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5 橘世代.健康橘
搜尋
食物
共找到
8071
筆 文章
-
-
2019-12-25 新聞.健康知識+
喉嚨痛不等於感冒!一圖辨別4種「喉嚨痛」疾病
最近天氣忽冷忽熱,許多民眾開始有喉嚨痛急著到門診掛號,耳鼻喉科幾乎天天爆滿,甚至過半的患者有喉嚨痛的症狀,但偏偏「扁桃腺炎」、「喉嚨炎」、「流感」、「感冒」,四種都會有喉嚨痛、發燒,甚至有的病症會合併出現,醫生最常被問到的「我喉嚨痛是感冒嗎?還是流感?是扁桃腺發炎?」一早起床,發現吞下口水時有刺痛感,導致喝水、吃東西,甚至講話都受到影響,這樣情況許多人都經歷不少次,多數人第一反應都是覺得自己「是不是要感冒了」,覺得放著「一定會好」,但有些喉嚨痛的情形,其實沒這麼簡單,有可能是扁桃腺發炎,或是咽喉炎,放著不管的話嚴重起來還是有可能危及生命的。急性扁桃腺炎與感冒最明顯的差異是「喉嚨劇痛」,甚至「吞嚥困難」,同時還會有頭痛、耳朵痛及頸淋巴結腫痛,但卻不會有鼻水、鼻涕,症狀急性期輕微,往往只有吞嚥疼痛或喉嚨異物感而已,但嚴重時頸淋巴結腫痛、頸部觸痛的症狀,患者可能扁桃腺化膿,連講話都會變得含糊不清,也有人是慢性扁桃腺炎,長期扁桃腺長期反覆發炎。北市聯合醫院耳鼻喉醫師余育霖指出,感冒、流感、扁桃腺炎、咽喉炎都是完全不一樣的病症,感冒有時不用吃藥也會好,症狀通常較輕微,患者多休息就有可能自行痊癒。但如果是扁桃腺要吃抗生素,有時候還會吃到類固醇。部分的患者初期可能先感冒,細菌再趁虛而入,引發成扁桃腺炎,也有可能是兩者同時發生,醫生會依照病症進行治療。只有喉嚨痛? 該怎麼辨別是哪種病 只是別以為單純「喉嚨痛」是小事而忽略,有時候扁桃腺腫得太大,阻礙鼻子的呼吸暢通,嚴重的可能腫大到阻塞上呼吸道,使病人呼吸困難甚至窒息。余育霖醫生指出,目前臨床近期就診的患者大多還是感冒,當然其中大多數都會伴隨喉嚨痛的症狀,也有可能再引發扁桃腺發炎的問題,因此他們會先辨別是細菌性還是病毒性感染。通常鏈球菌引起的細菌性扁桃腺炎多發生在兒童身上,少有咳嗽、流鼻水、打噴嚏等感冒症狀。如果確定是需要投予抗生素治療10天。若是病毒性的咽炎扁桃腺炎只需症狀治療而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但如果你有只有喉嚨痛的症狀,初步要怎麼辨別? 醫生當然會就理學檢查,扁桃腺如果非常紅腫 又化膿,就是細菌感染扁桃腺,所以醫生們會仔細檢查發炎部位,但發生部位在咽喉就會是咽喉炎。 「喉嚨痛」吃的東西要注意!因為喉嚨痛,帶來劇烈的疼痛感,難以吞下食物,因此吃的東西要更加注意!可以選擇較軟及流質物品,以及食用營養價值高的食物,避免任何擾亂消化道、和免疫系統的食物,如下列:●常見的過敏原。如乳製品、麩質、大豆、貝類或茄科植物●含防腐劑和人工成分的加工食物●高含糖的精緻食品●太刺激性食物:炸物、麻辣鍋●抽菸也不適合另外醫生提醒,近期流感就診人次呈現上升趨勢,國內上週(12月8日至12月14日)急診類流感就有92,475人次,比起前一個星期提升21.2%,明顯上升外,併發重症病例數也上升,疾管局推估流感有可能進入流行期。因此許多民眾,在初期發現已經有「喉嚨痛」時,即早看醫生了解究竟是什麼疾病,避免病情惡化。延伸閱讀:流感、感冒分不清?一張表告訴你怎麼分!
-
2019-12-25 癌症.飲食與癌症
「把食物當藥物」癌症患者怎麼吃?營養師圖文解說
已有很多研究發現,營養不良的癌症病患接受治療的效果會比較差。高雄市立小港醫院王馨羚營養師表示,營養不良會讓患者的體力變差、降低治療效果及生活品質,以致病情惡化等問題。王馨羚營養師指出,評估癌症病患的營養狀態時,除了營養攝取量之外,還會去了解營養攝取的種類,是否符合患者體態以及體重變化所需要的建議量,為每一位病患進行完整個人化的評估。六類營養,缺一不可營養師提供建議時,會分成六大類食物,包括全榖雜糧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乳品類、油脂堅果種子類。要「吃飽」也許很簡單,尤其癌症病患有時會有「早飽」的效應,建議病患能以均衡飲食搭配方式,在正餐中能攝取全穀雜糧類之澱粉食材,配上蛋白質類,即豆(指黃豆、黑豆、毛豆及其製品)、魚、蛋、肉等,再加上蔬菜纖維質類的食材,兩餐中間可以搭配水果,一天可以喝一次乳品。由於部分患者喝乳品會有腹瀉,且為增加病患的營養攝取量,並有體位較輕狀況者,可以考慮把乳品改成不含乳糖的配方營養品。 王馨羚營養師表示,有些患者在治療過程會有食慾不振的情況,以致造成攝取量降低,我們會建議搭配營養補充品,以輔助熱量以及蛋白質的攝取。抗癌過程,把食物當藥物治療前期,主要會建議患者均衡營養的概念,首先確認患者體位是否過輕,體位過輕的患者要加強營養輔助,否則將可能在後續的治療中體力透支,這也是治療前的營養補充很重要的原因。在治療中期,患者可能出現藥物副作用,例如: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狀況,營養師會依照患者狀況給予建議。最常發生的噁心、嘔吐或腹瀉,會建議少量多餐,在最舒服的時候就盡量吃。傳遞「把食物當成藥物」的觀念給患者,食物的重要性不亞於藥物,一定要吃不然身體沒辦法承受後續的狀況,這樣患者比較能夠理解。關於熱量攝取,有個常見的迷思,很多家屬會燉雞湯、燉魚湯,他們認為營養都在湯裡,所以就多喝湯,不去吃裡面的固體食材。王馨羚營養師強調,固體食材才有足夠的營養,正確方法是先把料吃完,有多餘的空間再來喝湯。癌症病患如果沒有糖尿病,偶爾可以吃些濃湯、奶昔、蛋糕等高熱量食材,補充熱量。或適時地搭配一些配方營養品,希望患者每一口吃進去的熱量能夠比平常一口進去的熱量多一些。 治療後還是要繼續維持營養攝取,原則一樣秉持均衡飲食的概念,除了每餐裡面能夠均衡攝取之外,也希望能夠「多樣化」。有些病患聽別人說哪一樣東西很營養,就幾乎都吃那一樣,會造成營養不均衡。王馨羚營養師建議要多樣化均衡的攝取,譬如說不同顏色的蔬菜,含有豐富的植化素、營養素、抗氧化劑的種類就不同,能多樣化攝取為佳。當然,我們也建議少吃不健康的食物,減少紅肉、醃製、煙燻、燒烤等食物的攝取量,有含酒的料理要盡量避免。很多患者在食慾不振、腹瀉的時候會吃益生菌,但是患者若有白血球較低的狀況,則不建議。同時,白血球較低時也要避免生食。均衡飲食最優先!王馨羚營養師解釋道,蛋白質的功用就是建造、修復組織,蛋白質經過分解後會變成胺基酸,胺基酸有很多種,人體細胞會利用胺基酸來合成各種蛋白質,維持生理機能,是非常基本、重要的營養。海中多醣體褐藻醣膠、胺基酸如麩醯胺酸、不飽和脂肪酸如精氨酸、核苷酸、魚油、乳清蛋白等特殊營養品,皆有助調節生理機能。其中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萃取褐藻中水溶性纖維,近年在台灣有許多針對免疫相關的研究報告,於醫學上使用備受矚目。從營養師的角度,最建議均衡攝取各種營養素,在不足夠的情況下,可以適時地用配方營養品補充熱量、蛋白質等。患者、家屬很關心的特殊營養品,其實要在基本熱量、營養足夠的狀態下再來補充。只吃這些特殊營養品,其中的蛋白質、氨基酸也會被身體當成熱量利用掉。我們非常強調基本營養要攝取足夠,再來談其他的營養品。 王馨羚營養師表示,許多患者被診斷癌症後,家人都很緊張,所以會燉魚湯、雞湯,或者買很多蔬菜汁、保健食品等,反而正常的食物不太重視。經過一兩次治療之後,患者便開始發覺肌耐力不太夠。我們會分析飲食給病患一些正確觀念,建議患者一餐要攝取到至少碗的七八分滿的飯量,搭配蔬菜量,一碗飯配一碗蔬菜,再加份一個手掌大小的蛋白質量。一次進食中沒辦法把一餐吃完沒關係,可以分成兩次的量,少量多餐,這樣的進食方式,大部分患者都會覺得比較有體力,從抽血中也可以看到營養指標逐漸回復。建立正確的營養觀念,完整攝取,對身體最好!原文:癌症營養支持,營養師圖文解說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19-12-25 新聞.健康知識+
「讓老公早死的10大信條」 專家提醒是否讓枕邊人陷這些惡習
一旦長期處在這種不健康的環境下,身體得不到淨化,免疫力自然會下降,既老得快,也死得早,百害而無一利。要害一個人,不難;要幫一個人,也很簡單,只要從他的飲食習慣及內容下手即可。但大多數民眾對於很多會威脅到健康的潛在因素,不是視而不見,就是聽而不聞,比如壓力、運動不足、速食品氾濫、飲食營養不均衡、錯誤的飲食觀念及充滿壓力的人際關係等,長久處於這種不健康的環境下,不生病才怪。知道自己為什麼吃 比吃什麼更重要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李飛鵬指出,人類是靠吃來維繫感情的,可見好好地吃是件很重要的事;然而,他看診時常聽病患抱怨,這個不能吃,那個也不能吃,不僅把自己及家人搞得緊張兮兮,健康狀況也沒因此而變得更好。他建議不妨養成「正念飲食」的觀念,所有飲食都往好處想,只要把握入及出保持平衡的原則,身體自然會健健康康。關心枕邊人 遠離10大早死惡習但是,不重視健康的現象,幾乎無時無地都在發生,有些始作俑者甚至是最親密的枕邊人,國內營養學界權威、前臺北醫學大學副校長謝明哲因此整理出「讓老公早死的10大信條」,透過詼諧的文字,提醒大家別再重覆錯誤的飲食習慣。讓老公早死的10大信條如下:1、把老公養得白白胖胖的2、讓他一股勁地喝酒3、讓他喝很多含糖飲料4、讓他吃油膩食物5、讓他吃重口味6、讓他總是一直坐著7、給他抽菸8、讓他熬夜到三更半夜,不給他睡9、不讓他休假旅行10、一直抱怨,唸唸唸,唸死他一輩子都得做 學會愛自己才健康謝明哲說,所謂的健康,並不只是沒有生病或身體沒有異常而已,而是指身體、精神、智慧及社會等各方面都處於良好的狀態。因此,不管是老公、老婆或任何一個人,一旦長期處在這種不健康的環境下,身體得不到淨化,免疫力自然會下降,既老得快,也死得早,百害而無一利。不過,健康不可能從天而降,而是一輩子都得經營的事,謝明哲認為,其中60%要靠自己照顧,15%來自先天遺傳,10%受社會條件影響,8%仰賴醫藥,7%和氣候及地理條有關,可見要有健康的人生,就得先從愛惜自己做起。
-
2019-12-25 癌症.大腸直腸癌
防大腸息肉變成癌 7個習慣現在做還來得及
大腸直腸癌是國人成長最快速的癌症,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三位。每年新增罹癌人數最多,一年逾1萬5千人得病,連續8年蟬聯國內十大癌症發生率首位,平均每35分鐘就有一人罹患大腸癌!不過,只要早期發現及治療,大腸癌是治癒率及存活率很高的癌症。 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楊靖國表示,大腸息肉為大腸癌的前兆,大多數的大腸癌都是由腺瘤性息肉癌化而來;如果發現大腸腺瘤性息肉,建議及早切除以絕後患,能夠有效預防大腸癌的發生。 楊靖國指出,大腸息肉有基因遺傳性,若父母兄弟姊妹有大腸息肉或大腸癌病史,就要提高警覺;另外,嗜吃紅肉、高熱量、高脂肪的飲食,日常生活久坐少動,以及肥胖、吸菸,也都是好發族群。  此外,正常的腸道為粉紅色的平滑組織,而大腸息肉是指大腸黏膜表面出現不正常增生的組織變化。早期的大腸息肉小於1公分,通常沒有明顯症狀;超過1公分的大腸息肉,就可能感到腸胃不舒服,甚至造成出血現象。 根據臨床觀察發現,大多數人因為大便形狀及排便習慣改變、便秘、腹痛、腹瀉、解血便等身體不適情形,接受大腸鏡檢查而發現大腸息肉;或是50歲以上接受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陽性反應,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才發現。 預防勝於治療,楊靖國分享7招避免大腸息肉上身: 1、少紅肉、高脂肪、加工食品:紅肉及加工食品中含有較多飽和脂肪,會延長食物消化時間,增加大腸息肉發生機率。 2、多高纖食物:蔬菜、水果及全榖類食物,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天天五蔬果加速糞便排出、預防便秘,預防產生大腸息肉。 3、規律運動:每天運動30分鐘,每星期至少5次以上,有助腸道蠕動,降低大腸息肉發生。 4、正常作息:養成規律作息、充足睡眠、避免晚睡熬夜、吃宵夜,減少內分泌失調及腸道負擔。 5、定期糞便潛血檢查:50歲開始,每2年接受1次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陽性反應,應該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 6、50歲前接受第一次大腸鏡檢查:若從未做過大腸鏡檢查者,建議至少在50歲時接受第一次大腸鏡檢查,大腸鏡檢查可透過窄頻光照射觀察息肉微血管狀況。依據微血管分布狀態,評估為良性或惡性,再進行息肉切除並送病理檢驗,根據檢驗結果決定下一步的治療方式。 7、曾切除腺瘤性息肉者定期大腸鏡檢查:病理組織分化良好者,建議每2~3年接受1次大腸鏡檢查;病理組織分化異常者,建議依照醫生指示,密切接受大腸鏡追蹤檢查。 延伸閱讀: 別以為切除大腸息肉就沒事! 再繼續做6件事癌照樣離你很近 做大腸鏡檢查防癌 事前2準備一定要做到才有用 
-
2019-12-24 新聞.用藥停看聽
服藥時間影響藥效 藥師告訴你「飯前」、「飯後」正確時機
門診開藥,都會註記服藥時間與規則,但就是有病人服藥後症狀控制不佳。高血壓病人小張,雖經醫師開立降血壓藥處方,但血壓值始終不穩定,在用藥諮詢時,他告訴藥師,因工作忙碌而常忘記吃藥,突然想起來就隨手拿咖啡或茶趕緊補吃。臺中慈濟醫院藥師謝蕙霞表示,常有病人忘記吃藥又隨時「補吃」,如果要補吃藥應掌握「時間切半」原則,以避免藥物濃度過高引發副作用風險。舉例來說,醫囑指示四小時吃一次藥,萬一超過兩小時沒吃藥就建議不要補吃,避免兩次服藥時間太接近,導致藥物在體內濃度過高,增加副作用風險。什麼時候吃藥、如何吃藥也是一大重點。謝蕙霞指出,為了讓藥物發揮最佳效果,無論是飯前或飯後服用藥物,建議都要至少離用餐間隔半小時至一小時,才能讓藥物發揮最大效果。然而,部份病人除服用西藥,也常見搭配中藥調理體質,雖然中、西藥物藥性衝突機率較低,但還是建議相隔至少兩小時以上才安全。搭配服藥的最佳夥伴是「適溫白開水」,謝蕙霞強調,牛奶、茶葉、咖啡都不適合,酒精飲品更是絕對禁止。每次服藥至少喝一百毫升以上白開水,確定藥物進入胃部,避免卡在食道造成灼傷。還有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食物與藥物也會出現交互作用,已服藥期間合併食用柑桔類的水果為例,柑桔類水果可能抑制部分藥物代謝,造成藥物血中濃度增加,進而提高副作用或毒性發生風險,輕則影響藥效,重則危及生命。延伸閱讀: 忘記吃藥該補吃嗎? 正確補服時間一次搞懂吃藥起紅疹只是副作用? 出現6種情況表示你對藥過敏了
-
2019-12-24 橘世代.健康橘
預防高血壓別再只吃堅果了! 專家建議3大重點
「我想要預防高血壓只要狂嗑堅果就夠了」,財團法人癌症關懷基金會校園營養講師簡鈺樺說,許多人普遍存在這種思維,常以為預防高血壓就是要大吃堅果,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簡鈺樺表示,任何健康的食物吃少無益,吃多也會對健康有害,過猶不及猶如本末倒置,恰到好處才是最適當的做法。以堅果來說,因為屬於油脂,吃太多容易攝入過多熱量,甚至間接影響慢性疾病產生。高血壓是指靜止狀態時所測得的血壓持續地高於或等於140(收縮壓)或90(舒張壓)mmHg,但美國心臟協會2年前重新定義,收縮壓130、舒張壓80以上即為高血壓。主要是過去認定高血壓是140/90,但許多患者在血壓低於這些數值時,也會出現高血壓併發症。高血壓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很難自我察覺,常見症狀包含暈眩、頭痛、耳鳴、眼花、失眠、心悸、疲累、噁心等。若想要避免高血壓,營養師建議從多方面下手。就飲食部分,簡鈺樺說明分為以下3大重點:一、鹽分控制:簡鈺樺建議每人每天鈉的攝取量不超過2400毫克,相當於鹽6公克。除了調味品,門診中也常遇到長輩鈉含量的超量來源為一些加工品或是罐頭,如:貢丸、肉鬆、豆豉、蔭瓜等。建議多使用天然食材來降低過量鈉攝取。二、酒精限制:男性每日不超過2份酒精飲料,女性不超過1份,可降低2到4毫米汞柱的血壓值。(1份酒精性飲料=360cc啤酒、150cc葡萄酒、45cc烈酒)三、執行得舒飲食:簡鈺樺說,此飲食的特性為高鉀、高鎂、高鈣、高膳食纖維、不飽和脂肪酸豐富以及低飽和脂肪酸。然而要獲得這樣的營養可以透過選擇全穀雜糧類,像是選用糙米、地瓜、紅藜等來取代白飯、白麵條。簡鈺樺說,攝取豐富蔬果,蔬菜的量希望餐餐都可以有一碗量,而水果由於糖分因素,建議攝取兩2到3顆女性拳頭大小就好;白肉取代紅肉,以降低飽和脂肪酸的攝取:用好油、吃堅果,像是選擇像苦茶油、橄欖油來作為烹調用油,每日可以補充1湯匙的堅果獲得不飽和脂肪酸,無須過量。簡鈺樺說,除了飲食要多加留意,維持正常體重(BMI:18.5到24)也很重要,但針對長者,由於涉及到肌肉量問題,目前並無對亞洲老年人適當BMI的建議,國外學者建議老年人的BMI在22到30公斤/平方公尺較為適合。建議維持肌肉量,不要過瘦與過胖。簡鈺樺說,建議戒菸也可以減少對血管的傷害。另外運動的益處對於任何疾病的預防,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有氧與無氧運動皆可執行,每天至少30分鐘,每周5天。對於沒有運動習慣的長輩來說,也可以從活動量做起,避免長時間靜態性生活習觀。唯有多方注意,才能遠離高血壓的威脅。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19-12-24 養生.聰明飲食
整腸健胃增益菌 醫師建議冰箱要放這4種食物
腸胃健康最近成為熱門話題,吃進有好菌的食物有助平衡腸道菌群,也號稱有助消化道以外的健康。根據「英國醫學期刊」,維持腸道微生物叢多樣化對於體重管理扮演重要角色,也可降低第二型糖尿病、關節炎、乳糜、炎症性腸病等風險。雖然沒有單一種食物可以改變腸道菌群或甚至降低疾病風險,但是紐約內科醫生兼腸胃科醫師桑帕爾(Niket Sonpal)表示,冰箱儲放下列食物,有助腸道和整體健康;這些食物有好菌、Omega-3脂肪酸和多種維生素。1.優格桑帕爾表示:「活性菌優格是所謂好菌的絕佳來源,也就是益生菌。」若要將優格帶來的健康益處最大化,他推薦加入新鮮水果,而不是選擇有水果在底部的那種含糖優格。 2.味噌民眾也不用等到晚餐吃壽司時才體驗味噌對腸道的好處,味噌是日本餐點的常見調味料,由發酵的大豆、大麥或米製成。桑帕爾會沾取味噌當作鮭魚和豆腐的佐料或醃料,他表示:「味噌含有多種好菌和酵素,如果你不吃乳製品,味噌是很合適的替代品。」3.野生鮭魚吃鮭魚可以比吃紅肉得到更多腸道好處,不過桑帕爾強調,務必專吃野生鮭魚,這裡指的是用魚網在自然環境捕撈的鮭魚,而非養殖鮭魚。桑帕爾解釋:「野生鮭魚富含Omega-3脂肪酸,可有效避免發炎,這也是治療發炎腸胃和預防未來出現類似情況的關鍵。」4.韓式泡菜不管單吃韓式泡菜還是拿來燉煮,泡菜因具整治腸胃的功用,是桑帕爾飲食的重要部分;他表示:「因為這是蔬菜發酵而成,韓式泡菜也是不吃乳製品者的好選擇,而且也是膳食纖維、維生素A和C的優良來源。」
-
2019-12-24 養生.聰明飲食
素食者最易缺6種營養素 吃素的正確方式學起來
以前逢年過節必吃肉,現在恨不得每天都“吃草”。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女性,開始追求純素食飲食。雖然看似健康,但長期吃素很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風險。素食者最容易缺少的6種營養素1、維生素B12據英國《電訊報》12月18日報導,英國牛津大學和倫敦國王學院營養學專家在一次報告會上指出,針對172名純素食男性的研究發現,約1/5的參與者嚴重缺乏維生素B12 。而維生素B12缺乏可能導致的結果有:惡性貧血、神經受損、雙腳、雙手麻木、男性不育等問題。專家指出,由於維生素B12主要存在於魚、肉、家禽、雞蛋、牛奶和奶製品中,絕大多數植物性食物中並不含有。因此,純素食者長期得不到補充,就會出現缺乏的情況。解決方法:長期完全素食者可食用額外添加維生素B12的食品或膳食補充劑。2、n-3多不飽和脂肪酸不含魚、蛋或海洋蔬菜(海藻)的飲食通常缺乏長鏈n-3多不飽和脂肪酸,如EPA和DHA等,它們對心血管健康以及眼睛和大腦功能很重要。與非素食者相比,素食者,尤其是純素食者,血液中的EPA和DHA濃度較低。解決方法:素食者可以從部分海藻類食物(海帶、紫菜、螺旋藻、髮菜、裙帶菜等)、亞麻籽油、紫蘇油等食物中補充它們。3、維生素D在EPIC-Oxford研究中,素食者維生素D的平均攝入量最低(0.88微克/天),是葷素搭配者平均攝入量的1/4。解決方法:對於純素食者來說,維生素D的狀態取決於陽光照射和維生素D強化食品的攝入。4、鐵動物血、肝臟、瘦肉中的鐵為血紅素鐵,吸收利用率高,而植物性食物雖然鐵含量較高,但主要是非血紅素鐵,吸收利用率低。解決方法:對於純素食者,可以從菠菜、蠶豆、扁豆、黑木耳等食物中補充,但利用率不高,此外,還可以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以促進鐵的吸收。5、鋅純素食者的鋅攝入量比雜食者低,缺鋅的風險也相對較高。解決方法:素食者,特別是純素食者注意,要適當增加堅果、菌菇類、豆類、全穀物等的攝入。不過在食用堅果時要注意控制量,防止攝入過多脂肪。6、鈣對於那些連奶製品和雞蛋都不吃的純素食者,鈣的來源非常局限。解決方法:多吃其他富含鈣的食物,如綠色蔬菜、杏仁、用石膏做的豆腐等。如果缺鈣問題嚴重,建議適當攝入一些乳製品,甚至雞蛋。吃素也要營養均衡,不建議單純靠吃素來減肥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臨床營養科臨床營養師胡環宇提醒,人們從“吃素”中得到的氨基酸,鐵,鈣,鋅,一些維生素等必需的化合物很有限。此外,植物蛋白的吸收要慢得多,所有這些都會對免疫力和生殖系統產生負面影響。天然素食品中,想獲得全面豐富的營養,並非就是青菜豆腐那麼那麼簡單,還得有所講究。建議素食者堅持喝奶類,特別是牛奶,補充鈣質。吃素的人,吃糙米或胚芽米才更完善,因為糙米或胚芽米中補充了麵筋所缺的氨基酸,至於碳水化合物、脂肪、穀類、植物油都可以足量滿足要求。而對於想通過吃素來減肥的人,營養專家並不推薦。不平衡飲食結構,很可能造成營養素不足,如果素食者不能很好的掌握飲食方法,不能及時補充容易缺乏的營養素,那就得不償失了。因此,純素食並不值得過度提倡。本文摘自《搜狐健康》
-
2019-12-24 養生.聰明飲食
吃巧克力護心、防中風! 營養師教你怎麼挑對身體好
你沒有看錯!多吃巧克力真的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根據許多研究指出,人體腸道中含有許多共生細菌,可以幫助食物的消化及疾病的預防,與人體的免疫力有極大的關係。其中,美國路易斯安那大學研究更發現,腸道細菌還能發酵純巧克力成為一種消炎化合物質,而這種消炎物質被證實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罹患率。研究團隊發現,最原始的可可豆,不僅零膽固醇,也沒有糖分,尤其裡頭含有一種名為「黃烷醇」(flavanol)的成分,經由腸道發酵後,可以釋放出多酚類化合物,對於心臟及血管有極大的益處,具有降低心血管疾病罹患風險。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表示,因為巧克力是一種多酚類的抗氧化物,而抗氧化劑可以對抗體內自由基的產生,研究發現,裡頭含有一種為「黃烷醇」的成分,具有降低血壓、降發炎、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好的膽固醇),並降低體內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壞的膽固醇)的氧化作用等優點,因此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想要利用攝食巧克力作為心血管保健方式,張斯蘭說,目前市售的巧克力,多半可可含量都只含20~30%,尤其部分巧克力為了增加風味及硬度,還額外添加了奶油、氫化植物油等,這類飽和脂肪酸及反式脂肪酸含量,絕大多數含有過多熱量,很容易導致肥胖、糖尿病、心臟病與中風,反而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因此,最好是挑選包裝標示可可成分含80%以上的無糖黑巧克力,不一定要買含百分之百的可可,因為可可含量越高,製作成本就越高,且口味吃起來又酸又苦;另外,白巧克力成分僅有糖與脂肪,並不是巧克力,可別搞錯了。雖然黑巧克力中的黃烷醇有益心血管的保養,但並不代表可以隨意的大量食用巧克力,那麼每天該吃多少量?張斯蘭說明,目前文獻並沒有明確建議每天應該要吃多少的量,但是站在營養學的立場,建議適當攝取為佳,每天以1到2片(或顆)的量為主,若超過5片(或顆)就屬過量,反而會適得其反。另外,張斯蘭也建議,可以購買沖泡的可可粉,因為比起固體狀的巧克力,可可粉加工的手續較少,相對的,黃烷醇破壞的程度也會較低。飯前或飯後吃巧克力都可以,飲食上並沒有特別的禁忌,但因為巧克力的磷成分較高,腎功能不佳的民眾應視自身情況攝取,而市售的巧克力多半含有些許糖分,糖尿病患者也不宜攝取。值得提醒的是,因巧克力含有少量的咖啡因,雖然適當攝取有助情緒好轉、降低壓力、幫助安定神經等功效,然而若有失眠或睡眠障礙者,下午3點過後就避免再攝取巧克力了,以免造成睡眠方面的問題。延伸閱讀: 吃粥整腸健胃? 4種狀況恐怕會愈吃愈慘 五穀雜糧健脾養胃 搭配2種食物還能助消化、改善疲勞 
-
2019-12-24 科別.精神.身心
搬來台灣後憂鬱症再沒發作...日本罹癌女孩生前心願:希望可以再回台灣
偶然看見同事的採訪報導,日本墨彩畫家藤井克之為了逝世的愛女,來台辦展覽《日本與台灣的風景 – 藤井小百合紀念畫展》,展出的內容,正是藤井克之紀錄女兒藤井小百合生前走過的台灣,女兒心心念念著的台灣,由爸爸來紀錄,藤井克之說,「她曾邀我來台灣畫畫,期待我有一天能在台灣辦畫展,我很高興如今終於能遵守約定,替女兒圓夢。」看完報導,我立即聯繫了展覽的書店,後續也獲得聯繫,他們的友人也協助翻譯,讓我有機會完成這個癌友故事分享。小百合此生最快樂的日子,在台灣藤井克之說著爸爸心中的女兒,藤井小百合充滿好奇心也很熱衷學習,而在媽媽心中,小百合是一個善良、愛說話的女兒,但他們的女兒,15歲開始便受憂鬱症所苦,進出醫院多次,卻在25歲到訪台灣後,有了轉機,小百合愛上台灣,想來台灣生活。為了說服爸媽,小百合約了爸爸來台灣旅行,也積極地學中文,記得那一年和爸爸的旅行,是虎年,他們在101貼上祈願卡片,小百合寫著,「希望我能來台灣長久居住。」終於,心願成真,小百合在2012年找到教日語的工作,也用第一份薪水邀請爸媽來台灣玩,那也是小百合第一次跟爸媽說,「不用擔心,一個人辛苦的生活,但心情很充實。」爸爸回憶起那段時光,他說,「她在台灣住下之後,憂鬱症一次都沒有發作過,容光煥發,我想那應該是她此生最幸福快樂的時刻了。」藤井克之畫下女兒生前居住的大坪林巷弄。(藤井克之提供)憂鬱症走了,癌症來了憂鬱症走了,癌症卻悄悄上門。2013年因為胸口疼痛就醫,才發現得了乳癌第三期,家人討論後,決定返回日本治療,「回日本的前一天,她一直哭,除了對於癌症的恐懼,更讓她難過的是,以後可能再也沒有機會回到台灣這個她想安身立命的地方。」治療的過程中,小百合仍努力學習中文,甚至前半年也不把自己當病人,還去打工,期待重返台灣的那天,對她來說,「比起生病,離開台灣更讓她難受。」對日本人來說,情緒是壓抑的,為了不讓家人擔心,小百合常常一個人偷偷地哭。2015年是小百合最後一次來台灣,坐著輪椅來台灣看看朋友,還有喝她心心念念的珍珠奶茶,而後沒多久,小百合在2016年離世,那一年她,32歲。完成女兒心願,找到活下去的力量剛開始,家人只有流淚想著小百合,有將近1年的時間藤井克之無法拿筆作畫,因為心中太傷心,總掛著女兒。直到友人提醒,光是哭泣是不行的,小百合多年前有提到希望身為畫家的爸爸也可以畫台灣,藤井克之這覺得,「也許這樣做,小百合在天上會開心。」有了這樣的念頭,也為了完成女兒未完的心願,讓他們有了新的力量,往前走,在畫畫的時候,彷彿有聽見,小百合說,「爸爸,謝謝你。爸爸你真的很努力,實現我的夢想。」2017年起,藤井克之數次帶著相機和畫筆來到台灣,以繪畫記錄女兒走過的風景,「在家人之間,我跟小百合最親,所以我想透過這個方式,了解女兒對台灣的感動。我走過她走的路,品嚐她吃過的食物,我畫的全部都是她生活、旅行過的地方。」藤井克之獨自造訪台南,到女兒推薦的窄門咖啡喝咖啡。(藤井克之提供)「小百合總是說我會喜歡那間咖啡店,還開玩笑要我瘦一點才進得去。後來我真的到那裡,坐在窗邊的位子上喝咖啡,習慣性地想跟女兒說:真的很好喝唷,等著她回答我:真的是這樣呢!但她人卻不在了。」爸爸用畫畫傳達對愛女的思念,本來不懂花藝的媽媽,也為了照顧小百合中學種下的花,開始學習親近花,彷彿女兒仍在。面對親人的離去,他們說,找到能繼續做的事,才會有力量,他們也想對小白合說,「媽媽有照顧著花,不用擔心,爸爸也在學中文了,會透過繪畫建立台日橋樑。」藤井克之訪台舉辦畫展,完成女兒生前的心願。(鄧博仁攝)後記:寫著年齡相仿的我們,真的很不容易,也格外覺得傷心, 不管在哪,總有相似的「我們」,也希望活著的我,能在此生透過書寫,分享生命的力量。畫冊由田園城市文化出版。●作者簡介_生活美學作家 吳娮翎吳娮翎,罹癌後對人生有了不同視角,癌症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好好過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小事,任職媒體業十多年,同時也是作家、瑜伽老師、花藝師,出版《30歲的禮物:謝謝癌症讓我更勇敢》、《我可以不勇敢:但我有面對脆弱的勇氣》,創辦生活美學平台「oopsWu」,粉絲團「oopsWu」。 延伸閱讀: 肝受傷,低頭看手就知道!中醫師吳明珠教你:發現肝的求救訊號●專欄簡介_線上療心室聊聊那些人和故事,療癒你我的心
-
2019-12-24 橘世代.好學橘
從動物園園長到動物爸爸 一步一腳印用教育改變環境
今年64歲的「動物爸爸」葉傑生,2011年從台北市立動物園園長退休,但愛護動物的心沒有退休,他近年創辦「動動教育學會」,走訪各地校園、圖書館,向兒童傳遞生態保育的觀念,「比在公部門更海闊天空」。葉傑生表示,生態平衡要靠所有人共同維護,台灣本來是寶島,但現在面臨很多濫墾濫伐問題。齊柏林紀錄片揭露傷痕累累的土地,石虎等多種瀕臨絕種的動物棲息不斷被破壞,找不到食物也無法順利繁衍。「我現在不用守在動物園,可以到處演講」,葉傑生倡導兩樣觀念,第一是以動物為師,很多偉大的人類發明都是學習動物,像是直升機學蜻蜓、飛機學鳥類、推高機學糞金龜、吊車學長頸鹿。他說,第二點是「有愛心照顧動物的孩子,就會對別人保持善意」,可以透過照顧動物愛屋及烏,了解生老病死進程,更能懂得尊重生命跟他人,進一步建立品德教育,「從愛護動物談生命教育會比空泛理論更扎實」。葉傑生近年創立動動教育協會到處演講,「一步一腳印慢慢推」,大學校有上千多人來聽,但就算小學校也要照樣用心演說,地區圖書館還有很多爸爸媽媽帶著小朋友來聽。葉傑生說,動動教育協會主軸是愛護動物,並希望完成生命教育、生態保育、動物平權等三項指標。因為地球面臨空前浩劫,生態被嚴重破壞,有必要盡快推動相關教育挽救自然環境。「待在公部門時比較局限,退休後反而海闊天空」,葉傑生待過很多公家機關,包括台北區監理所、民政局、選舉委員會等,最後一個職位是木柵動物園園長,也是讓他最捨不得的工作。他說,以前在職時就很想推動生態教育,退休後才決定成立協會。除了用教育改變環境,葉傑生還很有藝術細胞,明年將辦第5次的個人書畫展,用甲骨文表達12生肖的演變。為何不是描繪動物外型?他說,已經很多人畫過動物,這次希望改用文字呈現,也會強調動物保育的重要觀念。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19-12-24 科別.兒科
5歲男童狂做伏地挺身2個月練出腹肌 醫:母湯喔
中國大陸一名五歲男童喜愛搏擊運動,爸爸兩個月前開始訓練他運動,如今男童已有腹肌,甚至可以連續做幾十個伏地挺身。但醫師表示,太小開始練肌肉恐影響發育而長不高,甚至容易有骨折的風險。根據《澎湃新聞》報導,大陸遼寧葫蘆島一名五歲男童喜歡搏擊運動。爸爸發現他很有練武天份,因此從兩個月前開始訓練他,如今男童不但可以連續做幾十個伏地挺身,健腹滾輪也可以推二、三十下,現在已練出腹肌。但國泰醫院小兒科主任侯家瑋表示,孩童尚未發育成熟,骨密度也未發展完全,若是為了練肌肉而從事重量訓練或過度運動,可能因為力量拿捏不當,容易發生骨裂、骨折的危險。且過度運動也可能導致橫紋肌溶解,對孩童反而是個傷害。另外,重訓和過度運動也可能導致生長板受傷、發炎。由於生長板周邊受傷會產生修補的結締組織,可能影響骨細胞的增生數量,導致孩童長不高。因此侯家瑋建議,練肌肉還是等到18歲後才開始比較好;若是想要長高,也可多補充蛋奶豆魚等優質蛋白質以及牡蠣、豬肝等含鋅食物。侯家瑋說,想要訓練孩子的運動和協調能力,最好以有氧運動為主,並且不可過量,感到痠痛就應該停止。他舉例,跳繩便是很好的有氧運動,並可刺激生長板;通常小學一年級一天的跳繩量不可超過100下,並分多次完成為佳。至於練肌肉,等到長大再練也不遲。
-
2019-12-23 新聞.健康知識+
蟑螂冬天都待在哪?專家告訴你蟑螂都是從哪進到家裡
【文、圖/選自聯經出版《當我們住在一起:64種居家常見的超級生物!》,作者久留飛克明】從3億年前到現在外型幾乎沒變過哩!我們黑褐家蠊應該是日常生活中最令人討厭的生物吧?不過大家應該多少也聽說過,我們蜚蠊,也就是蟑螂,從 3 億年前的石炭紀時代生存到現在,外型幾乎沒什麼改變呢!原因是我們的外型已經沒有什麼需要再改變的地方啦。在越南有一種蟑螂甚至特化得像甲蟲那樣,以吸食樹液維生,成為該環境中最獨特的物種呢!總之,我們蟑螂在任何環境之下都有辦法生存,簡直就是昆蟲界的通才啊!我們沒有像蜜蜂那樣會螫人的針,也不像椿象那樣會發出惡臭,身上幾乎不佩帶任何的武器。不過,我們的體表有一層蠟,使髒汙不容易沾染上身;體型扁平,能輕易地躲藏到夾層隙縫中。還有,我們是夜行性生物,喜歡過集體生活。我們的成長速度緩慢,成長到成蟲往往需要花費一年以上的時間。此外還有一些關於蟑螂的生態是人類還不清楚的。怎麼樣,要不要來和我們蟑螂相處看看呀?其他絕招體表那層油油亮亮的蠟質成分中含有聚集費洛蒙。這種費洛蒙能夠吸引同類聚集,群集生活。黑褐家蠊 Periplaneta fuliginosa蜚蠊目 蜚蠊科 【體長】25 ∼ 30 公釐【分布】日本列島。全球的亞熱帶與熱帶地區【喜好】人類的食物【害怕】高腳蛛。害怕被捕食注:台灣家庭中常見的美洲蟑螂(Periplaneta americana)、澳洲蟑螂(Periplaneta australasiae),為黑褐家蠊同屬的近親。最愛暖氣房!你們不妨和爸爸打聽看看,應該曾經在居酒屋見過我們德國姬蠊,也就是所謂的德國蟑螂。好奇我們為什麼會待在那種地方嗎?我們就是搭船、搭飛機,往世界各地到處去囉。而且那些交通工具就是我們的遷徙方式,知道了嗎? 我們天生怕冷。所以在以前,沒有暖爐的人家我們就待不下去;所幸現在的住宅都滿暖和,挺好住的。 日本還有一種住在屋外的蟑螂,叫作日本姬蠊,外形類似我們,卻相當耐得住寒冷的氣候。在一九六○年以前,我們一直被誤認為是日本姬蠊。雖然兩種看起來幾乎一模一樣,但是習性可差多了。總之,日本姬蠊是不進入人家的。我們德國姬蠊的成長速度比那些叫作黑褐家蠊的傢伙還快,只需要三個月就能長到成蟲。而且只要找到好居住的地方,我們就能迅速繁衍。其他絕招已經產卵的雌蟲會將塊狀的卵,也就是所謂的「卵鞘」夾在尾部守護著,直到卵孵化為止。德國姬蠊(德國蟑螂)Blattella germanica蜚蠊目 姬蠊科 【體長】11 ∼ 12 公釐【分布】日本列島。世界各國【喜好】人類的食物【害怕】高腳蛛。害怕被捕食親愛的德國姬蠊,請教教我們吧!Q蟑螂是從哪裡進到家裡來的?從餐飲店鑽到包包或衣服裡跟進去的!外頭冷颼颼的讓我們不喜歡外出,所以我們德國姬蠊很難進入一般住家,通常是因為躲到什麼東西裡面,或是攀在什麼東西上面,才跟著進到人家的。例如在餐飲店中,我們會藉由躲到包包裡面,或是攀在衣服上的方式入侵人家。然後因為集合住宅的鄰家滿近的,走著走著就過去了。說到這,人類的屋子還真多縫隙可以鑽呀!例如紗窗往往沒確實關好,還有冷氣的風管或下水道的管子,這些都能讓我們進入人家。進入人家以後,最聰明的藏身之處是 廚房或廁所這些鄰近水源的地方。雖然我們號稱到處都能活的生物,但是不喝水的話,不出一個星期就會死翹翹的。 至於黑褐家蠊那幫傢伙,牠們在戶外也能過活。不過,當然還是屋內最好居住,所以一發現縫隙,牠們就會鑽進去喔!Q蟑螂冬天都待在哪裡呢?待在溫暖的地方就能 一直保持活力我們德國姬蠊最怕冬天的寒冷了。要是出去暴露在冬天的寒風中,我們的身體可是會被凍僵,接著活動不了,然後死掉。所以,待在餐飲店或冬天會開暖爐的人家,就能一直保持活力。最近的人家都挺溫暖的,待在人家裡不會遭遇無法度過冬天的情形,但是要在冬天產卵還是太勉強了。 至於黑褐家蠊那幫傢伙非常耐寒冷。話雖如此,牠們也覺得冬天要待在人的家裡比較安心。也許窩在縫隙之間,或是哪個可以安心的場所,靜靜地挨到天氣回暖為止。即使牠們流落屋外,也會有雜物堆等,到處都找得到藏身處的。Q和蟑螂一起居住會有什麼損害呢?不就是覺得噁心而已嗎?如果你們人類可以不管我們蟑螂,那是最好也不過了。但是人類總覺得我們看起來很討厭吧?覺得蟑螂油膩又黏滑的模樣,很妨礙你們的生理感受,我說對了吧?我們喜歡待在廚房的流理檯或冰箱後面這類比較溫暖的地方,可惜因為鄰近你們的食物,所以太容易輕鬆如願! 以前蟑螂曾經是傳染消化系統感染症的病媒蟲沒錯,不過這種病症現在 已經從日本絕跡了。其實呀,經由蟑螂媒介的疾病是很稀罕的,而且現在的食物中毒的案例絕大部分是其他原因引起的,所以你們真的不用那麼討厭我們蟑螂啦!
-
2019-12-23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遇冷手腳冰冷很正常?醫師提醒有這些症狀需特別警覺
35歲郭姓少婦每當遇到寒流或氣溫下降,四肢常會出現僵硬、冰冷症狀,雙手更是慘白毫無血色,原本以為只是血液循環差,不以為意,沒想到日前右半邊臉頰竟然也面癱,趕緊到醫院就醫,經仔細檢查後確診為「冷凝球蛋白血症」,給予藥物治療後已無大礙,醫師提醒應注意保暖,有異常狀況應盡快就醫。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免疫風溼科主任蔡肇基表示,「冷凝球蛋白」是人類血清中的一群遇冷即沈澱之免疫球蛋白,在低體溫時,會在血管產生凝結,導致局部血流阻塞不順,當體溫上升時,則又會再次溶解恢復正常,因此罹患此症患者的手指或腳指,遇到氣溫驟降,往往就會出現血液循環不佳的症狀,膚色變白或變紫,外觀有如凍傷。該少婦除了皮膚異狀之外,也出現手部關節僵硬、臉部局部面癱的情形,就醫時自述並沒有相關的病史,因此趕緊安排抽血檢查,發現是C型肝炎帶原者,由於C型肝患者約有五成機率會出現「冷凝球蛋白血症」(即「抗磷脂症候群」),進一步分析血清後,果然確診為此症。蔡肇基指出,目前針對「冷凝球蛋白血症」的致病原因主要是以身體免疫疾病患者,如全身性紅斑狼瘡、乾燥症及硬皮症等疾病所引發,慢性發炎性疾病,像是癌症或C型肝炎都會引起,若症狀較輕者可採用通暢血液循環藥或抗凝劑來舒緩症狀,嚴重時需考慮使用免疫抑制藥物及類固醇,多數患者用藥後的效果都十分顯著。蔡肇基也提醒,冬天手腳冰冷的原因很多,以急症來說,患有心臟病、高血壓及糖尿病患者,因心臟力量不足或動脈血管硬化等問題,無法將血液輸送到四肢,特別容易手腳冰冷。此外,慢性疾病患者的血液中有些會釋放出冷凝蛋白,而使血液結塊血管栓塞,而甲狀腺機能低下者,也會因新陳代謝緩慢,血管活性差而四肢冰冷。至於最常見的貧血者,因紅血球數量不足,導致血液攜氧量不夠,都屬於容易手腳冰冷的族群,一旦發現自己比過去似乎變得特別容易手腳冰冷,或手腳冰冷過程有異狀,都須特別提高警覺,以免延誤治療黃金期。延伸閱讀: 冬天總是手腳冰冷? 別以為很正常!恐是心血管疾病前兆 怎麼穿都還是好冷? 常吃8樣食物讓你從胃暖到心
-
2019-12-23 該看哪科.皮膚
壞汗和好汗有區別!名醫教你用流汗解決皮膚3大問題
【文、圖/摘自蘋果屋《自己的皮膚自己救!》,作者豊田雅彦】用流汗幫肌膚解熱,有效解決三大問題「肌活②替肌膚降溫(冷卻)」這個步驟也與保濕密不可分。但,為什麼肌膚內部需要特別降溫呢?大家應該不陌生:發癢的肌膚多半呈現泛紅狀態,對吧?肌膚泛紅,就是肌膚正在「發熱」的現象;而發熱代表皮膚正處於發炎狀態,伴隨而來的症狀就是搔癢難耐。由此可知,只要讓肌膚冷卻,就能舒緩發炎、搔癢與紅腫的問題。下面我們來看一個例子。一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發炎、呈現發熱現象。這表示皮膚內部正處於灼熱的狀態。如果肌膚持續乾燥、缺水,熱氣就會一直悶在皮膚裡。但若這時給予充分的補水保濕,那麼,悶在肌底的熱就能被蒸散排出體外,不但能替肌膚解熱,還具止癢效果。正如同受潮的紙張起不了火,水潤的肌膚也不容易引起發炎。此外,維持肌膚潤澤,也有助外用藥滲透至肌膚底層,好處多多。所以,我認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首要應以「保濕」來維持理想的肌膚狀態。只要實行肌活強化保濕,就能穩定膚況,而這也正是改善皮膚疾病、讓肌膚更加健康美麗的基本方針。流汗後保持清潔,是美肌的祕訣我常告訴我的病人「要多流『好汗』喔!」因為流對汗,對肌活的效果也有很大助益。但有些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會跟我訴苦:「擠電車時全身狂冒汗,讓人渾身不舒服,皮膚也跟著癢起來!但車廂裡擠得要命,想抓也沒辦法……」。的確,因為壓力逼出的「黏膩壞汗」與運動後流完的「清爽好汗」,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汗。至於究竟如何才能多流後者這種「乾爽、潔淨的好汗」,亦正是美肌的關鍵所在。人的汗水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出於精神壓力的濕黏「壞汗」,例如冷汗、含有脂肪的油汗、手汗等。另一種則是在運動或入浴後,體溫上升、體內循環加速所排出的清爽又不黏膩「好汗」。這兩種汗的成分與pH值(標示液體酸鹼性的單位,中性為7)完全不同。好的汗水pH值會超過9,接近肥皂的弱酸性,99%的成分是水分,且具良好的洗淨效果,汗水本身也不會造成搔癢。由於汗水蒸發時,會一併帶走熱能、降低體溫,所以「好汗」對於肌膚來說有三大功用。首先是保濕,因為汗水能滋潤肌膚表層;其次是強化防護,因為當汗水與皮脂混合形成皮脂膜,便可有效抵擋細菌或過敏原侵害人體。最後一點,就是「肌活③維持肌膚潔淨(清潔)」的作用,也就是好汗能帶走肌膚表面的污垢。不過,流汗後切記要儘速清潔,因為健康的肌膚呈弱酸性,當pH值過高的汗水長時間覆蓋在肌膚上,會破壞原有的菌叢生態。此外,擱置的汗液也是細菌絕佳的養分來源,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例,它是存在於人體各部位的正常菌叢,但當它大量增生時,便有害人體,讓原本健康無恙的人,也變得容易感染食物中毒、肺炎、腸胃發炎或引起化膿感染等。「肌活③維持肌膚潔淨(清潔)」的關鍵,就在於能否常保持肌膚清爽潔淨。例如出汗後立刻沖澡、用水清潔容易發炎的部位並換上乾淨的衣物等。建議不妨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能微微出汗的運動習慣,以便促進排出好汗,進而加速新陳代謝、使皮脂自然分泌,並讓汗水所形成的皮脂膜達到保護肌膚、提升肌膚滋潤度的功效。若是不常排汗,體溫或肌膚溫度容易上升,不僅會加劇發炎狀態,也容易導致肌膚乾燥、引起細菌感染,讓經皮毒有機可乘。所以,善用保濕產品固然重要,但若整天待在冷暖氣房又缺乏活動、完全不流汗,再怎麼保濕也沒辦法提升皮膚的狀況。
-
2019-12-23 科別.皮膚
乾癬的平日保「癢」 先擦乳液再擦藥
冬天來臨,又到了乾癬好發季節。乾癬又稱為銀屑病,是一種慢性免疫疾病,因無法根治會反覆發作。通常因為冬天氣候乾冷,或是亂吃補品等刺激性飲食,都容易發作。因此醫師建議,除了使用藥物控制之外,維持良好的生活型態也是治療乾癬不可或缺的一環。義大醫院皮膚科主任劉懿珊表示,乾癬是因自體免疫失調導致的「慢性發炎」疾病,皮膚受到免疫細胞攻擊而出現發紅現象,甚至刺激皮膚角質增生,而有脫屑的狀況。其成因不明,推測與遺傳有關,若父母雙方都罹患乾癬,則孩子約有30%的機率也會得到乾癬。此外,外傷、感染、壓力、內分泌和藥物都可能是誘發乾癬或使其惡化的因子。因此,皮膚癢時去搔抓便有可能造成外傷、感染,使乾癬更為惡化。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可在洗澡後塗抹乳液,加強保濕避免皮膚搔癢。然而一般民眾誤以為擦乳液會「形成保護膜」,阻擋外用藥物吸收,因此常先擦藥再擦乳液。她表示,乳液可軟化角質,因此最好先擦乳液再擦藥,使藥物更容易滲透,達到保濕和藥物治療的雙重效果。劉懿珊也表示,要避免乾癬復發,除了使用藥物控制,也要維持良好的生活型態,避免誘發發炎因子。因此飲食上要避免飲用酒精、食用發霉不新鮮的食物和油炸食物。另外,由於甜食會導致身體發炎指數升高,也應避免。黃毓惠則表示,診間常發現病人怎麼開藥都治不好,一問之下才發現病人因認為乾癬是免疫疾病,而食用含靈芝、牛樟芝成分的保健食品,希望加強免疫力。但黃毓惠說,乾癬不是免疫功能低落而是太好而「引發內戰」,自己的白血球去攻擊皮膚造成發炎反應,因此靈芝、牛樟芝、人蔘這類食品反而會使乾癬變嚴重,千萬不可誤信偏方食用。
-
2019-12-23 科別.牙科
甜甜黏牙的湯圓 是口腔蛀牙壞菌最愛的食物
冬至吃湯圓,但小心湯圓黏牙,也是蛀牙壞菌最愛的食物。近年牙醫研究發現蛀牙與口腔細菌生態失衡有關,如果不耐酸、不產酸的好菌變少,容易導致蛀牙相關細菌增加、反覆蛀牙。牙醫建議從飲食、潔牙、使用氟化物、定期看診等習慣,改善口腔菌叢,才能避免蛀牙補了又蛀,蛀了又補的惡性循環。兒童牙科醫學會今舉辦學術研討會,會中由夢奇地牙醫診所兒童牙科主治醫師黃仲民發表口腔中的菌相與蛀牙的相關性。黃仲民表示,過去有學者找10種不同的口腔細菌,按照健康人的好菌壞菌比率,其中一個培養皿加入葡萄糖,觀察糖分對口腔細菌生態的影響,結果發現加糖會使酸鹼值持續降低,表示口腔會明顯酸化,好菌大幅減少。黃仲民說,口腔中有多種細菌共生,包括不容易產生酸性物質也不耐酸的好菌,以及容易生酸並造成蛀牙的壞菌,而蛀牙和糖分高度相關,就是因為有壞菌代謝糖份產生的大量酸性物質。這些酸性物質也會回過頭來影響牙齒當中的細菌生態,減少好菌的勢力,增強壞菌的比例,導致口腔整體環境偏酸,成為容易蛀牙的環境。黃仲民表示,過去治療蛀牙,只是把牙齒蛀後的坑洞補起來,卻忽略改善口腔菌相的重要性,結果補了又蛀,蛀了再補,無法根本解決。黃仲民提醒,口腔菌相生態主要與飲食習慣、清潔習慣有關,如果飲食中高糖食物、黏牙食物的比例高,就容易滋生壞菌,例如糖果、養樂多、餅乾等,都是容易增加口中壞菌的食物,兒童一天內喝奶次數若超過五次,口腔環境也很容易變為酸性。要維持口中菌相在不易蛀牙的平衡狀態,黃仲民建議,三餐吃飯時間和次數固定,每餐進食儘量不要超過半小時,以減少口中充滿食物與牙齒接觸的時間。另外建議每天至少刷牙兩次,其中一次一定要在睡前,而且要用含氟牙膏。黃仲民說,氟化物可以影響嗜糖細菌的代謝,減少酸的產生,用含氟牙膏刷完牙,把泡沫吐掉之後,可以不需要再漱口,預防蛀牙的效果更好。
-
2019-12-22 養生.聰明飲食
調整你的飲食內容 有助緩解憂鬱症狀
過量攝取加工、高糖、高脂食品可能增加肥胖與三高風險,還可能影響情緒。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援引澳洲麥覺理大學的研究指出,少吃加工食品、多吃水果、蔬菜、魚和橄欖油,可有效改善年輕人憂鬱症狀。澳洲麥覺理大學今年十月發表的研究招募76名中度至重度憂鬱患者,年齡在17歲至35歲,且平時攝取過量糖分、飽和脂肪或加工食品。研究團隊將他們隨機分成「飲食改變組」與「常規飲食組」,讓飲食改變組觀看營養建議影片,並提供一份飲食計畫與食物,食物包括橄欖油、天然堅果黃油、堅果、香料等;常規飲食組則未介入。三周以後,飲食改變組的憂鬱分數顯著改善,焦慮及壓力分數降低;常規飲食組的憂鬱分數則沒有明顯改變。三個月後,研究團隊電訪飲食改變組受試者,發現有七人仍保持健康飲食習慣,情緒也持續改善。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表示,這份研究顯示,正確的飲食習慣能有效舒緩憂鬱症狀。飲食習慣改變需從「認知」著手,可與同儕一起討論計畫、採買食材、研究食譜等,強化改變動力。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不少人心情低落就藉吃來紓壓,研究發現適當吃甜食有助短暫改善情緒,因為糖分能使胰島素濃度上升、幫助體內色氨酸優先轉化成血清素,而血清素正是神經傳導物質,抗憂鬱物質之一。但反覆攝取糖分可能上癮,提升肥胖與三高風險。因此,飲食計畫應攝取能產生較多血清素、多巴胺、腎上腺素等的健康食物,如含有維生素B6或B12的牛奶、魚或各式綠色蔬菜水果等,有助降低憂鬱症狀、使心情愉悅。
-
2019-12-22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子宮內膜異位 生理期不宜進補
寒冷冬季若逢生理期不適,有人可能會用麻油雞、當歸鴨進補,但是中醫師表示,子宮內膜異位女性在生理期間進補,可能會加重氣滯血瘀、發炎化熱情形而使經痛加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兼任醫師周宗翰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因子宮或骨盆腔瘀血,影響氣血循環,中醫常說「不通則痛」。此時如果服用溫熱補氣血的食材,像是薑母鴨、羊肉爐、麻油雞等,可能會加重氣滯血瘀、發炎化熱等,並因經血量增加、部分血流不出來以致經痛更甚。周宗翰表示,針對骨盆腔充血、下焦濕熱情形引起經痛的女性,中醫師可能選用清利濕熱的寒藥協助緩解經痛,而非溫熱的補藥。不過不同體質、病因的人治療方式仍可能有差異。若體質虛寒者想進補,像是容易手腳冰冷、經量較少、經血顏色較暗且較淡的人,可選在經血排乾淨之後再進補。包含當歸、熟地黃、川芎、芍藥的四物湯就適合氣血虛的女性,但由於四物湯較滋膩,脾胃功能不佳的人需搭配顧養脾胃的中藥較適合。周宗翰表示,要緩解生理期間的經痛,平時應盡量有良好的氣血循環,減少長時間久坐與久臥,避免過度食用生冷食物,像是西瓜、生菜沙拉、冰冷飲品等。同時應藉由規律運動促進氣血循環、緩解壓力、放鬆肌肉,才能在生理期間讓月經排出順暢。
-
2019-12-22 養生.營養食譜
富含維生素及植化素 營養師教你這樣吃保護心血管健康
想遠離癌症,該攝取哪些食物?要維持血糖穩定,又該怎麼吃?以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兼任助理教授吳映蓉為首的三位營養專家,出版了《天然植物營養素》(臉譜出版),介紹75種五色蔬食所含的59種植化素,再化為130道保健食譜,教你如何靠食物提高免疫力、防老抗癌、改善三高、遠離失智。營養學博士的推介吳映蓉自承,她從小愛吃垃圾食物,雖然擁有營養學博士,一直到了走出學術領域、面對民眾,才真的實踐營養教育。繼之前著作,她有感很少人了解「植化素」這種植物性食材常見的天然化合物,因此協同其他專家完成此書。書中詳介含有各種植物營養素的食材,並定下「哪些人要多吃什麼?」的標題,讓想改善不同問題的讀者迅速獲得所需。每則附飲食小叮嚀,比如南瓜雖有改善攝護腺肥大等好處,但若吃太多,臉會變黃。解開植化素的迷思書中也介紹與植化素有關的健康迷思,例如維生素C並非可以治療感冒,而是可加強免疫系統對抗病毒。接下來的保健食譜,更根據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氣喘等22種常見疾病,設計130道保健食譜。今天介紹三道食譜。吳映蓉表示,粥狀動脈硬化與高血壓都是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其中動脈硬化起因於血中壞膽固醇氧化引起的血管壁病變和發炎反應,促使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進而造成血管阻塞變成心肌梗塞,正確的飲食習慣則是保護心血管的關鍵。保護心血管的食材她說,花椰菜、蘆筍、菠菜、芥藍、韭菜、蔥、甘薯葉、空心菜、酪梨、青椒、紅甜椒、洋蔥、番茄,都是可保護心血管的植物性食材,這次食譜的青椒番茄炒牛肉,青椒及番茄都富含許多維生素及植化素,能抗氧化、清除讓血管老化的自由基,也含豐富的維生素B6及葉酸。要注意的是,牛肉在此食譜中是配角。蘆筍甜椒沙拉這道菜,吳映蓉說,蘆筍及甜椒所含的類黃酮素都是抗氧化高手,能防止壞膽固醇氧化後卡在血管壁。蘆筍中的芸香素,也可強化血管。保健食譜的幾個要訣以涼拌木耳料理為例,吳映蓉表示,黑木耳的植物固醇其結構跟動物的膽固醇長得很像,在腸道中會與接收器結合,降低接收器與膽固醇結合的機會,可以有效降低血中膽固醇濃度。她也提醒保健食譜幾個要訣:一要提高植物食材的比率;二是蔬菜多用「水炒」;三要盡量全食物調理;四注意部分腎臟病人吃蔬菜先燙過再烹調。涼拌木耳材料:黑木耳二至三朵、醬油及烏醋少許、薑、辣椒、香菜都少許作法:1.黑木耳洗淨入滾水川燙約五分鐘,撈起過冷水切絲備用。2.薑及辣椒切末備用。3.將切好的黑木耳倒入醬油與烏醋中攪拌,加入香菜、薑及辣椒,放入冰箱 冷藏冰鎮約一小時再吃,口感會更脆。青椒番茄炒牛肉材料:青椒一顆、大番茄兩顆、牛肉絲100克、醬油、胡椒少許、橄欖油少許作法:1.青椒、番茄洗淨去蒂後切成塊備用。2.牛肉用些許醬油、胡椒醃過備用。3.熱鍋後倒入少許橄欖油,再加牛肉拌炒至熟。4.最後倒入番茄及青椒塊,快速拌炒即可食用。蘆筍甜椒沙拉材料:蘆筍150克、黃紅色甜椒各1/2顆、橄欖油、鹽、水果醋、黑胡椒都少許作法:1.蘆筍洗淨去老皮,切段備用。2.甜椒洗淨去蒂、去籽切絲備用。3.將上述材料以滾水燙過,加入適量橄欖油、鹽、水果醋、黑胡椒調味後,即可食用。
-
2019-12-22 養生.聰明飲食
減加工食品增水果蔬菜 研究:改變飲食抗憂鬱
一份研究發現,減少攝取加工食品,增加水果、蔬菜、魚和橄欖油的攝取量,可改善年輕人憂鬱症狀。專家建議,別以吃甜食改善心情,有憂鬱情緒不妨吃健康食物、增加運動量。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日前發布新聞稿指出,一份今年10月發表的澳洲研究,以76名17歲至35歲中度至重度憂鬱患者且飲食習慣攝取過量糖、飽和脂肪或加工食品者為研究對象。將他們分成2組,一組改為健康飲食,並提供橄欖油、天然堅果等,另一組維持常規。結果發現,飲食改變組的受試者在3週後,憂鬱症狀減輕,焦慮及壓力分數也降低;常規飲食組在憂鬱分數上沒有明顯改變。3個月後,研究者電訪飲食改變組的受試者,發現有7名仍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且情緒也持續獲得改善。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說明,此份研究再次驗證,正確的飲食習慣確實能有效紓緩憂鬱症狀。但值得留意的是,用介入的方式改變受試者的生活模式,實驗當下雖能看出飲食對於憂鬱的改善,但過3個月後僅有7人保有健康的飲食習慣。邱弘毅提醒,飲食的改變需從「認知」著手才是最有效的方式,強化對方改變的動機、營造適當的環境將有助於提升飲食的認知,可透過群體效益、社群媒體、同儕等來進行。以同儕為例,可一同討論改善飲食的計畫、採買食材、食譜研究、烹飪等,當對方有進步的地方,便不吝嗇給予稱讚、激勵他,讓受試者感到有成就感,即使遇到挫折仍陪伴支持。董氏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上述研究對象之所以選擇年輕人,是因為青春期和成年早期是憂鬱症風險升高的時期,也是建立健康模式的重要時期,且這模式將延續至成年期。葉雅馨說,即使短暫的飲食改變,減少加工食品,多攝取自然食物也能有效紓緩憂鬱症狀。雖曾有研究發現適當食用甜食會讓心情變好,但其機轉是藉胰島素濃度上升,幫助體內色氨酸優先轉化成血清素,血清素正是神經傳導物質,抗憂鬱的物質之一。葉雅馨表示,飲食上攝取含有維生素B6或B12的牛奶、魚、肝臟或各式綠色蔬菜水果等自然食物,都能有效降低憂鬱症狀,使心情愉悅,不需要藉助糖。當察覺有憂鬱情緒,除了檢視情緒指數外,可增加運動量,或尋求專業協助,不要依賴甜食。
-
2019-12-22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冬至吃湯圓 中醫籲食補補腎、注意心臟疾病
今天冬至,按習俗除了拜拜外,國人會在這天吃湯圓象徵團圓、長一歲。中醫師表示,冬至在一年之中屬白晝時間最短、夜晚時間最長的一日,過了這一天,天地中的陰氣將漸減,陽氣將漸長,有著「冬至一陽生」的說法,從冬至開始,陽氣就要回升了。但同時呼籲民眾要注意心臟疾病,尤以冠心病好發於秋冬之交與冬季。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表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是四季關鍵的四大節氣,冬至為24節氣中第22個、每年的12月22或23日間,此時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為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日。陳潮宗說,冬至為陰氣從盛極而衰,陽氣萌芽時,而陽氣發源於腎,因此冬至是補腎最佳時節,進補食物時,味性要少鹹增苦、熱而不躁為主;民眾應注意精神狀態、勿用腦過度,避免長期過度勞累、積勞成疾外,也應適度運動,達到延年益壽。他說,提醒如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應注意自身保暖,外出時戴口罩、多穿衣服。另外,因此時天冷,有冠心病、心絞痛等患者,要特別提高警惕,預防發作。而在食補方面,陳潮宗建議飲食應採清淡為主,可多食用低脂肪、低膽固醇、低鈉的食物或蔬果,如山藥、芋頭、玉米、花生外,適度攝取青蔥、薑蒜等香料也可補腎暖身,促進身體循環。而胡蘿蔔、甘藷、番茄等蔬果富含胡蘿蔔素,有助減輕動脈硬化;菠菜、韭菜、芹菜則具降血壓、安神作用,民眾此季節食用時可參考。
-
2019-12-22 養生.抗老養生
長壽研究員找出長壽祕訣 百歲人瑞都吃的7種藍區食物
長壽研究員布特納(Dan Buettner)在新食譜《藍區廚房》(The Blue Zones Kitchen)中指出,全世界活到100歲以上的人瑞,其飲食有許多共通點,或許這就是他們的長壽祕訣。雖然長壽還有許多其他因素,但普遍認為飲食可促進老人健康。所謂「藍區」就是指居民壽命長的地區,從哥斯大黎加到日本、希臘及加州,這些居民的飲食通常富含以植物為主的食物,而且藍區飲食攝取的糖、肉和乳製品,也遠低於美國飲食。以下是布特納列出的七種藍區食物:豆子 每天至少半杯從鷹嘴豆到大豆、黑豆,藍區居民都愛吃豆子。豆類的纖維含量很高,對健康和長壽至關重要,因為有助腸道內健康的細菌,還含有大量蛋白質。豆子配上像米或玉米的全穀物,就形成完全蛋白質,也就是含有健康所需的所有胺基酸。藍區居民所吃的豆類是美國人的四倍,布特納建議每天至少吃半杯。堅果 每天吃兩把百歲人瑞的另一個共同點,就是習慣把營養豐富的堅果當零食,堅果富含健康脂肪、纖維、鉀、鎂和蛋白質。布特納認為,如果每天吃兩把左右的堅果,可能給自己延壽幾年。橄欖油 減少慢性病藍區居民把橄欖油用於幾乎所有的烹調,還與麵包、沙拉和蔬菜一起食用。橄欖油含有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低壞膽固醇(LDL),繼而降低心臟病的風險。它還具有抗炎作用,並富含抗氧化劑,降低罹患許多慢性病的機率。十字花科蔬菜 減緩衰老布特納發現屬於藍區的義大利撒丁島(Sardinia),居民特愛吃十字花科蔬菜。這些蔬菜的飲食有益於甲狀腺功能,可減緩衰老過程,而且富含纖維、葉酸和維生素C、E和K,對大腦和神經系統的健康、強壯骨骼、加強免疫系統都很有幫助。水 藍區最愛飲料除了食物,飲料對長壽也很重要,藍區居民最愛的飲料就是水,他們大量飲水。西化飲食中,每天多達一半的糖來自汽水,即使是無糖汽水,所含的人工甜味劑對健康的傷害不輸糖。咖啡和茶 防癌健腦許多研究表明咖啡對人有好處,可以降低心臟和肝臟疾病的風險,且有助大腦健康。若你不愛喝咖啡,可試試喝茶。在藍區之一的日本沖繩,人們喝大量的綠茶,有助防癌和降低糖尿病風險。適度飲酒 葡萄酒預防心臟病藍區另一個共同特點是人們適度飲酒,尤其是葡萄酒。葡萄酒的酒精濃度不高,但有豐富的多酚(polyphenols),這種葡萄皮的化合物可以預防心臟病。紅酒還可提高吸收抗氧化劑的能力。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19-12-22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內視鏡十二指腸黏膜更新術 有效改善第二型糖尿病
2019年11月25日美國麻塞諸塞州萊星頓市(Lexington),佛瑞克緹爾實驗室(Fractyl Laboratories)召開記者會,公布了兩個大型臨床試驗結果(Revita-1和Revita-2),立刻引起了全球媒體界的大篇幅報導,因為這套系統(Revita system)可以協助醫生執行內視鏡十二指腸黏膜更新手術(duodenal mucosal resurfacing; DMR),臨床結果證明手術安全有效,可以提高第二型糖尿病人肝臟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以及恢復胰臟beta-細胞的功能,進而改善病人的血糖控制、降低脂肪肝及其發炎情形和具有減重功效,目前全世界已經累計執行了300例,遍及美國、英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智利 --- 等等的國家。當糖尿病人罹患多年,用藥控制血糖不良,例如糖化血色素(註1)高於7.5%,加上BMI過高(大於30),同時伴隨有許多併發症時,可以考慮手術治療,目前腹腔鏡胃繞道手術,雖然可以有效改善這些問題,但是術後容易有營養不良,必須長期補充維他命、鐵及鈣質,同時雖然手術技術相當成熟,依然有0.5~1%的死亡率,1~2%的手術併發症,因此醫界一直期望可以有更簡單更安全的手術方法來造福民眾,而內視鏡十二指腸黏膜更新手術的發明(2016年)就是為了這個目的,給了病人更多的希望。美國佛瑞克緹爾實驗室是一間專為糖尿病治療研發的生物科技公司,2016年開發出一個名為Revita的手術系統,可以協助醫生精準執行內視鏡十二指腸黏膜更新手術。首先病人先進行一般性全身麻醉,再由口腔放入內視鏡,觀察有無任何意想不到的情況不適合做此手術(例如12指腸潰瘍),接著循導引線放入氣球,充氣後可以完全貼緊十二指腸表面黏膜,另外,這套系統可以將生理食鹽水同時注入到位於十二指腸的黏膜下層,將其餘部分保護起來,讓待會他們不受到熱水的灼傷。接下來將導管上的2cm長的氣球充入攝氏94度的熱水,15秒鐘,立刻移動氣球到下一個2cm處15秒,重複五次,亦即總共燒掉10公分長的十二指腸舊的、老化的黏膜細胞,之後,會長出新的黏膜細胞,而這些新生出來的細胞就可以發揮正常功能。整個手術過程大概近一個小時。在手術安全性方面,僅有一般性全身麻醉的風險、極少數病人口腔破皮流血、2~3天喉嚨痛、打嗝、脹氣、上腹部不舒服等等,並無嚴重之副作用且休息幾天就會康復。接受手術後患者在黏膜癒合更新時期需要流質飲食14天,之後可慢慢恢復正常飲食,該手術在英國大概需要花費8,000到10,000英鎊(折合台幣約32萬~40萬)。十二指腸是小腸的首段,上接胃的幽門,下接空腸,扮演控制血糖和營養吸收方面的重要角色。十二指腸上面的黏膜細胞可以感覺到食物從胃部下來,並同時通知胰島素準備分泌。由於長期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患者,他們的這些黏膜細胞已經老化而且腫脹,根本無法發揮功能,所以必須更新,目前臨床觀察到的是,黏膜更新後,血糖控制效果顯著。2016年12月發表在《糖尿病照護》(Diabetes Care)期刊的研究報告中共有39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平均HbA1c 9.6%; BMI 30.8 kg/m2),接受內視鏡十二指腸黏膜更新術的治療,他們都正在口服一種或多種降血糖藥物,受試者年齡介於28~75歲,約三分之二(64%)是男性,患有糖尿病的時間平均為5.7年。39人中有11位受試者進行短段(short segment, 約3.4公分)十二指腸黏膜更新,其餘28名患者進行長段(long segment, 約9.3公分)十二指腸黏膜更新,術後2週內受試者採行漸進式飲食法,也就是先從清流質飲食→全流質飲食→半流質飲食。39名受試者術後並沒有出現嚴重併發症(如:腸胃道出血、穿孔、胰臟炎、嚴重低血糖、營養吸收不良情形),追蹤的6個月期間內,僅有3名受試者因為十二指腸狹窄(duodenal stenosis)出現上腹痛及嘔吐等症狀,經由內視鏡氣球擴張術(endoscopic balloon dilation, EBD)治療後,均獲得緩解。術後約一半受試者都能夠減少口服降血糖藥物的使用。在術後3個月時,長段十二指腸黏膜更新組, HbA1c平均降低2.5%,短段十二指腸黏膜更新組,平均降低1.2%(P
-
2019-12-21 養生.聰明飲食
每天能吃幾個雞蛋?這次來看看美心臟協會的建議
膽固醇對心血管的危害眾所周知,但為了預防心血管疾病,一日三餐的膽固醇要控製到什麼程度,其實不乏爭議。例如,一天吃幾個雞蛋,蛋黃要不要吃,總是不乏討論,很多飲食科學研究也在不斷嘗試回答。為了解答日常飲食中的困惑,並客觀探討科學研究中的爭議,美國心臟協會(AHA)近日發表了飲食膽固醇和心血管風險的科學建議。吃完高膽固醇食物,血脂會高多少?除了飲食來源,機體自身也會合成膽固醇,膽固醇是細胞膜、類固醇、膽酸和信號分子中普遍存在的成分。然而,如果攝入過多的全脂乳製品、紅肉和加工肉類等食物,可能會導致血液中膽固醇的積累,日積月累引發動脈粥樣硬化,這是心臟病和中風的危險因素。但食物中膽固醇多少才合適,吃多了血液膽固醇會升高多少,很難得出具體的數字。AHA專家組系統回顧了這方面的關鍵人體研究,發現各項研究設計不同,結果也存在差異,而且大多觀察性研究主要根據調查問卷來收集食物數據,或多或少影響準確度。進一步薈萃分析隨機對照試驗發現,當飲食膽固醇攝入量超出正常範圍後,吃得越多,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水平越高。但這些嚴格的飲食試驗通常由於難度大、成本高而導致規模普遍很小,研究人員也難以充分比較血液中“好”膽固醇等成分的影響。到底怎麼吃,先看幾項核心建議整體而言,膽固醇攝入量越高,LDL脂蛋白膽固醇水平也通常越高,而且含膽固醇的食物通常也富含飽和脂肪,同樣不利於LDL膽固醇水平的控制。AHA專家組給出原則性的核心建議包括:●有益心臟健康的飲食模式應當富含蔬菜、水果、全穀類、低脂乳製品、家禽、魚、豆類、植物油和堅果,同時限制鹽、紅肉和加工肉類、精製碳水化合物和添加糖。飲食中的膽固醇相對較低,有助於將LDL脂蛋白膽固醇水平保持在健康水平。●為了降低心臟病風險而控制膽固醇飲食水平,重點應當關注增加多不飽和脂肪攝入量(玉米,菜籽油或大豆油),減少飽和脂肪攝入量(常見於動物產品)。●考慮到多種多樣的食物同時構成了我們的飲食,通常難以準確估算膽固醇的攝入量,因此目前科學研究並不支持膽固醇的具體數值限制。但少吃膽固醇和飽和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仍然是一種好習慣。大眾關心的雞蛋和乳製品對於人們日常糾結的雞蛋和乳製品等食物,這份科學建議也給出了參考:●在專家組回顧的研究中,整體而言雞蛋攝入與心血管疾病風險沒有顯著相關性。但考慮到蛋黃膽固醇含量較高,仍然建議健康人群每天最多吃一個完整的雞蛋,或膽固醇等量的食物,比如約85g蝦。●蝦或貝類可以與瘦肉或植物來源的蛋白質相互搭配。特殊人群注意事項:●在符合建議原則的範圍內,素食主義者可以在飲食中適當增加乳製品和雞蛋含量。●血脂異常的患者,特別是同時患有糖尿病或有心力衰竭風險的患者,應謹慎食用富含膽固醇的食物。●對於年齡較大的膽固醇水平正常人群,考慮到雞蛋的營養益處和方便性,在整體飲食方式對心臟有益的大前提下,每天最多可以吃2個雞蛋。 本文摘自藥明康德傳媒
-
2019-12-21 新聞.食安拉警報
包裝水煮蛋染菌釀1死 醫提醒這些食物要留心
美國傳出包裝水煮蛋李斯特菌疫情,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當地時間19日公布的疫報,已有五州共七人感染、一人死亡。國內醫師表示,國內近年少見李斯特菌感染,但免疫力低下的感染者可能併發重症、孕婦可能導致流產或死胎,提醒民眾留意食物處理環境衛生,最好減少生食以降低感染風險。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發布消息指,這次包裝水煮蛋李斯特菌疫情最小的感染者是新生兒,在母親懷孕期間就遭感染,但有幸存活下來。實驗室證據指向Almark食品公司產製的塑膠包裝水煮蛋,水煮蛋銷往雜貨店與餐廳。由於李斯特桿菌可能導致嚴重感染,美國官方警告別販售、提供或使用市售水煮蛋來製造的食物,像是蛋沙拉,也建議感染高風險群直接丟棄市售水煮蛋或含有水煮蛋的食品。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李斯特菌廣泛存於自然界中,是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源,約5%健康成人糞便中帶菌。我國衛福部食藥署食品中毒統計顯示,近十年國內未有李斯特菌疫情,雖不多見,但感染者死亡率高達三成左右。一般人急性感染時多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發燒等腸胃炎症狀,幼兒與老人可能因免疫力較差而併發腦膜炎、敗血症,懷孕女性感染則可能導致流產或死胎。顏宗海表示,要預防李斯特菌在內的細菌性食物中毒,處理食物時應注意個人清潔、購買食物時應注意店家作業環境衛生。此外,最好減少吃生食,高風險群應避免生食;生熟食所使用的容器、刀具與砧板應分開;冷藏過的熟食應徹底復熱再吃,還要避免吃存放冰箱一天以上的即食食品。美國官方資料顯示,常見感染李斯特菌的食物包括熱狗或煙燻魚類等加工肉品,未殺菌牛奶製作的起司,瓜類、苜蓿芽或綠豆芽等芽菜。美官方建議裁切的瓜類立即食用完,在室溫下存放四小時以上就應丟棄,在攝氏5度以下冷藏也別超過七天;高危險群避免吃生芽菜,外出時也須注意三明治等食物不含生芽菜;開封後的加工肉品不要冷藏超過一周,未開封的加工肉品也別冷藏超過兩周。
-
2019-12-21 養生.聰明飲食
雞屁股、雞頭、雞翅尖…營養師曝這部位含毒風險最高
說起吃雞,很多人喜歡吃一些少見的部位,像是雞屁股、雞頭和雞翅尖,但網上盛傳這些部位含有較多的毒素,不太能吃。營養師表示,雞頭和雞翅尖都能放心吃,只有雞屁股,確實可能存在一定風險。 據爆炸營養課堂的營養師表示,有句俗諺指「十年雞頭賽砒霜」,有些人認為,雞是透過嘴巴吃食物,所以很多毒素會累積在頭部。事實上,食物都會經常腸胃,然後再吸收進血液。所以雞頭裡是不會存在毒素的,只要大家喜歡這個部位,能烹飪熟透,可以放心吃。再來說說雞翅尖,網上盛傳雞翅尖被打抗生素,,很多人就不敢再吃這個部分了。雖然在正規的養殖中,確實可能會給雞打抗生素,採取的也正是注射的方式。但一方面來說,打的部位是翅膀下面,並不是翅尖。另一方面,注射了抗生素也是可以放心食用的。在養殖雞的過程中使用抗生素,最主要的目的是預防它生病。如果不打抗生素的話,雞就很容易病死。 營養師表示,唯有雞屁股,可能是雞身上風險最高的部位了。因為在雞屁股上,存在兩種腺體是不可以吃,一個是尾脂腺,一個是腔上囊。它們確實含有毒素,人吃了就會傷害到健康。 雖然只要把這些部位摘掉,也是可以放心吃的。但如果自己殺雞的話,很難準確的將其去掉。只有專業的屠宰,才能確保它們被徹底摘除。所以如果是在大型超市等正規渠道購買的雞屁股,就可以放心吃。但如果是自己殺雞,建議還是把它扔掉,而且也最好不要在來路不明的小攤販吃雞屁股。
-
2019-12-21 新聞.用藥停看聽
天冷吃薑母鴨、麻油雞好暖?服用這些藥的人要避免
冬天天氣冷,很多人愛吃熱熱的薑母鴨或麻油雞暖身,但若是有在服用特定藥物,可能會和食物裡的酒產生交互作用,引發噁心、嘔吐、腸胃潰瘍、頭痛等症狀。食藥署臉書列出五種會和酒產生交互作用的藥物,包括治療常見慢性病的降血壓藥、降血糖藥,還有抗生素等。
-
2019-12-20 科別.腦部.神經
一側頭痛就叫偏頭痛?症狀比你想的更複雜
有許多頭痛的病人在看醫生時,常常會下意識說有“偏頭痛”,通常患者指的是頭部的某一邊在痛。其實,並不是某一側頭痛就叫偏頭痛,醫學上指的“偏頭痛”是一種很特殊的症狀,一邊頭痛只是其中特徵之一。偏頭痛通常在孩童或青少年期就出現,不過也有不少人在較年長時才發病。女性患者要比男性患者多,據流行病學統計,亞洲人的患者要比白種人少。不光痛、想吐,還怕動、怕光、怕吵偏頭通常是一種“搏動性”的頭痛,也就是說會有像血管搏動樣的規律性。雖然通常痛在頭的一邊,但是痛也常出現在前額、兩側、頭頂、後頭部及眼眶後方的地方。患者經常有噁心、嘔吐的現象,並且會怕動、怕光、怕吵。偏頭痛也可能伴隨著許多神經系統的症狀,像某些人在頭痛前會出現一些視覺的症狀,例如單眼或雙眼的視力模糊、視野缺損、閃爍的光點或線條、及物體的形狀會改變等。另外像一側的肢體無力、感覺異常、眼球動作障礙、暈眩等。這些比較嚴重的並發症很像是腦部短暫缺血的症狀,嚴重的話也有可能造成腦部的梗塞。遺傳、壓力大、月經均可引發偏頭痛偏頭痛患者經常在其家族成員中可以找到患有類似症狀的成員,所以遺傳的因素可能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另外,其他誘因還會引發偏頭痛,像壓力大、月經、服用避孕藥、失眠、抽煙、聞到一些有機溶劑等。某些食物也較容易引發偏頭痛,像乳酪、味精、巧克力、紅酒等。應對偏頭痛,我該怎麼辦?如果你是第一次經歷偏頭痛,或是你在家中無法治療控制,醫生會嘗試一系列治療措施。一般來說,及早用藥是治療的關鍵。如果只是輕微頭痛或是早期發作,醫生可能建議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和撲熱息痛等止痛藥,附加胃復安等抗噁心藥物。如果你對任何藥物過敏,必須馬上告訴醫生和護士。病人若經常反复性頭痛,例如發作次數超過一周兩次,應接受預防性治療,長期服藥改善頭痛體質,預防頭痛的發生。根據病人的情況,醫生可以讓病人服用不同類型的藥物,如非類固醇消炎劑、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抗劑或三環抗憂鬱劑等,都可以得到治療與預防的效果,不過為了確定療效避免反彈,可能需要治療持續兩到三個月以上。預防偏頭痛,這些方法用起來除了藥物的治療外,有效的方法還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起居規律定時、睡眠充足而不過量、避免過勞、放鬆心情、適量運動等。某些病人可能會注意到特別的誘發因素,如食物、酒類、氣溫的劇烈變動,或炎夏時進出冷氣房等,可以自我提醒,避免類似狀況。如果你有習慣性偏頭痛,並且沒有特別不同的症狀,通常都不需要做進一步的醫療檢查。如果你的頭痛還帶有其他令人擔憂的問題,則可能需要接受進一步醫療檢查。本文摘自搜狐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