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9 醫聲.慢病防治
搜尋
預防糖尿病
共找到
87
筆 文章
-
-
2023-05-06 醫療.新陳代謝
不知不覺就得糖尿病! 小心肥胖、高血壓都是危險因子
糖尿病是國人10大死因之一,而肥胖、缺乏運動、高血壓、高血脂、吸菸、飲酒過量、遺傳等,都是糖尿病的危險因子。依據2017到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1%,約有218萬人罹患糖尿病。善用不同健康檢查資源 及早掌握血糖異常徵兆糖尿病初期沒有明顯的症狀,病人通常要等到出現多吃、多喝、多尿或體重減輕時,才發現已經罹患糖尿病,如果血糖一直控制不好,將導致心血管疾病、腎臟病等合併症的發生。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呼籲,糖尿病高風險群應定期進行健康檢查,若是發現血糖異常,應儘快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並積極改善不良的生活型態,以降低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發生風險。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值介於100-125mg/dL)沒有任何症狀,需要透過血液檢查才能確認,因此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可以及早發現血糖異常,及早改善。國民健康署提供40歲以上成人每3年1次、65歲以上每年1次免費預防保健服務。此外,民眾也可以透過職場勞工健檢、醫療機構的自費檢查等,掌握自己的血糖狀況。國民健康署呼籲,糖尿病前期是可以逆轉的,改善不良的生活型態,可以降低5成以上糖尿病的發生風險,因此民眾一旦發現血糖異常的情形,要儘早尋求專業醫事人員協助,幫助您控制好血糖,預防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發生。遠離糖尿病就能遠離多樣病變 掌握血糖致勝關鍵血糖管理對糖尿病人相當重要,避免後續血管病變、視網膜病變、心血管疾病、腎臟病等合併症的發生。吳昭軍提醒,無論是健康民眾還是糖尿病高風險族群,都要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況,若是發現血糖異常且有以下任2項因子(腹部肥胖、血壓偏高、空腹三酸甘油脂偏高、高密度膽固醇偏低),即代表有代謝症候群。全台有超過1,300家的全民健保代謝症候群防治診所,專業人員會特別指導及提供個人化危險因子管理,幫助民眾掌握好血糖變化與其他不良因子,同時配合健康的生活型態,才能有效避免糖尿病及後續合併症的發生。★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16 名人.優照護
減少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風險 地中海飲食5大好處一次看
隨著年紀增長,身體各種機能會漸漸退化,為了預防長輩疾病纏身,可以從「地中海飲食」的日常保養做起。在老年生活的照護把關上,尤其最害怕遇到失智症等記憶力退化的情形。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的長者,約有8%的失智症患者,也就是每13名就有一人出現失智狀況。選擇「地中海飲食法」的烹調方式,不僅能夠預防失智,防骨質疏鬆以及抗老化,還能夠保護長輩的身體免於慢性疾病干擾。何謂地中海飲食?地中海飲食為現代營養學相當推崇的一種養生飲食模式,其清淡卻富含營養的飲食內容,已是全球知名的健康飲食類型。是一種起源自1940-1950年代等地中海周邊地區、環地中海國家所共同享有的飲食理念。料理通常以水果、蔬菜葉子、堅果、豆科植物為主,限制甜食、紅肉、加工肉攝取,搭配適量的魚、乳製品及少量的肉進行烹調。從許多健康研究相關證實,選擇「地中海飲食法」對於樂齡族是大有裨益,一起來看看有哪五大好處吧!1.延長壽命研究發現,如果長輩採用地中海飲食來當做日常的生活飲食方式,將可延長3年以上的壽命。而在選擇食材上,平時應盡量少吃紅肉或加工肉類,且應維持良好習慣,多吃水果和蔬菜等原型食物代替。2.減少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有高風險心血管疾病的人使用「地中海飲食」可減少心血管事件的發生,且地中海飲食竟能有效降低30%長輩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平時食用以堅果類或橄欖油等好油作為脂肪來源,這樣的飲食模式對我們的心血管能有效達到預防的效果。3.預防失智,提升記憶力地中海型飲食採取的是多蔬果、減少紅肉與加工食品的原則,而在許多研究中也指出紅肉的膽固醇和油脂確實會對血管造成很大的傷害,還可能因此產生阿茲海默症的變性蛋白而失智,目前採取地中海型飲食,是預防樂齡失智的最佳模式。4.改善憂鬱,保持身心健康攝取許多橄欖油和青菜、水果的長輩們有較低的憂鬱風險,身心靈較健康外,也較不容易產生憂鬱症狀。而研究也發現,在飲食中強調多一點蔬菜、堅果、全穀類及魚類海鮮,並應注意減少食用會增加發炎反應的劣質油類,以橄欖油等好油取代,將能有效減緩發炎反應。5.預防糖尿病根據研究指出,「地中海飲食」是預防糖尿病的絕佳方式,美國糖尿病協會也認可了地中海飲食為適合糖尿病患採用的飲食模式,說明此方法不但可有效幫助血糖恢復正常,也可幫助病患維持正常生活,連世界衛生組織也大力地推薦民眾使用。雖說採用地中海飲食有許多好處,但也不是全無任何缺點,當樂齡長輩們在運用此種飲食方式時,也須注意其中的一些小陷阱,例如在油脂的選擇上應採用橄欖油或亞麻仁油,記得要進行原味的烹調,當我們注意細節、小心使用,才能避免用錯方法反而造成健康上的負擔喔~(本文獲「《優照護》」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3-04-13 醫療.新陳代謝
預防糖尿病足首重「控血糖」!遠離截肢威脅 必學6個護足好習慣
天氣回暖,走春季節來臨,醫師提醒,糖尿病友切勿穿著全新鞋子去踏青,當心腳後跟的水泡演變為較深的潰瘍,產生「糖尿病足」,嚴重惡化可能面臨截肢或敗血症。要遠離糖尿病足威脅,除了穩控血糖外,更應養成6個護足好習慣。糖尿病學會秘書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楊宜瑱表示,所謂「糖尿病足」就是糖友腳上的小傷因疏於照顧,不慎演變為感染性的潰瘍,通常要住院治療,感染嚴重恐得截肢,有些人則死於感染性敗血症,是糖尿病足患者死因的第一名。糖尿病足並不少見,如果潰瘍嚴重,結果非死即傷。楊宜瑱指出,台灣每年有近3萬名糖尿病患發生糖尿病足,若需住院治療,5年存活率僅57%;十分之一患者得接受大、小截肢手術,做大截肢手術的患者5年存活率只有39%。引發糖尿病足的常見5原因1.糖尿病神經病變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併發症,血糖控制不佳或罹患糖尿病已久的人發生風險較高。主要症狀是感覺變差,例如對痛覺和溫度比較遲鈍,通常腳最先開始。2.周邊血管疾病周邊血管疾病的人末梢循環變差,足部位於身體最遠端,如果有傷口,又無法從血循獲得充足的抗發炎因子、促傷口癒合因子,導致傷口癒合較慢,比較容易感染或壞死。3.足部變形或受力改變通常不是糖尿病引起,可能因拇指外翻等原因引起足部變形,或是因為穿新鞋、身體重心偏一邊,都會讓某些部位壓力過大、容易受傷。4.皮膚保護喪失人在老化過程中,皮膚會逐漸變薄。當人站立活動時,體重都要由足部來承受,足部面積不大,壓力很集中,要是皮膚保護層變薄,也會提高受傷率。5.跌倒或碰撞因素其他疾病導致糖尿病患的視力不佳、走路不穩,都會增加腳受傷的風險。預防糖尿病足,「一重點」最重要楊宜瑱表示,血糖長期控制不良的糖友,發生神經病變和血管病變的風險都比較高,也更容易得到糖尿病足,因此穩控血糖是預防糖尿病足的基本功。糖尿病足一開始可能只是個小水泡、甚至是蚊蟲叮咬的超小傷口,因為疏於注意,逐漸擴大、變深,形成感染性潰瘍,必須住院接受跨科團隊的照護,包括新陳代謝科、心血管相關科別、內科、感染科、骨科、整形外科、復健科等,讓病人遠離敗血症威脅、避免截肢,平安出院。楊宜瑱說,有些病人血糖控制的很好,輕忽足部傷口,就易感染罹患糖尿病足,曾經發生過糖尿病足的人復發風險也高,所以必須穩控血糖,更要謹記6個護足好習慣,有助及早發現足部傷口,減少足部受傷機率。糖尿病治療目標●糖化血色素HbA1C不超過7●空腹血糖介於80-130mg/dl●餐後2小時血糖80-160mg/dl糖友必學6大護足好習慣1.每天洗完澡徹底檢查整個足部。若發現有傷,就醫進行傷口評估,學習做好傷口護理,不讓小傷變潰瘍。2.盡量不要赤腳走路。3.拿到新鞋先短時間試穿幾天,勿一開始就長時間穿。4.買鞋一定要試穿,實際走走,確保沒有太緊或勒到的地方。5.避免穿會讓足部裸露在外的涼鞋或夾腳拖。6.穿淺色襪子保護足部。淺色襪子也有助發現足部傷口流血或滲出液,因為襪子容易被染色。
-
2023-01-16 養生.聰明飲食
熱紅酒富含降膽固醇元素可以多喝嗎?專家解析熱紅酒成分
熱紅酒 (Mulled Wine)熱潮吹入台灣。中山醫院營養組組長吳芷柔提醒,熱紅酒屬於酒精性飲料,應少量或限制攝取。熱紅酒基酒是葡萄酒,天冷時喝一杯是種享受,不僅可驅寒、助眠,還有其他健康功效。由於葡萄富含多酚類物質,其中葡萄皮含白藜蘆醇素(Resveratrol),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濃度,進而減少動脈硬化與血栓風險,且因含抗氧化劑,可增強免疫系統,抵禦疾病、預防癌症。葡萄還含有花青素、槲皮素、兒茶素、芸香素、原花青素低聚物、沒食子酸等其他葡萄多酚成分,這些植化素都具抗氧化特性,可保護人體免受自由基侵襲,具降低心血管風險、增強免疫功能,預防糖尿病、癌症、骨質疏鬆和神經退化等功效,益處甚多。作為熱紅酒特殊香氣的肉桂,數千年來被當香料與藥材使用,近年來發現肉桂富含多酚,也具有抗氧化、抗發炎、修復組織、保護心臟、降血糖、降膽固醇及抑制黑色素瘤增生等效用。此外,熱紅酒還有許多健康內含物,包括柑橘類水果、肉豆蔻、丁香、蜂蜜,它們都有助健康,並減少發炎作用,尤其柑橘類水果含有維生素C,有助於增強免疫系統,降膽固醇作用。雖然熱紅酒眾多成分都有降膽固醇功效,但本質上它仍是一種「高糖分的酒精性飲料」,吳芷柔說,宜少量或限制攝取。若過度飲用,人體的糖分會飆升,會導致隔天頭痛與疼痛外,還會影響認知、情緒、消化功能及造成皮膚不佳等問題;攝取過多的酒精,也會帶來不少危害,如血壓高與心臟病等風險。吳芷柔指出,美國心臟學會對於飲酒的建議,每日男性不宜超過2個酒精當量、女性不宜超過1個酒精當量(每個酒精當量15公克,相當於啤酒360毫升,葡萄酒120至150毫升,白蘭地等烈酒30至40毫升)。因此,建議熱紅酒的攝取量,女性每日以不超過1杯(150㏄)、男性每日不超過2杯(300㏄)。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3-01-02 醫療.新陳代謝
為何糖尿病本身病因單純 衍生而出的併發症卻變得棘手?
一、糖尿病用藥的原因與目標糖尿病是一種系統性的慢性疾病,病因基礎是胰島素阻抗,造成身體無法好好利用我們所攝取的糖分,細胞處於看得到糖分卻吃不到的窘境。而血液內充滿大量的糖分,看似無害實則造成人體各個器官很大的傷害,長久下來將產生各式的併發症:1. 心臟及血管病變:長期的糖分會對造成血管壁粥狀動脈硬化,產生心血管傷害。2. 神經病變:糖分會造成神經的受損,產生周邊或自律神經病變,病人可能會有手腳麻木、心悸、便秘、腹瀉等症狀。3. 腎病變:腎臟被迫要提高過濾效率,造成腎絲球(腎臟內過濾的小單位)受傷,進而造成發炎硬化,反而失去過濾的功能形成腎病變。4. 視網膜病變:高血糖的環境會對視網膜小血管造成傷害,視神經細胞缺氧後凋亡,是目前造成眼盲的重要原因。可以說糖尿病本身病因單純,然而「牽一髮而動全身」,衍生而出的併發症反而更加棘手。根據「2019台灣糖尿病年鑑」的統計,2019年的糖尿病人口數為220萬人,其中以第二型佔多數,換算下來的盛行率大約為9.32%[1],而這項數字還在持續增加中,也帶給醫療系統極大的負擔。對民眾來說控制血糖,可以幫助自身的健康,延緩、阻止併發症發生,增進生活品質。若是症狀輕微的糖尿病患可以及早開始篩檢,在對的時機點做對的處置而減少併發症時,有限的醫療資源就能救助已經產生嚴重併發症的糖尿病人,使疾病得到妥善得治療。因此民眾若也能夠有自主篩檢、控制血糖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等意識,對於整體糖尿病友的福祉將會有大大的提升。二、用藥改變、醫師態度改變因為高血糖是造成一切併發症的根本,因此也造就了藥物、胰島素的蓬勃發展。過往,在許多治療上治療者所著重的往往是血糖的數值控制,開立藥物可能只專注在副作用或成本,如此可能會忽略糖尿病人本身潛藏許多其他因素會影響到治療的效果,如:有無肥胖等共病、治療時的年齡、是否已經有心血管等併發症。就以肥胖這項議題來說,過去十幾年來,已經有多篇研究以及回顧性文獻,指出肥胖可能會加速分泌胰島素的Beta細胞受損,以及加重胰島素阻抗。因此不管是在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或是加重第二型糖尿病上,肥胖都扮演著極大的角色[1],[2]。因此在台灣「第2型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中,也都有強烈建議針對糖尿病合併肥胖患者,醫師在治療上應該應用飲食、運動、藥物或手術等方式去治療肥胖,以達到更好的血糖控制。因此除了調控血糖外,醫學界也愈加重視心血管疾病以及腎臟病等併發症的預防。儘管糖尿病與其併發症的控制十分棘手,目前醫藥界也研發出了許多可以有效預防心衰竭與腎臟保護的藥物,像是其中的排糖素(SGLT2抑制劑),值得慶幸。正常生理下的腎臟每天過濾大量水份,其中也會有不少的糖分隨之排出,腎臟理論上會藉由近曲小管的葡萄糖受器SGLT2回收大部分的糖分。這種回收糖分的原理是來自於糖分對於人體來說是很重要的營養物質,因此需要被回收利用。然而在糖尿病人中,就是因為身體已經無法有效利用葡萄糖又攝取過多,造成血糖過高而導致後續一系列糖尿病症狀。因此透過抑制回收糖分,可以讓身體已經過多的葡萄糖濃度回到穩定的水平。而科學家們很快就研發出了可以抑制這個回收通道的抑制劑藥物:排糖素。這個排糖素除了可以降低血糖外,科學家們更發現它有驚人的心臟和腎臟保護效果。一項刊登於2015年NEJM的研究明確指出,這些藥物可以減少心血管事件的發生,更可以減少心衰竭的發生[4]。而2016年同樣在NEJM中也發現這些藥物可以減少腎病變惡化的風險[5]。目前排糖素主要用於第二線藥物,用於使用目前糖尿病第一線藥物Metformin(格華止®)未達預期療效時之輔助用藥,劑量的形式同常是以一天服用一次為主。然而請注意:實際用藥需以主治醫師開立藥物為主,切勿自行調整藥物劑量!醫師在開立藥物的同時,針對糖尿病伴有肝、腎功能異常的病人,也會避免使用可能慢性影響肝、腎功能的藥物。除了上小節提到的排糖素外,目前糖尿病治療上還有一個治療的利器,就是腸泌素受體促進劑(GLP-1 RA),其藥理機制來自人體的賀爾蒙:腸泌素(GLP-1)。在人體腸道系統中,有一種神經內分泌細胞L細胞在受到葡萄糖分子的刺激後可以分泌出腸泌素,刺激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調控血糖;同時也會進入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抑制食慾並產生飽足感,以減少攝入更多的糖分。因此,可以說腸泌素就是胰島素控制血糖的「神隊友」。而拜科學進步所賜,科學家研發出腸泌素受體促進劑,可以作用在腸泌素受體上產生與人體內腸泌素相同的作用,有效調降血糖同時有著較低「低血糖」的風險,是第二線藥物當中的首選用藥。除了以上好處以外也有研究證實其對於心血管系統有保護效果[6],像是其可以預防糖尿病患者動脈粥狀硬化並間接預防心肌梗塞。在劑量以及服用頻率上,不同種類的腸泌素受體促進劑也不同,因此以實際服藥狀況以醫師之用法為主。三、隨著醫界潮流,公衛政策也鼓勵共照如前段小節提及,糖尿病的控制不佳會造成腎臟病變的發生。根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有22.8萬具有糖尿病及腎病的共病患者。因此許多糖尿病友時常在不同醫療院所之間做重複性的檢查,除了浪費有限的醫療資源外,更使病人浪費大量時間在醫療院所之間來回奔波。近年來,政府也開始正視糖尿病整合照護的重要性,因此健保署在2022年開始推動「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以往糖尿病照護僅著重在醫療,現在更加強調全人醫療,從預防、衛教、篩檢、治療等面向共同處理,藉由整合醫師、藥師、營養師、社工等跨科團隊,提供每位病人「個人化」的治療計畫:透過篩檢、衛教早期介入初期病患的病程發展,面對較嚴重的糖尿病患則可以積極治療,以避免心血管、腎臟疾病的惡化。而健保端也透過提高給付點數達到鼓勵醫療院所整合跨團隊,提供病人一站式的跨科別醫療照護,如此一來除了可以整合病人資訊外,也替病患省下舟車勞頓的時間。在「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下,不管是病人、健保體系、以及醫療院所端都可以各取所需,同時讓疾病的診療可以更加完整。在愈來愈完善、貼近醫病需求的公衛政策下,期許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可以受到更完整的照護。Reference1. 臺灣糖尿病年鑑2019第2型糖尿病2. Kahn, S. E., Hull, R. L., & Utzschneider, K. M. (2006). Mechanisms linking obesity to insulin resistance and type 2 diabetes. Nature, 444(7121), 840-846.3. Al-Goblan, A. S., Al-Alfi, M. A., & Khan, M. Z. (2014). Mechanism linking diabetes mellitus and obesity. Diabetes, metabolic syndrome and obesity: targets and therapy, 7, 587.4. Zinman, B., Wanner, C., Lachin, J. M., Fitchett, D., Bluhmki, E., Hantel, S., ... & Inzucchi, S. E. (2015). Empagliflozin,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and mortality in type 2 diabete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3(22), 2117-2128.5. Wanner, C., Inzucchi, S. E., Lachin, J. M., Fitchett, D., von Eynatten, M., Mattheus, M., ... & Zinman, B. (2016). Empagliflozin and progression of kidney disease in type 2 diabete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5(4), 323-334.6. Ussher, J. R., & Drucker, D. J. (2014). Cardiovascular actions of incretin-based therapies. Circulation research, 114(11), 1788-1803.【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彗倫醫師】不只控血糖、更要從頭到腳照護!談談糖尿病共照網發展】
-
2022-12-23 醫療.新陳代謝
孔鏘曝「差點要跟大家說再見」 糖尿病纏身曾讓他暴瘦25公斤
今(2022)年64歲知名樂隊老師孔鏘(莊永軒)是不少綜藝節目的御用伴奏,近年來卻傳出健康出問題,深受糖尿病所苦的他一度暴瘦25公斤,他在節目上形容自己曾「差一點要跟大家說再見」。後來透過每天運動、正常飲食的努力下,從52公斤胖回64公斤,讓他開心表示身體有變好了。據JET綜合台節目命運好好玩和《自由時報》報導,孔鏘受訪時透露,以前因為工作太忙無暇顧及飲食,「一年大概要吃500個便當」,也未積極治療糖尿病,導致身體虛弱容易疲憊。他提醒大家若生病千萬不要不理會,否則糖尿病會啃噬掉身上所有的器官,並且要花很多時間補回來。他甚至因為併發症關係,身體每況愈下,體重也跟著直線下降。而在疫情期間,他放慢工作步調,認真在家調養身體,再加上開始打高爾夫球,才慢慢找回健康與活力。【疾病百科】>>糖尿病分四型 你是哪一種?為什麼會罹患糖尿病?台安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林毅欣曾受訪表示,台灣的糖尿病患95%以上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第二型糖尿病與家族史、家族性多基因遺傳有關,此外現代人物質生活、飲食生活富裕,會加速致病基因的催化,加上後天與時間的因素,只要活得夠久,就易罹患糖尿病。林毅欣說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人,大多因為物質與飲食失控,導致身體過度肥胖、脂肪增加,產生胰島素的阻抗、胰島素的凋亡,最後胰臟細胞負荷不了,進而得到糖尿病。現在台灣糖尿病盛行率10%,尤其60、70歲以上的老年人,20至30%甚至40%以上都有血糖不耐症。糖尿病會有哪些症狀?亞東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張錦煥曾在亞東院訊撰文指出,糖尿病有以下常見症狀:◎一般症狀包括:尿頻、過度口渴、體重減輕、飢餓感增加、極度疲勞、視力模糊、傷口癒合緩慢、腳或腳趾刺痛或麻木◎男性可能有:性慾減退、勃起功能障礙、肌肉力量不足◎女性可能有:尿路感染、黴菌感染、皮膚乾燥、發癢不過,振興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李文齡曾在振興醫訊撰文提醒,糖尿病最多的症狀就是無症狀,早期發病的病人若沒有靠血糖檢驗是無法確診。若到了典型症狀,例如: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口乾舌燥、多尿、手腳發麻、視力模糊、容易飢餓或是傷口不易癒合,都是發病較久的症狀了。他提醒,設籍在台灣的成年人,40 歲以上即享有免費成人健檢,三年可作一次。糖尿病能治癒嗎?「糖尿病屬於慢性退化的疾病,只能控制。」林毅欣指出,糖尿病容易因大血管、小血管的併發症,以及全身性感染症而死亡,糖友罹癌的機率也高。如果控糖不佳、血糖高,身體細胞和表皮傷口就不易癒合,易產生細菌感染,若感染入骨而會導致截肢。若是血糖控制得當,這些初期症狀都可以緩解。血糖應控制在標準範圍,如果體檢發現變胖、空腹血糖高,這是糖尿病的警訊。林毅欣強調,糖尿病主要以空腹血糖值及糖化血色素值來確診。正常人血糖值是在100mg/dL以下,若在126mg/dL以內則屬糖尿病前期的灰色地帶,超過126mg/dL即為糖尿病。正常的糖化血色素標準在5.7%或是6%以下,若介於5.8%到6.4%間的範圍,則是糖尿病前期屬灰色地帶,若是6.5%以上就確診罹患了糖尿病。糖尿病診斷標準:其診斷標準包括以下4項,非懷孕狀況下只要符合其中1項即可診斷為糖尿病(前三項需重複驗證2次以上)◎糖化血色素(HbA1c)≧6.5%◎空腹血漿血糖≧126 mg/dL◎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第2小時血漿血糖≧200 mg/dL◎典型的高血糖症狀(多吃、多喝、多尿與體重減輕)且隨機血漿血糖≧200 mg/dL 【疾病百科】>>糖尿病該如何預防?如何控制糖尿病不惡化?營養師劉怡里曾受訪表示,糖尿病的控制必須透過「飲食、運動和藥物」,來調控血糖穩定。在飲食上,對於食物分類及份數的了解相當重要。為預防糖尿病人發生血管病變,劉怡里指出,糖尿病人的飲食,除了要控制好糖分外,也要控制油脂與鹽分的攝取。建議針對患者的生活作息、生化數據等進行「個人化」設計,調整出適合糖尿病人最佳的飲食建議。糖尿病保養照護重點◎定期檢測血糖、血壓、血脂。◎健康飲食:實施低熱量飲食(每天600大卡熱量)、三少一多飲食(少油、少糖、少鹽、高纖維)。◎控制體重:維持BMI正常(18.5≦BMI
-
2022-11-30 養生.生活智慧王
花椰菜洗出一堆蟲他崩潰「怎麼洗才輕鬆?」 內行人推薦一物加水
十字花科蔬菜營養價值高,被認為是抗癌、預防糖尿病、降低心血管疾病等的「超級食物」,不過有網友日前買了花椰菜,在清洗過程中竟洗出好多隻的「菜蟲」,讓他看了很崩潰。事後他拍下照片PO到臉書上,求助網友是否有什麼方法清洗比較輕鬆,有過來人就建議使用一物品加水可以輕鬆解決。從原PO在臉書「Costco好市多 商品經驗老實說」貼出的照片看到,碗裡有幾十隻綠色的「菜蟲」,原來這些都是洗花椰菜時洗出來的,只不過這也花了原PO不少時間,讓他無奈地想問「花椰菜該怎麼洗比較輕鬆啊?好多高蛋白」。不少人搞笑地說「我都直接吃掉,管他的,還挑啊,上帝的恩賜耶」、「自從老花眼後,就什麼也看不見啦」、「也太多隻了,祖宗八代了吧」、「夾菜的時候別戴眼鏡,一口吞下去」、「炒菜不用放肉絲的概念」、「不要問正確的洗法,要問正確的吃法,就是不要盯著牠看」。還有網友分享處理方式,「有一篇文章說要先切成一口一口,然後裝到袋子內,灌滿水狂搖,完成」、「用淘米水浸泡,蟲都跑出來」、「熱水燙一下,會跑出來」、「清水洗過後,再用滾水煮個30秒,通常都會浮上水面了,這樣炒的時候也比較省時」、「會先整支倒著用40-50度的水洗,之後切開一朵朵,用袋子裝水搓揉洗,可以使用食用小蘇打」、「我都切小塊一點,再用蔬果清潔液清洗」。更有人建議麵粉加水非常好用,「削皮切好後,泡麵粉水,因麵粉的吸附力很強,你會看到很精彩的東西都被洗起來了」、「我是用麵粉水去泡花椰菜,蟲卵就會浮上來,再用流水去沖花椰菜,大致上都會洗很乾淨的」、「用麵粉、太白粉什麼的也都可以」、「我都先泡麵粉水,放到洗菜盆再用流動的熱水沖,期間去切水果,弄完水果就差不多沖完了」、「麵粉+鹽,浸泡10分鐘」。
-
2022-11-28 醫療.新陳代謝
遵從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準則!研究:蔬食有效降低32%糖尿病併發腎臟病風險
台灣糖尿病人口不斷增長,至今超過200萬人,糖尿病患者一旦血糖控制不穩便容易造成腎臟損傷,進而引發慢性腎臟病變,甚至造成末期腎臟病而需要仰賴透析維持腎臟機能。台北慈濟醫院腎臟透析中心郭克林主任帶領研究團隊分析糖尿病患者進行素食飲食型態對慢性腎臟病發生的直接和間接影響,發現能有效降低32%的併發風險,研究成果獲國外知名期刊《Frontiers in Nutrition》刊登。洞悉糖尿病前兆 飲食模式是關鍵2018年歐洲腎臟醫學會便曾論及蔬食飲食對於胰島素功能失調與阻抗有緩解及降低的功效。胰島素是掌管身體「儲存」的賀爾蒙,包含了糖分、脂肪與肌肉的儲存,也是調整血糖的關鍵。正常情況下,澱粉經消化分解後會形成葡萄糖進入血液,也就是血糖,當身體偵測到血糖升高的訊號時,便會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至血液中,胰島素結合細胞膜表面的胰島素受體,開啟葡萄糖進入細胞的通道,故而降低血糖數值。而胰島素阻抗是代謝症候群的症狀之一,也是糖尿病的前兆,因此飲食模式即是重要變因。降低慢性腎臟病 素食飲食有解研究團隊基於上述而引申出素食可能是糖尿病患者發生慢性腎臟病的預防策略之一的研究目的,故而針對2005年9月5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台北慈濟醫院接受健檢的糖尿病患者進行研究。飲食模式分為純素食、奶蛋素食或雜食,2,797名受試者中,分為207位素食者、941位蛋奶素食者和1,649位雜食者,在結構方程式模型中,調整年齡和性別及其他因子的干擾後,與雜食組相比,素食和蛋奶素食組其危險對比值為0.68,也就是素食飲食說有較低的慢性腎臟病發生風險相關。糖尿病腎病變 危險因子有這些且再進一步分析糖尿病腎病變的危險因子有抽菸習慣、高收縮壓、高血脂質、長期血糖控制不良、高尿酸血症與高身體質量指數(BMI),而素食與蛋奶素食的飲食模式能夠降低高尿酸血症與高身體質量指數,進而降低慢性腎臟病發生風險。郭克林主任建議,患有糖尿病的民眾應當遵從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準則,若能以蔬食作為主要飲食模式,則更能有效預防糖尿病併發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資料來源】 健康醫療網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2-11-21 養生.聰明飲食
國際期刊認證北慈研究 吃素有效降低糖尿病腎病變風險
台灣糖尿病人口不斷成長,至今超過200萬人,台北慈濟醫院腎臟透析中心主任郭克林帶領團隊分析研究,發現透過直接與間接的影響,素食與蛋奶素食的糖尿病患者能降低32%併發慢性腎臟病的風險,建議患者應遵從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準則,若能以蔬食為主,更能有效預防併發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北慈指出,糖尿病患者一旦血糖控制不穩,便容易造成腎臟損傷,進而引發慢性腎臟病變,甚至造成末期腎臟病而需要仰賴透析維持腎臟機能。2018年歐洲腎臟醫學會曾論及蔬食飲食對於胰島素功能失調與阻抗有緩解及降低的功效;胰島素是掌管身體「儲存」的賀爾蒙,包含了糖分、脂肪與肌肉的儲存,也是調整血糖的關鍵。正常情況下,澱粉經消化分解後會形成葡萄糖進入血液,也就是血糖,當身體偵測到血糖升高的訊號時,便會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至血液中,胰島素結合細胞膜表面的胰島素受體,開啟葡萄糖進入細胞的通道,故而降低血糖數值。胰島素阻抗是代謝症候群的症狀之一,也是糖尿病的前兆,因此飲食模式即是重要變因。北慈說明,郭克林帶領研究團隊分析糖尿病患者素食飲食型態對慢性腎臟病發生的直接和間接影響,針對2005年9月5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台北慈濟醫院接受健檢的糖尿病患者研究。所有受試者都完成了一份調查問卷,以評估他們的基本資料,病史,飲食模式和生活方式;飲食模式分為純素食、奶蛋素食或雜食,2797 名受試者中,分為207位素食者、941位蛋奶素食者和1649位雜食者,在結構方程式模型中,調整年齡和性別及其他因子的干擾後,與雜食組相比,素食和蛋奶素食組其危險對比值為0.68,也就是素食飲食說有較低的慢性腎臟病發生風險相關。北慈表示,再進一步分析糖尿病腎病變的危險因子有抽菸習慣、高收縮壓、高血脂質、長期血糖控制不良、高尿酸血症與高身體質量指數(BMI),而素食與蛋奶素食的飲食模式能夠降低高尿酸血症與高身體質量指數,進而降低慢性腎臟病發生風險。郭克林表示,透過直接與間接的影響,素食與蛋奶素食的糖尿病患者能降低32%併發慢性腎臟病的風險。北慈補充,研究成果獲國外知名期刊「Frontiers in Nutrition」刊登。郭克林建議,患有糖尿病的民眾應當遵從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準則,若能以蔬食作為主要飲食模式,則更能有效預防糖尿病併發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
-
2022-11-18 醫療.新陳代謝
預防糖尿病7大方式!從飲食、運動、定期量測血糖下手就對了
根據國健署統計,2017至2020年台灣糖尿病盛行率是11.1%,換言之,台灣約有10分之1人口都是糖尿病患者,甚至還位列台灣2021年前10大死因,且因為症狀不明顯,更經常會被忽視。那對於一般民眾來說,又該如何預防糖尿病找上身呢?《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3個月網友熱議的「糖尿病預防方式」相關話題,帶您了解有關網友關心的7大糖尿病預防方式有哪些。想預防糖尿病先改善飲食!培養運動習慣觀察近3個月以來針對糖尿病預防方式的討論,不少網友認為「少油少鹽少糖」的飲食模式,是預防糖尿病的方式之一,由於糖尿病是一種代謝性疾病,與飲食、生活作息有關,網友認為「飲食規律、清淡,少喝飲料」、「少鹽,忌嘴饞」等方式都不錯,另外也有糖尿病患者分享,指出自己是糖尿病逆轉實例,「不光是糖,連澱粉類都要避免,血糖自然就降下來了」。此外,遠離糖尿病也需要靠「規律運動」,網友就分享「除了吃最重要的就是運動和喝水」,並推薦「阻力訓練、重訓」,透過這些運動,可以有效減緩胰島素抗性,讓血糖下降。平時多吃膳食纖維 少碰高澱粉、含糖飲料飲食上「多攝取膳食纖維」、「減少醣類食物」可避免糖尿病找上身,網友指出「澱粉」會導致血糖上升,平時不僅要控制吃飯時間和份量,更要少吃精緻澱粉,盡量「吃綠色蔬菜,只吃正餐」,有人補充「需要減少脂肪的攝取,多補充膳食纖維」,可以多吃地瓜葉,芭樂,蕃茄等原型食物。另外也有營養師留言表示「盡量少吃食品」,因為「現在的食品大部分都是高升糖的,像是白麵包、白吐司、薯條、白麵條等」,而高升糖食物會造成血糖快速上升,使得胰島素分泌也越多,長久下來不僅會造成肥胖更容易形成糖尿病,因此建議多吃「雜糧,全麥麵包,糙米,無糖燕麥片、新鮮蔬菜」等低升糖食物,才能降低罹患糖尿病的機率。「不喝含糖飲料」方面,在討論區「要怎樣不得『糖尿病』?」一文中,底下留言紛紛指出常喝含糖手搖飲是大忌,很多人說「完全不喝含糖飲料」、「手搖飲料全改無糖」,也有人建議「若一開始不習慣的話可先從半糖、三分糖開始」,另外,網友提到過胖或超重容易讓血糖失控、造成糖尿病,因此「控制體重」也是降低得到糖尿病的重要方法之一。看完以上網友建議,除了透過運動、飲食等方式預防糖尿病以外,也可以藉由定期量測血糖,來判斷自己是否有可能是潛在患者,維持良好習慣就能避免糖尿病找上門!
-
2022-11-04 養生.聰明飲食
十字花科蔬菜有8大營養價值,因含有「1元素」躍升21世紀超級食物!但3族群不能吃多
十字花科蔬菜的種類繁多,各有獨特的風味,因這些植物的花朵形狀像十字架,因此以拉丁文中的十字架來命名;十字花科蔬菜的營養相當全面,尤其被視為能對抗癌症而大行其道,來看看十字花科蔬菜的營養價值究竟有多高。 全面解析營養素成分市場上常見的高麗菜、大白菜、花椰菜……等蔬菜,皆屬於十字花科蔬菜,研究發現,十字花科蔬菜對身體有極大的好處,包含抗癌、預防糖尿病、降低心血管疾病等,被譽為是超級食物。 超級食物(superfood)是指那些營養豐富、含有特別高的抗氧化物,甚至可能對某些疾病有預防效果的食物;其中的「十字花科蔬菜」就是許多學者推崇的超級食物。十字花科蔬菜因為植物的花朵像十字架,所以,人們以拉丁文中的十字架為它命名,常見蔬菜如白菜、甘藍菜、蘿蔔、花椰菜、高麗菜等,種類繁多,也各有各的獨特口味及抗氧化物質。 十字花科蔬菜有哪些? 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表示,眾多研究紛紛證實,十字花科蔬菜富有多種營養物質,可達到抗癌、降低心血管疾病、預防慢性病等好處,建議人們將其作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 十字花科植物有數千種之多,但作為可食用的蔬菜有以下幾類: ❶白菜類:如大白菜、小白菜、菜心、油菜等。 ❷甘藍類:如花椰菜、菜花、高麗菜、紫甘藍、結球甘藍、羽衣甘藍等。 ❸芥菜類:如芥菜、雪裡紅、大頭菜等。 ❹蘿蔔類:白蘿蔔、紅心蘿蔔等。 8大營養價值 陳詩婷說,十字花科蔬菜的營養價值極高,含有如β胡蘿蔔素、鈣、葉酸、鎂、鐵、錳、鋅、銅,維生素C、維生素A、維生素K等,它們也是膳食纖維很好的來源,對腸胃道有很好的保護作用;不過,真正讓十字花科蔬菜與眾不同的是,它們特有的含硫化合物「硫代葡萄糖苷」,被證實可促進整體健康,並能降低多種疾病的風險。 ❶抗癌 十字花科蔬菜擁有其他蔬菜沒有的植化素,它是一種有機硫化物,名為「硫代葡萄糖苷」。眾多研究表明,不管是將它們剁碎、烹飪或生吃,硫代葡萄糖苷都會轉化為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謝產物,如異硫氰酸酯、吲哚-3-甲醇、蘿蔔硫素等產物,這些次級產物被發現具有效能極高的抗氧化能力,能降低眾多疾病的風險,包括將致癌物無毒化,或是阻止細胞的癌化,包括可預防大腸癌、胃癌、乳腺癌、胰腺癌、肺癌等癌症。 ❷降低心血管疾病2018年,澳洲西澳大學研究發現,吃越多蔬菜的人,血管厚度越薄,其中研究人員又發現,每天只需要多吃10克的十字花科蔬菜,血管厚度可減低0.8%,顯示十字花科蔬菜比起其他蔬菜,對於預防心血管硬化的功效更為明顯。 陳詩婷解釋,因為十字花科蔬菜富含的膳食纖維,以及特有的硫代葡萄糖苷,有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俗稱「壞的膽固醇」)的沉積,降低動脈粥狀硬化的機率。 ❸對抗骨質疏鬆十字花科的蔬菜鈣含量很豐富,特別是芥藍菜、油菜、小白菜、芥菜、羽衣甘藍等,再加上以上提到的這些蔬菜,草酸含量也低,綜觀來看,是幾款含鈣量高、吸收率高的「高鈣蔬菜」(備註:以上提的蔬菜,鈣吸收率可達50~60%,牛奶為30%),每吃進100克,約能提供100~250毫克的鈣質(補充:成年人每天鈣質建議攝取量為1000毫克)。換言之,經常攝取對於補鈣有幫助。 ❹保護視力提到視力保健,大家首先聯想到的是紅蘿蔔、南瓜等;可是研究發現,十字花科蔬菜中的羽衣甘藍、芥菜等,其含有的胡蘿蔔素、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含量也很高,對於視力的維持也有極大幫助。 ❺腸道保健幾乎所有蔬菜及水果都富含膳食纖維,十字花科蔬菜也是。研究發現,每天攝取100克的十字花科蔬菜,有助改善腸道新陳代謝,及維持腸道微生物群(如益生菌)的多樣性,有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等益處。 ❻對抗發炎研究發現,多吃十字花科蔬菜,可使體內發炎的生物標記物:介白素(interleukin6, IL-6)減少25%。陳詩婷進一步說明,因為十字花科蔬菜特有的硫代葡萄糖苷,具有很強的抗發炎和抗氧化特性,有助於保護細胞免受損傷。 每天應該吃多少十字花科蔬菜?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日進食3至5份蔬果,有助維持整體健康;其中,在每日攝取的蔬菜中,至少包含1至2份的十字花科蔬菜(1份蔬菜為半碗煮熟的菜量)。 ❼抗衰老 十字花科中的紫甘藍含有豐富的花青素,是一種強而有力的抗氧化劑,能夠保護人體免於自由基的傷害,長久下來,有抗衰老的作用。 ❽預防血糖波動跟所有蔬菜一樣,十字花科蔬菜也富含膳食纖維。研究發現,膳食纖維有助延緩葡萄糖被人體吸收的速度,同時可預防胰島素阻抗,降低血糖震盪,很適合血糖控制不穩的民眾,當成平時的蔬菜來源。 3族群不適合食用 儘管十字花科食物擁有眾多好處,但若有甲狀腺功能問題、容易脹氣,以及正在服用抗凝血劑的人,都應該適量攝取。 ❶有甲狀腺機能問題的人 十字花科蔬菜富含特有的硫代葡萄糖苷,但其代謝產物,如硫氰酸鹽,被證實是一種致甲狀腺因子,在缺碘的情況下,會抑制碘向甲狀腺的運輸,減少身體對碘的利用率,增加甲狀腺疾病的風險。因此,對於碘攝入不足、缺碘的人,應該減少十字花科蔬菜的食用量及頻率。(備註:假使體內的碘攝取量充足,其不良影響幾乎可以被忽略。) ❷消化功能差的人 十字花科蔬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及棉仔糖(一種身體難以消化的寡糖),因為在腸道內無法被分解,經由微生物發酵後產生氣體,容易造成腹脹、腹部不適等狀況;因此針對平時容易腹脹的人,應適量食用。 ❸服用抗凝血劑的人 十字花科蔬菜富含維生素K,是一種促進凝血作用的因子,會降低Warfarin(一種抗凝血藥的成分)的藥效。因此,平時有服用抗凝血藥的病人,特別是治療和預防靜脈血栓、肺栓塞、栓塞性中風等血栓疾病的人,應避免大量食用。(本文摘自476期)延伸閱讀: 。飲食常攝取「2蔬菜」,可以預防癌症外,還能提升癌症治療效果 。吃大蒜、青花菜,可提升癌症治療效果
-
2022-10-28 醫聲.Podcast
🎧|罹這癌症機率激增239% 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糖尿病是疾病之母,器官保護最重要!|理事長講堂EP7
「糖尿病患者年紀愈來愈大,共病罹病率也隨之增加。」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說,糖尿病可說是「疾病之母」,除了民眾熟悉的洗腎、糖尿病足、心血管系統問題等併發症,糖尿病患亦容易合併骨質疏鬆、失智症、腎臟病及癌症等共病,就連新冠肺炎也名列其中,對國人健康帶來全面性的威脅;患者罹癌機率更可能增加超過兩倍。 🎧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糖尿病共病眾多 治療應納器官保護觀念黃建寧解釋,「共病」指的是與糖尿病同時存在,並且彼此互相影響的疾病。以新冠肺炎為例,國內外文獻均指出,罹患糖尿病將導致患者感染新冠肺炎後,面臨高達3倍的中重症與死亡風險;台灣新冠肺炎個案中,則有近九成具潛在慢性病史,其中不乏有糖尿病患者。反過來說,黃建寧指出,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會攻擊胰島細胞,導致患者胰島素分泌量下降,甚至有可能造成新生的糖尿病個案。癌症是糖尿病另一項共病症。一項2021年四月發表於《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期刊》的研究指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罹病6到8年內,罹癌的風險升高了將近四成之多。黃建寧說,第二型糖尿病與十餘種癌症相關,患者的罹癌風險最高提升達239%,各癌別風險提升比例詳列如下:一、 腎癌18%二、直腸癌21%三、乳癌26%四、子宮內膜癌26%五、肺癌27%六、膽囊癌33%七、甲狀腺癌49%八、食道癌85%九、胰臟癌107%十、 肝癌239%腎病變是糖尿病的重要病發症之一,常導致患者死亡。糖尿病腎病變多發生於病齡將高的患者,隨著國人糖尿病罹病人數漸增,且平均餘命越來越長,黃建寧說,糖尿病的腎病變也越來越普遍。他解釋,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率以人數較多的第二型糖尿病為例,約落在三到五成。每年全民健保花費在洗腎的費用,高達350億以上,係健保單一給付金額最高的疾病。且每年人數增加約一萬兩人。黃建寧說,目前糖尿病的健保花費僅次於洗腎患者,糖尿病患者人數迅速成長,也間接導致洗腎人口日益增加。根據統計,國內洗腎患者近五成是由糖尿病引起,黃建寧直言,「如果能有效降低糖尿病腎病變罹病率,不但將改善患者生活品質,也可為國家省下醫療資源。」此外,黃建寧指出,糖尿病的心、腎共病容易交互影響,根據研究,慢性腎臟病患罹患心肌梗塞、心衰竭的風險也較未罹患慢性腎病者來得高。《2019台灣糖尿病年鑑》統計區間的2000至2014年間,糖尿病患發生心衰竭人數增加達185%,足見糖尿病心臟相關共病亦不容忽視。失智症則與糖尿病存在「雙向關係」。根據健保資料庫的統計資料,糖尿病患者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是正常人的2.5倍之多。黃建寧指出,低血糖會導致失智症發生,而是失智症患者,則會由於認知能力或記憶力下降,導致血糖波動。黃建寧進一步解釋,大腦運作的能量來源是葡萄糖,故當患者血糖過低時,就會造成大腦神經細胞損傷,進而導致認知功能下降;若血糖過高或波動過大,則會導致腦部微血管病變,同樣會提高中風、失智的風險。此外,胰島素阻抗也是阿茲海默症的原因之一。黃建寧引用一項美國研究,他表示第二型糖尿病和失智症高度相關,而第一型糖尿病的患者,則有高達九成的風險會罹患失智症。根據統計,糖尿病患者死亡原因前五名分別為癌症、糖尿病、心臟病、腦血管疾病與肺炎。黃建寧說,有鑑於共並帶來的複雜性,國際指引中多強調「心、腎風險評估」是重要的治療依據,故糖尿病治療觀念轉變,強調「控糖與保護器官合而為一」,目前國際及國內治療指引皆認為糖化血色素超過7.5就應考慮進階治療,加入保護器官的觀念,減少心血管、洗腎的併發症。高齡人口罹病率過半 超越國際平均台灣將在2025年步入高齡化社會,在民眾壽命延長、老年人口增加的情境下,包含糖尿病在內的慢性疾病盛行率,預估也將隨之上漲。黃建寧表示,目前台灣65歲以上高齡人口共220萬人,罹患糖尿病者就佔了半數;國際糖尿病聯盟(IDF)估計全球長者糖尿病罹病率約三分之一,「可見長者糖尿病問題在台灣更為嚴重。」國健署的健康促進統計年報中,2013年至2016年的統計年間,與2005年至2008年相比,65歲以上長者的糖尿病整體盛行率上升了8.5%;《2018台灣糖尿病年鑑》中則可以看到,2005年的長者糖尿病盛行率為29.6%,到了2014年,已成長至39.9%。「老人家是比較脆弱的族群,很需要我們多去關注。」黃建寧說,在糖尿病的併發症中,腎臟病、糖尿病足等,老年族群的盛行率均高於年輕族群。他表示,一項日本的研究也指出,老年糖尿病患者衰弱症盛行率高於未罹患糖尿病的同齡者3至5倍。此外,黃建寧指出,高齡糖尿病患者常合併失智或認知功能障礙,將會影響後續的自我照護能力,在糖尿病需要終生改變生活型態的前提下,有可能導致患者預後不佳,甚至增加跌倒骨折、或因其他慢性病死亡的機率。最新數據停留3年前 黃建寧:跨部會加速資訊整合根據《2019台灣糖尿病年鑑》,台灣糖尿病每年新增案例約16萬,已超越2021年新生兒人數12萬人。居高不下的盛行率與發生率,讓台灣的糖尿病防治面臨挑戰。黃建寧說,2019年國際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針對各國疾病照護進行評比,其中點出慢性病照護是台灣有待改善、精進的重點;糖尿病照護台灣只拿到44分,遠落後韓國、日本、星國。黃建寧表示,雖然國內在糖尿病防治政策上,已有糖尿病論質支付制度(P4P)以及糖尿病整合照護計畫,加上今年三月上路的「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和「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等,針對糖尿病共同危險因子著手的防治政策,「但這些政策主要仍以疾病管理標準為主,缺乏整體糖尿病健康政策的宏觀、確切目標。」黃建寧直言,要制定更準確、全面性的糖尿病政策,需要仰賴全國性的糖尿病資訊調查系統,及時盤點疾病數據做為政策擬定時之參考。他舉例,當健保投資了一項新藥、新科技用於糖尿病治療、照護,應該要有即時的真實世界數據,了解其成效,才能更有效率,把資源用在刀口上。目前台灣的糖尿病健康資訊彙集,主要仰賴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的《台灣糖尿病年鑑》,然而其最新版本發表於2019年,統計區間只到2014年,黃建寧坦言,「資訊還是不夠新。」他舉以色列為例,該國疾病管制署早在2014年便啟動「國家糖尿病病人追蹤登錄計畫(The National Diabetes Registry) 」,在其國內進行糖尿病患者的健康資訊追蹤,旨在評估該國國內糖尿病發病情形,以規劃衛生服務計畫,預防糖尿病與其併發症發生。黃建寧說,及時資訊系統的建置需要大量資源的挹注,以及跨部會的整合,他建議中央應成立國家級糖尿病辦公室,並訂定追蹤目標,打造更完善的糖尿病防治網絡。漸受國際重視 WHA首公布五大防治目標事實上,糖尿病議題在國際上漸受重視,世界衛生大會(WHA)今年更首次公布針對糖尿病防治的五大明確目標。黃建寧強調,糖尿病的預防,不僅止於一般認知的血糖控制,針對共病、高齡化的風險,亟需更完善的管理政策,由上而下,藉由篩檢、介入、衛教、運動、飲食管理等面向多管齊下,才能真正看到糖尿病的防治成效。黃建寧小檔案學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現職: 中山醫學大學校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教授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 理事長經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總院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 所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 主任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韋麗文、林琮恩音訊剪輯:滾宬瑋腳本規劃:林琮恩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
-
2022-10-10 養生.聰明飲食
100%阿拉比卡一定是比較好的咖啡嗎?專家解析如何喝咖啡才健康
咖啡可以說是現在全世界最受歡迎的嗜好性飲料,本文想以食品科學的角度看看咖啡的豐富世界,首先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以下一些有趣的咖啡統計數字,就會覺得咖啡的世界既深奧又有意思。⚫全世界每天大概喝掉20億杯的咖啡,平均2人喝一杯(我相信很多小孩跟老人不喝咖啡的,所以扣掉這些人之後,成年人平均喝咖啡的數量更高了)。⚫咖啡是世界第一大的農產貿易品,全球生產量達1000萬噸。⚫世界咖啡生產最大的國家是巴西、越南與哥倫比亞(咖啡原產地的非洲國家都沒擠進來)。⚫世界咖啡消費量最大的地區是美國、德國、義大利及日本(都不是咖啡主要的生產地)。⚫每人喝最多咖啡的國家是芬蘭、挪威、丹麥與美國(是不是北歐夜晚特別長,需要咖啡提神?)。咖啡有哪些種?我們喝的咖啡其實不是同一物種,而是屬於茜草科Rubiaceae、咖啡屬Coffea下的幾十種(有人說是上百種)的不同物種。因為咖啡的原生地在衣索比亞一帶,那邊散落了上百種的咖啡野生種,只是大多數都不具商業價值,所以我們現在消費的大多數咖啡,是商業種植而來。物種之分目前咖啡主要主要來自三個種:阿拉比卡(Coffea arabica)、羅布斯塔(Coffea canephora)、賴比瑞亞(Coffea liberica)。⚫阿拉比卡是目前量最大的咖啡,也被宣傳為品質最佳的咖啡,所以現在是市場的主流,價格也最高,產量佔了所有咖啡的65%以上。⚫羅布斯塔據信是源流自阿拉比卡的變種,但是具有強壯、抗病、容易栽種、產量大的優點,但是口感較為苦、重、香氣比較弱、咖啡因較高,所以價格便宜,市場上沒那麼受歡迎,目前產量約占全世界的30%。⚫賴比瑞亞現在很少有人種了,市場上量其實很小,它的豆身大顆、但是滋味平淡,所以不受市場重視,但是據說馬來西亞白咖啡的源流就是用了賴比瑞亞咖啡,才有那特殊的風味。品種之分而因為阿拉比卡全世界大量種植,所以各地人為選育出了很多具有特殊風味、特色的品種,如鐵比卡、波旁、卡度拉、卡度艾、藝妓(geisha)等等,但不管他們有怎樣的特徵、口味差別,都是屬於阿拉比卡的這個物種。因為中文的不精確,或是被人亂用,品種這個名詞常被跟物種弄混。品種應該指的是人類在栽種作物時,刻意選拔出來具有特殊性狀的種類。就像貓有分美國短毛、日本貓、暹羅貓、波斯貓等等,他們具有不同的外表特徵(毛長、體格、個性)等等,但都屬於家貓這個物種,而且可以互相交配產出下一代,只是特徵性狀會因為混種而亂掉了(可能就叫米克斯了)。混種但是以上的物種之間,也會天然或人為出現一些例外的混種,所以阿拉比卡與羅布斯塔有混種出現,這些混種很多繼承羅布斯塔的優點,對於咖啡葉銹病有比較好的抵抗力。這些混種比如說有帝汶混種(Timor Hybrid)、阿拉布斯塔(Arabusta)等等。在學術界的嚴謹說法下,學名的表示方法會是帝汶混種Timor hybrid (Coffea arabica x C. canephora)。不會叫阿拉比卡,也不會叫羅布斯塔。但是Timor hybrid 又陸續與阿拉比卡育種出下一代如卡第摩catimor 薩第摩sarchimor等等,卡第摩在世界上栽培量其實很大,被廣泛接受稱為阿拉比卡豆,但是它也有25%羅布斯塔的血統。所以韋恩其實也很贊同維基百科的分法,端看定義為何,生物學學術上,我認為它是個interhybrid(雜交混種),但是商業上叫它阿拉比卡豆是大家可以接受的。接枝許多園藝學家為了解決抗葉銹病或其他理由,也開發出接枝的技術,這就像台灣比較常見的高接梨技術一樣,比如說將阿拉比卡的枝條接在羅布斯塔的樹身上。但是這樣不會生出阿拉比卡與羅布斯塔的混種,物種還是不變的,之前西雅圖咖啡企圖拿這個理由來解釋混用咖啡豆的不當行為就太牽強了。100%阿拉比卡一定是比較好的咖啡嗎?其實未必,這恐怕是被行銷出來的概念,羅布斯塔也有它強烈的風味,許多義式混合豆也會在配方裡添加若干比例的羅布斯塔豆,提供強烈的基底,所以風味還是看怎麼創意發揮,喜好更是因人而異。喝咖啡對健康的益處喝咖啡到底對健康是好是壞其實一直是個爭論,根據最新的一些研究來說,適量喝咖啡對身體是有好處的,也就是利大於弊。咖啡因為含有許多抗氧化物,還有多酚類以及維生素B2丶B3、 與鎂丶鉀等營養成份,所以對健康有很多益處。韋恩在咖啡的5大健康益處裡,統整喝咖啡有5大好處:喝咖啡有助降低死亡率一項在美國進行非白人族群的研究指出,每天一杯咖啡的人,死亡率可以降低12%。而另一份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上的研究顯示,有喝咖啡的人比不喝咖啡的人死亡率低17%。另一篇對歐洲各國的研究顯示,咖啡愛好者的死亡率比不喝咖啡的人,死亡率明顯較低。詳細有關咖與死亡率的關係,可以參考前文一天一咖啡,死神遠離我。咖啡有助預防糖尿病一項針對48,000人的研究發現,連續喝6年的咖啡可以降低11% 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咖啡有益心血管健康研究指出,喝咖啡的人可以降低11 %發生心臟病的機會,同時也有幫助降低血壓的效果。我在有的研究裡發現,喝無過濾的咖啡(如義式)反而比較會使得膽固醇上升,這點必須注意。 咖啡對肝有保護作用很多研究指出,喝咖啡對脂肪肝丶肝纖維化有預防作用,甚至也可以降低膽結石的發生機會。同時也有助於預防肝癌。咖啡有助於腦部健康2017一項統合研究指出喝咖啡有助於預防憂鬱等狀況,也有助於預防巴金森氏症的發生。咖啡的丙烯醯胺會致癌嗎?不過之前有人提出警告,美國加州宣布要求包含星巴克等的咖啡業者必須標示警語,說明咖啡含有致癌物丙烯醯胺,網路上一時又嘩然。其實韋恩分析喝咖啡不用怕丙烯醯胺,大家每天咖啡喝的量遠遠不及累積丙烯醯胺會造成健康傷害的量,所以一般喝咖啡是不用擔心的。如果要避免咖啡裡丙烯醯胺的危害,還有幾個原則,依據學者研究:⚫重焙咖啡裡的丙烯醯胺低於淺焙咖啡⚫阿拉比卡的丙烯醯胺低於羅布斯塔⚫以其他食物幫助肝臟代謝掉丙烯醯胺,要幫助肝臟代謝掉丙烯醯胺,也可以配個大蒜或是配個藍莓,有助加速代謝速度。咖啡會讓人膽固醇升高?在過去許多研究中發現,喝咖啡確實會造成某些人總膽固醇(尤其是壞的膽固醇 LDL)升高,這對健康當然是不利的因素。經過研究,這主要是咖啡裡含有雙萜咖啡豆醇(diterpenes kahweol)及咖啡醇(cafestol)等增加膽固醇的物質所造成。但是其實不用太擔心,這與咖啡的泡法有關,使用濾紙泡的美式咖啡,會大大降低咖啡醇這類物質的含量,因為濾紙本身會吸附咖啡醇而移除,根據分析結果,使用濾紙泡的咖啡,咖啡醇可以降低為只剩1/30。因此歐洲心臟病學會依據歷時20年的研究結論發表Coffee consumption and mortality from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total mortality: Does the brewing method matter?,以過濾方法例如濾紙去沖咖啡對心血管是最健康的。因為濾紙能夠大大降低這個風險,大家就可以更放心享用咖啡了。咖啡冷泡好還是熱泡好?咖啡的抗氧化物既然這麼好,那要怎麼喝呢?這邊有一些科學數據告訴大家(更詳細分析可以參見前文熱泡的咖啡比冷泡有更多的抗氧化物)。以一篇刊登在Scientific Report的研究告訴我們許多冷泡咖啡的事實,證明之前許多咖啡界或美食界對冷泡咖啡的觀念,其實許多是一種迷思。以下是該研究經過對五種產地(巴西、兩款衣索比亞、哥倫比亞、緬甸、墨西哥)分別進行熱泡與冷泡後再加以分析,所得到的比較結果:⚫pH值(熱泡略低):4款熱泡的pH都比冷泡低⚫酸度(熱泡高):熱泡的可滴定酸都比冷泡多⚫咖啡綠原酸(熱泡高):經過分析,熱泡咖啡含有較高的咖啡綠原酸⚫抗氧化力(熱泡高):經過分析,熱泡咖啡的抗氧化力明顯比較高所以如果是為了喝到更多抗氧化物,建議要熱泡咖啡。但是冷泡咖啡有截然不同的風味,想要變化享用咖啡的方式的話,冷泡咖啡當然也是一種好選擇。喝咖啡容易排便?有許多人有這樣的經驗,喝咖啡以後特別容易有便意?不管拿鐵或是黑咖啡都是。所以與含不含牛奶(拿鐵)無關,尤其是冰咖啡特別明顯。分析文獻來看,應該是咖啡因的效果,因為咖啡因本身可以刺激腸道蠕動的反射作用,也會刺激直腸的便意,尤其在低溫下更為明顯,也無怪乎有這麼多人深有同感。或許這也是早餐大冰奶有同樣跑廁所效應的原因,因為濃紅茶也是高咖啡因含量的(其實茶的咖啡因含量裡,紅茶高於烏龍茶或綠茶)。台灣創新的米麴咖啡,或成頑固便便的殺手所以台灣有家新創生技公司,以最新產品【麴米咖啡】獲選2022年經濟部工業局舉辦的新味食潮獎,勇奪【其他綜合食品】【潔淨高值特別獎】。所謂麴米咖啡是以特殊的發酵米麴工法,將米麴與咖啡做結合,讓咖啡擁有之前都沒有的香味深度。此外,米麴也可加入許多活性酵素,以冷泡的手法泡這個麴米咖啡,喝完確實有肚子的咕嚕感,特別適合有消化不良問題、或是有堅強而頑固便便的人。想要更了解米麴咖啡可以參考前文:台灣創新的米麴咖啡,或成頑固便便的殺手。一天可以喝多少杯的咖啡?咖啡雖然有很多機能性成分,但是因為也含有咖啡因所以必須要適量,這個適合的量可能因人而異,因為有的人可能對咖啡因較敏感,或是也要因咖啡而異,因為濃縮義式咖啡與美式咖啡裡的咖啡因濃度差異是很大的。而且對於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失眠、腸胃疾患等慢性病民眾,過量飲用咖啡將對健康造成影響。所以最近的研究報告建議每天不超過2到3杯。依照現在衛服部的建議,成人每日咖啡因攝取量以300mg(毫克)以下為宜,所以對於咖啡因的標示有法規上的要求。包裝飲料的咖啡因標示對於包裝的含有咖啡因成分之飲料,應於產品外包裝標示咖啡因含量:⚫每100毫升所含咖啡因高於或等於20毫克者,其咖啡因含量標示要以每100毫升實際所含咖啡因含量進行標示。⚫每100毫升所含咖啡因低於20毫克者,其咖啡因含量以「20mg/100mL以下」進行標示。⚫如每100毫升所含咖啡因等於或低於2毫克者,得以低咖啡因標示。現煮咖啡的咖啡因標示而對於現煮咖啡,考慮因為沖泡條件可能變異比較大,以紅黃綠燈標示:⚫紅色代表每杯咖啡因總含量200毫克以上。⚫黃色代表每杯咖啡因總含量100-200毫克。⚫綠色代表每杯咖啡因總含量100毫克以下。台灣的咖啡歷史軼事其實台灣也曾經是日本時代重要的咖啡產地,一棵台東百年咖啡樹,牽起日本與台灣的咖啡情緣裡為大家介紹了,其實台灣種植咖啡的歷史可是超過了一百年,而台灣的咖啡曾經暢銷日本,當年如果沒有世界大戰,台灣可能繼續成為世界上重要的咖啡出口國,而日本知名咖啡品牌 Key Coffee,其實是發跡自台灣的。而二次世界大戰時,台灣因為物資供應日本軍隊吃緊,所以也有做過山寨咖啡的有趣黑歷史!?咖啡替代摻假的黑歷史-台灣也出過土裡長的咖啡,收集到可愛阿嬤回憶當年的山寨咖啡製作歷史!最後我們終於明白了事情的真相,當時候阿嬤們不知道什麼是咖啡,把樹薯粉炒一炒,再研磨後泡熱水後便成為「混濁液體」,顏色像是咖啡。當時代的村莊裡面,誰都沒喝過咖啡,只知道那是杯時髦的飲品;見到那杯阿嬤泡的「茶」,便認為是咖啡。於是一傳十十傳百,最後知道豐田產咖啡豆的日本人也聽聞了,於是請阿嬤他們的「咖啡工廠」將豐田出產的「咖啡豆」製成咖啡,為日本前線吃緊的戰事與緊縮的物資作出貢獻……。資料來源: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咖啡摻假的黑歷史咖啡身為世界上數一數二重要的經濟作物,所以不免有許多人動了摻假偽冒的歪腦筋,畢竟殺頭生意有人做,賠錢生意沒人做。黑心咖啡的歷史恐怕超過了兩百多年,這可是從19世紀就有很多明確記錄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黑心業者與執法者/食品專家幾百年來一直在鬥法,也使得黑心摻假手法層出不窮,讓人嘆為觀止。韋恩分析,摻假偽冒的黑心咖啡主要有以下手法:咖啡摻假的源頭- 菊苣自從1820年代,德國化學家阿庫姆就在倫敦成為食物打假專家的先驅,阿庫姆首先指出,當時倫敦店裡的研磨咖啡粉,很多都摻入了烤過的菊苣粉,菊苣粉用的是菊苣這種植物的根,菊苣的葉子一般是當蔬菜用,而其肥大的根本來沒什麼用,後來黑心商人發現它富含澱粉與醣類,所以烤乾磨碎後,就可以充入研磨咖啡粉裡面增量,而另外想讓顏色更像一點的話,就再加入黑糖來調黑一點。這可能就是有史以來第一種的黑心咖啡配方了。當時英國很多人就在抱怨,來自印度的咖啡根本沒有不摻菊苣粉的。1856年的泰唔士報曾經寫道「我們要咖啡,卻得到菊苣根粉末,我們要菊苣根粉末,卻得到燒焦的胡蘿蔔和馬肝粉。」咖啡摻假的大宗- 穀類根莖澱粉咖啡摻假的獲利實在太高,所以讓咖啡黑心商人們仍前仆後繼,用其他各種東西來摻假,其中最常用的還是各種穀類或是根莖澱粉,比如說小麥、大麥、橡實、杏仁、玉米、蒲公英根等等。德國在一次世界大戰時,因為物資缺乏,還由政府大力推動民眾選用代用咖啡,這個代用咖啡就是用橡實做的,由政府統一配給。咖啡摻假- 豆類與種籽咖啡摻假還有一個派系,就是用各種豆類或種籽,比如說大豆、綠豆、鷹嘴豆、棉籽、羽扇豆籽等等,在美國的南北戰爭期間,大豆做的「假」咖啡就曾經盛行於物資被封鎖的南方陣營。事實上,南方陣營曾經出現過各式各樣的咖啡替代品,而這種「假」咖啡,被統稱為林肯咖啡,因為南方人認為他們得喝這種咖啡都是林肯害的,當時甚至連炒熟的葡萄籽都被用做咖啡替代品之列。大豆(黃豆、黑豆)替代咖啡其實一直源流到現在,因為不含咖啡因,反而受到現代一些消費者的歡迎,當然如果有清楚告訴消費者,那當然不叫摻假了。食物以外的黑心咖啡填充物近年來,越南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咖啡出口國,很多研磨咖啡粉出產自越南。只是之前越南也出現過聳人聽聞的黑心咖啡案件,居然是黑心廠商回收舊電池, 然後打開電池取得裡面的電池芯粉,然後甚至摻上泥土、石粉,再加入劣質咖啡豆中,製成黑心咖啡粉銷往越南各地。該項產品雖然沒有流入台灣的跡象,不過也是嚇到許多人如驚弓之鳥了。結論綜合來說,喝咖啡心情好,喝咖啡聊是非,有有助於社交,對健康也大有益處。只要注意咖啡因攝取不要過量,一天不要喝超過2杯咖啡,其他就放開心好好享受咖啡吧。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2-09-11 醫療.消化系統
嘴乾口臭、容易疲勞跟肝不好有關?破解保肝產品3大迷思
在台灣被稱為「國病」的肝病,一直是民眾在意的疾病。許多民眾只要一聽到能「保肝」,不管是什麼保健產品都願意嘗試,我的門診就有不少病患承認吃過。大家都這麼重視肝臟,但從國健署公布的數據看來,肝癌卻是男女性死因第二,僅次於肺癌,怎麼會這樣? 保肝產品真的保肝嗎? 保肝產品常宣稱能治療口臭、嘴乾口苦、皮膚癢、消除疲勞精神好等功效,以下我們就來分析看看,真的是如此嗎? 1. 消除疲勞:在急性肝炎發作,肝臟細胞大量受損時,確實會引起身體疲倦感,這是因為肝臟負責的合成、轉化、解毒、排泄及儲存的功能出了問題,這時候多半還會合併食慾不振、噁心等情況,嚴重一點時臉色還會蠟黃。然而,一般人的疲勞大都不是肝病引起的,大部分是因為工作時間長、壓力大、睡眠不足、運動量不足、體耐力差所造成,應從調整工作腳步、改變日常生活作息與習慣來改善。 2. 嘴乾口臭:臨床上,幾乎90%的口臭都是口鼻腔的問題,其餘10%與腸胃毛病有關。肝硬化患者嚴重肝昏迷時,可能會出現阿摩尼亞的味道,這是因為肝臟已經沒辦法執行解毒功能,無法代謝氨,使氨經由體循環進入腦部,造成肝昏迷。至於嘴乾口苦或肝火旺,跟肝關係也不大,反而跟口腔疾病、失眠及自律神經失調有關。 3. 皮膚癢:肝病會引起的皮膚癢最常見的原因是黃疸,這常見於嚴重肝硬化或是膽道阻塞的患者。但這種皮膚癢並不會出現疹子,這是因血中含有大量膽汁酸,刺激了皮膚的神經,引起搔癢感。另一種肝病引起的皮膚癢是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屬於自體免疫疾病,通常是手掌及腳掌較癢。許多人都有過敏皮膚癢的症狀,這通常會伴隨起疹,千萬不要直接跟肝病做聯想。 結論是,若出現疲倦、嘴乾口臭、皮膚癢等情況,這時候的肝已經在生病了,該去看醫師找出病因並治療,而不是去藥房買保肝產品吃啊! 既然如此,如何從簡單的觀察,遠離「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呢?由於肝是沉默的器官,初期肝病真的不容易察覺,但若出現倦怠、食慾不振、噁心、皮膚變黃、茶色尿、肚子變大等情況,就要警覺肝可能出問題了! 通常在急性肝炎及嚴重肝硬化時,會因產生腹水看起來有顆大肚子。這種大肚子跟一般脂肪累積的肥胖肚也有差別,可以從觸摸來比較,脂肪累積的大肚子摸起來軟軟的,嚴重肝病引起的大肚子是硬梆梆的,有時腹水還可能造成肚臍鼓起來,這是因肝臟白蛋白製造不夠及門脈高壓所造成,有時還會合併腳腫。 既然初期肝炎沒有明顯症狀,那到底要如何保肝呢?在台灣,急性肝炎有三大原因,病毒性肝炎、藥物與酒精,其中病毒引發的肝炎佔大宗。 因此,愛肝第一步,先去抽血確定自己有沒有B、C型肝炎吧!若是慢性B、C型肝炎,就需要定期抽血及超音波檢查,並評估是否需要抗病毒藥物治療。其次就是不要亂服藥物,有些人吃太多藥物及保肝保健食品,花錢事小,若傷了身反而得不償失,最後當然是不要過度飲酒。我們的肝臟,日以繼夜任勞任怨地為我們工作,一定要好好寶貝它喔! 作者簡介_梁程超 醫師專長:肝膽胃腸疾病、內視鏡檢查及治療、超音波現職: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副院長學歷: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成功大學醫學院醫學士經歷:台大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台大醫院肝膽胃腸科總醫師亞東紀念醫院超音波暨內視鏡中心主任亞東紀念醫院肝膽胃腸科主任台灣消化系及消化系內視鏡專科醫師暨指導醫師部定助理教授健檢報告沒寫的人生故事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係國內唯一命名「健康管理」之健檢醫院,為建立特色及市場區隔,強化健康管理之品牌形象,提供您及家人量身訂作、獨一無二之專屬健康管理服務。http://www.tpehealth.com/延伸閱讀:擺脫身體慢性發炎!美國糖尿病協會:多吃10種食物「抗糖化」,預防糖尿病
-
2022-08-07 養生.聰明飲食
要吃早餐、喝點咖啡 6個飲食小改變就能預防糖尿病
糖尿病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根據國健署統計,全國約有兩百多萬名糖友,且每年以25000名的速度增加。事實上,第二型糖尿病可以及早從飲食上預防,這些方式很簡單,且有相關研究支持其有效性,血糖總在及格邊緣的人,不妨將以下飲食策略納入參考。1.要吃早餐發表在《公共衛生營養(Public Health Nutrition)》上、超過10萬名參與者的一項統合分析,發現與經常吃早餐的人相比,不吃早餐的人罹患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增加15%到21%。當然,早餐的內容很重要,並不是有吃就好。為了控制體重、調節血糖,美國營養師Cynthia Sass建議,最佳的營養組合包含:蔬菜、瘦肉蛋白、優質脂肪和少量健康的碳水化合物,香草以及香料。例如,生菜沙拉、酪梨、蛋、新鮮水果,就是理想的組合。2.喝點咖啡一項分析型研究,評估了包括100萬名參與者、28項相關研究,發現與不喝咖啡的人相比,每天喝六杯咖啡的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降低了33%。無論喝的是一般咖啡或低因咖啡都不影響結果,且在美國、歐洲和亞洲的男性與女性身上,都看到同樣的效果。為什麼咖啡有保護作用?科學家認為與其天然成分有關,例如鎂和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又稱咖啡單寧酸),在動物研究中,已證實可降低血糖水平。不過,Cynthia建議,目前一天沒喝到六杯咖啡的人,並不需要特別增加攝取量。她也建議,為提高咖啡的益處,不妨添加植物奶,如杏仁奶和椰子奶,以及少許肉桂粉,一些研究指出,肉桂粉可能有助調節血糖,並降低膽固醇。3.攝取含鎂的食物很多人沒有從食物中獲取足夠的鎂,它對心臟、肌肉和免疫功能很重要。此外,鎂也與第二型糖尿病有關,研究顯示,每天鎂的攝取量每增加100毫克,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就降低15%。這個量相當於四杯煮熟的燕麥片、一杯豆類;四分之一杯堅果、二分之一杯煮熟的菠菜,或三根香蕉。其他富含鎂的食物還包含酪梨、甜菜、全穀物(如糙米、蕎麥、藜麥和小米)、豆類、乾無花果、李子、木瓜、種子(如南瓜、芝麻和葵花子),以及黑巧克力。4.地中海飲食地中海飲食對人體有多種健康益處,根據發表在《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的研究,地中海飲食對預防第二型糖尿病也有效果。在此研究中,心血管風險高的男女被隨機分配到三種類型的飲食,一組是地中海飲食,輔以特級初榨橄欖油補充;一組是地中海飲食,輔以堅果補充;一組是低脂肪飲食。研究期間,低脂飲食組被診斷出第二型糖尿病的人最多,有101個新發病例;堅果組有92人;特級初榨橄欖油組有80人。要獲得地中海飲食的好處,務必堅持以下幾項原則: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多於飽和脂肪的比例(橄欖油多於奶油)、大量的蔬菜水果、全穀物、豆類,適量攝入紅酒與乳製品,適量的魚、最少量的紅肉。5.吃綠色蔬菜營養師總是耳提面命要多吃蔬菜,其中綠色蔬菜對預防糖尿病可提供更多保護。《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天多吃一杯半的綠色蔬菜,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可降低14%。6.適量飲酒這可能跟你想的不太一樣,發表在《糖尿病照護(Diabetes Care)》的一項分析研究,科學家發現,與研究中不喝酒的人相比,每天喝1.6杯酒的女性和每天喝1.8杯酒的男性,患糖尿病的風險分別降低了40%和13%。另一方面,大量飲酒(女性每天3.6杯,男性每天4.4杯)則與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增加有關。營養師認為,如果本來就不喝酒的人,不必因此而飲酒;而平時就有喝酒習慣的人,將飲酒量控制在恰當範圍,可能有利健康。資料來源/Health.com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2-07-22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高血壓「罹病順序」與心血管疾病有關!先有這病風險高2.5倍
糖尿病跟高血壓都會造成心血管疾病,若不幸兩者同時有會增加風險嗎?罹病順序也會有影響嗎?今年台北榮總研究團隊最新發現,若患者同時有第2型糖尿病合併高血壓,無論何者先發生,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都會提升。台北榮民總醫院內分泌與新陳代謝科主任胡啟民,帶領研究團隊分析台灣人罹患第2型糖尿病或高血壓得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發現無論第2型糖尿病或高血壓何者先發生,日後併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皆會升高,此重大研究成果已最新發表於2022年國際期刊《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先高血壓再糖尿病,風險最高 研究團隊發現,只要是同時有糖尿病與高血壓的患者,無論疾病出現順序,在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皆比單純只有高血壓或糖尿病者為高。而單純只有糖尿病者,其心血管風險要比單純高血壓者為低。 但糖尿病患者若後續出現高血壓,其心血管疾病風險會增加2.2倍,而先得高血壓再出現糖尿病之患者,後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有2.5倍為多;兩者相差約1.2倍。 胡啟民指出,心血管疾病為全球主要死因,除了減損平均餘命外,亦是醫療資源的重大負擔。糖尿病與高血壓,皆為動脈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風險因子,在台灣大約有4分之1的第2型糖尿病患者死於心血管疾病,若能避免第2型糖尿病患者併發高血壓,將有助心血管疾病預防。6件事預防糖尿病併發高血壓 胡啟民提醒第2型糖尿病病患做好「6件事」保持健康生活:均衡飲食、控制體重、適度運動、戒除菸酒、常量血壓,以及規律回診用藥等,皆可提供糖尿病病人更全面的心血管保護。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比較圖【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58175.html】
-
2022-03-31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減重5公斤就能逆轉糖尿病!醫教4招燃燒內臟脂肪
降低內臟脂肪,跟治療或預防糖尿病,其實根本就是同一件事!金鶯診所體重管理主治醫師蕭捷健在FB粉絲專頁表示,以往認為糖尿病是由於長期高血糖造成胰島細胞的損傷,但在2020發表的一篇文獻指出:「脂肪對胰臟是有毒性的,逆轉糖尿病的關鍵就在於減少肝臟和胰腺內的脂肪。」「胰島細胞」其實是被肥死的「許多人在減重前抽血檢查,常意外發現有糖尿病的問題,有些人甚至空腹血糖超過300,糖化血色素超過10,必須開始服用糖尿病的藥物。」蕭捷健表示,根據2018年就有研究指出:體重減少0~5公斤,有7%逆轉糖尿病體重減少5~10公斤,有34%逆轉糖尿病體重減少10~15公斤,有57%逆轉糖尿病 體重減少>15公斤,有86%逆轉糖尿病 蕭捷健也發現,體重下降之後,的確有不少人就再也不需要吃糖尿病的藥物了。所謂減重,其實就是把自己當成糖尿病的病人,若用一句話解釋糖尿病,他說:「人體就像是手機,因為你一直在充電(吃),最後就把電池充壞了。」我們是怎麼把這顆電池搞壞的呢?蕭捷健說明,脂肪肝(肝臟)和糖尿病(胰臟),是2個惡性循環的轉輪,一路把我們帶往不可逆的糖尿病併發症、和重度脂肪肝導致的肝硬化。由於肝臟受損後,處理脂肪微粒的功能會出問題,血管中產生更多的VLDL微粒膽固醇,導致血栓和中風。第1圈:肝臟循環1. 過多熱量攝取我們吃了碳水化合物,這些醣類必須在肝臟或肌肉裡轉換成肝醣儲存起來,稱為肝醣,這個過程需要胰島素的作用。肝糖的儲存空間是有限量的,肝臟的肝糖儲存量大約為300~400卡,肌肉的肝糖儲存量因人而異,可多達1,200卡以上,看你肌肉多不多。2. 肝臟脂肪增加肝糖儲存空間滿了之後,吃下去的碳水化合物沒地方擺,只好變成脂肪儲存起來,在肝臟就形成了脂肪肝。碳水轉換成脂肪儲存比較費力,需要胰島細胞更用力地分泌胰島素。3. 胰島素阻抗:胰島素無法降低血糖肝臟塞滿了脂肪後,會感到憤怒:「你再塞我就要壞掉了!」於是開始對胰島素的指令已讀不回,血液中有更多的葡萄糖無法轉換成脂肪儲存。4. 胰島素分泌增加胰臟只好加班分泌更多胰島素,強行把葡萄糖變成三酸甘油脂,於是血液裡有更多的VLDL極低密度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脂肪肝越來越嚴重。第2圈:胰臟循環1. 胰島脂肪過多由於血液裡有過多的三酸甘油脂,這些脂肪對胰腺是有毒性的,脂肪會造成胰島細胞去分化。研究發現,有些人在胰腺脂肪含量超過5%的時候,就患有2型糖尿病了。2. 胰島素反應變差餐後的血糖降不下來,導致更高的血糖,和更多的血脂肪。初期胰島細胞還能代償,當胰島脂肪累積到一個程度,胰島細胞就被肥死了,這也就是糖尿病的開始。3. 高血糖糖尿病高血糖, 甚至糖尿病,導致脂肪肝的情況更嚴重。4招改善脂肪肝,逆轉糖尿病回到源頭,最重要的第1步,就是解決碳水化合物攝取過多、肝醣滿載的問題。吃下去的澱粉都變成肝糖儲存起來,不要滿出來變成油脂,內臟脂肪就會開始變少,還沒被肥死的胰島細胞也會慢慢復活,胰島素的功能也會回復。已經有糖尿病的人,可能胰島素阻抗相當嚴重,肝糖明明還有空間,卻怎麼都存不進去,這種情況,就要使用藥物治療了。蕭捷健建議,可透過以下方法逆轉糖尿病:1. 充電80%就好為了肝臟的胰島素阻抗,每個人能吃的澱粉量,根據肝糖的儲存量,有一定的額度。糖尿病的病人,最好在有監控的情況下減糖。突然完全不吃澱粉,3餐藥物繼續使用,可能會導致低血糖或酮酸中毒。可以先把米飯切換成低GI的澱粉,例如綠豆,地瓜,糙米等,再開始減量,可能一天400到600卡左右的澱粉就好。當你不把肝糖的儲存空間都填滿(電池不要充飽電),內臟脂肪就會開始燃燒。順帶一提,果糖和酒精會直接在肝臟變成脂肪儲存,就像是給二重轉輪上油一樣(真的是油啊)。2. 夠長的空腹時間不管吃什麼東西,都會導致胰島素的分泌,就算吃肉也一樣。 要讓胰臟有時間休息, 建議一天至少可以空腹12~16個小時,但也不需要空腹過長的時間,以免影響到蛋白質的吸收。3. 改善肌肉的胰島素阻抗講白話,就是要運動。不管是重訓或有氧都能提昇肌肉使用肝糖的能力,而運動要像約會一樣,找一個做完還想要下一次再做的運動就可以了。蕭捷健強調肌力訓練的好處,除了增加胰島素敏感度,還能改善肌少症肥胖的問題,日後肝糖儲存空間增加,可吃更多澱粉也不變胖。4. 吃太多油脂也會糖尿病很多人都覺得吃澱粉會胖,不知為何就覺得吃肥肉不會胖。事實上,肥肉在腸道消化分解到最後,會成為脂肪酸在小腸吸收,最後運送到肝臟合成三酸甘油酯。 吃太多澱粉,超過肝糖的儲存量, 這些葡萄糖會被轉化成脂肪; 但是吃下去的脂肪,就是脂肪。 就算進行生酮飲食,狂吃肥肉吃到飽,也會造成胰臟細胞的脂肪中毒,造成糖尿病和三高。飲食,還是要盡量以蔬菜,瘦蛋白,抗發炎的油脂為主。已經有脂肪肝和糖尿病的人,要逆轉這些問題,需要不少的時間和努力。蕭捷健提醒,「我們投資了不少時間在自己的事業上,但卻不願意花相應的時間在自己的健康上, 等到發現問題這麼嚴重, 反而要花更多的心力和金錢去找回健康,不是很不划算嗎? 」【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減重5公斤就能逆轉糖尿病!醫教4招「燃燒內臟脂肪」】
-
2022-03-14 養生.運動健身
「健走」很健康,為何專家卻說無法鍛鍊雙腳?日本國家級體能訓練師解析「腳衰退」的原因
為什麼腳會衰退為什麼腳的肌肉量比手臂軀幹等部位更容易掉呢?原因在於下半身匯集了強而有力的必要大肌群,以便在移動時支撐自己的體重。「既然是強而有力的大肌群,應該不容易衰退吧?」想必讀者們會有這樣的疑問。接下來將為各位進一步說明。為了使肌肉變強壯,必須施加一定以上的負荷。這在專業上稱作超負荷原則,也就是需要相應的大負荷才能鍛鍊出強壯的大肌肉。肌力基本上與肌肉的截面積成正比,不過大腿顯然比手臂強壯,要維持肌肉量勢必得施加大負荷。讓我們試著回顧自己的日常生活。您平常對腳施加了多少負荷呢?首先是通勤。想必不少居住在外縣市的人都是開車通勤吧。當然,開車對腳幾乎造成不了任何負荷。住在車站附近搭電車通勤,卻在車廂內盡量找位子坐,這種人的腳也沒承受多少負荷。最近公司企業紛紛鼓勵居家上班,想必有些人只在特定的日子才外出通勤吧。居家上班當然無法為腳帶來負荷。工作又如何呢?以居家上班為主,或是以開車為業的人,工作時雙腳不太可能承受必要的負荷。在「前言」中也提到過,現今社會十分便利。不僅可以在網路上購物,掃地也能交給掃地機器人處理。以前的人看了,或許會覺得這簡直是夢幻般的生活,不過相對來說,為腳帶來負荷的機會也減少了。過著仰賴便利性的生活時,運動量到底有多低呢?我請二十多歲的男性友人計算一週的行走步數。他從事製造業,獨自住在東京都內的套房。沒有運動經驗,興趣是打電玩。一週後看了數據,我嚇了一跳。每天的平均步數才區區兩百步。於是我向他進一步詢問,了解如何走這麼少步過活。由於職業類型可以居家上班,平日他都是在家工作。下床走到工作桌只有一步的距離。去廁所是四步。耗費最多步數的是用餐時間。而且三餐都是叫外送,走到玄關只要十幾步。週末則是埋首於電玩之中,購物都在網路上解決,甚至不用去提款機領錢。所以他幾乎不用外出也能過活。雖然他還年輕,平時卻經常抱怨肩膀僵硬,腰痛膝蓋痛。如果是這種運動量就可以理解了。學生時代還有體育課和通學確保最低限度的活動量,一旦少了這最低限度的活動量,肌肉量自然會急速減少。這絕不是一個極端的例子。活在便利的社會中,極有可能在不知不覺間導致身體衰退。尤其是腳,若是不特意抽空訓練,很容易就衰退了。光靠健走是沒辦法練腳的健走是對身體十分有益的運動。2020年外出自肅期間也是普遍鼓勵到屋外健走或跑步,由此可見健走的好處。只是單純走路的話,不用專家教也能做。除非患有骨科方面的疾病,不然長時間持續下去也沒問題。而且負荷不像跑步那麼重,是適合沒有運動經驗或長年疏於運動者的入門運動。加上無須呼朋引伴,又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可輕鬆融入生活之中。這些都是健走的魅力所在。以略喘的速度健走還具有燃燒脂肪的效果。起初只有五分鐘、十分鐘也無所謂。只要開始健走,便能實際體驗活動身體的暢快。不僅身體慢慢變得越來越靈活,體力也會隨之提升。那麼健走能否充分鍛鍊雙腳呢?很遺憾,答案是否定的。如同前述,屁股大腿等下半身的肌肉十分強壯,需要高強度的負荷才能達到鍛鍊的目的。肌肉量嚴重衰退的人,剛開始是有可能長些肌肉,然而健走的負荷並不足以有效增加下半身的肌肉量。要增加某個部位的肌肉量,最少需施加該部位感到稍微吃力的負荷,可輕鬆完成的運動是不夠的。例如有人每天帶著裝有兩公斤物品的手提包通勤,這種人拿著五百克的啞鈴訓練就幾乎沒有效果。若您已經養成健走習慣,請務必繼續保持下去,同時也要記得光靠健走並不能增加腳的肌肉量。如果想讓健走達成鍛鍊的效果,最好在健走路線中加入天橋等有階梯的地方。書籍介紹書名:一輩子受用的腳部健護指南:打造抗老勇腳,幾歲開始都來得及!預防糖尿病、失智症、腰痛、免疫失調,下半身鍛鍊才是關鍵!作者:中野.詹姆士.修一 出版社:臺灣商務 出版日期:2022/03/01作者簡介/中野.詹姆士.修一(Nakano James Shuichi)日本首席體能訓練師、美國運動醫學學會認證運動生理碩士(ACSM/EP-C),PTI認證專業體能訓練師,運動動機CLUB100最高技術負責人。1971年生於日本長野縣的他,是國家級的知名體能訓練師,透過加強選手體能來提高運動成績,同時也幫助預防受傷,並應對運動障礙症候群及與生活習慣病。包括桌球國手福原愛和2012倫敦奧運羽球女雙亞軍藤垣組合在內,都曾是他的指導對象。延伸閱讀: 多喝水不會軟化大便、多運動不會讓便祕改善...關於便祕你一直搞錯的幾件事
-
2022-02-08 養生.聰明飲食
蛋、酪梨、魚類都上榜!美CDC建議吃10種食物控制血糖防糖尿病
你知道嗎?想預防糖尿病,飲食其實非常重要,根據Healthline的報導指出,糖尿病主要目標為控制血糖以及預防併發症,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須慎選食物。根據美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數據指出,有大約1億的美國成年人罹患糖尿病,或處於糖尿病前期階段。由於糖尿病會導致其他嚴重併發症,例如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和神經系統等問題,因此對糖尿病患者而言,飲食非常重要,以下10種食物有助於控制血糖:1.富含優良脂肪的魚類:包括鮭魚、沙丁魚、鯡魚和鯖魚等魚類,都含有omega-3脂肪酸、DHA和EPA,可減少發炎並保護血管內皮細胞,有益於心臟健康,研究指出吃富含優良脂肪的魚有助於調節血糖。2.酪梨:研究顯示這種熱帶水果富含健康的不飽和脂肪,不僅有助於降低膽固醇,還有穩定血糖的功效。在沙拉或三明治上,放上美味的酪梨片是不錯的選擇。3.核桃:堅果是攝取omega-3脂肪酸的優良來源,有助於穩定血糖。2018年發表的1項研究發現,在過去24小時內吃過核桃的參與者,與沒有吃堅果的人相比,罹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少了一半。生吃或將核桃烤過後再吃,都是完美的隨身零食。4.蘋果醋:醋是一種古老的滋補品,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的說法,蘋果醋對於改善胰島素阻抗或第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反應,有顯著作用。建議將蘋果醋當作沙拉醬或作為滋補品來食用,也可以在吃早餐30分鐘前喝1到2湯匙用水稀釋過的蘋果醋。5.肉桂:發表在美國糖尿病協會《糖尿病護理期刊》上的1項研究發現,每天食用肉桂的第2型糖尿病患者,三酸甘油酯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以及總膽固醇皆同時降低。由於第2型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是健康者的2倍甚至更多,因此這些指數的下降,對第2型糖尿病患者來說有很大的幫助。在日常飲食之中,也能在希臘優格、早餐燕麥或冰沙上撒上肉桂。6.綠色蔬菜:綠色蔬菜的熱量較低,容易消化吸收、碳水化合物含量低,因此對於血糖數值不會造成顯著的影響。菠菜、羽衣甘藍和其他綠色蔬菜的維生素C含量很高,許多醣尿病患者往往缺乏維生素C,建議適量補充綠色蔬菜。7.蛋:2019年的1項研究發現,早餐吃雞蛋等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有助於糖尿病患者全天的血糖控制。最近的研究推翻了吃雞蛋會導致心臟病的舊假設,新的研究表明,每周吃6到12個雞蛋的飲食模式,並不會增加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臟病的風險。8.奇亞籽:根據Healthline的報導指出,奇亞籽是糖尿病患者的絕佳食物,因為它們的纖維含量非常高,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極低,可以透過奇亞籽中的黏性纖維,減緩食物通過腸道時的消化速度,來達到降低血糖的目的。9.豆類:價格平實、營養豐富且超級健康的豆類,可以幫助預防和控制糖尿病。豆類的升糖指數很低,這使它們成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選擇。臨床也證明豆類可以改善第2型糖尿病患者的體重、空腹血糖和心血管危險等因素。10.希臘優格:一項針對超過10萬名參與者的所進行的長期研究發現,每天飲用6至8盎司的希臘優格,能夠使罹患第2型糖尿病風險降低18%。(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愛吃麵包、土司、烏龍麵小心糖尿病! 專家曝飲食「犯1忌」所致 ·「糖尿病第一個症狀」非多吃、多喝、多尿! 醫示警:每4位病人2至3位都中
-
2022-02-01 養生.聰明飲食
長壽的基本條件是不生病 免疫權威醫師教你怎麼吃防癌、防糖尿病
食品金字塔內的食物,皆具有防癌功效大蒜位於計畫性食品金字塔頂端的食材,氣味成分異蒜胺酸具有抗氧化及解毒作用。紅蘿蔔紅蘿蔔的色素成分β-胡蘿蔔素具有超強抗氧化力,是維持皮膚與黏膜健康的最佳幫手。洋蔥含有抗氧化成分異蒜胺酸與異硫氰酸酯,並富含寡醣,可促進腸內益菌生長。高麗菜富含異硫氰酸酯,具有超強防癌效果。高麗菜煮成湯之後,體積會變小,反而可以吃更多。生薑生薑可以溫暖身體,幫助維持最適體溫,活化免疫細胞。番茄番茄的紅色來自茄紅素,這是一種具有超強抗氧化作用的植化素,和油脂一起攝取可以提升吸收率。長壽的基本條件是不生病。為了達到這一點,飲食習慣相當重要。下圖是由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發表的「計畫性食品金字塔」。癌症如今已成為十分普遍的疾病,曾有統計指出,兩人之中就有一人罹癌,列入計畫性食品金字塔的食材,都是具有防癌功效的食物。這些食物的共通點就是,它們都含有「植化素」(植物化學成分)。植化素是多酚與類胡蘿蔔素的總稱,是植物性食物擁有的機能性成分,超強抗氧化力可以抑制在體內作亂的活性氧。另一項關鍵是「食物纖維」。充分攝取食物纖維可以完全排出體內的老廢物質,重整腸內細菌的平衡,讓好菌居於優勢,提升免疫力。此外,食物纖維也有助於避免血糖值和膽固醇上升。食物纖維分成不溶性和水溶性,煮成湯後可充分攝取水溶性食物纖維,毫不浪費。腸道健康後,也能改善糖尿病及肥胖納豆除了食物纖維之外,也富含納豆激酶等淨化血液的健康成分。海藻含有大量的褐藻醣膠與海藻酸等水溶性食物纖維,同時也富含各種礦物質。山藥特點是含有澱粉酶,具滋養強壯之效。特有的黏液成分也有助於抑制糖分吸收。菇類所有菇類都富含食物纖維,含有大量β- 葡聚糖等,有助於提升免疫力的健康成分。秋葵帶有黏液的食材也富含水溶性食物纖維,秋葵含有大量β- 胡蘿蔔素,具有超強抗氧化作用。酪梨除了食物纖維,還富含有助降低腦中風、心肌梗塞發作風險的葉酸,及抗氧化成分維他命E。食物纖維有助於增加維持腸道健康的「短鏈脂肪酸」。當腸內細菌分解發酵食物纖維,就會生成短鏈脂肪酸。這項物質不只能促進腸內細菌增生,修復腸黏膜,還能被腸壁吸收,進入血液,阻止脂肪進入細胞。總而言之,短鏈脂肪酸可發揮預防肥胖的效果,還可生成腸泌素,促進胰島素分泌,有效預防糖尿病。也就是說,只要充分攝取食物纖維,就能產生上述好處。※ 本文摘自《免疫權威醫師每天都喝的抗病蔬菜湯:5種食材就能做!每天一碗,喝出最強免疫力》。《免疫權威醫師每天都喝的抗病蔬菜湯:5種食材就能做!每天一碗,喝出最強免疫力》作者:藤田紘一郎 譯者:游韻馨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30
-
2022-01-24 新聞.元氣新聞
戰勝糖尿病 從健康生活開始
「我騎我助,偏鄉學童營養補充」 終結肥胖與貧窮的惡性循環「治療糖尿病不单是靠使用藥物就好,它廣泛地牽涉到個人健康習慣、生活型態,健康的生活方式、充足的運動跟均衡飲食,才是戰勝糖尿病及其他嚴重慢性病的關鍵。」來自丹麥的知名製藥公司、台灣諾和諾德藥品股份有限公司的的總經理施伯菲再三強調這個原則。於2021年12月12日,為紀念胰島素一百週年,台灣諾和諾德發起「我騎我助,偏鄉學童營養補充」活動,就在倡議上述這個的理念。施伯菲邀請公司內部同仁和眷屬參加騎行,透過眾人累積的總里程來達到捐款目標。雖然一路上遇到風雨攪局,參加者們還是堅持騎完全程,最後達成30萬元捐款目標給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幫助食物銀行持續執行「偏鄉教室的營養補充包」計畫,提供偏鄉學子營養充足均衡的點心。預防糖尿病,最好從避免肥胖、過重著手。許多民眾可能知道糖尿病和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肥胖高度相關,因此如果要預防糖尿病,從「避免肥胖、過重著手」會是有效的做法。台灣人體重過重、肥胖人口比率多年來在亞洲榜上有名。當施伯菲將這個數據回報給丹麥總部時,都沒人願意相信他,「我們真的相當訝異,因為我們看到走在街上的台灣人看起來都很瘦啊!」但後來施伯菲了解到,台灣的肥胖情況和歐美不同,有很多人是「胖在裡面」,即內臟脂肪過高。他表示,現代人的生活本來就已經少勞動、久坐辦公室,加上人們喜愛攝取高熱量食物(特別是台灣又是美食王國),三高就這樣累積起來,糖尿病也成為國人常見的慢性病。缺乏「好食物」,肥胖與貧窮和物資缺乏高度相關。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刻板印象中常認為肥胖多是「有錢人的疾病」,因為愛吃美食、攝取熱量過多、勞動工作較少,所以才會發胖。然而事實上,肥胖其實與貧窮和物資缺乏高度相關。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粗估,全世界有四分之一人口難以取得安全、營養的食物 ,且他們大部份分布在中低收入國家;除此之外,超重和肥胖現象在所有區域持續增加,尤其發生在學齡兒童和成人中1。原因有很多,包括營養均衡、新鮮的食材較為昂貴,貧窮者負擔不起,為了掙錢養活自己,可能也沒有餘裕跟時間烹調;但垃圾食物、速食、使用大量人工添加物的「工業食物」則便宜得多且容易取得,進而成為他們主要攝取的食物,加上缺乏對飲食與健康的正確知識,肥胖和糖尿病因此隨之而生,成為「貧窮病」。預防重於治療,從小建立良好飲食觀念。因此,針對一般族群如何避免糖尿病,施伯菲的觀念是預防重於治療。他認為人若在小時候就建立良好的飲食觀念與生活習慣,讓身心常保平衡,便能降低日後罹患糖尿病的風險,不需要靠藥物便能維持一副好的身體跟生活品質。「我自己也是這樣教小孩的。我們住在陽明山,所以常常去健走,或在大台北地區到處騎單車。台灣跟北歐一樣都是海島環境,有很多戶外活動可以從事,我覺得這是台灣的優勢。」施伯菲説。透過與食物銀行合作,滿足偏鄉兒童營養需求。而對於較難取得新鮮、營養食物的族群,如偏遠地區的居民,諾和諾德則想到可以和食物銀行合作,透過食物銀行作為「重新分配食物資源」的平台協助,讓偏鄉居民能較容易取得好食物、好食材,攝食更營養均衡、降低他們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同時避免都會區因食物過剩所產生的浪費。像這次接受食物銀行營養補充包計畫之一的新北市貢寮區和美國小,就特別重視建立學生的飲食和運動習慣。校長張麗秋指出,學校會跟家庭一起聯手合作,提供學生足夠的營養。由於和美國小位於鼻頭角和三貂角之間、位置偏遠,雖然家家戶戶容易取得漁獲,但肉類、蔬菜類都得等假日時前往瑞芳、澳底等地才能購買。因此學校請家長早上盡量幫小朋友準備夠豐盛的早餐,晚餐則烹煮魚類、海鮮等優質蛋白質;至於肉類、蔬菜類等營養,則靠學校的自立廚房供應,於午餐時間補充。另外,學生在校活動量大、容易肚子餓,因此學校跟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合作,由食物銀行定期定量供應學生在校點心,補充活動後的營養需求。台灣全民食物銀行秘書長劉露霞說,「偏鄉教室的營養補充包」計畫自2016年開始執行,根據台灣營養基金會建議,針對六大類食物中不易取得的「牛奶、堅果種子類」為主要,並搭配營養強化地早餐穀片,避免供應營養密度低的「空熱量」食品,提供包含「牛奶、堅果、早餐穀片」的「營養補充包」給偏鄉學子,和美國小正是他們的合作對象之一。此外,食物銀行也規劃一系列寓教於樂的飲食素養課程,培養學生正確的飲食觀念。
-
2021-12-08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營養素不足,造成夜不能眠! 醫師教你三種失眠情況該怎麼吃、12種有助於睡眠的營養素
近年來,許多人因為工作、人際關係、感情壓力過大,使得交感神經長期處於過度活躍的狀態,導致「眾人皆睡我獨醒」的失眠情況。失眠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文明病」。適當睡眠與休息是人體最重要的修復機制,長期睡眠不足,將引起其他慢性或是精神疾病的導火線,所以失眠問題不能等閒視之,一旦發現有失眠、睡不好的症狀,就得積極解決。一般人都以為失眠是神經、壓力或是疾病造成的結果,而在眾多原因中,身體內的營養元素往往最容易被忽略。營養素不足,造成夜不能眠現在營養補充品廣泛使用於醫療,分子矯正精神醫學(Orthomolecular psychiatry)遵循「菲佛定律」:「對於每一種對患者有益的藥物,都有一種天然物質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在營養學領域中,希望能夠透過食物和天然的營養素,針對在臨床醫師診斷過後,確認不需要藥物治療的亞健康族群,或者是需要額外補充缺乏營養的族群,像是長期喝酒、年長、懷孕期或哺乳期的婦女,輔助藥物治療,進而減少藥物使用量,或是藥物使用時間長度。透過支持飲食中攝取不足的營養素,可以提供合成睡眠激素的原料,來放鬆情緒、紓緩肌肉緊繃、改善神經修復、提高副交感神經活性、支持內分泌正常抗壓調節能力,進而幫助縮短入睡時間、加深睡眠品質,改善早晨精神體力。越來越多的醫學證據表明,充足的營養攝取對睡眠很重要,如果缺乏關鍵營養素,如胺基酸、鈣、鎂和維生素B群、抗氧化維生素、植化素等等,都會與睡眠問題有關。透過功能醫學檢測,可以評估每個人失眠的根本原因和缺乏的細胞營養素,才能夠針對個人情況,設計適合的飲食和營養補充計劃,真正達到改善體質和營養狀態的目標。【延伸閱讀:越睡越累,竟是肥胖惹的禍! 醫師教你「睡眠呼吸中止症」該如何改善】營養充足就好睡,睡一個好覺!俗話說:「缺什麼,就補什麼。」某些有助於睡眠的營養素,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就需要從外界獲取,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瞭解一下哪些營養素,可以讓我們睡一個好覺!◆ 色胺酸色胺酸(Tryptophan)為二十種人體所需的胺基酸之一,同時也是人體不能合成的「必需胺基酸」,因此須從食物中攝取,例如小米、牛奶、豆類等食物,就富含色胺酸,因此也被視為「天然安眠藥」,也是大腦製造血清素的原料。血清素(Serotonin)經常被稱為「快樂荷爾蒙」,百分之九十的血清素會在腸道黏膜中產生,刺激腸道運動,少量則是在中樞神經系統生成,與人的情緒、睡眠、壓力和食慾調節有關。血清素若充足,就能讓人放鬆、心情愉悅,並且紓緩神經活動引發睡意,透過和腎上腺素及多巴胺的交互作用,增強情緒平衡,同時也有放鬆、助眠及抗憂鬱的作用,另外也能調節飽足感及痛覺。色胺酸能促使腦神經細胞分泌5– 羥色胺酸(5-Hydroxytryptophan),在維生素B6的催化下合成血清素,再經由甲基化和維生素D的調控,在夜間合成褪黑激素。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營養素都會參與,包括維生素B群、維生素C、鋅、鎂等等營養素,都是可以幫助色胺酸轉換為褪黑激素的輔酶。「睡前就喝一杯牛奶吧!」到了晚上,因為過度亢奮而不能入眠的人,這個時候可以喝下一杯溫牛奶,也有助於睡眠喔!◆ B群維生素B1、B2、B6一起作用,可以在大腦中幫助合成血清素。B群是我們最常缺乏的維生素之一,在治療疾病、預防疾病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失眠。除此之外,維生素B6還能維持神經健康和情緒穩定,消除過度焦慮;維生素B3(菸鹼酸)可以延長睡眠時間,減少失眠患者在夜間醒來的次數;而維生素B12則有助於維持神經系統健康、消除煩躁和不安,幫助睡眠。另外,葉酸是色胺酸轉為血清素過程中,甲基化反應的必要營養素。◆ 茶胺酸一提到茶,就會聯想到「咖啡因」,從而認為是提神的營養素。其實,茶胺酸是茶葉中特有的胺基酸,存在於紅茶、綠茶、抹茶中,可促進神經釋放多巴胺和GABA等神經傳導物質,能助眠、減緩焦慮,被稱為是「放鬆胺基酸」。研究顯示,補充茶胺酸能增加大腦的α 波的活性,而α 波是促進放鬆的腦電波。在茶類中,以綠茶的茶胺酸含量最高。不過綠茶中也含有咖啡因,因此過量喝綠茶也可能干擾夜間的睡眠品質!若有睡眠困擾,或本身對於咖啡飲敏感者,建議傍晚過後勿喝綠茶或其他茶類,或者選擇含有茶胺酸的綠茶萃取營養補充品。◆ γ–氨基丁酸(γ–GABA)腦部自行產生的抑制性神經傳遞物質,也存在於各種食物中,特別是在發酵食物中,能改善睡眠,調節自律神經(活化副交感神經系統)、減緩緊張、減少壓力、提高表現力。此外還能促進生長荷爾蒙分泌、使骨骼肌肉的增強、提高免疫力,對高血壓有緩解作用。然而,飲食攝取的GABA,無法穿透過血腦障壁,所以如果需要外源性補充要選擇有特殊專利的GABA原料使用。◆ 聖約翰草聖約翰草,又叫「貫葉金絲桃」,在歐洲使用歷史悠久的草藥,主要用來調節情緒障礙,像是焦慮、憂鬱、更年期或季節性情緒失調,同時也能夠提高夜間褪黑激素,調整晝夜節律,改善睡眠。◆ γ–榖維素γ–穀維素主要存在胚芽、糙米的米糠中。研究發現,飲食攝取或是外源性補充可以提升副交感活性,改善睡眠品質、更年期的情緒不穩,以及幫助放鬆,適合調整自律神經失調的情況。◆ 西番蓮對抗失眠與頭痛效果極佳的「天然鎮定劑」,含有豐富的類黃酮與生物鹼,用於紓緩壓力、改善失眠、鎮定神經。研究指出,食用西番蓮萃取物能縮短入睡時間、延長睡眠時間、提高睡眠品質、調節生理時鐘,並改善生理機能。◆ 洋甘菊有多篇研究證實,洋甘菊對於多種健康有益,從抗發炎到傷口癒合、預防糖尿病,以及對感冒、心血管都有益處。洋甘菊含有多樣的萜類及黃酮類物質,尤其是芹菜素(Apigenin),芹菜素與大腦中的特定受體結合,有助於抗焦慮、助眠。◆ 鎂鎂是天然的鎮靜劑,補充鎂能幫助穩定神經、放鬆肌肉,對於獲得良好的睡眠非常重要。鎂能協助調節褪黑激素以及GABA受體,因而改善睡眠品質。發表於︽醫學科學研究期刊︾的一項雙盲臨床試驗發現,睡眠障礙、失眠的老年人連續八週補充五百毫克的鎂後,睡眠時數及效率、血液褪黑激素濃度、入睡時間等,都有明顯改善。礦物質的吸收利用率較低,建議挑選胺基酸螯合鎂,吸收率較高,也不易造成腹瀉。◆ 鈣根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國人普遍鈣質攝取不足。鈣是維持骨骼健康的重要因子,還是體內合成神經傳導物質的主要原料之一,此外,也和肌肉放鬆、情緒穩定有關。就睡眠角度來看,鈣是幫助褪黑激素生成的重要元素。所以,補充足量的鈣質,有益於骨骼肌肉、精神情緒及睡眠健康。◆ 纈草作為一種溫和的鎮定藥物,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用於改善失眠、神經緊張,以及頭痛等症狀,它是歐美國家最常用的天然藥草助眠劑之一。纈草會增加體內的γ–氨基丁酸(GABA),當GABA含量提高時,可以幫助入睡,可與其他草藥,如啤酒花、聖約翰草、西番蓮及檸檬香蜂草搭配使用,有加乘效果。◆ 番紅花番紅花是全世界最貴且稀有的香料,七十萬朵花才能萃取出一公斤的番紅花萃取物。傳統上番紅花用於鎮靜、紓壓、改善睡眠,目前有多項實驗顯示,番紅花中的番紅花素及番紅花醛能幫助提升睡眠品質。此外,番紅花含有多種營養素,像是類胡蘿蔔素(包含番紅花酸、番紅花素、番紅花苦素、番紅花醛),以及鐵、鈣、鎂、鋅、銅、維生素B2及精胺酸等,有助於抗發炎、抗氧化、降低壓力荷爾蒙,及調節體內血清素活性。以上這些營養素的缺乏都可能造成失眠。三種失眠情況,該怎麼吃?造成失眠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壓力、旅行,或工作計劃、心理健康障礙等,不同的失眠需要不同的營養素幫忙。我們該如何按照生活步調的變化和自覺症狀,來選擇營養素呢?以下是幾個大方向,供各位讀者的參考:◆ 壓力型失眠擔憂會使大腦在夜間活動非常活躍,從而難以入睡,長期處於壓力狀態下,還會導致腎上腺功能失衡,加重失眠的症狀,因此需要補充平衡腎上腺功能的營養素。此時,可藉由紅景天、南非醉茄、刺五加等營養素,幫忙調節腎上腺,並搭配紓壓助眠的營養素,如茶胺酸、GABA、西番蓮,一起使用,方能緩解壓力失眠。◆ 時差失序型失眠因為輪班、工作時間不固定,或是出差,導致的時差失序問題,也會擾亂生理時鐘,造成失眠。此種狀況則需要補充睡眠激素――褪黑激素的原料,例如色胺酸、聖約翰草、維生素B群、鋅、鎂,幫助在體內轉換成褪黑激素,有助於調節被打亂的生理時鐘。◆ 緊張焦慮型失眠因為情緒緊張焦慮而引起的失眠,要先從放鬆開始做起,可以補充能鎮定安神的茶胺酸、調節副交感神經活性的γ–榖維素,以及降低交感神經活性的GABA。改善壞情緒,帶來好心情的的十大食物快樂營養素包含色胺酸、酪胺酸、維生素B群、維生素C、維生素E、鈣、鎂和Omega-3 脂肪酸,攝取快樂食物能影響神經傳導、增加血清素分泌,讓人精神振奮、放鬆、緩解壓力。以下,同步彙整讓人心情變得愉悅的十大快樂食物:一、香蕉:香蕉富含色胺酸、維生素B6和鎂,色胺酸能轉化為血清素,是人體的快樂激素,幫助緩解壞情緒,讓人不易緊張焦慮。此外,香蕉中的鎂可穩定情緒、放鬆肌肉。二、富含Omega-3 食物: Omega-3 脂肪酸是組成大腦及神經細胞的重要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發炎及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可增加血清素分泌量,改善憂鬱,擁有好心情。常見富含Omega-3 的食物有鯖魚、鮭魚、秋刀魚、核桃等。三、蛋:優質蛋白質的來源,富含多種胺基酸,例如色胺酸、酪胺酸以及卵磷脂。色胺酸是製造血清素的原料,能夠穩定情緒、保持心情愉悅;酪胺酸則是多巴胺的原料,讓人變得更專注;卵磷脂則能對抗壓力、增進認知功能,強化神經傳導功能。四、牛奶:含有豐富的鈣質及色胺酸,能夠安定神經、增加血清素分泌,情緒穩定。五、全穀類:可以延緩血糖上升,使血糖維持平穩,保持情緒穩定,同時全榖類也富含維生素B群,能穩定神經、減少焦慮、憂鬱。全榖類食物包含糙米、燕麥、小米、薏仁等。六、南瓜:含有大量的β–胡蘿蔔素、維生素B6和鐵,β–胡蘿蔔素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維生素B6有助放鬆情緒、緩解焦慮和不安;鐵是製造血紅素的必要礦物質,可以改善貧血、維持血糖的穩定,保護心血管健康。七、深綠蔬菜:深綠色蔬菜含有豐富的葉酸,缺乏葉酸將導致血清素合成降低,引發憂鬱及精神疾病。例如菠菜、花椰菜、青江菜、蘆筍、韭菜等,都含有豐富的葉酸,尤其是菠菜。此外,綠色蔬菜還含有很多鎂,可以讓人放鬆神經、心情舒暢。八、芭樂:當壓力大時,人體會分泌腎上腺素,大量消耗維生素C,由於維生素C參與腎上腺素的合成,又稱為「減壓營養素」,也是強效抗氧化劑。所以平時應該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芭樂、木瓜、奇異果等,可以緩解緊張的情緒,是對抗壓力的好食物。九、黑巧克力:可可含量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黑巧克力,抗氧化作用高,可以幫助大腦釋放腦內啡,提高血清素。研究顯示,黑巧克力能預防阿茲海默症與老年癡呆症,甚至還可以刺激大腦神經產生愉悅感。十、葵瓜子:葵瓜子含有豐富的鎂、色胺酸,以及所有堅果中最高含量的維生素E,具強力抗氧化作用,可以保護腦細胞;鎂有助於放鬆、代謝壓力荷爾蒙皮質醇,能紓緩焦慮,同時也能幫助血清素的合成,幫助我們有好心情。除了以上的飲食與營養素調理之外,還要從生活習慣開始改善。總體來說,當身體缺乏一定的營養素時,自然就會發出警訊,失眠可能就是在提醒我們注意身體狀況,檢查是否缺乏哪些微量元素,才能及時進行補充。不過要注意的是,維生素不能一次性攝入過多,過猶不及,可經由諮詢專業醫師及營養師的建議。※本文摘自博思智庫《失眠診所:整合醫學醫師、營養師教你吃出好眠力》
-
2021-11-18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抗癌、預防糖尿病 花蓮慈濟「蟲草素」中西醫合療
中西醫合療成果出現重大突破,花蓮慈濟醫院、成功大學化學系研究團隊、宏潤生技今天聯合公布「蟲草素」臨床研究,該成分有助於預防糖尿病,也可提高癌症患者對於化療的增敏性,降低抗藥性,可作為重要的輔助療法。花蓮慈濟院長林欣榮表示,該院醫療及創新研發團隊多次針對包含惡性腦瘤、巴金森氏症、脊髓損傷等重症、難症,提出突破性的醫學研究成果,進入臨床人體試驗,結合近年來中草藥臨床研究,透過科學驗證,證實中西醫合療成果。花蓮慈院與宏潤生技簽署合作約定,初期針對從銀杏果培養出的北冬蟲夏草(蛹蟲草、黃金蟲草)的萃取液(主成分為蟲草素),進行抗糖尿病(第一型及第二型),以及抑制抗藥性癌症(肺癌、腸癌、肝癌、乳癌)進行研究,以此二種疾病為研究起點,期望未來能加深加廣相關研究領域。宏潤生技董事長陳衫潤表示,「銀杏果培育黃金蟲草子實體」為產學合作的結晶,七八年前與成大化學研究團隊合作,銀杏果做為培養基,結果發現,所培養出來的蟲草素為野生蟲草的數百倍,且品質更加穩定。陳衫潤表示,這次與花蓮慈院合作,希望藉由花蓮慈院在中西醫合療的豐富經驗及中草藥應用開發的卓越成果,積極展開動物臨床試驗,讓這項研究盡快用於實際臨床。 花蓮慈濟副院長黃志揚表示,「蟲草素」運用範圍廣泛,其中以預防糖尿病,最值得期待,研究證實,可以穩定血糖,適用對象為肥胖、糖尿病前期、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在癌症研究方面,黃志揚說,「蟲草素」已被證實具有抑制癌細胞生長與遷移之能力,下一階段研究重點在於觀察該成分是否提高癌者患者對於化療藥物的增敏性,延緩化療抗藥性出現的時間,並能抑制遠端轉移。盡管以草子實體、冬蟲夏草來治病的中醫臨床淵源已久,但黃志揚提醒,糖尿病患及癌友仍應該接種正規治療,在醫師評估下,接受中西醫合療,才能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
2021-11-14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糖尿病前期」快幫血糖踩剎車 醫師公認降血糖最佳飲食方式
當抽血報告上的血糖超出標準值,醫師告訴你已進入「糖尿病前期」,別不當一回事。糖尿病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其相關併發症更影響健康甚鉅。糖尿病前期指的是血糖高於標準值,但還不足以成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它是一個警訊,代表你可能在未來幾年,有高達50%的機率罹患糖尿病,但透過生活飲食的改變,還有機會扭轉,避免加入糖友一族。今天(11/14)是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醫師與營養師建議,可以透過以下方式預防或逆轉糖尿病。三到六小時進食一次大巴爾的摩醫學中心糖尿病和營養中心醫學博士Rebecca Denison說,起床一到兩小時內吃早餐,每三到六小時吃點心或正餐,維持血糖恆定。注意餐盤食物分配不含澱粉的蔬菜應該要占餐盤的一半,另一半則是蛋白質和全食物碳水化合物的組合,如糙米、藜麥、豆類、小米等穀物。這類複合碳水化合物比白米、麵包和義大利麵等加工碳水化合物含有更多纖維和營養素,纖維有助維持血糖穩定。早餐吃得好 晚餐要吃少西方俗諺說:「早餐吃得像國王,中午吃得像王子,晚餐吃得像乞丐。」雖然在睡前吃100-150大卡的小點心是允許的,但請確保晚餐要在睡前四小時吃完。「有證據顯示,愈晚進食,身體需要分泌更多胰島素調節血糖,愈可能增加肥胖和糖尿病風險。」《前驅糖尿病飲食計畫》的作者Wright說。分散碳水化合物攝取時間晚餐除了份量較少,最好也限制白飯、義大利麵等精緻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建議吃「全食物」碳水化合物、並分配在三餐攝取,能減少胰島素持續分泌的負擔,減少血糖驟降。降低血糖的最佳食物非澱粉類蔬菜份量至少要佔餐盤一半以上,「對有糖尿病風險的人來說,大大提高蔬菜攝取量非常重要。」《前驅糖尿病飲食計畫》的作者Wright說,吃大量蔬菜會讓人有飽足感,進而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取。綠葉蔬菜所有非澱粉類蔬菜都很好,其中綠葉蔬菜效果更強大。在針對六項研究的回顧中,研究人員發現每天食用1.35份(約2/3杯煮熟蔬菜)綠葉蔬菜,與吃0.2份的人相比,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降低14%。全穀類吃全穀物已被證實可讓餐後血糖緩慢上升,降低第二型糖尿病風險。全穀物中的纖維會減緩碳水化合物的消化速度,從而減少對胰島素的需求。全穀物還含有抗氧化劑和多種營養素,可能有助於預防糖尿病。瘦肉蛋白(Lean protein)蛋白質可以幫助長時間維持飽腹感,它還會減緩消化速度,讓餐後血糖緩升和緩降,不會大起大落。可選擇魚或豆類等植物性蛋白質、家禽和瘦牛肉。健康脂肪Wright說,和碳水化合物一樣,脂肪的選擇與兩個問題有關:質量和數量。不飽和脂肪能改善胰島素阻抗,選擇堅果、種子、橄欖油、酪梨等來源,但要注意份量,因為脂肪的熱量很高。膳食中適量的脂肪也有助於增加飽腹感。豆類發表在《臨床營養(Clinical Nutrition)》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花四年時間,追踪超過3,000名沒有第二型糖尿病的成年人飲食。他們發現,豆類攝取量最高的人——尤其是小扁豆——患糖尿病的風險最低。每天用豆類代替半份雞蛋、麵包、米飯或馬鈴薯,也與降低糖尿病發病率有關。包括扁豆在內的豆類,都富含纖維,也是良好的蛋白質來源。全水果(Whole fruit)適量吃包含纖維的完整水果,對糖尿病前期是有利的,但千萬不要喝沒有纖維的果汁。資料來源/美國《預防》雜誌
-
2021-11-03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成人每4人有1人恐患糖尿病 國健署籲3招降低五成風險
金鐘影帝龍劭華患10多年糖尿病,日前心臟不適驟世,引發國內高度關注。國健署調查發現,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前期盛行率約25%,等於每4人就有1人處於糖尿病發生的高風險中,透過定期健檢檢測血糖、天天量腰圍及體重,可以降低五成以上糖尿病的發生風險。糖尿病長居台灣十大死因之一,根據國健署調查,全國將近220萬名糖尿病患,每年以16萬名速度增加,且初期糖尿病患沒有症狀,多數人往往等到出現多吃、多喝、多尿或體重減輕的症狀時,才驚覺自己有糖尿病,已錯失早期改善甚至逆轉糖尿病的機會。依據2017至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值介於100-125mg/dL)盛行率約25%,也就是每4人就有1人處於糖尿病發生的高風險中。此外調查亦發現,高風險族群中有66%腰圍超標、65%有過重或肥胖情形,有5至10%肥胖族會發展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或慢性腎臟病發生風險同時也增加。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感染新冠肺炎,死亡率為一般患者的8.11倍,心衰竭、腎功能低下等疾病患者,肺炎重症及死亡率都相對高。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秘書長張恬君指出,糖尿病最怕併發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周邊血管疾病、腎病變、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等,嚴重危害自身健康。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糖尿病前期是可以逆轉的,研究證實,改善不良的生活型態,可以降低五成以上糖尿病的發生風險,做好體重和腰圍控制,定期檢查自身的血糖值是否超標(空腹血糖標準值為70-99mg/dL),才能有效預防糖尿病的發生。吳昭軍也透露,糖尿病為百年老病,卻沒有特定科別診治,將透過訓練更多科別醫師,讓糖尿病共照網更完整。國際糖尿病聯盟訂定11月14日為世界糖尿病日,2021至2023年主題定為「可近的糖尿病照護」。國健署呼應世界糖尿病日主題,呼籲民眾定期監測血糖,天天量腰圍和秤體重,配合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的「三少一高」飲食原則,及每天30分鐘、每周達150分鐘的身體活動,來逆轉糖尿病前期症狀,阻斷糖尿病發生的機會。國健署健康小叮嚀:1.定期健檢監測血糖:40歲以上民眾可善用國民健康署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定期了解自身的空腹血糖值,做好血糖控制,避免糖尿病找上門。2.天天量腰圍及體重:建議民眾天天測量腰圍和體重,成年男性腰圍保持在90公分以下,女性腰圍保持在80公分以下,及維持健康體重,一旦發現腰圍或體重有上升的情形,應自我檢視最近的飲食狀況及身體活動量,適時加以調整,才能解除糖尿病風險警報。響應2021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國民健康署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新竹市政府衛生局等,共同辦理「2021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 園遊會暨點燈活動」,11月6日在新竹孔廟以及迎曦門舉辦,透過寓教於樂的活動拉近民眾與疾病的距離,呼籲民眾關心糖尿病照護。
-
2021-10-26 醫聲.慢病防治
糖尿病整合照護/病患年增16萬 逼近新生兒
國內每年新增糖尿病患約十六萬人,已逼近每年新生兒數量。國內糖尿病患具有病得早、病得久、病得重的特色,正視「糖潮」危機,刻不容緩。國內糖尿病權威呼籲,亟需全面檢視糖尿病防治策略,鼓勵減重以減緩新病例成長速度、治療策略需與國際接軌,減少病患心腎併發症到擴大糖尿病照護網的整合照顧,更提出慢性病議題應定期舉行中央層級會議,推動慢性病防治法。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舉辦「二○二一糖尿病防治與照護高峰論壇」,衛福部次長石崇良、健保署長李伯璋、國健署長吳昭軍、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國衛院論壇執行長許志成、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張必正,及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暨中山醫學大學校長黃建寧,提出建言。洗腎患者 半數糖友併發腎病石崇良指出,新冠肺炎造成全球四百八十萬人死亡,事實上,慢性病死亡人數占全球死因七成,遠超過新冠造成的死亡人數。慢性病中又以糖尿病防治為首要之務,從國人十大死因來看,心血管疾病、高血壓、慢性腎臟病等,皆與糖尿病有關。黃建寧指出,糖尿病每年健保相關給付達三一○億元,洗腎患者每年健保費用達五三○億,其中半數是糖尿病患併發慢性腎病變,兩者相加達八四○億元,已占健保總額預算一成,相當驚人。台灣糖尿病年鑑統計,國內每年新增十六萬名糖尿病個案,黃建寧說,糖尿病患人數將超過每年新生兒人數,加上台灣步入高齡化,病情控制時間也變得更長久。趨年輕化 40歲以下顯著增加此外,國內糖尿病患有年輕化趨勢,許志成指出,過去十年,國內糖尿病患死亡率下降百分之十三,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四十歲以下年輕型糖尿病發生率顯著增加,若依自然趨勢繼續發生,年輕型糖尿病病人在數十年內將再成長二成,隨著糖尿病死亡率降低,糖尿病盛行率勢必持續上升。石崇良指出,國健署從推動健康飲食、健康促進、體適能做起,預防糖尿病。健保署提供連續性照顧,逐漸在慢性腎臟病防治看到初步成效,新增透析病患人數逐年下降。但因新冠疫情導致的健康不平等與貧富差距拉大,目前在十四個偏鄉設置電子眼底鏡檢查,透過遠距醫療積極提供糖尿病患照護的可近性。共管照護 提高給付年底上路李伯璋表示,健保署正研議糖尿病和初期慢性腎臟病整合照護新規定,未來有共管照護的給付可望提高兩倍,預計年底上路;鼓勵慢病九十天內同醫師看診並加強基層診所角色,而新藥雖較貴,但可有保護器官效果,所以該用就要用,鼓勵減重也是重要一環。吳昭軍則表示,延緩糖尿病進程、避免從單一疾病到共病是持續努力目標,配合健保署中長程改革計畫,針對成人健檢提早介入,做代謝症候群的追蹤管理,以阻斷糖尿病發展,預估可減少健保支出五點二億元。張必正指出,做好糖尿病防治,不僅病患得利,還可降低整體醫療花費,每投資一元就可回收兩元。他呼籲,設計良性制度讓基層醫療也積極投入糖尿病照護。在病患參與部分,蔡世澤強調,病患是慢性病照護中最重要的角色,一年有八七六六小時,病人回診至多十五分鐘,一年待在診間不過一個小時,所以糖友終年有八七六五小時都要獨自與糖共處,護理師與營養師的重要性也不亞於醫師。預防治療 盼拉高至中央層級會議中凝聚共識,以落實分級醫療、強化衛教、全人照顧、擴大糖尿病整合照顧,以期達到緩和糖尿病新病例成長速度;治療指引與國際接軌以減少心腎併發症。黃建寧建議,糖尿病的預防與治療,涉及層面、科別複雜,目前有多頭馬車之勢,應拉高層級,就慢性病議題定期召開中央層級會議,朝推動慢性病防治法規畫,增進糖尿病與其他慢性病防治的綜效。邱泰源、王治元推照護與用藥會後,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邱泰源與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也提出呼籲。王治元認為,慢性病非常複雜,需要合併多科照顧,好好規畫慢性病治療平台,否則會有資源競爭的問題,另外,糖尿病照護有城鄉差距,衛生局非常重要。邱泰源表示,糖尿病照護要全人、全家、全社區,以病人為中心,讓病人用到最適當的照顧與藥物。而慢性病防治法需要完整的規畫與實質內容,以利推動。
-
2021-10-26 醫聲.慢病防治
糖尿病整合照護/成人健檢揪代謝症候群 落實減重
國內約有二五○萬糖尿病患,幾乎每十個人就有一人;廿歲以上民眾,每五個人就有一人是糖友。為了預防糖尿病,國健署將從成人健檢中找出代謝症候群患者,及早介入。專家建議,篩檢對象可擴及學生、勞工、服兵役者等,一般民眾則應從減重、控制腰圍做起。國衛院論壇執行長許志成指出,從發展趨勢判斷,到了二○三○年,國內成年人糖尿病發生率會自然下降百分之八,但下降趨勢還是比其他國家為慢,建議成年人糖尿病發生率下降幅度應為百分之十五,也就是年增人數在十三點五萬人以內;而年輕型糖尿病患人數,依趨勢判斷將會上升二成,則建議應讓發生率上升幅度小於百分之五,降低國內新診斷糖尿病患人數。還要積極改善國人健康行為,尤其是肥胖防治。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暨中山醫學大學校長黃建寧說,肥胖防治要從教育扎根,並將肥胖控制對象擴及學生、勞工等,更及早並全面預防糖尿病發生。國健署長吳昭軍指出,將從成人健檢中,找出代謝症候群患者收案追蹤管理;前年約有一九九萬人接受成人健檢,利用率約三成,其中篩出代謝症候群患者五十五萬名,這當中有四十四點五萬人血糖異常,約四萬多人會發展為糖尿病,但若透過介入計畫,可以降低百分之五十八糖尿病風險。
-
2021-10-24 新聞.健康知識+
血糖高罹患憂鬱症風險是一般人的2到3倍!這階段就該注意
最新研究報告顯示,胰島素阻抗會使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增加2倍以上,即使還沒發展成糖尿病。歷經9年的隨機訪問,《美國精神病學雜誌》研究指出,在糖尿病前期,也就是胰島素阻抗的階段,罹患重度憂鬱症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2.6倍。胰島素阻抗 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到3倍首席研究員、Stanford大學博士Kathleen Watson指出,以前的研究顯示胰島素阻抗和憂鬱之間存在著某種關聯,然而,這次是首次顯示出胰島素阻抗的人,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到3倍。對於大部分美國人來說,這是一個令人不安的消息。根據美國疾病中心的數據指出,約有3分之1的美國成年人處於糖尿病前期,在這種情況下,縱使胰島素阻抗和血糖數值不斷升高,仍然有時間阻止第2型糖尿病的產生,並且加以控制和預防。Kathleen Watson和她的同事分析了600多位荷蘭研究參與者的數據,這些人平均年齡為41歲,在進入研究時皆沒有憂鬱或焦慮的困擾。參與者會定期接受體健,追踪胰島素阻抗的三項指標,包括空腹血糖數值、腰圍以及三酸甘油酯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比率,也會定期接受心理評估。糖尿病前期患者 採取措施預防研究人員發現,隨著時間的進行,如果發生胰島素阻抗的話,參與者罹患憂鬱症的風險也越來越顯著:1.三酸甘油酯與高密度脂蛋白的比率每增加一個單位,憂鬱症的發病率就會增加89%。2.腹部脂肪每增加2英寸,憂鬱症的發病率就會增加11%。3.空腹血糖數值每增加18毫克/分升,憂鬱症的發病率就會增加37%。Kathleen Watson表示,胰島素阻抗會透過多種方式促使憂鬱症發生,也會導致發炎,在發炎的過程中釋放的生化物質,可能會對大腦化學產生一些影響。另外,胰島素也會在健康的大腦中發揮作用,這種激素的阻抗可能會讓情緒失控,研究結果顯示某些人可能會因為新陳代謝而罹患憂鬱症。Timothy Sullivan博士則說,另一種可能是罹患胰島素阻抗和憂鬱症的人,都具備超重、缺乏運動和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兩位學者認為糖尿病前期患者可以透過採取措施,例如培養正確飲食、運動的習慣、減少酒精和糖類的攝取量來降低血糖,有助於預防糖尿病和憂鬱症。(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你是糖尿病高風險族群嗎? 8成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都有「1特徵」 ·三餐吃飽喝足、一餐吃掉30顆水 他身強體壯竟得糖尿病
-
2021-10-17 養生.聰明飲食
抗發炎加倍 薑黃+黑胡椒讓感冒快快好
時序入秋,感冒和流感病毒開始活躍。事實上,治療感冒並沒有特效藥,醫師總是告訴你多休息、補充水分。當然,吃對食物也很重要,可以緩解感冒症狀並增強免疫力,降低感冒嚴重程度,更快好轉。洋甘菊茶喝洋甘菊茶和體內抗菌活性增加有關,但它真正的影響,可能是幫助睡眠,從而保護免疫力。一項研究顯示,喝幾周洋甘菊茶的產後婦女與不喝洋甘菊茶的產婦相比,睡眠品質更好。薑黃讓薑黃呈現鮮黃色的薑黃素,是一種天然抗發炎化合物,已被證實可增強免疫細胞活性,並增強抗體反應。把薑黃與黑胡椒混合,會顯著提高薑黃素的生物利用度(成分被人體吸收利用的程度)。可在湯、肉類或煮熟的蔬菜撒上薑黃與黑胡椒。核桃核桃除了是頂級抗發炎食物,還有很多營養素包括維生素E、B6、銅和葉酸,支持免疫系統發揮作用。研究還顯示,核桃能減輕心理壓力,失控的壓力會削弱免疫力。把核桃當零食吃,或切碎灑在沙拉上都很棒。特級初榨橄欖油特級初榨橄欖油具抗菌特性,可降低感染風險。它的抗氧化劑也被證實可預防糖尿病、肥胖、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發炎性腸道疾病等。搭配葉綠蔬菜食用,或淋在營養豐富、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上,例如馬鈴薯。蔬菜與肉湯(Broth)熱湯、雞湯一直被當成舒緩感冒良方,科學研究也證實它的益處。感冒會引發上呼吸道發炎反應而導致鼻塞,熱湯中的蒸氣會加速黏液通過鼻子,緩解鼻塞。此外,湯中的鹽會使身體保留更多水分,緩解脫水,有助減輕頭痛和口乾。如果不吃雞肉,可以選擇蔬菜湯,用大蒜、薑、辣椒、薑黃和黑胡椒等添加物調味。辣椒辣椒有助稀釋黏液、緩解鼻塞。辣椒素是一種使辣椒產生熱量的化合物,也可能有助於抑制咳嗽。在茶、湯或肉湯中加入少許辣椒粉。大蒜大蒜被用來預防疾病、抵抗感染和治療傷口,已有悠久歷史。後來有多項研究證實大蒜確實能支持人體免疫系統。在一項稍早的研究中,受試者在寒冷冬季每天服用安慰劑或大蒜補充劑,持續12周,與安慰劑組相比,大蒜組的感冒次數明顯減少,而且即使受到感染,恢復的速度也較快。生薑生薑可緩解噁心,且具抗菌和消炎特性。為了獲取最大益處,選擇新鮮的生薑,切片或磨泥,加入茶、肉湯、果汁中。香蕉香蕉容易消化,是對消化系統友善的食物之一,因疾病導致食欲下降時,香蕉是少數仍有吸引力的食物。它還能提高血糖並供應能量,同時提供有助支持免疫系統的維生素C、B6、銅和葉酸。香蕉吃膩了,不妨將其搗成泥,淋上蜂蜜和磨碎生薑,放進冷凍庫當冰棒吃。檸檬四分之一杯(約60ml)鮮榨檸檬汁可提供每日維生素C需求的30%,除了支持免疫力,這種營養素也是強大的抗氧化劑,是DNA修復和血清素生成所必須,後者有助促進幸福和睡眠。石榴汁在石榴汁中發現的類黃酮抗氧化劑,被證明可對抗病毒,並縮短感冒時程達40%。直接喝石榴汁,或加入水、洋甘菊茶飲用。綠色蔬菜綠色蔬菜除了提供抗氧化劑,所含植化素更能優化腸道免疫系統,人體有70%的免疫細胞集中在腸道。以初榨橄欖油清炒綠色蔬菜,加上大蒜、薑黃、黑胡椒,就是抗氧化力非常強大的一道菜。營養師提醒多喝水 少加工品除了以上食物,感冒時喝大量的水,以補充每次咳嗽時通過肺部流失的液體,或因出汗而流失的液體也很重要。避免吃會加劇炎症或給免疫系統帶來壓力的食物,如精製糖、加工食品、咖啡因和酒精。資料來源/Healt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