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6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搜尋
長壽
共找到
924
筆 文章
-
-
2022-02-05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長壽養生之秘訣是什麼?醫師:長期做好3件事,才能延年益壽、減少病痛
85歲病人看診:「醫師,這個可以吃嗎?」醫師:「你活那麼久,還問我?」人會長壽,一定有原因,除了先天遺傳的基因,會不會保養也是很重要的因素。這位老先生會問醫師這個東西是否可以吃,表示他對入口的食物是很注意的。一、注意吃進去的食物俗語說:「病由口入,禍從口出。」不是沒有道理的。如果吃了不潔的食物,例如夏天食物有細菌,吃了就會發生腸胃炎,輕則嘔吐、拉肚子,重則引起敗血症。吃了不潔生食例如生魚片,就有可能引起肝膿瘍,發燒、右胸痛,需要入院穿刺引流,國內每年均有幾十個病例。又如A型肝炎及E型肝炎也是由不潔的蔥、生菜、海鮮等傳染,會引起急性A型肝炎或E型肝炎,甚至猛爆性肝炎,危及生命。此外,近幾十年來國人飲食西化,大魚大肉,高熱量、高膽固醇或高醣分的食物大快朵頤,久而久之,引起心血管疾病或腦血管疾病,或誘發糖尿病,都會折人壽命,中晚年健康都會出現警訊。二、適當的運動增加肌力除了飲食之外,適當的運動也很重要。人是動物就是要動的生物,沒有動,肌肉逐漸萎縮,心血管機能逐漸退化,等到中老年就肌肉骨骼出問題,到後來容易骨折,容易臥床,一病不起。除了注意飲食及運動之外,人體老了,細胞也會逐漸發生變化,容易發生癌症,這方面就要定期檢查,以期早期發現,及早治療。三、有大腸癌病史要定期做檢查例如家裡有人有大腸癌病史,或過去體檢大腸有息肉,那就一定要每二至三年做一次大腸鏡檢查。若家裡有人有肺癌或長期抽菸,那就要定期做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檢查。此外最重要的,有B、C肝的朋友,一定要每半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及抽血驗胎兒蛋白,以及早發現肝癌。即使沒有B、C肝的成年人也要至少每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因為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等到有症狀出現再來求醫,通常都來不及了。因此,了解長壽養生之道,人救己救,要多請教醫師,即使醫師開玩笑說年紀那麼大還問醫師,也不要客氣,多吸收專家的意見,才能延年益壽,減少病痛,每年都過著快樂的新年!●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2-05 養生.聰明飲食
熟齡減重該怎麼做? 營養師傳授「長壽減重法」,掌握4原則瘦身並不難!
英國歌后愛黛兒(Adele)前陣子被發現又瘦了一圈!她公開是採用「長壽飲食法」瘦身,利用喝低熱量的蔬果汁、少量的正餐,加上規律的運動,不碰糖類、酒及辛辣食物,達到快速減肥的目的。事實上,減肥的方式相當多,如何不為難自己,又能達到減肥的目的,讓生活趨向更健康、更快樂?建議熟齡減重可掌握4大原則。1.低醣飲食糖會促使胰島素分泌,而胰島素正是一種合成性的荷爾蒙,會驅使脂肪的合成,因此,減重的關鍵就是「控制攝取總醣量」,建議醣攝取量控制在一天150克以內。加上從蔬菜、水果獲得的醣類,換算下來,一天白飯不能超過一碗半,用這個方法,堅持一個月,多數人可以明顯看到成效。不過,很多人為了求好心切,會戒斷包括主食在內的所有醣類,其實,人類本身就需要醣類的滋養,如果醣類攝取不夠,代謝脂肪的能力會下降,也就是說,完全不碰主食的人,未來出現復胖的機會相當高,而且容易引發內分泌失調、注意力難以集中等問題。2.避免精製糖等加工品減肥計算熱量固然很重要,但食物的選擇更重要。日前一位女性分享,她早餐、中餐幾乎沒吃,晚餐只喝一杯珍珠奶茶,一天攝取的熱量根本不到1000大卡,但不知道為什麼就是瘦不下來。癥結點就是她陷入熱量迷思,選錯食物了,常吃精緻糖類、加工品等食物,而這類食物是會讓身體趨向脂肪的合成,儘管限制整體熱量、搭配規律運動,也很難瘦下來。所以,減肥期間,更應該選擇食用天然、身體好代謝的食物。3.水果不可以吃到飽很多人以為水果富含天然酵素、維生素、礦物質,減重期間可以肆無忌憚的吃,那就錯了。水果固然營養,別忘了,其主成分仍是果糖,很容易被身體消化吸收,過量攝取,不僅造成血糖震盪,還很容易生成三酸甘油脂,變成體脂肪、內臟脂肪。正確做法是一天以2至3份為限,若是糖尿病患,就得嚴格限制在兩份以內(一份水果大約是一個拳頭大小)。4.規律運動飲食控制雖然可以減少熱量達到變瘦的目的,但過程中也會一併消耗掉肌肉,而肌肉正是掌管基礎代謝率、未來是否復胖的關鍵。因此,透過適當的有氧及阻力運動,訓練肌肉,不僅能提高基礎代謝率,也會更健美有型,達到真正的「塑」身,而非僅是「瘦」身。
-
2022-02-04 養生.聰明飲食
紫色食物助防癌、抗老!營養師推6食材,白米換紫米更健康
天然食物的顏色,通常出自於本身的營養,紫色食物的顏色,就大多出自於花青素,嫚嫚營養師在社群分享,花青素不僅是美麗的天然色素,也帶有很強的抗氧化力,有利減少自由基傷害,幫助防癌、抗老,並介紹了6種常見紫色食材供參考,像是紫米就是日常相當不錯的選擇。 藍莓:藍莓富含花青素,有助於視紫質合成,維持視覺健康。抗氧化力幫助消除眼睛疲勞,預防視力退化,經常被使用在保健食品中。另外也含有維生素E,有助改善血液循環,維持大腦健康。保存方式可置於密封容器,放在冷藏或冷凍室保存。外表有天然果粉,可安心食用。 紫葡萄:紫葡萄含有高抗氧化力的白藜蘆醇,可影響長壽基因,有助於抗老化、抗肥胖。也含有前花青素(OPC)能保護血管。亦含有葡萄糖、檸檬酸,能快速補充能量,分解疲勞物質。保存方式可用紙巾包起來,放置於冷藏室。外表有天然果粉,可安心食用。腸胃健康者建議帶皮一起吃。 茄子:茄子含水量約達90%,熱量低又有助於控體重。外皮紫色來自色素茄甙(ㄉㄞˋ)為花青素的一種,具降血膽固醇功效。果肉含有綠原酸,是澀味來源,能幫助減重、美肌、防止老化。保存方式可放入塑膠袋於冷藏室保存,但不耐低溫需留意,冰太久會變硬。 紫洋蔥:紫色來自花青素,具抗氧化力。亦含豐富槲皮素,可抑制血液凝固、預防血栓,並減少壞膽固醇、預防動脈硬化,也有助於抗過敏、調節免疫,降低發炎反應。保存方式可放置於陰涼通風處。 紫薯:紫薯中維生素C可被澱粉包圍,形成保護層,加熱後也不容易被破壞,含量為蘋果的10倍,可促進膠原蛋白合成。也含寡糖,有助好菌生長。白色黏液狀的紫茉莉苷,可保護胃黏膜、促進腸蠕動、軟化糞便。保存方式可用報紙包好放在紙箱中,置於陰涼處。腸胃健康者建議帶皮吃。 紫米:紫米的紫黑色來自於花青素,又稱為長壽米,屬於未精緻的全榖雜糧類,與白米相比,營養多元豐富,含有維生素B群、維生素E,礦物質鉀、鐵、鋅、鈣,以及豐富膳食纖維。保存方式可倒入密封罐中,至於冷藏室,以免長蟲或氧化。 《延伸閱讀》 .激瘦飲食&常見20種激瘦食物。減重又健康,女星半年狂降19公斤! .防健忘、失智怎麼吃?營養師指7種食材助養腦!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2-02 養生.聰明飲食
富含魚或肉的蛋白質 醫師告訴你帶骨肉和帶骨魚煮湯有哪些健康效果
大骨湯養顏美容,更能維持健康!香港是全世界最長壽的地區,香港人之所以長壽,全是因為他們經常喝雞湯。在中醫觀念裡,花時間慢慢燉煮的雞湯十分滋養。其實不只是雞湯,利用帶骨肉和帶骨魚熬煮成的湯稱為「大骨湯」(bone broth), 許多美國的運動選手和女明星都愛喝,可以養顏美容、維持健康。不瞞各位, 我從兩三年前就在喝加入帶骨食材與蔬菜,用料豐富的大骨湯。這款抗病蔬菜湯富含魚或肉的蛋白質、蔬菜的食物纖維,還有水溶性成分等,都是現代人缺乏的重要營養素。骨頭內釋出的明膠也具有調理腸黏膜的功效。明膠內含的膠原蛋白可以強健骨骼與肌腱,維持年輕的肌膚與髮質,還能改善皺紋和鬆弛,可說是名符其實的營養湯品。食材鮮味完全溶入大骨湯中,作法簡單又美味。一起來喝對身體最好的抗病蔬菜湯吧!棒棒腿雞肉富含蛋白質、維他命A 等營養素,可溫暖身體,是很好消化吸收的食材之一。將雞中翅切成兩半,方便食用。排骨豬肉內的蛋白質,其胺基酸比例佳,不妨有效利用。排骨富含維他命B1,能迅速將醣類轉換成熱量,對消除疲勞也有效。名人也愛喝的美容湯!什麼是大骨湯?減肥期間也適合飲用喝大骨湯不會攝取過多熱量,還能喝到維持健康必需的營養素,即使正在執行減醣計畫,或需要瘦身的朋友,也能安心飲用。一碗就能喝到各種營養素可以喝到平常飲食不容易攝取的鉀、磷、鈣、鎂等各種維他命和礦物質,讓人不容易感到疲倦。還能改善「腸漏症」「腸漏症」是一種腸道屏障出現空隙的疾病,大骨湯有助於改善腸漏症。湯中富含膠原蛋白打造美麗肌膚大骨會釋放出豐富的膠原蛋白,可以美容養顏、強化髮質。大骨湯是家喻戶曉的傳統湯品,指的是將帶骨肉和蔬菜一起燉煮的湯。原理和香港的雞湯相同,此外,日本人自古習慣將切除魚肉後剩下的魚骨和碎肉煮成「魚骨湯」,同樣含有豐富營養價值。魚骨[鯛魚、紅金眼鯛、鰤魚等]鯛魚、紅金眼鯛、鰤魚等都是很適合煮魚骨湯的食材,切除魚身的魚肉後,將魚骨和碎肉部分下鍋燉煮,可充分釋出魚骨的養分和鮮味。魚骨很便宜,各位不妨多喝。青背魚[鯖魚、沙丁魚、秋刀魚、竹筴魚]最大特色是除了可攝取骨頭裡的有效成分之外,還富含DHA、EPA 等不飽和脂肪酸。DHA 有助於減少膽固醇與中性脂肪;EPA則能淨化血液。※ 本文摘自《免疫權威醫師每天都喝的抗病蔬菜湯:5種食材就能做!每天一碗,喝出最強免疫力》。《免疫權威醫師每天都喝的抗病蔬菜湯:5種食材就能做!每天一碗,喝出最強免疫力》作者:藤田紘一郎 譯者:游韻馨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30
-
2022-02-01 養生.聰明飲食
長壽的基本條件是不生病 免疫權威醫師教你怎麼吃防癌、防糖尿病
食品金字塔內的食物,皆具有防癌功效大蒜位於計畫性食品金字塔頂端的食材,氣味成分異蒜胺酸具有抗氧化及解毒作用。紅蘿蔔紅蘿蔔的色素成分β-胡蘿蔔素具有超強抗氧化力,是維持皮膚與黏膜健康的最佳幫手。洋蔥含有抗氧化成分異蒜胺酸與異硫氰酸酯,並富含寡醣,可促進腸內益菌生長。高麗菜富含異硫氰酸酯,具有超強防癌效果。高麗菜煮成湯之後,體積會變小,反而可以吃更多。生薑生薑可以溫暖身體,幫助維持最適體溫,活化免疫細胞。番茄番茄的紅色來自茄紅素,這是一種具有超強抗氧化作用的植化素,和油脂一起攝取可以提升吸收率。長壽的基本條件是不生病。為了達到這一點,飲食習慣相當重要。下圖是由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發表的「計畫性食品金字塔」。癌症如今已成為十分普遍的疾病,曾有統計指出,兩人之中就有一人罹癌,列入計畫性食品金字塔的食材,都是具有防癌功效的食物。這些食物的共通點就是,它們都含有「植化素」(植物化學成分)。植化素是多酚與類胡蘿蔔素的總稱,是植物性食物擁有的機能性成分,超強抗氧化力可以抑制在體內作亂的活性氧。另一項關鍵是「食物纖維」。充分攝取食物纖維可以完全排出體內的老廢物質,重整腸內細菌的平衡,讓好菌居於優勢,提升免疫力。此外,食物纖維也有助於避免血糖值和膽固醇上升。食物纖維分成不溶性和水溶性,煮成湯後可充分攝取水溶性食物纖維,毫不浪費。腸道健康後,也能改善糖尿病及肥胖納豆除了食物纖維之外,也富含納豆激酶等淨化血液的健康成分。海藻含有大量的褐藻醣膠與海藻酸等水溶性食物纖維,同時也富含各種礦物質。山藥特點是含有澱粉酶,具滋養強壯之效。特有的黏液成分也有助於抑制糖分吸收。菇類所有菇類都富含食物纖維,含有大量β- 葡聚糖等,有助於提升免疫力的健康成分。秋葵帶有黏液的食材也富含水溶性食物纖維,秋葵含有大量β- 胡蘿蔔素,具有超強抗氧化作用。酪梨除了食物纖維,還富含有助降低腦中風、心肌梗塞發作風險的葉酸,及抗氧化成分維他命E。食物纖維有助於增加維持腸道健康的「短鏈脂肪酸」。當腸內細菌分解發酵食物纖維,就會生成短鏈脂肪酸。這項物質不只能促進腸內細菌增生,修復腸黏膜,還能被腸壁吸收,進入血液,阻止脂肪進入細胞。總而言之,短鏈脂肪酸可發揮預防肥胖的效果,還可生成腸泌素,促進胰島素分泌,有效預防糖尿病。也就是說,只要充分攝取食物纖維,就能產生上述好處。※ 本文摘自《免疫權威醫師每天都喝的抗病蔬菜湯:5種食材就能做!每天一碗,喝出最強免疫力》。《免疫權威醫師每天都喝的抗病蔬菜湯:5種食材就能做!每天一碗,喝出最強免疫力》作者:藤田紘一郎 譯者:游韻馨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30
-
2022-01-30 養生.聰明飲食
除夕圍爐菜單指引 「三好一巧」兼顧長輩及健康
後天就是除夕團圓夜,國健署統計,台灣有6成以上的長輩有牙口不好的問題,造成咀嚼及吞嚥困擾,如何準備年夜飯,既能顧慮到長者及兼顧健康是一門學問。隨著時代改變,近年來民眾的消費習慣改變,現代人往往都選擇訂購市面上販售的年夜菜,雖然有多樣菜色可供挑選,但市售年菜通常都是大魚大肉、高鹽高油,營養不夠均衡,有許多年夜菜食材較具有嚼勁,讓家中長輩看著一桌的年夜菜,卻有可能無法順利下肚。中壢天晟醫院營養師林詩蓓藉由國健署「三好一巧」飲食原則,設計幾道富含蔬菜、低脂肪且適合青銀共融的年菜,分別為長年菜炆雞、好彩頭炆排骨、福菜蒸魚、筍茸扣肉、客家小炒、薑絲大腸、韭菜鴨血、彩蔬鳳梨炒木耳。其中長年菜、福菜有「長壽、福氣」的寓意,白蘿蔔象徵「好彩頭」以及鳳梨「好運旺旺來」的寓意。林詩蓓建議,從挑選食材開始,像不易咬斷的筍干可以換成脆嫩的筍茸;魷魚及大腸以質地較軟且不含膽固醇的素腰花及麵腸取代;排骨可選用沒有硬骨的軟排;食材製備,例如:切肉以逆紋切、拍打方式或切成肉絲、小塊,再加入鹽巴、太白粉或蛋白抓醃,也可運用水果酵素,讓肉質軟嫩不乾硬。林詩蓓說,搭配烹調小技巧清蒸、水煮、燉滷方式,讓年夜菜軟嫩好入口,再加上天然辛香料調味取代味精等,增加餐點豐富性,有助提升長輩食慾,讓長輩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吃得巧。
-
2022-01-24 名人.林思偕
林思偕 /慢跑-我的「逃逸路線」
1995在美進修兩年。我以「準居民」身分,在洛杉磯充滿歷史感的stairway(階梯山徑)慢跑。繁忙的工作充滿挫折,這是我的「逃逸路線」。景致因踐履而具體,我處處誌之,路人的閒聊,擦肩而過的微笑,無從預先興奮,卻迭有驚喜。心情低落的時候我跑步,跑步時只往前看,背後沒有值得留戀的東西。日子有點難捱,往前跑,不要停。前方黑暗隧道盡頭,有光。回國後,我持續慢跑。想跑多遠就跑多遠。慢跑到終點時,感覺自己的渺小,一種肢體極度疲憊與心靈無限滿足的奇妙組合。近兩年,跑久一點,膝蓋開始隱隱作痛。我的身體侷限著我,似是我的牢籠。心以為能到的地方,變得遙遠。原來「衰老」這件事,不用主動去探問,它自己就會找上門。以前的作家描寫「衰老」時,多半自己還很年輕。莎士比亞寫《李爾王》的時候只有41歲。寫「老年」的契訶夫只活了44歲。那年代醫藥不發達,平均壽命很難看。當代醫學進步,活到八、九十歲稀鬆平常。衰老不會阻止你長壽。我們修修補補,設法遲延死亡,卻很容易活成一種沮喪且令人不悅的樣子。不禁要問:人活著到底是為什麼?科學已經證明,年老帶來生物學的必然折損。你有沒辦法改變「DNA端粒縮短」(telomere shortening)。你沒有辦法改變大部分細胞分裂50次之後就開始凋亡。粒線體上的突變使我們失去能量。老化導致慢性發炎,保護性的膠質停止生成,骨頭疏鬆,關節磨損,肌肉質量流失……這些都不太優雅 ,不太羅曼蒂克。來到這年紀,每一點小小的病痛,都好像是世界末日的開始。就像通緝犯聽到的每個敲門聲,都似警察臨檢。我尋求骨科同事的醫療建議 。得到的答案:「不要跑就好啦。」「跑步有什麼好玩?」他們不知道。我不能跑步,有一點像畫家失去辨色力,或者是音樂愛好者聽不到聲音,是生活的重大損失。我想到自己的病人,也曾因為疾病而喪失某種生活日常功能或樂趣。我也是叫他不要做這、不要做那,「不就好了」?即使疼痛,我還是要跑。終於我遇到一位「聽懂我」的骨科醫師。他說:「你有輕微的退化膝關節炎,但不嚴重啊。一定是你看診久坐。記得要訓練腹肌和大腿肌肉來做支撐。外出活動一定要穿戴護膝。必要時,我幫你開點藥,打點PRP……」我的膝蓋真的變得比較不痛了。我又開始慢跑。繼續看病,和被看病。或許奇蹟不會出現,我不能阻止退化。但醫師知道我的苦,總是在旁陪伴鼓勵,我還是可以邁大步向前跑去。醫師鼓勵的話語就是病人最好的「安慰劑」。我告訴我的病人:只要樂觀前行,妥適的處理衰老,長壽是一個禮物。看看美國總統拜登(Biden)跟防疫總指揮佛奇(Fauci),80歲仍可以領導群倫。我突然有股訂機票的衝動。等Omicron浪潮過後,用冒著煙(快報廢)的膝蓋,重跑一回洛杉磯那些stairway。腦海中的路標,和病人的心情一樣,亙古不變。
-
2022-01-16 養生.人生智慧
只要用對方法就可延緩老化 名醫張金堅創咖啡健康學養生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39期文/吳佩芬 攝影/鐘君賢73歲的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張金堅仍然寶刀未老,一星期仍然保持看門診且開兩到三台刀,刀法還是「嚇嚇叫」。他說,「歲數大了,在器官上會輸給年輕人,人不要不服老,服老的心情要有,但也要有抗老的心態,只要用對方法,就可延緩老化。」從幾十年前開始,張金堅展開他獨創的「抗老撇步」,透過走路運動、喝咖啡、清淡飲食、專業、從事公益活動獲得成就感,還有經常保持愉悅的心情。從1972年開始,張金堅行醫迄今已有47年了,在他的年輕年代,外科是大科,很多醫學系畢業生都很想進入外科工作,張金堅也選擇了和他外向個性比較相符的外科,外科醫師個性都比較爽直、判斷力強、行動力強,但也比較容易衝撞。在台大醫院完成住院醫師、總醫師訓練之後,張金堅就到鄭州路的台北市立中興醫院擔任外科主治醫師,不久,被當時的台北市立中興醫院院長、前總統蔣中正御醫熊丸拔擢為一般外科主任;一年後,台大醫學院臨床研究所博士班剛成立,張金堅為了強化專業,也考進了台大醫學院臨床研究所博士班。受恩師陳楷模影響,成為乳癌權威張金堅會成為國內專致於乳癌的醫師,和他就讀博士班時的指導教授陳楷模有很大的淵源。陳楷模專精於小腸的大量切除及乳癌,張金堅回憶道,「陳楷模教授個性比較兇悍、嚴厲,外號雷公,在他底下,一定要戰戰兢兢,不能打迷糊仗,但是,他提攜後進,不遺餘力」。博士班畢業之後,張金堅帶著太太、一雙年幼兒女前往沙烏地阿拉伯行醫,一年多後返台,直接進入台大醫院擔任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在當時擔任台大醫院外科主任陳楷模的麾下,順利的從講師升等為副教授、教授,之後,還躍升為外科部副主任、主任。張金堅表示,當時求診的乳癌病人因為發現時都比較晚,乳房外表已經糜爛、腫瘤很大,甚至已經轉移了。因為沒有所謂的多科團隊,當時的化療又簡陋,放射線治療也不像現今的定位準確,在幫病人進行放射線治療時,經常會把病人的皮膚電得爛爛的,化療用藥也沒有標準治療流程,開刀就把病人的整個乳房連同腋下的淋巴腺全部拿掉。很多女病人因為罹病,老公外遇,跑走了,拖著生病的軀體照顧年幼的小孩及公婆;張金堅深覺女性乳癌病人真的很辛苦,也感受到以醫師為主的權威醫療環境,以及傳統乳癌治療的弊病和無奈。成立乳房醫學會,跨科整合照顧當醫療慢慢進步,乳癌可以選擇整個切除、部分切除的手術方式,乳癌的化療藥物也日新月異,張金堅深感,「乳癌照顧一直都是以醫師為主,缺少所謂的病理科、放射科、腫瘤科、腫瘤內科、藥師、心理師等,也沒有重建,這是個不完整的醫療團隊,對於相對弱勢的病人比較吃虧。」因此,張金堅決定要成立乳房醫學會,希望乳癌治療能多科整合照顧。另外,在病人照顧方面,雖說陳楷模教授早在張金堅擔任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之前,已成立真善美乳癌病友俱樂部,但畢竟成員只局限在台大醫院治療的乳癌病友。因此,張金堅決定要擴及服務到全國的乳癌病友,於是在1996年成立乳癌防治基金會,是個跨醫院的全國性乳癌病友團體,也是全國第一個。乳癌防治基金會成立22年,已落實全民乳癌篩檢衛教,關心罹病者的醫療及身心靈健康,並鼓勵國內學者進行乳癌的本土性研究,除了頒獎給國內傑出乳癌研究人員,每年定期舉辦大型病友會,邀請專家演講,同時讓病友們唱歌、跳舞同歡,並分享彼此的罹病經驗,鼓勵新診斷乳癌病友。基金會也因此獲得國家品質標章及特優基金會的獎項,以及張金堅個人的癌症終身成就獎。醫技雖進步,別忘醫病平等在很早年就投入乳癌診斷、診療的張金堅,對於21世紀的基因體醫學、精準醫療、分子醫學的時代,他認同,乳癌已經慢性病化,但是,他更關注在醫病平等的理念上。他說,我們以一位慢性病人的方式對待乳癌病人,持續關心治療後的10年、20年後續追蹤,稱為「存活者的議題」,比如說用藥的慢性副作用,用藥後的智力是否變差,用了哪些藥物會對於神經末梢有損害,罹病後是否和社會脫離等,即所謂醫病共享的政策,疾病治療不是醫師講了算,還要和病人共同討論。賢內助協助下,遵循一輕、二淡、三少、四慢原則退而不休的張金堅,在關心病人健康之餘,也很在意自己的健康。身為外科醫師的他,邁入70歲之後,還能持刀平穩,開刀手不抖,維持良好的平衡感,和有開刀的體能,都要歸功於賢內助的協助,張金堅沒有肆意揮霍年輕健康的本錢,這些都是經年累月好好管理自身健康的成果。在飲食上,張金堅著重吃得不要太豐盛,一輕、二淡、三少、四慢是基本原則。張金堅坦承,「前面三項,我都有達成,四慢是因為我是外科醫師,個性急,還在努力當中。」◆一輕,不要加工品、鹽漬品,多吃蔬果,要原味的食材,少農藥、有機的食材,要洗乾淨,清楚食材履歷,當季的食材、均衡的飲食。◆二淡,不要重口味,不要高溫烹煮食材,不要添加太多鹽,不要太油,不要太甜,不要太辣,不要太多的佐料,不要過量的燒烤,不要太多的烹調,烹調簡單,盡量少外食,三餐多在家食用。◆三少,不要吃太飽,7分飽。 ◆四慢,要細嚼慢嚥。重視早餐內容,開啟一天的活力三餐飲食的調養,張金堅很重視早餐。早餐部分,張金堅的米飯等碳水化合物吃得少,爾偶太太會煮點稀飯吃,通常會準備小塊麵包,配點洋蔥、胡蘿蔔、堅果如核桃、杏仁,然後配點秋葵、酪梨、地瓜葉等蔬果。他說,秋葵5~6條,肚子就飽了;燙點地瓜葉,沾一點點醬油膏,就很美味了;另外,還來點荷包蛋,補充蛋白質。中餐的話,因為要開刀、看診,就吃醫院的便當,飯只吃1/10的份量,主食的魚肉、雞肉和豬排等,只吃一半而已,青菜的部分就會吃完。晚餐則會豐盛一點,太太會煎煮新鮮魚,清湯中放點排骨、白蘿蔔,還會準備地瓜葉、菠菜、高麗菜等,盡量不要高溫炒,以汆燙、水炒方式居多。假如晚上有應酬吃大餐,隔天就會自動減量,大約減少一半的份量,應酬時,吃少量就好。照顧植物,讓步調變緩慢、心情愉悅運動方面,因為上了年紀,盡量選擇比較溫和的運動。張金堅一星期游泳一次,一次一個小時。平常會和太太結伴到鄰近的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繞園散步,可以走到7千步,加上平日看病人、上下樓梯、巡房等,加起來應該有1萬步。還好,有篇研究發現,日行7千步已經足夠了,會爬樓梯、但不下樓梯,因為要保護膝蓋的健康。對於老人很重要的情緒管理,張金堅會選擇快樂的嗜好來做,他的快樂嗜好就是園藝和咖啡。他表示,盡量不動怒、不能急躁,並靠著喝咖啡、關照植物,讓自己的步調變慢,咖啡香氣、在一片綠茵中吸收植物釋出的氧氣,心情就會很舒適。張金堅個是早起的鳥兒,但他也樂在其中,在夏天早上5點、冬天早上6點起床,喝200~300c.c.的白開水後,就會到頂樓整理花園,才下樓吃早餐,除了出國不在家之外,拔草、澆水、搬移植物盆栽,他天天報到,樂此不疲。他的口號是:「園藝活動也是一種運動,也是心性的培養。」他看著植物一天一天地長大,花盛開,心情愉悅,就如同醫療人員細心照顧病人,病人就活得好,沒有好好照顧就會凋謝。化身咖啡達人,自創咖啡養生法張金堅愛上咖啡,是在台中澄清醫院擔任院長期間,在台中、台北往返的高鐵上聞到咖啡香,就起心動念想喝咖啡。他過去喝咖啡都會肚子痛、胸悶,30、40年沒有碰咖啡的張金堅,這次一喝就上癮了,覺得神清氣爽。講起咖啡,張金堅的出發點仍是和健康有關的研究,特別是咖啡豆內含的高抗氧化物綠原酸、咖啡醇、雙萜類、咖啡豆醇等,對於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痛風、牙周病、癌症、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等疾病都有助益,也有研究發現,喝咖啡可以延長壽命。他也走遍了國內外咖啡莊園,還與蔡崇煌醫師及梁捨烘焙專家分別著作了二本咖啡專書,真是一位咖啡癡迷。由於過度烘焙會破壞咖啡豆內的抗氧化物,所以,張金堅偏好喝淺焙咖啡,他說,生豆內含的綠原酸占9.6%,重烘焙就剩下4.8%,因此,利用輕烘焙,綠原酸等抗氧化物較不容易喪失。但是,即使是重烘焙,咖啡飲品中還是存在著這些抗氧化物成分,所以,也不反對喝重烘焙咖啡。重烘焙有炭燒焦香味、巧克力的微苦澀感;淺焙有果酸、有水果香,國人比較偏愛炭燒口味,對於果酸的接受度較低。現在,張金堅每天喝3杯黑咖啡,他不主張加糖、奶精,糖不宜攝取過量,奶精則含有對人體健康有害的反式脂肪酸,建議可以加適量的鮮奶取代。咖啡不是神丹妙藥,仍有飲用禁忌喜歡喝熱咖啡的張金堅說,喝咖啡不能過熱,咖啡在夏天沖泡時的溫度,最好是92~93℃,冬天時可以升到94℃,等到咖啡沖泡好、倒入容器內的溫度85℃是最香醇的。品嚐咖啡的時候,則差不多60℃左右不燙口,才是最適宜的溫度,喝太熱的咖啡,會傷害食道黏膜組織,增加食道癌的發生率。當然,咖啡也不是神丹妙藥,骨質疏鬆症的病人、懷孕初期、小孩、胃酸過多、腹瀉腸胃不適者,都要避免喝咖啡。在喝咖啡的同時,需要補鈣、維生素D、多運動、多曬太陽,而且由於咖啡利尿,最好搭配一杯白開水,補充體內流失的水分。做自己想做的事,擁有滿滿正能量最後,張金堅表示,「我現在還在開刀,我覺得專業還要持續保持,工作是一種快樂,也有成就感的滿足」。張金堅的身體硬朗,講話嗓門大而有力、很清楚,不像老人孱弱無力的聲音。即使70歲高齡,擔任一家生技公司顧問的他,在每2個月的業務會議上,還被要求喊口號;他說:「就叫我來帶頭喊,好像聲音亮,生意就興旺,其他人都喊得不夠響亮,我一喊,聲音宏亮,士氣高昂,氣氛就起來了。」70歲的張金堅仍然擁有滿滿的愉快、樂觀、快樂能量。延伸閱讀: 。臺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 卸下白袍實踐公衛理想 。振興醫院院長魏崢 國內開心手術第一人 邏輯正確,決定手術成敗
-
2022-01-08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想想未來的我 及時定期健檢
老朋友聚會。王先生:「聽說你最近買了一個房子很便宜?」張先生:「是啊!一坪才10幾萬,環境還滿優美的。」王先生:「哪裡有那麼好的事?」張先生:「是啊!是陰宅啊!景氣不好,陽宅買不起,只好先買陰宅啊!」生老病死,沒人躲得過,只是過程每人不同,辛酸苦辣,冷暖自知,每人壽命有極限,古人教訓「今日事,今日畢」,但很少有人說「要由後天看明天,明天看今天」,意思是說,今天年輕的我,身強體健,但要能防微杜漸,注意身體的保養與照顧,才能讓幾十年後,年華老去的我仍然能夠活得健康快樂。事實上,除了少數天災人禍之外,老年時的健康與否,是躺病床上或住安養之家,或奄奄一息住入安寧病房,或幸福又美滿而又健康的活著,與自己平日是否有注意對肉身的保養及定期檢查有莫大的關係。例如平日大吃大喝,飲食不知節制,造成血中膽固醇過高,或三酸甘油酯過高,就會埋下動脈硬化的因子,中老年後可能運動走路會喘,或是突然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猝死,幸運者心臟來得及放支架,腦血管阻塞部位少或出血量少,還可以拿拐杖、坐輪椅,讓看護推來推去。嚴重時可就能一命嗚呼,有的變成植物人,離不開呼吸器,拖累家人,心中直嘆「久病無孝子」。又如平日酷愛杯中物,未想到心肝寶貝,只顧及時享受,可能一、二十年後肚子大、眼睛黃或吐血,或肝昏迷,送到急診,才發現有酒精性肝硬化末期,只能哀求別人捐肝活命,昔日英雄好漢至此,後悔莫及。又如有了B、C肝,不知要定期抽血驗肝指數及胎兒蛋白,也不知要定期做超音波,只知拚命工作,等到有一天突然肚子痛或人瘦了下去,求醫才發現肝癌末期了。想要活到國人平均壽命的七、八十歲就很困難了。總之,活在當下,要想到未來的我,要及時呵護、定期保養我們的肉身,才能健康且快樂的長壽,也是新年給自己最好的禮物。●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1-04 養生.運動健身
你要健康地老化還是患病狀態的延長?哈佛教授揭關鍵3大因素
▌患病狀態延長或壓縮我念高中時,學校規定我們必須選修健康教育來取代一學期的體育課。在這堂課裡,我們不用攀繩或打籃球,而是去到學校體育館下一間昏暗的教室,然後有一位肥胖而臉色紅潤的老師在走道走來走去,拇指塞在吊帶底下,大聲教授健康知識。我不記得他說了什麼內容或忠告,只記得他宣稱能從耳垂看出我們有沒有吸大麻,而且90 %的吸菸者會得肺癌死掉。有個自作聰明的朋友(是我朋友,真的不是我)問道是不是得到肺癌的人最後一定都會死掉,老師大吼道不是,只有90 %會死掉。後來有一天我們去上課,代課老師說我們的健康教育老師死於心臟病發作,他的死無意中又給我們上了一課。我們都會死於某種原因,即使是經常活動、飲食適度,十分注意健康的人也一樣。事實上,儘管知道應該運動,像川普這樣不運動的人現在也比以前活得更久、更健康。為了評估這個難題,我們先仔細觀察死亡和患病間的機率關係。大多數狀況下,與老化有關的統計數字集中在生命年限,而沒考慮到健康年限(健康良好沒疾病的時間)。要同時考慮生命年限和健康年限有個不錯的方法是以時間為X軸,功能能力(健康狀況的測定方法)為Y軸畫出圖形,如圖28 。健康的人儘管偶爾短暫生病,但大多數時候的功能能力接近百分之百。接著在某個時候,與年齡有關的衰老出現,功能能力因嚴重疾病而下降,最後造成死亡。千萬代以來,一般狩獵採集者若沒有夭折,健康年限和生命年限看起來大概和圖28 的上圖差不多。這張圖的依據是針對狩獵採集者進行的醫學調查,這些人大多死於呼吸和傳染病、暴力和意外,長期慢性非傳染疾病發生率相當低。這些資料顯示,年紀較長的狩獵採集者約有三分之二在死亡前仍擁有高功能能力,處在患病狀態的不多,大多數的人在七十多歲時仍然如此。因此他們的健康年限和生命年限相仿。從圖28 的下圖可以看出,公衛和醫療科學的進步對健康年限和生命年限的影響有好有壞。壞消息是雖然傳染病的預防和治療都有長足進步,但現在許多人罹患慢性非傳染疾病,在死亡前有多年患病狀態。在醫學術語中,這段死亡前的長期患病狀態稱為「患病狀態延長」(extension of morbidity)。在西方族群中,許多人長期患病,最後死於心臟病、第二型糖尿病、阿茲海默症和慢性呼吸疾病,許多人還有退化性關節炎,以及越來越多的自體免疫疾病。美國六十五歲以上的民眾至少有五分之一健康狀況普通或差。儘管患病率這麼高,我們活得還是比農耕祖先久得多,也比狩獵採集祖先久一點。二○一八年美國平均壽命是七十八歲,接近一百年前的兩倍之多。更多人活得更久,但大多死於慢性疾病而非傳染病。這種延長患病期間的改變被稱為「流行病學轉變」(epidemiological transition),通常被視為醫學進步。沒有在年輕時罹患天花而迅速死亡,而是在年老時緩慢地死於心臟病,不算是幸運嗎?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我的上一本書《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提到,現在許多使我們緩慢死亡的疾病是不匹配疾病,原因是人體難以適應現代環境條件或適應不足,包括吸菸、肥胖和身體活動不足。雖然這些疾病經常發生在中年,所以被歸類為老化疾病,但並非年齡所致,也不該視為老化的必然結果。很多人活到老年並未罹患這些疾病,這類疾病也很少侵襲年長的狩獵採集者以及生活在自足社會中的許多老人。如果許多人所謂的老化疾病是可以預防的,那麼生命結束時的緩慢折磨也就可以避免。史丹福大學醫學教授詹姆斯.弗里斯(James Fries)在一項著名研究中指出,預防藥物可藉由壓縮患病期間,協助人類活得更健康、更久。弗里斯起先依據他的主張進行大規模研究,測定兩千三百多名賓州大學校友的生命年限、失能和三項疾病風險因素(高血壓、吸菸和缺乏運動)。可以想見,風險因素超過兩個的校友之死亡年齡,比僅有零或一個風險因素的校友早三.六至三.九年。更重要的是,他們死亡前的失能期間多出五.八至八.三年。簡單說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患病狀態的影響是死亡的兩倍。弗里斯的患病期間壓縮模型(參見圖28 下圖)有助於我們思考身體活動對老化的影響。簡而言之,針對導致現代工業化西方社會大多數民眾死亡的主要疾病而言,長期缺乏身體活動、吸菸和體脂肪過高,是影響罹患機率與時間的三大因素。雖然美國民眾的死亡證明上有三分之二的死因是心臟病、癌症或中風,但這些疾病更基本的原因大多是吸菸、肥胖和缺乏身體活動。缺乏活動的人通常過重,有時還會吸菸,所以很難判定身體活動本身對患病狀態和死亡的影響。史丹福跑者研究的目的就是想瞭解這點,該項研究的主持人還是弗里斯。一九八四年,他和學生開始研究五百多名業餘跑團成員以及四百多位健康但缺乏身體活動的對照組。當時這些研究對象都超過五十歲,健康良好,很少人吸菸,沒有人酗酒,也沒有人肥胖。其後二十一年,弗里斯等人耐心地記錄每位研究對象的身體活動習慣、每年進行一次失能問卷調查,測定行走、穿衣和進行日常活動的能力,有人死亡時還會記錄死亡年度和死因。弗里斯等人必須等待二十年才能知道結果,但我在圖29 中就已經總結了結果,這些結果值得仔細研究。上圖是跑者和非跑者在給定年度生存機率與時間的關係。下圖是失能與時間的關係。從圖中可以看出,健康的非跑者死亡率的提高速度高於跑者,研究結束時、在給定年度死亡的機率超過跑者的三倍。就死因而言,非跑者死於心臟病的機率超過跑者兩倍,死於癌症的機率是兩倍,死於神經性疾病的機率超過三倍。此外,非跑者死於肺炎等感染的機率超過十倍。同樣重要的是,下圖中的失能分數指出,非跑者的功能能力流失速率是跑者的兩倍。研究結束時,非跑者的失能分數超過跑者兩倍,代表就這方面而言,跑者的身體大約年輕十五年。總而言之,跑步可以壓縮患病狀態,進而延長生命。希波克拉提斯應該預測得到,針對身體活動對患病狀態和死亡的影響所進行的其他研究,結果也大致相同。不過,這不表示身體活動就確定是青春泉源,而且別忘了它本身無法預防老化,進而延後死亡。但身體活動確實可引發許多機制,阻止衰老和預防許多隨時間導致死亡的慢性疾病,提高年紀漸長時維持健康的機率。這個推理帶出三項十分重要的結論,協助我們解釋為什麼川普不愛運動又過重,但沒有年紀輕輕就死掉。首先也是最基本的,我舉出的死亡和患病狀態統計數字都是機率。飲食適度和運動不保證長壽和健康良好,而只能是降低患病的風險。依據相同概念,吸菸者罹患肺癌的風險較高,體態不佳或肥胖者比較容易罹患心臟病或糖尿病,但也有很多人沒有罹病。第二,醫療進步正在改變患病狀態和死亡的關係。糖尿病、心臟病和某些癌症已不是不治之症,而能以維持血糖、減少有害膽固醇、降低血壓和對抗突變細胞的藥物治療或控制多年。以川普的例子而言,他據說正常的血壓和膽固醇值,可能代表他服用的藥物降低了這些風險因素。 最後,許多複雜的環境和遺傳因素可能影響罹患某種疾病的機率,因此難以釐清因果關係。雙胞胎研究發現,活到八十歲的長壽只有20 %可歸因於基因。然而我們如果活到那個年紀,基因在判定我們是否能成為百歲人瑞時扮演的角色就會越發重要。不過,這不表示基因在疾病中扮演的角色不重要。遺傳變異影響許多種慢性疾病,例如冠狀動脈疾病、心律不整、第二型糖尿病、發炎性腸道疾病和阿茲海默症等。在這些疾病中,基因負責裝上子彈,但扣下扳機的是環境。此外,大多數這些疾病背後的基因通常很少,影響也很小。我可能遺傳了幾百個提高心臟病機率的基因,但每個基因對我得病的貢獻微乎其微。醫療科學讓我們在年紀漸長時維持活力已有長足的進步,但實際上說來,年紀漸長時維持健康的最佳建議幾百年來一直沒有改變:不要吸菸、避免肥胖、飲食適度,當然也要經常活動。※ 本文摘自《天生不愛動:自然史和演化如何破除現代人關於運動與健康的12個迷思》。《天生不愛動:自然史和演化如何破除現代人關於運動與健康的12個迷思》作者:丹尼爾.李伯曼 譯者:甘錫安出版社:鷹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28
-
2022-01-01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苦苓得了「2個治不好的絕症」!詭異症狀變成14.5公分腫瘤、病毒
資深藝人苦苓公開「去年元旦日記」,文中提到新年的第一天,就帶著肝臟中14.5公分的腫瘤,以及超過400萬個B肝病毒,努力活下去,不僅如此,身體還冒出兩種令人困擾的異狀,包括耳鳴,以及嘴裡不斷冒出的鹹味。苦苓透露身體過去沒有半點徵兆,加上母親已經86歲,他認為自己應該也能長壽,然後就在此時,健康卻冒出警訊,不知不覺之間體力變差、精神不濟、身體莫名痠痛,起初以為是男性更年期的症狀,只要多休息就可以了,沒想到真正困擾他的病狀這時候出現了。此外,苦苓耳邊好像有連綿不絕的蟬鳴聲,有時候還會變大聲,他被吵得去看醫生,卻得到已經錯過黃金治療時間的答案,只能和耳鳴和平相處。不僅如此,苦苓的嘴巴又突然冒出鹹味,他形容像是「嘴裡含著一個鹽塊」,即使就醫也找不到答案,最終也只能和病狀共處。因為找不到病因,苦苓也很無奈:「這樣豈不是得了兩個治不好的『絕症』?」一天24小時不斷出現耳鳴及鹹味,長時間處於不舒服的狀態,讓他不禁哀號:「是叫我怎麼活下去?」沒想到這兩件事最後甚至演變成腫瘤與病毒,他表示明天會再發文交代來龍去脈。
-
2022-01-01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登山杖放辦公室,隨時都能走!東基院長陳志成,靠北歐式健走養生
台東基督教醫院院長陳志成,今天到任一周年。由於台東部地區原生家庭支援系統較弱,兒少權益受影響,他主動串連警察、學校與教會力量進行防制與宣導工作,並向衛福部申請設立「兒少保護區域醫療整合中心」,為台東建立完善的兒少保護機制。偏差行為未及時矯正性侵兒少發生率,台東排名全國第一、花蓮第二,被媒體稱為「東部狼鄉」。陳志成說,去年元旦就任前發現,台東地區兒少遭性侵比率高,擔心東部兒少的成長過程中出了什麼問題?哪個環節必須去解決?「台東資源或許不足,但爭取資源當下,可以先做預防工作。」接任東基院長後,他即向衛福部申請設立「兒少保護區域醫療整合中心」。陳志成說,他深入原鄉與學校校長、老師訪談,發現原鄉部落歷史的淵源,因原生家庭社經地位、經濟支援各方面不足,部分家長自信心不夠,因而酗酒,再加上部分家庭隔代教養、欠缺法律知識,發生偏差行為未被及時矯正,以致原鄉部落會發生高比率的性侵案件。找在地關顧員主動出擊「面對兒少性侵,不能只從下游醫療端來做,而是從上游教育開始。」陳志成說,兒少保護如果只是站在醫療端等它發生之後,去驗傷、去通報處置,這是善後的工作,事情已經發生之後再來處理,永遠改善不了,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公共衛生預防教育。首先將部落及社區連結教會、學校、警察系統,建立預防機制。陳志成表示,目前鎖定延平鄉的桃源、武陵及鸞山國小進行公共衛教,從學校找到一個在地的關顧員,主動出擊去跟人建立關係,取得學校、同學、部落的信任後,24小時與社工、警方及醫院連結。做好公共衛生預防教育「醫療資源不充沛下,其實有可以做的事情。」陳志成說,「預防勝於治療」,如果把公共衛生預防教育做好,其實可以減少很多醫療端的需求,東基接衛福部兒少保護計畫,目標很簡單,就是讓孩子不再受害。期望能把台東兒虐、家暴、性侵發生率降下來,從第一名變成零。院長養生秘訣/持登山杖 北歐式健走「我的養生祕訣很簡單,就是每天拿著登山杖走路。」台東基督教醫院院長陳志成開心分享,他愛健走,但隨年齡增長,體力漸消退,五年前開始接觸「北歐式健走」,讓他保持身心舒暢,又能減輕膝蓋壓力負擔,延長壽命。何謂「北歐式健走」?陳志成指出,就是雙手手持健走杖或登山杖健走,運用健走杖或登山杖接觸地面的時候,靠著手部借力使力,帶動往前運動,是走路時的輔助工具,走起路來非常輕鬆,大人小孩都適合。「我每天上下班都會用登山杖走路。」陳志成說,在醫院上下樓梯、休息時都在運動,平時下班也會和太太一起到森林公園走一小時,走完心情很舒服,身體也流汗,現在如果沒有走,反而不習慣,所以把登山杖放在辦公室,隨時就能健走運動。「北歐式健走除能減輕膝蓋的壓力負擔,延長壽命,也可以透過走路,運動上半身的肩膀、手部練肌肉,下肢的肌肉也有運動到,可以訓練全身90%的肌肉。」他表示,只要有健走杖或登山杖,隨著自己身形調整適合的高度位置,就能從兩隻腳,變成四隻腳行走。陳志成強調,使用健走杖或登山杖走路,其實就跟滑雪一樣,只是左右手一前一後擺動往下蹬而已,就跟平時正常走路沒兩樣,非常容易學會,對於膝蓋不好的人來說,是再適合不過的一項養生運動。陳志成小檔案●年齡:54歲●專長:兒童一般疾病、肝膽胃腸等消化道疾病、營養和成長發育評估、流行病學、公共衛生、國際醫療●現職:台東基督教醫院院長、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學歷: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經歷:恆春基督教醫院院長、嘉義基督教醫院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屏東基督教醫院小兒胃腸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小兒科專科醫師、台灣小兒消化學專科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我是來消滅病人的,衛教做得好,病人就消失。
-
2021-12-20 退休力.健康準備
退休力資源地圖/抱團勤健身 熟齡增壽不失智
▍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健康力是退休準備最關鍵的能力,但每周運動五天、注意營養攝取,慢性病管理等,這些必須落地執行,難度頗高。打造退休力資源地圖,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指出,健康力的執行除了靠個人意志,社區支持十分重要,關渡醫院以關渡作為社區健康的實踐場域,開設關渡學苑,幫助在地居民健康長壽。年底試營運的關渡學苑,以五十歲以上民眾為對象,每班十五人,每周上課一次,課程包括有氧與阻抗運動、認知訓練、營養衛教、慢性病管理等,全部免費。初期在位於捷運復興崗與忠義站附近兩處場所開課,稱直營店,公布訊息後,名額瞬間秒殺。另有七處地點將和關渡既有的社區活動中心等據點合作,稱為「加盟店」,都在關渡居民散步可達處。「以往慢性病患的健康衛教在門診講完,也就講完了。」陳亮恭一直希望有個地方落實轉介的健康處方,為了規畫課程,費盡巧思。「長者常常專注力不足,聽話左耳進、右耳出,有時訊息沒有進入大腦,並非失智。」陳亮恭為學員提供記憶、抽象思考、專注力及認知訓練,如安排家人出遊行程等,透過遊戲學習。關渡學苑的課程以三個月一期,以十二周的訓練來養成習慣,最重要的是改變想法且願意執行,且必須持續。▍延伸閱讀:關渡學苑 Gandaulogy Academy
-
2021-12-18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黃國晉採取醫養合一,創老人營養中心 希望助大家主動培養健康生活習慣
「健康最大的威脅就是慢性病和癌症,這些病大都是生活習慣造成。」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是台灣推動肥胖醫學的先驅,雖然減肥是台灣美容瘦身產業的主軸,但他的行醫心願不在於成為減肥名醫,而是盼望跨領域專業合作,幫助大家主動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預防慢性病 不能靠別人「預防和控制慢性病的責任在自己,不能靠別人。」黃國晉強調,看似簡單的均衡飲食、充足睡眠、定期健檢、接種疫苗,真正要做起來,常會無所適從,因此有了解自己狀況的家庭醫師在身邊就很重要,可讓人輕鬆負起自我健康管理責任。黃國晉擔任北護分院長六年來,積極深耕社區,在腎臟病衛教、糖尿病照護、戒菸、健康醫院、出院準備、長照等屢屢獲獎。醫院經營從全人觀點出發,採「醫養合一」的靈活思維整合團隊合作,以巧思改善環境、善用智慧科技,塑造令醫療人員工作輕鬆、病人心情愉悅的環境。發展「CGT飲食」認證長者怎麼吃得營養健康,也有享用美食的快樂?黃國晉表示,有的長者可以咀嚼(Chew),有的能用牙齦壓碎(Gum),有的只能用舌頭壓(Tongue),除了基本的吞嚥評估、吞嚥或舌壓訓練,北護發展出「CGT飲食」認證,希望未來推廣為食品分級制度,經專業評估,長輩可根據自己適合的CGT分級去選擇愛吃的食物。為長者設計好吃食物為長者設計好吃的食物,北護分院有全國首創老人營養研發中心,由跨專業團隊進行食物質地測試,不論是硬度、黏稠度,都能確認食品可滿足長者口腔能力的要求,為未來標準化生產建立基礎。目標開發100道兼顧美味,符合CGT飲食分級的食譜。黃國晉更打造北護分院成為國內外老人長照的標竿,提供護理之家、樂齡病房、居家護理、肌少症整合門診等服務。他說,現在病人出院之後,還需要後續照顧,家屬得自己去找護理之家,但如果醫院、長照、社區的連結可以更緊密,讓急性後期、居家醫療更順暢連起來,病人就不會不敢出院,家屬也不會這麼辛苦,社區醫院正是關鍵的連結點。盼強化社區醫院功能「社區醫院功能強化,是台灣醫療未來的願景。」黃國晉表示,社區醫院有很多不可取代的重要功能,醫師只是健康的守門員,能幫助病人的不只有醫師,還有其他專業人員、家屬、照顧服務者,如果能轉換到不同的角色去思考,就能靈活地想到很多可以做的事、可以連結的資源。黃國晉養生祕訣:巡視醫院走樓梯 每天萬步不難走進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的辦公室,馬上注意到牆邊放了一台固定式腳踏車,原以為這是肥胖醫學專家的養生祕訣,沒想到黃國晉笑說:「忙到已經很久沒騎了!」雖說沒時間運動,其實他已經把健康原則融入在每天的生活裡。巡視醫院習慣走樓梯,各棟各樓層走一回,一個多小時下來,不知不覺就走超過一萬步。黃國晉會利用時間運動,上樓走樓梯、下樓為保護膝蓋改搭電梯,搭公車提早兩站下車改用走的,如此積少成多,每天一萬步並不困難。保持心情愉悅也很重要,每天睡滿六小時、不熬夜,會追劇、與朋友聚會,適時釋放壓力。黃國晉的太太是營養師,他在台大首創減重門診時就是得力助手,每天聽太太對病人衛教,也耳濡目染。因此他的飲食原則就是營養均衡、避免高油,像炸雞腿,一定會去皮再吃。「研究發現,年長者身體質量指數(BMI)介於24到27之間最長壽。」黃國晉說,所以無論飲食、運動,他都抱持輕鬆的態度融入生活,每周量一次體重可確認保持健康範圍,沒有要追求「瘦」。黃國晉照顧自己健康的方式講求科學化,定期健檢即是一大重點。建議如果有符合國健署的癌症篩檢資格,就要跟著做,其他部分就要看家族史、個人風險因子等因素,與家庭醫師討論較為個別化的健檢項目。「該吃什麼保健食品?」黃國晉常被詢問此問題,他通常會建議可吃綜合維他命,其他則因人而異,一樣要與家庭醫師詳細討論。黃國晉小檔案●年齡:56歲●專長:家庭醫學、社區醫學、肥胖醫學、預防醫學、營養醫學、旅遊醫學●現職: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教授、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學歷:台大醫學系、台大公衛學院流行病學博士、台大管理學院高階管理碩士給病人的一句話「定期健康檢查」最重要,「慢性病的責任在自己,不能靠別人。」大家應培養健康生活習慣,包括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降低壓力、充足睡眠、定期健檢,有任何疑問都可以找家庭醫師做進一步討論。
-
2021-12-09 養生.聰明飲食
保護身體遠離老化 專家推薦要一起吃的維生素王牌
什麼是抗氧化維生素?保護身體不受老化或癌症傷害在之前被稱為返老還童維生素、抗老維生素的「維生素E」的章節中也有提到,「抗氧化維生素」是指「能夠抑制活性氧作用,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維生素」,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維生素A、E、C。不過,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營養素並不僅限於維生素類,在多酚類和礦物質類中也有。究竟什麼是「抗氧化力」呢?雖然在前面章節也已經提過了,但因為這對於有精神並常保年輕的生活下去,是非常重要的內容,所以在這裡再快速重複一次。「抗氧化力」就是去抑制「活性氧」,首先必須要知道什麼是「活性氧」。「活性氧」是具有很強氧化力的物質,會造成臟器及皮膚的老化、降低免疫力,引起癌症、動脈硬化及慢性病等。而會產生活性氧的原因,包括抽菸及壓力、長時間照射紫外線、持續過度運動、攝取過多脂肪、過度飲酒……等。勉強過度減重也是其中之一,現代社會中有數不清的可能因素。人類身體是透過酵素來抑制活性氧的,這些酵素雖然是在體內製成,但隨著年齡增長,這些酵素的量也會逐漸減少,此時能夠發揮效用的抗氧化維生素,就是能夠抑制酵素無法處理完畢的活性氧的「抗氧化物質」之一。這些抗氧化物質,除了維生素之外還有許多種類,有些能夠直接抑制活性氧產生,有些會抑制活性氧的氧化力,還有些能夠修復活性氧所造成的傷害等,以不盡相同的作用方式,共同為我們的身體努力著。日本人的平均壽命非常長,女性為八十七.○五歲、男性為八十.七九歲(二〇一六年七月日本厚生勞働省公布)。雖然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長壽國,但其實腰腿健壯、頭腦靈活、日常生活中不會發生障礙的「健康壽命」,才是最重要的。為了能夠健康而長壽,要盡可能防止老化,因此必須快樂地度過每一天,並提高抗氧化力才行。只要避免不規律的生活與暴飲暴食,飲食營養均衡,身體和心情都會變得輕快許多。提高抗氧化力的食品組合例如,同時攝取南瓜所含的維生素E和小松菜所含的維生素C,就能使抗氧化力持續較長時間。什麼是維生素王牌?一起攝取就能提升抗氧化力以抗氧化力強而著稱的維生素,包括屬於脂溶性維生素的維生素A與E,以及屬於水溶性維生素的維生素C。原來如此,這三種維生素就合稱為「維生素ACE =維生素王牌」!它們也是鎮上有名的美人三人組。雖然分別都具有很強的防止老化、促進美肌能力,但和單獨表現相比,如果能一起相互配合,就能獲得加乘效果。維生素C能夠協助維生素E順利去除活性氧,三者同時攝取,美肌效果也會加倍喔!維生素A含量特別多的食物包括菠菜、埃及野麻嬰、南瓜、胡蘿蔔等黃綠色蔬菜及動物性食品;含有最多維生素C的是蔬菜及柑橘類;而含有最多維生素E的則是酪梨、魚卵、堅果類和橄欖油。希望大家能了解脂溶性與水溶性的性質,再進行適當的料理以達到良好吸收效果,同時攝取到這三種維生素。什麼是黃綠色蔬菜?在日本厚生勞働省的基準中,原則上是定義為每100g的可食部分含有胡蘿蔔素600μg以上的蔬菜。不過即使不滿600μg,像是番茄及青椒等部分蔬菜,以攝取量及攝取頻率而言也被視為是黃綠色蔬菜。在黃綠色蔬菜(植物性食品)中,維生素A是以β-胡蘿蔔素的形式存在,並會視需要轉換成維生素A。※ 本文摘自《世界第一好懂!營養素全書》。《世界第一好懂!營養素全書》作者:牧野直子(監修)譯者:蔣君莉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10/21
-
2021-12-07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友善/打造健康長壽臺北城 活躍老化活動創意爆棚
依內政部統計,臺北市為全國平均壽命最高的縣市,截至今(110)年10月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數19.84%,且北市十二行政區中已有7區邁入20%超高齡門檻!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達活躍老化、健康老化目標,今年以「青銀樂活 健康好漾」為主題舉辦活躍老化系列活動,「樂齡巨星秀」由65歲以上長者組隊拍攝短片參加線上競賽、年輕世代與長輩互動的「青銀時光作繪拍」創意徵選活動,也運用創新設計鼓勵長者落實健康生活!今(6)日在北市府1樓中庭與北市府官方Youtube頻道採虛實併行方式舉辦頒獎典禮頒獎表揚得獎隊伍及作品,同時邀請95歲陳珠女士暢談長壽秘訣,呼籲市民關注活躍老化、青銀共融議題,力行健康生活。跨世代2.7萬歲合作短片創意爆棚北市活躍老化競賽自去年起轉型為線上舉辦,因反應良好,今年「樂齡巨星秀」持續線上競賽,活動由27支隊伍396位長輩和年輕朋友組隊上傳創意與活力的短片,隊伍由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健康促進團體及長照機構組成,參與民眾合計2萬7,857歲,其中還有12位90歲以上長輩展現活力,隊伍加入流行元素跨世代合作,也將防疫融入在表演中,創意十足。松山區「BTS防疫老年團」將「視訊會議畫面」融入表演,巧妙結合時事橋段,演出十分亮眼;信義區「永安社區發展協會-銀髮樂活隊」表演整齊劃一,能感受隊伍滿滿用心與新意。頒獎典禮也邀請95歲陳珠女士暢談長壽秘訣,她表示,參加活躍老化競賽就是最好的保健,雖然今年社區據點因疫情暫停許多活動,減少了互動的機會,但為了維持身心健康,更積極參加線上課程,並以電話或LINE與親友聯繫感情增加互動,充分展現活到老、動到老的精神。青銀樂活共創世代共融衛生局黃世傑局長指出,為倡議代間互動共創高齡友善氛圍,今年舉辦了「青銀時光作繪拍」創意徵選活動,活動分為2組,國小組繪畫創作與國高中組照片徵選,學生和家中長輩共同創作,活動徵得56件創作,由社會教育、藝術人文領域、攝影專家評比,共有12件作品脫穎而出,作品呼應高齡友善社區精神,內容貼近生活且發人省思。國小組金獎以「祖孫對弈趣」為主題,透過豐富的色彩及構圖呈現溫馨的祖孫互動;國高中組金獎「青銀同拍 要你好看!」由學生邀請阿公阿嬤一起入鏡自拍,日常簡單小動作牽起了全家人情感,作品呈現燦爛的幸福笑容。獲獎作品也將於110年12月11(星期六)至12月12日(星期日)在剝皮寮歷史街區151展間展出,北市衛生局邀請市民朋友前往觀展。創新設計落實長輩健康生活北市衛生局近年也結合「設計思考」創新手法,邀請長輩參與設計健康生活,長輩回饋飲食及身體活動習慣平時皆受到家人影響,因此今年以家庭為概念推出「Health Family月來越健康」活動,設計「好食愛動日誌」,由長輩規律地每日紀錄運動、飲食日誌,養成健康生活習慣,近3個月來獲得約5萬人次熱烈回響,也將分析找出影響長輩健康生活習慣之因素及可介入的關鍵行為。北市衛生局表示,為鼓勵市民落實健康生活挑戰自我,將「Health Family月來越健康」活動加碼延長至明(111)年2月25日(星期五),歡迎市民揪親友一同加入Health Family行列拿好禮,更多活動訊息詳見臉書粉絲專頁。衛生局黃世傑局長強調,北市在110年底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將積極推動各項高齡健康服務,打造健康長壽臺北城。並呼籲「健康」是長輩幸福樂活的本錢,鼓勵年輕世代與長輩間分享生活點滴,陪伴長輩落實健康生活,參與社區活動促進健康,共創世代共融。臺北市政府衛生局110年活躍老化系列活動資訊:🏆 北市府youtube頻道同步直播頒獎典禮:https://youtube.com/user/TaipeiCityNo1 🎬 「樂齡巨星秀」社區隊伍創意短片集錦:https://event.udn.com/activeaging/dancing/ 📷 「青銀時光作繪拍」創意徵選活動線上作品展:https://event.udn.com/activeaging/photo/ ⭐ Health Family月來越健康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family2021
-
2021-12-01 寵物.寵物故事
毛小孩,我很想你/相伴19年 牠是我的貓女兒
19歲高齡的kiki,在105年5月13日上午9時50分逝世。那天老妻去當志工,家裡只有我一人,抱牠在懷裡,看牠痛苦地喘氣,真是不捨和悲傷。一向健康的kiki,病逝前半年就有白內障,走路常撞到牆壁,明顯消瘦,後腿無力,常跌倒,偶會仰天長叫,因此有不祥預兆,牠可能快離開我們了。我們只能盡量以好罐頭提升牠的食欲,也時時抱著牠和牠說話。病逝前兩天,牠一直躲在家裡偏僻角落,好似不願我們見牠最後一面似的。病逝那天上午,牠數次倒下已無力吃飯。老妻去當志工前,輕撫著牠,跟牠說謝謝,祝福牠安心好走,牠輕搖尾巴,好像說,牠知道了。最終,牠在我懷中吐出一口氣,闔上眼睛。kiki三個月大來到我家,雖是當時念國中小女兒吵著要養的,但照顧牠的責任和工作,都落在咱兩老身上。在兩個女兒離家後,kiki等於是我們第三個女兒,牠脾氣溫婉,和我們相處貼心,是我們老後的寶貝。中壯年人養貓,最不捨的是貓兒總早我們離去,kiki活到19歲很長壽,但終究比我們還早走。我看著kiki在我懷中逝世,對我心靈衝撞頗大,想這19年的「類家人」竟然走了,不禁懷念起牠在時的可愛模樣。我想念kiki,但兩老不敢再養貓了,七旬老翁,餘歲幾何?我不能讓寵物在我們走後,沒人照顧了。
-
2021-11-28 養生.人生智慧
生命的最後別折磨!日本在宅醫師提倡「平穩死」,5件事在家善終
編按:隨著醫學不斷進步,「不治之症」減少了、平均壽命也大幅延長,透過醫療,許多人的生命因此得以拯救。但是醫療作為「延長生命」的手段之一,有時候卻也可能伴隨著各種苦痛,能夠平靜無痛死去的人,可能還是屬於少數。若你或是周邊的家人渴望尋求「理想的死亡」,是否做好相應的準備?談論死亡,或許有人會覺得晦氣,但關於「如何死」,卻是需要在事前與家人共同商討的重要議題。該採取何種措施以減少痛苦、選擇自己想要的臨終方式,每個人的想法可能都有所不同。而日本「在宅醫療」的醫病模式,意指患者不住院(或是在病症末期的安寧醫療階段),由醫師在患者家中給予診療與相關支援,從1980年代推行至今,已有30多年歷史,目前在台灣也逐步推廣。相對於「總而言之盡可能讓患者活下去」的延命治療,在宅醫療更注重在治療與照護時,尊重病者的人生觀與生活型態,於醫療與人性中取得平衡,而對於即將離世的病人,則希望能達到「平穩死」的目標。平穩死:在延長生命外 更貼近人性的醫療觀何謂「平穩死」?日本在宅醫師長尾和宏對此提出5個具體的要件:1. 離世時,患者能夠待在自己期望的場所。2. 透過緩和醫療,盡可能地減少患者的痛苦。3. 在平日的生活中盡可能地保有樂趣,並有能力做想做的事。4. 患者本人對於死亡不感到恐懼。5. 患者與家屬都對於現狀沒有不滿。另一位在宅醫師中村明澄則指出,一般來說,會考慮實施在宅醫療,主要有3種情況:1. 在往返醫院就診上有困難。2. 症狀進入末期,推估餘命在數週至1、2個月左右時。3. 患者本人表示希望回到家中。然而,即使在宅醫療在日本已經行之有年,長尾和宏認為,仍然有高達9成的民眾對此一無所知,即使在醫界,也有8成的醫師並不真正了解「在宅醫療」或是「平穩死」、「尊嚴死」的意義。長尾和宏舉例指出,曾經接觸過一位肺癌末期患者,當時患者的女兒希望讓父親接受在宅醫療,但詢問一名安寧醫療的專家後得到的答案是:「肺癌不適合在宅醫療」。在一般醫學邏輯上,為了維持身體的營養和體液平衡,醫師一定會施予點滴。但他認為,在醫院過世的患者,經常因為過度輸液而導致身體浮腫,「大體看起來就像是溺死的人一樣」。根據歐美論文研究,臨終時人體在脫水狀態,反而更能減輕痛苦、最終也能有較長的壽命。「這就是既有醫療與在宅醫療在根本概念上的差異。減少痛苦和需要採取續命措施到什麼程度,當中需要拿捏和取捨的經驗與智慧。」不穿白衣的醫師 減少醫病間的距離感平均一年送走超過600名患者的長尾和宏,多年來另一個「與眾不同」之處是:無論在診所或是在患者自家進行診療,他都不穿醫師袍。「我希望醫療行為可以在一種比較輕鬆的氛圍中進行。在我20幾歲、成為醫師的第3年,某次支援外來門診,結果那家醫院的院長穿著超輕鬆的慢跑排汗衫出現,一開始我還以為是哪裡來的掃地大叔?但仔細觀察,患者的表情也同樣輕鬆,氣氛和一般的醫院很不同。」長尾和宏說,白袍雖然象徵醫師的專業性,但也會帶來距離與上對下的權威感,甚至會讓某些患者心生恐懼。從事在宅醫療20餘年,至今見證超過2,500名患者離世的長尾和宏說,因為接觸許多失智症、癌症等高齡患者與其家族,他對於「人是為了什麼而活著」也有了不同的理解。「即使生病了,人也能快樂地活著,可以笑、可以和朋友愉快地相聚聊天,或是去旅行,很多高齡者容易感到人生無味或心情低落,但在許多不久於人世的患者身上,我卻看到源源不絕的活力與歡笑。」中村明澄則認為,在宅醫療的另一個優點是在生活上擁有更高的自由度,沒有醫院規定的會客、進食或就寢時間,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得以掌握自己的生活節奏與空間,有助於讓患者在精神上更有安定感。多死時代 「無法所有人都死在醫院」在日本,由於高齡人口比例大幅增加、戰後嬰兒潮時代逐漸進入老病期,在2018年,每年有130萬人死亡,這個數字到2040年會大幅增加到160萬人。也就是所謂「多死時代」的來臨。因此,從另一個層面來看,醫院已經不可能承接所有的臨終患者。「在宅醫療」、「在宅臨終」,已經成為日本未來不可或缺的選項。即使是一人獨居者,只要有社福或是看護等資源挹注,同樣能在家終老,而不至於面臨「孤獨死」的窘境。「但是如果政治人物提出:『我們要打造一個可以安心死在家裡的城市』,肯定沒有人會支持,因為大家都很喜歡醫院。特別是高齡者,對於醫院的依賴非常強烈,即使醫院面臨經營赤字、醫師人力不足等問題,大家還是希望自己居住的地方可以方便隨時看病。」長尾和宏表示。在宅醫療的制度要更臻完善,也需要包括地區性支援、警察與救護系統的共識與認知。「如果沒有簽署DNR的患者,在家心肺停止時,若叫來救護車,救護人員到場就必須進行急救措施,否則就會違法。」在家迎接人生終點 最需要家人理解與支持以現階段而言,即使超過半數的日本長者希望在家終老,但真正到了臨終時刻,有8成的人都是在病院裡度過,而這也不過是40年前左右,才開始變得普遍。「在此之前,在家嚥下最後一口氣,其實是再稀鬆平常不過的事。」為臨終患者進行診療時,長尾和宏會先向家族甚至患者本人說明「死前流程」:像是可能會發生什麼事,身體會產生哪些反應等等。家屬雖然邊聽邊流淚,但也因此有了心理準備,患者過世後,許多家屬會告訴他:「雖然難過,但比什麼都不知道安心多了。」他也觀察,家屬往往比患者本人更難以接受「至親的死亡」,在日本臨終階段醫療所產生的爭議,有高達8成來自家人間難以達成共識。他認為,推動在宅醫療,最需家族全體的理解與支持。「在我的經驗中,幾乎沒有決定採取在自宅臨終的患者家屬感到後悔,大家相互支持、分享心情,因此大大減少了心中的遺憾。」「就像生產前會經歷陣痛,除了極少數意外或猝死者,大多數人在死前也得跨越『死亡之壁』,才能到達生命的終結。思考自己或身邊至親的死,絕不是觸霉頭或壞事、反而是一種生命積極自主的展現;思考死亡、理解死亡,才能對活著的意義,有更深一層的體會。」長尾和宏說。資料來源/文春online、朝日Reライフ.net原文:生命最後別折磨,多好!日本在宅醫師提倡「平穩死」,5件事在家善終
-
2021-11-21 新聞.長期照護
北市超前部署高齡營養政策 長者病得少、老得慢、活得健康
臺北市近年在國內外健康宜居城市評比屢獲肯定,為台灣首善之都。隨臺北市人口快速老化,面對老化所帶來的問題,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黃世傑局長率領公衛團隊四年來積極推動高齡營養工作,由社區營養師深入社區角落服務長者,一步一印記,讓老人家揪甘心。讓長者「病得少、老得慢、活得健康」。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今年10月,臺北市總人口數253萬8千多人,65歲以上人口為50萬3千多人,占總人口數19.84%,且長者兩性平均壽命達84.12歲,女性為86歲,男性為81歲,老化速度為六都最快,也是全國平均壽命最高的縣市。身為醫師的臺北市長柯文哲,對於長者的健康特別關注,而曾是醫學中心骨科教授,且身分亦為長者代表的黃世傑局長更瞭解與關注長者身體狀況,他表示,長者除了顧骨本,更應防止跌倒意外。尤其長者隨著年齡增長、體能衰退,容易因味覺及嗅覺降低、胃排空能力降低、吞嚥困難、疾病;若退休後社交生活減少,可能導致如憂慮、焦慮等造成營養不均衡,而衰老得更加快速。因此讓長者「病得少、老得慢、活得健康」便成了衛生局的重要任務之一。特別是在預防及延緩長者失能上,臺北市帶領市民一起重視高齡營養健康促進議題,共同邁向高齡營養新食代。運用數位科技進行營養風險篩檢。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從107年起,便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萬華區健康服務中心共同合作成立「社區營養推廣中心」,隔年於北投區健康服務中心成立分中心,由社區營養師深入大街小巷提供長者營養風險篩檢、團體營養衛教與共餐輔導,至今年10月已有1萬9千多人接受營養教育,滿意度更超過96.3%,整體營養知識改善率提升24.4%;個別營養諮詢服務了494人及輔導241家共餐據點提供高齡友善健康均衡飲食。運用數位科技進行營養風險篩檢,是臺北市在高齡營養促進的一個亮點。黃世傑指出,臺北市平時除面對面的營養風險篩檢外,也架設營養衛教互動平台,運用電子化表單讓長者自我評估,迄今完成7,179人,其中營養不良高危個案有597人,約占8.3%。再進一步分析這些營養不良長者的問題,主要是體重過輕、體重下降、食量中度減少等,藉此適時給予他們營養諮詢服務。全員動起來,高齡營養納入里鄰長研習。為解決社區中部分長者在營養上的不足,臺北市各局處也全員動起來推動營養健康促進。例如,民政局將高齡營養納入里鄰長研習;社會局邀請第一線共餐據點負責人與長者一起受訓;教育局與大專院校合作,培養學子擔任志工陪伴社區長者;體育局也趁著長者去運動中心活動筋骨,提醒長者要重視自身的營養,才能活得健康、活得長壽。臺北市社區營養推廣中心張惠萍主任說,在今年五月發生大規模COVID-19疫情前,即已超前部署建置不同類型「供餐輔導模式」,包含「據點自行烹煮」、「餐廳或自助餐廳供餐」、「HACCP盒餐業者供餐」及「慈濟環保教育站」等4類型,藉以評估據點供餐的營養均衡度、品質、食材多元性、質地合適性,並給予營養回饋建議及相關教材,讓據點得以改善品質。接受輔導的臺北市南港區久如社區發展協會蔡弘睿社工說,即使據點因疫情暫停供餐,營養推廣中心視訊輔導不斷線,藉由LINE與據點人員、長者進行視訊共餐輔導。對於高齡營養的議題,黃世傑局長強調,臺北市社區營養推廣中心成立以來,始終以「長者最需要什麼」為依歸,中心的優質服務也獲今年衛福部「台灣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獎」肯定,未來將著重於輔導長者共餐據點,並請餐飲業者調整飲食質地,發展更多適合長者的健康餐點,讓長者外食有更多選擇;並拓展跨領域合作夥伴,共創永續合作模式,持續倡議營養健康促進,建構綿密的社區營養照護網絡。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關心您 廣告
-
2021-11-21 養生.人生智慧
金氏世界紀錄認證!最高齡上班族玉置泰子:工作讓我有被需要的快樂,又何必退休?
編按:大多數人到了一定年齡就退休告別職場,但也有人將工作視為樂趣與挑戰!今(2021)年91歲的玉置泰子,在大阪市一家螺絲製造公司已經服務65年,目前擔任總務課長的她,去年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為「最高齡的辦公室經理」。她笑說:只要還能工作,就沒有退休的概念!在日本有一個形容詞叫做「生涯現役」,意思是一輩子都不離開自己專精的領域,持續投注心血和努力。對於在90歲時被金氏世界紀錄認定為「全世界最高齡的辦公室經理」的玉置泰子來說,這正是她的人生寫照。「工作讓我感到愉快。只要用心去做,就能讓工作有更多樂趣,不知不覺就會沉浸其中。」她如此說。平常除了使用各種文書軟體都難不倒她,還負責更新每年向新進員工介紹公司沿革的簡報資料,也擔任負責改善職場環境的促進小組成員。這樣無關年齡、持續學習新事物的精神,也讓職場氣氛變得活躍不少。全公司最資深員工 70歲才開始學電腦1930年出生的玉置泰子,因為父親早逝、母親病弱,因此從高中畢業之後,就必須開始工作維持家計。她進入「SUNCO INDUSTRIES」這家螺絲製造商時是25歲,從此之後,就沒有再待過其他公司。「在這裡工作讓我感覺很好,也不曾仔細算過到底待了多久,就這樣一直工作到現在了。」65年來,玉置泰子始終維持著9點上班、5點半下班的規律生活,週六若需輪值時也會準時上班,即使在疫情期間亦不例外。擔任總務及行政工作的她,平常除了檢查公司的郵件與傳真,也負責計算員工的薪資與會議紀錄製作、或是撰寫問候客戶的信件。作為社內年資最長的員工,玉置泰子也被任命負責整理公司的沿革,作為新進員工訓練的一部分。「從泡沫經濟、石油危機到雷曼兄弟的金融風暴,經歷過許多困難而走到現在,玉置小姐比我更早開始見證敝公司的歷史。接下來也希望她能繼續充滿元氣地把這些故事傳承給新一代的員工們。」現任社長奧山淑英說。約20年前,公司開始進行數位化辦公時,玉置泰子已經70歲。她不但沒有對新事物感到排斥,反而很好奇要如何使用數位設備工作。「我覺得從打算盤人工校對帳簿,改成鍵盤輸入、電腦計算很有趣啊。無論是什麼事,我從來不認為因為年紀大了就學不會。」如今她除了對於各種電腦文書軟體駕輕就熟,平常也會上網逛臉書、收集資訊,對於3C使用毫不陌生。「若遇到有不會的時候,我就會請教年輕的同事們,只要經過練習,其實並沒有那麼困難。」對他人有所貢獻 就是最大滿足感來源和玉置泰子一起共事的同事們說,即使已經90歲,工作內容並沒有因此比較輕鬆或有什麼特別禮遇,平常也和大家一樣開會、執行業務。「我覺得自己就像是和公司一起成長,和長年相處的同事們,也像是家人一樣。」單身未婚的她,直到70歲左右,還會和同事們一起相約滑雪。在她服務的SUNCO INDUSTRIES,430位員工中,有23人屬於60歲以上的中高齡社員。除了女性員工比例高達42%、育兒假及產假制度規劃完善,讓員工可以兼顧工作與家庭、規劃更具彈性。和玉置泰子一起工作的同事之中,不乏比她小上幾十歲、甚至足以做為孫輩的年輕人,也對她的工作態度由衷感到佩服。「看到玉置小姐作為工作和人生的前輩,卻始終積極挑戰新的學習,也會讓自己覺得要更加油才行了。」玉置泰子在受訪時被問到,如何才能像她一樣持續樂在工作?她回答:「雖然螺絲是很小的東西,但在關鍵時卻能發揮重要的用途,我自己也是用這樣的心情投入工作,想到自己可以為他人有所貢獻,就有持續下去的動力。」「在漫長的人生中,一定有愉快也有難過的事,今天努力之後、明天也能繼續努力,每天把生活過得有意義,就是擁有能量的來源。」玉置泰子說。每天早上做瑜伽持續50年 規律生活就是健康秘訣在工作之外,玉置泰子維持健康的習慣之一,則是她已經持續了50年的瑜伽。她每天早上固定5點半起床,做30分鐘的瑜伽加上體操,然後誦讀《心經》;平常也喜歡研究俳句和短詩,作為心靈的療癒。目前她和小3歲的妹妹同住,「規律的生活就是最好的保養,多虧妹妹做的美味料理,讓我保持活力健康。」她開玩笑說「我現在每天上下班都是靠BMW!但這可不是說什麼名車,而是公車(Bus)、捷運(Metro)和走路(Walk)。」在公司時,她特別注重的是看似小事的掃除工作,即使並不屬於她的負責範圍,她也經常主動打掃辦公室、餐廳等區域。「雖然是很微小的事情,但是掃除不只讓環境變得整潔,也會讓使用環境的人感到愉快。我認為這也是一種人格和禮儀的養成,也對我自己有所啟發。」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建立起踏實的人生與自我價值感,或許正是她能夠以90歲之齡仍然保持活力的真正原因,「每天都慎重認真地度過,如此一來,即使我隨時都可能活不過明天,也可以無愧於這一生了!」資料來源/President Online、產經新聞、讀賣新聞、東大阪經濟新聞原文:金氏世界紀錄最高齡上班族!91歲日本OL:工作讓我有被需要的快樂,又何必退休?
-
2021-11-19 養生.抗老養生
「我還沒要等死,身體、腦筋都還在動」!102歲孫立德,長壽秘訣就是盡力避免2件事
「我現在講話要用麥克風啦,請你們見諒,我怕我氣不夠聲音太小,這題目(大同)本來好幾個月前我就想講,拖到現在,你們要多點耐心聽我慢慢說,但不要懷疑我亂扯喔!」笑著說這些話的,是102歲孫立德「孫爺爺」,雖然現在得坐著輪椅,但說話絲毫沒有吃力感,耳聰目明、思緒非常清楚。他固定會出席每周的5070社會企業論壇,有適合議題就當主講者,今年5月初和眾人分享著過往大同的經營點滴和秘辛,一講就1個多小時沒停。 做事認真,極力跟上時代 「有人說我像個太空人、沒有不知道的,我不是吹牛喔!這幾十年來對於所有的事物我都用心學、而且走在很前面。」在演講中,孫爺爺用了大量的英文縮寫字卡、搭配生動話語來述說看法,偶爾也會開開縮寫的玩笑,讓台下聽眾笑開懷。 曾創立8家公司的孫爺爺,生意版圖橫跨螺絲、自行車、手機零件,過往都很低調、不願意媒體加諸任何頭銜在他身上。事實上,他曾是台灣最大的自行車貿易商,沒有孫立德,台灣揚名國際的自行車產業,歷史恐怕就要重新改寫。 「退就休掉了,人就變木頭」 孫爺爺在99歲時,還擔任4家公司董事及董事長!問他何時要退休?「退休兩個字,你退就休掉了,人就變木頭了!」 「我今天這麼大年紀,並沒有說要去等死啊,還是可以活動,尤其是腦筋。」他謙虛地說,自己學有不足,所以一直保持著閱讀習慣。「我看新的東西、講一些新科技不能不懂啊,懂了知識就會增加。」 長壽秘訣:不能失智失能 至於如何長壽,他說祕訣就是「不能失能失智,失能失智就完蛋了,雖然退化是一定慢慢在退化,但能盡力讓退化減慢。」 孫爺爺面對生命,總是充滿熱情與好奇。他說,人不能害怕孤獨,要學會和自己相處。 「到某一個時間後,你都會變得孤單,因為和旁人的距離越來越遠,像我這麼大年紀,我什麼地方去找朋友?那你自己就要曉得,你要去靜、靜就能悟,一個人坐在那靜下來,就能領悟很多事情。」 身體保養是用「拼出來的」 「人要擔心今天怎麼活,而不是擔心什麼時候死。」旁人總驚嘆孫立德的長壽與健康,問他如何養生?「身體不是保養出來的,是拼出來的。我常常找雨淋、找太陽曬。」 如此獨特的養生哲學源自於,他小時候物資缺乏,生病根本沒有藥吃,只有經得起惡劣環境考驗者,才能存活。 在中年後,為了讓自己能多動,孫立德50歲開始學打桌球,一向追求完美的他,一打就打了40年,甚至成為國手教練,還曾帶領聯勤飛駝桌球隊,拿下全國冠軍。 對新事物不侷限,生命才能精彩 孫爺爺早幾年也愛騎著自行車到處跑,他幽默地說:「我坐輪椅、我也拿拐杖。」原來,他說的輪椅就是自行車的輪子,拐杖就是自行車把手就是!「自行車的自行兩個字真的很好,就是你自由,你可以決定要快要慢要停都可以。」 直到現在,孫立德依舊樂於分享自己擁有的知識與見解,他告訴大家「對新東西不要自我侷限,對新的知識維持興趣。」因為,態度不只決定高度,更決定生命的精彩度。●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50歲夫妻月入18萬,存款僅3萬?他曾助2萬戶解決家計:答不出這3問題,很難留住錢.從台大班對到一起讀哈佛,連頭髮都太太幫忙理!李應元昔日告白:妳是我最穩定的支持力量.姐弟抗壓性都很高,只有我…在比較中長大的她也想堅強:你們說的我都懂,但我做不到
-
2021-11-17 失智.大腦健康
你怎麼走路,看出老後失智機率!醫學博士公開「正確走路法」防失智、增血管彈性
步伐小的人容易罹患失智症的證明二○一二年,我們團隊整理出的研究,發現一項驚人的事實。那就是──步伐小的人,認知功能容易衰退。而且更令人震驚的是──「風險高達三倍以上」。我簡單說明一下我們研究團隊進行的是什麼樣的研究。我們是以超過一千名日本群馬縣與新潟縣六十五歲以上的居民為對象,進行大規模調查。首先,我們調查每個人的步幅,並根據步幅大小分為「小步伐」、「中等步伐」、「大步伐」這三組。我們將這三組的人數調整到幾乎相同。接著再進行為期最長可達四年的「認知功能衰退與否」的追蹤調查。也就是研究「步伐大小對於後來的認知功能變化,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在這四年期間,成功追蹤到最後的人數為六百六十六人,其中大約每六人就有一人出現「認知功能衰退」的狀況。這三組當中,「認知功能衰退」人數占最多的,就是「小步伐」那組。另一方面,衰退人數最少的是「大步伐」那組。這個風險差異很明顯。居然高達三.三九倍!對照「大步伐」組,「小步伐」組出現「認知功能衰退」現象的人,超過三倍以上。而且這只是短短幾年間的變化。順便補充一點,「中等步伐」組是一.二二倍。根據這項研究結果可知,步伐小的人在未來很容易出現認知功能衰退。換一種說法就是──步伐小的人,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高達三倍以上!大步走路,就有這麼多好處!步伐大的人,認知功能不易衰退。步伐小的人容易衰退──研究結果得到這項結論,也令我驚訝。但是,為什麼步伐大的人,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低呢?本書針對這個謎團進行追蹤,並已找到答案,不過我在這裡要先介紹幾個大步走路的好處。1.刺激神經迴路大步走路能夠刺激腦與腳之間的神經傳導。除了腦通往腳的運動指令之外,腳回報腦的資訊交換也會變得活絡,有助於活化腦。2.找回肌肉的活力能夠更加頻繁地使用平常沒在用的肌肉。尤其是大腿與小腿的肌肉、背脊與腳相連的肌肉等,這些大肌群都可以活動到。3.提升心肺功能大步走路拉高了運動強度,使血液循環更好,也增加了進入肺臟的空氣量。營養和氧氣也能夠送到身體每個角落的細胞上。4.使血管有彈性利用肌肉的收縮與伸展,刺激肌肉包夾的血管,藉此增加血管的彈性。5.使心情正面積極大步走路,背部自然就會挺直,視線也會自然抬高。這樣的姿勢改變,能夠給人年輕有活力的印象,使人心情轉好,變得積極正向。在百歲人生的時代,「步幅」是關鍵!日本人的平均壽命年年增加,已經到了「百歲人生」的時代。然而,也有些人在人生後半階段是「病痛纏身的狀態」。「病痛纏身」表示需要照護,也就是說,你的人生進入了「生活無法自理」的階段。這個階段的時間長度,男性大約九年,女性大約十二年。哪些情況需要照護呢?主要原因列舉如下:第一名 失智症第二名 腦血管疾病第三名 高齡造成的退化第四名 骨折與跌倒第五名 關節問題只要避免這些需要照護的因素,我們就能夠維持「健康狀態」。目前已知腰腿力量在走路的步伐大小上,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腰腿有力的人才能夠長壽我們以需要照護因素第四名的「骨折與跌倒」為例。有些人的情況是,跌倒骨折導致病人的活動受到限制,或者必須臥床。各位身邊或許也有這樣的例子。腰腿強健,走路能夠穩健踏出每一步的人,比較不容易跌倒。就算被路上的凹凸不平絆到,也能夠立刻跨出一步,支撐自身體重,防止跌倒在地。事實上,根據國內外各項調查與研究顯示,腰腿的強度(步行能力)不僅與骨折、跌倒有關,也與「死亡率」有關。近年來的研究已知,心血管疾病造成的死亡,尤其與步行能力密切相關。對於健康的人來說,走路是理所當然的動作,因此沒有注意到走路的重要性。但事實上,步行能力才是支撐我們「生命」的關鍵。重點不是走路速度,而是「步伐大小」!話說回來,何謂「步行能力」?步行能力也可以說是「腰腿強度」,通常能夠利用「步行速度」判斷。步行速度是由「步幅」與「步調」這兩項要素所構成。一步的大小(步幅)與踩地的節奏(步調)相乘之後,就是步行的速度。步行速度=步幅×步調過去的研究和調查把重點擺在「步行速度」。結果得知──步行速度慢,就會提高各種健康問題的風險。但是問到「為什麼步行速度慢不好?」這個關鍵問題時,事實上沒人能回答。我想知道「為什麼?」於是,為了找到答案,我第一步先分析「步行速度」。我把步行速度分成「步幅」與「步調」來思考,並調查兩者之中何者有意義。結果得知「步幅」與「認知功能衰退」有因果關係。這一點我在前面已經提過。順便補充一點,在這個關係中,也納入年齡與身高等基本屬性,以及疾病的影響,因此身高矮的人與女性也適用。另一方面,由上圖看不出,「步調」與「認知功能衰退」之間具有因果關係。也就是說,可以確定步幅才是決定風險的關鍵。這是相當重要的成果。步伐小的人容易罹患失智症前面提過「步幅與認知功能衰退」有因果關係。接下來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步幅與失智症的發病」。我們團隊曾經耗時十二年之久,針對超過六千五百零九人進行大規模的追蹤調查。調查內容為「步幅是否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改變?」另外就是「步幅的大小與失智症發病之間存在著什麼樣的關係?」我們透過這項研究得知──不管是年輕人或老年人,走路步伐小的人,都有很高的機率會罹患失智症。什麼意思?也就是說,無論什麼年紀,步伐小(步幅窄)的人,就算當下沒有罹患失智症,發病的風險也很高。言下之意就是,即使現在沒問題,在不久的將來,仍有很高的機率會得失智症。步伐大,就能夠大幅降低失智症發病的風險與「大步伐」組相比,「中等步伐」組上了年紀之後,風險仍有一倍,沒有改變,但「小步伐」組的風險卻變成二.一二倍。這項調查結果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失智症的發病風險」在任何年齡層都一樣。不管你是六十五歲、七十歲、八十歲或九十歲,「步伐小且年紀大」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都高過「大步伐」者兩倍以上。也就是說,現在「步伐小」的人,不管將來到幾歲,都比其他人容易罹患失智症。但是,換句話說,即使你現在的步伐小,只要調整成「中等步伐」或「大步伐」(或是努力邁大步),今後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就有機會降低到一半以下。書籍介紹書名:大步走,不失智!:步幅加大5公分的走路革命,醫學博士教你「刺激大腦」的正確走路方式作者:谷口優出版社:漫遊者文化出版日期:2021/10/06作者簡介/谷口優2012年秋田大學醫學院研究所修畢,擁有醫學博士學位。目前是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研究所協同研究員。2011年以步伐大小的研究,獲得美國老年醫學會「青年獎勵獎」。2016年獲得日本老年醫學會的「優秀論文獎」。2018年獲得「長壽科學獎」。2012年起與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合作認知功能衰退與失智症相關研究,並發表多篇研究論文。2014年起擔任東京大學醫學院研究所客座研究員。2019年起擔任國立環境研究所主任研究員。延伸閱讀: BNT保護力只有6個月?AZ比BNT兩劑保護力更好?打不到第二劑莫德納怎麼辦?解析3大疑問
-
2021-11-16 新聞.長期照護
高齡照護/慢性病 科技結合醫療
台灣將於二○二五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距今不到四年,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校長林奇宏表示,科技與產業發展,再生醫學、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科技將大幅度改變醫療照護模式, 陽明交大將致力培育未來所需人才。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林明憲指出,照護模式必須以「終」為始,從個人觀點提供高齡者應對的方法。林奇宏表示,醫療照護需求改變,重點將由急性醫療逐步趨向慢性疾病管理,民眾健康與保障弱勢將成為政策重心。有民眾提問,是否將打造陽明交大為第二座護國神山,林奇宏表示,期待陽明交大成為打造護國神山的推手,培育具多元創新與整合的人才,生醫與資通訊科技跨域人才是一大重點。林明憲表示,高齡者因多重疾病而多重用藥,媒體曾報導,有人一次要吃十八種藥物,「光吃藥就吃飽了」。為了提升高齡者整合醫療,北榮於二○○六年開設高齡醫學門診,解決多重共病、多重用藥問題;同時建立高齡友善病房,提供個人化復健服務等。
-
2021-11-16 新聞.長期照護
高齡照護/增肌 每日足量蛋白質
肌肉和腦力是「健康長壽」的基石,北榮高齡醫學中心高齡醫學科主任彭莉甯指出,遠離肌少症,建議以運動打底、營養介入,適取足量蛋白質。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社中心助理教授張立鴻指出,高齡者應多參與社交活動,降低失智及憂鬱風險。彭莉甯指出,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因營養不良、活動量不足等影響,約一成有肌少症,七十五歲以上更高達三成,導致走路沒力、易跌倒,並增加失能及死亡風險。彭莉甯說,高齡者自我測試肌少症,可用雙手拇指對拇指、食指對食指圍成一個圈,測量小腿最粗部位,若留有空隙表示具高度風險;或用皮尺測量,男性小腿圍小於卅四公分,女性小於卅三公分,也要注意。測試活動力可坐在穩固椅子,雙手抱胸起身坐下五次,不論男女,時間大於十二秒或平常走路速度每秒小於一公尺,即需要提高警覺。張立鴻說,高齡者可聊天的朋友愈來愈少,開始會依賴陌生人,被詐騙風險增加,提醒家人應讓長輩多參與社交互動,多多與社會連結,增進大腦健康。
-
2021-11-16 新聞.長期照護
高齡整合照護 北榮落實健康長壽
「長命百歲」過去是祝福,如今大家知道長命不等於健康,應追求「健康長壽」。要在人生中不失能、不失智、不需被人照顧,除了及早緞鍊肌力與腦力,生活環境的調整更有助提升健康,關渡醫院將以台灣本土研究為基礎,創立「關渡學(Gandaulogy)」,打造關渡為宜居社區,成為實踐健康長壽的最佳場域。由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辦,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合辦的「健康長壽次世代大未來」論壇於十三日舉行,包括台北榮總副院長侯明志、陽明交通大學校長林奇宏、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任林明憲及高齡醫學科主任彭莉甯、陽明交通大學人社中心助理教授張立鴻、桂冠實業副總經理王振宇等專家,共同分享健康長壽的最新研究與實證經驗。台灣人 不健康生存逾八年 侯明志表示,台灣高齡化速度位居世界前段班,到了二○五○年,三分之一是高齡者,高齡醫學如何落實「健康長壽」,非常重要。聯合報社長游美月則表示,台灣人不健康生存年數達八點四一年,如何透過有效方法以「日」取代「年」,聯合報將持續關注,陪伴大家營造健康人生。陳亮恭表示,社區醫院提供醫療、長照及社區健康促進,是推動社區化「健康長壽」的最佳場域,而全球每年票選「宜居城市」,除自然環境、人文等條件,健康醫療也是重要因素。陳亮恭與法國、日本等專家合作,在國衛院經費支持下,展開「次世代健康長壽宜居新關渡」計畫,盼「關渡」成為健康長壽代名詞,進而再推廣到國內外社區 。落實慢性病與失能預防「次世代健康長壽,宜居新關渡」計畫的基礎,是台北榮總過去十餘年的高齡醫學研究實證,加上新近的「台灣高齡整合照護研究」(英文縮寫為TIGER),這項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Lancet Healthy Longevity」的研究發現,只要落實慢性病與失能預防的全人整合照護,以全人觀點推動加強體力、腦力及改變生活習慣,即可讓高齡者衰弱情形改善、失能與失智風險降低。陳亮恭新創「關渡學」一詞,更將 「TIGER」研究成果擴大為五大精神,落實於社區,包括「強化Training」、「智慧Intelligence」、「連結Gathering」、「快樂Enjoyment」、「回春Rejuvenation」,並成立關渡學苑,讓長者學習多元課程、強化體適能,提供遊戲化認知訓練,十二月預計招募第一批學員啟動。
-
2021-11-16 新聞.長期照護
多元介入高齡照護 健保擬加碼
我國六十五歲以上長者,近九成罹患至少一種慢性病,六成三為高血壓,其中五成甚至患有三種慢性病,健保資料顯示,每年門診次數接近卅次,多重醫療照護已成健保財務沉重負擔。台北榮總、國衛院、陽明交通大學聯合研究指出,多元介入多重慢性病長輩生活,有助維持老化期間的生活品質;健保署也允諾研擬調整給付方式,獎勵各醫院設置照護門診。台北榮總、國衛院、陽明交通大學聯合發表「台灣高齡整合照護研究」報告顯示,如能多元介入多重慢性病長輩生活,除了門診,另輔以運動、認知訓練及營養諮詢,將有效提升體能與認知功能,該研究榮登國際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健康長壽」。該研究選定新北市衛生所與基層診所、台北榮總員山分院、陽大附設醫院,以及花蓮慈濟醫院門診部等醫療院所,參與醫師須接受多重慢性病管理、多重用藥、失能與失智預防等高齡醫學訓練,除了提供門診醫療服務,還須設有活動空間,讓受試者於看診後接受體適能及認知訓練等。隨機分配試驗為期一年,受試者為三九八位平均年齡七十二點三歲、合併三種以上慢性病的高齡長者,其中一九六人接受「多元介入」,內容包含有氧與無氧運動、認知訓練、營養諮詢等,在專人輔導下,調整生活習慣;至於對照組,則維持現行做法。經過一年研究,受試長輩接受生活品質指標、國際臨床照顧結果量測聯盟(ICHOM)價值導向醫療服務指標等評估,結果證實,相較未經訓練的高齡者,實驗組改善衰弱情形,走路有力、握力變好,認知功能進步,失能、失智風險降低,且憂鬱情緒減少一成、中度疼痛感降低四成。研究主持人、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許多老年人罹患多重疾病,若一個人患有三種疾病,通常會在三個以上科別看診,但醫院治療疾病應以全人為考量,找出「聰明的照顧方式」,而不是被動等老年患者上門,才能展現「全人照護」精神。他建議,健保署可開展多重疾病整合照護模式,讓民眾在治病時還能降低失能與失智的風險,期盼健保也能給付「預防保健」。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高齡、新冠肺炎均為整合醫療的重點,最近將著手研擬調整給付,以提高照會費用作為誘因,獎勵設置高齡整合照護門診。
-
2021-11-16 新聞.杏林.診間
林俊龍/讓醫療本質回歸以病人為中心!新冠疫情帶給我們的省思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已經二年了,身為醫師,內心有很多感觸,若非心中有使命、有願力,怎麼會有不顧自身生命健康,勇敢披上層層防護裝備,日與繼夜、前仆後繼地,衝上前線與病毒作戰的醫護與醫事人員呢?他們為了救治病人不敢回家(怕傳染心愛的家人),住在醫院宿舍,在專責病房輪值多久,就有多久沒回過家。每次想到他們用自己的生命搶救生命的堅毅身影,就讓我敬佩不已。醫師是一個神聖的專業,我們醫師是為了病人而存在的。「專業」(Profession)在韋氏英語字典裡的定義包含:一種公開的宗教信仰;一種實踐宗教信仰的行動;需要專業知識及長時間強力養成的使命;需要長時期密集訓練。意指,專業要跟宗教有一樣的情操,要能利益社會。專業要有一定的尊嚴,一定的高度,要知道什麼該做,哪些不該做,要有分寸。「醫療」本質 以病人為中心醫病關係是真誠關懷。醫者的生命價值是無限的,絕不是用金錢可以衡量。而這些珍貴的生命價值,在全球每一位面對新冠疫情挑戰的醫事人員身上,都可以獲得真實驗證。「醫療」行業的本質,從幾千年前就是如此,一切都「以病人為中心」,只為幫病人作到二件事,一是減輕痛苦,二是延長壽命。古今中外,醫療先賢都強調ABCDE五大醫學倫理原則:自主(Autonomy),病人可以自己決定而不是附屬於醫生,一切要聽從醫師的指示;第二是利益病人(Beneficence),對病人有利的事才可以去做;第三是隱私(Confidentiality),病人掏心掏肺、把生命都交給醫生,所有的祕密都在醫師的掌控之下,所以醫護必須替他保密;第四、無害(Do No Harm):對病人無傷害,雖然想要幫病人,反過來傷害病人,就不應該;第五、公平(Equality-Justice):一切平等,治病,不管病人年齡、膚色、種族、貧富,都需一視同仁,醫療不該變成有錢人的特權,貧窮的人同樣需要醫療,人人有醫療的權利。由此可知,醫療是神聖的專業。它的價值就在于人與人之間最真誠的關懷。科技再進步也無法取代最基本醫病關係然而現今的醫療卻迷失在日益進步的科技之中,電腦斷層、核磁共振、達文西機械手臂、AI智慧醫療等,雖然能協助精準對焦解決病人的問題,但是科技越來越貴而且無法取代最基本的醫病關係。醫師與病人都是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分為三種層次,第一是不造成傷害,第二是尊重,第三則是去幫忙。身為醫者,最低層次是做到法律上應該做的最低限度,第二個層次要維持倫理道德,要去尊重、不傷害病人,但最重要的還是第三個層次,要伸出援手幫忙病人。世上所有的法律條文,都沒有規範醫者要去幫忙別人,但醫療工作的本質,就是助人。最古早的醫療,沒有先進的檢查儀器,從事醫療就是簡單的一對一,美國諺語「One ill, one pill, one bill.」就是描述,醫師對病人看一種病,給一種藥,一張帳單,這是醫療黃金時期(golden days of medicine)最單純的醫病關係。開始設立醫院收治病人之後,因為一開張就產生費用,經營一家醫院要顧慮到效益,才能永續經營。以影像醫學科為例,一台X光機,技術員或行政可以每十五分鐘排一個人檢查,對儀器來說這是最符合效益的安排,最好的利用率,機器很貴,會折舊、要維修,得要讓它符合成本。例如有個從瑞穗來花蓮看病,一趟搭計程車往返費用就要三千元的弱勢病人,醫院卻為了當日已經排滿受檢病人,請他明天再來,這就背離了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所以醫院應該在發揮最佳利用率的原則下,還要保有為病人做彈性調整的餘裕。現今醫療分科太細,常讓醫師專注在疾病,而忘了疾病的核心是人。「白色巨塔」一詞,就是因為醫療自我封閉,忘記了醫療的核心價值。所以證嚴上人常常叮嚀醫師們「不要只看病,要看病人」。說真的,看病很簡單,看病人比較難,更何況身心靈都要照顧到,更難!《無量義經》說的:「譬如船夫身有病,若有堅舟猶度人。」甚至要做到「苦既拔已,復為說法」,完整身心靈的照護。這就是全人醫療。慈濟志工就是我們的榜樣,能夠讓一些手心向上、需要幫助的人,轉變為手心向下、能去幫忙別人的人,這就是我們努力的目標。不管是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和佛教一樣,都是同樣的教導--「施比受更有福」,這是宗教的精神。我也希望所有慈濟醫療志業的同仁,能體會到我們是在幫忙病人,得到那一分喜悅;而不是產業鏈的一環。如果只是為了謀生賺錢糊口,就失去了從事醫療工作的意義,無法永續(Sustainable)。台灣防疫有成 歸功政府、健保及醫療人員常說「病人的笑容是天底下最美的」,醫療工作者,應把幸福、美滿、快樂留給病人,所有的問題、困難及責任,由我們來承擔,這就是醫者的理念,而在這過程當中,還要獲取心靈的平靜,得到輕安自在,我認為這就是醫療的本質。臺灣的健保制度,從稅收撥出來利益人民是台灣人民莫大的的福利,只要出國看看沒有健康保險的國家,我個人去過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斯里蘭卡、越南、柬埔寨,就會體會到台灣的健保是多大的福政。這次台灣防疫之所以做的這麼好,要歸功於政府的政策,全民健保,以及這一群心中有使命、有願力的醫療專業人員。
-
2021-11-15 新聞.長期照護
高齡整合照護模式實證有效 健保署研擬調整給付
人口高齡化衝擊醫療與長照體系,如何找出最適合台灣本土的高齡照護最佳模式,至關重要。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結合醫學中心、社區醫院門診、基層診所與衛生所,進行大規模隨機分配試驗,驗證全人照護的全方位成效。對此,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除高齡化外包括新冠肺炎等的整合醫療都是重要議題,將研擬調整給付方式,提高照會費用以獎勵設置整合門診。陳亮恭表示,我國65歲以上的長者樣貌,六成高血壓、三成糖尿病;近九成有一種慢性病、五成有三種慢性病;一成五失能、百分之五有失智症狀。但過去這些長者就醫習慣皆是以專科角度思考,高齡民眾每年門診次數接近30次,多重照護需求者耗費醫療的資源甚鉅。陳亮恭表示,針對這些長者不是不把資源投入,而是應該找出「聰明」地照顧方式。因此陳亮恭團隊結合醫學中心、社區醫院門診、基層診所與衛生所,在台北市、新北市、宜蘭縣、花蓮縣展開為期一年的隨機分配試驗。將平均年齡72.3歲合併三種以上慢性病的高齡長者、共398位納入研究,並讓門診醫師接受多重慢性病管理、多重用藥、失能與失智預防等高齡醫學訓練。經過一年試驗,研究團隊發現接受全人整合照護加上多元生活介入的長者,顯著提升體能與認知功能,更能維持老化期間的生活品質;該研究也登上醫學期刊《刺胳針•健康長壽》(Lancet Healthy Longevity) 。陳亮恭表示,下一步計畫是希望將研究在社區中落實、推展,因此將推動五年得計畫,以關渡地區五萬人口為目標,結合關渡醫院、基層院所提供整合式醫療服務窗口,布點社區活動中心以及透過虛擬醫院等線上線下同步整合,推動社區化的整合照顧。台北榮總院長許惠恆表示,這篇研究對台灣的高齡照顧方式指出正確方向,關渡醫院也將在北投、士林地區建立社區高齡長照模範,希望未來能推展至全台北市甚至更多地方,做到「活躍老化、老化活躍」。李伯璋則表示,民眾常常一個人看很多科別,除高齡長者的醫療照護外,包括腎臟病、糖尿病甚至現在的新冠肺炎康復者,整合醫療都是目前重要的課題。因此,未來健保署也會研擬調整給付方式,考慮提高照會費用等作為誘因,並從有三種或兩種以上慢性病的民眾下手,推動整合醫療。
-
2021-11-15 新聞.長期照護
台灣高齡整合照護研究 陳亮恭:新創照護模式引領全球
長者常有多重疾病,但在疾病控制之餘卻依然可能走向失能或失智,這些問題能夠逆轉嗎?由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主導的「台灣高齡整合照護研究」(英文簡稱TIGER),以「人」為中心,讓多重慢性病長輩就醫後不只得到完整的門診治療,還包括運動、認知訓練及營養諮詢並具體落實於生活,研究結果刊登於國際知名「Lancet Healthy Longevity」期刊。這項前瞻性研究由陳亮恭帶領,整合台北榮總、國衛院、陽明交通大學三方資源發表。陳亮恭表示,過去大家認為台灣的醫療狀況對全球影響不大,通常藥物臨床試驗才有機會登上全球頂尖期刊,但此研究沒有抽血報告、基因檢測,也沒有高端影像,只針對照護模式對高齡者的影響,代表高齡者的全人照護極受國際重視,只要有夠好的研究創意與設計,「就有機會在高齡照護模式發展上帶領全世界」。陳亮恭說明,研究選定新北市衛生所與基層診所、位於宜蘭的台北榮總員山分院、陽大附設醫院,還有花蓮慈濟醫院門診部共六處,除了提供門診,還必須有活動空間讓患者看診後接受體適能及認知訓練等,直接實作,不再讓衛教諮詢停留在門診「講完就結束」,參與醫師也必須接受全人照顧及整合醫學課程教育,針對高齡病患全人照護與多重藥物處理接受訓練。研究募集社區民眾398名,平均73.2歲,每人有三種以上慢性病,屬多重就醫、病情複雜個案,其中196人接受「多元介入」,內容包含有氧與無氧運動,還有認知訓練、營養諮詢等,真正落實慢性病整合管理,並調整生活習慣;對照組則由醫師给予口頭衛教。經過一年,參加計畫的長輩並非以醫師習慣的生物指標評量結果,而以生活品質指標,及國際臨床照顧結果量測聯盟(ICHOM)的價值導向醫療服務指標接受評估,以全人的整體性觀點進行評估。研究發現,高齡者衰弱情形改善,走路有力、握力變好,認知功能進步,失能、失智風險降低,相較未經訓練的高齡者,憂鬱情緒減少一成、中度疼痛感降低四成。陳亮恭說,過去研究者通常採用自己有把握的指標進行檢測與分析,例如血壓、血糖控制程度等,本研究是全球首見以生活品質與價值導向醫療服務指標進行評估,尤其價值導向醫療服務指標,指醫療服務對長者長期健康狀況的價值,而非只看單一疾病、單一藥物、手術治療的成果,內容甚至包括病患及家屬對於疾病治療、復原中的感受與照顧負荷,過去很少如此著墨。國內統計顯示,六十五歲以上長者,約27.8%有糖尿病、63.5%有高血壓、37.9%高膽固醇,許多人有多重共病,但若一個人有三種病,通常在三個以上科別看診,但患者應被視為獨立而完整的個人,治療疾病應該以全人為考量,讓「全人照護」不只是一句口號。另外,國內的高齡者全人照顧,相關事務涉及衛福部健保署、國健署、長照司等,目前各自有負責的重點與任務,建議應以使用者為中心,進行制度、服務與支付整合。建議健保署參考研究成果,開展多重疾病整合照護模式,以價值導向的服務支付方式,預防國人在疾病治療之餘還走向失能與失智的風險,期盼預防保健支付在未來可與健保結合。「 Lancet Healthy Longevity」是Lancet 最新開展的子期刊,表示全球學界對於老化科學及健康長壽的重視。透過PubMed 搜尋,台灣共有402篇論文在 Lancet 所有系列期刊發表,屬於科學證據最高級別隨機分配試驗有126篇,扣除國際合作的藥品臨床試驗,僅六篇由台灣本土設計與執行,本研究是第七篇,並且是榮總陽明交大體系第一篇,更難得的是以跳脫單一疾病的健康照護模式成效的思維而發表。本研究以前瞻設計的健康照護模式隨機分配試驗獲得青睞,期刊主編還特意邀請專家撰寫評論,過去認為台灣較小,只能參考或引進國外的健康照顧模式,但這項收集近四百人的研究成果獲得全球專家高度肯定,不僅和知名的 FINGER研究相互比較,更證明台灣發展的健康照護模式有機會引領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