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6 癌症.肺癌
搜尋
香菸
共找到
94
筆 文章
-
-
2022-05-3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高血壓診斷標準修改至130/80 醫揭今年最新指引2重點
長期以來的高血壓標準140/90mmHg,即將正式走入歷史。台灣高血壓學會及中華民國心臟病學會決定在2022年將高血壓標準下修至130/80mmHg。起因於一篇大型臨床試驗的發表—以華人為主要受試者的STEP研究發現,將血壓控制在130mmHg以下,可以降低26%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以下文章將分成高血壓診斷標準的歷史、美國與華人的大型臨床試驗結果、以及台灣最新指引的兩大重點,帶大家認識台灣高血壓標準下修的緣由及重要性。高血壓診斷標準演進史1950年代以前—高血壓不是一種病以前的觀念認為,血壓高是為了讓血液通過狹窄血管的一種正常現象。原發型高血壓的英文為Essential hypertension,取Essential必要、重要之意,反應了當時認為高血壓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應。二戰時的美國羅斯福總統,甚至曾經被記錄到高於200mmHg的血壓,但當時並沒有給予治療,最終羅斯福在1945年因腦出血而死亡。1950年代以後—心臟病研究的興起羅斯福去世三年後,繼任的杜魯門總統,簽署了國家心臟法案,成立國家心臟研究所,並撥專款展開心臟病流行病學研究。1948年,對現代醫學影響深遠的Framingham心臟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問世,研究者在美國麻州Framingham地區針對5000多位居民長期記錄生活型態與疾病史,以預測未來10年內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這個大型計畫對高血壓的重要性是發現「高血壓是一種疾病」,不治療就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和中風的機率,不論是收縮壓或舒張壓升高都有同樣的風險。長期以來的高血壓標準雖然發現高血壓是一種疾病,但醫學界始終對高血壓的標準有爭議。根據不同的臨床研究與治療指引,140、150、160mmHg的控制標準都有。長期以來,台灣和大部分的指引是以收縮壓、舒張壓兩者當中較高者為準。最重要的是,只要長期的血壓符合收縮壓>140mmHg或舒張壓>90mmHg,就被定義為高血壓。美國與華人的大型臨床試驗美國的大型臨床試驗—SPRINT研究即使上述的標準已經使用許久,仍然有許多研究及大型臨床試驗在持續進行中。2015年,一篇發表在美國權威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的文章問世,取名為SPRINT(Systolic Blood Pressure Intervention Trial)的大型臨床試驗指出,收縮壓控制在120mmHg,能夠有效降低30%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因此,美國在2017年修改指引,正式將高血壓標準下修至130/80mmHg。華人的大型臨床試驗—STEP研究當時台灣並沒有跟進美國下修高血壓的標準,原因是SPRINT大型試驗的受試者大多不是華人。為了訂定華人專屬的高血壓標準,亞洲的幾家大型醫學中心也聯合起來,一起進行一項大型臨床試驗,取名為STEP研究。經過幾年的分析,終於在2021年做出類似的成果,研究發現將血壓控制在130mmHg以下,可降低26%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此項研究結果也同步刊登於美國權威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積極控制的組別(血壓控制在110~130mmHg)比起標準控制的組別(血壓控制在130~150mmHg),中風、急性心肌梗塞的風險下降33%,急性心衰竭的風險下降73%,因心血管問題導致死亡的風險則下降28%。因為有科學證據支持,台灣高血壓與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決定,在2022年5月跟進美國的指引,正式將高血壓標準從140/90mmHg調降至130/80mmHg。最新指引的兩大重點台灣最新的高血壓指引有兩大重點:一、不建議使用門診血壓,建議以居家血壓作為高血壓診斷、分期與治療目標的標準量測方式。二、血壓超過130/80mmHg即可診斷為高血壓,血壓需要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居家血壓怎麼量?把握722原則在診間測到的血壓數值往往會比較高,此現象稱為白袍高血壓。由於門診血壓較不準確,新版指引建議採取居家血壓作為高血壓的診斷、治療量測方式。研究發現,病人在家裡放鬆的環境裡,量出來的血壓會比較精確。居家血壓量測方法的重要口訣是722(諧音:請量量),持續測量7天、早晚2個時段、每個時段量2次,每次間隔1分鐘取平均值。測量前休息5分鐘,在舒適平穩的環境量測。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雙腳不交叉或翹二郎腿。測量的手臂平放在桌面上,約與心臟同高,壓脈帶要綁在手臂而非手腕上。722做完,總共會有14個平均值,將此紀錄交給醫師,再由醫師判斷是否為高血壓。血壓控制標準130/80mmHg一旦確認為高血壓患者,就要開始進行治療。血壓的控制目標即是將血壓控制在130/80mmHg以下。最新指引特別提及高血壓的生活型態調整,口訣是S-ABCDE,包含限制鈉攝取(Sodium restriction)、限制酒精攝取(Alcohol limitation)、體重減輕(Body weight reduction)、戒菸(Cigarette smoke cessation)、飲食調整(Diet adaptation)和運動(Exercise adoption)。除了服用藥物,高血壓也可以透過上述生活型態的調整來改善。其中,酒精攝取量,男性每週小於100克、女性每週小於50克,酒精不耐者則是要更少;建議理想的BMI控制在20~24.9 kg/m2;一周至少五天30分鐘以上中強度有氧運動;香菸和電子煙都需要戒除。參考文獻:1.SPRINT Research Group, Wright JT Jr, Williamson JD, et al. A Randomized Trial of Intensive versus Standard Blood-Pressure Control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N Engl J Med. 2017 Dec 21;377(25):2506]. N Engl J Med. 2015;373(22):2103-2116. 2.Zhang W, Zhang S, Deng Y, et al. Trial of Intensive Blood-Pressure Control in Older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N Engl J Med. 2021;385(14):1268-1279. 【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彗倫醫師】高血壓診斷標準下修至130/80?降低近30%心血管風險!】
-
2022-04-19 新聞.健康知識+
大麻到底是不是危險的藥物?專家解析大麻成分與作用
▍生物鹼是什麼? 生物鹼是含有氮原子、天然存在的鹼性有機化合物總稱,但組成蛋白質的胺基酸和DNA的核酸並不算在裡頭。此外,除了從植物中萃取的天然生物鹼加工產物(如迷幻藥、海洛因、古柯鹼),參考天然生物鹼分子結構、以人工合成的產物(如人工合成的安非他命)也可稱為生物鹼。根據報告,現有的生物鹼有三萬種以上,其中大多帶有強烈的生物活性(調整、影響、活化生物體內各種生理活動的性質),是重要的藥品;畢竟是藥或是毒,往往是一體兩面的事,既能做為藥,也能當做毒。 順帶一提,較為人所知的生物鹼包括尼古丁、咖啡因、古柯鹼、嗎啡等。尼古丁是香菸的主成分、咖啡和紅茶中所含的咖啡因具有提神作用、古柯樹提煉而得的古柯鹼是提神作用更強的毒品,但古柯鹼鹽酸鹽是醫療用的局部麻醉劑。至於嗎啡,雖然也是毒品,但醫療上常用來舒緩末期患者的疼痛。 此外,絕大多數迷幻植物的成分都和古柯鹼、嗎啡這些生物鹼很類似,至於大麻,那可就不一樣了:它的活性成分並不是生物鹼,而是四氫大麻酚(THC)。 ▍大麻與大麻葉 吸食用的大麻(marijuana)和用來製作麻布袋、粗麻布的工業大麻(hemp,也稱漢麻),都是大麻科大麻屬的植物;另外還有一種麻,由於纖維十分強韌,可用於製作衣服、袋子、包包等日常用品,稱為亞麻(flax,亞麻布的原料)。 大麻含有具麻醉性的化學成分四氫大麻酚,從很久以前便用來獲得快感,或做為宗教和醫療方面使用。吸食大麻常見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將大麻葉和花乾燥後切碎、捲成如紙菸般的大麻菸,點燃後吸食;另一種是用大麻樹脂凝固成塊狀的大麻脂,加熱後用鼻子吸取煙霧,或是混在香菸裡吸食。 在十九世紀的歐洲,大麻是處方用藥,可舒緩焦慮和催眠;但進入二十世紀後,美國政府頒布法律,全面禁止大麻,包括醫療用途在內。 至於現在,根據媒體報導,許多國家都漸漸開放大麻合法化。事實上,美國華盛頓州、科羅拉多州、加州等許多州,都已允許大麻在限定範圍內做為個人娛樂品使用。荷蘭則根據嚴格的政府方針,將大麻等軟性藥物(soft drug,意指成癮性較低,亦無成癮後生理戒斷現象的藥物)列為非管制對象;娛樂用途的大麻在加拿大也已合法。 你或許因此認為大麻並不是多麼危險的藥物,但事實上,如英國、德國、法國等國家依然視大麻為違法藥物,大多數國家對大麻的管制也都很嚴格;換言之,在國際上,大麻不合法的國家還是占多數。 THC會對大腦的海馬迴和小腦產生作用。作用當然因人而異,也會受用量和吸食方式(抽菸或口服等等)影響,但共同點是意識都會逐漸模糊、進入恍惚的狀態。吸食者的思考會變得毫無邏輯、思路非常跳躍、幾分鐘感覺就像幾個小時、近在眼前的東西看起來很遠……大量吸食時,還會產生幻覺,感到極度安心或狂喜般的亢奮,大笑不止。吸食大麻的人獨處時會非常安靜,不過一旦身旁有人,就會變得嘮叨又活潑。根據觀察,大量服用時,甚至會產生對死亡的恐懼,人生跑馬燈不時在腦中閃現,並因為妄想、幻覺、幻聽而感到恐懼。雖然大麻的精神依賴性不算很強,也沒有生理戒斷症狀,但長期使用還是會造成大腦功能下降,以及認知、呼吸系統和生殖功能障礙等負面影響。 而且,吸食大麻會使得精神恍惚,不但容易在駕車時發生車禍,自殺的風險也更高。在印度的旅遊導覽書中,就曾提到吸食大麻的觀光客從屋頂跳樓的意外事故。我到印度旅行時,也見識過好幾次因為喝了加入大麻葉的拉西(優格飲料),而口吐白沫、倒地不起,或做出偏差行為的觀光客。※ 本文摘自《世界史是化學寫成的》。《世界史是化學寫成的》作者:左卷健男 譯者:陳聖怡出版社:究竟出版社出版日期:2022/02/01
-
2022-04-12 養生.人生智慧
退休生活絕對不是更縮衣節食!前金融業董事長張玲玲:想要財富自由必做的2件事
編按:財富自由的關鍵,在於減少開銷、增加被動收入。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怎麼做到?創富教練張玲玲,曾在金融業擔任高階主管多年。她指出,記帳掌握自己的需求和財務缺口,透過低波高息的投資工具累積被動收入,才能過有餘裕的退休生活。與創富教練張玲玲碰面這日,她剛結束在大學的兼課工作,正式進入退休生活。她笑說,不用工作的第一週,她仍是天天早上6點起床。睜開眼睛,才想起此後的每一天,都是屬於自己的時間。不必為錢工作後,人生更自由了。58歲的張玲玲,曾任台証期貨、陽信證券董事長,在金融業工作多年。她擁有組織心理學博士學位,也在臺北城市科技大學企管系教授投資實務,幫助學生找到理財行為的盲點。她觀察,無法累積財富的人,有3大特質:不記帳、花錢衝動,以及缺乏正確的理財知識。如何改善讓錢包「漏財」的壞習慣,創造更多被動收入,達到財富自由的目標?必做事事項一:記帳一年,財務漏洞、掌握實際收支「我常跟學生說,理財的第一步是金錢整理。」張玲玲說。她從20歲時就有記帳的習慣,因為小時候家中經濟出了狀況,三姊弟在學生時代必須自己打工,賺取學費和生活費。每筆收入、開支都記錄得一清二楚,才能確認錢是否夠用。出社會後,進入證券業,客戶知道她記帳功力好,常委託她幫忙計算不同帳戶的股票投資獲利。結婚生子後,她也用同樣的方式管理房貸等家庭支出,為日後的財富累積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什麼記帳有助理財?張玲玲指出,人的記憶並不可靠。特別是消費社會充滿了誘惑,人們常在不知不覺中,順手花掉小錢也不心痛。然而每天1百塊、1千塊的消費,一個月下來就會增加3千到3萬塊的額外開銷。「有人覺得自己開銷不多,錢應該夠用。一記錄,才發現並非如此。」她推薦使用手機App記帳,例如CWMoney等App,可以記錄每筆開銷的類型,方便日後比較。例如,她會將餐飲開銷細分為蔬果、冷凍肉類、早餐、午晚餐外食等多個項目。如此一來,就能確認自己在哪些食物上花最多錢、不同月分的外食成本消長。「記帳記得愈仔細,你才會知道該如何調整預算。」她也建議,記帳時間愈長愈好。畢竟,一年四季的吃穿用度不同,「冬天的衣服就是比夏天貴。」記帳至少一年,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消費習慣。此外,也有些消費是多年才發生一次,像是老家電故障需要修理、退休後想重新整修自宅等,都要提前列入預算。「我還沒遇過記帳一年,沒省到任何錢的人!」張玲玲笑說。記帳最大的好處,就是讓人對數字變得敏感,繼而改變消費行為。像是她有位朋友是多年老菸槍,但記帳3個月後就決定戒菸。「一包香菸的售價不貴,隨手買不算什麼,但一年下來就不得了了!」必做事項二:提高被動收入,讓未來不工作也有錢進帳存到一筆豐厚的存款,就可以離開職場了嗎?張玲玲提到,身邊有些朋友過去收入不錯,也自認存了足夠的退休金。然而,退休後,出門社交、旅行玩樂都要花錢,再加上孩子準備結婚、多年老屋得裝修等非預期支出,讓他們驚覺錢竟不夠用了!「當你沒有固定的收入來源,心情會忐忑、不安。這不是退休後該有的情緒。」張玲玲指出,財富自由有個公式:年度被動收入/年度總開銷。數字大於1,才能安心地退休。達到財富自由的方法,無非是讓分母的開銷變少,分子的被動收入增加。前者可以透過記帳管理,後者則需要有計劃地投資。她回顧自己從上班族到財富自由的歷程。最重要的投資決定,是在35歲時買了期滿領回的年金險。當時股市行情正好,身邊的人大多認為年金險的利率太低,不贊同她的做法。但她認為,老後要過得好,穩定的被動收入比高獲利更重要。「等我股票做不動了、腦筋也不靈光了,年金領回還會固定給我年薪。」不過,她也坦言,2000年時的經濟環境和今日有很大的不同。當時年金險的保費不高,年利率可達7%。在今日的低利環境,市面上已找不到利率如此高的保險商品。儘管如此,創造被動收入、分散風險仍是財富自由的關鍵。她建議,可挑選「低波高息」的基金產品。這類基金商品大多投資波動較小的金融股、資產股等,每年穩定配發現金股息,對準備退休的族群而言是不錯的選擇。如果想投資股票,張玲玲的做法是挑選不同類型產業的龍頭股。例如,半導體類股挑台積電(2330),5G電子類股挑華通(2313)、鋼鐵類股挑中鋼(2002)等。不同產業的公司股價會輪流波動,進而達到平衡風險的目的。她認為,股票是最能對抗通膨的投資工具。因應需求帶動物價上漲的同時,經濟成長也會拉動生產力提高,連帶使得股價長期往上漲。她也直言,只靠削減開銷並非對抗通膨的好方法。「少吃一個雞腿便當省錢,能撐多久呢?挑有潛力的產業進行投資,即便通膨,你的投資組合報酬也會持續增加。」50後有4件事的開銷不要省!健康、社交、學習、旅行過了50歲,身邊有愈來愈多朋友離開職場。張玲玲觀察,除了煩惱錢不夠用以外,退休朋友的煩惱還包括生活失去重心、出現憂鬱或焦躁的情緒。也有人身體出了問題,頻頻進出醫院。她強調,退休後要活得健康快樂,運動、社交、學習、旅行,這4件事的錢絕對不能省。現在她最自豪的成就,不是錢賺得多,而是全身肌肉量增強。以往在辦公室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讓她已是肌少症的高危險群。重訓2年以後,她已經能夠肩扛40公斤的重物。她語重心長地說,「沒錢但健康,我還可以去工作賺錢。有錢不健康,賺再多都只是送到醫院。」做過董事長、總經理等高階主管職位,50後的人生,張玲玲希望重新開始,挑戰從未嘗試過的有趣事物。例如上表演課,學習如何當演員,「我一直好奇怎麼有人可以在幾秒鐘就掉出眼淚!」她哈哈大笑說。此外,定時和朋友聚餐、出門走走、到處遊玩,也是不可少的。她指出,退休後時間變多,學習、旅行、娛樂的預算至少會是退休前的2倍。記帳掌握自己的需求和財務缺口,透過投資累積被動收入,退休才能過得有餘裕。「退休生活是要更怡然自得、愜意暢快,絕對不是更縮衣節食!」原文:擔心,不是退休後該有的情緒!前金融業董事長張玲玲:想要財富自由必做的2件事
-
2022-03-31 癌症.頭頸癌
口腔正常卻流鼻水 確診竟是口腔癌三期腫瘤竄向鼻竇
彰化縣53歲鍾姓男子去年入秋開始鼻塞、流鼻水,到後來說話、呼吸都受影響,到診所檢查左鼻竇紅腫並長出息肉,服藥沒改善,改到衛福部彰化醫院耳鼻喉科求診,息肉竟是第三期口腔癌的腫瘤,鍾男聽了有如晴天霹靂。「那麼多人嚼檳榔,我竟然真的命中。」鍾姓病人說,如果嚼檳榔容易罹患口腔癌,他確實不冤枉,畢竟從10幾歲開始嚼食檳榔,嚼了30多年不曾中斷,可是想一想還真不甘心,為何偏偏他會命中?現在最要緊的是先戒掉檳榔和香菸,希望還來得及。彰化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今天表示,鍾姓病人主訴鼻塞、流鼻水好幾個月,左鼻塞得較嚴重,常要用嘴巴呼吸,也因鼻塞,說話會「大舌頭」讓人聽不清楚,還有小朋友笑「鍾阿伯說外星語」,人際關係大受影響。鍾姓病人一口咬定是鼻竇炎之類疾病,自行噴治鼻塞藥劑,好沒久又發作,到診所檢查發現左鼻竇紅腫長息肉,服藥也沒改善,改到彰化醫院看病,經檢查竟發現是口腔癌腫瘤往上侵犯鼻竇腔造成鼻子症狀,鍾姓病人得知實情大感意外,因為口腔都沒不舒服感覺,一次檢查就確診口腔癌進入第三期,心情十分低落。許嘉方說,經過電腦斷層及病理切片、正子攝影等檢查,發現鍾姓病人的左側牙齦內有一個約4公分的惡性腫瘤,往上穿越骨頭,破壞鼻竇腔引起鼻子不舒服等症狀,鍾姓病人接受放射線治療和化學治療之後,鼻子不舒服症狀改善很多,但對抗口腔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許嘉方表示,研究顯示口腔癌主要是口腔受到長期慢性的刺激,嚼檳榔、吸菸、喝酒、尖銳的蛀牙或不當假牙等都是原因,其中約9成口腔癌患者有嚼檳榔習慣,另有報告指出,嚼食檳榔又吸菸、喝酒,罹患口腔癌機率是一般人的123倍;從各方面的研究及報告來看,嚼檳榔和口腔癌的關係密不可分,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30歲以上有嚼檳榔或吸菸,每兩年可免費1次口腔癌篩檢,有嚼檳榔習慣的原住民提早到18歲就可以接受篩檢。
-
2022-03-28 新聞.元氣新聞
50年老菸槍陳時中宣布戒菸啦 喊口號緊張到吃螺絲
董氏基金會2022年「戒菸就贏」活動今上午宣佈開跑,在董氏基金會義工隋棠號召下,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也與太太組隊報名,太太孫婉玲在報名表親筆簽名,擔任他的「不吸菸見證人」,這是史上第一次有參賽者到現場報名,還代表衛生最高主管機關。陳時中表示,參加過這麼多活動,今天特別忐忑不安,跟著大家喊口號「報名就贏、戒菸就贏」時還頻頻吃螺絲,相當緊張。陳時中表示,張博雅過去曾經交辦他處理一個戒菸計畫,但他當時只答應要負責計畫,沒答應要戒菸。抽菸至今已約50年,沒想過要戒菸,都是為了吸菸而找理由,這次起心動念,特別要感謝董氏基金會。現在菸害防制法修法,目標是希望更多人戒菸,總是要帶頭有起頭的作用,不過「我還真的沒把握會成功。」不過陳時中表示,他相信總要行動才有成功的機會,呼籲年輕人越早開始戒菸越好,年長者只要開始行動就有機會,永遠不嫌晚。陳時中自嘲說「我們這種有抽菸的老男人看起來就會比較老」,希望自己戒菸之後可以像隋棠一樣,十幾年來始終維持凍齡的青春面貌。「怎麼偏偏有人寧願天天花錢損害健康?」前衛生署署長、董氏基金會董事長張博雅表示,「新冠病毒傷害上呼吸道,還要拿菸品來傷害自己的肺,多划不來啊!真是害了自己又害了健康,得了新冠肺炎又更無法救治。」「希望每一位看到陳部長的時候,都要協助他遠離香菸!」張博雅表示,祝福陳時中帶領的衛生福利部,帶動民眾和各個戒菸團體、治療單位,帶給全民更高的健康指標,讓今年的戒菸就贏比賽創下更高的歷史紀錄。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指出,英國牛津大學研究發現,吸菸者感染新冠病毒後,住院風險為不吸菸者的1.8倍;每日吸菸超過20支者,染疫後死亡風險更高達6.1倍。吸菸也會增加新冠病毒經由手向口傳播的可能性,病毒更會藉由傳統紙菸、電子煙與加熱菸的煙霧等氣溶膠傳播。吳昭軍強調,預防勝於治療,呼籲民眾遠離菸害,增強肺部抵抗力,才能預防病毒入侵,至於已經有煙癮者,也應該及早戒菸,可善用國健署提供多元的戒菸管道,贏得健康也有機會贏得獎金。董氏基金會終身義工陳淑麗指出,戒菸就贏比賽從葉金川擔任衛生署署長時開辦至今已有20年,歷年比賽戒菸成效佳,一個月不吸菸率高達七成,一年以後仍追蹤成功的35%。根據活動規定,只要陳時中5月2日到29日一口菸都不抽,進而成功戒菸,就有機會抽中30萬元獎金。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3-13 新聞.元氣新聞
態度轉趨低調 地方縣市只好比照中央規定
行政院擬有條件開放加熱菸,原本多個縣市自治條例中對電子煙與加熱式菸品設有禁止規定,如今態度都轉趨低調,多表示會依中央規定處理。台北市去年才剛通過新興菸品管理自制條例,對類菸品及加熱式菸品訂出限制規定,不過,台北市衛生局昨表示,法律有位階,中央是政策制訂單位,地方是執行單位,衝突時就以中央制訂的法條為主。新北市衛生局表示,中央若修法通過,自治條例與法律規定不符者無效,待中央法規相關配套措施研擬以後,將採取嚴格控管販賣業者並加強查核。桃園市衛生局認為,自治條例就是在填補修法前的空窗期,雖然中央修法傾向開放加熱菸,但自治條例僅規範不得販售給未成年者及禁止在菸害防制法規範場所吸食,未限制不得販售,與母法應無牴觸問題。台中市衛生局說明,中央修法通過後,將參採FDA上市前的審查模式,依健康風險評估,邀專家審查,未來有法可管後,加熱菸都須通過審查才可製造與輸入,台中市將依規定辦理。高雄市衛生局則說,電子煙成份不清楚,無限制標準,但其實比抽香菸危險,至於加熱菸,中央若能公布相關健康風險評估報告,自然就有管理辦法,更符合地方政府的希望。台南市衛生局表示,為避免電子煙及加熱菸等新型菸品危害市民健康,並積極保護兒童、青少年,制定「台南市新型菸品危害防制自治條例」,現進入議會待審議階段,已排定十五日臨時會討論;目前六都只剩下台南市還沒有通過,在中央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通過前,能早日立法保障青少年,後續則視中央修正草案再因應。
-
2022-02-26 養生.聰明飲食
喝茶養生?外國研究:瑪黛茶喝太多 罹癌風險多2倍
多數英國人習慣早上喝一杯英式早餐茶,搭配早餐,且多項研究指出喝茶有益健康。然而,英國太陽報報導,許多外國研究指出,若喝太多瑪黛茶(maté tea)可能使罹癌風險提高兩倍,對身體的傷害等同抽100根香菸。瑪黛茶是種傳統的南美洲草本茶,是將巴拉圭冬青乾燥葉子浸泡水中作成的茶飲。這種茶因為有增強免疫系統等保健功能備受讚譽。然而,大量研究也顯示,飲用過量瑪黛茶可能大幅提升罹癌風險。美國癌症研究協會(AACR)出版「癌症流行病學、生物標記與預防 」期刊(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and Prevention)刊登研究顯示,飲用過量瑪黛茶可能提升民眾罹患肺癌,及食道癌、胃癌、腸癌、胰臟癌和肝癌等消化道癌症風險。專家指出,這是因為瑪黛茶含有多環芳香烴(PAHs),而這種物質也存在於烤肉和香菸煙霧中,可能致癌。他們表示:「飲用大量瑪黛茶增加罹癌風險可能歸因於,以過高水溫飲用這種茶,或是伴隨潛在致癌物。」不過,英國癌症研究基金會資深健康資訊經理史密斯(Nicola Smith)表示:「儘管有很多研究指出飲用過熱瑪黛茶與罹癌風險增加有關聯,但依舊沒有足夠證據可以確認。如果想降低罹癌風險,最好的方法還是均衡飲食。」
-
2022-02-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檢疫所「翻攪外送物」惹怨 王必勝曝1情況:查出違禁品比例高
有網友日前被匡列進集中檢疫所,但收到家人送去的零食和飯菜,不僅巧克力被捏碎,飯菜還有被翻動的痕跡。指揮官陳時中昨天回應,會這樣檢查,是因為先前曾查到毒品。今天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也在臉書貼出影片,表示檢疫所的人員並非所有住民的物品都抽查,僅抽查異樣物,查出違禁品的比例非常高。王必勝在臉書表示,「我們沒有把集中檢疫的住民當犯人,而是當成親人在關心照顧」,但檢疫所畢竟不是自己家,是很多人要一起使用的空間,所以必須要有管理指引,才能維護全所住民及工作人員的健康和安全。他在臉書貼文中也表示,集中檢疫所的作用是隔離及檢疫,不是遊憩休閒渡假,集中檢疫所也是國家檢疫隔離系統的最後一道防線,因此有責任在感染管制、住民健康、公共安全等方面負起責任。集中檢疫所訂有工作指引,其中對於違禁品有明確的規定。這些規定是根據兩年多以來的經驗制定,也依據實際狀況經過多次滾動修正。舉例來說:禁止各類毒品,因其本身就是重大違法,遑論使用或禁斷後產生的各種症狀;禁止酒類,因發生過很多起酒醉吵鬧、健康關懷無法聯繫、甚至需送醫治療;禁煙,是因為常發生床上抽煙燒破床單等易引起火災的事件,同時飄散的煙味也會引起其他住民強烈抗議。另外在執行面上,集中檢疫所安全組員警是依據專業的經驗,從住民的行為模式、送物品的人、物品的異狀…等判斷後進行抽查,查出違禁品的比例非常高。照片或影片是一些實例,不勝枚舉。從王必勝臉書的貼文中,可以看到除了從便當找出菸品,還有從洋芋片等包裝中找出毒品的影片。王必勝接受電訪時表示,雖未統計查出違禁品的比例,但抽到的物品中查到違禁品的比例很高。他解釋,並非所有物品都會檢查。由於檢疫所的安全組員警原本就是員警出身,因此有非常多經驗,會根據狀況抽查。例如,有些檢疫、隔離者本身有菸癮或毒癮,在所期間菸癮或毒癮犯了,因此就會對外面送進的東西多加留意;或是有些送進的物品,例如便當或洋芋片的重量不對勁,一檢查果然就發現菸品或是毒品暗藏在內。王必勝也表示,投訴的民眾經查疑似為南部某檢疫所住民,入住時即替該民眾保管了大量菸品,因無法抽菸數日吵鬧引起其他住民抗議。後從其朋友送來便當飯菜內找出整盒香菸,因此便當送至住民時有點零亂。針對該住民狀況,會請所方提供戒菸貼片並予以關懷,並對他帶來的不便致意。王必勝說,集中檢疫成立以來,已經收住近八萬人次、90萬人日。處理過各類確診、居隔、居檢及專案,住民來自世界各地,包含三教九流各式人等,會秉持專業和信念,堅守這個堡壘,直到疫情結束。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2-15 癌症.頭頸癌
三立董事長林崑海頭頸癌病逝 醫:不手術難撐過2年
「海董」三立電視台董事長林崑海今凌晨2時於高雄榮總辭世,享壽68歲,傳他因頭頸癌末病逝。醫師表示,頭頸癌好發中壯年男性,多因抽菸、嚼檳榔等危險因子所致,若出現不明潰瘍、腫塊或吞嚥困難,應盡快就醫接受手術治療,若僅靠藥物治療「可能撐不過2年」。頭頸癌是許多癌症的總稱,原發部位不同,包含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台北榮民總醫院口腔外科主治醫師楊政杰表示,不同於一般癌症常出現在壯年或老年後,頭頸癌、口腔癌發生時間更早,除了生活習慣、環境因素,近年口腔癌年齡更下降到青壯年。好發於中壯年的「頭頸癌」,台灣男性死亡年齡平均中位數是59歲,因為發病年齡較年輕,平均餘命比起一般男性國人減少近18.3歲,因此被稱為「最短命的癌症」。國外研究指出,許多病患因疫情而延遲治療,恐增加3至9%的死亡風險,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過去也呼籲,癌症進展不等人,勿停止就醫。男性常暴露於菸、酒、檳榔等高致癌因子,故罹患頭頸癌機率相較女性高。楊政杰表示,頭頸癌致癌因子與抽菸、吃檳榔習慣有關,若暴露時間越早,罹患頭頸癌時間也越早,過去統計罹患頭頸癌多為勞工階層,有香菸、檳榔等病史,可能董事長早年為了事業打拼,才有這些習慣。媒體報導林崑海罹患晚期頭頸癌約2年,但不肯開刀,僅接受藥物治療。楊政杰說,像是血液、淋巴癌等會全身循環,很難用局部手術切除,不過像頭頸癌這類的固體癌症,原發部位是固定,都會建議盡量手術切除,畢竟癌症是惡性細胞發展成腫瘤,最好還是手術切除。楊政杰指出,有些患者可能不想接受手術,或身體有重大疾病,包括嚴重心臟病、高血壓或曾經腦中風等,慢性疾病讓患者無法接受麻醉進行手術,則可以選擇放射線治療固體癌症,也能有很好的效果,像是鼻咽癌直接以放射治療效果極佳。楊政杰說,若不手術、不放療,僅採用藥物治療,對於治療固體癌「效果不是很好」,因為藥物只能抑制癌症生長,沒有辦法根治,只有手術切除才有機會治癒,以過去臨床上碰到病人,「若只用藥物治療,撐幾個月、一兩年就很極限了」。只要口腔周圍有異狀,建議應及早就醫治療。楊政杰提醒,若口腔周圍出現潰瘍、破皮、嘴巴張不開、吞嚥或發音困難、或頸部出現不明腫塊,超過2周並未好轉,就有可能是頭頸癌、口腔癌徵兆,應盡快到醫院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千萬不要誤以為嘴破是火氣大延誤治療,建議由醫師判斷,看身體出現不明潰瘍,是否因壓力性、熬夜或因癌症所致。
-
2022-02-07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求好眠?精神科醫:睡前少喝酒、抽菸、滑手機
每逢春節連假過後,門診病患必定增多,睡眠困擾問題占大宗。大致分為兩類患者:一為連夜狂歡,睡眠過少;一為逮到機會,睡到過頭。其實兩者都不對,睡眠可視為身體能量配置與外界晝夜節律的平衡,必須行之中庸,才是王道。改善失眠方法,應安排作息相契合於當下所處的生活模式,讓交感神經的能量在入睡前降低,方是上策;偶爾輔以助眠藥物,是中策;若已到每天必須吃藥才能入睡的程度,實為下策。但即便已到非吃藥不可時,治療上仍不能就此放棄,對大部分的人而言,身體仍具備正常睡眠的恢復能力,可藉由醫者與患者的共同努力,盡可能地把這種能力找回來。至於有沒有什麼非藥物,如健康食品等,能助一夜好眠?其實,應該思考的是什麼東西用了之後會破壞睡眠結構,就應該避免使用。1.睡前飲酒容易失眠:酒精會破壞睡眠的正常結構,就算睡著也是處在淺眠或昏睡狀態,無法啟動身體的自癒模式;若睡前飲酒加上服用助眠藥物,易引發交叉耐藥性,酒癮與藥癮相互加乘下,睡眠障礙會更嚴重。2.睡前抽菸會睡不安穩:香菸中的尼古丁屬於中樞神經興奮劑,會使得大腦在最需要休息的時候不得安穩,有些人為了強迫大腦關機,往往自行加重原有助眠藥物的劑量,此舉相當不智。3.服用助眠藥物後仍滑手機:若離不開手機,丟不下追劇,可想而知,大腦一方面要啟動關機程序,一方面又拚命不讓其關機,最後只得靠加重藥物去強迫關機,這些不好的習慣,會讓身體無法受惠於因睡眠而提供的身心休整。 助眠的藥物,常讓人心生畏懼。這類藥物有輕有重,藥性並不相同,有醫療的必要性,即幫助睡眠;但若在心理與行為上已變成依賴時,則與睡眠的自癒模式背道而馳,反讓藥物被汙名化。
-
2022-01-28 癌症.頭頸癌
那些數據教會我的事/體內缺乏這種酵素 喝酒易提高罹癌風險
歲末年終,聚餐、尾牙、春酒等活動一攤接一攤,熱鬧的場合免不了喝酒乾杯炒熱氣氛,但狂歡過後,除了隔天宿醉的威力,酒精造成的傷害不容小覷!有些人一喝酒就臉紅,被笑稱「關公臉」,其實這是一種酒精不耐症,代表身體代謝功能的解酒酶(ALDH2基因變異)異常,屬於先天的基因缺陷。一喝酒就臉紅要注意!代表身體乙醛代謝力差根據國健署統計,飲酒過量會提高罹患癌症機率、誘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易導致肥胖又傷肝。新光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柳朋馳解說,酒精又稱為「乙醇」,進入身體後會先被代謝成有毒性的乙醛,接著再代謝成無毒性的乙酸,然後排出體外,中間的機轉過程需要一種名為「乙醇去氫酶」的酵素。一喝酒就臉紅的人,是因為先天缺乏代謝酒精的酵素,導致乙醛在體內過量堆積,使血管擴張、酒後臉潮紅。「喝酒後嘔吐難受,是身體發出警告的一種保護作用,吐完後繼續硬喝可能會酒精中毒。」柳朋馳說,酒精會造成全身性的影響,從消化系統到肝臟、腎臟、泌尿道以及女性婦科,免疫細胞來不及修復損傷的組織,讓身體處在發炎狀態,最後反覆發炎而致癌。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已將乙醛列為一級致癌物,有毒性的乙醛若無法正常代謝,就可能引發肝癌、乳癌、食道癌和胃癌。柳朋馳表示,喝酒臉紅並不是代謝循環好,而是少了解酒酵素,亞洲人的體質有近一半缺乏「乙醇去氫酶」,其中又以台灣的比例最高,居世界之冠。這些罹癌高危險群若再加上抽菸的循環效應,更增加了唾液中乙醛濃度。頭頸癌的發生與酒精也有重要關聯,頭頸癌泛指頭部跟頸部以上的癌症,主要是呼吸道及消化道,包含了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喉癌、下咽癌等,近年來,頭頸癌已升上台灣十大癌症第6名。即使是少量飲酒,得到癌症的機會比不喝酒的人高出1.26倍,小酌不一定對身體有益處。柳朋馳強調,嗜「香檳酒」的民眾,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比一般人多出123倍!香菸、檳榔與酒皆是致癌因子,直接刺激黏膜造成癌症,就算少量攝取也等於是慢性中毒。酒精致癌以男性居多 好發年齡有年輕化趨勢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口腔惡性腫瘤已高居男性十大癌症死因中第4名,而頭頸癌病患近75%為中壯年藍領,多數接觸致癌危險物質時間較早,年輕時嗜菸酒或檳榔,導致好發年齡層低。飲酒也是造成肝臟損傷的重要危險因子,酒精的代謝物除了引發肝臟發炎、異常免疫反應之外,也容易因脂肪堆積而形成脂肪肝,提高肝硬化及肝癌風險。酒類熱量高,大量飲酒會造成肥胖,女性經常飲酒、缺乏運動,容易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其中,飲酒的影響又比肥胖大,雖然女性對乳房篩檢的健康意識已有提高,但仍忽略了飲酒是致癌的重要因素。有鑑於未成年飲酒對青少年身心的危害,政府加強宣導「飲酒過量,有害(礙)健康」,2017年的國內飲酒比率略降。另一項國健署公布的國人飲酒調查,台北市、台東縣、基隆縣為前三名縣市,與都會區聚會頻繁、原住民喝酒風氣盛行、港都商船貨運工人的飲酒習慣有關。酒精對健康的危害極大,特別需要節制,少量並在用餐時才飲酒,多喝水讓酒精排出體外。1. 98年資料來源為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食品藥物管理局(前管制藥品管理局)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共同規劃辦理之「民國98年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2. 102年資料來源為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共同規劃辦理之「民國102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3. 106年資料來源為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共同規劃辦理之「民國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4. 有關飲酒係依據樣本個案面訪問卷資料,表中「不曾飲酒」係指「過去一年從未喝過酒(滴酒不沾)」,「曾經飲酒」係指「過去一年內曾飲用各種酒類之百分比(包括保力達B、維士比與藥酒,但不包含煮菜時加的酒或酒精成分已揮發的酒或舔一下)」。5. 表中樣本數採最大可利用值,百分比數值經加權調整。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共同規劃辦理之「民國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資料區間:106年(最新發布日期:2021-01-04)備註:1. 有關喝酒係依據樣本個案面訪問卷資料,表中「不曾飲酒」係指過去一年從未喝過酒(滴酒不沾),「曾經飲酒」係指過去一年內曾飲用各種酒類之百分比。2. 表中樣本數採最大可利用值,百分比數值經加權調整。3. 表中樣本數採最大可利用值,現住地縣市別統計排除1金門縣個案,百分比數值經加權調整。4. 現住地縣市別係依據99年12月25日五都改制後之縣市別分層。製表人:聯合報健康事業部 陳韻如🍺 飲酒適量是多少?🧍 成年男性:每天不超過20克酒精,相當於2罐350ml、4.5%的啤酒、60 ml濃度較高的白酒。🧍♀️ 成年女性:每天不超過10克酒精,相當於1罐350ml、4.5%的啤酒、30 ml濃度較高的白酒。※各國對於「每日建議飲酒量」的標準不一樣,台灣人因身材較瘦矮,且易缺乏「乙醇去氫酶」,柳朋馳建議要更忌口。※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1-12-29 養生.運動健身
久坐不動危害有多大?最瞭解人類身體的哈佛教授揭怎麼坐才不傷身
▌有活動地久坐身體活動和久坐之間的關係相當複雜,所以我們的主動運動量不一定和坐著的時間相當。令人驚訝的是,經常練習的馬拉松跑者坐著的時間和運動量較少的人差不多。事實上,這些優秀跑者通常體力消耗過度,所以往往坐得更久。每個人坐的時間可能相同,但方式和狀況不同,所以我們必須思考不同的坐下模式(例如長時間與短時間)可能對慢性低度發炎有什麼影響。工作時坐著不動、但每天上健身房一小時的上班族會如何?一整天大多坐著但經常短暫起身的人又如何?探究各種久坐模式造成什麼影響的研究大多是流行病學研究,目的是回溯健康、坐下時間、久坐中斷時間,以及研究對象沒有坐著時的活動量之間的關聯。這些研究無法檢驗因果性,但有助於評估風險和提出假設。此外,有些人認為上健身房一小時足以抵消整天坐著的負面影響,這些研究也帶來了壞消息。一項大型研究採集了九百多名男性為期十年的坐下時間、體能和其他變數。一如預期,體能較佳、活動量較大的男性罹患心臟病、第二型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機率,低於體能較差和久坐不動的男性。但在體能較佳的男性當中,坐得最久的一組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等發炎相關疾病的風險比坐得最少的一組高出65 %。另一項含括超過二十四萬美國人的大型研究更發現,中度和激烈活動可降低但無法抵消久坐不動的死亡風險。即使每週從事七小時以上中度到激烈運動,如果經常久坐,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高出50 %。總而言之,許多令人擔憂的研究都指出,即使活動量大又體態健美,坐在椅子上的時間越多,罹患發炎相關慢性疾病的風險就越高,包含某些癌症在內。如果這些結果正確,代表運動本身無法抵消久坐的所有負面影響。我覺得這些資料很嚇人。然而在丟掉工作椅之前,我想知道起身或「動態」久坐為什麼沒有連續久坐那麼傷身?我是不是應該每十分鐘起來做幾下開合跳?還好,令人振奮的消息還是有。一項含括近五千名美國人的長期分析發現,即使坐下時數相同,經常短暫起身者的發炎現象也比很少起身者減少25 %。另一項有點恐怖的研究讓八千多位四十五歲以上的美國人配戴加速計一週,接著記錄其後四年內死亡總人數—大約為總樣本數的5%。可以預見的是,坐下時間較長的人死亡率較高,很少長時間連續久坐的人死亡率較低。事實上,每次坐下很少超過十二分鐘的人死亡率最低,每次連續坐下超過半小時的人死亡率特別高。這項研究有個瑕疵,就是已經生病的人本來就不容易起身活動,但結果仍然指出死亡風險隨坐下總時數以及中間是否起身活動而提高。我天生就喜歡質疑,加上又從事研究工作,因此看到這些令人憂慮的統計數字時,就越常試著改變習慣。我一直想更準時起床,用來做做雜事跟玩狗,也一直想更常使用站立工作桌。但流行病學研究並沒有檢驗因果性。此外,它也沒考慮可能有其他因素擾亂健康和坐下時間之間的關係並據以修正。舉例來說,坐在家裡看電視的時間與健康狀況的關聯,就比坐著工作來得明顯;比較富有的人較少看電視、擁有較好的醫療品質、吃的食物較健康,所以風險較低。要讓我心甘情願地放棄舒適的椅子,得讓我知道「活動地坐著」為什麼比連續久坐來得好以及究竟好在哪裡。我要知道理由,而不只是統計上的關聯。先前曾經討論過,有個可能解釋是短暫活動可以喚醒肌肉,因此防止血液中的糖和脂肪增加。我們蹲下、定時站起或從事出門接小孩或掃地等輕度活動時,會收縮身體各處的肌肉,讓細胞構造動起來。這些輕度活動就像發動汽車引擎但不開出去一樣,可以刺激肌肉細胞、消耗能量、活化或關閉基因,以及啟動其他功能等。必須強調的是,洗碗或做其他輕度雜事每小時比坐著多消耗一百大卡。為了供應這些低強度活動所需能量,肌肉會收縮、消耗來自血液的糖和脂肪。這些活動不算運動,但有些實驗要求受試者在坐著時短暫起身,例如每半小時站起一百秒,就能降低血液中糖、脂肪和所謂「壞」膽固醇的值,因此血液中的糖和脂肪減少,可防止發炎和肥胖。此外,偶爾輕度活動可刺激肌肉,防止發炎及降低生理壓力。最後,肌肉具有推送能力,尤其是小腿肌肉,可防止血液和其他液體積聚在雙腿,不只血管如此,淋巴系統也是如此。淋巴系統就像排水溝,負責輸送體內各處的廢棄物。這些液體最好不斷流動。長時間久坐不動會增加腫脹(水腫)和血管中形成血栓的風險。因此,蹲下和其他動態坐姿能讓肌肉間歇活動,尤其是小腿肌肉,有助於腿部血液循環,因此可以比較健康。另一種在久坐時維持動態的方法是做些小動作,或是研究人員口中硬梆梆的「自發性身體活動」。我一向很難靜下來,所以很奇怪有人竟然受得了連續坐著好幾小時不動。顯而易見地,做小動作的習慣或許有部分是與生俱來的,但效果可以維持很久。艾瑞克,拉維辛(Eric Ravussin)在一九八六年一項著名研究中,要一百七十七人在長三公尺、寬三公尺半的密閉空間裡待上十二小時(每次一人),測定他們消耗多少熱量。讓研究人員驚訝的是,做小動作的受試者每天消耗的熱量,比坐著不動的受試者多出一百至八百大卡。其他研究也發現,單單只是坐著做些小動作,每小時就能消耗多達二十大卡,而且能促進血液循環的程度,讓血流通往靜止不動的手臂和大腿。有項研究甚至發現,扣除其他形式的身體活動、吸菸、飲食和飲酒量等因素影響後,做小動作者的總死亡率低了30 %之多。 總而言之,「定力」或許能提高生產力,但無益於健康。但在後工業化國家,必須不斷盯著螢幕的工作越來越多。我們是不是應該趕快訂購站立工作桌? ▌我們應該怎麼坐和坐多久?在許多關於坐著的誇大說法中,最極端的應該是「久坐是吸菸的接班人」。香菸給人新奇感受、容易上癮、昂貴、味道難聞、有毒性,是全世界最可怕的殺手;但坐著不僅歷史悠久,還絕對自然。更重要的是,問題不是坐著本身,而是連續好幾個小時坐著不動,加上運動量極低甚至是零。如果古代人類祖先的習慣與現在的狩獵採集者和農民一樣,那麼他們每天大概會坐上五到十小時,與現在某些(非全部)歐洲和美國人一樣。但他們不坐著時,身體活動量相當大,而且這些沒椅子的祖先要休息時並不是坐在有椅背的椅子上不動,而是蹲著、跪著或坐在地上,同時持續做些小動作,大腿、小腿和背部肌肉的活動量與他們站立時大致相同。況且哈札人每次坐著、蹲著或跪著時通常只有十五分鐘。此外,如果人類祖先與現在的非工業化人類的生活型態類似,那麼他們坐下時通常會做些家庭雜務,或是照顧小孩,所以會經常起身。整體說來,他們坐著時沒有那麼靜止和持續,而且不會讓人每天減少好幾小時的身體活動。桌前工作在可預見的未來仍會繼續存在,所以站立工作桌被宣傳成對抗久坐的利器。這些行銷話術把少坐和增加身體活動混為一談。站立不是運動,而且目前還沒有設計完整、執行仔細的研究,證明站立工作桌對健康有明顯助益。此外,可別忘了,雖然有許多流行病學研究發現久坐十二小時以上的人死亡率高於坐得少的人,但前瞻性的研究尚未證明工作時坐得較多(職業久坐)會使死亡率提高。一項為期十五年、對象超過一萬名丹麥人的大規模研究發現,坐著工作的時間和心臟病沒有明顯關聯。另一項規模更大、針對六萬六千名日本中年上班族進行的研究結果也相仿。相反地,坐著無所事事的時間卻與死亡率有關。這代表社經地位和早晨、傍晚和週末運動習慣對健康的影響,大於我們平日坐在辦公室裡的時間。於此同時,關於久坐的誇張說法也可能是個迷思。有多少人提醒過我們要記得坐正,不要彎腰駝背?這個老生常談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末德國整形外科醫師弗蘭茲.史塔菲爾(Franz Staffel)。工業革命後,越來越多人長時間坐在椅子上工作,史塔菲爾擔心這些姐妹臀部前移、挺直下背部的姿勢不正確。他擔憂地認為脊椎在我們坐著時應維持正常站立時特有的雙S形曲線,並且提倡椅子應該支撐下背部,藉以促使我們坐正(如圖5中右邊數來第二人)。幾十年後,瑞典人體工學先鋒本特.艾克布倫(Bengt Åkerblom)和學生支持史塔菲爾的看法,他們以X光拍攝坐在椅子上的人,同時測量他們的肌肉活動。結果大多數西方人,包含大部分的醫療專業人員,都認為下背部有曲線但上背部平直的椅子能避免背痛。 不過科學證據否定了這個現代文化規範。有個重要線索是有靠背的椅子雖然會助長彎腰駝背,但世界各地沒椅子的人類也普遍採取挺直下背部和彎曲上背部的舒適姿勢,如圖5所示。許多反對彎腰駝背的生物力學論證也被一一推翻。但最能說服懷疑者的是有數十篇詳盡的統合分析和系統性文獻回顧,徹底爬梳並嚴格評估了每一篇探討坐姿與背痛的研究。我坐下來閱讀這些論文時感到十分驚訝:探討這主題的所有優秀論文,幾乎都沒發現習慣性縮腿或彎腰駝背坐姿與背痛有關的確定證據。此外我也很驚訝地發現,沒有明確證據可以證明坐得較久較容易背痛,或是使用特製坐椅或經常起身可防止背痛。相反地,最能防止背痛的方法是鍛鍊下背部,讓肌肉不易疲勞。因此背部較強壯、不易疲勞時,姿勢比較容易正確。換句話說,我們搞錯了因果關係。背痛專家基蘭.歐蘇利文(Kieran O’Sullivan)曾跟我講:「良好的姿勢主要是環境、習慣和心理狀態的展現,而不是對抗背痛的法寶。」 所以讀者們若因為自己坐著、甚至彎腰駝背而感到罪惡或擔憂,請記住演化不僅使人類活動,也使人類坐下。我們不需怪罪椅子、批評自己彎腰駝背或沒有蹲下,而是該試著想辦法坐得更具活動性、避免長時間不動、大膽做些小動作,而且不要因為坐下就不運動或減少身體活動。這些習慣可防止或緩和有害健康的慢性發炎。此外,必須重複的是,我們看到關於久坐的恐怖統計數字,主要來自於坐著無所事事的時間。※ 本文摘自《天生不愛動:自然史和演化如何破除現代人關於運動與健康的12個迷思》。《天生不愛動:自然史和演化如何破除現代人關於運動與健康的12個迷思》作者:丹尼爾.李伯曼 譯者:甘錫安出版社:鷹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28
-
2021-11-06 養生.生活智慧王
樂齡族群五倍券怎麼用最「聰明」?理財專家出妙招教你這樣使用
樂齡族群五倍券怎麼用最「聰明」?許多熟女族群選擇把五倍券拿去百貨公司參加周年慶,若選擇數位綁定,還可配合周年慶的信用卡回饋,理財專家更出妙招,認為「最划算就是和子女換現金」。百貨周年慶有各種好康回饋各大百貨業者在10月初周年慶起跑時,就祭出各式各樣五倍券回饋方案,最高回饋7000元。例如,統一集團的時代百貨與夢時代,最高持紙本券5000元,就可兌換7000元抵用券;微風廣場則不限紙本或數位,消費5000元就贈價值7000元的會員點數與來店禮。有民眾綁定數位五倍券,看準百貨公司周年慶折扣、適用於數位五倍券的回饋,再加上信用卡的周年慶合作回饋活動,以三重優惠買下較高價的商品,例如蘋果筆電、高級家電等。也有民眾分享,用五倍券買了全家女性成員要用的全年保養品,因為信用卡是入帳後回饋,因此他選擇分期付款,這一期入帳後,下一期產生五倍券回饋額度,推估就會扣掉分期付款要付的卡費,等於不用「花五千元後,還要再刷五千元用掉回饋金」。保健品也受樂齡族群歡迎吃的保健品也受到樂齡族群歡迎,電商業者調查,五倍券推出後的四大熱門商品,保健食品居首位,其他則是3C、旅遊享樂、居家用品類。保健品牌也不放過商機,例如台鹽到年底前皆有「振興5倍,台鹽再加倍」活動,到門市無論使用數位或實體券,憑3000元振興券買5000元原價商品,再加贈1000元折價券;5000元振興券買8500元原價商品,再加贈1500元折價券。量販店優惠大禮包拚實用量販店包括全聯、家樂福等,都推出誘人優惠,也是實用的選擇。其中,又以全聯舉辦的時間最久,投入回饋預算高達三億元,除了用紙本五倍券單筆儲值PX Pay滿1000元,就加贈價值50元的500福利點外,還贈「振興大禮包2.0版」,再抽一萬元振興福利金共1000名。年輕族群喜歡拿來看電影的藝Fun券,樂齡族群可以用來買書,藝Fun券同時也適用各大線上售票系統,以及愛票網。不想動腦可和子女換現金不過,理財專家也建議,如果樂齡族群不想計算五花八門的優惠方案,可以拿五倍券和子女換現金,年輕人運用方法更多元,不失為雙贏方法。動滋券 可以這樣用在所有加碼券中,許多樂齡族群收到動滋券,是最不知道怎麼使用的。由於這次動滋券排除購買運動用品的選項,如果對健身房或運動課程沒需求、對觀賞體育賽事也沒興趣,幾乎想不到能用在什麼地方,甚至有的就直接交給子女使用。不過,動滋券有一些沒有說出來的適用店家,正適合高齡族群。在動滋券的店家適用名單中,可以看到全台有零星幾間「spa館」可以使用,在台北也有「整復」院所可用動滋券,都很適合熟齡族放鬆、保健身體。另外,線上售票系統包括ibon、FamiTicket、拓元、年代售票,也都適用動滋券,線上經營、高雄與台中有實體門市的愛票網,也同樣能使用動滋券。樂齡族使用常卡這3關五倍券上路後,樂齡族最常使用的地點大多集中在實體通路,其中全聯、家樂福、百貨商場是最常使用的地點,雖然政府強調,五倍券使用等同於現金,但仍有不少樂齡族遇到小小困難。家樂福與全聯都表示,樂齡族使用五倍券絕大多數都是以紙本券做消費,主要原因在於紙本使用方式單純,且購買的商品價格,大都超過單張面額,只需要再補差價,若有樂齡族想要找零,結帳人員多做說明即可。百貨公司中,遠百也說,業者針對五倍券推出不少優惠,但數位綁定受限中央無法克服系統整合,消費者只能以「數位標章」及「消費門檻簽單」做為兌換憑證,因此年輕族群使用比率較高,而紙本馬上回饋,較獲樂齡消費者青睞。遠百就表示,紙本五倍券等同現金支付,樂齡族使用上較無困難,有客人拿了6份紙本振興五倍券採購孫子玩具,也有客人單次付了10份紙本振興五倍券,買了平常不易入手的10萬多元高單價機能型床墊。1.想買菸,不行!使用紙本五倍券雖然單純,但在使用範圍與搭配優惠上,還是有不少樂齡族覺得「卡卡」。家樂福表示,遇到最多的問題在於,有很多樂齡族想用五倍券購買香菸,但根據規定,不管是五倍券還是超商、超市禮券,都不能用來買菸,五倍券雖然效力等同現金,但還是有所限制。2.和其他券易搞混家樂福也說,有不少樂齡族,常會搞錯五倍券面額,在結帳時就需要同仁多做說明,但並不會造成太大困擾,反而是有很多樂齡族,會拿著與五倍券一同發放的好食券、動滋券、藝Fun券來消費,這就需要多花點時間解釋告知。但樂齡族使用五倍券卡關最多的,還是在於數位券上,有不少民眾在一開始就幫家人進行數位綁定,因此樂齡族比較不熟悉消費流程,會花比較多時間結帳。事實上,的確有很多長輩根本不知道數位五倍券要如何使用。3.數位綁定刷錯卡遠百就表示,數位五倍券綁定的是信用卡,消費時必須使用綁定的卡,因此有不少長輩會刷錯卡,若刷到沒有綁定的那張卡,就只能重新結帳。此外,遠百也說,樂齡族的消費者最常問的問題就是還剩多少錢可買東西,主要是因為長者不太會使用五倍券線上查詢功能,而這必須要由銀行每月帳單查詢,並非由百貨端可以查詢。但遠百也指出,樂齡族會在五倍券使用上卡關,其實幾乎都只是小問題,只要員工訓練做的好,對於樂齡族的疑惑能感同身受,被詢問後都能迎刃而解,彷彿百貨社區大學,彼此相互討論學習。全聯說,全聯的客群年齡層相對較高,但由於之前積極推動行動支付PX Pay,絕大部分民眾已經建立使用習慣,而針對樂齡族,全聯提供PX Pay與實體卡會員可使用紙本五倍券,購買振興福利金方式,不僅可避免找零的狀況,也讓樂齡族可方便攜帶使用消費。全聯也說,門市還可以使用綁定數位五倍券的信用卡消費,但必須要有配合的中國信託、國泰世華等12家銀行信用卡才可使用,而這方面門市人員也會引導使用,以減少樂齡族使用上的不便。
-
2021-08-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林口、陽明檢疫所搜出毒品 陳時中:別以身試法
避免國際疫情延燒至國內,國內仍嚴守邊境,不過有民眾抱怨入住要查行李,「把旅客當犯人看」,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今於臉書PO文指出,昨日在2處集中檢疫所查到2起藏有毒品案例。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特別點名林口、陽明兩間檢疫所,針對家屬送物品夾帶毒品已開始調查,呼籲家屬不要以身試法。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要求自英國、印度等八國,屬於高風險國家入境的旅客,需入住集中檢疫所,但先前不斷傳出,入住需檢查行李「把旅客當犯人看」屢遭抱怨。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在臉書表示,檢疫所檢查行李常被抱怨,但昨天在兩處集中檢疫所,查到有兩起,由親友送來的物資中,藏有毒品的案例,也因為有檢查,才能維持集中檢疫所的安全與秩序。陳時中說,林口檢疫所、陽明檢疫所,有家屬送物品夾帶毒品,目前檢調已經開始做調查,特別呼籲檢疫所檢查嚴格,不要以身試法。至於林口、陽明山檢疫所帶毒品,是否為國內首例?陳時中說,先前查緝集中檢疫所,有多起攜帶違規物品案件,當中是否有攜帶毒品,需要再查。他記得指揮中心有規定,集中檢疫所不能帶火柴、香菸、酒類等,因此特別體醒,一定會查驗行李,不能有僥倖心態,且毒品更牽涉刑法。
-
2021-07-30 該看哪科.耳鼻喉
天熱吃冰消暑小心誘發鼻過敏! 吃完冰品出現「2症狀」要節制
近來天氣炎熱,防疫在家叫外賣、點手搖飲或是冰品,是許多人的消暑選擇,但如果本身是過敏體質的患者恐怕吃不消,可能引發各種過敏症狀,如咳嗽、流鼻水、鼻塞等,疫情期間可能以為自己不小心染疫,驚恐不已!對此,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提醒,除了塵蟎、灰塵等常見過敏原,冰品或香菸也屬於誘發過敏的刺激物,因此要注意有所節制。 貪涼吃了太多的冷飲、冰品 易誘發鼻過敏 李宏信指出,流鼻涕、打噴嚏、鼻塞是鼻過敏的典型症狀,雖好發於季節變換之時,但在夏季期間,若貪涼吃了太多的冷飲、冰品,也可能會誘發鼻過敏,尤其是氣喘患者更要注意,應避免為了一時的口腹之欲,吃進太多冰冷食物,加劇過敏症狀。李宏信表示,由於鼻過敏患者的鼻神經及血管分布較一般人密集,遇到冰冷食物的刺激,會促使血管及氣管收縮,若吃完冰品有頻繁打噴嚏、咳嗽的現象,排除感冒因素,就有可能是鼻過敏發作,因此在家防疫,飲食也要有所忌口。鼻子的功能連大象都知道,其一為嗅覺的功能,除非是受到特別的病毒感染,像這次流行的新冠病毒使其破壞而失去嗅覺之外,大部分都不會有毛病。其二為呼吸功能,與生命生存有很大的關係,鼻子內的鼻甲、粘膜是個像香腸大小的海綿體組織,當中充滿豐富的微血管,主要作用是外部空氣進入肺部的調節器,外界空氣太冷會充血腫大,使空氣加溫進入肺部,外面空氣太熱則血管收縮,即冷脹熱縮的作用。 降低鼻過敏復發 這些事情要做到鼻子過敏者因內部神經過度發達,略越受溫度高低不同的刺激,就會產生冷脹熱縮的作用,刺激太大就會產生鼻黏膜腫大而鼻塞、流清水鼻涕、打噴嚏等過敏症狀,有些人鼻黏膜神經過度發達,是遺傳性、家族性的,這種體質的人也會受氣溫變化影響,產生過敏症狀,特別是現在疫情流行期間,缺乏運動也容易有鼻過敏症狀,可以多吃人蔘、粉光蔘、麻油等熱性食物,針對長年有鼻過敏者,輕者服用過敏藥物即可控制,尤其長效性抗過敏的組織胺等,都有很好的效果。李宏信進一步指出,鼻過敏發作時,鼻子會發癢而噴嚏連連,導致鼻腔中的血管充血,而使鼻黏膜腫大,因此還會引發嚴重的流鼻水、鼻塞等症狀,患者生活大受影響。鼻過敏一般常見用類固醇、抗組織胺等藥物治療,也有快速見效的鼻噴劑可使用,但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方式,容易產生藥物依賴、抗藥性等後遺症。雖然還有雷射、電燒、紅外線等手術方式可選擇,通常只對一般鼻病有效,無法改善嚴重鼻過敏。家醫科醫師李政道強調,除了藥物、手術治療鼻過敏,患者也可檢驗自己對哪些過敏原,如:塵蟎、灰塵、黴菌、動物毛髮、香菸、花粉等過敏,盡量避免於日常生活中接觸。此外,均衡飲食、規律作息與運動,更是不可少的生活好習慣,相輔相成,才能降低鼻過敏復發。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台灣超過2百萬人罹糖尿病!40歲以下患者增 醫警告:每天1杯飲料最可怕 ·透明鼻水流不停? 醫曝「4面相」小心是過敏性鼻炎
-
2021-05-31 醫療.腦部.神經
世界無菸日/李俊泰:尼古丁嚴重影響腦神經,腦中風、失智症者更應遠離菸
70多歲的塗先生,吸菸歷史長達40餘年,而且菸、酒、檳榔樣樣都來,血壓居高不下,有一天突然單側肢體無力、臉歪嘴斜,急診診斷為急性缺血性中風,緊急插管後在加護病房住了一周,才轉至普通病房病,但不料沒隔幾天突發胸痛,原來是心肌梗塞,又緊急接受心導管檢查及支架置放手術,才救回一命。長年吸菸的塗先生正是中風和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在鬼門關前連走兩遭之後,主治醫師力勸他戒菸並展開戒菸治療,最後塗先生終於戒菸成功,不但一逐步找回健康,家人間的關係也大為改善。國防醫學院教育長、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李俊泰,正是塗先生的主治醫師,他說,多年來在三總神經內科收治過許多像塗先生一樣的腦中風患者,發現他們對各種危險因子缺乏正確認識,甚至不知道吸菸是最嚴重的殺手,因此每次看到別人吸菸,總讓他百感交集,更認為神經內科醫師對戒菸醫療責無旁貸。他解釋,人體的腦神經要依賴氧氣和葡萄糖才能正常運作,但香菸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會影響氧氣供應、造成血管收縮,進而嚴重影響腦神經,因此神經內科的腦中風、失智和巴金森氏症患者,更應該遠離香菸。李俊泰以失智為例說,失智以高齡者居多,國際失智症協會(ADI, 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提出的全球失智症報告指出,65歲以上男性的吸菸率高達22.3%,而65歲以上的老人中,吸菸者罹患失智的風險更遠高於已戒菸或從未吸菸者。多項國際研究也發現,吸菸是缺血性腦中風與蜘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危險因子,缺血性腦中風的男性患者中,吸菸盛行率高達57.7%;尤其中風病患有很高的再中風機率,若能戒菸,將可降低三成的再度中風風險。因此,腦中風醫學會近年來全力推動戒菸,發動醫師在診間協助腦中風病人戒菸,醫學會並為會員辦理戒菸醫師認證,更鼓勵會員參與「獎勵提供心血管疾病病人戒菸服務」競賽。李俊泰強調,為病人控制致病的危險因子,是每一個神經內科醫師的使命,而且提早戒菸,就是提早預防中風和失智等疾病,對日漸走向高齡化社會的台灣非常重要。李俊泰也說,香菸中的尼古丁會為人帶來短期的情緒穩定、注意力集中,但長期下來,腦神經會被尼古丁控制,進而成癮,因此許多患者戒菸時常出現暴躁、憂鬱等戒斷症狀,這時格外需要醫療專業的協助,更需要家人的支持和鼓勵,「這是一場漫長的拔河比賽,戒菸者一定要為了自身的健康,堅持到底。」
-
2021-05-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界無菸日/薛光傑:吸菸者很容易感染COVID病毒,感染了也易重症
戒菸永不嫌晚,只要肯行動,一定有效果。高雄榮總戒菸治療管理中心主任、家醫科主治醫師薛光傑表示,癮君子只需停止吸菸兩三天,肺部的一氧化碳濃度即可下降,而戒菸時間愈長,各種慢性病和癌症的發病機率也愈會下降。高雄榮總自2002年起開辦戒菸門診,身為家醫科主治醫師的薛光傑,從那時便站上第一線投入菸害防治,一手規畫了一系列的戒菸療程與衛教,在家醫科門診協助民眾戒菸,2006年起更擔任董氏基金會顧問,協助訓練菸害防治志工。他說,推動戒菸20年來,常發現許多癮君子對戒菸缺乏恆心,他們更會因為看不到馬上的效果便輕易放棄,「但其實只要肯戒菸,一定可以看到各項生理指標的進步。」薛光傑表示,香菸中的尼古丁會讓人體分泌大量的腎上腺素,造成血管收縮和心跳加快,但只要停止吸菸20分鐘,血壓與心跳可恢復正常,如果兩三天不吸菸,肺部的一氧化碳濃度會跟著,如果戒菸能再維持兩三個月,肺功更會明顯好轉。老菸槍若持以恆戒菸半年以上,心臟病發病機率會減少一半,如果再進步到五至十年不抽菸,罹癌機率也會降低一半。薛光傑也說,香菸的尼古丁等同毒品,再加上香菸取得容易,因此吸菸比大麻、安非他命更容易成癮;而戒菸者也會出現戒斷症狀,包括情緒起伏、暴躁、憂鬱、失眠等,因此吸菸的人很難靠著意志力戒菸成功,一定要尋求專業協助,從用藥治療與衛教指導雙管齊下。現在全台灣有兩千多家醫療院所開設戒門診,還有三千多家戒菸藥局,都可以提供戒菸資源。 除了醫界和癮君子本身的努力,薛光傑建議國家政策也應介入,當務之急是調高菸品價格,以價制量,降低民眾買菸吸菸的意願。他說,相較於美國一包香菸十多元美金、紐澳一包香菸相當於台幣六七百元,台灣香菸平均一包百元左右,實在太便宜。在新冠疫情嚴峻之際,薛光傑特別提醒,COVID-19本就是一種攻擊肺部的病毒,而吸菸者肺部的ACE-2含量較高,ACE-2正是COVID-進入肺部的主要受體, 也因此吸菸者很容易感染COVID病毒,感染之後形成重症和死亡的風險都遠高於非非吸菸者,例如日本喜劇明星志村健長年吸菸,一感染新冠肺炎不久,就快速惡化為重症去世。尤其全台正進入防疫三級警戒, 民眾在戶外必須戴上口罩,但常有癮君子為了吸菸拿下口罩。薛 光傑表示,這是「雙重風險」的行為, 一來是因拿下口罩很容易感染病毒,二來吸菸者原就是感染病毒的高危險群,拿下口罩後更容易散播病毒,增加別人染疫的風險,因此在這段三級警戒的非常時期,吸菸者此時千萬不要拿下口罩吸菸,更是戒菸的好時機 。
-
2021-05-31 醫療.心臟血管
世界無菸日/葉宏一:心血管疾病的癮君子戒菸,發病率可降三成
心血管疾病盛行,多數患者都會積極控制三高,心臟科醫師提醒,除了留意三高之外,戒菸更是當務之急;因為吸菸會造成動脈硬化、血管收縮和血管栓塞等問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癮君子若能有效戒菸,發病率將可降低三成,效益比控制三高還大。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馬偕醫院總院副院長葉宏一表示,台灣的吸菸盛行率雖逐年下降到13%,吸菸人口卻日漸年輕化,連帶造成心肌梗塞年輕化的趨勢,心血管學會的追蹤研究便發現,心肌梗塞患者的吸菸率多達40%到50%,30歲以下心肌梗塞者的吸菸率更高達70%。葉宏一說,這是因為香菸中的尼古丁進入人體後,會引發心跳加速、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增加高血壓,血管栓塞的機會,成為血管阻塞、心臟衰竭和心律不整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亞太地區的研究資料顯示,吸菸者比起不吸菸者,罹患心血管疾的機率要多出50%。因此,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來說,戒菸是控制病情的最有效方法。葉宏一就曾收治一位吸菸的高血壓患者,原本要固定用四種降血壓藥物,但成功戒菸之後,三酸甘油脂指數即從800降到200,服用藥物也減到只需要一種。葉宏一近年大力推動專科醫師投入戒菸療程,來自一份專科醫師的使命感。他說,以前醫界推動戒菸多集中於戒菸專科門診或家醫科,但學會於107年承辦心血管疾病防治人員練計畫時,參考文獻發現,戒菸對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效益比控制三高更大。戒菸門診和衛教師也常向他反映,不少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菸槍總會振振有詞有辭:「我的主治醫師又沒叫我戒菸」,於是學會決定,不如由心血管專科醫師在治療過程中主動介入,直接掌握患者資料,協助戒菸。107年起,在葉宏一的號召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結合心臟病學會、糖尿病學會等八大醫學會,一起推動心血管專科醫師的戒菸訓練計畫,開辦醫師戒菸訓練課程,同時辦理「獎勵提供心血管疾病病人戒菸服務競賽」,各大醫院都積極響應。葉宏一細數三年來的豐碩成果,非常欣慰。他說,第一年先集中在心臟內科,協助了1000名患者戒菸,第二年擴大至腦中風科,戒菸人數達2200人,第三年又加入糖尿病科,戒菸人數成長至3700人,三年來的戒成功率也從20。4% 逐年成長至28.3%和 34.7%,今年起再增加腎臟科,未來要讓戒菸的種子在更多的專業科別開花結果。葉宏一說,吸菸不但有害心血管健康,在新冠疫情嚴峻的今日,吸菸者更是成為新冠重症的高危險群,這是由於COVID-19病毒進入細胞後,人體中的ACE-2是病毒的重要受體,而吸菸者體內的ACE-2最多,一旦染疫便格外容易成為重症者,再加上吸菸者的肺部功能原就不佳,以致於死亡風險遠比一般人來得高,因此癮君子一定要盡快戒菸。
-
2021-05-31 慢病好日子.慢病預防
慢病主題館【治療】世界無菸日|慢性病患就地戒菸 成功率6成
台灣吸菸盛行率十三%,但心血管、神經、胸腔等專科醫師一致表示,吸菸是各種慢性病的高度危險因子,若不盡早戒菸,慢性病隨時來襲,更影響治療成效,近年各大醫院專科推動慢性病患者在專科診間就地戒菸,不但疾病發作風險下降,戒菸成功率最高可達六成。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馬偕醫院總院副院長葉宏一表示,台灣心肌梗塞患者的吸菸率達四十%到五十%,尼古丁會造成動脈硬化、血管收縮和血管栓塞等問題,心血管疾病患者若能戒菸,發病率將可降低三成,效益比控制三高還大。高雄榮總院新陳代謝科主任朱志勳也說,吸菸會影響胰島素的分泌,干擾對血糖的控制,增加糖尿病發作的風險,更會造成併發症,包括蛋白尿、腎臟和心臟功能衰退、眼睛病變與神經病變等,更嚴重的是血管循環惡化,導致腳部傷口潰爛,到最後發生糖尿病患者最怕的噩夢─截肢。台灣腦中風學會、三總醫院神經科部主治醫師李俊泰解釋,腦神經要依賴氧氣和葡萄糖才能正常運作,香菸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會影響氧氣供應、造成血管收縮,進而嚴重影響腦神經,因此腦中風、失智和巴金森氏症患者,一定要遠離香菸。以往各醫院開設戒菸門診,只能被動等待癮君子上門,或由各專科轉介有需要的患者到戒菸門診,但患者轉介後的戒菸成功率很低。台中榮總的調查顯示,參與戒菸門診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仍有五十%斷斷續續在抽菸。台中榮總去年成立戒菸治療管理中心,推動「渥太華模式」,心臟科、新陳代謝科、腎臟科、胸腔科、精神科等主動出擊,醫師門診時把戒菸併入疾病照護常規流程,讓患者「就地戒菸」,戒菸成功率達六十%。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等八大醫學會合作推動心血管專科醫師的戒菸訓練計畫,辦理戒菸服務競賽,三年來共協助近七千人戒菸。【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5-31 醫療.心臟血管
世界無菸日/老菸槍戒半年 心臟病發機率減半
癮君子想靠意志力戒菸總是失敗,或因為感受不到戒菸效益而放棄。醫師提醒,香菸中的尼古丁會讓人成癮,靠意志力戒菸的成功率只有三%,因此一定要尋求專業醫療團隊協助,戒菸的效益立即可見,只要停止吸菸廿分鐘,血壓和心跳即可恢復正常。高雄榮總戒菸治療管理中心主任薛光傑表示,香菸的尼古丁等同毒品,雖會為人帶來短期的情緒穩定、注意力集中,但比起大麻、安非他命更容易成癮;而且戒菸者也會出現戒斷症狀,包括情緒起伏、暴躁、憂鬱、失眠等,因此很難靠著意志力戒菸成功,必須透過專業協助。台中榮總戒菸治療管理中心主任傅彬貴也說,民眾若只靠個人意志力戒菸,成功率僅三%,但醫護團隊從用藥治療與衛教指導雙管齊下,成功率一定會比較高。薛光傑說,只要停止吸菸廿分鐘,血壓與心跳可恢復正常,如果兩三天不吸菸,肺部的一氧化碳濃度會跟著下降,如果戒菸能再維持兩三個月,肺功更會明顯好轉,老菸槍若持以恆戒菸半年以上,心臟病發病機率會減少一半,如果再進步到五至十年不抽菸,罹癌機率也會降低一半。高雄榮總新陳代謝科主任朱志勳則建議,戒菸一定要尋求專業協助,國健署已啟動二代戒菸,可提供藥物和衛教團隊等輔助,各大醫院都願助民眾戒菸。
-
2021-05-10 癌症.頭頸癌
嘴破、牙齒動搖別輕忽!出現6種徵狀小心是癌警訊
依衛生福利部108年死因統計,口腔癌佔所有惡性腫瘤發生率的第5位,好發年齡多集中在40-70歲之間,且近年來年齡有下降趨勢,臨床上不乏二、三十多歲的案例,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 口腔癌危險因子  出現這些症狀要警覺 衛生福利部樂生療養院耳鼻喉科欒智偉主任指出,造成口腔癌及癌前病變的風險因子有檳榔、香菸、酒精類飲料、不良之口腔衛生與假牙、食用辛辣食物等易造成口腔內長期刺激之生活習慣。此外,當口腔內有不正常的腫脹、潰瘍或硬塊,產生不明原因的疼痛或麻木;在沒有刺激的情況下(如刷牙、剔牙),出現不明原因的出血,黏膜表面出現白色或紅色的斑塊;而上述症狀超過10 天以上都沒有癒合,即有可能是口腔病變之症狀。 口腔自我檢查 6重點需注意 欒智偉主任分享,除每半年到一年看醫師作口腔健康檢查,平日也要注重自我檢查,口腔健康檢查的重點:(1)注意口腔黏膜有沒有顏色或外表形狀改變,如白斑、紅斑。(2)超過二週以上尚未癒合的慢性口腔黏膜潰瘍。(3)口內或頸部任何不明原因的腫塊。(4)注意舌頭的運動和知覺。(5)顎骨的局部腫大造成臉部不對稱,牙齒動搖及知覺異常。(6)口腔黏膜之知覺,如燒灼感與張口度變小。早期發現存活率高 符合免費資格定期篩檢快去做口腔癌若早期發現存活率高,政府已針對有抽菸或嚼檳榔(含已戒)之30歲以上民眾,以及18歲以上未滿30歲之原住民,每兩年一次免費篩檢。欒智偉醫師強調,早期發現的個案高達8成,治療方式多以手術及放射線治療為主;初期口腔癌治療5年存活率有7成以上,如延宕病情到第三、四期,存活率就降至5成5以下。因此,一般民眾必需認識口腔癌的癌前病變及早期症狀,為了自身健康和家人的幸福,民眾應提高警覺。(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嗜吃2國際致癌物,恐早20年過世 ! 口腔「5警訊」罹癌機率高 ·3行業最易罹患口腔癌! 菸、檳榔危險因子快戒掉
-
2021-04-21 焦點.元氣新聞
30年老菸槍 每天1.5包菸差點讓他見神仙
南投縣名間鄉65歲陳姓農友菸癮大,每天抽1.5包菸,30年如一日,未料上周下田採收鳳梨時,突然覺得胸口悶痛、盜汗、無力,以為自己中暑,至鄰近醫院就醫,經心電圖檢查發現疑是心肌梗塞,立刻轉往南投醫院手術,及時挽回性命。衛福部南投醫院指出,急性心肌梗塞成因為供應心臟肌肉營養的血管突然發生阻塞,心臟功能也突然間遭受重大影響,無法正常收縮,嚴重時恐迅速危及病人生命,因此搶救治療得跟時間賽跑,而陳姓患者到院後僅剩不到60分鐘救治時間。南投醫院心導管中心主任嚴元鴻說,該患者右冠狀動脈近端完全阻塞,心臟功能大幅受影響,還好院內急診、檢驗、護理等團隊合作迅速完成前置步驟,確保病患生命徵象穩,隨即並進行心導管治療,但術中狀況極度不穩定,生死一瞬間。陳男在治療過程中連續發生心室頻脈(VT)合併心因性休克,所幸手術團隊成員很有默契,透過心臟電擊體外去顫,置放主動脈氣球幫浦(IABP)穩定血壓,並成功打通完全阻塞的冠狀動脈搶回血流,防止再阻塞,術後恢復良好,順利出院。南投醫院表示,術後診療進一步發現,陳姓患者身體狀況不差,僅輕微高血壓,但他菸齡30多年,且幾乎每天抽1.5包,菸癮不小可能是危害其心臟,造成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的原因。嚴表示,香菸中許多有害物質會導致全身血管慢性發炎,使得供應心臟血液的冠狀動脈粥腫樣硬化與狹窄,影響心臟血流供應,尼古丁則會活化交感神經系統,增加心臟負擔,提高心肌梗塞風險。此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也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所以戒菸有助遠離心血管疾病,維持正確的生活習慣、積極控制慢性病、規律回診與檢查、依天氣注意保暖、工作疲憊或壓力大時適度休息等都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1-04-13 癌症.飲食與癌症
檸檬、芝麻油、無糖優格...就可打造抗癌體質!日本癌症權威獨創「防癌飲食8法」
消滅致癌因子,就要攝取增強免疫力的食物濟陽式飲食療法8大原則◎減鹽生活,是擊潰癌細胞第一步鹽分過高,會降低胃黏膜抵抗力、引發癌症鹽分會損害到人體的胃黏膜,導致細胞內外礦物質失衡。而且不單單會引發胃癌,幾乎所有癌症的罹癌機率都會因此提高。◎攝取優質蛋白,提升抗癌戰鬥力(不吃四足動物)幫助降低壞膽固醇,改善血液循環動物性脂肪和蛋白質會增加罹癌的風險,所以牛、豬、羊等四足動物的肉類,在濟陽式飲食法中一律嚴格禁止。◎多吃新鮮蔬果,遠離癌細胞威脅體內最需要的抗氧化物質,就從這裡攝取務必挑選有機或低農藥的蔬果!新鮮蔬果裡含有豐富的維生素,以及多酚、類黃酮、花青素等植化素,可以消除體內自由基並抑制癌細胞。◎多吃含有胚芽的穀物以及豆類、芋薯類胚芽、大豆異黃酮,能有效抑制癌症米、麥的胚芽中,富含維生素B群、維生素E、抗氧化物質(木酚素、植酸),還有能夠調整腸道環境的膳食纖維。其中未經精緻的糙米充分包含了以上所提到的營養,可說是最理想的主食。◎補充海藻類、乳酸菌、蕈類,提升免疫力有助平衡腸道菌叢、整腸提升免疫力乳酸菌最為人所知的,就是增加益菌、抑制害菌,調整腸道環境的功能,並且加強免疫細胞的活性。除了乳癌、卵巢癌的患者外,其他癌症患者每天至少都要吃300g的無糖優格,而且原料必須是來自優質的牛乳。◎多攝取萊姆、蜂蜜與啤酒酵母促進檸檬酸循環,提升代謝力多吃富含檸檬酸的檸檬或萊姆,有助於促進代謝,每天最好能每天攝取兩顆以上。如果很難買到完全無農藥的產品,可以先浸泡在水中一整晚。蜂蜜裡含有許多維生素、礦物質,以及能增強免疫力的花粉,每天必須食用兩大匙。◎適量芝麻油、橄欖油等好油,有助加強抗癌力選擇大豆油、芝麻油,但須適量攝取一般建議在挑選油品時,要選擇含有豐富油酸的橄欖油、芝麻油、菜籽油;不需加熱的料理則選擇紫蘇油、荏胡麻油、亞麻仁油。每種油脂都應盡快使用完,避免氧化的油脂破壞細胞。◎只喝天然好水,不碰自來水;菸酒是大忌自來水為保證品質的安全,會添加氯來進行消毒,但也因此容易產生致癌物「三鹵甲烷」,不建議癌症患者飲用。無論是直接飲用、製作蔬果汁,或是煮湯,都應該選擇乾淨的天然湧泉水,或是市面上未經加熱處理的瓶裝礦泉水。也可以透過高性能的活性碳淨水器,去除其中的雜質與有害成分。針對不同臟器的有效抗癌食材打擊癌症,就從攝取能增強免疫力的植化素開始!濟陽式飲食療法的原理,在於提升我們身體本來就有的免疫力,並將其發揮到最大極限,藉以擊退癌症!因此,必須增加肩負免疫機能大任的白血球,還要確保其活力充沛。想要增加白血球的數量,就必須多攝取蔬果中特有的抗氧化物質「植化素」。這是一種人類沒辦法自行製造,須透過食物來獲得的營養。植化素能夠對抗體內活性氧的攻擊,保護細胞不受侵襲,有效預防癌症。◎針對胃癌的OK食材vsNG食材✔OK食材・大量果汁:新鮮蔬果中的鉀,可以直接對胃部產生作用、提升代謝。・綠茶:綠茶中含豐富多酚,抗氧化力強,能有效抑制癌細胞蔓延。・優格:優格中的乳酸菌能有效減少引發胃癌的幽門螺旋菌。・梅精:具有強力的殺菌作用,能夠擊退致癌的危險因子「幽門螺旋桿菌」。✘NG食材・高鹽食品:鹽分會破壞胃部黏膜,胃癌患者更需要徹底實施減鹽飲食。◎針對食道癌的OK食材vsNG食材✔OK食材・南瓜:南瓜表皮的內側含有許多β-胡蘿蔔素,有助於強化食道黏膜。・鮭魚:讓鮭魚呈現橘紅色的蝦紅素,具有高抗氧化力,可以抑制腫瘤成長。✘NG食材・鹽:過多的鹽分會損害到黏膜細胞,特別是食道癌與胃癌患者,必須盡量減少攝取鹽分。・酒:酒精會破壞食道壁,是造成食道癌的主要原因之一。・香菸:溶解在酒精中的尼古丁和焦油,可說是致命成分!菸酒不忌的人,罹患食道癌的機率高達一般人的十四倍!書籍介紹書名:天天這樣吃,讓癌細胞消失:癌症被治癒的人都吃這些,日本抗癌權威八大飲食法,轉移、復發、癌末通通都有救作者:濟陽高穗出版社:瑞麗美人國際媒體出版日期:2015/10/16作者簡介/濟陽高穗 Takaho Watayo日本癌症外科名醫,行醫逾40年,動過超過4000台的手術。目前為西台診所院長、三愛醫學研究所所長,並兼任千葉大學醫學系臨床教授。1970年畢業於千葉大學醫學系,任職於東京女子醫科大學消化器官疾病中心。1973年,以國際外科學會交換研究員之身分,前往美國德州大學外科教室留學,研究消化道荷爾蒙。回日本後歷經東京女子醫科大學助理教授、都立荏原醫院外科部長、大塚醫院副院長等職務。在台灣的暢銷著作有《這樣做,讓癌症消失》、《濟陽醫師脫離癌症體質飲食療法》、《吃掉癌症:有效率61.5%的濟陽式飲食法》等等。延伸閱讀: 甩掉「內臟脂肪」原來只要15天!踮腳操、沒椅背的椅子...醫生教你15招,不花錢消滅內臟脂肪
-
2021-04-07 焦點.元氣新聞
四大徵兆 食藥署教你留意親友是否染毒
2019年我國通報藥物濫用個案共3萬6563人次,教育程度以高中職最多,其次為國初中。根據衛福部食藥署每四年一次的「全國物質使用調查」結果,推估全國約有20.4萬人曾經用過非法藥物,其中首次濫用藥物年齡以20歲到29歲最多。如果親友出現作息改變、異常行為等四大徵兆,就要留意是否有染毒情形。食藥署管制藥品組科長吳敏華表示,藥物濫用者以年輕族群居多,超過九成,首次濫用藥物年齡為20歲到29歲連續五年居冠,占45%;其次為30歲到39歲,占24.9%;19歲以下居三,占20.9%。而為了吸引年輕人的好奇心,許多新興毒品也包裝成即溶咖啡、糖果等亮麗造型。像是繽紛的彩虹菸,摻有K他命、搖頭丸粉及卡西酮類物質成分;使用K他命後會造成有如靈魂脫離軀殼的漂浮,以及欣快的神離感,但易產生噁心嘔吐、身體感官失衡等症狀,長期濫用會產生耐受性及心理依賴性,造成強迫性使用,且不易戒除。若是身邊親友出現以下四個徵兆也要注意可能有染毒的情形。一是作息改變,例如精神異常亢奮、持續不睡或是一睡就是兩、三天;二是出現逃課、逃家、莫名摔東西等異常行為;三是有脾氣暴躁、喜怒無常、躁動不安、沮喪、多疑等情緒不穩的狀態;四是發現身上常有可疑白色粉末、特殊吸食器和奇特香菸製品。吳敏華表示,為加強反毒觀念,食藥署也和各類職場、校園、社區等場域推動反毒,2020年更深入花東到原鄉部落,希望以「在地人協助在地人」的方式培育藥物濫用防制宣導人才。但對於原鄉的吸毒人口以及部落青少年的吸毒狀況,目前尚無相關資料,未來會再努力蒐集。
-
2021-04-02 該看哪科.婦產科
發現懷孕多久該去婦產科?孕婦可以注射疫苗嗎?6個懷孕媽咪最常見的狀況,一次分析給你聽
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肚子裡有了小生命,原本是件可喜的事,若這是一個美麗的意外,該怎麼辦?吃藥、打疫苗……做這些事對胎兒會有影響嗎?原訂的計畫還能繼續進行嗎?針對六大常見狀況,請婦產科醫師提供完整解答。月經晚一週沒來要驗孕很多女性生平第一次到婦產科診所,大部分原因都跟「好朋友」沒來有關。最快什麼時候驗孕才準確?雙和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君堯表示,從受孕那天開始算起,最快10至14天,就能從尿液驗到是否懷孕。由於每個女性排卵的時間點都不相同,且無法得知自己是在哪一天排卵及受孕,通常會建議只要月經比平常晚一周沒來報到,就可以用驗孕棒自行驗孕。若尿液中的絨毛膜激素上升,驗孕棒會出現兩條線,這就表示懷孕了。到婦產科報到時機驗孕棒能測試出尿液中的絨毛膜激素,張君堯醫師表示,當女性受孕後,體內的絨毛膜激素會顯著提高,但並不會因為補充較多的水分或飲料而有所影響,只要尿液中含有絨毛膜激素,即使流產兩週內驗孕,驗孕棒還是有可能出現兩條線。因此,從驗孕棒並無法確認懷孕狀況,而早期懷孕最擔心子宮外孕,自行驗孕後就必須到婦產科做超音波檢查。通常確認懷孕後約已是懷孕第5週,這時還不需要急著到婦產科去報到,可以再等一至兩周再到婦產科檢查,約在懷孕第6週時,從超音波就可以看到胚囊,確認著床位置。萬一胚囊著床在子宮角、子宮頸、或輸卵管等位置,就是子宮外孕,需要當下處理。若是正常懷孕,則在懷孕第7週就可以從超音波看到胎兒心跳。萬一第7週還沒看到心跳也別太緊張,張君堯醫師表示,可以再等一週,不過,如果第8週以後還是沒有看到胎兒心跳,那麼,意味著這次懷孕成功的機率就非常渺茫了。Q什麼時候該去婦產科檢查呢?A.月經沒來一週,可自行用驗孕棒驗孕。驗孕棒出現兩條線之後,再等一週就可到婦產科報到確認著床位置;若是正常懷孕,則須再等一至兩週,再到婦產科確認胎兒有沒有心跳。領孕婦手冊後即開始例行產檢看到胎兒心跳之後,有些醫療院所就會發給孕婦手冊,不過,張君堯醫師表示,由於懷孕早期不確定性高,以雙和醫院為例,通常會等到懷孕12週進入穩定期之後再發孕婦手冊。領到孕婦手冊之後,就意味著具備準媽媽的身分了,接下來,記得依照孕婦手冊的產檢時程,一步步完成各項產前檢查。其實,從驗孕棒上出現兩條直線到確認胎兒心跳,雖然只有短短不到兩個月時間,每個女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會出現極大的變化,不免開始擔心在發現懷孕之前,做了哪些事,會不會影響胎兒健康?發現懷孕之後,原訂計畫還能如期進行嗎?以下根據六大常見狀況,提供準媽咪具體的做法與建議,幫助準媽咪輕鬆度過這個美麗的人生意外。狀況一:發現懷孕後,用藥有影響嗎?懷孕6週前,大部分藥物對胎兒影響不大發現懷孕之後,再仔細回想這一個月來自己因為感冒吃過感冒藥、本來想避孕而吃了避孕藥……,這些藥物成分會不會影響肚子裡小北鼻的發育呢?張君堯醫師表示:「有在吃避孕藥的女性卻會懷孕,通常是因為吃藥的頻率不規律,因此吃的劑量也不會太多,對正在發育中的胚胎不會有傷害,發現懷孕後立刻停藥就好。」他進一步解釋說,一般感冒藥物對胎兒也不會有不良影響。「感冒藥物通常是最安全的藥物,多數屬於B級安全用藥,孕婦也可以使用,除非本身對藥物有過敏情形,則需要特別留意。」長期使用之藥物,應遵照醫囑勿擅自停藥其實,在懷孕6週以前,只要不是常規在吃的藥物,對發育中的胚胎都不會有不良影響。不過,張君堯醫師提醒,若是因為正在治療癌症、有使用調節免疫系統方面的藥物,或是有慢性病史的女性,就要特別留意用藥方式。他說:「發現懷孕之後,應儘速到婦產科及原就醫科別檢查。因為長期服用的藥物,其劑量對胎兒可能會有影響,但孕婦也不可擅自停藥,以免停藥後導致病情惡化,反而危及母胎健康。」懷孕初期用藥Point1. 有服用避孕藥者,發現懷孕後應立即停藥。2. 有治療癌症、免疫相關疾病者,應盡速到婦產科檢查,也必須回原科別看診並主動告知醫師懷孕的事實。3. 有慢性病史者,例如氣喘、癲癇、服用甲狀腺機能藥物者,不可擅自停藥,但應請原科別醫師評估是否需要調整劑量及服藥頻率。4. 有些特殊疾病患者,須改變服藥方式,例如心臟病和糖尿病者,其中糖尿病患者因口服藥物會有致畸胎的風險,懷孕後須改為注射胰島素的方式用藥。狀況二:發現懷孕後,還能補打疫苗嗎?注射後宜間隔一個月再懷孕如果有懷孕的計畫,建議在注射疫苗之後間隔一個月後再懷孕。萬一注射之後就懷孕了,例如打了德國麻疹疫苗之後就懷孕,會不會造成畸胎?還能保住胎兒嗎?張君堯醫師表示,注射德國麻疹疫苗之後,只要有來過一次月經再懷孕,就不需要太擔心。但就算是注射當月就懷孕,根據國外文獻和相關研究指出,也沒有因而造成畸胎的案例。不過,他還是建議有計畫懷孕的女性,完成疫苗注射後至少間隔一個月再懷孕,不要刻意去打了疫苗又立刻懷孕,以免徒增困擾。另一方面,張君堯醫師指出,孕婦感染流感容易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在流感高峰期,計畫懷孕前不妨先完成流感疫苗接種,不過,即使懷孕了也應該考量接種疫苗對自己和胎兒的利與弊,與醫師討論再決定是否接種流感疫苗。此外,未完成接種的疫苗,例如B型肝炎、子宮頸癌疫苗等,應與產科醫師討論或待產後再完成接種。狀況三:發現懷孕後,婚禮能如期舉行嗎?若有出血徵兆要提高警覺每個女人都希望自己是最美的新娘,但是,婚禮即將舉行卻發現自己懷孕了,難免擔心喜沖喜或是籌備婚禮太忙碌,會影響胎兒。張君堯醫師表示,其實早期懷孕就與一般人無異,除非準媽媽有流產疑慮,例如有出血徵兆,這就需要特別做一些處理,可能要安胎或多休息。不過,懷孕後還是有些生活細節要注意,包括過於激烈的運動要避免,例如騎馬、滑雪等。此外,婚禮上因社交禮儀喝一杯酒,少量小酌對胎兒不會有影響。香菸則是百害無一利,建議準父母一定要戒菸。(推薦閱讀:奶嘴、玩具、嬰兒床…三手菸無所不在!只要吸菸.就會危害寶寶!)狀況四:發現懷孕後,還能搭飛機嗎?懷孕中期可搭飛機旅行機票行程都訂好卻發現懷孕了,該怎麼做?張君堯醫師表示,如果沒有早期懷孕的出血徵兆,搭飛機並不是禁忌,不過,建議出國前先到婦產科檢查,以免萬一是子宮外孕或胚胎發育不正常的異常情況發生,所以,確定是否正常懷孕後再出國,比較安心。孕婦旅行最好的時間點是在懷孕第12週以後到28週之間,他表示,因為已經過了懷孕初期噁心、嘔吐的害喜階段,而肚子也還沒大到行動不便的狀況,不妨利用這段時間規畫一趟旅行,好好享受兩人世界,也能幫助紓解懷孕的不適和壓力。但是,懷孕7個月以後要避免長途旅行,因為子宮越來越大,會提高孕婦搭飛機時發生下肢深部靜脈栓塞的機率,不可不慎。狀況五:流產不久又發現懷孕,該怎麼做?染色體異常是機率問題原因就在於統計上的或然率問題。他解釋說:如果早期懷孕卻流產,最常見原因是因為染色體異常,發生染色體異常通常是機率問題,與遺傳無關,但跟女性的年紀有關。因此,高齡女性流產後,更要積極「做人」。既然是或然率問題,相關研究也證實,因染色體異常流產的婦女,流產後越快懷孕,再次流產的機率會大大降低,但如果兩次懷孕間隔的時間較久,再次懷孕發生染色體異常的機率又會提高,以至於可能又會再次流產。他形容說:「這就好比一個人走在路上,同一天撞到同一根電線桿三次的機率是非常低的,但如果隔了三年,就很可能再撞到同一根電線桿。」不過,如果一個人在短時間內連續撞到同一根電線桿,這就要進一步檢查是否有其他方面的異常了。因此,對於短時間內連續懷孕卻連續發生流產的夫妻,則流產的原因可能與父母親一方的染色體或是基因異常有關,而非與母親年齡的或然率有關,需要進一步檢查是否有這方面的問題。狀況六:產後半年又發現懷孕,該怎麼做?能受孕表示身體機能已恢復產後間隔9個月再受孕是最理想的情況,張君堯醫師表示,因為這意味著至少前胎哺乳已超過半年,子宮也得到充分休息,所以,間隔9個月再懷孕對媽媽和寶寶都好。但若產後不到半年又發現懷孕,也不要太緊張。他說:「不論是自然產或剖腹產,如果子宮能受孕,意味著身體機能已恢復。」就算懷孕了還是可以繼續哺乳,但懷孕中後期要避免抱小孩、提重物等會增加腹部壓力的行為。哺餵母乳也要好好避孕此外,他提醒,產後如果不想很快又懷孕,一定要做好避孕措施。哺乳期間也要避孕,全母乳哺餵的媽媽,因泌乳素會抑制排卵,產後半年內只要密集哺乳,可達到較好的避孕效果。產後六個月因寶寶對母乳的需求減少,泌乳素降低後會開始排卵,若沒有避孕有可能很快又懷孕。另一方面,如果哺乳的頻率不是很密集,則泌乳激素抑制排卵的效果也會受影響,因此,不是全母乳哺餵及完全親餵的母親,不想太快又帶球走的話,產後還是要好好避孕為上策。 採訪諮詢/雙和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君堯※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02-28 科別.心臟血管
健檢常忽略腦血管檢查 醫:50歲以上民眾要做
一名婦人才做了全身健檢不久,日前卻突然倒地不起,檢查才知她因腦動脈血管瘤破裂引起,至今仍陷昏迷。對此,醫師指出,腦動脈血管瘤常被忽視,甚至在健檢時也被遺忘,但它卻常易造成嚴重的後果,建議50歲以上民眾健檢時應把腦部檢查也列入。國軍台中總醫院院長、神經外科醫師洪恭誠說,血管瘤是動脈血管壁上形成的泡泡狀小血瘤,全身都有可能產生動脈血管瘤,並以腦部、胸部及腹部最為常見,其中腦動脈血管瘤的危險性最高,約100人中就有1~2人潛藏腦動脈瘤而不自知。曾是伊林模特兒的王亭又就因因血管瘤破裂而猝死,年僅41歲。洪恭誠說,腦動脈血管瘤一旦破裂致命性、致殘性強,人人都應該關心。它包括先天血管結構異常的人、有動脈血管瘤家族病史的人、抽菸族、三高族、喝酒族、作息不正常的人、壓力大的人都容易發生腦動脈血管瘤。而且,50歲以上占約58%,尤其是50到65歲的女性,除了年紀大因素及三高慢性病因素,與女性荷爾蒙變化也有關。他說,腦動脈血管瘤幾乎沒有症狀,但大到一定程度,造成神經被壓迫,還是有些症狀可循。例如,經常晨起時感到頭痛或頸部僵硬、突發性頭部劇痛、不明原因的噁心、嘔吐、昏迷、意識喪失,以及視力突然模糊、視野改變、複視、瞳孔擴大等。或有眼瞼一邊下垂,眼睛睜不開、嗅覺喪失、畏光及畏音,和變得嗜睡、反應遲鈍、突然暴怒等。洪恭誠說,有家族病史的人特別應該加強做腦部血管健檢,醫師發現這類的病人,也該主動提醒病患家族應做檢查,以免真的發作造成遺憾。另外,及早做腦部血管健檢,有助於規避風險,像是藝人利菁在健檢中意外發現4顆腦動脈血管瘤,後來做了栓塞手術,胡瓜也發現血管瘤,目前追蹤觀察。要預防腦動脈血管瘤的發生,他說,平常應控制好血壓,按時服用血壓藥,也應減少生氣、劇烈的運動、吃太辣的飲食等,以避免血壓瞬時間的劇烈波動,另也應戒菸,避免香菸加速血管壁異常產生,和養成規律運動習慣,讓血壓穩定。
-
2021-01-28 科別.皮膚
避開了嗎?一天之中害你加速皮膚老化、產生皺紋的關鍵時刻
在探討如何處理年紀增長在臉上形成的裂紋之前,先瞭解皺紋的命名法有些幫助。深紋(或皺紋)通常一開始是「動態」的,久而久之就變成「靜態」的:青少年微笑時,「動態」的線條會短暫出現在眼睛的外圍,然後迅速消失。但久而久之,那些動態的線條會變成靜態的魚尾紋。與此同時,細紋通常與皮膚的不規則增厚及水分的流失有關—這些與所謂的「外在」因素有關。所有的器官都會經歷無可避免的自然老化,但皮膚受到雙重的打擊:它包覆在體外,暴露在環境中。若要避免外層產生皺紋,我們需要瞭解加速老化的環境因子。為了探索皮膚在白天遭到的多種物理傷害,接下來我們以文字來描述皺紋經歷的一天。你一早起床,梳洗,更衣,然後吃早餐。你離家時,就會遇到導致皮膚老化的最大原因:太陽。我清楚記得,我還是菜鳥醫科生時,在診所裡看到一對母女。會診開始幾分鐘後,我問那位滿臉皺紋、皮膚粗糙、充滿斑點的女士:「所以,史蒂芬妮是妳的獨生女嗎?」當下她們困惑地沉默了幾秒,但困惑很快就轉為尷尬。我突然意識到,那個四十出頭的女兒,看起來比她六十歲的母親老了許多。後來我得知,那個女兒使用日光浴床近三十年,一有機會就去西班牙海岸度假。她的母親並未積極防曬,但至少她不會主動去曬太陽。我看過那些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大的病人,通常都在陽光下待了很長的時間,例如園丁、工人、士兵。他們要不是經常曬太陽,就是經常使用日光浴床,或是度假時盡量待在沙灘上。一九七○年代與八○年代使用助曬油的日光浴愛好者,現在的皮膚紋路通常最深。UVB是導致曬傷及皮膚癌的主因。不過,說到皮膚老化,我們需要注意UVB那個遭到低估的夥伴UVA。UVA比較弱,但它可以更深入皮膚,抵達真皮的細胞外基質(extracellular matrix)中最重要的支援結構。UVA會引發發炎途徑,導致基質金屬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的釋放,從而損害真皮。那不僅會破壞皮膚膠原蛋白的供應,還會減緩纖維母細胞合成膠原蛋白的速度。此外,UVA也會擴張及分解真皮層的血管,導致鼻子與臉頰上出現可見的小「蛛網紋」。其他重要的破壞包括維生素A酸受體(retinoic acid receptor)的破壞,導致皮膚缺乏維生素A。UVA之所以在這個光老化的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是因為即使我們沒有曬傷,甚至沒有明顯曬黑,UVA也會對皮膚造成老化損害。UVA可以穿透玻璃,但UVB無法穿透,所以你不太可能隔著窗戶曬傷,但你只要暴露在陽光下,皮膚就會持續老化。開車橫越美國中西部的老卡車司機往往一面臉頰布滿皺紋,另一面臉頰看起來年輕了二十歲。日曬損傷與內在老化不同,它會使皮膚不均勻地增厚,導致皮膚細胞過度增生與變異,最後變成各種常見的癌前皮膚病變(稱為光化性角化症〔actinic keratosis〕,或稱日光性角化症〔solar keratosis〕)與皮膚癌(許多皮膚癌與日曬直接相關)。陽光損傷所造成的粗皮、皺紋、厚皮是纖維化的結果,「光老化」本質上是一種極其緩慢的癒合反應,皺紋其實是加速老化的疤痕。此外,老斑或肝斑是皮膚老化的先兆。這些深棕色的斑點往往是手部暴露年齡的原因。不過,「老斑」這個名稱容易讓人產生誤解,因為斑點與日曬直接相關,與年齡無關。經常暴露在紫外線下的皮膚區域(亦即臉部與手部),裡面的黑色素細胞會產生過多的黑色素,導致皮膚上的色斑永久存在。陽光無疑是導致皮膚老化的最大因素,它可能比其他因素(包括時間)加起來所造成的老化還多。所以,保持年輕皮膚的關鍵是防曬,而最有效的抗老霜就是防曬霜。你出門上班,曬了太陽後,抵達上班地點,打開電腦。接著,你一整天都離那個人造光源三十公分。現在有些人認為,陽光及電腦和智慧型手機的LED螢幕所發出的HEV(高能量可見)藍光會加速皺紋的形成。如今我們已經無法擺脫這些裝置了,它們會讓臉部老化嗎?目前的防曬霜只能阻擋紫外線,無法阻擋那些使皮膚鬆弛的螢幕光。皮膚科醫生仍在爭論要不要做HEV的防護,但目前尚無定論。有一點證據顯示,HEV會增加吞噬膠原蛋白的基質金屬蛋白酶,但這不表示電腦會使皮膚長出明顯的魚尾紋,更不可能導致癌症。到了午休時間,你下樓去餐廳用餐。那裡幾乎沒有自然光,你一定可以避免產生皺紋了吧?別講得那麼肯定。膳食中的糖會與蛋白質結合,形成糖化終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簡稱AGE),AGE會附在膠原蛋白上,使它變得脆弱。有證據顯示,AGE沉積會導致皮膚僵硬、失去彈性、色素沉澱增多。在某些與血糖有關的疾病中(例如糖尿病),AGE的沉積特別嚴重。我們不知道糖對皮膚的老化有多大的影響,但有許多其他的理由值得我們限制膳食中的糖分攝取。西方人對低脂食物相當癡迷,卻對精製的碳水化合物視而不見,這種膳食習慣其實與皮膚的需求相反。我們需要均衡的飲食,搭配充足的蛋白質攝取,以幫助皮膚與頭髮的生長。蔬果,尤其是五顏六色的蔬果,一再證明對皮膚的健康有益,無論是直接對抗「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即累積名叫自由基〔free radical〕的破壞組織分子)或改變那些間接影響皮膚健康的迂迴路線(例如增強免疫系統)。你即使用最貴的抗老霜,而且每週看一次皮膚科醫生,但你只要飲食糟糕,那就一定會顯現在皮膚上。午休用餐結束後,你回到辦公桌。精神壓力也會影響皮膚的外觀,或許你正考慮待會兒去抽根菸,休息一下。抽菸跟陽光傷害一樣,也是加速皮膚老化的強大驅力。只要抽菸幾年,皮膚就會提早出現皺紋,膚色也會轉趨暗沉與蠟黃。當雙胞胎的生活方式相似,但其中一人抽菸,另一人不抽菸時,兩人的照片即可明顯看出抽菸造成的傷害。香菸的煙霧中有四千種化學物質,其中有一些物質會增加基質金屬蛋白酶,那會破壞膠原蛋白與彈性蛋白。尼古丁會導致皮膚的血管變窄,減少血管內的氧氣與養分供應。即使戒菸的其他健康效益不明顯,或對你來說無關緊要,但戒菸無疑會讓你看起來更健康、更年輕,而且戒菸永不嫌遲。至於抽菸時反覆地撅嘴是怎麼回事?小時候,每當我生氣或鬧脾氣時(而且我還滿常耍脾氣的),祖母總是說:「別擺一張苦瓜臉,要是風向變了,你會永遠變成苦瓜臉!」我做了一些初步的實驗,發現事實不然,但幾十年下來,我們的臉部動作確實會逐漸固定。那麼,為了美容效果,我們應該減少或停止那些臉部動作嗎?時尚雜誌上有很多文章建議一些方法,幫我們減少喜怒哀樂時的臉部表情。但是,為了減緩皺紋出現而壓抑情緒,以及壓抑皮膚表達情緒的複雜方式,真的值得嗎?這帶出了皮膚老化的根本問題:你活著的時候,不活在當下,那你維持外觀的年輕有什麼意義呢?想要保持皮膚的青春美麗,這種動機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你為此積極地壓抑情緒,你可能有點做過頭了。如果我們都能像歌手吉米.巴菲特(Jimmy Buffet)那樣詩意地看待皺紋就好了,他曾經唱道:「有微笑的地方,才有皺紋。」你辛苦工作了一天,終於下班了。你衝出辦公室,來到大街上。現在正好是交通的尖峰時段,汽車排放的廢氣飄浮在空中,像半透明的薄霧。我們的皮膚就像肺臟一樣,尚未適應煙霧與毒素的環境。如今還沒有大量的證據顯示「城市皮膚」(city skin)確實存在,但一些科學資料顯示,空氣汙染中的一些化合物(比如二氧化氮〔NO2〕)確實會導致皺紋。現在我們知道,這些毒素會進入皮膚,產生自由基,引起發炎的連鎖反應。這種汙染物無處不在,例如,二○一七年的第一週,倫敦牛津街的二氧化氮濃度已突破全年的上限。你到家了,吃完飯,洗完澡,準備就寢。這時應該不會有東西讓你長皺紋了吧?錯了!身體的壓力會在皮膚上留下痕跡,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影響會更加明顯。皮膚科醫生黛博拉.潔里曼(Debra Jaliman)認為,反覆把臉部靠在枕頭上會睡出「睡痕」。我問過一些美容師與皮膚科醫生,他們也聲稱他們可以分辨客戶睡覺時,是以哪一邊臉頰靠在枕頭上。那些痕跡是暫時的,但如果一天的大部分時間都能看到那些紋路(別人能看到),那可能就是永久的。如果你真的擔心睡痕,最好的解決方法是平躺在U形枕頭上,或使用專門用來減少睡痕的枕頭。許多人認為使用絲綢枕巾最好。「美容覺」這個概念的背後也有科學根據。二○一○年,瑞典有一項研究證明,充分休息的人看起來比睡眠不足的人健康,而且更有吸引力。這個團隊後來發現,睡眠不足的人在他人眼中,皮膚有明顯的變化:他們的「眼圈變黑了,皮膚比較蒼白,皺紋/細紋比較多。」二○一五年,一項研究分析長期睡眠不足者的皮膚,結果發現他們的皮膚屏障功能減弱,內在老化的跡象增加。睡眠不足會損害免疫系統、新陳代謝與心理健康,那些受損都會加速皮膚的老化。※ 本文摘自《皮膚大解密》。《皮膚大解密》作者:蒙蒂・萊曼譯者:洪慧芳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21/01/07
-
2021-01-11 科別.耳鼻喉
喉嚨痛不一定是感冒!耳鼻喉科醫:幾種喉嚨痛別輕忽
喉嚨痛是相當常見的症狀,每當喉嚨痛時,大家通常會直接聯想到感冒,其實喉嚨痛的原因很多種,可不一定是感冒喔。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耳鼻喉科柯皓允醫師指出,喉嚨是呼吸道、消化道對外的通道,在呼吸、進食的過程中,容易接觸到病毒、細菌等各種病原體,若遭到感染便會出現喉嚨發炎、腫脹、疼痛。其中,感冒是喉嚨痛最常見的原因,以病毒感染為主。過於勞累、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等狀況,都會增加感染的機會。除了感染之外,胃食道逆流也可能導致喉嚨痛,因為胃酸的酸性較強,溢到喉嚨時,會對黏膜造成傷害,而時常感到喉嚨卡卡、有異物感、疼痛不適。如果生活環境、工作環境中有粉塵、花粉、香菸、揮發物質等,同樣會對喉嚨造成刺激,誘發發炎反應。部分民眾因為需要長時間講話、唱歌,若發音方式不正確或過度用力喊叫,皆可能導致黏膜損傷,而有喉嚨不適的狀況發生。緩解喉嚨痛,可以這樣做柯皓允醫師表示,出現喉嚨痛時,可以在日常生活做些調整,以緩解症狀。請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讓症狀惡化。最好不要抽菸或吸入二手菸,因為香菸中有大量有害物質,可能使黏膜發炎加劇。攝取充足水分會有幫助,對健康成年人來說,將體重乘以30,大約是每天需要的水量,但不要喝太熱或太冰的水。維持喉嚨濕潤,有助緩解不適。另外,也要注意空氣中的濕度、溫度要適中,過於乾燥也會讓喉嚨更不舒服。柯皓允醫師解釋,喉嚨痛患者就醫時,醫師會先了解狀況,評估可能的發生原因,才能對症下藥。若喉嚨痛有伴隨咳嗽、流鼻水、頭痛、肌肉痠痛等症狀,大多屬於病毒感染。能夠造成感冒的病毒有非常多種,大多沒有特效藥,得仰賴我們自身的免疫系統來對抗病毒,醫師會針對症狀表現來開立藥物,緩解不適。假使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程延續好幾天,可能出現繼發性細菌感染,而開始呈現比較濃稠的痰液或鼻涕,這時才考慮使用抗生素。「是否使用抗生素,必須由醫師評估判斷,」柯皓允醫師提醒,「不要認為感冒就得吃抗生素,畢竟抗生素是針對細菌感染,濫用抗生素恐導致抗藥性,而且可能影響腸道菌叢。」除了口服止痛、消炎藥之外,柯皓允醫師表示,喉嚨噴劑也有助於緩解喉嚨痛,較常見的噴劑成分包括清潔消毒藥水、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例如Benzydamine。噴灑這類喉嚨噴劑後,對黏膜有局部消炎、麻醉止痛的效果。在餐前使用,可緩解喉嚨不適,方便患者進食,有充足的營養才有好體力,能夠幫助患者復原。 因為喉嚨噴劑每次噴灑的量有限,相較於口服藥,對全身的影響較小,患者可以與醫師討論選擇合適的噴劑,並依照指示使用。「務必使用經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會比較有保障,」柯皓允醫師強調,「不要輕信偏方,例如使用鹽水或醋,對喉嚨非但沒有療效還可能有害。」這幾種喉嚨痛不尋常,千萬別輕忽大家都有喉嚨痛的經驗,且多數喉嚨痛會在幾天內漸漸緩解,然而,有部分喉嚨痛代表病情不單純,需要盡快就醫。柯皓允醫師提醒,「有一些喉嚨痛的警訊請特別留意,包括喉嚨疼痛經過幾天的治療依然沒有緩解、身體突然反覆發高燒、講話聲音改變、講話聲音好像含著滷蛋、吃東西完全吞不下去、感到呼吸困難等。」我們呼吸時,空氣都得經過喉嚨,如果會厭嚴重發炎、腫脹,可能影響呼吸,甚至有窒息的危險。假使發現脖子紅腫、疼痛,暗示可能有深頸部感染,必須立刻就醫治療,否則感染會迅速蔓延,恐併發敗血症,危及性命。用餐時若喉嚨哽到魚刺、蝦殼、骨頭等尖銳硬物,千萬不要嘗試吞白飯、喝醋、用手挖,這些土方法都只會讓狀況惡化。正確的處理方式是立刻就醫,讓耳鼻喉科醫師利用內視鏡進行檢查,確定異物的位置並小心移除。原文:
-
2021-01-08 科別.呼吸胸腔
氣喘若未有效治療恐致命 藥師教你如何正確用藥!
什麼是氣喘?氣喘是一種支氣管慢性發炎的疾病,和個人體質、遺傳及環境因素相關。這種發炎反應可能會被呼吸道感染、花粉、溫濕度變化、香菸、運動等觸發或加重病情;發炎的細胞會紅腫、分泌黏液而導致呼吸道變得狹窄,使空氣難以順暢進出,主要表現的症狀為喘鳴聲、胸悶、呼吸困難、咳嗽,有些病人會有多痰的情形,但依病情不同,症狀不一定會全部出現。但即便只有輕微症狀或者是正在用藥控制中的病人,在急性惡化時若未給予有效治療,非常危險且可能致命。氣喘用藥知多少?氣喘治療的長期目標在於改善症狀、避免急性惡化,讓病人能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完善的氣喘階梯式治療計劃須搭配藥物使用,藥物可簡單分為急性發作時使用的「緩解型藥物」和長期規律保養的「控制型藥物」兩大類。兩種目前皆以吸入型藥物為主,吸入治療的優點在於可直接將藥物投送到支氣管內,迅速發揮藥效。多數氣喘患者兩種類型藥物都要使用,因此認識自己所使用的吸入劑類型,熟練操作技巧至關重要。緩解型藥物根據2020年全球氣喘倡議組織(GINA)治療指引最新建議,所有氣喘病人都應該備有緩解型藥物。緩解型藥物可為吸入型短效乙二型交感神經作用劑(SABA)或是吸入型類固醇加上長效乙二型交感神經作用劑(ICS-Formoterol),可幫助快速放鬆支氣管,緩解不適症狀,通常使用在急性發作或者是運動前預防發作,一般建議病人隨身攜帶。此類藥物應在病情有需要時才可使用,若使用頻率變頻繁,表示病情可能產生變化,應於回診時告知醫師,以利醫師調整用藥和治療計畫。控制型藥物首選為吸入型類固醇(ICS),可減少發炎、呼吸道腫脹。吸入型類固醇(ICS)和全身性類固醇不同,局部使用劑量低,副作用少且安全性較高,能穩定控制病情。但在吸入時,可能會有少部分藥物殘留在口腔,使用後需漱口以降低念珠菌感染機率或喉嚨不適、沙啞等現象。此外,醫師會依照疾病嚴重程度或病程變化,選擇吸入型類固醇(ICS)加上長效乙二型交感神經作用劑(LABA)的複方製劑作為日常保養;其他口服藥錠,像是白三烯素受體拮抗劑、低劑量口服類固醇,常作為輔助治療。另外,若病人是嚴重持續過敏性氣喘,已經接受高劑量類固醇及其他藥物合併治療仍無法良好控制,應轉介專家進行疾病表現型評估,本院目前有IgE單株抗體(Xolair;喜瑞樂凍晶注射劑),以及針對嗜酸性白血球表現型的IgG1單株抗體(Nucala;舒肺樂凍晶注射劑)、IgG4單株抗體(Dupixent;杜避炎注射劑)可供治療選擇。吸入劑使用小撇步◎定量噴霧吸入劑(MDI)●需緩慢深吸●輔舒酮(Flixotide)、使肺泰(Seretide),需上下震搖5-10下讓藥物均勻●容器底部朝上,吸氣和按壓動作同時進行,使藥物能順利藉由吸氣到達肺部◎乾粉吸入劑(DPI)●需用力、快速吸氣●容易受潮產生結塊,須保存在乾燥的地方●吸藥時避免對著吸嘴吐氣◎注意事項●首次使用須進行排空動作●若藥物要使用第二下,和前一次需間隔30秒-1分鐘,以確保藥物能完整滲透至肺部所有內含吸入型類固醇(ICS)的藥物使用完畢後建議漱口氣喘發作怎麼辦?氣喘發作主要的特徵為症狀的加劇,像是急性咳嗽、胸悶、呼吸不順、喘鳴厲害,需要緊急處理,快速控制症狀,以免造成生命危險。急性發作時,應避免過於緊張,以下處理步驟可供參考:◎讓病人坐下,身體前傾幫助呼吸道暢通◎打開門窗,或移動病人至較空曠的環境,讓病人得到新鮮空氣◎將緊身衣物解開,以利肺部擴張◎使用緩解型吸入劑,使支氣管快速擴張(用藥方式依醫師指示的治療計劃為主)做完以上步驟後,若症狀緩解且恢復正常,建議紀錄下:什麼情況下使用到這個藥品?用了幾下之後症狀得到改善?並且於回診時告知醫師,讓醫師做進一步的病情評估。但若使用緩解型吸入劑後,症狀仍未改善且出現嘴唇或指甲發紫、發黑、冒冷汗、神智不清、呼吸困難,或走路、說話有困難等現象,請盡速將病人送醫搶救。氣喘疑問可找藥師氣喘治療需要長期用藥,民眾常常會因為劑型使用不熟悉、擔心類固醇的副作用,或者以為沒症狀就是氣喘已經好了,而自行停藥、中斷療程,造成疾病控制不佳甚至導致急性惡化。了解氣喘知識、規律使用藥品、改善居家環境、配合適當的生活作息,相信能大幅改善氣喘的症狀。若有任何藥物方面的問題,或者是操作技巧方面的疑慮,都可以向專業的藥師諮詢。希望大家在正確的知識下都能不再氣喘吁吁,健康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