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7 醫療.新陳代謝
搜尋
預防糖尿病
共找到
87
筆 文章
-
-
2021-09-15 養生.聰明飲食
龍劭華糖尿病纏身12年!3種飲食方法預防糖尿病
編按:「金鐘視帝」龍劭華驚爆今晚6點多在高雄85大樓突然昏倒,到院前已無生命跡象,享壽68歲。他3年前在2018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記者會表示以往拍戲不忌口,長年疏忽飲食問題,某天突然發現自己常常飢餓、1天要吃10餐,不過體重卻反常地暴瘦8公斤,就醫確診得到糖尿病。不過他去年出席活動坦言2009年就知道罹患糖尿病,11年來靠藥物控制,抗拒回診看病,直到因疫情緣故有了空檔,加上家人耳提面命需要回診,一就醫發現指數全面飆高,空腹血糖高達200多、飯後血糖衝破300,嚇到他積極回診。【疾病百科】>>糖尿病分四型 你是哪一種?控制糖尿病情,不需要極端的飲食控制,只要注意食物成分與食用順序就能達成!國外知名健康網站預防(Prevention)提到,減少血糖驟升、導致胰島素急遽增加是第一要務。當您攝取澱粉與精製糖,這些食物吸收進入血液的速度相當快,迅速引發血糖上升,這時您的身體會透過分泌胰島素,將血糖從血液中儲存進細胞中。時間一久,高水平的胰島素會導致肌肉細胞喪失對賀爾蒙調控的敏感度,導致第二型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延伸閱讀:糖尿病有什麼症狀?預防方式是什麼?我為什麽會得糖尿病】3種飲食技巧,透過正常飲食預防糖尿病1. 生菜沙拉來自植物的可溶性纖維能夠吸收澱粉與糖份,就像是海綿一樣在腸胃道中膨脹、吸住澱粉與糖份。但可溶性纖維最終還是會溶解且釋出葡萄糖,然而,這讓葡萄糖滲透進血液中的速度變慢,所以您的身體只需要較少的胰島素來處理糖分調控。而確保您攝取足夠可溶性纖維的方法就是食用生菜沙拉,而且記住,要在攝取澱粉之前哦!2. 吃一點醋任何一種醋都可以,原因是醋可以減緩澱粉分解,醋的高含量乙酸能夠讓分解澱粉的酵素(澱粉酶)去活化、讓澱粉暫時不能分解成糖份。由於醋只作用於澱粉酶,如果您吃麵包或米飯就有效,吃糖果就沒有幫助。另外一個好處是,醋可以增加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所以您應該在飯前先吃點醋,而用醋當生菜沙拉的醬料是相當棒的方法,醋可以像鹽一樣帶出食物的風味呢! 3. 添加蛋白質這樣您不會分泌過多胰島素。很特別的是,我們不希望身體在短時間內分泌太多胰島素,但為了做到這點,我們需要在進食時早一點刺激身體開始分泌胰島素,這就像消防隊應付火災,警報越早響起,就只需要較少的消防員就能將火撲滅。即使蛋白質中不含葡萄糖,它依然能夠引發第一階段的胰島素反應,並防止血糖驟升,並且讓身體使用的總胰島素量下降。 【延伸閱讀:全台一半老人患有三種慢性病,與這件事情沒做好關係很大】
-
2021-05-09 養生.聰明飲食
有助平衡血糖、預防糖尿病 營養專家曝綠茶10好處
近年來,綠茶頂著健康食物的光環,備受關注。以下是紐約洋基隊的營養顧問、辛辛婭·薩斯(Cynthia Sass)總結綠茶對健康的益處。● 滿滿的抗氧化劑綠茶中含有大量多酚抗氧化劑,最為人所知的是「兒茶素」,可對抗身體的發炎反應,延緩衰老,還能保護細胞免受多種慢性病的損害。● 有利大腦健康除了咖啡因,綠茶還含有一種被稱為L-茶胺酸(L-theanine)的胺基酸,可產生鎮定作用。咖啡因和L-茶胺酸的組合也被證實可優化大腦功能,增強工作記憶、認知能力和提升情緒。而綠茶對抗氧化壓力的能力,也使其成為對抗神經退行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和巴金森氏症)的金鐘罩。● 有助控制體重在人類和動物研究中顯示,綠茶可以加速新陳代謝,並刺激脂肪燃燒。它也與抑制食欲、阻止脂肪組織賴以維生的新生血管生成有關。● 可以防癌綠茶透過幾種關鍵方式預防癌症。一是避免細胞不正常增殖,進而發生癌變;二是綠茶有抗血管新生特性,可防止癌細胞擴散。● 增強免疫系統綠茶所含的抗氧化劑,具有抗菌和抗病毒作用,可增強免疫力。它的抗菌特性還能預防口臭。此外,綠茶還可作為益生元,是腸道益菌的最佳食物。● 增強骨質密度綠茶中的抗氧化劑,已被證實可預防骨質流失並減少骨折風險。動物研究發現,適量攝取綠茶,可改善骨骼強度和質量。2020年一項研究,調查富含茶多酚的食物與骨質疏鬆症之間的關聯,結論指出酚可防止骨細胞氧化、減少發炎反應,進而維持骨密度,有利骨骼生成。● 有助平衡血糖、預防糖尿病一項整合研究,分析了過去17個關於綠茶的研究報告,找出綠茶與血糖、胰島素敏感性間的關聯,結論是綠茶有助降低空腹血糖及糖化血色素(HbA1c)。另一項日本研究,追蹤1萬4000多名日本健康成年人長達五年,科學家發現,綠茶食用量與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成反比,顯示綠茶有助降低糖尿病風險。● 有益心臟健康研究顯示,綠茶可透過降低總膽固醇、壞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LDL)、三酸甘油脂來保護心臟。綠茶還能避免低密度膽固醇氧化,降低動脈硬化和心臟病發作的機率。● 讓肌膚年輕綠茶中的多酚可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UV)的侵襲,除了抗癌、抗發炎,還能預防衰老。綠茶化合物還能防止膠原蛋白和彈性纖維分解,減少皺紋產生、維持肌膚彈性。● 與長壽相關有喝綠茶習慣的人,其細胞年齡比不飲用者年輕約5歲。日本研究還發現,經常喝綠茶的人更長壽。一項針對老年人的研究顯示,在研究進行的六年間,喝最多綠茶的人,死亡機率降低76%。資料來源/Health.com
-
2021-02-09 科別.新陳代謝
天冷習慣穿襪睡覺 小心「1狀況」釀腳爛
天氣冷颼颼,連日來的低溫讓許多長輩穿上厚厚的棉襪,此時若患有糖尿病的長輩因為保暖而未每日檢視雙腳,容易忽略因糖尿病引起的足部病變,形成糖尿病足部潰瘍傷口,因此,足部照護也是寒冬季節裡呵護長輩不容忽視的一環。萬病皆從足下尋 每日檢視足部和保養足部照護的關鍵在於要先了解引發糖尿病病足的原因,其危險因子主要是神經病變、血管病變和感染。奇美醫學中心護理部傷口護理師黃文佩表示,老人家容易因為感覺不敏銳,即使足部有紅腫或破損也無法及時察覺,而易形成足部潰瘍,尤其穿上棉襪更不易發現傷口。此外,感覺及運動神經病變影響行走時肌肉的使力,改變受力點,造成受力處皮膚的厚度增加,形成厚繭;自主神經病變影響末梢神經控制血液的功能,動脈粥狀硬化使得血液供應減少而產生組織缺血;感染加劇足部潰瘍的惡化造成蜂窩性組織炎及骨髓炎。足部潰瘍 紅腫熱痛是初期症狀 奇美醫學中心護理部傷口護理師魏秀慧指出,大部分的足部潰瘍產生之前會經歷初期紅腫熱痛的反應,一旦發現應立即就醫,評估檢查是否有感染的情形並檢視血糖與下肢循環的問題;必要時給予藥物使用與適當的傷口護理,避免炎性反應加劇引發感染而使得傷口持續惡化。挑選適合鞋子 血糖管控不馬虎奇美醫學中心護理部督導李穎俐提醒,足部健康可藉由每日的檢查、血糖的控制及選擇合適的鞋子以預防糖尿病足部潰瘍的發生;已產生足部潰瘍的病人更應加強足部管理。
-
2021-02-08 科別.新陳代謝
愛吃甜食,體重卻意外下降!!專家提醒小心罹患這疾病
58歲的王太太,每天最期待的就是點心時間,一塊蛋糕、幾片餅乾,再搭配杯手搖飲料就完美。一向沒有運動習慣的她,近來卻發現體重掉了2~3公斤,還以為是喝水量增加使新陳代謝變好,意外減重讓她心情大好。 日前,與兒女一同進行健康檢查時,王太太的血液報告中,有不少數字是紅字。最讓她驚訝的是,自己近期的「吃多、喝多、尿多、體重減輕」狀況,竟是初期糖尿病的病徵。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表示,近年來,糖尿病盛行率越來越普及,以及有年輕化趨勢。主要原因來自飲食不均衡、多吃少動、偏好甜食和精緻化飲食等,尤其是現在隨手可得的「手搖飲料」,可說是造成糖尿病的元兇之一。 潘富子指出,攝取過多的精製糖,使體內累績過多熱量,除了容易發胖,內臟脂肪的堆積會導致胰島素產生阻抗性,需要更多胰島素來控制血糖,此時,若本身就有胰島素分泌障礙,胰島素分泌不夠,更容易引發糖尿病。 糖尿病的發生,不僅僅是血糖高而已,其併發症如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視網膜病變等,對健康影響更鉅。 根據WHO指出,第二型糖尿病友中有近5成未達糖化血色素小於7的目標,併發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是一般人4倍,且高達9成體重過重或肥胖。糖友應學習控糖自我管理技巧、定期追蹤相關危險因子,以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發生。 潘富子提醒,預防糖尿病上身,應從日常做起。均衡飲食、維持理想體重、戒菸、控制糖份攝取、避免攝取過多紅肉及加工食品、培養運動習慣、勿久坐不動等,都是遠離糖尿病的方法。 此外,她呼籲,也應定期安排健康檢查,因為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是透過健康檢查才發現自己已罹患糖尿病。多數糖友都因為沒有症狀且缺少定期檢查,造成糖尿病控制破口,不可不慎!
-
2021-02-02 養生.聰明飲食
喝南非國寶茶有好處嗎?教授告訴你最重要一件事
讀者WANG NAN YUAN在2021-1-7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我平常很喜歡喝綠茶,但咖啡因攝取的量有點多.想說喝喝看南非國寶茶,這網站有寫喝南非國寶茶的好處,請問是真的嗎??謝謝這位讀者寄來的連結是一篇2020-4-7發表在Yahoo的文章。我看過之後就立刻回覆,說這篇文章是百分之百騙人的。 兩個多禮拜之後這位讀者又寄來電郵:教授你好,朋友最近迷上南非國寶茶。說什麼網路上寫的一堆功效,我說那是未經證實的。不要太迷信。但怎麼好說歹說都沒用,真不知該怎麼辦才好!!!好吧,既然如此,我就只好來寫這篇文章,希望也能讓更多人知道這個南非茶是如何被胡吹亂捧。首先,那篇Yahoo的文章其實是轉載自Heho網站,而它的作者是巫俊郡,標題是喝南非國寶茶的7個好處!無咖啡因又顧心臟!。這個南非茶的英文是 Rooibos Tea,所以它的正式翻譯應當是《如意寶茶》。但是,《南非如意寶》很顯然是遠遠不如《南非國寶》來得聲勢浩蕩,所以,就行銷策略而言,看到Rooibos Tea被翻譯成《南非國寶茶》,我也實在不得不深表佩服。我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用Rooibos做搜索,搜出296篇論文,但其中只有4篇是臨床研究。更讓人失望的是,這4篇臨床研究論文裡只有一篇是專注於研究Rooibos Tea的。它是發表於2010年,標題是Effects of rooibos (Aspalathus linearis) on oxidative stress and biochemical parameters in adults at risk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如意寶對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成年人氧化應激和生化指標的影響)。這篇論文在一開頭就說,雖然如意寶茶有很多傳說的功效,但卻缺乏臨床證據,所以才會決定進行這項研究。總共40位志願者每天喝6杯如意寶茶,為期6週,然後做血檢。結果是LDL下降,HDL上升,以及氧化指數下降。所以,這篇論文的結論是:如意寶茶可以改善與心臟疾病相關的血脂及氧化指數。好,我們現在來看Heho這篇文章所說的7個好處:(1)促進健康消化,(2)使心臟健康,(3)抗過敏,(4)強大的抗氧化劑,(5)鎮定效果,(6)預防糖尿病並發症,(7)保骨骼健康。在這7個好處裡,《強大的抗氧化劑》根本就不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項目,而剩下的6個好處裡,也只有《使心臟健康》還算勉強是有一個臨床研究可以支持。請注意,這個臨床研究的調查人數過少,而它也只是發現《改善指數》,而非《使心臟健康》。至於其他5個好處,則完全是誇大的言論或編出來的謊言。我們先來看Heho這篇文章在《強大的抗氧化劑》這個項目裡所說的:「南非國寶茶富含大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 dismutase),為一種強大的抗氧化劑 ,是人體內對抗自由基的防線。…。且南非國寶茶富有鐵、鋅、銅、鎂、鈣、鉀、錳、硒、鈉等多種礦物質與金屬元素,這些微量元素有助於活化人體細胞。」首先,雖然《抗氧化劑》是營養品、保健品行銷的慣用名詞,但它對健康的好處卻是早已被質疑。請看我在2016-6-6發表的抗氧化劑能抗老抗病?。再來,superoxide dismutase是自然存在於所有細胞內的酶(酵素),而它的生理作用當然也就都是在細胞內進行。更何況吃到肚子裡的superoxide dismutase是會被胃酸和消化液分解成氨基酸,所以是不會具有任何功能。事實上,幾乎所有有關口服酵素的宣傳都是騙人的。請看我在2018-4-16發表的酵素謊言何其多。至於Heho所說的《寶茶富有鐵、鋅、…等多種礦物質與金屬元素》,我們就合併在下一個項目裡討論。Heho在《保骨骼健康》這個項目裡說:「南非國寶茶具有豐富的微量礦物質與金屬元素,像是氟化物,鈣和錳,可幫助維護牙齒強健與補充骨質,使骨骼強健,減少罹患骨質疏鬆、關節炎等骨骼疾病的機率。錳可以幫助刺激骨骼所需的酶,幫助骨骼新生和修復損傷。國寶茶還含有鐵、鉀、銅,能幫助人體吸收鐵質。」美國植物理事會(American Botanical Council)在它所發行的HerbalGram期刊有一篇2003年發表的論文,標題是Rooibos Tea: Research into Antioxidant and Antimutagenic Properties(如意寶茶:抗氧化和抗突變特性的研究)。這篇論文說:「除了氟化物和銅外,如意寶茶中的微量礦物質並不足以使它成為普通消費者有意義的礦物質來源。例如鐵、鉀、鋅、鈣、和鎂,在一杯200cc如意寶茶中的含量,只有不到每天建議攝取量的百分之一。」所以,Heho所說的《寶茶富有鐵、鋅、鉀、鈣、鎂…等多種礦物質與金屬元素》,是百分之百的胡扯。一個標榜傳播健康醫療信息的網站,卻老是提供錯誤的資訊,實在是非常要不得。不管是喝什麼茶或咖啡,最重要的是喜不喜歡,而不是對身體會有什麼這個或那個功效。後記:這篇文章才剛發表,Andy Wolf就在臉書回應:「之前在好事多買一盒 ,每喝必烙賽,而且 ,還不好喝。當初會買 ,就真如文章所寫,聽信同事推薦,不含咖啡因,結果8年只喝了5-6包,就丟到一旁。」原文:南非國寶茶的7個好處?Heho的胡扯
-
2021-01-18 焦點.健康知識+
糖尿病老藥成抗老神藥?教授:一件事比吃藥有效
長期關注我網站的馬博士(Vincent Ma)在2020-12-30用臉書簡訊寄來兩篇文章,而它們都是關於《糖尿病老藥可能會變成抗老神藥》。這個糖尿病老藥的英文是metformin,中文是二甲雙胍(翻譯自化學名稱Dimethylbiguanide)。第一篇文章是2020-2-1發表在《康健雜誌》,作者是台北榮總醫師劉秀枝,標題是糖尿病老藥華麗轉身抗老?。它的第二段是:10多年來,動物實驗發現服用二甲雙胍不僅可延長線蟲與小鼠的生命、且較健康,但對果蠅與大鼠則無同樣作用。陸續的觀察性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服用二甲雙胍的糖尿病患者,比起服用其他降血糖藥物者,甚至沒有糖尿病的對照組,得癌症與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較低、存活率較高,因此掀起二甲雙胍的抗老化研究風潮。這篇文章也有提到一項即將要在美國進行的大型臨床試驗床試驗(Targeting Aging with Metformin,TAME),而這項試驗的目標是要探討二甲雙胍是否能預防與老化相關的各種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失智症等。第二篇文章是2020-12-30馬博士用Evernote軟體發表的筆記,標題是抗衰老藥:長壽只是副產品,而裡面記錄的是北京大學醫師薄世寧的言論。這個標題的意思是,抗衰老藥的主要作用是能避免老化相關的疾病(如癌症、失智、心血管疾病),而延長壽命就只是副產品。這篇文章除了也有提到那個叫做TAME的臨床試驗之外,也指出(1)越來越多的動物實驗表明二甲雙胍能夠推遲衰老進程、延長壽命,(2)患了糖尿病堅持服用二甲雙胍的人,壽命比沒有糖尿病的人還長。首先,TAME臨床試驗是在2014年開始籌備,並且預定在2018年正式啟動,但是直至今日它還沒在官方的臨床試驗網站註冊,也還沒開始招募志願者(請看TAME官方網站)。至於為什麼會延宕到如此地步,目前沒有合理的解釋。不管如何,由於它的預定試驗期是6年,所以要看到結果至少還要等7年。可是,有人因為聽到這個消息就開始非法地吃這個需要醫師處方的藥,儼然把它當成保健品,殊不知這是具有危險性的(請看下面討論)。劉秀枝和薄世寧兩位醫師都有說《很多動物實驗表明二甲雙胍能夠延長壽命》,但事實是如此嗎?有一篇2019-9-13發表的綜述論文非常詳盡地回顧了關於二甲雙胍是否能延長壽命的動物實驗,請看Metformin and Aging: A Review(二甲雙胍與衰老:綜述)。它的引言是:「作為TAME試驗的支持證據,該研究的人員指出“二甲雙胍調節模型生物的衰老和健康期的生物機制”。 但是令我們感到沮喪的是,對於這樣的聲稱我們非但找不到太多的證據,反而是恰恰相反」。它接著說,關於線蟲模型,二甲雙胍是能延長壽命,但那是通過改變線蟲的食物(活體細菌),而不是線蟲本身;關於果蠅模型,二甲雙胍是有毒性,並且會減短壽命;關於小鼠模型,只有薄弱的證據顯示二甲雙胍能延長壽命。劉秀枝和薄世寧兩位醫師也都有說《糖尿病患服用二甲雙胍,壽命比沒有糖尿病的人還長。》。有關這一點我們來看一篇2019-2-12發表的綜述論文Taming expectations of metformin as a treatment to extend healthspan(削弱二甲雙胍作為延長健康期的療法的期望)。這篇論文的標題是語帶雙關:由於那個籌備了7年的臨床試驗是叫做Targeting Aging with Metformin(縮寫TAME),而TAME這個字的意思是《馴服》或《削弱》,所以這篇論文就是要勸告大家不要一廂情願地以為TAME這個臨床試驗會帶來什麼好消息。這篇論文說,被發現二甲雙胍會延長壽命的人都是患有糖尿病或是其他疾病。也就是說,二甲雙胍也許真的能延長患病的人的壽命,但是它卻不見得也能延長無病的人的壽命。事實上,很多研究發現,二甲雙胍對較重的病情較有作用,而對較輕的病情則幾乎沒有作用。更諷刺的是,早就有研究發現,生活形態的改變比二甲雙胍還更有效果。例如2002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Reduction in the in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 with lifestyle intervention or metformin(通過生活形態干預或二甲雙胍來降低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這項研究發現生活形態干預可以降低糖尿病的發生率58%,而二甲雙胍只能降低31%。另一例子是2015年發表在柳葉刀的Long-term effects of lifestyle intervention or metformin on diabetes development and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over 15-year follow-up: the 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 Outcomes Study(在15年的隨訪中,生活形態干預或二甲雙胍對糖尿病發展和微血管併發症的長期影響:糖尿病預防計劃結果研究)。這項研究發現,在15年的追踪期間,生活形態干預可以降低糖尿病的發生率27%,而二甲雙胍只能降低18%。更令人擔憂的是,早就有研究發現,二甲雙胍會干擾運動對健康的好處。例如:2013年:Metformin modifies the exercise training effects on risk factor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t adults(二甲雙胍改變運動訓練對糖耐量受損成年人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影響)。結論:二甲雙胍可能會削弱運動對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和代謝綜合徵嚴重程度的正面效果。2017年:Effect of metformin on exercise capacity in metabolic syndrome(二甲雙胍對代謝綜合徵運動能力的影響)。結論:二甲雙胍治療六週會顯著降低新診斷的代謝綜合徵患者的運動能力。2019年:Metformin blunts muscle hypertrophy in response to progressive resistance exercise training in older adult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multicenter trial: The MASTERS trial(二甲雙胍會妨礙老年人進行性阻力訓練造成的肌肉肥大: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多中心試驗:MASTERS試驗)。2020年:Long-term metformin treatment and risk of peripheral neuropathy in older Veterans(長期接受二甲雙胍治療和老年退伍軍人周圍神經病變的風險)。2020年:Risk of Anemia With Metformin Use in Type 2 Diabetes: A MASTERMIND Study(2型糖尿病患使用二甲雙胍引起的貧血風險:一項MASTERMIND研究)。綜上所述,(1)有關二甲雙胍能延長壽命的動物實驗證據是非常薄弱,(2)二甲雙胍對輕症患者的療效是非常有限,(3)二甲雙胍預防糖尿病的效果是遠不如生活形態干預,(4)二甲雙胍會削弱運動對健康的好處,(5)二甲雙胍有引發貧血和神經病變的風險。所以,總總資料顯示,就延長壽命或健康期而言,良好的生活習慣非但不會有不良副作用,而且一定會比二甲雙胍來得有效。折騰了個老半天,到頭來,真正的抗老神藥還是不抽煙,不酗酒,均衡飲食,有恆運動。原文:糖尿病老藥→抗老神藥?
-
2021-01-12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腦部健檢/基因檢測有必要嗎?其實多數人看不出明顯風險
失控的市場儘管存在這些缺點,曾經有過一段時間,所有消費者基因體學網站滿滿都是促銷的影片,這些視頻內容都是透過DNA檢測而獲得「拯救」的人們所拍攝的:唾液受測者因為事先得知遺傳結果,警告他們注意即將出現的風險,因而免於受到癌症、糖尿病、中風、乳糜瀉(celiac disease)或其他使人身心衰弱疾病的折磨。2013年,當美國聯邦負責監督藥品和診斷的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下令查禁消費者基因體公司出售與健康相關的套件時,這些影片幾乎都從網路上消失了。FDA專家在科學團體和政府報告的支持下,同意這些檢測的主要問題不是DNA讀取的質量—以知名公司所使用的技術,DNA讀取的質量是可接受的,而是針對結果的詮釋。特別是大多數對多因子疾病風險的預測都過於模糊和不一致,以至於無法提供消費者或醫生參考。FDA在與23andMe之間持續長時間的沉默應對之後,做出了這一個決定,後者已經收到、並忽略FDA所發出的11封要求他們停止銷售一個套件的信,這個套件是用來評估大約200種疾病的風險,包括中風、糖尿病、癌症、阿茲海默氏症、巴金森氏症和十幾種罕見的遺傳性疾病。FDA擁有在美國批准診斷檢測的唯一權限,而且任何一家擁有正派經營想法的醫療保健公司都不會無視於監管機構的一封來信(更不用說是11封信了)。但是23andMe固執地聲稱自己是DNA自我開發公司,而不是診斷服務,因此自我認定並不在FDA管轄範圍之內。這場爭辯在2013年11月一個寒冷的日子裡突然結束了,FDA發出了一份禁止令,命令23andMe立即停止銷售這些檢測套組。23andMe別無選擇,只能照辦,但是他們很重視所學到的這個教訓。23andMe是一家典型的矽谷新創公司,具有「快速突破,除舊佈新」的思維方式,與谷歌關係密切,但是由於對醫療保健行業及其規則知之甚少,因此經歷了一次徹底的變革,這使他們成為具有活潑、娛樂界面的DNA社交網路與藥物開發企業的混合體,這家企業使用唾液受測者的資料進行研究、聘請了製藥行業的頂尖經理人,並且已將其許多檢測結果提交給FDA審查:某些檢測方法已經獲批准,並且重新添加到其消費者套件之中,尤其是對單基因疾病的檢測,這些檢測中對結果的解釋比較沒有爭議性。FDA藉由規範這些檢測,謹慎戒懼地區分了消費者保護與家長式保護的界限。畢竟每個人都有權利知道自己基因中的內容。但是FDA的決定有一個重點:過度診斷的危險在於提醒我們,知識對我們的健康並不一定絕對有影響力。整個DNA消費者業務都傳達了一個訊息:過度積極地進行預測性檢測會適得其反。但是這個禁令僅限於美國,除了落入當局監視之下的公司,許多其他公司繼續在將診斷與自我發現分開的灰色地帶經營。有些網站,例如:LiveWello.com或Promethease,甚至都沒有執行檢測,幾乎不可能監管:它們僅提供客戶上傳原始DNA檔案的服務,並收取一定費用,幫助他們解釋資料。法律總是在努力追趕上一項發展非常快速的技術,而完全禁止這項技術就好像在倒洗澡水時把嬰兒也一起倒掉般全盤否定。提高對這些工具的認知,是避免濫用和錯誤期待的最佳方法。平庸的冠軍當我看到列表中所有常見疾病的遺傳風險都接近平均水準時,有一陣子我感到很高興。說到這裡,我可以放鬆一下,甚至憧憬著擁有萬無一失DNA的想法,而這個DNA不帶有會明顯增加患上癌症、乳糜瀉、糖尿病和其他疾病可能性的變異。但是我知道現實是殘酷的。我的DNA不是無堅不摧的:從字面上的意思來看,它只是中等的 (mediocre),這個字來自拉丁文medius,意思是一般的。我幾乎可以將自己的個人資料和所有同齡男性的個人資料互相調換,對我的未來預測的結果還會是一樣的。部分原因是因為遺傳剖析仍然不完整。DNA技術就像一個嬰兒,在將每個單詞與其真實含義相關聯之前,他們過早學會了閱讀。我們可以在數分鐘內解碼整個基因體,但是仍然很難將這些字母與性狀、特徵和易感性聯繫起來。然而大多數人在他們的遺傳報告中不會看到任何明顯的危險信號,因為只有少數幾個變異的組合會明顯提高對多因子疾病的易感性。只有2%的人患有糖尿病的遺傳風險至少會高於一般人的兩倍,而罹患心臟病高風險的人數則較少。已知某些變異會讓罹患大腸癌、乳癌、巴金森氏症和阿茲海默氏症的機會增加多達70%,但這種情況在人群中很少見。用演化論術語來說,原因很容易理解:如果大多數人對嚴重的疾病有強烈易感性,那麼他們不是已經生病就是已經死亡。這種稀有性意味著絕大多數唾液受測者會發現其實他們的風險模式接近平均水準。只有少數人會看到明顯的危險跡象,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應該諮詢臨床遺傳學家。在預測性檢測時,我們還必須考慮非遺傳風險因子,如年齡、體重、血壓和膽固醇水準,它們的重要性通常都不會小於DNA。例如:我從DNA報告中得到的可行建議與我祖母給我的忠告非常相似,這一點也不奇怪:不要吸煙,不要喝太多酒,要運動,飲食要正常,注意膽固醇水準和體重。這些建議是有道理的:在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的DNA裡都有類似的易感性,不同的生活方式可以讓易感性表現不同。問題在於,我們是否真的需要採用尖端的遺傳檢測來告知我們已經知道的知識。正如一位朋友告訴過我的:當我的妻子每天免費提醒我同樣的事情時,我是否還需要花錢去做檢測,然後它告訴我,我很胖,應該常常去鍛鍊身體?正確的檢測預測性檢測什麼時候才能真正發揮作用?根據專家的說法並且參考一般常識,有用的檢測必須滿足兩個簡單的條件:a)應該是一個對風險有明確、重要和可靠的預測以及b)應該要有預防這種疾病的措施。如果沒有涉及藥物,只是生活方式的改變、飲食、手術或任何其他有助於預防發病的介入措施,則對風險的評估與醫學無關。可惜的是,在預測性DNA檢測中很少符合這些條件。篩查易感人群可能有助於預防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前列腺腫瘤等疾病,但風險預測過於模糊而無法應用。另一方面,你可能會看到一種高風險疾病,無論用什麼方法都無法治癒、預防,最終你還是會生病,即使是最精確的預測在醫學上也毫無施展之處。阿茲海默氏症和巴金森氏症,即是屬於目前醫學無法預防的兩種疾病,它們的遺傳檢測便是屬於這個類群。知道得到這些疾病的風險,就像被困在監獄時,知道即將有地震會發生一樣無助:因此有些人寧願生活在不確定的環境中,而另一些人則認為這些訊息有用。2014年的電影《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中,茱利安.摩爾(Julianne Moore)飾演一名被診斷患有早發性阿茲海默氏症的女性,細膩地傳達了這個棘手的難題:她的長女安娜(Anna)和兒子湯姆(Tom)接受了預測性遺傳檢測,而小女兒莉迪亞(Lydia)則決定不接受檢測。作為一個唾液受測者,我面臨著類似的決定。我的消費者套件包括針對阿茲海默氏症的預測檢測,這種檢測是根據幾個已知會明顯增加風險的變異為基礎,由於我們無法採取任何措施來預防這種可怕的疾病,因此想不想要知道結果,是客戶的個人選擇,必須由客戶確認點擊免責聲明,才能解鎖結果。我的選擇是不想知道,但是其他想知道的人會有各式各樣無數個理由做出其他決定:例如萬一證實結果是不好的,他們可能想與自己的子孫事先做好安排。當然,如果有預防藥物或治療方法,情況將會改變。如果有的話,我會是第一個解鎖結果的人,看看我是否有得病的風險。※ 本文摘自《DNA國度:基因檢測和基因網際網路如何改變你的生活》。《DNA國度:基因檢測和基因網際網路如何改變你的生活》作者:塞爾吉奧.皮斯托伊譯者:曹順成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0/12/05【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0-11-28 養生.聰明飲食
早餐這樣吃! 研究:多吃全穀類食物可降低糖尿病風險
國內洗腎及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加,一般認為,不當飲食是主要原因之一,國外2項研究證實,多吃蔬果及全穀物食品,有助於降低第2型糖尿病風險,例如,多吃燕麥片,就能有效較低糖尿病機率。最近《英國醫學期刊》刊登這2篇研究,來自哈佛醫學院和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分別發現,多吃全穀物食品以及富含蔬菜水果,能夠降低第2型糖尿病風險。哈佛醫學院在這項耗時20幾年的調查中,團隊研究團隊透過問卷了解15萬8,259名女性和3萬6,525名男性的飲食習慣,包括不同種類穀物的攝入頻率和攝入量。歷經平均24年的隨訪中,一共確診1萬8,629名2型糖尿病患者。排除其他因素後,研究人員確定「較高的全穀物攝入量與較低的糖尿病風險有關」。依照全穀物攝取量多寡,將受試者分為5組,和攝入最少的一組相比,攝入最多的風險分別降低了29%和50%,相當顯著,因此研究團隊建議早餐應多選擇全穀食物。和1個月攝入量都不足1份的參與者相比,每天能吃至少1份冷穀物早餐,糖尿病風險下降19%,如果是黑麵包風險下降21%。此外研究人員對比了每周至少吃2份、每1月不足1份的2組受試者,發現每周至少吃2份燕麥片者,罹病風險下降了21%,糙米下降了12%,麩皮下降了15%,小麥胚芽下降了12%。另一則研究為劍橋大學團隊所執行,研究人員主要探討水果和蔬菜的攝入量與2型糖尿病風險之間的關係,分析8個歐洲國家2.3萬多人(其中第2型糖尿病患者9754名人)血液中維生素C和類胡蘿蔔素濃度。一般認為,血液中維生素C和類胡蘿蔔素濃度與攝取蔬果量視為正比,結果,血液中維生素C或總胡蘿蔔素含量較高,都罹病風險越低,和吃得最少的1組相比,吃最多的這組罹病風險降低了50%。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表示,越來越多研究證實,好的膳食纖維有助於預防糖尿病,其中又以五穀雜糧膳食纖維的預防效果最佳,建議每天澱粉來源中,應該有一半來自五穀雜糧。例如,早餐吃了2片土司,午餐或晚餐就至少要有1餐將五穀雜糧當然正餐,儘管這對外食族來說有一點難度,但應該盡量遵守這個原則,才能遠離糖尿病風險。★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1-12 科別.泌尿腎臟
割包皮有助增進性能力?泌尿科醫告訴你該不該割包皮
文章授權刊登/NOW健康 編輯部 撰文/NOW健康 楊芷晴 責任編輯/Mei 圖片設計/Kato網傳割除包皮有助於增進性能力?對於這樣的迷思,泌尿科醫師解釋,男性包皮在人體生理上具有保護龜頭的作用,避免龜頭常與內褲等外物摩擦造成傷害,與陰莖勃起的刺激無關。勃起能力主要是血管、神經及視覺吸引等一連串的因素引起,因此,包皮割除與否並不會影響性能力。至於該不該割包皮,主要還是以個人因素為考量。耕莘醫院外科部主任廖俊厚表示,若包皮比較長,但平時能夠推開來清洗,且不影響性生活,就不一定需要割包皮;反之,若包皮緊黏住龜頭形成包莖狀態,很難推開清洗,容易藏汙納垢、經常出現反覆發炎感染,或是妨礙性生活時,為了健康因素考量,多半會建議割除包皮。 至於新生兒是否需割除包皮也常是被討論的議題,除了宗教因素進行的割禮之外,廖俊厚指出,目前醫學並無證據顯示男寶寶出生後割包皮的好處,通常年紀小因包皮推不開無法清潔時,會先採用塗抹藥膏治療,若完全包莖、甚至影響到排尿的方便性,或造成反覆發炎感染,就會建議青春期前進行割除,否則一般會建議觀察到青春期再來考慮是否割除包皮。臨床上曾收治1名20多歲的年輕人,因為包皮龜頭反覆發炎就診多次,治療效果不佳,抽血檢驗發現糖化血色素超標,除了將包皮割除降低感染率,也建議應控制血糖,預防糖尿病併發症;另外,急診上也遇到1名13、14歲的青少年,對性事懵懂,洗澡時自行推開勃起後卡住,導致龜頭充血腫大,緊急就醫後施以包皮割除手術,才解決一場虛驚。包皮割除手術可分為傳統切除、雷射切割及包皮槍手術,傳統切除以剪刀割除多餘包皮,手工縫合需10幾20針,出血多,術後復原慢,傷口照護第1周需特別留意不能碰水;雷射手術比傳統切除的出血量要少,但仍需透過手工縫合。廖俊厚說明,包皮割除算是簡單安全的手術,但割得是否漂亮平整或割不到位、需不需要割第2次、抑或是割太短引發勃起疼痛等後遺症,都與醫師經驗技術密切相關。新一代包皮槍吻合器根據不同的陰莖大小,可套入同步進行適當切割與止血,不須手工縫線,縫合處採用如釘書機方式快速地一次性完成,傷口平整,出血量極少且疼痛度低,切除過程僅約5分鐘,且包皮槍為1次性使用後拋棄、安全衛生。術後2至3天就可以碰水,金屬釘約2周內即可脫落,第1個月避免性生活和劇烈運動,有助傷口良好癒合。廖俊厚提醒,割除包皮前應先進行評估,並尋求經驗豐富的醫師執行,若因為本身過胖導致陰莖回縮的患者,透過割除包皮只是治標不治本,建議先減重才是正確的方法。
-
2020-09-10 養生.健康瘦身
每餐吃糙米鮮魚竟胖10公斤!醫師親身示範「限醣飲食」,1周瘦3公斤
我也因為限醣飲食成功減重我自己也過著超級限醣的生活。我是從2002年開始的,在那之前是標準的代謝症候群患者,因為限醣飲食而有了戲劇性的改善。那麼就以我為例,為大家介紹限醣飲食的減重效果。我現在的身材是身高167公分、體重56公斤,跟學生時代相差無幾,不過這是開始限醣飲食後才得以維持的。我從40幾歲開始有代謝症候群,50幾歲時曾經胖到66公斤。之所以體重增加並不是我不重視養生,其實我比一般人更在乎健康。我每個禮拜打2、3次網球,也會上健身房,在醫院吃的是糙米、魚、青茶,在家也很少吃油腻食物,吃魚比吃肉還多,跟一般中年人比算是很健康的。我運動、吃日式飲食、少油,當然也不攝取過多熱量。也就是說,當時的我飲食是日式風,每餐一定都吃飯,從預防肥胖的觀點來看,我可說是模範生。但是我的肚子卻從40幾歲開始隆起,體重66公斤,比標準體重多了10公斤。為什麼會這樣,當時我也無法理解。現在回想起來,應該是打完網球後做了不該做的事。在每週2次的練球後,我會留下來跟大家暢飲啤酒,最後再喝日本清酒收尾。當時不知道那種喝法根本就是要增胖的喝法,於是小腹不斷隆起,完全就是代謝症候群的樣子。2002年我所服務的高雄醫院導入限醣飲食法,我很清楚它的成效,因此毫不遲疑地開始限醣飲食。結果真的令我大吃一驚,患者們的資料當然都顯示出它的效果,但是親自試過之後才感到吃驚。我的體重馬上減輕,過程是很標準的,第一週減輕2公斤,到下一週便滅了3公斤,之後慢慢掉,結果半年内甩掉10公斤。我之所以開始限醣飲食是因為發現得到糖尿病,我們家本來就有家族遺傳,身為醫生,我當然很努力預防,可是還是出現代謝症候群,終於得到糖尿病。所以我等於是用自己的身體證明了我們以為的預防肥胖知識、預防糖尿病的方法有多麼不足,飲食攝取過多醣類有多麼危險。請大家放心,只要限制醣類攝取,就能改善肥胖情形,也能預防糖尿病。即使得到糖尿病,只要持續限醣飲食,就能過著跟正常人一樣的生活。限醣比限制卡路里更能瘦下來的理由 ─ 能夠燃燒更多脂肪限制醣類攝取更容易瘦,還有另外2大理由。第一個是,吃進大量醣類後,身體的脂肪會有一段時間是不燃燒的。但是攝取少量醣類時,進食的同時身體的脂肪也會燃燒。另外一個理由是,飲食中醣類多時,一旦攝取過多卡路里,多出來的葡萄糖會變成脂肪留在體內。但是少醣的飲食生活,過多的卡路里會被排出體外。人體需要葡萄糖與脂肪酸以取得能量,或許大家不常聽說「脂肪酸」這個名詞,但只要把它想成是食物裡的油就可以。人一旦變胖,油會囤積在皮下以及內臟周圍,因為在常溫下是固體狀,所以是脂肪,所謂的「體內脂肪」指的就是這個。每個人都要從葡萄糖與脂肪酸獲得能量,攝取大量醣類的人與不大攝取醣類的人兩者比例不同。醣類多的人,身體會先消耗葡萄糖,反而不大利用脂肪酸。相反的,飲食攝取少量醣類的人會充分利用脂肪酸。這影響了進食時燃燒身體脂肪的比例,以及吃進過多卡路里時,身體會採取的處理方法。飲食主要攝取醣類的人,一用餐血糖就增加,飯後會有一段時間只消耗葡萄糖,而不大燃燒脂肪。而且一旦吃太多,多出來的葡萄糖的卡路里會變成脂肪留在體內,加上身體不大將脂肪變成脂肪酸加以運用,雙重作用下更容易囤積。也就是說,飲食攝取大量醣類時:•飯後會有一段時間不燃燒體內脂肪•會分泌大量肥胖荷爾蒙,使多出來的卡路里(葡萄糖)容易變成身體的脂肪•身體不大利用脂肪酸,更不容易減去脂肪這就是為什麼飲食攝取大量醣類時,吃進過多卡路里就會變胖的原因。不大吃醣類的人因為血糖不大增加,所以進食時也持續消耗脂肪酸,也就是說,身體的脂肪仍會繼續燃燒。加上善於利用脂肪酸,吃進身體的多餘營養不會變成脂肪囤積體內,而會變成血液裡的脂肪酸,脂肪酸燃燒產生酮體 (ketone bodies),如果量大於身體所需,便會隨尿液排出體外。酮體有熱量,等於在排出多餘的卡路里。那麼,飲食攝取少量醣類時又會如何呢?•身體懂得利用脂肪酸,進食中體內脂肪仍繼續燃燒•多餘的卡路里不會變成體内脂肪,會變成血液裡的酮體•多餘的卡路里變成酮體,隨尿液排出體外也就是說,少醣的飲食生活讓身體脂肪隨時保持在燃燒狀態,多餘的卡路里也會被排出體外。加上分泌出的肥胖荷爾蒙少,這就是飲食限醣之後,不限制卡路里也能瘦的理由。可以盡量吃,卻有斷食的效果「不需強忍,美食吃到飽,卻跟斷食一樣有減重效果」,這句話道出了限醣飲食可獲得的最大好處。斷食的減重效果確實很好。斷食原本是佛教等宗教的僧侶們修行的一環,最近受到養生風潮的影響,年輕人也開始參加斷食營體驗斷食,而我以前就試過了。斷食也分種類。除了水,不吃任何食物的稱為「本斷食」,我經歷過10次以上的名稱斷食,也做過一次本斷食。本斷食相當辛苦,但是結束後心靈變得很平靜,身體也變好,更重要的是可以快速甩掉體重。當然結果也因人、因方法而異,不過可以一口氣減少3、4公斤。什麼都不吃好像理所當然可以減重,但這並不是單純不攝取熱量帶來的效果。什麼都不吃意味著也不吃醣類,因此得以切換能量的吸收方式才是重點。我們曾經提到,人類所需要的能量來自於葡萄醣與脂肪酸,現代飲食中含有許多醣類,因此葡萄糖較佔優勢,以致人體不大吸收脂肪酸。而斷食不吃醣類,缺少來自醣類分解的葡萄糖,便不得不分解儲存體內的脂肪,將它變成脂肪酸供身體使用。也就是說,藉由斷食,強制將依賴葡萄糖的生活切換爲燃燒脂肪酸的生活,因此身體狀況會變好,變成易瘦體質。身體愈懂得利用脂肪酸就愈容易瘦,限醣飲食的減重效果跟斷食是一樣的。先從迷你限醣飲食開始首先要記住,限醣飲食有3種類型:第一是標準限醣飲食,一天3餐中,只有1餐可以攝取主食等的醣類,剩下的2餐要避開包括主食在内醣類含量高的食品。攝取醣類的那一餐可以是早餐可以是午餐,但不要是晚餐,因為晚飯後要準備睡覺,全身都會休息,連大量消耗葡萄糖的大腦也要休息,葡萄糖不太會被消耗利用,肥胖荷爾蒙所囤積的脂肪會直接留在體內,所以晚餐最好不要吃主食。第二種是超級限醣飲食,早中晚3餐都要避免醣類含量高的食品,因為只要不攝取醣類,血液裡的葡萄糖(血糖)就會急速增加。採用這個方法,一天中沒有任何機會讓肥胖荷爾蒙大量分泌,因此減重效果最好,幾乎每個人的體重都能在幾天內開始下降,持續半年左右,就能降到標準體重並且維持下去。第三種是迷你限醣飲食,一天3餐只有晚餐要避開高醣食品,因為三餐中只有一餐限食,做起來很輕鬆,不過體重的減少速度較慢。限醣飲食次數愈多,減重效果愈好。但是會有人對不吃主食一事感到不安,這是因為我們長久以來都以白飯、麵包為主食,被要求不吃當然心生疑慮。有疑慮的人請從迷你限醣飲食開始嘗試,體驗一餐不吃醣類的生活,應該會知道做起來還滿輕鬆的。限醣飲食要這樣吃我們提倡的減肥法只要在飲食上限制醣類,方法很簡單,接著就來介紹該怎麼吃。首先,我將這個飲食法的特徵歸納為以下10點。限醣飲食的10大守則:1. 魚貝、肉、豆腐、納豆、起司等,主成分為蛋白質及脂質的食品要確實攝取。2. 盡量避免攝取醣類,尤其是白麵包、白米、麵食以及零食、白砂醣等精製的醣類。3. 主食最好是未精製的穀物,像是糙米、全麥麵粉等。4. 少喝牛奶、果汁等飲料,最好喝無添加物的豆漿、水、煎茶、麥茶、烘焙茶等。5. 醣類含量少的蔬菜、海藻、菇類等可適量攝取,水果少量就好。6. 要積極攝取橄欖油以及魚油(EPA、DHA),並減少攝取亞麻油酸。7. 可以吃美乃滋及奶油,但要是無醣的美乃滋。8. 可以喝蒸餾酒(日本燒酒、威士忌、白蘭地)。但是釀造酒(啤酒、日本清酒等)少喝。9. 零食以及下酒菜要以起司、堅果類為主,適量就好,不可以吃糕餅以及水果乾。10. 盡量選擇不含化學合成添加物的食品。以上為「限醣飲食的10大守則」,是限醣飲食的精髓,這是不吃主食,只吃配菜,但是更顧及健康的吃法。如果能夠以此為準則選擇食物,吃的量沒有特別限制,只要不是極端的大胃王,可以吃到肚子飽了、滿意為止。書籍簡介書名:京都名醫的吃到飽減重法:醫生親證有效,瘦身不受苦的限醣飲食法作者: 江部康二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19/07/06 作者簡介/江部康二醫生,財團法人高雄醫院理事長。1950年生,京都大學醫學院畢業,透過在京都高雄醫院的臨床工作,確立能有效減肥、治療糖尿病等疾病的劃時代「限醣飲食」減重法。自身也因為這套飲食法,成功在半年內減重十公斤,並克服糖尿病。之後根據高雄醫院超過一千三百位患者的症狀,證明了限醣飲食對肥胖、代謝症候群、糖尿病等,有非常好的治療效果,也受到許多社會名流熱烈支持。另有《我想跟著名醫這樣吃,半年瘦10公斤》(采實文化)、《美味低醣常備菜108道》(台灣東販)等諸多著作。延伸閱讀: 日本名醫誠心建議:想健康,就「不要跑步」!
-
2020-09-04 科別.新陳代謝
「糖尿病足」一不小心會截肢?這些觀念助預防
吳先生患有糖尿病多年,血糖控制得一直不好;由於經常宅在家裡,飲食、運動、用藥、複診不規律,足部起了一個小泡沒有重視,竟逐步發展到足部潰爛變黑,很快出現小趾壞死,血管及肌腱外露……,到醫院就診被告知無法保住小腿,需要截肢!後來輾轉打聽來到了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骨傷科就診,這時已經下肢缺血嚴重,足部壞疽、疼痛。仔細詢問病史後,該科徐楚江主任醫師團隊採用局部清創結合控制血糖,在清創後採用最新的骨水泥填塞技術+VSD負壓吸引聯合技術進行保肢治療,吳先生的右下肢終於保住了。「糖尿病足」不可小覷,吸菸是幫兇徐楚江介紹,近期在一個星期內還接診了兩位嚴重糖尿病足患者,均是壞疽感染(厭氧性細菌感染)嚴重,已經到了需要截肢的地步。足部的感染會隨著血流導致全身感染、敗血症等,危及生命。一旦明確感染無法控制,截肢是挽救生命的唯一選擇。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引發的一系列足部問題,對於患者最直觀、威脅最大且最難以治療的,就是糖尿病引起的足部潰瘍和感染。尤其是合併糖尿病血管病變的足部潰瘍和感染。另外,還有一個普遍存在但很容易被忽視的危險因素——吸菸。吸菸加重血管的堵塞,促進血栓的形成,是糖尿病足發展、惡化的一大幫兇。徐楚江表示,糖尿病足很可怕,關鍵在於預防,在於防治。預防糖尿病足有三步糖尿病足的預防,首當其衝的就是嚴格控制血糖。如果已經是糖尿病患者,預防足部併發症則需要做到三點。第一,預防足部破損。足部破損可以說是“倒下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做好足部的保護工作至關重要。尤其對於已經存在糖尿病末梢神經病變者,這一點更為關鍵。這類患者很可能已出現破損,但自身毫無感覺。足部的保護工作需注意以下六點:1.做好足部檢查。每日必須仔細檢查腳上是否有細微的損傷,如擦傷、裂傷、水泡等,要特別注意檢查腳趾縫及腳底。2.要穿鬆、寬、軟的布鞋或透氣的皮鞋,避免穿涼鞋或高跟鞋。保持鞋乾燥,可同時幾雙鞋輪換著穿。3.每日用溫水及中性肥皂洗腳,水的溫度不超過40℃。絕對禁忌熱水燙腳!4.保持足部透氣、乾燥,預防腳癬。一旦發現腳癬,第一時間治愈。5.預防凍傷。6.修剪指甲、胼胝等時要嚴防損傷。第二,預防感染。感染是糖尿病足進展的真兇,也是能否保住肢體的關鍵。預防感染需做到:1.注意個人衛生,尤其是足部衛生和鞋襪的衛生。2.避免甲溝炎、腳氣繼發感染的發生。3.糖尿病患者建議不要去沒有證照的場所修腳。4.一旦足部出現損傷,儘早就醫,切忌自行使用刺激性消毒液(如碘酒等)清潔傷口。第三,預防糖尿病血管病。充足的血液供應是機體抵抗外來入侵的關鍵,也是各種傷口得以癒合的基本條件。血管的通暢是糖尿病足外科治療首要關注的焦點。對於糖尿病血管病變的預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定期檢查下肢動脈。糖尿病一經診斷,即應完善下肢動脈超聲檢查,了解下肢血管情況。如下肢動脈血流通暢,在血糖控制平穩的情況下,建議每年行1~2次血管超聲檢查;必要時可行CT動脈造影或介入動脈造影檢查。2.避免足部組織受壓,要穿寬鬆的鞋子,襪腿不要勒得太緊。3.如果存在足部畸形,尤其是畸形導致足部局部受壓嚴重時,應予矯正。4.在控制血糖的同時,嚴格控制血壓、血脂,明確存在動脈硬化的患者,建議加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療(小劑量阿司匹林)。5.適當的運動在控制血糖的同時還能保持血管的通暢以及促進側支血管的建立。發現問題務必及時就醫徐楚江提醒,糖尿病患者一旦發現任何足部問題,都必須及時前往醫院就診,千萬別存僥倖心理,更不要硬扛。一定要接受正規治療,千萬別信偏方。醫生的規範治療包括對皮膚破損的消毒、清潔治療、傷口的動態觀察與評估;感染的局部清創和抗生素的應用;對於血管病變的擴血管藥物治理以及應用外科或介入手段的血管重建治療等。根據糖尿病足發展的不同階段,也可選擇各種外科手術方法,採用單一或聯合應用的方案進行治療。(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8-21 養生.聰明飲食
五穀雜糧的熱量比白米低,可以多吃?其實是錯的!
【文、圖/摘自幸福文化《濕胖:減肥先去濕》,作者佟彤】多吃五穀雜糧,真的能減肥嗎?無論是減肥還是預防糖尿病,現在的人都首推五穀雜糧,他們的理由是:五穀雜糧的熱量比白米低,可以多吃。其實這是錯的!各種糧食作物所含的熱量很接近,甚至五穀雜糧的熱量比精製穀物還要高!以被糖尿病人寄予厚望的筱麥為例:每一百克筱麥含的熱量約為三百七十六卡,而一百克白米約是三百四十五卡,還略高一些呢!但營養學家確實推薦過用雜糧粥代替精米白麵,他們自己也已經很久不吃純白的米飯饅頭了,為什麼?因為雜糧粥、五穀飯中含的水比精米白麵要多!用通俗的話說,就是五穀雜糧煮熟後,體積更大。因為雜糧沒經過加工,纖維素很多,如果要煮一碗雜糧粥,必須要放六倍左右的水才能煮爛、煮熟。但是,如果是蒸白米飯,一‧ 五倍的水足矣。也就是說,同樣的體積下,雜糧煮成粥會是很大一碗,而白米煮出來的量卻很少,所以一碗雜糧粥能吃得很飽,由此減少了食物的攝取量。如果換成精米白麵,想獲得同樣的飽腹感,就要吃得更多了。如何利用雜糧粥減肥?首要在控制量,一定不能比平時吃的白米還要多,且要減量,之後多加一些水煮成粥或者飯。這樣的雜糧粥才能真正降低熱量,符合減肥的通則:選擇含水量高的食物來飽餐一頓。就像吃葡萄不會長胖,但葡萄乾會,因為一百克葡萄的熱量只有四十三卡,但變成葡萄乾後,暴增為三百五十卡,增加了八倍之多。因此,從減肥的角度說,果乾類的零食是大忌,因脫了水,又加了糖,熱量再次被濃縮,看似沒吃進多少,但總量很容易超標。很多女孩子不吃主食,但是話梅、芒果乾依舊吃不停,這些零食的熱量,早就超過她們忌口很久的饅頭和米飯了。
-
2020-08-15 新聞.健康知識+
「無糖飲料」看似健康 但真相是如此嗎?
這個夏天無糖飲料很盛行,貼著無糖、低糖標籤的飲料已經開始向飲料界傳統「大咖」可樂、酸梅湯、冰紅茶等的「C位」發起了挑戰。據24小時連鎖便利店便利蜂統計數據,7月飲料銷售上漲25%,其中代糖水飲、高純度果汁和中高端牛奶增速明顯。畢竟在炎炎夏季,這些無糖、低糖飲料能讓眾多管不住嘴又怕發胖的人,在享受喝冰鎮甜飲料過足嘴癮的同時,心裡又少了很多「罪惡感」,因此在追求健康體型的人群中無糖飲料備受推崇。不過無糖飲料真的如人們心目中所想的那麼完美嗎?喝無糖飲料能減肥?真相:欺騙大腦後果很嚴重「無糖飲料中的糖指的是游離糖,包括單醣(如葡萄糖、果糖)和雙醣(如蔗糖)。」天津第一中心醫院營養科主任譚桂軍介紹,但很多無糖飲料不僅甜,而且比很多有糖飲料還甜,這是因為添加了非醣類的甜味劑,也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代糖」。甜味劑分為天然甜味劑和人工甜味劑,像我們常見的各類糖醇、甜菊糖等都屬於天然甜味劑,阿斯巴甜、紐甜、糖精、甜蜜素等都屬於人工甜味劑。除了糖醇類的甜味劑,一般甜味劑通常甜度很高,通常是蔗糖的200至500倍,有的高達2000倍,用量很少就能夠達到與糖一樣的甜度。而且其在腸道中被吸收的速度要比單雙醣緩慢,所以引起人體代謝的變化不是特別大。譚桂軍介紹,甜味劑參與到人體代謝中產生的熱量實在是太微乎其微了,因此也可以視為0熱量。正是因為0熱量,讓很多人覺得把含糖飲料換成無糖飲料,有利於控制熱量從而實現減肥目的。那這種0糖、0脂、0熱量的飲料真的是減肥「神器」,減脂減重的人可以敞開了喝嗎?對此譚桂軍表示,我們在減重門診針對減脂減重的人群給出的治療方案裡,飲料還是建議喝白開水、礦泉水、純淨水。「所有甜味劑的原理都是在欺騙大腦,大腦接收到甜味信號後,卻發現血糖沒有上升,反而會增加對真糖的渴望,這樣可能不利於減重。」此外,把無糖飲料當水喝,還存在很多其他的問題,比如無糖碳酸飲料,長期喝會使人體處於酸性環境容易引起礦物質的流失,對牙齒也會有損傷;一些功能飲料中也會添加一些咖啡因,長期飲用會對人的神經系統和心臟產生不良影響;對於兒童來說,喝多了飲料會影響食慾進而影響身體成長發育……。譚桂軍強調,無糖飲料偶爾喝喝,對於減少糖攝入有所幫助,但是敞開了喝,並不提倡。無糖飲料可以讓皮膚更健康?真相:皮膚衰老不能只讓糖分背鍋「糖是加速衰老,損害皮膚的罪魁禍首」的論調受到不少人的追捧,不少美妝博主、演藝明星帶頭戒糖、斷糖。在他們強大的號召力下,不少人也開始主動戒糖,並把其視為永葆青春的救命稻草。這種論調的原理是,過量的攝入醣類,會加速身體的糖基化作用。當糖基化反應過量的時候,就會導致蛋白質纖維畸形和僵硬,從而導致衰老。對此譚桂軍表示,糖基化反應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在體內時時刻刻發生著,它產生的糖蛋白對維持身體的正常運轉有著重要作用。皮膚衰老是身體各項因素綜合的結果,對於新陳代謝旺盛的中青年女性,糖化終產物會被代謝掉,根本無需特意去抗糖。「其實從營養學角度來說,我們不提倡戒糖和斷糖。世界衛生組織和國家衛健委也一直強調的是減糖和限糖。」譚桂軍表示,糖是我們人體所需熱量的主要來源,除非患有特殊疾病,必須禁忌以外,是否食用和食用的量都要根據身體情況來決定。「而無糖飲料中除了甜味劑,可能還有其他添加劑,長期大量飲用,再加上肥胖、飲食長期不均衡等因素,可能反而會造成腸道菌群的失調,對皮膚產生不利影響。」譚桂軍說。無糖飲料可以預防糖尿病?真相:糖尿病並非吃糖導致有人認為,無糖飲料完全不含糖,因此不會造成血糖升高。甚至有人覺得,可以用無糖飲料來預防糖尿病。對此譚桂軍表示,甜味劑是否會造成血糖升高,目前從臨床醫學上看並沒有直接的證據。「因為幾乎不參與人體代謝,所以甜味劑飲料不會使血糖升高,所以Ⅱ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偶爾通過飲用這種代糖飲料來解饞或改換口味。」不過譚桂軍表示,對於喝無糖飲料能預防糖尿病,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因為並不是吃糖或者喝糖水導致患上糖尿病。「很多研究發現,Ⅱ型糖尿病的發生和肥胖有關。」譚桂軍進一步解釋,肥胖者攝入能量過多,造成機體的肥胖,肥胖會影響胰島的功能,發生「胰島素抵抗」;此時為滿足代謝的要求,胰腺必須分泌比正常量高出5—10倍的胰島素;久而久之,過度刺激胰腺分泌,胰臟發生疲勞,最終不能充分生成胰島素,進而導致患上Ⅱ型糖尿病。「如果單純地喝無糖飲料,而對其他碳水化合物不加以節制,長期攝入的能量大於消耗的能量,糖尿病等相關慢性疾病的風險依然很高。」譚桂軍表示,無糖並沒有體現出減少糖尿病風險的優勢,所以喝無糖飲料是不會有預防糖尿病的作用的。謠言無糖飲料中的人工甜味劑有致癌風險嗎?「很多無糖飲料或者食品如果不增加甜味劑,口感會很差。」譚桂軍舉例說,比如優格,純原味的酸奶非常酸,大部分人都很難接收,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必須要添加一些甜味劑。但很多人一提到人工甜味劑,就覺得這種人工合成的物質會有致癌風險。對此譚桂軍表示,到目前為止,國內外的研究沒有直接的證據表明人工甜味劑會導致癌症。「人工甜味劑會不會引起癌症已經屬於老調重彈的問題。」天津科技大學食品工程與生物技術學院副教授王浩介紹,比如20世紀70年代,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發現沙卡林糖精在實驗大鼠上引起膀胱癌,導緻美國國會立法在含有沙卡林糖精的食品標籤上寫上在動物身上致癌的警告,後來發現沙卡林糖精在大鼠身上致癌的機制根本不存在於人體,因此到了2000年沙卡林糖精從致癌物名單上去掉了。(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8-14 科別.腦部.神經
阿茲海默症可防,這19條建議請細讀!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鬱金泰教授團隊聯合該領域國內外知名學者組成的專家組,在國際權威期刊發表了全球首個阿茲海默症循證預防國際指南,引發業內外的高度關注,不僅國內媒體廣泛跟進,多家國外媒體也做了大篇幅報導。究其原因,阿茲海默症已成為人類健康的主要威脅之一,且全球尚無特效療法能阻止或逆轉病情的進展。那麼,這份全球首個阿茲海默症循證預防指南到底提出了哪些生活上可採納的建議?為什麼提出這些建議?鬱金泰臨床團隊集合相關專家的建議,對這版預防指南進行了解讀,主要用來回答:第一,推薦了什麼(What);第二,為什麼推薦(Why);第三,怎樣實施(How )。阿茲海默症,俗稱「老年癡呆」,隨著老齡化進程加速,患病群體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阿茲海默症是可以預防的,有效控制危險因素、合理利用保護因素可以顯著降低阿茲海默症的發病率和患病率。遺憾的是,尚無針對這一嚴重威脅人類健康腦重大疾病的國際循證醫學證據來指導臨床實踐。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的臨床研究團隊聯合國內外知名學者,制定了全球首個阿茲海默症循證預防國際指南,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頂尖雜誌《英國醫學雜誌》子刊。研究人員根據循證醫學標準,最終形成瞭如下建議,希望對廣大讀者有所提示。1.體重管理推薦理由:65歲以下人群應維持正常體重指數(BMI),通過合理均衡體育鍛煉、熱量攝入及正規行為計劃,以期使BMI達到並保持在18.5-24.9公斤/平方米範圍內(比如,一個人身高1.6米,體重50公斤,那麼其BMI指數是50/1.6的平方=19.53,即在推薦範圍內);65歲以上人群則不宜太瘦,65歲以上人群若出現體重減輕趨勢,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狀態。原因分析:中年超重和肥胖患者體內脂肪代謝產物可能造成腦Aβ沉積增多,還會引起高血壓等慢性疾病,使阿茲海默症風險增高約64%。老年體重下降可能是腦內病理沉積的阿茲海默症臨床前期表現,體重變化更小的老年人,阿茲海默症的風險降低約40%。措施建議:65歲以下超重和肥胖人群通過科學合理的飲食和運動將BMI控制在30以下,65歲以上人群增加優質蛋白攝入,保持BMI大於27,有可能降低阿茲海默症發病風險。同時,老年人應定期監測體重、體脂率等指標,若出現較大波動,密切關注認知功能改變。2.體育鍛煉推薦理由:每個人尤其是65歲以上者,均應堅持定期體育鍛煉。原因分析:體育鍛煉能通過改善平衡、減少跌倒次數等提高老年人認知功能,也可促進神經再生、減少腦內Aβ沉積,長期堅持有氧運動還可以增加海馬體積。措施建議:特定範圍(0-2000 kcal/週或0-45 MET-h/週)內的體育鍛煉對阿茲海默症預防有益處,運動量每增加500 kcal/週或10 MET-h/週,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將降低約10%。建議中老年人多進行有氧運動,根據體檢結果及自身勞動能力,選擇合適的鍛煉方法,安排合理的運動強度。3.認知活動推薦理由:多從事刺激性腦力活動。原因分析:認知刺激活動能使癡呆發病風險降低50%,即使在有癡呆遺傳易感性的個體中也是如此。認知刺激活動參與得越多,腦儲備越高,癡呆風險越低。措施建議:多參與認知刺激活動,如閱讀、下棋、學習新技術、玩腦認知訓練遊戲等,不僅能有效預防癡呆,還可以提高總體生活質量和社會參與度。4.煙草推薦理由:不要吸煙,也要避免接觸環境中的煙草煙霧,對吸煙人群應向其提供諮詢服務、尼古丁替代治療及其他藥物治療來配合行為計劃或正規戒菸計劃。原因分析:煙草中含有神經毒素,可直接損傷神經元,造成認知功能下降,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40%。規範的戒菸管理與治療,可使阿茲海默症新發病例顯著降低。二手煙也增加患病風險。措施建議:對未吸煙人群,不要吸煙,要避免接觸環境中的二手煙。對吸煙人群,應鼓勵其戒菸,主動向醫務人員諮詢尋求幫助,制訂正規戒菸計劃。對有頑固煙癮者,可使用尼古丁替代治療及其他藥物治療來幫助其戒斷。5.睡眠推薦理由:保證充足良好的睡眠,出現睡眠障礙時要諮詢醫生或及時治療。原因分析:睡眠障礙會導致大腦無法有效清除腦內有毒代謝廢物(如Aβ和tau蛋白),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70%。睡眠時間與阿茲海默症呈U型關係,夜間睡眠不足(10小時)均可增加阿茲海默症發生風險;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失眠、日間功能障礙(如白天經常犯困)、在床時間過多等也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發生風險。措施建議:保持日間精力充沛和適當的夜間睡眠時長(不少於4小時,不超過10小時),保證良好睡眠質量,積極治療失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等睡眠障礙疾病。6.糖尿病推薦理由: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罹患糖尿病,對糖尿病患者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減退情況。原因分析:糖尿病患者外周胰島素抵抗狀態會造成腦內胰島素含量減少,干擾Aβ清除,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70%。即使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胰島素水平異常也會增加癡呆風險,其中空腹血糖水平大於7.75mmol/L時,癡呆風險增加20%,規範的降糖治療有可能降低癡呆的發病風險。措施建議:早期篩查血糖異常的人群,對其進行生活方式乾預,積極預防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應遵醫囑服藥,將各項指標控制在正常範圍內,同時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的改變。7.腦血管疾病推薦理由: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用藥,維持腦血管系統良好狀態,避免罹患動脈粥樣硬化、腦低灌注或其他腦血管疾病;對卒中患者,尤其是腦微出血患者,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改變,並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保護其認知功能。原因分析:腦血管疾病會造成腦內低灌注,引起神經元缺血損傷,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40%,其中腦微出血可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70%。措施建議:中老年易感人群應通過藥物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控制好腦血管病危險因素,如吸煙、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腦血管病患者要積極防治。8.頭部外傷推薦理由:保護頭部,避免外傷。原因分析:65歲以後的頭部外傷會使阿茲海默症發病風險增加35%,且發生次數越多、損傷程度越重,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就越大。頭部外傷可直接損傷腦結構,還可通過氧化應激途徑介導腦損傷。措施建議:建議中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盡量避免跌倒和頭部撞擊,盡量避免危險性場景,如接觸類運動等,在高危情境下盡可能採取佩戴頭盔等保護措施。9.衰弱推薦理由:晚年保持健康強壯的體魄;對於越來越衰弱的人群,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狀態。原因分析:衰弱是指由各種因素引起的與年齡相關的機體儲備和功能的下降,可造成機體對內外應激的反應能力下降,有可能引起阿茲海默症相關的蛋白沉積等,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39%。措施建議:75歲以上老年人應從飲食中充分攝取蛋白質、維生素以及多種礦物質,有規律進行有氧運動,定期檢查身體活動量和認知機能,預防感染,遵醫囑服藥。10.高血壓推薦理由:65歲以下人群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罹患高血壓。原因分析:中年時期(≤65歲)患有高血壓,阿茲海默症的發生風險增加38%。中年收縮壓/舒張壓分別超過130/90mmHg時,癡呆的風險顯著上升。高血壓可以導致動脈硬化、慢性腦灌注不足和微循環障礙,誘導阿茲海默症相關的病理改變。措施建議:對中年血壓正常人群,建議定期監測血壓,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戒菸限酒、減少鈉鹽攝入),避免情緒激動,積極預防高血壓。高血壓病人,按照醫生建議血壓控制水平,避免血壓波動過大。11.直立性低血壓推薦理由:對於直立性低血壓患者,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狀態。原因分析:直立性低血壓表現為站立後收縮壓較平臥位時下降20mmHg或舒張壓下降10mmHg。患有直立性低血壓的老年人,阿茲海默症發生風險增加18%。體位性的血壓下降可以導致短暫的腦灌注不足,進而導致微循環障礙,誘發阿茲海默症的病理髮生。措施建議:直立性低血壓患者要積極尋找和去除導致直立性低血壓產生和惡化的原因,如藥物作用、脫水、感染和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增加鹽和液體攝入,加用腹帶和壓力襪等措施幫助改善血壓。必要時,可使用短效升壓藥替代治療。12.抑鬱推薦理由: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對已有抑鬱症狀的患者,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狀態。原因分析:抑鬱是阿茲海默症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抑鬱可通過影響阿茲海默症病理、激素、神經生長因子、海馬體積等,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23%。措施建議:學會自我調節、合理傾訴來排解消極情緒和負性思維,建立積極的心理應對方法。抑鬱患者要積極求醫,可嘗試用正念冥想、有氧運動、心理治療等結合抗抑鬱藥物治療。13.心房顫動推薦理由:維持心血管系統的良好狀態,房顫患者需用藥物治療。原因分析:房顫可以導緻小動脈低灌注和毛細血管高壓狀態,引起腦灌注不足,使阿茲海默症的發病風險增加63%。以華法林為主的抗凝治療可以使癡呆風險降低29%。措施建議:房顫患者要積極地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凝藥物治療,而對於藥物有效性以及安全性的選擇上,應當遵照醫囑執行,可以適當選擇新型口服抗凝藥。14.精神緊張推薦理由:放鬆心情,平時避免過度緊張。原因分析:精神緊張會引起體內激素水平升高,誘發腦內炎症、增加Aβ和tau蛋白沉積,導致海馬結構和功能損害,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56%。措施建議:保持積極向上、樂觀的心態。精神或軀體高度緊張或出現明顯焦慮症狀時,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自我調適、放鬆訓練、冥想訓練、認知行為治療、音樂療法、物理或藥物治療。15.教育推薦理由:早年應盡可能多地接受教育。原因分析:在30歲以前接受更高的學校教育能使阿茲海默症發病風險降低51%,受教育的年限每增加1年,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降低7%。提高教育水平可能通過改善個人生活方式、社會經濟水平、增加認知儲備等減少癡呆的風險。措施建議:建議在30歲以前接受更高水平的學校教育(>6-15年),至少接受中學教育,以預防和減少晚年癡呆的發生。終身教育也被證明能夠預防癡呆。16.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推薦理由:定期檢測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對於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應用維生素B和/或葉酸治療,同時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狀態。原因分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3 mmol/L)可介導血管損傷,導致腦組織缺血,並通過促進Aβ和tau蛋白沉積,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67%。措施建議: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患者,可通過服用維生素B和/或葉酸治療,將同型半胱氨酸控制在5-15 mmol/L範圍內。17.維生素C推薦理由:飲食攝入或額外補充維生素C可能會有幫助。原因分析:維生素C作為一種抗氧化劑,可以對抗氧化應激損傷導致的阿茲海默症神經退行性改變。額外補充維生素C可以顯著降低16%的阿茲海默症風險發生。措施建議:建議中老年人多攝入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18.雌激素替代療法推薦理由:對絕經後婦女,不建議應用雌激素替代療法預防阿茲海默症。原因分析:綜合多項研究,雌激素替代療法並不能降低阿茲海默症風險,反而可能會加劇阿茲海默症進展,特別是療程超過10年者,因此不推薦。19.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推薦理由:對於認知損害的患者,不建議應用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預防阿茲海默症。原因分析: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雖然可以改善阿茲海默症的臨床症狀,但是12項臨床研究匯總結果發現,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並不能降低阿茲海默症的發生風險,因此不推薦。專家組還對其他的阿茲海默症風險因素做了評價,包括社會關係、飲食模式(如地中海飲食、DASH飲食、MIND飲食等)、魚類攝入、非甾體類抗炎藥、骨質疏鬆症、心力衰竭、心肌梗塞、飲酒、飲茶、喝咖啡、殺蟲劑暴露、飲水中含矽過量等。雖然這些因素目前證據級別不夠高,並未作出推薦,但將來隨著阿茲海默症相關危險因素和預防臨床研究不斷進展,指南推薦的相關內容和級別還會不斷變化。(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7-17 養生.樂活人生
罵交通、罵明星、罵天氣...蔡康永:整天忙著罵別人,還有餘力做自己嗎?
你全身都貼滿了 「應該」的標籤嗎? 辨識情緒都是哪裡來的?它們來做什麼? 它們來了以後,我該怎麼辦?要把它們各自安放回去時,該放回哪裡? 這就是我們要的情商。 想像你現在穿得好看,風和日麗,你走在乾淨開闊的路上,感覺著和煦的天光與微風,你喜歡這個天氣、這條道路,你喜歡此時的自己。 路邊有本來表情呆滯的人,看了你自在的樣子,他們也稍微有了一絲微笑。 沒有人會否認,這是幸福,是眾多幸福之中,很棒也很容易得到的一種。 這種幸福裡面,有別人,也有自己。 看到你走過的人,如果再看仔細一點,會看到你渾身上下,有不少小標籤、小貼紙,隨著微風擺動著。 有的小標籤,是用很隨便的字跡寫的,也很隨便的用根絲線拴在你的衣襬上,一扯就會掉落;也有的小標籤很隆重,是黃金打造的小牌子,上面的字是用刻的,這樣的小金牌用金鍊子掛在你的手腕或頸子上;其他各式各樣的小布條小紙條,上面也都有各種字樣,有的用粗繩綁在你的腳踝,有的只靠紙頭本身的黏膠,勉強貼在你背上,隨時會被風吹跑。 這些小標籤小牌子上面,寫的是什麼? 字跡潦草的紙條上面,寫的大概是你隨便應付著做過的某個臨時工作;至於小金牌上刻的,可能是你非常珍視的某個身份:「某某名校的榜首」或是「某某旺族的後裔」。另外那些小布條小卡片上,則各自寫著你的各種信仰、各種價值觀,有些可能是隨便聽來的,比如「永遠不再跟雙魚座交往」;有些是認真想要相信的,比如「錢就是一切」或「要就瘦,要就死」。還有些內容極瑣碎,就算被風吹掉,你也不會在乎的,像是「鹹粽子才是粽子,甜粽子算什麼粽子」或「修照片要把臉修小沒關係,但好歹別把背後的柱子都修歪了。」之類你勉強算是有點意見但並不真在意的小原則。 這些小標籤小紙條在微風中微微飄動著,有些令你身姿更優雅、有些顯得你華麗或霸氣,有些搞得你凌亂,有些很累贅、有些跟你整個人一點都不搭,有些在你身後留下一地紙屑垃圾。 但不管怎麼樣,這些小標籤小紙條,沒有妨礙你的行動,沒有遮擋你的五官,也沒有阻止你感受風景與天氣。 也就是說,你還算是自由的。 什麼時候,我們會變得不再自由呢? 當這些小標籤小紙條,變得跟雜誌一樣大,跟盾牌一樣大,甚至跟商店招牌一樣大,那我們就不自由了。 我們會行動受限、視野受限、感受不到風景與天氣,整個人被這些標籤與紙條給困住。 你一定覺得我太誇張了。誰身上沒有那麼幾十個或幾百個標籤紙條跟著呢?哪會嚴重到令我們不自由? 嗯,即使是最瑣碎的紙條,只要黏在你身上,不必變太大,只要變成撲克牌那麼大,就會妨礙你了。紙條卡片上那些大大小小我們覺得「理當如此」的事:「粽子理當是鹹的。」「修照片理當知所節制,別把背後柱子也修歪了。」「我家孩子既然是我生的,考試起碼必須前10名。」「要娶我家女兒,聘金起碼超過100萬。」「我這篇文字起碼該得到200個讚。」「今天我趕時間,交通應該要順暢,如果塞車,就是有人跟我作對。」「我既然買了這3支股票,這3支股票就該連漲1週。」⋯⋯ 如果照我這樣列下去,我們每個人身上絕對不只幾百個小標籤,這些「理當如此」,每秒都會生出新的小紙片小標籤、附著上我們的身子。這秒有幾張脫落了,下一秒又會有更多補上。 它們會像鱗片,覆蓋我們全身乃至眼耳。我們可以仗著這一身鱗甲,到處去指手劃腳,「這個不對」「那個太差」,做出各種評價、各種判斷,但沒有察覺我們已經漸漸把世界、風景、天氣、別人,都隔絕在外。 而別人也看不到我們的面貌,別人看到的是密密麻麻的標籤紙條,所形成的一付密不透風的鱗甲。 我們的生活,需要互相依靠:衛生、交通、娛樂、商業,都需要互相依靠,彼此交換情感、能力與資源。但在依靠與交換的時候,我們並不需要用我們的各種原則去掐住彼此的脖子。我們可以不用控制人、或被別人控制。我們不用拿自己身上這些紙條,去黏在別人的臉上。 當我們覺得每件事都有個「應該」的樣子,而這些事卻都不對,都不合我們期望的時候,我們就喚來了許多「應戰」的情緒:嫉妒、憤怒、自卑、猜忌⋯⋯都來了。 我們調出了各種對付敵人的情緒,但其實並沒有敵人出現,可是因為我們身上黏貼的那些原則,帶領著我們到處樹敵、到處去評斷與我們無關的事、到處去宣示那些「理當如此」,於是,只要對方不聽話,只要生活不聽話,只要世界不聽話,我們就覺得「有人跟我們作對」。 然而,因為這些我們以為的敵人,根本不是敵人,當然也就無敵可退。我們莫名其妙喚出場的這些應戰的情緒,卡在台上,怎麼退場? 我們趕時間,遇上塞車,於是感覺交通跟我們做對,「交通」就是此刻的敵人,我們喚出了焦慮、喚出了生氣、喚出了怨氣,然後呢?「交通」這個敵人要怎麼打退?要怎樣才能跟「交通」討回一個公道? 我們宣布:我家的孩子,考試要前10名,聘金要100萬⋯⋯憑什麼?我們任性喚出來的自尊、期待,魯莽上場,呆立原地。 我們宣布:粽子必須是鹹的,那麼天下這許多賣甜粽子的店、吃甜粽子的人,我們是要關了他們的店呢?還是縫了他們的嘴?這些隨便出場,無從收拾的情緒,除了堵在我們自己的胸口,還能去哪裡? 不知從哪來的情緒,就一定不知往哪去;不知為什麼而來的情緒,就一定不知要拿什麼去消化。這些沒完沒了的「應該」,都是哪裡來的?如果這些「理所當然」大多未經檢驗,來路不明,為什麼還把它們理直氣壯的貼滿了全身上下,當成我們的標籤、甚至我們的鱗甲? 你是你父母的孩子,這個標籤對很多人來說,一定很珍貴,值得以黃金打造、鄭重銘刻,掛在頸上。可是如果這個標籤被你父母或是你自己看得太重,導致這枚金牌大如門板,掛在頸上,你就是死命的拖,也拖不動一厘米。它成了枷鎖,而不是標籤。 你要做自己,就要讓你自己比這些標籤紙條都重要,讓它們只是點綴在你身上,而不是拖垮你遮蔽你,你珍視的少數幾個標籤,值得好好打造,隨身珍藏,偶爾展示。剩下那麼多別人隨手塞給你的、無助於你做自己的標籤紙條,那就放鬆的看待,恰當的對待,黏上就黏上,掉了就掉了,別用它們來評斷別人,評斷自己,乃至困住自己。 如果真心相信「錢是一切」,那就認真研究它有沒有道理,研究之後覺得有道理,那就認真研究金錢跟自己要建立什麼樣的關係,是要靠它創業?還是要靠它求偶或繁殖?然後把這想法設為目標,一步一步去靠近。 這是你專注研究之後,想要做的「自己」,你經得起內心的自問自答,內心因而強大,你想要的生活,就會在眼前浮現。 如果只是人云亦云的相信「錢是一切」,然後還要分散心思去管盡天下的其他瑣事,罵交通、罵天氣、罵明星、罵別人修圖修太多、罵別人不懂粽子的好壞,那怎麼可能還有餘力弄清楚我們要做的「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自己? 我的工作,使我常常接觸演藝界的明星。明星當然是依據大眾的評斷而存在的一種身份。但在這麼多的明星裡,有些人能夠「明白」自己想要的生活,以「恰當」的程度,去接收大眾的評價,然後「一步一步」的靠近自己的目標。這些明星未必是最紅、最受歡迎的,但比較可能是明星之中,內心比較寧靜平衡的。 做情緒和感覺的主人,而不要被情緒和感覺牽著鼻子走,這不是空話,這可以一步一步做到。 辨識情緒都從哪裡來?它們來做什麼?它們來了以後,我該怎麼辦?要把它們各自安放回去時,該放回哪裡?這就是我建議的情商。 培養情商不是為了做生意,也不是為了受歡迎,那些都只是順便跟著來的東西。 情商的唯一價值,也是它比智商重要的唯一原因,是探尋情商的過程,就是探尋自己的過程。所謂的「心」,雖然抽象,但真的存在,而且就是我們賴以度過一生的依據。 智商不是智慧,智商有可能使擁有者更焦慮、更辛苦,而不一定能得到自由與幸福。智商沒辦法處理「心」的事情,智慧才可以。而智慧的基礎,是「明白」。 世界充滿了與我們無關的事,但「心」的每件事,都與我們有關。 世界永遠不會屬於我們,但「心」永遠屬於我們。 世界的強大,可能更令我們感受不到自己,但「心」的強大,就是我們的強大。 我們有「心」,這是很大的禮物。越大的禮物,越要好好享用啊。 情商就是幫助我們認識這份禮物、打開這份禮物、享用這份禮物的鑰匙。 生命沒辦法給我們更大的禮物了。 書籍介紹書名:蔡康永的情商課:為你自己活一次作者: 蔡康永出版社:如何 出版日期:2018/11/01作者簡介/蔡康永從上個世紀的尾巴,開始參加公共活動,比方說,主持一些節目,寫一些東西,講些話,安慰或者傷害一些別人。生產地是台北,血統有時被認為是上海。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念完影視製作的研究所。最廣為人知的節目,是主持《康熙來了》及參與《奇葩說》,最廣為人知的書是《說話之道》,導過一部電影《吃吃的愛》,也曾經和藝術家蔡國強及五月天的主唱阿信,分別一起做過行為藝術及裝置藝術。另外,開了《情商課》的語音課程,在喜馬拉雅FM播放。 延伸閱讀: 擺脫身體慢性發炎!美國糖尿病協會:多吃10種食物「抗糖化」,預防糖尿病
-
2020-07-14 養生.健康瘦身
減肥失敗都是澱粉的錯?日本名醫:靠「限醣飲食」甩肉前,你該知道的5迷思
【編按】糖尿病內科醫師,現任AKIBA水野診所院長水野雅登,水野醫生的雙親本身就有糖尿病史,之後他自己也因健康亮起紅燈,開始實施以限醣飲食為主的治療,效果奇佳,1年內靠限醣飲食減了14公斤。 水野醫生表示,以往大家習慣的飲食方式是,「碳水化合物6‧蛋白質2‧脂肪2」的熱量分配,國人的飲食習慣也是以米飯為主食。但事實是,就算人體不攝取醣類,只要有攝取蛋白質和脂肪人的身體仍舊可以製造葡萄糖。這就是所謂的「醣質新生作用」。醣存在人體中,它並不是必須的熱量來源。常見的迷思1:只減少醣類的攝取有不少人覺得「自從開始實行減醣後感覺體力變差了,還會容易頭昏眼花……」。問了他們的飲食內容後發現幾乎全都是蛋白質和脂肪攝取不足。 原本就不胖的人一旦減少了醣類和脂肪的攝取,產生能量的來源就會枯竭,身體當然失去動力。 有很多都是飲食內容像上面那樣以蔬菜和豆類為中心,在減醣過程中卻只是單純不吃主食而導致營養失調的案例。一般人大多都認為「豆類不也是蛋白質嗎?」但其實植物性蛋白質的吸收率較低,容易造成營養不良的情形。常見的迷思2:靠多吃豆類來補充每當我對那些飲食內容大多為蔬菜和豆類的人說:「要多攝取些蛋白質哦!」他們都會回答說:「我有多吃豆類和來豆腐」。然而,蛋白質的源只依賴豆類是不行的。與肉類、魚類和蛋類等等的動物性蛋白質相比,植物性蛋白質較不易被身體吸收。如果就前面提到過的蛋白質積分來看的話,雞肉是100分,而大豆大約只有一半,是56分。如果要靠豆腐來攝取100克的蛋白質,要吃進15塊的豆腐才能辦到! 以肉類和蛋類做為蛋白質的主要來源才是正解。常見的迷思3:以為只要少吃主食就可以了「明明都沒有攝取醣類了,怎麼還是瘦不下來」? 有這類困惱的人,我建議可以把一天吃進肚裡的所有東西一一寫下來,試著找出「隱藏的醣類」。雖然沒吃米飯、麵包等等的主食或是甜食,但是否吃了水果或是馬鈴薯、番薯等等的薯類?又或者喝了蔬菜汁、營養飲品等含糖量多的飲料?尤其近年來經過品種改良後很多水果的甜度都很高,這些要多加留意才是。常見的迷思4:漠視貧血無法克制想要攝取醣類的慾望─這種情況很有可能是因為身體缺鐵而造成的「醣上癮症」。 日本人尤其是女性幾乎都有缺鐵的情況,特別是一直採行「健康飲食」,飲食內容以蔬菜為主的人更是嚴重地缺鐵。和肉類或魚類中所含有的動物性鐵(血基質鐵)相比,蔬菜和豆類中所含的植物性鐵(非血基質鐵)吸收率格外地低。缺鐵會使身體的代謝失調,並造成身體極度需要醣類的反作用。像這種情況,在實行限醣前更應優先做的是補足身體所欠缺的鐵,改善貧血的情況。常見的迷思5:以為「吃糙米就沒問題」在一般的印象中,糙米比白米對健康更好。的確,精製前的糙米米糠中含有白米沒有的維生素與礦物質。 不過,就醣類的含量來說,白米和糙米並沒有多大差別。攝取含有維生素和礦物質的糙米後,血糖值上升的速度的確比攝取白米後的血糖上升速度慢,但為了讓血糖值下降所需要分泌的胰島素總量並沒有改變。 在我的界定中「糙米比白米更好」。可以享用但絕對不可過量。不可限醣的情況不單單是糖尿病的病患,實行限醣對大多數的人來說都是有益無害的。不過,還是有一些不可以實行限醣的情況,所以還是得留意才是。不可以限醣的情況主要有以下4種。①已經在治療糖尿病的人對正在治療糖尿病的人來說,經常維持「低血糖」是件危險的事。特別是長期服用促使胰島素分泌的藥物「磺醯尿素(sulfonylureas, SU)」的人,或是有在注射胰島素的人,如果不攝取醣類,恐怕血糖值會一直下降變成低血糖。正在治療糖尿病的人自己任意採行限醣飲食是一件極為危險的事。請務必諮詢醫生才行。②肝功能不全或是肝臟機能低下的人肝臟可以透過醣質新生作用將蛋白質轉換成葡萄糖,藉由脂肪的代謝而產熱能。可是如果肝功能不全,就無法充份將蛋白質或脂肪轉換成為熱能。③患有反覆性胰臟炎的人胰臟炎是胰臟被本身分泌的消化酵素破壞的一種疾病。是70多歲女性以及50多歲男性常見的疾病。胰臟炎罹患初期如果攝取脂肪會讓症狀更加惡化。所以這段期間應該要避免實行攝取脂肪的限醣飲食。患有胰臟炎的人如果已經完全痊癒,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就可以實行限醣飲食。只不過如果是「慢性胰臟炎」,一旦攝取了脂肪後,病情有可能會再度復發,還是要多加注意。④長鏈脂肪酸代謝異常及尿素循環代謝異常長鏈脂肪酸代謝異常是無法充份使用醣類的疾病,而尿素循環代謝異常則是一旦攝取高蛋白質的食物,一種名為「氨」的毒素就會囤積在人體內的疾病。這2種疾病都不可以實行限醣。書籍介紹日本名醫最強減醣金字塔:最神效限醣瘦身法,越吃越健康新觀念作者:水野雅登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20/05/20作者簡介/日本知名糖尿病內科醫師/水野雅登(Mizuno Masato)糖尿病內科醫師,現任AKIBA水野診所院長。2003年取得醫師執照,並完成醫籍登記;2019/2/13開設AKIBA水野診所,擔任院長。水野醫師的雙親本身就有糖尿病史,之後他自己也因健康亮起紅燈,開始實施以限醣飲食為主的治療,效果奇佳。應用於實際診療後,成功使多名糖尿病患不再需要施打胰島素(其中甚至有人每日注射量高達97單位);在他的臨床門診中,共有84例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完全斷開胰島素注射。後續他更透過部落格、Facebook、Twitter和巡迴演講等形式,全力推廣「蛋白脂質飲食法」及「零胰島素治療法」等資訊。現在亦同時實踐治療癌症的維生素生酮療法。《糖質オフ大全科》、《少吃點藥,血糖值照樣穩妥當》等。延伸閱讀: 擺脫身體慢性發炎!美國糖尿病協會:多吃10種食物「抗糖化」,預防糖尿病
-
2020-06-20 養生.聰明飲食
忌口很痛苦 營養師推薦預防糖尿病的10大控糖好食物!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吃飯皇帝大」,日常飲食扮演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環;對於糖尿病患來說,忌口可是件相當痛苦的事情,面對日益加速老化的血管,其實糖尿病的飲食原則,就如同正常人一般「均衡飲食」。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私人家庭營養師程涵宇表示,糖尿病患的飲食可依據自己的喜好來調整,只要依照均衡飲食的原則,利用各種不同食物的組合,日常飲食也可以是多元、多樣化,建議盡可能選擇完整的天然食物,而不是高度加工的食物,尤其可以多攝取非澱粉類的蔬菜,盡量減少添加糖及精製穀物。降低碳水化合物優先對於剛被診斷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病患,程涵宇強調,首先可以從減少總碳水化合物著手,理想的碳水化合物應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及礦物質,且低添加糖、低脂肪、低鈉。根據研究發現,減少糖尿病患者的總碳水化合物攝取量,被證實為改善血糖最有效的方式。短期看來,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方式,也是幫助糖尿病患達到血糖目標的優先方法。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2020年版糖尿病標準醫療照護」資料顯示,碳水化合物是身體最容易使用的熱量來源,也是對餐後血糖波動最主要的影響。程涵宇說明,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其糖、澱粉及纖維的比例各不相同,對血糖反應有廣泛的影響,可能導致血糖濃度持續升高或緩慢下降,甚至導致血糖快速升高、隨後又迅速下降。地中海飲食,有效長期控制血糖不過,糖尿病如同其他慢性病仍無法治癒,因此,糖尿病患要學會與糖尿病和平共處。程涵宇指出,根據長期追蹤研究顯示,以蔬菜、全榖雜糧類、魚類,以及富含橄欖油、堅果類的地中海飲食,可以有效降低血糖及預防糖尿病,進而減少使用藥物治療,以及心血管疾病發病率。過去認為,糖尿病患應採取低脂、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不過,一項隨機對照試驗研究發現,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肥胖成年人,隨機分為「卡路里限制的地中海飲食組」及「卡路里限制的低脂、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組」,研究結果顯示,地中海飲食組的空腹血糖低於低脂、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組。程涵宇提醒,控制血糖應盡可能多喝水,並避免飲酒及含糖飲料;若是使用代糖減少總熱量及碳水化合物的攝取時,應避免補償心理,以免吃進額外的食物及額外的熱量。1 0大控糖好食物程涵宇提供10種控糖好食物,幫助提升胰島素敏感性、降低血糖飆高,同時設計簡單快速料理的早午晚三餐,幫助預防糖尿病上身。1.堅果營養功效:鎂、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糖尿病患的空腹血糖、三酸甘油酯、血壓及體重,並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建議量:每天30公克。料理:早餐-水果優格。食材:無糖優格150ml、腰果5顆、夏威夷豆3顆、莓果或其他水果50g作法:無糖優格撒上腰果、夏威夷豆、葡萄乾及水果。2.大蒜營養功效:有機硫化合物及槲皮素、類黃酮素,可降低血糖及血脂,改善空腹血糖、三酸甘油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提升葡萄糖轉運蛋白及胰島素作用。建議量:每天2顆。料理:早餐-大蒜起司三明治食材:吐司1片、瑞可達起司1大匙、菠菜1株、大蒜6顆、橄欖油適量、黑胡椒粒適量、鹽適量。作法:(1)橄欖油入鍋,放入大蒜及菠菜拌炒,加入鹽及黑胡椒。(2)吐司烤至金黃。(3)吐司對半切,其中一片放上起司、菠菜及大蒜,蓋上另一片吐司。3.人參營養功效:三萜皂苷可提升空腹血清胰島素及胰島素敏感性,降低空腹血糖、提升葡萄糖代謝,以及降低胰島素抵抗。建議量:當作配料食用。料理:早餐-人參山藥雞湯食材:日本山藥去皮切塊200g、雞腿1隻、紅棗5顆、薑片2片、參鬚適量、鹽適量、水適量。作法:(1)鍋子煮滾水,將雞腿肉汆燙去血水,撈出用冷水沖涼,洗淨備用。(2)鍋中放入冷水、雞腿肉、薑片、紅棗、人參鬚,山藥,加蓋燉煮30分鐘。(3)加入鹽調味。4.鮭魚營養功效:Omega-3脂肪酸、EPA、DHA,可提升葡萄糖耐受度、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三酸甘油脂,預防糖尿病。建議量:每天70公克。料理:午餐-鮭魚串燒佐酪梨食材:200g去皮鮭魚排、1湯匙橄欖油、20毫升檸檬汁、3ml蜂蜜、鹽適量、胡椒適量、1湯匙黑芝麻籽。作法:(1)將鮭魚縱向對切成長條狀。(2)製作醃料,將橄欖油、檸檬汁與蜂蜜放入碗中,加入鹽和胡椒攪拌均勻。(3)將鮭魚放入醃料靜置。(4)以竹籤串起鮭魚,撒上芝麻。(5)將平底煎盤放上瓦斯爐,以大火加熱後放入鮭魚串。每面煎3分鐘,然後取出完成,可佐以酪梨沾醬。(6)沾醬材料:酪梨半顆約140g、新鮮檸檬汁8ml、大蒜1顆、辣椒粉適量、鹽適量、黑胡椒適量。沾醬作法:●將酪梨取出果肉切塊。●將酪梨塊與其他食材放入調理機中,攪打至滑順。5.花椰菜營養成分:蘿蔔硫素,增強血清胰島素及胰島素抵抗的總抗氧化能力,並降低三酸甘油酯,減少脂質過氧化,預防糖尿病及血管併發症。建議量:每天150公克。料理:午餐-烤花椰菜。食材:花椰菜150g、鹽適量、橄欖油適量、黑胡椒適量。作法:(1)預熱烤箱至200℃。(2)花椰菜洗淨切小朵後完全瀝乾。(3)烤盤鋪上花椰菜需注意彼此不重疊,均勻淋上少許橄欖油、再灑一些鹽及黑胡椒後,送入烤箱烘烤20~25分鐘,花椰菜表面微有焦糖化的褐色烤痕。6.大豆營養功效:α-亞麻油酸(ALA),可增強胰臟細胞分裂,促進胰島素分泌,同時可維持血清胰島素穩定,預防糖尿病及血管併發症。建議量:每天半盒~1盒豆腐。料理:晚餐-豆腐芝麻濃湯食材:豆腐半盒、青蔥適量、白芝麻15g、鹽及黑胡椒適量、雞高湯500ml。作法:(1)豆腐、白芝麻及雞高湯熬煮後放入調理機攪打。(2)出放入鹽、青蔥及黑胡椒完成。7.山苦瓜營養功效:南瓜三萜,苦瓜素等多肽-p,增加胰島素敏感性、抑制α-葡萄糖活性,降低第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後2小時血糖,以及降低總膽固醇,預防視網膜病變及心肌梗塞併發症。建議量:每星期1條。料理:晚餐-沖繩山苦瓜食材:山苦瓜1條、雞蛋1顆、豬肉薄片100公克、醬油1.5大匙、米酒適量、糖適量、柴魚片適量、鹽少許、橄欖油適量。作法:(1)瓜洗淨切半去籽,白色部分用湯匙刮乾淨,並切成約0.3cm的薄片。(2)煮一鍋滾水放入苦瓜,約1分鐘撈起備用。(3)熱鍋下油炒肉片。(4)放入山苦瓜及調味料炒勻。(5)淋上蛋液拌勻加入柴魚片。8.肉桂營養功效:肉桂醛、前花青素,提升葡萄糖攝取及胰島素分泌,降低空腹血糖、糖化血色素,以及三酸甘油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總膽固醇。建議量:當作香料使用。料理:晚餐-香蕉燕麥肉桂濃湯。食材:香蕉半根、燕麥1/3杯、葡萄乾5公克、牛奶500ml、肉桂粉少許、鹽適量。作法:(1)燕麥顆粒蒸熟備用。(2)香蕉去皮切段和牛奶燕麥一起入鍋中熬煮。(3)放入葡萄乾、肉桂及鹽調味。9.橄欖油營養功效: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糖尿病患的空腹血糖、三酸甘油酯、血壓及體重,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建議量:每天20~50公克,當作烹調用油。10.生薑營養功效:薑油、薑醇、薑烯酚,增加胰島素釋分泌,降低血糖及糖化血色素HbA1c和胰島素抵抗,提高總抗氧化能力,降低三酸甘油脂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功效:降低血糖。建議量:當作配料使用。文章出處/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47期
-
2020-05-20 科別.新陳代謝
監控血糖、體重 糖尿病並不可怕
現代人的物質與飲食生活富裕,糖尿病人口愈來愈多,台灣約有250萬人罹患糖尿病。糖是重要能量來源,但過量會對健康造成威脅,本報健康版「我的控糖妙招」徵文,讀者投稿踴躍。針對讀者提出的問題。糖尿病醫師認為,糖尿病並不可怕,只要好好監控血糖變化、控制體重、按醫囑適當用藥,就能與糖尿病和平共處。多因飲食失控 導致肥胖台灣的糖尿病患95%以上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台安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林毅欣表示,第二型糖尿病與家族史、家族性多基因遺傳有關,現代人物質生活、飲食生活富裕,會加速致病基因的催化,加上後天與時間的因素,只要活得夠久,就易罹患糖尿病。其實糖尿病與老化、退化有關,林毅欣說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人,大多因為物質與飲食失控,導致身體過度肥胖、脂肪增加,產生胰島素的阻抗、胰島素的凋亡,最後胰臟細胞負荷不了,進而得到糖尿病。現在台灣糖尿病盛行率10%,尤其60、70歲以上的老年人,20至30%甚至40%以上都有血糖不耐症。慢性退化疾病 只能控制「糖尿病屬於慢性退化的疾病,只能控制。」林毅欣指出,糖尿病容易因大血管、小血管的併發症,以及全身性感染症而死亡,糖友罹癌的機率也高。如果控糖不佳、血糖高,身體細胞和表皮傷口就不易癒合,易產生細菌感染,若感染入骨而會導致截肢。若是血糖控制得當,這些初期症狀都可以緩解。血糖應控制在標準範圍,如果體檢發現變胖、空腹血糖高,這是糖尿病的警訊。林毅欣強調,糖尿病主要以空腹血糖值及糖化血色素值來確診。正常人血糖值是在100mg/dL以下,若在126mg/dL以內則屬糖尿病前期的灰色地帶,超過126mg/dL即為糖尿病。正常的糖化血色素標準在5.7%或是6%以下,若介於5.8%到6.4%間的範圍,則是糖尿病前期屬灰色地帶,若是6.5%以上就確診罹患了糖尿病。用藥搭配飲食及運動肥胖的人易有糖尿病,有研究顯示,肥胖的人和身體質量指數(BMI)正常的人相較,罹患糖尿病的機率增加二倍;大陸的研究則顯示,胖的人每增加10公斤體重,得到糖尿病的機率多1.2到1.5倍。林毅欣認為,如果發現是初期糖尿病,且是肥胖的年輕人,一定要趕快瘦下來,恢復身體健康。一般空腹血糖超過130mg/dL,建議用藥搭配飲食及運動控制來改善血糖。「體重控制可以預防糖尿病」,過胖的糖尿病初期患者,必須減重,嚴格控制飲食,減低熱量的攝取,以減少身體的負擔,讓血糖得以控制。研究發現,喜歡吃油炸、高油脂、高鹽食物的人,易引發糖尿病,因此預防糖尿病,不僅要減糖,也應減鹽和減油。林毅欣建議,患者要多吃原形食物,少喝含糖飲料,勿吃高熱量食物,更要好好監測血糖。糖友膽固醇高 易中風糖尿病人如果膽固醇高,易有心肌梗塞、中風的風險,林毅欣強調,對於糖尿病患來說,膽固醇控制要更嚴格,患者膽固醇應控制在160mg/dL以內、壞膽固醇在100mg/dL以下,患者更應吃膽固醇藥來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是免疫力較差的族群,容易發炎感染,應優先施打流感、肺炎鏈球菌疫苗防護,女性患者更要避免泌尿道系統感染問題發生。更年期女性因女性荷爾蒙衰退,會產生更年期症狀,糖尿病發生率高,此時更要花心思追蹤血糖變化,根據追蹤狀況看是否要提早用藥或以飲食及運動來更嚴格控制。
-
2020-05-20 橘世代.健康橘
20年糖尿病史獲改善 用藥切記「五問五不」
嘉義市一名68歲鍾姓婦人患有糖尿病史逾20年,長期使用口服藥及胰島素注射,飲食也很控制,卻無法將血糖下降到正常數值,就診後,衛福部嘉義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李健增加施打藥物,搭配飲食調整,經過3個月追蹤,血糖下降,讓鐘婦感激不已。李健表示,血糖愈高代表附著在血色素上的糖分愈多,鍾婦的糖化血色素當初高達7.0,但正常人的糖化血色素檢測值在4到5.6之間,調整用藥讓鍾婦血糖下降。糖尿病患者如果長期血糖控制不好,身體容易失去正常功能產生併發症,大血管併發症包括心臟冠狀動脈的狹窄,腦血管狹窄及下肢血管疾病問題,小血管併發症包括腎臟病變、眼睛視網膜變化、神經病變。李健表示,為鍾婦施打的藥物可用於改善第2型糖尿病人餐後血糖,能抑制胰臟α細胞升糖素分泌,降低產生肝醣;刺激胰臟β細胞分泌胰島素,延緩胃部排空。目前臨床研究證實,當糖化血色素小於7時,可預防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發生。李健提醒,長輩就診時應與醫師討論個人期許的疾病控制目標,治療期間若有相關問題,須由醫師依據專業判斷調整,切莫擅自停藥或使用來路不明的藥物。嘉義醫院藥師林志忠提醒,糖尿病友施打胰島素或注射其他用藥時,應確認藥袋上的注射時間點,施打部位以腹部、手臂、大腿、臀部為主,且應規律輪替。林志忠說,注射用藥應定期檢視有效期限與保存條件,如使用中的胰島素可存放室溫陰涼處4週,未開封的胰島素於冰箱冷藏可存放至瓶身標示有效期限,糖友們也可參考藥袋說明,適當環境下保存注射用藥。「藥能治病,也能致病」,藥劑科主任張其純提醒,民眾應切記用藥「五問五不」,包括問藥名、藥效、使用方式、服用時間、注意事項等,以及不聽別人推薦的藥、不信有神奇療效的藥、不買地攤、夜市或遊覽車上的藥、不吃別人送的藥、不推薦藥給別人,才能確保用藥安全。衛福部嘉義醫院院長黃元德說,有糖尿病史的人要長期服藥,但最重要的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按時、適量運動,還有平穩的心情,不要盲目吃保健食品,注意飲食習慣,避免重鹹或過於精緻的甜食,造成慢性疾病控制不易,增加身體的負擔。【健康精選延伸閱讀↘↘↘】。血糖失控竟成為「眼睛」殺手 醫:務必牢記三個「防盲」觀念。清明吃春捲引血糖飆! 醫師:遵守5招顧健康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4-24 養生.營養食譜
控血糖要先吃菜 醫建議每日喝一碗這種湯更能抑制血糖飆升
聽過「先吃蔬菜」的概念嗎?這是種抑制血糖值急速上升的方法,也是最近廣受矚目的飲食祕訣。簡單來說,就是吃的順序從蔬菜開始,不過,其實我更推薦「吃的順序從『長壽味噌湯』開始」,也就是「先喝長壽味噌湯」這個飲食技巧。一般認為從沙拉攝取蔬菜是最有效率的方法,事實上,生菜的體積很大,所以就算吃再多也是有限。而「長壽味噌湯」因為已煮成湯了,不但蔬菜的體積變小,還能夠完整攝取食材中容易溶出的健康成分。此外,「長壽味噌湯」在對付血糖值飆升上,也是個很有效的方法。血糖值飆升,是指餐後血糖值急劇上升,放任不管的話將傷及血管,引發腦中風或心肌梗塞。而防治的重點,便是膳食纖維的攝取順序及份量。如果先享用膳食纖維豐富的「長壽味噌湯」,最後再吃醣類含量多的食物,就可以避免血糖值上升過快。依據厚生勞働省發表的膳食纖維攝取標準,一天中,成年男性為二十公克以上,成年女性為十八公克以上。如果是吃生菜萵苣,就得吃到四至六顆。「長壽味噌湯」是種蔬菜放愈多功效愈大的料理。因此,要對付血糖值飆升,能輕鬆攝取大量膳食纖維的「長壽味噌湯」可說是最佳策略。另外,基本材料中的紅味噌,還含有豐富的類黑素,這是種會隨著發酵產生的成分,能夠抑制醣類的吸收速度,緩和血糖值的上升情形。「長壽味噌湯」既含有蔬菜釋出的健康成分,又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而且還能攝取到類黑素,幫助抑制血糖值急速上升,所以,別忘了在用餐一開始就先飲用。如此一來,想必有助預防糖尿病及腦梗塞,帶你走向健康長壽的道路。為何「長壽味噌湯」堪稱最強? 「長壽味噌湯」跟你平時喝的味噌湯有何不同呢? 「長壽味噌湯」的最大特色,便是重新研究了基本食材。(1)含豐富類黑素,能提升抗氧化力的紅味噌(2)含豐富GABA,能有效減輕壓力的白味噌(3)含豐富大蒜素、檞黃素,解毒效果突出的洋蔥泥(4)含鉀,具排出鹽分效果的蘋果醋。 可將這四種食材組合冷凍成「長壽味噌湯塊」,煮成味噌湯飲用。一天一碗便足夠。 真的只需要一碗,就可望看到這些健康成效。含豐富營養素的「長壽味噌湯」,基本作法大公開!「長壽味噌湯」功效驚人!準備卻只要三步驟!1洋蔥磨泥!2混合材料!3放入冷凍庫! 蛋白質盡在這一碗 豆漿味噌丸子湯材 料(2人份)長壽味噌湯塊 ....................2塊雞絞肉 .............................80克日本大蔥 ..............2/5根(40克)薑 ....................1塊約拇指大小豆漿 .......................... 100毫升水 .............................. 200毫升作 法1 將絞肉、蔥末、薑末放入大碗中,以湯匙充分攪拌。2 鍋中倒水200毫升(材料外),加蓋煮沸。將1的材料8等分,以湯匙整成圓形再放入鍋中。撈除浮末後倒入豆漿,煮至沸騰。3 熄火,放入味噌湯塊溶解。可依喜好灑上胡椒提味。POINT在大豆製品中,豆漿與味噌同樣營養豐富。搭配雞絞肉的蛋白質,在需要製造肌肉的減肥期間,是很適合積極攝取的食品。另外,蔥與薑也具有暖身的效果。 將維生素C的美肌效果融入味噌湯中 高麗菜櫻花蝦味噌湯材 料(2人份)長壽味噌湯塊 ....................2塊櫻花蝦 ........................... 2大匙高麗菜 ............... 4大片(150g)薑 ....................1塊約拇指大小水 .............................. 300毫升作 法1 高麗菜大致切4公分大小。薑切絲。2 鍋中放入薑、水300毫升,加蓋煮沸。放入高麗菜,加熱3~4分鐘煮軟。3 熄火,放入味噌湯塊溶解。灑上櫻花蝦,可依喜好加點胡椒提味。POINT高麗菜外側葉片以及菜芯部分,含有許多維生素C及鈣質。櫻花蝦的鈣質約為牛奶的6倍,牛磺酸及DHA也很豐富。購買時最好選擇無添加物者。(本文摘自三采文化《長壽味噌湯:醫學實證!一天一碗,輕鬆喝出不生病的免疫力!》)
-
2020-04-21 橘世代.健康橘
血糖失控竟成為「眼睛」殺手 醫:務必牢記三個「防盲」觀念
糖尿病是危害民眾健康的主因之一,年年位居十大死因,且人數不斷攀升,「高齡化」是台灣糖尿病發生率上升重要因素。雖然國人保健觀念提昇,都知道糖尿病要去醫院就診,定期追蹤血糖,卻容易忽略身體其他部位的狀況,特別是眼睛;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指出,糖尿病引起的眼部病變是台灣中老年人失明最主要的原因,民眾務必要牢記三個「防盲」觀念,並小心三大「盲目」殺手。陳瑩山說.令人擔憂的是,國內估計約有百分之十的糖尿病人口,卻有一半的人不知道自身患有糖尿病,其中,約三成的人是因為眼睛病變出血,到眼科檢查才發現罹患糖尿病,不僅失去治療先機,對視力也造成嚴重損害。因此,留意血糖狀況,預防並及早發現糖尿病,可說是避免糖尿病眼部病變的首要關鍵。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有三個防盲觀念,包括「同步進行眼部檢查、年齡和病史愈長,對眼睛傷害愈大、調降血糖的速度不能太快」等。陳瑩山指出,糖尿病患者在追蹤血糖、控制病情的同時,務必要同步檢查眼睛狀況。有些患者認為「糖尿病既然是慢性病,它對眼睛的影響也應該是慢慢進行」,或「血糖如果控制良好,就不會有糖尿病眼睛病變的危險」。其實不然,有時病狀的改變會急速進行,例如視網膜病變有時很快就會出現玻璃體出血,導致一夜之間視力就從1.0退至0.1,或產生新生血管,使眼壓突然急遽升高。另外,良好的血糖控制對整體糖尿病的病情穩定非常重要,卻不能預防糖尿病眼底病變的產生。年齡與血糖的病史,是糖尿病是否造成眼底病變的最主要因素,年紀愈大,糖尿病病史愈長,最終形成糖尿病眼底病變就愈不可避免。陳瑩山提醒,一旦出現糖尿病眼底病變,又遇到血糖飆高時,調降血糖的速度不可太快。眼底是人體血流最快速的地方,對氧氣的需求極其敏感,若血糖快速降低,容易造成眼底缺氧,使已有眼底病變的患者病情惡化,最好採緩降原則,一個月降30至40mg/dL,(即HbA1C降1到1.5)可使眼睛血管有較充分時間適應,以免因快速缺氧,眼底無法應付視力所需,造成眼底出血或黃斑部水腫,反而得不償失。糖尿病所引發的眼部病變很多,治療方式因症狀而異,「白內障、青光眼、眼底病變」被稱為三大「盲目」殺手,一旦出現類似症狀,要立刻就醫。陳瑩山說,糖尿病患者罹患白內障的機率為正常人的2至4倍,一旦併發白內障,處理方式和一般白內障不同,需依視網膜病變的病程決定,若糖尿病眼底病變嚴重,需先做眼底雷射治療後才進行白內障手術,倘若白內障太嚴重,雷射吸收效果也不好,這時就要先開刀治療白內障。糖尿病患者一旦併發青光眼,通常仍會先以眼藥水控制,但若形成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時,便需進行睫狀肌冷凍或雷射治療,方法是利用致冷物質(冷凍劑)產生的低溫或雷射破壞眼睛睫狀體,減少睫狀體分泌房水的功能,以達到降低眼壓的效果。另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屬眼底病變,是糖尿病視力受損最嚴重的原因,常見有視網膜出血、玻璃體出血、黃斑部水腫等狀況。目前糖尿病眼底病變的治療方式,已有雷射和眼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細胞增長因子(Anti-VEGF)等。【更多關於健康大小事↘↘↘】。清明吃春捲引血糖飆! 醫師:遵守5招顧健康。一活動就喘?小心「心臟主動脈瓣膜狹窄」找上你。延長壽命有跡可循!做到了,女延10年壽命、男延7年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23 科別.新陳代謝
「間歇性」走路好處多 走對了可減肥又健身
疫情持續擴散,民眾要鍛練身體,沒時間、沒場地、沒設備不能運動?那就試試走路訓練吧!World Gym Blog教「間歇性」走路減肥好處多,只要用對方式並且調整正確姿勢,靠走路也可以減重保健康。綜合醫界説法,走路有10大優點包含:助減重、促進心臟健康、預防憂鬱症、提高免疫力、增加專注力、預防失智症、預防糖尿病、延長壽命,以及走路減肥是環保又省錢的運動方式!但不是走路時間長、累積步數多、速度夠快,就能得到走路的好處;走路減肥的姿勢,也是一大重點,若彎腰駝背的走路,不僅沒運動效果,還容易全身痠痛。World Gym Blog分享間歇性走路減肥,舉例來說:快走3分鐘(速度讓你感到微喘,或是有點吃力)→正常速度3分鐘,為1回合,交替做5回合再休息,建議剛開始練習,1天先以5分鐘為目標,接著10分鐘、20分鐘慢慢增加到1天可以訓練30分鐘,如果能堅持每個禮拜4次,每次30分鐘,減重效果會很顯著!World Gym Blog傳授間歇性走路減肥的正確姿勢:1.視線走路時不能一直低頭看地上,看不到前方很容易跌倒、撞傷,頸椎也會不舒服,把頭抬起來,眼睛直視前方,並隨時注意腳下和周遭環境。2.上半身抬頭挺胸,核心肌群用力,保持背部挺直,肩膀放鬆不用力,走路時讓手肘自然呈現90度,並且隨著節奏擺動。3.下半身步伐比正常走路略寬,前腳著地時,腿部伸直、腳尖朝上、腳跟輕輕放下;後腳腳尖輕點地面,更有利於行走。World Gym Blog提醒走路運動時一定要選擇安全的地點,並且注意路況,小心自身安全。World Gym BIog還指出,指出,連賈伯斯、祖克伯都喜歡走路開會,這是為什麼呢?史丹佛大學證實走路在創意表現的成果上,比坐著高出60%,正襟危坐的辦公室開會,可能不只肢體僵硬,連腦袋也變得遲鈍,因此當一般會議討論不出好點子,試試看和組員到戶外邊走路邊開會,打破僵化的思考模式、避免恍神、打瞌睡。
-
2020-02-15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不好全身都受累!台大醫圖文解說正確心臟保養
心臟負責推動全身血液循環,每分每秒都持續跳動。然而,日常生活中卻有很多可能傷害心臟的狀況,一定要盡量避免,做好心臟保養,以免心臟持續受傷,導致心臟衰竭。血糖太高,心臟也受害!台大醫院心臟外科許榮彬主任指出,血糖偏高時,患者可能沒有明顯症狀,所以容易輕忽,其實血糖過高,全身器官都會受到影響,控制血糖的目的就是為了預防糖尿病相關併發症。過高的血糖會導致「動脈粥狀硬化」,讓動脈逐漸狹窄、阻塞,輸送往器官的血流減少,各器官的功能都會受到影響,例如在腦部可能造成血管阻塞、缺血性中風;在心臟可能造成冠狀動脈阻塞,導致急性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周邊血管阻塞,肢體會缺血,導致肢體疼痛不良於行,由於血液循環差,傷口不容易癒合,部分患者恐怕需要截肢。總而言之,糖尿病的併發症是多面向的,從頭到腳都會出狀況,特別是可能導致心肌病變,讓心臟功能進一步惡化,而演變成心臟衰竭導致死亡,不可不慎。 持續高血壓,心臟難負荷許榮彬醫師表示,高血壓會導致全身血管病變,腎臟、眼睛等器官都會受損,影響相當全面。血壓過高會造成血管受損,甚至破裂。例如急性發作的主動脈剝離,是非常危險的狀況,患者可能感到劇烈撕裂性胸痛,極為難受且死亡率很高。腦部血管破裂的出血性中風,可能造成死亡,也會有神經學後遺症。如果是慢性的高血壓,我們的心臟會因為長期負荷過大而漸漸邁向心臟衰竭。當冠狀動脈狹窄、阻塞,心肌無法獲得充足的氧氣,心絞痛、心肌梗塞的機會愈來愈高,容易演變成心臟衰竭。血脂過高,血管狹窄、阻塞,恐致心臟衰竭高血脂是很常見的狀況,許榮彬醫師解釋道,血脂包含高密度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以及三酸甘油脂。高密度膽固醇對身體有幫助,而低密度膽固醇會導致動脈硬化,對身體有害。全身各器官都需要血液供應,當血管受損,就會造成器官病變,雖然原因不同,但是造成的結果都類似:腎臟血管阻塞會造成腎臟衰竭,肢體血管阻塞會造成缺血、疼痛,腦部血管阻塞會造成腦中風,心臟的冠狀動脈血管阻塞會造成心肌梗塞、心臟衰竭,一定要多加注意。抽菸傷肺又傷心!許榮彬醫師提醒道,對心血管疾病而言,抽菸是個重要的危險因子,抽菸也會造成血管病變,進而導致器官損傷。不過抽菸除了造成血管損傷之外,還可能致癌。提到抽菸,大家容易聯想到肺癌,其實不只有肺癌,抽菸將導致口腔癌、食道癌、乳癌、膀胱癌、腎臟癌等多種癌症的風險增加,是非常重要的危險因子。即使一天只抽一根菸,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就會明顯上升。吸入二手煙也同樣有害。 戒菸的好處很多,戒菸12小時後,血液中的一氧化碳濃度恢復正常。戒菸兩週後,血液循環及肺功能開始改善,戒菸一年後,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風險減半。戒菸五年後,口腔癌、食道癌、膀胱癌的風險減半。戒菸十年後,死於肺癌的風險減半。戒菸十五年後,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風險和不抽菸者相同。許榮彬醫師強調,心臟功能不好的患者務必戒菸,避免刺激心臟。吸菸會讓心跳加速、血壓上升,皆會加重心臟負擔,導致心臟衰竭惡化。酒精會傷害心肌細胞,惡化心臟功能酒精會造成心臟細胞的傷害,許榮彬醫師道,所以有所謂「酒精性心肌病變」,飲酒過量或長期喝酒的病患,心肌細胞可能受損,造成心臟衰竭。雖然大家可能聽過適量飲酒有好處的說法,但是酒精對心肌細胞本身是有害的,所以究竟適量飲酒是否有益處?一天可以喝幾毫升?目前仍沒有定論。美國心臟學會不建議民眾藉由喝任何酒類來獲得好處,尤其是心臟衰竭患者務必戒酒,避免酒精對心臟造成進一步的傷害。留意溫差,避免冷熱交替刺激大許榮彬醫師道,「心臟外科的病患,很多都有心臟衰竭,我都建議病患不要泡密閉式三溫暖,至於露天的空氣流通比較好的地方,沒有說一定不能去,但要注意冷熱之間不能刺激過大。」心臟疾病就是要避免刺激過大,尤其是在冬天天氣很冷,從室內到室外,突然接觸到冷空氣就是心臟病最容易發作的時間。洗熱水澡、泡溫泉也是同樣道理,原本處在溫暖的環境,忽然回到溫度較低的環境,刺激太大容易誘發急性發作。在大熱天進入冷氣房也得注意,要盡量避免溫差太大。心臟衰竭患者的病情很容易變動,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都要多加留意。規律運動,有益心臟功能許榮彬醫師解釋道,心臟衰竭患者還是要維持適度運動,至於適合什麼運動,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太一樣。對心臟病患而言,快走是不錯的運動方法,舉重就不建議。醫院都有復健科門診,能夠在完整評估後,給予運動處方。台大醫院有心臟衰竭小組,小組成員包括內外科醫師、復健科醫師、個管師、營養師等。如果是因為心臟衰竭住院的患者,我們都要照會復健科醫師,出院後也可以轉介到復健科門診做運動諮詢。 除了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菸等危險因子外,還要跟大家提醒一點,部分心血管疾病與遺傳有關,所以心臟病患的兄弟姊妹、子女,也建議要做檢查,看看有沒有心臟疾病,若有的話,提早就醫及保養,可以避免心臟功能一再惡化,最終導致心臟衰竭。許榮彬醫師回憶道,遇過不少例子,都是父母親動完心臟手術後,兒子陪同回來看門診,經過五、六年後,突然發現兒子沒有陪來,經過詢問才知道兒子在家裡心肌梗塞過世。「我現在都提醒患者,治療告一段落後一定要叫兄弟、姊妹、子女,尤其是兄弟和兒子,去做檢查,因為心血管問題平常可能沒有症狀,唯有做檢查才知道血管有沒有阻塞。」許榮彬醫師道,「我一直想要跟社會推廣的就是,心臟病會遺傳,因為彼此有類似的體質及相同的生活環境。由於初期症狀都不明顯,容易疏忽,突然走掉實在太可惜。」心臟是非常重要的器官,心臟功能不好,全身都會受牽連,心臟衰竭又是所有心臟疾病最終的終點,因此死亡率很高,甚至比某些癌症還要高。大家務必維持理想體重、規律運動、健康生活型態、避免各項危險因子、按時服藥、定期檢查,做好日常保養,才能養心、護心。原文:正確心臟保養,醫師圖文解說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心臟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1-27 養生.聰明飲食
煮綠花椰菜別忘它!更能增強花椰菜的抗癌化合物
媽媽們總不忘遊說孩子多吃綠花椰菜有益健康。這個備受家長肯定的蔬菜,纖維多、富含維生素C、A、鈣和葉酸等營養物質。也有研究顯示,十字花科食物可預防糖尿病患者血管損傷、降低血脂肪含量。此外,綠花椰菜含有可以防癌的蘿蔔硫素(sulforaphane)化合物,但食用前必須先「切碎並靜置」一段時間,以助釋出該物質。「農業與食品化學期刊」1月份發表的研究指出,炒綠花椰菜,會降低它潛在的抗癌化學物質水平。不過中國研究人員則發現,把花椰菜切碎再烹飪,有助維持蘿蔔硫素水平。
洛馬琳達大學(Loma Linda University)阿茲海默症預防計畫聯合主任、神經學家薛查亞(Ayesha Sherzaia)博士,也贊成「切碎綠花椰菜」再煮成湯來喝,可以抗癌。研究顯示,將綠花椰菜切碎並暴露在空氣中,可以活化酶、促進蘿蔔硫素。薛查亞表示,黑芥子酶(myrosinase)與蘿蔔硫素前體接觸後,後者會釋放出更多化合物。烹煮會殺死黑芥子酶,使得釋出的蘿蔔硫素較少。她建議,把綠花椰菜切成小塊,切得越小越好;在加入湯底前,將切碎的綠花椰菜靜置30分鐘,「靜置時間越長越好」。綠花椰菜最好生吃,但清蒸或快炒五分鐘以內也可以。如果想用烤的,薛查亞建議「添加芥末籽」。有研究認為,將芥末籽成分加入煮熟的花椰菜中,有助增強抗癌化合物。
-
2020-01-24 養生.運動天地
有這四徵兆 你的健走沒效
健走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運動之一:任何人、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從事健走。最近一項研究更發現,當健走燃燒的脂肪和跑步相當時,對預防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有相同的功效,包括高血壓和高血脂。但你的健走方式正確嗎?當健走變「散步」,是否能達到疾病預防效果?從以下四件事,可以檢視你的健走到底有沒有發揮效用。1、你沒有流汗「如果你發現健走完衣服依然乾爽,臉上額頭都沒冒汗,那麼恐怕你並沒有達到最大心率75%到80%。」美國紐約個人健身教練、瑜伽老師茱蒂關說。理想情況下,在30分鐘的步行期間,至少要有10-15分鐘達到這個心率。將步伐分為1到10級,你至少要在6-7級之間,有點氣喘吁吁的感覺,如果你希望藉著健走(搭配飲食控制)瘦身的話,這樣才有效果。2、你還能邊走邊聊天和朋友一起健走很棒,可以互相督促又可聯絡感情。但如果你們還能邊走邊聊天,並且不覺氣喘吁吁,那表示你的健走不夠力,還得再加快速度。試著以快走1分鐘、慢走2分鐘交替進行,這樣不但能燃燒更多卡路里,也能幫助你專注在健走鍛鍊這件事情上。不妨使用沿路上的各種標示,例如郵筒、路燈或交通號誌,作為快慢交替的提醒,這樣會更容易些。3、一直感覺不到運動成效如常的鍛鍊和飲食控制,減肥大業卻停滯不前。與其灰心喪志,不如把它當成一項指標,提醒自己該做點改變。建議將一天一次的健走,拆成早晚兩次,不但一天內有兩次機會提高心率,也能延長消耗熱量的效益。4、健走完不累也不痠痛如果你每回健走完,一點也不覺得疲乏,那表示你的健走太輕鬆了。別以為是因為你的肌肉強健、身體狀況很好所以不累。即便是在平地行走,結束後也該有疲乏感,才表示達到運動效果。建議改走上坡路,這樣就能在不增加速度的情況下,鍛鍊到大小腿、臀部肌肉,同時增進對心血管的助益。如果你因腳傷或其他因素無法增加行進的速度,行走上坡是增加心率、低衝擊的好選擇。(資料來源╱美國《預防》雜誌)
-
2019-12-22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進補吃人參?中醫師:參類種類多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
Q:進補吃參,未必人人適合?A:許多人選擇喝參湯或參茶補充元氣,但參類種類多,必要時應諮詢醫師。中醫師表示,以民眾常選用的高麗參為例,隨著炮製過程可分成紅參與白參,前者適合寒性體質者補氣,後者適合熱性體質者生津。過敏體質、身體正發炎、失眠煩躁與情緒不穩者等,均應先諮詢專業再服用。人參能補充元氣、增進體力,民眾常選用的高麗參在臨床上主要用於治療虛證,像是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等。不過因著炮製過程不同,高麗參又可分為紅參與白參,紅參的補氣效果較強,白參的生津效果較強,通常寒性體質的人適用紅參補氣,熱性體質的人適用白參生津,平性體質的人則適合紅參與白參各半使用。調和過的參適合男女老少服用,臨床發現可預防糖尿病、動脈硬化、高血壓等疾病。不過仍建議部分族群服用前先諮詢中醫師,包括過敏體質、曾經服用人參後過敏者、化膿或身體正在發炎者、脾氣暴躁的高血壓患者、剛開始感冒喉嚨痛、嚴重心臟病史或中風病史、更年期潮熱嚴重婦女、鼻咽乾燥容易流鼻血、易有汗臭味的濕熱壅滯型三高患者、失眠煩燥或精神不穩、大便不通伴隨嚴重痔瘡等。另外,若服用參類後出現口舌生瘡、牙齦出血、皮膚瘡瘍等上火症狀,應立即停用。諮詢專家/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兼任醫師周宗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