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7 該看哪科.中醫
搜尋
關節退化
共找到
196
筆 文章
-
-
2021-12-26 名人.林頌凱
為何有人打玻尿酸打到最後換關節?名醫揭玻尿酸真正用途
「玻尿酸注射」是膝關節退化行之有年的治療。只要符合健保規定,病人每半年可以藉施打玻尿酸避免關節惡化,二十多年來造福了許多患者免於行動不便的噩夢。在我的門診也有很多人是為了打玻尿酸而來,有時候比例甚至高達三分之一。我在打針的時候常被問到:「醫師,我的鄰居說,他朋友打玻尿酸打到後來竟然要換人工關節!」這是真的嗎?吃藥就能止痛,為什麼要打玻尿酸?注射玻尿酸在退化性關節炎治療是安全又有效的方法。事實上,身體的關節液本身就含有玻尿酸,只是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其玻尿酸的分子量及濃度比健康人低,因此造成關節液生物特性的改變,降低原本用來保護軟骨和關節的作用。醫學證據顯示,直接在退化性關節炎的膝蓋注射玻尿酸,可以提供關節潤滑、吸震、避免關節進一步磨損,也可以抑制發炎反應和疼痛物質,讓患者減少疼痛,增加行動力,更重要的是延緩關節的退化。打玻尿酸另一個很重要的好處是降低長期吃止痛藥的風險。如同大家所知,所有的藥物對於肝、腎都是額外負擔,長期吃藥可能會導致洗腎或肝功能退化。傳統止痛藥還可能增加高血壓和胃出血的風險。退化性關節炎病人吃了止痛藥可能不痛,但副作用卻讓身體內臟功能敗壞,實在得不償失。玻尿酸是直接注射在關節腔中,不會引起全身性副作用(除了極少數的過敏反應以外),而且半年才治療一次,不失為相對安全又有效的治療。值得注意的是,玻尿酸注射的效果在輕、中度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的療效較佳,如果關節軟骨已嚴重磨損,注射玻尿酸的效果有限。為什麼有人打玻尿酸打到最後換關節?這有幾種可能:1.病人以為打了玻尿酸就可以一勞永逸,於是繼續從事高危險性的工作或運動,並且忽略平常的關節保養,以至於關節持續退化。2.病人原本關節就已經嚴重磨損,打玻尿酸也無效。3.病人把打在關節的針誤認為是玻尿酸。過往膝關節疼痛的注射治療多半是類固醇,打了針隔天就能正常走路或工作,快又有效。只是類固醇打多了會加速關節退化,得不償失。病人以為打了玻尿酸才導致換關節,殊不知打的是類固醇。從結果來看,嚴重退化性關節炎就是要換關節,而這本來就是正常老化的過程。注射玻尿酸是為了要延緩退化的速度,但並不保證膝蓋就此不再退化。要知道沒有固定治療的病人,其關節退化速度比固定治療的人一定快上很多。用簡單方便的方式,再加上適當的關節保養,協助老人家能夠多用上幾年健康的膝蓋,已經是莫大的幸福。作者個人網站請見:https://dr53-lin.com。
-
2021-12-2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膝蓋退化就換人工關節?沒65歲別急著換
最近天氣變冷,膝關節疼痛求診的人增多,不少老人家考慮是否置換人工膝關節,一勞永逸。高雄義大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袁立仁表示,除非症狀真的很嚴重,否則還沒65歲的人別急著換人工膝關節,建議可採行脛骨截骨手術,搭配3D列印技術,運用力學原理改變膝關節受力方向,即使馬拉松愛好者接受這種保膝手術後,依舊能繼續跑馬拉松。袁立仁指出,天氣冷時,原本關節有問題的民眾會出現痠、脹、僵等不適症狀,這跟年紀漸長、膝關節退化有關。一般會先採保守治療,建議患者改變生活節奏,適當運動,加上藥物及物理治療,如果都沒效,才考慮手術治療。「年紀大關節痛就要換關節,這種觀念不完全正確。」袁立仁說,關節炎有階段性,65歲以前都算年輕,可用不同方法治療,通常先從熱敷、肌力訓練、藥物治療,再經過X光、核磁共振評估,施以不同程度的治療。袁立仁說,一名近60歲愛跑步的男性,近來膝蓋經常疼痛,檢查發現膝關節內側退化,患者希望治療後還能繼續跑步,經評估採行高位脛骨矯正截骨手術治療。此手術須精算矯正角度,配合3D列印技術,改變膝蓋受力的軸線,膝蓋骨頭癒合後,就不會再壓到壞掉的位置,讓先前損壞的關節得到適度休息,保存膝蓋的活動度。這類手術從動刀到出院約四至五天,術後一到兩周可部分負重行走,也有病人兩周後就不必拄枴杖,等骨頭癒合較穩定時,六周到三個月後就可以完全負重行走。很多運動愛好者術後繼續參加馬拉松、鐵人三項都沒問題。若無其他意外傷害,保守估計可維持10到15年,過了70歲後再考慮換人工膝關節也不遲。
-
2021-12-20 失智.大腦健康
活躍老化,長者更要動!10步驟教你如何有效運動、預防疾病
「距離失能只差一個跌倒,一旦跌倒疾病就會出現」, 特殊族群發生此現象的機會,相對其他族群而言風險更高,也因此需要更多方法來教導,幫助他們在風險管控下進行安全有效的訓練,並且去實踐「運動就是良藥(Exercise is Medicine)的價值。」是很重要的。常見的特殊族群(包含視障、智能障礙、糖尿病、癌症、關節炎、高齡銀髮族群、青少年族群、高血壓、骨質疏鬆、肥胖族群、懷孕產後等),在運動計畫上,相較於一般族群,更應設計有效、安全之運動處方訓練計畫,並且掌握因特殊疾病而有的病理、生理限制與訓練禁忌,並以現有的證據來降低疾病及罹癌率。大家都知道無論是健康族群、亞健康族群,抑或是本篇文章所提及特殊族群都應該要動,但到底要動多少?怎麼動?如何動?為何動?卻了解不多。根據2021年美國心臟協會發表的一篇文章提出「我們需要多少的身體活動?」有以下四點:1、每週進行15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有氧運動。2、增加身體活動。3、提高強度(心跳)。4、增加肌肉量。💡小結:有活動比沒有活動好;活動量多通常比更少活動來得更好;且能有效降低失智、憂鬱症風險。然而,特殊族群運動處方考量的重點「安全的動」比「動得多」更為重要。也因此,運動前的評估絕對是當務之急,透過運動前健康篩檢問卷可以了解症狀及運動狀況,特別要注意的事項有:1、獲得醫療許可與否取決於醫療專業評估,目前並無任何單一工具可以準確判斷。2、跟您的教練或醫生保持良好的溝通(如:家族史、醫療病史、運動強度上限、其它症狀、是否正在服藥…)等風險評估,以利運動測試與運動計畫設計。💡若有伴隨特殊疾病或其它健康疑慮,則應進一步尋求醫師協助。從「腰臀比」、「體脂肪」簡單自我檢測身體是否異常●身體組成中,腹部脂肪可能與多種疾病有關,如:高血壓、代謝症候群、第二型糖尿病、中風、心血管疾病、血脂異常。●腰臀比(WHR),腰圍÷臀圍,即腰圍與臀圍的比值,比值越高則表明是內臟脂肪過剩的高危顯人群。銀髮族男性腰臀比>1.03為高風險,而女性腰臀比>0.9則為高風險,所以在客觀條件下,腰越細相對越健康。●一般來說,體脂肪在下列狀況下,對於長期健康是有益的:男性:12~23%、女性:17~26%。了解運動強度指標 以強化訓練、提升運動品質代謝當量METs是衡量特殊族群運動強度最方便、且標準化的指標。簡單來說,它指的就是能量消耗速率,也就是一個人在休息時的耗氧量。所以,2METs能量消耗速率就是1METs的2倍●輕強度(1.6-2.9METs),如:室內空間步行、洗碗、坐著釣魚、彈鋼琴。●中強度(3.0-5.9METs),如:擦地板、高爾夫、籃球投籃。●高強度(≧6.0METs),如:非常快步走、慢跑、籃球、足球、連續跳繩、競賽排球。※不同年齡在執行相同身體活動任務時,相對強度不同,反應在不同最大攝氧量,這些都是特殊族群安排運動強度需要考量進去的。阻力訓練原則 有效達成訓練成效●特異性:透過特定訓練方法,以達到特定的生理適應。●超負荷:以大於自己平常習慣的強度進行訓練,以達成成果進步。●漸進性:能夠更有效的帶來長遠成長。本文中所指的漸進,除了負荷漸進之外,每週訓練頻率、每次訓練項目種類、訓練對技巧的要求(如:反應、協調、平衡、敏捷)都算是漸進的變項。透過運動一般性原則 改善身體各部位疼痛●改善膝關節疼痛:肌力強化訓練、核心訓練、心肺有氧訓練、水中訓練。●改善髖關節疼痛:肌力強化訓練、水中訓練。●提升整體日常體能活動,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對特殊族群而言、水中訓練不僅能改善疼痛,也能提升膝關節、髖關節功能。※良好設計的運動處方,不會對關節退化造成負面影響。※目前並沒有一體適用的運動處方原則(FITT);但需要額外留意疼痛、關節穩定性、疼痛。遵守特殊族群訓練完整流程 以避免運動傷害產生●進行運動前篩檢(自我篩檢可)。●取得醫療許可。●了解運動對健康益處,並設定合理目標。●辨識運動訓練風險(但不運動風險更高)。※對於做事生活者(如:家庭主婦、司機、需久坐上班族等)有兩點要特別注意:1、強烈建議應從低至中等強度訓練開始。2、逐步增加強度與持續運動時間 2 - 3 個月。●準備醫療緊急處置(如:支氣管擴張劑)。●知情同意書。●運動評估與測試並決定身體基準狀態。●尋求適當的運動處方。●計畫執行監控與後續追蹤。●不斷反覆確認是否符合現有指引建議。特殊族群運動其實與一般族群無異,只是需要「方法」,帶來的好處不勝枚舉。●肌力訓練可有效控制血糖及血壓。●心肺訓練也可有效降低LDL*並增加HDL**。●適當運動可增加睡眠品質。●幫助降低因病而產生的憂鬱、增加食慾,提升生活品質,進而逆轉健康及運動表現。*低密度脂蛋白 (LDL):含有大量膽固醇,而且體積小,容易滲入血管壁中,形成動脈粥狀硬化,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Chol)俗稱「壞的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 (HDL):含有大量的磷脂類及少量的膽固醇,可以移除血液中過多的膽固醇,預防堆積在血管壁中,因此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DL-Chol)俗稱為「好的膽固醇」(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 )
-
2021-12-20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膝蓋退化非換人工膝關節不可? 醫師:沒65歲別急著換
最近天氣變冷,膝關節不舒服求診的人增多,有老人家考慮是否乾脆置換人工關節,一勞永逸,醫師則認為,除非症狀真的很嚴重,否則還沒65歲的民眾別急著換人工關鍵,現在臨床上有脛骨矯正手術,搭配3D列印新技術,運用力學原理可改變膝關節受力方向,即使馬拉松愛好者接受這種保膝手術後,依舊能繼續跑馬拉松。高雄義大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袁立仁表示,天氣冷時,原本關節有問題的民眾會出現痠、脹、僵等不舒服症狀,這跟年紀漸長,膝關節退化有關。一般通常會先採保守治療,建議患者改變生活節奏,適當運動,加上藥物及物理治療,如果都沒效,才考慮手術治療。「年紀大關節痛就一定要換關節,這種觀念不完全的正確」,袁立仁說,關節炎有階段性,65歲以前都算年輕,可用不同方法治療,通常先從熱敷、肌力訓練、藥物治療,再經過X光、核磁共振評估,施以不同程度的治療。他說,有名平時愛跑步、年近60歲的男性,近來膝蓋經常疼痛,經檢查是膝關節側退化,外側都還不錯,患者希望治療後還能繼續跑步,經評估幫他用高位脛骨矯正手術治療。這種矯正手術須精算矯正角度,配合3D列印技術,改變膝蓋受力的軸線,膝蓋骨頭癒合後,就不會再壓到壞掉的位置,而讓先前損壞的關節得到適度休息,保存膝蓋的活動度。他表示,這類手術從動刀到出院約4至5天,術後一到兩周可以部分負重行走,也有病人兩周後就不必拄枴杖,等到骨頭癒合較穩定時,約6周到3個月後就可以完全負重行走。很多運動愛好者術後繼續參加馬拉松、鐵人三項都沒問題。若無其他意外傷害,保守估計可維持10到15年,過了70歲後再考慮換人工關節也不遲。袁立仁說,人工的東西有一定的使用壽命,因此民眾盡可能使用自己的器官組織,等年紀更老、運動量沒那麼多時再換,也許可以使用到終老,否則太早換,日後可能還要再換一次。
-
2021-12-06 新聞.元氣新聞
長春藤攜手慈濟團隊 幹細胞治療助腦疾患者
腦部三大惡疾的惡性腦瘤、漸凍症、失智症於治療上出現重大突破,慈濟醫療法人創新研發中心團隊、長春藤生物科技攜手簽約,慈濟技術轉移腦瘤外泌體抗體標靶藥物等五項專利,希望擴大幹細胞治療範圍,造福更多腦疾患者。花蓮慈濟院長林欣榮說,與長春藤專利技轉合作,不僅有助於開發惡性腦瘤、漸凍症、失智症等腦部新藥,另有選擇性去除未分化的多潛能幹細胞的醫藥組合物開發技術,以及一種活化態免疫細胞的體外擴增方法。近年來,幹細胞移植被廣泛應用在治療皮膚再生、關節退化、神經退化性疾病等領域,林欣榮表示,「誘導多潛能幹細胞」(iPSC)具有可轉變為幾乎人體所有細胞種類的特性,充滿潛力,有機會治療許多棘手的急重症。長春藤生物科技董事長莊雅清指出,長春藤和慈濟產學合作,主要是與慈濟理念相同,均想幫病人解除痛苦,並將治療產生的副作用降到最低,特別在儲存周邊血幹細胞領域上,「未來如果生病,就可以自己救自己。」莊雅清說,這次產學合作針對失智症部分,包括新藥開發,希望盡快人體實驗。由長春藤獨家引進HUBER儀器,同步結合儀器輔助失智症預防及中風後患者的復健。長春藤生物科技執行長陳炯瑜表示,長春藤整合再生醫學相關資源,從學術研究團隊、實驗室,核心技術到診所應用,這次與慈濟產學合作,期待在失智症、惡性腦瘤等合作,幫助更多病患。此外,在幹細胞領域上,還將高雄醫學院、台中榮總合作。
-
2021-12-0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為何天氣冷容易關節疼痛?醫教4招預防、3招緩解
時序入冬,關節痠痛,低溫加上疼痛,讓人更不愛動,形成肌力衰退、關節卡卡的惡性循環。專家建議,拚命補冬不如維持規律運動、吃抗發炎食物,雙腿有強健的肌肉,才能支撐保護關節,維持行動力。●為什麼天氣冷容易關節疼痛?有些特別容易關節痠痛的人,身體就像「氣象台」,一變天就痛到不行,為何冬天容易痠痛?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骨科醫師李佳龍指出,研究顯示,當外界的氣壓、溫度改變時,人類大腦對於疼痛的閥值也會不同,尤其是關節的冷痛覺與壓痛覺。許多相關理論也被提出,例如天氣冷影響周邊血管收縮,循環變差,組織代謝修復能力差,容易產生發炎疼痛。而天氣也影響大腦皮質、視丘主管疼痛的區域,疼痛抑制的訊息減弱,交感神經興奮,組織神經纖維敏感,導致原本不覺得痛的地方也痛起來。加上天氣冷容易使關節僵硬,壓力上升、肌肉緊繃、體能下降,這些狀況使關節更容易疼痛。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中醫科醫師丁滎隍表示,《黃帝內經》有云:「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說的是湖水結冰、土地乾裂,萬物的陽氣閉藏,人的身體也同樣會隨著氣候變化有所反應,如血管收縮、新陳代謝減緩等,以降低能量散失。而隨著氣血運行的效率下降,關節有宿疾舊病的患者容易在冬天感覺到疼痛加劇、筋骨僵硬、屈伸不利等不舒服的情形,在中醫稱為「痺症」。●如何預防冬天關節疼痛?丁滎隍建議以下幾種方式可預防變天引起的關節痛。1. 注意保暖● 衣物保暖最直接簡單的方式就是穿著長袖衣物、鞋襪手套,幫關節保暖。● 曬曬太陽戶外有溫暖的陽光時,建議出門曬曬背部,上下午各一次,每次約10到20分鐘即可。● 熱敷關節針對疼痛不適的關節熱敷,也可緩解關節疼痛,用暖暖包或熱水袋隔著毛巾或衣物進行熱敷,每天1到3次,每次約10分鐘。但感覺異常(中風或糖尿病等)或是血液循環機能異常(雷諾氏症等)病人,務必隨時注意避免燙傷。2. 調整室內溫濕度一般室內溫度可設定在19到24度,不高於室外5度,避免氣血上衝引起頭暈,相對濕度則控制在40%到60%為宜。3. 適度的運動適度的運動可促進血液循環、提升基礎代謝,增加人體對抗風寒的能力。● 輕度退化者對於膝蓋未過度退化的人來說,最好的運動是健走,行走速度比平時走路再稍快一點,每天一次,每次持續45到60分鐘。健走時須注意選擇安全平坦的場地(公園或學校操場等),穿柔軟舒適的運動鞋或是護膝等。● 嚴重退化者若因膝蓋嚴重退化、行走有劇烈疼痛,可選擇溫水游泳等膝蓋負擔較低的運動。此外,運動前的熱身與運動後的緩和運動也很重要,適度的拉筋伸展也可以舒緩肌肉緊繃,降低關節疼痛。4. 充足的睡眠與適當的飲食● 充足的睡眠可以消除白天的疲勞,放鬆身體緊繃的肌肉,讓過度使用受損的關節進入修復狀態。● 避免生冷或刺激性飲食平時應避免生冷或刺激性飲食,不過度飲酒;痛風患者應避免飲酒與高普林飲食。● 適度飲用溫水可降低血液黏稠度,促使血液循環順暢。● 多吃新鮮蔬菜如胡蘿蔔、番茄、青花菜等抗發炎食物,可降低關節發炎疼痛的機會。●關節疼痛該怎麼辦?1. 熱敷改善關節僵硬李佳龍表示,冬天除了疼痛的閥值下降之外,不當的使用或是傷害導致關節及周邊組織的發炎,也是疼痛的來源。除了就醫檢查及藥物消炎止痛治療之外,透過簡單的熱療也能緩解疼痛、改善組織修復,例如溫毯熱敷、泡熱水、遠紅外線儀等方式,建議每次15到20分鐘即可,每日2至3次,可在關節特別僵硬時,或是睡前氣溫驟降時熱敷關節。熱敷加上按摩,也能和緩關節僵硬所造成的疼痛。2. 按摩穴道緩解疼痛丁滎隍建議,可針對關節附近穴道進行按摩,能預防和緩解疼痛。膝關節疼痛可按摩血海、梁丘、陽陵泉、足三里、陰陵泉等穴道;踝關節可按摩商丘、解谿、丘墟、崑崙、太谿等穴道;肘關節疼痛可按摩曲池、手三里、手五里、少海等穴道;腕關節疼痛可按摩陽谿、陽池、腕骨、大陵等穴道。3. 針刺或艾灸治療急性關節疼痛發作時的中醫治療,可於上述穴位進行針刺或艾灸治療,也可使用「天灸療法」改善及預防冬天關節疼痛。「天灸療法」選在一年當中最寒冷的日子,對特定穴道貼敷辛溫助陽的中藥如白芥子、延胡索、細辛、附子等研粉加入薑汁製成的藥餅,可達到行氣活血、疏經活絡、祛風除濕、散寒止痛的效果。
-
2021-12-0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3動作無法達標代表行動力退化 簡文仁教2方法強化肌肉骨骼
入冬後,天氣驟變讓不少長輩的關節感到疼痛不已,加上戶外低溫更是不運動的最好藉口。物理治療師簡文仁提醒,關節不適必須立即就醫,瞭解關節退化的原因。而人開始退化與降低行動力有關,如果不持續運動,將會陷入惡性循環,從初期關節、肌力變弱,到最後完全不使用就會快速退化。退化主因,不是「過度使用」就是「沒有使用」。隨著年紀增長,行動力勢必會受到肌力、關節退化等因素影響。簡文仁表示,「退化」常被誤以為是「老化」。退化主因,不是「過度使用」就是「沒有使用」,而老化則是隨著年齡增長,漸漸失去功能,無法逆轉。對抗退化必須要找出原因,調整生活習慣;對抗老化則是要有健康策略。關節出現喀喀聲,兩方式強化肌肉骨骼。簡文仁表示,關節出現喀喀聲,顯示關節軟骨遭到磨損,屬於正常老化現象。但是如果走路姿勢不正確、體重過重、大腿肌力不足等,則會加速關節軟骨磨損。建議長輩,可以採取兩種方式,均衡飲食補充營養成分,另外就是增加肌力。1. 補充營養:攝取足量蛋白質,才能長肌肉。簡文仁表示,胃口不錯的長輩,只要均衡飲食,就能幫助關節補充營養,特別是蛋白質一定要足量攝取,搭配運動才能長肌肉。肌肉能保護關節,降低磨損的機率。如果胃口不佳,可以適時補充營養品,例如葡萄糖胺、軟骨素,可以幫助關節潤滑液分泌。另外,可以補充咪唑胜肽,簡文仁表示,長肌肉需要蛋白質,蛋白質屬於長鏈的胺基酸,長輩因為胃口或是牙口不好,不喜歡吃肉,攝取蛋白質相對困難。咪唑胜肽是由2個以上的胺基酸結合,屬於比較細的胺基酸,人體也比較好吸收。人體本身也會分泌咪唑胜肽,但隨著年紀愈來愈大,分泌的速度遠低於流失的速度。坊間的咪唑胜肽則是從迴游魚類提煉出來的,屬於一種胜肽,加強服用更能幫助長輩增長肌肉。除此之外,也建議可以補充維他命C、D,簡文仁表示,建立起足夠的肌群,需要多種材料,不能只靠單一的元素,就像是蓋房子,除了鋼筋水泥,也需要石灰、磁磚等協助裝潢。2. 開始運動:採循序漸進,習慣運動再加上重訓。很多長輩會說「一輩子都沒運動,怎麼可能再運動」。簡文仁強調「要活就要動」,擔心運動會增加身體負擔,就從最基本的開始做起,像是最簡單的「叭噗叭噗」,雙手張開後再握拳,這是所有人一定都做得到的運動。其餘的運動則視體能狀況,像是無法從椅子上自行起身的長輩,可以增加輔具,如扶手,幫助起身,多增加腿部肌力。腿部肌力足夠,關節被磨損的機率才能降低。如果從一般高度的椅子,透過扶手可以起身,可以降低椅子的高度,慢慢嘗試,多做幾下就能幫助腿部肌力增長。原地踏步也是幫助腿部肌力增加的方法之一。簡文仁表示,一開始每一個動作從五下開始,之後再變成十下,最多二十下。不間斷持續一個月,就會看見成績。簡文仁說,其實只要做一周就能看見明顯進步。開始培養基本的肌力以及體力後,可以慢慢接觸重訓,但千萬別操之過急,最好的方法是找教練,慢慢加強阻力,沒有經驗者,最好一開始別自己練,以免傷身。檢測行動力如果下列任一種方式無法達標或是有困難,顯示行動力開始出現問題。1.65歲以上的長者,每秒鐘至少要走0.8公尺。2.從椅子上起身不需要扶手,可順暢起身。3.上下樓梯時,可以只使用單腿的力量,往上或往下推進。
-
2021-12-0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膝蓋老是喀喀響算退化嗎?還可以運動嗎? 醫師詳解「退化性關節炎」常見的6個問題
膝關節是支撐身體重量的重要關鍵,平均承受約35公斤,體重愈重或走路姿勢、運動方式錯誤,軟骨磨損的機率也愈大,容易加速膝關節退化。50歲過後,膝關節逐漸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痠腫甚至無力,影響出門行走意願。但是愈不動、關節退化愈快,久了就陷入惡性循環。「醫生,我的膝蓋最近有點卡,轉到某個角度會發出喀喀聲,前側偶爾隱隱作痛,我的膝蓋退化了嗎?」根據統計,50歲以上民眾大約5成都有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只是嚴重程度不一,「護膝」已經是中高齡重要的養生保健之一。運動能強化膝蓋,但是門診有許多因為運動傷害造成膝關節退化的案例,WaCare專家、物理治療師洪岳裕呼籲,要減少關節磨損,重點是避免過度負荷,包括肥胖、過度使用、不良生活行為等。膝蓋關節退化有哪些常見的症狀以及預防方法,請看以下Q&A。Q1:我明明還很年輕,為什麼會膝關節退化?A:退化性關節炎又稱「骨關節炎」或「變質性關節炎」,隨著年齡及活動量增加,關節內的軟骨逐漸磨損退化,降低骨骼摩擦緩衝功能,因此感到疼痛。青壯年缺乏運動或過度運動,都會罹患退化性關節炎;上班族習慣翹腳、女性愛穿高跟鞋都會增加膝蓋壓力。過胖也是高危險群,想要控制關節炎風險,體重是主因。Q2:為什麼女性較男性患者略多?A:邁入更年期,雌激素分泌量快速下降,骨質容易疏鬆、新陳代謝變慢,一方面肌力不足使關節軟骨缺乏支撐,一方面中年出現肥胖現象,出現退化性關節炎的時間比男性早。另外,女性常蹲跪或彎腰做家事,對膝蓋造成的負擔很大。Q3:退化性關節炎是身體自然老化現象,年齡到了免不了會受影響?A:膝關節退化與年齡無直接關係,而是軟骨受到損傷破壞,跟不良生活習慣有關。例如:運動習慣與方式、工作長期負重、過度跑跳等。最近吹起健身風,許多人嘗試重量訓練,若肌肉量不足、動作錯誤,膝蓋首當其衝。Q4:若膝蓋已經出現疼痛不適該怎麼辦?A:紅腫熱痛等發炎症狀明顯時,應先休息、減輕承受的壓力;一般輕、中度退化性關節炎可使用藥物、物理治療改善,嚴重退化則需要手術治療。記得就診請醫師評估,照X光觀察軟骨磨損程度,勿過度推拿按摩。Q5:罹患退化性關節炎,還可以運動嗎?A:透過運動適當鍛鍊肌肉,可以減少關節負擔、增加關節活動度;若因為怕痛而不敢運動,反而會使關節愈來愈僵硬。不妨交替走路、游泳、騎腳踏車,依個人能力分次進行,建議諮詢專業骨科醫師。Q6:還有哪些關節保養的方法?A:保持正常作息,控制體重、少搬重物、多曬太陽等;若家中長輩發生關節退化,選擇適當輔具減輕受力。平常可補充對關節有益的營養素,例如:蛋白質、膠原蛋白、維生素C、含鈣食物、抗氧化劑等,修復關節軟骨並減緩發炎。
-
2021-11-06 新聞.科普好健康
聽見「啵啵啵」,當心是搏動性耳鳴! 醫:發生原因有4種,這些方法可診斷治療
如果整天會聽見跟心跳同步「噗、噗、噗」的聲響,或是聽見一陣急促的「啵、啵、啵」,接著又沒了,過一會兒又來了,小心可能發生「搏動性耳鳴」。搏動性耳鳴多數安全搏動性耳鳴也可能是腦部血管產生病變,例如顱內動靜脈畸形、動脈狹窄、動靜脈瘻管、動脈瘤等所引起,或是海綿靜脈竇發生栓塞所導致。但只有少數患者會有危險性耳鳴的發現,絕大多數人是安全的,但聲音是從哪裡來呢?血管搏動、血液流動或肌肉收縮的物理力學,要轉變成聽覺需經兩個途徑:一是傳進中耳,震動聽小骨鏈,傳進內耳產生訊息,經由聽神經傳進腦幹,從「腹側」耳蝸神經核傳進聽覺神經路徑;二是經由血管內皮或肌肉肌膜周圍的感覺神經末梢,再由三叉神經或頸部脊神經傳進腦幹,從「背側」耳蝸神經核傳進聽覺神經路徑,之後再傳到位於腦幹前方的上橄欖核,再向上傳遞。發生原因有4種原因一:聽力障礙在正常狀況下,背側耳蝸神經核會讓腹側耳蝸神經核的訊息優先通行,但是聽力障礙者,例如中耳負壓造成傳導性聽力障礙、老年性聽神經退化或噪音性聽力受損者,因為腹側耳蝸神經核缺乏從內耳傳來的聽覺訊息,只好允許背側耳蝸神經核的訊息傳進聽覺路徑,即使沒有血管病變,也會聽見自己的心跳聲,有的人則是聽見耳咽管肌、腭肌、頸部或咀嚼肌群痙攣的聲音,頻率不同於心跳,較為安全。原因二:睡眠不足在正常狀態下,對於極少量傳進聽覺路徑的動脈搏動或血流聲,大腦會自動解讀為安全且無意義的聽覺訊號,將之抑制掉。倘若患者睡眠不足,大腦一直處於過度活躍卻失調的狀態,暫時失去過濾的功能,就會出現搏動性耳鳴。原因三:動脈扭曲當基底動脈或椎動脈發生變形扭曲或管徑擴大,在搏動時,拍擊前方腦幹,干擾上橄欖核內的聽覺路徑,會使原本應該持續傳遞的聽覺訊號變得斷斷續續,稱為「陣發性聽覺症候群」。原因四:顱底頸椎關節退化椎動脈走在頸椎兩側突起內的動脈孔內,在進入顱底前,會先向上會通過一個環狀轉折,稱為椎動脈環。如何診斷治療如果顱底頸椎關節(包括枕骨環椎關節、環椎軸椎關節、關節囊)萎縮或硬化,無法緩衝該動脈環的搏動,直接震動顱底骨,傳進顳骨,震動聽小骨,導致聽覺出現搏動性耳鳴。在診療搏動性耳鳴時,醫師會安排聽力檢查、中耳分析、X光、超音波、腦波、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甚至是血管造影,設法排除「危險性耳鳴」。如果最後確認是安全的耳鳴,則會給予乙型受器調節劑控制血管搏動,安排物理治療鬆弛頸椎關節及肌肉,配戴助聽器加強聽力,建議充足睡眠、適度運動,試圖減輕病症。
-
2021-10-2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退休男子長期髖寬節痠痛 體外震波二到三次快速解決
一名72歲退休男子原本都保持每天都會走路運動40分鐘的習慣,但近幾個月來飽受髖關節疼痛的困擾,被診斷為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吃藥做2個月的電療與深層熱療等,雖有改善,還是無法多走路。衛福部豐原醫院復健科醫師評估和建議,做了2次的震波治療後,他的情況有大幅改善,走路運動髖關節不再覺得有困擾。豐原醫院復健科張憲伯醫師表示,體外震波是種能在瞬間產生高能量機械力的聲波,最早應用在泌尿科的體外碎石術,近十年來歐美用於骨骼肌肉的治療,研究發現有7到8成的治療效果。他說全世界臨床醫學實驗也證實,體外震波安全有效,震波可促進肌腱血管新生,進而改善血流供應,加強受損細胞的恢復,且震波能立即紓解疼痛,深受有骨骼肌肉問題困擾者所喜愛;非侵入性、不須吃藥、治療時間短、治療後可直接回家、低危險性、高治癒率,能有效降低手術的需求。張憲伯指出,震波除了對髖關節有效,對其他骨骼肌肉問題,包含足底筋膜炎、退化性膝關節炎、髕骨肌腱炎、肩膀旋轉肌發炎、肩關節鈣化性肌腱炎、五十肩、網球肘、高爾夫球肘、板機指、腕隧道症候群、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甚至癒合不良骨折等都有效;一般2到3次的震波療程,並搭配治療師教導的復健運動與衛教多能得到不錯的治療效果,提供有骨骼肌肉問題者一個安全、快速又有效的新選擇。
-
2021-10-15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膝關節退化與「這個」有關?3方法增加支撐力!
許多人認為到了一定的年齡膝關節就會慢慢退化導致退化性關節炎,但你可曾有想過過度肥旁其實也是會讓「退化性關節炎」找上門的。退化性關節炎就是軟骨與滑液囊組織的不當摩擦所致,當重量越重,摩擦就越強。今天,YouTuber「跟著吃貨找醫師」要來教大家認識退化性關節炎。有研究指出,肥胖者得到退化性關節炎是一般人的2-4倍。因為肥胖會影響到新陳代謝,也會造成關節的軟骨退化速度增加。當然平常運動或生活作息的姿勢也會影響到關節。「跟著吃貨找醫師」另外也教了3個方法來改善膝關節。第一,多補充蛋白質。第二,增加維生素C。第三,多喝水。此外,吃太多糖也會分解軟骨中的膠原蛋白。所以粉絲們平常不只要完善的運動,飲食的控制也是很重要的哦!原始影片:來瞧瞧跟著吃貨找醫師:點我看減重醫師 蕭捷健FB:點我看 我是吃貨營養師家芸 FB :點我看 「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10-1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膝關節退化跟年齡無直接相關 治療師推3招訓練肌力
●退化性關節炎又稱「骨關節炎」,因關節慢性勞損所引起●過度使用關節、體重過重、膝蓋曾有舊傷,易增加罹病機會●強化肌力能有效保護膝關節你會走路卡卡、膝蓋痛嗎?上下樓梯膝蓋發出喀喀響、有異物感?小心得了退化性關節炎!膝蓋退化性關節炎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呈年輕化趨勢,主因運動過度所致,尤其很多熱中重訓的人,往往因大重量的蹲舉、硬舉等動作錯誤,造成膝關節軟骨磨損與流失,進而引發膝關節疼痛、腫脹、僵硬,影響走路。不當運動 易傷關節退化性關節炎好發於40至50歲以上族群,很多人聽到「退化」,以為年紀大了,身體機能衰退是自然的老化軌跡。WaCare物理治療師洪岳裕說明,老化不等於退化,許多70、80歲的老年人保養得宜,一樣步履輕巧、健步如飛;反觀年輕人,運動傷害會促使退化性關節炎提早報到。其實膝關節退化跟年齡無直接關係,若正確使用加上適當運動,到老膝蓋都還是很勇健。當膝蓋疼痛、走路關節有聲音,很多人擔心運動是否會加重病情?洪岳裕提醒,「關節炎患者仍應適度運動,維持軟骨和關節周圍肌肉的功能,活動量減少反而會加劇退化速度。」建議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應維持運動,並進行體重控制,降低膝蓋的耗損。透過復健和物理治療能減輕關節疼痛,包括肌力強化、關節活動度訓練,可遠離手術治療的危機。學習保養 鍛鍊下肢退化性關節炎的病程,從0至4級共分為5級,第0級屬於正常,第1級疑似有關節狹窄的症狀,第2級已明顯關節輕微變窄。洪岳裕提醒,在病程變2級前,要趕快好好學習身體怎麼使用與保養,以維持良好身體機能運作。當出現疼痛、僵硬、痠軟無力等不適,應及早諮詢專業醫師對症下藥,並搭配膝關節的肌力與耐力運動,鍛鍊下肢肌群幫助減輕關節壓力。走路的習慣與坐姿也會影響膝蓋壽命,洪岳裕建議,多做活動腰椎、肩膀關節、全身舒展等復健運動,可避免骨盆歪掉,影響膝蓋的承受壓力。「全銀運動」包括中醫養生、腸胃保健、大腦體操、生活常識等課程,提升生活品質,相關居家運動、飲食保健等全銀運動最新課程,歡迎上網搜尋。
-
2021-10-10 新聞.長期照護
業者籲政府:無障礙接送 應產業化
高齡社會來臨,長照交通服務需求增加,衛福部長照司放寬長照二點零交通接送服務條件,輕度失能者也可申請,每年將增加七至八萬人受惠。衛福部長照司指出,輕度失能者納入給付後,有意願投入者,政府也提供獎勵措施,包括每月營運補助等。民眾需要更細緻服務士林靈糧堂社會福利協會服務處長李梅英表示,輕度失能者可能因膝關節退化等因素,走路無法超過五百公尺,出門活動或購物有困難,樂見政府放寬補助對象。多扶接送執行長許佐夫則說,民眾需要更細緻服務,呼籲政府將無障礙接送服務產業化。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表示,長照需求等級由輕至重分為八級,除偏鄉外,目前第四級以上中重度失能者才能獲得交通服務給付。未來新制上路,不分偏鄉或都市,二、三級輕度失能者也納入給付範圍。應改變社福補助觀念許佐夫表示,不是所有的老弱殘都窮,面對銀髮海嘯,政府不宜以「救濟弱勢」的社福補助觀念看待,應提升服務,以「產業化」角度設計,鼓勵更多業者推出符合民眾需求的服務,讓老人、家屬願意消費。盼吸引更多業者投入許佐夫認為,長照二點零放寬交通補助對象,或許能讓無障礙交通接送服務「良性競爭」,吸引更多業者投入,若能帶動全面無障礙交通服務,除了減少國內旅遊的障礙外,未來解封後,因台灣防疫績效好,更能成為國際旅客首選旅遊國家。許佐夫也提醒,從事無障礙接送服務的職業駕駛需經特定訓練,如面對脊髓損傷、漸凍人與一般長者,接受服務時都有不同的注意事項。
-
2021-10-10 新聞.長期照護
長照2.0交通接送服務擴大對象 輕度失能者也能申請
2025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為加速交通接送市場及擴增服務量能,衛福部長照司日前預告,長照2.0交通接送服務擴及輕度失能者,每年可望新增7至8萬人受惠。衛福部則指出,盼透過使用者增加,提高業者投入服務意願,除補助民眾,政府亦補助交通業者,因應未來長照市場所需量能。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表示,長照需求等級由輕至重分為1至8級,現行長照交通接送服務,除偏鄉地區,僅限第4級以上中重度失能者才能申請給付。未來新制上路,將不分偏鄉或都市,2級以上失能者全數納入長照交通接送服務的給付範圍,新增可人數7、8萬人。交通接送服務中,長照2.0提供長照交通車,身心障礙對象則可申請復康巴士,但長照2.0服務對象有數同時也有身心障礙證明,可使用兩種交通服務。周道君表示,長照交通車用於就醫、復健,但復康巴士則無限制,提供多元使用。周道君表示,未來擬將輕度失能者納入長照2.0交通接送服務,希望讓使用人數增加,吸引更多服務單位投入,帶動供給服務單位進入長照場域。有意願投入交通接送服務業者,中央也提出獎勵措施,例如專用長照接送優惠、每月營運補助等,盼帶動有意願的運輸業者擴大長照運能,增加效益。長輩就醫、家人外出上班,不論上下午,經常集中在尖峰時段,導致車輛調度困難,業者多以「共乘」增加運能效率。但若前一位使用者行程延誤,也影響下一位,造成困擾。周道君建議,各縣市與業者可發展預約系統,使調度機制更完善,若能了解不同個案需求及使用時間與限制,可讓接送服務更細膩。士林靈糧堂社會福利協會服務處處長李梅英表示,以年長使用者角度,包括輕度失能者可能因膝關節退化,走路無法超過500公尺,要出門參與團體活動或購物都有困難,樂見政府放寬補助對象。
-
2021-10-03 新聞.元氣新聞
你從沒注意到的另類工作犬,呵護忠心夥伴5要點
每天陪伴在你身旁、討你開心的狗狗,都是另類的「工作犬」。毛小孩照護五要點可參考內文:1.安全舒適的環境2.新鮮均衡的飲食3.定期健身檢查4.充分運動與陪伴5.定期注射疫苗及驅蟲本篇文章你可以學習如何寵愛毛孩:・給牠安全舒適環境,在愛與信任中互相陪伴。・新鮮均衡飲食,牠才能健康伴你日常。・當牠身體退化,更應定期健檢與驅蟲。・陪伴牠適當運動,維持良好生活品質。・關注牠身心狀態,完整健康守護網。理應成為雄赳赳氣昂昂的威武警犬,但一隻比利時狼犬娃娃卻因太愛跟人撒嬌,兇不起來,無法通過訓練及考核,成不了警犬,但一名警員將牠收編,變成另一種工作犬,一生陪伴主人。這一段狗狗溫馨感人影片,毛小孩可愛、逗趣的模樣,贏得千萬人的點擊,也融化了許多人的心。事實上,每隻愛撒嬌及討摸摸的毛小孩,守候家門,在主人打開門的瞬間,開心地往上跳竄,猛轉圈圈,不管飼主貧賤富貴,狗狗終其一生的工作就是「忠心陪伴」,而「討你開心」就是一項超高難度的工作,也是另類的「工作犬」。 對於狗狗來說,主人就是天、就是地,就是牠的全部,一輩子努力地討好、示好。因此,飼主更應該守護狗狗的健康,提供舒適居家環境,給予均衡飲食,每天陪著散步、運動、玩耍。最重要的是,應該定期安排毛小孩做健康檢查,按時用藥驅蟲,施打預防針,並在獸醫師評估下,完成節育手術。在其年老、身體退化,行動不便時,仍給予滿滿的愛,陪牠走完「狗」生最後一段路。【陪伴,是一輩子的工作】另類工作犬在我家】給狗狗的真心話中年幸福爸:我是視障者,很幸運和狗狗配對成功。一路走來,我們的默契愈來愈好,即使我看不見你,卻能用撫觸和你親密溝通。謝謝你,我人生的「開路天使」。第一點:給牠安全舒適環境,在愛與信任中互相陪伴你知道「心輔犬」嗎?不同於其他工作犬,心輔犬培訓浪浪為專業的互動陪伴犬,研究證實,可以降低患者消極負面情緒,促進特殊族群的人際互動社交。「人與狗之間是互相療癒」,大部分的心輔犬來自浪浪,以前常被欺負、虐待,被捕捉時的回憶也容易造成創傷。承受許多悲慘經歷,不少浪浪容易焦慮、緊張、吠叫、攻擊,連成為家犬都有困難,更何況是心輔犬。在跟狗老師相處的過程中,心理諮商師教導小朋友如何理解各種情緒與環境,例如,當狗老師出現眼睛飄向別處、肌肉緊繃、想要逃跑等緊張焦慮的反應,讓孩童也能了解自己的情緒、學會同理心,「從理解到覺察,再到行動」等過程,有助於同儕間的相處,學習適當表達自己的情緒。人類和狗狗的互動過程中,安全的環境更能幫助牠們建立與人類的信任關係。給狗狗的真心話農夫張大哥:狗狗總愛陪我一邊耕田,種出新鮮蔬果。不只人類,狗狗也需要新鮮均衡的飲食,才能健康陪我生活、農作。第二點:牠也需要新鮮均衡飲食,才能健康伴你日常工作犬訓練多以品種犬為主,那麼米克斯犬也有機會成為專業的工作犬嗎?是否能解決收容所流浪犬暴增的問題?農委會公布109年全國流浪犬隻數量調查報告,推估全國流浪犬數為15萬5869隻,每百人流浪犬數則為0.66,與10年調查結果相較,流浪犬數不減反增。曾經歷流浪生活的浪浪,每隻個性、穩定度都不同,需要更多專業評估。雖然動物團體有不同看法,但以領養代替購買,不離不棄照顧牠們一輩子,是共同的信念。動保意識逐漸抬頭,劉偉萍表示,除了餵食與處理便溺等生理需求,提供均衡的飲食、日常醫療照顧等均為重要義務,最重要的是,無論生病或衰老,都不應該棄養。給狗狗的真心話國中生陳同學:一起長大到現在,我在長高但你在變老,我會好好開始照顧你的身體,陪著你去檢查打針,就像我的小時候你一直守護在我身邊一樣。第三點:當牠身體退化,更應定期健檢與驅蟲工作犬退休後,因多半是老齡犬,「就像人老一樣,狗狗老了也會有慢性病。」姚勝隆指出,骨骼關節退化、心臟病或腫瘤問題百百種,超過八歲以上建議每年做X光檢查,包括心臟、腹腔超音波,查看有無腫瘤或是心臟衰竭,若有慢性心臟病,得終身服藥,若有腫瘤則必須切除或化療。不論是生理或心理,狗狗都需要完整照護,姚勝隆說,工作犬多半會節育,每年注射預防針,包括四合一、萊姆病、狂犬病、內外寄生蟲等,定期投驅蟲藥、心絲蟲預防藥,還有例行抽血健康檢查。給狗狗的真心話上班族陳小姐:親愛的狗狗,分享我每天的喜怒哀樂,我也想為你做點什麼。原來,陪你散步、陪你運動,是我們最幸福的時光,也是守護你一生健康最好的方式之一。第四點:陪伴牠適當運動,維持良好生活品質許多人對於導盲犬與人類深刻情感的印象,來自電影「再見了,可魯!」。可魯在退役之後,回到小時候的寄養家庭終老,電影完整呈現導盲犬的一生。現實中的導盲犬退役後的生活,也同樣需要主人充分的陪伴,適當運動,維持良好生活品質。養狗經驗豐富的李昆霖建議,民眾在收養退休導盲犬或到動物之家領養狗狗前,都必須謹慎評估自己是否適合養狗,包括自身經濟狀況、家人能否接受、居家環境適不適合,以及是否有足夠時間陪伴狗狗。他也提醒,因為黃金獵犬、拉布拉多都屬於大狗,老化之後髖關節容易退化,行動不便,除了醫療費用,還可能還得抱上抱下,自己要有足夠體能。不管大型犬或小型犬,每天都需要適當的運動散步,尤其大型犬髖關節容易出問題,如果缺乏足夠運動,容易讓關節周圍的肌肉萎縮。給狗狗的真心話中年幸福爸:我是視障者,很幸運和狗狗配對成功。一路走來,我們的默契愈來愈好,即使我看不見你,卻能用撫觸和你親密溝通。謝謝你,我人生的「開路天使」。第五點:關注牠身心狀態,完整健康守護網法定的「職業」工作犬,與人組成「最佳拍檔」,認真工作的帥氣身影,讓人印象深刻。有些工作犬出入的環境,容易造成職業傷害或心理壓力,領犬員必須隨時關注狗狗的身心狀態。姚勝隆指出,獸醫師透過動物行為學,可觀察狗狗有無焦慮現象,並進行藥物或物理治療。像是狗狗無法專注、眼神飄移,或是打哈欠、不自覺咀嚼,耳朵呈現水平的「飛機耳」,都有可能是恐懼、害怕的表現,若狗狗有這類情況,會透過行為治療師協助治療,獸醫師也會定期到犬隊講習,教領犬員行為學基本常識。這些使命必達的狗狗,無論執勤期間或退休之後,都需要完整的健康與心理守護。為人們辛勤工作的狗狗都是廣義的工作犬,其實還有許多受過特殊訓練的狗狗們,也在台灣各角落守護著我們。衷心感謝受過特殊訓練的狗狗們,警犬、軍犬、緝毒犬、搜救犬、檢疫犬,堅守崗位、衝鋒陷陣、不畏危險保護人類安全。還有一群無私忠誠的狗狗們,導盲犬、導聾犬、肢體障礙輔助犬,如影相隨、分秒守護,給予人類陪伴依靠,幫助身障朋友,擁有安全便利的生活品質。>毛孩子五大呵護要點,專家知識分享與暖心故事看更多【陪伴,是一輩子的工作】另類工作犬在我家。【收養退休導盲犬】是我們生最棒的決定之一。【浪浪變身工作犬】家才是他們最期盼的地方。【心輔犬狗老師出馬】腦性麻痺女孩站起來。【工作犬值勤中】預防職業傷 更要紓解壓力。不管是使命必達的工作犬、等待領養的浪浪,或已成為家中一分子的狗狗,都需要呵護、疼愛,提供友善完備的身心照護,是我們該回饋給這些忠心工作夥伴的基本義務。10月4日是世界動物日(World Animal Day),別忘了跟身邊的夥伴說聲謝謝。
-
2021-10-03 寵物.寵物故事
充分運動與陪伴/收養退休導盲犬 「是我人生最棒決定之一」
給狗狗的真心話上班族陳小姐:親愛的狗狗,分享我每天的喜怒哀樂,我也想為你做點什麼。原來,陪你散步、陪你運動,是我們最幸福的時光,也是守護你一生健康最好的方式之一。許多人對於導盲犬與人類深刻情感的印象,來自電影「再見了,可魯!」。可魯在退役之後,回到小時候的寄養家庭終老,電影完整呈現導盲犬的一生。現實中的導盲犬退役後的生活,也同樣需要主人充分的陪伴,適當運動、預防髖關節退化,維持良好生活品質。每隻狗狗,都是伴你一生的工作犬,如何好好照顧牠?「收養退休導盲犬安卡,是我人生最棒決定之一。」提提研創辦人李昆霖說,才養一個多月,八歲的安卡已經變成媽媽的金孫,為了陪狗狗散步,她願意出門走走,不再唉聲嘆氣,家裡充滿愛的能量。安卡到來,變成可愛的「金孫」,鼓舞了情緒低潮的媽媽。李昆霖表示,「許多民眾不知道導盲犬是可以收養的。」幾個月前,他至台灣導盲犬協會申請導盲犬寄養家庭,這才瞭解除了八至十歲退休導盲犬,或年紀輕、培訓失敗的狗狗也可領養。 李昆霖說,孩子很小就希望可以養一隻導盲幼犬,但申請之後,才知難度真的很高,需通過層層考核,指導人員親自家訪,觀察環境、飼主生活態度、過往養毛小孩經驗,並評估是否有足夠時間陪伴狗狗。安卡(Anca)是退役的導盲犬,原本已經找到收養家庭,卻因可能導致幼兒過敏而被退養。李昆霖表示,安卡第一次到家裡時,相當穩定,乖乖地坐著,不怕生,也不躁動,適合正處於情緒低潮的媽媽收養。想散步尿尿都能用肢體表達,智商之高超乎想像。養過一、二十隻狗的李昆霖表示,安卡是他看過最聰明的狗,不管是想散步、尿尿、吃東西,都能透過肢體清楚地表達意思,智商之高,超乎想像,「不覺得養一隻狗,而是養了一個小朋友。」 最重要的是個性夠穩定,在家裡從來不吠叫,安靜乖巧,完全收服了李媽媽的心,把牠當成另一個金孫,視為小孩來教養,生活作息必須有紀律,這也讓她因為溜狗而願意外出,與人互動。大狗老化髖關節易退化,須適當運動避免肌肉萎縮。如何幫退休的導盲犬找到一個可以安享天年的家,是一大挑戰,惠光導盲犬教育基金會教育推廣組主任彭筱涵表示,一般導盲犬約在十歲時退休,想認養的人一聽到狗狗已經十歲,未來可能必須面對龐大的醫療費用,就興趣缺缺。養狗經驗豐富的李昆霖建議,民眾在收養退休導盲犬或到動物之家領養狗狗前,都必須謹慎評估自己是否適合養狗,包括自身經濟狀況、家人能否接受、居家環境適不適合,以及是否有足夠時間陪伴狗狗。他也提醒,因為黃金獵犬、拉布拉多都屬於大狗,老化之後髖關節容易退化,行動不便,除了醫療費用,還可能還得抱上抱下,自己要有足夠體能。不管大型犬或小型犬,每天都需要適當的運動散步,尤其大型犬髖關節容易出問題,如果缺乏足夠運動,容易讓關節周圍的肌肉萎縮。認養老犬雖然需要付出更多心力照顧,但退休導盲犬個性沉穩溫和,整天開心地笑著,帶給他們一家人很多溫暖,可說是最佳陪伴犬。李昆霖說,「收養安卡是上天送給我們家最棒的禮物。」狗狗乖巧懂事,喜歡撒嬌,對其他動物有著超高的包容性,連貓咪搶吃狗食,也不會生氣,就傻呼呼地站在旁邊看著,超級可愛。導盲犬養成內政部登記,全國約有六萬多名視障者,以國際導盲犬聯盟的理想比例1:100估算,台灣至少需要600隻導盲犬,但因養成訓練相當困難,數量遠低於實際需求。 彭筱涵說,訓練導盲犬,專業且複雜,且成功率並不高。挑選品種後,成功配種的幼犬必須在二至四個月至寄養家庭生活,學習社會化生活,適應各種環境。 一歲至一歲半時,回到訓練中心由訓練師接手,八至十二個月才能結訓。之後則是共同訓練階段,安排導盲犬與視障者共同生活,由指導員指導如何照顧導盲犬,並與導盲犬培養感情,接下來再安排一至三個月不等共同訓練,如果兩方都適應良好,才算是成功圓滿。
-
2021-10-03 寵物.寵物故事
定期健康檢查/陪伴,是一輩子的工作 另類工作犬在我家
一般人對工作犬的印象,常來自捷運上的導盲犬、機場的檢疫犬,以及出現在大型災難現場的搜救犬。事實上,每天陪伴在你身旁、討你開心的狗狗,也是另類的「工作犬」。不管是使命必達的工作犬、等待領養的浪浪,或已成為家中一分子的狗狗,都需要呵護、疼愛,提供友善完備的身心照護,是我們該回饋給這些忠心工作夥伴的基本義務。10月4日是世界動物日(World Animal Day),別忘了跟身邊的夥伴說聲謝謝。每隻狗狗,都是伴你一生的工作犬,如何好好照顧牠?理應成為雄赳赳氣昂昂的威武警犬,但一隻比利時狼犬娃娃卻因太愛跟人撒嬌,兇不起來,無法通過訓練及考核,成不了警犬,但一名警員將牠收編,變成另一種工作犬,一生陪伴主人。 這一段狗狗溫馨感人影片,毛小孩可愛、逗趣的模樣,贏得千萬人的點擊,也融化了許多人的心。每隻毛小孩,都該被細心呵護、一輩子不離不棄。事實上,每隻愛撒嬌及討摸摸的毛小孩,守候家門,在主人打開門的瞬間,開心地往上跳竄,猛轉圈圈,不管飼主貧賤富貴,狗狗終其一生的工作就是「忠心陪伴」,而「討你開心」就是一項超高難度的工作,也是另類的「工作犬」。 對於狗狗來說,主人就是天、就是地,就是牠的全部,一輩子努力地討好、示好。因此,飼主更應該守護狗狗的健康,提供舒適居家環境,給予均衡飲食,每天陪著散步、運動、玩耍。最重要的是,應該定期安排毛小孩做健康檢查,按時用藥驅蟲,施打預防針,並在獸醫師評估下,完成節育手術。在其年老、身體退化,行動不便時,仍給予滿滿的愛,陪牠走完「狗」生最後一段路。至於經過特殊訓練、成為法定工作犬的狗狗,擔任海巡偵搜犬區隊醫療教官的隆安動物醫院院長、資深獸醫師姚勝隆表示,國內常見的工作犬,包括各縣市政府的警犬、憲兵隊的緝毒犬、偵爆犬,消防隊的搜救犬、海巡的偵搜犬以及導盲犬、陪伴犬等。法令規定工作犬每次訓練或出勤,不得超過4小時,且明定退役年齡。退休狗狗身體退化,更應做全面健康檢查。不論是身理或心理,狗狗都需要完整照護,姚勝隆說,工作犬多半會節育,每年注射預防針,包括四合一、萊姆病、狂犬病、內外寄生蟲等,定期投驅蟲藥、心絲蟲預防藥,還有例行抽血健康檢查。而工作犬退休後,因多半是老齡犬,「就像人老一樣,狗狗老了也會有慢性病。」姚勝隆指出,骨骼關節退化、心臟病或腫瘤問題百百種,超過八歲以上建議每年做X光檢查,包括心臟、腹腔超音波,查看有無腫瘤或是心臟衰竭,若有慢性心臟病,得終身服藥,若有腫瘤則必須切除或化療。姚勝隆表示,要領養工作犬條件嚴苛,除了看領養人經濟能力、家中環境是否合適、有時間陪伴狗狗,也要維護狗狗健康。依照法規,犬隊會追蹤工作犬後續狀態,若領養人未完成設定照護條件,犬隊有權利收回工作犬。而在國外,領養工作犬的排序,領犬員以及幼犬寄養家庭都屬優先序位,他期盼,台灣未來也可參考國外標準,優先讓領犬員或寄養家庭領養。寵愛一生五要點安全舒適的環境避免長期關籠、避免誤食、避免將寵物置於高處、幼犬在籠外不可以離開你的視線、避免踩踏、床墊注意清潔更新。新鮮均衡的飲食飼料、主食罐、鮮食皆可,避免生食或吃人類食物。注意口腔衛生、每天刷牙、定期洗牙。定期健康檢查一年兩次心絲蟲檢查、一次血液生化檢查、8歲以上的狗狗建議安排心臟、腹腔超音波、X光。充分運動與陪伴除了定時規律的運動、散步,多花時間陪伴狗狗也很重要。按時預防注射每年預防注射:十合一疫苗、萊姆病疫苗、狂犬病疫苗驅蟲● 內寄生蟲藥(蛔蟲、蟯蟲、鉤蟲、絛蟲)建議3至6個月一次● 心絲蟲預防藥:每個月投藥● 外寄生蟲藥● 跳蚤、壁蝨:每個月投藥
-
2021-09-2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膝關節痠痛、走路卡卡是退化性關節炎? 醫師告訴你4種舒緩及治療方法
為什麼膝關節會痠痛、走路卡卡呢?退化性關節炎通常會因為受傷、過度使用而使得關節損傷、破壞,讓漸進性關節軟骨受損和發炎。【延伸閱讀:膝蓋痛、爬樓梯無力、關節喀喀響怎麼辦? 骨科醫師告訴你退化性膝關節炎該如何改善】最常見用於較輕度軟骨受損及症狀舒緩的療法◎消炎止痛的藥物(如:類固醇及非類固醇消炎藥物)◎葡萄糖胺或第二型膠原蛋白◎玻尿酸製劑◎血小板血漿濃縮液細胞治療有什麼優點?◎有效改善疼痛、促進膝關節靈活度◎促進軟骨修復與再生◎可搭配矯正截骨手術,保存關節哪些人需要細胞治療?初中期的關節退化,常見的處置方式為止痛藥給予或玻尿酸注射,只能做症狀的舒緩,沒辦法真正修復或軟骨再生。針對「中重度的缺損」患者,目前是接受細胞治療最主要族群,細胞治療不但已經成為全球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新趨勢,也提供給病患多一項選擇療法。相信病患都會很期待幹細胞治療所帶來的效果吧!※如有任何問題歡迎您至骨科部門診諮詢
-
2021-09-2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膝蓋痛、爬樓梯無力、關節喀喀響怎麼辦? 骨科醫師告訴你退化性膝關節炎該如何改善
膝關節疼痛,爬樓梯無力,關節異音喀啦作響,退化性膝關節炎嚴重影響中老年族群的生活品質,已成為台灣社會普遍難解的問題。退化性膝關節炎該怎麼辦?初期的退化性膝關節炎症狀並不明顯,減重搭配運動、鍛鍊關節附近肌肉強度能大幅減低膝關節承重壓力,有效減緩關節退化的速度。口服藥物、復健、注射PRP或玻尿酸也可以改善症狀,大幅提高生活品質。然而,一旦所有保守治療都無效,就該慎重考慮手術治療。【延伸閱讀:膝關節痠痛、走路卡卡是退化性關節炎? 醫師告訴你4種舒緩及治療方法】我需要換關節嗎?多數人聽到「換關節」就無比驚嚇,其實,更精準的說法應該是「膝關節成型術 (knee arthroplasty)」,手術時透過導航科技精準切除受磨損的關節面,並於關節腔內放置耐磨墊片取代軟骨功能,絕大多數健康組織都能保留,現今微創技術進步,手術傷口越來越小,術後第二天即能下床行走,快速而有效。對於年輕的病患,也能透過「保膝手術」,輔以3D列印技術及導航微創切割脛骨,轉移身體承重軸線,有效減輕疼痛並保留原本關節。
-
2021-09-1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婦人腰痛煮菜也痛苦 微創側開腰椎融合手術解決困擾
65歲李姓婦人長期深受腰痛困擾,她後來發現下廚不到3分鐘腰部就痠痛到無法站立,連煮一道菜都困難,求診光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檢查發現她腰椎關節退化嚴重,經「微創側開腰椎椎間融合手術」,術後一周已康復,解決忍受十多年的症狀。光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醫師程久俊表示,李婦曾在外院接受過兩次傳統腰椎內固定手術,對脊椎結構破壞大,造成腰部肌肉容易萎縮,使腰痛症狀又復發,這次經檢查發現腰椎狹窄、胸椎第12節與腰椎第1節鄰近關節退化嚴重,李婦因兩次開刀造成生活不便而抗拒再次手術,後續只接受藥物、復健推拿等保守治療,但半年仍沒有好轉。李婦因工作需長期久站,下班後還需照顧孫子,工作家庭蠟燭兩頭燒,還要長期忍受腰痛之苦,程久俊醫師建議她接受「微創側開腰椎椎間融合手術」,較傳統手術,風險小、手術時間短、減少術中出血,並有利於患者短時間康復,大部分患者術後當天即可下床行走。程久俊表示,以往傳統腰椎手術需要在後背開約10到15公分傷口進入,對神經直接減壓,需破壞脊椎結構才能取出損壞椎間盤,因此術後腰部肌肉容易萎縮造成痠痛,長期照護不易。微創側開腰椎融合手術經腹部側面,開一個小傷口進入脊椎,將受損椎間盤取出後,置換側位支架,再以微創骨釘固定,避開後背脊椎肌肉群,減少腰叢神經及血管損傷。李婦在術後一周康復,解決長期腰痛問題,並於短時間內返回工作崗位。程久俊醫師提醒,腰痛是許多人的困擾,特別是長時間久站久坐或腰部長期承受重力之工作族群,當腰椎椎骨退化或病變,常伴隨腰酸背痛、下肢麻痛無力等坐骨神經痛症狀,新式微創手術是安全的手術選擇,能為椎間盤突出、退化性腰椎滑脫、脊椎管狹窄症、腰椎不穩定,以及曾接受過後側脊椎手術又復發等患者,改善生活品質。
-
2021-09-0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常常關節痛是什麼問題?3大關節炎症狀、休養、治療一次解析!
關節發炎、疼痛是生活上常見的問題,許多人上了年紀會愈加明顯,不過未必如多數人所想的和退化有關,也多的是年紀輕輕就出現。 關節炎種類繁多,常見包括了退化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以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究竟如何分辨?有哪些症狀?又該如何應對?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盧泰潤醫師一一解析。 退化性關節炎:隨時間漸漸加劇的疼痛! 盧泰潤醫師指出,退化性關節炎主要和退化有關,常見出現於中老年族群,不過不論年齡都有可能因為肥胖、O型腿、X型腿使得關節不當使用、使用過度、關節負荷過大等,使得關節軟骨受損、進一步導致發炎。而像是長期不動的上班族、低頭族也可能使得關節退化,是個動太多或動太少都有可能形成的問題。 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除了關節疼痛外,也常見短時間關節僵硬的情況,特別是在長時間不動並恢復動作後,如起床的時候,過一會便消緩。另外患部也常會出現如折手指「喀喀」的骨擦音。症狀主要出現於容易使用過度的手部,以及主要承受身體整體重量的髖部、膝蓋等處。這些症狀初期較不明顯,但隨著時間可能逐漸增強,甚至就連休息不動時也會痛。 痛風性關節炎:突如其來的紅腫熱痛! 關於痛風性關節炎,盧泰潤醫師指出,台灣是痛風體質比例最高的國家,男性多於女性,女性也會發生,主要和飲食不當有關,包括了普林含量較高的海鮮、紅肉,又或者啤酒、手搖飲等果糖含量較高、容易影響尿酸排出等食物攝取過量所致,而肥胖也會因為會影響代謝功能,間接影起痛風。 痛風性關節炎有別於退化性關節炎,症狀往往來得突然,走得也快,因此得名。發生的位置大多集中於單一的關節,特別容易出現於手指及腳趾,尤其以拇趾最為常見。患者不單單會感覺到疼痛,且也會出現紅、腫、熱的情況,而若患者未妥善處理,若出現痛風石,很有可能造成關節變形。 類風濕性關節炎:留意兩側同時的關節痛! 至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和自體免疫疾病有關,風險因子主要為遺傳、家族史,特別常見出現於中年族群,當中又以女性更為常見。值得注意的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雖和遺傳有關,但未必年幼就會出現,不少患者是小時沒事,中年時才出現,需多留意。 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前述兩種關節炎相似,但也有不同之處,症狀常見出現於末梢小關節,如手掌關節,且也會出現紅、腫、熱、痛的情況,較特別的是會成雙成對的出現,例如身體左右兩側的手長關節一起出現疼痛,就可以合理的懷疑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在作祟。另外也會有關節僵硬的情況,與退化性關節炎不同的是時間較長,患者往往一到兩小時過症狀還沒消退。類風濕性關節炎若沒有妥善治療,免疫系統可能攻擊到身體各處,如侵略眼部引起鞏膜炎、入侵腎臟引起腎炎、攻擊心臟引起心肌炎等。 關節炎治療方式各不同 改善問題應先經醫師診斷! 在治療上及保養上,退化性關節炎不動會使得情況惡化加速,建議適度的活動,但也避免不當或過度運動,可以熱敷患處改善不適,日常也應留意體重控制,減輕關節負擔。治療上多以消炎、止痛藥物為主,或是關節內注射類固醇、玻尿酸,若藥物無效則可考慮手術治療。 痛風性關節炎,除了應避免前述海鮮、紅肉、啤酒、手搖飲、肥胖等風險因子外,平常也要多補充水分或是補充維生素C,促進尿酸代謝。治療方面一樣以消炎、止痛藥物治療為主,視情況可使用秋水仙素等藥物,若反覆發作則考慮急性期過後接續使用降尿酸藥物,以避免痛風石形成。 至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因為自體免疫疾病,除了消炎、止痛的藥物外,更進階的治療方式也包括了生物製劑或免疫抑制劑,以改善自體免疫狀況,從根本改善。配合醫師的指示、遵照醫囑,可與疾病共存,改善生活品質,但萬不可自行中斷服藥,以免情況惡化。 盧泰潤醫師提醒,不論是何種關節炎,雖然對民眾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疼痛等生活上的不適,但保養和治療的方式各有所不同,且除了不適以外,各關節炎久不治療也都會使得情況加劇或引起其他問題。因此建議若有發現關節不適,當下可初步了解自身情況,治療、改善還是應由醫師診斷,應盡早就醫,找出原因從根本改善為佳。 《延伸閱讀》 .沒吃海鮮也會痛風?醫指常見5地雷,手搖飲也在其中! .常關節疼痛或喀喀響?醫:3症狀留意退化性關節炎找上門!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04 養生.運動天地
你適合跑步嗎?醫警告3族群不適合跑步,這幾個動作代替也能運動瘦身
人人有腳,但不是人人都能跑。專長治療運動傷害的骨科醫師廖志祥指出,大概有三類人很不適合跑步。如果想要回去運動場,這三類病患還是要請醫師評估身體狀況再考慮。 肥胖心血管疾病 照過來第一個是嚴重的心血管疾病,比如說,本身走路就會喘。第二是膝關節、踝關節有嚴重受傷,或者是嚴重關節炎的病人也不適合。第三是過度肥胖的病人,因為負擔過重,會造成膝關節、踝關節退化。 針對這些病人,廖醫師暖心提醒,肥胖者可以先在水中運動,比如游泳。「在水中的好處是,有一定浮力可以減輕膝蓋、腳踝的負擔,在水中行走有水阻力,可以促進肌肉發達,等體重減輕下來就能跑步。」陳年舊傷戴護膝跑步 跑步的時候,尤其是膝蓋有傷的病患,也建議膝蓋戴護具,漸進增強跑步的強度。廖志祥以距離比喻,如果之前跑一公里,那一周後增加10%距離,這樣慢慢每周增加,但是每個人身體狀況不同,有人覺得10%身體負擔太大,可以各自斟酌。如果不以距離為原則,也能夠用時間來增強,比如,「每周增加五分鐘,或者兩周後再增加,現在都有運動型的手錶可以計時、計算距離。」 坊間護膝有兩種,一種是沾黏式,一種是脫套式。「大部分病人我還是會建議脫套式比較好,因為它的鬆緊度比較一致,使用魔鬼氈的話,假設過緊,血液循環不好,過鬆的話,功能又比較不佳。」廖醫師補充。也有病患詢問,支撐條這些,需不需要?假如之前受過傷,情況不穩定,十字韌帶斷裂,那就需要。護膝如果使用了一年或半年,使用頻率比較高、變鬆,那就要更換新的護膝。
-
2021-08-22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肌力、關節活動度受限是退化警訊 簡文仁教2招在家自我鍛鍊
全身健康與行動力息息相關,腳被稱作人類的第二顆心臟,離心臟最遠卻承載很多血液。因此「走路」可以促進血液流動、新陳代謝,尤其是強健腿足、筋骨,增強關節靈活性等等。不過看似簡單的走,對於部分行動退化的年長者而言有困難度,走路穩定性很重要,「動」跟「穩」都要兼顧,缺一的後果就是不慎摔倒。肌肉要有力,關節要靈活,還要反應平衡好。走路是基本動作功能,也鼓勵長者多走路。物理治療師簡文仁強調,「老人家最怕摔」,不「穩」是老人跌倒的關鍵,同時也造成很大的風險。尤其長者跌倒後,住院開刀手術非常傷身,即便康復出院,行動功能也會大大減弱,更糟糕的是,又怕再一次摔跌入院。走路維持穩定度,首先肌肉要有力氣,因為腿部肌力,是輔佐走路穩定性,以及保護膝蓋關節減少晃動的關鍵。簡文仁說,除肌肉有力以外,需要掌握三要點,包含「關節靈活度」、「反應力」、「協調平衡力」。他解釋,走路仰賴關節靈活,走得穩是依靠平衡感,萬一不慎失足則仰賴反應力,如果老人家一踉蹌,可以立刻跨步支撐,便能減低跌倒傷害力。肌力、關節活動度受限,是人類退化警訊。人體就像零件機械一樣,用久了難免鬆脫、遲鈍。而年長者行動力下降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像是肌肉無力、整體體能變差,綜合性評估下來,包含視力、聽力、肌力體能、關節容易僵硬,都跟行動力有關。更有一句閩南語形容「老倒退縮」,簡文仁說,年紀變大有些人會覺得身高變矮,部分因素是椎間盤脫水,每節脊髓間分別窄一點點,脊椎、關節因為脫水變得比較僵硬,又因老人比較少做伸展操,動作變比較小,走路開始緩慢、步伐變小。跨步需「肌力與關節」配合支撐身體體重,還牽涉到神經調配問題。簡文仁說,能跨步走路,身體肌肉協調要好,才能配合關節提步出去,神經還得調控肌肉收縮強度,接收大腦下指令。肌力、關節活動度受限,是人類退化的警訊。簡說,即便大腦下指令,肌力不夠也不良於行,像是典型的肌少症,年長者走一走就軟腳;至於神經不好,就會造成反應慢半拍,像是中風患者肌力可能沒問題,但礙於腦部神經受損,不良於行。關節就像是支撐帳篷的骨架,肌力則是繩子,幫助紮營更穩固。簡文仁說,鍛鍊肌肉的原則就是「收縮、放鬆」的循環,縮放自如是肌力強壯有力的關鍵,可自我檢視哪個部位肌肉無力,加強鍛鍊。老年人每天所需蛋白質,是體重1.4至1.5倍。預防腿部無力的營養補充也很重要,長者蛋白質嚴重流失,肌肉就會開始萎縮。簡文仁說,老年人每天所需蛋白質,是自己體重1.4至1.5倍的公克數,例如60公斤的老人,每日就需要90公克的蛋白質。天然蛋白質攝取,建議食物包含堅果、奶蛋、大豆,以及各種肉類。人老常面臨「骨質疏鬆」問題,陽光是天然的維生素D來源,簡文仁鼓勵,年長者可透過清晨到外走走,或是利用傍晚散步時的餘暉,多曬曬太陽,只要一天10至15分鐘的時間,便能有效維持腳步強健。若行動不便、顧及疫情無法出門者,可利用家中陽台或窗戶,也可達到效果。另外,面對體內營養逐漸流失,咪唑胜肽化合物也是穩固筋骨的關鍵之一,簡文仁說,它原本就存在於人體中。但咪唑胜肽化合物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許多大型深海魚類,例如鮪魚、鰹魚等洄游魚類,強韌的活力來源就是歸功於它,是能強健行動,對肌肉有幫助的成分,推薦補充含有咪唑胜肽化合物的食物或保養品。在家自我鍛鍊腿部肌肉的簡單動作動作一 挺身、硬拳、捶大腿1. 身體站挺背肌就要用力,兩隻手握緊拳頭,訓練臂力與手力。2. 捶大腿的同時,必須微蹲考驗腰力,以拳頭輕敲大腿,按摩肌肉。訓練部位:背肌、臂力、手力、大腿肌腰力。動作二 站起、墊腳、手高舉1. 準備一張椅子坐下,起身離開椅子時,身體打直背肌需要出力,踮腳需要腳跟離地,依靠小腿、大腿肌達成,接著兩隻手舉高往上延伸,再度仰賴背肌與手的力量,保持平衡。訓練部位:腿力、臂力、軀幹肌肉力,以及平衡感。
-
2021-08-22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保護膝關節該做哪些運動?醫:不同關節狀態有別
隨著年齡增長,每個人都會面臨關節退化的問題,從年輕時就提早做好關節的保健與照護,才能避免日後關節疼痛造成行動不便,影響正常生活及運動。運動就是很好的保健方式,可使關節周圍的肌腱強壯,避免僵硬,並維持活動度。但要注意的是,不同的關節狀態有各自適合的運動種類及方式,過度運動反而讓關節受傷,適得其反。● 一般健康關節游泳、單車等低負重運動,優於爬山、跑步、打球。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骨科醫師陳威仁表示,每個年齡族群運動強度本來就不一樣,很難一體適用。但如果運動的當下感到關節疼痛,那就很有可能是運動強度過強,過度使用導致關節發炎,這時就應該先停止運動,並自行觀察2到3天,若症狀並未緩解甚至疼痛感更嚴重,就必須就醫治療了。陳威仁說,一般健康的關節,運動時不會疼痛,這種情況下只要按照平常運動的習慣就好。在選擇運動種類上,可減少爬山、跑步、打球等激烈運動,多選擇游泳、踩腳踏車等低負重運動,不把全身重量都交由膝蓋關節負荷。若平時沒有運動習慣的人,肌肉通常較弱,則應以循序漸進方式進行,如一開始先慢走,過幾天再改為快走以及慢跑等,避免運動傷害。● 發炎中的關節急性期可走路、伸展,慢性期加強訓練大腿股四頭肌。對於關節正在發炎中的人,陳威仁說,發炎可分為急性發炎及慢性發炎,急性發炎的情況下,建議完整休息、不特別運動,但一般日常活動如走路、簡單的關節伸展活動還是可以持續。等到發炎狀況緩解後,再依醫囑恢復運動,並視疼痛的狀況來調整運動量及強度,期間也可使用護膝包覆關節提供支撐力,減輕關節疼痛。而慢性發炎指的就是關節退化、老化,通常發生在50歲以上的中老年族群。建議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可加強訓練大腿股四頭肌,可提供膝蓋好的穩定性,並且減少步行時膝蓋所承受的壓力,改善膝關節疼痛感。● 關節發炎痊癒者肌肉可能萎縮,應從低強度運動慢慢開始。至於關節曾發炎但已經痊癒的人,陳威仁說,沒有退化問題的話,只要慢慢恢復運動強度就可以了。但因為一陣子沒有運動,肌肉會有一定程度的萎縮,不像之前一樣強健,因此運動強度一定要降低,再慢慢視情況逐漸增加強度。慢性關節炎最適合的坐姿抬腿運動陳威仁說,一般人想要強化大腿肌肉,可以使用健身房的器材,或是抬腿運動加上彈力帶、深蹲等。但對於老年人可能較困難,這時可以最簡單的居家訓練方式「坐姿抬腿運動」來代替。「坐姿抬腿運動」是坐在椅子上,讓雙腳落地呈現90度,先將其中一隻腳往前慢慢抬起,膝蓋伸直,維持5至10秒後放下,再換另一隻腳進行相同動作,重複多次。比起深蹲、蹲馬步等,對膝蓋負擔較小,更適合有慢性關節炎的人。均衡飲食、維持體重 就是保護關節利器對於加強關節健康的飲食,陳威仁表示,「只要均衡飲食就好。」他指出,更重要的是好好控制體重,因體重越重對膝蓋負擔也就越大,更會加速膝關節的磨損和退化。根據研究顯示,體重減輕1公斤,可以降低膝蓋負擔約2公斤。均衡飲食可參考據衛福部公布的每日飲食指南手冊,有建議五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乳品類、蔬菜類、水果等6大類食物應攝取的量,再搭配良好的運動習慣,可以更好的控制體重。至於要怎判斷是否過重,陳威仁則說,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計算身體質量指數(BMI),計算方式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若是BMI大於30,就要特別注意。
-
2021-08-12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睡姿不良、床墊不對,讓你睡到腰痠背痛!挑對床墊這個指標很重要
●睡姿不良、床墊不對,恐引發身體痠痛●挑床墊,至少試躺3分鐘以上●選用符合人體工學的枕頭不少人睡醒會覺得怎麼「愈睡愈累」?睡一覺起來,常會感到肩膀僵硬、腰痠背痛,渾身不舒服,嚴重還會出現落枕,究竟是怎麼了?骨科醫師認為,可能與不良睡姿、慢性疲勞、運動過度,以及沒有挑選到適合自己的床墊、枕頭有關。睡得好不好 床墊有關係林口長庚醫院骨科部部長詹益聖表示,睡覺姿勢沒有絕對正確的標準,應以自己感到舒適為主,過度調整睡姿,恐會影響睡眠品質,甚至間接影響到身體狀態。睡得好不好,挑選軟硬度適中的床墊與合適的枕頭也很重要。詹益聖建議,挑選床墊或枕頭時,務必要實際試躺至少3分鐘以上,才比較能夠感受床墊受力後的變化,尤其要觀察脖子、腰部的支撐度是否足夠,床墊是否會陷下去很多,以及腰椎部位是否舒適,並且應選用符合人體工學的枕頭。翻身當指標 試躺各個睡姿此外,想要測試床墊是否適合自己,詹益聖指出,還有另一「翻身」的指標,有些床墊過軟,躺下去後身體很難翻身,還會陷下去,沒什麼支撐力,很像「懶骨頭」,就不適合選購;但若床墊過硬,身體骨突處容易受壓產生不適,建議應試躺各個睡姿,評估其中舒適度的差異,再做床墊的挑選。想要舒緩早晨起床後的肩頸腰痠背痛,詹益聖建議,可以做一些伸展運動。但如果沒有從事粗重的工作、無運動傷害,在伸展拉筋後,痠痛症狀仍無法得到緩解,甚至更加劇烈,則可能是關節退化、肩頸骨刺所引發的痠痛問題,建議盡早尋求骨科醫師的診斷及治療。
-
2021-08-10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居家防疫反讓關節受傷害 復健科醫授減輕疼痛指南
居家防疫2個月以來,民眾的戶外活動減少,復健科門診的傷患卻不減反增,復健科醫師顏子訓指出,疫情爆發至今,多數上班族居家辦公,幾乎整天坐在電腦桌前,辦公結束又接著追劇或看運動賽事,長期久坐導致許多人腰痛、下背痛接踵而來因此前來診所治療,青壯年以椎間盤突出症狀居多,中老年人則多為腰椎小面關節炎。長時間久站、久坐、姿勢不良 易造成椎間盤突出顏子訓醫師表示,脊椎的結構中,前端椎體之間有避震作用的「椎間盤」,後方有上下關節凸,兩兩銜接構成的「小面關節」,兩者都是支撐身體活動的重要部分。若長時間久站、久坐、姿勢不良都很容易導致磨損,造成椎間盤突出,壓迫到神經,或者小面關節退化發炎等狀況發生,兩者常見的症狀都是腰部和下背疼痛,若神經受到壓迫,還可能導致走路無力。於年紀稍長、閃到腰 治療以整脊術為主顏子訓醫師說明,針對椎間盤突出的患者,保守性治療有牽引治療、徒手治療和運動治療。牽引治療較適合椎間盤內層的髓核突出患者,常見於年輕人,疼痛感是逐漸增加而非急性;徒手治療適合椎間盤外層的纖維環突出患者,常見於年紀稍長或因搬重物閃到腰的人,治療時會以整脊術(manipulation)讓突出的椎間盤復位;運動治療是由專業的物理治療師指導運動,幫助患者的椎間盤復位。而小面關節位在脊椎後方,左右各一,像是兩扇門可以開闔,當身體前彎時,小面關節打開,後仰時則閉闔。至於腰椎小面關節炎是屬於較深層的關節退化、發炎,通常會先給予這類患者深層熱療,如微波或短波治療。通常小面關節退化的病患多合併單側關節錯位(多數為某一邊的門關不上),所以需用關節鬆動術與快扳法使錯位的小面關節對位,讓小面關節逐漸恢復正常狀態。若採用保守治療,病情仍沒有緩解,則考慮以注射治療如類固醇、PRP、PLT治療或手術方式改善。保持基本運動 避免居家防疫傷害近期「居家防疫傷害」多為久站或久坐造成的,通常屬於需要長期治療的慢性患者。為避免關節損傷退化,顏子訓醫師建議,目前疫情警戒已降至2級,民眾可以保持基本外出活動,在遵守防疫規範的情況下,1個星期至少保持2到3次運動,散步、騎腳踏車等,都能大幅降低疼痛發生的情況,若是正在治療的患者,則須配合復健科醫師指導,做專屬的運動治療。(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打噴嚏後腰痠小心椎弓斷裂! 簡易「1動作」自我測試是否中招 ·腰痠背痛都是睡姿不良害的! 仰睡、臥睡、趴睡哪一種好?
-
2021-08-0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膝蓋痛未必是退化性關節炎 醫教做2運動保養膝關節
●年輕族群膝蓋痛,大都不是關節炎●疫情下膝蓋痛患者增加●預防膝蓋痛,可做肌力訓練、伸展運動許多上了年紀的老人家,都有膝關節退化引起膝蓋痛困擾,最近也有不少青壯年族群因膝蓋疼痛而就醫。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渝仁表示,疫情期間很多人居家辦公,可能受限於工作空間小、坐姿不良,兩個多月下來,紛紛出現膝蓋疼痛不適。建議應及早開始保養膝關節,慎防逐漸惡化為退化性關節炎。坐地板上工作 膝蓋易不適陳渝仁指出,近期門診發現,反映會膝蓋痛的青壯年患者愈來愈多。原來是許多人居家辦公卻沒有足夠工作空間,常將筆電放在床上、人坐在地板上工作,坐姿不良,不只拉扯到腰部引起腰痛,也會影響膝蓋肌腱,導致膝蓋不適。引發膝蓋痛的原因很多,包括久坐、久站、姿勢不良、扁平足、髂脛束症候群,或是運動傷害引起膝蓋前後十字韌帶受傷、內側副韌帶扭傷等。年長者的膝蓋痛,往往是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引起的,也就是隨著年紀增長,年長者的膝蓋軟骨持續磨損,導致骨頭與骨頭直接摩擦,進一步產生發炎疼痛的現象,這是膝關節長年累月勞損而引起的疾病。長時間負重 也會膝蓋痛「年輕族群的膝蓋痛,大都不是關節炎所致。」陳渝仁說,50歲以下者且沒有長期從事粗重工作者,若膝蓋疼痛,發生退化性關節炎的機率很低,很多是因長時間負重過度,超出肌腱所能承受的負擔而引起膝蓋疼痛。許多喜愛騎單車族群、跑步運動族群,或是盤腿坐者,容易引起「髂脛束症候群」,也就是膝蓋外側疼痛;而喜愛打籃球、羽球等競技型運動者,則常發生前後十字韌帶受傷引起膝蓋痛。疼痛反覆發生 就應就診姿勢不良、一日久站10小時以上的人,也容易讓膝蓋內側副韌帶扭傷;扁平足的人因內側足弓塌陷,較難緩解地面的衝擊力,會影響正常的走路姿勢,也走不久、跑不快,膝蓋痛、腰痛也隨之而來。陳渝仁提醒,當膝蓋疼痛1周未見好轉,反覆發生,建議應至骨科或復健科就診,以釐清是膝蓋問題,還是合併腳踝、髖部受傷等其他疾病。
-
2021-07-22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主題館【腦中風】中風復健路漫長 3招選對足踝輔具助行走
●中風復健可多利用政府長照服務資源協助●復健循序漸進,避免疼痛發炎●挑輔具跟選鞋子一樣,一定要合腳 腦中風之友「要認真」(化名)因先天性腦動靜脈畸形引起風濕免疫症的抗磷脂質症候群,最後導致肺栓塞,緊急送醫開刀,調養許久,才重回校園。時隔一年,在學校突然頭痛、胸悶緊急送醫,又發生第二次中風,人生遭受重大打擊,他仍樂觀面對、努力復健。恢復行走能力是中風患者最大心願。「要認真」與同樣歷經中風之苦的父親接受「慢病好日子」邀請,與物理治療師及甲類評估人員李晋宇一起直播,諮詢專家有關足踝輔具的使用要點,避免復健操之過急或姿勢錯誤而受傷。不同階段用不同輔具李晋宇提到,中風復健可分為前中後期的處理,包括從醫院回到家裡的社區銜接,每個階段都需要運用不同輔具,協助照顧者減輕負擔、患者恢復自信。「出院回家先會面臨轉移位的搬動問題,再來是穿脫衣的洗澡、如廁等生活起居,考驗彼此的耐心。」建議可多利用政府長照服務資源,包括輔具租借及照顧者喘息服務。針對中風之友最在意的行走復健,李晋宇強調,一定要循序漸進,針對身體狀況評估選用足踝護具,先穩定站立、再行走,慢慢訓練行走目標距離,後續再進階訓練上下樓梯。復健計畫可諮詢個案管理師進行專業評估,要特別注意的是,動作進行不可太過勉強,若步態不正確,走路很累,也會引發疼痛及膝關節退化問題。復健之路漫長,選對足踝輔具有助於支撐更好的生活。台灣義肢裝具學會理事鍾以俊分享挑選注意事項,「垂足主要分為張力型、無力型,前者是因為肌肉張力過高,後者沒有辦法將腳底板抬起來。」張力型垂足需要使用活動式的足踝輔具,無力型垂足要先把腳固定好、不要垂下,防止行走訓練時因垂足拖地而跌倒。穿戴適合輔具增自信鍾以俊解說,穿戴適合自己的足踝輔具復健,可以建立患者自信,「挑輔具跟選鞋子一樣,一定要合腳,且要能止滑、支撐足部。」經過高溫熱塑的足踝護具沒有止滑功能,不能直接穿出門,必須搭配吸汗和保暖的襪子,尤其中風病人血液循環差,更要慎選襪子。最外層再加上功能鞋,注意鞋頭寬、後跟硬、方便穿脫、有適當曲度輔助垂足等。平時訓練腳踝動作「千萬不要怕依賴輔具,尤其是疾病造成的行動不便,藉由科技輔助矯正姿勢,能避免其他部位受傷。」鍾以俊建議,除了穿戴輔具之外,平時也要多訓練腳踝的動作,控制腳踝的運動,以治療師、個管師的評估判斷為主,在不受傷的前提下,一天一天更進步。【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7-06 醫聲.數位健康
智慧醫院/2021年台灣醫界話題人物許惠恒 首度公開醫院管理創新思維
如何帶領醫學中心更上層樓?臺北榮總院長許惠恒首度公開他的醫院管理心法。他重視人才,在擔任臺中榮總院長期間補助醫護深造;他也重視數位科技,鼓勵員工串聯AI、雲端和大數據,發展智慧醫院。許惠恒透過流程的重新檢視和再設計,開發資訊平台系統,以統一簽床方式打通總是雍塞的中榮急診室;他也同時利用豐田精實管理手法,改革中榮手術室的低效能,讓手術量和醫院利潤增加,但同時也能維繫病人安全。另外,他運用危機管理思維,在大牌醫師出走時,行銷包裝接班醫師,透過社群網站的經營打造品牌團隊,成功化解人才流失危機,並讓中榮臉書成為醫學中心最大的臉書粉絲團。上述的管理心法都收錄在許惠恒的新書《AI快思你慢想:許惠恒院長給決策者的6張處方箋》,內容收有他及15位專案主管分享實戰績驗,適合初學企業商管的上班族、正在布局專案策略的管理者,以及探勘智慧醫管的科技人閱讀。84歲的王奶奶因為多重用藥造成低血糖,被女兒緊急送進台中榮總急診室,但醫師一時找不出哪一顆藥是造成低血糖的元凶。所幸,王奶奶持續在台中榮總高齡醫學科門診治療,經醫師直接調整處方箋、重新開藥的「用藥整合」後,低血糖問題再也沒有發生過。台灣就醫方便,患者可能拿著健保卡四處看病拿藥,看病足跡可能含括好幾家醫院,例如糖尿病看A醫院A醫師,心臟病看B醫院B醫師,也可能為了治療糖尿病,C醫院和D醫院兩邊跑。但病人往往無法向醫師描述其他醫院或醫師開立哪一種處方藥物,也講不清楚自己做過哪些檢查。如果醫師不小心認錯藥、加錯劑量,重複開藥恐怕使病人出現藥物副作用,危害健康。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高齡病患常有多重複雜疾病,複雜的用藥更容易出現問題。健保署的「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誕生,不僅彙整病人的用藥紀錄,也方便醫師問診與開藥,更裨益病人用藥安全。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台中榮總讓過去因為「不好用」、被各醫療醫院嫌棄的雲端藥歷系統脫胎換骨,院長許惠恒更是幕後大黑手,他對準舊系統推動破壞式創新,所有應該有而且更好用的功能,新系統幾乎都能滿足。 作為資深臨床醫師的許惠恒,自然對無好評的健保署雲端藥歷系統有切膚之痛。於是,讓雲端藥歷系統從「不好用」變「好用」,成為流程改善的目標。他邀請醫師、護理師、藥師、檢驗師,以及資訊工程師加入流程改善小組,藉由鼓勵與充分授權,讓跨資訊領域醫療人員於專案小組內稱職地扮演橋梁,醫療與資訊工程的溝通變得快速順暢,也成功開發雲端醫療資訊系統,翻轉雲端藥歷的使用痛點,並於2014年榮獲健保署雲端藥歷系統應用創意比賽大獎第一名,更促動健保署雲端藥歷系統升級,並特別註明「此概念源自於臺中榮民總醫院」,推廣至全台所有健保醫療院所,使用至今。阿伶婆婆因膝關節退化嚴重,必須開刀置換人工關節,但手術當天空腹18小時後,等來的竟然是開刀房今天沒空的青天霹靂。幸好,醫師安排她第二天的第一台刀,空腹滿八小時的早上8點就開始手術。多年後,阿伶婆婆因為疝氣又來到臺中榮總開刀,這次,中榮團隊不僅能預估她「幾點鐘」進手術室,還可透過手術室外牆的即時看板,隨時告知家屬手術大約何時結束,病人和家屬都不必再因等候手術而困擾。 現在是中榮重症醫學部主任的吳杰亮醫師,2015年時擔任中榮品質管理中心主任,他那時做過一項病人安全文化調查,赫然發現「貴重」的手術室出現危機:有的手術拖到半夜還沒開完,開刀房的護理師負荷不了沉重的工作,離職率高達23%,顯示無論手術室內的組織文化或病人安全都有問題。於是,2015年底,許惠恒院長決心重新設定手術室的遊戲規則。他指示醫務企管部蔡鴻文主任成立手術室精實專案小組並擔任執行長,專案經理則由醫企部副技師洪逸倫擔任,團隊成員含括外科部主任、骨科部主任、麻醉部主任,以及兩名年輕外科醫師,並請託時任品管中心主任的吳杰亮協助導入「精實管理(Lean Management)」辦法,共同面對這項手術室危機。豐田汽車為減少生產線上的浪費,建立獨特的管理模式,相當重視流程細節和資料數據,以便從中杜絕浪費。精實管理豐田汽車當時也在運用的目視化管理及異常管理,與精實管理三者統稱為豐田式生產管理系統(Toyota Production System, 簡稱 TPS)。TPS不但讓豐田汽車減少生產成本與存貨,顧客滿意度也獲得不錯回響,在國際上吸引不少企業仿效。精實管理的精神就是整頓流程,但工作流程之間環環相扣,要找出被浪費掉的時間就需要重新檢視流程,確認到底是誰造成的,不然大家都只會推說是別人的問題。病人安全至上是許惠恒院長託付給手術室精實專案小組的最高原則。也因此,在許院長的要求下,醫療團隊擬定手術的全期照護指標,尤其關注病人術後48小時的死亡率,且必須隨時進到手術室控台系統內登記病人的術後狀況。若有任何異常,控台人員會通報品管中心和專案小組,於專案會議上共同檢討改善,建構起手術安全防護網。所幸,中榮手術室導入精實管理後至今,歷經兩次的全院性病人安全文化調查,與病人安全相關的正向百分比沒降反升,從2015年的72%上升至2016年的79%。專案小組也曾於專案啟動後調查病人對手術整體軟硬體設備的滿意度,每月派專人回收200份問卷,令專案小組開心的是,病人滿意度的滿分為5分,而調查回來的平均分數落在4.6至4.7,相當高分。此外,拜大數據統計分析之賜,每一台刀的預估時間幾乎都很準。據專案小組統計,每天手術室第一台刀的準時率,從2015年8月的65.5%,逐年進步至2019年5月的84.7%。 83歲的吳老先生因急性敗血症送進急診室,但卻在各種疾病交雜的急診室待了兩天才住進加護病房。台灣醫學中心一床難求,幾十年如是,堪稱歷史共業。以吳老先生因敗血症入急診的2015年為例,每100位送臺中榮總急診的病人,就有將近6位,被迫塞在急診室等床超過48小時。然而,也從這年起,此「盛況」在臺中榮總逐年下降;至2020年,100位急診病人中必須等床2天的,只有2位。衛福部將「急診待床期低於48小時」列為醫學中心評鑑項目,以此「逼迫」醫學中心級的大醫院盡快讓需要住院的病人住院。然而,急診和住院是綁在一起的,醫學中心的病房多是重症者,住院時間較久,病床周轉率低,一旦滿床,待床的人也無法住院。2015年底,臺中榮總啟動任務編組,成立「精實急診會診流程」專案團隊,每週開會一次,首先確立每月急診待床病人超過48小時的滯留率以平均值2%為目標,以提升病床周轉率為手段,從「病人流」入手來打通急診壅塞的任督二脈。專案團隊如同偵探辦案,先要把造成急診待床超時的原因抽絲剝繭,再一一擊破。他們調查2257名病人滯留於急診室的原因,結果以「等待指定床位——需於本院住院之其他病患」、「等待指定床位——本院長期癌症及重大傷病病患」、和「急診流程問題(等檢查、短期治療、診斷與歸科不明)」三者為大宗,占比約 86%,其餘14%才是榮民身分、不配合急診離院(安置問題)、不接受安排轉診、以及病人的其他因素。為敲開這道堵塞病人流的障礙,專案團隊開始思考如何讓床位「物盡其用」,最終決定利用資訊平台系統統一簽床。但這套制度實際運作起來相當不易。醫企部首先要掌握內外科系的病床運用情形、平均住院天數、每天簽床次數,還要進一步算出病床周轉率,還要考量各科室的需求,甚至顧及細節,譬如盡量不安排男女病人同住雙人病房,也盡量將同一位醫師照顧的病人安排在鄰近病房。簽床制度好比打通最後一哩路,病人流通暢了,急診滯留人數慢慢下降,每月急診病人待床超過48小時的滯留率平均值,在2015年專案團隊成立的當年即降為5.86%,至2019年再降到 2.61%。急診滯留人數下降,連帶醫院的占床率也提高。全院的院控病床占床率從 2015年統一控床前的89.7%,逐步上升至2019年的93.6%;全院平均住院日數也由2015年的7.59天,降至2019年的7.01 天。因此,後續急診室的簽床流程將再進化,從「診斷→分科→收住院,」改為「診斷→收住院→再分科」。臺中榮總「獨特」的統一簽床制度,翻轉大部份醫院向來由總醫師控床的流程,病人流開始通暢,急診室大塞車有了初步緩解,醫院也有了更多空間服務更多病人。這不僅是中榮院史上的創舉,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也是各醫學中心前所未見。 摘自《AI快思 你慢想:許惠恒院長給決策者的6張處方箋》:購書udn買東西、讀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