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2 新聞.健康知識+
搜尋
體溫
共找到
1425
筆 文章
-
-
2019-12-01 新聞.杏林.診間
手術麻醉到底危不危險?幾點沒注意讓風險三級跳
大到開刀,小到拔牙,一般人多少有麻醉經驗,然而麻醉絕對不只是讓病人「不痛」或睡著,麻醉過程中其實存在許多致命風險。 什麼是麻醉?高雄長庚醫院麻醉科張國安醫師說明,「麻」就是「不痛」,「醉」就是「不知」,再加上「不動」,麻醉可以讓手術順利進行,並減輕病人的不適和恐懼。 麻醉方式有許多種,醫師會依手術方式、手術時間長短和患者身體狀況來評估選擇。較大型的手術,通常使用全身麻醉,用藥物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反應和肌肉反射,讓病人不痛、不知、不動;有些時間短、範圍小的手術,可採用「舒眠麻醉」,利用少量靜脈注射,如Propofol讓患者睡著,再視需要於手術部位施以局部麻醉;此外,也有讓病人仍保持清醒的麻醉,利用區域性神經阻斷,達到局部麻醉止痛效果,例如無痛分娩等。 在選擇醫療機構或決定是否手術前,也需要瞭解手術過程中是否有麻醉醫師的參與。張國安說明,麻醉風險會受到個人體質、疾病、生活方式的影響,術前病人應要說清楚是否有心血管疾病、貧血、懷孕、感冒、氣喘、正在服用的藥物,以及家族是否有手術麻醉過敏史等,生活飲食方面也要告知是否有喝酒或抽菸等習慣、有無經常食用納豆、魚油等保健食品;若有不願輸血的情形,例如耶和華見證者,也應事先讓醫師知情,醫師才能評估適合的麻醉處置。 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手術大小,麻醉都有一定的風險,因為麻醉不只是讓病人睡著,也會影響呼吸、心跳、血壓、肌肉反應,加上每個人對麻醉藥物的反應可能不同,少數體質較特殊的人,還可能出現藥物過敏、惡性高熱等難以預期的嚴重併發症,甚至可能有致命風險。 以麻醉的嚴重不良反應「惡性高熱」為例,病人體溫會在麻醉中急速飆高,引起橫紋肌溶解、急性腎衰竭等,甚至可能致命,但只要能在第一時間注射解藥dantrolene,死亡率可大幅降低;這種疾病雖難以事先預期,但已知可能與遺傳和藥物有關,所以病人家族中若曾出現「惡性高熱」病史,一定要提前告知,讓麻醉醫師可以調整藥物並且做好準備。 張國安醫師再次提醒,絕不能輕忽手術的麻醉風險,不僅應該要尋求合格的醫療院所進行,在術前充分也得溝通,問明麻醉方式、風險、是否由合格醫師執行麻醉,院所是否備有急救設備或藥物等,才是降低麻醉風險的重要關鍵。 延伸閱讀: 害怕治好的乳癌又復發? 這件事千萬不可偷懶 看病別再只回答還好! 3問題一定要跟醫師說
-
2019-11-28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類風濕性關節炎自行停藥 他手關節變形不能再治病
擁有醫療專業背景,不見得就一定是個好病人,一名40多歲牙科醫師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手指僵硬疼痛,幫病人看牙時,動作變得不靈活。確診後必須服用類固醇、免疫調節劑等藥物,但他擔心副作用而自行中斷用藥,沒想到拖了一兩年,手關節扭曲變形,再也無法執醫。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主任張棋楨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為一種慢性的自體免疫疾病,體內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導致免疫系統異常,反過來「攻擊」關節處,導致手指關節、手掌關節、手腕關節發炎疼痛。據統計,全國約有12萬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好發於40至50歲,女性發病率約為男性的三至四倍,疾病初期症狀為對稱性的關節疼痛、僵硬,有些人以為是疲勞痠痛、關節扭拉傷,而接受推拿按摩,以致症狀更嚴重,如未能把握發病後的一兩年黃金治療期,可能關節變形,造成永久傷害。傳統治療類風濕關節炎藥物為止痛消炎藥物、類固醇、免疫調節劑,但副作用較高,以致不少患者自行停藥,或是嘗試其他偏方。張棋楨說,治療類風濕關節炎藥物愈來愈多,有機會達到完全緩解。依照健保規定,確診後必須持續接受傳統口服藥物治療,五六成使用傳統藥物,就能獲得不錯的療效。如病情嚴重,即能申請生物製劑給付,只要遵從醫囑持續用藥,病情就能獲得良好控制。目前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生物製劑約有七種,可分為口服、針劑,而針劑又有不同類型,一周一針、兩周一針,甚至一個月打一針,醫師依據不同的作用機轉與患者個別情況選擇使用,也有生物製劑可單獨施打,無須搭配抗風濕藥物,減少過敏、肝臟功能低下等副作用,提高患者接受意願。「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如同人體溫度計」,張棋楨說,最近早晚溫差大,許多病患關節疼痛惡化,病情不穩定,回診人數明顯增加,建議病友務必規律用藥,可以多泡熱水澡、使用電毯,透過熱敷來舒緩疼痛不適。
-
2019-11-28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牙醫罹類風濕性關節炎自行停藥 手關節變形不能再治病
擁有醫療專業背景,不見得就一定是個好病人,一名四十多歲牙科醫師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手指僵硬疼痛,幫病人看牙時,動作變得不靈活。確診後,必須服用類固醇、免疫調節劑等藥物,但他因擔心副作用而自行中斷用藥,沒想到,拖了一兩年,手關節扭曲變形,再也無法執醫。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主任張棋楨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為一種慢性的自體免疫疾病,體內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導致免疫系統異常,反過來「攻擊」關節處,導致手指關節、手掌關節、手腕關節發炎疼痛。據統計,全國約有12萬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好發於40至50歲,女性發病率約為男性的三至四倍。疾病初期症狀為對稱性的關節疼痛、僵硬,有些人以為是疲勞痠痛、關節扭拉傷,而接受推拿按摩,以致症狀更嚴重。如未能把握發病後的一兩年黃金治療期,可能關節變形,造成永久傷害。傳統治療類風濕關節炎藥物為止痛消炎藥物、類固醇、免疫調節劑,但副作用較高,以致不少患者自行停藥,或是嘗試其他偏方。張棋楨說,治療類風濕關節炎藥物越來越多,有機會達到完全緩解。依照健保規定,確診後必須持續接受傳統口服藥物治療,五六成使用傳統藥物,就能獲得不錯的療效。如病情嚴重,即能申請生物製劑給付,只要遵從醫囑持續用藥,病情就能獲得良好控制。目前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生物製劑約有七種,可分為口服、針劑,而針劑又有不同類型,一周一針、兩周一針,甚至一個月打一針,醫師依據不同的作用機轉與患者個別情況選擇使用,也有生物製劑可單獨施打,無須搭配抗風濕藥物,減少過敏、肝臟功能低下等副作用,提高患者接受意願。「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如同人體溫度計」張棋楨說,最近早晚溫差大,許多病患關節疼痛惡化,病情不穩定,回診人數明顯增加,建議病友務必規律用藥,可以多泡熱水澡、使用電毯,透過熱敷來舒緩疼痛不適。
-
2019-11-27 新聞.健康知識+
洗澡前不宜刮鬍子?關於刮鬍子該注意的5件事
鬍子是大多數男性都會出現的生理特徵。男性在進入青春期後就會開始長鬍子,而鬍子的生長速度一般都比頭髮要快。近期網路上出現一篇文章說:男性的壽命與刮鬍子的次數是正比的,刮鬍子越頻繁,相對來說壽命就會越長。不少人對這個說法感到疑惑,這個說法究竟是從何而來的呢?這篇文章說:當男性荷爾蒙分泌旺盛時,鬍鬚就長得快,而且需要更快的頻率刮擦。這說明著生命綿延不斷,生生不息。也就說明了鬍鬚被刮得越頻繁,壽命就會越長。相反地,雄激素分泌較少的人的鬍鬚生長速度較慢,因此刮擦頻率較低。 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雄性荷爾蒙的解釋論看似有道理,但是也存在著漏洞。因為刮鬍子頻率與壽命並沒有太大關係。不然一些因遺傳沒長鬍子的人就能說他壽命短!?鬍鬚生長的速度不僅僅依靠的是內分泌,還與遺傳及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另外在不同年齡段的男性,鬍鬚的生長速度也是不一樣。並且一般來說鬍鬚生長分階段性。當青春期的時候,鬍子會長得很快;成年期時,鬍子生長速率會逐漸降低;當中年到老年時,鬍鬚生長速度會更加緩慢。因此,僅從刮鬍子的頻率來判斷壽命長短的說法是有些荒謬的。 說到刮鬍子,有一些事情是你需要知道的。在以下幾個時間段最好不要刮鬍子:第一、20歲之前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可以看到身邊的很多男孩在青春期開始長鬍子,他們大多數是十分興奮的,覺得自己終於長大了,而鬍子讓他們看起來更“man”。然後自我感覺拿起刮鬍刀刮鬍子的樣子帥極了。 不過,在這段時間內最好不要刮鬍子。因為剛進入青春期,長出來的是黑色的絨毛,而並非真正意義上的鬍子。如果這時候頻繁的去刮擦,皮膚不僅會變得粗糙而且會很容易受到傷害。 第二、劇烈運動前後因為運動時身體的血液循環會加快,劇烈運動會大量出汗,汗水會對剛剛刮過的皮膚產生刺激,皮膚會產生灼燒感。如果刮鬍子過程中刮了個小傷口的話,這時就很容易引起感染。 第三、洗澡之前洗澡時人的體溫會升高,心率加快,血管擴張。這時候會對剛被刮擦過的皮膚產生細菌感染,造成皮膚損傷。 那正確刮鬍是什麼時候?早上起床半小時之後是刮鬍子的最佳時間。因為在一晚上的睡眠之後,皮膚的油脂分泌旺盛,並且早上起床後皮膚相對來說較為放鬆,這段時間刮鬍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刮鬍子的時候又該注意哪些問題?1、在洗澡後而不是洗澡前刮鬍洗澡前刮鬍的害處不再贅述,洗澡後的皮膚是放鬆的,並且此時的鬍鬚更為柔軟,含有較高的濕度,此時刮鬍須會比較容易刮乾淨,並且也大大減少了刮傷的機率。2、鬍鬚並不是刮得越光滑就越好因為每個人的臉型不同,毛孔生長狀態也不同,如果刮鬍子時只是順著毛孔,並不能完全刮乾淨。因此一些人開始全方位開攻,最後形成倒鬚,出現腫脹刺痛感。所以為了皮膚健康,不要過分追求光滑。 3、刮鬍前使用洗面乳並進行熱敷軟化很多男士只簡單的用清水隨便洗下臉就開始刮鬍了,其實這種操作並不正確。清水並不能洗淨油脂及污垢,建議剃須前用潔面乳徹底清潔皮膚,再用熱毛巾熱敷鬍鬚處半分鐘,以軟化鬍鬚,以便更好的刮擦。4、注意刮鬍刀片的衛生清潔問題因為刀片很容易滋生細菌,建議剃須完成後用清水清洗刀片,並使用酒精棉擦拭刀片,待乾燥後再收起。 5、刮鬍後要進行皮膚護理刮完鬍子後的皮膚很脆弱敏感,並且刮鬍過程中可能會對肌膚產生細小的損傷。進行皮膚護理能夠有效避免毛孔粗大及皮膚炎症的發生。本文摘自《漫說健康》
-
2019-11-27 失智.名人專家
曹汶龍/分享照護失智母快樂秘訣 失智症權威:別老問「我是誰」
照顧失智者,總是辛苦而漫長,除了體力與耐力的拔河,面對親人的記憶消褪,更是淚往肚裡吞?——過往對長期照護的悲情印象,在71歲的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身上,竟完全令人改觀!身為失智症權威,他陪伴失智的母親吃飯、聊天、唱歌、換假牙、玩皮球,過程平凡無奇,卻充滿歡樂與溫暖的真摯情感,這些生活影片一經分享到臉書上,立刻感染大批網友,也不免讓人好奇,如何才能做到?「就像在跟孩子玩,母親感受不到壓力,看到我就會有笑容。」曹汶龍解釋。他在7年多前,發現母親生活無法自理,退化症狀逐漸嚴重,就把自己當作「母親的母親」。一邊照顧著「老小孩」,一邊是收治無數失智病人的醫師,這「跟孩子玩」的道理背後,有他長年深切的體悟,幾乎可成為照顧者的參考範本。 照顧老人像照顧孩子,找出母親隱疾他以神經科專長,去年底隱約發現,母親「退化速度變快了」。例如吃飯不會用筷子,湯匙也懶得拿,到最後需要人餵,說話和動作也較為遲鈍,他認為必有「異狀」。依臨床經驗,他擔心,長輩有時因碰撞或稍微出力,會發生硬腦膜出血,產生認知變化。又觀察母親無精打采,體溫比自己還高,卻沒有發燒,經過電腦斷層檢查後,才發現是子宮內部發炎,進行後續治療。曹汶龍依此說明,子女照顧父母,絕少會像家長照顧嬰兒那樣纖細敏感,常思考「孩子為什麼哭?」並且盡力找出原因;若換作照顧高齡失智長者,發現身心衰退症狀時,可能就認為理所當然,而忽略「身體還躲了一些東西」,才會弱上加弱。就醫過程中,一般人尚且會徬徨不安,如何安撫失智者,更是一門學問。他見母親在進行子宮手術前,對醫院環境感到陌生,而頻問「這是哪裡?」曹汶龍順著回答:「我們去美國,現在要坐飛機,要先閉眼睛睡覺喔」,當母親一閉眼,醫護人員就可以順利進行麻醉。他解釋,許多失智者會出現情緒化的衝突反應,往往是因為「尊嚴」被忽略,而所謂尊嚴,就是讓失智者保有對周遭環境的認知,減少「被忽視」的感受,並且有信賴的人陪伴在旁。設計新家時,他特別讓母親的房間保留大片落地窗,除了有自然採光,也可以直接看到家人在活動,「失智的老人,住的地方若能讓視野『通透』,心中就會開朗,自然就能笑口常開。」 照顧者別老問「我是誰」,徒增挫折感曹汶龍形容,「失智是腦袋裡面一塊塊地消失掉,細胞被侵犯而慢慢退化,不停去刺激也沒有用,只有增加他的自卑感。」例如,動不動就考他「我是誰?」當說錯時,急著糾正答案,看似加強記憶,但患者反而會感到被否定,出現失控的舉動,「大家就糾結在那裡。」他建議,照顧者要學會看「好的一面」,若完整的記憶是10分,與其指責他忘記7分,不如肯定他還記得的剩下3分,並且和這「3分」互動,如此一來,失智者就能提升自己「存在」的價值。曹汶龍曾在臉書上如此寫下:「每天早上母親都吃一個蛋。用她習慣的生活事件去執行,讓她覺得還是個有用的人。」遺忘的人事不需再執著,還記得的,就值得歡喜面對。他進一步解釋,退化過程如同生命逆轉,成人不會直接退為「嬰兒」,而是先從退回「青少年」開始──似懂非懂,叛逆又充滿懷疑,大約2、3年後,再退到更年幼的孩子,「我們要在不同的階段,陪他過那個階段的生活,嚴重的話,頂多就像小孩,就用小孩的玩法。」曹汶龍的母親,如今也像他的「小孫子」,晚餐後的時光最悠然,2人一起聊聊天,或拍手唱著母親熟悉的童謠和老歌,有時想到年幼時,母親也是這麼唱給他聽,拉拔到大,不禁眼眶泛紅,「母子互相關懷的情感,很多也很微妙。」 「其實失智很可愛,要懂得他在想什麼。」曹汶龍分享,失智者常會說出「不符現實」的話,也許前言不對後語,把兒子當作先生,因而用怒罵的口吻來講話,這時不用動氣,「就用演戲的方法,把自己當導演,配合扮演角色,用這樣子來看,就會發覺生活很精彩。」他分析,當腦部退化到額葉,節制力會降低,也許容易疑神疑鬼,或生活習慣變得不愛乾淨,三更半夜不睡覺,若情況嚴重干擾別人,在醫師和家屬充分溝通之下,也可透過一些藥物,來調整患者情緒。雕塑母親如菩薩,提前練習老後模樣曹汶龍被網友喻為「現代老萊子」,母親則是笑口常開、反應純真的「曹奶奶」,當他看著母親,也像在看著更老之後的自己,因而心生感謝,「製造一個母親可愛的形象,等於給自己一個機會,雕塑一個菩薩,知道方法了,將來活到那時候,也把自己雕成那樣。」若將來有一天也罹患了失智症呢?他搖了搖手機,是這麼想的,「老天若讓我走到那一步,我想我會不一樣的!現在已經養成習慣,把約會寫在行事曆,訂高鐵票、付款都用app,將來飲食、保全等服務,點一點螢幕都有,也不必到安養院。」曹汶龍隨著工作地點的變遷,40多年來都把父母帶在身旁照顧,事親至孝,他強調,家庭關係之所以融洽,有賴另一半的包容,「要對太太要特別好,做先生各方面要尊敬她,讓她有很大的自由空間。」 住過台北、花蓮、如今在嘉義定居,他和住家周圍的退休鄰居們組成「共老圈」,常聚在一起交流。今年父親節,兒女都在外地,「共老圈」就在餐廳訂下一桌菜來慶祝,樂得自在開心。主動出擊走入失智家庭,自在不求名利在國內,嘉義縣的老年人口比率居全台之冠,曹汶龍同時為嘉義縣失智共同照護中心主持人,在看門診之外,一週有超過3天走入社區,開設「記憶保養班」,也幫助更多失智患者接受正規治療。從國防醫學院畢業,開創國內神經內科體系,他如今行醫近半世紀,更專注於失智症照護領域,「我已經過了退休年齡,還沒退就不會退,我現在做的東西,別人認為是需要我的,我出去不求名不求利,就很自在地努力。」他感受到,醫師到社區裡就是「核心人物」,雖然報酬不多,但動機很單純,就是基於對人的關懷,醫病之間都能獲得正向的能量。 曹汶龍發現,有許多失智者「躲在家中」,不肯來醫院,他開始實行「主動出擊」,結合醫師、個案管理暨護理師、社工、心理師等人組成團隊,到患者家中,一待超過一個小時,「家家都有本經,必須教他一些方法」,家屬果然大為感動,往後就願意配合治療。然而一名失智患者平均要做好幾項檢查,得來回跑幾趟醫院,他規劃「一條龍服務」,讓病人一來到醫院,可以接連從個管師測驗、斷層掃描檢查,最後再到診間,大幅減少周旋不同科別的不便。許多村落的「里長」主動協助找出失智患者,也是他眼中的關鍵人物,「我們幫了他,他們也幫了我們,里長會覺得他是專業的,要不然他沒有醫療後盾,就不會敢碰失智個案」,這是努力化解層層誤會下,一步一步嘗試走出來合作之路。 至今每個月,曹汶龍仍保留一天,從嘉義到台北慈濟醫院看診,許多北部的老患者等的就是這一天,他來回車程起碼要花上6個鐘頭,仍說「看到許多老朋友,很歡喜!」人生70,他認為確實值得歡喜,外在物質條件也沒有太多追求,「隨順因緣,當你覺得各方面都足夠,就什麼事都好做。」對於家中的老母親,和各地需要他的患者,則持續付出更多,並滿足地一無所求。原文:照顧失智長輩可以這麼快樂!曹汶龍:陪他玩,但別老問「我是誰?」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19-11-26 新聞.健康知識+
一天喝不到8杯水會怎樣?營養師建議可靠蔬果補水
我們通常都說斷水比斷食對人來說更危險,光喝水不吃東西,身體可以動用全身脂肪蛋白質來緊急供能,維持一段時間,而光吃食物不給水喝的話,機體只能支撐數天。斷食至所有體脂和組織蛋白耗盡50%時才會死亡,而斷水至失去全身水分10%就可能死亡。我們都聽說過一天要喝八杯水的說法,但是很多人都覺得難以做到,那麼喝不夠八杯水,身體就會慢慢變差嗎?身體缺水時,會感到口渴,並且影響體溫調節,如果長期缺水,會造成血液粘稠度增加,造成靜脈血栓的生成,所以一般對於中老年人都被建議多喝水。此外,缺水還會影響全身的生理功能,造成耳中風、肌肉痛,更可怕的是,會造成皮膚和內臟加速老化、大腦萎縮,影響機體整體功能,愛美的女性朋友要知道,喝水比買使用化妝品要便宜、有效多了。一般來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需要2500毫升左右的水來維持正常的機體代謝。乍看確實有點難以做到,但這其中,喝的水只占到大半,食物中的水佔一部分。正常條件下進行輕體力活動的成年人,每天大概需要喝水1500到1700毫升就夠了,大約是7到8杯。很多人搞不清楚這裡面的杯子究竟有多大,今天告訴大家,像普通的一次性紙杯那麼大就可以了,大家可以參照自己的杯子大小,來調整究竟喝幾杯水合適。另外,如果覺得直接喝水太枯燥,就可以在吃飯時多攝入一些水分,大家平時吃的水果蔬菜中都含有大量的水分,許多家庭還有喝湯的習慣,在飯間吃一些水果或者飯前喝湯,還可以增加我們的飽腹感,防止熱量攝入過多造成的肥胖,有助於減肥。還要提醒大家,最好不要等到渴了再喝水,那個時候機體缺水程度就已經比較大了。應該一次少喝,想起來就喝一口。如果覺得水實在寡淡,可以喝無氣蘇打水,無氣蘇打水為了迎合口味,會在裡面加一點甜味劑,沒有熱量卻有甜味。但不要用果汁或飲料代替。即使鮮榨果汁中都含有大量的糖分,很容易造成糖分攝入超標。飲料中的糖分更是超標,喝多了還有引起痛風的風險。本文摘自《爆炸營養食堂》,由十餘位專業營養師和媒體人組成的健康自媒體工作室,用原創文章和短視頻來評論熱點健康新聞,講述健康、營養、中醫、食療相關知識及趣事,帶您遠離健康謠言。
-
2019-11-26 新聞.健康知識+
上了年紀只能乖乖接受失眠?掃除障礙讓你一夜好眠
對於老年人的生物鐘特點,很多人存在這樣的認知:老年人,好像就該睡得少、起得早。 於是當老年人抱怨睡眠質量差,後面往往會跟一句“年齡大了,正常”。彷彿人老了,失眠和睡不好就是理所應當的。因此,老年人關於睡眠障礙的困擾,通常不被大家重視。老年人主動去醫院治療失眠的也很少。 年紀大了,就只能乖乖接受嚴重睡眠障礙的現實嗎?還真不是。對老年人而言,睡眠時間並不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反而增加,八九十歲的老年人每天的睡眠時間可能多達10~12小時。絕大多數老年人是受到了生理功能減退和疾病的影響,才睡得少、睡不好的。有睡眠障礙的老人,夜晚和早晨在幹嘛?調查顯示有45%的人存在睡眠問題,其中56.7%的老年人存在入睡困難、覺醒次數多和早醒的問題。年輕人呼呼大睡的時候,睡不好的老年人在經歷著什麼?眾人皆睡,我獨醒。入睡困難的老年人睡眠潛伏期較長,常常需要30分鐘以上,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入睡。 終於入睡,卻容易做夢又驚醒。不能熟睡、多夢的老年人,大多時間處於淺睡眠狀態,對外界刺激的敏感度提高。輕微的外界刺激或聲響都會讓老年人驚醒,夜間多次驚醒,次數大於等於2次。並且,老年人感覺自己整晚都在做夢,未能熟睡,甚至覺得自己沒有睡著,醒來後覺得全身乏力、疲勞感明顯。 再次入睡太困難,只好睜開眼睛早起床。早晨醒的時間比以往明顯提前,睡眠時間縮短。醒來後無法再次入睡,而且白天感到頭昏、精神不振、嗜睡、乏力等。整夜的累積睡眠時間明顯低於一般人,通常總時間不足5小時。根據美國睡眠基金會的最新研究推薦,18~64 歲的人每天睡7~9小時、65歲以上的人每天睡7~8小時,更容易保持身心健康。 雖然睡眠障礙不會直接威脅生命,但很可能引起焦慮、煩躁不安、精神疲乏,導致免疫功能低下、神經內分泌功能紊亂,增加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等風險,或者加重原有的基礎疾病,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以及其他伴隨疾病的恢復。身在老年,卻有必要擁有嬰兒般的睡眠。清掃睡眠障礙 老年人一夜好眠老年人的睡眠障礙錯綜複雜,行為習慣、睡眠環境、心理因素、藥物因素、疾病等均和睡眠質量有關。為老年人清掃睡眠障礙,自然是從以上因素著手。睡眠環境和生活行為習慣,是形成老年人睡眠障礙的重要因素,也是比較容易糾正的因素。改善老年人的睡眠環境,需要創造安靜、昏暗、溫度適宜、寢具舒適的睡眠環境。室內保持適宜的溫度,一般冬季為25℃左右,夏季為18~20℃,相對濕度50%~60%。注意調節室內光線,睡覺時拉上窗簾,盡量熄燈或使用地燈。床鋪應當安全舒適,有足夠的寬度和長度,被褥的厚度及枕頭的軟硬度應適中。存在意識障礙的老人要加床週護欄,以保證睡眠安全。 糾正不利於睡眠的生活習慣,如吸煙、過量飲酒、飲用過濃的咖啡或茶、暴飲暴食等。培養好習慣,平時多參加社交活動;每天運動,如快走,可以改善睡眠質量。 睡前,用熱水泡腳、按摩背部等,必要時備耳塞、眼罩;避免過度興奮,不在床上從事與睡眠無關的活動,如看書等;把床當作睡眠的專用場所,感到想睡覺才上床,而不是一累就上床。入睡困難或無法再入睡(無睡眠20分鐘後)時立刻起床到另一房間,直到睡意襲來。每天按時起床,避免白天久睡。 清掃完外界障礙,再讓我們一起來清掃老年人身體的障礙。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身體各項生理系統的功能衰退,激素的分泌逐漸減少,其中當屬褪黑激素對睡眠有重要影響。在自然睡眠中,褪黑素通過作用於褪黑素受體來控制晝夜節律。研究發現,在一天中,體溫、褪黑素、皮質醇的變化趨勢,老年人比年輕人早一小時左右。一般年輕人的體溫在22點後開始下降,準備進入睡眠狀態;而老年人的體溫大約從21點開始下降,甚至更早。早上也是一樣,老年人體溫上升的時間,比年輕人要早一小時,身體甦醒得更早。褪黑素的變化趨勢,跟體溫類似。 有睡眠障礙的老人,可以服用褪黑素受體激動劑。褪黑素受體激動劑與以往藥物的作用機制不同,是作用於褪黑素受體起效的一種調節睡眠的藥物,可以改善睡眠的效率,提高睡眠的總時間。但也有報導,患者長期使用褪黑素可能產生抑鬱症狀。 除了褪黑素受體激動劑,治療老年人睡眠障礙的藥物,還有苯二氮卓類藥物和非苯二氮䓬類藥物。 非苯二氮䓬類藥物,不良反應相對少,更適合老年人,尤其是入睡困難者。常用的非苯二氮䓬類藥物有唑吡坦和佐匹克隆,可以短期用於入睡困難的老年人,提高睡眠質量。 唑吡坦和佐匹克隆耐受性好,較少影響第二天的生活;老年人停藥後,也較少出現失眠反彈;可能出現嗜睡、胃腸道反應、頭暈、頭痛等不良反應。此外,佐匹克隆對於維持睡眠和改善早醒有一定優勢,但劑量不宜太大。 以前,苯二氮䓬類藥物一直是治療失眠的常用藥物,如咪達唑侖、艾司唑侖、氯硝西泮等,但近年來因為其對老年人的副作用已明確,所以不推薦使用。即使需要服用,也應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用藥。提醒大家:無論服用哪種藥物,謹遵醫囑是首要原則,請不要自行購買、隨意服用。 最後是疾病本身給老年人帶來的睡眠障礙了。老年人的健康狀況普遍較差,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症候群、甲狀腺功能亢進、關節炎等都可能導致睡眠障礙。本文摘自百科名醫網
-
2019-11-24 新聞.長期照護
上了年紀身高「倒勼」正常?醫師:比年輕時矮3公分要警覺
Q該陪同長輩就醫嗎?詹醫師說:病況複雜 家屬陪同較好如果長輩身體還算健康,行動無礙,只是一般小病要看醫師,或者只是慢性病要回診拿藥,讓他自己去就醫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若老人家病況比較複雜、病況控制得不好;或是長輩認知功能退化,每次去看完醫師,回來都交代得不清不楚,聽不懂或記不住醫囑。像這些情況,就需要有人陪同,而且最好是同住者或比較瞭解長輩生活的照顧者陪同比較好。陪同就醫的目的在於:把老人家目前生活與身體狀況跟醫師回報,同時也能瞭解目前的治療目標、用藥以及治療效果。在醫院陪伴長輩就醫的人,很多都是外籍看護,這並沒有什麼不好,但是,每一位外籍看護的語言溝通能力不同,細心程度也不同。有些外籍看護溝通能力很強,會很詳細聽取醫師意見並記下醫囑,同時也會細心回報病人狀況;但也有些外籍看護只是單純送長輩來醫院就診,無法這麼周到細緻。我建議,若長輩狀況不穩定,外籍看護又無法妥善傳達雙方資訊的情況下,做子女的最好還是能請假抽空陪同長輩就醫。有住在一起自然是最好,但就算平常沒有一起住,起碼溝通上會比較順利。陪同就醫可不是人到就好,而是要扮演好「橋梁」的角色。有些資訊應該要事先準備好,包括:瞭解長輩病史、記下長輩最近不舒服的症狀、目前服用的所有藥物清單(由於許多長輩有多項慢性病,為避免重複用藥,這項工作務必充分落實)、各項檢查報告的結果等,這樣在看醫師時,才能夠讓醫師迅速掌握病人的問題。對於醫師的解說,也應該細心記下,並詢問用藥的注意事項以及可能的副作用等。倘若無法做到經常陪病,也沒有合適的親友可以幫忙,或許可以考慮花點錢,申請居家服務,陪伴長輩就醫。但因居家服務員不可能瞭解長輩平常的狀況,上面我提醒的那些前置準備工作,一樣不可省,在合作時將資訊轉達移交給居家服務員,如此才能夠達到陪同就醫的最佳效果。Q「老倒勼」是正常的嗎?詹醫師說:比年輕時矮3公分 要提高警覺很多老人家上了年紀以後,身高就會縮水,或是「ㄎㄧㄠ ㄍㄨ」(駝背),有些長輩覺得反正人老了就是這樣,不以為意,就這樣擺著不管。但人之所以會「老倒勼」,可能是因為骨質變差。若骨質流失得很厲害,脊椎體的空洞很多、結構變差,就會被體重愈壓愈扁,變形到一個程度時,稱之為壓迫性骨折,就會產生駝背、身高變矮的問題。雖說人的身高隨年紀增加而略有縮水的狀況並不罕見,但很明顯的「老倒勼」,絕不是一個「必然」該有的正常現象。要變矮多少才叫作「矮很多」呢?從理學檢查的角度來看,老人家身高如果低於年輕時三公分,就算是變矮頗多,必須提高警覺。此外,也可以讓老人家背部貼著牆站立,測量頭枕部(就是後腦杓)跟牆壁的距離,正常來說,後腦杓應該可以貼著牆,但是如果有駝背現象,就會產生距離,無法貼著牆壁,如果牆壁跟頭枕部的間距超過三公分,就要懷疑是否有異常。還有一種在家也可以簡單測試的方法是:測量肋骨下緣跟骨盆的間距。把手放在老人家肋骨最下緣,用指寬來測量從肋骨下緣到骨盆之間的間距,正常人應該要有二、三指寬,或是大於五公分這麼寬,但有骨質疏鬆的老人家,由於脊椎椎體被壓得愈來愈扁,這個間距就會變小,如果小於一指幅寬(約二公分),恐怕就有脊椎異常。有「老倒勼」問題的老人家,應該到醫院做脊X光及骨密度檢測,如果確診,應接受骨質疏鬆的治療,以控制惡化的情況。Q 血壓、血糖飆高,要馬上就醫嗎?詹醫師說:低血糖、低血壓 危險性反而高如果長輩本來就有高血壓或糖尿病,一時的血壓飆高或血糖升高,我們倒不那麼擔心,比起血糖或血壓太高,比較擔心的反而是低血糖或低血壓。血壓太低有可能會暈眩甚至休克,如果平常血壓都是一百多,突然有一天變成七、八十,一定要趕快去看醫師。血糖也是一樣,高血糖固然不好,但低血糖「立即的」風險更大,血糖太低時,人是會昏迷的,嚴重的話可能會危及性命。當血糖低到60毫克/分升以下,就要趕緊吃顆糖把血糖拉上去,要是拉不上去或病人意識模糊,就要趕緊送醫。有人會問:送醫到底應該要等候看門診,還是直接掛急診?如果只是自己在家裡量到血壓飆到180毫米汞柱(mmHg),或血糖飆到200毫克/分升,通常並不會有立即的危險,可以按一般程序掛門診看醫師就好了。但如果長輩有低血糖、低血壓、發高燒、神智改變、使不上力、話講不出來等症狀,則千萬不要傻傻等門診,而要掛急診。因為老人家的病況瞬息萬變,很有可能會突然急轉直下,拖不得。十年前,我阿嬤還在世時,有一天下午二點,我媽媽打電話給我,說阿嬤覺得會冷,到下午四點,量體溫時已經到39度,等到晚上七點,申請到病床送到醫院,阿嬤血壓只剩下70,而她平常可是有高血壓的,卻在短短幾個鐘頭內病情驟變,弄到休克的地步。我們老人科很多醫師都遇過這樣的情形:病人掛了號,還沒等到看醫師,就已經走了。我自己也有這樣的經驗,一位阿嬤病患坐在候診區上等著要看診,等著等著就不動了,周圍的人還以為她是不耐久候睡著了,直到護理師出來叫號時,才發現她已經過世了。所以,老人家身體若突然有異樣,真的寧可慎重一點,也不要掉以輕心。
-
2019-11-19 新聞.健康知識+
防低溫寒氣乘虛而入!身體6脆弱部位你保護好了嗎?
入冬後受東北季風影響,氣溫下降,《生命時報》採訪專家,教怕冷的人護好人體6大寒氣入口。 冬天捂好身體6個地方人體有6個部位最不扛冷,如果不“捂”好,寒氣容易乘虛而入。1 頭部人體熱量大部分從頭部散發,所以出門一定要戴上帽子,最好能遮住額頭,風大可以選擇防風的皮帽。晚上洗頭後濕著頭髮睡覺,寒氣也容易侵入,所以一定要擦乾晾乾或用吹風機吹乾後再入睡。2 肩頸背部頸背受寒久了,會引起頸椎病、肩周炎、背痛等病症。最簡便的緩解方法是兩掌心搓熱捂在大椎穴(低頭時頸後突起最高點的凹陷處);或在洗澡時微微調高水溫,用熱水沖大椎穴五六分鐘。天冷外出最好戴圍巾或穿件高領衫,尤其不要讓脖頸後面暴露在外。3 腿腳腿部是冬季保暖的重中之重,如果下肢保暖做得好,全身都會覺得暖和。外出時加強手腳保暖,裸露在外的頭部、脖子、雙手可以用帽子、圍巾和手套來遮蓋,也要注意腿部及腰部保暖,不要穿過緊的鞋襪、打底褲。建議平時多用熱水泡腳,還可以在水中放一些生薑、花椒,促進腿腳的血液循環。足部特別怕冷的人,睡覺時不妨穿上襪子。4 腰腹肚臍和腹部的其他部位不同,臍下無肌肉和脂肪組織,血管豐富。肚臍受涼後易引起胃腸功能紊亂,出現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系統疾病。5 口鼻冷食冷飲會把寒氣從口帶入胃部,胃寒則易出現食慾不振、消化不良;鼻是空氣進出的通道,寒氣可以隨呼吸侵入肺部,導致寒痰咳嗽等症。6 膝關節膝關節外只有一層皮膚包裹,沒有豐厚的脂肪和肌肉保護,血液供應較少,所以對溫度和濕度都非常敏感。膝關節受寒易發生退行性變化,出現疼痛、屈伸不利等問題。天氣寒冷一定要穿秋褲,必要時可加個保暖護膝。除了捂緊身體這6個部位,在冬衣的材質和款式方面還應注意:材質:內薄軟、中保暖、外防風如果內衣穿得過厚,不僅不舒適,還會增加內衣裡的空氣對流,使保暖性下降,因此內衣應以薄、軟的棉織材質為主。中層衣服不和皮膚接觸,屬於保暖層,吸濕性要強,羊毛、羊絨、純棉材質最合適。上衣可以穿羊毛衫、羊絨衫、棉線針織衫,下身可以穿羊絨褲。外衣要以防風為主,面料要緻密,不宜穿著毛線編織的外套。款式:內貼身、中寬鬆、外收口冬季乾燥,皮膚敏感,因此內衣要貼身、柔軟、沒有刺激性。中層衣服不要過緊,適度寬鬆,否則不但不利於保暖,還會影響人體的體溫調節功能,減弱禦寒能力。過度寬鬆肥大容易鑽風,冷空氣乘虛而入,因此外衣的領口、袖口、腰部、腳踝等處最好有收口設計。冬季穿衣的7個誤區寒冷的冬季裡,有時即使穿得里三層外三層,到了室外還是凍得直哆嗦。這可能是你穿衣方法不對。以下幾種錯誤穿衣服的方法,可能讓你越來越冷。01 羽絨服太短羽絨服雖然保暖,但如果長度只到腰部,下半身得不到保暖,造成上下半身之間的溫差,引起血液循環不暢,進而導致越來越冷。尤其下擺是敞口的羽絨服,容易讓腰部受涼,甚至“漏”進冷空氣,使上半身也變冷。建議如果穿半身羽絨服,長度最好過腰,同時增加下半身衣服厚度。 02 層層裹緊衣服的保暖性不僅與厚度有關,還取決於含氣量和透氣性。每層衣服之間的空氣層具有良好的隔絕冷空氣的作用,如果衣服層層裹緊,就會使衣服夾層之間的空氣變少,保溫作用反倒不明顯,讓人覺得更冷。 03 在室內穿高領衣秋冬很多人愛穿高領衣服,保護頭頸不致受寒,不過也應分場合。在寒冷的室外這麼穿,可以防止脖子受寒,但進了暖和的室內,應讓脖子放鬆透透氣,使頸部的汗能夠快速揮發,否則汗液蒸發會帶走身體熱量,讓人感覺更冷。比起高領服裝,可穿可脫的外套顯然更好。04 緊身褲襪+長筒靴緊身褲襪外搭長筒靴是秋冬季的流行打扮,不過長筒靴不利於透氣,鞋內的水分不易揮發,並且穿久了容易鬆懈,讓冷空氣漏進去,進而令腿腳發冷。 05 襪筒太短如果襪子過短,讓腳踝裸露在外,就易受寒,建議穿長筒襪,可以有效保護腿腳。此外,襪子的襪口不能太緊。 06 內衣過緊塑身內衣或緊身內褲容易束縛身體,時間久了會影響淋巴液和血液流動,讓人更冷。建議貼身衣物最好薄而軟,尤其應注意不得緊勒腹股溝和腰部。 07 出汗後不及時換衣服冬天在溫度較高的室內或運動後,可能會出汗。如果衣服被汗濕,要及時更換,否則被冷風一吹,容易著涼感冒。本文轉自生命時報微信(ID:LT0385)
-
2019-11-1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黃春明罹癌仍牽掛寫作 妻:老爺車了,要慢慢跑、快快寫
【編者按】雖然人生都會面臨終點,但除非夫妻兩人同時死於意外,不然總會有一人將面臨心愛的人病痛纏身,甚至面臨死亡的煎熬,也因此醫療團隊非常珍惜幸運的家屬願意與大眾分享照顧愛人、戰勝病魔的親身經歷。最近收到「醫病平台」發起人之一的名作家黃春明先生寄來他夫人所撰寫的一篇文章,我們也找到過去在「民報」醫病平台的兩篇類似的成功故事,一篇由太太回憶照顧經歷多次病危而後完全康復的先生,以及一篇先生撰寫太太接受骨髓移植成功後的百感交集。相信這些真人真事的分享,可以帶給苦難中的家人希望。2014年9月底,剛過了炎熱的暑假,春明準備好要帶領「黃大魚兒童劇團」去金門演出的前一天,突然病倒了,全身無力,連起床的力氣都沒有,他想先找好友陳永興醫師(當時任職羅東聖母醫院院長)看病拿藥,以免耽誤前往金門演出的行程。經過看診的結果,陳院長説:「不能走!馬上住院再做更詳細檢查。」當然,第二天劇團如期前往金門演出,團長病倒了,不能同行。現在,必須嚴肅面對住院做進一步的檢查,住院五天詳細檢查出來,果然是令人談癌色變的癌症——淋巴癌。陳院長親自告訴我們這個檢查结果,一時被嚇住了,真不敢相信,平時很少感冒、生病,還算粗壯的人,怎麼會得癌症呢?春明自己也嚇了一跳,怎麼會這麼嚴重呢?他自己摸摸左胸口處,有一個微凸的腫塊,按一下還會疼痛。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只想不能拖延,要盡快治療⋯⋯依照陳院長的建議,趕緊辦理轉診到台北和信癌症中心。慎重快速的決定後,春明於10月初住進台北和信癌症中心,再次做詳細的檢查,確診是淋巴癌之後,由胡涵婷主治醫師說明如何治療的療程:「需要六個月的時間,做六次的化療和標靶治療。」面對春明罹患了不曾有過的重病,家人表面鎮定心裡可相當擔憂。聽說化療會很痛苦,會嘔吐,會掉光頭髮,將近八十歳的老人能撐得住嗎?但一方面又想,現在已經住進和信癌症中心了,有專業醫師的治療絕對可以信任,醫生的職責一定會盡全力救治病人的,有了這樣的信心,心中才放下極大的不安和壓力。按照整個療程的規劃,病人和家屬全力配合是非常重要,每個病人各有不同的病情與健康條件,會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和化療次數。 在主治醫師的治療進行之前,病人先在左上肩處做小手術,植入人工血管接上三條注射管子,往後化療注射藥物時使用(這個人工血管要保留六個月)。開始進行化療時,病人、家人抱著期待一切順利的心情去面對,六個月內要做六次的化療,並不是每天住在醫院,而是每個月住院五天,其餘日子在家調養,如此來回醫院六次,完成六次的療程。每個月住院那五天,是我最放心也稍顕輕鬆的日子,因住院的每天24小時,會有主治醫師來看診問候和病人聊聊,有護理師來提醒該如何注意病人的飲食,有護理人員按時給藥、量血壓、量體溫等檢測,病人即使很不舒服也會忍耐著。剛進行第一次化療時,春明的臉色蒼白,體重從健康時候的七十四公斤急速下降到五十三公斤,像個紙片人,躺在病床蓋上被子,差點看不到身體。看他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從人工血管24小時不停,慢慢一滴一滴輸入藥物,我不知道輸入他血管中的藥物,是如何對抗他體內的癌細胞,只想病人會不會很痛苦?看他堅忍著,靜靜地躺著動都不動,我也只能默默地陪在一旁守護著。有一天,胡醫師來病房做抽取骨髓檢查時,我嚇得躲到病房外面,我沒聽到病人唉叫聲,這才放下心來。病人熬過五天在醫院的化療,要回家三星期多的日子,醫院會給家屬一張出院計劃單,詳細註明回診追蹤日期及注意事項。 從醫院回到家裡,大大鬆了一口氣,不過,才過幾天家人又開始繃緊神經,手忙腳亂,不知如何小心照顧癌症的親人,事事要以病人為重,家中平時一切作息得重新調整。每天要凖備醫生叮囑的營養飲食——高熱量、高蛋白的食物,我該如何料理?還得勤跑市場購買新鮮的魚、肉、蔬菜、水果,那一陣子一家人每天忙得團團轉。更有許多想不到的事情,譬如:許多親朋好友,要來家裡探望他,送來或寄來各種營養品、保健食品等等,還有更奇特的一位親戚送來專治癌症藥物,一小瓶二十多萬元,什麼?怎麼要送這麼貴的藥呢?他説他朋友的母親就是吃這個藥好的,我問他朋友的母親什麼癌症?他說好像是胃癌,哦!好為難喲!病人聽了更不安,任何藥物沒經過醫生的認可,怎麼可以自己亂吃呢?我只能說非常感謝,我必須要請問醫生才行。還有建議吃什麼密方,什麼奇奇怪怪的治療招式,要接受實在很為難,總之,非常感謝親朋好友的貼心。在家調養期間,按時吃藥,多喝水,保持愉快心情,避免受感染,還得按時回醫院追蹤檢查,才能再進行下一次的化療,可大意不得。曾經有一次,才剛做完第一次化療,在家調養期間,春明自覺病況好點兒了。那天,正好有位翻譯他小說為法文的譯者來台,在一家書店有個聚會,邀請他去參加,當對方知道他生病也不敢勉強,可是,春明覺得不好意思不去,阻止他不要去人多的地方,怕他感染,怕他耗費體力,但結果他還是勉強要去。到了現場坐了二個多小時,起來講話時都還好,傍晚回到家稍作休息,晚餐時吃了點東西,不一會兒,有點不對了!整個人臉色發白、全身無力、冒冷汗、暈眩、要吐要吐⋯⋯我急速拿了臉盆接住!哇拉一聲,吐出一大口血,一會兒又再吐出一口血,全身顫抖,把我嚇死了,扶他在沙發上躺下,雙手冰冷,發出微微的聲音,我想這下慘了,慌慌張張趕緊叫救護車,通知兒子及主治醫師,用手機拍下臉盆中的嘔吐物,等到救護車到來,立即趕往和信醫院,主治醫師已等在急診室,緊急把春明送入加護病房。我和兒子在加護病房外焦慮著,心想:今天實在太大意了,化療中在家調養期間,是不能外出亂跑,現在出了這麼嚴重的狀況,是非常危險的。惱怒中,也不知經過多久,主治醫師出來告訴我們,病人已安定下來了,這時候,我們心中的糾結才稍鬆開,看看時間,已經半夜三、四點了。因這次突發狀況的教訓,我可以理直氣壯地對春明說:「你的身體在告訴你,你不能太大意,要好好聽你自己身體的話,醫生在盡力,家人在擔心。」幸好,經過一次次的化療,病人的病况也一次次好轉,做完第三、四次的化療,病人的胃口、精神明顕好多了,每天午、晚餐之後,想起來走走,自己推著點滴架,在病房外的走道,一步一歩慢慢走,我只要在旁邊跟著,一次能走個二十分鐘已很不錯。病况逐漸明顕的好轉,春明人在醫院,心裡總惦念著還不能工作,現在病情好些了,要我帶些他做撕畫的色彩用紙,坐在病床上做撕畫加上些諷刺、批判的文字說明,家人要他多休息,他卻樂在其中,還自我調侃他是「病中作樂、死不閉嘴」,真是拿他沒辦法。有幾次看著春明和護理站的護士小姐,輕鬆地打招呼説:「我又來了,我又來報到了!」這時候我知道他的身體應該好多了。等到快完成第六次化療,胡主治醫師來到病房告訴春明:「很順利,整個療程快結束了,可以回家好好休息,不過,以後每三個月要回診追蹤檢查,希望一切平安顺利。」正如一位好友説:「春明這次的重病應該說因禍得福,因這次的重病,才提醒自己不能過度勞累,影響健康。」我也説:「春明,你年輕時像超跑,騎著摩托車全省跑透透,幾年前還自己開車,台北、宜蘭、花蓮東華大學、台東大學,每星期這樣來回跑了好幾年,現在可不行,現在是老爺車了,容易故障又耗油,你不是說你最牽掛還有好多篇小說未寫嗎?我想你還是慢慢跑、快快寫,完成你心中那些最重要的創作。」這半年來,能順利完成整個醫療過程,我們非常感謝和信醫院,黃達夫院長、胡涵婷主治醫師、現在的邱倫瑋主治醫師、護理師們,全體和信醫院的醫療團隊,我們只能由衷的表示深深的感謝。
-
2019-11-15 科別.感染科
公費疫苗升為四價 新北擴大族群明年1/1施打
今年公費流感疫苗首度升級為四價,全國今天第一批開打,新北市長侯友宜今早前往江翠國小關心接種狀況,他表示,預計12月底前,新北市校園多達40萬學生就可施打完畢,呼籲市民配合分批打疫苗時程,盡速接種。新北市自編預算擴大免費接種的族群則在明年1月1日開始施打。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台中市上周流感就診率為8.91%,接近台中的流感流行門檻11.5%,顯示疫情蠢蠢欲動,今年至今,台中市流感併發重症163例,33人併發重症死亡,其中28人未接種流感疫苗,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提醒市民,台中市共準備73萬1050劑疫苗,今年從三價改為四價,提供更廣泛保護力,分三階段施打,民眾請依時程完成疫苗接種,於農曆春節前後的流感高峰期前獲得足夠保護力。以往公費流感疫苗是三價,今年首度升級為四價,三價包含2A1B,四價包含2A2B,多一種B型疫苗株,等於可較全面抵禦A型及B型流感。依自費價來看,三價費用約500元,四價費用1000元,價格翻倍。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說,台中市共準備73萬1050劑公費流感疫苗,為本市人口涵蓋率26.1%,每4人就有1人接種得到,公費流感疫苗今起分三階段接種,第一階段為國高中、小學學生,以及校園及醫事人員,其中學生部份採校園集中接種;12月8日起為老人及6個月至入學前幼兒;明年一月一日起則為50至64歲成人、孕婦及6個月以內嬰兒之父母、高風險慢性病人、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患者等其他公費對象。台中市提供流感疫苗接種合約院所計593家。台中市衛生局說明,根據過往接種經驗,台中市符合第一波施打資格的學生約33.8萬人,接種率約74%到76%,推估有25萬人接種,學生接種前會先量體溫,並且由醫師判定是否能接種疫苗,若當天無法在校園接種,學生會拿到單子,請家長依單子到合約院所接種。
-
2019-11-12 新聞.健康知識+
用毛巾搓臉很NG!洗臉最容易犯的5個錯
洗臉,一件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了,簡單到沒人主動去思考到底該怎麼洗。然而,不當的洗臉方法,會讓皮膚越洗越薄、越洗越乾、越洗越痛,還會加速皺紋、痘痘、紅血絲的產生,時間長了,自然比別人更顯老。科學的洗臉方式,大概是皮膚最需要的保養法。《生命時報》邀請權威專家,教你拯救這項“顏值工程”。洗臉最易犯的5個錯洗臉,這件每天都要做的事,很多人卻做錯了。1.頻繁“深層清潔”你或許聽說過,洗面奶只能清洗表面,只有深層清潔,才能真正洗乾淨毛孔。實際上,我們皮膚的最外層是角質層,其外面還有一層由汗液和皮脂乳化而成的皮脂膜。皮脂膜能抑制皮脂腺分泌,過度清潔會使皮脂膜抑制皮脂腺分泌的壓力減輕,反而使皮膚分泌更多的油脂,造成油光滿面。頻繁使用去角質產品、過度清潔等,還會造成皮膚屏障功能受損,使皮膚加速失水,變得粗糙乾燥。皮膚也更容易受到紫外線傷害,在使用潔膚、化妝品時感到刺痛。2.不洗髮際線使用洗面乳等清潔用品後,應徹底沖洗乾淨,特別是髮際線、脖子和鼻子兩側等部位。如果沖洗不徹底,易導致毛孔堵塞和皮膚乾燥,甚至皮膚過敏。3.冷熱水交替洗臉有人說,冷熱水交替洗臉會收縮毛孔,使皮膚看起來更緊緻。但緊緻只是暫時的,用過冷或過熱的水洗臉,會過度刺激血管,使皮膚早衰。對皮膚敏感的人來說,還可能加重刺痛、紅血絲等症狀。4.用毛巾搓臉很多人喜歡將毛巾沾濕往臉上擦,這種洗臉方式會讓皮膚更乾燥,時間長了,皮膚會越來越薄,越來越敏感。用力揉搓還會加速眼睛周圍皮膚的衰老,讓皺紋提前產生。5.洗完臉讓皮膚自然風乾很多人洗完臉後喜歡讓皮膚自然風乾,這種方式會帶走皮膚的熱量,使血液流動減慢,還會增加皮膚水分的丟失,讓皮膚更乾燥,建議及時用乾淨的毛巾輕輕擦幹。不同膚質洗臉有講究膚質不同,洗臉的方法也有所差異。◎油性皮膚可用清潔力稍好的洗面乳,早晚洗臉。白天若出油多,可用化妝棉沾溫水輕輕擦拭。皮膚油不代表皮膚含水量也好,深層潔面產品容易過度清潔,進而破壞皮膚表面的保護膜,加速老化。一些去死皮的產品,一周使用1次即可,不要超過2次。◎中乾性皮膚中乾性皮膚的人,早晨臉上一般只存在少量皮膚代謝物,用清水沖洗就夠了,無需用洗面乳。晚上洗臉時,可選用溫和不刺激、非泡沫洗面乳,即PH值在5.0~6.5間,微酸性的洗面乳。◎敏感肌對於敏感皮膚,可選擇有一定消炎效果、不含刺激性成分的洗面產品,早晨用清水輕輕擦洗即可。另外,皮膚敏感的人,要特別注意洗臉時的水溫,建議用36℃~37℃的水洗臉,避免對皮膚造成冷熱刺激。科學洗臉的5個技巧早上不用洗面乳除了油脂分泌過於旺盛的人,中乾性皮膚及敏感肌人群早晨洗臉,不需要用香皂、洗面乳等清潔用品,用清水即可。溫度:35℃左右通常來講,洗臉最適宜的溫度為35℃左右,略高於肌膚溫度,低於體溫,摸上去有溫熱感,但不燙,既能潔膚,又有鎮靜作用。手法:雙手向外畫圈洗淨雙手後,擠適量洗面乳在手心,雙手輕輕揉搓直到洗面乳充分起泡。將起泡的洗面乳塗於面部,輕輕推抹開,用雙手向外畫圈按摩面部;洗額頭、臉頰時,用雙手分別向外畫圈;洗鼻翼兩側、鼻翼到鼻尖時,用上上下下揉搓的手法;洗鼻根處至雙眉間時,採用上上下下揉搓加畫圈的手法。時間:2分鐘洗臉時間過短,皮膚表面的髒東西和洗面奶殘留沒有沖洗乾淨,容易導致毛孔堵塞。洗臉時間過長則可能過度清潔導致皮膚乾燥、受損。護膚:洗臉後3分鐘內秋冬季節天氣乾燥,洗完臉後尤其要重視後續護膚步驟。洗完臉後的3分鐘裡,皮膚毛孔處於張開狀態,利用這個時間使用護膚品最佳。本文轉自生命時報微信(ID:LT0385)
-
2019-11-11 新聞.長期照護
搶第一個洗澡非常危險?高齡醫學專家告訴你問題在哪
【文、圖/選自如果出版社《失智行為說明書》,作者平松類】高齡男性喜歡搶第一個洗澡,因此更加危險搶在所有家人之前第一個洗澡是非常危險的。第一個洗澡和第二個(或第二個之後)洗澡有什麼差別呢?問題就在第一個洗澡的人洗澡時,浴室的溫度還很低。浴缸的熱水溫度很高,但浴室的溫度很低,所以溫差很大。但第二個人(或第二個之後)進入浴室時,因為上一個人用過熱水,所以浴室的溫度會變高,浴缸熱水的溫度也會下降一點。因此,浴缸的熱水和浴室的溫差,比第一個洗澡的人洗的時候要小。話雖如此,有些男性高齡者還是喜歡搶在第一個洗澡。而這多半是「在這個家,不管做什麼我都要排在最前面」或「因為熱水還沒弄髒,洗起來比較舒暢」等心理因素造成的。因此,不用勉強阻止他們搶在第一個洗澡,但請千萬小心,不要讓他們遇到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等不幸。我的父親也很喜歡第一個洗澡時很熱的水,如果別人在父親之後馬上進去洗澡,就很有可能會被燙傷,必須再加一點冷水。我從小時候起就不斷跟父親說:「不要把水調得這麼熱。」但他完全不理會。此外,搶第一個洗澡的問題不只有心肌梗塞。如果在第一和第二個人洗完後才洗澡,浴缸的熱水也會發生變化。第一個人洗澡時,浴缸中只有熱水。從第二個人洗澡時開始,因為之前已經有人泡過,水中多少含有皮脂。因此,大家通常會說「第一個人洗澡時,水是硬的」、「從第二個人開始,水就變軟了」,就感覺來說是可以理解的。事實上,若是第一個洗澡,因為刺激太強,皮膚容易受傷。也可以說,皮膚是因為受到刺激,所以分泌出油脂,結果讓皮膚變得乾燥。若要預防,可以加入入浴劑。不過,為了更接近真正的溫泉而加入硫磺的入浴劑,會對皮膚造成強烈刺激,最好避免使用,建議大家選擇含有保溼成分的入浴劑。讓浴室暖和,入浴不要超過二十分鐘,洗澡前要先打聲招呼有幾個方法可以預防在浴室發生事故,如把整間浴室弄暖,降低浴缸熱水和洗澡間的溫差。最簡單的方法是把暖氣打開。但這個方法僅限於浴室裝有暖氣的家庭。此外,我也建議用蓮蓬頭放水(而非水龍頭),來裝滿整個浴缸,並且不要蓋上浴缸蓋。因為這麼一來就會冒出許多溫暖的蒸汽,讓整間浴室都變得溫暖。在浴室灑熱水,而非冷水,也可以讓浴室慢慢變得溫暖。和高齡者同住時,為了預防萬一,如果可以請他們在進入浴室洗澡前先打聲招呼,就可以更加安心。因為這麼一來,如果遲遲沒有從浴室中出來,就可以馬上發現狀況。若能及早發現「心臟不知不覺間停止跳動」之類的情形,就可以及時急救。此外,洗澡前打聲招呼也是一種禮貌。如果是長期同住的家人,有時會懶得多打聲招呼,但這一聲招呼或許可以讓大家的溝通更加熱絡。如果全家人都可以在同一個時段洗澡(比方說晚上八點),就更容易掌握彼此的狀況。要上班或上學的日子或許比較難做到,假日時應該會比較容易。自己洗澡時,不要一開始就泡澡,最好可以先淋一些熱水。因為淋過熱水後,身體會慢慢變得溫暖,調節血壓和體溫也會比較容易。之後再泡進浴缸,便可大幅降低急性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的危險。淋熱水時,最好可以從腳部開始,慢慢往上淋。淋熱水可以某種程度地去除身上的汙垢,維持浴缸熱水的清潔,對他人也是一種禮貌。浴缸內熱水的溫度最好控制在三十八到四十一度之間,入浴時間則要控制在二十分鐘之內。若已遵守以上規則,但過了二十分鐘人還沒有出來,家人就可以馬上確認狀況。之前,因心肌梗塞而去世的人,有很多都是因為過了很久之後才被發現,比方說「開始泡澡後,過了兩個小時都還沒出來,因為擔心而去查看時,發現人已經昏倒在地了……」。
-
2019-11-10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肝腫瘤三公分以下 冷凍、電燒療效佳
老張:「你老婆好像越來越年輕漂亮了,真的凍齡!」老王:「我把她放在冰箱內冷藏了!」生物都有它合適的溫度,例如人的體溫37°C左右,太冷會凍死,太熱會熱死,冷藏或冷凍,新陳代謝變化細胞內代謝活動減緩,某些動物例如蛇可以冬眠,保持體內的能源。現代科技發達,食品可以冷凍冷藏,防止食物質變或長菌,傳宗接代的卵子、精子皆可以冷凍起來,以便日後之需。在醫療上,治療癌症有冷凍療法及電燒療法,利用低溫或高溫可以殺死癌細胞,在肝癌的治療上,如果腫瘤小,可以在超音波指引下,將特殊針放到腫瘤部分實施低溫冷凍療法,將癌細胞凍死,或施行高熱療法將癌細胞熱死,通常熱死療效較佳,稱為電燒療法或無線射頻療法,如果肝腫瘤三公分以下,通常治療效果不輸給手術切除。目前國內B肝人口約一百多萬,C肝人口約四十萬,每年仍約有七千左右病友因肝癌而往生,其中有大部份是因發現太晚,因為平常未定期檢查,以致肝癌坐大,有了體重減輕或黃疸等症狀才求醫,此時通常不能手術切除,也不能用電熱療法,只能靠藥物治療,療效也差強人意。因此,青春美貌,凍齡不老,是每個人的期待,但基本上要有好的肉身,尤其要有好肝,這方面就要靠保持定期追蹤檢查你的心「肝」寶貝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88期已出刊,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共
4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