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6 養生.人生智慧
搜尋
馬拉松
共找到
261
筆 文章
-
-
2022-02-22 癌症.癌友加油站
2022癌症高峰論壇/陪父親抗癌 張鳳書:照顧者要為自己打造小確幸
張鳳書的父親2020年夏天罹患大腸癌第三期,當時她陪著父親一起抗癌;如今張爸爸已恢復健康,展開癌後新生活,而張鳳書經歷這場挑戰之後,也對生命有了全新的感受,她呼籲每位照顧者,在承擔照顧重擔時,不要忘記愛自己,多蒐集生活中的小確幸,才能滋養出強大的能量,繼續往前走。 全家同心 展開抗癌療程張鳳書說,2020年6月父親證實罹患大腸癌,剛知道的那一剎那,她非常驚慌害怕,後來想起自己是癌症希望基金會的志工,於是向基金會求助,慢慢冷靜下來,基金會幫她釐清接下來的步驟,包括:詢問醫生,腫瘤的位置、大小,以及有無轉移等問題,詳細掌握後才能掌握病情。有了基金會的專業建議做後盾,張鳳書決心陪伴父親勇敢抗癌,但當時又發現父親肺部出現小顆腫瘤,醫生擔心是腸癌移轉造成,一家人再度陷入恐慌。所幸,信仰帶給張鳳書安定的力量。她說,人在最虛弱的時候,最容易被外界雜音干擾 ,那時她很混亂,決定請牧師帶領父母受洗,受洗後一家人特別合拍了全家福照片,象徵著全家同心協力,一起迎戰父親的癌症。接下來馬上展開父親的治療計畫,先開刀切除腸道的腫瘤,接著再進行12次的化療。張鳳書說,很幸運的是,化療開始不久,肺部的不明小腫瘤跟著消失了。張鳳書也很感謝癌症希望基金會提供很多協助。她表示,基金會和國健署合作,在全台設有92處癌症資源中心,提供多項協助,可幫助癌友和家屬克服許多恐慌和焦慮。 化療結束,癌後運動重建人生張鳳書父親的化療從2020年7月進行到2021年3月,但做完12次化療,不代表結束,之後還有漫長的重建之路。她說,父親去年3月化療結束,卻在2月發生小感冒,檢查發現肺功能下降,肺部出現纖維化,「我心裡很挫敗,怎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張鳳書和家人再度堅強起來,協助父親對抗肺纖維化。她說,父親因為抽菸多年,肺功能欠佳,必須透過運動來增強。她為父親安排健身教練,持續安排他接受重訓,增加肌力,以便強化肺功能。但一開始父親不太能接受,認為「有動就好」,何必花一千多元上教練課?但她耐心說服父親,運動的精準度更重要,日常的散步絕對比不上專業教練提供的效果。醫生同時安排父親每周到醫院做一次運動治療與呼吸訓練,無形中也培養了父親的運動習慣。讓癌友恢復正常生活 不退化這一年來,張鳳書父親的癌後新生活,除了定期追蹤,更加入胸腔和呼吸功能的改善,如今肺功能已逐步回升,癌細胞也未復發。她說,經由父親的經驗,她發現運動是全身性的保養,癌症希望基金會也在推廣癌後運動的重要性,可降低癌症復發機率,而且重訓有很多好處,不但增強心肺功能,癌後化療的承受力也會比較好。張鳳書的父親現在認真投入癌後運動,連母親也跟著一起上重訓課,兩位老人家都感受到身體的不一樣。父親化療後期時,體能逐漸恢復, 她也放手讓父親自理生活,例如讓他自行出門買菜做料理,以免退化。她笑說,現在她和弟妹會定時回父母家吃飯,讓愛下廚的父親每周有「任務」,生活有目標。這些再平凡不過的事,卻是父親生活的重心,讓他維持正常的生活規律,產生「被需要」的美好感覺。看著父親的改變,張鳳書很欣慰:「照顧者要去引導患者的心理,重建正確的癌後生活,這很像在破關,但只要用對方法,一定能一關一關衝過去。」照顧者 把自己的生命線拉出來身為照顧者,張鳳書也不忘呵護自己的心,隨時儲備能量。她說,照顧者要為自己安排一些「小確幸」,例如她在陪父親住院時,會在病榻旁準備一杯咖啡、一本想讀的書,這都是生命的營養和亮點,在遭遇困境時可派上用場,創造喜樂和愉快的感覺,甚至具體地帶動賀爾蒙分泌和調整交感神經,給予生理上的正向支持。她更強調,在照顧病人的路上,「照顧者要把自己的生命線拉出來,不能和患者完全重疊,要同步規畫自己的生活,例如我今天的計畫是要讀完金庸小說一個章節」。張鳳書很清楚: 照顧者的生活中若只有病人,那會讓自己不見了。陪伴父親抗癌時,她總是提醒自己:「不能讓我的2020年不見了」。她也建議照顧者,每天一定要擠出一小段獨處的時光,讓自己沈澱和放鬆,補給新的能量,否則一直不斷付出,到最後恐將消耗至枯竭。驚覺生命會消逝 積極面對老後 走過抗癌之路後的另一個意外是,張鳳書開始驚覺原來生命原來是會消逝的。她說,當初抗癌時都不曾有過這種感傷,這些悲傷似乎被她「往後放」,直到抗癌結束一年後才出現。也因她的年紀走到了半百,張鳳書形容:「這就像跑馬拉松走到了折返點,對生命的流逝特別有感觸,而我的人生也進入下半場,和上半場的思考完全不同了。」她體認自己的生命也在走下坡,生活和體力都和年輕時不一樣,以前對生命總是往前看到一片明亮,但如今到了折返點,人生已經要準備煞車了。她甚至會想到「照顧者」的長遠未來,「今天我50歲照顧70多歲的父親就已經如此沈重,那換了 60歲的人照顧八、九十歲者,會怎樣想?那些更高齡的照顧者又如何面對這人生的重擔?」也因此,張鳳書開始觀察、探索許多比她年長的人們,想知道他們如何走過?如何面對人生下半場。她說,從許多前輩身上,她看到人生經驗,例如老後生活與財務規畫,開啟她全新的視野和想像,這是陪伴父親抗癌的意外收穫。」 【癌症心聲大調查】填問卷抽好禮.【2022癌症高峰論壇】免費報名 https://pse.is/423qsw電話報名:(02)8692-5588 #2698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 精彩活動內容
-
2022-02-20 養生.人生智慧
在戰爭中失去雙腿 訪台送疫苗的美國參議員譚美.達克沃絲如何適應截肢人生?
譚美.達克沃絲為現任美國聯邦參議員(2017至今),也曾擔任美國聯邦眾議員(2013-2017)。在此之前,她曾在軍中服務23年,並於2004年伊拉克戰爭中,在駕駛直昇機時遭受敵軍攻擊而失去雙腿。不可思議的是,在重傷之下,譚美仍奮不顧身,一心掛念同袍的安危。她的英勇為她贏得紫心勳章。而她的同袍冒死救回她一命的情誼,也讓她決心活著的每一天都要對得起他們。「有看到我的腿嗎?」所以說,我是華特里德的開心戰士,總是盡量保持正向樂觀。一來是因為我大半時間確實心情很好,二來是我想以身作則,做出軍人榜樣。我結束華特里德療程的多年後,我的主治醫師葛斯‧格林威(Garth Greenwell)上尉對我說:「譚美,妳是最差勁的病人,因為妳從不老實招來有多痛。我知道妳傷勢有多糟,可是妳永遠強顏歡笑。」私底下,其實我也有傷心欲絕的時候。我在伊拉克處於人生的體格顛峰,正值三十六歲盛年,身強力壯,從事世界上最棒的工作。如今僅僅因為一枚火箭榴彈飛來,我陷入了無窮盡的痛楚,細菌感染纏身,不但失去雙腿也可能再失去一條手臂,就連想提筆寫自己的名字都難上加難。在心情最黑暗的時刻,我會想到自己被炸飛的右腿。它現在在哪裡啊?還有殘骸躺在伊拉克偏僻的棕櫚樹叢裡嗎?會不會有隻狗發現了我的腿,叼起來跑到樹下啃呀啃?我的身體竟然殘留在敵方領土,我好恨啊!我試著轉移心思,可是那些畫面一再跳出腦海。我既痛苦也傷透了心,卻不知道如何是好。所以就像那一圈掩護我的篷車,我也在心裡創造出一幅畫面,幫自己度過難關。每當我想腿想到難過得受不了,我就想像有個能上鎖的盒子。我會在腦海描繪自己把情緒放進那個盒子,轉動鑰匙上鎖,再把盒子束之高閣。這麼一來,我至少能暫時免於憂傷喪志,有力氣繼續做復元該做的事。雖然如此,還是要多年過後,我才有能耐不再去想右腿的殘骸有何下場。我也不只為了腿感到悲哀。有天晚上,我跟布萊恩在他費雪之家的住房休息,我們打開電視,《超級名模生死鬥》剛好開始。我看著那些女孩子身穿短裙高跟鞋,在伸展台上高視闊步,既美豔又性感,我突然像被一巴掌打醒:我再也不能那樣穿衣服,也不會有那種外表了。雖然我對自己的身分認同主要是直升機駕駛和軍人,但也喜歡打扮得漂漂亮亮、展現有女人味的一面。可是從今以後,我只能挑實穿的衣服,坐輪椅時能舒服搭配鈦合金義肢的款式。我哭了起來,對布萊恩說:「爛死了,我再也回不去了。」布萊恩摟住我。「對啊,真討厭。」他先這麼附和我,又微笑說:「可是從此以後,妳都能在安全、快樂的人生裡討厭這件事。」這個男人在我昏迷時日日陪在床邊,在我清醒前不斷對我耳語安撫,又在我開刀復元時悉心照料。當我揮汗如雨做物理治療,他也跟我站在一起。對他來說,我們的遭遇除了幸運沒有別的解釋。我還活著。我還活著耶!我怎能抱怨呢?當然了,在二十一世紀當個失去雙腿的人,比史上任何時期都來得容易。我在華特里德剛清醒,醫護人員就講起我的義肢會有多棒。護理師告訴我:「看起來跟妳的腿一模一樣,沒人分得出來。」最初幾週我為了勸媽寬心,曾對她說:「媽,別擔心!我還是能穿短裙,看起來和以前完全沒兩樣。」我不確定自己真心相信,但確實抱著這個希望。裝飾性假腿送達的那一天,我在華特里德已經住了好幾個月,我看了不敢置信,那雙腿竟然那麼完美。肌膚的色調與我的膚色吻合,雀斑也一模一樣,裝具師甚至把第二根腳趾做得比大腳趾長,我真的腳也是這樣。這雙腿真的就像我的腿,不是什麼詭異的巨型芭比娃娃腿。當我試穿的時候,我覺得,我覺得……我恨死這些東西了。每次我照鏡子看到假腿,沒了真腿的失落感就再度湧現。我看著自己,負面情緒排山倒海而來,不得不把假腿脫下。不過醫療團隊也給了我另一雙腿,材質是鈦合金和閃亮的不鏽鋼。這些義肢接的假腳與真腳相似,不過小腿只是細細的鈦合金桿,就像金屬棍子,大腿部分比較粗,你想怎麼裝飾都可以。於是我訂做了星條旗圖案的右腿——當年初次造訪美國的十二歲的我,看了可能會倒退三步吧。至於左腿,我在上面貼了一枚陸軍飛航隊高階飛官的徽章。很多軍人有迷彩義肢,另一些人的義肢畫了火焰、骷髏頭,或是哈雷機車之類的商標。你想客製怎樣的腿都行。說到底,那是你的腿嘛。當我看著自己,從裝飾性假腿看到的是損失,從鈦合金義肢看到的卻是力量。我穿戴鈦合金義肢不是為了失而復得,也不是想要彌補什麼。我只是想不計一切必要手段,堅強起來。我不是唯一做這選擇的人:截肢軍人大多選擇機械義肢,理由跟我一樣。現在我連自己的裝飾性假腿在哪都搞不清楚了,或許塞在儲藏室某個角落吧?我只知道,上回它們公開亮相是華特里德的裝具團隊跟我借用,讓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的受害人看看裝飾性假腿大概是什麼樣子。客製義肢是我們適應截肢人生的其中一招。至於另一招是幽默,超猛的一招。我開始看到弟兄穿著有搞笑標語的T恤現身,例如:「快問我怎麼在一夜之間減掉五公斤」「看什麼看?你這兩隻腳的怪胎。」我也給自己弄了幾件,像是:「大哥借問一下,有看到我的腿嗎?」「我不用替身,特技全部自己來。」還有「想不想摸摸看?」不過我最喜歡的是這一件:「算我走運,他只喜歡看屁股。」可惜布萊恩很討厭這一件,三番兩次想丟了它,我又撿回來繼續穿,誰叫我看到這件就笑死。當個截肢人也代表你能稱霸萬聖節。我看過弟兄打扮成電影《聖誕故事》(A Christmas Story)裡的假腿檯燈、慘遭鯊魚攻擊的受害者、桌上足球檯的假人,還有火鶴。要惡作劇也輕而易舉:帶著血淋淋的假手假腳出現是萬年老哏了,或是躺在車輛旁邊,假裝手腳被壓在底下。幾年前,我用划船機健身時動作太過激烈,弄斷了一根義肢。於是我在社群網站貼出一張照片,裡面的我一臉蠢笑,義肢斷裂的下半截卡在划船機的束腳帶上。我寫的說明是:「剛才划船把腿弄斷了,都是我划太猛太快害的。還好現在斷假腿不會痛了!」塞翁失腿,焉知非福,是不是!※ 本文摘自《活著的每一天:譚美.達克沃絲回憶錄》。《活著的每一天:譚美.達克沃絲回憶錄》作者:譚美.達克沃絲譯者:郎淑蕾出版社:八旗文化出版日期:2022/01/25
-
2022-02-12 該看哪科.皮膚
膠原蛋白流失、老人斑、長皺紋怎麼辦?醫師詳解皮膚如何變老,傳授4招保養秘訣
皮膚是如何變老的?年紀大了,皮膚多斑點、暗沉、皺紋、乾燥,也有的皮膚薄如蟬翼,容易受傷。究竟皮膚是如何變老的呢?皮膚分為真皮層及表皮層,表皮層的最外層是「角質層」。年輕人的角質細胞二十八天代謝。老年人的角質細胞四十二天才會代謝,所以角質層薄,加上剝脫不良,局部堆積而形成老人斑,表面不平則使光線的反射不均勻,造成顏色暗沉。此外,皮膚的天然保濕成分(脂肪、膽固醇、神經醯胺)隨著年齡增加(服用降血脂的藥,或是高血壓、高血糖等也會影響),分泌會減少,使皮膚變乾,產生皺紋及皮屑。由於身體自然保濕因子的運作障礙,年輕人可能三天就適應新環境的乾燥氣候,老年人卻可能要一個星期才調整好。年齡增加,最大的變化在真皮層年輕的皮膚,膠原蛋白及彈性纖維的形狀一致,排列整齊。而老化的皮膚,膠原蛋白及彈性纖維斷裂、變胖、交叉、連結,一片錯亂,失去彈性及延展度,並且,纖維母細胞產生的膠原蛋白與彈性纖維變少,無法修復本身結構的改變。膠原蛋白及彈性纖維是由我們體內的降解酶分解、代謝,而陽光的紫外線會加速降解酶的作用,因此長期曝晒於日光的人,真皮層的厚度平均可能減少百分之二十至八十。斷裂的膠原蛋白及彈性纖維,便構成「薄如蟬翼」的老化皮膚。了解皮膚老化的機轉後,我們可以這樣來照顧皮膚:一、注意健康及營養:皮膚的狀況與全身健康有關。自然保濕因子是蛋白質,保濕成分是脂肪、膽固醇、神經醯胺,因此均衡的營養很重要。二、避免過度曝晒陽光:四肢最好以棉質衣物覆蓋。三、避免過度清洗皮膚:年紀大了,皮膚的油脂減少,容易乾癢,應該避免過度清洗。四、問題盡早處理:熟年皮膚容易受傷,也容易長疣、痣、老人斑、粉瘤,盡早處理,可以避免併發症。【延伸閱讀: 人生猶如馬拉松,任何年齡都能圓自己的夢想!林靜芸:我七十歲,我正在挑戰自己】※本文摘自寶瓶文化《不老的挑戰:創造理想的老後》
-
2022-02-12 養生.人生智慧
外科醫師50歲就該退休了?林靜芸醫師:我70歲了,我還在挑戰自己!
最近讀到一篇文章,講一位女性挑戰年齡限制的故事。主角是美國的林賽女士,她從十五歲開始跑馬拉松,目標是進入奧運國家代表隊,但是多次被淘汰。跑到三十歲後,身旁的人認為她沒希望,她也接受了,也就淡忘了自己的潛力。紐約馬拉松已有四十年的歷史,冠軍一直是男性。二○一七年,首次由三十六歲的弗拉納根女士奪冠。她在領獎時,鼓勵身旁的女性跑者,「下次換你們了。」果然,二○一九年,三十四歲的黛絲女士在波士頓馬拉松,打破自一九八五年以來的紀錄,成為第一位女性冠軍。這次輪到黛絲女士領獎時,不忘鼓勵身邊的女性跑者,「努力接棒。」美國的奧運馬拉松國家代表隊沒有性別和年齡限制,只要求成績少於兩小時四十五分。林賽女士受到激勵,結合志同道合的馬拉松跑者,重新開始訓練。她坦言過程很痛苦,還需調整對年齡的認知,要說服自己相信自己的潛能,勇敢挑戰自己。三十六歲時,林賽女士跑出超過自己以往的成績,獲選為美國奧運馬拉松國家隊的代表。人生猶如馬拉松,任何年齡都能圓自己的夢想我沒有跑馬拉松,但是,林賽女士的故事深深打動了我的心。我們對年齡有固定的制式印象。例如我年輕時,看老醫師手抖無法對準目標、有老花無法拆線,便認定上了年紀的人無法做好外科醫師,早早就規劃要在五十歲時退休,還選了席琳.迪翁的歌作為告別曲。可是,隨著我的年紀一年年增長,習慣了多焦眼鏡,看遠和看近都沒有問題;身體健康,動作靈活,手部穩定。加上外科是我的最愛,至今,我仍持續工作。可能是我七十歲了,最近常有病人打電話來詢問:「林醫師退休了嗎?」問的人太多,讓我上班常感覺心虛。不過,看了林賽女士的故事,我的感想是:人生猶如馬拉松,任何年齡都能圓自己的夢想。如果能夠超越自己,就值得留在跑道上。依據這篇文章,有的女性是生了四個小孩後,才開始進行馬拉松訓練,也能達到國家隊的標準。年輕,不是馬拉松的必要條件。年齡,當然不是完成夢想的束縛。任何年齡都可以挑戰自己,而挑戰自己,有很多方法。中風後昏迷數天才清醒,留下失智後遺症 斯泰夫找回了遺忘的語言法國標緻雪鐵龍集團的首席執行長斯泰夫中風後,昏迷數天才清醒,卻留下失智的後遺症,走出自家會迷失方向,無法回家。更糟的是失語,說話顛三倒四、詞不達意,甚至胡言亂語。他勉強復職,終究被解僱。曾經是統率二十三萬人、意氣風發的領導者,斯泰夫在人生陡然成空後,並沒有被打倒。他堅決地一步一步朝夢想邁進。復元期間,他駕駛帆船,穿越太平洋;用五十天,徒步從荷蘭阿姆斯特丹走山路到法國尼斯。斯泰夫找回了遺忘的語言,也恢復了過去的睿智。三年後,他在法國工業界另創事業,回到大老闆的世界──在世界排名前三大的航太集團「賽峰企業」,擔任監理會副主席。做自己擅長的事,隨時挑戰自己做自己擅長的事,隨時挑戰自己,不必是別人眼中的「我」,讓我的人生增加許多動力。我很喜歡打高爾夫球。但可能是因為先天扁平足,下盤不穩,一直沒有好成績。十八洞高爾夫球的標準桿數是七十二桿,我的成績卻徘徊在九十桿到一百桿之間。最近發覺有一種成就叫做「年齡打者」(Age Shooter),意思是以自己的年齡為標竿,打出與年齡相同或更低的桿數。我現在的夢想是活到九十歲,打出九十桿。是的,你沒聽錯,我七十歲,我正在挑戰自己!作者簡介:林靜芸醫師是台灣第一位女外科醫師,有「整形教母」之稱,是全台公認的整形外科權威。從自我成長、醫美專業等層面,她分享不管幾十歲,都要追美、追愛、追健康的獨特觀點,激勵熟年讀者創造「無齡生活」,享受理想的後青春,成為熟齡族優雅養生的師法對象。持續在「元氣網」、《自由時報》等媒體撰寫專欄,並出版長銷著作《不老的幸福》。現為聯合整形外科診所院長、台大醫院整形外科兼任主治醫師,並擔任中華民國整形外科醫學會理事、中華民國美容外科醫學會理事。民國七十一年,獲頒「十大傑出女青年」。曾任馬偕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醫師、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整形外科醫師、中華民國美容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本文摘自寶瓶文化《不老的挑戰:創造理想的老後》
-
2022-02-11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心肌梗塞救回後腦力未受損 歸功平時這個習慣
還記得三年前的3月10日,一如往常的去跑馬拉松,當天是跑10公里的賽程,開始跑約2公里後,突然覺得身體不太舒服,愈來愈喘,因此跟太太及孩子說,「你們先跑,我後面跟上。」雖然身體不舒服,仍秉持著努力不懈的精神,就慢慢用走的,但總覺得這10公里非常遙遠。送醫做CPR、電擊急救其實,跑步當下心臟就已出現問題,最後花費約四個多小時走完,回家洗澡後躺在床上睡覺,印象中還接了二至三通工作上的電話就睡著了,睡得很沉,醒來後已躺在加護病房內,我並不知道自己發生了什麼事、經歷了哪些劫難,沒有痛苦的感覺。聽家人轉述才知道,當時我睡著後太太喊了我幾聲,發現我沒回應,因此緊急將我送醫,到院時醫師不斷對我做CPR、電擊急救,我的同事比我太太還早淚流滿面,原來我是心肌梗塞發作,因此裝了2支血管支架。重生感覺「活著還真好」醒來後的第一個想法是「活著還真好」。從沒想過心肌梗塞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不過覺得自己能從鬼門關前走一遭成功回到人世間,應該要歸功於平時保持運動的習慣,因為心臟缺氧會有後遺症,腦部記憶力也可能受損或導致中風,還好有長達七至八年的運動訓練,可能身體的抗壓性足夠,比較沒有受損,否則可能在跑步當下,人就直接走了。「醫師也是人,也會怕生病。」事發至今,從未問過家人當時的心情,大概都不太好受,大家也不願意談這件事情。「真的覺得這一次重生了」,雖然現在的工作量和往常強度差不多,但也會試著提醒自己不要太過勞累。重新跑步 盡量作息正常當初身體康復後三個月,我就重新跑步,只是剛開始時容易喘,還是會擔心會不會又發生同樣的事,不過慢慢訓練,身體逐漸適應,加上之前運動多年的努力累積,感覺身體經歷生病後並未受損。現在我持續回診、照超音波追蹤心臟及血管的狀況,平時盡量讓自己作息正常,保持健康的飲食,維持適量的運動,一周至少慢跑三次,一次跑五公里。養成運動習慣 抵禦未知事我病倒時,根本完全沒感覺,有趣的是,醒來後發現對面病床是19號,自己的床號為18號,之後家裡要買新車,剛好領到的車牌就是1918,覺得相當奇妙。想跟大家分享,有句話說得很好,「人要老得慢、病得晚、走得快,平時要養成良好運動習慣,以抵禦不可預知的事情發生。」唐雲龍小檔案現職:●桃園中壢宏其婦幼醫院副院長●桃園中壢宏其國際生殖醫學中心主任年齡:61歲學歷:國防醫學院畢業專長:●不孕症及試管嬰兒治療●生殖內分泌疾病●子宮內膜異位及子宮腺瘤症治療●婦科腹腔鏡手術
-
2022-02-06 新聞.杏林.診間
外科醫師的浪漫與瘋狂
外科,其實是很浪漫的。需要抱著無可救藥的浪漫情懷,才能毫不在意現在是清晨還是深夜,也不在乎在刀檯上站了十多個小時,只關心能不能將躺在眼前——也許是病入膏肓,抑或是瀕臨死亡——的病人,從流向黃泉的三途川裡給搶救上岸。這一刻,對病患來說,外科醫師的雙手,是將他們繫留於人間唯一的繩索,也是還能看見翌日朝陽的唯一理由。在無影燈聚焦的戰場上,將深陷死亡流沙的病人,一點一滴拉回陽間。病人們出於各種不同病因或急症而被送到醫院動刀:顱內動脈瘤爆裂導致蜘蛛膜下腔出血、車禍造成大範圍硬腦膜下出血、撞擊創傷造成脾臟肝臟破裂而大量內出血、腸胃道穿孔破裂合併糞膿外溢、急性闌尾炎伴隨廣泛性腹膜炎、侵門踏戶恣意生長的惡性腫瘤、大範圍急性腸壞死……唯一相同的是,病人躺在刀檯上的這數小時內,外科醫師將是生命唯一的守護者,奮力對抗來自另一個世界、伸展雙臂緊勒住病患不放的死神。在無影燈聚焦的戰場上,靠著以血汗磨練出的手指,揮舞著各式各樣的器械裝置,藉著每一刀組織切割、每一次電燒止血、每一條針線縫合,將深陷死亡流沙的病人,一點一滴拉回陽間。外科,也是很瘋狂的。若沒有足夠瘋狂的熱血執著,誰會願意一接到其他醫院有遺愛的器官捐贈通知,不論是否在外縣市,都得在當天晚上十點前抵達該院,還要馬上進行器官摘除手術,直到夜半?並在短短數小時後,再回到院內進行長達十幾個小時的器官移植作業,完成橫跨夜晚與白天的馬拉松手術?縱使損傷嚴重,仍努力從血肉模糊的殘肢斷面中,盡力將斷肢縫合起來。若是沒有幾近瘋狂的完美偏執,誰會願意在深夜,為了一名斷指的七歲孩童,抱著「現在只有我能救他」的決心,徹夜未眠地睜大極度疲倦的雙眼、倚著高倍率手術顯微鏡、操作尖端比針尖還小的超顯微手術鑷子,只為了讓他的未來仍能擁有一隻完整且功能健全的手?縱使損傷嚴重,成功機率微乎其微,仍努力從血肉模糊的殘肢斷面中,分離出極其微小的神經、韌帶、血管,再用比頭髮還細的縫線,從午夜到清晨,盡力將斷肢縫合起來。然後,隔天清晨,隨便灌了杯濃縮咖啡後,也不管自己已經在刀房泡了將近二十四個小時都沒闔眼,仍繼續打起精神,面對全新一天的臨床工作。若是沒有充滿瘋狂的捨我其誰,誰會願意犧牲晚上在家中陪伴家人的時間,以及被窩裡舒服的睡眠,為了搶救升主動脈血管剝離的垂死病人,火速衝到醫院開急刀?在十萬火急的狀態下鋸開胸骨、打開胸腔、直到看見生命的源頭,接著花上好幾個小時,以上萬個小時鍛鍊出的熟練手指,切下損壞的大動脈、置換人工血管,精準地沿著血管壁運針,將新舊血管完美地吻合並縫起,讓病人的生命得以隨著再次灌流於身體各處的血液,繼續延展。外科,是既浪漫又瘋狂的存在,而能乘載這些既強烈又溫柔情懷的人,就是站在鬼門關最前線、靠自己雙手來貫徹救人信念的外科醫師。小腦解剖學小腦(cerebellum)是位於大腦後下方的獨立腦區,雖然它的個頭小,約只有一顆網球大,但功能卻一點也不微小,對人體動作訊號的整合,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小腦蒐集從脊髓和其他腦區發出的訊號,透過兩億根神經纖維纜線,如電信公司的中央集線庫房般,接收來自每一寸軀體的生理電訊號;接著,再依照訊號種類,分接至四百億個小腦顆粒細胞(cerebellum granule cell),好針對四肢軀幹的運動及移動進行微調和整合,讓人類得以擁有平衡能力、能做出精細動作,並透過姿勢動作學習,讓動作能力產生持久的改變。也因此,在臨床上,小腦受損的病人,往往會產生動作失調的症狀,比如步伐會像醉漢般不協調、難以維持肢體的平衡,或是因距離判斷失常(dysmetria),導致難以拿取放在面前的杯子或餐具。過去的我,曾在感情路上發生嚴重事故,以致受損的腦區至今仍未恢復活性,這讓身處迷茫愛戀中的我,常對眼前的感情產生嚴重的辨距不良,拿捏不好適當的距離。而妳,就像我的小腦,在無數個輾轉難眠的失眠夜裡,整合我對妳每秒四百億次盤根錯節的思念,讓踏著略顯不協調步伐的我,得以被妳那不著痕跡,卻又無微不至的關心和叮嚀,以及那不動聲色,卻又溫暖至極的安慰和鼓勵,微調仍顯生澀的愛情平衡感,在朦朧的迷霧中,得以跌跌撞撞地,朝著妳的方向前進。
-
2022-01-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台南開第一槍停辦活動? 黃偉哲:有這2項前提就停止
桃園爆發群聚感染,確診病例數持續增加,台南市長黃偉哲今受訪時表示,如果疫情再升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升警戒層級要求停止活動、餐廳禁內用,或是台南發生重大疫情,將停辦接下來的大型活動,尤其農曆過年將至,人流南來北往、春節活動多,市府會戒慎恐懼以因應疫情。黃偉哲表示,依照往例,如果疫情升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升警戒層級,不只是台南防疫措施會更升級,全國的活動、餐廳內用都會停止,但目前指揮中心還未做這樣的宣示,南市府也會遵從。黃偉哲說,假設別的地方沒有疫情,台南卻產生疫情,就會如桃園現在的狀況一樣有更嚴格的防疫規定,例如運動、拍照都要戴口罩等,所以台南萬一有疫情,也會相對應做調整。過去台南就曾因疫情停辦活動,包括蔡英文總統拜廟行程、國際蘭展、古都馬拉松、U12球賽等都曾停辦,只要疫情升溫,中央規定停止就停止,或是台南發生重大疫情該停辦活動就停辦,但不是現在就停辦。
-
2022-01-07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遇需截肢病患擔憂 外科醫師秀自己斷指安撫
每回碰到需要截肢或移植的病患,我就伸出缺損的右手食指,安撫並增加他們的信心。「還有什麼比親眼看到一個斷指醫師來得更有說服力呢?」為病患接回斷肢時,看到「回血」時會很開心,因為表示血管已經接通。高中重訓 第五節腰椎骨折小二時頑皮,在市場玩甘蔗機打開電源,把手伸進去,抽出來時右手食指端已血肉淋漓。就醫原本要把食指截斷只留末端,後來轉到長庚進行皮瓣手術,才得以保留了關節及被切短的第一指節,現在才能為病患手術。也因此我從小就對手外科、顯微手術很有興趣。讀雄中時加入游泳隊,幾乎每天練習加重訓,高二時有天晚上突然背部劇痛,緊急送醫竟發生「椎弓解離症」,第五節腰椎骨折斷裂。當時沒有開刀,持續復健、保持核心肌群力量,才慢慢復原。念高醫運動 旋轉肌袖破裂念高醫時,仍熱中運動,擔任水上安全救生教練、跑馬拉松,又發生骨科常見的「旋轉肌袖破裂」。現在我每周都有這種手術,很多是中年之後旋轉肌袖的品質開始不好,加上外力或過度使用就會撕裂,若復健一直沒好,就必須補回來。因為喜歡運動,我選擇當骨科、手外科、整形外科等相關專科醫師,更能同理病患。在門診最常叮嚀病人要多運動,因為有運動,肌肉彈性才會好,強度才會強,就不容易受傷。適度運動會加速修復,避免二次傷害。為病患移植斷指 能再寫字行醫期間也參與過不少具挑戰性的手術,曾為一名在工安意外中失去右手4根手指的男子,將右腳趾移植到右手食指,讓他能再次寫字、提物;為一個車禍而扯斷臂神經叢的體育選手,進行神經轉移手術讓左手能正常活動;還有一名移工因工廠氣爆意外造成左膝粉碎、小腿斷裂,高醫團隊歷經15小時手術,用「旋轉整形手術」治療外傷截肢病患,將腳踝180度旋轉再移植到膝蓋,保住病患膝蓋功能。辭醫學中心 找回家人笑容在醫學中心服務就是24小時Stand by,因為關於神經血管或開放性骨折必須隨時處理。後來因為一雙兒女慢慢大了,而自己每天綁在醫院,孩子都是妻子照顧,所以去年決定離開醫學中心,找回一些生活品質和家庭責任。人生有時就是要有所取捨,雖然現在少了一些挑戰高難度手術的病例,但仍然可以做最喜歡的醫療工作,家人的笑容也是一種幸福。醫學辭典椎弓解離症●主要是在脊椎與脊椎上下節關節相連地方發生裂縫或骨折,尤其常發生在腰部過度反覆性使用的運動選手身上,如體操選手或橄欖球選手,好發率約5%,下背痛是主要症狀,大部分患者可藉由復健治療或藥物獲得改善。旋轉肌袖破裂●旋轉肌袖是由一群包圍在肩關節的肌腱所構成,主要提供肩關節穩定性,隨著年紀增加,旋轉肌袖破裂機會也會增加。年輕族群如常需要舉肩過頭的運動選手或是油漆師傅,有可能因為反覆性的使用而導致發炎破損。若有旋轉肌袖破裂或受損,可能感到肩膀深處悶痛,某些舉高的特定角度可能會無法進行,如梳頭、摸後背抓癢等動作,可先尋求骨科或復健科做檢查診斷,輕微的部分破裂受損可經由保守治療或復健獲得改善與治癒。呂俊寬小檔案現職:博田國際醫院骨科部部長年齡:40歲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專長:●手外科●顯微重建手術:斷指再接、肢體軟組織重建、臂神經叢及周邊神經受損手術●微創關節鏡手術:腕、肘、肩、膝關節鏡手術●脊椎手術●水上安全救生教練經歷:●林口長庚整形外科顯微重建及手外科研究醫師●美國梅約醫學中心骨科生物力學實驗室研究醫師●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 主治醫師●高醫異體手臂移植團隊成員●高醫顯微重建小組成員
-
2021-12-29 養生.運動健身
久坐不動危害有多大?最瞭解人類身體的哈佛教授揭怎麼坐才不傷身
▌有活動地久坐身體活動和久坐之間的關係相當複雜,所以我們的主動運動量不一定和坐著的時間相當。令人驚訝的是,經常練習的馬拉松跑者坐著的時間和運動量較少的人差不多。事實上,這些優秀跑者通常體力消耗過度,所以往往坐得更久。每個人坐的時間可能相同,但方式和狀況不同,所以我們必須思考不同的坐下模式(例如長時間與短時間)可能對慢性低度發炎有什麼影響。工作時坐著不動、但每天上健身房一小時的上班族會如何?一整天大多坐著但經常短暫起身的人又如何?探究各種久坐模式造成什麼影響的研究大多是流行病學研究,目的是回溯健康、坐下時間、久坐中斷時間,以及研究對象沒有坐著時的活動量之間的關聯。這些研究無法檢驗因果性,但有助於評估風險和提出假設。此外,有些人認為上健身房一小時足以抵消整天坐著的負面影響,這些研究也帶來了壞消息。一項大型研究採集了九百多名男性為期十年的坐下時間、體能和其他變數。一如預期,體能較佳、活動量較大的男性罹患心臟病、第二型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機率,低於體能較差和久坐不動的男性。但在體能較佳的男性當中,坐得最久的一組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等發炎相關疾病的風險比坐得最少的一組高出65 %。另一項含括超過二十四萬美國人的大型研究更發現,中度和激烈活動可降低但無法抵消久坐不動的死亡風險。即使每週從事七小時以上中度到激烈運動,如果經常久坐,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高出50 %。總而言之,許多令人擔憂的研究都指出,即使活動量大又體態健美,坐在椅子上的時間越多,罹患發炎相關慢性疾病的風險就越高,包含某些癌症在內。如果這些結果正確,代表運動本身無法抵消久坐的所有負面影響。我覺得這些資料很嚇人。然而在丟掉工作椅之前,我想知道起身或「動態」久坐為什麼沒有連續久坐那麼傷身?我是不是應該每十分鐘起來做幾下開合跳?還好,令人振奮的消息還是有。一項含括近五千名美國人的長期分析發現,即使坐下時數相同,經常短暫起身者的發炎現象也比很少起身者減少25 %。另一項有點恐怖的研究讓八千多位四十五歲以上的美國人配戴加速計一週,接著記錄其後四年內死亡總人數—大約為總樣本數的5%。可以預見的是,坐下時間較長的人死亡率較高,很少長時間連續久坐的人死亡率較低。事實上,每次坐下很少超過十二分鐘的人死亡率最低,每次連續坐下超過半小時的人死亡率特別高。這項研究有個瑕疵,就是已經生病的人本來就不容易起身活動,但結果仍然指出死亡風險隨坐下總時數以及中間是否起身活動而提高。我天生就喜歡質疑,加上又從事研究工作,因此看到這些令人憂慮的統計數字時,就越常試著改變習慣。我一直想更準時起床,用來做做雜事跟玩狗,也一直想更常使用站立工作桌。但流行病學研究並沒有檢驗因果性。此外,它也沒考慮可能有其他因素擾亂健康和坐下時間之間的關係並據以修正。舉例來說,坐在家裡看電視的時間與健康狀況的關聯,就比坐著工作來得明顯;比較富有的人較少看電視、擁有較好的醫療品質、吃的食物較健康,所以風險較低。要讓我心甘情願地放棄舒適的椅子,得讓我知道「活動地坐著」為什麼比連續久坐來得好以及究竟好在哪裡。我要知道理由,而不只是統計上的關聯。先前曾經討論過,有個可能解釋是短暫活動可以喚醒肌肉,因此防止血液中的糖和脂肪增加。我們蹲下、定時站起或從事出門接小孩或掃地等輕度活動時,會收縮身體各處的肌肉,讓細胞構造動起來。這些輕度活動就像發動汽車引擎但不開出去一樣,可以刺激肌肉細胞、消耗能量、活化或關閉基因,以及啟動其他功能等。必須強調的是,洗碗或做其他輕度雜事每小時比坐著多消耗一百大卡。為了供應這些低強度活動所需能量,肌肉會收縮、消耗來自血液的糖和脂肪。這些活動不算運動,但有些實驗要求受試者在坐著時短暫起身,例如每半小時站起一百秒,就能降低血液中糖、脂肪和所謂「壞」膽固醇的值,因此血液中的糖和脂肪減少,可防止發炎和肥胖。此外,偶爾輕度活動可刺激肌肉,防止發炎及降低生理壓力。最後,肌肉具有推送能力,尤其是小腿肌肉,可防止血液和其他液體積聚在雙腿,不只血管如此,淋巴系統也是如此。淋巴系統就像排水溝,負責輸送體內各處的廢棄物。這些液體最好不斷流動。長時間久坐不動會增加腫脹(水腫)和血管中形成血栓的風險。因此,蹲下和其他動態坐姿能讓肌肉間歇活動,尤其是小腿肌肉,有助於腿部血液循環,因此可以比較健康。另一種在久坐時維持動態的方法是做些小動作,或是研究人員口中硬梆梆的「自發性身體活動」。我一向很難靜下來,所以很奇怪有人竟然受得了連續坐著好幾小時不動。顯而易見地,做小動作的習慣或許有部分是與生俱來的,但效果可以維持很久。艾瑞克,拉維辛(Eric Ravussin)在一九八六年一項著名研究中,要一百七十七人在長三公尺、寬三公尺半的密閉空間裡待上十二小時(每次一人),測定他們消耗多少熱量。讓研究人員驚訝的是,做小動作的受試者每天消耗的熱量,比坐著不動的受試者多出一百至八百大卡。其他研究也發現,單單只是坐著做些小動作,每小時就能消耗多達二十大卡,而且能促進血液循環的程度,讓血流通往靜止不動的手臂和大腿。有項研究甚至發現,扣除其他形式的身體活動、吸菸、飲食和飲酒量等因素影響後,做小動作者的總死亡率低了30 %之多。 總而言之,「定力」或許能提高生產力,但無益於健康。但在後工業化國家,必須不斷盯著螢幕的工作越來越多。我們是不是應該趕快訂購站立工作桌? ▌我們應該怎麼坐和坐多久?在許多關於坐著的誇大說法中,最極端的應該是「久坐是吸菸的接班人」。香菸給人新奇感受、容易上癮、昂貴、味道難聞、有毒性,是全世界最可怕的殺手;但坐著不僅歷史悠久,還絕對自然。更重要的是,問題不是坐著本身,而是連續好幾個小時坐著不動,加上運動量極低甚至是零。如果古代人類祖先的習慣與現在的狩獵採集者和農民一樣,那麼他們每天大概會坐上五到十小時,與現在某些(非全部)歐洲和美國人一樣。但他們不坐著時,身體活動量相當大,而且這些沒椅子的祖先要休息時並不是坐在有椅背的椅子上不動,而是蹲著、跪著或坐在地上,同時持續做些小動作,大腿、小腿和背部肌肉的活動量與他們站立時大致相同。況且哈札人每次坐著、蹲著或跪著時通常只有十五分鐘。此外,如果人類祖先與現在的非工業化人類的生活型態類似,那麼他們坐下時通常會做些家庭雜務,或是照顧小孩,所以會經常起身。整體說來,他們坐著時沒有那麼靜止和持續,而且不會讓人每天減少好幾小時的身體活動。桌前工作在可預見的未來仍會繼續存在,所以站立工作桌被宣傳成對抗久坐的利器。這些行銷話術把少坐和增加身體活動混為一談。站立不是運動,而且目前還沒有設計完整、執行仔細的研究,證明站立工作桌對健康有明顯助益。此外,可別忘了,雖然有許多流行病學研究發現久坐十二小時以上的人死亡率高於坐得少的人,但前瞻性的研究尚未證明工作時坐得較多(職業久坐)會使死亡率提高。一項為期十五年、對象超過一萬名丹麥人的大規模研究發現,坐著工作的時間和心臟病沒有明顯關聯。另一項規模更大、針對六萬六千名日本中年上班族進行的研究結果也相仿。相反地,坐著無所事事的時間卻與死亡率有關。這代表社經地位和早晨、傍晚和週末運動習慣對健康的影響,大於我們平日坐在辦公室裡的時間。於此同時,關於久坐的誇張說法也可能是個迷思。有多少人提醒過我們要記得坐正,不要彎腰駝背?這個老生常談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末德國整形外科醫師弗蘭茲.史塔菲爾(Franz Staffel)。工業革命後,越來越多人長時間坐在椅子上工作,史塔菲爾擔心這些姐妹臀部前移、挺直下背部的姿勢不正確。他擔憂地認為脊椎在我們坐著時應維持正常站立時特有的雙S形曲線,並且提倡椅子應該支撐下背部,藉以促使我們坐正(如圖5中右邊數來第二人)。幾十年後,瑞典人體工學先鋒本特.艾克布倫(Bengt Åkerblom)和學生支持史塔菲爾的看法,他們以X光拍攝坐在椅子上的人,同時測量他們的肌肉活動。結果大多數西方人,包含大部分的醫療專業人員,都認為下背部有曲線但上背部平直的椅子能避免背痛。 不過科學證據否定了這個現代文化規範。有個重要線索是有靠背的椅子雖然會助長彎腰駝背,但世界各地沒椅子的人類也普遍採取挺直下背部和彎曲上背部的舒適姿勢,如圖5所示。許多反對彎腰駝背的生物力學論證也被一一推翻。但最能說服懷疑者的是有數十篇詳盡的統合分析和系統性文獻回顧,徹底爬梳並嚴格評估了每一篇探討坐姿與背痛的研究。我坐下來閱讀這些論文時感到十分驚訝:探討這主題的所有優秀論文,幾乎都沒發現習慣性縮腿或彎腰駝背坐姿與背痛有關的確定證據。此外我也很驚訝地發現,沒有明確證據可以證明坐得較久較容易背痛,或是使用特製坐椅或經常起身可防止背痛。相反地,最能防止背痛的方法是鍛鍊下背部,讓肌肉不易疲勞。因此背部較強壯、不易疲勞時,姿勢比較容易正確。換句話說,我們搞錯了因果關係。背痛專家基蘭.歐蘇利文(Kieran O’Sullivan)曾跟我講:「良好的姿勢主要是環境、習慣和心理狀態的展現,而不是對抗背痛的法寶。」 所以讀者們若因為自己坐著、甚至彎腰駝背而感到罪惡或擔憂,請記住演化不僅使人類活動,也使人類坐下。我們不需怪罪椅子、批評自己彎腰駝背或沒有蹲下,而是該試著想辦法坐得更具活動性、避免長時間不動、大膽做些小動作,而且不要因為坐下就不運動或減少身體活動。這些習慣可防止或緩和有害健康的慢性發炎。此外,必須重複的是,我們看到關於久坐的恐怖統計數字,主要來自於坐著無所事事的時間。※ 本文摘自《天生不愛動:自然史和演化如何破除現代人關於運動與健康的12個迷思》。《天生不愛動:自然史和演化如何破除現代人關於運動與健康的12個迷思》作者:丹尼爾.李伯曼 譯者:甘錫安出版社:鷹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28
-
2021-12-2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膝蓋退化就換人工關節?沒65歲別急著換
最近天氣變冷,膝關節疼痛求診的人增多,不少老人家考慮是否置換人工膝關節,一勞永逸。高雄義大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袁立仁表示,除非症狀真的很嚴重,否則還沒65歲的人別急著換人工膝關節,建議可採行脛骨截骨手術,搭配3D列印技術,運用力學原理改變膝關節受力方向,即使馬拉松愛好者接受這種保膝手術後,依舊能繼續跑馬拉松。袁立仁指出,天氣冷時,原本關節有問題的民眾會出現痠、脹、僵等不適症狀,這跟年紀漸長、膝關節退化有關。一般會先採保守治療,建議患者改變生活節奏,適當運動,加上藥物及物理治療,如果都沒效,才考慮手術治療。「年紀大關節痛就要換關節,這種觀念不完全正確。」袁立仁說,關節炎有階段性,65歲以前都算年輕,可用不同方法治療,通常先從熱敷、肌力訓練、藥物治療,再經過X光、核磁共振評估,施以不同程度的治療。袁立仁說,一名近60歲愛跑步的男性,近來膝蓋經常疼痛,檢查發現膝關節內側退化,患者希望治療後還能繼續跑步,經評估採行高位脛骨矯正截骨手術治療。此手術須精算矯正角度,配合3D列印技術,改變膝蓋受力的軸線,膝蓋骨頭癒合後,就不會再壓到壞掉的位置,讓先前損壞的關節得到適度休息,保存膝蓋的活動度。這類手術從動刀到出院約四至五天,術後一到兩周可部分負重行走,也有病人兩周後就不必拄枴杖,等骨頭癒合較穩定時,六周到三個月後就可以完全負重行走。很多運動愛好者術後繼續參加馬拉松、鐵人三項都沒問題。若無其他意外傷害,保守估計可維持10到15年,過了70歲後再考慮換人工膝關節也不遲。
-
2021-12-20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膝蓋退化非換人工膝關節不可? 醫師:沒65歲別急著換
最近天氣變冷,膝關節不舒服求診的人增多,有老人家考慮是否乾脆置換人工關節,一勞永逸,醫師則認為,除非症狀真的很嚴重,否則還沒65歲的民眾別急著換人工關鍵,現在臨床上有脛骨矯正手術,搭配3D列印新技術,運用力學原理可改變膝關節受力方向,即使馬拉松愛好者接受這種保膝手術後,依舊能繼續跑馬拉松。高雄義大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袁立仁表示,天氣冷時,原本關節有問題的民眾會出現痠、脹、僵等不舒服症狀,這跟年紀漸長,膝關節退化有關。一般通常會先採保守治療,建議患者改變生活節奏,適當運動,加上藥物及物理治療,如果都沒效,才考慮手術治療。「年紀大關節痛就一定要換關節,這種觀念不完全的正確」,袁立仁說,關節炎有階段性,65歲以前都算年輕,可用不同方法治療,通常先從熱敷、肌力訓練、藥物治療,再經過X光、核磁共振評估,施以不同程度的治療。他說,有名平時愛跑步、年近60歲的男性,近來膝蓋經常疼痛,經檢查是膝關節側退化,外側都還不錯,患者希望治療後還能繼續跑步,經評估幫他用高位脛骨矯正手術治療。這種矯正手術須精算矯正角度,配合3D列印技術,改變膝蓋受力的軸線,膝蓋骨頭癒合後,就不會再壓到壞掉的位置,而讓先前損壞的關節得到適度休息,保存膝蓋的活動度。他表示,這類手術從動刀到出院約4至5天,術後一到兩周可以部分負重行走,也有病人兩周後就不必拄枴杖,等到骨頭癒合較穩定時,約6周到3個月後就可以完全負重行走。很多運動愛好者術後繼續參加馬拉松、鐵人三項都沒問題。若無其他意外傷害,保守估計可維持10到15年,過了70歲後再考慮換人工關節也不遲。袁立仁說,人工的東西有一定的使用壽命,因此民眾盡可能使用自己的器官組織,等年紀更老、運動量沒那麼多時再換,也許可以使用到終老,否則太早換,日後可能還要再換一次。
-
2021-12-2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台北馬拉松五跑者OHCA 醫師:三高未控制好不宜跑
2021台北馬拉松今清晨自北市府前廣場開跑,但有7名跑者,6男1女,因身體不適送醫,其中2位選手為氣喘與胸悶、另5位選手OHCA,所幸已全恢復生命跡象。醫師表示,可能因凌晨氣溫低或是疫情關係練習不夠,而出現不適。除了暖身應做足外,若高血壓、高血糖等三高未控制好的民眾,則不宜參加如此劇烈的活動。臺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表示,今天馬拉松傳出五個OHCA,確實比過去的賽事多。但究竟為何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因不了解患者的年齡、狀況,因此無法下定論。但現在天氣寒冷,尤其清晨溫度低,加上運動時為了應付長距離賽事跑者穿得較少,確實容易對心臟、血管的衝擊很大。他表示,運動長期來說雖對身體好,但短期、高強度的運動對心臟卻是很大的壓力,因此熱身、保暖一定要做足。因此,到了賽場不要急著將保暖的外套脫掉,應先做好熱身、身體熱開後,等到真的起跑再將保暖衣物脫除,以免血管突然收縮增加風險。另外,若是跑一跑感到特別容易喘、頭昏眼花、胸口不舒服或呼吸不順,就不要勉強自己完賽,最好停下來慢慢走到補給站,向他人求助。王宗道也說,現在很多民眾瘋路跑,如果曾罹患三高控制好,確實可以慢慢練習;但若曾罹患心肌梗塞做過血管支架手術或做過其他心腦血管手術者,都不建議從事半馬、全馬的活動。馬偕醫院急診醫學部副主任簡定國則表示,今天可能因為天冷或因疫情關係練習不夠,而出現身體不適的狀況。但所幸現在大型活動都會設置急救站,也推廣推廣全民急救,趕快做好急救、維持生命之鏈的完整,預後比過去好很多。除此之外,補給站也必須預備充足的飲用水和準備AED,以預防跑者發生憾事。
-
2021-11-2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穿夾腳拖跑步好跑嗎? 醫分析夾腳拖不適合跑步的6大原因
2021紐約5000公里超馬挑戰賽,台灣超馬好手羅維銘獲得第二。他長距離穿著夾腳拖鞋跑步,甚至引起國外選手效法來緩解腳部腫脹,讓大家的對穿夾腳拖跑馬拉松的可行性大感好奇。事實上國內曾多次舉辦夾腳拖馬拉松賽,參賽人數逾千人,這群夾腳拖跑步愛好者也被稱為「夾腳幫」。由於長期投入運動醫學專業,每年夾腳拖馬拉松結束後,筆者往往會被好奇的記者或朋友問到:穿夾腳拖跑馬拉松真的好嗎?與多數醫師意見相同,筆者是反對穿傳統夾腳拖跑步。羅選手的優異表現,看似讓所有否定夾腳拖跑步的人們瞠目結舌,但這就證明夾腳拖是好的跑鞋嗎?這篇文章中,筆者就要跟大家仔細分析傳統夾腳拖的問題!醫師反對穿夾腳拖跑步的六大原因醫師們之所以認為傳統夾腳拖不適合用來跑步,有以下的原因:1. 缺乏足弓支撐2. 缺乏壓力緩衝3. 缺乏足踝及足跟支撐4. 改變步態及下肢用力的方式5. 包覆性不足6. 足底貼合度不足夾腳拖的鬆動特性是主要問題夾腳拖的透氣以及不束縛,可能是很多人對其產生興趣的主要原因,長距離跑步時鞋子不合腳會導致足部腫脹以及腳趾摩擦鞋內面時導致指甲瘀青,夾腳拖雖然沒有這個問題,但它的開放狀態也造成了鬆動不穩定的特性,導致後續的眾多問題。 步態改變引起問題多為了固定鬆動的夾腳拖,走路和跑步的姿態可能會改變,腳趾必須額外出力(夾或抓)固定拖鞋,導致「錘狀趾(hammertoe )」的足部變形。改變的動力鍊更可能產生腳踝、小腿、膝蓋、髖關節周圍構造的額外負擔,甚至引起下背疼痛。鬆動的鞋身,如果沒有穿著襪子,更會增加人字膠條與皮膚的摩擦,產生水泡。穿著夾腳拖時用力異常也會影響走路或跑步的方式,根據統計,穿著夾腳拖移動時的步幅(stride length)明顯比穿跑步鞋短,代表移動相同距離時,足部的衝擊次數會更多。傳統夾腳拖的底部材質通常很薄所以缺乏緩衝,加上穿著夾腳拖時足底的最大壓力比較高,長期穿著跑步不僅會造成足底筋膜炎,也會提高疲勞性骨折的風險。如果在硬質的路面活動,風險就會更高。腳踝扭傷和腳趾受傷的風險增加夾腳拖的「啪嗒」聲是因為鞋底容易在足跟觸地前提早接觸地面,使得落地時鞋面不穩定,加上缺乏足踝穩定構造,以及足弓支撐,更增加腳跟觸地時的不穩定性,讓腳踝扭傷的風險大幅提高。穿夾腳拖時,外露的腳趾被路面障礙物或路面傷害的風險也提高很多。當跑者疲勞時,腳趾離地(toe clearance)動作不確實,或人字膠條斷裂時,都容易導致腳趾摩擦地面引起傷害。跑鞋與夾腳拖的差異根據研究顯示,一雙好的跑鞋應該要有下列特色:1. 鞋身包覆性跟貼合度要好2. 鞋底要有彎曲能力且能貼合腳底3. 要有足夠的足踝及足弓支撐4. 合適的大小,避免鬆動5. 鞋楦及鞋頭有適當空間6. 要有足夠的緩衝能力7. 要有良好的透氣性這樣看起來,傳統夾腳拖優於跑鞋的地方,就只有鞋楦跟鞋頭的空間以及透氣性,缺點還是比較多。為什麼要特別強調傳統夾腳拖,是因為最近有些從運動拖鞋改良而成的運動夾腳拖,不僅加強了人字膠條的固定性及耐用度,加厚鞋底,甚至設置氣墊,有足弓支撐結構,修正了很多傳統夾腳拖的缺點,增加了運動的適應性,與傳統夾腳拖有很大的差異。但這樣的拖鞋始終沒有經過科學的驗證,在許多方面還不能真的能取代傳統跑鞋,品質也良莠不齊。即使少數人合用,並不代表這類鞋適合所有的跑者,只能說優秀的跑者在技術及身體能力條件加持下,跑步不會受到這類改良過的夾腳拖影響。或是在選手腳部腫脹時,使用改良夾腳拖可以讓跑者得以持續推進里程。但這類夾腳拖鞋對成績的促進效應,其實有待商榷。筆者尤其建議跑步初心者應該還是從正規的跑步鞋入手,避免一開始就用運動夾腳拖作為主要跑鞋。但隨著科技日新月異,拖鞋也會不斷進化,誰知道未來會不會有能完美替代跑鞋的夾腳拖呢?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為了批評特定的族群、比賽或甚至團體,而是為了宣導正確的觀念。雖然穿著傳統夾腳拖運動是不值得效法的行為,但期待未來跑鞋發展精進,能開發出更好的材質,滿足眾多跑者對透氣的需求,以及解決腳部腫脹,腳趾撞擊鞋面的困擾。最後,恭喜羅選手順利摘下紐約超馬挑戰賽第二名!資料來源:台灣復健醫學會Instagram台灣復健醫學會
-
2021-11-19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私密處長痘痘 女中醫難以啟齒的巴氏腺囊腫,靠這二件事改善!
「我以為是痘痘,沒想到兩天後,讓我連站都有點站不住。」這顆痘痘長的位置比較特殊,長在私密處。下巴長痘痘 曾被誤鬍渣剛上大學時,常參加活動,「玩」瘋了,不僅日夜顛倒,徹夜沒睡也是家常便飯,這樣的生活作息,導致我的皮膚狀態不好,下巴長了許多密集的痘痘,還曾被同學誤認為是鬍渣。進入醫院見習,壓力與日俱增,情況更嚴重,長時間待在手術室裡,無法如廁或飲水,月經來時容易「悶」住,直到有天,我發現私密處有顆摸起來軟軟的「痘痘」。中藥調理 改善腺體阻塞除了下巴上的痘痘,其實經期時,私密處偶爾也會有一、兩顆毛囊炎,通常經期結束就消腫。那次恰逢經期,摸到「痘痘」時不以為意,沒想到兩天後,愈腫愈大,竟開始有些站不住,不適的感受從私密處陣陣襲來,身體不自覺地扭動以減輕疼痛,我趕緊向婦產科老師求助,老師初步判斷,「可能是巴氏腺囊腫。」當時我的私密處長一顆如彈珠般大的痘痘,完全不敢跟朋友訴說。尤其巴氏腺囊腫,好發20至30歲的女性,若是沒有性行為的女性,更是難以啟齒。一開始的治療,我使用西醫外用藥膏,擦了卻不見效,所以我改以中藥調理。作息沒調整 月事來就犯中醫認為,女性下半部,尤其陰部長痘痘、腺體囊腫,與下焦骨盆腔的濕熱體質有關,服用清熱解毒、利水袪濕的中藥,腺體阻塞的情況確實改善,我的「痘痘」也在幾天內消腫了。 雖然暫時消腫,但我沒有學乖,作息依舊沒調整,見習壓力也大,從發作後的半年間,只要月經造訪,都隱約有發作前兆,甚至有一、兩次腫得跟第一次一樣大。若我不處理、不吃藥,私密處會感到異物存在,且疼痛感強烈。多運動排汗 身體變輕鬆於是我下定決心,中藥吃久一點,徹底調整體質。也決定和朋友相約一起運動,上健身房、練馬拉松、爬山等。我愛爬山,尤其是高山,一趟3、4天的行程,除了無法洗澡,能如廁換衛生棉的地方也不多,以致前些年因「痘痘」問題,只要跟月經「撞期」的登山行程,幾乎不敢去。然而,在我持續服藥調體質及運動後,大量排汗讓身體變得比較輕鬆,不僅私密處的「痘痘」鮮少復發,臉上的鬍渣也跟著改善了。現在的我,可以很自在地想爬山就去爬山,終於不用再顧忌經期了。醫學辭典/巴氏腺囊腫 巴氏腺體位於陰道口左右,主要功能是分泌液體,提供陰道潤滑。腺體管口可能因衛生問題、陰部菌叢失衡、壓力等因素發炎阻塞,形成黏液狀囊腫,囊腫會隨時間增大,稱為巴氏腺囊腫。鄭伊倫小檔案現職:衛福部台北醫院中醫科醫師專長:不孕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盆腔炎、更年期症候群、月經諸症、婦科雜病、小兒生長、體質調養與一般科經歷:●安生中醫診所中醫師●康宸中醫診所中醫師●三軍總醫院中醫住院醫師●台北慈濟醫院實習醫師
-
2021-11-05 養生.運動天地
從來不運動怎麼挑戰越野跑?先從3個運動方法開始!
一直以來,蔡易庭都是同儕裡最早交男友的,被認為絕對會早婚。芳華正盛的年齡,她全心全意工作,錯過愛情、錯過家人、錯過朋友。37歲這年,她才驚覺,原來,自己錯過了最美好的人生。蔡易庭勇敢跨出舒適圈,走向戶外,努力為錯過的晦暗人生,添上光彩。她接受全台最大女性健身社群「有肌勵」訪問,分享開始學習愛自己的過程。沒陪父親最後一段蔡易庭工作表現傑出、感情生活也很精采,2008年她有論及婚嫁的男友,在男友支持下,接受公司賦予的任務,到大陸開拓新市場。後來男友也到大陸工作,兩人相處卻摩擦愈發增加;分手時,正逢蔡易庭的父親病危。「爸爸快不行了,你快回來!」蔡易庭緊急回到台灣探望父親,父親看到許久未見的女兒很是開心,撐著病體努力談笑,蔡易庭以為父親病情好轉,準備回大陸,父親卻在女兒出發前離世了。沒能陪父親走完成人生最後一程,是她最大的遺憾。不在工作就是在工作路上在老闆重用下,蔡易庭全心全意開拓大陸市場,在全然陌生的異域跑遍大小城市,一天 24小時不是在公司就是在賣場、或在家繼續工作,從沒擁有過社交生活、旅遊、學習充電時間,更不用說談感情。37歲這年,工作遭遇低潮,她突然驚覺,自己是個什麼都沒有的大齡剩女,同齡的親友都生活圓滿,自己卻獨身一人,只有工作「人生還有別的事要做啊!我真是太蠢了!」她恨自己,不懂得好好愛自己跟身邊的人。「我不該全心投入在工作上,卻沒有自己的人生。我不應該沒有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我不應該沒有在正確的時光去愛自己!。」蔡易庭決心改變。從運動肯定自己過去蔡易庭討厭運動,跑一圈操場就快往生,她害怕無聊、一對一指導會尷尬,於是先從簡單的、自己可以勝任的、有趣的運動開始。當時內地流行團課健身、小班教學,她在有活力的教練帶領下,跟著其他同學一起揮灑汗水,第一次可以睡得香甜,更看到自己的進步。2017她開始運動,2018年離開重慶去上海、2019年去杭州,都依然堅持運動,越來越有成就感「原來我可以越來越好」她鼓起勇氣報名五公里跑步,接下挑戰10公里,發現自己有很多進步空間,就繼續練習往更好的方向前進。這些年來,她在新加坡、成都、紹興、上海、重慶跑過10-21K馬拉松路跑;在浙江舟山挑戰25K越野跑,到甘南無人區、川藏洛克線參與7-10天長線徒步;她參加100K公路車騎行浙江安吉、220K公路車騎行浙江。此外,還在杭州、寧波、台中挑戰斯巴達障礙跑(5K競速25障礙、10K超級30障礙、21K野獸30障礙),爬武功山、黃山、七尖山、陽明山東西大縱走等。就算常常全身痠痛、很多障礙過不了、下不來,但在運動時,她更能感覺自己不用倚靠外界的力量,也可以逐漸變強,終於能放心思在自己身上,學會肯定自己。感受更多的美好2008年離開台灣,2021年初蔡易庭回到台灣生活。過去她從沒在台灣騎過車、爬過山,現在開始認識台灣,發現台灣的美。現在的她,可以坦然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不再鑽牛角尖;未來,她希望自己可以到更多地方,體驗更多不一樣的戶外,把錯過的人生,填滿更豐富的色彩。透過有肌勵,她也想鼓勵更多人,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面,不要害怕改變,對的習慣就堅持下去。知道自己要什麼,在對的時間好好把握,推自己一把就會更勇敢,下一秒就是新的開始。延伸閱讀高強度徒手訓練 13分鐘虐爆核心登山小腿好痠痛 3招教你如何舒緩「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10-13 癌症.抗癌新知
運動抗癌是真的!最新研究發現:可以在身體內創造「抑癌環境」
在許多成功抗癌的患者經歷中,很多人都提到了「運動」!運動真的能抗癌嗎?很多人並不清楚,甚至很難說出原因。近日,一篇最新的研究證實:長期鍛煉可以在身體內創造「抑癌環境」。長期鍛煉可以在身體內創造「抑癌環境」2021年9月發表在《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體育運動醫學與科學)期刊上的一項研究顯示,運動不僅能改善整體健康,還會釋放出一種減緩癌細胞生長的秘密武器,給身體內創造一個抑癌環境!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讓10名前列腺癌患者(平均年齡73歲)進行為期12週的運動干預,患者每週累積300分鐘的運動量。包括針對上半身和下半身主要肌肉群5到9次的抗阻訓練,每次1到4組,最大強度重複6到12次,每次鍛煉持續約1小時,以及5-10分鐘的有氧熱身和放鬆。研究人員發現,運動後的肌細胞因子就具有抑制腫瘤生長的能力。研究人員表示,雖然不能說明肌細胞因子與前列腺癌細胞系生長之間的直接關係,但從靜息狀態患者提取的干預後血清顯著降低了癌細胞的生長,長期運動可以在體內創造一種抑制癌症的環境。他們的抗癌經驗,均離不開運動!案例一:肺癌晚期只剩3個月,他用61場馬拉松跑出生命奇蹟!在癌症病友圈和馬拉松長跑圈,有一個很受關注的名字——賀明,他也被大家稱為“跑馬抗癌鬥士”。2016年賀明確診肺癌晚期,醫生告訴他最多只剩下3個月的時間,那一年賀明才53歲;他不願意就這麼倒下,選擇了積極治療。歷經9個月、33次化療之後,賀明的病情依然沒有好轉;就在他差點要放棄時,他下定決心要做出改變。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他開始做康復訓練,從行走,到慢跑再到爬山;慢慢的,賀明愛上了運動。有一天,他無意間看到自己所在的城市要舉辦馬拉松的活動廣告,心裡突然湧起了一股衝動,他強烈地想要跑一場馬拉松賽事。為了不讓家人擔心,他瞞著家人報名了第一場半程馬拉松,用了2小時17分。跑完之後,他也了解了自己的身體狀態,有了更多的信心去征戰馬拉松;於是,他正式踏上了馬拉松的征程。為了完成馬拉松賽事,賀明一邊做抗癌治療,一邊跑步訓練。2017年,他完成了首個半馬,隨後決定挑戰100場馬拉松。從第1場全馬,到2020年1月5日跑完廈門馬拉松的第61場。賀明說,自己不想就這麼輕易倒下,他要證明,自己一個癌症晚期患者都能跑馬拉松,健康的人也應該動起來。2020年6月5日,賀明在安徽淮南病逝,享年57歲,他的百場馬拉松夢想最終停留在了61場。相比醫生的預期,他多活了近4年。他捐獻了眼角膜,不能延長生命的長度,也要拓寬生命的寬度。案例二:腫瘤專家推薦的抗癌秘訣,竟是游泳!2018年,央視一檔節目中,講述了一位醫療工作者與癌症抗爭二十年,只堅持一件事——游泳,最終治癒的故事。20年前,40多歲的張雷被查出癌症,手術就做了三次,醫生曾委婉告知:生命留給她的時間不多了。後來,雖然病痛給她的身心打擊巨大,但不服輸的她決定去游泳鍛煉,“跟癌症死磕”。她通過游泳不僅讓癌症20多年沒有復發,而且最終痊癒。運動,就是最好的抗癌“處方”其實,「運動抗癌」這件事,得到很多業界腫瘤專家的認可。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腫瘤外科專家湯釗猷在其出版的《消滅與改造並舉》一書中介紹,癌症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多種疾病,全身性改造很重要,提出“消滅”與“改造”並舉。“改造”包含兩個方面,其中之一是對機體的改造,主要是提高機體抵抗力,以便更有效地發揮自身力量對付殘癌。“游泳可以做為抗癌處方?我認為是可行的。”我們實驗表明,身患肝癌的老鼠,沒有游泳的活了60天,適度游泳的活了70天,過度游泳的活了50天。湯釗猷認為,在此實驗中,神經系統起了重要作用。適度游泳升高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可以抑制腫瘤,但是過度游泳降低多巴胺分泌。因此,進行適度的運動很重要。記得2009年,當我在醫院的辦公室裡,一位病人來我這複查,他面色紅潤,聲音洪亮,但他說他也是一個病人,我以為他是一個診斷錯了的病人。看了報告才知道,他2001確診為肝癌,第二年手術切除後再次復發,切除後復發,2004後治療後,第二年再次復發,無奈,患者找到了我,我給他建議:要堅持游泳,這樣才能增強體質,提高身體免疫力。而游泳掌握方法後,也不需要像其他運動那樣需要大量的體力消耗。就這樣,我的病人在2009年後再复查,而檢查的結果是,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無復發。他說除了按時吃藥之外,他還嚴格按照我的指示游泳。他堅持每天游泳20-30分鐘,感覺身體越來越好,不害怕寒冷。事實上,這個病人並不是我病人中的個例,“游泳”已成為癌症患者最好的“藥方”。在醫學上,早期的研究已經發現游泳可以起到人體的生理作用。游泳可以刺激體內乾擾素的產生,從而有助於預防癌症和復發。南大學附屬復大腫瘤醫院榮譽院長,腫瘤專家徐克成2017年在《徐克成癌症康復每日談》一文中介紹,“我清楚記得:那是9月的一天,來自上海的企業家宋先生在我的廣州辦公室,講了自己的近乎不可能發生的神奇故事。2013年,他突然不想吃飯,看到食物就厭惡,接著背部疼痛,日益加重,體重一下子掉了10公斤。他去到2家三甲醫院,都被診斷為胰腺癌,已經不能手術切除。他拒絕了放化療,半年後疼痛逐漸消失、胃口恢復、體重增加。”我看著他講話神情,就像在聽一位前線歸來的戰地記者講述死裡逃生的故事,我問:“你做了什麼?”宋先生揮著手,堅定的說。停了幾秒鐘,他眼睛一亮,看著我,說:“哦!我有一個訣竅:游泳。”他說,在胃口恢復、疼痛減輕後,就開始游泳,每天堅持至少1小時,常常2小時,直到現在,堅持不懈。他說:“我能活下來,是個奇蹟。游泳對於我的康復,也是功不可沒。”最後,大家運動一定要堅持;不管是防癌還是抗癌,不管選擇什麼運動方式,運動一定要堅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鍛煉方式對於防癌抗癌意義不大。只有長期堅持運動,才能夠真正起到提高身體免疫力、改善體質,從而起到防癌抗癌的效果。(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1-10-07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1歲嬰器捐大愛遺人間 父親悲吐真相:保母餵蘿蔔糕噎死
一歲嬰兒大愛器捐,救了兩位小妹妹,免受終身洗腎之苦。昨天新聞一出,卻有網友酸言酸語指出,父母不好好照顧嬰兒才這樣。器捐嬰兒的父親在網路發文指出,那些推文偷酸的,希望你家人以後身體都健康,安安是去年被粗心保母餵食蘿蔔糕噎到,缺氧腦死的。【延伸閱讀:國內最低體重器捐/1歲娃遺愛捐雙腎 兩女童不再洗腎】台北榮總團隊昨天公布,完成一名年僅1歲3個月、9.8公斤的幼兒器捐雙腎移植手術,共有20名醫護投入歷時18小時馬拉松手術,創下國內最低體重的大愛器捐,並將兩顆腎臟分別植入的新紀錄。受贈者4歲李小妹妹,以及9歲許小妹妹免於終身洗腎之苦。器捐男嬰的父親6日凌晨12點在PTT上表示,新聞中的1歲男童就是自己的兒子「安安」,「那些在推文偷酸的,希望你跟你家人以後身體都健健康康,不會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他說,安安是去年被粗心保母餵食蘿蔔糕噎到缺氧腦死的。安安父親說,若他和老婆沒有下捐贈器官的決定,安安還會陪伴在兩人身邊,「但會是一個躺著無法動彈,無法自主呼吸,沒有感覺沒有明天的小孩」,他們知道,這不會是安安想要的人生,因此下了決定,將器官捐贈出去。安安父親表示,安安捐贈器官的新聞出現在老婆的臉書上,老婆忍不住淚水終於潰堤, 也希望接受器官捐贈的2名女童能夠好好把握得來不易的奇蹟,期盼她們能夠順利長大。文末,他向寶貝兒子喊話,「安安,爸爸跟媽媽都很想你,你是最棒的孩子。」安安父親發文讓網友飆淚。有網友回說:「推好心的父母跟安安」、「你們很偉大」、「相信安安在另一個世界也能得到這無盡的福報」。
-
2021-10-06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國內最低體重器捐/1歲娃遺愛捐雙腎 兩女童不再洗腎
台北榮總團隊昨日發表完成一名年僅1歲3個月、9.8公斤的幼兒器捐雙腎移植手術,共有20名醫護投入歷時18小時馬拉松手術,創下國內最低體重的大愛器捐,並將兩顆腎臟分別植入的新紀錄。小小的生命來不及長大,但卻讓4歲李小妹妹及9歲許小妹妹脫離終身洗腎的痛苦,在完成手術一年後,昨天活蹦亂跳地公開亮相。很難想像這兩位小妹妹去年還在生死拚搏,李小妹妹出生後第3天,因自發性胃破裂導致敗血性休克,引發急性腎臟衰竭需終身洗腎,是國內年紀最小接受長期血液透析治療個案;許小妹妹則因先天性心臟病術後引發急性腎臟衰竭,導致慢性腎臟病,接受腹膜透析長達3年。北榮一般兒科主任張瑞文表示,兩名病童因長期洗腎,僅能維持基本生理代謝,發育嚴重遲滯,腎臟移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等腎、植腎」又是一項嚴峻的考驗。北榮兒童外科主任蔡昕霖說,年幼的大愛腎臟捐贈者極為稀少,且摘取與植入的手術極為困難,移植後的併發症遠高於成人族群,成功率極低;而幼童身形較小,身體血量或血壓無法充足供應成人捐贈的腎臟。孩子器官移植實屬不易,北榮去年一知悉有年紀小的捐贈者時,北榮移植外科主任劉君恕與器官移植團隊擬定完善的手術治療計畫,隨即兵分兩路,摘取腎臟、術前準備,分別為李小妹、許小妹進行手術,共耗費20人、18小時。術後3周後,許小妹妹順利出院,但李小妹妹因經常輸血,誘發免疫系統產生極高的抗體,是移植後急性排斥的高風險族群,北榮醫療團隊採取各種治療方法,歷經12次的血漿置換與抗排斥藥物多管齊下,終於在術後1個月,成功脫離透析治療。移植一年後持續追蹤,原本5.8公分的捐贈腎臟,隨著兩位受贈者一起成長,目前已長成10.5公分與8公分,兩名妹妹也「暴風式抽高」、快樂長大,現在只需固定回診吃藥,與正常孩子沒有不同。
-
2021-10-05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創國內紀錄 1歲童大愛遺人間 兩萌妹植入成功免洗腎
移植雖在國內發展許久,發生在孩子身上卻很特別。台北榮總團隊今天公布,完成一名年僅1歲3個月、9.8公斤的幼兒器捐雙腎移植手術,共有20名醫護投入歷時18小時馬拉松手術,創下國內最低體重的大愛器捐,並將兩顆腎臟分別植入的新紀錄。小小的生命來不及長大,不過讓另外兩名孩子免於終身洗腎的痛苦,受贈者4歲李小妹妹,以及9歲許小妹妹,在完成手術一年後,活蹦亂跳地在今天的記者會亮相。很難想像這兩位小妹妹去年還在生死拚搏,李小妹妹出生後第3天,即因自發性胃破裂導致敗血性休克,引發急性腎臟衰竭需終身洗腎,是國內年紀最小接受長期血液透析治療個案;而許小妹妹則因先天性心臟病術後引發急性腎臟衰竭,導致慢性腎臟病,接受腹膜透析長達3年。一般兒科主任張瑞文表示,腹膜透析雖然是兒童慢性腎臟衰竭首選治療方法,但有些病童會因多次腹部手術病史或反覆腹膜發炎感染,導致腹膜透析效果不佳,甚至無法使用,而需改以血液透析的方式替代。而病童體重太輕及洗腎管路建立困難,使得血液透析治療對於嬰幼兒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再加上,兩名病童因長期洗腎,僅能維持基本生理代謝,導致發育嚴重遲滯,腎臟移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等腎、植腎」又是一項嚴峻的考驗。兒童外科主任蔡昕霖說,年幼的大愛腎臟捐贈者極為稀少,且摘取與植入的手術極為困難,移植後的併發症遠高於成人族群,成功率極低;而幼童身形較小,身體血量或血壓無法充足供應成人捐贈的腎臟。台灣現行的器官分配原則,以北榮這個案例而言,孩子的兩顆腎臟捐贈,以往有99%是捐贈給一個大人使用。2005年至2021年,捐贈腎臟者中,年齡小於6歲只有15位,共捐出30顆腎臟,僅4位小於12歲的病童接受移植,其餘幾乎都植入成人患者原因在於台灣器官捐贈制度以「登記制」。蔡昕霖指出,沒有按年齡為切點,小孩子被迫跟大人一起等器官,臨床還會遇到,「60歲捐贈器官給4歲孩童」的狀況,但孩子最好植入年齡相近的腎臟,因為它會隨著受贈兒童成長發育有較好的適應,而達到較佳的長期腎功能。他建議,我國可以參考,美國「Share-35」的作法,顧名思義即是,若遇上35歲以下的捐贈者,優先給小於18歲的捐贈者做移植手術,以增加兒童、青少年的移植意願。孩子器官移植實屬不易,所以北榮去年一悉知有年紀小的捐贈者時,移植外科主任劉君恕與器官移植團隊擬定完善的手術治療計畫,隨即兵分兩路,蔡昕霖、移植外科鍾孟軒醫師摘取腎臟,張瑞文則做術前準備,李小妹、許小妹分別進行手術,共耗費20人、18小時。皇天不負苦心人,術後3個星期許小妹妹順利出院;但李小妹妹因經常輸血,誘發免疫系統產生極高的抗體,是移植後急性排斥的高風險族群。北榮醫療團隊用盡所有治療方法,歷經12次的血漿置換與抗排斥藥物多管齊下,終於在術後1個月,成功脫離透析治療。移植一年後持續追蹤,原本5.8公分的捐贈腎臟,隨著兩位受贈者一起成長,目前已長成10.5公分與8公分,而兩名妹妹也「暴風式抽高」、快樂長大,現在只需固定回診吃藥,與正常孩子沒有不同。
-
2021-09-06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足底筋膜炎舉步維艱 中醫師這樣建議緩解
49歲印尼籍女移工,因左側腳跟及內側腳踝疼痛逾2周,至衛福部新營醫院求診,經中醫師診察判斷罹患足底筋膜炎,施以遠絡療法治療治癒。醫師表示,足底筋膜炎好發於40至60歲間,肥胖或天生扁平足者,更要特別注意。衛福部新營醫院說,這名移工求診時向醫師說,當時晨起腳踩地板時,腳跟像被針扎到,雖透過短暫走動,稍微減緩疼痛。但要照顧坐輪椅的阿公,足部疼痛未改善,經中醫科醫師郭俊佑診察,判斷罹患了足底筋膜炎。該移工屬於足少陰腎經上的足底筋膜炎,因相當怕針,郭俊佑採用遠絡療法治療,先同時按壓左手陽谿、外關穴,再同時按壓右腳公孫穴、商丘穴,約按壓1分鐘後,疼痛已消除7成以上,兩次門診治療後疼痛完全消失。郭俊佑說,足底筋膜炎在中醫歸為「足痛、跟痛」,多由經絡氣血供應不足、瘀阻所致。中醫治療方式,包括針灸、針刀、整脊或是遠絡療法等。他表示,足底筋膜,是位於足底的一段筋膜纖維,連接著足跟骨以及蹠骨間,作用於幫助身體吸收活動時,腳底衝擊力,能幫助維持足弓穩定來支撐體重。足底筋膜炎發生,因過度使用、承受過多衝擊力而導致發炎增厚鈣化,產生後續疼痛反應。臨床上常會檢測足底筋膜厚度,來判斷發炎嚴重程度,需要與蹠骨痛、足跟脂肪墊損傷、足底纖維瘤、疲勞性骨折、腰薦神經壓迫作區別。郭俊佑說,足底筋膜炎好發於40至60歲者;或從事彈跳、足部常須緩衝、長時間站立、走路職業,如馬拉松慢跑者、舞蹈者、教師、勞工、專櫃、醫護人員等,及肥胖或天生扁平足者。他說明,足底筋膜炎,多由經絡氣血供應不足、瘀阻所致,或是腎陰虛損筋骨失養造成退化情形。經絡上有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經過,兩者在疼痛表現上會稍有不同,亦有可能會同時出現。郭俊佑指出,避免罹患足底筋膜炎,平時適度休息,多做伸展小腿運動,避免赤腳,選擇足弓支撐較好、鞋底鞋跟較柔軟的鞋子,及避免長時間跑步、跳躍。
-
2021-08-16 養生.人生智慧
忙著健康美,沒空理會老!楊秀慧54歲從王品華麗轉身:如果不下山,怎麼看得到另一座山的美景?
「我喜歡爬山,如果不下山,怎麼看得到另一座山的美景?」王品集團前執行長楊秀慧如此形容人生與職場。2年前,她從職場高峰華麗轉身,退休時才54歲,外界詫異、惋惜,她卻認為是時候交棒,多留一點時間給自己。 她為自己設定目標:學畫、運動、登山…,「每年都要做一些自己覺得可以紀念或挑戰的事。」去年完成百岳挑戰,今年將22年王品經驗寫成新書《我這樣管理,解決90%問題!》,並計畫國境解封後攀登非洲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我忙著健康與美麗,就沒有時間去理會『老』這件事情。」 聊起這次的採訪主題,楊秀慧笑了,「以前約訪都是談管理,最近談的卻是樂活、熟齡,啊~原來我已經50好幾!」 退休後,把多數時間留給自己 不知老之將至,是因為她心態、體態皆維持年輕,不但月跑100公里、年攀2座百岳高山,即使近來疫情升級無法出門,她仍在家裡做瑜珈、跳有氧舞蹈。 2019年退休後,楊秀慧就把多數時間留給自己,一周至多花2天演講、擔任顧問,將多年管理經驗傳承。 「現在人越來越長壽,每10年平均壽命在拉長,後面還有更多的日子可以走,說實在那些職位、抬頭都是一時,最終要回歸到自我。」她笑道:「有一天位置總是要給年輕人,那到時我要做什麼?應該趁著現在去學一些、做一些我想做的事。」 學習素描,目標5年後開畫展 會計師出身的她,32歲進入王品,先是擔任財務長,一路歷練稽核、人資、營運長等職務,也曾參與內部創業,創辦夏慕尼鐵板燒。2015年王品因食安風暴重創形象與業績,她臨危受命接任執行長,帶領集團走出低潮,卻在2019年選擇功成身退。 「我喜歡嘗試很多東西,現在也不算退休,只是放慢腳步、做傳承的工作,又有時間可以多愛自己。」像她小時候嚮往畫畫,退休後便為自己報名素描班,更設定5年後要開畫展。 極其自律的她笑說,自己還是會排目標與計畫:1年爬2座百岳、跑3場馬拉松、參加2次單車活動,「目標不是挑戰體能極限或個人成績,我就是在玩,但還是習慣有紀錄,因為我覺得人要動,動才會有活力。」 陪女兒追劇,不將職場抬頭帶回家 疫情爆發前,她每年安排旅行,「老了有朋友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到了某個年齡一定要走出去、有不同群的朋友。」她透過登山、瑜伽課認識新朋友,「每年跟姊妹淘出國旅遊,姊妹淘又會形成姊妹淘,就會多一些朋友圈。」 但這些活動,並不強要家人參與,「我最幸運是老公體諒我很多,女兒也理解我很多。」楊秀慧回憶,女兒曾寫過一篇作文:「我的媽媽不像媽媽,百年難得一見地煮菜,半夜常偷抓我的零食吃光,還有在家常常講電話。」 所以她從不將職場抬頭帶回家,「只要可以跟她們在一起,我就會努力以她們為中心。」像是周末盡量排除行程,陪女兒追劇,看一些好笑、無厘頭的網紅影片,「把這些可以做好的事做好,互動的量也許不多,但質可以更好。」 和先生彼此給空間、尊重雙方興趣 與先生的相處,則是維持舒服的相處距離。過去公司辦旅遊聚餐,常要求另一半出席,但先生參加幾次就討饒:「主管都男的,帶的都是女生,我跟那些太太沒話聊,可以不要配合嗎?」 她反思,自己也很少陪老公參加活動,不該強加壓力在對方身上,兩人溝通後以1年參加1~2次為限,但每年安排家庭旅遊,一家人仍有共遊時間。「我們做自己喜歡的事,需要陪伴時就在一起,我尊重他的生活,他尊重我的興趣,彼此有空間。」 生活有所羈絆又各自獨立,她的日常過得有滋有味,「我也會聽Podcast、音樂,去一些網紅推薦的民宿、美食,讓自己接收新資訊。」楊秀慧調侃自己愛玩,卻也藉此不與時代脫節,笑稱:「年輕是可以訓練出來的。」 她認為,進入熟齡一定要有目標與興趣,無論是學做菜、彈琴、畫畫或爬山,「認真地跟自己對話,想想做些什麼,可以讓自己全神貫注或覺得快樂。」 自律自主、自修自省,都靠自己 另一個必修學分,則是養成運動習慣。楊秀慧建議,可以從一些小動作養成自律的習慣,像她每天起床梳洗完便套上運動服,自然有了想動的情緒,晴天出去跑步,下雨在家裡做瑜伽,「那就是一個『開關』,你就會去做這件事情。」 又如她常在公園遇到一位打扮入時的92歲阿嬤,人喚「美美阿姨」,「她看起來只有70多歲,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到公園拍一張照片,再搭公車到處跑,她的開關就是每天照相。」 「自律、自主、自修、自省,都是靠自己。」說到底,這些追求美好和快樂的慾念都是隨心所欲,楊秀慧說:「多一點時間與心靈對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幸福開關。●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她13年不想性愛、夫提分居才配合!他被當「提款機」當然不公平,妳用心才能真挽回.預防癌症、血栓、更年期症狀!50後飲用5種香草,輕鬆安度熟齡人生.50後放過自己,好好享受生活!這樣嘗試「極簡生活」,讓心靈更加放鬆、樂觀
-
2021-08-0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優人物/抗疫不當女神 賈永婕做自己的「人生努力組」
採訪約在近午時刻,賈永婕前一天就告知,早上還要跑一趟三總送醫療器材,結束後趕回經營的婚紗公司化妝、換衣,訪談超過2個小時,因為解封,中間還有兩組客人進來,她是最近大家尊崇的國民女神,也是能幹的老闆娘,精力在她身上,似不曾枯竭。年輕時是成功的藝人,嫁入豪門後家庭幸福美滿,一方面又擁有讓人稱羨的事業,在二分法的社會,她被歸類在人生勝利組,外人只愛在表象錦上添花,而她背後的拚博努力從不被深究。她認為,自己從不屬於勝利、失敗兩組,而是人生努力組,在每一個過關斬將中,從不輕言放棄。什麼樣的環境 教育出鋼鐵娘子8年來,她一直做著同一個夢,夢裡是父親從世界各國不同地方神神秘秘打電話來,開頭熟悉又親切的「丫頭」兩個字總讓她一震,然後告訴她自己並沒離開,而是去出一個機密任務,夢裡她回答,「可是我知道你死了,親眼看到你躺在那裡」,父親問她,妳有來摸過嗎?確認過是真的嗎?妳看到的只是模型,「我是假死」。每年總會反覆這個夢,父親告訴她,「妳放心,我很好,只是不能告訴別人我還活著」,醒來後她深深思索,以為爸爸的話是真的,一次又一次同樣的夢境,電話中父親的聲音清晰宏亮,而且不停換國家出任務,他不知道的是,女兒很想說,「爸,我想念你,年紀大了,可以回台灣別再出任務了嗎?」賈永婕長成在一般的軍人家庭,父親是海軍上校,給她的教育小到吃飯要有坐相,講話時要正眼直視對方,鞋子脫了要怎擺,筷子該怎麼夾,大到凡事要對得起自己,絕不能占別人便宜。規矩內化了,成了她為人處事的方圓,他身教給她的,還有莫名的正義感。有一回,賈父帶著賈永婕的女兒去看兒童舞台劇,台上演到種檳榔樹,他竟氣到不顧正在演出起身大罵,「在小孩面前為什麼要演這個」,然後拎著孫女走人。賈永婕事後聽到他教訓不認識的人,覺得尷尬也不好意思,但這種莫名的正義感其實也在她血裡流淌。賈永婕國中時追星張雨生,在夏日炎熱的二二八公園裡大排長龍等著投販賣機買飲料,一個大媽帶著小孩直接插隊,沒人敢站出來說話,賈永婕走過去面對大媽,「妳好像插隊了」,大媽見笑轉生氣,開始狂飆大罵,她不理大媽,只對小孩幽幽說,「你以後長大,不要像她那樣哦。」然後離開。這樣的例子多到不勝枚舉。有一年她和老公王兆杰去雲南看表演,台上80歲老者表演的段子無聊,身邊一堆外國大學生看不下去竊笑、大聲聊天,她受不了這群人不尊重演出,不斷轉頭用英文示意他們安靜,後來更喊他們丟自己國家的臉,散場後,那群人走出來,算一算超過20個,老公見苗頭不對,以尿尿要她陪為由直接尿遁。去西班牙旅行,錢包被扒走了,她眼尖發現扒手就在路邊,要老公衝上去追,老公看著她一陣猶豫不決,她氣到要自己上去,但低頭一看自己挺著7個月身孕,跑不贏對方才作罷,錢包、信用卡都是損失。幾次下來,老公王兆杰常跟她說,「走在妳身邊,真的會有生命危險」。而這些從爸爸傳來下的家庭教育或是身教,她也不時拿來教育自己的小孩。父親過世時她趕不回來,一切已成定局,也有了夢中他問她「妳摸過我嗎?那是我的模型,我是假死」的對話,8年了,她慢慢看淡,認為人生其實沒什麼不能面對的,只是心中仍留有遺憾。她說,「父親走後,我在他書房的角落發現了一分醫院診斷書,他每年都健康檢查,報告上有說明心血管阻塞狀況,該做手術處理,但他怕家人知道,選擇避談,沒想到一切來得太突然。」女強人的人生沒有放棄賈永婕的個性不能沒有事做,她有事業心,要有生產力,王兆杰深知老婆個性,全力支持她創業開婚紗店,這波疫情重擊各行各業,但天公疼好人,兩年前一個轉念,讓她意外避開了危機。她和設計師搭檔黃淑琦合夥創業,開了C.H Wedding婚紗,那年,黃淑琦猝逝,加上父親離開,她人生受到嚴重打擊,無心工作,暫將事業全交給同事,把心思轉移到運動,不停跑步、游泳,化解心中的情緒,沒想到一回神,公司已從婚紗業領導品牌逐漸褪色。賈永婕說,「人生就是這麼現實,你不花心思、不想用心,它就會讓你知道。今天不是我退步了,而是在我原地踏步時,別人都在進步,婚紗業已悄悄進入網路世代,而我一下被打醒了」。她想過放棄,公司前幾年都賺錢,放棄是最容易的事,止血就好,還能保有之前賺到的利潤,但她也有猶豫。那段時間,她經常愁眉不展,天人交戰,有一天兒子發現媽媽不對,竟走過來跟她說,「放棄?妳在說什麼,妳是好棒棒賈永婕耶,Fighting就好啦」。她精神一振,這也成了她繼續下去的主要動力,「我不想讓小孩覺得媽媽碰到挫折就不幹了。」於是她著手改造公司,過去公司租下大坪數有挑高攝影棚、華麗氣派店面,但東區房租16年來漲太多,她認為網路世代後,門面已不重要,著手搬家,換到二樓現址,把省下來的錢投入網路行銷。以前公司養一批設計師,後來改用接案的方式和設計師合作,雙方再談分潤,而設計師接案的作品不比當員工差,甚至更好,幾個改變大大縮減固定成本。過程中她歷經許多掙扎,不知道抉擇是否正確,事實證明,一年多疫情下來,公司受到衝擊的損失,都在她可控的範圍之內,「永遠不要怕的事,就是改變,有人會說我以前的場地、攝影棚多大、多華麗,但面子的事是最不重要的。至少我生存下來了,如果不能在這個行業裡當老大,做老二、老三也行,重點是努力跟上潮流,如果可以,就引領潮流,如果不能,就跟著潮流走,最怕沉溺在過去的光環中。」人生巔峰在哪裡從一個柔弱的女明星,婚後跟著老公去運動,一開始跑三鐵,記者莫不驚呼;接著,賈永婕在東京馬拉松跑完全馬42公里,媒體認為她已到人生極限了,沒想到那年她跟老公組團赴英國比賽,甚至泳度英吉利海峽,這時沒人再敢猜測她的界限了,但人生有限,要如何兼顧家庭、事業,還去做這麼多刺激冒險的事,記者開玩笑,「不會有一天,妳要去爬喜馬拉雅山吧」。2018年,她真的跟老公花了7天時間,登上5364公尺的聖母峰基地營(Everest Base Camp,簡稱E.B.C.),那晚她又哭又笑摟著老公拍接吻恩愛照。3年後的今天,她說,以非登山專業人士來說,要爬上8848公尺的聖母峰是不可能的,當時確實熱中討論要再上攀6千多公尺高的另一個基地營,雖然只相差1千多公尺,但要過一段冰橋,下面是萬丈懸崖,極有難度,後來疫情大爆發,登山計劃於是被打斷。今年台灣發生重大疫情,她忙著送呼吸神器,接到蔡英文總統加油打氣電話,對她來說,這又是人生另一個高潮巔峰,她永遠在做你料想不到的事,而重點是,她沒有一項是刻意而為,完全順著自己的感覺,順著自己的心在走,沒有一絲一毫的猶豫。她不是嬌滴滴的貴婦,不想成為撐著洋傘看小孩在游泳池畔玩的柔弱女子,小孩下水時她都在,甚至是她努力讓小孩參與運動,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並從中培養獨立不放棄的個性。有一晚,狗仔跟拍她跑了一整天的醫院,夜裡還換上運動服出門跑步,她笑說,「運動和勞動不同,跑醫院送東西是勞動,回到家,我終於有自己的時間出去跑一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流汗、開心。」雖嫁入豪門 卻勇敢活出自己演藝圈總愛形容女星嫁給富二代是晉升豪門擠入上流社會,王兆杰是德杰建設小開,她婚後不解,為何自己明明是賈永婕,在新聞報導中卻變成附屬別人名字的老婆。而這兩個月下來,她老公跟著她跑醫院,送器材,走到哪,都被叫「賈永婕的老公」、「賈先生」,她大笑終於反轉,不過她仍十足感謝這人生夥伴一路走來的包容與給她的自主空間。她個性天生叛逆,如果嫁進一個家庭成天守著舊習俗,早上請安、下午奉茶,肯定受不了繁瑣規矩離婚,「生活是演不來的,妳要演1年、2年,還是演10年?然後呢」。她的幸福,來自於王兆杰對她全然尊重,知道老婆要什麼才會快樂,所以無論家庭、事業,都在背後默默支持,她說,「因為他知道我萬一沒事做,會有多焦慮,而他會有多慘」。夫妻倆的個性極度互補,她直率想衝敢衝,而他則溫和思慮細密。這波疫情剛開始爆發,她意外得知醫院急需呼吸器,想做就立刻做,因為平時好交朋友,王兆杰建設公司那邊也人脈充沛,兩人登高一呼,原本目標是20台,最後竟募到387台,解決了許多醫院急需,也間接救了不少可能陷入重症的病人。她說,「那些醫療器材我一輩子也沒聽過,在偶然間得知醫院缺器材的訊息,我沒辦法將訊息跳過,然後淡淡說一句不關我的事,說真的,從一開始,就有超過8百個朋友、長輩告訴我,這些都不關我的事,我可以不必那樣,但那我很想問,疫情這麼嚴重,這到底關誰的事?」過去,發生921地震、南亞海嘯、四川大地震,演藝圈在張小燕、張菲、胡瓜、吳宗憲集結各方力量辦大型募款活動,群星聚集、電視直播、數百部電話接受捐款,一個晚上下來,募到的善款差不多就是1至2億元,而賈永婕第一批募到的金額就已近億,拋磚引玉之後,兩個月來金額粗估已超過2億台幣。她一個人奔波、忙穿針引線,精神讓許多人肅然起敬,還為她贏得「國民女神」的封號。網路上開始流行兩句話「政府在做藝人的事(作秀),而藝人在做政府的事(募醫療器材救人)」,賈永婕認為,她只是盡力在做能幫得上忙的事,「疫情嚴重,我身為經營者,婚紗店這麼多同事,每一個都要生活,各行各業都在受苦,如果有方法疫情能盡早結束,一切盡快回到常軌,大家都有飯吃,我最初的想法單純只是這樣。」一切透明公開,為子女留下最好典範兩個多月來,她從送愛心便當,到醫療儀器,跑遍台北各大醫院,曾有媒體去計算她跑了多少里路、送出多少盒便當,數字令人咋舌,而這些,她每一項都仔細記錄,堅持一切公開透明,等疫情結束,明細將全部公布,原因是她要對得起相信自己,一通電話就把錢拿出來的人,而且家庭教育給她最高指導原則,是人品,「我跟朋友出去,寧願多出,也不能占別人便宜,我不會也不能花一毛不屬於自己的錢。」純真率直的賈永婕,在疫情期間成了許多人的典範,其中也有雜音批評她作秀,但她沒想過選舉,當藝人也非她的主業,做這麼多事都出自本心,內在強大的素質不曾讓她有過挫折、打擊,甚至有玻璃心,她其實很清楚所謂的女神光環,短暫如火花,絢爛過後,她仍會堅定地繼續走自己的路。
-
2021-07-2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募救命神器、送愛心便當!賈永婕不吹冷氣當公主、烈日下數便當:有家人挺才能「瘋」
她如何用短短一個周末,募得近億資金,買下三百多台救命神器? 賈永婕是德杰集團少東王兆杰的太太、是明星御用婚紗店C.H WEDDING的老闆娘,也是近期因捐出三百多台「救命呼吸神器」,而接到蔡英文致謝電話的媒體焦點。但現在站在醫院前,穿著樸素,一次次向醫護人員鞠躬道謝、反覆大喊「加油!」的她,更像是想盡辦法為社會出一份力、誠心盼疫情早日結束的鄰家姐姐。 賈永婕因募資買救命神器的表現,網路聲量暴漲,網友對她的義行與超高行動力讚譽有加。但外來的掌聲固然開心,事實上,來自老公、一對女兒的全力支持,連公公王明德、婆婆王邱美華都十分高興媳婦做了好事,二老更不辭辛勞地,熱血地跑了一趟慈濟醫院的行程,一起送愛心便當、呼吸器。 賈永婕說,自己能這麼「瘋」,是因為背後有家人作為後盾。像這次募資捐HFNC,跟王兆杰分享計畫時,雖馬上遭白眼回敬,「他叫我不要跟愚婦一樣,這又不是在菜市場買蔥薑蒜。」嘴上這樣說,王兆杰卻在聽到老婆的瘋主意後,馬上向認識的醫師友人確認機器的用途和需求,後來更是毫不保留地動用自己的建商圈人脈,全力支持賈永婕。 王兆杰形容賈永婕是俠女,「她想做貢獻,就會義務反顧地去衝,我反倒比較謹慎,所以我們常扮演互補的角色。包括這次捐贈,我稱她莽夫、愚婦,其實只是希望她想清楚,不能有誤差,因為這是一個醫療級的東西。」 他們已經結婚十八年了,王兆杰談起賈永婕,仍滿是寵愛,很難想像,他們當初只認識兩個月就閃婚。他回想,跟她交往時,是建築業最不景氣的時候,但賈永婕「沒把身家背景當一回事,是個願意同舟共濟的人。」王兆杰因此認定了她。 這一天,夕陽西下,餘暉映上北醫(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門口排排放著的透明塑膠袋,裡頭近百個餐盒和飲料被照得發亮,袋子上「醫護辛苦了」的字條,也被夕陽曬得顯眼。這是由藝人徐若瑄出資、賈永婕訂購,準備送給醫護人員的晚餐。 站在一旁的賈永婕正忙著,一下彎身盤點餐盒數量、一下打電話聯絡餐點還沒到齊的宵夜店。送餐給醫護已經變成她每天的固定行程,自疫情爆發以來,她跑遍雙北各大醫院,從午餐到晚餐,一家一家地送,沒有一天缺席。 「疫情升溫,事業停擺,生活步調全亂了。」連續兩周馬不停蹄的送餐、送機器行程,讓賈永婕嗓子有點啞了,卻依然精神,笑了笑說,「一直抱怨沒幫助,不如想實質上可以做什麼,所以我來幫前線人員送餐打氣。」賈永婕閒不下來,疫情後,她開的婚紗店沒了生意、演藝工作被迫暫停,她只好找其他事做,「送餐不會占用太多時間,但每天都有一個重點的事情做,這樣很好。」 但原本單純的送餐活兒,因為編劇好友謝小蜜的一則臉書訊息,全面升級成捐贈三百餘台「救命神器」高流量氧氣鼻導管全配系統(下稱其英文縮寫HFNC)的任務。 謝小蜜的姊姊是醫護人員,說「前線醫院最需要的醫療資源其實是HFNC。」消息傳到賈永婕耳裡,她笑說自己「很有俠義心腸,聽到機器這麼缺,就想幫忙。」她很快找到這家獨家進口、賣醫療器材的紐西蘭供應商費雪派克。 供應商有著落了,接著是錢的問題。HFNC價值不斐,全配一套要二十七萬台幣,賈永婕一開始的目標是二十台,達到拋磚引玉效果即可。她和王兆杰共捐十五台,在朋友群組裡問誰願意贊助剩下的五台。沒想到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大手筆響應,「蔡董很阿沙力,一捐就是一百一十台,我嚇死了。」賈永婕回想。 不少商界、藝能界的熟悉名字都在這次的捐贈名單上,看得出她和王兆杰的好人緣。而賈永婕見誰都能聊上幾句、開朗又熱心的大嬸性格,或許正是這次能快速動員,一個周末就募到九千多萬、買下約三百五十台救命神器的主因。 她想起老公打給星宇航空創辦人張國煒時,雖她從沒和張國煒說過話,但電話一拿起來,心裡想著HFNC對患者有多重要,她便打開話閘子向他介紹機器,一下就成功說服他捐出二十台。「我不講官話,但我們就是有這麼多愛台灣的企業,現在每個產業都重創,沒有一家企業不停擺,大家卻還願意站出來。」賈永婕把功推給她口中的神隊友,強調這是一群人共同努力的成果。 賈永婕閒不下來,不是一、兩天的事而已。雖然嫁得好,但她不想只當王兆杰的太太,生完第一胎,她就去開婚紗店,連念高中的小女兒王昀羽都讚嘆,「有一個這麼有錢的老公,明明可以過舒適生活,但她還願意去做這些事,很厲害。」 她創業,一開始大家都不看好,以為藝人開店只是玩票性質,不會太認真。賈永婕卻在知名設計師好友黃淑琦的幫助下,兩年內就由虧轉盈,「黃淑琦很信任我,願意跟我一起做。有了她的專業背景加入,在業界很快獲得回響。」婚紗店能快速起飛,賈永婕再次把功勞推給夥伴。不過,就在一切看似順利進行時,一個墜樓意外,帶走了她的合夥人黃淑琦。 「黃淑琦走了,我爸爸也在那陣子過世。」雙重打擊讓賈永婕陷入低潮,講話很有朝氣的她,放慢語速,「他們的離開,對我是很大的衝擊,也是因為這樣才開始接觸運動、試著療傷。」 她形容運動是一件「很變態的事。不過,當你的身體很累,心好像就沒有這麼累了,你會把痛苦轉移到肉體上,就不憂鬱了。」賈永婕說得很淡,但看著她臉書上去各國參加三鐵、馬拉松的照片,不難感受出來,她有多熱衷這項曾帶她走出陰霾的運動。 賈永婕跑馬拉松,不追求破紀錄,唯一的堅持是不能放棄。她最近一場馬拉松,是在紐約跑的,不幸在出賽前一天扭傷腳踝,原以為跑到一半才會開始痛,卻在踏出第一步時,就痛得她誇張地說「每跑一步都覺得要死了。」不過,她依然撐完全程。原本四個多小時能跑完的路程,她花了六小時才完成,連在一旁的王兆杰都勸她休息,她卻任性地說,「我就是不想放棄,我沒辦法接受在賽道中間,就直接離開。」 這樣的堅持在經營婚紗店上同樣看得到,黃淑琦走了,她也沒放棄,把一個人當兩個人用。「以前不用管這麼多事,現在要全方面都做。」她證明婚紗店對她來說不只是可有可無的副業,C.H WEDDING經營到現在已經十七年,郭台銘太太曾馨瑩、福原愛都曾穿上她們家的婚紗。 她說,這三年婚紗業面臨轉型,因為「對年輕人而言,隨時都在拍照,婚紗照沒這麼重要了,公司型態上要靈活改變。」於是,她把原本開在安和路一樓的店鋪,搬到敦化南路的二樓店面,降低房租成本,把預算挪到網路經營上,打算讓品牌年輕化發展。聊起婚紗,她還留有少女的夢幻,「婚紗是我做得很開心的事業,從頭到尾都漂漂亮亮,要什麼風格,永遠都找得到。」 賈永婕很怕人家叫她大嬸,連蔡英文打給她致謝時,她都要總統對外稱她是「美少女」。四十六歲的賈永婕,外表仍亮麗得很,和兩個念高中的女兒出去時,還會被誤會成是她們的姐姐,但一顆雞婆、看到有難就搶著去幫忙的心,和那股明明能在家吹冷氣當公主、卻甘願跑到烈日下數便當的氣魄,確實讓人折服。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一件S號T恤讓她鬧到離婚!婚姻毀滅都從縫隙開始,修補關係「5原則」,把摩擦變愛的養分.得巴金森氏症,也有光鮮亮麗的權利!生病並不可恥,需要的是別人的幫忙不需要憐憫.想當「上流老人」,現在就讓自己過得好!中年後打造「優老計畫」,從這一步開始做起
-
2021-07-10 新聞.元氣新聞
醫奉獎得主 李松青跨海替資收婦救腿 歷時5個月今出院
高雄市年近60歲從事資源回收的婦人今年初不慎被回收的鋼琴蓋砸斷左小腿,雖然緊急接回斷腿,但巨大傷口潰爛爆裂,慘不忍睹。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骨科醫師李松青替她進行非侵入性震波治療並做局部皮瓣手術,疫情期間心繫她傷勢,特從澎湖申請跨海來高雄替她診治。長達5個月馬拉松式治療,讓她免於截肢,今天並拆線歡喜出院。曾獲第25屆醫療奉獻獎醫師李松青平時在澎湖開業,每兩周來高雄看診。婦人在今年春節期間壓砸傷骨折,經由醫院啟動緊急醫療進行固定手術,術發現皮瓣漸進式壞死,再會診李松青醫師處理傷口。當時她的左小腿遭重壓傷及組織神經,術後長達20多公分的傷口潰爛滲出黃色組織液。李松青表示,婦人因術前撞擊傷及術後皮瓣缺血性壞死,導致固定患肢的鋼板暴露,如不慎感染引起敗血症,可能還需截肢。李松青為此除替婦人清創,也使用震波治療處理傷口,密集使用水介質震波幫婦人療傷,以震波能促進血管新生,讓傷口的表皮生長進而癒合,他說,震波也能產生不同的血管性跟骨原性的生長因子,刺激骨頭的癒合。最後輔以局部皮瓣覆蓋輔助厚皮植皮手術,多管齊下,保住婦人的左小腿不致截肢。資收婦人的療程長達5個月,碰巧遇上三級警戒,在疫情險峻的時刻,李松青仍固定申請跨海來高雄替她診治,今天終於拆線,婦人的傷腿不僅外觀平整,走路也不必再靠助行器,醫院今天也特別準備蛋糕替她慶祝。
-
2021-07-0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226K挑戰超鐵夫妻十字韌帶斷裂 鐵人醫師治療重返賽場
226超級鐵人夫妻檔,因為運動傷害,先後都發生膝關節後十字韌帶斷裂,遇到也是超級鐵人的安南醫院骨科醫師方啟榮,協助兩夫妻完成十字韌帶移植手術,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復健與訓練,夫妻兩人終於回到喜愛的賽場,拿下好成績,相當不容易。這對夫妻都是226超級鐵人賽事的好手,過去經常拿到比賽的獎項,什麼是226超級鐵人賽事?方啟榮解釋,就是結合游泳3.8公里和自行車180公里跟跑步42.195公里,例如泳渡日月潭後再騎自行車至高雄,然後在高雄再跑一個馬拉松,總距離達226公里之多,故稱226超級鐵人比賽。一般人完成3項中的一項,體力都已經達到極限,要連續完成三項,幾乎是挑戰不可能中的可能,夫妻兩人的體力與耐力可以想像,但可能也是因為經常讓身體處在超量的操練中,夫妻兩人先後十字韌帶斷裂,一度無法參賽,讓兩人相當難過。方啟榮指出,十字韌帶損傷是運動場上常見創傷之一,尤其是具有衝擊性或是需急速變換步伐的運動如籃球、跆拳道、美式足球、足球及體操等運動。十字韌帶可分前十字韌帶、後十字韌帶,前十字韌帶斷裂原因主為突然改變方向、減速、落地扭轉與撞擊等情況,後十字韌帶斷裂主因是受到直接撞擊、過度彎曲膝蓋所致。他表示,一般來說,後十字韌帶斷裂是不一定需要手術治療的,藉由良好復健及保守治療也是治療選擇之一,但很難再進行激烈運動。由於方啟榮自己也是226超級鐵人的賽者,在與兩夫妻討論後,得知兩人希望日後仍能繼續留在賽場上的願望,為兩人先後動了韌帶移植手術,術後並叮囑兩人一定要耐住性子,不能急於回到賽場上,可能增加韌帶鬆弛的風險。術後8個月,226超級鐵人夫妻終於迎來第一場較輕鬆的51.5公里鐵人賽事,一年後終於重返226超級鐵人賽場,分別拿下女子總排名第4及男子分組排名第5佳績,226超級鐵人好手夫妻檔十字韌帶受傷術後,堅持不懈精神著實令賽場上的大家都動容欽佩。
-
2021-06-27 養生.聰明飲食
放室溫保存才好?研究教你攝取西瓜營養最佳吃法
說到夏季消暑水果,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西瓜,飽含水分的果實最能解身體的渴。除了消暑補水,西瓜的營養成分也能帶給身體眾多好處。● 幫身體補充水分西瓜的英文叫watermelon,以water命名,就知道它是飽含水分的水果。一杯(約240ml)西瓜含有5盎司(約147ml)的水分。夏天容易脫水,攝取足夠的水分相當重要,有助血液循環、皮膚健康和消化道順暢。此外,還有助調節體溫與新陳代謝。● 卡路里很低,營養素很多西瓜的卡路里和含糖量,比你想像的低。一杯西瓜有11克碳水化合物,提供45大卡熱量,其中9克是天然糖分。含有維生素A、C,支持免疫系統和皮膚健康,還有少量的鉀、鎂、維生素B和抗氧化劑。● 有助降血壓、改善血液循環L-瓜氨酸(L-citrulline)是西瓜中的一種天然物質,已被證實可幫助血管放鬆而降低血壓,西瓜皮白色的部分含量尤其多。L-瓜氨酸對血液循環的影響,也被視為大自然中的威而鋼(透過增加陰莖中的血流量,緩解勃起功能障礙)。● 減少肌肉痠痛在一項研究中,與喝安慰劑飲料的運動員相比,在運動前一小時喝16盎司(約470ml)西瓜汁的運動員,痠痛減輕、心率恢復更快。另一項針對男性跑者的研究發現,與喝安慰劑飲料的人相比,在參加半程馬拉松比賽前兩小時喝了16盎司富含L-瓜氨酸西瓜汁的人,72小時內的肌肉痠痛感較少。● 有助體重控制以西瓜代替加工甜食,可能有助體重控制。聖地牙哥州立大學2019年一項研究,針對超重和肥胖的成年人,進行為期四周的飽腹感與體重變化研究。結果發現,相同熱量之下,西瓜比低脂餅乾更有飽腹感,且可在進食後持續飽腹感長達90分鐘。此外,吃西瓜的人體重減輕、腰臀比和血壓都下降,抗氧化狀態和血脂都得到改善。● 富含對抗疾病的茄紅素西瓜是茄紅素最佳來源之一,是身體極佳的抗氧化劑,可降低慢性疾病風險,包含心臟病、第二型糖尿病和癌症,以及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粉紅色的西瓜比黃色含有更多抗氧化劑。保存方式西瓜放室溫 能保有最多抗氧化劑為了保持最多的抗氧化劑,整顆大西瓜買回家後,建議儲存在室溫下,有助熟成,提升茄紅素等抗氧化劑含量。根據一項研究,西瓜是否正確保存,大大影響抗氧化劑含量,其差異可高達139%。冰箱的低溫會破壞西瓜的營養素。資料來源/Health.com
-
2021-06-03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百年胰島素 翻轉糖尿病治療史
百年前,胰島素尚未問世,第一型糖尿病及嚴重第二型糖尿病無藥可醫,飢餓療法、草藥或偏方的效果都不好,第一型糖尿病病童往往發育不良併發酮酸血症,大部分的患者在三年內就以皮包骨外觀逝去。 人體胰島素是不可或缺的荷爾蒙,不僅可協助細胞吸收及代謝葡萄糖,也能調節蛋白質及脂肪代謝,正常胰臟β 細胞會據血糖高低自動調節胰島素分泌。 「胰島素治療讓糖尿病人有機會與正常人共同老去,是劃時代重要發現,胰島素發現者班亭醫師因此獲得諾貝爾醫學獎。」新陳代謝醫師張道明說。 隨科學進步,胰島素藥物一路從動物胰島素、人胰島素,演變到基因工程改造胰島素類似物,模擬生理胰島素,減少低血糖風險;如今的筆型注射器,幾乎無痛感,彷彿被蚊子叮一下。 短效、超長效、預混胰島素演進 治療更彈性 不同胰島素有不同特性,包括速效型、中效型、長效基礎型、預混型及新型的二合一胰島素等,可依病患狀況及飲食、活動量選擇。接受最合適胰島素,才能治療兼顧生活品質。 張道明將速效胰島素形容成短跑賽手,餐前施打,吃下食物五至十分鐘作用,降糖效果在30至90分鐘間最高峰,約四小時藥效消退,若一日三餐就得打三針,控制進食產生的高血糖。 超長效基礎胰島素則像馬拉松賽手,通常每天打一針,注射時間彈性,餐前、餐後、早上或晚上皆可,作用時間可超過一天,藥效平均分布在每個時段控制血糖,低血糖風險較低。 預混型胰島素是在一支注射筆中以固定比例混合速效型及中效型胰島素,打一針就能達到控制餐前及餐後血糖效果。少挨針的代價是需配合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以免低血糖找上門。 二合一胰島素由預混型胰島素改良而成,保留少挨針優點,改善低血糖缺點,隨餐打一針兼具速效和長效特性,有助控制餐後血糖及全日穩糖。留意低血糖風險 尤其無症狀低血糖更要小心 延伸閱讀:百年胰島素特輯 糖友疑問大解密嚴重低血糖是醫師、糖友的惡夢,就像溺水時腦部缺氧一樣,一轉眼就可能昏迷。張道明說,因低血糖路倒送急診的糖友,即使救治也不見得每次能幸運搶救回來。 飢餓、發抖、頭暈是低血糖初期警示,提醒糖友快補充食物。但少數糖友會出現「無症狀低血糖」,低血糖悄無聲息找上門,渾然不知應進食,血糖繼續下降,易造成意外或死亡。 張道明特別提醒,曾經反覆發生低血糖、肝腎功能不佳、高齡長者或有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的糖友等都是無症狀低血糖高風險族群,平時照護應特別留意,避免低血糖發生。 打了不成癮 打破迷思 台灣超過230萬人罹患糖尿病,九成以上是第二型糖尿病,卻有超過半數糖友長期控糖不佳,導致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以及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 「打了胰島素會洗腎、失明?」「胰島素會成癮要打一輩子?」「第一型糖尿病才打胰島素,第二型糖尿病不用打胰島素」張道明說,這些都是民眾對胰島素注射治療的迷思。 事實上,胰島素治療不會成癮也不會傷害器官,胰島素是第一型糖尿病唯一治療藥物,在第二型糖尿病治療也佔重要地位,但很多第二型糖友卻因迷思拒絕胰島素治療。 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口服用藥失效後,才接受胰島素注射治療,此時體內β細胞早已失去自主分泌胰島素功能,只能持續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並非打胰島素會成癮。 胰島素是降血糖最有效藥物,急症住院也會打胰島素快速控制血糖「救急」,等到急性感染改善且血糖穩定時可再評估改回口服降血糖藥,因此並不是接受胰島素注射就得打一輩子。 他強調,胰島素是每個健康的人身上都有的天然荷爾蒙,不會傷害身體器官。眾所皆知孕婦用藥須謹慎,以免傷到脆弱的胎兒,但很多人不知糖友懷孕時最安全控糖藥是胰島素。 有研究顯示,第二型糖友及早適時接受胰島素治療,不僅可避免高血糖傷害身體,還能讓β細胞恢復分泌胰島素功能,得以自主調節血糖能力,其中一部分的糖友甚至可以不靠打針吃藥也能維持血糖平穩。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曾有位20多歲年輕人因高血糖急症住院接受胰島素治療,出院後胰島素逐漸減量,數月後血糖恢復穩定而停藥,後續追蹤不需要吃藥或打針也能維持正常血糖。 經過百年來的發展,現在的胰島素治療進步很多,不僅不痛也相當方便使用,胰島素治療搭配飲食控制及血糖監測,可以幫助糖友安全有效的控制血糖。【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5-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衝擊 台北福華即起「暫停客房預訂」公共區不開放
疫情嚴峻,民眾宅家不出門,繼台北喜來登大飯店,以及山形閣,川湯飯店旗艦館、兆品酒店等宜蘭14旅館飯店,相繼宣布暫停客房預定至5月28日,台北福華大飯店今(20日)也在官方粉絲團宣布,即日起至5月28日前暫停訂房。業者表示,目前館內還有先前入住的房客,一樣會提供客房餐飲服務,至於5月28日前已預訂的消費者,則會致電詢問入住意願。疫情從雙北延燒到全台,對飯店、餐飲業可說雪上加霜,尤其住房更難填補。台北福華大飯店在臉書公告,為配合政府防疫政策,即日起至5月28日飯店設施及餐廳營運調整,其中,珍珠坊 、點心坊正常營業,麗香苑及江南春暫不提供內用服務,蓬萊邨、七賢吧及彩虹座則暫時停止營運;餐飲部分新增各項餐點外帶。 台北福華也全面暫停客房預訂至5月28日,飯店設施如三溫暖、健身房、游泳池及兒童遊戲區,也暫停使用。業者表示,2020福華飯店集團票券皆可展延,包括線上市集限時閃購、台北國際夏季旅展、ITF台北國際旅展、台北國際馬拉松博覽會等活動販售票券,皆可展延至2021年8月31日。
-
2021-05-1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在急速「老化」的社會 長照移工是我們的家人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有關台灣急速「老化」的社會,不能忽視的老人照顧問題。蔡哲雄教授以醫師的立場呼籲,我們需要一套規劃維護身心機能衰退的老人,希望社會各界人共同努力訂出一套更完整的保護措施。曾道雄教授以本身童年時代照顧年邁祖母的感人回憶,期盼政府盡速制定出完善的長照政策。長照政策學者郭慈安教授則提出一些數據支持這種長照計畫的必要性,同時介紹這幾年快速老化與長照政策的同時推動下,其實身旁多了各種「新家人」參加老人的守護,給大家帶來一些遠景。來自東南亞的移工,在我們長照工作中的重要角色:「但若抽離了這些辛勞、甚至犧牲青春的熱帶天使,醫病雙方和社會都將承受巨大的壓力,一些病家也可能就會崩解。」在一次難得的機會中,我遇見專研這項問題的郭慈安教授,我才深切領悟到長照在台灣,以及其他已開發國家,所衍生的家庭結構和社會倫理的變化,甚至關係到國力與國安的問題。大地繁殖生命,也埋葬生命,肉體身驅的老化與敗壞,有的如冰融,有的如雪崩,但儘管時間過程有快慢,最終殊途同歸,死神會來拿走最後的籌碼。我們只有在這白駒過隙的存在中,老幼相互扶持,展現生命的光景,創造生命的價值。長照的工作,最主要在人口老化與無法自理的慢性病,它不是短跑,而是馬拉松,這期間有人退場放棄,有人不支倒地,甚至照顧者反而比被照顧者先走,最悲慘的是,兩老在完全無法相互扶持之下,選擇一起離開。郭慈安教授說:我們平均每人需要的長照是7.9年,其中如身智嚴重障礙或俗稱的植物人狀況,則高達9.9年需求的平均值。這些潛在的因素浮現在社會的現實面,逐漸加重我們的生活壓力,於是我們看到子女因請長年假照顧父母,而失去再回職場工作的能力,若中生代須要工作,這也是國家生產力的主幹,則年輕的第三代就得提早加入長照的服務,有的還耽誤了自己的功課與成長學習。澳洲幅員廣大,他們政府已把這種城鄉因長照衍生的現象,視同影響國力與國安的嚴肅問題。日本的政府亦然,他們結合社工人員作長照醫療服務,例如定時載獨居老人和病患赴醫院看病和洗腎,即為一例。台灣的長照與隔代的照顧問題,其實早在1960-70年就已隱性存在,只是農村社會稀釋了這個現象而不具突顯。筆者小時候的經歷或可說明此一事實。我小學中年級時,因父母在外經商,我就和祖母兩人住在鄉下,1953年進了初中後,母親和幾個妹妹也回到老家,但祖母卻罹患重病無法自行起身,晚上我都睡在祖母旁邊,半夜抱她起來大小便,這樣也可減輕母親的負擔,而我的熟練反應,甚至可邊睡邊做都不會出錯。但初中生的反抗期,我在學校愛打架,讀了公民課的「民權初步」後,還身體力行,率同學在班會上罷免導師,而且還真的通過 ! 班導師堅持要把我送進田中八卦山下的少年感化院,但很多老師都出面保護我,後來才以兩大過兩小過留校查看收場,也給導師有個面子。當時我不清楚進感化院是什麼情況,我只是擔心真的去了,晚上就沒人可以抱祖母起來小便,我知道我母親一定抱不動。台灣的長照制度雖然起步較晚,但不落人後,且逐步迎頭趕上。長照1.0由扁政府開始正式實施,那十年確實努力積極,也奠立了基楚。後扁時代雖略有遲緩,但蔡政府上來後即開啟了長照2.0,行政院也成立了長照研究小組,隨時根據現況與需求,作靈活的應變與調整,包括縮短城鄉長照的差距、健全外勞制度、保障移工的權益,並且大幅提高補助低收入戶的長照負擔,讓照顧的長路上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