡長者等高危險群混打莫德納與BNT,「有多少疫苗進來就趕快打」。我自購AZ疫苗四十五點八萬劑昨抵台,準備於第八輪開始為長者進行第二劑接種,BNT疫苗連兩周到貨,加上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喊話也讓BNT供貨令人相對安心,唯獨莫德納疫苗,目前僅剩「零星」剩餘量。
-
2021-09-11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高雄小港醫院院長郭昭宏 展現創新價值 壯大急重症醫療
「以仁愛為本,輔以精實管理」是高雄小港醫院院長郭昭宏治理院務的核心理念,他將醫院發展願景濃縮成「TOP S KMSH、i PrOVE」兩句標語,以此定海神針帶領醫院展現創新價值。小港醫院是高雄首家公辦民營的市立醫院,1998年起由高醫承接,在地深耕逾20年,近年再與高市府簽第3期興建營運移轉案投資契約,投入興建第二醫療大樓。鼓勵深入社區當志工郭昭宏曾任小港醫院醫務秘書多年,2018年接掌院長,由於醫院位置偏離市中心,服務對象勞動人口居多,他定調港醫的發展為「全人照護暨環境職業醫療特色醫院」,並發起「I-care」計畫,鼓勵員工深入社區當志工,懂工務的可幫弱勢家庭修繕居家,熟藥理的可幫長輩做藥物分類,大家近距離觀察社區需求貢獻自身長才,讓服務更有感。人才培育推出「i PrOVE」「小港醫院是老店,需要價值創新。」郭昭宏接任前兩年推出「TOP S KMSH」,希望港醫做到頂尖、永續經營,「KMSH」是小港醫院英文縮寫,各個字母分別代表技術提升、跨域整合、智慧醫院、全人照護義涵。目前推「i PrOVE」,希望在人才培育、提升效率、價值創新等層面與國際接軌。醫院經營上,採取集中式領導,確定政策後,帶同仁集中火力執行。像港醫設立了環境職業醫學、AI及微生態三大院級中心,由他與兩位副院長洪志興、李書欣帶領同仁鎖定這三大目標衝刺,去年拿下3個國家新創獎,年輕醫師在環境醫學領域發表的論文也獲國衛院青睞,讓港醫成為國衛院南部夥伴。建「咀嚼吞嚥困難中心」港醫在空汙議題也拿到教育部USR(大學社會責任)計畫,而因應高齡化,建置「咀嚼吞嚥困難中心」,將篩檢作業標準化,大幅提高鼻胃管拔除率。郭昭宏說,做這塊領域深具意義,去年醫院與大學合作開發的壓舌器也拿下國家新創獎。精實管理縮短醫療流程郭昭宏帶團隊注重溝通,做事講究細節,常跟員工講,「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營運上除做績效考核(BSC),也善用精實管理概念改善臨床實務,像收治中風病人的流程即在精實管理下大幅縮短時間,讓港醫的急救能力達到重度急救責任醫院的標準。郭昭宏表示,醫院附近勞工多,每月收治的外傷人數不比醫學中心少,未來小港醫院努力的目標,是壯大急重症醫療能量。郭昭宏小檔案●現職:高雄市立小港醫院院長●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內科教授高雄巿立旗津醫院院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務秘書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視鏡檢查中心主任高雄市健康城市推動中心執行長給病人的一句話●「平時不養生,老了養醫生」,養生其實是件簡單的事,持之以恆做好,健康就會發揮不簡單的成效。
-
2021-09-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BNT恐致心肌炎令家長擔憂 陳時中:接種疫苗仍利大於弊
BNT疫苗今晨到貨91萬劑,共已到貨184萬多劑。外界關心是否會從年輕族群往高齡者施打,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已到貨的兩批疫苗目前先規畫給12至17歲校園施打,以及18至22歲的年輕族群預約接種,接下來接種對象等疫苗確定到貨再對外公布。不過BNT等mRNA疫苗傳出接種後可能有心肌炎副作用,且即便接種也可能發生突破性感染,引起許多家長擔憂。陳時中表示,之前說過打過疫苗本就無法保證不被感染,縱使有抗體之後還是感染變異株。針對副作用,也會在同意書檢附相關資料,請家長仔細閱讀與孩子討論後再選擇。但陳時中說,接種疫苗仍是利大於弊,心肌炎發生率相對低,染疫嚴重度也低。除了BNT疫苗到貨,外界也關心莫德納疫苗遲不到貨,接種第一劑者十二周後抗體就會降到很低,指揮中心是否有混打等策略。陳時中表示,希望疫苗盡快到貨,若有混打科學證據也會考慮。不過即便抗體在12周後下降,還是有相當的保護力,而第二劑接種後抗體也會下降,也許要追加第三劑,指揮中心會根據進貨量盡快安排。
-
2021-09-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籲陳時中放下面子問題 蔡壁如:BNT先給50歲以上長者
面對Delta變種病毒來襲,國內許多民眾卻仍苦無疫苗可打,民眾黨立委蔡壁如今呼籲,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應「放下執念和面子問題」,調整疫苗施打策略,優先針對50歲以上還沒有施打第一劑的長者施打疫苗。蔡壁如指出,第二批91萬劑的BNT疫苗今天又將抵達台灣,累計到貨的BNT疫苗總數達184.2萬劑,在Delta變種病毒疑似到來的時候,給台灣社會很大的安全感,但她也質疑,這批得來不易的疫苗的使用,政府到底有沒有好好參詳?蔡壁如表示,全世界第一個使用mRNA疫苗的英國,主管疫苗與免疫施打的JCVI(英國疫苗接種和免疫聯合委員會)目前雖批准16到17歲青少年施打BNT疫苗,但針對16歲以下的青少年施打還在觀望中,我國決策應如JCVI提出專業的數據評估或參考重要研究結果,集合各方面的專家做清楚的決定,「而不是草率地跟著美國的腳步就急促地開放青少年施打」。蔡壁如強調,「青少年是台灣非常重要而且珍貴的戰略資源,涉及到青少年的政策能夠不小心嗎?」12至18歲的青少年目前不到150萬人,佔台灣人口比例很小,然而Covid-19是越高齡越致命,「面對Covid-19病毒,小孩是比大人、老人更強的強者,這是事實!」蔡壁如呼籲,珍貴的疫苗應先針對50歲以上還沒有施打第一劑的長者拉出保護網,目前連幼兒園的孩子都染疫,孩子們的家長正好是台灣奇怪疫苗施打順序下的犧牲者,正好是怎麼樣都打不到的「疫苗孤兒」,陳時中應放下執念和面子問題,因應疫情的變化持續的滾動式修正,「民眾需要比疫苗到貨更真切的安心感」。
-
2021-09-0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5運動助長壽 東奧隊醫教你避免肌少症上身
多運動可避免肌少症上身。甫結束東京奧運任務的長庚運動醫學團隊副主席林瀛洲在元氣網粉絲團直播時,詳解羽球、游泳、瑜伽、跑步等長壽運動,並傳授如何預防運動傷害、自我肌力檢測、居家肌力訓練的方法,以緩解身體痠痛。根據英國運動醫學雜誌發布一項持續做了15年的調查,列出前五名最有助於長壽的運動,分別為:持拍運動、游泳、瑜伽、跑步、球類運動。林瀛洲說明這些運動對健康的好處,以及其降低的死亡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第一名:持拍運動羽球、網球、桌球都是此類運動,可訓練眼手的協調。其中羽球是非常好的間歇性運動,老少咸宜,運動強度可以自己決定,讓心跳提升,達到心肺耐力訓練的效果,而腳步的移動可達到肌力平衡,揮拍的動作需要手眼協調跟神經反射,因此,打羽球能運動全身,具長壽養生的效果。第二名:游泳游泳是全身性的運動,對肌力訓練有很大的幫助。游泳對關節的衝擊比較小,水可以帶給身體一些阻力訓練,達到有氧燃脂的功效,游泳的運動傷害比較小。適合中高齡的人選擇這項運動。第三名:瑜伽瑜伽結合肌力訓練與伸展運動,是相當好的運動,在運動緊繃肌肉的同時,也可達到舒展的效果。第四名:跑步跑步是現在很風行的運動,路跑、線上路跑都有許多人響應,但跑步運動最常遇到膝蓋痛問題,但跑步不一定會傷膝蓋,建議在運動前要想辦法提升肌耐力,讓身體的結構夠強壯,才能與運動達到平衡,比較不容易發生運動傷害。第五名:球類運動年長者適合高爾夫球、槌球、木球等較緩和的球類運動。有規律運動的人較不易受傷。年紀漸長後,會擔心有「肌少症」,林瀛洲指出,在日常生活中觀察老年人的行為,若有走路愈來愈慢、無法轉開寶特瓶蓋的情況發生,這些是有肌少症的徵兆,要特別留心。建議可在家做簡單的肌力測試,找一張椅子測試是否有肌少症潛在的危險。預防肌少症,林瀛洲建議,平常在家可做「滑牆」運動,年輕人則可做深蹲運動,多多訓練肌力。但在家裡做運動,也要穿上室內運動鞋,不要穿拖鞋做運動,才可止滑並防止運動傷害的發生。
-
2021-09-07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照護/看見失智者的可能 照顧者的經驗甘苦談
「自從媽媽罹患了失智症,家人更常創造讓媽媽參與討論的機會,而且在聊天過程中,我們得知媽媽在學生時代竟然還是短跑選手,實在很感恩有這段彼此陪伴、共創記憶的日子。」當失智照顧者林宜瑾走出「看見失智者的可能」失智症照護影片,現身「110年臺北市失智症照護成果發表會暨嘉年華」,分享五年來的失智照護歷程以及如何聰明運用照護資源,現場參與民眾感同身受,各共照中心攤位也相應提供進一步認識失智症以及專業諮詢等資源,迴響熱絡。國際失智症月 看見失智者的可能根據統計,國人平均壽命為81.3歲,其中臺北市名列最長壽的城市,而面對高齡所帶來的失智症風險,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積極部署失智照護資源,於本月國際失智症月舉辦「110年臺北市失智症照護成果發表會暨嘉年華」,以資源大彙整的形式讓民眾一次掌握失智照護資訊,並且現場首映「看見失智者的可能」影片,故事中的兩位主角分別是早發型的阿茲海默症患者高大哥,以及五年來維持輕度失智症的楊女士,照顧者分享如何運用共照中心資源與據點特色課程,維持失智者的能力,自立生活。其中楊女士女兒林宜瑾現身失智症照護成果發表會,分享在家人陪伴下,母親可以發揮裁縫技藝,自製服裝贏得據點同學的讚美,也讓母親更有動力參與烹飪、種花等家事。她強調讓失智者多參與決定,得到成就感,是「智立生活」很重要的關鍵。六十歲確診失智症的高大哥是中重度失智症個案,高太太在影片中分享,先生在家有能力自行穿脫衣服、繫鞋帶,平時還可以跳跳繩,這些能力都是在失智據點接受體適能課程,維持肢體功能帶來的效果。粉絲專頁留言分享心得 送好禮兩位失智照顧者在影片中還秀出不少照片,讓人看見失智者因取得適切照護資源,帶來生活的改變。如果您也願意不藏私貢獻失智照護經驗,幫助更多失智症家庭,110年9月26日起至10月8日,歡迎您上網搜尋觀看「看見失智者的可能」影片後,於「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留言分享心得至少100字,就有機會獲得《關於失智,醫生忙到沒告訴你的事》及電子咖啡券好禮。觀看完整版「看見失智者的可能」影片網址:https://www.youtube.com/embed/QxwUP1m7xso?rel=0 各區失智共同照護中心與失智社區服務據點聯絡方式,請洽詢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失智症服務網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Line官方帳號 市民如有關失智照護需求,可以手機、市話直撥1966,將有照顧管理中心專人提供申請長照相關服務或轉介資源。
-
2021-09-06 養生.聰明飲食
吃牡蠣看時候 漁民經驗談秋節前食用口感較好
農曆七月結束,中秋的腳步近了,鮮蚵向來是受歡迎的中秋烤肉食材,彰化縣潮間帶牡蠣每台斤售價150元到180元,有管道才買得到在地牡蠣,中秋過後東北季風轉強,預期牡蠣還會再漲價,漁民建議消費者中秋之前購買,牡犡既肥美又比較便宜。芳苑鄉姚姓漁民說,牡蠣價格連年上漲,跟漁村人口高齡化、蚵地面積減少有密切關係,年輕人回來的不多,出海養蚵的人力逐年老化,坐在村內剝蚵的平均年齡超過70歲,80歲以上比比皆是,越來越少人養蚵讓牡蠣成本大為提高。姚姓漁民又說,西部沿海適合養蚵的潮間帶先後開發工業區,從彰濱工業區、雲林麥寮工業區,到現在離岸風機施工,都改變原來潮間帶的地形地貌和生態,彰化蚵田12小時泡在海水裡,12小時日曬,工業開發漂沙讓灘地凸起或下沈,有些地方不再適合養蚵,牡蠣減產也墊高價格。牡蠣含鋅量高,營養豐富,被稱為「海洋牛奶」零售價今年來到每台斤180元,但漁村產地售價150元到170元,芳苑鄉洪姓漁民表示,180元是賣到外面零售市場的價格,150元是漁家自售價,160元至170元是產地零售價,若假日有空到芳苑鄉漁村遊玩,順便買牡蠣很划算。洪姓漁民指出,中秋一到,東北季風轉強,海浪較強,牡蠣就會縮小,肥美度下降,如想食用較好品質的牡蠣最好在中秋之前採買,不過今年8月到現在經常下雨,海水鹹度變淡又容易混濁,影響牡蠣生長,彰化在地牡蠣產量大減,有些漁家買嘉義東石鄉牡蠣來剖。如何分辨「彰化蚵」與「東石蚵」?洪姓漁民說,彰化牡蠣又稱珍珠蚵,身體較小,顏色較白,口感較Q彈,久煮湯汁乳白色,東石牡蠣的身體較大,身體微黃,口感較軟,久煮湯汁的顏色就不一定,因東石蚵以彰化蚵賣給消費者,所以零售價格相同,如果不挑嘴,台灣蚵都很好,若有偏愛,建議多觀察再購買自己喜歡的牡蠣。
-
2021-09-05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健保大數據/去年肺炎因防疫大減 進加護病房患者卻沒少
新冠肺炎肆虐一年多,社會大眾對於肺炎的診斷和治療也耳熟能詳,其實除了新冠病毒之外,還有很多病毒和細菌會造成肺炎,都可能經歷與新冠肺炎類似的診療過程。健保資料顯示,過去每年大約有80到90萬人診斷出肺炎,去年才因防疫推廣勤洗手、戴口罩而減少到54萬人。長者肺炎住院率高,兒童多在門診治療。健保資料顯示,肺炎病人主要集中於0至19歲,大約有20至30多萬人,其次才是60以上及80歲以上長者。臺北榮總胸腔部呼吸感染免疫科科主任馮嘉毅表示,年齡集中在兩端並不意外,這與感染性疾病的特性有關。兒童病人大多為10歲以下,病毒感染引發肺炎的比率較高,但若看肺炎病人在整體兒童人口當中的比率,未必會高於長者肺炎的比率。馮嘉毅分析,長者的肺炎主要由細菌引起,病情通常比較嚴重,如果細看不同年齡層肺炎病人在門診就醫或住院的比率,可能會看到肺炎的長者有一到兩成都需要住院,甚至需要加護病房,但孩童可在門診治療的比率會比較高。診斷需靠胸部X光,診所數據未必為真正肺炎人數。從各層級醫療院所的肺炎就醫人數來看,可以發現前十名除了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還有兩間兒科診所。北榮總胸腔部呼吸治療科主任陽光耀表示,肺炎的標準診斷需要檢視胸部X光影像有無肺部浸潤,基層診所通常無法拍X光,主要是依靠臨床診斷,因此在解讀健保診斷人數資料時,要考慮到這會受到基層診所診斷方式的特性影響,不見得能代表真正的肺炎病人數量。陽光耀表示,由醫院門、急診申報的肺炎,比較可能有經過胸部X光確診,確診後是否需要住院治療,與病人嚴重程度、照顧需求有關。去年防疫,肺炎人數大減,但病況嚴重者比率升高。即便去年因推廣防疫措施,肺炎人數從79至90萬減少到54萬人,但需要住加護病房的肺炎人數變化並不大,每年都是兩萬多人,平均每人醫療費用22萬元。馮嘉毅指出,疫情讓一般民眾不敢到醫院,有些會拖到嚴重才來,或直接去急診;病況較嚴重的病人比率提高了,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去年健保人均醫療費用,反而比前兩年還高。陽光耀分析,去年各年齡層下降幅度最不明顯的,是80歲以上的肺炎,因為高齡者本身就有較高的肺炎風險,就算沒有感冒,也可能得到肺炎,甚至需要住院。健保資料也看到,地區醫院收治肺炎病患人數不高,但加護病房收治的比率很高,較低的也有四成,最高可達將近百分之百;呼吸器平均使用天數也高,前十名平均呼吸器使用天數可長達135至245天。「脫離呼吸器」定義為出院前五天都不用呼吸器,「呼吸器脫離率」為呼吸器脫離次數除以住院人次。數據顯示,肺炎病患使用呼吸器的前十大醫院中,大約有二到四成可以在出院前五天脫離呼吸器。小型醫院附設呼吸照護病房,與呼吸器使用天數長有關。馮嘉毅表示,這可能反應了不同層級醫院病人來源、醫療資源的差異,每個醫院都有其獨特情況,很難一概而論。比如在醫學中心,醫療人力資源相對充裕,醫師認為將相對輕症的病人收治於普通病房就可以處理,但同樣嚴重度的病人若是在中小型醫院,醫師可能覺得收治於加護病房比較適合,因此造成加護病房收治比率的差異。有關呼吸器使用天數長的原因,陽光耀和馮嘉毅都認為,很多小型醫院附設呼吸照護病房(RCW),本來就有長期呼吸器依賴的病人,因為感染肺炎、病況惡化時轉入加護病房,因此可能有加護病房入住率特別高、呼吸器使用天數特別長的現象。馮嘉毅表示,肺炎病人是否能脫離呼吸器,雖然可能與醫療團隊的經驗與處理方式有關,但更關鍵的因素還是病人的病況。例如80歲以上,有惡性腫瘤病史、嚴重糖尿病、肺功能受損等,這些都會導致脫離呼吸器的機率降低。不過,入住加護病房後,病人及家屬願意討論DNR的比率會提高,且年紀越大意願越高,整體來說,大約一半以上的長者和家屬都會願意簽署。
-
2021-09-04 新聞.長期照護
65歲照顧45歲 雙老家庭增多 各國都在找解方
心智障礙者身體機能的退化比一般人提早約20年,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65歲之人,表示心智障礙者約45歲開始邁入老年期。高齡化社會使得家中65歲以上長輩需照顧45歲以上心智障礙者的「雙老家庭」比例逐年升高。這是世界各國都在面對的問題,也都尚在找尋解決方案。精神科醫師王浩威曾經研究先進國家如何面對自閉孩子離開學校之後的生活,驚訝地發現,超高齡化的日本沒有這樣的官方系統或民間組織:美國雖有民間組織,但成功模式卻難以維持;北歐國家雖有不錯例子,18歲成年後卻完全由國家負責,不像台灣,親子間的依存那麼深不可分。他認為,肯納雙老家園是台灣歷史上的新里程,也是人類歷史上重新學習互助互信的重要行動。
-
2021-09-04 新聞.長期照護
為兒打拚且歷經婚變和癌症! 70歲的彭玉燕花了20年努力不懈 ,為肯納兒打造終老的家
那些我們聽過的自閉兒、腦麻兒、唐氏兒…也都老了,身體機能的快速老化,加上醫療帶來的高齡,台灣愈來愈多「老父母照顧將老身心障礙者」的雙老家庭,他們該何去何從?70歲的人生應該是什麼模樣?今年年底前,70歲的彭玉燕和30幾戶家長,將帶著已屆中年、心智障礙(多數是自閉症)的孩子搬進剛蓋好、位於桃園龍潭的「肯納親子住宅」。這個盼了好久的「雙老家園」,是花了20幾年才蓋起來的。為兒打拚 歷經婚變和癌症30多年前,彭玉燕5歲的兒子吉爾被診斷出自閉症,那時舉家到巴西創業的她開始巴西台灣兩地跑,她把巴西特教老師帶到台灣學早期療育、在巴西找最好的精神科醫師,她告訴自己:「我一定教得好!」吉爾感受強、體能好,騎車、游泳、騎馬都無師自通,但卻因溝通及情緒障礙,總用吼叫及激烈身體語言表達恐懼與慌張,讓彭玉燕生活是一場又一場的混戰。吉爾7歲那年,彭玉燕決定帶他回台定居,過著很多自閉症孩子的母親都曾經歷的生活——家人指責:「吉爾都是被妳寵壞的!」在發展事業與照顧孩子間奔波,常須做出兩難抉擇;她和先生後來也因為對孩子的照顧想法不同而離異。屋漏偏逢連夜雨,沒多久她發現自己罹患乳癌第三期。安置未來 四個家庭創立肯納園蠟燭兩頭燒,加上疾病帶來生命的迫切感,她憂心已成年的吉爾未來的安置。於是,彭玉燕和其他三個自閉症家庭決定,為孩子建造一座融合機構和居家照顧的居所,讓自閉症孩子及其家庭可彼此照顧。花蓮「肯納園」於2001年啟用。為了讓家園永續,他們成立「肯納自閉症基金會」,把關心擴及所有成人自閉症者。但花蓮肯納的莊園之夢終究沒有持續,家長組成的肯納園開始面對現實與專業的問題,例如農地使用限制,或是花蓮不易援引充足的資源等等。後來這些家庭離開了花蓮,基金會把基地轉移到台北,這幾年來在雙北拓展成為6間服務自閉症(極少數其他心智障礙)青年的小型作業所,多數孩子在作業所有穩定的學習,卻無法習得完全獨立生活的能力,但是大家都老了——擔負照顧責任的父母老了,孩子也老了。時間的急迫性再度攏上心頭,身體衰老、癌症的家長焦慮著孩子的老後。肯納同儕 孩子相處更自在這些年,彭玉燕思考過各種吉爾的安老模式。她參訪國內外機構,那些當患者情緒不穩定就餵藥,或者乾脆綁起來的教養院總是傷透她的心,即便是養護做得不差的機構,吉爾只要察覺媽媽可能要將他送走就會開始焦慮,彭玉燕也充滿不安,「我徹底看清楚,我完全沒有可能把孩子單獨放在機構裡。」前幾年,彭玉燕嘗試整修楊梅老家蓋起大樓,讓吉爾熟悉的親戚住在同一棟。經過了兩個熱鬧開心的農曆年,彭玉燕感受到,吉爾身處愛他的、友善的親人中仍像個局外人。有個家長跟彭玉燕說:「我做過同樣的事!」她再度領悟到,吉爾不可能在正常人的世界裡過正常生活。反而這群孩子和「肯納族同儕」在一起時卻很自在、有安全感,他們可以一起唱KTV形成獨有的秩序和盡情的歡樂,即便沒有人能完整唱完一首歌。目前身心障礙者教育的主流是「回歸社會」,「我們一直教他們『社會化』,過跟我們一樣的生活,但若真的學不會,難道要將不會游泳的孩子丟進大海裡?為什麼我們不能讓他在小池子裡享受玩水的快樂?」彭玉燕沒有時間坐等政府福利政策完善,決定再度主動出擊。家長孩子 共居共老更完善彭玉燕又回到20幾年前開始找地蓋園區的階段,不一樣的是,落腳桃園龍潭的「肯納社福園區」,記取花蓮無法永續的經驗,融合了在雙北社區服務的學習,除了親子住宅外,還規畫了「社福大樓」,延續孩子自學校畢業後隨即中止的學習。除此之外,社福大樓還有咖啡店、餐廳、社會企業進駐,功能好的孩子還能在此工作。社福大樓也規畫了高齡養護中心,當父母已老到無法行動需要人照顧便住進來,孩子仍可天天陪伴探望。這是一個更靠近理想的雙老家園,這群家長與孩子在此共居共老,直至彼此善終。這個舉世第一個為心智障礙者建造的雙老家園,充滿永不放棄的實驗精神,它或許並不完美,卻一直在尋找最好的可能。這群人用了20幾年的時光,從花蓮到龍潭,走了120多公里的路,終於覓得得以和孩子終老的住所。
-
2021-09-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專家憂長榮恐暗藏未爆彈 籲全面篩檢、拚第二劑覆蓋率
長榮航空5天內3名機師確診,其中一名機師的兒子也染疫,病毒傳播鏈已進入家庭,並威脅社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說「高度懷疑是Delta變異株」,設下三道防疫防火牆力阻Delta入侵。國內專家直言「嗅到濃濃華航諾富特事件的味道」,不只長榮航空,其餘國籍機組員風險相同,恐怕不只有3位機師確診,應全面篩檢盡速找出感染源。同時,長者的第二劑覆蓋率應同時進行。指揮中心昨火速下達三道防火牆命令,國籍機組員施打兩劑疫苗者5+9隔離檢疫提前上路、確診兒就讀學校其同班同學家人「預防性集中檢疫」、桃園市疫情警戒升級加強版二級。就怕突破性感染成為Delta變異株入侵台灣的破口。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昨表示,長榮機師染疫事件,與今年4月華航諾富特事件「非常相似」,提前上路的機組人員隔離檢疫措施恐怕還不足以阻擋Delta變異株,現階段最應該做的是「快去找感染源」,長榮航空應該要擴大採檢,染疫者恐怕不只這3位機師。全國防疫學會理事長、中國附醫感染科主治醫師王任賢表示,Delta變異株的傳播力極強,加上有免疫逃脫的特性,即使打完兩劑疫苗滿14天,發生突破性感染的機率更高。無論是國籍航空機組人員、外籍機組人員高頻率的採檢是必要措施,採檢陽性,不建議依照症狀送隔離場域,如果感染的是Delta變異株,即使是輕症,放在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擴散的風險極高,一定要全數送醫院隔離治療。衝第一劑覆蓋率兼顧公平也利於公共防疫? 蘇益仁:完全不公平長榮機師染疫案加上家庭群聚事件,Delta變異株再次威脅台灣疫情。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表示,Delta一定會來到台灣,高風險族群的第二劑施打覆蓋率「一定要盡速追上來」,各國施打疫苗都是第一劑已經打滿40%時,第二劑覆蓋率同時也達到20%。台灣的情形是第一劑覆蓋率衝上40%以上,第二劑卻在5%以下。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先前再次說明國內的疫苗接種政策,無論是已經到貨的BNT疫苗,還是AZ等各種疫苗,還是以提高第一劑接種覆蓋率為主,一方面也有利於公共防疫,一方面也相較公平。蘇益仁批評,面對病毒,讓所有人都打第一劑疫苗,在他眼裡根本不是公平。蘇益仁表示,身體的免疫功能隨年紀增加,本來就會愈來愈差,對高齡長者而言,打完第一劑疫苗發生重症死亡的比例,等於是年輕人完全沒有接種疫苗。現在年輕人打完一劑疫苗後,等於是長輩要打至少兩劑疫苗才能比擬。「這怎麼會公平?」面對病毒,長輩與年輕人相比本來就不公平。蘇益仁呼籲政府,現在應盡速布局長者或重症死亡高風險民眾的第二劑布局,否則Delta變異株入侵,恐怕又會是一次災難。何美鄉:趁冬季來臨前 盡速在長者身上打滿二劑何美鄉表示,國內現有千萬劑疫苗量,若全數集中施打五十歲以上長者等高風險族群,現已足夠讓長輩施打完二劑疫苗,具完整保護力。然而國內,在有現疫苗量下未積極提高長者施打率,而是不斷向下開放至年輕族群施打,對於預防重症及死亡率風險反而更大。何美鄉表示,目前台灣仍處於夏季時節,若邁入冬季之後,又會有另一波感染高峰,未來若將抵台的一兩百萬劑疫苗,應先盡快施打在長者身上,盡快補足二劑完整保護力。何美鄉表示,國內仍有三成多的長者連第一劑疫苗都沒打過,也許是不敢打、剛好在生病沒辦法打等多重因素,無論如何,他們都是一定要重點保護的高風險族群。即使沒有任何一款新冠疫苗可以有效預防感染,但研究證實可以降低重症。她疾呼,無論是哪一種疫苗來,政府一定要不斷回頭,將長者打好、打滿,而不是不斷往下開放。
-
2021-09-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青壯年及中高齡BNT、莫德納兩頭空!陳時中抱歉久等了
國內首批BNT疫苗抵台,然而卻要優先給12至17歲、18至22歲年輕族群施打,有許多40多歲民眾想打mRNA疫苗,不只排不到莫德納疫苗又打不到BNT疫苗,導致兩頭空。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指出,目前首批優先給年輕族群施打,之後還有更大的疫苗量到貨,將來會按照年齡層施打,並表示「很抱歉,讓大家久等了。」另外國內還有一批85歲以上長者,即將施打疫苗滿12週,卻無法施打到BNT疫苗,反而優先給18歲至22歲施打。對此陳時中表示,目前對於過去不同廠牌的疫苗近來,國內多數年齡層已經有過了一段時間施打,但年輕族群都沒有機會施打到,會讓沒有機會的人有一次施打機會。然而國內現已全民接種第一劑為目標,但國際上有許多國家已經使打到第三劑,部署是否太慢。陳時中表示,「各國根據施打情況去打第三劑,我們也不例外,只要第一劑打完就會打第二劑,目前台灣對於包括第三劑的疫苗,也有準備相當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