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陳威明
共找到
38
筆 文章
-
-
2021-05-07 新聞.元氣新聞
骨肉瘤及時診斷 北榮推諮詢服務
小朋友跑跳嬉戲有時抱怨骨頭痛,就醫卻發現疑似長腫瘤,是許多家長的噩夢。惡性骨腫瘤發生率不高,但和良性腫瘤難以區別,若診斷不夠精確,輕則讓家長虛驚一場,重則讓孩子接受不必要的手術或延誤治療。台北榮總推出「骨骼肌肉腫瘤諮詢服務」,幫助病人盡快得到正確診斷,也提供全台醫師後援。骨腫瘤是最容易被誤診的疾病之一,台北榮總骨腫瘤中心主任吳博貴指出,生長痛可能被誤為骨腫瘤,5至15歲孩子三分之一有非骨化纖維瘤,國內骨腫瘤權威、副院長陳威明的門診,幾乎每個月都有被其他科別轉診而來的小患者。吳博貴說明,非骨化纖維瘤經X光看似骨骼破了一個大洞,卻是良性疾病,若非骨腫瘤專科醫師看診,常被認為骨頭有問題,家長從聽到的那一刻起,就吃不下睡不著,開始瘋狂上網找資料,打聽該去那兒看診,做出最壞的打算。但非骨化纖維瘤不需特別處理,絕大多數會癒合消失。吳博貴難忘家長聽到孩子骨骼沒問題的表情,如重獲新生。這不只是白操心的問題,若被誤認為骨腫瘤而動手術,孩子曝露於感染與麻醉風險,動到生長板更影響日後發育。相反的,惡性骨腫瘤占所有癌症百分之零點六到七,發生率不高,但若被當作良性疾病,嚴重影響預後,臨床發現,若患者先接受推拿或按摩,可能導致腫瘤轉移,治療程序不適當,更可能面臨截肢。為盡量減少父母不必要的擔心,也希望患者盡快診斷治療,「骨骼肌肉腫瘤諮詢服務」社群平台因此成立,醫師以實名制加入,上傳去除個資的患者影像等資料,由吳博貴等骨腫瘤醫師義務輪值,協助初步判斷。陳威明表示,台北榮總「骨骼肌肉腫瘤諮詢服務」社群平台由受過骨腫瘤完整訓練的醫師們自動自發,以志工精神幫忙,他身為老師,當他們的後盾,看到學生認真和無私付出,內心滿足和喜悅,無法用言語形容,這也符合個人「與人共好」的信念。陳威明指出,這樣的諮詢方式對偏鄉、離島或缺乏骨腫瘤醫師的醫院及診所,可提供迅速的免費服務,若發現X光片有些問題,也會立即介紹病患就近至有骨腫瘤醫師的醫院,尋求正確診斷和治療,讓不同體系的醫師加入照顧骨腫瘤病患的行列。醫學辭典骨肉瘤(Osteosarcoma)骨肉瘤是兒童與青少年(10至20歲)最好發的原發性骨頭惡性腫瘤,全台每年約有一百名新病例,男女比例大約六比四。骨肉瘤與遺傳關係不大,常見原因有三,分別是基因突變、由其他骨腫瘤轉變及致癌物接觸史。好發任一骨頭,最常見膝蓋附近,包括位於膝蓋上方的遠端股骨、下方的近端脛骨、肩膀附近的端肱骨,以及髖關節附近的近端股骨。常見病徵是睡眠或運動時,膝、髖及肩關節骨頭疼痛、痠痛,也可能摸到腫塊。若疑似或確診骨肉瘤,切勿在患部進行推拿、熱敷、針灸或拔罐等,以免腫瘤受外力影響而擴散。
-
2021-05-07 醫聲.院長講堂
穿厚重裝備負壓室揮汗手術6小時 北榮搶救骨肉瘤少女避免截肢
台北榮總治療骨肉瘤成績斐然,截肢率不到百分之五,低於全球文獻平均值。疫情之下,台北榮總依然為了照顧全球病童而努力,三月時,為了讓來自東南亞的17歲少女保留骨本,等不及14天隔離期滿就緊急手術,醫護穿著厚重裝備,在負壓手術室裡揮汗動刀6小時。來自東南亞 入境三天開刀這位少女來自東南亞先進國家,熱愛登山和運動,她當醫師的父親打聽到台北榮總的治療成績,尤其生物性重建技術可保留骨本,於是不畏疫情,向衛福部提出緊急申請,突破許多關卡遠道而來。由於少女的骨骼已被癌細胞嚴重侵蝕,再不動手術就可能骨折甚至截肢,入境第三天就緊急手術。這台刀 讓陳威明刻骨銘心手術由台北榮總副院長陳威明、骨科主治醫師陳昭銘及多位醫護一同進行,這也是陳威明首次在北榮因應疫情設立的負壓手術室為患者手術。由於負壓手術室中的冷氣被抽走,無法降溫,醫護又得穿防護衣、隔離衣、N95口罩及面罩,加上骨科開刀需要電鋸和鐵錘,醫師汗如雨下,從旁協助的護理人員一直幫忙擦汗,大家還得小心翼翼,別讓汗水滴到傷口。陳威明開了三萬台刀,他說這台刀讓他刻骨銘心,深刻體會疫情期間第一線醫護的辛苦。台灣骨肉瘤截肢率低,部分因自體生物性重建技術獨步全球,不輕易放棄任何一個有機會挽救的肢體。作法是將骨頭取出,接受高劑量放射線或液態氮超低溫冷凍,殺滅腫瘤後,再植回體內。陳威明解釋,自己的骨頭不會排斥及尺寸不合,日後更保留活細胞再長入、骨頭活化的機會,絕對比重重的鋼骨好,孩子不需從此成為鋼骨人。亞太新任理事長 台灣接掌台北榮總持續改良自體生物性重建技術,亞太骨腫瘤大會上月在日本舉行,陳昭銘獲得口頭論文發表第二名,題目便是尋找改良材料,讓膝、髖關節軟骨不受生物性重建影響。陳威明則經由同步視訊,從現任理事長、日本岡山大學教授尾崎敏文手中接下亞太骨骼肌肉系統腫瘤學會新任理事長,這是第一次由台灣接下重任,若全球疫情控制穩定,預計後年在台舉辦亞太盛會,展現台灣醫療實力及擴大影響力。
-
2021-05-07 癌症.其他癌症
陳威明接任亞太骨腫瘤學會理事長 負壓手術挽救少女不截肢
台北榮總治療骨肉瘤成績斐然,團隊不輕易放棄任何一個有機會挽救的肢體,目前截肢率不到百分之五,低於全球文獻報告的平均截肢率。截肢率低,部分是因為自體生物性重建技術獨步全球,台北榮總自體生物性重建技術持續改良中,亞太骨腫瘤大會上個月在日本舉行,陳昭銘的口頭論文獲得第二名,題目便是尋找改良材料,讓膝、髖關節軟骨不受生物性重建影響。台北榮總副院長陳威明則經由同步視訊,從現任理事長、日本岡山大學教授尾崎敏文手中接下亞太骨骼肌肉系統腫瘤學會新任理事長,這是第一次由台灣接下重任,若全球疫情控制穩定,預計後年在台舉辦亞太盛會,展現台灣醫療實力及擴大影響力。而現今疫情之下,台北榮總依然為了照顧全球病童而努力,三月時,為了讓來自東南亞的十七歲少女保留骨本,等不及十四天隔離期滿就緊急手術 ,因為在負壓手術室,醫師穿著厚厚防護衣,在空調效果不佳的負壓手術室裡揮汗動刀六小時。少女來自東南亞醫療先進國家,熱愛登山和運動,她當醫師的父親打聽到台北榮總的治療成績,尤其生物性重建技術可讓肢體保留骨本,於是不畏疫情,向衛福部提出緊急申請,突破許多關卡遠道而來。由於她的骨骼已被癌細胞嚴重侵蝕,再不動手術就可能骨折甚至需要截肢,入境第三天就緊急手術。手術由陳威明、陳昭銘及多位醫護一同進行,這也是陳威明首次在北榮因應疫情設立的負壓手術室為患者手術。由於負壓手術室中的冷氣也被抽走,無法有效降溫,醫護又得穿防護衣、隔離衣、N95口罩及面罩,加上骨科開刀需要電鋸和鐵錘,醫師汗如雨下,從旁協助的護理人員一直幫忙擦汗,大家還得小心翼翼,別讓汗水滴到手術傷口。陳威明開了三萬台刀,他說這一台刀讓他刻骨銘心、永遠難忘,也深刻體會疫情期間第一線醫護的辛苦。治療骨肉瘤治療,患者必須先化療, 再切除腫瘤,並接受生物性重建,術後再接受化療。少女的手術非常成功,成功保留肢體,她決定留在台灣完成後續治療。她告訴醫療團隊,台灣真的是好地方,感謝台灣醫護,並深深愛上台灣。自體生物性重建是將長了腫瘤的骨頭取出,在體外接受高劑量放射線或液態氮超低溫冷凍,殺滅腫瘤後,再植回體內。陳威明解釋,自己的骨頭沒有排斥及尺寸不合的問題,日後更保留活細胞再長入、骨頭活化的機會,絕對比重重的鋼骨好,孩子不需要從此成為鋼骨人。●骨肉瘤(Osteosarcoma)骨肉瘤是兒童與青少年(10至20歲)最好發的原發性骨頭惡性腫瘤,全台每年約有一百名新病例,男女比例大約六比四。骨肉瘤與遺傳關係不大,常見原因有三,分別是基因突變、由其他骨腫瘤轉變及致癌物接觸史。好發任一骨頭,最常見膝蓋附近,包括位於膝蓋上方的遠端股骨、下方的近端脛骨、肩膀附近的端肱骨,以及髖關節附近的近端股骨。常見病徵是睡眠或運動時,膝、髖及肩關節骨頭疼痛、痠痛,也可能摸到腫塊。若疑似或確診骨肉瘤,切勿在患部進行推拿、熱敷、針灸或拔罐等,以免腫瘤受外力影響而擴散。
-
2021-05-07 癌症.其他癌症
及時診斷 台北榮總成立骨腫瘤諮詢服務平台
小朋友跑跳嬉戲有時抱怨骨頭痛,就醫卻發現疑似長腫瘤,是許多家長的惡夢。惡性骨腫瘤發生率不高,但和良性腫瘤難以區別,若診斷不夠精確,輕則讓家長虛驚一場,重則讓孩子接受不必要的手術或延誤治療。台北榮總推出「骨骼肌肉腫瘤諮詢服務」,幫助病人盡快得到正確診斷,也提供全台醫師後援。骨腫瘤是最容易被誤診的疾病之一,台北榮總骨腫瘤中心主任吳博貴指出,生長痛可能被誤為骨腫瘤,非骨化纖維瘤也容易造成混淆,這是常見骨科良性疾病,五至十五歲孩子發生率達三分之一。國內骨腫瘤權威、台北榮總副院長陳威明的門診,幾乎每個月都有被其他科別醫師轉診而來的小患者。吳博貴說明,在X光影像中,非骨化纖維瘤看似骨骼破了一個大洞,若非骨腫瘤專科醫師看診,常被認為骨頭有問題,家長從聽到的那一刻起,就已經吃不下睡不著,開始瘋狂上網找資料,打聽該去那兒看診,開始做最壞的打算。非骨化纖維瘤不需特別處理,百分之九十九會癒合消失。吳博貴難忘家長聽到孩子骨骼沒問題的表情,如同重獲新生。不只是白操心的問題,如果被誤認為骨腫瘤,因此動手術,孩子就曝露於感染與麻醉的風險,動到生長板更影響日後生長。相反的,吳博貴說,惡性骨腫瘤占所有癌症百分之零點六到七,發生率不高,但若被當作良性疾病,嚴重影響預後,臨床發現,若患者先接受推拿或按摩,可能導致腫瘤轉移,治療程序不適當,更可能面臨截肢命運。為盡量減少父母不必要的擔心,也希望患者盡快診斷治療。吳博貴大學時曾在北榮毒藥物諮詢中心打工,半夜輪值接聽回答全台諮詢電話,現在社群發達,於是他想到可成立 「骨骼肌肉腫瘤諮詢服務」社群平台。醫師以實名制加入後,上傳去除個資的患者影像等資料,由吳博貴等骨腫瘤醫師義務輪值,協助初步判斷。目前AI協助診斷正夯,但吳博貴指出,骨肉瘤生長部位和型態多變,患者又少,AI診斷發展不易,透過平台諮詢是目前最好的方法。陳威明表示,台北榮總「骨骼肌肉腫瘤諮詢服務」社群平台由受過骨腫瘤完整訓練的醫師們自動自發,以志工精神幫忙,他身為老師,支持到底,當他們的後盾,看到學生認真和無私付出,內心的滿足和喜悅,無法用言語形容,這也符合個人「與人共好」的信念。陳威明指出,這樣的諮詢方式對徧鄉、離島或缺乏骨腫瘤醫師的醫院及診所,可提供迅速的免費服務,若發現X光片有些問題,也會立即介紹病患就近至有骨腫瘤醫師的醫院,尋求正確診斷和治療,讓不同體系的醫師一起加入照顧骨腫瘤病患的行列。●骨肉瘤(Osteosarcoma)骨肉瘤是兒童與青少年(10至20歲)最好發的原發性骨頭惡性腫瘤,全台每年約有一百名新病例,男女比例大約六比四。骨肉瘤與遺傳關係不大,常見原因有三,分別是基因突變、由其他骨腫瘤轉變及致癌物接觸史。好發任一骨頭,最常見膝蓋附近,包括位於膝蓋上方的遠端股骨、下方的近端脛骨、肩膀附近的端肱骨,以及髖關節附近的近端股骨。常見病徵是睡眠或運動時,膝、髖及肩關節骨頭疼痛、痠痛,也可能摸到腫塊。若疑似或確診骨肉瘤,切勿在患部進行推拿、熱敷、針灸或拔罐等,以免腫瘤受外力影響而擴散。
-
2021-03-30 新聞.元氣新聞
北榮「陳爸爸」化身說故事伯伯 親子共讀歡慶兒童節
台北榮總副院長陳威明,是病友口中暱稱的「陳爸爸」,隨著一年一度的兒童節到來,這次化身為說故事的威明伯伯,在兒科門診親子共讀區講故事給小朋友聽,現場並舉辦有獎徵答活動,除了贈送童書,孩準備會發光的彈力球、手錶、米妮耳朵與玫瑰髮箍及巧克力等小禮物,與現場小朋友熱情互動,度過温馨難忘的兒童節。北榮親子門診位於湖畔門診的三樓,自109年12月21日設立親子共讀區以來,深受家長及孩子們喜愛,陳威明表示,親子共讀可以減少孩子等待看診的焦慮,增進親子間互動,更可促進幼兒腦力開發,一舉數得。北榮新生兒科主任鄭玫枝表示,親子共讀對於幼兒的大腦發育有正面刺激,能啟發想像力及培養創造力,且越早開始越好,藉著親子共讀,讓孩子們發現閱讀的興趣,爸爸媽媽們也可以一起學習如何陪伴孩子閱讀,幫助孩子在語言和認知上的發展更好。北榮親子門診共讀區除了醫護同仁及醫學圖書館共同合作規劃之外,還有企業家許明善先生捐贈相關設備,揚鼎國際開發以及許多善心人士捐贈童書,院方將持續推廣親子共讀,營造温馨舒適的就醫環境,守護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健康快樂成長。
-
2020-12-18 醫聲.數位健康
健保給付/醫療支援離島 改變健保同卡不同命
偏鄉離島醫療資源不足,以前金門、馬祖等離島,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必須緊急搭乘直升機,後送至台灣,宛如與死神賽跑,生死一瞬間。健保署自21年前執行「離島醫療給付提升計畫(IDS)」,迄今有26家醫院參與,執行50個IDS計畫,將醫療送至山地與離島,改變偏鄉居民「同卡(健保卡)不同命」的命運。健保署統計,去年健保投入山地離島地區醫療費用總計50.4億元,IDS計畫占11.7億元,每年服務逾47萬人;金門和馬祖地區,健保共投入13.9億元,包含IDS計畫1.91億元(金門1.27億元、馬祖0.64億元),服務7萬多人次,項目包括專科門診及住院、緊急醫療、預防保健、衛教宣導、遠距醫療等。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健保IDS計畫彰顯健保大愛、跨越山海藩籬,期待公費醫師養成計畫開花結果,培植在地醫療人才,與承作醫院支援醫師一起守護偏鄉民眾的健康。以金門為例,2013年起北榮協助金門醫院成為中度急救責任醫院,隔年完成離島器捐首例,幫助7人重生,2015年協助設立心導管室,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無須搭直升機後送到本島,至今年10月執行超過861例心導管手術,其中200例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北榮心繫金門、守護金門健康。」台北榮總副院長陳威明說,近年很少聽到直升機聲音,這是重大成果,現在金門當地已有24小時急診,可執行急性心肌梗塞心導管手術、開顱手術,第一線醫療就拯救當地鄉親生命,也節省了龐大的緊急轉診費用。
-
2020-08-08 橘世代.健康橘
骨肉瘤病友寫給骨癌權威陳威明:謝謝陳把拔 陪我抗癌給我愛
「dear陳把拔,今年是我第一次寫父親節卡片給把拔您吧!雖然一年中我們只能見四次面,但每一次和把拔的見面總是特別開心和溫暖(雖然常還在半夢半醒之中),不過每次陳把拔總會給我一個溫暖的擁抱,我在高雄的每一天都認真的創作,希望在明年的年底我能完成我的夢想——開一個屬於我的抗癌路途的畫展,然後讓更多的人因為我的畫而有了力量和勇氣……」。醫生爸爸暖抱 插畫家努力創夢骨肉瘤年輕插畫家阿布(張椀晴)的作品療癒無數正與惡癌奮戰的病友們,她在2014年治療當時寫下第一張給「dear陳把拔」的父親節卡片,至今連同白色信封袋以及數千封病友信件,被完好收存在台北榮總副院長陳威明之處。骨肉瘤病友口中親暱的「陳把拔」、「醫生爸爸」陳威明是國際骨癌醫療權威,經手三萬例骨科手術,特別是許多骨肉瘤病友罹癌時還不到國小年齡,便面臨恐截肢等命運,而陳把拔手中的每一張卡片,都代表著每一個與惡癌奮戰而生存下來的奇蹟。喜收病友喜餅 仁醫還想吃紅蛋父親節前夕,康復中病友的問候卡片依舊如雪片到來,且時值骨肉 瘤關懷之家新居落成,陳威明一個半月前便已應允受訪,以醫生爸爸 身分為病友們打氣。受訪這天,陳把拔掩不住嘴角笑意,因為一位30多歲骨癌病友才與未婚妻送來喜餅。陳威明說,12年前這位年輕病友被檢查出膝蓋附近長了骨肉瘤,原本病友只打算到國術館喬一喬緩解疼痛,接受民俗療法,當時他苦勸病友一定要到台北榮總接受治療,如果嫌路途遙遠,也可到南部的醫學中心治療,打了無數電話,懇求病人要珍惜生命,病人終於回頭了。12年過去,病友成家了,「醫者父母心,我最開心兩件事,一個是收到喜餅,一個是吃紅蛋。」上海病童錄影 他開心永久收藏不只台灣病友稱陳把拔,一位來自上海的10歲男童錄製下影片,傳到了他手機內,他叨念自己昨晚來不及回覆這位病童,隨即語音錄下「影片我會永久收藏,父親節快到了,我感到特別的溫馨,你回復健康 我真的很高興。💪💪💪❤️❤️❤️」他說,這些與骨肉瘤奮戰的孩子們,都有個共同的特點,他們受到 照顧,康復之後也願意回饋社會。他所治癒的孩子們,有些成為醫師 、有些是社工,各自在社會不同角落擔任義工或貢獻所長。剛喬遷的 骨肉瘤關懷之家,成立以來也收治除了骨肉瘤之外的癌症病患,每天 中午陪伴癌童的媽媽們聚集廚房烹煮出「媽媽的味道」,為孩童們補 給營養的同時,這個「家」也讓家屬得以喘息。心繫其他病友 盼資源分享出去他說,得意門生吳博貴醫師在醫院附近籌畫全新的骨肉瘤關懷之家,新居落成訊息曝光之後,陳威明得到許多好朋友的祝福和回響,紛紛表示願意募款支持,但他都對這些熱心的好友們說,關懷之家只求能支付得起瓦斯、電費、房租,希望資源也能釋放給其他需要幫助的公益組織,也期待醫院其他癌症團隊能複製關懷之家模式,有更多的把拔們關照到各項疾病病友。對陳威明來說,病童、學生猶如他的孩子,回到真正的家庭,陳威明也是兩個孩子的把拔,早年體力好,沒有行政壓力,陳威明門診加上一周三天開刀,常常都是午夜才回到家門。他還記得兩個孩子童言童語說過,「把拔,我們要去把門診掛滿,才能見到您。」如今,孩子們成家,也有穩定的工作,醫師兒子耳濡目染,選擇骨科專業,問陳把拔今年想要什麼父親節禮物,「一句父親節快樂就足夠了。」陳威明給孩子的一段話:希望孩子們過得開心、擁有專業、造福社會。【延伸閱讀↘↘↘】。吳宗憲寫給寶貝女鵝Sandy:只想當平凡父親…妳才是主角。潘若迪:世上最難懂又最孤獨的人就是父親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