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0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食物
共找到
7868
筆 文章
-
-
2020-02-20 養生.抗老養生
春天重養肝!多吃2類食物膽、眼睛都幫你顧到
《黃帝內經》中寫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由此可知,春季養生應保健體內的陽氣,讓陽氣處於不間斷、持續旺盛的狀態。傳統中醫注重五行,而春季是草木繁榮、百花齊放之時節,對應五行中的「木」,而五臟中的「肝」又對應「木」,因此才會說:「春季宜養肝」。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表示,肝臟具有藏血的功能,當失血過多或是女性經期的時候,都容易導致氣血不足,進而連帶造成肝血的不足。一旦肝血不足時,就無法提供足夠的養分給肝臟,導致肝臟功能受到損害,就容易出現眼睛痠澀、眼花,女性生理期發生紊亂等情形,因此,在春天的時候,除了養肝之外,補血也是養生的一大重點。 春天對應中醫五色中的「青」色,綜合而論,青色能夠促進肝氣循環與人體的代謝作用,有益於肝臟的排毒、消除身體的疲勞,還有明目、保健視神經以及提升免疫力的效果。 青色對應的味覺是「酸」味,春季養肝應該多吃些青色且帶有酸味的食物,包括奇異果、檸檬、番石榴、白醋、綠豆、毛豆、大黃瓜、小黃瓜、竹筍、花椰菜、菠菜、芹菜、海帶等,能夠照顧肝、膽及眼睛等部位。 以中醫書《本草推陳》的紀錄指出,芹菜主治肝陽頭暈、面紅目赤等症狀。從營養學中也可以知道,芹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及維生素C與鈉、鉀等礦物質。有平肝清熱、發汗解熱以及降血壓的效果,不過因為芹菜含有高鈉,平均1根芹菜,就含有35mg的鈉,因此,高血壓患者,不宜食用過多。 而中醫藥學中指出,牡蠣入肝腎兩經,有滋陰補血、消除煩悶以及解除失眠的效果。陳潮宗表示,牡蠣富含ω-3脂肪酸、EPA及DHA,不但能降低壞的膽固醇含量,還可預防心血管疾病與脂肪肝。但是生吃牡蠣容易遭受到細菌感染,因此,建議連同適量的薑、醋等調味料一同吃下肚,達到殺菌的效果。 此外,菠菜是春天當季的蔬菜,性涼味甘,富含維生素K、葉酸、草酸、蛋白質以及鐵質,有利於活絡血脈、五脈運行,針對肝氣不順所引起的胃病,有良好的輔助治療效果。不過,陳潮宗提醒,盡量不要跟豆類製品一起吃,否則容易形成草酸鈣,而導致結石的發生。 春天是肝病的好發季節,酒精也被證實對肝細胞會直接造成傷害。陳潮宗強調,對於已經有慢性肝炎症狀的患者來說,飲酒是必須絕對禁止的行為與消遣,以免酒精增加肝臟的負擔。 另外,可能含有黃麴毒素的花生、豆腐乳等過期食物,也是傷害肝臟的兇手,必須特別注意;如果是發霉的生米、花生等食材,千萬不要因為節省就繼續吃,長期下來,將對肝臟造成嚴重的傷害。 雖說春天養生建議吃酸性食物,且酸性物質會讓繃緊的肌肉變得柔軟,幫助分解體內囤積的脂肪,但若是吃太多酸度過高的食物如檸檬等,也容易傷胃,因此,建議留待飯後或是非空腹時食用,較能保護胃部。 延伸閱讀: 肝不好易疲勞? 指緣長肉刺可能也是警訊 降低脂肪肝單靠低油飲食不夠 還要加上這件事才行 排毒從斷食開始? 一次搞懂3種斷食法要怎麼吃才對 
-
2020-02-20 該看哪科.婦產科
孕婦接觸塑化劑 孩子過動風險增
開學了,有些孩子容易衝動、較難專心,老師和家長傷透腦筋。若想要預防孩子過動,從媽媽懷孕時就要開始,若懷孕時沒注意,也不要擔心,養育過程落實減塑也有幫助。國家衛生研究院環境衛生與職業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淑麗研究團隊,完成全世界第一個囊括出生前後資料的長期追蹤研究,分析孕婦及孩子體內七種塑化劑代謝物,與孩童過動症狀的相關性,今年一月刊登於該領域優秀之「整體環境科學」期刊。這篇研究控制了兒童性別、父母教養風格、胎次等相關因素後,證實第三孕期孕婦尿中塑化劑代謝物濃度與孩子注意力缺損的風險有正相關,兩歲男童特別明顯。除了孕期,孩子成長過程的曝露量也有影響,以鄰苯二甲酸丁苄酯(BBzP)為例,兩歲幼童尿中代謝物濃度每增加十倍,有注意力缺損過動傾向的風險會提高到9倍。BBzP常用於PVC樹脂軟化劑、塑膠地板、電腦滑鼠、電線電纜、指甲油、人造皮革等。至於常用於塑膠製品、如玩具、食物包裝材、醫療用輸血袋、纜線等,當中的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不論是2歲、5歲還是11歲,孩子尿中DEHP各級代謝物濃量每增加10倍,過動風險會增為大約3倍。王淑麗表示,塑化劑對於神經發育和神經生理有潛在的影響,可能是過動症風險上升的原因。因為塑化劑是一種同時親水又親油的脂類,過去有研究證實,它對胎兒和幼兒的中樞神經發育有負面影響。另外多巴胺受體基因對於神經行為的調控,被認為與過動症的發生有關,是否和塑化劑有交互作用,這部分有待進一步探討。孕婦及兒童都是塑化劑的敏感族群,但塑化劑代謝速度快,多喝水、多運動、避開一些地雷,減少暴露並不難。王淑麗建議,食器應避免用到三號塑膠(PVC)材質或含塑化劑之保鮮膜,選擇五號聚丙烯(PP)、有品牌保證且較厚的材質,又一些手搖杯封膜材質非食器等級,而且黏著過程還要加熱,也建議敏感族群少喝。而化妝保養品方面,則盡量避免有豐饒香味的產品,幼兒玩具或地墊選用無塑化劑、有安全標章者,有磨損就要更換,勤洗手也很重要,特別是進食前,有助於避免攝入過量塑化劑。
-
2020-02-20 科別.精神.身心
擔心肺炎疫情也會破壞免疫力!醫師教你10個放鬆方法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新冠病毒疫情越演越烈,台灣也出現第1例死亡個案,消息公布後,藥局外面排隊購買口罩的人潮更多,許多人惶惶不安,擔心被感染,甚至影響睡眠。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最近幾個月來,新冠肺炎已經成為門診患者主要的壓力來源,9成身心疾病患者擔心疫情影響健康,甚至連帶造成經濟景氣變差,工作可能不保。如果長期處於高壓力、焦慮的情況下,恐讓免疫系統混亂,導致唾液中的抗體(免疫球蛋白)下降,而唾液是抵擋呼吸道疾病的第1防線,如果免疫力下降,身體狀況就會變差。另外,長期處於焦慮、壓力過大的情況下,大腦會分泌可體松(即壓力荷爾蒙),影響免疫系統的運作。研究證實,廣泛性焦慮患者血液裡面的免疫球蛋白數值明顯低於一般人。如何放鬆心情?楊聰財建議,應該睡眠充足,食物攝取均衡、維持運動習慣,並多找人聊天說話,甚至唱歌,寫心情日記、感恩日記,轉移注意力。另外,多做腹式呼吸,鼻子吸氣、嘴巴吐氣,試著讓吐納又慢又深,持續5、6個深呼吸,一邊呼吸,一邊冥想大自然,有助於轉移注意力,遠離憂鬱焦慮意念。如果覺得身心焦慮,影響睡眠,建議不要看電視新聞,也不要上網搜尋相關訊息,多至戶外走走。如果狀況嚴重,無法靜下來,甚至失眠,建議至身心科就診,尋求協助。在飲食方面,國民健康署建議,多吃不同顏色的蔬果,攝取其中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及植物化學素,減少發炎介質,強化免疫細胞,進而增強抵抗力。每餐水果攝取份量約1個拳頭大,水果洗乾淨後,連果皮一起吃,才能攝取到更多的營養素;每餐蔬菜攝取量則比一個拳頭還要大一些,甚至可以適量增加。另外,可以在客廳或餐廳桌上,放些方便食用的水果,如橘子、香蕉等,餐間肚子餓時,即可取用,不但有助於1天達到應攝取之建議量,更可取代吃零食的習慣。(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呼吸困難、感覺快死掉卻查無病因! 別再以為是心臟病,3特徵跟「恐慌症」有關 癌症指數高就是罹癌了? 先別嚇自己!醫師解釋給你聽
-
2020-02-19 養生.健康瘦身
狂踩飛輪減重沒效? 想要燃脂這運動更有用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飛輪課已經成為健身房及各縣市運動中心最夯的運動課程,雖然1堂課只有40分鐘,但在教練口令帶動下,雙腳用力踩著飛輪一下就爆汗、大量燃燒卡路里,許多人認為,這類高強度間歇運動可以有效減重,因此,飛輪課大受歡迎。 國民健康署指出,高強度間歇運動(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是指短時間的高強度運動、較長時間低強度運動兩者交叉進行,以飛輪為例,突然爬坡、增加阻力或速度變快等。 研究顯示,經常踩飛輪,可以減少脂肪堆積、降低身體脂肪組成,特別是腹部與內臟脂肪,相當適合希望雕塑體態,讓線條變好看的人。至於體重過重者,只要持之以恒,長期(12周以上)接受高強度間歇運動訓練,也能改善最大攝氧量、腰圍、體脂率、休息時心跳與血壓,有助於身體健康。 不過,目前研究尚未證實,踩飛輪等高強度間歇運動,可以顯著地減重。也就是短期高強度間歇運動的減脂效果,並未優於中強度有氧運動。 國民健康署表示,如果從時間觀點來看,高強度間歇運動時間較短,消耗同樣的卡路里,則要比中強度有氧運動少花將近40%的時間,屬於比較有效率的運動方式。 國健署建議,不管從事哪一種運動,都應循序漸進,注意場地安全,並事先動態暖身、運動後緩和拉伸。一開始,最好先請經驗豐富的教練指導,此外,第1次做高強度間歇運動時,應該量力而為,不用跟其他學員做比較,一步一步來,才能避免運動傷害風險。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瘦小腹不是少吃就有用! 6個懶人必學的小秘訣 脂肪頑固難消? 營養師激推2食物讓你邊吃邊瘦 
-
2020-02-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延長口罩生命 醫師4要點教你如何使用口罩套
新冠肺炎猖獗,要避免病毒感染,最重要的就是勤洗手、戴口罩,但學齡兒童即將開學,學校跟補習班規定要戴口罩才能去,孩子天天都要上學,哪來這麼多一般外科口罩?目前口罩處於管制時期,不易購買。口罩又常因口水、食物、灰塵、化妝品沾汙,不能不換,於是就誕生了能暫時延長一般外科口罩生命的「口罩套」。一般醫用外科口罩由三層不同的不織布組成,可阻擋大部分5微米顆粒,也可阻擋新冠肺炎病毒,應每日更換;布口罩僅阻擋較大的粉塵,好處是可以重複清洗使用。「口罩套」是用一層布將一般外科口罩包覆住,萬一髒了就洗外層,減少內層汙染丟棄的頻率,進而延長口罩使用生命。若沒有近距離接觸體液、口沫風險時,理論上可提供大多數場合使用,在口罩緊缺、管制時期,不失為替代方案。口罩套的製作相當簡單,以左右開口為例,用一層布圈成左右開口,中間套入一般外科口罩(如圖),使用上最方便,但左右兩側略不服貼且遮臉;口罩套也可做上開、下開,很服貼,但會太緊不透氣;多加了一層,天氣冷剛剛好,熱起來容易氣悶。目前網路上已有很多人分享製作方式,DIY相當簡單。個人喜歡左右開,耳掛跟鼻壓條都用原本一般外科口罩的就好,不需另行製作。建議口罩套使用要點如下:1.醫護人員上班不要用!這不是用來代替一般外科口罩的,只適合下班使用。2.平時外出,若想擁有一般外科口罩的防護力,又想用久一點,口罩套是可替代的選擇。例如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進入室內密閉空間都可以使用。3.有的小朋友容易弄髒口罩,口罩套非常適合。4.再次強調,一般外科口罩汙染了就得換,口罩套也要每天清洗。
-
2020-02-19 養生.聰明飲食
解決便秘困擾 除了咖啡專家還推薦另4種食物
便秘可說是現代人的文明病,造成這些症狀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還是飲食;倘若你沒有健康問題,但是仍被便秘困擾,可以聽取醫生和營養師的建議,多攝取高纖維食物來幫助刺激消化系統。以下讓我們看看,有哪些食物可以化解便秘:1.西梅乾(Prune)西梅乾可說是幫助化解便秘的食物中,排名第一的選項,而西梅乾可以得到這項殊榮也是名副其實;註冊營養師潔西卡‧科丁(Jessica Cording)說:「西梅乾的纖維量非常高,而且梅子含有豐富的山梨糖醇(Sorbitol),能達到軟便的效果。」加州研究消化系統疾病的醫學博士法哈迪(Ashkan Farhadi)則是建議,將西梅乾泡水一個晚上後食用,效果更佳。2.奇亞籽一顆小小的奇亞籽所富含的纖維量,可能高的讓你無法想像,科丁說:「奇亞籽有助於將排泄物凝結,通過消化系統」;因此科丁建議將奇亞籽加入新鮮果昔、燕麥粥或優酪乳,更能化解便祕。3.咖啡早上喝完咖啡經常讓人想跑廁所不是沒有原因的,營養諮詢網站Appetite for Health共同創辦人、註冊營養師茱莉‧阿普頓(Julie Upton)說:「咖啡因能幫助人體排便,增加腸道蠕動,基本上一杯咖啡所含的咖啡因,就足夠幫助胃腸肌肉的蠕動。」4.木瓜法哈迪醫師最推薦幫助解便的食物就是木瓜,同為註冊營養師的凱芮‧蓋恩斯(Keri Gans)也說:「木瓜的纖維含量也非常高,一顆中型大小的木瓜纖維含量就高達五克,同時也能補充體內的鈣、鎂和鉀。」5.梨子梨子一樣屬於高纖的水果,特別是可溶性纖維含量較高,所以有助排泄物凝結的功能。
-
2020-02-19 養生.聰明飲食
搶救骨質疏鬆症 中醫師建議多吃黑芝麻、山藥
在一般人的認知裡,預防或治療骨質疏鬆症,多半補充維生素D及鈣片等,衛福部台南醫院中醫師魏廉鴻則以中醫觀點治療骨質疏鬆,認為首重補腎、補脾及壯骨,建議30歲以上民眾平時多吃黑芝麻及山藥、骨碎補等食物,配合日曬及適度運動,就能擁有健康的骨本。骨鬆被稱為「隱形殺手」魏廉鴻醫師指出,骨質流失的過程通常沒有症狀,無聲無息的發病過程,使骨質疏鬆症被稱為「隱形殺手」,從15年的健保資料中發現,台灣每年髖部骨折的病例數約為1萬6000名,女性約為男性2倍;而10名髖部骨折的老年男性中,1年內因臥床造成感染而死亡約為2人、女性為1.5人,均較同齡者平均死亡率高出許多。魏醫師表示,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全身性的骨骼疾病,現今科技尚無法測定骨質強度,臨床上主要根據骨質密度測量值診斷,傳統中醫也無「骨質疏鬆症」病名,但依據症狀相似性,中醫典籍有「骨痺」、「骨痿」、「骨枯」、「骨縮」等描述,原因則可分為腎虛、脾虛與血瘀,當目前身高比年輕時身高差距大於3公分時,就可能患有骨質疏鬆症。藥食同源,藥膳輔助治療魏醫師表示,中醫提供骨質疏鬆治療另一個選擇,以補腎、壯骨為主,配合益氣健脾、活血化瘀的藥物增強療效,同時依藥食同源的觀念,利用藥膳補充營養達到輔助治療的效果,常見的藥膳如骨碎補豬腰湯、養生芝麻糊等。魏醫師指出,中醫養生原則是管住嘴、邁開腿,因此含鹽量高的食物、酒及咖啡因必須減少攝取,並養成運動習慣,快走或慢跑可有效增加骨質密度,配合太極拳或八段錦等養生操可訓練平衡感預防跌倒,另外適當曬太陽,增加體內維生素D生成,從日常生活做起,改善骨質流失、預防骨折。(本文授權轉載自台灣好食材)
共
26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