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1 科別.婦科
搜尋
頻尿
共找到
415
筆 文章
-
-
2020-12-15 科別.泌尿腎臟
攝護腺肥大可喝水、做愛嗎?醫點名必做5個保養行為
男人上了50歲,經常會有尿尿不順的問題,明明有尿尿的念頭,卻尿不出來,再不然就是半夜頻尿,搞得睡眠品質很差,白天呵欠連連,偏偏這些症狀又不好意思跟左鄰右舍「分享」,就怕男人最重要的面子會掛不住,真是有苦說不出!男人的長壽病 年過50歲攝護腺開始肥大熟齡男子的尿尿問題,很可能是因為攝護腺肥大所引起。攝護腺又叫做前列腺,是男性生殖系統的一部分,功能是生產精液,也會保護男性生殖泌尿道不會感染。然而,攝護腺肥大可說是老男人的通病,被稱為「長壽病」,根據臨床研究,當年過50歲,有些人的攝護腺開始肥大,尿尿會不順,到了80歲,排尿的問題,幾乎是人人都有份。攝護腺肥大分2種 皆屬於良性腫瘤攝護腺肥大是因為男性荷爾蒙的關係,會有腺體細胞增生的現象,是屬於良性腫瘤,年紀愈大就增厚愈多,最後壓迫到尿道,導致排尿不順,包括刺激性與阻塞性兩類。刺激性的症狀是,經常有尿急的感覺,有時候甚至漏尿,或是一直想尿尿,晚上也會勤跑廁所;阻塞性的症狀是,想尿卻尿不出來,或是尿流細而且微弱無力,滴滴答答的,也會有餘尿的感覺,總覺得膀胱裡面還有尿液。與攝護腺肥大和平共處 日常5大重點要做到雖然攝護腺肥大是銀髮族的普遍病症,很難不發生,但也不要心灰意冷,任由其日益嚴重,除了定期去醫院報到檢查,依照醫師的指示,規律服用藥物來防止肥大加重外,多留意日常中的小細節,就能與之和平共處:1、多吃含鋅食物:長期吃含鋅的食物,可以讓攝護腺更健康,例如牡蠣、南瓜子或是堅果類。此外,維生素C、維生素E、硒、大豆異黃酮、番茄紅素等,因為含有強烈的抗氧化物質,多攝取可以保護攝護腺。2、晚上少喝水:盡量在睡前2小時就停止喝水,如果真的很口渴,喝少量就好,並且在就寢前先上廁所,把尿液排乾淨。不過,雖然攝護腺肥大會頻尿,但是不要畏懼喝水,因為水可以促進體內代謝,並減少尿路結石與泌尿道感染的發生率;另外也要記得,少喝咖啡、酒這類利尿的飲料,辛辣食物則會讓攝護腺充血,也要避免。3、少服用感冒、抗過敏、止瀉藥:這三類藥物都含有「抗乙膽鹼」和「抗組織胺」成分,會抑制膀胱收縮,讓原本就排尿困難的攝護腺肥大患者,雪上加霜,服用前應先跟醫師討論過,或是服用後發現排尿變費力,應馬上停止。 4、不忌房事:攝護腺肥大不會降低性能力,有些人因為心理因素影響,總覺得自己提不起勁;其實,根據研究報告,行房反而可以減少攝護腺肥大。5、定時排尿:平均2到3個小時排尿一次,因為長時間憋尿,會導致膀胱彈性疲乏,而使得尿液滯留。肥大與癌初期症狀很像 產生疼痛為時已晚提到攝護腺肥大,也不免讓人聯想到攝護腺癌。雖然攝護腺肥大會影響生活作息,但還不至於威脅到生命,不像攝護腺癌這麼可怕,可是攝護腺癌的初期症狀,卻與攝護腺肥大相似,會讓人誤以為是正常的老化現象,等到末期,癌細胞轉移到骨骼產生疼痛,為時已晚。 攝護腺檢查 肛門指診發現異常攝護腺檢查最基本的就是肛門指診,因為攝護腺的位置在直腸的正前方,想要從腹部或背部來診查,困難度很高,如果把手從肛門直接進入直腸,很快就能摸得到攝護腺和貯精囊。若是正常的攝護腺,觸感是柔軟的;肥大時,則是堅實有彈性;若是有硬塊,也不用太緊張,有可能是發炎或鈣化,不見得是腫瘤。做完基本的觸檢,若需要進一步以儀器檢查,醫師會安排,如此,早期發現,把握住黃金治療期,便可早日痊癒。延伸閱讀: 男性頻尿、滴尿只是攝護腺肥大? 小心是尿失禁!日常不要怕做這些事 晚上一直上廁所,為什麼? 50~60歲逾半數都會,3大檢查避免「攝護腺肥大」
-
2020-12-14 癌症.攝護腺癌
醫病天地/沉默疾病攝護腺癌 發生率第4名
攝護腺癌已攀升10大癌症發生率第4名,死亡率也高居第6名,因早期無症狀,難以發現治療,台中榮總醫院提醒如果出現尿急但排尿困難、尿流較小較細、斷斷續續解尿不乾淨感覺,或頻尿、夜尿、血尿、腰背部疼痛,甚至骨折、脊椎神經症狀等,要警覺及早就醫。台中榮總昨舉辦攝護腺癌病友活動,有200多人參加,病友們相互打氣。泌尿科醫師陳卷書指出,攝護腺癌好發於50歲以上,是「較沉默疾病」,早期沒有症狀;目前仍有許多民眾沒有定期攝護腺篩檢習慣,有症狀時認為是攝護腺肥大或老化不以為意,等更嚴重症狀發生,確診往往為中後期攝護腺癌。他建議50歲以上、無家族史,每1至2年應進行PSA(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檢查;若有家族史,則應在45歲以上即進行每年1次檢查,指數達4以上就該進一步檢驗,即使指數4以下若逐年上升,也應進一步檢查。目前治療攝護腺癌為避免顯微性擴散,會先進行全身性的荷爾蒙癌症治療,再手術切除;陳卷書說,為了徹底清除癌細胞,手術時也許會傷及括約肌,導致術後漏尿,情況輕微可復健恢復正常,太嚴重則需以人工括約肌改善。對手術後是否影響性功能?醫師表示得視有無切除雙側的性相關神經血管叢;若未切除,僅些微傷及,經術後休養再搭配使用壯陽藥物,不會影響性生活;但癌症擴散須切除雙側的性相關神經血管叢,就會影響性能力。
-
2020-12-13 科別.精神.身心
久坐不動、要求完美 自律神經易失調
案例故事:20歲的小花是一名國際舞者,年紀輕輕就是舞林常勝軍,卻在某次訓練中,因無法正常排汗昏倒。怪病纏身的小花徘徊醫院各科別,始終找不出病因,無法比賽的她變得自卑、無法社交,直到因緣際會做了自律神經檢查,確定是自律神經失調,經治療終於又回到最愛的舞台。女病患為男性兩倍,20至40歲女性常見。在台灣,像小花一樣有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數目比想象中的更多,從臨床比例推估,國人恐六至七成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自律神經失調在高壓的社會中,彷彿成為文明病,其中,女性風險高出男性1.5至2倍,尤其集中在20至40歲的年輕女性。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嘉逸提及,台灣30年前精神科門診患者以思覺失調症最多,15至20年前漸漸轉變成憂鬱症最多,近年焦慮症門診增加明顯。因為社會進步,小病求助精神科的民眾變多,但因為自律神經失調是輕症,且多不會有劇烈健康危害,至今門診人數還是少數。自行運轉的神經,心跳、呼吸都歸它管。劉嘉逸解釋,自律神經屬於自行運轉的神經,不像手腳動作是可以掌控的。由自律神經管轄的包含心跳、呼吸及各內臟運作,即使睡眠中,心臟也會繼續跳、腸胃也會持續工作,不會因為睡著就停止呼吸,這都是自律神經的功勞。一旦自律神經失調,就會讓原本可以自己動的內臟,如心臟、呼吸器官、腸胃、膀胱等失控。劉嘉逸表示,自律神經失調與內在體質最有關,自律神經敏感的人,即使沒有受到刺激也會出現心悸、呼吸急促等交感神經問題,或頻尿、拉肚子、便祕等副交感神經問題。輕者耳鳴、心悸、腸躁;重者早衰、神智不清。劉嘉逸提醒,若民眾出現經常心悸、呼吸困難、失眠、頭痛、腸胃不適等,跑遍醫院也找不出原因,吃藥沒改善,就可能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劉嘉逸強調,自律神經失調不是一種疾病,更像是一種症候群,讓人產生「全組壞了了」的感覺,對全身各部位都有影響,不可輕忽。自律神經臨床症狀,輕度會有耳鳴、心悸、盜汗、暈眩、腸躁症;中度則可能出現聽力異常、內分泌失調、性機能退化或視力模糊;一旦進展到重度,不僅會有心臟肥大問題、更可能會有長期睡眠困難、早衰老化嚴重,神智不清、痴呆症等症狀。不愛運動者,自律神經缺乏訓練,不進則退。既然自律神經失調不容小覷,誰是高危險群?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張勳安說明,首先是久坐、無運動習慣者,自律神經缺訓練,不進則退;再者是抽菸喝酒者,據科學證據顯示,酒精及尼古丁會造成自律神經功能退化,還有失眠及心肺功能不佳者神經遭破壞,增加風險。張勳安解釋,自律神經就像警報系統,提醒身體需休息。但高壓族或完美主義者,為追求完美,無視身體警訊,也是自律神經失調高風險群;糖尿病患則是因神經系統常年泡在糖水中易病變。另外,自律神經失調與焦慮、思覺失調都與大腦某區域功能異常有關,因此彼此常伴隨出現。氣候變化引不適,可透過鍛鍊強化功能。張勳安也說,自律神經是為了讓生物面臨挑戰得以存活,演化過程中保留的救命工具,如野外遇到黑熊,自律神經能一秒啟動,讓心跳加速以利戰鬥或逃跑。天氣、氣壓、濕度變化,對人類而言都是挑戰,因此季節、溫度變化,不論是變熱排汗、轉涼血管收縮,自律神經頻繁啟動。近期天氣逐漸轉涼,自律神經失調高危險族群,因自律神經功能不佳,面對氣候變化更可能不適。張勳安強調,自律神經可透過鍛鍊,強化功能,民眾可透過泡湯、定期做有氧運動,訓練排汗及血管收縮,保持充足睡眠,就能讓今年冬天不再受自律神經失調所苦。易自律神經失調體質1. 個性容易緊張2. 工作壓力大3. 生活步調緊繃4. 長期睡眠品質不良者5. 糖尿病、更年期、憂鬱症、焦慮症、甲狀腺功能低下6. 完美主義者7. 休閒不足者資料來源/張勳安、劉嘉逸醫師製表/陳婕翎 ■聯合報
-
2020-12-13 癌症.攝護腺癌
台中榮總攝護腺癌病友會 婦人問:丈夫能重振雄風?
衛生福利部統計,攝護腺癌位已攀升10大癌症發生率第4名,死亡率位居第6名。台中榮總上午舉辦攝護腺癌病友活動,一早上就有2百餘人參加,病友們相互打氣,交換術後經驗,還有女子當場詢問丈夫術後使能否再重振雄風的問題,醫師都一一的答覆。泌尿科醫師陳卷書指出,攝護腺癌好發於50歲以上,且是較沉默疾病,通常早期沒有症狀,部分的人會有尿急、排尿困難、尿流較小及較細、斷斷續續解尿不乾淨感覺,也或有頻尿、夜尿、血尿或腰背部疼痛、骨折、脊椎神經症狀等。一般民眾因為沒有定期攝護腺篩檢習慣,發現有上述症狀常認為是攝護腺肥大或老化症狀而不以為意,當出現更嚴重症狀檢查時,往往已確診為中後期攝護腺癌。他說,一般若50歲以上、沒有家族史,應該每1至2年進行PSA(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檢查,但若有家族史,則應在45歲以上即進行每年1次的檢查。若是指數達到4以上,應該警覺就醫,但即使是4以下,若指數有逐年上升情形,也應進一步接受檢查。陳卷書說,若是發現有攝護腺癌,為免其有顯微性擴散,會先進行全身性的荷爾蒙癌症治療,接著再進行手術切除。一般而言,為了徹底清除癌細胞,手術時也許會傷及括約肌,導致術後會有漏尿情形;若情況輕微,復健可以恢復正常,若實在太嚴重則需以人工括約肌改善。另也有人關心術後是否影響性功能,這得視個案有無切除雙側的性相關神經血管叢,若是沒有切除,或僅是些微傷及,經過術後休養恢復,搭配使用些壯陽藥物,應都不會影響性生活。但若罹癌情況嚴重,而必須切除雙側的性相關神經血管叢,就會影響性能力。一名65歲病友分享,他5、6年前因小便不順而持續至診所拿藥控制,去年發現 PSA從31到8月檢查高至39,到台中榮總先行荷爾蒙治療半年後,今年進行達文西攝護腺癌根治性手術治療,病理報告是第3期,術後46天完全不漏尿,現在每3個月追蹤一次,抽血值PSA
-
2020-12-10 科別.泌尿腎臟
男人的長壽病,攝護腺怎樣算肥大? 醫師教你1分鐘自我評估
攝護腺肥大是男性很常見的問題,常會造成男性排尿不順、尿不乾淨、甚至頻尿等眾多不適,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泌尿外科黃建榮醫師表示,其實攝護腺肥大可藉由用藥以延緩惡化、改善症狀,提醒民眾若有排尿異常問題或自評分數達8分以上時,最好及早就診接受檢查為佳。攝護腺肥大是男性很常見的問題,根據統計40歲約有1成男性有攝護腺肥大問題、60歲約5成、80歲則有8成男性有此困擾,黃建榮醫師說明,良性的攝護腺腫大經常會造成排尿上的問題,也會對生活品質造成影響,建議民眾若有疑似症狀最好及早就診檢查。由於攝護腺肥大幾乎是難以完全防範,因此定期檢查有其必要性!建議民眾亦可使用「國際攝護腺症狀評分 (IPSS)」做自評參考,只要依照個人的狀況回答下列問題,做答時可回想過去5次小便是否有出現下列敘述狀況以及發生頻率,「發生0次」(症狀完全不符合)得「0分」、「發生5次」得「5分」,依序將各題分數加總以瞭解自己的攝護腺狀態:1. 您是否有小便解不乾淨的感覺?2. 您是否不到兩小時就要再去小便一次?3. 您是否有小便斷斷續續的現象?4. 您是否有憋不住尿的感覺?(尿急就憋不住)5. 您是否有小便無力的感覺?6. 您是否需要用力才能解出小便?7. 晚上睡覺時您一般需要起床小便幾次? 上述7項問題總分加總即可初步瞭解自身攝護腺的狀態。若總分為0至7分屬於輕度狀況,建議定期檢查即可;若總分為8至19分則可能為中度攝護腺肥大,建議主動就診接受檢查與治療;若總分超過20分以上時恐為重度攝護腺肥大,應立即就診接受治療為佳。 黃建榮醫師補充,「國際攝護腺症狀評分」僅為診斷依據之一,臨床上仍會搭配肛門指診進行診斷,由醫師觸診可得知攝護腺的大小、形狀、軟硬及腫脹狀態,也可一併檢查是否出現腫瘤或疼痛問題,以得知是否可能為攝護腺癌,並視醫師診斷搭配必要的尿液、血液或超音波檢查;因此,建議50歲以上男性可定期接受攝護腺檢查,以及早察覺病因、及早接受治療。 攝護腺肥大相關問題,建議諮詢「泌尿科」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泌尿外科黃建榮醫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2-07 科別.泌尿腎臟
醫病天地/工作忙碌少喝水 OL竟血尿
謝姓女子因為工作常憋尿,也未補充足夠水分,後來解尿疼痛且有灼熱感,進而感覺下腹部疼痛,等到發現血尿,擔心罹癌才就醫,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腎臟內科醫師李建宏診查後,發現泌尿道感染、膀胱也發炎,對症下藥治癒。李建宏說,謝小姐如果再耽誤就醫,恐還會引發腎臟感染,至於血尿原因很多,除了遵照醫囑治療,也應調整生活習慣,預防復發。李建宏表示,人體泌尿系統包含腎臟、輸尿管、膀胱及尿道,任何一個部位出血,就有可能導致血尿。血尿是指尿液中含有紅血球,分成肉眼可看出的「巨觀血尿」,及必須經尿液檢查才能發現的「顯微血尿」。引發血尿常見的原因包括泌尿道感染、尿路結石、前列腺肥大、腫瘤、自體免疫疾病、創傷、激烈運動等,疾病引起的血尿,通常還會伴隨下腹部不適、排尿時疼痛、排尿有灼熱感、頻尿、漏尿或噁心、嘔吐等症狀。李建宏提醒,有時尿液看起來紅紅的,但不代表泌尿系統出血,因為女性生理期間、吃了富含甜菜紅素的食物、服用可讓尿液變色的藥物,或罹患血紅素尿症、橫紋肌溶血症等,也會讓尿液變紅。血尿治療後,應調整生活習慣預防復發。李建宏以謝小姐為例,應多補充水分、避免憋尿、少穿過緊褲子。
-
2020-12-04 科別.泌尿腎臟
夜間廁所跑不停?專家建議先做這4項檢查
67歲的王先生,最近常在夜裡感覺有尿意,會忍不住尿意而驚醒上廁所,每晚至少2~3次。雖然目前已是退休階段,不用擔心睡不好會影響到上班狀態,但連日不能一夜好眠,也讓心情連帶受到影響,覺得鬱悶。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影像醫學部放射科主任醫師沈彥君提到,患者主訴,可能是因為年紀大了,膀胱開始無力,所以一直起床上廁所,結果白天睡不著,晚上也睡不好,實在很困擾。 因此,她特別安排王先生進行健康檢查,利用磁振造影(MRI)觀察骨盆腔狀態,透過檢查影像,清楚看到王先生的攝護腺有肥大現象,並壓迫到膀胱。 攝護腺肥大(前列腺肥大)為攝護腺組織良性增生,若壓迫到膀胱,會出現頻尿、尿急、膀胱無法排空等;如壓迫到尿道,可能會產生排尿中斷、排尿時間長、尿速變慢、排尿用力等狀況。 根據統計,國人50~60歲的男性約有五成會有此現象,隨著年齡增長,比例也會隨之增加。到了80歲以上,幾乎九成以上的男性都有攝護腺肥大的情形發生。 通常攝護腺肥大初期,如果排尿功能正常、餘尿不多,沒有發炎狀態可不需接受治療。但沈彥君建議,仍需每年追蹤,檢查攝護腺肥大的進展狀態,及早發現膀胱是否受損,以免造成膀胱或腎臟的永久損傷。 沈彥君表示,目前常見的攝護腺檢查方式有「肛門指檢」,是由泌尿科醫師將手指伸入肛門觸診檢查攝護腺是否有腫大或異常硬塊,可初步篩檢是否有攝護腺肥大或攝護腺癌。 若要更清楚確認肥大的程度,就必須藉由影像檢查來檢視。超音波可測量攝護腺體積大小;磁振造影(MRI)檢查因為解析度高,可清楚呈現攝護腺組織的變化,可進一步區分是否為良性肥大或及早發現攝護腺是否有異常癌病變。 另外,也建議50歲以上男性定期追蹤血液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數值,是攝護腺重要的腫瘤指標。 報導/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 諮詢專家/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影像醫學部放射科主任醫師 沈彥君 【延伸閱讀】 生病時非去醫院看診不可嗎?專家建議,何時應該去醫院就診 早期診斷骨關節炎超重要!除了藥物治療,你還可以這麼做…… 銀髮族注意!!解除衰弱微肌問題,專家建議,多吃這類食物效果佳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0-11-27 醫療.泌尿腎臟
蛋蛋痛是怎麼了? 泌尿科醫師列4個男人陰囊疼痛常見原因
陰囊疼痛很常見!花蓮慈濟醫院泌尿部張嘉峰醫師表示,陰囊疼痛在泌尿科急診或門診非常普遍,最常見小朋友被踢到陰囊疼痛,但有時不明原因的陰囊疼痛,可能是鼠蹊部疝氣、睪丸副睪丸發炎、精索靜脈曲張、睪丸扭轉四種原因造成的,若有上述陰囊疼痛問題,張嘉峰醫師提醒務必把握黃金時間緊急處理,才能保住器官功能。男性的陰囊疼痛 可能原因有四種 1、鼠蹊部疝氣(腹股溝疝氣):張嘉峰表示,腹股溝疝氣是指身體的筋膜破損導致腹內器官向外突出的病症。鼠蹊部是人體筋膜最脆弱的地方,不論是大人或小孩都可能發生筋膜裂開的情形,當腹內的器官離開原本位置,筋膜容易在運動、搬重物時,因拉扯摩擦造成陰囊或鼠蹊部疼痛,治療上可運用傳統疝氣手術、腹腔鏡疝氣修補術,將腹膜修補回來。 2、睪丸副睪丸發炎:張嘉峰指出,睪丸是負責儲存精子的地方,當有細菌或病毒感染入侵到陰囊會引起發炎腫痛,其中病毒性發炎可透過自身免疫力得以痊癒,細菌性感染則需要抗生素治療,不論是病毒性、細菌性發炎,醫師說,其疼痛感皆異常明顯,病患可能痛到無法行走,需以輪椅代步,疼痛感也將持續一至兩週才會緩解,醫師提醒如有不舒服者,應及早進行超音波檢查。 3、精索靜脈曲張:精索靜脈曲張是男性常見的疾病,多見於左側,也可見於雙側或右側,通常先天血管角度構造的異常,導致精索內的靜脈出現迂曲擴張,嚴重可從外觀上看到如蚯蚓狀的突出血管,不僅造成陰囊的悶痛、兩側睪丸萎縮或不育問題,主述有悶悶重重的痛感,與疝氣、睪丸發炎疼痛不同。張嘉峰提醒,若僅有輕微不適,原則上不需治療,若有反覆發炎的疼痛,或是男性不孕症的問題可透過精索靜脈結紮手術、腹腔鏡予以結紮後,其悶痛感可在一至兩週內消失。 4、睪丸扭轉:張嘉峰表示,睪丸扭轉好發於新生兒(<1歲)或青春期成年以前(12-18歲),中年以上不易出現睪丸扭轉,若有一側睪丸扭轉,另一側也會疼痛。治療上多以徒手復位或手術來固定雙側睪丸。值得留意的是,發病的6-8小時是睪丸是治療的黃金期,如果錯過6-8小時黃金治療時間,睪丸功能會受到傷害,尤其超過24小時睪丸發黑,僅存三成左右的功能,呼籲民眾發生睪丸扭轉時,務必把握黃金時間緊急處理,才能保住睪丸功能。 參考資料:慢性陰囊疼痛-淺談精索靜脈曲張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男性頻尿、滴尿只是攝護腺肥大? 小心是尿失禁!日常不要怕做這些事 晚上一直上廁所,為什麼? 50~60歲逾半數都會,3大檢查避免「攝護腺肥大」
-
2020-11-25 科別.婦科
56歲婦人肚大如懷雙胞胎 醫手術取出超大子宮肌瘤
一名56歲婦人肚子大的像懷孕,日前因上腹部疼痛到腸胃科就醫,醫師發現有異後轉診至長安醫院進一步檢查,婦產科醫師發現她長了一顆直徑27公分、重達7.9公斤的子宮肌瘤,整體而言甚至比雙胞胎還大。醫師魏沛秝及吳佩玲合力為她進行子宮全切除手術,經過2小時才順利將這顆巨瘤取出,讓婦人如釋重負。送驗後,病理報告是良性子宮肌瘤。魏沛秝指出,這名婦人5年就曾查出有肌瘤,並建議她要開刀,但她因為害怕而一拖再拖,直到上腹痛才就又求助醫師。檢查發現,她的子宮肌瘤已經頂到橫膈膜,並嚴重壓迫到她的上腹部及膀胱,才會造成她上腹痛及頻尿等不適症狀,必須施實切除手術才能解決這些不適。她說,子宮肌瘤是女性常見的婦科疾病,40歲以上有近4成的人有子宮肌瘤,且隨著年紀增長,女性長肌瘤的情況更普遍。目前子宮肌瘤的成因不明,但是卻發現會遺傳,如果媽媽有子宮肌瘤,女兒也往往都會有肌瘤。一旦出現月經經血過多、月經來時會引起經痛,或是有壓迫感,以及可能產生頻尿或是壓迫疼痛等症狀時,就需立即就醫處理,千萬不要拖。魏沛秝說,雖然子宮肌瘤以良性居多,但是仍有千分之3的惡性機率,千萬不要輕忽。女性每年做子宮頸抹片檢查時,也要搭配做陰道的超音波檢查,檢查有沒有子宮肌瘤、卵巢囊腫、巧克力囊腫等婦科疾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子宮肌瘤的女性,也一定要定期追蹤,才能隨時掌握肌瘤狀況,避免大到影響身體健康,壓迫到其他器官。
-
2020-11-12 科別.婦科
熟女抓住青春尾巴 陰道雷射治療搶救幸福、改善漏尿
52歲珍珠(匿名)與先生感情好,可是自從更年期後,陰道乾澀搔癢甚至有輕微漏尿症狀,導致在親密行為時遭遇嚴重疼痛問題,有苦難言的珍珠接受雷射治療後解決乾澀、疼痛問題,改善生活品質。台灣婦女泌尿暨骨盆醫學會理事長、彰基婦產部婦女泌尿健康中心主任孫茂榮表示,婦女更年期前後,產後哺乳期以及因婦科癌症與乳癌後治療,卵巢功能退化雌激素分泌減少,導致陰道失去彈性與張力及泌尿道萎縮,造成停經期後婦女生殖泌尿道症候群,包括陰道黏膜萎縮、陰道鬆弛、乾澀、性交疼痛、灼熱、搔癢,甚至產生排尿障礙、頻尿、漏尿等令人尷尬的困擾,降低了生活品質、性生活滿意度及自信。珍珠說,2016年起因心悸、脹氣、痠痛,經朋友提醒她才開始接受更年期障礙治療,也順利排除不適,但陰道乾澀症狀問題未能解決。孫茂榮表示,陰道乾澀傳統治療方式包括陰道保濕劑或陰道潤滑劑,但效果短且使用上不便,口服女性荷爾蒙或外用荷爾蒙塗劑,效果只有10到25%,又有女性荷爾蒙使用致癌的疑慮,頻尿及輕度尿失禁傳統治療方式包括藥物,但副作用大 接受度低, 骨盆底肌訓練運動(凱格爾運動)也常因忙碌、不易學習及缺乏恆心而成效不彰。孫茂榮指出,新的陰道雷射治療可提升陰道壁細胞含水度與血管新生,強化陰道壁結構的緊緻與彈性,促使原本薄而平滑、萎縮乾澀無彈性的陰道壁,改變成為厚實溼潤、有皺摺、較有彈性的健康陰道,改善停經期後婦女生殖泌尿道症狀。
-
2020-11-09 科別.婦科
醫病天地/頻尿、腰痠 小心骨盆鬆弛
女性60歲以上或多次自然生產、慢性便秘、久咳不癒等造成長期骨盆加壓,可能出現骨盆鬆弛,導致頻尿影響生活品質,基隆市一名60歲張姓婦人因頻尿多次就醫,甚至被建議切除子宮,到衛福部基隆醫院進行「保留子宮之陰道式骨盆鬆弛重建手術」,解決多年問題。基隆醫院婦產科主任陳致宇醫師指出,停經後的婦女荷爾蒙水準驟降,導致骨盆的結締組織弱化,是引發骨盆鬆弛的主要原因,不過因為它不像更年期的症狀來得快又明顯,往往會因為病況的進展緩慢而忽略。初期會有腰痠及輕度的垂墜感,接著有不明原因的頻尿、反覆尿路感染、以及解尿之後仍有餘尿感,會陰部位因潮濕混雜所形成尿騷異味,往往會造成婦女參加社交活動的困擾,直到持續子宮下墜,如同「陰道內夾一顆蛋」的異物感,進而脆弱的子宮頸因磨擦引發出血。陳致宇說,好發年齡從50歲開始,60歲以上為發病高峰,若女性有多次自然生產或產程過長、產過巨嬰,體重過胖,慢性便秘、久咳不癒等造成長期骨盆加壓,骨盆曾經接受手術或家族成員中的女性長者曾有上述類似經歷等,都是可能出現骨盆鬆弛的風險族群。陳致宇表示,陰道式骨盆重建及子宮復位手術的好處,在於可保留子宮,術後可直接飲食不受排氣限制,隔日清晨若能自行解尿則可離院返家。
-
2020-11-08 癌症.攝護腺癌
與攝護腺肥大相似!攝護腺癌確診逾3成已晚期 醫師教你預防之道
民眾常見迷思?所有攝護腺癌都一樣? 近年來,國內攝護腺癌發生率快速上升,2017年新增約5200位患者,與以往相比發生率大幅提升,儼然成為國人男性癌症中的隱藏殺手。雖然與其他癌症相比沒有那麼可怕,新北市立聯合醫院泌尿科翁竹浩醫師指出攝護腺癌未經妥善治療容易有致命危險,提醒不能因此疏忽。尤其早期攝護腺癌症狀不明顯,台灣民眾約33%確診時已是第4期。若不能及早發現,將大幅提升死亡風險。 翁竹浩醫師說明攝護腺癌除了1到4期的標準分期,還要以風險高低來區分,包含術前PSA數值、格里森分數、癌症侵犯範圍,有無遠端器官轉移,都是影響攝護腺癌預後的重要因素。翁竹浩也表示風險高不代表就是晚期,晚期通常是已經有轉移,而轉移性攝護腺可能產生骨頭、器官等遠處轉移,危險性更不可輕忽。 高風險攝護腺癌有分早晚期嗎?治療方式有差別? 翁竹浩醫師說明,一般而言低風險的攝護腺癌,在初期來說,有一種比較少見的治療方式為「積極監測」。由於攝護腺癌非常早期時,惡化速度較緩慢,可以先不進行積極治療,惟病人仍須定期回診追蹤,一旦攝護腺癌腫瘤開始出現變化,就需要及時介入控制病情。若攝護腺癌初診斷即屬中風險,可考慮接受達文西手術。擔心手術風險者,也可以選擇放射線治療合併短期荷爾蒙治療。至於診斷為高風險的攝護腺癌,則以放射線治療搭配長期荷爾蒙治療為主。 此外,轉移性攝護腺癌,即診斷就發現遠端器官轉移,傳統以荷爾蒙治療為主。翁竹浩醫師說明,轉移性攝護腺癌根據格里森分數高低、是否有多處骨轉移、內臟轉移等指標,可分為高風險與低風險。當判斷為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時,預後情形較不佳,現在可與荷爾蒙治療搭配新一代口服荷爾蒙藥,實驗證明能延長整體存活率,合併使用4.5年,相較傳統治療可增加1.5年存活時間。另有少部分患者在治療後快速惡化,癌細胞逐漸轉變為「去勢抗性攝護腺癌」,這時化療就會扮演重要角色,可能與荷爾蒙治療同時使用。 男性要注意攝護腺癌的預防之道? 翁竹浩醫師呼籲,超過55歲的男性,當有泌尿道症狀出現,就應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詳細檢查,目前攝護腺癌的預防主要以PSA(抽血)檢測、肛門指診、超音波為主,有攝護腺癌家族病史,則應提早到50歲開始每年定期檢查。由於攝護腺癌症狀與攝護腺肥大相似,會出現小便不順、頻尿、尿急、夜尿,甚至有漏尿情況,若年齡已到,建議定期檢測PSA評估風險,若太高可進一步討論是否需要切片檢查。 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是風險衡量標準,不是判斷癌症的依據。國內目前標準為4ng/ml,4以上代表罹癌風險高,需要切片檢查,而PSA標準又會因攝護腺大小、年齡發生變動。醫師表示面對攝護腺癌,除了定期檢查,還要積極治療,並定期回診追蹤,才是正確治療對策。 《延伸閱讀》 .攝護腺癌也有惡性高低之分?不治療可能失明腦轉移?黃一勝醫師:癌細胞會自給自足 .攝護腺癌骨轉移「像被老鼠啃過」!及早使用合併療法改善存活 .骨頭痛排尿困難當心「高惡性」攝護腺癌!治療攝護腺癌也要「超前部署」健保給付新福音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1-04 慢病好日子.慢性腎臟病
慢病主題館【腎臟病】施昀廷:中藥傷腎?這成分比硃砂還早禁
合陀中醫診所院長施昀廷醫師,以自家柴犬-柴胡為視角深入淺出介紹中醫知識。吃中藥不會洗腎!柴胡告訴你為什麼!本柴常常聽到民眾說,吃中藥會讓肝腎功能變差,那絕對是錯誤觀念! 現在證實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會造成腎損傷,但台灣早在2003年已禁用囉,比硃砂還要早!本柴看過一篇由高醫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的論文表示,從2000至2005年的健保資料中找出慢性腎病變的患者,由24971人中進行研究並追蹤到2008年,其中11351人有吃中藥,洗腎的比率降低了57.5%,死亡率降低73%!甚至吃中藥越久,洗腎風險越低,完全顛覆了一般民眾的刻板認知,但特別要注意的是這些患者吃的是合格中醫師所開的合格中藥,為經GMP認證藥廠所製造的科學中藥。 因此,吃中藥不但不會讓你洗腎,還能幫你顧腎!中醫能對腎臟病患者有哪些幫助? 1.緩解西醫較難控制的症狀:包含蛋白尿、貧血、膿尿、血尿、疲倦、水腫、頻尿等等。 2.減少藥物依賴性:利用中醫的原理去調節五臟六腑之間的制衡,改善了症狀,吃的藥自然就減少,藥物的副作用也會減少。 3.止痛利器—針灸:對於不能亂服用止痛藥的病友來說,WHO認證的針灸止痛效果猶如一大福音。 4.延緩洗腎風險:幫助剩餘的腎臟功能發揮,可以減緩腎病的發展,自然而然的洗腎風險就下降啦! 5.順帶解決身體其他問題:中醫觀念中,人為整體,需考慮到其他臟腑的調和,因此其他的慢性病例如三高也要一起治療,這能更有效幫助腎病患者。柴胡貼心小提醒 並不是說中醫的效果比西醫好,而是中西醫聯手治療,定期監控患者的數據,並達到雙贏的局面。不會讓你洗腎的中藥,絕對不是路邊採摘就能吃的草藥,一定要經過政府及醫療院所嚴格把關才能服用哦! 參考資料:Association of prescribed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use with risk of end-stage renal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Kidney International (2015) 88, 1365–1373; doi:10.1038/ki.2015.226【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 🔔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非看不可】主題:腎友不要怕運動,專家撇步大公開! 時間:11月12日(四) 20:00-21:00平台:元氣網粉絲團來賓:中華民國復健醫學會理事毛琪瑛醫師、腎友Jimmy【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0-10-28 新聞.健康知識+
藝人民眾頻po打疫苗不適 疾管署:應先就醫非上網貼文
台中51歲林姓男子接種公費流感疫苗卻出現嚴重不良事件,雖未能證實與疫苗相關,但許多民眾仍感到惶恐,藝人吳宗憲開直播透露去打流感疫苗,結果出現暈眩;台南一名爸爸也PO文帶兒子打流感疫苗出現頻尿問題,疾管署發言人莊人祥呼籲,有類似症狀應就醫而非上網貼文。疾管署預防醫學辦公室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過去確實有少數接種流感疫苗不良事件是暈眩,但機率僅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且因果關係沒有實證證明,強調暈眩成因非常多,如內耳或腦部血流影響,或近期有病毒感染、使用藥物都可能造成暈眩。林詠青表示,事實上暈眩及頭暈非常容易混淆,需要專業醫師診斷檢查;關於接種流感疫苗出現頻尿問題,林詠青說,過去未曾在接種流感疫苗不良事件中見過頻尿症狀,頻尿成因多,含泌尿道感染等,可能是時序上的巧合,接種後如有不適,需就醫評估是否有其他原因。流感疫苗接種不良事件共通報76件,上周三公布僅26件,通報速度似乎較快,林詠青說,由於今年有韓國接種流感疫苗後死亡案例,可能醫師警覺性高、較常通報,強調疫苗不良反應是民眾端及醫療端的主動通報,只要不適問題是發生在接種後,不一定要有關聯,皆可通報。林詠青舉例,台灣2009年施打H1N1流感疫苗,因為校園頻傳類似集體暈針事件等,民心恐慌,同樣有非常多疑似疫苗不良事件,但事後經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評估後,九成都是是與接種流感疫苗無因果關係。莊人祥說,多數人僅是不良事件爆發與施打疫苗時機接近,仍須待專家評估不良事件與疫苗是否具因果關係,由於韓國頻傳接種流感疫苗後死亡事件,有些民眾可能會比較憂慮,但呼籲接種疫苗後出現不適症狀,應先就醫而不是上網po文。預防醫學辦公室防疫醫師鄒宗珮說明,是否停打考量標準為不良事件是否有聚集現象,固定症狀是否發生在固定廠牌的固定批號,但韓國事件個案症狀分散,不是同個批號疫苗,嚴重者非常少,繼續接種疫苗風險並未大於不接種疫苗所帶來的疫情風險。
-
2020-10-27 科別.泌尿腎臟
一有尿意就跑廁所是錯的!泌尿專家教你怎麼保護膀胱
我們都知道每天要喝足夠的水,但不能一口氣灌1000cc.的水下肚。我們也都知道不要憋尿,但卻不知道只要有尿意就跑廁所也是錯誤的方式!保養膀胱 多喝水、多食用富含維生素A、B6和C食物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前理事長、台灣婦女泌尿暨骨盆鬆弛醫學會前理事長、同時也昰美國婦產科醫學會 榮譽院士 的謝卿宏醫師指出,多喝水就是保養膀胱的第一步。喝水的原則,就是隨時要均勻(平均)地慢慢喝,最好是每小時在100~200cc左右。飲食則要有足夠的營養,富含維生素A、B6和C的食物有益膀胱上皮,對膀胱有保護作用,所以,在台灣四季都可享用的柑橘、柚類或番茄,都是很好的選擇。除了水和水果之外,不建議飲用其他植物萃取的飲料或其相關製品。3、4個小時解一次小便 避免膀胱萎縮變小此外,也要適度憋尿,養成3、4個小時左右去解一次小便的習慣,千萬不要有事沒事就去上廁所,以避免膀胱因長期沒有充分擴大而萎縮變小;也不要過分憋尿,避免因為工作太忙而忘了去解小便或憋尿,容易引發膀胱炎或尿液逆流而傷及腎臟。一般而言,最好每天做5、600次以上、甚至千次的骨盆底肌肉(或稱提肛肌)的收縮動作(像憋住大便或忍住屁的樣子),且每次都要持續收縮一兩秒鐘,才有助於保養膀胱功能;這就是常聽到的「凱格爾運動」,對於骨盆腔鬆弛與尿失禁和大便失禁,有良好的預防與治療效果。有餘尿不要用力解尿 出現頻尿、尿急、灼熱等恐是泌尿道有異狀有些人解完小便後,仍然覺得膀胱內還有一些尿,不解不快,就順勢用力擠一下,其實這常是不必要的,因為任何人都有可能會有一些尿解不乾淨(稱為餘尿),餘尿在30cc以下都是正常,而且餘尿常會隨年齡而增加,所以一位7、80歲的婦女,餘尿即使是100cc,也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所以不要用力解尿,也能達到保護膀胱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正常人大約是2~3小時解一次小便,尿量常會在350~500cc 左右,並不會有頻尿、夜尿、解尿疼痛、灼熱、尿急,解尿也不必用力,不會尿不乾淨、解尿困難,也不會漏尿、血尿;如果出現上述的情況,可能是生殖泌尿道有問題,務必要去泌尿婦科尋求診治。延伸閱讀: 一直想尿尿?又常漏尿?小心是間質性膀胱炎! 教你用2招加大膀胱容量 明明有尿意卻還是憋尿? 3習慣都NG!醫師完整剖析不同泌尿道感染會出現哪些症狀
-
2020-10-25 科別.精神.身心
健保大數據/民眾失眠看那一科?這科別上榜不意外
108年各年齡層及性別使用安眠鎮靜(含抗焦慮)藥品,女性用藥人數約為男性1.5倍,不分性別皆為60至69歲用藥量最大。若仔細分析不同年齡層男女安眠藥品情況,女性於50至59歲起,用藥比例與男性相比突然大增,彼此差距將近2倍,該情形到70歲後,用藥量差距又縮短。對壓力感受較敏感,女性用藥人數多。女性用藥人數多,其實與女性患者基數多有關,台灣睡眠醫學會理事、新光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林嘉謨說,這與第一線臨床觀察一致,尤其女性對於壓力感受比男性更敏感,多認為睡眠品質重要,甚至常在門診看到妻子因治療效果好,拉著丈夫一起來看診。台灣睡眠醫學會理事、振興醫院身心治療科暨睡眠中心主任毛衛中也說,失眠最常見的心理合併症是憂鬱症、焦慮症,這些疾病都是女性好發性高,女性荷爾蒙變化也比男性明顯。面對壓力,即使家庭主婦也不比職業婦女少,如經濟分配、育兒教育輔導等安排。失眠前五大就醫科別,中醫排第一。108年主診斷為失眠、且前五年無失眠主診斷就醫紀錄的民眾,這五年當中的五大就醫門診依序是中醫科、家醫科、耳鼻喉科、牙科及內科;前五大就醫住診依序是婦產科、骨科、外科、泌尿科及心臟血管內科,多與疼痛、頻尿、胸悶等影響睡眠品質因素有關。一般人不易理解牙科為何上榜,其實健保數據結果與臨床多年觀察相似,林嘉謨說,磨牙、顳顎關節痛都會造成睡眠品質不佳。多數民眾在開始出現睡不著,又害怕吃藥傷身,中醫科就成為優先選擇,希望透過調息改善失眠,若有明顯打呼問題民眾則會從耳鼻喉科轉診。確診失眠前最常看科別,精神科未入列。值得注意的是,毛衛中指出,從失眠患者在確診前五年最常看診科別沒有精神科,可以看得出國內多數民眾對於精神科仍有忌諱。在其他科別提出受失眠所苦比較自在,但認為「失眠不是多嚴重的問題」也是不積極至身心科看診原因之一。毛衛中也分享一份2001年多國合作研究各年齡階層失眠發生率差異,多數人都會認為年紀大了才會容易失眠,但該研究卻打破成見,發現年紀並非失眠好發率重要因素,研判大齡失眠者可能是「被逼來看醫師的」,因老化出現內外科問題,就醫時順便說明失眠問題。該研究觀點在健保數據中得到證實,108年「次診斷失眠」者最常因精神官能性疾病、情感性疾病、高血壓性疾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糖尿病、食道胃及十二指腸疾病、上呼吸道疾病、一般症狀與徵候、發作及陣發性疾患、女性生殖道非(發)炎性疾患,十大上述問題就醫。附設睡眠中心醫院,經手患者多。108年各醫療層級門診件數第一的醫療機構,分別為基層診所家欣診所、區域醫院台北市立聯醫、醫學中心中國附醫、地區醫院中國醫台北分院。多項睡眠生理檢查人數統計中,則是由林口長庚脫穎而出,奪得第一,其次分別為台大醫院、中國附醫、台北榮總及台中榮總。毛衛中說,上述名次靠前的醫療院所,多是20多年前率先建立睡眠中心的醫院,院方重視跨失眠科轉介,各科醫師看重失眠問題,較能揪出失眠患者,經手患者人數多,對於失眠治療更熟悉,更能給予病人完整治療,患者看得見療效,回診次數自然多,形成善的循環。108年主診斷為失眠症者使用安眠藥品,共申報3991萬件,診所申報2324萬件居冠、其次是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及醫學中心。用藥申報件數最多的醫院是台北市聯醫,共申報56.1萬件,林嘉謨和毛衛中都認為,該結果與聯醫由多醫院組成且有精神科別為主的松德院區有關。
-
2020-10-24 科別.骨科.復健
高齡門診最愛問:長輩一跌再跌 揪病根防失能
老年人最怕跌倒,跌過一次,不但可能再次跌倒,嚴重者可能因此臥床、失能,甚至致死。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鄭丁靚表示,如發生跌倒,千萬別掉以輕心,跌倒是警訊,背後代表有更深層的問題,必須評估內在和外在因素,加以改善。王奶奶某天鼻青臉腫來到北榮高齡醫學門診,家屬原以為因奶奶剛住進安養機構,機構為避免奶奶不適應環境而失眠,開立了助眠藥物,才導致奶奶半夜起床上廁所時跌倒。改善頻尿 起身下床急不得但經過詢問,奶奶其實住進機構前就已跌倒過好幾次,只是當時在家裡,熟悉環境,她適時扶住家具,跌得不嚴重,她也因此沒有告訴任何人。更進一步發現,奶奶因為頻尿,趕著上廁所,加上對環境不熟悉,跌得比以往都嚴重。後來,醫師開立改善頻尿的藥物,加上教導奶奶從床上起身及下床的安全姿勢,奶奶就不再跌倒了。鄭丁靚表示,老人跌倒可分為內在和外在因素。內在因素包括骨關節退化、肌肉流失造成腿腳沒力,又或是感官功能退化、本體對地面凹凸感覺下降等。外在因素則包括家中堆積雜物電線、小孩或寵物貿然衝出,或為了方便鞋子只是套上,並未確實穿好,都可能增加跌倒風險。水分不夠 低血壓也易跌倒另外,許多長者因為腿腳不便或曾經跌倒,害怕頻繁上廁所,進而不敢多喝水,反因水分不夠導致姿勢性低血壓,容易頭暈跌倒,造成惡性循環;也因為害怕跌倒不敢出外走踏,使得人際疏遠,加重認知功能退化。衛福部國健署統計,65歲以上老人,每六人就有一人過去一年曾跌傷,15%至20%有中重度身體損傷、5%有一處骨折、1%甚至出現嚴重的髖關節骨折;在髖關節骨折的患者中,近一半再也無法行走、五分之一在六個月內死亡。鄭丁靚說,跌倒雖高居65歲以上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第二位,但僅兩成會認真找出跌倒的原因,六成長者跌傷後未採取任何防跌措施。北榮高齡醫學中心若發現長者因跌倒而就診,會先了解長者過去是否曾經跌倒,進行問診和評估,了解是否常在同一個地方或同一個時間跌倒,試著分析危險因子;接著進行實驗室或影像學檢查,進一步釐清可能的原因。最後,根據長者跌倒的嚴重性,評估是否需要住院,並安排健康促進方法,調整營養攝取,讓肌肉關節再次活化。防跌設施 安裝牢固更重要鄭丁靚表示,長輩防跌最重要的三招,包括增加運動量、鼓勵長者多活動,按照醫囑服藥,適時整合多重藥物以及環境改善;尤其是防跌設施,「不是有安裝就好,而是要安裝好」,以減少長輩跌倒的機率。
-
2020-10-17 新聞.長期照護
高齡門診最愛問:為何老人容易一跌再跌?
老年人最怕跌倒,一旦跌過一次,不但可能再次跌倒,嚴重者可能因此臥床、失能,甚至致死。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鄭丁靚表示,一旦跌倒,千萬別掉以輕心,跌倒是警訊,背後代表有更深層的問題,必須評估內在和外在因素,加以改善。王奶奶(化名)某天鼻青臉腫來到北榮高齡醫學門診,家屬原以為因奶奶剛住進安養機構,機構為避免奶奶不適應環境而失眠,開立了助眠藥物,才導致奶奶半夜起床上廁所時跌倒。但經過詢問,奶奶其實住進機構前就已跌倒過好幾次,只是當時在家裡,熟悉環境,她適時扶住家具,跌得並不嚴重,她也因此沒有告訴任何人。更進一步發現,奶奶因為頻尿,趕著上廁所,加上對環境不熟悉,跌得比以往都嚴重。後來,醫師開立改善頻尿的藥物,加上教導奶奶從床上起身及下床的安全姿勢,奶奶就不再跌倒了。鄭丁靚表示,老人跌倒可分為內在和外在因素。內在因素包括骨關節退化、肌肉流失造成腿腳沒力,又或是感官功能退化、本體對地面凹凸感覺下降等。外在因素則包括家中堆積雜物電線、小孩或寵物貿然衝出,或為了方便鞋子只是套上,並未確實穿好,都可能增加跌倒風險。另外,許多長者因為腿腳不便或曾經跌倒,而害怕跌倒,不敢上廁所,進而不敢多喝水,反因水分不夠導致姿勢性低血壓,更容易頭暈跌倒,造成惡性循環;也因為害怕跌倒不敢出外走踏,使得人際疏遠,加重認知功能退化。衛福部國健署統計,65歲以上老人,每六人就有一人過去一年曾跌傷,15%至20%有中重度身體損傷、5%有一處骨折、1%甚至出現嚴重的髖關節骨折;在髖關節骨折的患者中,近一半再也無法行走、五分之一在六個月內死亡。鄭丁靚說,跌倒雖高居65歲以上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第二位,但僅兩成會認真找出跌倒的原因,六成長者跌傷後未採取任何防跌措施。北榮高齡醫學中心若發現長者因跌倒而就診,會先了解長者過去是否曾經的跌倒,進行問診和評估,了解是否常在同一個地方或同一個時間跌倒,試著分析危險因子;接著進行實驗室或影像學檢查,進一步釐清可能的原因。最後,根據長者跌倒的嚴重性,評估是否需要住院,並安排健康促進方法,調整營養攝取,並讓肌肉關節再次活化。鄭丁靚表示,長輩防跌最重要的三招,包括增加運動量,鼓勵長者多活動、按照醫囑服藥,適時整合多重藥物,以及環境改善;尤其防跌設施,「不是有安裝就好,而是要安裝好」,以減少長輩跌倒的機率。
-
2020-10-13 科別.泌尿腎臟
急尿、射精疼痛…慢性攝護腺炎愈來愈年輕,跟這些習慣有關
●慢性攝護腺炎患者年輕化,但以30到40歲男性為多●久坐不運動,易引發無菌性慢性攝護腺炎;性行為細菌感染,易引發細菌性慢性攝護腺炎●有會陰部腫脹、排尿不順、頻尿、急尿、射精疼痛等症狀,須藥物治療及改變生活作息年約40的張先生,近半年「小弟弟」常隱隱作痛,特別是在工作量暴增時,往往在辦公室內坐立難安,晚上也睡不好,嚴重影響生活。原以為是工作壓力大導致的焦慮症候群,直到日前連射精都會疼痛才驚覺不妙,就醫確診為「無菌性慢性攝護腺炎」。最年輕患者 竟只有20歲隨著性行為年齡提前,生活形態改變,慢性攝護腺炎患者愈來愈年輕。台大醫院泌尿部主任張宏江表示,收治過最年輕的慢性攝護腺炎患者僅20歲,但還是以30到40歲男性為多。慢性攝護腺炎症狀以會陰部腫脹、不舒服為主,還有排尿不順、頻尿、膀胱腫脹、急尿,通常也合併射精疼痛。張宏江指出,慢性攝護腺炎分為細菌性與無菌性,患者比率各占一半,細菌性慢性攝護腺炎以性行為細菌或披衣菌(PE菌)感染為大宗,其餘則是菸酒刺激、熬夜等;無菌性慢性攝護腺炎則與生活作息有關,特別是久坐不運動,容易造成發炎反應。習慣不改 當心反覆發炎在治療上,無菌性慢性攝護腺炎比較棘手。張宏江表示,細菌性慢性攝護腺炎的治療以抗生素為主,療程約一到三個月,同時搭配止痛藥物改善不適感。治療無菌性慢性攝護腺炎,除了給予肌肉鬆弛劑等藥物,還得搭配生活作息改變,療程動輒半年以上,一旦生活習慣恢復,慢性攝護腺炎將會反覆發生。改善慢性攝護腺炎的症狀,也可以透過物理治療,例如熱水坐浴、經直腸攝護腺按摩、低能量震波治療等方法,低能量震波治療主要是透過刺激會陰部,增加血管新生、幫助血液循環。增加癌變? 機率不高許多男性擔心慢性攝護腺炎會增加罹患攝護腺癌、攝護腺肥大機率,張宏江指出,文獻有案例,但機率不高。高雄榮民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簡邦平表示,攝護腺肥大、攝護腺癌與慢性攝護腺炎屬性相當不同,部分慢性攝護腺炎被過度診斷。慢性攝護腺炎 需審慎診斷簡邦平說,依他的臨床經驗,慢性攝護腺炎患者每年約一到二名,尿液或白血球檢測只能參考,必須排除所有疾病,不明原因的生殖器疼痛且合併射精疼痛,才能確診慢性攝護腺炎,臨床很多患者是下泌尿道感染或性功能障礙。曾有患者擔心慢性攝護腺發炎引發攝護腺肥大,希望執行攝護腺刮除術來預防。簡邦平強調,這樣的處置並不合適,慢性攝護腺炎不一定會引發攝護腺肥大,就算年輕人出現攝護腺肥大,也不一定需要採取侵入性的治療方法,不當的攝護腺刮除術恐導致性功能障礙等,此時建議諮詢第二意見。
-
2020-10-12 科別.百病漫談
很多病症都在50歲後被發現!男性健檢指南告訴你必做哪些項目
惡名昭彰榜上有名 心肺檢查萬萬不可少2019年國人十大死因排行中就有四項與心血管相關,可見心血管健康是萬萬不容忽視的。最基本的檢測,如心臟超音波、頸動脈超音波、運動心電圖、動脈硬化儀等檢查皆須定期進行;若有進一步的異常,再運用高階的影像醫學作為輔助,如心臟動脈鈣化指數分析,可了解心肌梗塞的風險。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醫師強調,肺癌則是另一大隱形殺手,位列十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二位、死亡率第一位,且最新資料統計,台灣罹患肺癌者有一半以上都沒有抽菸,所以並不是抽菸者才要注意,加上空氣污染日漸惡化需嚴正重視,肺癌也不一定有明顯症狀,又進展較快,發現時可能已對治療反應比較差了,建議即早安排第一次的肺部電腦斷層,掌握健康。腸癌年輕化 逆流性食道炎居冠然而,腸癌年輕化現象已成趨勢。大腸癌是整體來說發生率最高的癌症,也是現代人的文明病,它的發生與愛吃油炸、速食、肉食,及運動量不足等生活型態有關,尤其男性大多喜歡吃紅肉,應酬、外食機會又多,且普遍較不愛吃蔬果,很容易使飲食不均衡、纖維質攝取不足。加上時常熬夜、壓力大,或有抽菸喝酒等習慣,更會使得腸道功能紊亂,增加腸癌罹患率。因此,洪育忠建議25歲開始,就可以作第一次的「大腸鏡檢查」,提早瞭解自身的健康狀況。此外,台灣逆流性食道炎盛行率居亞洲之冠,超過6成民眾無症狀感,透過檢查才驚覺自己有逆流性食道炎,讓食道被胃酸長期侵蝕,也是慢性咳嗽、胸痛、喉嚨不舒服的主因,因此也需多多留意。上廁所老是滴答答 泌尿系統問題不可漏40歲以上男性常見攝護腺肥大問題,夜裡頻尿、不易解尿、尿流速慢等,影響生活品質,還可能引起尿液滯留,併發腎臟發炎、腎功能衰竭等。洪育忠建議,攝護腺超音波、尿流速檢測、攝護腺腫瘤標記PSA等檢查,可瞭解攝護腺健康,也是篩檢男性泌尿系統最多人罹患的-攝護腺癌。另外,也可注意血液中的「鋅」含量,因其有助於維護男性攝護腺功能和生育力,也與活力相關。性荷爾蒙威力大 牽一髮動全身多數人不清楚,男性最頭痛的攝護腺疾病,其實和自身荷爾蒙代謝異常也有極大關聯。洪育忠指出,愛吃油炸物、肥胖者,會導致男性荷爾蒙在新陳代謝的轉化過程中轉為更活躍且具傷害性的二氫睪固酮DHT於體內堆積過多,易引發攝護腺肥大,且經常攝取高油脂食物罹患攝護腺癌症風險也可能會相對提高,必須留意。近年來也有發現男性荷爾蒙分泌提早減少的趨勢,有不少40歲、甚至30多歲的男性沒有顯著症狀,但檢查發現男性荷爾蒙失衡,長期下來容易影響事業表現,也影響情緒、精神及自信心、影響事業決策力,甚至影響與另一半的親密關係。洪育忠建議,男性朋友若想要建構完善的健康防禦力,可安排一套完整全身健檢,另可進一步安排功能性醫學檢查,如: 男性荷爾蒙、環境荷爾蒙、抗氧化營養檢測等,從代謝功能上找健康。   50歲以下年輕爸爸  50歲以上熟齡爸爸除左邊檢項還建議加下方檢項 心肺  心血管病變危險因子檢驗、 動脈硬化、靜止心電圖、 心頸超音波、頸動脈超音波、 肺部電腦斷層 64切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攝影、腦血管磁振造影等高階影影像檢査、 肝膽腸胃 肝臟功能檢驗、胃鏡、大腸鏡、糞便潛血 泌尿 攝護腺超音波、自動尿流速檢測 攝護腺抗原腫瘤標記PSA 功能醫學 全套男性荷爾蒙併腎上腺皮質壓力分析檢測 延伸閱讀: 30後是女人健康分水嶺! 5大必做檢查一次搞懂 三餐亂吃很要命! 醫師忠告:40歲後這3飲食習慣一定要改
-
2020-10-09 科別.婦科
長期便祕小心引子宮肌瘤上身! 身體常出現這些狀況都潛藏危機
許多女生都有水腫困擾,尤其是經常久坐的粉領族,一到下午小腿發脹的厲害,走路時也感到痠痛,且合併便秘問題。中醫師指出,長期便秘的女性易有子宮肌瘤,建議多運動,並以順時針方向按揉腹部,只要日日順暢,就能改善肌瘤體質。 長期便祕+四肢水腫 當心種下子宮肌瘤惡果42歲王小姐長時間久坐辦公,四肢水腫情況嚴重,有時按壓小腿前側,立即凹陷水腫,久久無法恢復。在排卵期或是月經來臨前,下腹部更明顯腸胃脹氣,因此長期便秘。日前健康檢查發現,下腹部有顆10公分的子宮肌瘤,正是造成她下腹脹與便祕、易水腫等原因,由於擔心開刀而轉至中醫就診,希望透過調理體質,改善長久以來的身體不適。便秘使體內累積毒素 恐成子宮肌瘤長大的隱形幫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說,便秘也可能是讓子宮肌瘤長大的隱形幫兇,原因在於長期便秘會在體內產生許多毒素,加上排便不暢而導致腹壓變大,容易引起下肢水腫與頻尿。不少子宮肌瘤患者久坐、缺乏運動,屬於氣滯血瘀體質,大多具有明顯的「不通暢」特徵。周宗翰指出,當骨盆腔與腹腔循環出現障礙,就會引起許多疾病,女性容易罹患子宮肌瘤,且有便秘困擾。 中醫改善子宮肌瘤體質 須從通暢著手改善子宮肌瘤體質要從通暢著手。周宗翰說明,子宮肌瘤患者常有月經過多、崩漏、頻尿等情況,如果脾虛出問題,建議使用「歸脾湯」來調理脾胃,改善月經問題及腸胃蠕動不良症狀,治療脾虛型便秘。此外,便秘引起的子宮肌瘤,通常歸類於「瘀證」,中醫治療常用攻衝破結的蟲類中藥,如虻蟲、水蛭、土鱉蟲等,科學中藥方劑則用「桃仁承氣湯」,可以改善便秘,但仍須透過醫師辨證論治,切勿自行服用。多運動也可以改善便秘,平時應養成運動的習慣,另可以扣「背俞穴」,也就是人體背後脊椎兩旁1.5寸位置分布著許多穴道,為體表與內在臟腑的溝通管道,只要經常輕扣「背俞穴」,就能調理臟腑氣機,改善便秘。臨床發現,多多按摩腹部也可以改善便秘,周宗翰建議,便秘患者常以順時針方向按揉腹部,從肚臍以下沿著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進行ㄇ字型深按推摩,深且慢地推動,藉此刺激腸胃蠕動,有效地降低子宮肌瘤發生風險。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女性注意! 愛吃「這些」食物易養出子宮肌瘤 女生胖肚子沒那麼單純! 加上常經痛、情緒差恐另藏隱情
-
2020-10-05 科別.泌尿腎臟
不敢上公廁?半蹲尿尿有風險
● 半蹲尿尿,易造成骨盆底肌筋膜炎● 避免感染,擦拭屁股或使用免治馬桶沖洗要「由前往後」● 解尿應選擇「全坐」或「全蹲」出外上廁所對女性來說是一大困擾,許多人擔心公廁坐式馬桶衛生,不敢使用,因此不是常憋尿,就是以半蹲的姿勢解尿。書田診所泌尿科主治醫師張雲筑表示,許多女性半蹲尿尿,反而容易造成骨盆底肌筋膜炎,久而久之,恐導致尿液蓄積,增加泌尿道感染風險。北榮桃園分院院長、泌尿部主治醫師盧星華指出,半蹲時確實會影響骨盆肌肉變得比較緊,也比較不好解尿,但因此尿道感染者,診間並不常見。常見女性尿道感染,主要是上完大號後,由後往前擦拭,反而讓殘餘糞便中的細菌帶到陰部,因此,不論是擦拭或使用免治馬桶沖洗,一定要「由前往後」,避免發炎。全坐或全蹲 才不會尿不乾淨張雲筑表示,排尿時交感神經放鬆、副交感神經刺激,會讓膀胱收縮夠力、括約肌放鬆,尿液才能順利排出。若採半蹲姿勢,骨盆底肌需要出力,尿道無法完全放鬆,尿液還沒排完,排尿動作就先行停頓,因此容易尿不乾淨。殘尿比率越高,膀胱壓力大,可能造成頻尿、泌尿道感染,甚至腎臟水腫。因此,張雲筑建議,女性解尿應最好選擇「全坐」或「全蹲」,讓尿道完全放鬆。由於骨盆底肌肉位於最底層,承受人體臟器重量,張雲筑說,除了半蹲尿尿外,若久坐久站、愛蹺腳、慢性便祕、體重過重等,也可能過度或不當使用骨盆底肌肉群,導致肌肉僵硬、筋膜缺氧沾黏、血液循環不佳,造成骨盆底肌肉筋膜炎,進而下腹疼痛、頻尿、性交疼痛等。酒精擦座墊 基本上不怕感染許多女性認為,與其坐在公廁馬桶上,寧願憋尿。萬芳醫院泌尿科主任溫玉清表示,憋尿更容易導致泌尿道發炎。因為膀胱中常有大量尿液,容易繁殖細菌,且膀胱過度撐大,也會造成肌肉疲乏、收縮力下降,造成膀胱發炎,容易有血尿。溫玉清指出,若是使用公用的坐式馬桶,確實有可能因為座墊上仍有病毒或是細菌存活,造成皮膚、大腿或會陰部位接觸到而感染皮膚炎或性病,但臨床上較少見,若真的染病主要是因為自身抵抗力低所致。溫玉清說,最近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許多人會隨身攜帶酒精,如廁前只要用酒精將座墊擦拭乾淨,並鋪上衛生紙,基本上沒有感染疑慮。熱敷加泡澡 修復骨盆底肌群有些女生擔心不論坐式或蹲式的馬桶,「水柱過強」使得細菌隨著尿液噴濺到陰部造成感染,張雲筑建議,可在如廁前將一張衛生紙鋪在水面上,尿液碰到紙面便不容易噴濺。張雲筑表示,如果真的「心生障礙」,非得半蹲解尿,可使用熱敷、泡澡,或使用按摩球按摩髂腰肌,幫助修復骨盆底肌群;或是可選擇站立式小便斗,可幫助女性站著尿尿,不但不須碰觸到座墊,也避免骨盆底肌過度使用的風險增加。
-
2020-10-05 科別.泌尿腎臟
愛蹺腳、半蹲如廁快改!小心這病害私密處漏尿、疼痛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身材姣好、體態曼妙,才31歲非常熱愛運動的女性業務,不論衝浪、慢跑、重訓全部都非常喜愛,然而很多人眼中的運動好手,確有難以啟齒的苦處,不但私密處容易漏尿與疼痛,經常也會「性趣全失」,相當困擾,曾自認尿道發炎到藥房買藥舒緩,但1年來仍然反覆發作,就醫才發現罹患骨盆底肌肉筋膜炎。不論站與坐 上半身都會壓迫患骨盆底肌肉書田診所泌尿科主治醫師張雲筑表示,人體不論站姿或坐姿,身體重量都會壓在骨盆底肌肉,就像1張肌肉交織的網子,由許多肌肉一起撐住上半身重量與姿勢,然而任何肌肉都有可能因過度使用,導致受傷疼痛,任何姿勢不良或施力不當,都容易讓骨盆底肌肉發炎,而且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發生。張雲筑說明,男性骨盆底肌肉比女性強壯,比較不容易受傷,反觀女性在不正確姿勢或施力下,就容易發生骨盆底肌肉筋膜炎,個案可能因熱愛運動,卻忽略了放鬆身體與正確施力,當出現私密處疼痛時,自己認為是尿道感染,到藥房買藥想舒緩,沒想到症狀持續難改善,一度以為是結石引發疼痛。骨盆底肌肉筋膜炎確診困難 確診要學習放鬆肌肉張雲筑強調,直接確診骨盆底肌肉筋膜炎比較難,要用排除方法,例如尿道或膀胱感染發炎等,確認很多疾病都排除後,最後才會想到肌肉筋膜炎。不論性別,有時都需要內診,女性在陰道找尋痛點,男性則由肛門確認,肌肉筋膜炎如果沒有即早治療,肌肉容易纖維化僵硬,也可能會缺氧導致沾黏,導致慢性疼痛。張雲筑解釋,確診肌肉筋膜炎首先要改變不當姿勢與施力,平時運動最好也暫停一下,配合熱敷和泡澡放鬆肌肉,也可以用舒展球幫助肌肉伸展,醫師也會開立藥物協助舒緩不適,如果比較嚴重,可能就需要使用物理治療介入。張雲筑補充,31歲個案在治療與改正後,困擾已經不再,重新開始自己最愛的多種運動。愛蹺腳與半蹲如廁 小心反覆發作苦了身體愛翹腳女性要注意,小心骨盆底肌肉筋膜炎找上門,張雲筑提到,若習慣以半蹲姿勢排尿、久坐久站、愛翹腳、慢性便秘、體重過重、曾有過生產撕裂傷等,也可能因骨盆底肌肉筋膜組織受損、發炎而失去彈性,導致功能異常與不適。張雲筑提醒,罹患骨盆底肌肉筋膜炎不僅帶來生理上的痛苦,也降低患者的生活品質,當女性出現反覆下腹疼痛、頻尿、性交疼痛等症狀,建議尋找醫師檢查治療。(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泌尿道反覆發炎! 4NG衛生習慣超多人都在做 一直想尿尿?又常漏尿?小心是間質性膀胱炎! 教你用2招加大膀胱容量
-
2020-10-03 科別.泌尿腎臟
擔心吃藥「傷腎」有損性功能? 尿路阻塞恐怕才是禍首
男性在40歲上下,漸漸就會開始覺得「尿不從心」,50歲可能就有夜尿頻尿等症狀,這是因老化而有了攝護腺肥大問題。但部分患者擔心長時間服藥,恐怕會傷腎,聯想到會影響性功能,因此就不願意遵照指示。醫師警告,如果攝護腺肥大不治療,可能尿液堵塞到腎臟,最嚴重恐怕導致腎衰竭洗腎。錯誤刻板印象「吃藥傷腎」 不服藥恐導致腎臟衰竭國泰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王世鋒表示,部分病患對於長期吃藥有民間迷思,認為長期吃藥會傷肝、傷腎、傷胃等,但經由醫師指示服藥,其實是改善病兆,阻止或減緩慢性病惡化,反而能保護身體器官。例如攝護腺肥大,如果不服藥控制,就有可能發生最嚴重狀況,像是排尿困難導致腎水腫,引發衰竭最後必須終生洗腎。擔心吃藥性功能障礙? 醫師提醒尿路不順反阻礙「性福」部分男性病患常會有相同疑慮,長期吃藥會不會影響性功能?王世鋒解釋,其實在臨床與部分報告能發現,排尿困難與性功能障礙,可能有相對性關係,部分排尿難患者會容易感受到力不從心,但是藉由藥物或相關治療,協助排尿正常後,性功能反而逐漸恢復,攝護腺肥大患者,及早就醫才能有助維持生理機能。王世鋒強調,然而不僅攝護腺肥大,包含脊椎損傷、神經性膀胱、結石等,都可能阻塞尿路,導致排尿有問題。當尿液回堵到雙側腎臟,就很容易發生腎水腫,如果長期不處置,很可能會導致腎臟衰竭,而因腎臟一旦壞損就沒有方法可以復原,最後落得必須終生洗腎才能維持生命。當心「傷腎」而不吃藥,才是真正「傷腎」。腎臟把尿液輸送到膀胱 排除不順就累積在腎盂王世鋒補充,腎水腫正確來說應該是「腎盂擴大」,腎臟的功能是製造尿液,經過腎臟內如同樹枝般分佈的集尿系統,將尿液收集到腎盂,再經過輸尿管輸送至膀胱,最後排出體外,因排除不順暢,導致尿液堆積在腎盂,如同灌水球般將此腎盂擴大代表的是尿液腎盂撐開,才會在影像學檢查中發現腎水腫。王世鋒也說,除了阻塞,另一類導致腎水腫的原因是尿液逆流,通常問題發生在膀胱與輸尿管交接處,一般人的膀胱輸尿管交接處有抗逆流機制,即使倒立也不會讓尿液回流到腎臟,如果交接處結構異常,當膀胱壓力增加(例如排尿時),尿液無法完全排出體外,還逆流到腎臟,導致腎水腫、細菌感染、腎功能受損。★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9-28 科別.新陳代謝
28歲糖尿病男怕不舉才就醫 醫師嘆年輕人不受控
南投縣28歲王姓男子因常感到口渴且頻尿,半夜得起床如廁4、5次,嚴重影響睡眠,還莫名暴瘦8公斤,為此求醫,草屯佑民醫院評估其家人有糖尿病史,經檢確認是糖尿病,治療後雖獲控制,但「糖尿病年輕化」又不受控讓醫師很憂心。佑民指出,飲食精緻化、少運動、遺傳等因素致糖尿病出現年輕化趨勢,根據去年「台灣糖尿病年鑑」顯示,10多年來20至39歲第二型糖尿病發生率從0.13%增至0.16%;該院新陳代謝科醫師黃芳專也說,現在每診就有2、3位低於40歲患者,比5年前增加許多。其中,一名王姓患者年僅28歲,血糖卻逾320mg/dL,糖化血色素也高達13%,確診是糖尿病,起初還不肯相信,覺得他還那麼年輕,怕吃太多藥有副作用或損腎,不願就醫治療,得知併發症恐致性功能衰退,還可能不舉,才轉念接受治療。而對他飲食衛教時發現他一天至少2杯含糖飲料,因此要求他控制飲食,禁喝飲料、少吃甜食和宵夜,經初期施打2周胰島素後,改以口服血糖藥控制後獲得改善;但黃表示,除非症狀輕微,不然糖尿病無法根治,得了就是一輩子跟著你。黃芳專說,罹患糖尿病卻未妥善控制血糖,恐產生視網膜病變、心肌梗塞、性功能障礙、腦中風、腎衰竭等嚴重併發症;若年輕就得糖尿病,併發症也會較早發生,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統計,3至10年後的發病機率竟高達46%至98%以上。此外,年輕型糖尿病患者常因忙於工作、外食等因素無法定時定量及挑選適合食物,飲食控制不佳、少運動,又覺得自己年輕,糖尿病沒什麼,吃吃藥就好,缺乏病識感,而未能規則就醫,黃坦言,年輕患者比中老年人還難控制。佑民醫院則呼籲年輕人應正視糖尿病危機,若有口渴、易餓、頻尿及體重減輕就該注意,體重過重(BMI≧24 kg/m2)、腰圍過粗(男性>90cm,女性>80cm)、有黑色棘皮症者(皮膚皺褶處有黑色素沉澱)、家族有糖尿病史、本身有高血壓等建議進行糖尿病篩檢,及早發現才能及早治療。
-
2020-09-26 養生.運動天地
重訓導致漏尿?醫:適當訓練反而有助改善漏尿
熱愛運動的女性,若出現頻尿、下腹疼痛、性交疼痛等,甚至止痛藥也漸漸無效,連帶腰背都開始疼痛者,有可能是骨盆底肌失調。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副秘書長復健科醫師林杏青表示,骨盆底肌受損,其實與先天結構異常,或是疾病、手術、生產、年紀大較有關聯,若在已經不是很健康的狀態下,用錯誤的方式從事運動,可能造成更嚴重的傷害。適當重量訓練 有助於改善漏尿目前的研究多數指出經醫師正確診斷後,一般常見、可以在家執行的凱格爾運動便可以訓練骨盆底肌,而「適當的重量訓練」對常見於生產、手術後或因高齡退化產生漏尿情形的婦女有幫助。林杏青醫師指出,有研究顯示依照美國運動醫學會對高齡族群重量訓練的運動處方,老年女性若因上述情形導致漏尿,「15RM」的重量訓練結合骨盆底肌訓練可改善。若有骨盆底肌協調不良、泌尿道出口鬆弛,可以藉由專業教練輔導進行訓練,或學習正確動作後再來運動,避免受傷。骨盆底肌協調不良 錯誤方式運動造成傷害大多數文獻中並未提及重量訓練本身會造成骨盆底肌僵硬或筋膜炎的說法,林杏青醫師說,「把漏尿問題怪罪給重訓本身」有點倒因為果。重訓中產生漏尿,應該是先天性的結構異常、或是疾病、手術、生產、年紀大無力,造成骨盆底肌的失能或是協調不良為主,在骨盆底肌已經出問題的情況下再進行錯誤方式的運動,將原本的問題放大,才導致更嚴重的症狀,此時一定要記得就醫,不要擅自吃止痛藥或是置之不理。學習正確訓練 才能避免運動傷害利用重量進行肌力訓練,要循序漸進不要迷信大重量才有效,課表的安排一定要針對個人狀況,建議尋求專業人士協助。林杏青醫師提醒,目前多數共識支持做重訓的過程中,應避免產生腹壓過高的動作,如重訓時閉氣和在肌力不足下用過高重量做訓練,會導致腹部、骨盆腔壓力過大而漏尿。「對的重訓」才對人體有幫助,任何運動都會有人亂做造成傷害,並不是重量訓練一定會有傷害。重量訓練對大多數人都有健康上的益處,如果過度擔心反而因噎廢食,甚至產生骨質疏鬆和肌少症。專業教練的能夠根據不同人的狀況提供適合的運動指導,讓有漏尿情形的民眾在經由醫師適當評估後,可以得到正確的訓練,不但對多數漏尿的病人有幫助,也對健康帶來其他正面的影響。資料來源:1.The pelvic floor and resistance exercises2.Effect of Weight Training with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in Elderly Women with Urinary Incontinence3.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 Sound Training Advice
-
2020-09-21 科別.泌尿腎臟
多喝水、少憋尿只是第一步!預防膀胱炎2動作絕不能忽視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 50歲的吳女士(化名),本身患有糖尿病,之前有急性膀胱炎病史。病人主訴,因為工作忙碌常憋尿,就醫前一周,就開始有小便灼熱、頻尿、急尿感,因症狀不嚴重,並未就醫。 直到就醫前晚,不僅急尿、疼痛持續,吳女士開始覺得左側腰痛且有發燒狀況,緊急就醫急診,診斷為急性膀胱炎合併左側腎盂腎炎,需住院治療。經由尿液與血液細菌培養發現,還合併菌血症,大大延長療程與住院時間。婦女急性膀胱炎佔比例最多 未治療恐致腎臟感染節氣雖已進入立秋,但秋老虎威力仍驚人!連日高溫不斷,使得泌尿道感染病患也多了起來,其中,又以婦女急性膀胱炎所佔比例最多。病患通常感到解尿疼痛、急尿、頻尿、下腹部疼痛、嚴重一點的甚至出現厲害血尿。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泌尿科主任柯明中表示,若未適當治療,病菌可能上行導致腎臟感染,甚至引發敗血症。他坦言,最近就收治了幾位因為急性膀胱炎引發腎臟感染的個案。膀胱炎症狀明顯 解尿疼痛、急尿、頻尿、下腹部疼痛及血尿要當心從致病原因來看,急性膀胱炎是上行性感染,其途徑是由會陰部、肛門附近的細菌污染尿道口,進入尿道後,再往上進入膀胱引發感染。然而,並非只要細菌進入膀胱就一定會引發感染,發病與否和宿主的抵抗能力、病菌毒性,以及細菌在膀胱內存留時間和繁殖數量有關。柯明中進一步說明,膀胱炎診斷並不困難,症狀包括解尿疼痛、急尿、頻尿、下腹部疼痛及血尿。只要經過尿液檢驗、細菌培養,通常不難找出致病菌。治療上,初次感染者約用藥1~3天即可,若是多次反覆感染則須用藥7~10天。衛生習慣不佳會增加膀胱發炎機會 3撇步防復發會陰部衛生不佳、排尿習慣不良等原因,都會增加膀胱發炎風險,且千萬別小看膀胱炎,可能會賠上腎臟健康。柯明中提醒,衛生教育、生活習慣改變及適當治療,即可有效預防膀胱炎復發。他特別提出幾項預防小秘訣供民眾參考。1. 多喝水少憋尿不只是炎熱的夏季需要多喝水,邁入秋季的高溫更嚇人!每天都應「多喝水、少憋尿」,避免細菌存留膀胱繁殖到足以引發感染的量。建議每天喝足2000~3000c.c.的水量,並勤跑廁所排尿,可有效預防泌尿道感染及膀胱炎。2. 穿著透氣內著柯明中呼籲,炎熱夏季請穿著透氣、吸汗的內褲,以保持局部乾燥清潔,減少細菌繁殖機會。生理期期間,應勤於更換衛生棉墊。3. 注意下身清潔務必注意尿道口、陰道口,以及肛門附近的衛生習慣。大小便的擦拭應由前向後,以免肛門附近的細菌被帶到尿道口。柯明中提醒,若遇到頑固的泌尿道、膀胱反覆感染,則應進一步檢查,以排除是否有其他尿路結構,抑或是功能上問題,造成膀胱排空不順、尿液鬱積的情形,再針對原因加以治療。(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諮詢專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泌尿科主任 柯明中 )延伸閱讀: 膀胱炎都怪衛生習慣差! 大小便後擦拭應向前or向後? 秋老虎發威,暑氣未消! 中醫師揭立秋後一定要做的5件事
-
2020-09-20 科別.泌尿腎臟
女性怕公廁髒常半蹲排尿 泌尿科醫:恐頻尿又易發炎
不少女性怕坐式公廁髒亂,常半蹲解尿。泌尿科醫師說,解尿時半蹲,骨盆底肌肉收緊,影響尿道肌肉放鬆,久而久之可能排尿障礙甚至合併發炎,建議解尿應坐姿或蹲姿,別半蹲。不少人常擔心外面公共廁所髒亂,可能感染傳染病,如廁時無不想方設法避免碰觸座墊,如選用蹲式馬桶,或採半蹲姿態(屁股懸在座墊上方)使用坐式馬桶。不過,用半蹲姿勢尿尿,在泌尿科醫師眼裡,可能是危險行為。排尿是將膀胱所儲存的尿液向外排出,良好的排尿是可以較為快速的尿流速將尿液排出,且膀胱在排尿後只剩下極少的殘尿量。良好的尿液排空必須具備持續的逼尿肌收縮力,此收縮力必須持續到膀胱完全排空為止,另外必須要有放鬆良好的尿道外括約肌及骨盆底肌肉群。書田診所泌尿科主治醫師張雲筑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臨床常見罹患骨盆底肌肉筋膜炎患者,有一部分與健身、重訓、過度使用骨盆底肌肉有關;但另一類高危險群則是喜歡翹腳、半蹲尿尿的女性。張雲筑說,排尿時尿道應該放鬆,但半蹲會導致骨盆底肌肉夾緊,尿道就「束起來」,導致排尿停頓、尿速較慢,也比較容易尿不乾淨,膀胱殘尿多、容易頻尿。當殘尿比例愈高,膀胱壓力大,髒東西沒辦法順利排出,也增加泌尿道感染風險,嚴重者還會腎臟發炎、水腫。泌尿科醫師張美玉也說,排尿時逼尿肌收縮、尿道括約肌要放鬆,但半蹲姿勢排尿會讓尿道沒辦法完全放鬆,尤其若長期習慣半蹲排尿,骨盆底肌肉緊繃、痙攣,久而久之尿道括約肌和逼尿肌不協調,會造成女性解尿尿速慢、解尿遲疑、殘尿多、解尿困難等。張美玉表示,女性如果不想使用坐式馬桶,可找蹲式馬桶;若沒有選擇,只要用紙巾將馬桶墊擦拭乾淨,再撲上紙巾坐下,其實生殖器官不太容易碰到馬桶墊。臨床上倒是常見男性使用坐式馬桶排便,因生殖器官容易碰到馬桶墊,引發心理焦慮,擔心染病。張雲筑建議,女性解尿應選擇「全坐」或「全蹲」,不要半蹲,若也可選擇幫助女性站立尿尿的工具。如果真的非得半蹲解尿,可使用按摩球按摩髂腰肌前後兩端,幫助修復。年輕女性可能不覺得半蹲解尿會造成困擾,但隨年齡增長,骨盆底肌過度使用的風險會增加。台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院長、泌尿科醫師盧星華則說,女性使用坐式馬桶可能要擔心皮膚、大腿、會陰部位因接觸座墊導致的感染問題;另外臨床也常見女性排便後不知道擦拭應該由前往後,就算用水沖洗,也應該由前往後沖,導致常復發感染。
-
2020-09-15 科別.泌尿腎臟
重訓後忘收操 31歲女頻尿、下腹痛
健身風氣興盛,許多女性也加入重訓行列。但是健身完千萬記得收操,否則小心練到最後,反而造成骨盆底肌筋膜炎,出現頻尿、下腹痛的問題。31歲的陳小姐平時熱愛運動、衝浪,為了衝浪還做很多重訓來幫助衝浪表現,但每次運動完都沒有好好收操。沒想到這一年來常感到下腹疼痛且頻尿,一開始以為是膀胱炎,但經過治療,症狀仍反覆發作,甚至影響性生活,詳細檢查後才發現骨盆底肌肉筋膜炎。收治陳小姐的書田診所泌尿科主治醫師張雲筑表示,骨盆底肌肉位於最底層承受人體臟器重量,因此若久坐久站、愛翹腳、慢性便秘、體重過重等,就可能過度或不當使用骨盆底肌肉群,導致肌肉僵硬、筋膜缺氧沾黏、血液循環不佳,造成骨盆底肌肉筋膜炎。張雲筑說,骨盆底肌肉筋膜炎男女都可能發生,但女性較多,約是男性的十倍;常見的症狀,包括:反覆下腹疼痛、頻尿、性交疼痛等。但女性下腹痛與頻尿的原因很多,包括膀胱發炎、骨盆腔發炎、便秘、間質性膀胱炎、膀胱過動症和內膜異位症等,其中將近五成伴隨著骨盆底肌肉筋膜炎的問題。因此診斷上除了檢查排除其他下腹痛原因外,也需藉由內診測試疼痛節點來鑑別診斷。張雲筑表示,門診觀察,近年來許多女性為了追求健康而投入慢跑、重訓或深蹲等運動,過度使用骨盆底肌肉,卻忽略暖身跟收操,造成骨盆底肌肉慢性發炎的情形漸漸增加。治療上,可用熱敷、泡澡,或使用按摩球放鬆髂腰肌,並配合醫師開立消炎或肌肉鬆弛等藥物;症狀較嚴重者,可安排磁波椅電刺激治療或會陰部雷射治療,一方面降低疼痛神經敏感,一方面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及肌肉放鬆。張雲筑也提醒,更重要的是應改善翹腳等不良生活習慣、運動後記得收操,避免肌肉一直處於緊繃狀態,而女性一旦出現反覆下腹疼痛、頻尿、性交疼痛等症狀。她也建議盡快尋找醫師檢查治療,以免錯過急性治療期,到了慢性沾黏期,治療上將更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