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0 新聞.活動快訊
搜尋
陳亮恭
共找到
147
筆 文章
-
-
2021-11-20 養生.人生智慧
退休力應變沙龍/隨機應變 生活重整 與疫情共處
疫情改變大家的生活習慣,更凸顯退休準備需隨時調整,隨機應變。宏碁創辦人施振榮雖然年長,善用科技的他享受視訊帶來的便利,「我適應得很好」;但視訊會議對於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來說,有時是惡夢,因為曾經一整天有七八個會議;葉士愷同時經歷波蘭和台灣疫情最嚴峻的時期,印象深刻。施振榮說,因為有科技,疫情對他沒有什影響,以前同學會五年辦一次,拜疫情所賜,現在同學會每個月辦一次,「台美一起空中聚會」;過去參與會議,總需要整裝外出,光交通就占據大半時間,但現在用視訊會議,反而少了限制。他說,相較於過去,疫情之下的生活反而更快樂。但談到視訊會議,陳亮恭說,「我最近開始受到這個苦了。」疫情爆發讓他工作量暴增,以前實體會議,人到不了就不去,現在都用視訊,即使舉辦地點在國外,也不能不去,最高紀錄一天開了七到八個視訊會議。一去不回的視訊會議,讓大家變得更忙。葉士愷則說,他去年在波蘭碰上當地疫情嚴重,生活受到高度管制。他幾乎沒有出門,窗外一片空盪,社交生活嚴重受阻,復活節、聖誕節應該是最熱鬧的節日,一樣冷清,今年四月返台,又碰上台灣疫情大爆發。他認為,未來的常態,大家都要學習與疫情共處。聯合報社長游美月分享,疫情使她固定健身的習慣中斷,於是自我鍛鍊,每天提早一小時起床,做各十五分鐘的有氧與瑜伽、五分鐘冥想、三分鐘倒立,重新調整運動習慣,自己的健康自己負責。陳亮恭說自己向來是健康知識的倡議者,如今成為實踐者,把「運動」放上每日行程,甚至在跑步機上邊聽有聲書邊走路,維持體力。曾中風的施振榮說,他很早就意識到「自己健康只有自己能顧」,主動蒐集相關知識,碰到專家就多問兩句,每天走路、動腦,「我這樣要失智也是很難。」
-
2021-11-20 養生.人生智慧
退休力應變沙龍/退而不休 保持學習和社會連結
你想要過什麼樣的退休生活?旅居波蘭的作家葉士愷說,新世代對退休想像是可以健康自在過生活,不需要為了經濟煩惱;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則表示,現在腦中沒有退休這件事;宏碁創辦人施振榮說,自己雖從工作退休,但沒有從社會和人生中退休。退休被視為人生最重要的階段之一,但出現於人類歷史不過百餘年,且定義一直改變。陳亮恭指出,退休制度於一八八○年俾斯麥於德意志帝國實施,規定六十五歲退休,但當時德意志帝國平均年齡才四十七歲。俾斯麥為讓老到無法工作的人得到政府照顧,提出退休制度,與如今追求第二或第三人生的退休已經不同。即將邁入七十七歲的施振榮說,台灣平均臥床時間是八年,若以現在的平均餘命八十歲來說,「我現在應該是躺在床上的人」。他六十歲從工作退休,從四十歲就開始準備,五十幾歲時發現冠狀動脈阻塞,於是減少壓力、注意飲食及多運動,如今他雖然從工作退休,但一直保持社會連結,「活在社會就是要不斷地有貢獻,所以必須不斷的學習。」陳亮恭說,他現在腦袋裡是沒有退休,英國經濟部智庫曾調查,勞工不管幾歲退休,退休後平均僅開心兩年,隨後就開始因健康問題看醫師;法國研究也發現,勞工每晚一年退休,可以降低失智症發生風險百分之三至五。其實目前為退休人士設計的許多健康促進方法,透過「工作」都可以達成,包括要有活動量、要用腦力,與人相處應對,退休後要排很多課程才能達到這些目的。陳亮恭認為,有些工作職務必須世代交替,但不代表不用繼續工作,他目前腦中沒有退休這件事。
-
2021-11-20 養生.人生智慧
退休力應變沙龍/落實健康準備 提升退休力關鍵
退休準備是老後生活的基石,今年影響退休準備最重要的變數就是新冠疫情,聯合報於十三日舉辦「疫變下的退休力應變沙龍」,邀請專家分享面對未來疫變新日常。聯合報社長游美月同時宣布,年底將推出「退休準備指標2.0」,並展開「台灣退休力資源地圖」計畫,邀約合作夥伴共同為幫助大家儲備退休力而努力。三位與談專家是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以及旅居波蘭的作家葉士愷。施振榮以過來人身分建議,退休準備最要重要的是培養應變力,順應環境變化。陳亮恭分析,人類每隔十年,平均餘命增加二到三歲,退休準備勢必保持彈性與應變。最年輕的葉士愷也認為,退休準備應該提早規畫。游美月表示,今年七十歲的聯合報與台灣社會一同成長,去年開啟國民退休準備工程,經過與專家討論的嚴謹過程,找出五個核心能力,分別是財務、健康、社會連結、活躍好學與自在獨立,推出「五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近一年來獲得約三萬人熱烈回響。但去年調查發現,國人退休準備分數僅五十四分,並不及格,大部分的人對退休沒有規畫,年長女性的退休準備更明顯不足。今年進一步邀請高齡醫學權威陳亮恭與擅長人工智慧大數據的宏碁智醫團隊,依填答內容找出六種退休準備樣態,據此年底即將推出「退休準備指標2.0」,提供更精準的退休準備評量。陳亮恭指出,聯合報退休準備指標與坊間其他工具最大的不同,就是問出「你動手準備了嗎?」,透過執行程度問出實質準備。初步發現,財務準備是退休準備的第一步,通常先意識到退休生活需要財務支持,開始準備,但若以完成度來說,健康準備難度最高,若健康準備完善,其他面向的準備通常也可拿到高分。因此,可將健康準備視為退休準備的「粽子頭」,陳亮恭打比方,就像只要拉起粽子頭的結繩處,健康力提升,其他退休準備能力也會跟著提升。不過,健康準備的執行必須落實於生活,例如每周運動三次、攝取足量蛋白質等,除了個人動機,也需要環境配合等支持,關渡醫院打造宜居社區,就是為了提供居民健康促進等。游美月表示,近來遭逢百年大疫,這個變數讓大家都必須重新適應生活,聯合報與元氣網除了推出新的退休準備指標提供民眾評量,也計畫推出「台灣退休力資源地圖」,徵求更多團體和單位,對退休準備的各面向提供專業資源,幫助民眾進行退休準備,加強退休力以適應變局。
-
2021-11-20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退休力應變沙龍4-4/世代退休觀不同 保持學習成共識
你想要過什麼樣的退休生活?旅居波蘭的作家葉士愷說,新世代對退休想像是可以健康自在過生活,不需要為了經濟煩惱;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則表示,現在腦中沒有退休這件事;宏碁創辦人施振榮說,自己雖從工作退休,但沒有從社會和人生中退休。三個不同世代,對退休人生各有不同看法。退休被視為人生最重要的階段之一,但出現於人類歷史不過百餘年,且定義一直改變。陳亮恭指出,退休制度於一八八○年俾斯麥於德意志帝國實施,規定六十五歲退休,但當時德意志帝國平均年齡才四十七歲。俾斯麥為了讓老到無法工作的人得到政府照顧,提出退休制度,與如今追求第二或第三人生的退休已經不同。即將邁入七十七歲的施振榮說,台灣平均臥床時間是八年,若以現在的平均餘命八十歲來說,「我現在應該是躺在床上的人」。他六十歲從工作退休,從四十歲就開始準備,五十幾歲時發現冠狀動脈阻塞,於是減少壓力、注意飲食及多運動,如今他雖然從工作退休,但一直保持社會連結,「活在社會就是要不斷地有貢獻,所以必須不斷的學習。」陳亮恭說,他現在腦袋裡是沒有退休,英國經濟部智庫曾調查,勞工不管幾歲退休,退休後平均僅開心兩年,隨後就開始因健康問題看醫師;法國研究也發現,勞工每晚一年退休,可降低失智症發生風險百分之三至五。其實目前為退休人士設計的許多健康促進方法,透過上班都可以達成,包括要有活動量、要用腦力,與人相處應對,退休後要排很多課程才能達到這些目的。陳亮恭認為,有些工作職務必須世代交替,但不代表不用繼續工作,他目前腦中沒有退休這件事。
-
2021-11-20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退休力應變沙龍4-1/退休準備方程式 落實健康是重點
退休準備是老後生活的基石,今年影響退休準備最重要的變數就是新冠疫情,聯合報十三日舉辦「疫變下的退休力應變沙龍」,邀請專家分享面對未來疫變新日常。聯合報社長游美月同時宣布,年底將推出「退休準備指標2.0」,並展開「台灣退休力資源地圖」計畫,邀約合作夥伴共同為幫助大家儲備退休力而努力。三位與談專家分別是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以及旅居波蘭的作家葉士愷。施振榮以過來人身分建議,退休準備最要重要的是培養適應力,順應環境變化。陳亮恭分析,人類每隔十年,平均餘命增加二到三歲,退休準備勢必保持彈性與應變。最年輕的葉士愷也認為,退休準備應該提早規畫。游美月表示,今年七十歲的聯合報與台灣社會一同成長,去年我們開啟國民退休準備工程,經過與專家討論的嚴謹過程,找出五個核心能力,分別是財務、健康、社會連結、活躍好學與自在獨立,推出「五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近一年來獲得約三萬人熱烈回響。但去年調查發現,國人退休準備分數僅五十四分,並不及格,大部分的人對退休沒有規畫,年長女性的退休準備更明顯不足。今年進一步邀請高齡醫學權威陳亮恭與擅長人工智慧大數據的宏碁智醫團隊,依填答內容找出六種退休準備樣態,據此年底即將推出「退休準備指標2.0」,提供更精準的退休準備評量。陳亮恭指出,聯合報退休指標與坊間其他工具最大的不同,就是問出「你動手準備了嗎?」,透過執行程度問出實質準備狀況。初步發現,財務準備是退休準備的第一步,通常是先意識到退休生活需要財務支持,但若以完成度來說,健康準備的執行難度最高,若健康準備完善,其他面向的準備通常也可拿到高分。因此,可將健康準備視為退休準備的「粽子頭」,陳亮恭打比方,就像只要拉起粽子頭的結繩處,健康力提升,其他退休準備能力也會跟著提升。不過,健康準備的執行必須落實於生活,例如每周運動三次、攝取足量蛋白質等,除了個人動機,也需要環境配合等支持,例如關渡醫院打造宜居社區,提供居民健康促進等。游美月表示,近來遭逢百年大疫,這個變數讓大家都必須重新適應生活,聯合報與元氣網推出退休準備指標提供民眾評量,也計畫推出「台灣退休力資源地圖」,希望徵求更多團體和單位,對退休準備的各面向提供專業資源,幫助民眾進行退休準備,加強退休力以適應變局。另外,在退休準備這件事情上,如果一開始得到的分數不高,未來有沒有進步的可能?施振榮以投資報酬率的觀念分享,平均壽命延長,一定要避免老來臥床失能,四五十歲就要開始準備,及早投資。陳亮恭建議,「以終為始」,保持健康需要「套餐」,即運動、營養、社會連結及慢病管理缺一不可。
-
2021-11-20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退休力應變沙龍4-3/疫情衝擊 健康、財務、社交皆重整
疫情改變了大家的生活習慣,更凸顯退休準備需隨時調整,隨機應變。宏碁創辦人施振榮雖然最年長,善用科技的他享受視訊帶來的便利,「我適應得很好」;但視訊會議對於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來說,有時是惡夢,因為曾經一整天有七八個會議;葉士愷同時經歷波蘭和台灣疫情最嚴峻的時期,印象深刻。施振榮說,因為有科技,疫情對我沒有什影響,以前同學會五年辦一次,拜疫情所賜,現在同學會每個月辦一次,「台美一起空中聚會」;過去參與會議,總需要整裝外出,光交通就占據大半時間,但現在用視訊會議,反而少了限制。他說,相較於過去,疫情之下的生活反而更快樂。但談到視訊會議,陳亮恭說,「我最近開始受到這個苦了。」疫情爆發讓他工作量暴增,以前實體會議,如人到不了就不去,現在都用視訊,即使舉辦地點在國外,也不能不去,最高紀錄一天開了七到八個視訊會議。他認為,一去不回的視訊會議,讓大家變得更忙。葉士愷則,他去年在波蘭碰上當地疫情嚴重,生活受到高度管制。他幾乎沒有出門,窗外一片空盪,社交生活嚴重受阻,復活節、聖誕節應該是最熱鬧的節日,一樣冷清,今年四月返台,又碰上台灣疫情大爆發。他認為,未來的常態,大家都要學習與疫情共處。聯合報社長游美月分享,疫情使她固定健身的習慣中斷,但一段時間後,認為再這樣下去不行,於是自我鍛鍊,每天提早一小時起床,做各十五分鐘的有氧與瑜伽、五分鐘冥想、三分鐘倒立,重新調整運動習慣,自己的健康自己負責。施振榮和陳亮恭對於健康維持也有新領悟,尤其是陳亮恭,他說自己向來是健康知識的倡議者,如今成為實踐者,把運動放上每天的時程表,甚至在跑步機上邊聽有聲書邊走路,維持體力。曾經中風的施振榮說,他很早就意識到「自己健康只有自己能顧」,主動蒐集健康相關知識,有機會碰到專家就多問兩句,每天走路、動腦,「我這樣要失智也是很難。」
-
2021-11-16 新聞.長期照護
高齡整合照護 北榮落實健康長壽
「長命百歲」過去是祝福,如今大家知道長命不等於健康,應追求「健康長壽」。要在人生中不失能、不失智、不需被人照顧,除了及早緞鍊肌力與腦力,生活環境的調整更有助提升健康,關渡醫院將以台灣本土研究為基礎,創立「關渡學(Gandaulogy)」,打造關渡為宜居社區,成為實踐健康長壽的最佳場域。由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辦,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合辦的「健康長壽次世代大未來」論壇於十三日舉行,包括台北榮總副院長侯明志、陽明交通大學校長林奇宏、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任林明憲及高齡醫學科主任彭莉甯、陽明交通大學人社中心助理教授張立鴻、桂冠實業副總經理王振宇等專家,共同分享健康長壽的最新研究與實證經驗。台灣人 不健康生存逾八年 侯明志表示,台灣高齡化速度位居世界前段班,到了二○五○年,三分之一是高齡者,高齡醫學如何落實「健康長壽」,非常重要。聯合報社長游美月則表示,台灣人不健康生存年數達八點四一年,如何透過有效方法以「日」取代「年」,聯合報將持續關注,陪伴大家營造健康人生。陳亮恭表示,社區醫院提供醫療、長照及社區健康促進,是推動社區化「健康長壽」的最佳場域,而全球每年票選「宜居城市」,除自然環境、人文等條件,健康醫療也是重要因素。陳亮恭與法國、日本等專家合作,在國衛院經費支持下,展開「次世代健康長壽宜居新關渡」計畫,盼「關渡」成為健康長壽代名詞,進而再推廣到國內外社區 。落實慢性病與失能預防「次世代健康長壽,宜居新關渡」計畫的基礎,是台北榮總過去十餘年的高齡醫學研究實證,加上新近的「台灣高齡整合照護研究」(英文縮寫為TIGER),這項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Lancet Healthy Longevity」的研究發現,只要落實慢性病與失能預防的全人整合照護,以全人觀點推動加強體力、腦力及改變生活習慣,即可讓高齡者衰弱情形改善、失能與失智風險降低。陳亮恭新創「關渡學」一詞,更將 「TIGER」研究成果擴大為五大精神,落實於社區,包括「強化Training」、「智慧Intelligence」、「連結Gathering」、「快樂Enjoyment」、「回春Rejuvenation」,並成立關渡學苑,讓長者學習多元課程、強化體適能,提供遊戲化認知訓練,十二月預計招募第一批學員啟動。
-
2021-11-16 新聞.長期照護
多元介入高齡照護 健保擬加碼
我國六十五歲以上長者,近九成罹患至少一種慢性病,六成三為高血壓,其中五成甚至患有三種慢性病,健保資料顯示,每年門診次數接近卅次,多重醫療照護已成健保財務沉重負擔。台北榮總、國衛院、陽明交通大學聯合研究指出,多元介入多重慢性病長輩生活,有助維持老化期間的生活品質;健保署也允諾研擬調整給付方式,獎勵各醫院設置照護門診。台北榮總、國衛院、陽明交通大學聯合發表「台灣高齡整合照護研究」報告顯示,如能多元介入多重慢性病長輩生活,除了門診,另輔以運動、認知訓練及營養諮詢,將有效提升體能與認知功能,該研究榮登國際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健康長壽」。該研究選定新北市衛生所與基層診所、台北榮總員山分院、陽大附設醫院,以及花蓮慈濟醫院門診部等醫療院所,參與醫師須接受多重慢性病管理、多重用藥、失能與失智預防等高齡醫學訓練,除了提供門診醫療服務,還須設有活動空間,讓受試者於看診後接受體適能及認知訓練等。隨機分配試驗為期一年,受試者為三九八位平均年齡七十二點三歲、合併三種以上慢性病的高齡長者,其中一九六人接受「多元介入」,內容包含有氧與無氧運動、認知訓練、營養諮詢等,在專人輔導下,調整生活習慣;至於對照組,則維持現行做法。經過一年研究,受試長輩接受生活品質指標、國際臨床照顧結果量測聯盟(ICHOM)價值導向醫療服務指標等評估,結果證實,相較未經訓練的高齡者,實驗組改善衰弱情形,走路有力、握力變好,認知功能進步,失能、失智風險降低,且憂鬱情緒減少一成、中度疼痛感降低四成。研究主持人、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許多老年人罹患多重疾病,若一個人患有三種疾病,通常會在三個以上科別看診,但醫院治療疾病應以全人為考量,找出「聰明的照顧方式」,而不是被動等老年患者上門,才能展現「全人照護」精神。他建議,健保署可開展多重疾病整合照護模式,讓民眾在治病時還能降低失能與失智的風險,期盼健保也能給付「預防保健」。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高齡、新冠肺炎均為整合醫療的重點,最近將著手研擬調整給付,以提高照會費用作為誘因,獎勵設置高齡整合照護門診。
-
2021-11-15 新聞.長期照護
高齡整合照護模式實證有效 健保署研擬調整給付
人口高齡化衝擊醫療與長照體系,如何找出最適合台灣本土的高齡照護最佳模式,至關重要。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結合醫學中心、社區醫院門診、基層診所與衛生所,進行大規模隨機分配試驗,驗證全人照護的全方位成效。對此,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除高齡化外包括新冠肺炎等的整合醫療都是重要議題,將研擬調整給付方式,提高照會費用以獎勵設置整合門診。陳亮恭表示,我國65歲以上的長者樣貌,六成高血壓、三成糖尿病;近九成有一種慢性病、五成有三種慢性病;一成五失能、百分之五有失智症狀。但過去這些長者就醫習慣皆是以專科角度思考,高齡民眾每年門診次數接近30次,多重照護需求者耗費醫療的資源甚鉅。陳亮恭表示,針對這些長者不是不把資源投入,而是應該找出「聰明」地照顧方式。因此陳亮恭團隊結合醫學中心、社區醫院門診、基層診所與衛生所,在台北市、新北市、宜蘭縣、花蓮縣展開為期一年的隨機分配試驗。將平均年齡72.3歲合併三種以上慢性病的高齡長者、共398位納入研究,並讓門診醫師接受多重慢性病管理、多重用藥、失能與失智預防等高齡醫學訓練。經過一年試驗,研究團隊發現接受全人整合照護加上多元生活介入的長者,顯著提升體能與認知功能,更能維持老化期間的生活品質;該研究也登上醫學期刊《刺胳針•健康長壽》(Lancet Healthy Longevity) 。陳亮恭表示,下一步計畫是希望將研究在社區中落實、推展,因此將推動五年得計畫,以關渡地區五萬人口為目標,結合關渡醫院、基層院所提供整合式醫療服務窗口,布點社區活動中心以及透過虛擬醫院等線上線下同步整合,推動社區化的整合照顧。台北榮總院長許惠恆表示,這篇研究對台灣的高齡照顧方式指出正確方向,關渡醫院也將在北投、士林地區建立社區高齡長照模範,希望未來能推展至全台北市甚至更多地方,做到「活躍老化、老化活躍」。李伯璋則表示,民眾常常一個人看很多科別,除高齡長者的醫療照護外,包括腎臟病、糖尿病甚至現在的新冠肺炎康復者,整合醫療都是目前重要的課題。因此,未來健保署也會研擬調整給付方式,考慮提高照會費用等作為誘因,並從有三種或兩種以上慢性病的民眾下手,推動整合醫療。
-
2021-11-15 新聞.長期照護
台灣高齡整合照護研究 陳亮恭:新創照護模式引領全球
長者常有多重疾病,但在疾病控制之餘卻依然可能走向失能或失智,這些問題能夠逆轉嗎?由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主導的「台灣高齡整合照護研究」(英文簡稱TIGER),以「人」為中心,讓多重慢性病長輩就醫後不只得到完整的門診治療,還包括運動、認知訓練及營養諮詢並具體落實於生活,研究結果刊登於國際知名「Lancet Healthy Longevity」期刊。這項前瞻性研究由陳亮恭帶領,整合台北榮總、國衛院、陽明交通大學三方資源發表。陳亮恭表示,過去大家認為台灣的醫療狀況對全球影響不大,通常藥物臨床試驗才有機會登上全球頂尖期刊,但此研究沒有抽血報告、基因檢測,也沒有高端影像,只針對照護模式對高齡者的影響,代表高齡者的全人照護極受國際重視,只要有夠好的研究創意與設計,「就有機會在高齡照護模式發展上帶領全世界」。陳亮恭說明,研究選定新北市衛生所與基層診所、位於宜蘭的台北榮總員山分院、陽大附設醫院,還有花蓮慈濟醫院門診部共六處,除了提供門診,還必須有活動空間讓患者看診後接受體適能及認知訓練等,直接實作,不再讓衛教諮詢停留在門診「講完就結束」,參與醫師也必須接受全人照顧及整合醫學課程教育,針對高齡病患全人照護與多重藥物處理接受訓練。研究募集社區民眾398名,平均73.2歲,每人有三種以上慢性病,屬多重就醫、病情複雜個案,其中196人接受「多元介入」,內容包含有氧與無氧運動,還有認知訓練、營養諮詢等,真正落實慢性病整合管理,並調整生活習慣;對照組則由醫師给予口頭衛教。經過一年,參加計畫的長輩並非以醫師習慣的生物指標評量結果,而以生活品質指標,及國際臨床照顧結果量測聯盟(ICHOM)的價值導向醫療服務指標接受評估,以全人的整體性觀點進行評估。研究發現,高齡者衰弱情形改善,走路有力、握力變好,認知功能進步,失能、失智風險降低,相較未經訓練的高齡者,憂鬱情緒減少一成、中度疼痛感降低四成。陳亮恭說,過去研究者通常採用自己有把握的指標進行檢測與分析,例如血壓、血糖控制程度等,本研究是全球首見以生活品質與價值導向醫療服務指標進行評估,尤其價值導向醫療服務指標,指醫療服務對長者長期健康狀況的價值,而非只看單一疾病、單一藥物、手術治療的成果,內容甚至包括病患及家屬對於疾病治療、復原中的感受與照顧負荷,過去很少如此著墨。國內統計顯示,六十五歲以上長者,約27.8%有糖尿病、63.5%有高血壓、37.9%高膽固醇,許多人有多重共病,但若一個人有三種病,通常在三個以上科別看診,但患者應被視為獨立而完整的個人,治療疾病應該以全人為考量,讓「全人照護」不只是一句口號。另外,國內的高齡者全人照顧,相關事務涉及衛福部健保署、國健署、長照司等,目前各自有負責的重點與任務,建議應以使用者為中心,進行制度、服務與支付整合。建議健保署參考研究成果,開展多重疾病整合照護模式,以價值導向的服務支付方式,預防國人在疾病治療之餘還走向失能與失智的風險,期盼預防保健支付在未來可與健保結合。「 Lancet Healthy Longevity」是Lancet 最新開展的子期刊,表示全球學界對於老化科學及健康長壽的重視。透過PubMed 搜尋,台灣共有402篇論文在 Lancet 所有系列期刊發表,屬於科學證據最高級別隨機分配試驗有126篇,扣除國際合作的藥品臨床試驗,僅六篇由台灣本土設計與執行,本研究是第七篇,並且是榮總陽明交大體系第一篇,更難得的是以跳脫單一疾病的健康照護模式成效的思維而發表。本研究以前瞻設計的健康照護模式隨機分配試驗獲得青睞,期刊主編還特意邀請專家撰寫評論,過去認為台灣較小,只能參考或引進國外的健康照顧模式,但這項收集近四百人的研究成果獲得全球專家高度肯定,不僅和知名的 FINGER研究相互比較,更證明台灣發展的健康照護模式有機會引領全球。
-
2021-11-14 新聞.元氣新聞
健康長壽論壇/顛覆觀念!肌少症攝取蛋白質這個量剛好
台灣人口高齡化速度於世界數一數二,預估2025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本報系今舉辦「次世代大未來論壇」,從長壽、健康兩方面探討,人口高齡化可能帶來的衝擊及應如何因應。專家表示,為遠離肌少症,已形成運動打底及營養介入的亞洲共識,為增加肌肉量攝取蛋白質不是越多越好,健康長者以每天每公斤體重不低於1.2克最佳。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說,今論壇邀請各領域專家,包括教導民眾如何吃蛋白質增加肌肉量,另有關渡醫院長陳亮恭的重要研究,將在醫院實踐結合AI技術及社區參與,打造宜居、宜住的新環境,以及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台北榮總從國際研究及臨床門診分享經驗,與從加強社會連結提高腦力、智力,降低失智症風險等議題,本報會持續關注及推廣健康議題,促進國人健康。與會的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高齡醫學科主任彭莉甯說,人體若要健康,肌肉健康格外重要,主要建立在肌肉量、肌力及活動力,一旦肌肉量不足又合併肌力、活動力不足,就是肌少症。依統計,65歲以上長者約1成有肌少症,75歲以上即高達3成,影響因素有年齡、營養不良、活動量不足、肥胖等,進而出現走路沒力、容易跌倒、骨折及失能風險高,並容易導致死亡風險增加。彭莉甯表示,人體肌肉量於30歲到達高峰,往後以每10年平均下降6%,但60歲後肌肉量流失速度,卻加速為每年平均下降1.4%至2.5%,因此70歲時約有近4成肌肉量流失,因此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感覺追公車、追捷運會追不上,這就是肌肉流失的結果。此外,不論男女握力在30歲後開始下降,而男性於50至60歲下降更快。因此,要遠離肌少症、增加肌肉量,現已形成藉由運動打底及營養介入的亞洲共識。首運動方面應包括無氧運動,如利用舉啞鈴、水瓶或彈力帶等阻抗力運動,達到刺激肌肉幹細胞促進生長、對抗肌肉老化,還可以穩定血糖、血壓,提升免疫力。彭莉甯說。此外,營養也不可或缺,其中以蛋白質最重要,其用途為增加肌肉量,如需攝取動物、植物蛋白質,但攝取蛋白質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攝取適量蛋白質,也就是健康長者每天每公斤體重不低於1.2克,且蛋白質攝取量則不超過每天總熱量20%。至於,長者如要測試肌肉健康可採用下列方式,首先可用雙手拇指對拇指、食指對食指圍成一個圈,測量小腿最粗的部位,如果留有空隙,代表肌肉流失量高,或是用皮尺測量高齡男性小腿圍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就要特別小心。活動力測量部分為坐在椅子上,起身坐下5次,不論男女如果時間大於12秒,或是走路速度每秒小於1公尺,即代表活動力差需要提高警覺。彭莉甯參與研究發現,補充營養補充品也可增加肌肉量,如以白胺酸為基礎的營養補充品研究發現,白胺酸為負責肌肉生長的氨基酸,於人體試驗可看到增加肌肉量的情形。而長者也可透過奶、蛋、魚肉、豆類、優格、蘑菇等食物或營養補品補充維生素D,有助增加大腿肌肉量,降低跌倒風險。彭莉甯指出,抗氧化物質對肌肉有好的影響,因年長者肌肉流失可能與體內發炎有關,如抗氧化物質-寡酚具抗氧化、抗發炎功效,可以阻止肌肉流失,增加肌肉生長及肌耐力,同時也可使肌肉脂肪降低。與會的桂冠實業副總經理王振宇表示,民眾吃的營養多從食物或營養保健品獲得,而如何攝取好的脂肪、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為全球食品趨勢,且隨著年齡增長,每個人攝取的營養素多有不同。因此,如何從餐食中獲得營養,讓民眾健康長壽十分關鍵。王振宇說,桂冠因此研發許多湯品,如今年旗下健力湯產品將搭配運動進行人體臨床試驗,也為進行湯品GI值(升糖指數)進行研究,同時從醫學、營養等方面進行產品設計,為民眾健康長壽把關。
-
2021-11-14 新聞.元氣新聞
健康長壽論壇/台研究登國際期刊 關渡醫院創宜居社區
慢性病長輩除了醫療照護,透過生活環境調整,健康狀況也能同步提升。台北市關渡醫院推行「次世代健康長壽 宜居新關渡」計畫,針對本身有3種以上慢性病患者,整合醫療、生活品質改變,發現慢性病長者腦力、體力明顯提升,成為創新的健康模式,該計畫命名為「Tiger」研究論文近期更發表國際知名期刊《Lancet Healthy Longevity》。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辦,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合辦的「次世代健康長壽大未來」論壇今天上午舉行,高齡醫學權威、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分享如何運用AI科技,幫助長者安心走出社區,結合關渡在地藝術文化、地貌景致,讓青壯世代提早規畫適切的長壽生活。陳亮恭表示,國人平均餘命逐年增加,每10年平均會多2、3歲,但不健康餘命也伴隨增加,從2018年的8.4歲,到2019年增加到8.5歲,未來一定會活得更久,但要活得健康,不失能、不失智、不需被人照顧的狀態。此外,全球每年票選宜居城市,除了自然環境、人文、空氣品質等,健康醫療也是重要因素。陳亮恭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到,健康長壽要整合多元層次,包括身心運動、優質飲食、社會心理、健康生活、慢病管理等,並依照個人的功能狀況,導入適當的醫療或長照資源。他直言,應以個人狀態、需求組裝不同服務,而不是用服務體系切割每個人的需求,應打破現行服務提供者所畫定的界線。陳亮恭表示,WHO更指出,一個社區級的醫院就能做到幫助民眾健康長壽,包括提供醫療、長照、社區健康促進及改造。他說,若關渡醫院做得到,台灣任何社區都可以成功,於是展開計畫,並與法國、日本合作,盼「關渡」成為長壽代名詞。過去芬蘭著名研究「Finger」,社區長輩每周運動5天、2至3天重訓,研究結果成效非常好,全球更掀起「Finger」網絡,台灣先前也曾做類似研究,收案1千多名、平均75歲的健康長輩,導入運動認知、營養衛教、人際關係連結等,發現結果相當好,體力、腦力明顯進步。雖然因訓練頻率前密集、後下降,6個月後運動效果遞減,但腦力仍遞增,表示訓練仍可改變長輩思考邏輯,以及處理問題的方法。繼芬蘭「Finger」、新加坡「Singer」研究後,陳亮恭以台灣來命名「Tiger」研究,是延續先前研究的進階版,於門診中篩選有3種以上慢性病患者,且身心功能衰退者,結合少數人有研究的慢性病管理,結果比原本研究更好,尤其在實際生活中,許多人有慢性疾病,因此整合慢性病管理更是關鍵。該篇論文更刊登國際知名期刊《Lancet Healthy Longevity》,是多年來台灣本土設計、執行計畫,唯六刊登的論文之一,整篇論文沒有抽血報告,全是透過體力、腦力及生活品質改變等,創新健康模式,這將影響未來世界照護模式的發展。陳亮恭新創名詞「關渡學(Gandaulogy)」,延續「Tiger」在台灣高齡整合研究中代表的五種精神,包括「強化Training」、「智慧Intelligence」、「連結Gathering」、「快樂Enjoyment」、「回春Rejuvenation」,並成立關渡學苑,提供民眾遊戲化訓練,相較一般社區據點提供更多元更有強度的活動及運動,預計12月招募第一批學員開課。陳亮恭表示,關渡醫院除升級軟硬體成「智慧醫院」,推行整合門診,減少醫療費用支出及兼顧品質,減少失能機率,也融入病患體驗導向,讓「客戶回饋」減少醫療資源不當使用,除了高齡醫學,也整合神經內科等其他專科,並落實「Tiger」研究,疾病急性治療後,也創造適合運動的環境,真正打造宜居社區。
-
2021-11-13 新聞.長期照護
健康長壽論壇/長輩和你想的不一樣 竟與陌生人最親密
台灣人口高齡化速度於世界數一數二,預估2025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本報系今舉辦「次世代大未來論壇」,從長壽、健康兩方面探討,人可高齡化可能帶來的衝擊及應如何因應。與會專家表示,高齡者生活範圍越來越小,進而更依賴周邊的人,甚至是周邊的陌生人,因此為促進腦健康,應多參與社會連結,除可降低失智及心理憂鬱風險,更可以降低被詐騙風險。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說,現代人健康、長壽是兩個重要關鍵詞,許多民眾會祝福長輩長命百歲,但長壽、健康應要連在一起,尤其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以長壽來說,國人年齡越來越高,於2020年平均餘命達81.3歲,女性更高達84.7歲。雖然國人往長壽方向邁進,但健康卻無法與長壽同步。據統計,國人不健康身體年數於2019年創下新高已達8.5年,且趨勢還會持續往上。游美月說,如何透過有效方法縮短不健康年數非常重要,今論壇邀請各領域專家,包括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台北榮總從國際研究及臨床門診分享經驗,以及如何從加強社會連結提高腦力、智力,降低失智症風險。游美月表示,與會專家也將教導民眾如何吃蛋白質增加肌肉量,更重要的是關渡醫院長陳亮恭的重要研究,將在醫院實踐結合AI技術及社區參與,打造宜居、宜住的新環境,本報會持續關注及推廣健康議題,促進國人健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社中心助理教授張立鴻說,台灣步入高齡社會,但社會上高齡者被詐騙案件屢見不鮮,更是被詐騙的高風險族群,但從高齡者心理層面、大腦健康及社會互動影響發現,原來是高齡者身邊可聊天、知心的朋友越來越少,生活範圍也越來越小,進而更依賴周邊的人,甚至是周邊的陌生人。張立鴻說,香港曾有研究發現,年輕人與高齡者對家人、朋友、鄰居及陌生人的親密度分析發現,年輕人與高齡者對家人、朋友的親密度差不多,但高齡者對鄰居及陌生人的親密度卻高於年輕人。此外,雖然家人常常告誡高齡者不要相信陌生人,但高齡者常想要被人認同與接受,不想去拖累別人的心理,也讓高齡者容易相信陌生人。張立鴻表示,年長者隨著身邊家人離家、離世多會產生社會孤離感,進而引發憂鬱、焦慮情緒,甚至引發嚴重憂鬱症,也大幅降低大腦健康,建議年輕人應多關心長輩要多參與社交互動,注意社會連結及社會孤離感,進而促進大腦健康,但高齡者應要有清楚認知,了解自己可能容易相信陌生人,隨時與周邊的人正常互動。因此如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創辦銀髮助教,讓年輕學生多與高齡者互動,而有些歐洲國家鼓勵年輕人與高齡者同住,也建議高齡者透過網路增加社交互動,維持大腦及心理健康。今與會的長者也關心,現在年紀大了喜歡獨處,這樣正常嗎?張立鴻說,喜歡獨處是老化過程的正常現象,但除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要牽掛太多外,應多增加與他人互動,尤其和他人互動是屬於讓大腦很累的活動,對大腦健康越有幫助。
-
2021-11-13 新聞.元氣新聞
健康長壽論壇/2025年超高齡社會來臨 「長壽且健康」成趨勢
台灣2025年即將成為超高齡社會,過去祝福老人家「健康長壽」代表長命百歲,但長壽不一定健康,高齡醫學專家提倡,從40、50歲青壯年就要開始關注健康餘命,想追求晚年的安適,應在人生不同階段,從身心靈、多元有效的方法介入,不應只是單純地追求長壽。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辦,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合辦的「次世代健康長壽大未來」論壇,今於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並同步於線上直播,邀請陽明交通大學校長林奇宏、高齡醫學權威、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任林明憲、陽明交通大學教授張立鴻、北榮高齡醫學中心醫師彭莉甯等專家,帶民眾在日常中做到健康又長壽。台北榮總副院長侯明志表示,高齡化是全球化重要議題,而台灣高齡化速度居於世界前端,在短短10幾年間,高齡人口比例從7增至14個百分比,至2020年已到達20個百分比,甚至2050年時,有三分之一人口是高齡者,無法避免高齡世代到來。侯明志指出,隨著高齡進展,生理及心理等會逐漸衰退、失智,生活可能需要依賴,因此不能只有長壽,更重要的是如何過得健康,因此面對超高齡社會來臨,跨領域配合、建置相當重要,高齡醫學如何落實「健康長壽」,進而推廣到全國每一個角落。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表示,這2年常聽到「百歲世代」的社會趨勢,也常會與身旁長輩說「祝福長命百歲」,但如果和歐美相比,台灣人的不健康時間是延長的。根據統計,2018年平均餘命是80.96歲,不健康生存年數為8.41歲,2019年不健康生存年數增加到8.5年,創下歷史新高,如何透過有效方法,讓大家能縮短不健康天數,用「日」取代「年」,也就是大家想知道的訊息。游美月指出,論壇除了北榮和陽明交大團隊帶來國際研究以及門診經驗,還從社會腦(社會連結)怎麼促進腦力認知不失智,一天攝取多少蛋白質會增肌等,這些都是每天都用得上的知識。游美月說,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領導研究團隊,近期將發表刊登在國際期刊《Lancet Healthy Longevity 》的頂尖研究,融合AI科技、社區參與等元素,打造宜居新模式,未來將在關渡醫院落實。她預告,次世代的健康長壽,聯合報也必定參與其中,透過醫學科學及媒體參與,陪伴民眾都能為自己營造美好的健康人生。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校長林奇宏表示,這2年因新興傳染病出現,許多專家預測,新興傳染病提醒人類,健康醫療才是公共政策的主軸。就高齡疾病領域中,透過醫學結合科技,近年實證醫學也逐漸在社區中實踐。相較過去,生病了才會到醫院,但一個健康的人,不可能一瞬間就失智,因此如何預防失能歷程,現在醫院要穿透進社區、家戶,醫療型態轉變為「預防醫學」。林奇宏指出,近年發展智慧醫療,結合電子及醫療領域,推展出可預測性、去集中化、連結體三面向。透過大數據分析,讓疾病可預測性提高,民眾得知健康資訊後,如何將預防體系串接。像科技時代中常應用數據彙整,延伸出「數位分身」、「數位孿生」概念,從人身上測量的數據成為「虛擬的我」,想介入醫療可先透過「虛擬的我」,再進到「真實的我」,將服務遞送到個人身上。林奇宏表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今年2月1日正式揭牌,結合交大科技及陽明的醫療,體現「科技源自人性」,讓健康有照護也有溫度,也期待培育「π」型人才,包括管理科技法律、金融科技、產學共創等,整合「科技、醫療、人文」跨領域人才。被問及陽明交大是否會成為台灣第二個「護國神山」,林奇宏說,學校的目標是培育人才,透過尖端研究,以高教教育視角洞悉未來趨勢,的確有這樣的期許,會以這方向做未來努力目標。
-
2021-11-06 養生.人生智慧
裝13支支架的深刻體悟!施振榮談「退休力」:努力縮短不健康生存天數
「我從工作退休,但沒有從社會退休。」宏碁創辦人施振榮雖然不再擔任集團董事長,但依然忙碌,常在臉書上看到他活躍的身影,除了和妻子葉紫華到處走走,也經常受邀演講、參加論壇,熱中工作的他說,還是要找一個事情做,讓自己有價值。但施振榮也說,人生真正的工作應是「活得快樂」,必須要在身心健康、家庭、工作間取得平衡,愈早開始準備愈好,即使一時做不到,也要內建正確觀念,隨時啟動,當然,最好及早準備退休力。●中風裝13支支架 深刻體悟曾經中風、心肌梗塞,體內有13支血管支架,施振榮坦承,年輕時工作為重,家庭為輔,健康放一邊。他在50歲之後領悟健康的重要,發現壓力是可怕的殺手,開始運動並調整心情。現在每天走路運動,並時時動腦,目標是要縮短自己的「不健康生存天數」,以「天」取代「年」,提升健康。為了讓自己健康,施振榮一開始試過各種方法,他跟多數人一樣,直覺地馬上想到「運動」,於是每周開始打網球,但好幾次為了救球,加速急衝,累得喘不過氣,一開始以為是太久沒運動,後來才發現是血管阻塞,導致氧氣供應不足。前後就醫裝了13支血管支架,他笑稱:「我也是另類的台灣紀錄。」●每天睡滿8小時 從不熬夜 同時他慢慢體悟,工作帶來的長期壓力,猶如殺手,他開始嘗試排除工作壓力,盡可能將工作外包,但「工作可以外包,責任不能外包。」他印象很深刻,聽到英業達集團副董事長溫世仁中風過世的消息時,他正在開車,聽到廣播,他久久才回神,心裡好悶,此時是感受到死亡威脅逼近,超過工作帶來的壓力。施振榮說,有太多的人跟他年輕時一樣,專注事業,夜以繼日打拚,即使身心都已亮紅燈,都先擺在一邊不管。 等到狀況嚴重,甚至發展成疾病時,再來調整,格外辛苦,甚至可能已經來不及了。健康的習慣要成為「基本分數」,他說自己每天工作24小時,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睡眠,需要8小時完成,且從不熬夜。●日走至少6千步 看戲減壓 健康、家庭、工作必須維持平衡,要找到最適合的方式,把這鐵三角維持得穩穩當當。施振榮現在每天走路,一天至少6千步,風雨無阻、疫情無阻。也常和太太一起看戲,他說,坐在現場,把自己眼睛、耳朵張開,完全專注在另外一個世界裡。施振榮說,以前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在70歲行動才開始變得緩慢,很多人退休後才發現自己還有很長的人生要往前走,但離開工作後頓失重心。他強調,世界已經與以往不同,不能再用過往的方式經營人生。如果退休後就失去健康、失去自我,等於要拖累家人。現代人都該知道「人沒有退休的那一天」,直到踏進棺材那一刻,都該維持著快樂的人生,維持健康、工作以及家庭的平衡。●好奇又好學 斜槓防老愛動腦 人人都知道「活到老、學到老」,但很多人將這句話供奉在心裡,難以力行。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不僅徹底落實,還深度學習到可以發展成「斜槓」。每天努力動腦,讓他在陽明大學的遊戲防老研究中,測出他是擁有60歲大腦年齡的76歲老人。最近「宏碁智醫」登錄興櫃戰略新板,一登場股價就大漲6成。宏碁智醫聚焦研發人工智慧輔助診斷軟體、智慧醫療平台,協助診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智視康」,已獲國內第一張人工智慧眼科醫療器材許可證。施振榮認為,醫療和資通訊是台灣的優勢,整合兩者就能找到新價值,宏碁智醫是最好的實踐場域。大膽嘗試,集合大數據、生醫人才並結合醫療臨床、AI輔助醫療後,許多看似不可能的事,都正在發生。施振榮說,自己也沒想過怎麼會從電腦走到醫療,但他一直以來都有個好奇的心,有興趣的事就會積極接觸,他對於自我學習的期許更高,希望每個領域都能更深入一點,他笑說「我學到都已經可以斜槓了」,發展宏碁智醫就是最好的例子。施振榮說,大腦長期運轉才不會失智、平時也讓自己有活力。他參加陽明大學的遊戲防老研究,其中一項測驗是走迷宮,在平板電腦上探索不同的道路,找到寶物。他說:「我不是亂走的,我有攻略的」,走迷宮,絕對不要重複走同一條路,才能擴展版圖與視野。研究團隊在試驗結束後告訴施振榮,很多年輕人參與迷宮測驗時,一直陷入死胡同,同一條路徑一直跑來跑去,不像他走出更大的領域,探索更多的道路。施振榮說,走迷宮也像是人生,如果有一張台灣的藏寶圖,一直在雙北尋找,足跡和眼光未到中部、南部、東部,就失去找到更多寶物的機會,腦袋要動,人生要探索,人生才有趣,既豐富又不會失智。●「疫變下的退休力應變沙龍」直播走過疫情,回到日常,如何為退休力提早部署?由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與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旅居波蘭作家葉士愷一起討論,重新布局,面對疫變新日常。時間:11月22日(一)上午8時至9時直播請看: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udn●疫情下的退休應變力調查「退休力大調查」即將推出,疫情對您的生活造成什麼影響?歡迎填寫問卷告訴我們。完成問卷即可參加抽獎,總金額超過1萬元!載入中…
-
2021-11-05 新聞.活動快訊
如何健康長壽 13日聽名醫怎麼說
傳統祝福老人家「健康長壽」代表長命百歲,但長壽不一定健康,專家提倡從40、50歲青壯年就要開始關注健康餘命。高齡醫學權威、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指出,國際有健康長壽新觀念,想追求晚年的安適,應在人生不同階段,從身心靈、多元有效的方法介入,不應只是單純地追求長壽。如何在日常中做到健康又長壽?走路足夠運動量嗎?一天吃下多少營養才夠?交朋友對大腦健康有多少幫助?在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辦,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合辦的「次世代健康長壽大未來」論壇中,將一一揭祕具體方法。此論壇將於13日舉辦且線上同步進行,邀請陽明交通大學校長林奇宏帶大家想像「健康長壽跨域創新大未來」;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任林明憲將從豐富的門診經驗,帶領大家走一趟「健康長壽的北榮經驗:以終為始的旅程」;陽明交通大學教授張立鴻,將告訴大家社會連結對於腦力影響和介入為何。宏碁集團董事長施振榮提醒民眾,應該將不健康時間以「年」為計算的想法,縮減為以「天」計算,臥床時間愈短愈好,如何從年輕時就累積資本?除了運動,透過營養增肌是一大亮點。北榮高齡醫學中心醫師彭莉甯將詳述「運動與營養雙管齊下」亞洲新共識的多項具體作法,例如一天要吃到每人每天每公斤不低於1.2克的蛋白質攝取量,即可增加肌耐力,並降低肌肉內脂肪。陳亮恭補充說明,近期與國際藥廠、食品大廠針對營養補充品,以及運用新成分例如白胺酸及其衍生物、荔枝萃取物等進行長期研究,研究發現,對於進食狀況和吸收能力不好的長者,建議可補充營養補充品。會中將邀請桂冠實業副總王振宇分享為長者設計的營養餐食。陳亮恭將在論壇描述「次世代健康長壽宜居新社區大未來」,如何運用AI科技等幫助長者更安心走出社區,並結合關渡在地藝術文化、地貌景致,讓青壯世代提早規畫適切的長壽生活。次世代健康長壽大未來論壇名額有限,即日起免費報名。次世代健康長壽大未來論壇時間:11月13日(周六)9:00-12:30地點: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1001國際會議廳免費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zpekzn3AXRWZH1Bf8線上觀看:請搜尋聯合報粉絲團、元氣網粉絲團
-
2021-10-27 新聞.長期照護
推動健康長壽研究 中榮院長陳適安:榮民節最佳禮物
10月31日是榮民節,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今天特別到高齡醫學病房慰問住院長者榮民,並送給榮民們健康養蔘飲禮盒和祝福卡片,和他們一起歡度屬於他們的特殊節日。百歲的楊姓榮民看到陳適安走進病房,又收到養生飲品,緊握陳適安的手,展現笑顏表示感謝。陳適安說,台灣進入超高齡時代,廣納社會多元的力量,讓醫療與社會體系更完善,才是高齡者之福。台中榮總家庭醫學部與陽明交通大學、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團隊共同合作,結合高齡醫學、基因研究、心臟醫學與轉譯醫學等專家,組成中榮長壽研究團隊,推動台灣首創的健康長壽研究。他相信,未來必然可以從台中發展出國際級研究,促成台灣的健康長壽推動。該院也為台灣社會建立長壽研究資料庫,不僅照顧榮民,也為豐碩的醫學基礎扎根,這也正是在榮民節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院方說,這些年住院榮民幾乎有一半超過80歲,他們是一群用生命寫歷史的英雄;年輕時經歷戰爭,保家衛國,將生命和青春奉獻給國家;解甲歸田後,更將全部的心力奉獻給社會。也因此,對於高齡榮民,台中榮總在惠康社會福利基金會的贊助下,主動為他們申請看護補助,讓單身、年邁、體弱的榮民伯伯住院期間得以獲得妥適的關懷照顧。
-
2021-10-19 新聞.元氣新聞
探索長壽與生死 點將家董座陳景松助陽明交大高齡研究
「點將家」伴許多人度過歡樂的歌唱時光,點將家企業董事長陳景松的母親高齡101歲,他除了協助母親日常生活起居,更經常透過說笑或歌唱讓母親擁有快樂心情,更關心人類長壽的奧秘。有感於國內需要優質精準的長壽研究,在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聯絡下,陳景松慷慨允諾捐諾捐助陽明交通大學,與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團隊合作,邀請中榮家庭醫學部許碧珊主任,結合高齡醫學、基因研究、心臟醫學與轉譯醫學等專家組成中榮長壽研究團隊,推動台灣首創的健康長壽研究。陳景松是中部地區知名企業家、台灣區電信工程工業同業公會創會理事長,對自然科學也有高度興趣,不但是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基金會董事,也極具冒險精神,他是全台第六位搭乘核能破冰船到北極的人,更是首位跳到北極冰層游泳的人。他從人們生活小地方的不便超前部署,成功壯大企業展。由於母親高齡101歲,他關心人類長壽的議題,在偶然的機會下,與陳適安分享,並提及對陳亮恭發表的相關研究有高度興趣,陳適安介紹兩人碰面後,陳景松決定以六年為期,每年預算八百萬,捐贈近五千萬元至陽明交通大學,決定開啟以中部為基地的健康長壽研究。為了表達感謝,陽明交通大學校長林奇宏、陳適安、陳亮恭與許碧珊共同拜訪陳景松,在逢甲大學教授陳貴端、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翁國昌陪同下,並由林奇宏長代表致贈感謝牌。林奇宏表示,在企業捐助的基礎上,陽明交大將透過高齡研究中心投入更多能量,例如國內長壽基因研究權威教授蔡亭芬及腦影像研究林慶波,加上專精血管老化研究的醫學院長陳震寰及護理系主任童恒新。陽明交大推動的「一樹百穫」計畫,結合高齡中心與資訊學院,在院長陳志成、副院長施仁忠帶領下,以5G行動科技、3D VR/AR、醫療影像以及巨量資料人工智慧團隊,以強大的學術量能回應陳景松回饋社會及對健康長壽研究的熱誠。陳適安也表示,陳景松為人熱情誠懇,多次表達對於長壽研究的關心,他積極協助連結雙方,也感謝陳景松與陳亮恭落實研究合作,更將研究場域帶回中部,中榮團隊也將精銳盡出,他本人親自擔任計畫的共同主持人,將以全院力量推進,以過去北榮研究成果加上陽明交大的深厚學術實力,必然可以從台中發展出國際級研究,促成台灣的健康長壽推動。陳景松則謙虛表示,回饋社會與自然科學是他一直的心願與興趣,感謝多方專家協助促成,經費捐贈先以六年為期,但只要研究有需要,持續第二個、第三個六年都不是問題,希望能對科學研究與社會做出貢獻。陳景松從照顧母親的經驗出發,對於生老病死有很多體會與想法,但個人的想法還是需要科學驗證,感謝陽明交大、北榮與中榮組成如此強大的團隊來推動研究,他個人深受感動,也允諾只要研究需要也有對應成果,他願意投入更多經費,讓台灣更能優雅的面對超高齡社會的來臨。為有效推動研究,中榮轉譯醫學科主任陳一銘已整合院內既有資源,結合高齡醫學中心主任林時逸、心衰科主任林維文針對中部地區八十歲以上健康長者進行研究,預估收案一千人,由基因、心血管老化、身心活動與自覺餘命的評估等多面向切入,追蹤研究健康長壽人生奧秘,追求不失能、不失智且視聽力正常的人生,更能從容面對大限的到來。陳亮恭指出,我國人口高齡化速度高居全球領先群,衍生許多經濟社會發展挑戰,這些挑戰雖非台灣所特有,但也有許多獨特議題需要克服。由近代人類歷史觀之,每隔十年,人類的平均餘命增加兩歲,所以,歷史經驗無法精準推估人生與社會的未來,唯有超前部署的研究發展方有可能因應人口結構轉變。世界衛生組織倡議推動「健康老化」,進而達成「健康長壽」的社會,美國「國家老化研究院」開創「長壽科學」(Geroscience)新策略,破除單一疾病研究眼光,整合老化科學與各器官系統疾病發展進行研究,希望一舉達成免於疾病、失能、失智影響的終極目標,此研究策略創新需大量研究資源投入。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以過去高齡研究的經驗,在長達十年的社區老化研究過程中,建立在宜蘭、雙北後的第三個老化世代研究,三個世代研究主題與對象均有差異,彼此間能相輔相成,過去數年,北榮與陽明交大將系列老化研究成果建立成國際知名研究平台,除了豐碩的研究發表外,更與世界各國合作,由亞洲走向世界的老化研究重鎮。
-
2021-09-29 新聞.長期照護
老化特殊指標!身智衰退症PCDS及早預測「不健康老化」
國人「不健康生存年數」達8.47年,再創新高,逆轉「晚年不健康」成重要課題。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與榮陽團隊及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合作,歷時六年,透過十餘篇論文,發現「身智衰退症(PCDS)」可及早預測「不健康老化」。陳亮恭發表老化特殊表徵 這是首度由台灣本土研究啟動,結合日本國家資料所定義的創新疾病表徵,已引領日本、新加坡與英國等地開啟全球研究。「PCDS(Physio-Cognitive Decline Syndrome)」稱為「身智衰退症」,研究發現,社區中有一至二成的老年人具有這個現象,早期適時介入,有助於避免後續失智與失能。陳亮恭日前在英國三一學院發表線上演說,這一系列與「PCDS」有關的老化過程特殊表徵研究,引起全球腦健康研究中心(Global Brain Health Institute)關注,也獲國際老年醫學會(IAGG)官方期刊「營養健康與老化(JNHA)」主編邀請,彙整團隊系列研究回顧,以專文形式對全球介紹。一至二成的人 腦部漸萎縮 陳亮恭說,健康老化與長壽,追求老年不要失能和失智是普世價值,醫療以疾病防治為主要目標,失智、失能的定義卻以功能為考量,兩者高度相關,但疾病導向的策略使醫療體系較難早期介入。榮陽團隊以世衛組織「全球老化與健康報告」架構切入,若能及早發現不健康老化的指標,就有機會及早逆轉。台北榮總、陽明交通大學研究團隊與日本合作,分析台日四個大型資料庫,發現一至二成的人有PCDS,且PCDS顯著增加失能、失智與死亡風險,再進一步分析個案腦部磁振造影,發現其小腦、海馬迴和杏仁核在失能或失智前就出現萎縮現象,雖然在中年期尚不明顯,適當介入或可預防65歲後的萎縮現象。小腦、海馬迴和杏仁核分別掌管動作與認知的協調、記憶和情緒,結構上看似沒有相連,但陽明交通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林慶波、副研究員周坤賢分析,這三個部位具有一條神經迴路如同隱形電路串起,相互牽動。個性、情緒改變 失智前兆陳亮恭指出,這也說明為何個性和情緒改變是失智症早期症狀之一,因為情緒調節等,的確與記憶連動相關,這些表現也與行動能力衰退有關。同系列研究發現,人類肌肉細胞萎縮後將製造「miR-29b-3p」微小RNA,透過血液循環到腦部,中研院院士龔行健與陽明交通大學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教授蔡亭芬發現,腦細胞接收此訊號後,會造成凋亡。這改變了過去腦與肌肉系統運作的認識。陳亮恭說,過去認為肌肉動作由腦部調控,腦部下指令使肌肉運動,但如今證實腦部與肌肉雙向相互影響,肌肉釋出的調控訊息也影響腦部健康。四肢發達 頭腦才能不簡單我們常說的「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根據榮陽團隊發現上述生物機轉,證實四肢必須發達,頭腦才能夠不簡單。這可能可以說明透過運動訓練肌力的重要,強健的肌力有助維持腦細胞健康,同時避免失能和失智。這系列研究透過跨國流行病學比較、本土老化世代調查、配合腦影像及基礎生物學證據建立,並透過隨機分配試驗證明PCDS的可回復性,提早介入,能真實達成世衛組織提倡的健康長壽。PCDS已建完整知識體系陳亮恭說明,PCDS已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少見地由台灣主導定義的亞洲經驗,且逐步獲得全球認同,期待更多國家依此模式展開研究。這些研究成果也讓陳亮恭團隊接獲世衛組織邀請,將參與歐盟啟動的社區活躍老化研究,結合資通訊科技發展,推動全球健康長壽。
-
2021-09-29 新聞.長期照護
避免晚年失能、失智 名醫教你一招逆轉身智衰退症
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與榮陽團隊發現,「身智衰退症(PCDS)」可作為早期偵測不健康老化的指標,如何避免走向晚年失能、失智?陳亮恭認為並不困難,研究發現,平日無暇運動,假日可以「補運動課」,建議50歲後應養成「平均」日行7千步習慣的基本目標,但只要開始,就算已高齡75歲,也不嫌遲。聽到可偵測不健康老化徵兆,許多人想要知道應接受那些檢查。陳亮恭請大家不要著急,較簡易與可行的診斷方法尚待建立,但避免老化,有些經研究證實有效的措施可先落實於生活,只要開始,腦細胞便可盡量維持健康,愈早投資,「CP值」愈高。研究針對全國各地千餘位平均年齡約75歲有PCDS徵兆者,透過高強度多元運動、認知訓練、營養教育與慢病管理等策略積極介入,持續一年後,長者運動能力與認知功能明顯進步,甚至憂鬱情緒與營養狀況都顯著改善。陳亮恭強調,這些介入活動,除了強度也強調多元性,運動涵蓋有氧、肌力和平衡等訓練,只要願意出來活動與互動,就值得鼓勵,但為了有效達成健康長壽的目的,一旦開始就要逐步提升強度與複雜度,這些生活習慣的介入,愈年輕開始,效果愈好。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族群,平時忙於工作與家庭,假日才能擠出時間。陳亮恭指出,根據針對青壯年使用穿戴裝置進行研究,證實「假日補課」有很好效果,只要做到平均日行7千步,就有預防未來活動功能衰退的效果,雖然是計算步數,連上肢的握力也可以改善。反過來說,平日忙碌缺少運動者,若假日都拿來補眠休息,是未來身心功能衰退的高風險群。他建議,凡事起頭難,但養成習慣便有機會持之以恆,即使因為生活限制無法天天運動,先從假日補運動課開始,也是CP值很高的做法。
-
2021-09-29 養生.運動天地
逆轉不健康老化原來並不難 名醫建議從日均七千步做起
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與榮陽團隊發現,「身智衰退症(PCDS)」可做為早期偵測不健康老化的指標,如何避免走向晚年失能、失智一途?陳亮恭表示,其實並不困難,研究發現,平日無暇運動,假日可以「補運動課」,建議五十歲後應養成「平均」日行七千步習慣的基本目標,但只要開始,就算已經高齡七十五歲,也不嫌遲。聽到可偵測不健康老化徵兆,許多人想要知道應該接受那些檢查,陳亮恭請大家不要著急,較簡易與可行的診斷方法尚待建立,但避免老化,有些經研究證實有效的措施可先落實於生活,只要開始,腦細胞便可盡量維持健康,愈早投資,「CP值」愈高。研究針對全國各地千餘位平均年齡約七十五歲有PCDS徵兆者,透過高強度的多元運動、認知訓練、營養教育與慢病管理等策略積極介入,持續一年後,長者的運動能力與認知功能有明顯進步,甚至憂鬱情緒與營養狀況都顯著改善。陳亮恭強調,這些介入活動除了強度也強調多元性,運動涵蓋有氧、肌力和平衡等訓練,只要開始,永不嫌晚,只要願意出來活動與互動,就值得鼓勵,但為了追求有效達成健康長壽的目的,一旦開始就要逐步提升強度與複雜度,而這些生活習慣的介入愈年輕開始效果愈好。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族群,平時忙於工作與家庭,假日才能擠出時間運動,陳亮恭指出,根據針對青壯年使用穿戴裝置進行研究,證實「假日補課」有很好效果,整體而言,只要做到平均日行七千步就有預防未來活動功能衰退的效果,雖然是計算步數,連上肢的握力也可以改善。反過來說,平日忙碌缺少運動者,若假日時間都拿來補眠休息,是未來身心功能衰退的高風險群,他建議,凡事起頭難,但養成習慣便有機會持之以恆,若平日不運動,假日又是沙發馬鈴薯,不僅體能活動會退步,認知功能的衰退也會加速,即使因為生活限制無法天天運動,先從假日補運動課開始也是CP值很高的做法。PCDS有那些早期徵兆?陳亮恭指出,目前要建立精確診斷還不甚方便,但有幾個重要的表徵:一、是活動力減退,例如原本走路速度和同事差不多,最近跟不上同事腳步;原本扭開瓶蓋不成問題,現在有困難。二、高階認知功能退步,對原本擅長的事務力不從心,抽象思考能力下降,多工處理事務容易混亂。三、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容易算錯錢、走錯路等。陳亮恭指出,出現上述警訊,必須開始從事兼顧體力與腦力的鍛鍊,持續衰退者應考慮就醫。
-
2021-09-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開學防疫多一層保護 關渡醫院協助陽明交大新生篩檢
陽明交大陽明校區於9月3日啟動集中篩檢,由台北市立關渡醫院支持校園防疫,協助篩檢活動規劃與安排,多位醫護人員一起參與協助採檢工作。「安心就學」計畫採事前預約,總計超過千名師生接受篩檢,透過社區醫院、校友、醫護專業背景的教師們,共同努力營造安全健康校園。目前除境外生外,政府並未強制大專學生須快篩,但陽明交大陽明校區住宿管理委員會日前決議,新學期住宿生須接種冠狀疫苗,或憑3日內檢測陰性證明才能入住。校方今起在校園內設置篩檢站,由關渡醫院協助檢測。這次篩檢依台北市衛生局規定採用企業快篩的規格,台北市立關渡醫院具備資格且院長陳亮恭也是陽明交大校友、陽明交大醫學系教師,獲知校方「安心就學」計畫後,特別協調院內防疫團隊,與陽明交大的師生共同推動校園防疫,讓學生安心就學、放心住宿。陳亮恭表示,社區醫院在疫情期間的角色非常重要,以醫療專業角色協助社區以及校園面對疫情。另提供社區民眾必要的醫療照護ヽ長期照顧與預防保健,確保社區的整體量能並維持社區居民的健康。關渡醫院出動具豐富採檢經驗的醫師ヽ護理師ヽ醫檢師ヽ行政人員,以最高規格的檢測標準執行每一項流程,在炎熱環境下仍然能教準執行。關渡醫院副院長周幸生ヽ行政中心主任蔡文惠及檢驗科主任王家仁親自到場執行,確保整體作業流程與檢驗作業的高標準,共同為守護社區與校園安全而努力。「安心就學」計畫執行首日,現場動線順暢,陽明交大校務長兼副校長楊慕華盛讚關渡醫院,經驗豐富、規劃良好,所有人也都能保持良好秩序。陽明交大陽明校區的校園篩檢乃至於未來可能的校園疫苗注射,關渡醫院也將積極投入,善盡社區醫院的責任。國立陽明交大的陽明校區的教學活動與醫療高度關聯,陽明校區管理委員會日前決定,住宿生須憑健康憑證方能入住宿舍。除了部分學生已完成疫苗接種或三日內PCR檢測證明外,校方推動「安心就學」計畫,提供住宿生額外的篩檢機會。
-
2021-08-23 名人.陳亮恭
陳亮恭/國人不健康壽命延長 預防失能失智要趁早
內政部統計國人平均壽命再創新高,平均餘命延長代表台灣整體社會的穩定發展。柏林圍牆倒塌前,東西德人民同文同種且居住環境類似,唯一差異是社會制度,兩德統一前,東德人民壽命比西德少10歲,而兩德統一後的20年間,東德人民壽命快速跟上西德,顯見國民平均壽命與國家整體社會及經濟發展的密切關聯。而台灣持續的長壽現象與社會的成就有關,是相當令人欣慰的現象。國人長壽 並未伴隨健康然而,先前政府公布國人不健康壽命時間持續延長,顯見國人的長壽並不是伴隨著健康前行,國人持續擴大的失能與國際趨勢走向相反,我國健康照護體系有多重困境與轉型挑戰,但國民自我健康意識與預防失能、失智的作為需要更積極。雖然每個人都有各自關注的健康議題,從已開發國家的宏觀思維,壓縮失能與失智對人生的困擾是絕對必要,且必須從每日生活習慣做起。平日沒運動 假日可補上運動除了活動筋骨的概念之外,必須顧及強度、頻率與複雜度,我們對於老後生活的目標愈積極,運動時這三項就缺一不可。但上班族如何有效運動?我們新近透過穿戴裝置研究發現,每天持續穩定運動當然最好,但若平日工作忙碌而無暇運動,假日補運動的效果很好,可以大幅拉近與每日運動族的差距,反之,假日若只拿來補眠,未來衰退程度更為明顯。多元挑戰與持續學習的腦力訓練很重要,生活必須不斷的學習,研究發現持續上班有助減少失智風險,推測是與上班期間持續因應各種挑戰與人際互動有關,所以,從年輕時養成持續學習的心態,即使退休也不能耍廢,反而要更積極為自己補上多元學習的人生功課。人際關係 從年輕時培養就整體而言,健檢、疫苗、避免危險行為等預防保健作為具有高度效益,人生總有難以預見的旦夕禍福,這些預防保健行為能預防或早期發現疾病,早期介入也能免於後續長期的病痛困擾,更是必須定期執行的功課。人生晚年最大的支持系統可能不是家人,而是朋友與社會支持體系,而這樣的人際關係需要從年輕時培養,與不同年齡層與背景的人交友,在社會互動中建立面對老化的心理韌性,及正向樂觀的心態,也是每個人一生的功課。兼顧所有疾病 做健康管理中年過後不免或多或少有各種慢性病,慢性病的重點在於控制,慢性病的數量可能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此時需要兼顧所有疾病的觀點,建立一個整合式的管理策略,畢竟老後生活需要各種器官系統良好的協同運作,不是僅靠單一器官就能擁有生活品質,必須與醫師建立良好夥伴關係,以全人觀點從事慢性病的健康管理。
-
2021-07-26 名人.陳亮恭
陳亮恭/醫師怎麼這麼凶?疫情下的溝通困境
病人起身離開診間前,回過頭說:「你怎麼這麼凶。」我一時傻眼語塞,病患拿著處方緩緩地步出診間,還不忘提醒預約三個月回診,說他還是要回來看。護理師看出我的尷尬,連忙安慰我:「病人嘛,難免有些情緒,別在意。」但之後隔壁診間醫師也說我口氣不太好,在隔壁都聽得到,我就認真想了一下自己的狀態。醫病雙方都靠音量取勝兩個月的三級警戒以及醫院醫師確診的新聞,整個看診的防疫標準都提高,除了醫師的口罩、面罩,還有醫病之間的壓克力隔板,對於耳背的長者而言,所有教科書上所寫的溝通技巧全部失靈,醫病雙方都只能靠音量取勝,看診的精神耗損大幅提高。由於疫情因素,往往看診流程都加速,減少互動及病患停留在醫院的時間,防疫的考量及費力的溝通,看診變得更加困難。病患出現無力、認知衰退多數狀況下,病患常委由子女來領藥,相對溝通簡潔很多。然而三級警戒下的兩個月,多數高齡病患足不出戶,日照中心與社區活動暫停、居家長照服務減少、親友往來降低,就診病患出現了幾個共同特徵:衰弱、無力、認知衰退,更重要的是焦慮、憂鬱、害怕,甚至恐慌,沒疫苗時擔心沒疫苗可防護,有疫苗時不知哪一種好,也擔心施打後的副作用。當天門診中,有患者的認知功能在兩個月中直接打對折,也有幾位因為擔心焦慮,消瘦10公斤,而這一瘦連站立都不穩,即使解封也難以恢復原有生活。這種焦慮反映在身體症狀,也有反映在心理層面的,或許因為難得出門,也無法取得照顧服務,許多病患坐下後就是一連串的頭暈、腰痠、膝蓋痛、沒食欲、走不動,也有不少血糖持續飆高,而解決之道需要很多生活上的介入。長輩回門診沒什麼精神但病患也哀怨地回應:「我就是沒辦法,我有孫子需要照顧,我每天都很累,有時候想想都覺得老天爺怎麼不來帶我走。」或說「外面這麼毒,電視天天說疫情嚴峻,而且打疫苗那麼危險,我能來門診已經鼓起很大勇氣」。還有原本尚可攙扶行走,雖然常唉聲嘆氣但還算穩定的病患,兩個月三級警戒後,坐在輪椅上沒什麼精神,好像也懶得看我一眼,只跟家人說「這麼老了,哪裡有什麼重要的事,回家吧!老了還有什麼可要求,就這樣吧」。疫情對高齡者影響很大疫情對高齡者影響很大,面對生活上遭遇各種各樣困難的長輩,這次我也沒招了,為減少感染風險,我比平常更加速完成看診,遑論各式裝備下的溝通障礙。而這些好不容易出門的長輩,或許正是身體不舒服,也或是心理欠缺安全感,比平常需要更多的支持,但也正是溝通最困難的時期,我已深自檢討,更希望疫情早日脫離我們的生活。
-
2021-07-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冠染疫死亡全因高齡?陳亮恭:表面解讀恐嚇壞長者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爆發,5月11日至今已造成1萬3791人確診、703人死亡,致死率5%,遠高於全球致死率2.17%,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指出,致死率高原因是染疫者多為高齡長者,且都有慢性疾病。國內高齡醫學權威、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認為,新冠肺炎死因不能只歸因高齡,國外研究歸納關鍵是衰弱、失能,若只按照表面數字解讀,恐怕只會嚇壞長者。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65歲以上為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率達7%為高齡化社會、14%為高齡社會。從高齡化社會進入到高齡社會所需時間,法國經歷118年,台灣只有25年,台灣老化速度是法國5倍,短時間內難以對高齡議題有全面性的認識。指揮中心日前指出,新冠確診死亡年齡60歲以上佔九成,研判高齡、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是致死率較高主因。陳亮恭表示,高齡者染疫的確容易出現重症,但染疫死亡絕對不只有高齡這因素。若依目前收集資料,只有死者年齡、性別、居住地、慢性病等傳統指標,缺少衰弱、失能、失智等功能評估,沒考慮這些重要影響因子對高齡者的健康衝擊,死因分析結果都是高齡與慢性病。國健署統計65歲以上長者八成具有一種以上慢性病,如此呈現分析結果,等於涵蓋絕大多數長者。陳亮恭指出,過去沒有新冠疫情時,研究已發現,猝死者7成以上有心血管疾病。開放高齡長者接種疫苗後出現多人猝死,中央解釋,新冠肺炎死因是高齡、慢性病,接種疫苗猝死解剖結果亦是如此,但長者多半都有三高、慢性疾病,若沒有以高齡議題的思維來解讀,出現分析結果都是高齡與慢性病。「那公布這數據等於沒講,沒辦法釐清真實的高風險對象,也只會讓長輩害怕」。陳亮恭認為,同樣80歲,有人身體硬朗、有人不良於行又有多重共病,疫苗有限,若站在保護高風險的長者為出發點,容易接觸脆弱長者的長照機構工作人員、照服員或看護、家屬應列為施打重點,避免將病毒帶給長輩,若單以「年齡」做排序,容易有所疏漏。同時,高齡又合併衰弱、失能者,施打疫苗後不良反應機率較高,挪威施打三萬五千位長照機構住民,施打後出現千分之三的死亡案例。陳亮恭認為,若我們選定優先施打對象時未考慮衰弱、失能等因素,可能因高風險個案猝死,增加其他長者恐慌,導致緩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日前表示,有兩成重症患者選擇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其實有「相當比例可以救得回來」,讓不少一線醫護反彈,他今出面致歉,表示沒有指責的意思。陳亮恭認為,DNR是病人在生命末期、健康狀況不好,病人家屬和醫療團隊討論共同決定,必須給予尊重,也是近年推行安寧緩和醫療的用意,歐美推動多年,民眾接受度更高,但未見國外以 DNR 解釋高齡病患的死亡率。陳亮恭表示,新冠肺炎是新興病毒,當事後諸葛評論政策很容易,以此苛責指揮中心並不公平。但就系統面來說,老化或高齡是特殊議題,需要真正重視其特殊性,「否則所有分析都只是高齡、慢性病的結果下,政策上又能如何改善?」
-
2021-07-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副作用比例較流感疫苗高 新冠疫苗4廠牌副作用比較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60期文/郭岳潭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為了降低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加速接種疫苗效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日前宣布已編列40億元經費,6月7日起,符合公費資格者免費接種新冠疫苗,也就是指全民都可免費接種新冠疫苗,只是接種順位早晚的差別。根據指揮中心日前公布的疫苗資訊,自藥廠採購的AZ疫苗、莫德納疫苗,以及COVAX配送的AZ疫苗,再加上日本無償提供124萬劑AZ疫苗,以及美國提供250萬劑疫苗,還有緊急授權使用的2家國產疫苗,預計8月底將有1000萬劑疫苗到位,屆時將啟動大型接種計畫。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衛福部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北區指揮官、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指出,目前新冠疫苗根據製成使用技術,主要分為mRNA、腺病毒載體、重組棘蛋白、減毒等,透過將新冠病毒的特殊蛋白質片段注射至人體內,誘使免疫系統產生可長時間抵擋病毒入侵的抗體。目前的新冠疫苗大多需要接種2劑,只有嬌生疫苗例外,通常第1劑疫苗可以激發免疫力,但其強度可能未理想,抗體持續時間也可能較短,是為免疫系統打下地基;第2劑疫苗,則能夠強化免疫反應,讓抗體持續時間更長,依照標準時程打完2劑疫苗,才會有完善的保護。黃玉成表示,如果是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應等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另外,免疫功能低下者,如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的病患,對疫苗的免疫反應可能減弱。國際認證4種新冠疫苗❶AZ疫苗AZ疫苗為腺病毒載體疫苗,根據臨床試驗資料分析顯示,接種間隔12星期且完成2劑接種,保護力可達81%、降低重症風險100%。目前建議2劑間隔至少8星期,而間隔10~12星期,疫苗接種效果更佳。黃玉成指出,根據AZ疫苗第3期臨床試驗結果,接種後常見的副作用及頻率,前3大分別為注射部位疼痛54.2%、疲倦53.1%、頭痛52.6%,再依序為肌肉痛44%、畏寒31.9%、關節痛26.4%、發燒超過38度7.9%。其他常見的副作用,包括:接種部位硬塊、嘔吐,發生率約為十分之一至百分之一;不常見的副作用,有淋巴結腫大、食慾下降、頭暈、腹痛,發生率約為百分之一至千分之一。黃玉成提醒,接種AZ疫苗後28天內,若是出現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癲癇,且持續腹痛超過24小時以上、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下肢腫脹或疼痛、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紫斑等任何一種症狀,應盡速就醫,並告知疫苗接種史,以利醫師及早釐清病因,並給予適當臨床處置。日前國內發生首例接種AZ疫苗引發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該名30多歲男子,接種疫苗後出現發燒,7天後出現持續性頭痛、腹痛,急診就醫發現是施打疫苗引發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TTS),一度發出病危通知,經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療,才保住性命。黃玉成指出,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為接種AZ疫苗後,非常罕見的併發症,接種前請與醫師討論評估相關風險後再接種。他提醒,對於AZ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過去曾發生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或肝素引起的血小板低下症者,應避免接種。❷莫德納疫苗莫德納疫苗是mRNA疫苗,根據目前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完成2劑接種,保護力約為94.1%,依國際指引及衛福部建議接種間隔為至少28天。黃玉成指出,根據莫德納疫苗第3期臨床試驗結果,接種後可能發生的常見副作用及頻率,包括:注射部位疼痛92%、疲倦70%、頭痛64.7%、肌肉痛61.5%、關節痛46.4%、畏寒45.4%、發燒超過38度15.5%。其他可能發生的常見副作用,包括:接種部位紅斑、蕁麻疹、泛紅,發生率約為十分之一至百分之一;不常見的副作用為接種部位搔癢,發生率約為百分之一至千分之一,以及顏面神經麻痺、臉部腫脹的罕見副作用,發生率約為千分之一。黃玉成表示,莫德納疫苗沒有特別的禁忌症,如果對於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或對於先前接種疫苗曾發生嚴重過敏反應者,則不建議接種。❸輝瑞疫苗輝瑞疫苗是mRNA疫苗,根據目前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完成2劑接種,7天後保護力約為95%、降低重症風險達95%。根據輝瑞疫苗第3期臨床試驗結果,接種後可能發生的常見副作用及頻率,包括:注射部位疼痛84.1%、疲倦62.9%、頭痛55.1%、肌肉痛38.3%、畏寒31.9%、關節痛23.6%、發燒超過38度14.2%。其他常見的副作用,包括:接種部位腫脹、泛紅、噁心,發生率約為十分之一至百分之一;不常見的副作用,有淋巴結腫大、不適,發生率約為百分之一至千分之一,以及任一側臉部麻痺的罕見副作用,發生率約為千分之一至十萬分之一。黃玉成強調,對於輝瑞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應避免接種,而未預期的嚴重不良反應非常罕見,通常發生在接種輝瑞疫苗後數分鐘至1小時內,包括:呼吸困難、臉部及咽喉腫脹、心跳加速、全身紅疹、暈眩及身體虛弱等症狀。❹嬌生疫苗嬌生疫苗是腺病毒載體疫苗,根據目前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完成1劑接種,保護力約為57~72%、降低重症風險達86%。根據嬌生疫苗第3期臨床試驗結果,接種後可能發生的常見副作用及頻率,包括括:注射部位疼痛49%、頭痛、疲勞、肌肉疼痛38%、發燒超過38度0.3%。黃玉成表示,根據美國FDA報告顯示,與輝瑞疫苗、莫德納疫苗相比,嬌生疫苗的副作用較為輕微且和緩,且無個案在臨床試驗中出現過敏反應;只有極少數個案,可能出現極罕見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發生率為每百萬人分之5,在全球接種嬌生疫苗的700萬人中,僅有8例,接種新冠疫苗整體益處仍大於風險。新冠疫苗副作用,適當休息數天可復原黃玉成說明,接種新冠疫苗後,應在現場觀察至少30分鐘,等待無不適再離開,新冠疫苗副作用的比例較流感疫苗高,可能發生的副作用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通常於數天內消失,千萬不可按揉、可適度冰敷;而接種疫苗後產生的發燒反應,通常約48小時可緩解。另外,其他可能症狀,例如:疲倦、頭痛、肌肉痛、畏寒、關節痛及發熱,通常症狀輕微,適當休息即可於數天內自行復原。黃玉成也提醒,新冠疫苗接種後,需要2星期後才能產生免疫力,且接種2劑才算完成接種,雖可降低罹患新冠肺炎的機率,但仍有可能感染,仍需做好勤手洗、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才能避免因暴露病毒而受到感染。黃玉成補充,目前國內已通報多例疑似新冠疫苗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事實上,不良事件並不等於副作用,不良事件是指注射疫苗後,發生任何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的事件,但不一定存在著因果關聯性。另外,根據衛福部建議,目前新冠疫苗不得與其他廠牌交替使用,且新冠疫苗不得與其他疫苗同時接種,最好間隔至少14天。10大類公費新冠疫苗接種對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6月22日在疫情例行記者會宣布,自7月1日起,開放第一至第八類接種對象「自由選擇」疫苗廠牌,包括AZ疫苗或莫德納疫苗,6月25日公布,疫苗殘劑供未開放類別候補登記;若已完成第一劑疫苗,可依建議接種第二劑時間,以同廠牌完成接種。根據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召開專家會議,目前公費接種順位:第1類:醫療院所執業醫事人員。 第2類:中央及地力政府防疫人員。例如:海關、警察、消防員、海巡。 第3類:高接觸風險第一線工作人員。例如:國際航空機組員、港埠第一線作業人員。 第4類:因特殊情形必須出國者。 第5類:機構及社福照護照顧者與受照顧者、洗腎患者。例如:長照機構住民、照護者及其服務對象。 第6類:75歲以上長者、孕婦。 第7類:維持國家安全運作及社會機能正常之必要人員。例如:軍人、憲兵、運輸及倉儲業者、高中職以下學教職員、幼兒園托育人員及托育機構專業人員,雙北基桃計程車司機、外送員……等。 第8類:65~74歲長者。 第9類:19~64歲具有易導致嚴重疾病之高風險疾病者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 第10類:50~64歲以上成人。延伸閱讀: 。莫德納疫苗大規模開打,這些是『正常』可能會發生的皮膚反應,不用太緊張 。老年人接種新冠疫苗猝死頻傳,我該打嗎? 陳亮恭建議4類人先暫緩
-
2021-06-17 名人.陳亮恭
施打疫苗後猝死頻傳 高齡者也是疫苗高風險群嗎?
新冠肺炎疫苗近日全國開打,國內外資料均顯示高齡者為感染新冠肺炎死亡率較高的一群,因此,各地紛紛視疫苗分配量由最高齡的群體開始施打,此施打策略原為美意一樁,但施打兩日後,全國卻傳出十例以上高齡者於疫苗施打當天或隔日猝死的現象,引發全國一片譁然,是否這群感染風險高的族群也是施打疫苗風險最高的一群呢?首先,這個現象並非單獨出現於台灣,挪威在幫全國三萬五千名平均八十七歲的護理之家住民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後,累計通報一百例疑似與疫苗注射相關的死亡個案,根據挪威邀請兩組專業醫師進行交叉審查與比對結果,其中36%可能與疫苗注射有關,但這群個案不僅年長,也具有多重慢性病、失能或失智,也未進行後續病理解剖,因果關係實難確認,此現象值得以高齡醫學的角度深思之。過去研究顯示,衰弱或是失能長者的身體機能較為脆弱,接種流感疫苗後往往未能產生足夠的保護力。所以,防疫的首要建議以完善長照機構環境的消毒、照顧人員與家屬的疫苗接種為先,因為機構住民往往因為失能而有行動障礙,接觸外界感染源的機會較少,罹患流感往往是因為照顧者或家屬所傳染,實務上多建議兩方均接受流感疫苗的接種。 然而,新冠肺炎疫苗上市前的臨床試驗並未涵蓋長照個案,因此,疫苗施打成效需要實際疫苗施打後的資料進行驗證,今年三月由美國疾病管制署所發表的研究指出,以兩家長照機463位住民(半數年齡八十五歲以上)為對象,發現即使施打一劑疫苗也具有預防罹病的效果,但其他研究也發現長照機構住民注射疫苗後產生的中和抗體僅約一般人的四分之一,整體保護力仍需大規模數據進一步評估。由於欠缺良好設計的實驗資料,今年六月初哈佛大學公衛學院透過數學模式的進行模擬,發表在《臨床傳染病(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這本感染症的頂尖期刊,考量新冠肺炎疫苗在長照機構住民的效果差異與各項臨床因素,結果發現最關鍵的防疫作為是提高照顧者的疫苗施打率,而非普遍提供住民施打,提高照顧者的疫苗接種率同時顯著降低機構住民的感染風險。此結果與過去流感疫苗研究的發現類似,顯見在長照機構這個住民群聚與特殊健康風險的環境中,提高照顧者的疫苗接種、環境清潔消毒、完整口罩使用與確保接觸個案前後洗手的原則,可能比提供住民疫苗接種更為重要。固然多數時間長照個案需要的是生活照顧,但長照個案的健康特性與一般成年人或健康長者具有很大差異,長照領域的醫療照護與一般原則也有落差,歐美長期推動長照領域的專屬高齡醫學研究,以提高照護決策的正確性。
-
2021-03-06 新聞.元氣新聞
高齡醫學權威陳亮恭接任關渡醫院院長 發展健康社區
台北市立關渡醫院今天上午舉行新任院長布達交接,在北榮院長許惠恒監誓下,將印信交給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這是剛上任兩個月的許惠恒院長,讓陳亮恭以「醫師教授院長」三重身分掌管關渡醫院,期許透過陳亮恭高齡醫學的專長,把剛合併的陽交大學術資源與人才交流帶入社區醫療,實現友善健康照護。陽交大校長林奇宏今受邀出席交接典禮時,特別謝謝許惠恒院長展現彈性,讓陽明交大體系與台北榮總體系在學術交流、人才互動,走出法規限制,創造新的意涵,他樂觀相信,陽交大未來可與北榮體系更深入合作,做出更多突破性的嘗試。自民國89年起,關渡醫院由台北市政府委託榮總經營已21年,台北市衛生局副局長陳正誠表示,長照是關渡醫院未來的工作重點,陳亮恭不但是這方面專家,林奇宏過去擔任北市衛生局長,兩人就高齡醫學、衰弱議題多有合作。台北榮總經營關渡的績效相當好,市府所收回饋金在去年創新高,謝謝歷任院長付出與奉獻,陳正誠幽默地說:「亮恭院長有壓力了」!給予期勉。陳亮恭是國內高齡醫學權威,取得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及衛生福利研究所博士後,曾赴英國牛津大學進修,返國後,自民國95年北榮成立高齡醫學中心開始,推動高齡整合門診、高齡病房、急性後期照護、長期照護與社區健康老化介入各項創新,帶領北榮高齡醫學中心榮獲行政院經建會金斧獎、行政院政府服務品質獎等重大獎項首獎,也獲得亞洲唯一之全球高齡研究卓越中心榮耀。目前也陳亮恭也擔任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高齡醫學科教授、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及台灣整合照護學會常務理事。對於被指派接任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表示,關渡醫院所處的北投關渡次分區很有意思,老年人口比率雖逾17%,有人種田、有人捕魚,有關渡宮這個信仰中心,也有華碩這類高科技的大型企業存在,除了陽交大,還有北藝大、城市科大的學生,是個多元特性的複合社區,也充滿活力。他打算利用自己多年來在高齡醫學的經驗,讓關渡醫院跳脫醫學單層思維,讓活力老化成為可行的行動方案,例如運用陽交大的科技專長,開發長者社區行走安全的路徑分析,以不同的行動輔助,乃至於自駕車技術,讓老人願意也安全地走出來,讓老化的過程從長照變短照,甚至可以不長照。這也是落實他過去研究成果的最佳場域,由點擴大到面,成為最宜居的社區。
-
2021-01-04 名人.陳亮恭
陳亮恭/解鎖無齡 現代人不應被年齡局限
我從資深住院醫師時便開始探索高齡醫學,那時懵懵懂懂,只覺高齡病患真難處理,即使照著疾病照護指引也難達到治療效果,病人狀況常難如預期恢復,總是抓破頭想著怎麼可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成效。高齡醫治 需考慮複雜因素隨著時間與知識累積,我發現這些病患最大的困難不是疾病治療,而是更多複雜的因素,例如功能、營養、家庭與社會資源等,醫師靠檢驗與處方有時是反效果,家人更不知所措,嘗試解決這個問題是我踏上高齡醫學的起點。解鎖無齡 集20年觀察研究2021年1月6日即將出版的「解鎖無齡」,整理我對高齡醫學與老化科學的思辨,「解鎖無齡」並非一般健康知識傳播的書籍,而是彙集我廿年來對台灣社會面臨人口高齡化的觀察,探討大家琅琅上口卻未見得理解的詞彙,更想強調超高齡社會中「無齡」觀念的重要。重「心」定位 重設人生目標從心態上為自己定位,並由生活上具體落實,也盤點國內外重要研究發現支持我的論點,希望能從根本上為無法回頭的人口高齡化提供解決之道,不要落入十九世紀俾斯麥定義的窠臼,現代人的狀態無須被年齡局限,廿一世紀的我們需重新設定人生目標並具體實踐。「解鎖無齡」回顧我與團隊過去的研究成果。第一個五年著重於建立台灣高齡照護創新模式,醫療體系建置的思維與人口高齡化速度常未能完全配搭,醫療與照顧服務模式未見得契合現在及未來高齡者的需求,然而,改變需要實證,不能擷取部分國外經驗就全盤導入台灣,我們花了許多努力提出系列的實證,也得到政府的正面回應,逐步建置台灣的高齡照護模式。台日領導 亞洲高齡醫學發展第二個五年,我們以堅實的社區長期追蹤老化研究資料,把台灣高齡民眾衰弱、肌少症與認知衰退的現象做完整的探討,並建立亞洲的研究合作機制,推出亞洲專屬的肌少症診斷標準,並獲歐美的重視與支持,在一個疾病概念發展的初期就由台灣帶領亞洲建立診斷標準,這是前所未有的成果,並建立台灣與日本共同領導亞洲高齡醫學發展的地位。第三個五年,我們的研究能量大躍進,以台灣本土發現的快速衰老現象,結合台日合作確認衰老的差別樣貌,找出快速衰老的「身智衰退症」特殊病生理以及腦神經迴路的表現,也發現肌肉萎縮對於腦細胞傷害的實證,同時發展社區化的防老介入實證,以建立健康長壽的社會為整體目標。研發分享 共創未來無齡台灣學生至歐洲最大的高齡研究中心研讀,被介紹為「來自高齡醫學研究非常好的台灣」,這是對過去努力的肯定,十幾年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迴旋起伏不輸雲霄飛車,藉由「解鎖無齡」分享這些年來的旅程與台灣本土關鍵研發成果,希望從個人的無齡走向國人的無齡,共創未來的無齡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