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4 科別.骨科.復健
搜尋
關節退化
共找到
191
筆 文章
-
-
2020-12-21 科別.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日扛米袋上下樓 不到50歲退化性關節炎
「跤頭趺(膝關節)硬硬的,彎不下去也站不直」,若出現這種症狀,恐罹患退化性關節炎。花蓮慈濟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劉冠麟表示,老化、體重過重或長期過度使用等因素,都是退化性關節炎主因,但別以為老人家才會有,最近就有一名不到50歲患者,若有關節痛、僵硬,甚至嘎吱作響,一定要立刻就醫。劉冠麟說,一名經營壽司店的黃先生,長年每天扛沉重的米袋,在1樓店面與3樓倉庫間上下階梯,儘管年齡不到50歲,卻因膝蓋痛得受不了求診。劉冠麟表示,除了年齡、體重、過度使用外,新陳代謝、免疫疾病、關節曾有外傷或感染等,也都是退化性關節炎主因。花蓮門諾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郭惟致說,早晨起床膝關節僵硬、疼痛、無力,走路時咯咯作響,上下樓梯或上廁所蹲下、起立有困難等,都是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主要徵兆,中老年尤其女性好發的五十肩,也可能是退化性關節炎的一種。退化性關節炎治療方式多,非手術有口服藥物、玻尿酸關節注射、葡萄糖胺等,手術類則有關節清創、高位脛骨截骨術及股骨遠端截骨、單踝人工膝關節置換、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等,細胞治療也能應用在改善退化性關節炎。預防勝於治療,醫師也建議民眾日常生活多注意,過重者最好控制體重在正常範圍,避免反覆蹲跪及衝擊性運動。醫師指出,不要動就不會痛是錯誤觀念,建議從事靜態或動態腳踏車、游泳、有氧運動、橢圓機等運動,若是慢跑愛好者,則可選擇較鬆軟跑道,正確運動才可強化大腿股四頭肌力量,對膝關節能有更好保護。
-
2020-12-17 名人.毛琪瑛
洗腎就不能做運動? 醫師建議二類運動 有個瑜伽球就可輕鬆做
健康版X元氣網2025年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隨著人口老化、更長壽,高齡長者罹患慢性病情形相當普遍,聯合報健康版與元氣網、健康事業部合作推出「慢病好日子」主題電子報與直播,提供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專欄,分享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疾病常見話題。每月邀請知名專家直播分享實用技巧,和大家一起過慢病好日子。首場直播已於11月12日開播,以「腎友不要怕運動,專家撇步大公開」為題邀請專家以及病友,吸引七百多位元氣網粉絲同時在線觀看,不少腎友互動熱烈,並且為自身困擾發問,獲得復健科醫師毛琪瑛的回應。台灣洗腎人口眾多,部分病人合併骨關節退化、疼痛等問題到復健科就醫。每星期三天接受洗腎治療,他們大多明顯疲憊、胃口不好、蛋白質吸收量不足,常有肌少症問題。骨骼中鈣質逐步流失,更加重了疼痛無力、關節僵硬,導致生活功能明顯受限,情緒憂鬱不展。有個瑜伽球就可輕鬆做代謝性疾病往往是導致慢性腎臟病的主因,透過規則性的運動,可以讓血糖、血壓及血脂獲得改善控制,對腎友也一樣重要。建議可做增加心肺耐力的有氧性運動,最好的方式是健行及腳踏車,在病人的非洗腎日進行,以「自覺運動強度」中度(運動時還可以講話,有點喘又不會太喘)進行。如果家中空間夠,放置固定式腳踏車運動是很好的選擇,可以不受時間、天氣的限制。洗腎日雖然精神體力比較不好,還是可以做運動。可以床上卧姿和坐姿從事簡單的伸展,甚至輕度核心運動。只要簡單的裝備,甚至有個瑜伽球,就可以讓自己享受身體延展和放鬆的喜悅。運動時注意足部保護高達五成的洗腎患者合併糖尿病問題,運動時足部保護非常重要,建議選擇保護性佳、穩定度好的運動鞋。有些病人希望到健身房用啞鈴或握舉來做阻力運動,若有動靜脈廔管的患者,特別注意。洗腎對每一個病人、家屬來講都是漫漫長日。但是心念一改,把每一天都好好的善用,腎友一樣可以享受美好的人生。
-
2020-12-13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81歲阿公原本坐輪椅 中藥加針灸讓他鐵馬都能騎
台南市後壁區謝阿公有雙腳膝蓋關節退化、心臟肥大等宿疾,經衛福部新營醫院中醫師半年來開立中藥並搭配針灸穴位治療,阿公由一開始得請人推輪椅,目前已能自己騎單車來複診,生活也能自理,友人嘖嘖稱奇。新營醫院自今年1月底起,每周五至台南市後壁區上茄苳嘉民社區關懷據點進行巡迴醫療、衛教及健康諮詢等服務,後壁區81歲陳阿公有上述宿疾,半年多前雙眼容易流目油且易乾澀、心悸易喘、腰膝痠軟、走路痠痛無力,臨時請人推輪椅前來求診。經中醫師開立中藥並搭配針灸穴位治療。歷經半年診治,謝阿公宿疾改善,近日來就診,已可自行騎車前來,也能自理生活,半年來轉變,友人獲知後驚喜不已,阿公活動力大增,也開心的說,有「重生」的感覺。新營醫院中醫科醫師郭俊佑表示,偏鄉地區人口結構老化嚴重,且中醫基層醫療院所缺乏,許多長輩無法像都會區民眾享受到全民健保便利,醫院自今年1月底起,每周五至台南市後壁區上茄苳嘉民社區關懷據點進駐。郭俊佑說,醫療資源較匱乏、人口老化地區,對中醫需求較高,且許多老人經濟能力較差、身體較虛弱,未必能夠開刀,中醫資源進駐能切合需求,透過中醫針灸及中藥,對無論是肌肉骨骼退化造成痠痛無力,或神經壓迫造成麻木無力治療,能減少不適、恢復老年人活動能力並提升生活品質。
-
2020-12-10 醫療.骨科.復健
長時間盤腿坐小心傷腰椎 醫師教多做這運動減傷害
● 長期盤腿坐,易歪頭、駝背、腰椎椎間盤突出、膝關節退化●盤腿靜坐是休養身心靈好方法,可在下面墊軟墊,背後靠著牆壁或靠墊●防止傷腰傷脊椎,盤腿坐要三不五時就起來走走或伸懶腰正確的姿勢和生活習慣,有利於健康和好的體態;錯誤的姿勢和生活習慣,則容易為身體帶來傷害。現在居家流行簡約風,一個茶几加上一個坐墊,吃飯、工作、看電視可能都在同一個地方,「盤腿而坐」一次就是好幾個小時。盤腿造成膝關過度彎曲盤腿坐看起來是個讓人放鬆的動作,相較於正襟危坐,感覺可以讓人坐得比較自在、比較久。但如果仔細觀察,當一個人盤著腿坐著看電視或打電腦時,他的身體往往同時存在幾個錯誤的姿勢,例如歪頭、駝背、骨盆傾斜,還會造成膝關節和髖關節過度彎曲。如果每天持續這些錯誤姿勢好幾個小時,日積月累下來就會出現以下症狀:●歪頭和駝背:易導致「上交叉症候群」,讓人肩頸痠痛、胸悶、交感神經失調,甚至頸椎長骨刺。●骨盆傾斜:會影響身體下半身的循環,導致軀幹和下肢的肌肉張力異常,長期累積下來,容易發生腰椎椎間盤突出或長骨刺。●膝關節和髖關節過度彎曲:關節會提早退化,導致臀肌過度緊繃,產生假性坐骨神經痛。在這麼多的潛在傷害中,尤其是頸椎和腰椎的骨刺,或椎間盤突出最容易導致長久的後遺症。雙腿蜷曲較難調整姿勢盤腿坐和蹺二郎腿,哪一個姿勢對身體比較傷?答案是盤腿坐。蹺二郎腿雖然也是不好的姿勢,但畢竟蹺腳的時候背是有靠著的,身體上半身的重量可以靠椅背來分攤,頸椎和腰椎承受的壓力就減少許多;再者會蹺腳代表當時坐的是較高的椅子(坐矮板凳是蹺不了腳的),相較於盤腿坐時雙腿蜷曲在一起,要調整姿勢簡單許多,比較不會讓身體長時間處於錯誤姿勢。事實上,盤腿坐並非不好,「盤腿靜坐」更是休養身心靈的好方法,真正不好的是長時間用錯誤的方式盤腿坐。推薦做八段錦運動要避免錯誤姿勢盤腿坐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一直處在必須盤腿坐的環境中。吃飯就在餐桌吃、工作就在書桌做,即使只能盤腿坐,也可以在下面墊個軟墊,背後靠著牆壁或靠墊,三不五時就起來走走或伸伸懶腰,都是防止傷腰傷脊椎的好方法。推薦平時可做八段錦運動的「雙手托天理三焦」動作,每天兩次,一次五回,可以有效避免因為長時間盤腿坐所導致的各種後遺症。
-
2020-12-07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指腕腫痛推拿還不好 小心類風濕性關節炎上身
早上起床,發現雙手手指關節僵硬持續超過一小時,小心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60歲的王奶奶最近手指關節處常出現輕微疼痛,但她以為只是一般的關節退化,到國術館推拿都無效。沒想到關節益發腫脹疼痛,連騎機車催油門都困難,嚴重時連衣服都無法好好穿,確診後才發現王奶奶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已長達四年,經過藥物治療病情才獲得改善。收治個案的恩主公醫院過敏風濕免疫科主任郭孝齡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為全身的發炎性自體免疫疾病,包括基因、環境都可能誘發疾病發生,好發在40至50歲的中年女性,女性患者約是男性的五倍。初期診斷不易,常見症狀為疲倦感、全身痠痛及食慾不振,進而造成患者體重下滑,若無妥善治療,會逐漸發展為多關節發炎及腫脹。知名女作家劉俠(杏林子)便是患有類風溼性關節炎,終其一生殘疾以輪椅代步。郭孝齡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關節一旦被破壞就無法復原;所以必須早期發現,及早治療。但許多民眾會把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痛風或是退化性關節炎搞混。痛風九成以上發生在腳、退化性關節炎常見於停經後女性,類風濕性關節炎則有95%的患者好發部位為手部,第三指節及手腕常會出現腫脹,且多為對稱性關節的疼痛。因此如果早晨起來發現手指關節僵硬超過一個小時,最好到醫療院所,透過抽血測類風濕性關節炎因子進一步診斷。郭孝齡表示,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過去沒有好的用藥,只能以止痛藥緩解疼痛,但現在有口服免疫調節劑、免疫抑制劑和生物製劑,讓誘使發炎的因子不那麼活躍,藉以改善病程。醫師會依照患者個別情況配置用藥,希望讓患者在三個月內疾病獲得緩解或是達到低疾病活動度。但郭孝齡也坦言,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不可逆的疾病,需要一輩子用藥,不過如能早期治療,可以逐步減少用藥,或是得以拉長用藥間隔。郭孝齡也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切勿聽信偏方,不可亂停藥,生活上也要避免抽菸等容易引發發炎的因子,才能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
2020-11-01 科別.骨科.復健
婦人右膝內翻變形O型腿加劇 保膝關節手術後快樂跳舞
新竹一名年約55歲的王姓婦人因從事教師工作需久站,退休後熱愛跳舞參加社區舞蹈班,近期右膝卻常常疼痛,蹲下去沒力氣再站起來,膝蓋痠軟,只能暫緩跳舞且就醫。就醫後醫師發現婦人右膝有明顯內翻變形,X光顯示膝關節內側有骨刺增生且退化及關節腔變狹窄的現象,導致原本的O型腿更明顯,且右腳比左腳短了2公分,走路跛腳,經「微創高位脛骨矯正手術」治療及休養,3個多月後便回復生活品質及社交活動。東元綜合醫院骨科醫師施韋伃表示,膝關節退化是中老年人常見的骨科疾病之一,許多長輩擔心膝蓋痛就要換人工關節,遲遲不敢就醫,其實目前採用「新保膝關節手術」,文獻研究追蹤發現,可至少10年至15年不用換人工關節,而且病患可從事健走、游泳及騎腳踏車等運動。「微創高位脛骨矯正手術」是經由膝內側下方開一微創小傷口,把內側小腿上方脛骨打開,再用強化的鈦合金及微創小傷口,矯正到正常解剖結構的角度。通常手術後隔天即可拿輔助器下床活動,傷口癒合僅需2周時間,建議休息3至4周後即可返回職場執行一般非負重性工作;若是勞力型工作,建議休養6至8周後,經門診追蹤穩定後再工作。研究也發現,手術後不少患者因為重心的轉移,膝內側開始有軟骨再生的現象,因此也稱為「保膝關節手術」,即是指膝蓋可延長壽命,免於提早接受人工膝關節手術。此手術只要符合BMI小於30,膝蓋內翻變形小於15度,且年齡介於40歲到60歲,站久或走久膝內側疼痛,膝蓋活動範圍角度正常的患者都可採用。施韋伃指出,王姓婦人開刀後約2個多月,膝蓋恢復良好,既不酸痛、也不用吃止痛藥,腳的外觀也從O型腿變筆直,不僅腿型變美觀,也更行動自如,休息1個多月後即可開始騎腳踏車,並繼續跳舞。施韋伃也提醒,預防勝於治療,平常有膝關節疼痛、不適無力或變形,甚至不只膝痛,開始延伸到臀痛、腰痛等情況,建議及早至醫院就診,以免錯過手術黃金治療期。平時也需要適度運動健走、鍛鍊大腿股四頭肌耐力,並控制體重來降低膝蓋負荷,延長膝關節壽命。
-
2020-10-24 科別.骨科.復健
高齡門診最愛問:長輩一跌再跌 揪病根防失能
老年人最怕跌倒,跌過一次,不但可能再次跌倒,嚴重者可能因此臥床、失能,甚至致死。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鄭丁靚表示,如發生跌倒,千萬別掉以輕心,跌倒是警訊,背後代表有更深層的問題,必須評估內在和外在因素,加以改善。王奶奶某天鼻青臉腫來到北榮高齡醫學門診,家屬原以為因奶奶剛住進安養機構,機構為避免奶奶不適應環境而失眠,開立了助眠藥物,才導致奶奶半夜起床上廁所時跌倒。改善頻尿 起身下床急不得但經過詢問,奶奶其實住進機構前就已跌倒過好幾次,只是當時在家裡,熟悉環境,她適時扶住家具,跌得不嚴重,她也因此沒有告訴任何人。更進一步發現,奶奶因為頻尿,趕著上廁所,加上對環境不熟悉,跌得比以往都嚴重。後來,醫師開立改善頻尿的藥物,加上教導奶奶從床上起身及下床的安全姿勢,奶奶就不再跌倒了。鄭丁靚表示,老人跌倒可分為內在和外在因素。內在因素包括骨關節退化、肌肉流失造成腿腳沒力,又或是感官功能退化、本體對地面凹凸感覺下降等。外在因素則包括家中堆積雜物電線、小孩或寵物貿然衝出,或為了方便鞋子只是套上,並未確實穿好,都可能增加跌倒風險。水分不夠 低血壓也易跌倒另外,許多長者因為腿腳不便或曾經跌倒,害怕頻繁上廁所,進而不敢多喝水,反因水分不夠導致姿勢性低血壓,容易頭暈跌倒,造成惡性循環;也因為害怕跌倒不敢出外走踏,使得人際疏遠,加重認知功能退化。衛福部國健署統計,65歲以上老人,每六人就有一人過去一年曾跌傷,15%至20%有中重度身體損傷、5%有一處骨折、1%甚至出現嚴重的髖關節骨折;在髖關節骨折的患者中,近一半再也無法行走、五分之一在六個月內死亡。鄭丁靚說,跌倒雖高居65歲以上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第二位,但僅兩成會認真找出跌倒的原因,六成長者跌傷後未採取任何防跌措施。北榮高齡醫學中心若發現長者因跌倒而就診,會先了解長者過去是否曾經跌倒,進行問診和評估,了解是否常在同一個地方或同一個時間跌倒,試著分析危險因子;接著進行實驗室或影像學檢查,進一步釐清可能的原因。最後,根據長者跌倒的嚴重性,評估是否需要住院,並安排健康促進方法,調整營養攝取,讓肌肉關節再次活化。防跌設施 安裝牢固更重要鄭丁靚表示,長輩防跌最重要的三招,包括增加運動量、鼓勵長者多活動,按照醫囑服藥,適時整合多重藥物以及環境改善;尤其是防跌設施,「不是有安裝就好,而是要安裝好」,以減少長輩跌倒的機率。
-
2020-10-22 科別.骨科.復健
台師大公布骨質危機地圖 全台不合格率超過8成
台灣師範大學和藥廠順天堂合作,以醫療公益巡迴車跑遍全台各縣市,為民眾進行骨質密度檢測,累積數據後繪製出「全台民眾骨質危機解密地圖」,不合格率達8成以上。台師大教授吳忠信今天公布相關數據,在「天上聖母號」巡迴車近3年的累積下,共有2820人接受檢測,骨質密度不合格率為81%,其中男性不合格率為74%,女性84%。以年齡層統計,年紀越大不合格率越高,60歲以上族群高達9成不合格。進一步分析區域差異,北部、中部民眾不合格率較高(82%),南部則較低一些(74%)。研究團隊指出,骨質流失與老化、女性更年期有關,空氣污染也有影響,台灣民眾不合格的年齡正在下降,可見骨質危機不只發生在銀髮族,一般民眾也要注意。台師大今天在鄰近社區舉辦重陽敬老活動,同時邀請「天上聖母號」開進校內,協助民眾瞭解自身骨質密度。活動還有親子布袋戲表演、寵物健康諮詢、視障按摩、製作中草藥防蚊包、品嚐平安防禦飲等。長期研究科學中藥的吳忠信指出,高齡者瞭解自身骨質流失狀況,可適時補充中藥,緩解關節退化等症狀,避免行動不便影響生活。他也主張讓高齡者養寵物,不只是有個生活伴侶,更能緩解老化、失智等問題,抒解壓力、提升社交關係。面對COVID-19(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台灣中醫團隊也投入研究,找尋有抑制病毒附著、滲透等效果的中草藥,希望能造福全球,一同度過疫情難關。
-
2020-10-22 科別.骨科.復健
膝關節退化還能運動嗎?「護膝」、「傷膝」運動大公開
手機的通訊群組上總是瘋傳著各種保養膝關節的文章,有名醫說屈膝、壓腿、抬腿是保養膝關節的三大法門,有達人說他每天跪著滾膝蓋二十分鐘,滾一滾退化性關節炎都好了。明明知道運動戴護膝可以避免軟骨磨損,但為什麼又有人說護膝戴久了肌肉會萎縮?我的病人也常常問我:「為什麼現在關節退化的人那麼多?是不是活的越久,關節就越退化?」,「林醫師,你告訴我蹲、跪、坐矮板凳最傷膝蓋,但為什麼我的教練一直叫我練深蹲?」面對這麼多的資訊,你到底要信哪一個?關節為什麼會退化?大家都知道膝關節退化主要是因為軟骨磨損。軟骨的磨損越多,關節退化的程度就越嚴重。但事實上,軟骨的磨損是結果,其原因來自於我們長期錯誤的姿勢、身體的過度使用、曾經有的舊傷、關節本身的鬆弛,還有肌肉筋膜張力的異常。美國老人醫學期刊著名文章寫道:「如果期待膝關節可以像身體器官一樣的正常運作,就必須仰賴所有維繫其機械性穩定的組織,包含了韌帶、骨骼、半月軟骨、以及關節囊。而退化性關節炎最早出現的組織變化,就是出現在韌帶附著於骨頭的交界處。」後來研究也證實,韌帶受傷和鬆弛會導致膝關節的不穩定,也會造成關節附近肌肉的萎縮。不穩定的膝關節就像螺絲鬆掉的機器,不但會發出聲響還會一直磨損,如果再加上肌肉萎縮、肌力不足,關節就會一直退化下去。不是所有的運動都會傷關節事實不然,有些運動雖然傷膝,有些運動卻是護膝呢!讓我們看看下面的表格:「護膝」運動大公開 (正分表護膝,負分表傷膝) 運動可以刺激神經和肌肉,強化膝蓋部位的穩定性和協調性。如上表所列,針對大腿和核心肌群的訓練可以有最好的效果。全身性的運動也很好,只是沒有針對膝關節做特訓。全身性運動可以分為低衝擊性運動(例如瑜珈、游泳、健走)和高衝擊性運動(例如網球、快跑、籃球),衝擊性高的運動會傷膝,因為劇烈的跑跳會讓關節承受幾倍於體重的重量。如果肌力不足或是軟骨不夠強壯,膝關節會容易退化,關節不好的人如果要運動,應該先從低衝擊性的運動開始。不動會更慘「運動又累又傷膝蓋,那我乾脆不要運動好了!」如果你這樣想,那你就更慘了!平常來醫院打玻尿酸或是PRP的族群,絕大部分不是專業運動員,而是師奶或是周末運動員。師奶們從年輕開始就家庭、工作兩頭燒,睡眠不足更遑論找時間運動,更年期之後因為荷爾蒙關係骨骼關節退化速度加快,運動也只能走走公園或做做健康操,這樣的運動模式可以維持體能,但對肌力是沒有幫助的。日常生活的行動或許還可以,但等到要和朋友爬山或是和家人出國去玩,師奶們就會發現關節會痛會腫,只能靠打針來補救。「因為怕痛,所以不動。」或是「因為怕痛,所以一直戴護膝。」都是短多長空的錯誤觀念,不但無助於關節保健,反而讓關節更加脆弱。運動像吃飯,要配合個人喜好和多樣化用正確的方式運動加強肌力,是預防退化性關節炎的最好方式,對即使曾經接受關節置換的患者也是一樣。我有一位很敬重的網球球友,今年已經快八十歲,兩邊膝蓋都在幾年前換過人工關節。你相信嗎?他現在還可以每天打球,走路走得比我還快!他說:「活著就要動啊!我每天早上打打球,打完球就在公園走一走。我在家裡看電視的時候就拉拉筋、抬抬腿。這樣應該可以吧!我是不是一個好病人?」我總是豎著大拇指對他說:「你是一百分的超級模範生! 」我們吃飯會注重營養均衡,也要力求菜色變化,但我們卻習慣做同樣的運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有固定的運動習慣已經很棒,如果運動的內容可以多樣化,甚至順著身體狀況或是心情來調整,生活是不是會更有趣?如果我們的運動是根據身體檢查的結果,或是根據關節的退化程度量身訂做,運動是不是會更有效?想要這樣其實不難,你可以詢問復健科或運動醫學專業團隊,他們可以給你豐富、有趣,又有效的運動菜單。 關節退化是我們一定會面對的課題,即使現在沒有,以後遲早也會發生。運動不但不是關節退化的阻礙,反而可以是關節退化的良藥。開始運動、做對運動、做有效的運動、做強化的運動、做多樣化的運動,你的膝蓋可以越來越勇健!原文:
-
2020-10-18 科別.骨科.復健
量身高、貼牆站 縮水駝背是骨質疏鬆症徵兆
沉默的疾病是健康大敵,「骨質疏鬆症」就是其一。許多人往往是在骨折之後才發現骨質早已疏鬆,而骨鬆帶來的共病更是可怕。骨科醫師表示,骨鬆已不再是只有年長者會發生的疾病,除了停經婦女是大宗,臨床上也有三、四十歲患者因骨鬆求診。骨質自出生後會隨著年紀而增加,約30歲左右達到最高峰,之後就往下走、每年約減少0.5%至1%。花蓮慈濟醫院骨科部主任吳文田表示,尤其女性在停經後因女性荷爾蒙急速降低,骨質流失更快速,更容易導致骨鬆發生。年長者、更年期婦女、有家族史等都是骨鬆的高風險族群,建議應從飲食、運動下手,及早「存骨本」。台灣60歲以上,每5人就有1人骨鬆,女性居多。他說,就臨床觀察上,台灣60歲以上的年長者中,約每5人就有1人骨質疏鬆,且女性骨鬆比例高,女男比約為4比1。一旦跌倒,常見骨折部位為髖部、脊椎及腕部,其中以脊椎骨折為最常見。若曾發生髖部骨折者,一年內死亡率逾兩成,可說是年長者健康的隱形殺手。而據國民健康署2015至201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對50歲以上民眾量測骨質密度顯示,年紀愈大,骨質疏鬆症患者隨之增加,且也是女性比例高於男性。骨質疏鬆症的原因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吳文田說,前者是無其他疾病或是藥物引起,主因包含年紀造成的腎功能退化、維他命D缺乏、鈣質的攝取少及活動減少等因素,造成骨頭流失大於生成,也包含停經後的婦女因荷爾蒙減少所引起;後者多因本身有疾病偏差導致,如三高、肝病、甲狀腺疾病、糖尿病等疾病,或服用藥物、類固醇等所造成的副作用。身高縮水、貼牆檢視,50歲後建議自費檢查。由於骨質流失時並不明顯,吳文田說,民眾可透過身高是否縮水、疼痛感來觀察。若50歲後身高縮水超過2公分,可能脊椎的骨質已經開始疏鬆造成嚴重駝背。另外,若常覺得背部疼痛,可在家中將腳跟、屁股以及肩膀貼牆自我檢測,若頭部與牆壁之間能塞進一顆拳頭,恐胸椎也已骨鬆變形。在檢查上,民眾可透過骨質密度(BMD)檢視是否有骨鬆問題,該檢查為自費,建議50歲後每兩年做一次檢查。但如具有危險因子的停經婦女、內分泌失調恐加速骨質流失者、已診斷為骨質疏鬆或骨質缺乏的病患,在接受治療過程中,亦建議兩年做一次骨質密度檢查,此類患者健保後續皆有追蹤給付。而骨鬆在治療上,除骨折嚴重者需開刀外,分為非藥物與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就是改變生活型態包括飲食、運動、戒菸等方式,飲食上除多攝取鈣與維生素D,也能由保健食品補充;藥物治療上,分口服藥及針劑注射,療效差不多,但都需要長期治療。不過,吳文田說,許多年長患者用藥遵從性不佳,影響治療成效,故長期來說,針劑治療較能明顯改善骨密度,減少脊椎或髖部再次骨折的發生率。而據研究顯示,台灣髖骨骨折發生率是亞洲區第一名、全世界的第九名,且一旦發生骨折後,約50%患者將再發生第二次骨折,甚至有共病發生。吳文田說,骨鬆所導致的骨折會使生活品質下降,若長期臥床更可能導致肌少症,造成二次骨折甚至失能,脊椎與關節退化也會更明顯。確診骨鬆者,光補鈣不夠 ,須積極治療。吳文田曾收治一名近60歲的家庭主婦,因背部已疼痛到影響生活而就醫,檢查發現脊椎有兩處骨鬆性脊椎壓迫性骨折,先以臥床休息、背架保護、骨鬆藥物等保守治療六周,但未緩解,後以脊椎灌骨水泥手術(椎體成形術)治療而改善。吳文田說,要預防骨鬆,飲食攝取很重要。台灣人平時在鈣質、乳製品攝取不足、蔬菜量也吃得不夠,加上現在「宅」文化興起,民眾戶外出遊少、運動量不足等,熟齡者幾乎都有骨鬆危機。他建議無論男女,在30歲以前皆應該透過飲食、運動等,使骨質達到顛峰;30歲後應該積極保養,除以乳品類、豆製品攝取足夠的鈣質、蛋白質外,應增加肌力訓練、曬太陽等以增加維生素D;50歲後的熟齡民眾,更應定期檢查骨質密度。當然,市售部分保健食品也提供了維生素、鈣質等營養素,但吳文田說,那對一般民眾來說屬正常補充,對於已有骨鬆者來說,治療上的幫助是不夠的,仍需要積極配合藥物治療。
-
2020-10-17 新聞.長期照護
高齡門診最愛問:為何老人容易一跌再跌?
老年人最怕跌倒,一旦跌過一次,不但可能再次跌倒,嚴重者可能因此臥床、失能,甚至致死。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鄭丁靚表示,一旦跌倒,千萬別掉以輕心,跌倒是警訊,背後代表有更深層的問題,必須評估內在和外在因素,加以改善。王奶奶(化名)某天鼻青臉腫來到北榮高齡醫學門診,家屬原以為因奶奶剛住進安養機構,機構為避免奶奶不適應環境而失眠,開立了助眠藥物,才導致奶奶半夜起床上廁所時跌倒。但經過詢問,奶奶其實住進機構前就已跌倒過好幾次,只是當時在家裡,熟悉環境,她適時扶住家具,跌得並不嚴重,她也因此沒有告訴任何人。更進一步發現,奶奶因為頻尿,趕著上廁所,加上對環境不熟悉,跌得比以往都嚴重。後來,醫師開立改善頻尿的藥物,加上教導奶奶從床上起身及下床的安全姿勢,奶奶就不再跌倒了。鄭丁靚表示,老人跌倒可分為內在和外在因素。內在因素包括骨關節退化、肌肉流失造成腿腳沒力,又或是感官功能退化、本體對地面凹凸感覺下降等。外在因素則包括家中堆積雜物電線、小孩或寵物貿然衝出,或為了方便鞋子只是套上,並未確實穿好,都可能增加跌倒風險。另外,許多長者因為腿腳不便或曾經跌倒,而害怕跌倒,不敢上廁所,進而不敢多喝水,反因水分不夠導致姿勢性低血壓,更容易頭暈跌倒,造成惡性循環;也因為害怕跌倒不敢出外走踏,使得人際疏遠,加重認知功能退化。衛福部國健署統計,65歲以上老人,每六人就有一人過去一年曾跌傷,15%至20%有中重度身體損傷、5%有一處骨折、1%甚至出現嚴重的髖關節骨折;在髖關節骨折的患者中,近一半再也無法行走、五分之一在六個月內死亡。鄭丁靚說,跌倒雖高居65歲以上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第二位,但僅兩成會認真找出跌倒的原因,六成長者跌傷後未採取任何防跌措施。北榮高齡醫學中心若發現長者因跌倒而就診,會先了解長者過去是否曾經的跌倒,進行問診和評估,了解是否常在同一個地方或同一個時間跌倒,試著分析危險因子;接著進行實驗室或影像學檢查,進一步釐清可能的原因。最後,根據長者跌倒的嚴重性,評估是否需要住院,並安排健康促進方法,調整營養攝取,並讓肌肉關節再次活化。鄭丁靚表示,長輩防跌最重要的三招,包括增加運動量,鼓勵長者多活動、按照醫囑服藥,適時整合多重藥物,以及環境改善;尤其防跌設施,「不是有安裝就好,而是要安裝好」,以減少長輩跌倒的機率。
-
2020-10-06 科別.骨科.復健
「肌」不可失! 高齡社會銀髮族隱性殺手肌少症
71歲周姓老婦人外商公司退休,與丈夫常出國旅遊、登山,但這3年2腳越來越不聽使喚,爬樓梯、從馬桶站起來,甚至擰毛巾、上市場提菜籃,越來越吃力,有天清晨浴室跌倒造成髖關節骨折,只能以輪椅代步,嘉義長庚醫院關節重建科主任黃贊文說,老人因「肌少症」造成的跌倒意外,不可輕忽。2018年台灣成為高齡社會,老化問題對健保及社會照護體系帶來巨大挑戰,嘉縣已面臨這樣衝擊,老化比例超過20%,高齡、退化和骨質疏鬆症是必然趨勢,還有容易被忽略疾病就是肌少症。國健署資料,65歲以上男性23.6%,女性18.6%患肌少症,隨著肌肉力量和肌肉質量減少,肌少症會造成活動力下降,增加跌倒風險,肌少症與高齡、脊椎及關節退化、骨質疏鬆症習習相關,降低老人生活品質,最後還會造成失能及生活依賴。像周老婦人病例不在少數,「跌倒」成為老人事故死亡原因第2名,年齡增加,肌肉力量和質量流失速度會加快,40歲後大腿肌肉力量每10年減少10-15%、肌肉質量每10年減少8%;到70 歲大腿肌肉力量每10年減少25-40%、肌肉質量每10年減少15%。民眾可量小腿圍自我篩檢,按2019年亞洲肌少症共識會 (AWGS)建議,若男性小腿最大圈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時須特別留意,建議至醫療院所進一步評估,當肌肉力量減退和肌肉質量減少就可以診斷為肌少症。肌少症目前沒有特殊藥物治療,主要著重於營養攝取和運動訓練。營養需要足夠蛋白質攝取(每天每公斤體重1.2-1.5克)、鈣質(每天1200毫克)及維生素D(每日8百IU)補充;肌耐力訓練最好每周至少3次以上阻力訓練。黃贊文表示,當民眾開始有爬樓梯困難、無法長時間走路、從椅子上或馬桶站起來無力、擰毛巾無法施力等,或量測小腿圍時發現有肌少症風險,建議到醫院接受肌肉力量評估及肌肉質量檢測。
-
2020-09-28 科別.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做護膝操 維護關節軟骨健康
年長者常面臨膝關節退化等問題,大林慈濟醫院國際膝關節健康促進中心主任呂紹睿說,預防勝於治療,要明白使用膝蓋3大原則,少彎曲、慢慢彎、勿彎太久,再搭配3個「護膝操」,多做抬腿、壓膝、抱膝運動,就可以維護膝關節軟骨的健康。呂紹睿獨創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有助軟骨再生,部分長年飽受關節退化的病人不必接受人工關節置換,仍可維持關節功能。他強調關節保護是「預防勝於治療」,並提倡「3支箭」:第1支箭「智慧護膝保健」,使用膝蓋記得少彎曲、慢慢彎、勿彎太久;若已受損,第2支箭是「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讓膝關節有機會重生;第3支箭「精準人工關節置換」,這是不得不的最後一步。他也提醒年長者多做「護膝操」,常常抬腿、壓膝、抱膝運動,維護膝關節軟骨的健康;如果已經錯過預防保健期,或已經出現疼痛且做護膝操未改善話,也不必過於擔心。「自己膝蓋自己救!」呂紹睿說,自己護膝好好保養,退化性關節炎也有可能好起來,進而擁有美好樂活人生。
-
2020-09-11 科別.骨科.復健
「偷懶肌」竟是關節痛的原因?物理治療師曝3種「走歪」方式是元兇
偷懶肌是關節疼痛的原因?在我們的身體中大約有五百個以上的肌肉,那些肌肉能讓我們的骨頭和內臟運作。如果你要問我這五百個肌肉是不是都有好好地在工作,答案是沒有的。就和人類一樣,有的人(肌肉)非常努力地工作;有的人(肌肉)則喜歡趁大家不注意的時候偷懶。如果勤勞的人被過度利用而疲憊不堪,最後就會變得無法工作。而那些偷懶的人則因為平常太過懶惰了,所以當勤勞的人不在時,也沒辦法代替他們工作。這樣的狀況如果是發生在公司,業績就會惡化;在人體發生的話就會引發不適感,其中一個便是關節疼痛。比如說,膝關節疼痛的人大多是因為患有「退化性關節炎」。這是一種因關節的軟骨失去彈力、造成磨損,而使關節變形的疾病。因此,人們常會認為「膝蓋的疼痛是來自於軟骨的磨損」,但事實上軟骨本身是不會感覺到疼痛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對關節施以極大的力量,而肌肉的功能便是阻擋那股力量對關節施壓。但是,當保護關節的肌肉力量開始變弱或偷懶不動作,就會給肌腱(肌肉前端,連接骨頭與肌肉的組織)或韌帶(將骨骼和骨骼相連的組織)帶來負擔。這樣的壓力會引起關節發炎,並產生疼痛。什麼是偷懶肌、勤勞肌?當關節產生疼痛時,人們總是認為「一定是肌力下降造成的」。但是,比起肌力下降,更大的問題是肌肉的不平衡。讓我舉膝蓋的關節為例來說明吧!膝蓋的關節原本是被內收肌和膕旁內肌所保護著,只要這兩個肌肉正常的運作,就不會給膝蓋帶來過多的負荷,所以也不會產生疼痛。但是,內收肌在日常生活中很難被使用到,並且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弱,變成偷懶不工作的肌肉。如此一來,膕旁內肌就得連內收肌的工作分量都一肩扛下,努力的工作。久而久之,膕旁內肌因為過度的負荷而感覺疲勞、變得僵硬,接著也開始偷懶。如果大腿內側的兩個主要肌肉都偷懶的話,接下來就會換大腿外側的肌肉過度勞動。其結果會造成大腿的肌肉被拉往外側,走路時產生奇怪的壞習慣。這一連串作用就是讓膝關節過度負擔、發炎與疼痛的原因。我將那些應該保護關節(可是卻沒有去做)的肌肉稱為「偷懶肌」;取代偷懶肌工作的其他肌肉則稱為「勤勞肌」。從壞習慣找出你的偷懶肌!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我才沒有什麼關節疼痛!」但根據我的觀察,大多數人都是關節疼痛的儲備軍。放任偷懶肌不管的行為,其實已表現在日常的動作中。我們常在不自覺中,選擇容易使用的肌肉來生活,也等同於捨棄了難用的肌肉。但一味地使用好用的肌肉,此部位就會出現痠痛、僵硬等反應,或造成血液循環不良。然後,形成不良的姿勢或動作習慣,並由身體自然表現出來,在專門用語上稱為「代償性動作」。透過圖例,我們能簡單地了解此原理。比較這三個例子後會發現,依據偷懶肌的不同,走路的方式就會產生差異。舉例來說,大腿內側的內收肌如果變弱,大腿外側的肌肉就會過度勞動,膝蓋變得無法伸展,走路時也就使不上力。要是僅止於此,也只是走路的姿勢變得不良而已。可是,這種壞習慣將逐漸為日常生活帶來各種限制,如:「走路速度變慢」、「無法跪坐」、「無法下樓梯」等等。如果是高齡者的話,更會演變成「運動障礙症候群」(因運動器官產生障礙而須由他人照護的高風險狀態)。而在年輕人或肌骨強健的人身上也有可能發生代償性動作,所以從日常開始多注意自己動作的壞習慣非常重要。偷懶肌=內收肌軟腳走路要是大腿內側的肌肉過弱,將使膝蓋無法伸直,走路時重心會偏向前方。偷懶肌=腹橫肌外八走路若是腹橫肌偷懶,腳就無法向後延伸,會變成膝蓋向外側彎曲的走路方式。偷懶肌=前鋸肌圓肩走路因為前鋸肌弱化,造成肩胛骨向外側展開、肩膀向前突出的狀況,稱作圓肩。背部無法伸展,所以腳的移動也會變慢。書籍介紹書名:關節修復自癒運動:10秒伸展,簡單有效!集中鍛鍊偷懶肌肉,解除膝、腰、肩、腳踝、手腕疼痛,延緩關節退化作者:笹川大瑛出版社:蘋果屋出版日期:2020/08/13作者簡介/笹川大瑛一般社團法人日本身體運動科學研究所代表理事,物理治療師,教育學碩士。日本大學文理學部體育學科畢業後,進入復健治療的專門學校學習,並考取國家證照。曾在大阪的骨科為許多高齡患者、腦血管疾病患者、慢性疼痛患者進行復健治療。除了在東京的要町醫院(呼吸器官與癌症的專門醫院)擔任廢用症候群或臥床患者們的復健治療,同時也協助高中排球隊和體操隊、日式踢拳和摔角的冠軍選手們的復健、調整、能力提升。有感於高齡者無法透過復健訓練改善狀況,因此日以繼夜的研究解剖學。直到有一天,發現支撐關節的兩個肌肉可以改善姿勢或動作,便開始構想鍛鍊這些肌肉的「關節修復運動」。於2018、2019年陸續出版了兩本書,介紹這項運動的理論與實際做法。在朝日文化中心舉辦的講座總是高朋滿座。現在一邊教導整復師、治療師、教練等相關人員治療技術,一邊擔任日本大學人文科學研究員。延伸閱讀: 精神科醫師:大家都搞錯了!就是因為抗壓性太好,才容易得憂鬱症
-
2020-09-09 養生.保健食品瘋
吃葡萄糖胺治關節退化、吃銀杏治記憶力差?藥師親揭:6大營養品盲點解析
針對保健食品的選購,微笑曾經與大家分享過許多相關的文章,本周微笑將族群鎖定在銀髮族,談談目前他們在購買營養品的盲點與問題。銀髮族購買營養品的盲點 面對身體代謝機能的轉換及社會結構因素,許多銀髮族會藉由保健食品補足日常營養不足或保健所需,但往往也面臨挑選時的困惑及盲點,微笑例舉以下常見幾點迷思,希望能協助大家釐清觀念。 1.成分含的愈多愈好?不少銀髮族挑選保健產品時,總希望成分種類愈多愈好。事實上,「如果一個產品的成分種類愈多,相對的,各種成分的含量就鐵定愈少!」為什麼呢?例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拿一般膠囊可以添填1,000毫克的物質(通常有特定比例必須添加賦型劑),如果該產品僅含3種成分,那扣除賦型劑,若成分均分,可能每種成分各300毫克。但倘若該配方共含10種成分,是不是一定有的成分多,有的少,甚至變成「樣樣通,樣樣鬆」的笑話。所以微笑建議民眾,不是成分種類愈多愈好,配方有符合自我需求即可,並仔細審視自己需要的保健成分含量是否足量。2.覺得記憶力下降了才吃銀杏根據2002年與2008年發表於國際的人體實驗研究指出,銀杏無法減緩老人認知功能的退化,甚至對加強記憶、語言、注意力及其它腦部功能都沒有任何效果。事實上銀杏的主要功效成分為Ginkgoflavon(類黃酮類物質)、Ginkgolide A、B、C、M(二萜類化合物)。黃酮類物質(Flavonoid)具有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的作用,進而保護腦神經細胞對抗氧化壓力以及降低神經細胞受損。Ginkgolide是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拮抗劑,有抑制血小板凝聚、防止血栓形成的功效。另外,類黃酮物質能抑制環氧化酶(cyclo-oxygenase)與脂氧化酶(lipoxygenase),而增加血液的流動性,達到改善末梢血行障礙(ex.間歇性跛行)及腦血管循環不良等問題。簡單來說,銀杏就是抗氧化與促進血液循環,但其對於常見「神經傳導物質」濃度的降低沒有幫助,所以才在國際研究上沒有改善的效果。或許應該這樣定位「銀杏對預防老人痴呆」有幫助,但吃了不一定有效,因為其對乙醯鹼膽濃度沒有提升的作用。而銀杏適合什麼人吃呢?事實上銀杏偏向預防的作用,要是覺得腦力已衰退再補充,通常效果不佳。但有一種族群效果不錯,就是年長者且記憶力尚未退化或血液循環差且時常覺得頭昏昏(但沒有貧血的狀況),抱怨最近開始記憶不佳者,就很有可能是因為腦部血液循環不佳者,研究顯示,補充銀杏確實可以增加腦部的血循。 3.膝關節酸痛,買葡萄糖胺來吃葡萄糖胺(Glucosamine)是人體可以自行合成的一種胺基醣類,是合成葡萄醣胺聚醣(Glycosaminoglycans,GAG)的前驅物,GAG是關節液的主成分,可以提供關節組織營養,修復受損的軟骨組織。但葡萄萄胺應用於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效力上,一直都有所爭議,尤其是在比較近期的研究,則紛紛顯示無效的結果,從2008到2013年相關的治療指引都不建議使用葡萄糖胺來做為骨關節炎的輔助治療。原因也有可能與人體老化過程中,身體利用葡萄胺糖製作關節內大分子玻尿酸的能力也逐漸下降有關,所以補充葡萄糖胺的效果,可能隨年齡增長而下降。如果等到年紀愈大了,察覺關節退化引起酸痛,才服用葡萄糖胺,通常效果不佳。4.以為糖尿病專用營養品能降血糖市售標榜糖尿病適用的營養補品,都是強調低GI(服用後,造成血糖起伏較小),但不是幫助降低血糖值,正確的使用方法為取代正餐或當點心使用,切忌服用正餐後,再服用一份成人糖尿病奶水,如此血糖一定爆高,控制不佳。 5.預防骨鬆,鈣片就是要選吸收度高的目前標榜吸收度較高的鈣片,其鈣離子含量通常較低(例如檸檬酸鈣、胺基酸螫合鈣,因為分子量較大的關係,所以製成鈣錠時,實際鈣含量會偏低),如果要製成一粒鈣含量300毫克以上的鈣錠,則其體積勢必不易吞服,尤其對於銀髮族群來說,更是難上加難。選購鈣補充品,有的標榜溶解度高、有的標榜快速崩散、有的標榜吸收快,事實上只要胃酸分泌功能正常,沒有長服服用抑酸劑者,吃哪種鈣,都差不多,因為綜合加入「鈣離子含量百分比%」與「吸收率%」,以長時間來說,這些不同鹽基的鈣製劑,實際吸收進入人體的鈣離子量是差不多的。挑選鈣片時,首先要看清楚產品「鈣含量」,同樣標示500毫克的鈣補充品其鈣離子的含量,很多鈣補充品所標示的是「鈣化合物」而非「鈣離子」的劑量,鈣化合物會隨著分子量大小而含有不同比例的鈣離子。再者,碳酸鈣需要胃酸的作用,才能分解出離子鈣。所以針對胃酸分泌不足或常期使用胃酸抑制劑或胃藥者,建議選用非碳酸根的鈣製劑。最後記得,不要一次吃大於500毫克劑量的鈣片,因為人體對鈣質的單次吸收高峰約在500毫克,超過500毫克以上,腸道對於鈣質的吸收力會下降。6.別人吃的好,就買來吃吃看不少銀髮族服用特定保健食品,是聽朋友介紹或廣告宣傳而抱著嘗試的態度去服用。事實上未經過專業人員判斷而自行購買保健食品服用,猶如拿自己的身體當白老鼠來實驗,若瞎矇猜中微笑真的誠心為你高興,若非...。大家都知道魚油對心血管疾病的好處,尤其對於血脂偏高的民眾,但許多人不知魚油能幫助降低三酸甘油脂(TG),但卻有可能造成低密度膽固醇(LDL)上升,消費者往往衝著「魚油可以幫助調整血脂肪…」就囫圇吞下肚。再舉個事件,素食主義者常因飲食中缺乏維生素B12而產生貧血的現象,看到廣告補充鐵質能「補血」於是不斷購買含鐵質量高的產品來服用,而造成便祕及腸胃的副作用。所以微笑藥師建議,購買保健食品前,一定要先諮詢專業人員的建議。本文獲廖偉呈醫師授權轉載,原文:常見銀髮族購買營養品的盲點作者簡介_廖偉呈台北醫學院藥學系畢,中華民國註冊藥師,糖尿病衛教師,居家藥師照護合格藥師。部落格:微笑藥師網粉絲專頁:微笑藥師藥局微笑藥師藥局電話:02-27009655諮詢Line ID:@smilerx地址:臺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一段149-10號延伸閱讀: 摸摸你的脖子,你也有「富貴包」嗎?小心胸悶、心悸、自律神經失調....美國脊醫博士:改善靠這三招
-
2020-08-16 科別.骨科.復健
健保大數據/108年頸椎椎間盤病變手術10大醫院
資料來源:健保署三代倉儲系統門診、住診明細檔(資料擷取時間109.7.16)。資料範圍:本項統計採主診斷為頸椎椎間盤病變:ICD-10-CM_CODE前三碼為 (M50)之案件,並排除代辦案件。人數以身分證號及生日歸戶。手術醫令代碼:脊椎融合術:64280B、83043B、83044B、83045B、83046B、83095B、83096B、83097B椎間盤切除術:64279B、83022C特材代碼:FBZ026323001、FBZ023026001、FBZ021437001、FBZ025419001、FBZ021608001、FBZ020327001、FBZ027419001、FBZ019810001、FBZ021788001、FBZ030941001
-
2020-08-16 科別.骨科.復健
健保大數據/頸椎椎間盤病變 4大醫療院所
三軍總醫院頸椎手術選擇多 內視鏡全台少有全國「頸椎椎間盤病變」門診就診人數,由骨科聞名的三軍總醫院奪冠,成為排行榜前三名中唯一的醫學中心。三軍總醫院脊椎骨科主治醫師陳秋銘分析,可能與三總在頸椎手術治療方面,相較於其他醫院有更多元手術選擇有關,甚至連目前台灣少有人在做的頸椎內視鏡都可提供服務。陳秋銘解釋,三總頸椎手術方式選擇多,可以為患者提供最適合的手術,治療滿意度高,做出口碑。再加上三總本身就以骨科聞名,自然吸引不少頸椎、肩膀、後背疼痛的患者就醫。另外,國軍弟兄負重容易出現腰椎椎間盤突出問題,到三總就診,可能也會連帶發現頸椎問題。一般醫療院所執行人工頸椎手術多為脊椎融合術、頸椎椎間盤切除術或微創手術。陳秋銘說,頸椎內視鏡手術相對上述傳統手術是較新穎的方式,國內很少有醫院有在做,但三總有培訓相關專業醫師及設備。頸椎內視鏡手術雖無健保給付,但術後傷口僅1公分,是現有頸椎手術中最微創。但頸椎內視鏡手術並非每位患者都適用,陳秋銘表示,內視鏡手術專門治療頸椎椎間盤突出,且可否使用全視病灶位置而定,椎間盤突出位置在後外側才適合。若是椎間盤突出在前位或有頸椎狹窄問題,陳秋銘建議選擇傳統手術,如脊椎融合術、頸椎椎間盤切除術等較為合適。患者在選擇手術方法前,務必與骨科醫師討論。 林口長庚避免頸椎疾病 不要墊高枕頭治療頸椎椎間盤病變手術以脊椎融合術、椎間盤切除術為主要手術方式,而這兩種手術執行數都由林口長庚奪下冠軍。林口長庚骨科部脊椎科主任賴伯亮表示,頸椎椎間盤病變隨著人口老化加上「低頭」的不良習慣,加速疾病的發生,其餘的原因多為外傷所致。頸椎椎間盤病變最常使用的兩種手術為脊椎融合術、椎間盤切除術,兩種皆是從脖子前側的頸椎周邊肌肉畫開傷口,脊椎融合術則是利用顯微鏡放置人工墊片或是患者自身骨頭,以放鬆肌肉,改善神經狹窄導致的四肢麻痛感。椎間盤切除術則是磨掉椎間盤突出處,再視需求植入人工椎間盤。賴伯亮表示,林口長庚對於這兩種手術都有專門團隊,包含腦神經外科、脊椎科醫師等,主要的顯微鏡設備足夠,且複雜的頸椎椎間盤病變,也都能搭配不同的團隊處理。賴伯亮表示,頸椎椎間盤病變常被誤為五十肩,常有診斷錯誤,導致開錯位置送來林口長庚協助的案例。他呼籲,民眾盡可能預防頸椎椎間盤病變,降低低頭看手機、電腦的時間,特別是不要墊高枕頭,頭部跟身體呈現「L型」,此舉是頸椎椎間盤病變患者最常做的動作。當手部、肩頸麻痛感超過兩個月,透過復健等方式都沒辦法改善,就得懷疑是其他疾病引起。高雄七賢脊椎外科全程顯微手術 確保病患安全高雄七賢脊椎外科醫院是全台第一家獲衛福部核准創設的脊椎外科醫院,醫療設備比照醫學中心等級,吸引不少患者求治。院長黃旭霖表示,醫院除以高頻熱凝療法治療頸椎問題,更採用顯微手術置換人工頸椎,安全性更高。3C產品盛行,低頭族增多,不只年輕人滑手機滑到頸椎出毛病,銀髮個案也愈來愈多。有人因頸椎退化或壓迫神經,痛到手臂乏力,最終接受人工頸椎置換,七賢脊椎外科一個月就開幾十台刀。副院長蔡東翰表示,頸椎有七節,統管的神經系統僅次於大腦。一般頸椎造成的病變約可分為神經根型、脊髓型、自主神經型多種,輕則手麻、畏光、頭痛、胸悶,嚴重的會下肢癱瘓,多數醫院只注意到神經根型、脊髓型症狀,七賢脊椎外科則注意到較少被關照的交感神經型,解決許多病患困擾。院長黃旭霖表示,醫院除器械設備及「護病比」比照醫學中心等級,更網羅神經外科專業團隊。脊椎治療部分發展無鋼釘手術,開頸椎也採用顯微鏡手術,全程在顯微鏡底下操作,病人安全更有保障。黃旭霖說,過去置換人工頸椎,是將椎間盤切除再融進骨塊,骨塊分為自費及健保給付;另種選擇是換上陶瓷等材質的「活動關節」,不過費用偏高。不管哪種,手術時間及安全性都差不多,患者可視經濟能力決定。新北市佑達骨外科診所找到問題根源 才能對症解痛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位在新北市永和區的佑達骨外科診所,是基層診所頸椎椎間盤病變門診人數第一名。院長蔡宗穎表示,診治上會先了解病患不舒服的臨床徵狀,再從病痛的源頭治療,如果單純治療疼痛部位,並沒有解決病患的問題。「許多病患照了X光片無異狀,但身體還是不舒服。」蔡宗穎指出,一般民眾就診都會照X光,若無大礙醫師就會開藥、叮囑多休息。但很多問題並不是靠吃藥就能解決,身體的軟組織或韌帶受傷,無法靠X光找出來。蔡宗穎說,除了X光,還會配合超音波檢查,例如,病患腳踝扭傷,還會有撕裂傷,就可透過超音波定位出受傷確切位置,增加治療效果。他舉例,上班族因長時間久坐,覺得膝蓋不舒服,但其實根本問題是在臀部,因骨盆不穩造成臀部的薦髂韌帶受傷,因為不舒服進而改用大腿外側筋膜活動,才導致膝蓋磨損疼痛。他說,如果是扁平足治療,會看足弓是否對稱,但問題在於小腿肚筋太緊、有沾黏,或足弓不正內翻導致腳背延長,筋膜才會被拉扯。病患感覺到「疼痛」是結果,醫師要像偵探一樣找病痛源頭。蔡宗穎表示,只有10%的病患需要手術治療。一般診所會建議病患多休息,但他認為,要找到病患的「弱連結」,加強比較弱的部位,讓筋膜放鬆,搭配物理治療等一條龍治療,讓關節活動穩定度更好,進而得到改善,這也是診所的治療特色。
-
2020-08-16 科別.骨科.復健
健保大數據/脊椎融合術CP值高 使用者最多
各式3C產品問世,好不容易站直身軀的人類,又讓頂天立地的脊椎再次彎曲,頸椎椎間盤病變找上門。症狀輕微者可保守治療,如透過藥物及復健改善;但治療半年未改善或症狀加劇,就需考慮手術。人工頸椎手術多是透過椎間盤切除術,除去壓迫處,再透過脊椎融合術或人工椎間盤置換術,維持活動。保守療法改善 須手術者不到一成椎間盤由類似軟骨構成,中央有一髓核,周邊具強韌纖維環。每一節脊椎骨間都有一椎間盤相連接,椎間盤具有緩衝壓力功用,倘若長期受力,就會使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壓迫脊神經,產生疼痛。一般而言,九成頸椎椎間盤病變患者適度休息三個月後,不適感就會改善。其餘未如期緩解症狀的患者,醫師多以保守療法,如限制活動、消炎止痛藥物治療及物理治療輔助,僅不到一成患者需手術治療。秀傳醫院骨科部脊椎科主任胡名賢說,椎間盤切除術切開頸部肌肉,就可以進到椎體正上方,切除椎間盤、剝離組織,放鬆神經。避免突出復發 建議椎間盤全切除他進一步解釋,若遇病情輕微者,椎間盤切除術並不會完全將椎間盤切掉,只會切去壓迫處。但目前臨床上更傾向完全切除椎間盤,避免頸椎椎間盤突出復發,「因為頸椎已經開始退化,剩餘的椎間盤隨時可能又會跑出來,再次壓迫神經。」切除椎間盤後,原椎體間就變得空空如也。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蔣永孝說,早期尚未研發植入物,醫界都是直接讓椎體自我融合,卻容易發生脊椎狹窄,進而造成骨塌陷。直至八○至九○年代起,臨床使用脊椎融合術,以脊椎支架撐開脊椎孔,避免再次擠壓神經。脊椎融合術 增鄰近節退化風險胡名賢表示,目前臨床上人工頸椎手術多是脊椎融合術跟椎間盤切除術同時進行。這樣的習慣也在健保資料得到印證,頸椎椎間盤病變患者使用脊椎融合術為6419件、椎間盤切除術共6584件,手術件數幾乎一致。但胡名賢及蔣永孝都提及,脊椎融合術有一缺點,融合節活動度受限,增加鄰近節早期退化風險。蔣永孝近一步解釋,人體的頸椎由七節脊椎骨所構成,一節不能靈活轉動,就會對其他節產生更大負擔,融合節數越多,鄰近節退化越快。為維持脊椎活動度,人工椎間盤問世。人工椎間盤 活動度佳 但自費高額蔣永孝說,人工椎間盤置換術可維持患部以往活動度,鄰近節退化慢,人工椎間盤與人工關節一樣有使用年限,全視患者脊椎退化程度,脊椎保養愈好就可使用愈久。只要術後三個月避免負重,後續生活都不受影響,也可像正常人一樣搬重物、重訓鍛鍊身體。胡名賢認為,不論脊椎融合術或人工椎間盤置換術,兩者術後效果都很好,有助患者恢復生活品質,擺脫疼痛。由於前者脊椎支架有健保給付,僅需花費8萬元;後者人工椎間盤需全自費約26萬元,價差超過三倍。他坦言,目前國內仍以脊椎融合術使用者為多,「因為CP值較高。」醫師分析60歲以上 脊椎融合術夠用60歲以下 考慮人工椎間盤胡名賢強調,雖脊椎融合術具鄰近節早期退化風險,但文獻指出,使用過脊椎融合術的患者僅5%需再手術,其餘九成五患者都可藉由復健等保守治療,維持生活品質。60歲以上患者,若脊椎關節已嚴重退化,本身活動度不佳,選擇脊椎融合術就已經可以應付生活大小事。「60歲以下、關節不太差的患者,可考慮人工椎間盤置換術。」但胡名賢提醒,人工椎間盤不是萬靈丹,不運動、長時間當低頭族等生活壞習慣不改,即便使用人工椎間盤置換術,頸椎、脊椎等其他關節依然會退化,椎間盤突出所帶來的疼痛將再次找上門。
-
2020-08-16 科別.骨科.復健
健保大數據解析/頸疾就醫前十大 診所囊括四名
頸椎常出現問題的部位為第五至第六節,北醫附醫骨科部脊椎骨科主治醫師吳孟晃表示,引起頸椎椎間盤病變因素包含退化性疾病、外傷、骨折腫大等都有可能,最常見的仍是因年長所引起的退化性疾病為主,臨床上約占九成。台大骨科主治醫師楊榮森則說,台大骨科的頸椎患者多為退化性關節炎。吳孟晃說,若頸椎病變的症狀尚屬輕微,治療上可透過復健、補充營養補充劑、施打類固醇等來改善,若已影響到生活、睡眠、工作,甚至造成手掌、手部肌肉的顫抖或萎縮等,則建議手術治療。從健保大數據分析發現,頸椎椎間盤病變治療多採取物理治療及手術治療,接受口服及注射藥物治療比率相對較低;民眾選擇就醫院所,大部分在門診就醫,又以基層診所就醫人數最多,但若需要手術,則以醫學中心為主。三大類復健治療 簡單到複雜非手術的復健治療如肌筋膜放鬆、脊椎姿勢矯正、頸椎牽引等,即透過物理治療達到不讓椎間盤壓迫神經、讓脊椎減壓而改善症狀。健保署醫務管理組視察陳依婕表示,頸椎椎間盤病變的物理治療,分為簡單、中度、複雜治療三大類,主要看項目跟時間長短來做區分。她說明,簡單與中度治療包括牽引、紅外線、冷熱敷、超音波、水療、牽拉、運動、肌力訓練等,複雜治療限復健專科醫師開具處方後,交由相關治療人員實施,包含平衡、等速肌力、心肺功能訓練等。診所提供復健多以簡單、中度為主,複雜治療在醫院較為常見。因頸椎椎間盤病變接受治療的人數和費用也逐年增加,從民國106年的11萬3千多人到108年的12萬2千多人,費用從3.8億成長為4.4億元。 肩頸疼痛時 民眾多往診所就醫而在門診就醫人數上,依各層級醫療院所分析,大部分民眾都在門診就醫。以綜合排序來看,以三軍總醫院排名第一,108年有3257人看診,但前十名中,基層診所就囊括了四個,其中佑達、佳德診所攻占第二、三名,第四名為中國附醫,第五名為蔡嘉哲骨科,同樣也是基層診所。健保署長李伯璋認為,從上述數據可知,患者就醫時就近選擇本地知名的地區醫院或基層診所;或是覺得當下症狀比較輕微,先去診所檢視狀況,或透過復健治療方式處理,所以診所在頸部椎間盤病變的治療能量相當大。手術選醫院 以醫學中心為主不過,如果需要手術,頸部椎間盤病變手術分為脊椎融合術與椎間盤切除術,近三年都在1萬3000件左右,2019年共1萬3554件,脊椎融合術有6419件、椎間盤切除術為6584件,兩者比例相當,手術費用點值約4.12億,都在醫院執行。在治療選擇上,以醫學中心為主,林口長庚、中國附醫、台北榮總為前三名,第四名則是區域醫院的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第五名為台北馬偕醫院,七賢脊椎外科醫院排名第九,是唯一上榜的地區醫院,但本身也是骨科專科醫院。非治本之道 藥物治療者不多從健保大數據分析來看,頸椎椎間盤病變患者接受口服及注射藥物治療人數並不多,申報健保費用每年分別是兩千多萬與廿多萬元。李伯璋認為,可能與醫師治療習慣有關,加上服藥及針劑治療雖然可緩解神經受到壓迫的症狀,讓中樞神經系統感覺沒那麼強烈,仍非治本,長久而言還是得透過開刀治療。
-
2020-08-16 科別.骨科.復健
健保大數據/患者破20萬!低頭催人老 頸椎病變年輕化
放眼望去,「低頭」是人類的日常風景,原本應該往前凸出的頸椎,硬是被反向硬凹,經年累月造成椎間盤病變。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近三年的頸椎椎間盤病變人數逐年上升,且有年輕化趨勢。本期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系列20,分析全台頸椎病變患者狀況,作為民眾就醫參考。患者逐年上升 中壯族群最多健保署統計,頸椎椎間盤病變患者逐年上升,106至108年就醫人數分別為19萬1965人、20萬1447人、20萬3512人,男女比率相當。就醫年齡以50到59歲的中壯年族群人數最多,連續三年超過五萬人,占所有就醫人數二成五,40到49歲、30到39歲族群緊追在後,分別占兩成及一成五,可見頸椎椎間盤病變有年輕化的趨勢。不過,60至69歲族群也值得關注,平均每年就診人數3萬7千多人。物理治療、復健費用 年年增長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滑手機、看平板電腦,現在的人長時間「低頭」,造成頸椎椎間盤壓力過大,頸椎椎間盤病變可說是現代社會的文明病,常見導致劇烈疼痛或影響活動,症狀輕微者需復健、避免椎間盤壓迫神經;嚴重者若壓迫到頸椎神經,造成麻木感或影響生活,甚至須經醫師評估後開刀治療。除了就醫人數增加,統計也發現,106至108年頸椎椎間盤病變患者使用物理治療的人數、件數及費用,年年都有增長。李伯璋表示,不只頸椎、椎間盤病變疾病患者接受物理治療的人數及件數增加 ,健保在整體復健費用上,近年都呈現成長。骨裂不自知 舊傷不能輕忽除了低頭族容易發生頸椎等病變,李伯璋也認為不能忽視「舊傷」,也就是過去外傷造成的影響。他舉例,他的兒子日前半夜起床上廁所,未留意階梯而滑倒,整個人倒在地上。第一時間想說是否會到導致腰椎受傷,但當下還好能起身,感覺沒什麼問題。但仍不放心,他兒子隔了幾天又去醫院照X光,竟發現腰椎有裂痕。但進一步了解,發現那是舊傷,原來是小學時受傷留下的傷口。舊傷已不再疼痛,但因滑倒照X光被發現。李伯璋說,兒子近期運動、跑步時格外小心,後來疼痛感漸漸緩解。人工椎間盤 年輕族群接受度高值得一提的是,若頸椎椎間盤病變嚴重,必須接受手術治療,傳統使用頸椎融合術,但術後頸部活動度受限,近年臨床上多採頸椎人工椎間盤置換術,雖為自費且金額較高,但可保有原本頸椎活動能力,也較能避免後續關節病變,較受年輕族群歡迎。李伯璋說,因脊椎手術跟神經有關係,民眾會比較慎重,透過多比較、打聽甚至口耳相傳,從中挑選出適合自己、可信任的醫師。但有些骨科名醫自行開業,專業度與知名度獲民眾信賴,當然也成為民眾選擇因素之一。醫材價差大 先上網比價由於健保並未給付頸椎人工椎間盤,有民眾反應,同樣是椎間盤置換,有些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的價格落差很大,甚至可差到十幾萬元之譜。健保署曾經統計,治療退化性椎間盤等疾病的人工頸椎椎間盤,目前多數院所收費約25.5萬元,最高可達30萬元。透過健保署「醫材比價網」查詢,各醫療院所頸椎人工椎間盤價格不同,同一品牌在A醫院為24萬元,B醫院卻要近30萬元,價差高達6萬元。李伯璋建議,民眾在手術治療前,可先至健保署「醫材比價網」,透過醫材類別、品項代碼、縣市等欄目,先查詢醫材價格。
-
2020-08-16 科別.骨科.復健
同時用到上下半身和核心肌群 骨科醫:最好的運動是它
捷運、公車、火車上坐滿一排「低頭族」乘客,成為通勤族風景。談到現代人姿勢不良,林口長庚醫院骨科部脊椎科主治醫師邱炳燁擔憂地說,長時間低頭看手機,會改變頸椎前凸角度,甚至可能從前凸變成後凹陷,當頸椎角度改變,肌肉就會被拉扯,造成過度緊張、發炎。頸椎疾病 成因有三類從側面看,人體脊椎走向就像兩個S型,是頸椎往前凸出,一路連接到向後凹陷的胸椎,再連貫到往前凸的腰椎,最後連著微微向後凹的薦椎及尾椎。物理治療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黃劭瑋說,研究發現,脖子每往前彎一吋,支撐頭部的重量就會增加3至5倍,增加頸椎負擔。邱炳燁說,頸椎疾病成因分為三種:1.創傷或外力的頸椎骨折、急性頸椎扭傷。2.椎間盤突出造成的頸椎神經根病變,好發於中年族群。3.年紀大、退化也會產生頸椎關節病變。患者多會出現脖子及肩膀痠痛、肩胛骨周圍痛,疼痛感甚至可能蔓延至上臂或手部。電腦螢幕位置 決定姿勢優劣健保大數據顯示,106年至108年頸椎疾病新確診病例從19萬人攀升至20萬人。邱炳燁認為,頸椎疾病患者增加,應與3C盛行,低頭族、沙發馬鈴薯越來越多有一定關係,民眾把過去戶外活動的時間,都花在使用3C產品,缺乏運動,長期姿勢不良,頸椎受力不均勻,造成關節退化。長時間維持一個姿勢不動,頸椎肌肉、關節逐漸僵硬,甚至退化到頸椎無力。要避免頸椎傷害,黃劭瑋提醒,辦公室一族應學習正確工作姿勢,「主要是電腦螢幕位置對不對」,電腦螢幕正確位置需保持目光平視或視線往下15至20度,若螢幕過低,可試著以書本墊高,避免駝背。頸椎疼痛發作 影響睡眠品質電腦擺放高度正確,坐姿也正確,才算維持好姿勢。黃劭瑋說,可在辦公椅上放腰靠墊,輔助腰部支撐,也要留意雙腳的腳底板是否可以踩地,若腳懸空,建議加墊東西,膝蓋維持直角是標準姿勢,再加上雙手平放桌面,讓軀幹更有支撐力。「維持正確姿勢,也要適時活動。」邱炳燁的門診中,多達二至三成患者都是因頸椎問題求醫,邱炳燁提醒,千萬別小看頸椎疼痛,「發作起來可是連晚上睡覺都睡不好」,因為人體在夜間分泌部分激素,容易產生發炎反應,常聽門診患者抱怨晚上用什麼睡姿都不舒服,進而影響睡眠品質及健康。抬頭挺胸 保持頸椎前凸、胸椎後凹不想頸椎疾病纏身,邱炳燁說,坐姿、站姿、走路時都應抬頭挺胸,注意姿勢,保持頸椎前凸、胸椎後凹及腰椎前凸角度。上半身負擔也不能都交由脊椎負責,需由強而有力的胸肌、腹肌、背肌輔助,因此,維持規律運動很重要。「我常說最好的運動就是游泳。」邱炳燁解釋,因為游泳會同時用到上半身、下半身和核心肌群,獲得更全面的鍛鍊,再加上在水中移動會產生額外阻力,就會使用到更多的肌肉,游泳的另一個好處是,對膝關節的影響很小。也可嘗試棒式運動或拉單槓,強化核心肌群。水中走路伸展 也能強化肌力頸椎疾病患者的肌肉訓練更重要。邱炳燁建議,不會游泳的民眾也可以選擇在水中走路,得以緩解症狀、同時強化肌力訓練,成人每周運動需達150分鐘,每天運動30分鐘。邱炳燁提醒,運動也不可過量,若肌肉痠痛超過三天,就須降低運動強度。黃劭瑋也強調,頸椎疾病患者最重要的是就醫,評估受影響部位,在專業復健科醫師及物理治療師指導下運動,或接受水療,全身在水中伸展,減少頸椎負擔。長輩也可在醫療院所或社區長照機構,由專人指導下做伸展,避免造成運動傷害。
-
2020-08-04 名人.毛琪瑛
治痠痛用電療 只是跑到一壘
許多復健科診所裡總是擠滿痠痛患者,對他們來說,電療熱敷已是他們治療疼痛的一部分,復健醫學會理事毛琪瑛指出,這些被動治療可緩解疼痛,但絕非唯一治療,應在醫師評估及建議下,持續適合的運動治療,保持正確的姿勢,才能逐漸遠離痠痛人生。毛琪瑛說,電療、熱敷、徒手治療、運動治療、衛教,以及藥物、針劑或手術,都是治療痠痛病人的選項,武器眾多,對所有病人都絕不會是單一選項,更不能說「不是熱敷電療,就是徒手治療」,這種「二分法」是不對的。所有物理治療用的電療、牽引治療等,是物理治療師學程中的重要課程。這些「物理治療因子」來做病人疼痛的處理,不管是臨床或是學理都有所依據,但不會是單一處理方式,而是整合上述眾多治療項目之一。也因為復健醫療機構在台灣的可親性,有機會讓病人得到更好的療效。治痠痛 一壘一壘跑毛琪瑛以打棒球來比喻治療痠痛的療程,必須一壘一壘地跑,才能衝回本壘板得分。熱敷、電療、徒手、藥物、針劑等項目均是一壘治療,用於緩解疼痛,醫師會依病患的情況給出適當的處方。有些相當急性發炎疼痛的患者甚至稍微一動就痛到不行,這時休息、藥物、冰敷、電療在第一時間都比徒手來得重要。治療之前,醫師的診斷是最重要的,包括病史、評估、理學檢查、影像檢查。即使處方是「熱敷、電療、拉腰」,在這個處方走出診間之前,是需要醫師的專業評估與診斷;甚至有些病人根本不適合做復健,就必須立即轉介處理。復健治療是一個動態處置,健保署規定6次治療之後必須要再回診。依據病人的情況,醫師給予新的指引、目標的設定,甚至影像評估與治療方式的調整。二壘:治療性運動站穩一壘後,接下來是二壘的治療性運動,在醫師、治療師的指導下,針對運動傷害、脊椎退化、膝關節退化等個別問題,授與適合的運動,患者透過主動性的運動治療,利用按摩球處理組織沾黏配合拉筋延展運動、彈力帶強化肌力,再加上核心訓練…,就有不錯的療效,可減輕疼痛感。長期更可以融入生活成為健身保健運動。三壘:日常保健三壘則是日常保健,包括維持姿勢正確,避免傷害,例如膝蓋退化,蹲跪動作要避免;腰痛患者不適合長時間坐姿或彎腰受力。醫師和治療師在治療過程中,需不斷給予衛教、運動處方。毛琪瑛強調,「可以帶回家的復健能力」,唯有正確的復健運動,養成對的姿勢,才能預防復發,回到本壘板。復健治療若都只跑到一壘,只能算殘壘,是不會得分的。毛琪瑛說,單純的熱敷電療、徒手治療都屬於「被動」治療,很難出現長期持續性的療效,也不可能預防復發。不過,在舒緩疼痛上都有一定的療效。好的物理治療師甚至做單純電療跟牽引治療,也能透過專業的適當擺位,配合姿勢指導,就讓病人得到好的療效。持之以恆回本壘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專任主治醫師劉燦宏指出,接受熱敷、電療等復健治療,短期確實難以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如能持之以恆復健科醫師和治療師協助下,必能深入瞭解致病原因、矯正錯誤姿勢,提供正確運動的方式,減少疼痛,降低日後復發的機率。對於這次復健治療的爭議,劉燦宏直言,提供醫療處置的人員也應該反躬自省,想一想與痠痛病患互動時,是否應該更主動積極,提供正確衛教訊息,矯正錯誤觀念,以及運動建議,不要僅僅只是依賴機器,才能讓復健治療的效果事半功倍。毛琪瑛也有同感,強調醫師、治療師,以及病人、家屬都可視為復健治療團隊的一分子,均為重要的「夥伴關係」,彼此之間信任與溝通,絕對是復健成功的第一步。
-
2020-08-01 新聞.科普好健康
五十肩、膝關節炎、足底筋膜炎...如何緩解慢性骨關節疼痛
五十肩、網球肘、膝關節炎、足底筋膜炎等患者常見四肢慢性骨關節疼痛,大部分透過口服或局部藥物注射、復健,症狀可緩解,但少數患者一直為疼痛所擾。45歲的王小姐即是一例,她因車禍受傷導致肩關節疼痛症候群,做了復健,也接受注射藥物治療,但依然疼痛,睡不好也無法工作。血管增生造成頑固性疼痛像王小姐這樣的患者,若使用上述方法仍無法緩解疼痛,超過三個月即成為頑固性疼痛患者。過去認為,這樣的疼痛多因肌肉不足、韌帶受損、軟骨磨損等原因引起,但日本研究發現,慢性發炎組織會有異常新生血管增生,這些血管叢提供細小裸露神經養分,可能是造成慢性疼痛的原因。由於這些慢性發炎處因細小血管過度增生,在醫學影像上呈現像煙霧,如毛玻璃狀的現象,也稱為霧樣血管。傳統微創血管栓塞手術用來治療腦部缺血性中風、血管大出血,類似技術也用在心導管輔助治療。現在有了新用途,可用來處理發炎處血管增生,進而緩解頑固型骨關節疼痛。治療可採霧樣血管栓塞術若患者經過其他治療但未緩解,在選擇開刀之前,可考慮霧樣血管栓塞術。王小姐與疼痛科醫師討論後,檢查發現,肩部發炎組織有異常新生的霧樣血管,經霧樣血管栓塞術治療後,疼痛及症狀已緩解。霧樣血管栓塞術,手術方法如同心導管手術,在高解析X光透視導引下,局部麻醉後,將微細導管從鼠蹊部或手部的動脈置入,尋找疼痛部位的異常新生血管(圖1,箭頭處為異常血管),再注射栓塞藥物,阻斷異常新生血管生長(圖2),進而減少發炎,使疼痛物質減少。患者經評估健保可能給付患者需住院1至2天,術前檢查與手術時間約2至4小時,傷口只有針孔大小,部分患者經評估後,健保可能給付。目前根據三總為患者進行治療的經驗,約80%的患者可在一個月內緩解疼痛及症狀,可用於五十肩、膝關節炎、網球肘、足底筋膜炎及其他種類的慢性運動傷害等軟組織及關節疼痛。•霧樣血管造成的頑固性疼痛1. 超過三個月以上的治療中的疼痛2. 剛開始活動時疼痛特別明顯,活動後疼痛會緩和3. 痛的部位曾經發紅、變腫,晚上就寢或早上起床時特別明顯4. 飲酒、泡澡、激烈運動後血管充血,疼痛會增加•2症狀不建議霧樣血管栓塞治療1. 嚴重關節退化、破壞,合併中樞性疼痛症候群2. 除疼痛外,合併其他神經壓迫症狀、例如麻痺無力、大小便失禁等
-
2020-08-01 名人.毛琪瑛
治療痠痛像打棒球 電療徒手為一壘 少了其他只能殘壘
許多復健科診所裡總是擠滿痠痛患者,對他們來說,電療熱敷已是他們治療疼痛的一部分,復健醫學會理事毛琪瑛指出,這些被動治療可緩解疼痛,但絕非唯一治療,應在醫師評估及建議下,持續適合的運動治療,保持正確的姿勢,才能逐漸遠離痠痛人生。毛琪瑛說,電療、熱敷、徒手治療、運動治療、衛教,以及藥物、針劑或手術,都是治療痠痛病人的選項,武器眾多,對所有病人都絕不會是單一選項,更不能說「不是熱敷電療,就是徒手治療」,這種「二分法」是不對的。所有物理治療用的電療、牽引治療等… 是物理治療師學程中的重要課程。這些「物理治療因子」來做病人疼痛的處理,不管是臨床或是學理都有所依據,但都不會是單一處理方式,而是整合上述眾多治療項目之一。也因為復健醫療機構在台灣的可親性,有機會讓病人得到更好的療效。毛琪瑛以打棒球來比喻治療痠痛的療程,必須一壘一壘地跑,才能衝回本壘板得分。而熱敷、電療、徒手、 藥物、針劑等項目均是一壘治療,目的是用於緩解疼痛,醫師會依病患的情況給出適當的處方。 有些相當急性發炎疼痛的患者甚至稍微一動就痛到不行,這時休息、藥物、冰敷、電療在第一時間甚至都比徒手來得重要。治療之前,醫師的診斷是最重要的。 包括病史、評估 、理學檢查、影像檢查…。 即使看到的處方是「熱敷、電療、拉腰」,在這個處方走出診間之前,是需要醫師的專業評估與診斷。甚至有些病人根本不適合做復健, 而必須立即轉介處理,這就需要醫師的專業訓練與敏感度。同時,復健治療是一個動態處置,這也是為什麼健保署規定6次治療之後必須要再回診。依據病人的情況 , 醫師給予新的指引、 目標的設定, 甚至影像評估與治療方式的調整。站穩一壘後,接著就是二壘的治療性的運動,在醫師、治療師的指導下,針對運動傷害、脊椎退化、膝關節退化等個別問題,授與適合的運動,許多患者甚至透過主動性的運動治療,利用按摩球處理組織沾黏配合拉筋延展運動、彈力帶強化肌力,再加上核心訓練…, 就可以有相當不錯的療效,來減輕疼痛感 。長期更可以融入生活成為健身保健運動。至於三壘,則是日常保健,包括,必須維持姿勢正確,避免傷害,例如,膝蓋退化,蹲跪動作要避免。 腰痛患者不適合長時間坐姿或彎腰受力。醫師和治療師在治療過程中,需不斷給予衛教、運動處方。毛琪瑛強調,「可以帶回家的復健能力」,唯有正確的復健運動,養成對的姿勢,才能預防復發,回到本壘板。復健治療如果都只跑到一壘,只能算殘壘,是不會得分的。毛琪瑛說,單純的熱敷電療、徒手治療都屬於「被動」治療,很難出現長期持續性的療效,也不可能預防復發。不過,在舒緩疼痛上都有一定的療效。好的物理治療師甚至做單純電療跟牽引治療,也能透過專業的適當擺位, 配合姿勢指導,就讓病人得到好的療效。 需要的是治療師的專業與熱情。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專任主治醫師劉燦宏指出,接受熱敷、電療等復健治療,短期確實難以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如能持之以恒,且在復健科醫師和治療師協助下,必能深入瞭解致病原因、矯正錯誤姿勢,提供正確運動的方式,減少疼痛,降低日後復發的機率。對於這次復健治療的爭議,劉燦宏直言, 提供醫療處置的人員也應該反躬自省,想一想與痠痛病患互動時,是否應該更主動積極,提供衛教訊息,矯正錯誤觀念,提供運動建議,不要僅僅只是依賴機器,才能讓復健治療的效果事半功倍。毛琪瑛也有同感,她強調,醫師、治療師,以及病人、家屬都可視為復健治療團隊的一份子,均為重要的「夥伴關係」,彼此之間信任與溝通,絕對是復健成功的第一步。
-
2020-07-31 科別.骨科.復健
關節肌腱痠痛 發炎血管栓塞術止痛效果佳
不少人關節肌腱痠痛,熱敷、拉筋都沒效,即使吃藥復健還是痛,這種慢性發炎和疼痛,不會危害生命,卻相當擾人;成大醫院建議透過經動脈發炎血管栓塞術介入治療,止痛效果佳。成大醫院介入性醫療中心醫師王博今天指出,一名76歲張姓老婦左側膝蓋疼痛逾2年,長期使用止痛藥,用過貼布,打過關節內注射,也做過復健等治療,疼痛依舊,疼痛指數(最高10分)9分,走路沒多久就會痛,不吃藥會痛到無法入睡。老婦就診後,確認是膝蓋退化性關節炎。影像評估,老婦關節狹窄,骨刺增生,且在動脈血管攝影下找出增生的發炎血管,老婦接受發炎血管栓塞術治療後,疼痛指數降到2分,疼痛大減。王博表示,關節炎、肌腱炎的疼痛,可能和血管不正常增生有關,這類的長期疼痛不容易治療,日本醫師奧野(Yuji Okuno)創立增生發炎血管栓塞技術為病人止痛,目前除日本外,韓國及美國也有多位醫師執行且發表相關研究。他說,在台灣,經動脈發炎血管栓塞術還在萌芽階段,成大醫院已引入這項技術,且有多個治療實例,獲得不錯止痛效果。經動脈發炎血管栓塞術是在X光透視、動脈血管攝影下,用微導管勾選這些新增生發炎血管,並給予栓塞藥物治療,以降低疼痛神經刺激及減緩局部發炎反應。國外研究顯示,發炎血管栓塞術沒有肌肉骨骼缺血壞死、肢體無力、感覺麻痺等嚴重副作用,較常見的只有治療部位暫時性紅斑及鼠蹊部穿刺處皮下瘀青,但多在一個月內改善消失。王博說,發炎血管栓塞術的治療,需經骨科、疼痛科及影像醫學科醫師等評估後才可執行,主要效果是止痛,但無法反轉已退化的關節與肌腱的撕裂傷,若關節退化過於嚴重,仍需以開刀為主。
-
2020-07-29 科別.骨科.復健
健康保衛站/猛踩跑步機 小心跑者膝上身
喜愛踩跑步機民眾,當心出現「跑者膝」,物理治療師表示,罹患跑者膝,只要一屈膝就疼痛難耐,如果疏忽治療,容易關節退化且演成肌肉乏力等惡性循環,出現相關症狀應求醫,也採伸展、側抬腿或靠牆深蹲這三招減緩不適。一名30歲女子,前陣子因為疫情不常出門,吃太多零食體重上升,在家連續踩一周跑步機,並且啟動高強度快跑模式想快速瘦身,結果才幾天,膝蓋外側就痛到不行,就醫發現罹患「跑者膝」。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物理治療師吳培瑜說,跑者膝學名叫「髂脛束症候群」,主要是後膝蓋外上側會產生疼痛。臀部肌群無力、骨盆不穩定的人走路或跑步時,大腿股四頭肌及其他協同的肌群會因為代償而承受身體力量,當地面反作用力傳到膝關節卻無法有效緩衝時,腿肌就會緊繃,造成髂脛束在股骨外上髁反覆摩擦,造成發炎疼痛。久站久走、扁平足、臀肌無力、O型腿、髕骨外翻、髂脛束緊繃及核心不穩定的人,容易出現「跑者膝」。若能及早接受物理治療或體外震波治療,可以有效舒緩,若輕忽治療,膝關節容易退化。吳培瑜也建議三招供紓緩症狀,第一招是先平躺,患肢跨越另一隻腳,以手抓住大腿後側牽拉伸展,每次維持30秒,一天3至5次,舒緩大腿外側髂脛束的緊繃感。再來是單側抬腿8至10次、每次15秒,再交換方向重複練習,強化大腿外展肌及臀中肌的肌力。最後第三招澤是雙腿夾球或毛巾靠牆深蹲1至15秒再起身,每天做三回合。
-
2020-07-18 橘世代.好學橘
顛覆想像的「爺奶們」! 6旬奪冠、8旬摘金 不敗人生從失敗轉彎
「寶哥」李寶康是多屆全國總統盃健美比賽常勝軍,「噴射機阿嬤」潘秀雲女士則不僅摘下各項國家級田徑賽事冠軍,更保持遠征海外頂峰紀錄。他們在賽場上不敗,卻面臨過因年齡過長,分別遭拒收報名或取消比賽橋段。但他們熱愛運動,並且堅持一輩子,突破了社會因為「年齡」這個數字帶來的挑戰。最近寶哥、噴射機阿嬤還與其他兩位長者共同入鏡,為新北市宣傳動健康政策,展示銀色肌力、耐力之美,連年輕選手都自嘆弗如。飛安官寶哥 門外漢拚到63歲奪冠65歲的寶哥是飛安調查官,上山下海,齊柏林摔機失事山區也見得到寶哥的勘查身影,是極考驗觀察力與體力的工作活。他說,「飛安調查工作經常必須進入山區或海裡,很多人往往到事故地點時已經體力透支,但真正的工作才要開始。」經年參加健身健美比賽,寶哥的體能較同齡者勝出許多,因此得以保持專注力在調查上。兩偶像兩祕笈 神人級肉身 打開台灣健美健身賽事紀錄,李寶康這個名字一直是常勝軍,卻不知這位花甲爺爺的健美線條,竟是照著兩本書練出來的,一本是李小龍,一本則是魔鬼阿諾史瓦辛格。寶哥笑說,年輕時他最崇拜的偶像是李小龍,當時他拿著一本記錄李小龍如何鍛鍊肌肉的書籍,從理解肌肉紋理開始讀起,為了達到重量訓練,寶哥甚至自製舉重器材,利用混凝土切割出圓圈圈,沉甸甸的槓片就黏死在槓鈴兩端,舉起時重量貨真價實,也因而練出猶如李小龍電影中的肌肉線條。重逾20KG 腰卻小了2吋在此之前,寶哥說,他從沒接觸過真正的健身器材,更別說30多年前的台灣哪來什麼健身房。36歲那年,寶哥轉職至同集團,成為長榮發展航空業第一批赴美訓練的種子人員,這一年,寶哥說是他體態線條來到顛峰的一年,因為他第一次踏入專業健身房,也因為有魔鬼大帝阿諾的健身訓練書籍作為紙上教練,他的體重從72公斤練壯到98公斤,腰卻小了2吋,「增加的幾乎全是肌肉量」,寶哥從此進入更專業的健美健身世界。寶哥從102年開始被好友推坑報名健身協會比賽,他也無所懼,帶著平時勤健身的狀態與賽,順順利利抱回亞軍。當時拿到冠軍的是一位穿著招牌小紅褲的長者,年齡稍長他幾個月。接下來的賽事,寶哥與小紅褲爺爺便包辦前兩名,寶哥說,凡有小紅褲的存在,他每次便與冠軍擦身而過。直到前年,寶哥為了帶走冠軍獎盃,竟過度練習到疝氣,他回憶,在醫院手術房外,當護理人員念出「李寶康」名字時,寶哥赫然發現推著他病床的人竟然就是勁敵小紅褲。「人生何處不相逢」,原來小紅褲爺爺是醫院的工作人員,當下小紅褲爺爺對著寶哥說,他今年不去參賽了,希望寶哥身體康復,早日將冠軍帶回家。這一年,寶哥63歲,摘下全國總統盃健美比賽冠軍獎牌。歲月不是阻力 全看一顆心今年年底即將屆齡從職場離開,寶哥沒有退出健身的舞台,他不僅為連鎖健身房發聲,也透過指導年輕一輩擴展新的社交圈。身為60歲以上組的不敗指標,李寶康仍不免感慨健美賽事市場近幾年擁抱年輕人票房,例如他曾經歷壯年組60歲以上級別賽事過程,參賽者被取消單獨表演一分鐘的橋段,「不要太忽視老人了」。寶哥在World Gym健身房去年的宣傳粉絲頁上這麼說:「在規律運動的生活下,64歲只是一個數字,體能訓練絕不分年齡,歲月也從不是阻力,束縛你的是不願下定決心。我李寶康64歲,我做得到,你沒有理由做不到。」寶哥增肌的健美食譜每次1根香蕉+2顆水煮蛋1.每天運動前及上、下午茶時各補充一次。吃水煮蛋時,搭配一口橄欖油兩口蘋果醋,可就口喝或淋上水煮蛋,增加風味。2.每天吃魚肉,其次是雞肉,牛肉、豬肉再次之。3.毛豆有豐富蛋白質,對增加肌肉有幫助,綠色蔬菜也要吃足量。噴射機阿嬤 83歲得獎女王玩跨界比寶哥還要年長一輪以上的是潘秀雲女士,今年83歲的噴射機阿嬤早已得獎連連,田徑、跳遠、跑步、登高無不見她矯捷的運動身影。問噴射機阿嬤綽號從何而來?她立刻大笑發出「咻咻咻」的聲響,這個綽號自她就讀蘭陽女中時就有,原因是她老跑在第一,短跑爆發力比下許多小男生。噴射機阿嬤說,她從學生時期就愛短跑,22歲嫁人之後就與運動斷緣,但58歲那年,她因膝關節退化,一度被醫師要求開刀,置換人工關節,這位短跑老將選擇用運動來強健肌肉,擺脫開刀醫囑。而她的賽事挑戰也從這一年開始,63歲起,噴射機阿嬤在田徑賽場角逐獎項,曾代表台灣參加亞運田徑賽摘金牌。自己練跑 喘吁吁到健腳創下如此多的殊榮,相較其他國手,噴射機阿嬤竟是無師自通,她說「請教練指導多貴呀?哪請得起。」潘秀雲說,她的個性獨立,從不靠人,剛開始練跑步時她也難免氣喘吁吁,有一次她突然閃過電視機裡常見人家練丹功,靈機一動,後來她跑步時長吸3口氣、呼氣時則長吐3口氣,逐漸跑出自己的節奏。自回歸跑壇之後,噴射機阿嬤大玩跨界,她在台灣銀髮族協會工作10年,每個月都帶銀髮長者全台趴趴走,隨意翻開桌上的行事曆,每個月3到4攤跑不掉。噴射機阿嬤說,出團之前她還要親自踩線,確保沿途有兩大重點:一是盡量要有泥土地,走起路來較有彈性,她說硬石階反而容易傷害膝蓋;二是有廁所和涼亭,讓老人家可以泡泡茶、補充體力。最高齡登吉力馬札羅山噴射機阿嬤更猛的是,在74歲遠赴喜馬拉雅山脈的安納布爾納峰AC大環線,79歲成功挑戰非洲頂峰吉力馬札羅山,高5895公尺。但風光的背後,噴射機阿嬤不經意吐露說,「當年報名吉力馬札羅山時,我曾經被主辦單位拒絕,理由是年紀太大了。」還好是噴射機阿嬤的得獎履歷太驚人,主辦單位經查才知阿嬤是神人級,這才留下了創當地最高齡的登頂紀錄。「玩什麼都要打破紀錄」,這正是噴射機阿嬤的人生目標。噴射機阿嬤運動處方1.每天跑步7公里。2.一周打2次網球,每次約1小時。3.每個月帶銀髮族出團,步道、爬山等行程不一。【延伸閱讀↘↘↘】。銀齡練健身「慢慢來,身體狀態不退步就是進步」。退休後「做自己老闆」 健身設目標,3個月拿全國冠軍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15 新聞.用藥停看聽
止痛藥別亂吃 小心胃穿孔
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和其他風濕性疼痛症狀,不少人到藥房購買非類固醇類止痛藥(NSAIDs)暫時退燒或緩解疼痛,屏東縣恆春旅遊醫院腸胃科主治醫師李安琪提醒,長期服用這類藥物會傷害胃粘膜,增加腎臟負擔,偏鄉長者腸胃道穿孔比率較都會區高,多與長期服用這類藥物有關。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又稱為抗發炎止痛劑,李安琪說,人的身體發炎時,體內會增加前列腺素的合成引起疼痛,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能抑制這種反應,達到解熱、鎮痛等作用,在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過程中,會破壞保護腸胃道黏膜的物質,間接引起腸胃不適,也可能惡化心臟血管,或引發腎臟功能疾病,且影響某些降血壓藥品藥效,有上述疾病患者使用前,一定要主動與醫師、藥師討論。偏鄉長者因關節退化產生疼痛,常因就醫不便或為節省掛號費,直接到藥房購買最省事的抗發炎止痛藥。李安琪說,恆春當地長者的腸胃道穿孔就診比率高於都會區,與長期服用止痛藥劑等因素有關,發生嚴重胃潰瘍卻不自知,直到惡化成穿孔才就醫,有人就醫時甚至已休克。她說,常服用止痛藥緩解身體痠痛的長者,要注意腸胃狀況,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成分會對腸胃黏膜造成傷害,加上胃裡的胃酸,讓受傷的黏膜不易修復,一旦傷害深及胃黏膜下層,會形成胃潰瘍,持續惡化會出現胃出血及胃穿孔,並造成肝腎負擔。醫師開這類藥物會特別注意劑量,呼籲長者及常服用止痛藥者不要依賴成藥,有病痛要就醫。
-
2020-07-14 科別.消化系統
把止痛藥當萬靈丹 偏鄉腸胃道穿孔病例特高
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和其他疼痛症狀,不少人直接到藥房購買非類固醇類止痛藥(NSAIDs)暫時退燒或緩解疼痛,偏鄉因就醫不便或為節省掛號費,成了藥局最暢銷的藥品之一;屏東縣恆春旅遊醫院腸胃科主治醫院李安琪說,偏鄉民眾不少人把止痛藥當成萬靈丹,但它會傷害胃粘膜、增加肝腎負擔,該院長者腸胃道穿孔就診和手術頻率較都會區高,多與長期服用有關。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又稱為抗發炎止痛劑,李安琪說,人的身體發炎時,體內會增加前列腺素的合成引起疼痛,它能抑制這種反應,達到解熱、鎮痛等減緩發炎反應效果,但在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過程中,會破壞保護腸胃道黏膜的物質,間接引起腸胃不適外,也可能惡化心臟血管與腎臟功能疾病,且影響某些降血壓藥品藥效,有上述疾病患者,使用前一定要主動與醫師、藥師討論。偏鄉長者因關節退化產生疼痛,可以手術和復健治療,因就醫不便或為節省掛號費,直接到藥房購買最省事的抗發炎止痛藥,還有一些緩解多個症狀的綜合感冒製劑,也含NSAIDs和會讓人成癮的咖啡因;李安琪說,恆春旅遊醫院長者的腸胃道穿孔就診比例高於都會區,主要是長期服用止痛藥劑、糖漿,發生嚴重胃潰瘍卻不自知,直到惡化成穿孔才就醫,有人就醫時甚至出現休克。她說,常服用止痛藥緩解身體痠痛的長者,需常注意自己的腸胃狀況,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成分會對腸胃黏膜造成傷害,加上胃裡的胃酸,讓受傷的黏膜不容易修復,一旦傷害深及胃黏膜下層,形成胃潰瘍,如果還持續服用,就可能造成胃出血及胃穿孔,皆為腹部急症,也會造成肝腎負擔,醫師開這類藥物時都會特別注意劑量,呼籲長者及常服用止痛藥者不要依賴成藥,有病痛要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