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3 科別.骨科.復健
搜尋
骨科
共找到
688
筆 文章
-
-
2020-06-11 科別.骨科.復健
鼠蹊部疼痛跛腳 小心「骨骺板脫」引起骨壞死及關節炎
13歲吳姓少年胖胖壯壯,打籃球上籃後突然左邊鼠蹊部,俗稱「胯下」、「該邊」劇烈疼痛,走路跛腳7至8天,以為拉傷,阿嬤帶他到國術館貼膏藥,過5個半月不見好轉,日前到嘉義長庚外傷骨科主任沈世勛門診就診,X光檢查發現是大腿骨「上骺板滑脫症」,安排電腦導航微創手術配合空心螺釘固定,治療後恢復良好。沈世勛指出,不論行走或運動,青少年常會有拉傷卻被忽略。大腿骨的上骨骺板滑脫症是青春期常見的髖關節疾病之一,約每10萬人有2至7人罹患,以及有20至50%會兩側同時產生。肥胖是重要危險因子,好發在10到16歲肥胖的青少年,男孩的發生率是女孩的2到3倍。大部分患者是以慢性骨骺 板滑脫的方式呈現,臨床上持續表現有輕微到中度的鼠蹊部疼痛,走路時患肢會外轉呈現外八字的跛行且隨活動增加疼痛感加劇。如果沒有妥善治療,就文獻記載會有高達47%的病人可能會造成股骨頭壞死,影響行走。骺板滑脫症其實診斷上並不困難,通常用正面、側面X光以及「青蛙姿」的X光就能清楚地診斷。最廣泛使用的治療方式,是以原位螺釘固定來避免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以及髖關節炎的產生。然而,因為近端骨頭的相對位置已經改變且小朋友的骨架小,所以如何選擇適當的螺釘長度及螺釘的擺放位置就困難許多。沈醫師指出,傳統的方式往往需要不斷地使用X光照射來協助手術,病人需承受較高劑量的輻射。吳姓少年使用治療方式是在手術中使用電腦斷層掃描,再配合電腦導航來選擇最適當的螺釘長度及擺放位置,僅僅用不到1公分的傷口便達到理想的效果,提醒小孩體型肥胖,發現走路姿勢改變或鼠蹊部疼痛不敢走路,建議至骨科門診讓專業醫師評估,切勿忍痛或尋求偏方。
-
2020-06-11 科別.骨科.復健
肩膀也會骨質疏鬆?醫師告訴你那些部位較易骨折
「肩膀也會骨質疏鬆?」相信是很多人的疑惑。你沒聽錯,肩膀也會骨鬆,只是比例比較少而已。肩膀雖然不是骨質疏鬆最常見的部位,卻是人們可能忽略的關鍵位置。一般而言,骨質會不會容易流失而疏鬆,通常取決於骨頭的結構和功能。骨頭結構分為兩層,外面硬的那層是皮質骨,又稱為緻密骨;比較深層的是髓質骨,也稱作海綿骨,由無數根的骨小樑所構成的。兩者比例影響著骨頭的強度。 如果說,你的皮質骨(緻密骨)比較厚,代表骨頭對抗壓力的能力比較好;反之,若是髓質骨(海綿骨)比例偏高,那麼就要特別留意骨質疏鬆的問題,就好比鴕鳥蛋和一般雞蛋,蛋殼越厚越細密,就越不容易敲破。身體各部位的骨頭,皮質骨和髓質骨構成比例都不相同,有的地方皮質骨比例高,有的地方髓質骨比例高。皮質骨越厚,越不易骨鬆?「唉唷,我的肩膀受傷了!」今年剛滿七十歲的王太太,因為不小心在廁所滑了一跤,來不及用手掌阻擋跌倒,使得肩膀直接撞擊地面,造成上臂肱骨粉碎性骨折。透過X光檢查之後,發現肩膀早有嚴重的骨質疏鬆,這次跌倒只是把問題凸顯出來而已。從結構上來看,是否容易發生骨質疏鬆症,取決於骨頭的髓質骨比例,像是先天上髓質骨比例高的脊椎,外殼硬的皮質骨就比較薄弱,會大大提升骨折風險。再以功能上來看,儘管皮質骨和髓質骨的比例適中,某些骨頭也還是會因為跌倒後容易撞擊而受傷,就會把這些骨頭列入骨質疏鬆好發的位置。舉例來說,髖關節主要用來支撐身體的重量,當臀部跌坐在地板上時,就會造成髖骨的傷害;或是跌倒時直接用雙手撐地,也會造成手腕的骨折。髖關節、手腕等處的皮質骨比例高於脊椎,但為何仍容易發生骨折?主要因素就是跌倒後,這兩處的骨頭是容易受到撞擊的地方。因此,不妨思考一下,肩膀的髓質骨比例其實比手腕更高,理論上肩膀的抵抗力應該小於手腕,那麼為什麼手腕卻比較常發生骨折?就是因為手腕代替肩膀受罪。年輕人跌倒,通常會用手腕撐地,順勢跳起來就沒事了;但老人家就不同了,一旦跌倒時,手腕撐地,骨頭就會應聲斷裂。當然,若是老人家的肩膀直接撞擊地面,肩膀也會受傷骨折。只是就整體統計而言,手腕骨折比例還是高於肩膀,其中原因就是跟跌倒的姿勢有關。骨鬆引發骨折,排名前四名部位「石醫師,我爸爸平時都好好的,怎麼一摔倒,就爬不起來了?」究其原因,在於年紀越大,骨質流失越厲害,也就容易造成粉碎性或壓迫性骨折。隨著人口老化,加上現代人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骨質疏鬆症與骨折發生率都有明顯上升的趨勢。其中,骨折正是骨質疏鬆相伴而來的「隱形殺手」,有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家,只要跌了一跤之後,即便接受手術治療,可能從此再也就站不起來了,甚至為此跌掉了性命。以下,就讓我們進一步認識,因為骨質疏鬆症而導致身體好發骨折的地方。●骨折好發第一名──胸腰椎胸腰椎交界處的第十一胸椎到第二腰椎的地方,這四節最容易發生壓迫性骨折。除了骨頭組成有較高比例的髓質骨(結構問題)之外,也因容易跌倒時而受傷(意外撞擊),於是成為骨折好發率的第一名。●骨折好發第二名──髖關節髖關節是支撐身體的大關節,皮質骨與髓質骨的比例也很好,照理說來,應該不容易因骨質疏鬆症。然而,發生跌倒的當下,若是老人家手腕來不及反應撐地緩衝,造成臀部直接撞擊地面,可能就會使髖骨受傷骨折了。●骨折好發第三名──手腕五、六十歲的人發生跌倒的瞬間,大都會反射性的使用手腕用來撐地阻擋。肩關節、髖關節和腰椎,也就有了代罪羔羊的保護了。所以儘管手腕的骨頭組成比例不錯,可是當骨質開始流失、抵抗力下降的時候,一次強力的撞擊,仍會導致手腕骨折。●骨折好發第四名──肩膀肩膀的骨質結構類似脊椎,特別是皮質骨很薄、髓質骨比例又高,因此極其容易造成骨質疏鬆。但是因為肩膀比手腕較不易受傷,所以一般人不會留意到肩膀的骨鬆問題,尤其是跌倒時,手腕或是臀部已經先著地,吸收了大部分的能量,相對地保護到肩膀免其受傷。根據統計,手腕骨折大多好發在五、六十歲的中年婦女;而髖關節及脊椎的骨折則好發在七、八十歲。這就說明了,七、八十歲老年人的上肢反應力已經很差了,所以一滑跤時,通常已經跌坐在地上了。骨質疏鬆在於沒有明顯症狀,有時直到發生骨折才有所驚覺骨質疏鬆症並沒有明顯症狀,不像糖尿病會透過疲倦、口渴、多尿,或是體重減輕來示警,頂多感到些許的腰痠背痛。然而,腰痠背痛的原因很多,年輕人和老人家又不同。美國有份統計資料,高達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曾發生過腰痠背痛,因此很難用此評斷是否罹患骨質疏鬆症!除此之外,駝背、身高變矮等症狀,就相對有意義許多,可能是脊椎發生變化或受傷,骨質有所流失,導致哪一節的脊椎骨受到壓迫或是塌陷的情形。可怕的「隱形殺手」,不會告訴你,它已經悄悄來到你的身邊,骨質疏鬆在於沒有明顯症狀,有時候直到發生骨折才有所驚覺,原來自己已成骨鬆一族!(本文摘自博思智庫《超前部署!遠離「肩」苦人生,骨科醫師的肌肉反向拮抗術》) 書籍簡介 ➤首位合併兩療法完治冰凍肩的醫師-石頭醫師,結合「肩關節擴張術」以及「徒手關節鬆動術」兩種療法,告別硬肩膀,痠、痛、麻、僵、凍一次通通OUT!久坐族、家庭婦女、運動健將,各個年齡層都必備的保「肩」專書!
-
2020-06-09 科別.骨科.復健
男大生搬重物後腰痛到直不起來 椎間盤突出作怪
新竹一名21歲男姓大學生,搬東西後突然屁股產生劇痛,一路從大腿痛到小腿,甚至連腰都直不起來,生活品質大受影響,整天只能躺在床上,翻身都痛苦。到台大醫院竹東分院求診,經核磁共振及神經阻斷術診斷確認是椎間盤突出造成的坐骨神經痛,經過脊椎微創內視鏡手術治療後,疼痛緩解,傷口不到1公分、術後也沒什麼背痛,快速恢復正常生活。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骨科醫師黃鼎鈞表示,椎間盤是脊椎關節的重要結構,後方就是坐骨神經,如果彎腰就容易讓椎間盤受力不均,往後突出,此時若又搬重物,椎間盤就容易向後突出,壓迫坐骨神經產生疼痛,就是一般人說的「骨刺」壓到神經,情況嚴重可能會下肢無力類似癱瘓,大小便失禁,產生所謂的「馬尾症候群」,這時候就需要緊急手術,以免產生永久的後遺症。黃鼎鈞也指出,內視鏡是攝影機透過光纖將影像從病人體內傳出,而脊椎微創內視鏡是更進一步將手術工具通道與內視鏡,整合在一個不到1公分的管道中,這個管道穿過背部肌肉時,可將肌肉推開而不需切斷,減少術後的背痛,且復原快。由於對骨骼構造破壞小,不需要在體內加上「骨釘」與「墊片」,減少術後背痛及鄰近節退化的後遺症。
-
2020-06-08 橘世代.健康橘
大甲媽祖重新出發! 醫:行前準備「好鞋、手杖」缺一不可
大甲媽祖預計本周四晚上起駕,展開9天8夜的媽祖遶境活動,光田綜合醫院擔任大甲媽遶境醫護團隊數十年,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部醫師嚴可倫指出,民眾在防疫期間減少許多出門活動的機會,如果將跟隨媽祖遶境,尤其是長時間的久走,建議民眾要比往年多做更多準備,同時更要隨時留意身體狀況,避免途中受傷不適,有感冒症狀或有身體不適的狀況,最好在家收看鎮瀾宮直播即可。嚴可倫表示,一雙好走的鞋子是遶境必備的,能完整支撐雙腳的鞋子有利分擔減輕脊椎和雙腳的負荷,可添加舒適的鞋墊或是氣墊鞋增添緩衝、避震效果是不錯的選擇。出門時,如果已經很久沒運動,可在走路時使用手杖(雨傘、拐杖),分散腰椎、髖骨和膝蓋負擔,另外多數民眾都會背背包放盥洗衣物等等,嚴可倫建議,往年已有信眾使用拖拉的行李箱或菜籃車,可學習採用,減少身上的荷重都有助於走路不受傷。嚴可倫說,信徒如果已經覺得疲累、雙腳痠痛、身體不適,切記不要硬撐,善用遶境接駁車休息,另外當腳、腰及身體痠痛或不便時,也要減少跪拜次數,雙手合十祈福即可,不僅有助個人健康,向媽祖祈求的誠心也不打折。如果已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病友,一定要視個人體力跟隨遶境,並遵守醫囑預防性在出發前先吃藥,避免關節炎發作疼痛難耐。如果雙腳起水泡,務必尋求遶境隨行光田綜合醫院救護團隊協助處理治療包紮,不要輕易擠破導致感染。信眾參與遶境活動要帶健保卡、備用藥品、防曬的帽子、太陽眼鏡等防曬用品,隨時補充水分且多攝取蔬果,避開中午大太陽時段行走,預防中暑。同時準備夜間保暖衣物、反光安全背心、手電筒等物品,有慢性疾病的病友務必準備好自己個人用藥,並遵循醫囑服藥。還有千萬別忘了防疫期間的口罩(記得要替換)、隨身消毒用品、自主健康管理每日量體溫、保持安全社交距離和勤洗手。【延伸閱讀↘↘↘】。跑步到底傷不傷膝蓋?可以靠保健食品改善嗎?。疫情後的我們,是否能具備當初的心肺能力?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08 科別.骨科.復健
骨折手術後為何沒好? 醫師:還要補對營養素
一位婦人騎機車自摔,造成左小腿骨折,雖順利完成骨折復位手術,但一直無法行走,她懷疑是手術失敗所致,但經醫師詳細問診及進行活血檢驗後,認為是患者沒有補充對的營養素,導致術後骨質癒合不佳。經補充優質蛋白質、鈣片、維他命D、C後兩個月,原本一片黑的骨質,已經變成正在癒合中的白色骨質,如今已可以正常行走。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功能醫學醫師徐毓婷指出,骨折發生經手術接合到骨骼生長強度好,可以應付正常的生活,快的話是手術後8周,慢的話要6個月。當病人手術後骨頭一直無法癒合,可能是「延遲癒合」或是「不癒合」的併發症。這位婦人接受左小腿脛骨及腓骨骨折復位手術,將碎骨整齊的拼湊在鋼板上,但自手術後一直無法行走。她雖積極接受復健,也努力喝牛奶,並嘗試鄰居們提供的長骨偏方,但花了大錢也沒有看見成效。回診追蹤X光時,鋼板和骨頭排列沒有問題,但碎骨之間就是無法長出新的骨頭。她說,這位患者由骨科轉介至功能營養醫學門診,活血檢驗發現她雖每天喝牛奶、大骨湯、吃鈣片補充鈣質,但因為血液流速不佳及體內自由基太多,導致吃下去營養都無法運到骨折處,所以怎麼補充,骨頭還是不長。徐毓婷說,吃下去的營養到不了該去的地方,還是白費。因此,經補充優質的必需胺基酸、鈣片、維他命D、C的第一個月,她走路的步伐慢慢變大;第二個月從X光片即可看到原本一片黑的骨質,已經變成正在癒合中的白色骨質。她說,好的長骨配方必須腸胃吸收順利、血液健康配送和有正確的營養素,「不是缺什麼就吃什麼,重點是看身體怎麼去吸收它」關於鈣質的補充,觀念也要正確,而不是一味的喝牛奶,例如對牛奶過敏或乳糖不耐的病人,反而會讓病人一直拉肚子而流失更多營養素。對於身體慢性發炎或血液流速不佳的病人,可以用魚油、維他命C來幫助提升血液活性,及清除自由基。而補鈣也不只是吃鈣片,我們還要增加必需胺基酸和足量的維生素D,這樣身體細胞才能真正完整吸收鈣質。徐毓婷說,很多病人覺得手術後靠醫師的經驗和技術就沒問題了,而忽略了手術後的保養及營養補充,尤其是老年人,有抽菸習慣者,或是有糖尿病,腎臟病慢性病者,這些族群本來傷口或骨質癒合就慢,更需要好好注意自己的養分攝取,才不會讓完美的手術功虧一簣。
-
2020-06-06 科別.骨科.復健
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還能當「勇腳」上山踏青
接受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還能當「勇腳」上山踏青!彰化秀傳醫院膝關節醫療中心醫護人員今天上午帶領了50多名動過膝關節手術的病友及家屬,到彰化日月山景休閒農場舉辦踏青活動,住埔鹽鄉的80歲黃奶奶說,去年接受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術後已恢復正常行走能力,重拾健康快樂的生活。秀傳醫療體系副總裁古鳴洲醫師表示,醫院創立「健康新膝望〜勇腳俱樂部病友會」,就是想要透過定期舉辦活動,除踏青健行,更安排膝關節主題的健康講座、日常保健運動,幫助病友及家屬同心協力學習日常自我照顧要領,並定期追蹤關節活動情形,增強復健運動的行動力及毅力,提升生活品質。黃奶奶的雙膝因退化性關節炎,雙腳疼痛導致行走困難逾3年,期間接受玻尿酸治療未見緩解,因害怕開刀,遲遲不肯遵照醫囑接受手術治療;黃奶奶的兒子說,母親在術前活動範圍相當受限,走沒幾步就痛到無法行走,術後能行走自如,也能和子孫遊山玩水,晚年生活更樂活。彰化秀傳醫院骨科醫師蔡沅欣表示,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膝關節退化盛行率約15%,退化原因除了受傷、風濕疾病、痛風外,還有反覆使用、體重過重等因素。膝關節是支撐人體行走及站立最重要的關節,膝關節長年累月承受全身體重不同倍數的壓力,有時可高達6倍。蔡沅欣說,不同年齡層都會出現膝關節不舒服的情況,年輕人最常見是運動傷害造成關節韌帶或肌腱的損傷,老年人則是退化性關節炎;根據統計,全世界女性膝關節退化的比例高於男性,像男性在65歲發生退化性關節炎約60%,而同年紀的女性卻高達8、9成,可能是女性常做家事反覆使用膝關節,造成軟骨的磨損較多。不管是一般民眾或是膝關節退化的病人,復健師陳冠中分享一項簡單運動-坐姿抬腿,能強健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有助延緩膝蓋老化。坐姿抬腿運動就是身體坐正在椅子上,單腳抬腿、慢慢向上抬伸、伸直維持10秒後再放下,最好每天做3回,每回每腳各抬腿10次,通常二週後就能有效改善膝關節的不舒服。
-
2020-06-06 科別.一般外科
坐立難安、屁腫流膿…竟是這個疾病作祟!
18歲的李同學,一年前從台北騎機車到宜蘭遊玩後,疑似因騎車時間過長,尾椎處感到異常疼痛,尾椎部位的皮膚傷口出現紅、腫、流膿等症狀,讓他無法久坐,但遍訪醫療院所卻遲遲找不出病因,令他相當苦惱。李同學起初至大腸直腸外科看診,以為是肛門廔管,但始終未癒,之後陸續看了骨科、神經外科、皮膚科等,都無法確診並根治症狀。直至整形外科才確診為罕見疾病「潛毛症」,經手術切除患部後,終於不再坐立難安。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鄭旭棠表示,潛毛症又稱藏毛竇,是罕見的皮膚上含有毛髮的竇道。最常見於骶尾部、臀裂上方二分之一的皮下感染,通常很難自癒。常被誤診為肛門廔管、局部蜂窩性組織炎感染或皮膚膿瘍。他指出,潛毛症為後天性罕見疾病,常見於男性、體毛旺盛、肥胖者、常坐著工作等。通常於青春期後發病,17歲以下少見,19歲以後者漸增,25歲以後達到高峰,40歲之後就幾乎很罕見。主要是骶尾部臀裂上方受到重力拉扯,皮膚牽扯毛囊底部最脆弱之處,使毛囊破裂造成急慢性膿腫反覆發作,或產生反覆溢出分泌物的竇道,同時伴有與周圍皮膚不相連的毛髮從竇口中生長。若無感染常無症狀,只覺骶尾部凸起,有時感覺疼痛和腫脹。鄭旭棠說,治療上,在急性感染出現膿瘍時,需進行膿腫切開引流,並處理感染問題;若已進入疾病慢性期,則建議進行完整的手術切除,盡量將腔內的肉芽組織和毛髮徹底清除,爭取治癒的機會。在切除同時,也需進行皮瓣轉移手術,覆蓋竇道切除後的裸露區域。此術式優點為病變組織切除範圍最大,透過轉移皮瓣縫合傷口,傷口縫合時張力較小,癒合機率高。
-
2020-06-05 科別.骨科.復健
肩關節習慣性脫臼 讓她成為中醫、復健科雙執照醫師
肩關節不斷脫臼是什麼滋味?北市超越復健診所副院長凃俐雯大學時熱愛球類運動,但受到運動傷害後,只要高舉右手,肩關節就可能脫臼。為了繼續打球,她鑽研運動訓練,訓練全身不同肌群訓練,不但有人中醫師及復健專科雙執照,最高興的是協助受傷患者繼續自己喜愛的運動,以下是她的分享: 我讀長庚大學中醫系時,打球是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我幾乎什麼球都打,球場的挑戰和樂趣,沒有其他事情可以取代。大五那年,我和隊友、老師們風塵僕僕赴外縣市參加大專盃比賽,當我在最愛的網球場上高舉球拍,準備來一記強勁銳利的發球時,右肩卻突如其來一陣可怕的劇痛。這是我的右肩關節第一次脫臼,肩關節凹一個洞,手臂好像失去支點,而且非常非常痛。我整個人嚇呆了,隊友和老師立刻衝上來,幫忙稍微將肩膀復位、扶我去場邊休息。我不願提早離開,用看的也想要把比賽看完,等到比賽結束,我才回長庚醫院看骨科。當時骨科醫師為我做了核磁共振檢查,發現關節有些受損,醫師說受損程度「介於可開刀和不開刀之間」。當時我想,畢竟自己不是職業運動員,怕開刀後反而關節沾粘,就選擇不動手術。漸漸的,肩膀不痛了,我就繼續回去打網球和排球。沒多久發生第二次脫臼,這次是在排球殺球時,和網球發球一樣,是右手臂高舉的動作。大五到大六這兩年打球期間,我的右肩關節就這麼一次又一次脫臼。次數多了,也沒那麼痛,甚至脫臼發生前,自己就可以準確預測,「又來了」。我太愛打網球,無法停止繼續練習,但關節愈來愈「鬆」,動作沒安全感和不穩定、每年都要脫臼個一兩次,實在不勝其擾。看了一陣子骨科,我改看復健科,醫師建議我做物理治療和運動訓練,強化肩關節穩定度。這一治療下去,竟點燃我對運動訓練的強烈興趣。我開始自己查資料、看書,根據知識去改變發球動作來避免脫臼,加強肩膀旋轉肌和背肌的力量和穩定度,愈研究愈覺得,實在是太有趣了。一開始每周抓兩天來做肩膀和背部的肌力訓練,愈練愈有興趣,我開始安排全身不同肌群訓練。大約過了半年,我可以明顯感覺動作控制改善,回去參加團體比賽也沒有問題。醫學系畢業選科時,我很明確地只考慮「中醫針灸傷科」或「復健科」,後來下定決心,成為兼有中醫師和復健專科雙執照的醫師,到現在我仍然打網球、健身、跑步、游泳,肩膀也沒有再脫臼。這段受傷復健的經驗,成為我日後幫助病人很重要的養分。因為我知道有很多熱愛運動的人,受傷之後雖然會害怕,但因為太愛運動、放不下,所以盡力想要克服、繼續運動。對於他們來說,非常關鍵的問題,就是希望醫師告訴自己「能不能運動?什麼時候可以做到什麼程度?」而站在醫師立場,建議病人最好不要動是最安全的。因為這段經驗,我知道只解釋病理診斷和預後,卻不能告知功能上的診斷和期望,令熱愛運動的人非常難過。所以我鼓勵患者抓個半年或更久一些的復健期,有耐心好好接受動作訓練、學習動作控制,復原之後,運動生命或許會更長久。我也會善用動作測試,幫助他們了解需要幫助的地方在哪裡、評估自己有無進步。坊間運動風氣興盛,有一種追求大重量、大肌肉的風氣,但如果只是練健康,肌肉並不需要練到那麼大,重量也不需要堆疊到那麼高。現在診間有很多不分年輕或年長者,都是健身後受傷來看診,他們前六周的訓練靠著神經肌肉的適應而做到了一定程度的重量,但六周後,肌肉還來不及長,重量又加上去,就出現了肌肉拉傷、椎間盤磨損、髖關節唇破裂等傷害。我現在去學校教課,都會跟學生說,當你們未來成為體適能教練,千萬不要叫學生去跟人家比重量,畢竟平衡的體適能包括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心肺功能四大面向,缺一不可。如果只追求大肌群的肌力卻忽視深層核心力量,又不重視肌耐力、柔軟度和心肺功能,一定會出現運動傷害。●凃俐雯小檔案現職:超越復健診所 副院長年齡:42歲學歷:長庚中醫系,中西醫雙主修專長:運動醫學興趣:網球,跑步,游泳,羽球,健身經歷:台灣運動醫學專科醫師台北市立大學講師亞洲足球協會醫療官職棒中信兄弟隊醫療顧問台北達欣工程籃球隊隊醫華國三太子盃國際男子職業網球賽總大會醫師海碩盃WTA國際女子職業網球賽總大會醫師聯邦杯網球賽台灣代表隊隊醫力康復健科診所院長林口長庚醫院復健科總醫師林口長庚醫院針灸科住院醫師
-
2020-06-0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聽見罕見疾病患者的心聲
【編者按】上星期這專欄以醫學生立場寫出由病人身上學習的臨床醫學心得,這星期我們接著以「病人參與醫學教育」的主題,分別由一位負責醫學教育的醫師回憶自己學生時代對病人的感激、一位關心教學教育的老醫師的呼籲、以及過去一位病人與大家分享她生病的心情。衷心希望我們的努力可以鼓勵社會大眾因為了解,而能積極參與醫學教育,幫忙台灣培育更多的好醫師。我是一位23歲的女性,也是一位罕見疾病的患者,我的疾病叫做「肢端紅痛症」。相信很少人聽過這個疾病,它還沒有列入法定罕見疾病中。這樣的病會讓我的手和腳非常非常的痛,當我還小的時候,我也不知道這是罕見疾病,只知道和爸媽說我的腳好熱,我的父母也不覺得奇怪,只覺得我對熱的忍耐力比較低。大約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發病,一開始只會感覺到熱,後來才漸漸的嚴重起來。大約國二時開始感覺到痛與熱,但是那時是間歇性熱痛,有一段時間是正常的,大約十五天是一個空白的期間不會痛,就像一個循環一樣,但是上了五專之後這個循環不見了,而是一直感覺到熱、一直感覺到痛。這個時候我和家人說,他們才感覺到這樣好像不正常,便帶我去看骨科,骨科的醫生一直以為是足底筋膜炎,所以用了很多物理的療法,好比說電療、腳底的熱敷等,但這些都令我更痛苦,因為我的腳不能碰到熱。即使做了骨科的物理治療之後,熱痛還是常常發作。直到我看了一個日報上面的報導,有一個人和我的症狀一模一樣,我才找到李醫師,經過他的診斷以及基因檢測後確診,這個就是罕見的「肢端紅痛症」。這個病在生活上給我帶來很多困擾,好比說我不能穿整個包覆住腳的鞋子,只能穿涼鞋或拖鞋,我也不能穿襪子,因為腳會發熱讓我感到疼痛,這個痛非常的難受,若是痛的指數有1到10分,1是最低,10是最高,我覺得最痛應該有到8分。在五專就學的期間,因為這個病非常的罕見,體育課時因為穿包鞋會很難受,我拿著醫師的診斷證明,和老師說明我上體育課的不方便,但是老師一直覺得我是在裝病,還是要求我要和其他人一樣上體育課。我現在依然非常討厭那一位老師,因為我是五專二年級的時候給他看過那一份診斷證明,結果他在我五專五年級的時候竟然問我:「你要不要去大一點的醫院看?」這句話深深的印在我的腦海裡,因為我已經到台大總院這個醫學中心去看了,而我的主治醫生也是教授級別的,他還想要我去更大的醫院看,代表這位老師根本沒有好好的看過我的診斷證明。這樣的病也給我的人生帶很多的衝擊,好比說我也想正常的談戀愛,我想和正常人一樣結婚,但是這個病讓我自卑的待在家裡,遇到心儀的人也不敢去追,因為擔心自己配不上他,讓覺得自己無法結婚生子,因為這個病有很大的遺傳機率,有時候看著別人其實心裡很羨慕,難過到會想掉眼淚。這樣的病在生活中給我的困擾還有讓我無法出國。我想要去冷的國家會擔心有暖氣我受不了,但是高溫的地方我的腳也是受不了,我不知道哪裡可以讓我放心的去玩,而且要是在國外發病,我也無法好好的處理,所以我從未出國過。我在前面有提到過,我讀護理,當護理師不會沒有工作,薪水也很好,但是我偏偏生這這樣的病,腳沒有辦法久站,也無法跑來跑去,以至於我無法勝任這項工作。我一直很苦惱,不知道不做這項工作的話我能做什麼,因為從出社會開始我就忍著痛,每天上班都要吃止痛藥,直到後來生病外傷去住院才停止。現在我不想要再吃止痛藥上班,想要轉行,但苦惱不知道能做什麼。因為這樣的病時常發作,常發痛發熱,而且吃了止痛藥大多都沒有效果,要吃到鴉片類的止痛藥,但是那可能會上癮,而且副作用很大,也不敢常常吃。我的主治醫生曾說過,這樣的病大約要等到中年,手腳的小神經比較退化時才不會感到這麼疼痛,但我現在才23歲,我還要等好久,要是這麼長的時間一直都不能工作,我該怎麼辦?因為生這樣的病所以常常有想不開的念頭,真的也有去做過,那個時候是我一個非常好的朋友拉了我回來,因為在想不開時,我曾經和他說了一些希望他好好活的話,他覺得我不對勁才去找我、把我送醫院,其實到現在我還是有時候可以接受自己生病的事實,有時候又不能,一直這樣子反覆使我深感痛苦。每當看到別人穿著漂亮時很羨慕,看到有男朋友可以好好地談戀愛時很羨慕,看到可以好好的出國時也很羨慕。我因生這樣的病無法穩定工作,也常擔心父母將來老了要怎麼辦,我要怎麼去撫養他們。我的媽媽因為我這個病常請假在家照顧我,尤其在我住院的期間,我真的覺得很對不起他。因我這樣的病是罕見疾病,所以我也無法買醫療保險,只能自己多存錢。住院期間的費用我媽媽幫我負擔,但是我好擔心他老了要怎麼辦、沒有錢要怎麼辦!我的家庭沒有非常富裕,我這樣子無法工作的情況已有一年多了,還好姐姐偶爾會給我生活費,但是姐姐總有一天會嫁人,對於未來我很不知所措。對於我紅腫熱痛的處理,只有物理方法,好比沖冷水或是泡水才最能有效的止痛,但是這樣會對皮膚造成傷害,而且濕氣也會讓我病情加重,以至於我會和蜂窩性組織炎分不清,這樣很危險。當這個病發作時,吃一般止痛藥沒有太大作用,必須吃鴉片類的止痛藥,例如嗎啡,也讓我覺得自己的藥越吃越多,健康卻越來越走下坡。我知道媽媽一定也很難過生到我這樣的孩子,其實說真的,有時心裡會生氣,會怨她為什麼要生下像我這麼不正常的孩子,讓我這麼痛苦,但是我相信他一定也不願意。我很感謝媽媽在我感到生病不舒服的時候都陪著我,也很感謝我的外婆、還有姐姐,在我沒有工作的時候都無條件地支持我。我很感謝我的家人,沒有他們我現在真的不知道要怎麼辦,感謝他們的支持,也感謝他們不嫌棄我。(本文轉載自民報醫病平台2018/4/20)
-
2020-06-05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打球習慣性脫臼 復健才知肌力訓練
我讀長庚大學中醫系時,打球是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幾乎什麼球都打,球場的挑戰和樂趣,沒有其他事情可以取代。大五那年參加大專盃比賽,當我在最愛的網球場上高舉球拍,準備來一記強勁銳利的發球時,右肩卻突如其來一陣可怕的劇痛。怕關節沾黏 選擇不動手術這是我右肩關節第一次脫臼,肩關節凹一個洞,手臂好像失去支點,且非常痛。我整個人嚇呆了,隊友和老師立刻衝上來,稍微將肩膀復位,扶我去場邊休息。等到比賽結束,我才回長庚醫院看骨科。當時做了核磁共振檢查,發現關節有些受損,受損程度「介於可開刀和不開刀之間」。我怕開刀後反而關節沾黏,就選擇不動手術。漸漸地,肩膀不痛了,就繼續回到球場打網球、排球等球類。沒多久發生第二次脫臼,這次是排球殺球時,又是右手臂高舉的動作。大五到大六這兩年打球期間,我的右肩關節就這麼一次又一次脫臼,次數多了,也沒那麼痛,甚至脫臼發生前,自己就可以準確預測,「又來了」。每年脫臼一兩次 不勝其擾我太愛打網球,無法停止繼續練習,但關節愈來愈「鬆」,每年都要脫臼個一兩次,實在不勝其擾。看了一陣子骨科,我改看復健科,醫師建議做物理治療和運動訓練,強化肩關節穩定度。這一治療下去,竟點燃我對運動訓練的強烈興趣,開始查資料、看書,根據知識改變發球動作來避免脫臼,加強肩膀旋轉肌和背肌的力量與穩定度,愈研究愈覺得,實在是太有趣了。最初每周兩天做肩膀和背部的肌力訓練,愈練愈有興趣,我開始安排全身不同肌群訓練,半年後,明顯感覺動作控制改善了,回去參加團體比賽也沒有問題。復健經驗 成幫助病人養分醫學系畢業選科時,我很明確地只考慮「中醫針灸傷科」或「復健科」,後來下定決心,成為兼有中醫師和復健專科雙執照的醫師,到現在我仍然打網球、健身、跑步、游泳,肩膀沒有再脫臼。這段受傷復健的經驗,成為我日後幫助病人很重要的養分。因為很多熱愛運動的人,受傷之後雖然會害怕,但因為太愛運動、放不下,所以盡力想要克服、繼續運動。對於他們來說,非常關鍵的問題,就是希望醫師告訴自己「能不能運動?什麼時候可以做到什麼程度?」鼓勵患者 有耐心動作訓練我知道只解釋病理診斷和預後,卻不能告知功能上的診斷和期望,會令熱愛運動的人非常難過。所以,我鼓勵患者應有半年或更久的復健期,有耐心好好地接受動作訓練、學習動作控制,復原之後,運動生命或許會更長久。我也會善用動作測試,幫助他們了解需要幫助的地方在哪裡、評估自己有無進步。坊間運動風氣興盛,有人追求大重量、大肌肉,但如果只是練健康,肌肉並不需要練到那麼大,重量也不需要堆疊到那麼高。現在很多人都是因健身受傷來看診,他們前六周的訓練靠著神經肌肉的適應而做到了一定程度的重量,但六周後,肌肉還來不及長,重量又加上去,就出現了肌肉拉傷、椎間盤磨損、髖關節唇破裂等傷害。追求大肌群 出現運動傷害我現在去學校教課,都會跟學生說,你們未來成為體適能教練後,千萬不要叫學生去跟人家比重量,畢竟平衡的體適能包括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心肺功能四大面向,缺一不可。如果只追求大肌群的肌力卻忽視深層核心力量,又不重視肌耐力、柔軟度和心肺功能,一定會出現運動傷害。凃俐雯小檔案現職:北市超越復健診所副院長學歷:長庚大學中醫系中西醫雙主修專長:運動醫學興趣:網球、跑步、游泳、羽球、健身經歷:台灣運動醫學專科醫師台北市立大學講師亞洲足球協會醫療官職棒中信兄弟隊醫療顧問台北達欣工程籃球隊隊醫華國三太子盃國際男子職業網球賽總大會醫師海碩盃WTA國際女子職業網球賽總大會醫師聯邦杯網球賽台灣代表隊隊醫力康復健科診所院長林口長庚醫院復健科總醫師林口長庚醫院針灸科住院醫師
-
2020-06-04 科別.骨科.復健
輕忽骨鬆 小心脊椎壓迫性骨折
現代人活到80、90歲已不稀奇,但常面臨骨質疏鬆症的威脅。特別是「脊椎壓迫性骨折」,在65歲族群中,每四人就會有一位,到了85歲以後,更增加到每兩人中就有一位。若輕忽脊椎壓迫性骨折而不治療,脊椎仍需負荷身體活動及重量壓迫,可能導致椎體持續塌陷變形,由正方形變梯形、三角形,最後幾乎成一直線,病人恐會變成如「鐘樓怪人」般嚴重駝背畸形,也會造成嚴重背痛而導致心肺功能變差。因骨鬆而導致的脊椎壓迫性骨折,可能只因咳嗽、打噴嚏、用力解便、彎腰、抬重物或不小心跌倒就發生了,常產生突發性的嚴重背痛,由X光可見其胸或腰椎的椎體已有塌陷,再加上核磁共振的檢查,就能確診骨折的位置。脊椎壓迫性骨折的治療,可採保守與手術治療。保守治療是剛發生時臥床休息,使用止痛藥及抗骨鬆藥物,或穿背架來緩解疼痛,但所需時間較久,且長期使用止痛藥可能會造成胃潰瘍和腎臟病變,而臥床太久也會產生褥瘡、肺炎及泌尿道感染而有致命風險,且加速骨質流失,導致更嚴重的骨鬆性骨折,也無法避免駝背畸形。脊椎壓迫性骨折病患要立即改善背痛,可選擇微創「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或駝背整形術」,病患需接受靜脈或局部麻醉,傷口小約2公分,手術時間短,過程只要半小時,可緩解背痛、預防駝背畸形,手術後當日即可穿背架而下床活動。若因年齡過大或患有慢性病,擔憂手術風險而拒絕手術,又有好幾節椎體發生壓迫性骨折而不加以治療,且因椎體的高度若只剩原本的三分之一以下,此時即不建議使用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或駝背整形術,必須接受傳統手術治療,包括全身麻醉、開大傷口及打鋼釘等,但要留意麻醉風險,以及可能再次接受手術。
-
2020-06-04 癌症.攝護腺癌
全身骨疼竟罹晚期攝護腺癌 醫籲50歲以上男性做PSA檢測
一名57歲男性上個月因骨頭疼痛難忍到骨科就診,經抽血檢驗發現他的攝護腺特定抗原指數(PSA)達正常值150倍以上,又經骨骼X光攝影及全身性核子影像掃描發現,他有多發性惡性腫瘤骨頭轉移現象,導致全身骨頭痠痛,於是轉介至泌尿科進一步診斷,確定他罹患第四期攝護腺癌合併骨轉移。患者說從農曆過年後,他就開始有解尿不順的情形,但因為正逢新冠肺炎大流行,遲遲不敢到醫院就醫,一直到5月疫情趨緩,他才鼓起勇氣到醫院看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泌尿部主任黃志平幫患者做肛門指診,發現他的攝護腺比一般人硬且表面不規則,加上PSA指數超標,骨骼掃描發現有骨頭轉移,幾乎可以確診是第四期攝護腺癌合併骨轉移。後來又為患者進行經直腸超音波指引下之攝護腺切片手術以確定診斷,患者並接受全身性抗雄性素及抑制骨轉移之藥物治療。數周後,患者的PSA指數才明顯下降,全身骨頭疼痛也得到緩解。黃志平說,以攝護腺癌為例,除非癌病已經造成尿路阻塞才會產生解尿不順暢、頻尿、急尿等問題,或到了後期癌細胞轉移到骨頭造成骨頭疼痛時才去就醫。原本有機會用微創手術,如達文西機器手臂輔助或腹腔鏡手術來根除癌病,卻常常錯過黃金治療時期。他說,攝護腺癌發生率在男性癌病中排名第5位,每年約有數千位新診斷病患,其中約有3分之1病患診斷時都已經是晚期攝護腺癌。黃志平呼籲,50歲以上、80歲以下的男性,若從未檢測過PSA指數,可至泌尿科就診抽血檢驗,以早期發現、早期接受攝護腺根除手術或局部放射線治療。
-
2020-06-03 名人.施昇輝
施昇輝/第三人生重拾友誼!老同學,你們都好嗎?
從電影看第三人生5:《3個傻瓜》老同學,你們都好嗎?如果要問大家覺得近來最好看的印度片,我想很多人都會說是《3個傻瓜》。這部電影一方面歌頌三個大學死黨的友誼,另方面也探討了印度僵化的教育制度。各階段的同學,可能是所有人一生交情最深厚的老朋友,因為求學時,大家都是每天生活在一起,出了社會、工作之後,同學之間一般也不會有任何利害關係,甚至不會因職場鬥爭而必須爾虞我詐,所以才能保持較為長久的友誼。在大家各自為事業打拼的時候,或許很多人都不曾參加同學會,一則工作忙碌、又要兼顧家庭、沒有時間;二則每個人事業發展不同,有人順利、有人落後;三則經濟狀況好壞有別,不想落入彼此比較的困窘。進入第三人生之後,老同學開始願意相見了,因為大家都不會再過度在乎彼此的財富與地位,因此同學會成了很多人的生活重心。從前年開始,我的大學同學陸續從職場上退休,所以大家流行辦「退休趴」,成了我們進入第三人生的重要儀式。朱立倫在新北市長卸任的第一晚,就約了所有同學一起聚餐。我比較特別,因為我在2003年就已經從當時任職的公司被迫退休,所以我辦的是「入學趴」,以慶祝我考上台藝大電影系碩士在職專班。現在拜通訊軟體發達,大學同學當然成立了一個Line群組,不只召開同學會因此更方便,大家還可以不時在上面分享生活近況,或是推薦值得看的書、電影,或旅遊地點。不過,上面的留言難免會有一些對政治的看法,這樣就很容易造成同學之間的衝突,例如最近的韓粉或同婚的議題,都有可能讓同學反目。我太太的同學群組就發生過有人退群、甚至從此絕交的事情。奉勸大家,「政治」和「宗教」話題,絕對是同學之間的禁忌,最好能夠完全避免。我的一位大學同學曾在群組上公開說我是一個「投機份子」,我看到當然很難過,其他同學甚至還出來幫我辯駁。不過,我還是謝謝他的誠實以告,免得以後參加同學會,我因為不知情還跟他熱情相待。我在群組內沒有跟他對嗆,但我已默默把他從我人生中刪除,他或許也同樣這麼做。進入第三人生,真的要好好進行「斷捨離」,其實這也包括老同學、老朋友在內。除了大學同學之外,我之前的求學階段其實都是在同一個學校,這可能是一般人很少有的經驗。我從小念的是一所私立學校,然後一路直升它的國中和高中,所以我有很多同學是在一起生活了12年,若算到現在,甚至有人已經相識長達54年了。這種交情更勝我的大學同學,其中我和幾位更要好的同學還成立了一個「吃飯幫」,每三個月輪流辦聚餐,已經持續了好幾年,連彼此的另一半都成了好朋友。最棒的是其中有牙科、眼科、骨科、神經內科的醫生,有時身體哪裡不舒服,就直接用Line來看診。從班級性的同學會縮小到只有幾個至交的好友圈,當然更能長長久久。同學中當然也有人移民國外很多年,或是已經不住在同一個城市,要常常見面確實有困難,但是好在現在有社交網站,如大多數人最常使用的臉書,就是一個可以告訴大家自己一切安好的重要媒介。如果還沒有臉書帳號,趕快去申請,如果已經有了,也不要都不作聲。我不是要大家經常在臉書上曬恩愛,或炫耀旅遊和美食,只是希望大家偶爾PO一些生活照,或是按個讚,這樣至少讓你的老同學知道你平安,也是給彼此一種貼心的安慰,甚至有些同學如果突然在臉書上消失一陣子,我還會用私訊問他「最近都好嗎?」然後看到他的回覆,我就會放心了。如今已經是一個與老同學保持互動相對容易的年代,所以更不該隨便與他們失去了聯絡,不是嗎?
-
2020-05-31 科別.骨科.復健
為何有人膝蓋壞得快、有人用很久?5個膝蓋常見問題
Q 我們都知道活動量太大時,會增加關節磨損;但活動量變少時,關節會發生什麼狀況?A 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部醫師蕭敬樺指出,膝關節能正常活動,仰賴關節周邊的肌肉力量,尤其以「股四頭肌」為主,適當運動可以使股四頭肌強壯有力,關節活動度靈活順暢,保養出健康的膝關節。當活動量甚多、膝蓋負重增強就會造成磨損;當活動太少,首先影響肌肉力量下降,甚至萎縮,會感到腳無力,以及關節活動力下降,導致僵硬、容易發生關節內積水的情況。76歲老先生來門診求助,描述他過去每天都會到學校走操場,卻因疫情校園關閉,都待在家裡,多數時間坐著看電視,偶爾起身在家裡走動,防疫期間平均運動量不到以前的1/4。最近校園重新開放,恢復運動的他卻感覺雙腳無力,原本走10圈操場沒問題,現在走2圈就軟腳,因此趕忙就醫。另名67歲婦人因社區排舞班重新開課,一晚跳下來覺得膝關節卡卡,隔天關節腫脹不適而來看診。蕭敬樺解釋,老先生和婦人都因長時間沒有活動,造成膝蓋不適,但兩人不同的是,老先生主要因股四頭肌肌肉力量下降,婦人則是關節活動度出了問題,倘若兩人都未即時妥當治療和保健,放任症狀反覆發作,就可能成為退化性關節炎的開端。蕭敬樺提醒,適當運動可使膝關節周圍的肌肉強壯,且可維持關節活動度。當一段時間活動度驟減,運動量及品質過度變少時,就會讓關節附近的肌肉萎縮、肌力變弱,增加關節負擔、加速膝蓋退化,進而膝關節僵硬活動不良,持續惡性循環就會讓整組膝蓋壞了了。Q 膝蓋退化跟遺傳有關嗎?為什麼有人壞得快、有人用很久?A 膝蓋退化成因可分為原發性及續發性。蕭敬樺指出,原發性為老化,軟骨退化、磨損的過程;續發性則是其他先天的關節病變、發育不全、創傷、風濕免疫等慢性疾病所致,家族遺傳史和先天關節病變或慢性疾病可能有關,但遺傳並非退化的全部成因。高達七至八成以上的關節退化成因,還是原發性的老化造成,只要適當做護膝運動,有助延長膝蓋使用。目前國內民眾面臨原發性膝蓋退化問題,女性平均年齡約55至60歲,或在更年期停經後3至5年內;男性則約65歲,但從事高負荷的勞力工作者,膝蓋退化可能提早發生,體重越重、膝蓋退化也可能愈早發生。Q 日行萬步保健康,對每個人都適用嗎?有些醫師主張七千步左右就可以,多了有害無益?A 蕭敬樺舉例,最常見的散步、走路,有助於維持關節活動順暢度。但走平地訓練肌肉力量有限,且需不需要走到萬步因人而異,沒有標準答案。假使民眾走到萬步,卻出現膝蓋腫脹痠痛,甚至積水就醫等情形,對於膝蓋保健反而沒有正面幫助。每個人都該有適合自己的運動強度,可採漸進方式,測試自己可承受、但不會對膝蓋造成負擔的平衡步數。蕭敬樺強調,走路不是最有效的保膝運動,真正有效的護膝運動可分成不同等級。對膝蓋訓練強度最好的運動包括平抬腿運動、高抬腿運動、核心肌群訓練、負重抬腿或是適當的貼牆蹲踞練習等,這些運動都可直接訓練到膝蓋周邊肌肉肌力。次之常見的保膝運動為騎腳踏車、游泳、瑜伽、健康操、有氧舞蹈和太極拳或快走等,效果雖不如重訓,但對膝蓋靈活有不錯幫助。傷膝蓋的運動則要避免,像是爬山、爬坡,雖然有助體適能訓練,但對膝蓋來說並不是好運動,還有上下樓梯、負擔重物等,都會加深膝蓋磨損。Q 走路姿勢和穿什麼鞋子,會影響關節健康嗎?A 想要保養好膝蓋不是只要照顧膝關節,蕭敬樺提醒,除了照顧膝蓋,正確的走路姿勢,與腰、脊椎、髖關節及膝關節都高度相關。若是脊椎、髖關節疾患致走路姿勢異常,會對膝關節有負面影響,因此鞋子應盡量挑選有緩衝、避震效果的軟墊或氣墊。Q 適合退化關節炎患者的運動有哪些?A 適合一般民眾及膝關節退化病患的日常護膝運動如下,一日3次,每次每組運動做3個循環。1.股四頭肌強化運動:身體坐正,右腳伸直、腳板朝上,維持5秒鐘,換左腳。5秒鐘為一組循環。2.抱膝運動:身體坐正,將右膝靠進身體抱膝,維持5秒鐘,換左腳。5秒鐘為一組循環。3.壓膝運動:將右腳打直,雙手輕壓膝蓋5秒鐘,換左腳。5秒鐘為一組循環。4.臥姿平抬腿運動:身體平躺,將右腳上舉約30度,維持5秒鐘,換左腳。5秒鐘為一組循環。
-
2020-05-31 科別.骨科.復健
膝蓋痠痛是肌力差還是關節退化?骨科醫師這麼說
新冠肺炎疫情逐漸平緩,長時間宅在家的民眾,開始出門踏青放風。咦?怎麼平時靈活的關節,突然變得卡卡,腿部肌肉也有點使不上力。這才驚覺,原來「膝蓋不用也會壞」,而且可能壞得更快。很多人不知道,肌力和關節健康息息相關,沒有強健的肌肉支撐,下肢關節必須乘載更多的重量。即使不出門,也要想辦法做運動強健肌力,防疫的結果,別讓關節付出代價。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銀髮族少出門,活動減少,可能造成肌力衰退,甚至讓原本老化的膝關節出現不適。醫師建議,要減少不必要熱量攝取,避免體重增加、造成膝蓋負擔,在家裡也可訓練核心肌群、練習地板動作、踩腳踏車,為正常生活做準備,以免突然外出活動,身體到處痠痛,影響旅遊的樂趣。發炎感染 膝蓋痠痛原因多彰化基督教醫院骨科資深主治醫師王偉勛說,一般人髖關節不舒服可以坐椅子舒緩,但膝蓋不舒服時,即便坐著,要站起來也會用到膝蓋。日常生活中膝蓋使用機會多,退化性關節炎發生在膝蓋的比例也高。但膝蓋痠痛有不同原因,有的和發炎性關節疾病有關,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紅斑性狼瘡等;若是退化性關節炎,則大部分侷限膝蓋,尤其內側彎曲伸直有聲音;另有感染型關節炎,導致膝蓋紅腫熱,須就醫治療,必要時甚至須進行清洗關節手術。腿沒變細 卻只剩脂肪沒肌肉有些人感覺膝蓋痠痛,卻不清楚是肌力不足還是關節退化。王偉勛說,膝蓋是否退化,醫師會先看站立膝蓋負重情況下,關節縫等的改變,以及是否出現內側關節面減損、關節不平整、長骨刺情形。也可透過超音波看關節的滑液膜狀況或有沒有起水。一些運動傷害、交通意外導致的關節疼痛,則是因關節韌帶損傷等引起,要針對半月板、十字韌帶檢查治療。至於肌力不足引起的關節問題,王偉勛說,走路速度和站起、坐下能力與肌力有關。有的人年紀漸長,但大腿沒變細,以為自己沒有肌力流失問題,但用力一摸,發現其實很多是脂肪,沒有肌肉。肌力與關節狀況也會相互影響,一般人膝蓋疼痛,就更不願動,肌肉自然會萎縮。退化性關節嚴重程度不一,若是關節局部疼痛,例如膝蓋內側、彎曲伸直摩擦聲音明顯,走路疼痛,屬於早期退化;若出現關節外型變化,例如O型腿,則較為嚴重。避免蹲跪 減重為了膝蓋好早期退化性關節炎要避免蹲跪活動,透過減重減輕膝蓋壓力,增加股四頭肌肌力訓練,減緩退化。王偉勛建議,即使關節痠痛,還是可練習坐著、將膝蓋打直,腳踝往上翹,用力8秒,訓練大腿股四頭肌。王偉勛表示,關節炎治療要超前部署,不是看醫師就一定要開刀,也並非看完醫師回去就沒事。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還是要適度活動,保有肌力和關節活動,讓關節軟骨獲得關節液提供的養分和潤滑。若已有不適,平時要使用拐杖、登山杖、雨傘協助走路穩定,適量的保健食品也可補充關節軟骨合成的養分。膝關節退化經評估,適度使用玻尿酸、血小板增生可維持關節功能,不要那麼快凋亡。美國骨科醫學會報告指出,嚴重關節疼痛,適度使用抗發炎藥物可減緩,也讓患者有生活品質,但天天靠止痛藥,對身體不好。退化初期 穿戴護膝保暖 可避免痠痛研究顯示,患者關節疼痛會受天候影響,穿戴護膝可讓膝蓋局部溫度提高,因保暖作用改善關節疼痛。王偉勛表示,爬山綁護膝,較不會因山上濕冷而痠痛,也因膝蓋護具較為緊繃,可避免使用者做出過度活動。國內外也有許多退化性關節炎專用護具,例如針對O型腿退化,護膝具有由內往外推的力量,讓膝蓋內側關節縫較窄部分有壓力,減輕退化壓力。王偉勛提醒,護膝使用時機,是在走、站負重時,坐下休息要鬆開,因膝蓋在大腿和小腿中間,循環動脈到小腿以及靜脈回流大腿,都會經過膝蓋,若綁太緊,循環會受到阻礙。也有人使用護膝因摩擦而產生皮膚紅疹,要注意選購適合的產品。
-
2020-05-30 科別.骨科.復健
「肌內效貼布」真的有效還是噱頭? 專家告訴你
您看過慢跑者、籃球員或網球選手,使用五顏六色,像是膠帶的肌內效貼布嗎?食品藥物管理署說明,其主要功能為預防或減緩運動傷害,在復建科、骨科或神經科,常見復健科醫師透過肌內效貼布,藉此改善患者的肩頸痠痛、落枕、腕隧道症侯群或抽筋、扭傷、拉傷等肌肉、筋膜組織的發炎問題,甚至有人因此誤以為是酸痛貼布,食藥署邀請到澎湖縣馬公市第三衛生所高傳哲物理治療師,為大家說明肌內效貼布與酸痛貼布的原理和使用方式,是迥然不同的喔!酸痛貼布/肌內效貼布 原理大不同酸痛貼布:運用藥性或溫熱/涼感成分來舒緩酸痛不適、改善扭傷腫脹。肌內效貼布:利用貼布本身具備的伸縮彈性,依肌肉結構(肌理)順向或逆向貼紮,協助肌肉放鬆或強化肌力。以跑馬拉松而「鐵腿」的運動員為例,高傳哲指出,使用酸痛貼布者會直接將貼布貼於小腿肚上;若使用肌內效貼布則是沿小腿肚外圍貼紮,呈中空Y字型,利用貼布的延展彈性幫肌肉放鬆,因原理不同,使用方式也不一樣。肌內效貼布須專人指導有些人對肌內效貼布感到好奇想了解,大多是看到運動場上運動員使用,得知其功效後就自行買貼布回家,一邊看圖片或影片跟著貼紮;殊不知,使用肌內效貼布需有專業技巧。高傳哲強調,使用肌內效貼布前應先了解肌理,因為貼紮時需針對患者症狀,搭配不同的張力、貼法及肢體擺位,方能對症下貼且貼得精準;如果貼錯了,覺得沒效還算事小,萬一想放鬆或提升肌力,卻貼錯方向反而會造成傷害。食藥署提醒,剛開始使用肌內效貼布時,最好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與指導,直到熟稔肌理和貼紮方式後,再自行使用比較安全喔!肌內效貼布不含藥性 沒有副作用至於肌內效貼布可以貼紮多久、有副作用嗎?高傳哲說明:「肌內效貼布不含藥性,沒有副作用,只要不對黏膠敏感的人都可以使用;只是貼布的黏性與彈性會逐漸遞減,如果貼布彈性不佳效果就會不好,大概2天或是貼布因脫膠而掀起時,使用者就可以主動撕掉了!」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05-30 科別.骨科.復健
老後身高少4公分? 當心這3部位易骨折
骨鬆患者,小心易骨折部位!根據統計,骨折1年後,男性死亡率約為22%,女性約為19%。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骨科部顧問醫師林高田表示,骨折本身不會致命,而是由於骨頭斷裂後,引發許多併發症導致死亡,例如臥床太久造成肺炎,間接增加死亡率。 林高田醫師說明,骨鬆一開始很難警覺,一直要到壓迫性骨折,髖骨骨折或饒骨骨折,才會警覺鈣質流失,骨頭密度變低。事實上,骨質疏鬆所引發的骨折,有著幾項特徵,提醒民眾多注意,特別是不同年紀骨質疏鬆的人。容易骨折的三個部位也有所不同: 1.五十至六十歲間「橈骨遠端」:位於手腕處。女性比男性多,多因50-60歲開始骨質疏鬆,若同樣跌倒用手去支撐,年輕人可能會斷在舟狀骨或腕骨,或是韌帶處受損,但對老年人來說,骨質疏鬆容易斷在骨頭,尤其是舟狀骨,手腕處的骨折。 2. 六十至七十歲間「髖骨骨折」:骨盆像一個碗狀凹進去,骨股頭則是一個圓球,而髖骨活動的角度特別大,不受限制。骨股頸下面的大小轉,上面突出來稱為「大轉子」,下面稱叫「小轉子」,大轉子與小轉子之間距離很寬,被稱為「轉子間骨折」,隨著年紀大骨質流失,此處的骨頭早已空空洞洞,易形成髖骨骨折。 3.七十至八十歲以上「脊椎斷裂」:包括腰 椎、胸椎皆有可能。脊椎骨折分慢性和急性,骨頭裡面是海綿骨,而骨小樑則是骨頭很小的結構,因為骨鬆而慢慢垮掉,這也就是年紀大了,身高漸漸變矮的原因之一。 林高田醫師指出,從一般骨質疏鬆觀點來看,如果患者的身高與年輕時相比,尤其是女性停經以後,骨鬆情形越來越明顯,導致身高變矮,若差距4公分以上,就要開始注意骨質疏鬆的可能。醫師說,骨密度的變化通常不會非常快速,不像量血壓、血糖需要一直要監測,建議約2年進行一次骨密度檢查即可,也可前往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網站,點選一分鐘骨鬆風險評估表,進行自我檢測,先以簡易的評估方式,提早警覺預防,判斷是否為骨鬆高危險族群,千萬別等到骨折時,才驚覺骨質已流失,造成不可逆的後果。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老倒縮只是老化現象? 你可能已經骨質疏鬆了 長期補鈣卻不見效果? 忽略這1件事等於白吃了
-
2020-05-29 科別.骨科.復健
骨鬆會要命? 顧骨從這1招開始!
WHO將骨質疏鬆症列為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重要流行病,但因檢測不便,導致發生率高,篩檢率卻偏低;加上骨鬆症無聲無息,大多數病人發生骨折後,才知道骨質早已默默流失,失去提早預防的機會。誰是骨鬆高危險群?骨質疏鬆症是因骨質合成變慢或加速流失,輔大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張書豪表示,骨鬆症高危險群以65歲以上老年人及停經後女性為主,另因長期用藥(如類固醇、荷爾蒙阻斷劑、化療藥物等),或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甲狀腺亢進等的民眾,也需注意骨質流失問題。「要趁年輕存骨本」澄清醫院中港分院骨科主治醫師黃榮泰表示,骨量約在30歲時達巔峰,之後以每年平均0.3~0.5%速率減少,50歲以後骨質加速流失,更年期女性更加速為2~3%。黃榮泰強調,台灣屬高齡社會,隨著平均壽命延長,耗用骨本的時間也越長,民眾應及早補鈣,預防骨質疏鬆症。治骨折要先防骨鬆!「骨折不僅影響活動力,也會大幅降低生活品質。」黃榮泰及張書豪皆強調,骨折手術成功不代表真正的康復,應配合復健、營養補充,積極治療骨質疏鬆症,預防再次骨折。老年人若發生髖關節骨折,可能就此臥床不起,手術後一年內致死率達20%。根據臨床經驗,骨鬆性骨折病人中,超過一半未能持續追蹤,以為治療好骨折就沒事,忽略骨鬆問題,往往1、2年內就再度骨折。值得注意的是,鈣是合成骨質的重要原料,黃榮泰表示:「即使已開始藥物治療,只用藥不補鈣,也會影響延緩骨鬆的效率,而治療效果不好,更容易降低病人的信心、放棄治療,形成惡性循環。」最好能在骨折發生前預防,並延緩骨鬆嚴重程度。張書豪建議,50歲以上及停經後女性每1至2年定期做骨密度檢查,若已有骨質流失、疏鬆現象,就應開始補鈣。聰明顧骨要選對鈣坊間鈣片選擇多,醫護人員普遍使用磷酸鈣,因近似人體骨骼成分,吸收好、副作用少,選擇添加維生素D3的鈣片可幫助吸收;同要注意劑量並不是越高越好,鈣片劑量乘上含鈣比例才是能被人體吸收的有效鈣,而腸道每次僅能吸收約500毫克有效鈣,故建議於飯後分次攝取,以免無法吸收而流失。另外,選擇醫療級鈣片原料來源及製程規範較有保障。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菸不酒、規律運動、高鈣飲食或補充鈣片,才能預防骨質疏鬆症。黃榮泰也特別提醒愛喝茶的台灣人,要與高鈣飲食錯開時間,以免茶鹼影響鈣質吸收。預防骨鬆是保障高齡行動力的關鍵,補鈣強建骨質,越早開始越好!★本文經《常春月刊》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延伸閱讀】 喉嚨沙啞,竟與心血管疾病有關?! 治病關鍵在於免疫機能!專家傳授提升免疫力的最佳方案 講話燒聲愛注意,恐是罹患此癌!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0-05-28 科別.骨科.復健
積極藥物治療 降低骨鬆骨折機率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人長時間待在家防疫,減少進出醫療院所,不少骨鬆患者因而暫停接受骨鬆藥物治療。骨科醫師認為,骨科患者與呼吸道相關就診患者差異性大,只要依照防疫原則,感染機率很低,應盡可能回到醫療院所就醫,持續接受適當治療。瀚群骨科診所院長蔡文基表示,防疫期間,許多人減少外出,曬太陽機會降低,恐造成維他命D攝取量不足,進而導致骨質流失、循環變差、肌力減少,易發生跌倒與骨質惡化。若已是骨鬆患者,可能加劇病情。一般人如果只是吃鈣片,採行居家運動如輕度重訓、瑜伽,據統計,強化骨質的有效率不到一成,至多維持部分骨質不流失或改善肌力而已,增加骨密度效果有限。蔡文基建議,骨鬆確診病患,使用骨鬆藥物介入治療,可以提升骨質密度,降低骨鬆骨折風險。近期門診觀察,過去常規治療的病患,因疫情不僅延緩看病,也暫停接受治療,不過,五月疫情趨緩,也可能患者在家悶太久,已陸續回診治療。蔡文基強調,骨鬆治療是一項長遠的健康投資,規律接受骨鬆治療,增強骨密度效果會更好。目前臨床已有許多骨鬆藥物可用來預防或治療,蔡文基表示,常見口服藥或注射雙磷酸鹽類、副甲狀腺荷爾蒙藥物與類保骨素皮下注射,可增加骨質密度,使骨鬆不惡化,甚至可以固骨本。易發生骨鬆骨折的部位有手腕、脊椎或髖關節。蔡文基說,若發生骨鬆骨折,術後除了進行復健,也要搭配骨鬆藥物治療,骨折癒合才會更好,行動恢復機會比較大。據統計,髖關節骨折的病人,若沒有輔助骨鬆藥物治療,一年內死亡率約為20%至25%;但用藥治療病人,一年後死亡率則降至10%。蔡文基建議,病人仍應考慮以骨鬆藥物治療,整體預後較佳。過去,髖關節骨折手術後,復健至少半年至一年才會恢復正常行走;現今,經由復健及藥物治療,大約二個月即可恢復正常行走了。此外,若骨鬆不治療,另一側髖關節或骨折過的脊椎鄰近骨節,術後幾年也易再骨鬆骨折。蔡文基強調,積極藥物治療,才能降低再次發生骨折的機率。建議骨鬆骨折患者術後做復健、飲食生活作息調整外,也要固定回診接受骨鬆藥物治療,定期監測骨密度狀況,恢復效果更好。了解更多關於骨質疏鬆訊息:https://www.fightthefracture.tw/
-
2020-05-26 科別.骨科.復健
居家上班太自在 頸椎椎間盤突出增多
疫情警報暫時舒緩,先前因應疫情,許多公司行號多改為在家上班,工作責任不減,但工作時的狀態恐與平時不同,可以更自在使用手機,無論是躺著、翹腳、上廁所隨時都可能在低頭滑手機;近期患者回門診,醫師發現,頸椎椎間盤突出患者變多了,且集中在30歲到40歲間。低頭頸部壓力大 平躺脖子也痛一位年約30多歲的活動企畫,被公司要求疫情期間在家上班,連續一個多月窩在家中,用電腦的時間更凶,工作跟休息混為一團,休息時間,她不是閉目養神,而是打開switch玩動物森友會,全天低頭,讓她頸部完全受不了,即使平躺在床上,脖子也在痛,近期求診,被診斷為頸部椎間盤突出。3C產品普及,民眾生活已經難以脫離3C。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笑說,過去朋友的定義是「友直、友諒、友多聞」,現在改為「有讀、有回、有按讚」,朋友傳LINE過來,不讀不回被視為沒有禮貌,一來一往,就低頭一個多小時。研究顯示,低頭時,頸部每彎曲5度,就須承受多5磅的壓力,等於是2.2公斤重,當人們正在滑手機時,頸部多呈現60度的彎度,等於是60磅(約27公斤重)的壓力,具體形容,等於一位8歲小孩的重量,每天壓在頸部。置換人工椎間盤 需戴頸圈二周黃啟訓說,頸椎椎間盤突出絕非一日之寒,低頭初期會感受肩頸緊繃,長期沒有改善,頸部神經就可能被壓迫,手部、腳部會漸漸出現麻木無力,後續若沒有及時就醫治療、復健,嚴重者必須要開刀,置換人工椎間盤。林口長庚醫院骨科部脊椎科主任賴伯亮說,頸椎椎間盤突出患者若需手術,會從頸部正面開刀,中間會經過食道、氣管、大動脈等,才能置換人工椎間盤,放置墊片;後縱韌帶鈣化合併脊椎狹窄才是採取從頸部後面開刀,動刀後需戴著頸圈約二周以上。賴伯亮說,開刀是不得已的選擇,上天給的頸椎絕對是最好用的,若低頭問題沒有持續改正,每年需要開刀的患者將會以倍數成長,他觀察近幾年需要開刀的患者,就比過去增加二到三成。滑手機高度抬高 避免骨刺上身黃啟訓呼籲,使用3C產品每次最長30分鐘就得休息10分鐘,頭部輕微轉動,不要用力按壓,放鬆頸部,使用手機或電腦的習慣也要調整,滑手機時高度應抬高,拉到眼前,降低頸部彎曲的機會,看電腦或是平板也都建議採取同樣的方式,才能避免頸部骨刺上身。
-
2020-05-20 養生.聰明飲食
你家的毛寶貝過胖了嗎?學做低卡減肥餐簡單又營養
你家毛寶貝過胖了嗎?新北市經寵物登記的犬貓數量總計15萬隻,約有22500隻犬貓過胖,容易有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等健康問題,動保處提醒,除了要讓犬貓適當運動,飼主也可嘗試DIY低脂減肥餐,控制毛孩攝取熱量,但要注意避開禁忌食物,避免毛孩食物中毒。根據新北市動保處統計,目前8間動物之家總計有1422隻犬貓,體重過重的犬貓佔3至5%,大約有43至71隻,新北市有植入晶片犬貓總計15萬隻,家中飼養的寵物肥胖比例會高一些,約佔15%,大約有22500隻犬貓過胖,換算下來,每100隻犬貓中,就有15隻屬於過胖,需要注意身體健康。動保處指出,家中犬貓如果過胖,和人類一樣會有三高問題,其他像關節炎、骨科問題、十字韌帶撕裂、髖關節發育不良、免疫系統問題、心臟病、胰腺炎、糖尿病等疾病機率也會大增。家中犬貓如果過胖,除了每天要有適當運動,也需要掌握飲食組成比例,如高蛋白質比例50%,適當的脂肪含量10%,低碳水化合物,並且加入纖維素、維生素ADE及微量元素,確保攝取充足的營養,最重要是提供足夠乾淨飲水,增加寵物進食飽足感,如果已經減少餐量保持運動但體重仍不斷增加,就要請獸醫師檢查是不是有內分泌代謝功能減退的問題。如果想嘗試為毛寶貝準備減肥餐,南門國中老師陳奕君表示,雞肉豆腐餅低卡又有高蛋白,是簡易上手的料理,只需準備豆腐、雞胸肉、雞蛋、花椰菜、紅蘿蔔等食材,就可以完成專屬毛孩的健康減肥餐。陳奕君提醒,挑選食材時,要注意避開寵物禁忌食材酪梨、洋蔥、大蒜等,料理烹飪方式簡單即可,例如乾煎、清蒸等,過程中不添加過多調味料,料理如果全部都是蛋白質,反而會增加肝臟及腎臟代謝負擔。農業局長李玟表示,給寵物健康營養的每一天,了解家中寵物標準體重,由專業獸醫師協助評估理想體重後計算必需卡路里,避免過多熱量及過度餵食造成肥胖影響健康,可以先試看看少量多餐或調整每餐的飲食組成比例,來幫毛寶貝控制體重、健康久久。
-
2020-05-20 科別.骨科.復健
身高少4公分要注意 骨鬆患者當心易骨折「3部位」
骨鬆患者,小心易骨折部位!根據統計,骨折1年後,男性死亡率約為22%,女性約為19%。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骨科部顧問醫師林高田表示,骨折本身不會致命,而是由於骨頭斷裂後,引發許多併發症導致死亡,例如臥床太久造成肺炎,間接增加死亡率。年紀不同 易骨折部位大不同林高田醫師說明,骨鬆一開始很難警覺,一直要到壓迫性骨折,髖骨骨折或饒骨骨折,才會警覺鈣質流失,骨頭密度變低。事實上,骨質疏鬆所引發的骨折,有著幾項特徵,提醒民眾多注意,特別是不同年紀骨質疏鬆的人,容易骨折的三個部位也有所不同:1.五十至六十歲間「橈骨遠端」:位於手腕處。女性比男性多,多因50-60歲開始骨質疏鬆,若同樣跌倒用手去支撐,年輕人可能會斷在舟狀骨或腕骨,或是韌帶處受損,但對老年人來說,骨質疏鬆容易斷在骨頭,尤其是舟狀骨,手腕處的骨折。2. 六十至七十歲間「髖骨骨折」:骨盆像一個碗狀凹進去,骨股頭則是一個圓球,而髖骨活動的角度特別大,不受限制。骨股頸下面的大小轉,上面突出來稱為「大轉子」,下面稱叫「小轉子」,大轉子與小轉子之間距離很寬,被稱為「轉子間骨折」,隨著年紀大骨質流失,此處的骨頭早已空空洞洞,易形成髖骨骨折。3.七十至八十歲以上「脊椎斷裂」:包括腰椎、胸椎皆有可能。脊椎骨折分慢性和急性,骨頭裡面是海綿骨,而骨小樑則是骨頭很小的結構,因為骨鬆而慢慢垮掉,這也就是年紀大了,身高漸漸變矮的原因之一。身高少四公分以上 當心是骨質疏鬆林高田醫師指出,從一般骨質疏鬆觀點來看,如果患者的身高與年輕時相比,尤其是女性停經以後,骨鬆情形越來越明顯,導致身高變矮,若差距4公分以上,就要開始注意骨質疏鬆的可能。醫師說,骨密度的變化通常不會非常快速,不像量血壓、血糖需要一直要監測,建議約2年進行一次骨密度檢查即可,也可前往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網站,點選一分鐘骨鬆風險評估表,進行自我檢測,先以簡易的評估方式,提早警覺預防,判斷是否為骨鬆高危險族群,千萬別等到骨折時,才驚覺骨質已流失,造成不可逆的後果。
-
2020-05-20 科別.骨科.復健
長短腳很常見,沒問題?骨科醫:後天性的恐下肢病變
長短腳原因分為先天、後天性兩大類,後天性若沒有徹底治療矯正,恐衍生下肢病變。衛福部台東醫院骨科醫師陳俞志表示,後天性長短腳不是鞋底加厚就能解決問題,要讓醫師檢查,對症下藥處理才是根本。「醫師,我走路一跛一跛,是不是長短腳。」陳俞志說,這是民眾在門診常提出的疑問,後天因素造成的長短腳較常見,若沒根治,可能產生後遺症。他說,很多人都有長短腳問題,關鍵在是否影響正常走路,先天性長短腳多半是因雙腳發育不同所致,經醫師診斷為先天性長短腳,可以鞋墊或鞋底加厚方式,有助行動平衡。另一大原因是車禍骨折、膝蓋開刀所致,造成兩隻腳長度不同的後天性長短腳,這類患者建議透過物理治療、改良姿勢來矯正。陳俞志舉例,27歲黃小姐因車禍意外造成長短腳,造成走路不便,無法久站,求診時,他托住黃女的左腳膝蓋,立即聽到十字韌帶鬆動的聲響,初步評估必須手術,解決她走路偏斜、無法久站的困擾。他說,要治療後天性長短腳,最好由骨科醫師檢查,確認長短腳問題,以對症下藥。若沒徹底治療,可能衍生骨盆歪斜、脊椎側彎、椎間盤突出及坐骨神經痛等問題。
-
2020-05-18 橘世代.健康橘
跑步到底傷不傷膝蓋?可以靠保健食品改善嗎?
有人過60歲以後為自己寫下世界6大馬拉松完賽紀錄,一些路跑社團60多歲的會員全馬可以跑出4小時上下,甚至3小時半大有人在,讓比他們年輕10多歲,已經出現膝蓋關節炎症狀,力不從心的會員羨慕,希望藉重保健食品找回雄風。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醫師吳易澄指出,跑步是不是傷膝蓋一直都有兩派爭論,一派認為跑步會造成膝蓋磨損和傷害,加速膝蓋退化;另一派認為跑步對膝蓋周邊的肌肉有強化、整體保護的效果,國內外這方面研究越來越多,而且偏向適當的路跑訓練不會造成膝蓋退化,且能延緩退化的時間。醫師表示,其實如果能先做好體重控制和搭配適度的運動,不會影響下肢關節炎患者從事路跑運動,如果有過重又疼痛的人,可以考慮先選擇其他適合的運動,同時減重、控制飲食,如果體重和關節炎都得到良好的控制,即使很多中度到高強度的運動,都是未來可以選擇的。吳易澄醫師表示,市面退化性關節炎保健食品種類多,簡單分可以從關節成分補充、抑制發炎兩大類區分,第一大類補充關節成分的保健食品比較熟知的是軟骨基質和關節液的主要成分之一葡萄糖胺。早期的研究認為葡萄糖胺可以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疼痛,不過最近這幾年呈現兩派說法,門診也顯示有些人服用後有效,有些就不顯著。美國骨科醫學會認為葡萄糖胺效果不明顯,關節炎患者不需花錢服用,可是歐洲的相關學會認為,硫酸鹽類的葡萄糖胺還是有效果,可以減少疼痛和改善功能。目前醫療專家的共識認為症狀輕微,可以考慮服用三至六個月葡萄糖胺,看是否有改善,如果是中、重度關節炎就比較不建議對這類保健食品期待太高另一大類是維他命E、植物固醇、薑黃素的保健食品,吳易澄強調,無論哪一種保健食品都不應該取代原本的治療方式,因為吃了再多保健食品卻沒有適當的治療、運動、體重控制,都無法減緩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進展。【健康精選延伸閱讀↘↘↘】。「步伐跨對方法」500步,換來3000步的健康。疫情後的我們,是否能具備當初的心肺能力?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16 科別.骨科.復健
3成五十肩患者都有「這病」! 2復健伸展運動在家就能做
做家事、抬重物,少做上臂伸展運動,許多中老年女性都有五十肩的困擾。但研究發現,如有糖尿病,則罹患五十肩的風險更高,約為一般人的5倍,更有3成的五十肩患者罹患糖尿病。醫師提醒,糖尿病患者應多活動手臂關節,以免生活品質受影響。59歲徐女士為糖尿病友,都會定期回診,因經營餐廳需經常搬抬蔬菜。在5個月前,因車禍導致左肩挫傷,X光片顯示無明顯骨折,休養數周後,左手臂漸漸無法完全舉高,不僅無法梳頭,甚至向後轉時碰不到背部,以至於自己難以穿脫貼身衣物。此外,到了晚上,肩膀更不舒服,睡覺時無法面朝左邊側睡。至骨科門診,尋求協助,經醫師評估檢查,診斷為沾黏性關節囊炎,也就是俗稱的五十肩。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曾渥然指出,沾黏性關節囊炎又稱為冰凍肩、五十肩,主要症狀為肩膀關節各個方向的活動度均下降,包括主動(自行抬高)或是被動(輔助之下的抬高)的動作均受到影響,且影像學上並無特別的其他問題。醫師表示,五十肩好發在40至60歲之間的女性,除了單側手臂,也有可能雙側肩膀都有問題,幸好不太會兩手同時發作。危險因子則包含糖尿病等新陳代謝疾病,以及甲狀腺疾病。糖尿病患為五十肩的高風險族群,曾渥然說,國外研究證實,糖尿病患者比控制組有高達5成機率罹患沾黏性關節囊炎,而在糖尿病患者之中發生沾黏性關節囊炎比例為13.4%。此外,創傷事故或是術後長時間肩膀不動,也可能導致沾黏。許多人以為,五十肩會逐漸好轉,曾渥然說,大部分患者如果不接受治療,約需1至3年才能恢復,但行動受限,生活品質變差。另約1成5可能喪失手臂功能,影響甚鉅。在治療上,以復健及適度的伸展患側肩膀為主。醫師建議,在沖完熱水澡或熱敷患側達暖身效果後,找一面牆壁或是門做前向及側向的爬牆伸展運動;背後運動則可取毛巾或長雨傘等用品,利用位於上方的健康側帶動下方的患側,增加肩膀內旋向上的幅度。復健伸展運動(一):手握毛巾利用上方的健康側帶動下方的患側▲手握毛巾利用上方的健康側帶動下方的患側,增加肩膀內旋向上的幅度。每次維持15秒,每回5次,每日3至4回。(圖/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提供)復健伸展運動(二):利用牆壁或門做爬牆伸展▲利用牆壁或門做爬牆伸展,伸展至可忍受的疼痛範圍,每次停留15秒,每回5次,每日3至4回。(圖/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提供)至於藥物,則是口服消炎止痛藥或類固醇治療。如果覺得疼痛感,或是沾黏幅度較大,可考慮於肩膀周圍注射類固醇,或是接受體外震波治療。若經過3到6個月改善有限,且仍持續惡化,可考慮接受「關節授動術」,透過關節內視鏡,清除關節囊內外沾黏或纖維化組織,搭配術後復健。曾渥然提醒,平時保持肩膀的活動性,常做肩部伸展運動,避免同一個姿勢維持過久,不宜反覆拿抬過重之物,以免造成肩關節慢性傷害。如有糖尿病,應規律用藥,降低罹病風險。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手臂、肩膀痛到發麻? 恐怕是「這姿勢」害你的 還沒30歲脖子卻先老! 6個習以為常的動作都是在自殘
-
2020-05-14 科別.骨科.復健
預防骨鬆骨折 骨科醫師教「保密防跌」這樣做
千萬別輕忽骨鬆骨折。本報健康版本月徵文以骨鬆為題,發現讀者於骨鬆骨折後,不是脊背佝僂,就是得仰賴助行器。醫師指出,以髖部的骨鬆骨折為例,發生後半年,僅不到二成患者能回復原本功能;一年後,則約有15%的患者死亡。若能盡早介入藥物與非藥物治療,有助降低二次骨折及死亡的風險。一名82歲老奶奶在時不慎絆倒摔斷脊椎,因年事高、有骨鬆,醫師不敢開刀,使奶奶身高從160公分縮至150公分,再也挺不起腰板,苦不堪言。另有一名50多歲母親不慎於曬衣時從凳子跌下而骨鬆骨折,此後得拄枴杖,且需有專人照顧。萬芳醫院骨科部專任主治醫師陳昱斌表示,骨鬆是伴隨老化產生的慢性疾病,是因蝕骨細胞和成骨細胞作用失衡而造成骨質流失,其盛行率占老年人約13%至15%。陳昱斌說,骨鬆骨折後恢復期長,雖骨頭會長回,但骨質原本就差,復原的品質也不會好。研究顯示,髖部骨鬆骨折後一年內約15%的長輩會走向死亡,主因是骨折後活動力下降,且容易再次骨折,可能發生壓瘡或泌尿道感染併發肺炎等,嚴重恐致死。想要預防或避免骨鬆骨折,根本治療在於「保密防跌」,也就是保持骨密度和預防跌倒。「保密」包括多運動鍛鍊下肢,補充營養品、肉類、小魚乾、起司等鈣質和維他命D3;有研究顯示,規律補充鈣質與維他命D3,能降低約一成的骨折發生率。「防跌」則要注意夜間照明、浴廁止滑、注意用藥防暈眩,避免長輩夜晚上廁所跌倒。骨鬆目前有多種可抑制蝕骨細胞的治療選擇,以減少骨鬆骨折的發生。陳昱斌提醒,應及早接受骨鬆篩檢以評估是否需要用藥,不建議事後亡羊補牢。目前骨鬆合併骨鬆骨折發生的患者,可符合藥物健保給付條件。及早藥物治療介入,可避免因骨鬆骨折而造成未來更大的治療與照顧上的負擔。萬芳醫院積極推動骨鬆聯合照護服務,今年開設「骨質疏鬆與肌少症照護中心」,結合骨科、復健科、慢性病科、營養科等相關領域專家,提供全面性照護的「處方箋」。除提供完整骨鬆與肌少症檢測,且能提供未來十年的骨鬆骨折風險評估與跌倒危險報告。陳昱斌說,民眾只要對骨鬆或肌少症有疑慮,例如停經後婦女,或發現自己跟年輕相比身高減少逾3公分、體重過輕、活動力差等,皆可預約篩檢。了解更多骨質疏鬆訊息:https://www.fightthefracture.tw/
-
2020-05-14 科別.骨科.復健
冰熱敷、運動... 在家不出門 也能緩解下背痛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不少人都減少就醫,對於患有下背痛或骨質疏鬆的50歲停經婦女、老年人,最近更不敢到醫院復健與治療,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骨科部、外傷中心主任林鎮江,傳授幾招在家不出門也能緩解疼痛的小訣竅。林鎮江表示,骨質疏鬆是種全身性骨量降低,使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的疾病,好發於女性、老人、停經婦女與缺乏鈣質或運動的民眾,罹患骨鬆容易出現髖骨骨折;也有些因為服用類固醇、類風溼性關節炎、賀爾蒙治療、甲狀腺或腎臟等導致骨質流失,平時鈣質不夠、菸酒不離身、太瘦或不運動也都會影響骨質強度。林醫師建議,要避免骨質疏鬆得從生活保健開始,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多曬點太陽,即便現在防疫不出家門,打開陽台曬個15分鐘,並適當做些運動,像慢跑、快走或爬樓梯,來增強肌肉量,減少跌倒或骨折風險。他表示,目前可透過藥物、電療、熱療等方式治療,但近來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患者不願就醫或復健,他建議在家可以冰敷、熱敷,來減輕疼痛。還可以做增加腰部肌力、肌耐力和柔軟度的運動,像老人家可嘗試平躺床上或地板,接著單腳屈膝,另一隻腳伸直上抬,每個動作維持5秒,重複5到10次雙腳交換,就能達到訓練軀幹及下肢肌力。
-
2020-05-11 科別.骨科.復健
健走、游泳、騎腳踏車…做什麼運動才能有效預防骨質疏鬆?
案例健走、游泳、腳踏車,哪個有效增骨質?「請問大家,健走、游泳、騎腳踏車這三項運動,哪一項對提升骨質密度最有幫助?」在一次社區演講中我問台下的聽眾這個題目,我發現有不少人答錯,因此我認為有必要用一篇文章來說明。只要有規律運動,就能享受運動帶來的健康益處。但是若要提升骨質密度,選擇特定的運動效果會更好。Dr.戴的骨科保健室這樣運動,有效預防骨鬆什麼運動可以讓骨骼更強健,有效預防骨質疏鬆?走路可以嗎?慢跑?騎單車?游泳?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您必須要知道「沃爾夫定律」。◎沃爾夫定律:骨骼也是用進廢退這個定律是由19世紀的德國外科醫師朱利葉斯沃爾夫所提出的。如果骨骼的負重增加,骨骼自然就會慢慢長得比較強壯。不但骨頭內的骨小樑會變得更粗,更能承受重量,骨頭外層堅硬的皮質骨厚度也會增加,使骨骼變粗,變得更能承受力量。反之,若骨骼受力減少,沒有外來的負重刺激,骨骼結構會較脆弱,骨頭也會變得比較細。一旦突然跌倒或受到撞擊,就會容易骨折。◎骨細胞就是壓力感測器在早期的認知,科學家只知道骨頭中有負責吸收骨質的破骨細胞(osteoclasts)和生成骨質的成骨細胞(骨母細胞,osteoblasts),另外有一種骨細胞(osteocyte)存在骨頭中,我們卻不知道它的作用。後來的科學家發現,骨細胞本身就是一個壓力感測器。當骨細胞感受到外來的壓力時,就會發出訊號,減少破骨細胞吸收骨質,增加成骨細胞的骨質生成。◎負重運動就是最好的運動了解前面的原理後,就可以了解要怎麼選擇最適合的自己的運動。預防骨質疏鬆,最終的目的在預防骨折,尤其是幾乎免不了開刀的「髖部骨折」。所以髖部的骨質密度自然是我們最關心的。「腳踏實地」的運動可以讓髖關節和整個下肢骨承受身體的重量,髖關節的骨密度自然就會越來越好。快走、慢跑、跳繩、太極拳、韻律舞等,都對骨質密度有幫助。如果身體狀況良好,到健身房做負重訓練、肌力訓練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游泳雖然很適合膝蓋不好的人,但是因為是漂浮在水上,所以對骨質密度沒有太大的幫助。騎單車是坐在座墊上,對髖部骨質密度幫助也不大。◎要運動但不要運動傷害無論選擇什麼運動,能夠產生興趣進而持續最好。養成運動習慣也是避免運動傷害的一環。「想到才偶爾動一動」的「假日運動員」,才是最容易產生運動傷害的族群。運動前記得要有足夠的暖身,運動後也要做適度的伸展收操。運動中,則是要避免嘗試不屬於自己能力範圍的動作,以避免受傷。現在就放下手機,離開螢幕,讓我們運動去吧!(本文摘自原水出版《骨質疏鬆&肌少症診治照護全書》)
-
2020-05-08 科別.骨科.復健
影/右膝化膿治療4個月復工 水果媽媽:最棒母親節禮物
67歲周媽媽年輕時就靠著在市場賣水果拉拔4個孩子長大,因長期久站導致右膝罹退化性關節炎,忍痛多年,直到今年初因右膝痛到受不了,手術換人工關節,沒想到因糖尿病傷口感染、化膿2個多月,轉診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師應用3D列印模具製造含抗生素活動型骨水泥治療,待感染改善後,拆掉活動型骨水泥,並裝上新的人工關節,前後治療4個月,順利回到工作崗位,讓周媽媽開心地說「這是最棒的母親節禮物」。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人工關節科醫師林宗立說,退化性關節炎女性比男性多,主要表現為膝蓋軟骨磨損出現疼痛,若經藥物治療、輔具矯治、針劑治療等無效,嚴重需換人工膝關,其中約2%患者(多為慢性病或免疫不全患者)會發生手術後感染。林宗立指出,周媽媽是家裡生計支柱,每天至少站12小時,加上體重逾90公斤,右膝蓋很快就退化,今年初,右膝痛到受不了換人工關節,後因傷口感染、化膿2個多月,接受清創、抗生素治療仍未改善,經轉診到中國附醫,確診為慢性人工關節感染,合併金屬鬆脫,必須以兩階段手術進行治療。林宗立說明,第一階段手術為拔除舊有人工關節,徹底清創,再置入含抗生素骨水泥,幫忙殺菌,待感染獲得控制,約3個月後進行第二階段手術,移除抗生素骨水泥,並且置換新的人工膝關節。周媽媽在接受第一階段手術,置入3D列印模具製造的活動型骨水泥後,不須依賴輔具,膝關節可活動角度約0至90度,能自行使用助行器步行,三個月後,感染獲得控制,即接受第二階段膝關節重建手術,術後一個月恢復良好,順利回到工作崗位。林宗立說,傳統的活動型骨水泥多為醫師手作或翻模,表面粗糙、結構不穩,易破裂鬆脫或關節移位脫臼,導致膝關節功能變差、療程延長、增加再重建手術的困難度,病人需再次接受手術。 含抗生素的活動型骨水泥,有助於控制感染,且膝蓋能自由活動,減少關節僵硬與肌肉萎縮,因此有利於第二階段的手術重建。林宗立指出,他和院內3D列印中心團隊共同研發3D列印模具,藉由3D列印技術改善傳統活動型骨水泥的缺點,達到關節平滑、結構強化、精準量化,且尺寸個人化,已獲得專利認證、技術移轉、及國際期刊發表。有效幫助患者控制感染,改善膝關節功能並增加其活動角度,減少併發症發生,對患者真的是一大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