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4 橘世代.好野橘
搜尋
養老
共找到
248
筆 文章
-
-
2019-12-11 橘世代.好野橘
退休金夠用嗎? 只有三成的人有信心靠退休金撐到80歲
世界銀行資料顯示,日本的人口高齡比例目前排名世界第一。台灣面臨相同挑戰,國家發展委員會預估,2026年台灣將從「高齡社會」邁入「超高齡社會」,7年之後,台灣人口老化速度將正式超越日本!然而,台灣人壽調查顯示,有七成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的退休金僅能供應到72.5歲,不想做「下流老人」,退休理財刻不容緩。今天出生的孩子 超過一半活過100歲全球人口老化趨勢加速,鄰近的日本最為劇烈。根據《經濟學人》報導指出,日本的65歲以上人口逼近28%,約3500萬人,預估2050年老化人口將再成長三分之一;目前預估一半以上的新生兒,壽命可能超過100歲。而台灣在去(2018)年進入高齡社會,目前逾14%的人口超過65歲,約為日本的一半。但預估2026年,台灣就會進入超高齡社會,屆時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將超過20%,等於每五個人中,就有一位老人。國發會「全球人口老化之現況與趨勢」報告指出,預估2060年,全球老年人口比率,台灣將排名第二,正式超過韓國、日本和香港;2065年台灣將有4成的人口超過65歲,等於每1.2位生產者將負擔1位老人。活得比預期久 注意醫療長照費規劃數字背後代表現在20幾歲的年輕人,在他們的退休階段,每個人不僅要負擔個人的退休生活,更肩負上一代的老後責任,負擔沉重。值得留意的是,現代人對於退休理財的意識仍不夠積極,財富累積的腳步恐追不上人口老化的速度。台灣人壽「國人健康退休認知大調查」指出,40歲到70歲的世代,只有四成的受訪者有做退休理財規劃,而且隨年齡增長而下降;僅有三成的人認為,退休金能支撐到國人平均壽命80歲。其中,逾七成的人表示,評估自己的退休金頂多撐到72.5歲,資金缺口龐大。政治大學商學院風險與保險研究中心主任黃泓智表示,國人未來的養老期和空巢期都將比預期更長,退休規劃應該盡早,以因應醫療和長期照護費用需求。建議增加自提退休準備金和商業保險配置,為老年生活提早做準備。立即加入粉絲專頁!「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19-12-10 養生.聰明飲食
長期不喝牛奶身體會有什麼影響?營養師教怎補強
Q:長期不喝牛奶,身體會受到哪些影響?其實每天喝不喝牛奶也未必體質差別就那麼明顯,但是如果你喝牛奶還不吃一些“特殊的食物”,還真有可能體質有明顯差距。首先簡單地說一些差別:1.乳糖不耐受不喝牛奶的人,腸道中的乳糖酶會逐漸減少,如果間隔了長時間又開始喝牛奶,就有可能出現乳糖不耐受,引起腹脹、腹痛或急性腹瀉,其實這不是牛奶變質了,而是身體中酶的分泌退化了。2.更容易骨質疏鬆從來不喝牛奶、不喝優酪乳、不喝奶粉,也不吃起司,那麼鈣的攝入量就不容易達到成人每天推薦攝入量800Mg/日,慢慢的骨骼和牙齒等人體骨池中的鈣就會游離出來提供機體所需,天長日久之後得骨質疏鬆的風險會更高。3.上年紀或懷孕時容易腿抽筋如果始終不喝奶,人上年紀或女性懷孕消耗多、更年期後破骨細胞活性增強,成骨細胞活性減弱,有人經常會出現小腿肌肉痙攣現象,而這種現像多會出現在夜間。但是,不喝牛奶也有辦法補充身體所需的鈣、維生素D、維生素A、蛋白質,關鍵是你是否注意到了:①每天吃豆製品每天都吃豆腐或豆腐乾、豆腐皮、素雞等豆製品,也可以補充大量的鈣、鎂以及優質蛋白,也會促進鈣吸收和利用的。很多豆製品中鈣的含量都超過牛奶,甚至超過三四倍之多。而且豆製品普遍含鎂較多,與鈣的吸收密切相關。但有些豆製品不能作為補鈣食物,比如豆漿、內酯豆腐、日本豆腐。當然,因為沒有富含鈣和鎂的石膏或鹵水添加,大豆也不能作為補鈣的主要食物,而且整粒的吃大豆也會攝入不少大豆植酸、膳食纖維等影響鈣吸收的物質。②每天吃足夠的綠葉菜綠葉菜也是鈣的來源之一,有的菜甚至鈣含量超過牛奶(104mg/100g),比如油菜苔中鈣含量156mg/100g、苜蓿菜中鈣含量713mg/100g,即使普通的油菜、花椰菜中鈣的含量也有60+mg,即使蔬菜中或多或少的含有草酸,也會有不少鈣被吸收。重要的是綠葉菜中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K,是促進鈣吸收和利用的重要營養素,除非你選擇了莧菜、空心菜、菠菜等草酸含量太高的蔬菜。③經常吃麻醬海帶等食物麻醬海帶不能作為補鈣的主要食物,因為麻醬用量少、海帶中有較多的海藻膠。但是,它們本身鈣鎂含量高,這些鹼性礦物質會影響整個膳食結構,使鈣鎂比例和鈣磷比例更趨合理,使得食物中的鈣有利於吸收。不過麻醬畢竟是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每次也就吃5~10g吧。④經常曬太陽和運動即使喝牛奶,也需要多曬太陽多運動,牛奶中的維生素D含量也不是特別多,而維生素D主要是通過曬太陽來促使人體皮下7-脫氫膽固醇合成維生素D3,促進鈣的吸收和利用。而運動則可有刺激骨骼,使鈣更多的沉降到骨骼中。還是建議大家盡量選擇牛奶作為補鈣的食物,國民健康署建議每人每日應攝取1.5-2杯低脂乳品,每杯240 c.c.的低脂乳品約含240 mg的鈣質。本文摘自營養老爸聊配餐
-
2019-12-07 橘世代.好野橘
房屋價值低能申請嗎?「公益型以房養老」14QA解惑
伊甸基金會推出公益型以房養老方案,許多民眾對這個既可換照顧、又可做公益的方案感到好奇,記者訪談伊甸基金會,為民眾提出的14大疑惑解惑。Q1:和銀行最大的不同?A:伊甸的方案叫「附負擔捐贈以房養老服務辦法」,和銀行方案最大的不同是,必須在簽約時,就將房子捐贈給伊甸,伊甸會依當事人需求提供照顧及關懷服務,包括身後的禮儀、形式。Q2:簽約內容是可視當事人需求議定的嗎?A:是,可視當事人需要,與其簽訂「照顧服務內容」,建議當事人最好事前理出個人需求清單。Q3:為何要在生前就要完成捐贈?A:因財產捐贈涉及繼承,所以須在生前就完成捐贈,避免繼承人會出面要求「特留分」(為避免遺產獨留給某子女,法律會強制被繼承人必須保留一小部分財產給每個法定繼承人)。Q4:我捐贈我的房子,只能照顧我自己嗎?A:不一定。捐贈房子後,照顧的對象除了自己,另也有配偶或血親親屬的選擇。Q5:捐贈的贈與稅誰負擔?房屋過戶的費用誰付?A:捐贈房屋者。移轉登記稅費由申請者負擔,簽約公證費則由伊甸負擔。Q6:受照顧者有什麼條件嗎?A:必須是獨居台灣且無人照顧者,而且要設籍並實際居住滿6個月以上,也無受監護宣告者。另有年齡的限制如下:1.年滿65歲以上一般民眾2.年滿55歲以上山地原住民3.年滿50歲以上身心障礙者Q7:每個月撥付的生活費怎麼算?有沒有最低金額?A:伊甸會以「房屋鑑價金額」,扣除「相關費用」後,再除以參照當期政府公布最新的「國民生命表」得到的受照顧者的「平均餘命」,試算出每個月撥付生活費金額。並無每月應撥付最低金額的規定。Q8:什麼是「相關費用」?有哪些項目會扣款?A:每月生活費試算中,扣除的「相關費用」包含:1.不動產移轉的稅負:依不動產條件而有不同2.關懷經理人費用:每月約1300~1400元(視物價波動微調)3.身後事處理費用:依受照顧者指示辦理以現有個案為例,受照顧者75歲,房屋鑑價為490萬,扣掉不動產移轉稅負約10萬元,贈與稅0元,關懷經理費為1365元,月領30998元。但未來個案每月領取金額,會與現有個案不同。個案是否居住在捐贈標的,都會是未來審議時,決定每月金額的計算因素。Q9:若住了一段時間,房子需要整修,費用誰負擔?A:在完成所有權移轉登記後,若捐贈的房子有修繕之需求,伊甸可在通知受照顧者後修繕,該筆修繕費用由受照顧者負擔。Q10:安老期間身體退化需要看護,伊甸會如何處理?A:伊甸會視當事人的體況與需要,媒合所需服務,受照顧者必須支用領取到的生活費,負擔所採購的服務費用。如須辦理入住機構或申請照顧人員,關懷經理人會協助辦理,並對服務品質做督導。Q11:如果後來想住養老村,或是必須到養護中心接受更全面照顧,房子怎麼辦?A:照顧者離開捐贈房屋超過半年以上,或同意不再繼續居住,房子的使用權將回歸伊甸,伊甸會將房子出租、出售或做為愛心棧等活化使用。Q12:屋齡有什麼限制嗎?A:屋齡無限制,但請專業人士為房屋鑑價時,屋齡是影響房產價值的因素之一。但地區有限制,目前僅限台灣本島可申請。Q13:房屋價值很低,也可申請嗎?有無門檻限制?A:房屋價值愈低,每月生活費金額也愈低,申請者應優先考慮是否能滿足生活所需,如符合中低收入戶資格,建議申請社會福利的補助資源為優先。若房屋已經抵押,或是產權不是單獨持有,都無法申請。Q14:如果我有興趣,要如何詢問?A:可透過電話洽詢:02-2230-6670分機3203徵求「以房養老」疑惑,我來解 !以房養老政策開辦4年,專家觀察,台灣的文化對此政策存在著「又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你也曾想過用房子「安老」,但對以房養老政策存有擔心與困惑嗎?我們將在日後的《橘世代周報》中,針對提問訪談專家及達人,推出實用系列報導。來信請寄:dotty.chang@udngroup.com。-*-【以房養老解惑全攻略系列3】。唯一非銀行提供的「以房養老」換照顧又可做公益。陳家父女間的牽掛 促成伊甸以房養老最後一哩路。房屋價值低能申請嗎?「公益型以房養老」14QA解惑【以房養老解惑全攻略系列2】。以房養老划算嗎? 留意銀行不會說的4件事。嬰兒潮世代「窮得只剩下房」張金鶚最想捐房換照護。貸款期間失智怎麼辦?破解以房養老12個大哉問【以房養老解惑全攻略系列1】。以房養老可靠嗎?像長照照顧一輩子。65歲擁1800萬元房 至少月領2.4萬。申辦前搞清2誤解、4疑問 房子才不會變銀行的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19-12-07 橘世代.好野橘
陳家父女間的牽掛 促成伊甸以房養老最後一哩路
伊甸基金會開辦公益型以房養老,民眾的接受程度如何?還待市場驗證。從想法萌生到方案推出,這條路伊甸走了15年,最終促成伊甸下定決心,是一對陳姓父女對彼此人生退場後的牽掛與愛。做為公益團體,要不要推公益以房養老?伊甸內部一直有不同聲音,內部來回討論好多次,始終無定論。陳女士之前就聽過郭老先生贈屋換取老年安養的故事,曾主動找上伊甸,無子女的她,當時得知罹癌將不久於人世,最大的牽掛就是年邁的父母在她身故後,無人照顧,詢問伊甸有沒有可能循郭老先生模式,她將名下房子捐給伊甸,若她提早離開人世,就由伊甸代為照顧父母。但世事難料,陳女士在還沒有完成簽約前就離世,她走後的10年間,父母也相繼辭世,2位老人家因為生活還過得去,直到人生最後1天,都未用到伊甸的資源安老。但陳爸爸心中一直惦記著女兒生前想要捐屋伊甸的遺願,在臨終前,將女兒市值約5000萬的房屋捐給伊甸,並指定做為「以房養老」服務用。伊甸將這棟屋子出租,用每月租金收入,以陳爸爸的名字「陳光」成立「陳光紀念基金」,下定決心將以房養老變成常態性服務,在高齡社會中承擔起應盡的責任。今年10月訂定「附負擔捐贈以房養老服務辦法」,正式啟動伊甸「以房養老」服務。陳家父女彼此的牽掛與愛,促成伊甸完成公益以房養老的最後一哩路,斯人已遠,他們卻促成了一個制度,讓處境相仿的人,在人生將盡時,多了一種選擇安頓自己及心愛的家人。【以房養老解惑全攻略系列3】。唯一非銀行提供的「以房養老」換照顧又可做公益。陳家父女間的牽掛 促成伊甸以房養老最後一哩路。房屋價值低能申請嗎?「公益型以房養老」14QA解惑【以房養老解惑全攻略系列2】。以房養老划算嗎? 留意銀行不會說的4件事。嬰兒潮世代「窮得只剩下房」張金鶚最想捐房換照護。貸款期間失智怎麼辦?破解以房養老12個大哉問【以房養老解惑全攻略系列1】。以房養老可靠嗎?像長照照顧一輩子。65歲擁1800萬元房 至少月領2.4萬。申辦前搞清2誤解、4疑問 房子才不會變銀行的
-
2019-12-07 橘世代.好野橘
唯一非銀行提供的「以房養老」換照顧又可做公益
76歲的木阿姨(化名)現住桃園,女兒長期居住在國外,107年2月,木阿姨和伊甸基金會簽約「以房養老」,將名下的房子捐贈伊甸,而伊甸承諾照顧她直到身故。目前木阿姨每月除會收到依房屋鑑價撥付的生活費外,還會有8次訪視、就醫陪伴。推動「以房養老」的政大退休教授張金鶚之前受訪時曾直言,他心中最理想就是這種「社會照護」方案,並指這一方案是台灣獨特的在地文化,衍生出的獨有方案。可換晚年服務 甚至做公益目前國內的以房養老方案都由銀行提供,伊甸是唯一非銀行單位。伊甸的以房養老,重點在於養老的選項不僅是「拿房子抵押換生活零用金」,還可以換取晚年的服務和照顧,甚至做公益。伊甸基金會推這個服務源於民國92年,一位72歲的郭老先生找上伊甸,沒有子女的他,希望將房子捐贈給伊甸,但要求在他身故前,保有房子使用權,當他生活無法自理時,由伊甸照顧。就醫請看護 伊甸人員陪同伊甸接受了捐贈,照顧陪伴郭老先生8年,其間伊甸除了定期面訪和電訪,郭老先生需要就醫住院、請看護,或一度轉住養老院,都由伊甸人員陪同。郭老先生辭世後,伊甸把老先生捐贈位於南海路的房子,轉做愛心棧,提供偏遠地區重症病患北上就醫時的住宿。在台灣還沒有開始推行以房養老政策時,伊甸基金會因為和郭老先生的這段故事,成為早期推動以房養老政策的倡議者之一。作為一個傳統社福組織,不以獲利為目的也不熟悉房產,伊甸基金會內部對於「要不要做以房養老?想要提供高齡社會什麼不同服務?」經過許多討論與溝通。10月 以房養老服務啟動了郭老先生的案例事隔多年後,伊甸在去年接下木阿姨的服務案,並在今年10月,通過「附負擔捐贈以房養老服務辦法」,正式啟動伊甸的以房養老服務。伊甸的方案 並非人人適合伊甸推出的以房養老方案也並非人人適合,基金會「陳光紀念基金」處長彭舒凡解釋,在貧窮線下的老人家,通常不會有不動產,即便有,房屋價值也不一定適合申請以房養老,這樣的老人家,比較適合其他社會福利補助的照顧。伊甸公益型的以房養老,最適合「窮得只剩下房子」、手邊沒有多餘的錢,但是年邁後身體需要照顧的這群人。「我們期待做出跟銀行不一樣的以房養老」,彭舒凡說,很多老人家在生命的終點時,希望的不僅是溫飽有房住,更是熟悉的環境、信任的陪伴,這就是伊甸可提供不同於銀行的養老服務。專家提醒申辦留意5件事1.受照顧者要負擔房屋捐贈的贈與稅。2.居住期間若房子需整修,費用由受照顧者負擔。3.銀行抵押型以房養老每月給付有最低額保障,伊甸沒有。4.安養期間若因故住進養護中心,費用由受照顧者每月零用金支付。5.伊甸方案規定受照顧者離開捐贈房半年以上,使用權將回歸伊甸,房子可能移做他用,為免發生住進養護中心超過半年無法返回續住狀況,建議在簽約前先和伊甸談妥條件。什麼樣的人適合伊甸提出的以房養老?1.無子女繼承房產(或子女無意繼承房產者)2.重視陪伴照顧與長照服務更甚於大筆現金可支用3.希望房產可以在身故後作為公益使用-*-【以房養老解惑全攻略系列3】。唯一非銀行提供的「以房養老」換照顧又可做公益。陳家父女間的牽掛 促成伊甸以房養老最後一哩路。房屋價值低能申請嗎?「公益型以房養老」14QA解惑【以房養老解惑全攻略系列2】。以房養老划算嗎? 留意銀行不會說的4件事。嬰兒潮世代「窮得只剩下房」張金鶚最想捐房換照護。貸款期間失智怎麼辦?破解以房養老12個大哉問【以房養老解惑全攻略系列1】。以房養老可靠嗎?像長照照顧一輩子。65歲擁1800萬元房 至少月領2.4萬。申辦前搞清2誤解、4疑問 房子才不會變銀行的
-
2019-12-04 性愛.愛情診療室
岳父待女婿如親兒還送車 一罹癌他馬上逼妻離婚
一對戀人或夫妻是不是真愛,正常情況下你情我愛不算,如膠似漆不算,山盟海誓不算,只有遇到困難考驗人性的時候,依舊能做到不離不棄,共同承擔,才算真愛。所謂“患難見真情”,並非只是用於哥們兄弟之間,感情的事也遵循這個道理。如果一對戀人或夫妻,大難臨頭各自飛,怎麼也稱不上真愛,不管之前有過多少所謂美好的回憶,統統都可以作廢。真心相愛的兩個人,重要的不是嘴上說愛,而是真正做到彼此相愛,真正做到不離不棄,真正做到背負彼此的人生,就像結婚宣誓的時候說的一樣:不管生老病死,貧窮富貴,都一起面對,不離不棄。然而可悲的是,現實中很多戀人和夫妻都不是真愛,他們只能在順境中相愛,一旦有了逆境,就會一拍兩散,更直白點來說就是:有福可以同享,但有難絕不同當。下面這個女人的前夫是這方面的典型案例,他們夫妻倆離婚的原因讓人很寒心,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希望你不會遇到這樣的人。東林老師:老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一直以來,我只是知道這句話,但是並不理解是什麼意思。直到前不久我的人生接連出現了兩出悲劇,我才深刻體會到啥叫“禍不單行”。我和前夫從大學時就開始戀愛,跟您之前講過的很多大學時期就開始戀愛的夫妻一樣,我們一直以來感情都很好,直至最後結婚。對於我來說,那麼長時間的戀愛,根本就沒有任何懷疑的餘地,我早就已經把他當成了家人。他給我的感覺也是如此,把我當成了他的家人。不僅我們兩個人相處的很好,我們和雙方家人,以及我們雙方家人之間,也都相處得很好,總的來說就是一派祥和,怎麼都不會想到這樣的兩個家庭之間會發生悲劇。我爸媽愛屋及烏,見我那麼愛他,見他對我那麼好,漸漸地就把他當成親生兒子看待了。結婚時,考慮到他們家條件沒我們家條件好,所以我爸媽大手一揮,沒讓他們家出一分錢,還專門給他買了一部車。他當時表現出一副感恩戴德的狀態,哭著說自己無以為報,說等自己賺到錢了,一定會孝敬我爸媽,還發誓說一定會給我爸媽養老。而現在回想起這一切,感覺他當時表現出來的所有狀態都是惺惺作態,都是偽裝,都是在利用我爸媽的善心,他是個徹頭徹尾的虛偽透頂的人。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之後發生了一件事,他瞬間就露出了真面目:聽說我爸查出癌症,他第二天就跟我離婚了,而且是逼著我離婚。當時我爸住進了醫院,他單獨把我叫到他們家去跟我說離婚的事。一家人嘴上說是因為這個那個原因,實際上就是因為我爸病了,他們覺得搖錢樹沒了,害怕連累到自家花錢,所以要從一開始就跟我家撇清關係。他還專門此地無銀三百兩,跟我說,“我跟你離婚,不是因為你爸查出了癌症,你別多想!”我當時或許是因為太憤怒了,或許是因為接連受到的打擊太多了,所以我雖然很氣,但是卻沒有發火,冷笑著跟他說,“滾,我知道你怕什麼!”我跟他離婚的事,暫時沒讓我爸媽知道,我怕我爸知道後會讓病情加重。但是,在我爸媽面前假裝開心,假裝樂觀,假裝沒事,真的好累啊!我一直都是等到身邊沒人的時候,一個人偷偷地抹眼淚,感覺我的人生好難啊!今天上午我想了想,決定瞅個時間跟我爸媽說我離婚的事,我不想瞞著他們了,我想把我的事說出來之後,一家人一起對抗癌症。唉!人生走到了這一步,雖然我很想逃避,很不想面對,可是,我能往哪兒逃呢?敢於結婚,就要敢於接受其中的變數!所謂感情中的“變數”,很多時候指的就是上面案例中那種情況,問題的根本在於“人性”。人性本善還是性本惡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面對不同的境地時,發揮出什麼樣的本性。感情複雜的地方也在於此,很多時候人們都不會故意去設置磨難考驗人性,總是把人想得很好,覺得應該不錯。而具體是不是真的不錯,就看你們之後遇到磨難時是分是合。上面那個女人處理婚姻問題時的態度還算不錯,不管是不是因為受得打擊太多,那樣的態度還算淡定,也算是做到了愿賭服輸。這種事沒辦法,發生了就是發生了,對方不願意跟你共患難,不願意背負你的人生,你就算打他罵他又能怎麼樣呢?他想要離你而去的事實不會因為你打他罵他而改變。只能說,你敢於戀愛,敢於結婚,就要敢於接受其中的變數。當然,這份“勇敢”的前提應該是:你對對方有深入的了解,做過考驗,有過相對確定的和他在一起的心。在此基礎上如果還有變數,那就勇敢接受就好。本文轉載自東林夕亭公眾號
-
2019-12-04 新聞.生命智慧
為「孝道」飛德照顧癌末婆婆 她對善終有了嶄新的體悟
如果另一半的父母突然癌末,你會選擇直奔病榻前照顧?還是任他獨自面對,在照服員的偶爾探望下,一個人迎接死亡?對台南女兒、德國媳婦吳品瑜來說,2014年當她聽聞婆婆癌末,為了讓先生專心在吉隆坡新工作上任,便不假思索買了機票,獨自帶了14歲、12歲與1歲半的3名女兒,直奔德國鄉村婆婆病榻旁。結果,不管是到宅探望的德國醫師、護士、送餐人員,都問她:「妳是誰?」「為什麼是媳婦待在這裡擔任照顧工作?」同一時間,先生的其他手足則在過他們的復活節假期……婆婆生病,跟媳婦有什麼關係?吳品瑜,傳統台灣觀念下成長的台南人,51歲。與許多台灣傳統女性一樣,婚後以丈夫、家庭為主,她跟著先生工作輪調而旅居各地,偶爾兼職翻譯。「我總覺得除了照顧者的角色以外,沒有其他層面的『自我』了」。愈是這樣子過生活,吳品瑜就愈落入「想以盡責、犧牲、捨己的照顧者身分獲得肯定」的循環裡。她表示,在婆婆離世一段時日後才意識到,原來決定前往德國照顧臨終婆婆的根本原因,是希望得到「實踐台灣傳統孝道」的褒獎。殊不知,德國人面對老後與臨終照護的觀念與台灣大相逕庭,不僅出發前,朋友們提問:「婆婆生病跟你這個媳婦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要犧牲自己?根本『於事無補』!」就連回到德國第一天與照服員初見面時,對方還說:「啊!你們是回來過復活節假期的。」就連生命末期的婆婆也說,母女4人難得假期回來,要不要去黑森林玩幾天?懷著滿腔大愛的吳品瑜,心中滿滿震撼。最後一哩路:希望兒孫陪伴?還是一個人面對?對於善終場景的想像,傳統的台灣版本可能是兒孫守在病榻前陪伴,德國版本顯然不太一樣!長者一個人面對死亡是被社會與家人接受與支持的,因此老後與臨終照護體系也圍繞在這個理想。吳品瑜婆婆居住的西南德小山村,才2千多人,鄰村交界處就有提供照護的據點「基福會」。第一次與基福會接觸,具有迅速確實的動員能力,備有多項系統化表格,每天詳實記錄被照顧者的體況,也跟家庭醫師與區域醫師三方無間合作。因此,婆婆就算是一個人面臨癌末且子女都不在身邊,基福會接手照顧的效率與機動性,也足以讓沒有隨侍在側的家屬放心。然而,病榻前的人生最後一哩路,機動性的系統對比血親的陪伴,哪一種才是更理想的方式?誰在身邊不一定最重要,如常才是最好從病榻旁守護婆婆最後14天的經驗中,吳品瑜發現,「只要能如常,就是最好的,陪伴在身邊的是誰已經是其次。」剛到婆婆家時,一打開冰箱吳品瑜嚇到了,由基福會送來的7、8個餐盒,都是營養均衡菜色豐富,怎麼婆婆會連一口都沒動過呢?後來,吳品瑜煮了婆婆平日最喜歡的牛肉湯、跟一些德國的家常麵包,才又讓婆婆找回胃口,一天還能喝上2碗。「不是一頓營養的餐食就可以讓臨終前的老人好過,如果沒有辦法像平常一樣地吃飯,如常過日子,他們的求生意志很快會被剝奪,會覺得自己只是在等著離開人世而已。」當青春期的老大、老二面對奶奶的驟然衰弱舉足無措時,1歲半的小女兒因不明所以,像往常一樣對著奶奶又親又抱,撫摸著她的頭髮跟腫脹的小腿與腳趾時,婆婆臉上瞬間也好像回復了病前的光采。 吳品瑜說,「把『病』這個字拿掉以後,他們是完整的『人』,也會想要得到如常的對待,被擁抱,感受到愛的膚慰。」光回想小女兒把病榻當遊戲床,在奶奶身上爬來爬去,吳品瑜笑稱,要是這場景出現在台灣,很可能會被家屬指責說:天啊,這樣折騰老人家,子孫也太不孝了吧!這輩子,好好做過自己嗎?病榻是一個很獨特的空間,逼得人不得不直視死亡,以及生命的本質。在台灣,孝道是把「孝」與「順」兩者緊緊連在一起。然而,當眼見婆婆並非由親生子女照顧最後一程,吳品瑜進一步體認,由於德國是個人主義,沒有「孝」這個字,對彼此的好,就是體現在「給你一個空間讓你做自己」。(或許,對「一個人面對死亡」意願的尊重與支持,也來自於此。)就像吳品瑜的女兒們,小學時就會問:「媽媽,那妳要什麼?」因為不管是吃什麼、去哪裡之類的決定,過往吳品瑜只會說「什麼都好、你們好就好……」愈是這樣,老大與老二愈不厭其煩追問:「媽媽,妳到底知道妳要什麼嗎?」這些生活裡的小事,在婆婆病榻的這個道場,逐漸發酵。婆婆當了一輩子的照顧者,以往家族出遊、吃大餐,婆婆也總是不自在地說:「不用特別為了我……」甚至因癌末而成為「被照顧者」時,一時無發接受「被照顧」的是時,初期總不願配合。簡直就像照鏡子一樣,吳品瑜突然意識到,婆婆與自己,2個長期扮演照顧者的女人,陷在犧牲、奉獻的意識裡,忘了照顧自我,甚至將累積的委屈,當成是受照顧者的錯,直到老去了都還在責怪別人。談起這段過往,眼眶還紅紅的,吳品瑜談到,死亡,其實就是愛與被愛的過程,即使過去十幾年婆媳相處並不愉快,而認清彼此生命脈絡後,她感覺到,婆婆交棒給她的,便是重新回到自己。重視、覺察自己的感受,至於社會的框架、他人的想法,其實一點也不重要。萬萬沒想到,長年來綁縛住自己的框架,卻是在婆婆的照顧現場與經驗中,一層一層剝掉……當個心口合一的老人,學著在每個當下都超渡自己的痛苦婆婆過世已5年了,現在的吳品瑜如何設想自己的老後?器官捐贈同意書、DNR(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都簽好了,她也決定不在德國養老,一定要回到故鄉台南,臨終前「誰陪在我身邊已經不重要了」。為何能這麼豁達?她從照顧婆婆的經驗分析,也許很多人對老與死的害怕,是擔心『被別人嫌惡』!因而壓抑、彆扭,給人難搞的感覺。「我想要成為自在的老人,心口合一,能好好與別人互動、坦承需要,給別人機會照顧自己,當個可愛的病人,不也很好嗎?」她說,若能學著在每一個當下,面對自己所有的感受,超渡自己的痛苦,對於老去與死亡也就不那麼恐懼了。我們問她,如果重來一次,還是會選擇陪伴婆婆善終嗎?吳品瑜笑笑說:「會。不過,這次是脫去好媳婦的社會框架,由『自我』決定去照顧她。」採訪這天,面對鏡頭,吳品瑜笑得很自然。她分享,以前忽視自我感受,總是拚命「矜」住,面對關心,盡是逞強說「我沒事」;現在每天「感覺」和自己在一起,心志更強大了,反而有了「我可以搞定所有事」的氣勢!人生路上,我們都需要好隊友,最重要的那一位,不就是我們自己嗎?原文:陪德國婆婆臨終的體悟!吳品瑜:別等最後,每個當下都該超渡自己的痛苦
共
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