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0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食物
共找到
8071
筆 文章
-
-
2019-12-20 新聞.生命智慧
好想吃…誰在操控飢渴?中研院破解腦神經機轉
人類飢餓和口渴時,大腦會下達指令,讓人不由自主去找食物和水,但動機背後運作機制至今無解。中央研究院跨國團隊花費三年,每天對超過5000隻果蠅做實驗,發現果蠅腦內有一種神經傳導物質leucokinin,影響它們找水或找食行為,解開渴、餓訊號在腦中的神經機轉。研究團隊希望藉此,未來能更了解複雜的人腦,盼有助改善暴食症或厭食症。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助研究員林書葦說,當人們口渴與肚子餓的時候,腦中會產生一種無形的驅力,讓人想喝水或吃東西,心理學上稱這樣的內在驅力為「動機」。果蠅和人一樣,行為受到渴和餓的調控,只有在渴的時候會去尋找水源,只有在餓的時候對食物有反應。林書葦和中研院國際研究生學程印度籍的博士生芭雅希一起研究,首度找出控制餓與渴行為的神經傳導物質leucokinin。這項神經傳導物質的活性在果蠅餓與渴時會上升,但若抑制活性,口渴的果蠅不會找水、飢餓的果蠅也不會去找食物,就像得了厭食症。團隊也做反方向的實驗,活化這項神經傳導物質的活性,發現不餓的果蠅也會去找食物。研究發現,leucokinin包含餓與渴的神經元,但並不是單純有一群神經細胞負責處理渴、另一群處理餓,而是透過多種神經傳導物質的合作,去調控不同神經元,讓找水行為只在渴的時候出現,不會在餓的時候出現。研究成果本月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林書葦說,研究成果未來有望推及至人類大腦研究,不過,果蠅大腦功能雖一應具全,只有10萬個神經細胞,人腦有1000億顆神經細胞,還須更進一步研究,才能了解人腦中調控餓與渴行為的機制,進而應用於神經疾病的研究,找出成因及可能的治療方式。因為人類許多神經疾病,如憂鬱症、厭食症、成癮症等,都和腦內的動機系統有關。林書葦說,果蠅因為可以大量繁殖,是遺傳學研究常用的生物;果蠅的大腦功能很完善,有助於了解更複雜的人腦。目前科學界針對精神疾病的研究,只能了解大範圍的腦區是否對某一種行為有影響,但不知道細部的神經機轉;也因此,用藥和治療難免會有副作用。若能了解生物的神經機轉,可以讓開藥更精準。
-
2019-12-20 養生.抗老養生
生理期冬日進補 子宮內膜異位者不宜
寒冷冬季若逢生理期不適,有人可能會用麻油雞、當歸鴨進補,但是中醫師表示,子宮內膜異位女性在生理期間進補,可能會加重氣滯血瘀、發炎化熱情形而使經痛加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兼任醫師周宗翰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因著子宮或骨盆腔瘀血,影響氣血循環,中醫常說「不通則痛」。此時如果服用溫熱補氣血的食材,像是薑母鴨、羊肉爐等,可能會加重氣滯血瘀、發炎化熱等,並因經血量增加、部分血流不出來以致經痛更甚。周宗翰表示,針對骨盆腔充血、下焦濕熱情形才引起經痛的女性,中醫師可能選用清利溼熱的寒藥協助緩解經痛,而非溫熱的補藥。不過不同體質、病因的人治療方式仍可能有差異。若體質虛寒者想進補,像是容易手腳冰冷、經量較少、經血顏色較暗且較淡的人,可選在經血排乾淨之後再進補。包含當歸、熟地黃、川芎、芍藥的四物湯就適合氣血虛的女性,但由於四物湯較滋膩,脾胃功能不佳的人需搭配顧養脾胃的中藥較適合。周宗翰表示,要緩解生理期間的經痛,平時應盡量讓自己有良好的氣血循環,減少長時間久坐與久臥,避免過度食用生冷食物,像是西瓜、生菜沙拉、冰冷飲品等。同時應藉由規律運動促進氣血循環、緩解壓力、放鬆肌肉,才能在生理期間讓月經排出順暢,感覺較舒適。
-
2019-12-20 養生.聰明飲食
天冷也不該改變飲食習慣!5種平民食材助冬季養生
寒風颼颼的冬天,人體受到氣候溫度下降的影響而活動力變弱,新陳代謝功能也變得不同,某些民眾連飲食口味都出現不一樣的偏好。天氣冷得像冰庫,讓原本勤於上健身房的人,找到可以偷懶不運動的藉口,另外有些民眾則靠著高熱量飲食,在天寒地凍之際撫慰自己的身心。然而,健康專家指出,不論天候如何,健康飲食習慣都不應受到改變,如同夏天不應該狂吃冰淇淋的道理一樣,冬天也沒有理由拚命吃剛從烤箱出爐的餅乾,還配著暖呼呼的熱巧克力飲料。非營利醫學研究中心克里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健康中心營養師布莉吉德‧提特葛米爾(Brigid Titgemeier)彙整出民眾在冬天多多食用,將可達到增進健康效果的五大類食材:一、根莖類蔬菜居住在寒冷地區的民眾,冬季可能不容易吃到當地出產的生鮮蔬果。不過紅蘿蔔、甜菜根(beets,又稱糖蘿蔔)、蕪菁(turnips,又稱大頭菜)等較為耐寒,向當地菜農買到的機率較高,因此民眾可以把握機會多多食用。紅蘿蔔烘烤之後當做點心,可以補充胡蘿蔔素(beta-carotene),蕪菁煮湯則可讓人體獲得豐富維生素A與維生素C。二、燕麥片在許多民眾眼中,燕麥片是簡單省時的早餐選擇,但提特葛米爾指出,燕麥片可以提供人體在冬季非常需要的營養。舉例來說,燕麥片含有大量的鋅,而人體免疫系統如果要運作正常,鋅扮演著關鍵角色。另外,燕麥片含有豐富的可溶性纖維(soluble fiber),可溶性纖維與維護心臟健康息息相關。沖泡即食的燕麥片食用方便,但零售價格相對較高,消費者如果想要吃得健康,又要精打細算,可以選購傳統式的燕麥片。三、熱湯提特葛米爾指出,各種熱湯在冬季堪稱「完美食物」,只要掌握低鹽、少加奶油、盡量少用牛肉的原則即可。她也表示,民眾可以搜尋以雞湯、蔬菜湯或清水為湯底的食譜,並且在熬湯時盡量加入大量蔬菜,羽衣甘籃配扁豆湯(Collard and Lentil Soup)就是口味極佳且非常營養的不錯選擇。喝湯時可以搭配100%的全穀餅乾,在喝湯的同時攝取穀類。四、辣味鮪魚捲(Spicy tuna roll,又稱辣金鎗魚捲)許多美國人在心情低落的時候,喜歡靠著高熱量、高脂肪且高糖份的「慰藉食物」(comfort foods)讓心情變好,但提特葛米爾指出,生魚片其實可以做為「慰藉食物」讀替代選擇。提特葛米爾建議,可以選擇含有鮭魚或鮪魚生魚片的壽司捲,兩者都是維他命D的良好來源。冬季月份夜長晝短,由於缺乏陽光照攝,某些民眾因此出現缺乏維生素D的問題。倘若維生素D嚴重不足,將導致成長遲緩、骨骼弱化,甚至導致發生心臟疾病的風險因此提高。五、花椰菜(broccoli,又稱青花菜)與花菜(cauliflower)如果不想在冬天感冒生病,除了施打流感疫苗以及勤於洗手之外,提特葛米爾分析,十字花科蔬菜(cruciferous vegetables)是有助於人體抵抗疾病的防禦尖兵。花椰菜與花菜同樣都有大量維生素C,攝取豐富維生素C有助於增進免疫系統功能。她指出,消費者在冬季如果買不到生鮮的花椰菜與花菜也不必煩惱,改買冷凍包裝的花椰菜與花菜,可以獲取相同的營養成份。
-
2019-12-20 養生.聰明飲食
調整你的飲食內容 有助緩解憂鬱症狀
過量攝取加工、高糖、高脂肪食品可能增加肥胖與三高風險,還可能影響情緒。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援引澳洲麥覺理大學的研究指出,少吃加工食品、多吃水果、蔬菜、魚和橄欖油,可有效改善年輕人的憂鬱症狀。澳洲麥覺理大學今年十月發表的研究招募76名中度至重度憂鬱患者,他們的年齡在17歲至35歲,且平時攝取過量糖分、飽和脂肪或加工食品。研究團隊將他們隨機分成「飲食改變組」與「常規飲食組」,讓飲食改變組觀看營養建議影片,並提供一份飲食計畫與食物,食物包括橄欖油、天然堅果黃油、堅果、香料等;常規飲食組則未獲得上述介入。三周以後,飲食改變組受試者的憂鬱分數顯著改善,焦慮及壓力分數均降低;常規飲食組的憂鬱分數則沒有明顯改變。三個月後,研究團隊電訪飲食改變組受試者,發現有七人仍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情緒也持續改善。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表示,這份研究顯示,正確的飲食習慣有效紓緩憂鬱症狀之效。飲食習慣改變需從「認知」著手,可與同儕一起討論計畫、採買食材、研究食譜等,強化彼此的改變動力。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不少人心情低落就藉由吃來紓壓,曾有研究發現適當食用甜食有助短暫改善情緒,因為糖分能使胰島素濃度上升、幫助體內色氨酸優先轉化成血清素,而血清素正是神經傳導物質,抗憂鬱的物質之一。不過,反覆攝取糖分可能導致上癮,肥胖與三高風險也隨之提升。因此,飲食計畫應攝取能產生較多血清素、多巴胺、腎上腺素等的健康食物,如含有維生素B6或B12的牛奶、魚或各式綠色蔬菜水果等,有助降低憂鬱症狀、使心情愉悅。
-
2019-12-20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體檢正常卻常感不對勁?「亞健康」的你該怎麼調理
冬天將至,中醫師陳德成博士提醒,四季有別,但是中醫保養的原則相同,就是遵循自然法則,生活規律,依自己的體質適當進補,達到保養的效果。陳德成說,中醫養生原則,《黃帝內經》第一篇《上古天真論》,是黃帝和岐伯談論如何達到健康與長壽目的。黃帝問:「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岐伯回答:「……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法於陰陽 內外兼治「法於陰陽」,陰陽是天地運行的規律,不管黑夜或白天、冬天或夏天,什麼季節做什麼事,都尊重天、服從天;「和於術數」是指生活起居配合節氣、規範和律法;「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依四季使生活規律,三餐有規律,不暴飲暴食;起居正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枉作勞」則是改掉不良習慣。這些都對保養有助益。陳德成說,基本上,人得病不是偶然的,可能有積累的內在因素,想根本解決,必須從內在調理;若是外在症狀,針灸、推拿等方法有效。他有個女性病患,40多歲,在冰淇淋店工作,每天開關冰箱,導致寒濕狀況嚴重,阻塞經絡,發生面癱之症。他說,像這例子不是發生在冬天,但也是寒濕之症,必須內外兼治來改善。體質各異 需先諮詢《黃帝內經》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陳德成說,冬藏就是冬天要封、要藏,不能外露。此時可適當進補,儲備陽氣。但是誰該補、補什麼、怎麼補?一般來說,補就是補陰陽氣血,要看體質、性別、年齡、狀態,衡量補的內容和補的程度。有人認為吃人參、鹿茸就是進補,但吃了之後流鼻血,就是不適合這樣補。女性更年期會盜汗、面色潮紅,那是陰虛,要滋陰;有陽盛者,常常火氣大,穿不了厚重衣服,得降火,不能補陽;有些人手腳冰涼,抵抗力弱,那是陽虛,便要補陽。陳德成說:「每個人體質不同,不能一概而論,千萬不要看人家吃什麼有效就跟進,可能適得其反。」他建議諮詢中醫師,量身打造適合自己的處方。至於現代社會有人晚上工作,有人凌晨工作,不是按太陽起落規律生活,他說,這種人要保證睡眠足夠,以及睡眠品質良好,否則長期下來,身體會受不了。亞健康者 需要調理另外,很多人自以為健康,但可能是「亞健康」。陳德成說,所謂亞健康是介於健康和生病之間:做身體檢查,數字都正常,但是常常感到哪裡不對勁,例如疲勞、失眠、體重增加、月事不順、濕疹等。這種情形也可以透過中醫來調理。陳德成是長春人,在長春中醫藥大學讀本科和碩士,到南京中醫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2001年來美國教授針灸,便留下來為針灸教育及醫療而努力。他每天都吃中式早餐,他喜歡吃小米粥,每天早餐必有小米粥,再搭配饅頭、包子和一些小菜。陳德成在紐約曼哈頓和長島都有診所,長島診所附近有一間瑜珈教室,他看完診會去做瑜珈,讓身心得到休息。他強調,保養之道也要注重飲食結構均衡,澱粉、蛋白質、纖維都要顧到。他推薦豆腐,有蛋白質,是介於主食和副食之間的食物,又富含大豆異黃酮,對女性也好;糖尿病患者不能多吃澱粉,可以多吃豆腐,但是若有禁忌如痛風患者,要少吃豆腐。冬病夏治 調整身體至於冬天容易發作或加重的病,如呼吸道、腸胃、關節,表現出來是咳嗽、哮喘、肺氣腫、支氣管炎。陳德成說,這些病季節性強,又反覆發作,在中醫角度,冬天陽氣不足,體內虛寒,毛孔閉塞,伏寒很難驅散出來。然而,夏天天氣炎熱,可採用中醫的辦法,驅散寒氣,提高體內陽氣,為冬天做準備。陳德成建議,可在三伏天「冬病夏治」。三伏是一年最熱的30天,自然界陽氣最旺盛,此時人體陽氣最盛,經絡氣血流注旺盛,若以溫熱的藥物製作成貼敷膏,激發人體陽氣,能幫助藥物運行,加之毛孔張開,有助藥物吸收,可治療在秋冬易發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他說,清朝中醫師張璐著有《張氏醫通》,有記載於夏天治療頑固的哮喘,到了冬天,哮喘明顯改善,足見已行之有年。
-
2019-12-20 科別.牙科
5歲童平均3.44顆爛牙 蛀牙多與刷牙錯誤有關
衛福部公布學齡前兒童口腔健康調查,五歲孩童蛀牙顆數雖比往年下降,但平均仍有3.44顆爛牙,蛀牙率為六成五,整體學齡前兒童蛀牙率為四成八、四成口腔清潔不良,雖高達九成三有刷牙習慣,但每天僅刷一次約三成、二次占四成九,每次刷牙時間以刷一分鐘最多,配合使用牙線者僅一成五,從來不用牙線占三成七。「台灣學童蛀牙率很高與錯誤的刷牙觀念有絕大關係。」台北醫學大學口腔學院院長鄭信忠說,該調查顯示,多數兒童雖然都有刷牙習慣,但每天刷牙頻率以二次為主,其次為每天刷一次,八成五兒童會在睡前刷牙、五成會在起床後刷牙,每次刷牙時間以一分鐘為最多,其次為二分鐘以內。鄭信忠說,如果晚上有刷好牙,早上根本不用刷牙,起床、睡前刷牙是錯誤觀念,應該為「飯後、睡前」刷牙,因此無論是一天刷一次或是二次,都是不對的,是三餐或點心後都要刷牙,而睡前好好刷,起床後是最不需要刷牙的。他說,早上刷完牙,馬上吃早餐,根本是無效刷牙方式,食物在牙縫內發酵,形成牙菌斑,增加蛀牙風險,這也是我國兒童蛀牙率居高不下的原因。鄭信忠說,無論是喝含糖飲或是吃甜食,都應在食用後刷牙,零食多數為碳水化合物,與口水結合後,容易附著在牙齒上,形成牙菌斑,就容易造成蛀牙,他呼籲,家長應協助兒童刷牙,刷好刷滿,且養成飯後刷牙習慣,不要隨便刷兩下就算是有刷,一樣增加蛀牙機率。衛福部心口司簡任技正陳少卿表示,口腔預防保健成效,需長期公衛介入並持續蒐集資料,並與社會經濟文化、教育水平及醫療資源高度相關,目前也在研擬並宣導兒童牙齒塗氟保健社區巡迴服務的標準作業程序,以提升外展塗氟品質與成效。
-
2019-12-20 養生.聰明飲食
常忘東忘西、記性差? 可能是大腦缺少這7種營養素
好不容易找到機車停車格,上了一整天的班,下班時卻怎麼也找不到鑰匙,原來早上根本沒有拔下來;瓦斯爐上明明還燒著開水,走進客廳看電視,看到正精采的地方卻聞到濃濃的燒焦味,原來壓根兒忘了煮開水這件事情;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一打開門,一股涼風直吹過來,原來早上出門時忘了關冷氣。相信每個人都應該曾經有過上述類似的經驗,針對常常健忘、記憶變差的你,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師洪若樸建議,可以適量補充一些能幫助補充腦細胞缺乏的營養品:1、維生素B群:天然鎮定劑,能幫助神經精神穩定,正常腦部功能和生理生化代謝所必須,能夠調整神經傳導物質;尤其維生素B6對於腦部正常功能很重要。2、深海魚油:富含Omega-3不飽和脂肪酸DHA,是大腦皮質組織重要成分,具促進協調神經迴路傳導作用,可活化腦細胞、提高記憶力。3、鈣、鎂:安定神經,使肌肉放鬆、維持心跳規律。4、酪胺酸:緩和情緒失調,消除緊張、抑鬱,還能改善睡眠。5、卵磷脂:合成乙醯膽鹼的重要成分,能有效維持腦細胞營養素,同時具有保護神經纖維細胞及改善大腦功能;有助於合成存在於中樞神經以及週邊神經系統,對專注力有很大功效。6、鋅、鐵:是學習記憶系統的興奮劑,缺乏容易造成注意力不足,甚至有過動現象。7、銀杏葉萃取物:提高微細血管的通透性及含氧量、修補神經纖維、維持大腦正常運作,有助於減緩記憶力衰退。延伸閱讀: 腸道是人體第二個腦! 適量吃發酵食物有5大好處 撐不到3分鐘就算早洩! 原因竟跟大腦有關?
-
2019-12-20 科別.牙科
5歲童平均3.44顆爛牙 調查:多數童刷牙平均1分鐘
根據衛福部公布的學齡前兒童口腔健康調查,五歲孩童的蛀牙顆數雖比往年下降,但平均仍有3.44顆爛牙,蛀牙率為六成五,整體學齡前兒童蛀牙率為四成八,學齡前兒童有四成口腔清潔不良,雖高達九成三有刷牙習慣,但每天僅刷一次約占三成、二次占四成九,每次刷牙時間以刷一分鐘為最多,會配合使用牙線者僅有一成五,從來不用牙線占三成七。「台灣學童蛀牙率很高與錯誤的刷牙觀念有絕大的關係」台北醫學大學口腔學院院長鄭信忠說,該調查顯示,多數的兒童雖然都有刷牙的習慣,但每天刷牙的頻率以二次為主,其次為每天刷一次,八成五的兒童會在睡前刷牙、五成會在起床後刷牙,每次刷牙時間以一分鐘為最多,其次為二分鐘以內。鄭信忠說,如果晚上有刷好牙,早上根本不用刷牙,起床、睡前刷牙這是完全錯誤觀念,應該為「飯後、睡前」刷牙,因此無論是一天刷一次或是二次,都是不對的頻率,無論是三餐或是點心後都應該要刷牙,而睡前有好好刷,起床後是最不需要刷牙的。他說,早上刷完牙,馬上吃早餐,根本是沒有效果的刷牙方式,食物在牙縫內發酵,形成牙菌斑,增加蛀牙的風險,這也是我國兒童蛀牙率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調查也顯示,我國兒童不喝含糖飲的比例高,四成九的學齡前兒童很少或是不喝含糖飲,但嗜吃零食的比例高,每天至少吃一到二次零食的兒童有三成九,位居第二的頻率為每周二到三次,占二成六。鄭信忠說,無論是喝含糖飲或是吃甜食,都應在食用後刷牙,零食多數於碳水化合物,與口水相結合後,容易附著在牙齒上,進而形成牙菌斑,就容易造成蛀牙,他呼籲,兒童刷牙家長應協助幫忙,刷好刷滿,且養成飯後刷牙的習慣,不要隨便刷兩下就算是有刷,一樣會增加蛀牙機率。衛福部心口司簡任技正陳少卿表示,近年積極推動兒童牙齒保健措施,包含每周使用含氟漱口水、定期牙齒塗氟、定期臼齒窩溝封填、食鹽加氟政策等,像是兒童牙齒塗氟使用人次從過去的22萬人次到去年已上升至120萬人次,國小學童含氟漱口水防齲計畫涵蓋率幾近100%,成果也顯示在蛀牙率下降的數字上。陳少卿說,口腔預防保健成效的評估,需長期的公衛政策介入並持續地收集資料分析,並與該區域的社會經濟文化、教育水平以及醫療資源高度相關,目前也在研擬並宣導兒童牙齒塗氟保健服務社區巡迴服務的標準作業程序,以提升外展塗氟之品質與成效。
-
2019-12-20 新聞.科普好健康
食物能使人變大方!攝取某氨基酸讓人更願意捐錢
左旋色氨酸是一種廣泛存在於魚、雞蛋、大豆和牛奶等食物中的氨基酸,荷蘭萊頓大學認知心理學系的研究者發現,補充左旋色氨酸—— 血清素(也稱為5-羥色胺,5-HT)的生化前體,可以促進人們的慈善捐贈行為,該研究結果於2014年12月17日發表在《心理學前沿》(Frontiers in Psychology)上。前人的研究中發現,補充左旋色氨酸可以提高人血漿中左旋色氨酸的水平,並影響大腦中血清素的合成。血清素是一種非常關鍵的神經傳遞素,其水平的高低可以影響我們的行為。血清素水平的下降,可能會引發焦慮、抑鬱和攻擊行為;而其水平的增加會促進人們的親社會行為,比如合作和從屬等。此研究中,研究人員招募了32名健康的學生作為志願者,然後將他們隨機分為兩組。其中一組口服0.8克左旋色氨酸(大概相當於3個雞蛋中所含的左旋色氨酸的量),另一組服用0.8克微晶纖維素(一種中性的無效對照劑)。服用前和服用一個小時後,研究者分別對每位志願者的情緒狀態、心率、血壓等各項指標進行了檢測。接著,志願者參與了一個30分鐘的注意瞬脫訓練(訓練要求被試者識別屏幕上連續且快速呈現的兩個目標,該訓練其實與研究目的無關)。 之後,志願者得到了10歐元報酬,然後研究人員問志願者是否願意將他們的部分報酬捐給慈善機構,如果願意,可以將錢放進桌上的4個捐款箱裡(分別屬於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國際特赦組織、綠色和平組織以及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志願者事先並不知道,慈善捐贈任務也是本次實驗的一部分。結果與研究人員預期的一樣,服用左旋色氨酸的志願者比服用安慰劑的志願者捐出的錢更多。而志願者的情緒狀態、心率、血壓等指標在服用左旋色氨酸或者微晶纖維素前後並沒有明顯變化。因此研究人員認為,補充左旋色氨酸及其導致的血清素水平提高,可以使志願者更願意捐錢給慈善機構。不過他們也提出,這一初步的結果還需要用更多的樣本進行重複和擴展實驗。另外,接下來還應該對捐款數目和志願者血漿中的左旋色氨酸水平進行相關性分析。最後研究人員指出,該研究結果或許驗證了:“吃什麼,是什麼”(You are what you eat)這一觀點——我們的飲食可能真的可以改變我們與社會打交道的方式。本文摘自果殼網
-
2019-12-19 新聞.用藥停看聽
感冒藥+咖啡治療效果更強?食藥署解析後果
Q:聽說感冒藥加咖啡效果會更強,是真的嗎?1.感冒是常見的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大部份是由病毒所引起,一般感冒通常只需支持性療法及症狀治療即可。咖啡是常見的飲品,會與某些藥物形成交互作用,不宜與藥品同時併服,咖啡過量可能會導致心悸及影響睡眠。2.當感冒藥加咖啡同時使用時,若感冒藥中有麻黃素類藥品會與咖啡產生交互作用,更易造成心悸、失眠等情形,加上感冒本身需要多睡眠休息,喝了咖啡反而具有興奮、利尿作用不利睡眠,因此兩者同時使用並不會使感冒更快好,反而使身體可能產生不適感。3.食藥署提醒,對抗感冒還是要靠自我免疫力,喝咖啡並不能增加免疫能力,感冒藥也只是症狀治療,不能殺死病毒或縮短感冒。民眾應該保持均衡飲食,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適當運動並建立正確的營養攝取觀念,才能維持身體健康。如有身體不適,應適時就醫並遵醫囑治療,切勿聽信偏方而延誤就醫時機。4.此外,有些食物會與藥品產生交互作用,例如柚子跟葡萄柚與某些藥物併用,可能會增加藥物不良反應風險,若有疑慮,可向藥師諮詢,以避免不良反應之發生。
-
2019-12-19 養生.聰明飲食
高血脂不適合吃什麼魚?什麼部位不能吃?專家解析
作為有20多年臨床膳食營養管理經驗的營養師,可以明確告訴高血脂的患者,當然可以吃魚,但並不是所有的魚都適合吃,也不是魚身的所有部位都可以吃,吃錯了反而會有大麻煩。什麼魚不能吃?對於高血脂患者來說尤其不適合吃的魚就是鹹魚、臘魚、燻魚。這類魚首先不是新鮮的魚,在醃漬、燻臘的過程中不僅添加了大量的食鹽,而且會產生較多的亞硝基化合物,比如致癌的亞硝胺;而過多的鈉攝入也會影響體內鉀鈉平衡和血管彈性,容易誘發高血壓、動脈硬化等併發症。而且在醃漬、燻臘過程中,也會導致魚中多不飽和脂肪酸氧化,使具有保健作用的DHA、EPA明顯損失。魚的什麼部位不能吃?即使是鮮魚,也不是所有的部位都適合高血脂患者吃的,尤其是總膽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高的患者,不宜吃魚腦、魚籽、魚肝等膽固醇過高的內臟,以免加重高血脂。哪些魚可以多吃?高血脂、腦卒中患者應常吃魚,首選的魚是新鮮魚,最好常吃海魚。魚肉除了富含優質蛋白,還是磷、鉀、鋅、硒等營養物質富集的食物。魚中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多不飽和脂肪酸對降低血脂、預防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有益。 魚怎麼吃最好?在2018年,有研究機構對中國20個一二線城市、32萬人、300多萬條調查數據進行了統計,發現水產品攝入量達到推薦要求的人只佔17%,是所有類別食物中攝入比例最低的。其實,即使是只有17%的人水產品攝入量達標,也不見得都是正確的吃法。常見的海魚如大黃花魚、小黃花魚、帶魚、鯧魚,最多見的做法就是紅燒,乾炸、乾燒。這些做法多需要高溫油炸,或油炸後再繼續烹製成菜。這些高溫烹調的方式,不僅會讓蛋白質產生雜環胺而對健康有害,並且會導致DHA 、EPA氧化損失。魚類最適合的吃法是以水或蒸汽作為傳熱介質的蒸、煮、燜、燉、涮、汆或者做餡等方式,比如清蒸魚、燜鮁魚、鰩魚燉豆腐、涮魚片、汆魚丸等等。對於喜歡重口味的人,可以偶爾將魚低溫煎製一下,然後放調料和湯來燒製,而應可能的避免高溫油炸。高血脂的人不僅需要關注魚的攝入量,也更加需要注重蔬菜、菌藻類、水果、薯類雜糧等食物的攝入量,這樣才會更好的預防腦卒中、急性胰腺炎、下肢靜脈栓塞等容易出現的併發症。本文摘自營養老爸聊配餐
-
2019-12-19 新聞.長期照護
不怕長輩咬不動 國健署教一支餐具測食物軟硬
台灣人常以「呷飽沒」問候長輩,但長輩咀嚼功能退化,愛吃的食物咬不動、吞不下,只能餐餐吃稀飯致營養不良。國健署除傳授食物軟化撇步,更教民眾以一支餐具測食物軟硬度。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今天舉辦記者會,宣布推出高齡營養飲食質地衛教手冊,該手冊根據國際作法、台灣民眾飲食習慣及烹煮技巧,讓民眾透過食材挑選、改變烹調技巧,並以家中常用餐具檢測,就可自己做出適合高齡者「軟硬度」的飲食,天天吃得下。住在眷村的陳爺爺、陳奶奶從前最喜歡吃有家鄉味的牛肉麵、臘腸炒芥藍,但兩人牙齒不好,肉塊太大、太硬根本咬不動,家人為了讓長輩多吃點,餐餐都煮稀飯或黏糊糊的食物,根本沒有胃口,散步也愈來愈沒力。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吳建遠表示,隨年齡增長,許多長輩因牙口不好、咀嚼及吞嚥功能退化等影響,容易感到食不下嚥,或覺得食物太硬咬不下去,衍生出營養不均衡、營養攝取不足等問題,導致肌少、衰弱等情形。吳建遠說,高齡營養飲食質地分為「容易咬軟質食」、「牙齦碎軟質食」、「舌頭壓碎軟食」、「不需咬細泥食」、「均質化糊狀食」、「中濃稠流動食」、「低濃稠流動食」、「微濃稠流動食」,每種質地飲食都有不同的適用對象,高齡者可以先諮詢社區營養推廣中心的營養師或是其他專業醫事人員,依建議選擇適合自己的質地種類。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一般來說,僅有牙口咀嚼差,但其他功能正常的長者,適合食用「容易咬軟質食」和「牙齦碎軟質食」的食物,但很多民眾經常搞不懂,究竟怎樣的軟硬度才適合。因此國健署也傳授一支餐具測試法,以一支湯匙用力壓食物,可將食物壓扁,但湯匙移開後食物可恢復原本形狀者屬於「容易咬軟質食」,建議切成小於3公分的塊狀;湯匙用力壓能將食物壓碎屬於「牙齦碎軟質食」,建議切成小於1.5公分丁狀。此外,一般人認為不好咬的肉排、芹菜等,其實都能透過小技巧改變軟硬度,像是肉類食材先以肉槌槌打、去除肉片筋膜、以新鮮鳳梨汁醃肉,都能大幅嫩化肉質;至於纖維多、質地較硬的蔬菜,可洗乾淨、切好後先冷凍1到3天再拿出來烹調,都能讓長輩更好入口。
-
2019-12-19 新聞.長期照護
提高老人「吃」的尊嚴 官方指引化解食不下嚥的惡夢
銀髮海嘯來襲,據調查發現,我國65歲以上長者九成有缺牙問題。為解決食不下嚥,衛福部國健署今公布「台灣飲食質地製備指引」,預計最快明年上半年提供訓練,進一步推廣至長照據點,期盼與產學合作「快樂銀髮餐」。據國健署104至105年調查發現,我國65歲以上長者缺牙率為九成,平均缺牙數高達11顆,全口無牙率甚至高達4.4%。進一步分析「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104至107年調查成果」,65歲以上長者蛋白質、蔬果攝取不足,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分析,與長者牙口不好,幾乎只吃稀飯有關。當牙口不好的長者只能吃軟爛狀的食物,無法吃喜歡的東西。台北榮總醫院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說,正常食物馬上跳到糊狀,不僅造成長輩難以適應,更會有娛樂被剝奪感,誘發厭惡變老的負面情緒。應教導民眾如何使食物變軟同時保有原有外觀,提高「吃」的尊嚴。對此,國健署自106年起參考日本等國際飲食質地指引,完成符合我國飲食習慣和在地食材的台灣飲食質地製備指引,質地分為「容易咬軟質食」、「牙齦碎軟質食」、「舌頭壓碎軟食」、「不需咬細泥食」、「均質化糊狀食」、「中濃稠流動食」、「低濃稠流動食」、「微濃稠流動食」。每種軟硬度、黏稠度等特性飲食都有不同的適用對象,可先諮詢社區營養推廣中心營養師或其他專業人員,依建議選擇適合質地種類。希望透過食材的挑選、嫩化烹煮方式,也可用隨手可得的筷子、湯匙、叉子擠壓食物分類。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科長秦義華表示,該指引也會在長照機構、老人共餐地點推廣,預計最快明年將投入專業人員培訓。賈淑麗說,孩子有快樂兒童餐,長者也應有快樂銀髮餐,期望與有意願的學校或相關業者合作,依據指引推出適合長者實用的餐點,讓長輩保有享受出門吃大餐的樂趣。指引共同開發者、長庚科技大學保健營養系副教授邱麗玲表示,目前飲食質地指引只是烹飪方法,未來將繼續與食藥署討論,制定公認的食品質地規範,供食品業者參考。
-
2019-12-19 養生.聰明飲食
到了生命尾聲 該吃營養的食物還是病患想吃的食物?
【文、圖/摘自積木《生命與味覺》,作者辰巳芳子】最後的一口要吃什麼當時,田村先生說了下列這一段話。據說有一名病患在癌症末期引發腸阻塞,點滴加入類固醇,拔掉了尿管。病患問道:「什麼都可以吃嗎?」當聽到「什麼都可以吃」的回答之後,該名病患說道:「我想吃鮒壽司(譯註:鮒魚醃漬發酵製成的壽司)。」田村先生於是真的拿出鮒壽司,該名病患早中晚吃了三次鮒壽司。結果,原本的浮腫消失,也可以排便,甚至恢復到獲得可以暫時返家休養的許可。真是不可思議,食物與生命的關係。從事緩和醫療的所有人都統一口徑如此說道。就算是吃不下東西的病患,如果是以前吃過的懷念滋味就可以吃得下。我們總是會推薦病人吃營養學上認為是好的東西,但這個例子讓我重新認識「食物的偏好、味道,是屬於個人的領域」。其他的醫生也如此說道:「食物擁有許多從營養的角度所不能測量的層面。擁有引發人們心中迴響、帶來感動的要素。」最後的一口要吃什麼?緩和醫療、安寧療護大樓裡住的是至今為止與各種抗癌藥劑和手術對抗的病患。取消飲食限制,「什麼都可以吃」。大家一開始雖然感到困惑,但漸漸變得任性起來。飲食是最簡單可以任性的領域,因為任性,照護方也能夠下功夫,據說照護和接受照護雙方因此能夠建立起良好的關係。據說大部分的病患都喜歡重口味的東西。有人說想吃拉麵、有人想喝滷肉的湯汁、也有人希望直到最後都維持正常的飲食而想喝味噌湯等。提供病患在人生的道路上覺得最「美味」的東西,讓他慢慢品嘗,我認為這是再好不過的事。即使如此,想必食欲還是會慢慢減退,身體漸漸地不想要食物。這時能夠讓生命回頭的就是湯品所扮演的角色。多次有人跟我說,幾乎什麼都吃不下的人可以喝得下糙米湯。糙米、昆布、酸梅,糙米湯的材料本身就是風土。比起病患本身,細胞更需要這些東西。細胞所追求的美味是將生命帶往更好的方向。我認為終極的美味是讓細胞開心的食物。照護和接受照護的人可以一起品嘗美味。這樣的時間不就正是生命的共享嗎?作者簡介辰巳芳子1924 年出生。聖心女子學院畢業後跟著料理研究家始祖的母親濱子學習家庭料理,同時不斷地鑽研西洋料理。透過照護父親開啟湯品之路,在鎌倉家中開設湯品教室。現任NPO〈傳遞優良食材會〉、〈大豆100 粒運動後援會〉會長。著有《為了你──支撐生命的湯》(文化出版局)、《品嘗辰巳芳子的當令美味──滋養生命的家庭料理》(NHK 出版)、《為食而活──我認為重要的事》(新潮社)、《新版 我傳給女兒的美味》(與辰巳濱子共同著作,文春新書)等。
-
2019-12-19 養生.保健食品瘋
什麼時間吃鈣片效果最好?補鈣要注意的3件事
鈣片隨餐服用對胃刺激小經口服途徑攝入的鈣劑,進入人體後均需在胃酸的作用下解離成為鈣離子,才能很好地被機體吸收利用。在服用鈣劑時,如果能夠隨三餐一起服用,胃液能夠大量分泌,這樣就有利於解離出更多的鈣離子;同時,鈣劑經食物混合併攪拌在一起,對於一些鹼性強的鈣劑(如活性鈣)還可以起到一定的中和作用,以減少對胃粘膜的刺激。因此,為了達到最有效的鈣吸收,建議小兒和老年人不要空腹服用鈣劑,最好與進食同時進行,或在飯後半小時服用鈣片。服用鈣片時多喝水鈣製劑的吸收取決於鈣的溶解度、鈣質的來源等。許多鈣製劑都是一些微溶性或者可溶性鈣鹽,如果加大水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鈣質的溶解量,由此增加吸收率。因此,補鈣的人應多飲水。同時,一些水也可為身體提供一定量的鈣。服用鈣片最佳時間是晚上科學家們通過對於人體鈣代謝生理作用的研究,指出一天中最佳的補鈣時機就是每天晚上臨睡前。在白天的一日三餐飲食中,人體可以攝入400毫克~500毫克鈣質,當鈣調節機制發揮作用從尿中排出多餘的尿鈣時,血液可以從食物中得到補充以維持血鈣的平衡。但是到了夜間,尿中的尿鈣仍舊會排出,如果沒有足夠鈣質的補充,血中的鈣質就會釋放出一部分去填充尿鈣的丟失。為了維護血液中正常的鈣水平,人體必須從鈣庫中提取一部分庫存,即骨骼中的鈣質。這種調節機制使清晨尿液中的鈣大部分來自於骨鈣。另一方面人體內各種調節鈣代謝的激素在晝夜間分泌各有不同,因而血鈣水平在夜間較低而白天較高。夜間的低鈣血症可能刺激甲狀旁腺激素分泌使骨鈣的分解加快。如果在晚上補充鈣製劑,就能夠為夜間提供充足的“彈藥”,阻斷體內動用骨鈣的過程。因此,晚餐的時候吃鈣片,是缺鈣朋友們補鈣的最佳時機。服用鈣片時嚼碎後用清水送入,可提高鈣的吸收率;將一片鈣片分為若干小片分次服用,也可提高補鈣效率。本文摘自搜狐網《吃好每天三頓飯》
-
2019-12-19 科別.消化系統
打嗝不停好尷尬!學會6招不求人,比被嚇更有用
「嗝嗝嗝」幾乎每個人都有打嗝的經驗,如果剛好在跟客戶談案子,或是向老闆報告明年的年度預算,卻打嗝打不停,每次開口就擔心突然來一個嗝,不但糗得不得了,又讓人覺得沒有禮貌,且缺乏專業的感覺。 國泰綜合醫院腸胃科主治醫師江技坤表示,打嗝是由於位在胸腔與腹腔之間的橫膈膜肌與肋間肌,產生不自主的間斷性痙攣,肌肉收縮造成瞬間吸入空氣,當氣體急速通過時,喉嚨的聲門猛然關閉,就會發出無法控制的「嗝嗝嗝」聲音。引起橫膈肌群收縮的原因,大多是由於膈神經,或迷走神經受刺激時,發生的一種神經反射,且部分受中樞神經的影響。 所以,打嗝本來就為正常的生理現象,用來幫助消除「一肚子氣」的自然反應,幾乎每一個人都有打嗝的經驗,尤其以短暫性的打嗝最為常見,短暫性打嗝多半是由於吃太撐、吃東西時連帶將空氣吃進去,或吃了容易脹氣的食物有關 在正常情況下,於48小時內會自動停止,不要過於擔心。坊間出現許多止嗝的小訣竅,到底這些方法正不正確呢? 1、打嗝時往上跳,腳跟著地法:這個方法是江技坤的獨門絕招,在打嗝的同時,突然往上跳,讓腳跟先著地,也有助阻斷打嗝的神經反射。2、憋氣法:暫時停止呼吸,憋氣數秒,或摀住口鼻吐氣。3、快速喝一杯或連續喝冰水法:邊憋氣,邊連續喝冰水。4、咽喉刺激法:例如以棉花棒刺激咽喉,止住打嗝的神經反射。5、搔癢法:尤其特別適用於兒童的打嗝,因為人被搔癢時,容易忘記打嗝,進而阻斷打嗝的神經反射。6、壓迫胸部法:將膝蓋彎曲拉向前胸,或將上半身往前傾壓迫胸部,也有助阻斷打嗝的神經反射。 延伸閱讀: 不只吃太飽會打嗝! 4部位生病也與打嗝扯上關係 頻頻脹氣好難受 超過3天可能是重病前兆!
-
2019-12-19 該看哪科.婦產科
育齡婦女二成貧血 懷孕切記補鐵
衛福部國健署調查,我國育齡婦女貧血比率占二成,攝取鐵質有助改善貧血,但女性鐵質攝取量不足。醫師指出,女性缺鐵不只造成自身健康問題,懷孕期間使造血功能不佳,一旦產後大出血便可能休克、死亡,更可能因血氧量不足,導致胎兒生長發展遲緩。國健署2015至201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以血紅素濃度小於12g/dL為貧血標準,發現我國15至49歲育齡婦女貧血比率為18.6%,而我國1歲至44歲女性鐵質攝取量都低於建議值,其中13至15歲、16至18歲及19至44歲攝取最不足。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技陳麗娟說,女性進入青春期,到更年期以前,每月皆有經血流失,是貧血高風險族群,貧血症狀包含容易疲勞、嗜睡、頭暈、體能衰退、臉色蒼白等,最常見的即為缺鐵性貧血。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說,若貧血婦女懷孕,為提供另一個生命營養,孕婦因生理變化而增加血液量,鐵質總取量也會增加四成。若母體缺鐵、嚴重貧血,分娩時遇大量出血,血色素低落、代償能力不足,最嚴重可能休克、喪命。孕婦缺鐵更可能波及腹中胎兒,黃閔照說,鐵是製造母體及胎兒血紅素的重要元素,若懷孕期間鐵缺乏,血氧濃度、紅血球攜帶營養素不夠,可能導致胎兒早產、低出生體重,可能造成寶寶生長發展遲緩。月經量多、月經超過七天的女性,建議就醫進行血液檢查,在醫師指導下補充鐵劑。婦女不可忽視鐵質攝取。國健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成年女性每日建議鐵攝取量為15mg,在符合「豆魚蛋肉一掌心」分量下,食用含鐵量高食物,如文蛤、章魚、蚵仔等海產類、紅色肉類等。但富含鐵質的動物性食物常也含高量脂肪,深綠色蔬菜的鐵吸收率雖然較低,可作為部分鐵質的來源,如莧菜、甜碗豆、紅鳳菜等,建議用餐中或餐後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當季水果,可促進鐵質吸收。
-
2019-12-19 養生.聰明飲食
苦茶油通便、護髮還可驅蟲 品油師教你如何挑好油
先釐清坊間常提到苦茶油的分辨法。首先,晃動瓶身泡泡的多寡,其實不能完全證明苦茶油的真假與優劣,因為天然未精緻過的油品都含些許蠟質,是蠟質讓油品產生泡泡。其次,顏色代表不同溫度的製程,顏色愈深屬於焙炒或榨油溫度較高的特徵。一般來說,未經焙炒,僅以陽光曝曬、並採重力式機器壓榨製成的苦茶油,油色呈淡雅的透黃或微微的綠色,味道清爽不壓舌,品油時鼻腔略感果樹清香。若低溫焙炒過的種子、經螺桿式製程榨出的苦茶油,顏色則呈亮黃色,口感較為厚實;愈高溫焙炒種子或壓榨時溫度愈高的苦茶油,顏色就會愈接近褐色,味道就更加濃郁厚重,入口時,在味蕾上的重量感就愈明顯。那麼如何分辨苦茶油好壞?第一,先滴一兩滴苦茶油在手背上,用手指推開,透過手的溫度及皮膚毛孔的吸收,會使苦茶油脂中的醇類揮發。此時嗅聞,應該只有苦茶油的味道,如果聞到其他油類的味道,可能不是純苦茶油;如果聞到霉味或怪味等,表示品質不佳。此外,苦茶油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人體非常容易吸收,在手背上推開很快就沒有油膩感。若經皮膚測試時的油膩感很重,或很久才被吸收,不是純苦茶油的機率很大。第二,取一個耐熱的小透明玻璃杯(不建議用紙杯,紙杯有味道,會干擾嗅覺的判斷),容量大約超過一百五十毫升即可。接著滴一兩滴苦茶油在杯子裡,隨後沖入熱水,再用杯蓋蓋住約五秒鐘,然後掀蓋嗅聞看看。如果有霉味或怪味,表示受測油品品質不佳,或存放太久。接著待冷卻後品嚐,如果還有苦茶油的味道,表示成分愈純;如果有沙拉油或其他油味,代表混合其他油類的可能性極大,不是純苦茶油。以上這兩個方法原理相同,但沖熱水的效果更好,更能充分將苦茶油的醇類揮發,剩下的物質很容易就被嗅覺或味覺偵測出來。※苦茶油主要成效特色苦茶油含豐富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低總膽固醇與壞膽固醇,其比例(百分之八十二點五)甚至比橄欖油(百分之七十二點八)還高。苦茶油也含茶多酚、葉綠素、維生素A、E,以及角鯊烯,被營養學界稱為「植物黃金」,不但可消炎殺菌、修復細胞,還有促進大腦認知功能,並且能防止皮膚老化。*苦茶油怎麼使用?苦茶油的發煙點高達二百五十二度,屬於耐高溫的油類,又具養生療效,因此運用在食物的料理上,可適用於涼拌、煎、煮、炒、炸等全方位的烹調!不過純台灣本土苦茶油的生產量極少,非常珍貴,如果您幸運擁有一瓶道地台灣淺透色的苦茶油,建議讓她發揮最大功效,還是以涼拌、冷淋或直接飲用最好。採直接飲用方式的朋友,一天約五至十毫升即可。‧可代替芝麻油使用傳統上,坐月子餐或拌麵線,通常會使用芝麻油;不過,對於體質較燥熱,或有剖腹傷口的媽咪而言,芝麻油容易上火。苦茶油性溫,正好可以改用苦茶油拌麵線、料理月子餐,是不錯的油類替換選擇。‧消化性潰瘍長輩常說,苦茶油「顧胃」,因此胃不好的人若常食用苦茶油,可改善胃部不適症狀,甚至少犯或不再犯惱人的胃痛。在國科會《苦茶油抗菌因素研究》實驗中發現,苦茶油及苦茶粕萃取或純化物,對幽門桿菌具有抗菌作用。由於幽門桿菌是胃潰瘍的元兇,苦茶油可能對造成胃潰瘍的幽門桿菌有抑制效果,但未來仍需進一步人體臨床研究證實。‧保護心血管苦茶油屬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能減少血管栓塞的機率、調節血脂、血糖,適合高血脂症的人食用。實驗也證實,長期食用苦茶油可降低血清三酸甘油酯含量,並減少低密度脂蛋白,推論可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潤腸通便苦茶油有良好的潤腸通便效果,為便秘所苦的朋友,早上不妨先喝一杯溫開水,然後直接飲用5~10cc苦茶油,便秘情況可獲得改善。‧天然的護髮聖品在老祖母的時代,她們會用木梳沾點苦茶油,在梳理長髮後結一個髮髻,使髮色看來烏黑明亮。現代人更幸福,因為可以調入各種喜歡的精油應用上述方法。日本非常有名的「椿油洗髮精」就是運用這個古老的配方,椿油指的就是茶油。如果有掉髮、髮尾分叉或乾燥、白頭髮或頭皮屑的困擾,不妨試試以苦茶油護髮。洗頭時,可在沖洗乾淨洗髮精後、潤絲之前,以一水瓢溫水加數滴苦茶油潤澤髮尾;也可用茶油徹底按摩頭部後停留數分鐘,使頭髮和頭皮吸收養分,促進頭皮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再沖洗乾淨,以達到防止脫髮的效果。‧天然驅蟲劑在農業社會,醫療不發達時,苦茶油常被拿來當作驅蟲藥使用。古早時候,小朋友體內若有寄生蟲,傳統自力救濟就是喝苦茶油。現代則有更可口的良方,就是利用無基改豆漿或椰奶,發酵成植物性酸奶,淋上苦茶油並攪拌給小朋友吃,可以放些果醬或甜菜根糖蜜增加口感。這個安全的美食,既補充媽咪愛心手作的天然益生菌,又可以防治寄生蟲,且大人小孩一樣適用哦!還有不起眼的苦茶油粕(就是榨完油的渣渣),因含有高濃度的皂素,可作為天然無毒的植物蟲害防治劑。直接把油粕灑在植物周圍讓蟲蟲迴避,或將溫水與苦茶粕以四比一的比例混合攪拌,浸泡半小時後過濾雜質(不然會堵塞噴嘴),再倒入與溫水等比例的冷水稀釋,就可噴灑在果樹及植栽上。關於作者/王甯(小毛老師)是一位自然醫學實踐家、品油師、油品職人,也是熱衷環保和動物權益的倡導者。 認證 ‧義大利官方認證品油師(CLUBalogue IOEA Oil Expert) ‧中國公共營養師二級認證 ‧中國健康管理師二級認證 學歷 ‧美國Metropolitan State University MBA 畢 ‧聯合國世界自然醫學大學博士 經歷 ‧台灣藥廠副總 ‧外商藥廠總監 ‧中國科技大學休管系業師 ‧中華民國健康促進管理師 ‧經絡儀檢測健康管理師 ‧英國能量花精學會諮詢師 ‧擴大療癒一、二階講師 ‧印度合一大學Mukthi Deeksha 傳導師 ‧澤承生醫有限公司負責人 ‧油豐創辦人 會員資歷 ‧台灣品油專家協會會員 ‧美國自然醫學會會員 ‧國際虹膜醫學會會員 ‧能量醫學會會員 ‧國際催眠學會會員
-
2019-12-18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她吃螺肉差點死 全台第一例塵蟎蝸牛過敏症
環境愈來愈差,加上接觸的食物種類愈來愈多,也增加過敏發生的機率。馬偕醫院日前收治一名15歲的女孩,曾因為在夜市吃熱炒螺肉,發生過敏性休克送醫急救;日前與家人到牛排館吃牛排時,牛排旁的小菜恰好也是螺肉,吃下一口馬上發生過敏,經證實是國際少見的塵蟎蝸牛過敏症候群,初步判定也是台灣第一例。馬偕兒童醫院過敏免疫科資深主治醫師徐世達說,該名案例第一次發病時,恰好在吃熱炒,當天點的菜色多元,家人難以確定過敏原因,沒想到日前再次吃到螺肉就發生過敏,經過過敏原檢驗後證實是螺肉過敏。徐世達說,螺肉過敏的案例國際也鮮少發生,多發生在嗜吃蝸牛的法國,其餘國家像是德國、歐洲國家等,瀏覽全球文獻目前僅有七到八個螺肉過敏的案例。他說,螺肉過敏是相當特別的食物過敏原,與紅肉過敏的患者相同,同時都會對塵蟎過敏,其過敏的症狀都是血管性水腫,同時發生低血壓、產生氣喘,嚴重就會產生過敏性休克。他解釋,紅肉過敏也是非常特殊的過敏,通常是人被蜱蟲咬到後,蜱蟲注射特殊的物質到人體內,使人體的肌肉蛋白出現變化,之後接觸到紅肉後就會出現食物過敏的狀況;螺肉過敏目前尚未得知是否也是循類似的機轉,但兩者都是很特殊的過敏。國際上也有許多過敏案例是對軟體動物過敏,他也呼籲,過敏嚴重症狀來得又快又急,當出現食物副作用時,一定要儘速就醫,像是該名15歲的女孩,吃到螺肉後半小時內就迅速發作,送醫急救才救回,過敏症狀可透過減敏治療改善。
-
2019-12-18 科別.新陳代謝
血糖超標沒罹糖尿病別僥倖!「糖前期」仍危機重重
拿到體檢報告時,你可能會暗自慶幸:血糖雖然超出正常值,但並沒有診斷為糖尿病,說明我很健康。你也許不知道的是,這時你已經處在糖尿病前期(以下簡稱“糖前期”),距離糖尿病只有一小段距離了。《生命時報》採訪專家,告訴你糖前期有哪些症狀,並教你科學控制血糖。中國約5億人處於糖前期作為慢性病,糖尿病會引起各臟器組織功能的損害,但研究表明,糖尿病前期患者如果合併高血壓、血脂異常或肥胖,其危害不亞於糖尿病。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王臨虹教授團隊與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胡永華教授團隊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發表了中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最新流行病學數據。數據顯示,2013年, 中國成人糖尿病患病率為10.9%,糖尿病前期流行率為35.7%,也就是說,中國約有5億人正處於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偏高,但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的一種糖代謝紊亂狀態,是糖尿病的早期預警信號。但由於其還未到診斷糖尿病的標準,常常被人忽略。糖前期一般分為兩種,一是空腹血糖偏高(IFG),其血糖介於6.1~7毫摩爾/升之間;二是糖耐量異常(IGT),是指空腹及餐後血糖均偏高。在中國,70%左右的糖尿病前期屬於合併IGT食物患者,特點是以餐後血糖增高為主。臨床上經常會發現有些人空腹血糖是正常的,但餐後兩小時血糖是異常的。所以,體檢時的空腹血糖測試,是不足以明確患者是否處於糖前期的。當心糖前期的5個信號只有抓住一些蛛絲馬跡,才能及早對糖尿病進行檢查以及治療。以下這些症狀是身體向我們發出的糖尿病信號。1.吃飽就睏偶爾的一次不必擔心,但如果經常這樣,則可能是身體報警,表明現在的飲食結構有缺陷,如飲食中精製麵粉和含糖食物等簡單碳水化合物比重太大。2.垃圾食品上癮三天不吃爆米花、洋芋片就難受,表明你已經上癮了。當人體攝取含大量糖、鹽和脂肪的食物時,消化道會分泌出內生性大麻鹼,這種物質刺激人們的進食中樞,就會讓人感到飢餓,有暴飲暴食的衝動。此類食物進入體內消化速度快,容易導致血糖紊亂,長期食用會增加糖尿病風險。 3.體重超標超重的定義是體重超過理想體重的10%~20%,若超過20%以上,那就是肥胖了。多餘的體重可能來自於肌肉、骨骼、脂肪或者身體內的水分。肥胖是產生2型糖尿病的一個重要原因。大多數糖尿病前期患者都有體重超標,特別是單純減少熱量攝入後,體重依然不減的人,更應提高警惕。4.大腹便便有些人腰腹部過胖,細胳膊細腿大肚子,又稱腹型肥胖、向心型肥胖或內臟型肥胖,這種人脂肪主要沉積在腹部的皮下及腹腔內臟。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80公分,即為腹型肥胖。另外,內臟肥胖還會加快動脈硬化的進程,增加患老年癡呆症的機率,同時增加高血壓、心髒病、腦卒中等危險,這些都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5.血壓偏高臨床上許多高血壓病人都伴有糖尿病,而糖尿病也較多地伴有高血壓,兩者被稱為同源性疾病。有研究顯示,病史超過6年的高血壓患者,約有四成會患上糖尿病。由於二者都和血脂高、生活習慣不良、缺乏運動等有關係,因此,注意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十分關鍵。如果發現自己出現瞭如上情況,應及時向醫生尋求幫助,儘早對糖尿病進行篩查以及治療。給不同人群的防治建議糖尿病帶來的不僅是血糖升高的表象,還可能是全身的代謝異常。因此,學會預防格外重要。以下是給不同人群的控糖建議:血糖暫時正常的人 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項目,對50萬中國中老年人群隨訪7年發現,只要堅持這幾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預防近80%的2型糖尿病。保持正常體重肥胖是糖尿病發病的最重要危險因素,體重指數在18.5~23.9比較健康。腰臀比一般女性比值在0.85以下,男性0.9以下,都屬於健康範圍。當此比值大於1時,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會明顯增加。 調節飲食習慣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控制添加糖的攝入量,每天不超過50克。增加全穀物、果蔬、魚、禽肉等膳食攝入,同時減少紅肉、加工食品、甜飲料及澱粉質食品的攝入,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發生風險。 堅持每週運動要達到預防2型糖尿病的效果,每天需要中等強度身體活動至少半小時,每週累計150分鐘以上。 戒菸與不吸煙人群相比,主動吸煙人群的糖尿病風險要高出37%;在不吸煙人群中,那些長期吸入二手煙的人,糖尿病患病風險比不吸入二手煙的人高22%。定期體檢45歲以上是糖尿病高發人群,特別是肥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以及血脂、血壓高的人,更應及時排查。“糖前期”的人屬於糖前期的人應採取飲食干預+運動干預,管理血糖。飲食干預每日所需熱量45%~60%來自碳水化合物,25%~35%來自脂肪,15%~20%來自蛋白質;烹飪時要盡量採用植物油,保證不飽和脂肪酸攝入;適當進食粗糧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注意限鹽限酒,如果飲酒,就要計入總熱量,每克酒精可提供7千卡熱量。運動干預超重或肥胖者要將BMI(體重指數)調整到24左右,或體重至少下降7%,並使體重長期維持在健康水平。有氧和抗阻運動的聯合進行: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包括快走、慢跑、騎自行車、游泳、太極拳、乒乓球、羽毛球等,每周至少3次,每次持續運動20~60 分鐘或不少於10 分鐘。抗阻運動,如舉啞鈴和槓鈴等,每次2~3組,每組8~10次,組間休息2~3 分鐘;每周至少2次抗阻運動,之間應間隔1~2 天。糖尿病患者患了糖尿病的人,也不必過於悲觀。只要減少糖分攝入、規範治療、密切監測血糖水平,保持體內血糖始終維持在較低水平,就能控制病情,避免嚴重的併發症。本文轉自生命時報微信(ID:LT0385)
-
2019-12-18 養生.聰明飲食
飯後口乾舌燥都是味精惹的禍?感到口渴其實另有原因
味精長期以來背負著「有害健康」的標籤,無論是吃完飯感到口渴或是傷腎,常會怪罪是味精惹的禍,有些民眾甚是會對味精產生不良反應,營養師說,味精的成分其實就是麩胺酸鈉,化學成分就是胺基酸加上鈉,換言之,其實只要是吃太鹹,像是愛吃高度加工的食品、泡麵等,鈉含量高等,都可能造成身體的鈉水不平衡,而感到口渴,並非全都是味精的錯。馬偕醫院營養室課長蔡一賢說,味精沒這麼可怕,味精源於昆布,從其中製造出味精,添加在食物中以增加鮮味,而味精含有一定的鈉含量,鈉才是讓民眾感到口渴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心臟病、肝腎疾病或是三高患者必須得注意。一般而言,鹽巴為氯化鈉,其鈉含量約占四成;味精為麩胺酸鈉,其鈉含量約占一成多,而國健署建議每天鈉的攝取不應超過2400毫克,蔡一賢呼籲民眾可以依照此數據酌量使用鹽巴或是味精。蔡一賢說,口渴是一種生理現象,表示體內可能出現「鈉水不平衡」,建議應該要即時補充水分,每天得喝滿2000毫升,平時愛吃重口味的民眾,也建議調整飲食習慣,降低鹽巴與味精的調味量時,可以增加使用香料,像是義大利香料等,讓嗅覺去取代味覺,即可漸漸吃得相對清淡,避免每天攝取的鈉含量過高。對於味精,確實有一群人吃了之後會感到不適,蔡一賢說,特別像是外國人,不習慣吃到味精,常常吃完中國餐館後就出現不適感,被稱為「中國餐館症候群」或稱「味精過敏症」。馬偕兒童醫院過敏免疫科資深主治醫師徐世達表示,其實味精並沒「過敏」的問題,頂多是味精不適症,或是吃了味精後的副作用,就像是有些人有乳糖不耐症,喝了牛奶會肚子不舒服一樣;真正的過敏反應是會產生尋痲疹、低血壓、鼻子過敏,甚至到休克等症狀,醫學上也尚未有任何根據顯示,味精會經過過敏機轉造成人體出現過敏反應,最多是食物的副作用而已。徐世達也說,民眾不用這麼擔心味精,味精的化學式非常簡單,但也應該要多著重飲食健康,多喝水才是保健之道。
-
2019-12-18 養生.健康瘦身
餐前水果可以幫助減肥?營養師:千萬避免餐前喝果汁
冬天活動量減少,擔心食量照常會發胖,餐前吃點水果有幫助嗎?營養師覺得可行,但還是要提醒,餐前水果的份量要依照甜度去調整,如果吃了太多高糖水果,還是會導致熱量爆表。如果懶得咀嚼,改成喝一大杯果汁,恐怕除了熱量肯定爆表,還會加速脂肪生成。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年人每日的糖攝取量應低於總熱量10%,低至5%更理想。也就是說,如果一個成人每日建議攝取熱量2000大卡,來自糖的熱量應低於100至200大卡,以每公克糖4大卡換算,每天糖攝取量應低於50克。新光醫院營養師李雨珊表示,水果的甜度主要取決於含糖量,一份拳頭大小的水果,含糖量大約在10到15公克之間,如果吃很多高甜度水果,加上來自其他食物、飲料的糖分,很容易就超過每日建議量。李雨珊表示,可以先查詢自己喜歡吃的水果含糖量大約是多少,再換算出每餐前可以吃多少份量,記得要少算一點,才能預留一些空間給來自其他飲食的糖攝取量。基本上,越甜的水果就越要節制,特別若攝取水果的目的是餐前增加飽足感,建議以耐嚼、高纖、低糖的水果就是首選,例如芭樂、蘋果、番茄。李雨珊說,餐前吃水果帶來的飽足感,不只是來自於水果本身,很大一部分也來自於咀嚼這個動作,會刺激大腦的飽食中樞,所以如果懶得咀嚼、吃得太快,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更不要貪快,以為喝一大杯現打果汁就好。李雨珊說,要榨出一杯現打果汁,需要大量的水果,有些甚至會需要加牛奶,這樣一杯喝下去,熱量絕對超過一份水果的量。果汁通常會經過濾渣,高纖飽足的好處就沒了,而且液態的果糖會導致血糖快速上升,加速脂肪的合成,讓你還沒吃正餐就做好了發胖的準備,所以千萬要避免餐前喝果汁。
-
2019-12-18 新聞.健康知識+
洗碗精傷手、沒沖乾淨吃下肚傷身?專家導正視聽
網路上流傳「洗碗精有害健康」的文章,指洗碗精的主成分是石油的二級衍生物「十二烷基苯磺酸鈉」,長期接觸手的皮膚會脫皮造成傷害;而且若大量使用沒沖洗乾淨,所含的表面活性劑會附著在餐具上,隨著食物吞下肚,降低肝臟排毒能力和血液中鈣離子濃度,影響身體健康。美國普度大學食品工程博士雲無心解釋,許多人對洗潔精的恐慌源於「化學恐懼症」,擔心化學合成的表面活性劑會有害健康。關於「十二烷基苯磺酸鈉會傷害皮膚」一事,雖然有寫進產品說明,但通常是指高濃度的純品,用在洗碗只要用幾滴,濃度很低也並不是長期接觸肌膚。 至於「大量使用未沖洗乾淨」,也是典型「脫離劑量談毒性」的謬誤,表面活性劑的安全評估會考量大量使用未沖洗乾淨的情況,在極端情況下也不會危害健康,才能獲得批准。雲無心補充,有些人喜歡用「鹼」來清洗,但鹼也是一種化工產品,長期接觸也會傷害皮膚;另外鹼雖然能去油,但清潔效果卻遜於洗潔精。
-
2019-12-18 該看哪科.婦產科
近2成育齡婦女貧血 醫憂胎兒發遲緩、產後大出血奪母命
據衛福部國健署調查發現,我國育齡婦女近二成有貧血問題,攝取鐵質能減少貧血狀況,但我國女性鐵攝取量幾乎未達標。醫師說,女性缺鐵不只造成自身健康問題,懷孕期間鐵不足,造血功能不佳,當發生產後大出血,可能休克、死亡,更可能因血氧量不足,導致胎兒生長發展遲緩。國民健康署2015-201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以血紅素濃度小於12g/dL視為貧血標準,我國15至49歲育齡婦女貧血的比率為18.6%,鐵的攝取觀察到,我國1至44歲女性鐵質攝取量都低於建議值,其中13至15歲、16至18歲及19至44歲差距最大,也就是攝取最不夠。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技陳麗娟說,女性進入青春期後至更年期前,每月皆會有經血的流失,為出現貧血的高風險族群,貧血症狀包含容易感到疲勞、嗜睡、頭暈、體能衰退、臉色蒼白等,其中最常見的類型即為缺鐵性貧血。缺鐵年齡層正好包含育齡婦女,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說,若進入懷孕階段,提供另一個生命使用鐵質,孕婦會因生理變化而增加血液量,鐵質總取量增加四成;若母體缺乏鐵、嚴重貧血,分娩時遇到大量出血,血色素低落、代償能力不足,最嚴重可能休克、喪命。懷婦缺鐵更可能波及腹中胎兒,黃閔照說,鐵是製造母體及胎兒血紅素的重要元素,若懷孕期間鐵缺乏,血氧濃度、紅血球攜帶的營養素不夠,可能導致胎兒早產、低出生體重,可能造成寶寶生長發展遲緩。建議月經量多、月經超過七天的女性,建議就醫進行血液檢查,在醫師指導下補充鐵劑。婦女不可忽視孕前儲備鐵質等營養重要性。據國健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成年女性每日建議鐵攝取量為15mg,在符合「豆魚蛋肉一掌心」份量下,食用含鐵量高的食物,如文蛤、章魚、蚵仔等海產類、紅色肉類等。但富含鐵質的動物性食物常含有高量脂肪,而深綠色蔬菜的鐵吸收率雖然較低,也可作為部分鐵質的來源,如莧菜、甜碗豆、紅鳳菜等,建議用餐中或餐後一起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當季水果,可促進鐵吸收。
-
2019-12-18 新聞.科普好健康
常吃辣助長壽?最新研究:吃辣能降低死亡風險
辣,在不少愛好者心中是食物的靈魂。如果說辛辣還和健康有關,愛好者們也許更要欲罷不能。可能還真是有這等好事。一項研究表明常吃辣的人死亡風險更低,還登上了美國心臟病學會的官方期刊JACC。 這項研究來自另一個嗜辣的國度:義大利,在傳統地中海飲食中,辣椒是常見的組成部分。IRCCS Neuromed研究所流行病和預防學的研究團隊分析了22,811名義大利人的數據,他們的辣椒攝入數據來自大型研究EPIC(歐洲癌症前瞻性調查)中的食物問卷。根據食用辣椒的頻率,分為不吃辣、每週2次、每週2次至≤4次、每週4次以上。在平均8.2年的隨訪中,共確定了1,236例死亡。結合其日常飲食習慣等數據分析後,研究人員觀察到,相較於不吃辣的人群,每週吃辣>4次的人群總死亡風險降低23%,心血管死亡風險降低34%。其中,心梗等缺血性心臟病和腦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差別最明顯,分別大幅降低44%和61%。在沒有高血壓的人群中,辣椒與總死亡風險降低的關聯最明顯。第一作者,IRCCS Neuromed研究所Marialaura Bonaccio博士補充指出,“研究中一個有趣的事實是,這種效應與人們日常遵循的飲食類型無關。也就是說,無論你吃得健康與否,辣椒都顯示出了保護作用。 ” IRCCS Neuromed研究所流行病和預防學系主任Licia Iacoviello教授表示,“關於辣椒的健康好處有不少傳說軼聞,因此,通過嚴謹和科學的研究來認真對待非常重要。”當然,我們還需要更多研究來揭示辣椒影響健康的生物學機制。
-
2019-12-18 新聞.科普好健康
每天2顆蘋果有助降膽固醇?英學者的試驗證實了
每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除了一年四季都會出現在水果貨架上、實惠好吃,蘋果在大眾心裡還常常是健康的代名詞,有益血脂也是其中的說法之一。確實,蘋果富含多酚和膳食纖維,這些成分也在一定程度上有益心血管健康,但吃蘋果對生理指標究竟能起到多少實際的影響?為了科學求證,英國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一群較真的學者們做了一項隨機、對照試驗,研究結果最新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 這項研究納入了40名健康的輕度高膽固醇血症受試者(23名女性,17名男性),平均51歲,普遍偏胖(平均體重指數25.3,根據世衛組織定義,≥25即為超重)。受試者在試驗正式開始前,接受了2週飲食調整期,主要是停止食用益生菌、益生元以及任何含蘋果成分的食物。試驗開始後,他們隨機分為兩組,分別每天食用2個蘋果(去核淨重340g),或糖分能量匹配的對照飲料,為期8週。兩組飲食的差別在於,蘋果中的多酚(990mg vs 2.5mg)和膳食纖維(8.5g vs <0.5g)含量遠遠更高。隨後經歷4週間隔期(避免前一種飲食的殘留影響),兩組交叉對調飲食方案。除此之外,受試者還需要詳細記錄日常其他飲食記錄。 每週飲食方案的前後,研究人員都對他們進行了空腹抽血,檢測他們的血脂、血糖、胰島素等生化指標和血管功能、炎症相關的生物標記物。結果顯示,試驗為期20週內,他們在蘋果或對照食物以外,日常飲食的碳水、糖分、脂肪和蛋白質等組成基本沒有變化,食物干預也沒有影響他們的體重、腰圍、體脂。但在吃蘋果期間,受試者的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膽固醇)、甘油三酯都有所降低,微血管擴張反應更明顯,血壓則變化不大。研究團隊認為,這些試驗數據支持輕度高膽固醇血症的人群吃蘋果有助於降低膽固醇,改善血管功能。 對蘋果愛好者,以及常常念叨年輕人多吃蘋果的長輩們,這一結論可謂“喜大普奔”。正如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代謝醫學教授Naveed Sattar博士所言:“結果令人感興趣,任何有助於降低膽固醇的簡單飲食變化都將受到歡迎,即使降低幅度只有4%左右。”包括Sattar博士在內的多位專家提醒,這符合鼓勵人們適當多吃水果的健康建議,不過,這一改善益處遠遠不足以替代降血脂的藥物治療;此外,作為一項短期、小型試驗,結論還有待在更大規模的研究中確認。謝菲爾德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心血管專家Tim Chico教授指出,“與他汀類藥物治療相比,蘋果的作用很小,但任何益處都可能隨著堅持健康飲食習慣而終生累積,吃高纖維、完整的食物可以降低包括癌症和心臟病在內的多種疾風險。正在服用他汀類藥物的患者,並不是吃了蘋果就能停藥,但為了預防心臟疾病,所有人都應多吃蔬果、保持鍛煉、不吸煙、保持健康的體重。”原文摘自藥明康德傳媒
-
2019-12-18 養生.聰明飲食
百歲人瑞都吃什麼?長壽飲食共通點是這7種食物
長壽研究員布特納(Dan Buettner)在新食譜「藍區廚房」(The Blue Zones Kitchen)中指出,全世界活到100歲以上的人瑞,其飲食有許多共通點,或許這就是他們的長壽秘訣;雖然長壽還有許多其他因素,但普遍認為飲食可促進老人健康。 所謂「藍區」就是指居民壽命長的地區,從哥斯達黎加到日本、希臘及加州,這些居民的飲食通常富含以植物為主的食物,而且藍區飲食攝取的糖、肉和乳製品,也遠低於美國飲食。以下是布特納列出的七種藍區食物:1.豆子:每天至少半杯從鷹嘴豆到大豆、黑豆,藍區居民都愛吃豆子。豆類的纖維含量很高,對健康和長壽至關重要,因為有助腸道內健康的細菌,還含有大量蛋白質。豆子配上像米或玉米的全穀物,就形成完全蛋白質,也就是含有健康所需的所有氨基酸。藍區居民所吃的豆類是美國人的四倍,布特納建議每天至少吃半杯。2.堅果:每天吃兩把百歲人瑞的另一個共同點,就是習慣把營養豐富的堅果當零食,堅果富含健康脂肪、纖維、鉀、鎂和蛋白質。布特納認為,如果每天吃兩把左右的堅果,可能給自己延壽幾年。3.橄欖油:減少慢性病藍區居民把橄欖油用於幾乎所有的烹調,還與麵包、沙拉和蔬菜一起食用。橄欖油含有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低「壞」的 LDL膽固醇,繼而降低心臟病的風險。它還具有抗炎作用,並富含抗氧化劑,降低罹患許多慢性病的機率。4.十字花科蔬菜:減緩衰老在典型的美國飲食中,不常吃包括綠花菜、白花菜和高麗菜的十字花科蔬菜,但它們卻是延長壽命的關鍵。布特納發現屬於藍區的義大利撒丁島(Sardinia),居民就特愛吃十字花科蔬菜。這些蔬菜的飲食有益於甲狀腺功能,可減緩衰老過程,而且富含纖維、葉酸和維生素C、E和K,對大腦和神經系統的健康、強壯骨骼、加強免疫系統都很有幫助。5.水:藍區最愛飲料除了食物,飲料對長壽也很重要,藍區居民最愛的飲料就是水,他們大量的飲水。在美國飲食中,每天多達一半的糖來自汽水,即使是無糖汽水,所含的人工甜味劑對健康的傷害不輸糖。6.咖啡和茶:防癌健腦許多研究表明咖啡對人有好處,可以降低心臟和肝臟疾病的風險,且有助大腦健康。若你不愛喝咖啡,可試試喝茶。在藍區之一的日本沖繩,人們喝大量的綠茶,有助防癌和降低糖尿病風險。7.適度飲酒:葡萄酒預防心臟病藍區另一個共同特點是人們適度飲酒,尤其是葡萄酒。葡萄酒的酒精濃度不高,但有豐富的多酚(polyphenols),這種葡萄皮的化合物可以預防心臟病。紅酒還可提高你吸收抗氧化劑的能力。
-
2019-12-18 新聞.健康知識+
抗壓性太好才生病? 培養4個習慣強化你的韌性
現代人壓力大,不少人擁有強大的抗壓性來應付生活,不過卻反而身心失調了。這可能是因為自己乘載過多的壓力,卻沒有得到釋放所導致的下場,因此對抗壓力很重要,包括飲食均衡,還要多運動、曬太陽,以及足夠的睡眠時間;另外,多正向增強活動,也能減少負面因子。1、飲食均衡,多蔬果、堅果、全穀類調節自律神經,可以多攝取富含鈣和鎂的食物,如燕麥、黑芝麻、豆漿、魚乾、堅果等,幫助修復神經系統。而富含維生素B的食品,如酵母、豆類、胚芽、小米,以及維生素C含量高的蔬菜水果,也有助於神經的減壓與抗壓。每天都要均衡攝取奶、蛋、豆、魚、肉及全穀類的營養,幫助維持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包括多巴胺、正腎上腺素、血清素等的穩定,避免自律神經失調,好好的吃,有助避免體內的可體松(壓力荷爾蒙)分泌,造成壓力上升而引起情緒不穩定。2、多運動、曬太陽,可調節自律神經別忘了「要活就要動」,維持每天運動30分鐘,視自己體能而定,選擇最合適的運動,例如走路、爬山、騎腳踏車都很不錯,也要記得多曬太陽,每天至少曬20分鐘,對於調節自律神經都是好事。3、充足睡眠充足的睡眠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確保睡眠品質及維持睡眠充足,建議最好能按照正常的人體生理時鐘,每晚於11點前就入睡,並睡足6至8小時。4、多正向增強活動、減少負面因子生活中只要多「正向增強」和「負面消弱」,好好活動與行動,不要亂動和躁動,自律神經就比較不會亂動。「正向增強」指的是「運動」、「活動」、「勞動」和「互動」;「負向消弱」指的就是減少不必要的負面因子,例如少喝酒、不要熬夜,減少不必要的藥物干擾、抒解壓力,就能讓干擾自律神經的行為減到最少。 延伸閱讀: 心情差靠吃發洩? 常吃3種食物反倒更憂鬱 壓力大到喘不過氣 多吃7種食物紓壓解鬱 
-
2019-12-18 科別.精神.身心
睡眠不足容易肥胖?醫:係真的!
過去在探討肥胖的原因時,重點都放在飲食及活動量,但是近年來發現,還有一個因素與肥胖的形成有關,就是睡眠時間的長短!減重專家曾漢棋醫師表示,許多流行病學方面的統計發現,睡眠時間與體重成反比。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之建議,成年人一天需要七小時以上的睡眠,如果每天睡眠時間少於六小時,就是睡眠不足。睡眠不足事情大條 擾亂荷爾蒙曾漢棋醫師說,睡眠對於維持人體能量平衡很重要,研究發現睡眠不足會增加飢餓感14-30%,同時每天約增加了64大卡的熱量攝取導致肥胖。其增加熱量之主要來自脂肪類食物,其次是碳水化合物,但是睡眠不足者,其身體熱量的消耗卻不會有明顯增加,可能是因為睡眠不足會造成白天疲累,減少活動量造成。臨床經驗發現,人體在睡眠不足情況下會增加飢餓感的原因,可能與腎上腺皮質素(cortisol)、瘦體素(leptin)、飢餓素(ghrelin)、腸泌素(GLP-1)、PYY激素以及內源性大麻素(endocannabinoid)等幾種荷爾蒙有關。易變享樂性進食 更容易多吃熱量睡眠不足時,體內壓力荷爾蒙「腎上腺皮質素」分泌會增加,且體內「瘦體素」濃度會降低,而「飢餓素」分泌會增加,「腎上腺皮質素」則會促進食慾。曾漢棋醫師說明,瘦體素是人體能量正平衡之一種標記,它可以促進飽足感,睡眠不足時體內腸泌素GLP1荷爾蒙濃度會降低,尤其是女性,GLP-1是一種小腸分泌的荷爾蒙,它可以延緩胃內食物排空時間,因此會增加飽足感,而PYY也是一種小腸分泌的荷爾蒙,它會引起厭食感;當出現睡眠不足時,PYY分泌會減少,而內源性大麻素會增加分泌,使人產生享樂性進食(例如:即使不餓,卻為了犒賞自己而多吃)。睡眠不足4-5天 體重增加0.4-0.8kg臨床實驗發現,只要4-5個晚上睡眠不足,體重就會增加0.4-0.8kg。另一個對照的研究:有651位肥胖者,睡眠品質好者,體脂肪減得比較多,同時,減重後復胖率較低。因此,曾漢棋醫師建議,良好的睡眠品質,加上正確的飲食習慣,有助肥胖者達到減重的效果,想減重的民眾千萬別為了工作或玩樂造成睡眠不足;如果長期出現睡眠障礙,應盡速就醫檢查及治療,才能睡得安穩、瘦得健康。【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