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3 科別.骨科.復健
搜尋
骨折
共找到
871
筆 文章
-
-
2020-12-28 養生.聰明飲食
中年缺鈣藏危機 南投營養師大推芝麻奶簡單補鈣
根據台師大研究顯示,國人骨質密度不合格比例,50歲以上女性達92%,男性達80%,中部地區更高達82%,缺鈣問題須正視改善,南投縣營養師公會和衛福部南投醫院積極宣導「只要鈣健康不要骨頭鬆」,深入社區帶著長輩認識高鈣食物。南投醫院指出,依據國民健康署建議,成人每日應攝取1000毫克的鈣質,但2013至 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國內65歲以上老人每日平均乳品攝取約0.4至0.7杯,遠遠不足建議量的1.5杯,導致缺鈣問題嚴重必須重視。南投縣營養師公會因此串聯南投醫院等醫療院所的營養師資源,陸續安排巡迴全縣13鄉鎮市,已赴名間弓鞋社區及集集八張社區推動辦理「只要鈣健康不要骨頭鬆」宣導活動,帶年長者認識高鈣食物,並DIY製作高鈣飲品「芝麻牛奶麥片」。南投醫院營養師陳佳祺說,鈣質進入人體需透過維生素D轉化才能被儲存吸收,因此除均衡飲食,並曬太陽才能協助涉入鈣,但年長者常因鈣質攝取不足、運動量減少、太少曬陽光而缺乏維生素D,導致骨質漸流失,跌倒骨折風險機率大增。而為協助長輩加強補充鈣質,南投醫院營養師團隊因此指導自製高鈣飲品「芝麻牛奶麥片」,營養師黃淑敏說,1湯匙約15克的黑芝麻、3湯匙麥片,再加入1杯約240cc牛奶,當早餐飲用,就能補充生活上需要的鈣質,簡單又營養。黃表示,因麥片含有豐富膳食纖維,易產生飽足感,可以當主食,而芝麻牛奶麥片就高達400毫克的鈣,占每日建議攝取量的4成,同時含有蛋白質及油脂,且芝麻味道很香,因此喝起來風味好、不會胖、會飽又很營養,很適合長輩。
-
2020-12-1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當醫師變成病人時,醫師的生病故事 — 骨質疏鬆症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當醫師變成病人時」,我們收集了三位醫師的生病經驗。一位老醫師因為不小心摔倒而肩部受傷,才有機會由病人的立場體會醫師的同理心是多麼重要,是醫病之間的尊重與信任的基石;一位西醫醫師在受傷之後,發現「中西合璧」的治療有時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而希望自己的經驗能促進西醫的專業人員重視中醫,彼此合作,並尊重病人選擇中醫治療的決定,但她也不忘提醒讀者,要謹慎挑選中醫從業人員,不為江湖郎中所騙;一位中年醫師分享自己年輕時為「重症肌無力」所苦,中年以後又因兩側髖關節骨折的延誤診斷,經歷了一段痛苦的煎熬。相信由這些文章間也可以感受到「生過病的醫生可能會是更好的醫生」。在過去三十年,我因為罹患肌無力症而投身神經科的故事,已經寫了好幾回。現在我要講的,是從2013年起開始影響我的另一個故事。我一向體型較瘦,工作較趕時也沒認真吃午餐,所以體重長年無法增加;就算那幾年看中醫調理,使用一些開胃的藥物,體重也大約都在42-43公斤上下。大約2013年左右,不定時雙腿和腰部會有些痠痛,而且位置跑來跑去,例如前幾天右邊膝蓋旁酸痛、隔幾天換成左腳踝痛,有時甚至延伸到腰部、臀部。而電腦打久了,手指關節也會腫痛。我起初自認為是足底筋膜炎、或合併其他地方的關節筋膜痛,開始嘗試足底或全身按摩。這些方法確實稍微可緩解一些緊繃痠痛,但卻無法完全改善。因為許多免疫系統疾病都可以用跑來跑去的痠痛表現,加上以前罹患的肌無力症也算是免疫系統異常,我去掛了過敏免疫風濕科。抽血檢驗了一些免疫數值,我的ANA(某項常見的自體免疫抗體)偏高,而且驗尿發現有蛋白尿,過敏免疫風濕科綜合了我的各項數據與臨床表現,給了我「紅斑性狼瘡」的診斷!真是晴天霹靂!當天我在臉書上悲憤的寫下了一段話:「過去二十幾年,我就像不死鳥一般,經歷一個又一個大病小病,但總能化險為夷。現在,我要迎接人生另外一個挑戰了!」不可諱言的,我不願意接受這個打擊,但還是聽話的嚐試類固醇與針對紅斑性狼瘡的免疫抑制劑,但試了幾個月,痠痛症狀並未因用藥好轉。用類固醇那幾個月,全身免疫力差到極點。例如我以前皮膚就有濕疹、脂漏性皮膚炎,季節變化時常會搔癢;某天不小心抓癢破皮,過兩天上臂腫,且深夜開始發燒。上班時學長看我不對勁,堅持要我住院。除了打抗生素,我也請整形外科的同學來幫忙,幫我上臂劃出一個小口,居然可以擠出膿。我太太比較殘忍,像擰毛巾一樣用力把我上臂掐著,花了一番功夫擠出許多膿,擠到上臂變軟為止。那些膿培養出的細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是表皮常見的細菌,但通常是免疫力差的人才會感染的。類似事件層出不窮。某天修剪指甲不小心剪太短,過兩天居然變成甲溝炎,又冒出膿!那段時間常跑皮膚科,我只好自嘲是「與膿共舞」的男人(註:劉德華有一部電影叫「與龍共舞」)。 後來因為腎盂腎炎住院。但包括感染科、腎臟科、和新陳代謝科等同事都不認為我的症狀像是紅斑性狼瘡;我也對於吃類固醇並無法改善我的轉移性肌肉痛、卻出現許多併發症而苦惱不已。於是我央求腎臟科醫師幫我做腎臟切片以釐清診斷。結果除了蛋白尿以及免疫抗體較高仍沒辦法解釋外,腎臟切片並沒見到典型的紅斑性狼瘡變化,因此我和眾位醫師討論,既然無法證實是紅斑性狼瘡,就停掉類固醇了。我每天像企鵝一樣搖搖晃晃上班,也曾在天雨路滑時重心不穩而跌倒過,不變的是腰背與腿部肌肉的痠痛,讓我走路費力;後來查房時索性撐著單腳拐杖走。患者曾偷偷問護理師,我是不是「怪醫豪斯」?聽來哭笑不得。院內有同事關心的問我,會不會是神經科疾病?例如腰椎神經根壓迫?我搖頭苦笑:「我自己是神經科專科醫師,這點判斷還是有的。這可能是其他怪病,但絕不會是神經科的病!」但心裡隱約覺得,查了那麼久,或許只剩下髖關節的問題導致下盤肌肉力量不穩引起的疼痛了。那年十月我早已請了八天休假,預計跟旅行團出國。旅遊兼攝影是我釋放壓力的來源,也是樂趣所在;行動不便沒有讓我放棄此趟旅程。我有預感,症狀遲遲沒改善,回來後萬一當真診斷出嚴重的病,可能得好幾年才能恢復元氣了!因此我決定趁還能走,好好拍照一番。八天團的路線選擇很多,我最初考慮去中國雲南或遼寧。考量遼寧行程須爬坡的路較少(只有一個虎山長城須爬山),又適逢紅葉季節,故決定去遼寧。太太也知道我的想法,默默地陪我去。遼寧的紅葉美不勝收,不愧是「中國紅葉種類最多的地方」,我也拍了不少美照。但我過去自喻「勇腳馬」,走遠還是下半身痠痛,落在隊伍後半段。虎山長城是萬里長城裡很有看頭的一段,車停在第七座碉堡,遊客可以連續上坡爬到第一座碉堡,然而我爬到第四座碉堡就決定折返了。面對團員的疑惑眼神,我也不解釋了!但不禁回憶起三十多年前初罹患肌無力症的無奈感,「似曾相識」。只好期盼以後有機會再訪遼寧吧!結束遼寧旅遊之後,我去掛了骨科裡專攻髖關節的醫師,詳述我近一年的曲折與懷疑。骨科醫師有同感,幫我照了髖關節,赫然發現兩側髖關節處都已有骨折,且看來有明顯的骨質疏鬆症。骨科醫師很驚訝的說,沒看過有人雙腿都骨折,還能這樣在醫院走來走去、查房看診。他安排了骨質密度檢查,我的兩側關關節測起來都是-5.5、而腰椎的骨密度則為-4.3 (骨密度低於-2.5以下就算是骨質疏鬆症了)。骨科醫師比喻,骨密度-5.5 就算沒有跌倒骨折,可能只要搬物品甚至打個大噴嚏,骨頭就會自發性像土石流一樣的裂開;他實在很難想像我是如何撐過這幾個月的?至於我為何會骨質疏鬆症?至今仍然是一個謎。是三十年前持續吃了一年半的類固醇、加上數月前因被診斷為紅斑性狼瘡而吃了兩三個月類固醇就造成如此慘狀嗎?或者其他藥物的後遺症?沒人知道。至於危險因子,我既不抽菸、不喝酒或咖啡,危險因子清單上只有體重過輕、及較少運動這兩項符合。大家最後只能以「免疫失調」結案。骨科醫師建議盡早手術,我也從善如流安排住院,同日進行兩邊髖關節骨折手術。好消息是股骨頭沒壞死,不用置換關節,只需打釘子;但骨科提醒凡是髖關節骨折、又吃過類固醇的人,以後股骨頭壞死的機率會比常人高。聽見這風險,我也只能苦笑!手術前一天我看完門診才去辦理住院,術前術後有許多同事及長官來關心。學妹建議我乾脆休養一陣子甚至留職停薪,被我婉拒了。那時我不好啟齒的另一個原因是,剛確定我家夫人懷了老三,他雖是在我最落魄的時候意外報到,總是喜事一件。我是家裡的經濟支柱,今後擔子更重了,只能督促自己堅持樂觀。我的體重在開始跛腳那幾個月,從42公斤掉到只剩36公斤,是我工作二十餘年來最弱不禁風的時期。平日腋下撐著兩支拐杖以防跌倒,但還是有一次在夜裡下班途中天雨路滑,拐杖不偏不倚的插進水溝孔,整個人跪坐地上導致多處擦傷,四下無人還是只好靠自己慢慢撐起來;也曾在家因兩歲的二兒子熱情撲過來撒嬌而被他撞倒;更曾於某次颱風天走在大樓的騎樓,後面突然一陣狂風而害我向前仆倒……原來「瘦到被風吹走」是真實發生的事,我領教了。前幾次我跌倒,都趕緊回去骨科門診追蹤,幸好都沒再發生骨折。但復健實在是條漫長的路。很難想像關節手術後少走了不到一星期就出現腿部肌肉消瘦,太瘦就會沒有支撐力。後來幾個月搭公車時跨不上去,得單手先持兩支拐杖站好,然後費力攀上三級階梯(幸好後來醫院的交通車都配置了車頭降低功能以便老人家跨上去);但我還是能開車,因休旅車底盤較高,下車時我能慢慢站立後再從車內拿拐杖出來行走,所以農曆年仍能開車從林口回中部;但騎腳踏車是直到術後半年後才開始嘗試,因為要上下腳踏車得靠單腳支撐,另一腳跨過座位,很難維持平衡。復健超過半年,我才敢放掉拐杖獨自走路上下班,但很少抱我的三兒子,照顧小孩重擔更是全落在我家夫人身上,以一打三,實在難為她了。在2015年下半年,就是術後兩年多,我終於鼓起勇氣在夫人及小舅子(專業日本線導遊)及舍弟陪同下,再次揹著兩台相機到日本東北自助旅行,不須拐杖。此趟行程規劃及駕駛完全由小舅子包辦,我只需當個散客吃飯,拍照。那是我重新出發的一刻,恍如隔世!我期待盡快恢復體能,能繼續玩、繼續攝影。至於骨質疏鬆藥物治療,最初我是使用口服雙磷酸藥物。這種藥物一星期口服一次,只是規矩較多,起床後要空腹吃,而且吃完不能太快躺下以免食道損傷;較常聽說的後遺症是顎骨頭壞死。這藥物我吃過一段時間,胃裡翻江倒海十分不適,因此與新陳代謝科醫師討論後,改用皮下注射藥物。皮下注射藥物種類繁多,機轉各自不同,醫師建議我使用的是半年注射一次的藥物,使用上方便得多,也不太容易感覺副作用;只是要追蹤腎臟功能。打骨鬆藥幾年來,腰椎骨密度從-4.7變成-3.2,雖然仍糟糕但已有進展。運氣不佳的是,幼年時修補的蛀牙陸續崩壞,甚至有幾顆只能考慮植牙。牙科醫師的觀點,只要骨鬆仍在治療中就不建議植牙,因失敗率高;但新陳代謝科覺得骨密度有持續進步,應該仍可進行植牙,兩派各有立場。後來在我堅持下,牙醫勉為其難幫我植牙。沒辦法,我一口爛牙,總是還想多吃點東西啊!但已經少了很多口福了。口腔清潔得更認真才行。這些年經過復健及中醫調理脾胃後,體重慢慢回到45公斤。走路雖然恢復以前速度,但跑步也追不上兒子;至於核心肌群乏力造成的腰腿部痠痛,應該是會一直伴隨我了,至今還是得抽空拉筋、按摩。這幾年的經歷讓我又有了另一番體悟,特別是步入中年但小孩尚幼——無論多麼重視興趣與成就,都得有健康做後盾才行。
-
2020-12-17 性愛.性福教戰
小弟弟是「左」宗棠還是于「右」任?角度過大小心骨折
20多歲男子因勃起時陰莖向下彎曲角度過大,影響性行為,而到安南醫院泌尿科門診就醫,經過董聖雍醫師診斷建議後,日前接受陰莖矯正手術順利並康復出院,重啟魚水之歡性福人生。董聖雍表示,臨床上約有三分之一男性在勃起時並非完全垂直挺立,陰莖勃起靠的是海綿體充血膨脹,而海綿體外的白膜類似氣球的功能可以維持陰莖的外形,若勃起時白膜兩側伸展程度不同就會導致陰莖產生C型彎曲外觀,亦因陰莖彎曲方向不同才有「左」宗棠、于「右」任、「上」杉謙信、山「下」智久等特別玩味暱稱。但並非所有陰莖彎曲情況都需要醫師介入治療,如角度不大不影響性行為則維持觀察即可,但如彎曲角度超過30度時通常就會造成行房困難,甚至容易導致性交時陰莖受傷讓白膜破裂,也就是大家常聽到的陰莖骨折,因此不可不慎,而留下遺憾人生。董聖雍說,造成陰莖彎曲可能原因主分為先天和後天兩種,先天因素通常是因為青春期時白膜兩側發育速度不同,後天因素則是因外傷或慢性發炎所致,比如佩羅尼氏病(Peyronie's disease)就是因為陰莖白膜出現纖維化硬塊,使得勃起時陰莖產生疼痛和彎曲。目前陰莖彎曲臨床上治療以手術為主,也就是白膜折疊術。此手術為將白膜過長的一側以類似收納窗簾方式來進行重疊後縫合以期達到勃起時白膜可等長效果,傷口和割包皮相同,唯術後三個月內須嚴格避免勃起以免縫線撐裂功虧一簣還要再開刀。而對於佩羅尼氏病則是有藥物可減輕疼痛和斑塊的不適感,建議等待一年以上俟病情穩定後再進行手術矯正為宜。董聖雍提醒,若自身發現有陰莖彎曲困擾時,勿害羞至醫院泌尿科尋求醫師協助討論日後治療方式,千萬不要迷信偏方或使用蠻力矯正,才能順利化身蔣「中」正,主導性福人生。
-
2020-12-17 新聞.元氣新聞
懷疑外遇…她拿木砧板重擊丈夫致死 屏東地院判8年6個月
屏東72歲陳姓婦人與71歲劉姓丈夫分居,因陳婦罹患思覺失調症,懷疑丈夫外遇,去年底在丈夫住處發生口角,隨後持厚重的木砧板重擊丈夫頭、頸、腹等部位,導致他重傷致死。案發當時,陳婦變裝離去,於當晚在女兒陪同下到派出所自首,屏東地院將陳依殺人罪,判處有期徒刑8年6個月。判決指出,陳婦與劉姓丈夫分居,因陳婦罹患思覺失調症,又懷疑丈夫外遇,於10月31日在丈夫的住處發生口角,隨後,陳竟手持厚重的木砧板重擊丈夫的頭、頸、胸、腹部,導致他胸多處骨折與脫位、頭胸部塌陷,最後因顱內出血、腦腳裂傷、後腹腔出血,陳屍廚房。當下陳女見丈夫躺於血泊中,不僅不通報送醫,還變裝換成白色長袖外套,戴淺色帽,攜大包塑膠袋離去。直到當晚才在女兒陪同下到屏東分局自首。陳女被依家暴殺人罪移送並由屏東地檢署起訴,屏東地院今天下午宣判,將陳婦依殺人罪判有期徒刑8年6個月。
-
2020-12-1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從受傷經驗談「中西合璧」的好處!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當醫師變成病人時」,我們收集了三位醫師的生病經驗。一位老醫師因為不小心摔倒而肩部受傷,才有機會由病人的立場體會醫師的同理心是多麼重要,是醫病之間的尊重與信任的基石;一位西醫醫師在受傷之後,發現「中西合璧」的治療有時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而希望自己的經驗能促進西醫的專業人員重視中醫,彼此合作,並尊重病人選擇中醫治療的決定,但她也不忘提醒讀者,要謹慎挑選中醫從業人員,不為江湖郎中所騙;一位中年醫師分享自己年輕時為「重症肌無力」所苦,中年以後又因兩側髖關節骨折的延誤診斷,經歷了一段痛苦的煎熬。相信由這些文章間也可以感受到「生過病的醫生可能會是更好的醫生」。七月下旬某天晚上,我欲將一幅畫掛在餐桌旁的牆壁,於是爬了上去。我沒注意到桌子只有中間一隻腳,所以當我踩在桌緣時,它就開始傾斜。眼見厚重的餐桌要翻覆的同時,我趕緊跳下來,左腳先著地。頓時感覺一股強大的力量從腳底傳到膝蓋下方外側,聽到「啪」的一聲,然後我的身體就摔落到地上。那一剎那我體會到武俠小說裡描述的「得內傷」是怎麼一回事,因為我的內臟器官被重重地震了一下。等我回過神來,發現左腳除了膝蓋外側十分疼痛,並沒有腫脹或變型。既然沒有骨折,我就放心地冰敷患處,等隔天再到醫院檢查。第二天早上膝蓋依舊十分疼痛、無法施力,但還是沒有腫。到了醫院,先做X光檢查,結果的確沒有骨折,不過骨科醫師從理學檢查懷疑膝關節裡的半月板受傷,於是開一週的止痛藥,並安排核磁共振檢查。原本我期待骨科醫師能幫我固定患處,因為一動就會痛,但是他說不需要,只囑咐我回家冰敷,並指導正確使用拐杖。我覺得我的傷並沒有被完全處理,於是向一位中醫師朋友請教,他推薦我去找幫忙治療他背部受傷的推拿師。起初,家人反對,因為不清楚急性受傷期是否能推拿,也擔心病情會越弄越糟。我想起以前同事腳踝扭傷,經推拿後患處的腫脹在半小時後消退,於是決定放手一試。果然在那位「整復推拿」的劉師傅幫我將扭傷時錯位的組織復原後,我就能夠站起來並自己行走。之後我定期去找劉師傅,調整我在期間因行動不便或背重物所造成的不良姿勢,並讓復健科友人幫我用儀器減輕疼痛。一個月後核磁共振的檢查結果為前十字韌帶斷裂,骨科醫師考量我的年齡和日常活動形態,認為不需要開刀,所以我就到住家附近的復健科診所做復健,減少疼痛並訓練肌肉的力量。一些朋友知道我同時在復健並看推拿師,擔心我如近日網路流傳的一句話:「西醫治標,中醫治本,中西合醫,治成標本。」會有不良的後果。我倒是覺得可以各取其長處,讓兩個醫療系統互補。以我這次膝蓋受傷為例,西醫的放射線檢查可清楚顯示受傷的部位,中醫的推拿手法能讓「筋骨」歸位,兩者互補加速復原。當初若我只聽從骨科醫師的建議,服用止痛藥及冰敷,大概須在家休息一兩週。這對一般須工作或照顧家裡老幼的成人影響蠻大的,特別對經濟不好者,更是沈重的負擔。事後我詢問劉師傅,剛受傷時是否能推拿?他回答說,若確定沒骨折是可以在急性期推拿,將骨頭、肌肉、肌腱和韌帶等歸位,不用等到消腫後再讓患者忍受第二次的疼痛。他告訴我當他看到我持拐杖走進他的診間,以他多年推拿整骨的經驗,已經知道我沒骨折,所以才敢幫我推拿和敷藥。我想起國中時,有次踢到桌腳,某腳趾後來一直感覺「卡卡」的。我嘗試自己將趾頭拉一拉,但是無法緩解。忍了兩星期,情況沒好轉,我只好告訴母親。她不知道去哪裡打聽到有位老中醫,於是某天放學後我們就搭了很遠的車子去找他。記得那裡病人很多,我們等了很久。輪到我時,老中醫不問診,只叫我將雙手伸出給他觀察指甲,就立即知道問題在我左腳的第四腳趾。他將我腳趾轉幾圈後拉了一下,我馬上感到很舒服,腳趾也不再卡住了。那次短短幾秒鐘的治療,花了母親不少錢與時間,但讓我見識到中醫的知識和技術何等高明。雖然我國實施中醫認證制度已有一段時間,可是坊間整復推拿師的程度及功力良莠不齊,病人就醫前須自行篩選。當然我也有朋友某天早上睡覺起來,發現大拇指的關節卡住,看了幾個中醫師,經過敷藥和針灸都沒效。後來經人介紹,找到一位推拿師,對方將他的肩膀旋轉、運動幾下,他自己聽到「咔」的一聲,後來推拿師將他手臂的筋絡,從肩膀到拇指一一地調整,其傷處便完全好了。現在資訊普及,中西醫療專業人員其實都可跨其領域學習,彼此互相吸收對方的精華。像劉師傅曾修過一些解剖課,讓他很了解人體的構造。而我所認識的許多復健科醫師,也使用中醫的方法幫助病人,如耳針、遠距按壓等,以輔助治療運動傷害。以前實習時,遇到一些中醫系後來選擇走西醫的住院醫師(台灣的中醫系學生都須雙修西醫,畢業後可選擇走中醫或西醫),有些學長就從各腸胃藥所引起的腹瀉或便秘現象,以中醫的寒熱屬性方法歸類,看病時再透過把脈和看舌苔了解病人的體質後開藥,減少藥物所產生的副作用。我也聽說有些骨科或家醫科醫師,對於那些慢性疼痛病人須肌肉注射藥物止痛時,利用中醫的「阿是穴」原理,在疼痛點上打針,可延長藥的效果。更有些醫院的安寧緩和病房與中醫部門合作,用中藥和其它中醫治療方法減緩末期病人的種種不適。希望本文能促進西醫的專業人員重視中醫,彼此合作,並尊重病人選擇中醫治療的決定。另外也要提醒讀者,要謹慎挑選中醫從業人員,避免被一些江湖郎中騙了還繼續受苦,那真的可能造成「中西合醫,治成標本」!(本文轉載自民報醫病平台2016/11/18)
-
2020-12-16 科別.骨科.復健
坐骨神經痛就是長骨刺?要開刀嗎? 初期症狀像腰痛!日常5個動作要少做
診間常見60、70歲的老人家,一進來就喊:「我的腰痛、腿又麻,晚上還會一抽一抽的痠麻痛,整晚睡不好,很折騰!」經過醫師診斷之後,多半發現有坐骨神經痛的問題。 坐骨神經分布廣 脊椎老化影響大骨科醫師劉大永表示,因為坐骨神經的分布範圍很廣,在腰椎部分,只要椎間盤突出壓到其中一條神經,或是老人家的脊椎隨著年老而退化狹窄,或是長骨刺壓迫到坐骨神經,都會感覺疼痛。歸納起來,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常見脊椎退化或長年骨刺造成坐骨神經痛,年輕族群的坐骨神經痛,則多半因為姿勢不正確、運動不當、搬重物或是外傷導致椎間盤突出而造成。 坐骨神經痛初期症狀像腰痛 痛麻感從腰部往下肢延伸 劉大永指出,坐骨神經痛的初期症狀很像腰痛,不過,隨著神經壓迫的程度加重,疼痛感會循序漸進往下肢延伸,像是臀部、大腿外側與後側、小腿外側、腳底板等部位,都會開始有疼痛感,大部分的病人都是當疼痛範圍擴大、坐立難安時,才會來就診。 此外,有些坐骨神經痛的患者初期會以為是「閃到腰」而不去理會,但是,閃到腰是腰椎附近肌肉拉傷,通常休息幾天就會好轉,但坐骨神經痛則不同,會以反覆腰痛或痠麻症狀來表現,若不積極處理,即使休息個幾天也不會好轉,反而會越來越嚴重。 坐骨神經痛開刀與否 需視個別病況而定要確認是否為坐骨神經痛,可藉由詢問病史、檢查神經傳導、照X光確診,然而,「醫生,我的坐骨神經痛到底要不要開刀?」這是坐骨神經痛的患者一定會詢問的問題。神經科醫師陳龍表示,要視病人的病況而定,目前常見的治療方式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1、口服藥物治療:口服消炎止痛藥物、肌肉鬆弛劑、抗憂鬱劑或抗顛癇藥物等,都能緩解病人的疼痛不適。2、注射藥物治療:局部注射類固醇,可以有效止痛,但不能長期使用。3、復健治療:局部熱療、電療、骨盆牽引、運動治療、針灸、推拿、拔罐、徒手整背、按摩等。4、調整生活習慣:如果不調整生活習慣,包括站姿、坐姿、睡姿、搬東西的姿勢、工作姿勢等,那麼不管是口服或是注射治療的效果不會好。另外,一些增強腹肌及背肌肌力的運動要加強,尤其是老人家,緩和持續的運動,或許可以擺脫坐骨神經痛。5、手術治療:若症狀持續惡化,使用藥物及復健等保守療法仍無法緩解疼痛症狀時,就需專業的神經外科醫師評估神經學檢查與進一步核磁共振檢查,當神經根有明顯被壓迫時,例如已出現下肢無力、大小便失禁等症狀,就應考慮開刀處理,以免發生併發症。 長骨刺不等於坐骨神經痛 骨刺並不限於脊椎 「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骨刺」這三種病名,常被混為一談,三者雖然密切相關,但不完全相等。很多原因會造成坐骨神經痛,而椎間盤突出只是其中一種,另外,也並非所有的椎間盤突出都等於骨刺,只有少數人因時間久了,椎間盤鈣化才形成骨刺,那麼骨刺和坐骨神經痛有什麼關係呢?長骨刺就是坐骨神經痛嗎? 劉大永提及,民間常說的「長骨刺」,其實並不是正式的醫學名稱,不論是骨頭增生、骨頭週圍的贅生物、椎間盤突出等,只要壓到神經的物體就統稱為骨刺。骨刺分為「軟骨刺」和「硬骨刺」,軟骨刺即是椎間盤突出,硬骨刺就是骨頭增生物,像是有些運動員長期投球、手肘的施力點就會長骨刺,骨刺並不限於脊椎部位,只要有骨頭的地方、使力不當,就可能增生小骨刺。 脊椎退化膝蓋也受影響注意 這些族群要小心為了避免脊椎提早退化,引發坐骨神經痛、膝蓋發炎等問題,陳龍提醒,坐著的時候腰椎與臀部呈90度,腰椎容易遭受擠壓,所以,坐著時腰椎的負荷比站著的時候來得大,若坐著且背又往前傾的話,腰椎的負荷會更大。 因此,坐著時應該使用靠背支撐住腰椎,才能減緩壓力,打電腦、坐著工作的人,每隔50分鐘至少要起身活動5分鐘,不管是拉拉筋、伸個懶腰,站起來走動走動都可以。 此外,搬重物的人,如搬家工、搬運工、建築工人等,因工作常需要扛重物,腰椎受力非常大,椎間盤容易突出、長骨刺而壓迫到坐骨神經;所以,常搬重物的人要注意正確的搬重物法,要蹲下去搬而不要彎腰去搬,或要穿著護腰工作,以減少腰椎的傷害。 而體重過重的胖胖一族,腰椎的負荷大,坐著的時候對坐骨神經的壓迫也較強,所以,維持適當的體重,對脊椎會比較好。值得一提的是,平常沒運動的人,腰椎週圍的肌耐力不足,如果遇到不當外力或運動姿勢不正確的話,椎間盤就容易突出,久了長骨刺壓到坐骨神經,就會疼痛。所以,平日要靠運動來強化核心肌群,強化腰椎的保護力,才能間接保護坐骨神經的健康。 另外,還有嚴重的骨鬆症患者只要咳嗽或用力不當如提重物,就可能發生脊椎的壓迫性骨折,可能會壓迫到坐骨神經,甚至會影響行動力,造成臥床的嚴重後果,都得特別當心。 延伸閱讀: 現代人通病!腰痠背痛應冰敷還是熱敷? 復健科醫師揭「正確使用時機」 腰痠背痛都是睡姿不良害的! 仰睡、臥睡、趴睡哪一種好?
-
2020-12-15 新聞.食安拉警報
嬰幼兒米餅驗出鎘超標 醫師:吃多恐傷腎、骨
消基會今天公布,於雙北市隨機購買20件嬰幼兒米製副食品,有4件驗出重金屬鎘含量超過限量0.04ppm,最多超標近7倍;衛福部食藥署也已要求地方衛生局針對疑似超標產品進行稽查,如屬實將開罰。針對鎘對人體的影響,北榮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主任楊振昌則表示,鎘的代謝很慢,長期累積對骨骼和腎都會造成影響。消基會今年中旬到雙北的量販店、母嬰用品專賣店、藥局、網購通路購買米粉、米精、米麩、米餅等嬰幼兒常吃米製品共20件,抽查發現有四件嬰幼兒米餅重金屬鎘檢測超標,產地都來自台灣,包括「義峰糙米米夫」、「旺仔營養精純米餅量販包」、「三立乳兒米餅」和「喜稼園米餅(糙米)」。依據「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一般食品的鎘含量依不同原料有不同限量標準,米的含量為每公斤0.4毫克、麥則為每公斤0.2毫克,三歲以下嬰幼兒穀物類的輔助食品和副食品,則更嚴格,限量每公斤0.04毫克以下。但本次超標的產品則介於每公斤0.05至0.3毫克。楊振昌表示,鎘在體內需十至廿年才有辦法代謝,和比較常見的重金屬鉛一樣,代謝都特別慢。而且鎘非身體必要物質,且會取代骨骼裡的鈣,導致嚴重骨骼軟化,容易發生骨折,後續癒合也不佳。日本在1950年代便曾發生「痛痛病」,也就是大量鎘中毒事件。另外,鎘也可能透過呼吸進入體內,嚴重也會造成肺癌,急性症狀則常見肺水腫。治療上,要立即停止暴露,如果症狀嚴重,可用螯合劑治療。由於孩童的體重較輕,相同的重金屬含量對小孩影響較大,因此在限量標準上,嬰幼兒食品必須更為嚴格。但他也坦言,臨床上尚未碰過因食物造成鎘中毒的案例,較常見的是全家吃大型魚類,造成汞中毒的案例。
-
2020-12-1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生過病的醫生會是更好的醫生!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當醫師變成病人時」,我們收集了三位醫師的生病經驗。一位老醫師因為不小心摔倒而肩部受傷,才有機會由病人的立場體會醫師的同理心是多麼重要,是醫病之間的尊重與信任的基石;一位西醫醫師在受傷之後,發現「中西合璧」的治療有時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而希望自己的經驗能促進西醫的專業人員重視中醫,彼此合作,並尊重病人選擇中醫治療的決定,但她也不忘提醒讀者,要謹慎挑選中醫從業人員,不為江湖郎中所騙;一位中年醫師分享自己年輕時為「重症肌無力」所苦,中年以後又因兩側髖關節骨折的延誤診斷,經歷了一段痛苦的煎熬。相信由這些文章間也可以感受到「生過病的醫生可能會是更好的醫生」。兩年多前在書房不小心被堆積的書本絆倒,撞傷了右肩,發生「肩旋轉袖斷裂」。在醫師照顧下漸漸恢復到可以游泳,每次游罷全身舒暢時,都會打從心內感激當初照顧自己的骨科醫師。此時常自問,這位醫師可曾想過,對他說來可能是一個骨科常見的「小病」,但卻有病人過了這麼久,還念念不忘感激他。我想在此以醫師變成病人時的切身感受,以「野人獻曝」之心,探討這位醫生怎麼贏得我這位病人的尊敬與信任。當時肩痛加劇,又擔心傷勢將影響兩天後即將出國開會的既定行程,情急之下打電話給我的骨科同事,想不到他正在休假。轉而請教相知甚深的他院外科醫師朋友推薦,到他所服務的醫院急診處,而有幸見到這位骨科良醫。他在仔細的問診與身體診察之後,認為應該不是嚴重的問題,建議先做個肩膀的 X光檢查,證實沒有骨折的話,就很可能是「肩旋轉袖斷裂」,隔天早上再做超音波檢查,確認肌腱是否斷裂。他特別問了我一句話,「你現在最擔心的是什麼?」 我實在有點不好意思地實說,因為自己兩天後要出國開會,勢必要提行李,不知道這肩痛將如何以對。 他當場很簡單扼要地指導我,避免某些動作、姿勢,並切忌右手提重物,可能就會慢慢康復。這幾句話就有如定心丸, 肩膀的 X光檢查證實沒有骨折,他開了消炎止痛藥,並告訴我應該可以照原計畫出國開會。回到家才發現自己的心情與要去看醫師時判若兩人。也是醫生的內人與我才領會到,急診病人與家屬多半因突發的變化,以為事態嚴重,需要醫療人員的緊急診治,而一旦了解診斷與治療的方向,尤其是知道以後可能的發展(醫學上稱之為「預後」),雖然肩痛還是難耐,但我與內人不再疑惑而豁然開朗。隔天的超音波檢查,發現一條肌腱完全斷裂,另一條部分斷裂。醫師確認我可以照原定計畫出國開會,回國後再回診,以決定是否需要開刀。碰到度假歸來的骨科同事,認為我隔天要出國一星期,還是在肩關節打一針類固醇比較放心。當時擔心肩痛又擔心類固醇的可能副作用,加上前晚醫師並沒建議關節注射類固醇,我一開始遲疑不決,最後仍為追求「速效」的心情下,一針下去,痛感幾乎完全消失,在國外期間也都不再劇痛。幾個星期後我接受追蹤檢查、核磁共振。這位骨科醫師告訴我,由復原的程度看來可以不須考慮開刀。這兩年來,除了偶而因為忘了「避免用右手提重物」的醫囑,而感到不適以外,已經很久沒有肩部劇痛。今天「痛定思痛」,決定在這「醫病平台」寫出我的「病人心得」,也由衷希望能因此促成醫病雙方更多了解。一、 如何做好醫師與好病人:這是我在寫作、演講、上課經常討論的話題,但透過這次的就醫經驗,才親身體會,真正的「好醫師」是能在病人求診時,看得出病人擔心的關鍵問題,而及時地以其專業經驗贏取病人的信任。同時我也深知做個「好病人」,一定要老實告訴醫師自己所接受的一切治療,這樣醫師才能提供最適合他的醫療照護。因此儘管很難啟齒,我向骨科醫師坦承自己因為擔心肩痛影響出國開會,隔天接受同事建議的類固醇關節注射;而做個「好醫師」,像這位醫師一樣,了解病人病痛纏身的心情,而有那雅量告訴我,這注射的確是可以達到速效,但當時他不認爲我痛的程度需要用到那種程度的治療,但看來這治療也的確帶給我在國外平安無痛的一星期。二、病人所關心的問題:在急診時,才發現自己以病人的身分想問的問題,許多是不好意思出口的「笨問題」。當我問他「我可以開始游泳嗎?」,這位醫師仍一本正經地回答我,「你要自己衡量,慢慢開始恢復運動,如果痛了,就不要再游下去,慢慢地,可以找到自己能做多少。要有耐心,不要太勉強。」他誠懇回答的態度,突然使我意識到自己還想問下去的問題,幾乎都是以一般常識就可以回答的「笨問題」。我才意識到當自己披上白袍,聽病人與家屬問我類似的「笨問題」時,我更能夠瞭解他們的心情。也使我想起,1975年初到美國接受訓練時,印象深刻的一句話,主治醫師鼓勵病人、家屬或醫學生發問時,常說:「沒有所謂的『笨問題』,只有所謂的『笨回答』」。但話說回來,這些出自醫師的「笨回答」雖說很多是「一般常識」,但出自醫師之口,卻帶給病人與家屬莫大的慰藉與安心。這使我深感醫師的話語帶來的權威性,並由此更體會其責任的重大。同時更提醒自己,只要是病人關心的問題就是醫師應該好好用心回答的「好問題」。三、病人與家屬還有「生病」以外的考量: 與骨科醫師第一次見面,他問我「你現在最擔心的是什麼?」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相信醫師沒有意料到我的回答竟是我即將出國開會的「時間點」。這使我想到過去自己有時為病人努力找時間、找同事幫忙他們,卻碰到病人或家屬因為工作或其他因素無法配合,而感到失望。但在自己受傷時才深深體會,沒有一個人會在自己的時間表,預留「可能生病需要看醫生」的時程,也因此醫師也需要體恤,有時病人或家屬無法配合醫療團隊所安排的時間。一場小病使我發現醫病之間尚需努力的空間,百尺竿頭,再進一步,才能建立彼此的尊重與信任,而得到理想的醫療效果。也難怪有人說,「生過病的醫生會是更好的醫生。」(本文轉載自民報醫病平台2016/7/8)
-
2020-12-14 癌症.攝護腺癌
醫病天地/沉默疾病攝護腺癌 發生率第4名
攝護腺癌已攀升10大癌症發生率第4名,死亡率也高居第6名,因早期無症狀,難以發現治療,台中榮總醫院提醒如果出現尿急但排尿困難、尿流較小較細、斷斷續續解尿不乾淨感覺,或頻尿、夜尿、血尿、腰背部疼痛,甚至骨折、脊椎神經症狀等,要警覺及早就醫。台中榮總昨舉辦攝護腺癌病友活動,有200多人參加,病友們相互打氣。泌尿科醫師陳卷書指出,攝護腺癌好發於50歲以上,是「較沉默疾病」,早期沒有症狀;目前仍有許多民眾沒有定期攝護腺篩檢習慣,有症狀時認為是攝護腺肥大或老化不以為意,等更嚴重症狀發生,確診往往為中後期攝護腺癌。他建議50歲以上、無家族史,每1至2年應進行PSA(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檢查;若有家族史,則應在45歲以上即進行每年1次檢查,指數達4以上就該進一步檢驗,即使指數4以下若逐年上升,也應進一步檢查。目前治療攝護腺癌為避免顯微性擴散,會先進行全身性的荷爾蒙癌症治療,再手術切除;陳卷書說,為了徹底清除癌細胞,手術時也許會傷及括約肌,導致術後漏尿,情況輕微可復健恢復正常,太嚴重則需以人工括約肌改善。對手術後是否影響性功能?醫師表示得視有無切除雙側的性相關神經血管叢;若未切除,僅些微傷及,經術後休養再搭配使用壯陽藥物,不會影響性生活;但癌症擴散須切除雙側的性相關神經血管叢,就會影響性能力。
-
2020-12-13 癌症.攝護腺癌
台中榮總攝護腺癌病友會 婦人問:丈夫能重振雄風?
衛生福利部統計,攝護腺癌位已攀升10大癌症發生率第4名,死亡率位居第6名。台中榮總上午舉辦攝護腺癌病友活動,一早上就有2百餘人參加,病友們相互打氣,交換術後經驗,還有女子當場詢問丈夫術後使能否再重振雄風的問題,醫師都一一的答覆。泌尿科醫師陳卷書指出,攝護腺癌好發於50歲以上,且是較沉默疾病,通常早期沒有症狀,部分的人會有尿急、排尿困難、尿流較小及較細、斷斷續續解尿不乾淨感覺,也或有頻尿、夜尿、血尿或腰背部疼痛、骨折、脊椎神經症狀等。一般民眾因為沒有定期攝護腺篩檢習慣,發現有上述症狀常認為是攝護腺肥大或老化症狀而不以為意,當出現更嚴重症狀檢查時,往往已確診為中後期攝護腺癌。他說,一般若50歲以上、沒有家族史,應該每1至2年進行PSA(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檢查,但若有家族史,則應在45歲以上即進行每年1次的檢查。若是指數達到4以上,應該警覺就醫,但即使是4以下,若指數有逐年上升情形,也應進一步接受檢查。陳卷書說,若是發現有攝護腺癌,為免其有顯微性擴散,會先進行全身性的荷爾蒙癌症治療,接著再進行手術切除。一般而言,為了徹底清除癌細胞,手術時也許會傷及括約肌,導致術後會有漏尿情形;若情況輕微,復健可以恢復正常,若實在太嚴重則需以人工括約肌改善。另也有人關心術後是否影響性功能,這得視個案有無切除雙側的性相關神經血管叢,若是沒有切除,或僅是些微傷及,經過術後休養恢復,搭配使用些壯陽藥物,應都不會影響性生活。但若罹癌情況嚴重,而必須切除雙側的性相關神經血管叢,就會影響性能力。一名65歲病友分享,他5、6年前因小便不順而持續至診所拿藥控制,去年發現 PSA從31到8月檢查高至39,到台中榮總先行荷爾蒙治療半年後,今年進行達文西攝護腺癌根治性手術治療,病理報告是第3期,術後46天完全不漏尿,現在每3個月追蹤一次,抽血值PSA
-
2020-12-12 科別.骨科.復健
「矮、駝、痛」小心骨質正悄悄流失! 醫師教日常如何自我察覺骨鬆
骨質疏鬆是多數人終其一生都會得到的疾病,但不痛不癢的骨鬆,常是在嚴重骨折後才被察覺,高雄榮總復健部主治醫師劉亦修表示,骨鬆骨折會經歷三部曲,多數先手腕骨折,其次為脊椎,最嚴重則是髖關節骨折,臨床上有多數患者都是出現髖關節骨折而住院手術,才發現自己有骨鬆,積極治療。劉亦修提醒,骨鬆雖然不痛不癢,事實上是有跡可循,身高變矮、駝背、下背痛等症狀多是骨鬆發出的警訊。 骨質疏鬆悄悄上門 注意三大異狀骨鬆可分為原發性骨鬆、續發性骨鬆,造成原發性骨鬆,「老化」是最主要的原因,續發性則是因為其他內科疾病,如糖尿病、肝病、風濕免疫疾病,或生活上過量飲酒,又或是長期服用類固醇等因素所致;劉亦修醫師表示,骨質疏鬆雖然是「悄悄地」上門,但是當身體出現三大異常現象時,就得提高警覺。(1)一年內身高縮水3公分第一是,一年之內身高減少3公分,劉亦修醫師解釋,隨著年紀增長,人體椎間盤髓核的水分就會流失,進而影響身高,身高一年內變矮一點點,都是可接受範圍,一旦矮大於3公分,就不單只是水分流失的問題,得懷疑是脊椎壓迫性骨折所致。(2)駝背第二是駝背,醫師建議,應自我檢測是否駝背,除了從外觀可以窺知一二,也可雙腳跟、背部、頭部緊靠牆壁,若是後腦杓的枕部沒辦法貼牆,就可以懷疑自己已經駝背,很可能是骨鬆引起了胸腰椎壓迫性骨折。(3)莫名下背痛第三是不明原因下背痛,特別是長期下背有著「悶痛感」,就得懷疑可能是骨鬆引起的脊椎壓迫性骨折。醫師提到,照脊椎側面X光即可確診是否有壓迫性骨折。臨床上也常發現病患因為下背痛,在照射X光後才知道自己已經脊椎骨折了。 骨鬆三部曲 長輩骨折才知骨鬆了劉亦修表示,國人目前對骨質疏鬆認知還不夠,常常都要等到嚴重骨折,「痛到影響生活」才願意正視骨鬆,骨鬆引起的骨折通常會有「三部曲」,五十歲左右跌倒發生手腕橈骨骨折,手術成功但卻沒診斷及治療骨鬆,六十歲左右發生脊椎骨折開始注意,七、八十歲發生髖關節骨折才後悔當初沒有及早診斷並治療骨鬆。劉亦修表示,骨鬆骨折發生第一次後,後續的骨折發生率是以倍數成長,等到發生髖關節骨折,根據統計,第一年死亡率高達20%,五年後死亡率達到50%,臨床上多數民眾常因為骨鬆不會痛,或是沒有痛到影響生活,而疏忽治療。 骨鬆藥物須遵從醫囑 持續治療劉亦修表示,目前骨鬆治療以藥物搭配運動為主,目前藥物的選擇非常多,口服或針劑,而針劑也分為短效或長效,會依照患者的條件給予藥物;其中針劑短效或長效的選擇。長效型藥物可以增加患者的醫囑遵從性,減少就醫次數。患者也要同步增加攝取鈣質及維他命D,以及增加運動的頻率,劉亦修醫師表示,定期治療能夠逐漸增加骨質密度,並減少一半未來骨折的發生,但是一定要持續有藥物、鈣、維他命D及運動,才是最佳的治療處方。(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喝大骨湯補鈣? 別傻了!運動、曬太陽還要多吃這些食物 骨質疏鬆日常要多吃這些食物! 增加骨質密度、肌肉強度運動才有幫助
-
2020-12-11 科別.骨科.復健
遊走各大醫院求助不明髖關節疼痛 竟是轉移性骨腫瘤
1名60歲大學女老師平時喜歡爬山運動,近1年來因下背部疼痛延伸到雙側大腿,在多家大醫院看病,初步診斷脊椎狹窄及神經根壓迫,持續藥物及復健治療,始終無法改善症狀,最後求助嘉義長庚醫院骨科醫師楊典育,發現脊椎體有不正常腫瘤病變,手術切除腫瘤重建,病人開心感謝醫療團隊為她找到原因治療,讓她的痛可以真相大白。楊典育說,病人到院時雙側大腿疼痛到無法行走,初步X光檢查並無脊椎或髖關節的病變,安排脊椎核磁共振檢查,脊椎神經部分也無明顯壓迫神經,卻意外發現脊椎體有不正常腫瘤病變,近一步做全身骨頭掃描及雙側髖關節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她脊椎、右側骨盆及雙側近端大腿骨都有腫瘤病兆。手術切除雙側大腿及骨盆處腫瘤並重建,術中病理報告顯示為癌症轉移性腫瘤,病人手術後疼痛得以緩解,使用輔具行走,手術傷口復原後由腫瘤科醫師接續化療治療。楊典育指出,近年環境及飲食習慣改變,國健署資料顯示國人罹癌發生年紀年輕化趨勢,大腸癌最多,其次肺癌及女性乳癌,其中以肺癌、乳癌、攝護腺癌及腎細胞癌等,最容易造成轉移性骨腫瘤。轉移性骨腫瘤好發於骨盆、脊椎、大腿骨及肱骨,初期症狀會以局部痠痛為主,睡前會覺得局部骨頭疼痛會加劇,後期嚴重者會以骨折表現,病人大多表示未遭受明顯外力。早期轉移性骨腫瘤可利用全身性化療或局部性放射線治療,針對晚期轉移性骨腫瘤因為骨頭結構破壞(尤其下肢骨骼),加上需要負重行走導致骨頭結構無法支撐,會產生病理性骨折,這時就需要手術的介入,楊典育提醒民眾若有類似不明原因疼痛等症狀,及早到醫院詳細檢查、治療,讓生命及生活品質更有保障。
-
2020-12-08 科別.骨科.復健
骨質悄悄流失別輕忽 醫師教你保密防跌顧骨本
骨質疏鬆症是老年人常見慢性病之一,近年隨飲食型態改變,有年輕化趨勢,而因骨鬆症早期大多無明顯症狀,僅出現身高變矮、駝背等外觀變化,而被當成正常老化,等到發現罹患,通常已是受傷時,台中榮總埔里分院籲民眾應預防減緩。台中榮民總醫院埔里分院指出,正因骨鬆症早期沒明顯症狀,許多患者多不以為意,但當不小心跌倒或突然用力過猛,骨骼脆弱而造成骨折,不僅影響生活品質,嚴重甚至致死,因此骨質疏鬆症又有「無聲的殺手」之稱,不能輕忽。而為讓民眾重視骨質疏鬆風險,台中榮總埔里分院除辦理健康識能宣導,今年更成立骨質疏鬆照護團隊,並辦理「骨質疏鬆運動班」,由該院復健科醫師柳復威診察,針對骨鬆患者設計復健課程,每週一次進行職能及物理治療上專業指導。柳表示,針對骨鬆患者設計負重運動、加強全身肌耐力及平衡訓練的課程,最後搭配伸展及柔軟度的牽拉來增加學員的身體靈活性,維持良好姿態,進而預防駝背及跌倒發生的風險,健康民眾則該學習維持骨骼健康及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而預防骨質疏鬆症最重要的就是改善日常生活行為,像是戒菸、減少咖啡因飲品能減緩骨質流失,去除危險因子;且多攝取乳製品、豆類、深綠色蔬菜、小魚干、堅果等高含鈣量食品,維生素D3能促進鈣吸收,足量補充是顧骨本的根本之道。此外,多運動能增加骨密度、增強肌力,改善平衡功能,減少跌倒和骨折,而骨鬆患者適合進行負重運動;停經前婦女和年輕人以重量訓練、負重有氧運動、抗阻力訓練較為適合;停經後婦女及老年者則採用慢跑、太極拳、游泳等規律運動。台中榮總埔里分院也提醒,若知道已罹患骨鬆症,尤其是老年人和停經後的婦女,日常生活中提高警覺,應定期追蹤骨質密度,了解自我身體狀況,並改善居家環境,慎防跌倒;若要從事不熟悉的高強度運動,經專業醫療諮詢後再進行為宜。
-
2020-12-07 科別.骨科.復健
膝蓋痛如何解決?治療師教你自己能做到的緊急處置
【文、圖/摘自采實文化《10天擺脫膝蓋痛》,作者高田祐希】先確認發炎五症狀如果你現在就苦於膝蓋痛的話,那麼就請學會運動時應做的基本緊急處置吧。只要熟知處置方法,出狀況時就不會滿心擔憂了。醫院要應付的患者非常多,所以每個人能夠獲得的診治時間很短,近來甚至會發生僅取得手冊的狀況。但是實際上到底有多少人會認真閱讀手冊呢?苦於膝蓋痛的人裡面,有大半都是中高年齡層的人,手冊上小小的文字對他們來說肯定難讀又麻煩吧?這些患者肯定想著,只要使用醫師開的貼布、乖乖吃藥,日後復發時再去醫院報到就好了。這邊要請各位牢記處置方法,因為真的非常重要。首先,請先確認「發炎五症狀」。瘀青、扭傷、骨折等會造成肌肉急遽伸縮,發炎五症狀● 發紅 傷到的部位變紅● 熱感 傷到的部位燙熱● 腫脹 傷到的部位發腫● 疼痛 傷到的部位有痛感● 功能障礙 傷到的部位不易運動炎症分成好幾種,膝蓋痛初期會出現的症狀也是炎症。發生急性炎症的話,微血管會擴張使患部血流增加。血液成分會從擴張處的血管流出來,導致組織浮腫,產生「腫脹」。腫脹帶來的壓力會壓迫患部,刺激體內化學傳導物質「促發炎細胞激素」(proinflammatory cytokine)進而產生疼痛。如果造成發炎的原因沒有修復的話,這些因素就會合併作用使患部難以運動。接下來要介紹的應對方法,就有助於處置這些狀況。左邊是要請各位記好的基本緊急處置,就是RICE。● Rest 休息● Icing 冰敷● Compression 壓迫● Elevation 抬高身體出現急性炎症時,只要做好RICE 處置就有助於減輕疼痛與消腫。
-
2020-12-05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下背痛「休息越久越不舒服」?醫師提醒得提高警覺
「今天早上我的背又痛到不行!」小陳發出簡訊:「可能要請假…」「你年紀輕輕,怎麼這麼容易腰痠背痛?」友人迅速回覆。「可能是之前車禍傷到吧。」小陳寫著:「我本來也以為多休息就會好,偏偏每次都是起床的時候最痛。」「聽起來怪怪的…」友人傳了張沉思的貼圖,接著回覆:「趕快去看醫生吧,我進公司會幫你請假。」下背痛有兩種:機械性、發炎性成大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翁孟玉醫師指出,腰酸背痛是經常遇到的問題,大概每個人都曾經在工作後、久坐後背痛發作。當背痛發作,肌肉緊繃痙攣時,我們通常可以透過「多休息」來舒緩疼痛。這類型的腰痛稱作「機械性背痛」,最常見的原因為過度活動、姿勢不良,或搬運重物使背部受力過大,導致肌肉與韌帶過度拉扯而受傷。面對機械性背痛,要盡量維持良好的姿勢,多多休息,適當地做復健,就能漸漸緩解。然而,如果發現自己「休息越久,越不舒服」,就得提高警覺,這可能是「發炎性背痛」。發炎性背痛的患者常於晨間起床時感覺僵硬疼痛,但起床活動一段時間後症狀相對改善。而且,發炎性背痛的患者年齡大約在二十歲上下,絕大多數都小於四十歲,較機械性背痛患者來的年輕。發炎性背痛患者的家族成員中常有類似的症狀。翁孟玉醫師提醒,「發炎性背痛」比較難纏,需及時接受藥物治療,才能減緩狀況惡化。假使有這類型的腰痠背痛持續三個月以上,最好要就醫檢查。發炎性背痛有哪些?臺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黃文男醫師表示,多數的發炎性背痛患者會抱怨下背部與臀部附近的疼痛與僵硬,這種發炎性背痛的原因是身體出現了慢性發炎反應,使脊椎關節處於持續發炎的狀態。以下是常見導致脊椎關節慢性發炎的原因:1)僵直性脊椎炎僵直性脊椎炎常出現在二十歲上下的年輕人,主要症狀為下背痛、晨間僵硬和下肢關節發炎,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經常被誤認為是運動傷害或姿勢不良造成的下背痛,也有不少病友已經長期習慣了疼痛,而錯過早期診斷及早介入的時機。2)乾癬性關節炎乾癬是一種外顯於皮膚上的免疫疾病,雖然主要病灶表現於皮膚,卻屬於脊椎關節病變家族的其中一員,近三成的乾癬病友會合併乾癬性關節炎的症狀。3)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會讓病友出現腹瀉、腹痛、血便等症狀,常被誤以為是腸躁症,約有四分之一的病友腸胃道以外的症狀,關節發炎就是其中一個症狀表現。4)其他反應性關節炎及非典型脊椎炎也是發炎性背痛的可能原因。如何診斷僵直性脊椎炎?翁孟玉醫師解釋,要診斷患者是否罹患僵直性脊椎炎,醫師需要了解病史,患者下背痛的狀況是否已經超過三個月、是否符合晨間僵硬、經休息無法改善等典型特徵。接著醫師會進行身體檢查,確定腰椎運動範圍受限的程度、擴胸範圍受限的程度、脊椎的彎曲程度,並評估是否有其他肌肉骨骼的症狀。患者需要抽血檢驗體內的發炎指數和是否帶有人類白血球抗原B27基因(HLA-B27)。根據研究,帶有HLA-B27基因的人2-10%將會罹患僵直性脊椎炎。影像的部分會安排X光檢查,以評估薦腸關節發炎的程度。該如何治療僵直性脊椎炎?黃文男醫師說明,發炎性背痛經常是慢性且反覆發作,因此患者在面對僵直性脊椎炎時,要做好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好好了解疾病的病程與可能帶來的後續問題。若能及早診斷、早期介入,利用藥物控制僵直性脊椎炎,則能大幅減少關節破壞、避免功能喪失。目前,第一線治療藥物為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可以降低關節發炎的程度、緩解疼痛。類固醇可用於局部注射,不建議長期口服或注射。免疫調節劑(DMARDs)對於合併周邊關節炎病患有部分療效,但是,少部分人會出現腸胃不適、皮膚過敏、肝功能異常等副作用。倘若傳統治療藥物無法有效控制病情,就應該考慮使用生物製劑。生物製劑是具有專一性的免疫抑制劑,可以抑制特定的發炎因子,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先前研究發現,僵直性脊椎炎病友體內有高量的發炎因子「腫瘤壞死因子(TNF)」,抗腫瘤壞死因子生物製劑便成了醫師們常用的治療武器,並具有多年的臨床經驗證實其療效及安全性,台灣的全民健康保險也有條件性的給付,詳情可以與醫師討論。生物製劑需要注意感染問題,但不須過於擔心,醫師會進行事前評估及追蹤,將風險降到最低。黃文男醫師說,「我們都會一再提醒患者,僵直性脊椎炎屬於慢性病,務必與醫師好好配合,定期回診,依照指示用藥,才能讓病情穩定,減少關節發炎或功能的損失。」不治療會怎樣?翁孟玉醫師叮嚀,假使沒有好好控制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脊椎會於不間斷的骨頭重塑過程中失去活動度,導致患者姿勢總是躬身前傾。而且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機會也很高,因而提高了之後骨折或脊髓損傷的風險。關節變形往往是不可逆的傷害,及早治療是預防功能喪失的最佳辦法。此外,由於僵直性脊椎炎是自體免疫所造成的慢性發炎反應,不但會影響關節,也可能進展到為全身性疾病,可能出現虹彩炎而眼睛痛、畏光,或是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變、肺纖維化、骨質疏鬆等多種麻煩的共病。若有持續超過三個月的背痛、晨間僵硬、越休息越不舒服的狀況,要提高警覺,盡快就醫喔!原文:下背痛有兩種,第二種別輕忽,醫師圖解懶人包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12-04 新聞.健康知識+
養生方式對了嗎? 這些錯誤觀念你中幾項
都以為養生是老年人的話題,沒想到,隨著健康意識的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加入養生大軍,養生已經成為不少年輕人的生活方式。養生年輕化的背後,是年輕一代對自身健康管理的重視。但年輕人,你的養生方式對了嗎?下面這些保健錯誤觀念,你有中招嗎?補充維生素可以吃蔬菜乾?大多數果蔬,如果直接晾曬的話,可能會在其還沒有完全變乾之前,往往就先壞掉了。因此,我們現在能買到的果蔬乾,大多是經過特殊的加工處理過的,而且這種果蔬乾吃起來的口感往往是既甜(尤其是果脯等)又鹹,而且一咬還脆脆的。了解其加工過程就會發現,在製作果蔬乾的過程中,一般都會將果蔬過油或者油炸。而且配料表中也會標註有麥芽糖、食用油等成分。此外,還要留意鈉的含量,如果是高糖、高油、高鈉的果蔬乾,就放棄吧,遠不如直接吃果蔬更健康。吃飽喝足就有利健康?俗話說“三分飢寒保平安”,此話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飽食終日又缺乏運動,則會造成能量過剩,容易引起肥胖,加速衰老,引發心腦血管疾病。所以八分飽才有利於健康。一日兩餐能減肥?有些女性為了身材苗條,每天只吃兩頓飯,認為這樣能減肥。其實,恰恰相反,一日兩餐的人更容量發胖。感冒了喝薑絲可樂?可樂是高糖飲料,喝多了容易導致齲齒、肥胖和高血糖等問題,甚至會引發骨質疏鬆,它的里邊並沒有可緩解感冒的營養物質。即使很多人感覺薑絲可樂確實對緩解感冒起作用,也是其中姜肉的功勞,因為姜屬於熱性,可以驅寒,對治療風寒感冒有一定作用。因此,與其喝薑絲可樂,還不如把薑去皮後,直接用水煮薑茶喝,對於風寒感冒還是有一些緩解作用的,若是風熱感冒,不僅不能緩解,或許還會加重,所以不能亂喝薑茶治感冒。喝牛奶會使膽固醇增高?許多人不喝牛奶是因為他們覺得牛奶會使膽固醇增高,而事實並非如此。研究發現,牛奶中所含的膽固醇並不高,而且喝牛奶還有助於減少冠心病和高血壓病的發生。但是,不能空腹喝牛奶,因為空腹喝牛奶不利於營養的吸收和利用;空腹狀態下胃酸過高,乳酸菌很難存活,降低了牛奶的保健作用。老母雞補身體最好?用老母雞補身體最好,是民間長期流行的說法,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飼養多年的老母雞含有過多的雞油,其肌肉彈力纖維減少,結締組織老化,雞肉粗韌,久煮難爛,不易胃腸消化吸收。飼養一年的雞,無論煮、燉皆宜,容易煮爛變酥,肉質鮮嫩可口。多吃醋有好處?醋不僅能增進食慾,還能保護蔬菜中的維生素C,有利於胃腸對維生素C的吸收,且在降血壓、預防流感上也有一定的效果。於是有人認為吃醋有諸多好處而過量食醋,甚至乾脆喝醋。殊不知,醋食用過量,會灼傷食道、腐蝕胃黏膜、還會軟化骨質,加重骨質疏鬆,導致骨折。口香糖能健齒?有些廣告說口香糖能健齒,所以許多人吃了口香糖就不漱口,結果口香糖的糖分就會在口腔中發酵產酸,腐蝕牙齒形成齲齒。另外,口香糖中含有硫化物、防老化劑、增塑劑等添加物,都有一定的毒性,對人體健康不利。阿司匹林能抗癌?有著100多年曆史的阿司匹林除了作為解熱鎮痛抗炎藥外,還可用於預防和治療某些心血管疾病。近年,網上流傳一種說法稱阿司匹林能預防癌症,一夜間這粒小藥片儼然成為不少人追捧的“神奇萬能藥”。然而,很多人並不了解過量服用阿司匹林也會造成嚴重的不良反應。專家指出,阿司匹林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能,長期過量服用有可能損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補鈣越多越管用?全民補鈣日漸成時尚,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人體對鈣的需求量因年齡的不同而異。特別是兒童,如果補鈣過量,可能導致身體浮腫、多汗、厭食、噁心、便秘、消化不良,嚴重的還容易引起高鈣尿症。同時,兒童補鈣過量還可能限制大腦發育,反而影響正常發育。補鈣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維生素就是營養品?很多人把維生素當成保健營養品,殊不知服用維生素也要因人而異。如:感冒病人可適當補充維生素C;經常喝酒的人可適當補充維生素B6,因維生素B6在脂肪及蛋白質的吸收中發揮重要作用,可作為預防脂肪肝的輔助成分;喜歡運動的人可適當補充維生素B1和維生素C,以補充由於出汗過多而引起的消耗;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兒童,因機體容易缺乏日常膳食中含量很少的維生素D,可適當補充一些。人體對維生素的需求是有定量的,攝入過量的維生素會引起中毒。三高就是老年病?很多人認為,高血壓是老年多發病,與年輕人沒有關係。實際上,基於國內外的研究,高血壓與年齡無關,而與幾個主要的危險因素有關,包括超重、肥胖、吸煙、飲酒以及家族遺傳等。現代人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體力活動減少,合理膳食、健康生活的行為比例降低,促進了高血壓的低齡化。此外,生活快節奏、工作壓力、環境壓力等也與高血壓有一定關係。建議人們飲食清淡,主動進行體力活動和身心放鬆。(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12-03 科別.骨科.復健
婦人罹患五十肩 穿衣、睡覺都疼痛
一名65歲婦人近半年左側肩膀疼痛,穿衣,睡覺都得避開左肩疼痛處,甚至揮手角度幾乎只能平舉,醫師檢查發現她罹患關節沾黏及滑囊炎合併五十肩,所幸透過「關節囊擴張合併關節鬆動術」 才獲改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醫師林琮凱指出,患者最初透過超音波檢查發現旋轉肌袖受損、鈣化,雖接受復健、中醫、體外震波等保守治療半年,但改善程度並不明顯,尤其手臂活動角度有限,如手臂朝前平舉向上僅稍微超過90度、前臂內轉60度、外轉30度,使左手活動度嚴重受限,幾乎無法自理生活。他說,婦人輾轉到骨科門診檢查後,確診為五十肩合併滑囊炎;五十肩又稱冰凍肩,醫學上稱「沾黏性肩關節囊炎」好發於長期需使用肩關節勞力、反覆肩部疼痛發炎、肩部骨折或曾接受肩部手術後的病人。另外,甲狀腺機能異常、帕金森氏症及糖尿病,也有可能引起五十肩。五十肩主要是因肩關節囊內沾黏,使得原本可以活動自如的關節,猶如被膠水黏住一般,進而出現手臂向前向上舉角度有限、睡覺壓到肩膀會痛、天冷時肩膀不舒服、女性穿脫內衣有困難等,使得許多患者愈怕痛,愈不敢活動,導致肩部沾黏更嚴重。林琮凱建議,五十肩患者若接受復健、藥物、中醫等保守治療後卻無明顯改善時,可考慮藉由非傳統開刀且無傷口的「關節囊擴張合併新式關節鬆動術」治療,醫師會先讓患者熟睡,經局部施打藥液將肩關節囊沾黏處撐開,再以特殊手法鬆動肩關節,拉開沾黏的軟組織,術後配合復健治療維持括動度。
-
2020-11-29 養生.抗老養生
吃得健康、每週運動6天是「成功的老化」祕訣嗎?
【文、圖/選自左岸文化《老到可以死》,作者芭芭拉‧艾倫瑞克】保持健康苗條並管理自己身體的壓力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消失──事實上,壓力只會越來越大。朋友、家人和醫生開始叨念變老的人加入健身房、「吃得健康」,最起碼也要每天散步。在承受壓力數十年之後(體力勞動者的話,則是身體竭盡全力之後),本來想像有張躺椅或吊床在等著你,但事實不然,最起碼只要你有錢使用健身設備的話,未來比較可能出現的是跑步機和滑輪下拉機。在針對長者寫的眾多自助書中,有一本跋扈地下了命令:每週運動六天直到生命盡頭。抱歉,不過就是這樣。沒得商量。沒有彈性。別找藉口。六天,認真地運動,至死方休。這種嚴厲養生之道背後的理由是「一旦年過五十,運動不再是隨人喜好。你必須運動,否則就等著變老」。你或許已從賺錢養家的工作退休,但你的新工作來了,上健身房。「把它想成一份好差事,因為它真的是。」五十五歲以上的人是健身房會員增長最快的客層。少數健身房刻意鎖定老年客層,譬如「銀球鞋」連鎖健身房(Silver Sneakers),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刻意阻止比較年輕的人加入,其理論依據是老年人不想被大肌肉男或穿彈性緊身衣的苗條女威脅。若白髮健身客的存在不足以驅退年輕人,有些健身房選擇不提供自由重量訓練,一部分是因為重物墜落的聲音據說會讓老年人不舒服,一部分則是因為老年人比較愛使用健身機器,而可能把自由重訓視為對他們的一種責備。我去的混齡健身房五十歲以上的會員比較多,也就是「運動不再是隨人喜好」。更熱血的人可能把上健身房當作健康養生之道的一部分而已;為保持健康,他們早上跑步或騎幾英里的自行車。馬克是五十八歲的白領勞工,早上六點做完運動才上班,下班後再運動一次。他的目標?「繼續前進。」生存的代價是無止盡辛勞。談到健康老化的典範,我們經常提到珍妮.露易絲.卡爾芒(Jeanne Louise Calment),她是一名法國女性,一九九七年去世,享年一百二十二歲,是史上經認證最長壽的人。卡爾芒一生從未工作,但可以說她「有在練身體」。丈夫還在世的時候,她和她富有的丈夫喜歡網球、游泳、擊劍、打獵和登山。她八十五歲那年才開始擊劍,一百一十一歲在療養院時甚至每天一早就在輪椅上做體操。任何尋求長壽飲食祕訣的人都會失望;她喜歡牛肉、油炸食物、巧克力和磅蛋糕。她抽菸,有時還抽雪茄,以今天的標準而言實在難以想像。不過,反吸菸倡導者若知道她人生最後幾年持續咳嗽,應該會感到寬慰。這是「成功的老化」,除了需要投入大量時間之外,和根本沒老化幾乎是難以區分。人類學家莎拉.蘭本(Sarah Lamb)與人合著了一本有關該主題的書,將成功老化的概念溯源到一九八○年代,而且在整個西方世界都可找到其蹤跡,它也被稱為「主動的老化」、「健康的老化」、「有用的老化」、「生氣勃勃的老化」,還有「抗老化」和「優雅老化」。蘭本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將二○一二年世界衛生日獻給健康老化,歐盟將二○一二年訂定為歐洲主動老化年。在北美和西歐,健康老化、主動老化和成功老化的中心比比皆是。有關該主題的通俗文化和自助書籍市場蓬勃發展。亞馬遜網站上現在提供的書籍有:《成功健康的老化:一○一種感覺更年輕、活得更長壽的最佳方法》(Successful and Healthy Aging: 101 Best Ways to Feel Younger and Live Longer);《生長死短:通往真正健康與健康老化的指南》(Live Long, Die Short: A Guide to Authentic Health and Successful Aging);《不要溫順地走:嬰兒潮和所有世代的成功老化》(Do Not Go Gentle: Successful Aging for Baby Boomers and All Generations);《顛倒勇:逆轉老化,每天花三十分鐘讓你看起來年輕十歲》(Aging Backwards: Reverse the Aging Process and Look 10 Years Younger in 30 Minutes a Day);當然還有《給傻瓜的健康老化入門書》(Healthy Aging for Dummies)。這些書都有個共同的重要主題:老化本身是異常且不可接受的。誠如《越活越年輕》(Younger Next Year)的醫師合著者在小標「『正常衰老』不正常」底下所寫:我對科學了解得越深,就越清楚這樣的病痛和惡化(心臟病發作、中風、常見的癌症、糖尿病、多數跌倒、骨折)不是變老的正常現象。它們是一種侮辱。誰該對這侮辱負責?答案是,每個人都負有個人的責任。成功老化的書籍都堅稱,只要服從必要的紀律,任何人都能獲得健康長壽的人生。健康完全操之在己,無論你在此之前曾有怎樣的傷疤──過勞、遺傳缺陷或貧窮。那些書籍也不怎麼關注影響老年人健康的物質因素,譬如個人財富,或獲得交通和社會支持的管道之類的。除了靠你的健身教練或成功老化大師,其他你得靠自己了。不幸的是,大師們的指示非常不一致,也不容易遵循。在飲食方面,再沒有像成年人一般飲食建議般簡單明瞭的指示了。你應該採用原始人飲食法,還是著重複合式碳水化合物的飲食?你是否應該排除所有不是來自酪梨或橄欖的脂肪?我們被大量建議遵循「地中海飲食」,但不包括希臘旋轉烤肉和義大利熟食冷肉盤?也許我們根本不該吃任何東西。許多研究表明,限制熱量或間歇性禁食可延長老鼠和其他動物的壽命,但用在人類身上的有效性仍有爭論,儘管其實多數人會覺得半處於飢餓狀態的人生不值得活。我若有辨識出任何通則,我認為最重要的通則是剝奪:你想要吃的任何東西,因為它很肥、很鹹或很甜,如今都該為了成功老化擱到一旁。至於運動,我們也找不到明確的指示。誠如前文引用的書籍,有些文獻特別指定做運動的約略數量,譬如每週六天,每次約四十五分鐘,而且運動要分成心血管功能的加強和肌肉的訓練。但總的來說,處處都是讓人有疑慮的不確定性。很多時候我們只是被敦促要「活躍積極」或「動起來」,理由是再小的動作也可以延年益壽。「即使你不能四分鐘跑完一英里,也要繼續跑。如果你不能跑,那就走,但絕對不要停下來。」對久坐的人而言,在辦公桌前起立坐下會有幫助,還可以試著把車停在目的地以外約一個街區。一名中年婦女表示「我瘋狂地保持活動狀態,因為若有任何休息時間,我就會邊坐邊對自己的無所事事感到內疚」。無所事事等於老化;不斷活動才能獲得健康與長壽。就連帕金森氏症的顫抖都可以被樂觀地看作一種有益健康的運動,畢竟那會燃燒卡路里。你唯一不該做的事就是整天坐著,然後讀一本談健康老化的書。
-
2020-11-29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35歲後小心缺鈣!要顧骨本中醫師這樣建議
骨質疏鬆症是老年人常見慢性病之一,隨著飲食改變,有日趨年輕化趨勢,醫師提醒,35歲後若常有腰背疼痛等症狀,就要特別注意,也可透過儀器檢測,及時治療改善。柳營奇美醫院中醫師許益彰說,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定義,骨質疏鬆症為因骨骼強度減弱致使個人增加骨折危險性疾病,骨骼強度包含骨密度及骨品質,其中骨密度可藉由中軸型的雙能量X光吸收儀來測定,當骨密度T值(T-score)介於-1.0到-2.5間,稱為低骨量或低骨密;當T值等於或小於-2.5時,則診斷為骨質疏鬆症。許益彰表示,骨質疏鬆症常見症狀為腰背疼痛、身高縮短、駝背、骨折,往往非由單一因素造成,老化、停經、缺乏運動、營養不良或不均、鈣質與維生素D攝取不足、藥物副作用(如化療、類固醇)、抽菸、過量飲酒等都是危險因子。他提醒,若發現身高比年輕時減少4公分、靠牆站立時頭離牆壁大於3公分、或肋骨下緣離骨盆上緣小於2公分,建議盡速至骨科檢查,並接受治療。許益彰表示,中醫在治療骨鬆,以補腎、補脾為主,輔以活血化瘀,部分補腎藥可有提高骨礦含量及骨密度,如「獨活寄生湯」有抑制蝕骨細胞、「淫羊藿」含有植物性雌激素、「杜仲」有促進成骨細胞增殖和分化成熟作用。補脾藥可促進消化系統、增加鈣及維生素D吸收,如「活血藥」可改善微循環、促進骨質修復與新生。另外,中醫還可使用針灸、拔罐、中藥薰蒸、推拿,刺激膀胱經、腎經上穴位,可緩解疼痛,還有助於疏通腰背經絡、改善氣血循環,有一定程度補腎作用,達到防治骨鬆。他建議,養成規律運動,也有助於預防骨質疏鬆,如健走、慢跑、太極拳、八段錦、重訓等對骨密度提升尤佳,但須注意運動強度適中即可。飲食上可多攝取富含鈣質、維生素D3及蛋白質的食物,如牛奶及乳製品、高鈣豆製品、黑芝麻、小魚乾及深綠色蔬菜等;日常生活要養成每日曬15分鐘太陽習慣,幫助體內維生素D生成。
-
2020-11-28 科別.骨科.復健
臺灣骨折比例高 慎防3類飲食恐導致鈣質流失!醫師建議這些食物能助補足鈣質
現代人普遍不愛曬太陽,若加上運動不足、營養失調,恐加重骨質流失、增加骨鬆風險!聯安診所資深營養師徐景宜表示,吃對食物是補充鈣質、預防骨鬆的重要關鍵,尤其飲食要少吃含高磷或碳酸的飲料及含鋁胃藥,並選擇補充奶、蛋、芝麻或高鈣蔬菜等,以強化骨骼健康。 台灣骨折發生率高,光是髖關節骨折每年就有將近2萬例,資深營養師徐景宜表示,若長期飲食失調,將可能加重骨鬆、骨折發生風險!徐景宜營養師進一步解釋,飲食造成的骨質問題可從三個面向來看: 1. 更年期女性荷爾蒙減退加速骨質流失:女性停經後雌性激素分泌大幅下降,進而加速骨質流失速度,因此更年期的女性相較於男性更容易患有骨質疏鬆症。徐景宜營養師建議,更年期的女性可適時補充大豆異黃酮,以平衡體內荷爾蒙、幫助預防骨質疏鬆症。 2. 鈣質需輔助身體酸鹼中和:若飲食偏好攝取高磷或含碳酸的飲料,身體就會從骨本中釋出鈣質以達酸鹼中和;因此若日常飲食鈣質攝取不足就可能加速引起骨質減少。 3. 長期使用含鋁胃藥會阻礙鈣質吸收:習慣性使用含鋁胃藥以抑制胃酸,除了會導致胃酸濃度下降之外,還會連帶影響蛋白質無法正常吸收、鈣質無法被有效利用,長期也將不利骨質健康。 從日常飲食中攝取足夠的鈣質對骨骼健康至關重要,及早儲存骨本方能打造強健的骨骼!徐景宜營養師叮嚀,日常飲食建議可從雞蛋、牛奶等食物補充鈣質,亦可選擇豆腐、黑芝麻等高鈣食材;此外,深綠色蔬菜如芥蘭菜、紅莧菜、莧菜、綠豆芽、紅鳳菜、川七、小白菜、油菜、芥菜、地瓜葉等鈣質含量豐富,建議民眾可以經常食用,以補足鈣質與高纖需求。 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聯安診所 資深營養師徐景宜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1-28 科別.呼吸胸腔
胸悶胸痛就是心肌梗塞?當心恐是難以早期發現的肺栓塞
屏東一名40歲懷孕32周的婦女,因高齡加上有子癲前症、妊娠糖尿病、胎位不正等症狀從診所轉院到屏基產檢,34周時提早破水緊急剖腹接生,生下孩子後,正要接受親友祝賀,產後第一天出現心悸、頭暈,第二天出現呼吸喘、胸悶,隨即抽血檢驗發現肺動脈有栓塞,轉進內科加護病房治療,5天後回到普通病房觀察,平安出院。屏基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兆程說,肺栓塞是心臟通往肺部的肺動脈被血塊塞住,血塊最常見來自於下肢深部靜脈,長時間坐著、長期臥床、肥胖的民眾都是肺栓塞的高危險群,尤其接受大腿骨折手術、剛生產的產婦更需提高警覺。這名孕婦因提早破水緊急剖腹接生,新生兒周數不足且體重未達2000公克馬上由屏基早產兒加護病房接手照顧;產後第一天,產婦卻出現心悸、頭暈症狀會診心臟內科醫師李兆程,第二天產婦再出現呼吸喘、胸悶、心跳過快每分鐘超過120次,且一直監測的血氧值下降至86%(正常值97%以上),隨即抽血檢驗及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發現肺動脈有栓塞現象,轉進內科加護病房治療,5天後回到普通病房觀察,產婦度過驚心動魄10天後,平安出院。李兆程說,肺栓塞的發病症狀與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相似,同樣都會喘不過氣、胸痛、胸悶甚至休克、昏厥,因此在臨床上不容易被立即確診。月前另名急性肺栓塞患者甚至啟動體外心肺支持系統(葉克膜)急救,但仍因心臟衰竭無法挽救性命。李兆程提醒,長時間坐著工作或搭乘交通工具民眾、長期臥床的病人要預防肺栓塞還是「多活動」,即便臥床也要進行肢體運動促進血液流動。
-
2020-11-28 科別.骨科.復健
關節卡卡就是骨關節炎嗎?什麼情況下會罹患骨關節炎呢?
在台灣骨關節炎的盛行率約15℅,等於每10人中,就有1.5人飽受骨關節炎的困擾,如果覺得關節卡卡的,就是罹患骨關節炎嗎?當出現什麼症狀,就要懷疑是否罹患骨關節炎呢?什麼是骨關節炎?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種關節腫脹和發炎的疾病,經常導致患者出現疼痛和運動受限的情況。骨關節炎是最常見的關節炎類型,骨頭關節軟骨發生腫脹、發炎、疼痛、破裂或受損、影響活動,此種情況可能發生在一個或多個關節上;骨關節炎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更容易發生,並發生在身體任何一處關節中,最常見於臀部、膝蓋、脊椎和手部。導致骨關節炎的原因骨關節炎的發生是由於炎症導致關節軟骨破裂受損,正常情況下,在骨關節上施加壓力時,關節軟骨可以吸收壓力,不僅保護關節並順利完成各項運動,當軟骨量變少,關節骨頭就會互相摩擦,從而引起疼痛、腫脹(發炎)和僵硬。骨關節發炎發生原因,包括:骨頭骨折、感染(細菌或病毒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統攻擊身體本身)、關節的正常「磨損」。一般來說在急性疾病中,當傷口癒合、疾病獲得治療或清除感染原因,炎症就會消失,但由於某些傷害或疾病,炎症不會消失甚至軟骨被破壞,將導致長期的疼痛和畸形,若發生這種情況時,該疾病被稱為慢性關節炎。常見的骨關節炎危險因子:1.超重:過重的體重,將過大的壓力壓迫在關節上2.年齡超過50歲:關節的正常「磨損」,當年齡越大,即使是正常磨損,也會對軟骨造成傷害3.遺傳學:先天遺傳因素,控制著關節軟骨先天的健康程度4.關節曾經受傷或骨骼畸形:受傷或骨骼畸形都會加速關節軟骨的消耗程度5.未獲得充分休息的發炎關節:反覆使用發炎的關節,使關節承受壓力(例如:棒球運動員、芭蕾舞舞者、建築工人)骨關節炎症狀患有骨關節炎的人可能會出現以下情況:1. 關節疼痛和腫脹2. 僵硬:特別是在早晨,身體活動後可改善3. 關節周圍發熱4. 關節周圍皮膚發紅5. 關節活動能力降低或活動範圍受限6. 身體運動或活動範圍降低
-
2020-11-28 科別.新陳代謝
手搖飲不只肥到爆! 專家曝「每日1杯」下場...晚年慘了
很多台灣人都離不開手搖飲,每天都要喝1杯才能感覺到生活小確幸,如果再加上1塊蛋糕或餅乾,就有滿滿的幸福感。然而專家指出,經常超量攝取糖分,可能阻礙骨骼生成,加快肌肉衰退,增加未來骨質疏鬆風險。而外食族應注意食品成分,參考營養餐盤份量,最好將每日攝取糖分下降至總攝取熱量5%以下。攝取糖份過多阻礙骨骼生成 加劇肌肉衰退新光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陳政光表示,攝取過多糖分可能影響身體骨骼生成、加劇肌肉衰退,降低骨質量增加發生骨折機率,對骨質疏鬆高風險中老年族群,每日糖分攝取量更是要特別注意。新光醫院營養課高郁雯營養師提醒,外食應多留意食品成分,可以參考營養餐盤份量,適當調整每日攝取量。陳政光說明,一般人骨質大約在30歲左右到最高峰,中年以後骨質每年平均減少0.3%至0.5%,如果骨質流失過多,會讓原本緻密骨骼形成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現象,導致骨骼變得脆弱,只要稍微撞到或跌倒就會骨折。中老年人已是骨質疏鬆高風險族群,若是日常生活中忽視糖分的影響性,恐增加骨折風險。足夠熱量才能維持健康 有7成糖分潛藏包裝食品新光醫院營養師高郁雯則說,民眾常有飲食迷思,以為正餐少吃一點可以有助於減重,或是避開油脂澱粉類食物不吃,然而每日攝取足夠熱量對於維持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幫助,建議民眾若是擔心熱量,可以透過每日分配預計營養熱量,事先計算份量,以達到均衡營養的健康原則。高郁雯營衝,約有7成糖分潛藏在日常包裝食品中,無論麵包、優格,甚至健康食品都可能含有糖分,因此除了應多留意食品營養成分,民眾平時用餐時不妨多選擇原型食物,以減少多餘糖分及加工物的攝取,養成戒糖的飲食習慣,若覺得一下要改為無糖太困難,可以從降低每週飲料與甜食的頻率開始。正餐吃飽多吃蔬菜 增加飽足感減少吃點心慾望高郁雯分享日常飲食重要原則,正餐要吃飽,可以降低對飯後甜點的慾望;多吃蔬菜,增加飽足感;多攝取優質蛋白質,如白肉、瘦肉等。紐約時報定義2020年為減糖年,並推動7日無糖運動,目的就是為了減少糖分對身體造成的負擔。(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無糖茶當水喝超傷腎! 毒物專家公布茶喝太多3健康危機 你會胖可能就是因為對糖上癮! 6個糖對身體的影響...要健康最好少碰
-
2020-11-27 新聞.健康知識+
乳糖不耐症不能喝牛奶? 吃這些也能補鈣
國民健康署建議成人每天鈣質攝取量為1000毫克,但調查顯示,成年人鈣攝取不足率達8成以上。台南市立醫院鄭婉苓營養師表示,面對沒有明顯症狀的骨質疏鬆症,應補充鈣質養出好骨力及早預防骨質流失,但常遇到有乳糖不耐症的民眾,苦惱不能喝牛奶要怎麼補鈣,其實芝麻、優格、小魚乾等食物也能提供鈣質,協助保有好骨本。鄭婉苓指出,骨質密度在年過30歲後,會隨著時間一點一滴流失,鈣質不僅攸關骨質密度,也對於神經、內分泌、免疫、消化、循環等各種生理機能扮演重要角色。醫師表示,高鈣食物中以乳製品最易取得,一杯牛奶240c.c.就有240毫克的鈣質,每天早晚一杯牛奶,就能滿足一天將近一半的鈣需求。有乳糖不耐症的民眾可選擇優酪乳、優格或起士取代,除了乳製品之外,黑芝麻、小魚干、海帶等天然食物,也都是很好的鈣質攝取來源。黑芝麻8公克約2茶匙,含有116毫克鈣質,小魚干10公克約免洗湯匙兩匙,就含有221毫克鈣質,搭配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甜椒、青花菜、芭樂、奇異果,可促進鈣質吸收。另外,維生素D除了促進鈣質吸收也能協調鈣磷平衡,維護骨骼功能,曬太陽是最簡單獲取維生素D的方式,每天日曬15分鐘,有助於體內維生素D濃度的維持。鄭婉苓建議,適度日曬再加上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乾香菇、秋刀魚、蛋黃等都是獲取維生素D的好方法。鄭婉苓提醒,攝取優質蛋白質能幫助建構肌肉,雞蛋、豆腐、肉類都不可缺少,並且搭配負重運動,如跳繩、慢跑,增加肌力強度與骨質密度,可預防肌少症減少跌倒及骨折的風險。醫師說,拿鐵咖啡雖加了牛奶,但牛奶中的鈣質會與咖啡所含的草酸結合,進而排出體外,降低鈣質吸收,建議可先喝黑咖啡,至少間隔半小時後,再喝牛奶,才能真正補到鈣,但要避免攝取過量的咖啡因,才能擁有好骨力。
-
2020-11-27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口服骨鬆藥 多喝水、勿併服其他藥
雙磷酸鹽藥物是目前治療骨質疏鬆、防範骨折的主流藥物,有口服與針劑兩種,這類藥物可延緩骨質流失速度,停經後婦女及男性骨鬆患者都可以使用。口服骨鬆藥有些常見副作用,以腸胃症狀居多,例如腹瀉、惡心、消化不良等,可能有十分之一發生機會;也可能有肌肉骨骼疼痛、頭痛、眩暈等類似感冒的症狀,但發生機率小於百分之一。相較於副作用,一般人對骨鬆藥過敏的機率更低,發生出疹、血管性水腫的機率只有萬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雖然骨鬆藥一周吃一次,但為了降低副作用,醫師都會建議患者,吃藥當天早上起床,空腹狀態配大量水服用,重點是服藥後必須保持上半身直立至少半小時,也不能與其他藥物併服。喝大量水和保持直立,是為了避免骨鬆藥卡在食道,將造成食道灼傷;不能與其他藥物併服,則是因為骨鬆藥不容易吸收,也很容易影響其他藥物的吸收。骨鬆患者一定要了解正確服藥方式、藥物的成分和特性,不應擅自停藥。若要讓骨密度更好,可搭配補充鈣和維生素D這兩種造骨原料,同時補充能發揮加成效果。不過由於鈣也不容易吸收,一天分量也建議多次補充,以盡量提高吸收率。諮詢╱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骨質疏鬆症學會監事詹鼎正
-
2020-11-26 科別.骨科.復健
跌倒竟讓脊椎雙骨折 這種療法不需被迫中斷工作
一位年近40歲的司機,有次不慎跌倒後,腰部即持續感覺痠痛,時好時壞,他也不以為意。近來在駕駛完一整天的車後卻明顯感覺腰很酸痛,才趕緊就醫。經「樂活健康診所」醫師楊椒喬檢查鑑別診斷發現,他是罕見的椎弓雙骨折,建議接受水介質震波治療,以高能量精準施打深部的兩處椎弓骨折,經過五次治療後,他的症狀不只明顯改善,也不須請假手術治療,被迫中斷工作,影響生計。醫師楊椒喬指出,患者在跌倒後,腰部不是明顯劇痛,所以沒有馬上就醫。直到每次久坐之後,感覺腰部的酸痛感會更加明顯,這才有所警覺來到門診。經X光檢查及鑑別診斷後,確認他的腰椎第3節(L3)及第5節(L5)分別出現椎弓骨折,也就是雙骨折。楊椒喬進一步指出,椎弓本身構造比較細的關係,很容易因外力影響而產生椎弓骨折,且骨折通常發生在末節腰椎,一旦骨折,容易產生反覆發作的背部疼痛。而這患者出現雙椎弓骨折,則是相當罕見的病例。楊椒喬說,患者腰椎有雙骨折,因此穩定性相對更加不好,脊椎支撐體重的能力會更差,漸漸的就會造成椎骨不穩定前後移位,一旦造成移位,可能被迫需要住院接受手術,以鋼釘內固定來治療。為了避免日後造成滑脫再來挽救,同時也可以改善長期腰痛的不適困擾,建議患者在門診使用水介質震波治療來促進骨癒合。楊椒喬指出,受腰椎活動度大的影響,椎弓骨折很難固定保護,且又深層,使骨折處不易癒合。水介質震波以聚焦式探頭,可使能量精準直達深層的椎弓,採用電磁力產生高能量,促進組織代謝及再生,加速骨癒合。同時,能保持輸出能量平穩性,確保治療功效。避免傳統震波儀以電能輸出能量,若能量遞減,將影響治療效能。患者每周接受一次約6000發的進階水介質震波治療,目前進行到第五次波治療,症狀已有明顯改善,並持續接受治療中,楊椒喬醫師建議患者接受共6-8次的療程,持之以恆,以促進完全骨癒合。
-
2020-11-23 性愛.愛情診療室
交友軟體遇見恐怖情人!醫點出常見特質,出現3種可能是「反社會人格」
很「貼心」,但其實更接近「獵人對其獵物習性的瞭如指掌」,而不是溫柔體貼。‧「你不認識我,不過沒關係,我會給你機會。」‧「你很想被看見,對吧?但你的品味實在有問題。放心,我會糾正這一切的,你註定是我的人,那些毫無意義的抗拒,只是因為你太膽小了。」看著檢察官搜索後,在調查庭上提示的證據,筱莉打從心底覺得不寒而慄。男友日記上幾近瘋狂般的囈語,完全透露出他內在深處的瘋狂。「我這樣做,真的是我的錯嗎?」「我這樣做,真的是我的錯嗎?」一時興起,筱莉使用最近很流行的交友軟體。筱莉無法否認自己確實渴望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情,但也不能說自己不夠小心,畢竟不只是透過社交軟體,認識了男友,自己還花了一番時間和力氣,去打聽男友身邊的一切,包括他的工作、家世、過去的愛情史和人際關係等,但,誰知道即使如此滴水不漏,還是防不住這個爛桃花。一切都要從筱莉的愛犬小P開始說起。從大學時期開始收養,小P可以說是筱莉的心靈支柱。雖然小P只是隻全黑的台灣土狗,但討喜、溫馴的個性和筱莉很像。筱莉和小P幾乎形影不離,小P的足跡就是筱莉的生活軌跡。筱莉每次回到家的那句「媽媽回來了!」配上小P搖著尾巴撲上來狂舔的身影,幾乎是這幾年來每天都會上演的兩「人」間的溫馨接送情。即使筱莉也跟著朋友開始玩起社交軟體,但因為有小P的陪伴,所以筱莉從不覺得寂寞,這也是筱莉在交男友時,除了一直能夠冷靜、慢慢觀察外,不急著進入兩人親密關係的主要原因。但遺憾的是,一個晴天霹靂的意外,打破這個幸福的平衡。某天下午,筱莉突然接到大樓管理員的急電,「你家小狗出事了!可不可以趕快來XX獸醫院,醫生說可能沒救了……」心急如焚的筱莉飽受煎熬。小P一向受到社區居民的寵愛,所以當筱莉不在家時,就常待在管理員室或附近的社區,而乖巧的牠,也從不曾跑遠。但那天不知為何鬼使神差,當小P在管理員室門口追球時,就突然衝了出去,立刻被一輛重機撞倒。騎士頭也不回的逃竄,監視器也沒能看清楚車牌號碼。「醫生說已經盡力了。小P的頸椎骨折,四肢完全癱瘓,我該怎麼辦……」崩潰狂哭的筱莉,將這樣的消息放上社交軟體,但在一片安慰聲中,筱莉只覺得更無助。不過,其中一段簡短的問候和建議,卻像暴風雨中的明燈,給了筱莉溫暖和希望。原本沒太多互動的網友阿豪,告訴筱莉,要買什麼樣子的水墊、該如何幫小狗翻身。這些非常專業的建議,才讓筱莉注意到阿豪的網路照片裡,有不少阿豪在寵物店工作,以及與各種貓狗合照的身影。隨著交流、互動變多,筱莉驚訝於阿豪如此貼心。阿豪常常在筱莉生活或工作上需要幫助時,給了筱莉最需要的心靈或實際生活上的協助。深入瞭解後,筱莉才發現阿豪的寵物店照片,只是他去打工時所留下的身影。阿豪的正職是某家私人公司的法務人員,從他不時打卡,也可以看出他在各地從事免費法律諮詢的服務,甚至筱莉還看過阿豪在知名女中演講所得到的感謝狀。「這個不錯喔!人挺帥,又貼心,只差考上律師執照,就不會只當個小小法務了吧?」筱莉的朋友揶揄著,但也透露出喜悅與祝福。「阿豪喔?沒聽過他有什麼女朋友啊!他來這邊打工快兩年了,很難相信他只為了興趣來兼職耶。那個手法啊,老練得很。後來我們遇到骨折的case,第一個就想到找阿豪來幫忙。」「兩年嗎……自己玩社交軟體也才不到一年,看起來,阿豪不是那種靠寵物把妹的渣男。」筱莉小心翼翼,也因為阿豪聽起來無懈可擊的過去而鬆了一口氣。「我是真的覺得自己會死掉!」然而,如同鐵律一般,渣男假面的保固期限,永遠不夠長。筱莉和阿豪的關係很快開始敗壞。最開始腐朽的徵兆,是來自阿豪在性關係上不經意流露出來的不尊重。筱莉自問也不是古板的人,但阿豪在床笫之間愈來愈多的SM類要求,逐漸讓筱莉吃不消,但看著阿豪沉浸滿足的樣子,也讓筱莉很難拒絕。只是沒想到,後來阿豪竟然想對筱莉嘗試「窒息式性愛」,此時,筱莉爆發了。「我是真的覺得自己會死掉!!」筱莉一邊哭,一邊咳,她對阿豪大吼。但男友卻還是一派雲淡風輕的態度,「你沒真的死掉,而且,我也鬆手了啊……」雖然生氣,但在男友軟磨硬泡的態度下,筱莉終究原諒了阿豪,而且之後的性愛也再度回復到早期鮮花、美酒,以浪漫為基調的模式裡。用女友名字欠下卡債只是,渣男假面的崩壞,通常就是條不歸路。就在一次筱莉應父母要求,打算用信用貸款,借一筆修繕老家的經費時,筱莉才被銀行的授信單位,告知一個晴天霹靂的消息。「我有卡債?我怎麼都不知道?都是我的簽名?我寫給未婚夫的委託書?!……」再一次,筱莉又看到阿豪那副天塌不驚、雲淡風輕的嘴臉。但這次,還沒來得及讓阿豪再度施展他的水磨功夫,接下來,一連串駭人聽聞的事,隨著警察進屋搜索、查扣所有阿豪的電腦和物品而不斷爆發。阿豪因為涉嫌在某個他曾去演講過的女中廁所裝設針孔攝影機,而被警方大舉搜索。隨著電腦中各種不堪入目的照片、影片被發現,阿豪因為自鳴得意而留下的各種生活日記,也全被清查出來。原來,美麗的筱莉早就是阿豪注視已久的獵物。駭人的事實確實筱莉在認識阿豪之前,使用社交軟體並不到一年,但阿豪在更早之前,就已經偷偷跟蹤筱莉達到半年之久。也就是說,阿豪根本不需要透過網路,筱莉和小P的感情、生活中的各種瑣碎小事,幾乎全都在阿豪的掌握之中。甚至小P的車禍,根本也都是阿豪所下的毒手。而阿豪在寵物店打工的目的,更多的原因是藉著這樣的工作,他才有機會去「欣賞」自己用各種手段凌虐、傷害過的小動物的慘狀。阿豪的法律系背景,也根本是假造的。他靠著在高中畢業後,就開始從事的印刷工所學到的技術,成功地用一張偽造的畢業證書,爭取到一家查證不嚴的小公司法務人員的工作,更藉此累積履歷,加上他自學的法律知識,成功轉職到知名的大公司。更不用說因此爭取到機會,讓他能夠去心儀已久的女中演講,讓他有下手犯罪的機會。看著那一堆不堪入目的照片,筱莉被迫在其中指認自己。筱莉看著自己在完全不知情的狀況下,在鏡頭下被綑綁成各種羞恥的姿態。筱莉哭著破口大罵,要阿豪給自己一個解釋。.「是這些傢伙太無聊了,才對吧!他們沒來,有誰覺得不對勁了嗎?有誰掉一塊肉嗎?有問題,也是他們過來搜,才搞出來的啊!」.「你沒興趣,那我怎麼辦?這樣不是兩全其美?你可濕透了耶!你睡你的,我爽我的,給你吃點藥,你哪一次早上醒來不是神清氣爽?」.「也不過就是張紙!我說的都是正確的法律知識,不信你叫哪一個律師來跟我辯啊!我的演講多受歡迎,你們知道嗎?他們學到物超所值的東西,用一張感謝狀給我,還嫌喔?」這一回,筱莉終於清楚地看見了。阿豪那張永遠雲淡風輕的臉,如何轉變成猙獰、咆哮的魔鬼。完全難以令人相信的歪理,竟然就這樣從阿豪的口中,臉不紅氣不喘地說出。依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五版的描述,下述的特質中,只要存在三個以上,就很有可能是反社會人格違常。1. 不能符合社會一般規範對守法的要求,一再做出會被逮捕的行為。2. 狡詐虛偽,一再說謊,使用化名或為自己的利益、娛樂,而欺騙愚弄他人。3. 做事衝動或無法事先做計畫。4. 易怒又好攻擊,表現於一再打架或攻擊他人身體。5. 行事魯莽,無視自己或他人的安全。6.無責任感,表現於一再無法維持長久的工作或信守財務上的義務。7. 缺乏良心,也不會自責,表現於對傷害、虐待他人或偷竊他人財物覺得無所謂或將其合理化。我們對反社會人格的三個誤解1. 認為具有反社會人格傾向的人,一定看起來很像流氓,也必然是面目猙獰、好勇鬥狠。一個很容易存在的誤會,就是認為具有反社會人格傾向的人,一定看起來很像流氓,也必然是面目猙獰、好勇鬥狠。但其實在所有診斷特質裡,給人這種印象的行為特徵,也不過就是七個條件中的「4.易怒又好攻擊,表現於一再打架或攻擊他人身體」。至於其他的特質,都可以用一種更隱性的方式來呈現。像是阿豪從偽造大學文憑開始,他所有的工作收入幾乎都是透過詐欺而來。這樣的行為,阿豪百試不爽,就符合「1. 不能符合社會一般規範對守法的要求,一再做出會被逮捕的行為。」阿豪只是「還沒被逮捕」而已,但只要夠聰明,很多反社會人格/精神病態(psychopath)可以很長期地,如阿豪般逍遙法外。另外,像是完全不尊重伴侶所嘗試的「窒息式性愛」以及對於伴侶和其他所有受害者的感受毫不以為意,即是「5.行事魯莽,無視自己或他人的安全。」,以及「7.缺乏良心,也不會自責,表現於對傷害、虐待他人或偷竊他人財物覺得無所謂或將其合理化。」的表現。2. 「他曾經這麼貼心,怎麼會是沒有同理心的反社會人格?」但事實是,這類人的「貼心」,其實更接近「獵人對其獵物習性的瞭如指掌」,而不是多數人所以為的心有靈犀或溫柔體貼。3. 「反社會人格的人不是都很魯莽?他們怎麼會這麼沉得住氣,去計畫如何欺騙別人?」人格病態者的「魯莽」,在更多狀況下,顯露出來的是「不在乎」。因為他們完全不在乎後果,也不在乎任何規範,他們只在乎自己。但只要是「自己在乎的」,他們可以和普通人一樣專注,一樣懂得「放長線釣大魚」。由於這類人格違常者,以固定約百分之四的比例,存在於社會之中。一旦遇上了,輕則在人際關係上遭受這類人的情感剝削,重則被捲入法律事件。往往數年,都無法從精神病態者所製造的陰影中擺脫。但是,面對這樣的特殊病態,目前並沒有絕對有效的治療方法,因此及早辨識出這類人的存在,並盡可能地遠離他們,成了目前最被建議的處理方式。※本文摘自《渣男,病態人格:精神科醫師剖析7種人格違常渣男,遠離致命愛情》/出版社:寶瓶文化 /作者:王俸鋼
-
2020-11-15 科別.呼吸胸腔
車禍無外傷以為痛一下就沒事?小心撞出隱藏致命危機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27歲陳先生騎機車出車禍,沒有明顯外傷但感覺左肩疼痛,送醫經初步X光及胸腔電腦斷層顯示肋骨骨折,合併輕微氣胸且有微量的胸腔積液,由於意識清楚、精神不錯且血壓、心跳正常,但醫師仍建議住院觀察一段時間;沒想到三個小時後,陳先生突然昏迷,醫師立即安排血管攝影式的電腦斷層顯影檢查,及時發現左鎖骨下血管斷裂的部位,透過心導管定位及胸腔鏡手術迅速止血之後,救回一命。胸部受撞擊造成氣胸 嚴重可能會休克致命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胸腔外科林振嵩醫師表示,此案例比較特殊,並非是肋骨斷裂處出血,而是肺尖與鎖骨下動脈有新生血管斷裂出血,推斷是在出車禍瞬間發生氣胸,後續的肺塌陷扯斷此血管。當胸部受到撞擊時,雖然沒有外傷,但間接傷害可能造成氣胸,每十個氣胸病人可能其中一人會併發血胸,若嚴重則會造成肺部塌陷而休克致命,必須緊急進行開胸手術或是用胸腔鏡進行止血。胸腔鏡手術治療血胸 傷口小、痛感少、恢復快若能及時處理,大多數的血胸病人都能恢復,且不會留下後遺症。林振嵩醫師指出,胸腔鏡手術好處包括傷口小、疼痛感減少、術後恢復快且併發症也相對減少,是近十五年來發展的微創開胸手術技術,運用於各項的胸腔手術、肺癌、食道癌,以及其他胸腔腫瘤的手術切除,是胸腔外科手術的標準技術。血胸無法從外觀判斷 留院觀察避免憾事發生林振嵩醫師提醒,血胸是醫界公認危險且可能致命的情況,可怕之處在肋膜腔的出血無法從外觀判斷出血有多嚴重,時間是重要的關鍵,如果未能及時處理,往往會有生命危險。因交通事故而送醫的民眾,即使感覺自己沒有很不舒服並不需要住院,也務必重視醫師的建議,經醫師確認觀察沒有問題後再離開醫院。(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運動場上看到有人心跳停止? 先冷靜!教你用3個步驟搶救性命 AED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怎麼使用?在哪裡有? 急診醫師教你正確使操作流程
-
2020-11-15 新聞.長期照護
老人跌倒率高 物理治療師兩招教你評估長輩跌倒風險
家中若有長輩的要注意了,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物理治療師詹怡婷指出,老人具高跌倒風險,可用以下兩種方式評估跌倒風險因子,另外,更建議可陪伴老人在家進行登階運動,提升身體功能。詹怡婷表示,國民健康署於2017年曾做過「國民健康訪問調查」,提及65歲以上老人過去一年曾跌倒比例為六分之一,即每6名老人就有1名曾跌倒過,輕者皮肉受傷而重者可能會造成骨折或是腦部傷害,進而造成長期臥床甚至死亡。老年人跌倒風險因子可以分成2類,詹怡婷解釋,「內在因子」因老化或疾病造成下肢肌肉無力、平衡能力不佳、感覺缺損、視力及聽力障礙,以及因失智造成認知功能衰退,容易忽視環境中的危害。另外一個外在因子,為藥物的使用,如抗精神病藥物、麻醉止痛藥、抗憂鬱劑、抗焦慮藥、鎮定劑等,使用多種藥物可能增加暈眩、平衡失控等副作用,此外,不良環境,如地面不平與濕滑、光線不明亮、走道堆積雜物等,也會提高危險度。詹怡婷說,可利用2個簡易測驗判斷家中長輩是否屬於高跌倒風險,第一種方法為5次坐到站測試,先雙手抱胸坐在椅子上,以最快且安全的速度連續執行5次坐到站,計時所需時間。若為60至69歲則所需時間應小於11.4秒;70至79歲應小於12.6秒;80至89歲則需小於14.8秒。第二種方法則是開眼及閉眼單腳站立測試,以雙手叉腰或抱胸單腳站立,計時單腳站立時間,腳觸地、碰觸到支撐腳或手去扶旁邊物體即停止計時,最多至30秒。60至69歲開眼應站22.5 ± 8.6秒,閉眼為10.2 ± 8.6秒;70至79歳開眼為14.2 ± 9.3秒,閉眼是4.3 ± 3.0秒,若以上的2項測驗都不合格的話,代表有很高的跌倒風險。詹怡婷也建議2項運動可讓長輩在家練習,第一種是雙腳併攏站立、腳跟貼腳尖、直線站立或單腳站立,3種放手不扶物站立之平衡訓練,難度依序增加,可先從雙腳併攏站立嘗試。若已可穩定站立,則可藉由雙手擺動或舉高,增加身體擾動,或是可站在軟墊上,利用不穩的平面來提升難度。另一種練習方式則為登階運動,可利用家中階梯或是凳子,需固定於地板或放防滑墊,進行來回登階的運動,藉此增加心肺耐力、下肢肌力以及平衡能力,提升長者整體身體功能,降低跌倒風險,不過她提醒,這些運動皆需在家人陪同下執行,安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