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長庚醫院
共找到
1273
筆 文章
-
-
2021-12-19 醫療.自體免疫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與病共處的漫漫長路 自體免疫病友的真心話
自體免疫疾病是一種無法被根治,將伴隨病友一生的疾病。無論是身體長時間的不適,或是擔心其他器官遭到攻擊的恐懼,都使許多病友徬徨無助,這條與病共處的漫長路究竟如何好好走?邀請十位病友、家屬與我們聊聊他們的想法。Q:自體免疫疾病對生活與家庭最大的影響?張姐〡類風濕性關節炎20年病友生病給我最大的遺憾,是造成家人間的疏離感。以前我親自為家人做飯,後來因關節腫痛,做飯力不從心,從此家人共聚一堂用餐的機會減少了。這個病有一天能夠痊癒是我們最大的希望,我也努力讓自己其他器官可以一直健健康康。小俠〡乾燥症15年病友我應該更早前就生病了,很多症狀多年來像滴水穿石般攻擊我的身體。一開始發病時因為身體發炎,容易覺得累,可以隨時睡著,當時看著同齡的朋友下班後聚會玩樂,我不解為何他們都有這種體力,我卻不行,沒有意識自己原來生病了。Q:平常會如何照護自己的健康狀況呢?胡小姐〡乾燥症1年病友我跟小俠是大學同學,沒想到又因病相繫,我自己會持續追蹤肺功能,想告訴大家的重點是,要跟上一次「自己的」數據比較,我們的標準一定比一般人低一些,所以隨時觀察自己的身體各數值有沒有異常變化,才是最重要的。林大哥〡硬皮病12年病友一開始知道硬皮病會攻擊肺部,危害生命,我就牢牢記得醫師告訴我的:心態要正常樂觀,病情和人生才會改善。冬天到了,硬皮病病友的手腳會僵,一定要注意保暖,然後「適度」運動,我們的肺沒有一般人健康,千萬不要過度運動。Q:與病共處這麼長的時間,最深刻的是什麼呢?包姐〡類風濕性關節炎50年病友我是台灣第一個換人工關節的人,術後醫師告訴我手術失敗了,因為變形的手沒辦法恢復原樣,但我還是很開心,因為不痛了就已經非常好。我最大的心願是醫療愈來愈進步,以後罹病的病友可以不用再受我們受過的苦。龔姐〡紅斑性狼瘡40年病友紅斑性狼瘡可能會有乾燥症、類風濕性關炎和硬皮病等共病,讓我感到最可怕的是肺部病變,一旦纖維化成了菜瓜布,就回不去了。所以只要身體出現特殊狀況,回診時我一定會告知醫師。我們也要永保樂觀心情,認識和接受疾病,和平共處。Q:有沒有特別想給病友的鼓勵或提醒?陳大哥〡多發性肌炎病3年病友患病初期,因為在國外忙碌而忽略,直到後來體力衰退嚴重,連上下床都困難,緊急返台直接從機場進醫院,確診是皮肌炎。提醒病友不要太恐慌,我想告訴大家,治療過程中,醫病互信最重要,我非常信任我的主治醫師,一切交給他。林小姐〡病友家屬我母親的特發性纖維化發病時來得又急又快,緊急送醫後確診是特發性肺纖維化,但所幸媽媽符合健保給付用藥,很幸運地在治療後重回正常生活。醫師告訴我們,罹患這種「沉默的重症」一定要趁早治療,想辦法保留肺功能。聽聽醫師怎麼說免疫疾病患者 應留意肺部警訊彰化基督教醫院胸腔內科╱林聖皓醫師「肺纖維化可以稱它為沉默的重症」,由於肺纖維化是一種不可逆的肺病,但初期症狀為久咳或喘,很容易被輕忽,通常急性肺纖維化的患者一來到診間,就知道肺部狀況可能無法逆轉了,且過去沒有藥物能夠治療,五年存活率甚至比許多癌症來得低。所以一旦確診肺纖維化,愈早配合醫師治療,愈能延緩肺功能惡化的速度,保留較多肺功能及生活品質。林口長庚醫院風濕免疫科╱方耀凡醫師「重視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肺部健康,已是風免科的趨勢。」多數合併肺炎的患者,一開始會咳嗽,但很難有警覺心,接下來會出現明顯的喘。疾行個短短幾十公尺,就喘到上氣不接下氣。提醒不論有無疾病,都要定期關注自己的肺部狀況,不要忽略任何小徵狀,尤其免疫疾病患者最好每半年做聽診後背下肺葉、肺部X光檢查與肺功能檢測;如有發現肺功能異常,每年至少進行一次HRCT電腦斷層掃描。【相關內容精彩影音看更多】【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1-12-1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腳麻、腿腳冰冷為前兆 防周邊動脈阻塞看走路步態
一位年約六十歲的男性,腳痛多年、不良於行,平時外出與生活起居都由兒子負責。疫情期間患者腳部的症狀加劇,連躺著或坐著不動都感到十分疼痛,忍痛三個月後,兒子發現其腳部發黑失去知覺,緊急送往醫院搶救,才發現是腳部動脈阻塞。周邊動脈阻塞疾病 多因不良習慣所致臺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陳沂名指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on disease, PAOD),是全身動脈粥狀硬化的一種過程及表現,在台盛行率高達 15.6-32%。其是因周邊血管動脈粥樣物質不斷擴大和繼發性血栓形成,引起動脈管腔逐漸狹窄甚至閉塞,流至遠端的血量以及供應遠端組織的養分及氧氣減少,進一步使肢體出現慢性或急性的缺血症狀,倘若未接受積極治療,往往進展至肢體壞疽甚至截肢情形。此外,周邊動脈阻塞與許多心血管疾病相同,都是由不良的生活習慣或三高慢性病所引發的血管病變,好發於五十到六十歲者。初期症狀輕微 常被認為是退化性關節炎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及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顏旭霆表示,周邊動脈血管疾病 40-50%的病人沒有臨床症狀,初期的症狀輕微,常被認為是退化性關節炎,延誤就醫;周邊動脈血管疾病為動脈粥狀硬化惡化的指標,也將增加心血管疾病及腦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若血管硬化指標(Ankle-Brachial Index,踝肱血壓比值) ABI≦0.9,十年內死亡率更是會提升兩倍。未積極處理 嚴重恐需要截肢周邊動脈阻塞的患者腿部血管會隨著疾病進程慢慢阻塞,前期患者並不會有任何症狀,隨著疾病病程進展,患者漸漸在行走一段時間後腿部肌肉會發生缺血、疼痛的現象,休息一段時間後就恢復正常,醫學上稱為「間歇性跛行」。陳沂名說明,多數人會誤將間歇性跛行視為年紀大所引致的退化性疾病,但這其實是周邊動脈阻塞所造成的,若發現時未積極處理,很有可能會導致腿部缺血發黑、肌肉溶解,最嚴重恐需要截肢。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分4級 腳麻、腿腳冰冷為前兆顏旭霆補充,周邊動脈阻塞疾病依Fontaine分級(Fontaine Classification)分為四等級:第一級患者症狀輕微,多為腳部冰冷或出現腳麻,但有些患者完全沒有症狀出現;第二級患者腿部動脈阻塞,開始出現間歇性跛行的症狀;第三級患者阻塞嚴重,腿部即使在休息狀態下仍會疼痛;第四級動脈幾乎完全阻塞,腿部出現壞死或壞疽的現象。間歇性跛行是最容易觀察到的症狀,若發現走路一段時間後小腿肚就開始疼痛,休息後又恢復正常,那就該懷疑是周邊動脈阻塞,前往醫院做更進一步的血管檢查,6小時黃金時間內若沒有打通血管,有很高的機率必須截肢。值得一提的是,若已經出現症狀,自行靠飲食調整無法減少阻塞的情形,一定要經由專業醫師評估狀況後,才能預防狀況加劇。延伸閱讀: ·走路腳拖地小心是「垂足症」! 醫揪「危險姿勢」:5職業易發生 ·沒傷口卻蜂窩性組織炎? 醫解謎「關鍵病因」:皮膚乾燥、腳跟龜裂要小心
-
2021-12-18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陳松勇病逝/血糖控制不佳致多重病變!糖尿病四大初期症狀是警訊
金馬影帝陳松勇今下午3時許,病逝桃園長庚安寧病房,享壽80歲。陳松勇長年飽受糖尿病之苦,疑血糖控制不佳,導致中風、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等,病逝前曾發生急性腎衰竭、急性呼吸衰竭。台灣約有230多萬名糖尿病患者,桃園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林嘉鴻表示,近年有明顯年輕化的趨勢,若出現「吃多」、「尿多」、「喝多」且「體重不明原因減輕」,三多一少症狀,就必須要注意是糖尿病警訊。林嘉鴻表示,糖尿病分為第一型與第二型,台灣的糖尿病患者約有九成都屬於第二型。造成糖尿病的主因為胰島素分泌功能異常,導致血糖增加,血管長期泡在糖水中,將會影響心血管健康,以及器官的負擔,如肝腎等。常見導致胰島素功能異常的原因,如肥胖、飲食時間不正常等,家族遺傳也屬於高風險之一。林嘉鴻表示,台灣人飲食西化,喜歡吃高糖、高脂肪食物,過去糖尿病多發生在40歲以上,近年明顯已經降至40歲以下,20幾歲或是10幾歲的患者都有。糖尿病的發生,通常都是「後知後覺」,血糖的變化並不會立即產生反應,即使出現症狀也難以被察覺。初期最常見的症狀就是吃多、尿多、喝多、體重不明原因減輕,當這四大症狀出現時,建議盡速就醫,避免糖尿病引發的共病出現後,才開始就診。林嘉鴻表示,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最常見的共病,如視網膜病變引發失明、腎臟病變需要洗腎、心臟病變導致心肌梗塞、中風等。嚴重者也可能導致器官衰竭,不時胃出血、胃潰瘍等。林嘉鴻表示,糖尿病是必須要長期抗戰的慢性病,若能及早發現,可以透過運動控制體重,或是藥物、胰島素的幫助,讓血糖維持穩定,避免血管病變或是其餘併發症的出現。如果血糖看心情控制,對身體將會是極大的負擔,病發症隨時都可能影響生命。林嘉鴻提醒,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民眾,要特別注意飲食、生活習慣,以及定期檢查,別等到症狀出現再調整。其餘一般民眾也建議減少吃高脂肪、高糖的食物,維持運動,避免疾病上身。
-
2021-12-18 新聞.元氣新聞
如洗腎仍可維持生命,卻「決定讓自己好好走」!金馬影帝陳松勇病逝安寧病房 享壽80歲
金馬影帝陳松勇17日下午15時07分病逝於桃園長庚醫院安寧病房,享壽80歲。陳松勇在一個多月前身體就有狀況,緊急住院治療。醫生評估洗腎仍可維持生命,但據他好友表示,陳松勇決定讓自己好好地走,臨走前神智仍相當清楚。陳松勇2000年後退出演藝圈,之後身體就每況愈下就,先後因摔倒、肺積水、腎病而3度急診、2度住院,一度「差點死掉」。沒有妻兒的他由外佣看護照料,他把對方當女兒,讓她叫他「阿爸」。他感謝她細心照顧,還曾應允過世後要給對方兩百萬。陳松勇的好友陳先生也提到,陳松勇就像是他的父親,他當上影帝後,也從不為惡屈服,默默行善,他表示,陳松勇好幾次生命垂危之際,都是外勞通知他第一時間送往醫院,「第一次是急性腎衰竭,第二次急性呼吸衰竭」,因此陳松勇把外勞當做女兒看待。陳松勇1970年出道,演過許多膾炙人口的戲劇、電影,其中1989年憑侯孝賢執導的「悲情城市」獲金馬獎最佳男主角,代表作還包括「魯冰花」、「流氓世家」等。陳松勇摯友陳先生先前接受訪問時曾說到,陳松勇是一個博學多聞的人,家裡也有非常多的書,且李登輝最常跟他聊天。他回憶到,陳松勇在中風後曾向他表示,「我要學你,人人都好,與人為善」。
-
2021-12-17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為什麼我是自閉症?患者寫下內心話直讓母親心疼
「為什麼我是自閉症?」今年20歲的廷瑋小時候因遲遲學不會講話,確診為自閉症,長大後曾透過文字板這麼問媽媽,令媽媽心疼不已,期盼台灣社會漸漸理解並接納自閉症患者。長庚醫院今天上午召開記者會宣布捐贈55份自閉症紀錄片「地球迷航」公播版DVD給相關社團機構,盼讓社會了解成人自閉患者面臨的挑戰,也讓更多自閉症家庭及早了解未來可能面臨的挑戰,及早因應。今年20歲的廷瑋是「地球迷航」主角之一,他和父母今天也現身分享自閉症家庭的心路歷程。廷瑋媽媽受訪時說,廷瑋剛出生時和一般寶寶沒有什麼不同,但直到2歲大都不會講話,被醫師診斷為語言發展遲緩,直到上幼兒園的年紀才確診為自閉症,11歲以前都只會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溝通全靠猜的。廷瑋媽媽說,所幸後來在長庚醫院遇到廷瑋的文字啟蒙醫師,才能透過文字板,以拼音的方式溝通,走進自閉症孩子內心的世界,廷瑋曾問她「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我是自閉症?」令她心疼不已,但「擦乾眼淚,還是要繼續往下走」。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倪信章表示,自閉症是一種神經發展性疾病,主要是基因影響大腦神經發展所致,社交溝通障礙、重複固執的行為是2大核心困難。倪信章說,台灣自閉症盛行率約1%,但國內僅有1.6萬名自閉症患者領有身心障礙手冊,顯示有許多潛在個案尚未被辨識出來;美國2021年調查發現,自閉症盛行率可能高達2%以上,平均50人當中就1名自閉症。倪信章指出,自閉症患者雖然能隨著生活經驗累積,漸漸融入社會,但因患者差異很大,有的是功能困難、有的是口語困難,求職過程中可能面臨誤解,找工作並不容易,因此多達90%患者從學校畢業後無處可去,必須仰賴日托或由父母照顧,甚至可能因鄰居誤解必須常常搬家。「地球迷航」導演林正盛說,同理心是人類和其他動物最大的差異,希望透過紀錄片讓更多人理解生命差異,進而接納,盼自閉症患者能融入社會,讓社會開滿各種花朵。
-
2021-12-14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避免洗腎吃清淡一點就好?醫:日常8風險都要留意
現代飲食不少人偏好重口味,隨著健康意識抬頭,也常聽到彼此勸戒「不要吃太鹹,小心洗腎」,對此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醫師提醒,雖然避免重口味、防範洗腎是好事,但對於腎臟健康需留意的不單單只有偏鹹的飲食。 5大常見洗腎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占兩名! 顏宗海醫師首先說明,飲食習慣偏鹹,雖然確實會增加洗腎的風險,但並不是直接的影響,之所以民眾口耳相傳「吃太鹹小心洗腎」,最主要的因素在於,這般飲食習慣容易引起高血壓,而有此飲食習慣者,也常見整體飲食狀態不佳的問題,也容易引起糖尿病,兩者皆在常見的洗腎風險名單中,是容易引起腎臟病變的風險族群。 醫師指出,洗腎的風險族群當中,糖尿病和高血壓就占了兩名,其他也包括了腎絲球腎炎、腎結石、多囊性腎病等,這些疾病和遺傳也有所關聯,不過多半也包括了後天的飲食影響,如高血壓和糖尿病,若本身就有家族史又不控制飲食,風險自然就更高。避免洗腎吃淡一點就好?醫:日常8風險都要留意。 值得注意的是,高血壓、高血糖及糖尿病、高血脂,三高彼此環環相扣,得一者也會容易得另外兩者,這些疾病的常見的共同風險,除了家族遺傳和飲食偏鹹,也包括了鮮少運動、不常喝水、身材肥胖、不吃蔬果等,且也不單只會引起三高及糖尿病。換言之,若要防範洗腎,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問題,而不單只著重在飲食口味。另外,若是引起高血壓及糖尿病等疾病,又不控制或未妥善治療,接下來就可能引起腎臟病變及其他併發症,恐怕就離洗腎的日子不遠。醫師提醒,飲食較為清淡是少了一個風險,但若飲食清淡卻暴飲暴食等,踩著上述其他的地雷,一樣有風險。 慢性病吃藥久了會洗腎?醫:不吃藥才會! 顏宗海醫師也特別提醒,面對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不少患者治療較為消極,認為藥吃多、吃久了會洗腎,這其實是個相當嚴重的錯誤觀念。以糖尿病來說,遵照醫囑、定期回診、妥善用藥、控制病情,可降低併發症發生的可能性;反之,若控制不佳,接下來就有可能引起各項併發症,當中包括腦血管病變、心血管病變、眼部病變、末梢血管病變等,腎病變也在其中,不吃藥、自行停藥等才是導致洗腎的重要風險因素。 值得關注的是,消極治療的患者,往往還是會想辦法自救,常見就從不明管道、親友建議等使用偏方、以民俗療法等方式自行治療,這恐怕不只延誤治療,還存在著原料不明等各種不可控的因素,恐引起傷腎、傷肝等各種其他問題,讓病情雪上加霜。上述兩者都是大忌,提醒患者應格外留意。 防洗腎關鍵不只在口味,3大方向更有助防範! 顏宗海醫師提醒,雖然現在醫療技術發達,洗腎不代表人生就黑白或者鐵定往生,邊洗腎邊出國玩、正常上班、生活的大有人在,但畢竟能避免則避免,防範的重點就不單僅限於自己是否吃的清淡,也包括了解相關疾病、留意生活各項風險,以及若真的出現疾病也要遵照醫囑妥善控制,如此才是真正有助避免洗腎最好的方式。 《延伸閱讀》 .如何避免進入洗腎人生?醫:糖尿病、四高一定要按時吃藥 .腰痛是腎臟病嗎?會洗腎嗎?醫:留意症狀,4種人最容易洗腎!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中研院女SOP現漏洞還被老鼠咬兩次 專家:沒做好兩步驟
中研院前女研究助理確診染疫,經過4天調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表示,該名研究助理的感染源確定在實驗室,且自述在防護衣的穿脫過程,當天疑似被老鼠咬到後「先脫手套再脫衣」,與SOP「先脫衣再脫手套」不同,是否因此染疫仍待進一步確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分析,該名研究員會被老鼠咬傷,應是處理老鼠時未注意兩大步驟,第一沒有戴防咬手套、第二抓老鼠時沒有注意手式。黃高彬說,研究人員進行老鼠實驗時,常要替老鼠打針、餵藥,此時研究人員的手必須要壓在老鼠後頸部,如此才能固定老鼠打針,若加重手的力道,老鼠就會打開嘴巴方便餵藥,因此研判此名研究人員沒有做好應有的步驟。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說,實驗室研究人員進行動物實驗時,有一定的危險性,確實有可能被實驗老鼠咬到,雖然不知到這次中研院P3實驗室研究使用的是小白鼠、大鼠,若是進行疫苗研究常使用的倉鼠,但研究人員一定會做好防護,基本上是戴著防咬手套再抓老鼠,這都是必須注意的,只要戴著防咬手套即使被老鼠咬,不一定會咬到肉。邱政洵說,該院設有P3實驗室,研究操作規範一定遵守標準作業流程,且不定時演練各種突發狀況及因應措施,對進出人員管制、環境消毒等都是十分小心、戰戰兢兢,每周可能僅允許一至兩組人員進入研究,相關研究人員須是很有經驗,不是隨隨便便操作。「這是不好的經驗,相信中研院內部一定會進行檢討。」邱政洵說,往後中研院公布調查結果後,再加以改進,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落實相關規範,實驗室生物安全絕對不能打任何折扣。
-
2021-12-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重症童每天哭十幾小時 醫籲放寬家長探病規定
Omicron變異株席捲全球,兒童病例明顯增加。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今舉行年會,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加護病房主任夏紹軒坦言,台灣對兒童疫情「沒有準備好」,他更為加護病房(ICU)病童請命,直指某些醫院為了防疫,嚴重犧牲重症病童心理健康,兒童ICU禁探視、禁視訊,實在太殘忍,呼籲放寬完整接種家長陪探病規定,並考慮補助相關檢測的費用。「小孩一張開眼睛就哭著找媽媽,整天一哭就是十幾個小時」,夏紹軒難掩心疼地說,孩子比成年仍更加需要陪伴,卻有某些醫學中心ICU對大人小孩「一視同仁」禁止探視、不准視訊,還聽過有護理人員說,最好別視訊,免得小孩對家長抱怨醫護人員。夏紹軒表示,疫情時的末期醫療人道問題,病童也會遇到,狀況更加嚴峻,因為醫療體系長期不重視兒童醫療、習於把孩子和成年人的防疫規定一致化,ICU住院兒童被孤立到精神受創,連兒童心智科的照料都沒有。如果孩子忽然病危,家長或許只能在太平間見孩子;孩子若是死於法定傳染病,遺體很快會被火化,一面都見不到就消失於世界,家長情何以堪。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林口長庚若收治確診輕症兒童,會收治於特殊專責病房,並且讓一個大人同住,因為新冠病毒傳染力高,通常會是確診的同住家人;如果大人沒確診,在病房裡就要全套防護,相當辛苦。即便允許陪探病,篩檢費用也是沈重負擔。夏紹軒指出,某些醫學中心規定陪病者入院前一定要做PCR,不接受快篩,陪病後每三天一次自費快篩,陪病者換人要全部重來、全部自費。現在PCR費用3500元起跳,快篩一次500到900元都有,對於需要密切陪伴的病童家屬來說,不貲為沈重負擔,盼望相關單位能考慮給予補助。
-
2021-12-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抗Omicron 專家籲第三劑間隔縮短為三個月
Omicron進入國門,指揮中心昨天公布三名境外Omicron病例,分別來自史瓦帝尼、英國及美國,且都曾接種過兩劑疫苗,屬突破性感染。專家指出,世衛組織(WHO)警示,Omicron每天以「五個國家」速度擴增,國內雖開始施打第三劑,必要時可縮短間隔從五個月改為三個月。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指出,Omicron已在英國造成社區感染,美國確診個案也增加,現在無法只針對某些國家,必須預設「每個國家都有Omicron」。英國近日發布,分析數百例施打兩劑AZ者的血清,對於Omicron的免疫生成性研究,發現施打兩劑AZ產生的中和抗體,對Omicron幾乎無效。邱政洵表示,英國研究雖為初步數據,但卻是警訊,台灣較多民眾施打兩劑AZ,Omicron很可能逃脫疫苗保護。目前國內開始施打第三劑,民眾第二劑接種滿五個月,即可施打莫德納半劑量,他建議,若邊境愈來愈多Omicron,中央有必要考慮縮短間隔,也許滿三個月施打第三劑,不用堅持五個月。
-
2021-12-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Omicron台灣現蹤 專家籲:必要時縮短第三劑間隔
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出現三名為Omicron病例,分別來自史瓦帝尼、英國及美國,且都曾接種過兩劑疫苗,屬於突破性感染。國內感染科專家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警示,Omicron每天以「五個國家」速度擴增,無論從哪一國入境的確診旅客,都要預設可能是Omicron,尤其施打兩劑AZ者防範Omicron幾乎無效,必要時應再縮短第三劑施打時間。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內科教授暨感染科主任陳宜君表示,根據WHO資料顯示,Omicron以每天增加「五個國家」速度擴散,已逾六十三個國家現蹤,且歐洲國家也發現,從南非以外入境的旅客也確診Omicron,顯示Omicron不僅在南非,或許已在歐洲存在一段時間,又帶到其他國家。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指出,Omicron已在英國造成社區感染,美國確診個案也增加,現在無法只針對某些國家,必須預設「每個國家都有Omicron」。英國近日最新發布,分析數百例施打兩劑AZ者的血清,對於Omicron的免疫生成性研究,發現施打兩劑AZ產生的中和抗體,對Omicron幾乎無效。邱政洵表示,該份英國研究雖為初步數據,但是一個警訊,尤其台灣較多民眾施打兩劑AZ,Omicron很有可能逃脫疫苗的保護,因此國內開始推行施打第三劑,民眾只要第二劑滿五個月,即可施打第三劑莫德納半劑量。他表示,過去研究顯示,兩劑AZ產生免疫反應較其他廠牌疫苗弱,若邊境壓力擴大、越來越多Omicron,中央有必要考慮縮短隔三個月施打第三劑,不用堅持等五個月。我國目前將南非、波札那、納米比亞、賴索托、史瓦帝尼、辛巴威等六國列為重點高風險國家,陳宜君表示,指揮中心可重新思考邊境管制是否需調整,尤其接下來春節返國潮,先前開放春節專案,除了住滿十四天外,亦可選擇「7+7」或「10+4」專案,她呼籲,不論在防疫旅館、集中檢疫所或居家檢疫,檢疫民眾與家人都要自律,確實遵守防疫規定,避免僥倖心態產生防疫破口。陳宜君強調,Omicron看似傳播力高,但目前資料不齊全,重症、住院比例沒增加,因此各國也持續關注。除了施打疫苗外,包括戴口罩、手部衛生等防疫作為仍不可鬆懈,避免讓病毒有機會逃脫,或影響到無法打疫苗的民眾,如長者或12歲以下孩童、嬰幼兒健康。
-
2021-12-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鼠咬染疫 多數專家:不可能
中研院前研究助理確診,曾被兩隻實驗老鼠咬到,感染源是否為老鼠?專家表示,被實驗老鼠咬而染疫的機會非常低,可說是「不可能」。但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表示,動物傳人是比較罕見的情況,「但不是都沒有這樣的報告」,過去兩年就有丹麥水貂染疫而傳染給人的事件。「國際已有少數感染新冠病毒的動物,將病毒傳染給人的報告。」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依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資料,去年十一月丹麥境內發現水貂大規模感染新冠病毒變異株,且傳給水貂場人員,當時丹麥政府為避免變異株擴散,全面撲殺境內水貂,後續荷蘭、波蘭也出現類似病例,至少三國有相關報告。「新冠病毒由動物傳人不是沒有報告,但也絕對不是快速嚴重的傳染途徑」,陳時中說,這次中研院前研究助理染疫事件,指揮中心會將動物傳人也列入可能的感染源,並進行環境採檢與調查。羅一鈞表示,包括倉鼠、兔子、雪貂、豬等哺乳類,均有報告會感染新冠病毒,動物傳人可能性一直都有。國內防疫專家有不同看法。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被實驗老鼠咬而染疫的機會,真的是微乎其微,可說是「不可能」,感染源仍是確診個案在實驗室操作新冠病毒時,不知是哪個環節沾染到病毒,「不排除整個實驗室都已經被病毒汙染。」「被實驗老鼠咬感染新冠病毒的機會,真的很小。」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說,在實驗室進行新冠病毒研究時,可能會把病毒打進實驗老鼠體內,讓老鼠感染病毒,即使會經動物傳染,也不是用咬的方式,還是以在實驗時接觸病毒被感染機會最大。台大醫院前感染科醫師孔祥琪分析,動物感染對於新冠病毒並非有效傳播方式,老鼠咬傷感染可能性低,不排除是社區感染,若患者是在十一月下旬感染,仍要有更多調查,未來十四天是關鍵期。
-
2021-12-11 該看哪科.耳鼻喉
老了一定重聽? 聽損徵兆別大意
別以為老了聽不到、聽不清楚只是小事,或只開心「耳根終於清淨多了」;聽損後可能出現的社交障礙、溝通斷線,以致產生憂鬱、畏縮,甚至失能失智等問題,更需要被關注。初期症狀不明顯 電話電鈴聽不清一般來說,當聽力損失超過25分貝時就稱為聽力障礙,可能會影響日常生活與旁人的溝通,最容易出現的徵兆是,例如反覆詢問「你說什麼」、「再說一次」;或者電話電鈴聲音聽不清楚、打招呼視而不見等等。絕大多數的聽力受損都是漸進式的,初期症狀都不明顯,自己也不太能發現;通常都是透過旁人的反應、抱怨才會察覺;但確實有些長輩不願意承認自己的聽力有問題,「很多人認為聽不到無關緊要,或嫌就醫麻煩,反正人老了就會如此,不必在意等等。」其實這是錯誤觀念,有些會造成聽力受損的疾病,經過治療是有機會恢復聽力的。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陳錦國醫師表示,耳朵的構造複雜,包括外耳、中耳、內耳,甚至連接聽神經到大腦,只要有一個出問題都可能影響聽力;當然也可能是後天疾病造成,如耳屎、進水、耳膜破洞或穿孔、中耳積水,甚至是聽骨硬化、聽神經衰退或長腦瘤,以及少部分的人會出現突發性耳聾、梅尼爾氏症等等。老年反應慢半拍 部分耳疾可治療很多人會問,老了聽不清楚不是很自然的事嗎?應該不用治療吧!陳錦國說,臨床上確實經常遇到年長者過去聽力都很正常,是近半年來才覺得怪怪的。總以為是老了就直接配戴助聽器;後來仔細檢查才發現是中耳積水造成,「對於可以治療的耳疾,不處理或只配戴助聽器,反而會錯失治療機會。」他提醒,如果是突然發生的聽不到、聽不清楚,通常與疾病有關,只要盡早尋求專業協助,醫師會先排除上述會影響聽力的疾病,通常是有機會挽回失去的聽力。「只是老年人多半反應慢或者很認命,這就需要家人溝通並從旁觀察。」畢竟,如今已有研究發現,聽力受損造成日後的失智失能機率高,必須提高警覺。聽不到 會眩暈… 照顧長輩該留意當患者出現聽力困擾時,臨床需要接受詳細的聽力評估,包括病史與理學檢查,醫師會需要知道聽力喪失是何時開始的?是有噪音聽不清楚或是安靜場所也聽不到?耳朵有沒有分泌物或會不會痛?曾經有感染過嗎?有沒有耳鳴、眩暈等現象?家人也有這種狀況嗎?最近有無服用什麼藥物等等。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陳錦國醫師說,就診時醫師會把能夠去除的耳垢、耳屎等先處理,之後再做聽力檢查,分析是否有中耳腔的問題,若只是單純的神經問題,再進一步區分聽力受損的嚴重程度。「大部分的聽力受損是可以被治療的,若無法治療,會建議先配戴助聽器試試;或者進一步選擇人工電子耳。」他提醒,聽力受損問題可大可小,尤其是年長者很需要家人關心,晚輩或身旁的親友可多加觀察留意;或者坊間也有許多可透過裝置使用的聽力篩檢APP,雖然準確度不一,但可居家嘗試。一旦發現有異樣,也應及早求診進一步評估診斷較好。
-
2021-12-10 新聞.元氣新聞
歌手張洪量捐肝救妻! 立陶宛籍妻肝衰竭,高雄長庚換肝手術救回
曾是世界盃第五名的立陶宛籍體操選手Jekaterina(簡稱Kate)多年受肝病困擾,今年4月出現黃疸、食慾不振等症狀,9月併發大量腹水、肝衰竭迅速惡化,經台北醫院緊急轉診高雄長庚醫院由院長陳肇隆親自進行肝臟移植手術,手術第二周轉出肝臟加護病房,目前恢復良好,今天康復出院。Kate(43歲)為知名歌手兼牙醫張洪量的妻子,兩人認識並結婚20年,育有一子一女。陳肇隆表示,Kate轉診到高雄長庚醫院時,黃疸指數已高達28.4毫克(正常
-
2021-12-10 新聞.杏林.診間
急診室的震撼…插在病人胸口的那把刀!傅志遠:拚到最後一刻,是對生命的最大敬意
對許多醫師來說,行醫救人是工作。但有一位外傷急症外科醫師,每一次在生死邊緣搶救患者時,在乎的不但是生命,更堅持自己對患者的責任感:「有沒有盡最大的努力?有沒有為病人拚到最後一秒?」他還會心心念念每一個病人的人生:「如果我能把他救回來,一定還會有很多精彩的未來等著他…」他是林口長庚醫院外傷急症外科主治醫師傅志遠,也是出版過四本書的人氣作家。他經營「急症外傷外科的大小事」部落格十多年,以執手術刀的手寫作,在憑藉理性問診之際,也用感性的心觀察診間人生,寫下醫者與病人的喜樂悲嗔,同時反思醫病關係中的困難與脆弱,而在每一次的凝望之餘,更不忘檢視自己行醫的初心。走進急重症外傷中心挑戰與死神拔河44歲的傅志遠從小在彰化長大,和台灣多數的五六年級生一樣,少年時代有著再平凡不過的聯考人生,高中就讀台中一中,成績不錯的他順著世俗的眼光,大學考進台北醫學院(台北醫學大學前身),醫學院最後一年,他在長庚醫院實習,長庚精湛的外科醫療專業讓他敬仰且嚮往,「尤其很多資深醫師的技術很厲害,我很想跟他們學習,以後像他們一樣。」他因此走進外科,在林口長庚任職五年,從實習到住院醫師再到總醫師,經歷外科各部門紮實的訓練,29歲即升任主治醫師。當時,位在台中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正好新設急重症外傷中心,傅志遠決定走進這個挑戰性極高的新單位,試一試和死神交手,搶救急重症病人。顧名思義,急重症外傷中心不同於一般科別,病患往往來得又急又快,嚴重的外傷患者更是家常便飯,那時傅志遠還是個有點「菜」的主治醫師,要在最短的時間內下最正確的判斷、用最快的速度決定治療計畫,常讓他緊張,甚至還會在非常嚴重的病人面前天人交戰:「這要救嗎?救得活嗎?」急診室的震撼 插在病人胸口的那把刀一個輪他值班的清早,救護車送來一位重傷病人,西瓜刀筆直插在心口正中央,到急診時已經沒有心跳與血壓。傅志遠身為急症外科主治醫師,第一個直覺是「刀子插成這樣,救不回來了吧…」他原本只想依法定醫療程序─CPR三十分鐘無效,宣告死亡,「就這樣沒問題吧?」沒想到此時,外傷中心副院長正好帶著幾個實習學生到急診室,他看了病人的狀況後,隨即在急診室立刻開胸。傅志遠瞪大雙眼不敢相信,但主任很冷靜地告訴他:「穿刺傷死亡率雖然高,但卻要非常積極搶救!只要把刀拔出來,把心臟縫好,或許有機會創造奇蹟!」傅志遠這才恍然大悟,不同於其他車禍或撞擊造成體內各個臟器受傷大出血,這個病人的穿刺傷雖然致命,但也只有一處傷口,相較之下很單純,而非表相看到的那麼驚人和「回天乏術」。「你如果連這種病人都不救,就別當外傷急症醫師了。」副院長更嚴肅地告訴才當上主治醫師兩個月的傅志遠:「你如果現在就放棄,以後永遠不會有救活的病人。」他們師徒兩人就在急診室簡陋的環境裡開胸、拔刀、縫合,短短一個多小時,擔任助手的傅志遠親眼看著儀器上的病人血壓上升了、心跳恢復了,隔著手套,他強烈感受到病人的心臟開始奮力跳動,彷彿在吶喊「不要放棄我」。「那一剎那,我非常非常感動,原來外傷急症外科可以拚到這種地步!」「原來只要醫師不放棄,生命就一定有希望、有機會。」那一個急診室的清晨,距今已整整十四年,但傅志遠從不曾忘記那一幕,那一堂課教會他─永不放棄!永不放棄的功課 來自責任感放棄,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永不放棄,卻是人生最難的功課,而所有的不放棄,第一步,來自責任感的建立。傅志遠說,從當上主治醫師的那一起,他隨時謹記:「我對病人有著完全的責任,只要我是他的主治醫師,每一分每一秒,我就是有責任。」他也常告訴年輕的實習和住院醫師,面對任何一個曾由他主治開刀的病人:「外科醫師與病患之間,彷彿有一條剪不斷的線,直到他痊癒出院,或者死亡」。那條線雖然看不見,卻極其強韌,它的名字是─責任。身為醫師,他的信念很清楚,對病人的責任永遠在第一位,雷打不動,即使今天不是他值班,即使今天他在外地、在度假、在開會、在吃飯…「病人的病情,不會因為我下班就不發生變化,他只要有變化,就是我最重要的事。」傅志遠也坦言,十多年來他常常會緊繃著,最怕非值班時接到醫院的電話,尤其半夜的電話鈴響,總讓他非常緊張,「如果電話沒接到,我會發瘋的一直打回去問,到底什麼事?」半夜飆上高速公路,為病人拚到最後一刻擔任主治醫師十餘年來,除非出國,傅志遠每天一定會去查房看過病人才放心,這是他當總醫師時就已養成的習慣。即便休假日有家庭活動,他也會一早先去醫院查房,確定一切都照著治療計畫進度之後,再回家陪伴家人出門。「沒有人規定我要這樣,但做了,才安心。」傅志遠說,長期處於「待機」狀態,是外科的宿命,雖然壓力很大,但他相信絕大多數醫師都一樣,這是一種大家都有的態度。他推推眼鏡,不經意地又補充一句:「這也是我自己的選擇,我真心喜歡這個工作…。」堅定的眼神裡燃著灼熱的光,微笑的嘴角更有著一派捨我其誰的自豪。也曾有好幾次,他帶著家人回南部老家,卻臨時接到醫院電話,病人發生非預期的變化。傅志遠說,他其實也可以交給資深的總醫師處理,但心裡就是會有個聲音隱隱地讓他不安:「那是我的病人,他有狀況,就是我的責任啊!」最難忘一次回彰化老家,深夜一點,接到醫院電話說病人突然有緊急狀況,傅志遠十分鐘之內立刻上了高速公路往林口一路飆車,心裡七上八下,一遍遍回想前一天在病房看到的病人狀況,但車才過豐原,醫院又打來電話:「病人過世了,醫師您不必回來了…」那一剎那,「呯」的一聲,傅志遠彷彿聽見,那根他和病人之間的線──斷了!「好吧,那我掉頭回彰化…」他掛了手機,絲毫不因可以重新回家睡覺而慶幸,相反地,他的心彷彿跌進闇黑的大洞,不斷沈落…許多被緊急傳呼的夜晚,傅志遠都會不顧一切地趕回病人身邊,也因此收過不少超速罰單。(圖/傅志遠提供)雖說生命原就無常,但這一切來得太匆促,甚至荒謬。深夜的高速公路上,星光很亮,傅志遠心頭卻重重迷霧,他無奈、不解,更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悵然,他想不通很多很多事,為什麼病人會走? 為什麼偏偏是今夜?為什麼他趕不上…但最後他給自己一個結論,不論結局如何,「至少我努力了,問心無愧」。「堅持到最後一刻,是醫者對生命的最大敬意」這也是他在部落格寫下的文字,是對自己的承諾。(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完整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1-12-0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混高端 抗體是2劑AZ的2.8倍
高端混打試驗結果出爐,長庚醫院研究團隊指出,AZ混打高端的抗體效價是施打二劑AZ組的二點八倍。疫情指揮中心近期將交由專家討論,是否將高端納入混打品牌之一。第十七輪疫苗接種規畫昨公布,開放五類對象接種;為加速疫苗接種,部立醫院、國軍醫院等,加開周一到周五夜診,提供接種莫德納疫苗。長庚醫院混打試驗計畫主持人、林口長庚分子感染症研究中心主任陳志榮表示,今年九月進行「AZ混打高端」研究,發現施打第十天後,中和抗體效價顯著升高,約是二劑AZ的二點八倍,而施打第廿八天後,約為二點一倍。陳志榮說,不論血清抗體生成性或細胞免疫反應,混打AZ與高端疫苗都優於二劑AZ疫苗,將是可行的疫苗應用策略,實際施打時應盡量間隔四至六周內混打,可取得較佳的抗體反應。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長庚混打結果將交由ACIP委員會的專家,討論是否將高端疫苗納為第二劑混打的選項之一。包含混打後的抗體效果、副作用考量及最適當的間隔天數,皆會一併考慮。但部分國家不接受高端疫苗,即使開放高端混打,也可能會影響接種意願。台灣第一劑疫苗覆蓋率截至前天為止,達七十八點一二%、第二劑達五十九點七三%。原訂年底第二劑覆蓋率破六成目標。莊人祥表示,預計今天就能提早達標。指揮中心昨公布第十七輪疫苗規畫,開放五類對象接種,可接種BNT一劑、二劑,AZ疫苗一劑、二劑及AZ混打BNT疫苗者,符合資格者約二百萬人,可於六日上午十時、下午二時分流預約,於十二月九日開打。不過,目前疫苗接種,民眾不一定要上平台預約,只要至指定的合約院所,即可施打第一劑或第二劑疫苗。莊人祥表示,有些民眾反映下班後才有時間打疫苗,因此委請衛福部所屬醫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所屬醫院及國防部所屬醫院,增開周一至周五夜間門診,僅提供莫德納疫苗一或二劑及追加劑接種服務。
-
2021-12-0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混高端抗體效果勝二劑AZ 莊人祥:ACIP將討論納混打選項
國內混打資料再出爐,長庚醫院宣布AZ混打高端,比二劑AZ的抗體效果優2倍之多。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近期將由ACIP討論,是否將高端納入國內第二劑混打的品牌之一,但對於有意赴美者,仍受限完整接種二劑國際疫苗規定,混打高端吸引力未必大。長庚醫院今日宣布「AZ+高端」混打試驗計畫主持人、林口長庚分子感染症研究中心主任陳志榮表示,已於今年9月進行混打研究, 施打第10天,即可發現「AZ+高端」的中和抗體效價顯著升高,大約是「AZ+AZ」的2.8倍,至第28天,約為2.1倍。結果顯示,混打AZ與高端疫苗研究結論是,不論血清抗體生成性或細胞免疫反應,都優於兩劑AZ疫苗。混打AZ與高端是可行的疫苗應用策略,建議間隔4至6周內混打,可取得較佳的抗體反應。莊人祥指出,該結果會由ACIP專家討論是否將高端疫苗納為第二劑混打的選項之一,包含抗體效果、副作用考量及最適當的間隔天數,都會一併考慮,未來是否將開放平台預約尚未有定案。至於國內有少部分民眾欲赴美求學及工作,曾開放打過一劑或二劑高端者,可額外完整接種國際認證疫苗,對於未來高端若納入混打選項後,仍無法入境,對於部分民眾意願不高,但若未有出國打算者,也許會是另一個新選擇。
-
2021-12-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長庚AZ+高端混打試驗出爐 抗體效價是AZ+AZ的2.8倍
長庚醫院AZ+高端混打試驗結果出爐。長庚AZ+高端混打試驗計畫主持人、林口長庚分子感染症研究中心主任陳志榮表示,今年9月開始進行混打研究, 初步研究結果於施打第二劑高端疫苗後第10天,即可發現「AZ+高端組」的中和抗體效價顯著升高,大約是「AZ+AZ」的2.8倍,至第28天,「AZ+高端組」抗體仍顯著優於「AZ+AZ」組,約為2.1倍。林口長庚醫院今天舉辦「紀念王創辦人永慶先生長庚學術論壇」,陳志榮在會上表示,此研究共招募100名已施打一劑AZ疫苗受試者,男女各半,隨機分派接受高端或AZ為第二劑疫苗。「AZ+高端組」與「AZ+AZ組」每組各50人,年紀於22歲至62歲間,平均40歲。陳志榮說,此研究也偵測周邊血液,會分泌特異性抗體的B細胞數目,發現在第二劑後第10天,「AZ+高端」所生成的「棘蛋白特異性抗體分泌B細胞」反應顯著上升,約為「AZ+AZ組」的2至3倍。在第二劑後10天與28天,「AZ+高端組」所生成的「棘蛋白特異性T細胞」反應,也顯著較「AZ+AZ組」強。最後,研究發現兩劑疫苗間隔時間,也會顯著影響「AZ+高端組」的中和抗體效價,間隔4至6周者抗體效價顯著高於8至10周者,有2倍之多。陳志榮指出,混打AZ與高端疫苗研究結論是,不論血清抗體生成性或細胞免疫反應,都優於兩劑AZ疫苗。混打AZ與高端是可行的疫苗應用策略,實際施打時應盡量間隔4至6周內混打,可取得較佳的抗體反應。陳志榮說,長庚醫院自3月31日起追蹤院內683名員工接種疫苗後的抗體變化,其中以接種2劑AZ疫苗最低,其次為AZ混打莫德納疫苗,最高的是接種2劑莫德納疫苗者,但值得注意的是,接種2劑AZ疫苗者的抗體效價,僅為2劑莫德納疫苗者的7%。陳志榮說,進一步分析AZ混打莫德納疫苗的保護力,發現2劑間隔超過12周,抗體生成效果較不好,建議想混打的民眾應於8到10周混打較好。因應Omicron變異株出現,各界擔心影響疫苗保護力。陳志榮說,依研究數據,相較於Alpha變異株,新冠疫苗對Delta變異株的抗體恐降4到5倍,面對Beta變異株則恐降10倍。陳志榮指出,臨床數據顯示,疫苗對預防重症、死亡仍相當有效,呼籲民眾盡快打疫苗,第3劑也不用挑廠牌,將疫苗留給需要的人。
-
2021-12-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陳時中:高端獲國際認證機會高 不排除列入第3劑
COVID-19疫苗第3劑昨天開打。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表示,他認為高端獲得國際認證的機會高,是否會列入第3劑選項則要看要看高端的混打試驗結果,任何可能性都要去掌握。因應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新型變異株Omicron,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宣布開打第3劑疫苗。陳時中今天上午至林口長庚醫院出席「第十三屆紀念王創辦人永慶先生國際醫學教育研討會」後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第3劑才剛開打1天,尚未看統計數據,但打的人應該還不多。針對中央提出在大賣場、百貨公司設接種站以鼓勵民眾接種COVID-19疫苗,台北市仍傾向在醫院施打。陳時中說,以中央立場、目標,是希望以多元管道讓大家把疫苗打好,至於手段就不強制,也尊重各縣市政府,但以過去的經驗,可近性對疫苗的施打率是會有影響的。至於在賣場打疫苗的方法,被北市質疑是亂槍打鳥,陳時中表示,這樣的施打做法在流感疫苗、H1N1等疫情時都有做過,不需要去汙名化。針對高端獲得獲得國際組織流行病預防創新聯盟(CEPI)的共同出資,執行一項疫苗混打(heterologous)及追加免疫的臨床試驗(亦稱Mix andMatch第三針混打試驗)。陳時中說,他認為高端獲得國際認證的機會高,加上高端獲得世界衛生組織(WHO)納入「團體試驗疫苗」計畫的2支疫苗之一,都是經過專家檢視資料,才會做這麼大的投資,相信大家認可它會成功的可能性是很高的。針對是否會把高端列入第3劑的疫苗選項,陳時中說,要看高端的試驗結果,但任何可能性都要去掌握。陳時中在會中宣講時表示,2年來國際疫情一波波沒有停,台灣就只有一波,找不到源頭也只有15例,世界上很少見,但那波疫情也給很深的教訓,也給了改進的可能性。陳時中也說,次世代的疫苗都沒有很大的變化,希望莫德納有真正的次世代疫苗,「我們也保留這樣的採購可能」。
-
2021-12-02 癌症.肺癌
三期肺癌難開刀 免疫療法燃生機
自己跟家人均不抽菸,也無肺癌家族史,50多歲陳女士確診第三期肺癌時,在診間近乎崩潰,在先生及孩子的鼓勵,以及醫師指示下,完成化療、放療,並嘗試免疫療法,確診迄今已經三年多,目前定期回診,身體狀況良好。林口長庚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柯皓文表示,許多人常將標靶藥物與癌症治療聯想在一起,但許多癌友因為基因並無突變,而無法使用標靶藥物,所幸在免疫療法問世後,讓這群癌友燃起一線生機。許多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無法手術,如又少了抗癌利器標靶藥物可用,就只剩化療、放療等傳統治療可選擇,甚至面臨著復發轉移的這一天到來。以陳女士為例,2018年接受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肺部腫瘤,進一步確診為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影像檢查顯示,癌細胞已經侵犯局部淋巴結,無法手術,而標準治療即為同步化療、放療。柯皓文表示,陳女士經過評估後、接受為期一年的免疫療法,以鞏固治療效果,目前情況穩定,並未復發。近年來,國際大型臨床研究證實,三期肺癌患者在同步完成化放療後,如能接受免疫療法,作為鞏固治療,可延長整體存活期、降低惡化風險,五年無疾病惡化率存活期可達三成,死亡風險也能降低三成。柯皓文指出,三期肺癌患者如能開刀,還是盡量手術切除腫瘤,但如果無法動刀,或是手術仍無法取出所有腫瘤,可考慮免疫療法,以提高存活率、無疾病惡化存活期。聯合報舉辦「抗癌不肺力 掌握肺癌治療先機」線上講座,邀請到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醫師徐偉勛、林口長庚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柯皓文,分享標靶治療及免疫療法在肺癌的治療新趨勢,豐富又實用的內容,記得準時收看!線上直播時間:2021/12/4(六)14:00了解更多直播資訊:https://reurl.cc/Yja8G0
-
2021-12-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男大生打2劑BNT疫苗無不適 18天後突昏迷死亡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天表示,嘉義一名18歲男大生9月29日、11月12日接種2劑BNT疫苗,無不適症狀,11月29日突然昏倒送醫搶救不治,將司法相驗釐清死因。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下午公布最新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通報,昨天共新增74件非嚴重不良事件、58件其他疑似嚴重不良事件、4例死亡。4例死亡個案中,有1例接種莫德納疫苗,該個案為72歲女性,接種疫苗後148天發生;1例接種高端疫苗,個案為38歲女性,於接種後37天後發生;另有2例接種BNT疫苗,2名個案均為男性,分別為18歲及87歲,於接種後18天至21天發生。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天接受記者電話聯訪時表示,這名接種BNT疫苗死亡的個案為嘉義一名18歲男大生,個案於9月29日接種第1劑、11月12日接種第2劑疫苗,接種後無特殊症狀。莊人祥說,個案於接種後18天、11月29日即因不明原因昏倒,緊急送醫搶救仍宣告不治,嘉義地檢署將進行司法相驗釐清死因。莊人祥指出,另一名接種高端疫苗後死亡的38歲女性,原本就有其他慢性疾病,個案於10月20日接種第1劑疫苗後,10月26日就醫檢查發現呼吸不正常、生命徵象不穩定,急救後仍不治。台灣最快明年元旦後,將開放接種第3劑COVID-19疫苗,已知接種AZ疫苗者可混打mRNA疫苗,但接種高端疫苗者該混打哪種疫苗、安全性及抗體效果如何,備受矚目。根據聯合報報導,馬偕醫院及長庚醫院日前展開高端疫苗混打試驗,最快12月中公布結果。指揮官陳時中說,結果出爐後,會邀集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委員開會討論。
-
2021-12-0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端給青少年打第二劑? 陳時中:試驗還在做
指揮中心宣布民眾可混打AZ+mRNA,但唯獨高端混打爭議不斷。本報今天獨家披露國內包含林口長庚醫院、新竹馬偕醫院,都正進行12歲至17歲青少年施打「高端-高端」實驗,皆已施打完畢,後續將抽血測驗抗體。不過對於外界關心指揮中心是否會將高端納入青少年第二劑選擇,指揮官陳時中則表示,還需等試驗結果和ACIP委員討論決定。目前國內疫苗第一劑覆蓋率為77.93%、第二劑覆蓋率56.8%。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國內四種疫苗目前有547萬在庫,還有390萬需要驗收,總共有937萬疫苗在手。陳時中則呼籲,現在國內疫苗非常充足,民眾可在預約平台或衛生所及醫療院所預約,請民眾進快接種,可避免重症、死亡等。至於我國11月6日到貨的我自購59.4萬劑AZ疫苗M,效期僅到11月30日,不過陳時中表示,這些疫苗都已全數接種完畢,沒有報廢問題。
-
2021-12-0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獨/長庚、馬偕「高端混打實驗」最快12月中出爐
指揮中心宣布民眾可混打AZ+mRNA,但唯獨高端混打爭議不斷。ACIP召集人、台大小兒感染科醫師李秉穎表示,國內已有高端混打受試者進行臨床試驗,最快年底前或三劑開打前公布,除了台大醫院外,長庚醫院及馬偕醫院,近期也將有初步結果。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先前長庚醫院收案「AZ-高端」等混打實驗,最快十二月中會有結果公布,但至於「AZ-AZ-高端」等三劑臨床實驗,除了對象需要選擇完整接種二劑疫苗,並再追打第三劑、測抗體,時程較長。林口長庚分子感染症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陳志榮表示,目前長庚第三劑臨床收案對象多為醫護人員、機組員等60歲以下族群,多在今年三月及五月就最早打完二劑完整疫苗,給予AZ、BNT、莫德納及高端疫苗,每組100人,共收案400人。目前本月仍在持續收案進行施打,預計一月會有初步報告。馬偕兒童醫院醫師邱南昌則表示,高端混打的進度已打完二劑疫苗且抽血完畢,約於十二月有抗體初步檢驗情況,但礙於檢驗單位較少,必須排隊篩檢,預計十二月結果會出來。但相較AZ、莫德納及BNT疫苗,高端尚未完成三期臨床實驗,且國內混打數據也尚未出爐,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指揮中心話講太快了」,他認為國內雖有少數赴美者混打高端和他牌疫苗,但未來廣開給一般民眾施打,風險仍須自負。除了第三劑疫苗爭議外,指揮中心近期宣布,將開放青少年可施打第二劑BNT疫苗,家長卻憂心有心肌炎風險,李秉穎則於指揮中心記者會解釋,ACIP建議要間隔12周施打,風險較低。國內也有專家表示,傳統的次單位蛋白疫苗少了他牌疫苗有血栓、心肌炎等副作用等優勢,能為青少年風險解套。國內包含林口長庚醫院、新竹馬偕醫院,都有進行12歲至17歲青少年施打「高端-高端」實驗,進度皆已施打完畢,後續仍需要後續抽血、測量抗體滿半年,最快也要到明年後才有結果。邱政洵認為,據現有疫苗僅mRNA疫苗可施打於青少年,青少年選擇有限,認為國內應該要加緊腳步,除了成人混打,也要同步做青少年的高端混打實驗,「尤其青少年二劑受緩打影響,收案對象間隔數拉恐太長,數據有限。」若未來高端適應症能從20歲下開至12歲,則可解決家長焦慮。新竹馬偕紀念醫院試驗團隊兒科醫師林千裕指出,高端的青少年適應症下修,得等國內外數據出爐,且必須經食藥署核准,未來混打或三劑實驗結果佳,明年終也有機會成為第三劑施打,或提供未來11歲兒童的第一、二劑選擇。
-
2021-11-30 癌症.肺癌
肺癌導致昏迷 標靶治療後行動自如
60多歲婦人被送至急診時四肢癱瘓、失去意識,原先家人焦急以為是腦中風,沒想到影像檢查發現腦部、肺部、腹腔等處均有腫瘤陰影,證實婦人已罹患肺癌,而且癌細胞已轉移至腦部,才造成昏迷、神智不清。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徐偉勛表示,台灣肺癌盛行率高居不下,因早期症狀不明顯,不少患者等到轉移至腦部、腹腔,出現頭痛、疑似腦中風狀況,或腹部劇烈疼痛,就醫診斷才發現已到肺癌晚期。肺癌治療講究精準用藥,一般建議透過切片確認肺癌的基因型別,並選用相對應的標靶藥物,以達到抑制腫瘤的效果。以這位確診為EGFR突變型非小細胞肺癌的婦人為例,醫師評估後給予第三代標靶藥物,並輔以腦部放療,在短時間內腫瘤明顯縮小,恢復意識,目前行動自如,回診時也不需家人攙扶,與剛發現生病時判若兩人。國外大型研究臨床證實,治療EGFR突變型晚期肺癌的第三代標靶藥物效果明顯較好,且副作用較少,但因費用昂貴,我國健保雖已給付,仍標準較為嚴格。徐偉勛建議,病人及家屬應與醫師討論治療策略,若符合條件可使用第三代作為一線治療,未符合條件者,若經濟狀況許可或有醫療保險,仍可選擇自費第三代標靶藥物。應如何及早發現肺癌呢?徐偉勛表示,50歲以上老菸槍、有肺癌家族史者,以及罹患肺阻塞、肺結核等病友,應在醫師評估下,定期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以便及早發現肺癌、掌握治療時機。徐偉勛強調,「罹患晚期癌症,不再是世界末日!」在基因檢測及癌症用藥的進步下,癌症治療講究精準用藥,大幅提高存活率,鼓勵癌友堅持下去、不放棄,積極面對治療。●聯合報舉辦「抗癌不肺力 掌握肺癌治療先機」線上講座,邀請到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醫師徐偉勛、林口長庚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柯皓文,分享標靶治療及免疫療法在肺癌的治療新趨勢,豐富又實用的內容,記得準時收看!線上直播時間:2021/12/4(六)14:00了解更多直播資訊:https://reurl.cc/Yja8G0
-
2021-11-28 該看哪科.眼部
5大高危險群定期視力檢查 眼壓正常也可能有青光眼
「別再以為青光眼一定眼壓高、眼壓高一定是青光眼。」長庚醫院台北院區青光眼科主治醫師陳賢立表示,大多數青光眼患者「沒有任何症狀」,且有一部分的患者屬於「正常眼壓青光眼」,無症狀加上疏於檢查,也讓患者確診時多是中晚期,距離失明僅有幾步之隔。專家也提醒五大高風險群,一定要定時篩檢,才能避免致盲危機。眼壓致視神經傷害,視野受損恐致失明。青光眼被稱為「視力小偷」,在人們不知不覺之下,造成視神經傷害奪走視力。青光眼的成因主要是受到「眼壓」的影響,傷害到視神經,進而讓視神經網膜纖維缺損,患者視野因此受侷限,隨著缺損愈嚴重,視野變得愈小,若未及時介入治療,最後只能走向失明。導致視神經受損最關鍵的原因是「眼壓」,眼壓為什麼會增加?陳賢立解釋,眼睛是很特殊的結構體,每天都會生成一定的水分,稱之為「房水」,房水在眼睛內流動,並滋養眼睛組織。但每天眼睛生成多少的水分,就得排出多少的水,當水分無法排除時,眼壓就會增加並壓迫到視神經,傷害視神經功能。陳賢立醫師表示,排出房水的地方稱為「隅角」,水分會由小樑網組織排出。當出口因故被阻塞,就可能導致眼壓增加。臨床上常見的兩大類型青光眼為隅角閉鎖及隅角開放型兩種。有家族史者,罹病風險高於一般人七到十倍。三軍總醫院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表示,隅角是虹膜與角膜之間的夾角,大於20度稱為「隅角開放」、小於20度稱為「隅角閉鎖」。罹患這兩大類青光眼的患者,以五大高風險族群為主,除了家族病史外,例如三高、高度近視或高度遠視以及高齡長者都要小心。呂大文表示,隅角開放的患者有許多是高度近視者,因高度近視造成眼軸拉長及末梢循環不佳,讓房水代謝受阻;其餘像是三高的患者,因為血管健康不如一般人,血氧供應不良亦會導致視神經受損。另外,遺傳也是一大因素,若直系血親任一人罹患青光眼,子女遺傳率高達四成,比一般人得到青光眼的風險增加七到十倍。隅角閉鎖的患者有四大特徵,女性、年齡大於55歲、身高小於160公分,以及遠視100度到300度之間。只要同時符合四大條件就非常可能發生隅角閉鎖青光眼。隅角閉鎖青光眼常為急症發作,需要在八小時內讓眼壓降下,否則會有立即失明的風險。二成五屬「正常眼壓青光眼」,發現多已中、晚期。陳賢立說,講到青光眼時必定會提到眼壓,但眼壓高並不等於青光眼。常會有民眾說「我眼睛很腫,好像眼壓很高,一定是得到青光眼」。事實不然,約有二成五的青光眼患者屬於「正常眼壓青光眼」,而且這類患者確診時都已經是中、晚期,視野已明顯狹窄才被發現。正常眼壓青光眼通常與曾經動過雷射近視手術、外傷或其他不明原因有關。陳賢立醫師說,台灣人正常的眼壓落在約10到20毫米汞柱之間,青光眼的患者平均眼壓為15.5毫米汞柱,有些人會直接取正常眼壓的最高值,認為眼壓高達21毫米汞柱就是罹患青光眼。臨床上,眼壓能超過21毫米汞柱的青光眼患者很可能只是高眼壓症,但並沒有青光眼。治療方式-降眼壓藥水眼壓降1mmHg 視神經受損率降低10-19%「愈早介入治療,愈有辦法預防青光眼惡化。」呂大文表示,高危險族群每年都應該要定期做視力檢查。而且不僅是高齡長者需要注意,因為現在高度近視的年輕人愈來愈多,台灣約有二成的人口是高度近視者,且臨床確診青光眼患者近三成都是50歲以下。呂大文表示,青光眼患者眼壓只要降低1毫米汞柱,視神經受損的機率就會大幅下降10%到19%。降低眼壓的藥物通常為兩大機轉模式,一種是減少房水產生,另一種是增加房水排除。他解釋,第一種類型的藥物問世較早,也是現在第一線最常使用的藥物,如乙型阻斷劑以及甲型促進劑。乙型阻斷劑降壓效果顯著,但其副作用會影響心肺,因此患有慢性肺氣腫、氣喘者則不建議使用;甲型促進劑較不會對心肺造成影響,但使用頻率相對高,一天需要點二到三次眼藥水。增加房水排除的方式,如前列腺藥物,它的好處是一天僅需在夜晚使用一次,方便性高,且效果極佳。歐美國家治療青光眼患者幾乎都以它作為首選。呂大文呼籲,只要及早就醫,就有機會預防青光眼惡化,維持視力,避免走向失明之路。線上觀看講座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8/5877141
-
2021-11-26 醫療.自體免疫
異位性、脂漏性皮膚炎傻傻分不清楚? 醫:一張表看懂兩種皮膚炎差異,細心照護並不難!
異位性皮膚炎與脂漏性皮膚炎是常見的皮膚疾病,有時會造成混淆,亞東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雅竹表示,兩者的成因、症狀不盡相同,但只要配合醫囑治療,平常生活中細心照護,避開誘發因子,病友都可以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異膚三大成因:基因遺傳 保水力差 免疫失衡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皮膚疾病,蔡雅竹醫師分析,異膚主要來自三種因素,第一和患者基因遺傳有關,其次是皮膚屏障功能不完全,保水能力下降,易受外來物質刺激和誘發發炎,第三,現在醫界研究更發現和免疫細胞Th2也有密切關係,也就是免疫失調。異位性皮膚炎在不同年齡層的表現會不一樣。嬰兒約二到三個月大時發作,常常在臉部會出現紅紅的潮濕斑塊。如果出現在四肢,多半集中在伸展面,例如膝蓋和手肘。到了兩歲以上的兒童期,發作部位轉移至四肢的屈側,主要是手肘內部和膝蓋後方的膕窩。當患者成長到青少年和成人,病灶多集中在四肢屈側,嚴重時甚至可能到全身性的紅皮症。生物製劑可改善中重度異膚病灶針對異膚的治療,蔡雅竹醫師表示,近年已有生物製劑和小分子口服藥物,可以幫助中重度患者改善病灶,效果很不錯。小分子口服藥物,方便性佳,止癢效果快,但基於用藥安全,病人仍須定期抽血監測肝腎血脂肪等功能。至於輕度和局部發作的異膚患者,蔡雅竹說,可先由外用藥膏著手,像是類固醇或非類固醇式免疫調節藥膏。中重度患者除了針劑,亦可選擇如口服類固醇(急性發作時使用)或傳統免疫抑制劑或照光治療,但必須遵照醫囑,不要自行購買服用或突然斷藥。異膚患者的日常照護關鍵在於為皮膚保水,應使用不含香料的保濕乳液,成份盡量單純。蔡雅竹說,一般的凡士林就是不錯選擇。洗澡的水溫控持在攝氏 35-37 度,沖澡泡澡小於10-15分鐘,不要太久,洗後盡快全身擦上乳液,最好一天擦三次。但她也提醒,塵蟎是可能的誘發因子,嬰幼兒患者應少接觸絨毛玩具。脂漏性皮膚炎成因: 體質 皮脂腺 皮屑芽孢菌蔡雅竹醫師說,脂漏性皮膚炎也有三大成因,分別是:個人體質、皮脂腺的組成和分泌量異常、皮屑芽孢菌增生,但三種成因會相互影響。例如皮屑芽孢菌原是人體常見的共生菌,在外界環境刺激下,皮脂腺旺盛,此菌過度增生,引起發炎反應,造成皮膚發紅和脫屑。成人的脂漏性皮膚炎,普遍出現在T字部位,包括鼻子兩側、眉心、眉毛和髮際線,更嚴重的連胸部中線都會出現,有的患者甚至連整個頭皮都有。嬰幼兒的脂漏性皮膚炎,也可出現於包尿布的皮膚皺摺處。嬰兒脂漏性皮膚炎別擔心以年齡層來說,脂漏性皮膚炎會在嬰兒出生兩三周時發生,但蔡雅竹表示,過一陣子即會代謝掉,嬰兒大概三個月時開始逐漸緩解,家長不必緊張,照顧時只需以清水為寶寶清洗,並盡量不要處在太熱的環境。青春期後也是脂漏性皮膚炎的好發時機,多半與荷爾蒙開始發達有關,甚至直到成人。蔡雅竹說,壓力和季節變化是常見脂漏性皮膚炎復發的原因之一,脂漏性皮膚炎則大多用藥膏可控制,蔡雅竹表示,使用局部類固醇效果較快,只要劑量和位置正確就不必擔心副作用,也可使用局部免疫調節藥膏,不需用到生物製劑和小分子口服藥物。日常照護 洗髮精很重要在日常照護上,脂漏性皮膚炎好發於頭皮,洗髮精很重要。蔡雅竹醫師表示,含有活膚鋅成份的洗髮精,有抗菌效果,有助於脂漏性皮膚炎的頭皮,患者可以留意洗髮精成分;選用含有字尾「- azole」成份的產品,也有抗菌效果。此外,含二硫化硒的洗髮精,也有抗炎和細胞穩定作用,可抑制皮屑快速產生;植物性松焦油的成分也有抗發炎作用。使用這些洗髮精洗頭時,要停留在頭皮5-10分鐘左右,但蔡雅竹提醒患者不用手抓摳皮屑,以免引發傷口感染。在日常飲食方面,脂漏性皮膚炎患者要少吃辛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喝酒、抽菸更應避免。異位性皮膚炎VS脂漏性皮膚炎比較表蔡雅竹醫師現任:亞東紀念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臺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理事經歷:臺大醫院皮膚部研究醫師亞東醫院皮膚科總醫師亞東醫院皮膚科住院醫師林口長庚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專長:■皮膚免疫疾病與生物製劑治療:乾癬、異位性皮膚炎、慢性蕁麻疹 ■落髮生髮門診:雄性禿、休止期落髮、圓禿■一般皮膚疾病:帶狀皰疹、青春痘、脂漏性皮膚炎、濕疹、黴菌等 ■常見皮膚腫瘤診斷及治療■皮膚醫學美容及雷射光療
-
2021-11-22 養生.健康瘦身
QA/不必刻意斷食也能達到減重效果?使用「瘦瘦筆」必知十件事
根據衛福部國民營養調查,台灣19歲以上成人平均BMI值24.2,超過標準(BMI≥24屬過重),減重已成「全民運動」。不少藝人、網紅看準減重商機,大力推薦施打「瘦瘦筆」,稱可抑制食欲,不必刻意斷食也能達到減重效果,民眾趨之若鶩,連網路都能買到瘦瘦筆。醫師指出,瘦瘦筆成分是一種降血糖成分「腸泌素」,高劑量使用確實具抑制食欲效果,但未經醫師處方使用,恐導致嚴重副作用威脅性命。《元氣網》整理十大QA,幫助民眾快速搞懂瘦瘦筆。瘦瘦筆十大QAQ1:瘦瘦筆是糖尿病藥物,為什麼可以減肥?A:瘦瘦筆的主成分為「利拉魯肽」,是GLP-1類似物,即腸泌素的一種。人類進食後,血糖開始上升,腸道此時會分泌腸泌素,促使胰島素作用,幫助血中葡萄糖進入到肌肉或是肝臟中,儲存成能量,同時會抑制升糖素分泌,告訴肝臟可以減少製造葡萄糖,而腸泌素也會降低胃排空速度,抑制食欲,使血糖上升速度減緩。利拉魯肽主要使用在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身上,抑制患者血糖上升。國外研究發現,提高使用利拉魯肽劑量的糖友,會抑制糖友食欲,出現體重減輕現象,轉而研究利拉魯肽是否有協助減重的可能性,最後被證實有效。Q2:瘦瘦筆會有什麼副作用?A:常見副作用多為腸胃不良反應,如惡心、想吐、腹瀉等。Q3:打完一個療程的瘦瘦筆,停用後會復胖嗎?A:會。世界上沒有一種方式或是藥物,可以幫助人類「不復胖」,需控制飲食與維持運動習慣,才能長期維持體態。Q4:我的瘦瘦筆用不完可不可以給朋友打?A:不行。瘦瘦筆雖然是自費產品,仍需醫師評估後開立處方。依瘦瘦筆仿單建議,BMI值需超過30,或是BMI值27有合併其他慢性疾病才建議使用。Q5:我可以直接拿糖尿病患者的腸泌素當瘦瘦筆打嗎?A:不行。糖尿病患者使用的腸泌素,與瘦瘦筆的劑量不同,如果使用劑量錯誤或是隨意使用,恐導致腸胃道過度反應,出現惡心嘔吐症狀,嚴重者會吐到胃出血,其餘還包含急性胰臟炎、膽囊炎等。Q6:瘦瘦筆施打部位在腰部,腰部曲線會變瘦嗎?A:不會。瘦瘦筆是作用在腸胃道,並不是注射處的腰部脂肪。Q7:所有人都可以使用瘦瘦筆嗎?A:不是。有甲狀腺髓質癌病史或家族病史、甲狀腺功能低下、肝腎功能不全、發炎性腸道疾病、75歲以上高齡者或18歲以下者、懷孕婦女、備孕婦女或是正在哺餵母乳婦女等,不建議使用。【延伸閱讀】>>「瘦瘦筆」減重 7族群不適用Q8:有人瘦瘦筆只要一周打一次,為什麼我得天天打一針?A:衛福部食藥署通過使用於減重的瘦瘦筆,一個療程為12周,每天施打一次,從低劑量0.6毫克施打,每15天依序調高劑量,分別為1.2毫克、2.4毫克,最後為3.0毫克。如果是一周打一次瘦瘦筆,可能是醫療院所違法將給糖尿病患者的腸泌素,當作減重用的腸泌素,給予民眾使用。Q9:使用瘦瘦筆大約多久會有效果?A:三個月。瘦瘦筆的療程為12周,療程結束,體重約減少5%,如果體重沒有比原先的體重減少5%,表示無顯著效果,應改採其他方式減重。Q10:打瘦瘦筆的期間,是不是什麼都不用做就會瘦?A:瘦瘦筆能抑制食欲,攝食的總熱量下降,體重會逐漸減輕。仍建議體重下降的過程中,維持有氧與無氧運動,讓身體更加健康。(資料來源/北醫附醫體重管理中心主任徐偉峻、桃園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林嘉鴻、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黃志宏)
-
2021-11-22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醫病天地/腳趾疼痛 小心痛風關節炎
35歲的林先生享受完美食、啤酒,卻出現腳趾疼痛等症狀,他形容像是「被老鼠咬到腳」,醫師發現林先生的大腳趾除紅腫,隱約可見不規則的突起,安排抽血及超音波檢查、抽血,結果發現林先生尿酸值偏高,腳趾關節旁有尿酸結晶沉積形成的痛風石,是典型的痛風關節炎,經由降尿酸藥物治療後,腳痛逐漸改善。痛風關節炎患者常有家族史,而且好發在年輕到中年的男性,而女性反而好發在停經後。現代人因工作忙碌缺乏運動以及飲食不均衡,造成體重直線上升,也是原因之一。土城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醫師謝臻怡表示,痛風關節炎發作通常沒有前兆,民眾若發病,大腳趾或腳踝就會出現紅、腫、痛,嚴重時連穿鞋都有困難。土城醫院營養師邱怡文建議,酒跟含糖飲料都是痛風幫兇,痛風關節炎病患每日應喝足夠水量,才能提高尿酸代謝,均衡飲食,切忌大魚大肉,也要減少高油脂食物的攝取。醫師謝臻怡提醒,痛風關節炎病患須維持血液中尿酸值,當疼痛症狀緩解後,仍必須定期回診,按時吃藥,若是控制不當,恐出現高血壓、腦中風和腎結石等併發症。她建議,民眾應將血中尿酸值控制在5毫克(mg/dL)以下,這樣有助加速體內痛風石溶解;若是因為痛風石破壞關節造成變形、嚴重疼痛、關節活動受限,可以考慮由手術清除痛風石,但仍必須服用降尿酸藥物來控制。
-
2021-11-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混打首日碰周末!僅長庚、台大醫院開診「完打上千人」
國內今日為第14輪疫苗加開混打的首日,由於正值周六及周日,多數醫院並沒有開放門診施打,指揮中心宣布施打日延後下周三。其中假日可提供混打的醫院包含台北長庚醫院、台大醫院及各地衛生所,另有部分則預計在第15輪開放混打。台北長庚今天於台北田徑場設置混打注射站,依北市提供的疫苗,僅協助混打莫德納,沒有混打BNT疫苗。上午場以及下午場各協助接600人,總計1200人。上午場600人全數都有到場接種,目前為止接種順利,並未出現不適狀況。台北長庚協助混打疫苗首日,到場接種的民眾年紀以30歲到50歲為最大宗,18歲到20歲僅有零星幾位,占不到整體的10%,不過上午場有一位90歲的阿公,由家人陪同混打莫德納疫苗,阿公向醫護人員表示「等混打等很久了」。台北長庚首日協助接種1200人,下周一則協助接種999劑、下周二至下周三則改為僅協助接種第二劑BNT疫苗或混打BNT疫苗。台北榮總表示,第14輪沒有安排混打,但因指揮中心今下午已將混打民眾列入,從第15期開始會安排混打。台大醫院表示,今上午混打共35人,下午預計會完成30人,目前現場沒有民眾出現不適狀況。新光醫院表示,由於混打開放時間較突然,先前院方就14期施打已排滿時段,無法多開其他量能來混打,因此這期並未參與混打,可能等15期才會加入。台安醫院則表示,周六、周日並無提供混打,將於下周開始實施。台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何忠祐提醒,AZ混打mRNA疫苗的副作用較兩劑AZ高,施打後有較多機會發生發熱感、發燒、冷顫、肌肉痠痛、頭痛、虛弱等副作用,接種前後務必留意身體狀態或與醫師討論諮詢。
-
2021-11-19 醫聲.肝病清除
C肝消除工程(四)/避免回診頻繁 醫籲批次篩檢
過去的C肝篩檢程序,民眾需奔波四次,期間須填寫複雜的同意書,才能完成篩檢程序。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肝臟科主任許朝偉指出,為了提升C肝篩檢、治療率,簡化篩檢流程與表單作業,讓患者僅須回診兩次,患者僅需填寫基本資料,醫師簽章後即可逕行篩檢,大幅提升就診便利性,值得推廣。目前C肝篩檢,患者共須回診四次,依序進行HCV抗體篩檢、HCV RNA檢查、C肝基因型檢驗,集合所有報告資料,最後一次回診時才評估患者是否符合DAA治療標準,許多民眾因此失聯。許朝偉說,林口長庚醫院實施「HCV用藥前檢查檢驗流程簡化(HCV Reflexing Test)」,疑似C肝之患者首次到院,即可同步接受HCV抗體、HCV RNA、HCV基因型三項檢測;第二次回診,若檢驗結果皆呈陽性,即可安排患者接受治療,並納入C肝全口服藥計畫。許朝偉說,整個流程患者僅須回診兩次,將大幅提升就診便利性。許朝偉也直言,國健署成人健檢之B、C肝篩檢同意書過於繁複,對此林口長庚提出簡化版篩檢同意書,正爭取納為長庚醫院正式文件。另,許朝偉指出,健保署雲端資料庫設有B、C型肝炎專區,整合保險對象B、C型肝炎就醫紀錄,「國健署、健保署皆有資料,若予以整合,再加上院方資料,將可提高HCV篩檢、治療效率」。此外,因受個資法規範,醫院須先請患者簽同意書,再次回診才可使用自國健署資料庫取得之HCV篩檢整合批次檔,篩檢到院之疑似C肝患者,許朝偉說,此限制使篩檢流程窒礙難行,且批次檔使用同意書「內容及形式皆未知」,期望未來有所改善。延伸閱讀:C肝消除工程(一)/專家疾呼:C肝應納第五癌篩檢C肝消除工程(二)/打疫苗送快篩 有效提高受檢率C肝消除工程(三)/治療不限科別 診所加入戰線C肝消除工程(五)/洗腎室協防 衛教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