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3 癌症.肺癌
搜尋
醫療費
共找到
436
筆 文章
-
-
2021-11-01 新聞.元氣新聞
因應健保財務缺口 5大醫院團體聯手自救
長期以來,健保財務壓力轉嫁到醫療院所,全國五大醫院團體(台灣醫院協會、私立醫院協會、醫學中心協會、區域醫院協會、社區醫院協會)首度團結自救,籌組「健保財務缺口因應工作小組」,達成「不衝量」共識,要求醫師婉拒「逛醫院、重複拿藥或做檢查」等就醫行為,醫院逐漸減少夜診、假日門診,將衝擊民眾就醫習慣。「醫師,我胸口悶悶痛痛的,可以幫忙排心臟超音波檢查嗎?」台大心臟內科教授王宗道表示,在門診中,常有病人主動要求影像檢查,有點將醫院當成健診中心的意味,但他不會照單全收,需視病情來決定檢查項目;在開立處方藥物時,也常發現某些病人有逛醫院習慣,幾天前才在另一家醫院看診,藥都還沒吃完,又來看診領藥。王宗道表示,大部分民眾均珍惜健保資源,但仍有少數患者就是愛逛醫院、重複拿藥,或要求做檢查,五大醫院團體達成「不衝量」共識,有助於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行為;而醫師在拒絕患者無理請求時,也更能理直氣壯,依專業行事。健保署統計,醫療人員專業照顧的診療費在總額占比中逐年下降,但藥費及檢驗檢查占比卻逐年上升,當中約一成是重複申報。以去年為例,同一個案於卅天內重複檢驗或檢查就高達一千一百五十二萬件,申報點值達十四點三億點;於卅天內重複做影像檢查者則有一二九萬件,申報五點二億點。另外,在雲端藥歷的輔助下,去年減少重複藥費近十七億元。「健保財務缺口因應工作小組」召集人謝文輝表示,依照二代健保收支連動的精神,應是有多少錢做多少服務,但總額有限,許多專業技術的給付不符成本,點值遭稀釋,醫院只能「拿自己的血肉來補」,為脫離財務困境,五大醫院團體決定團結自救,達成「不衝量」協議。台灣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表示,醫療費成長費用趕不上總額,造成點值持續下降,為了讓點值逐漸回到一點一元,醫院將逐漸減少夜診、假日門診,以落實分級醫療。謝文輝表示,若要醫院維持目前服務量,就需調高藥費、檢查等部分負擔,醫院代表於十月廿七日拜會衛福部長陳時中,獲得「在不影響弱勢就醫的前提下,使用者付費的部分負擔方向不變」等承諾。
-
2021-10-28 癌症.癌友加油站
5天內募得醫藥費 眼癌張小弟終能啟程赴美求醫
罹患眼癌的彰化縣4歲張姓男童赴美求醫缺經費消息曝光後,5天內獲各界踴躍捐輸達650萬元,預計本周六能順利啟程到美國費城求治,張童父母今早在高醫副院長林志隆、眼科醫師廖優美陪同下向社會各界致謝,張爸爸更說,兒子治療剩餘款,將全數捐做高醫眼癌基金,幫助下一個更需要的人。張爸爸是在52歲才與36歲的妻子盼到家中第一個孩子誕生,但張小弟7個月大時看人眼睛瞇瞇,似很吃力,就醫以為沒什麼關係,但1歲時莫名高燒住院,確診罹患視神經母細胞瘤,自此父母帶他北上求醫三年,右眼仍因癌細胞擴散而摘除,腫瘤現也侵襲左眼前房,僅存的視力危在旦夕。後來收治張小弟的高醫眼科醫師廖優美,因去年有協助同樣患眼癌的范小弟順利日本求醫,搶救靈魂之窗,這次盼循同一模式再帶張小弟到日本求治,但日方沒有小腺源儀器,建議轉赴美國治療,不過醫療費及旅費所費不貲,此事經媒體披露後,首日即有單筆150萬捐款入帳,不到5天募達650萬元。張童父母今早向高醫團隊及社會各界表達感謝,母親一度哽咽,兒子只上學一天半的時間,就入院報到,張爸爸則與兒子約定,治癒後會帶兒子去北部玩沙。廖優美醫師表示,眼癌是基因突變所致,一年的新生兒中約有10人罹患,剝奪孩童寶貴的視力。包括慈濟分會及駐日代表等單位十年前已開創出協助眼癌孩童赴日就醫的模式,這次她陪同張小弟赴美就醫,也希望能創造「另一個日本模式」,持續幫助眼癌兒童保住視力。廖表示,這次赴美將安排張家入住費城當勞叔叔之家,食衣住行一切都用最節省的方式處理。至於為何在行醫之餘,還如此致力協助眼癌兒童,廖優美說「我覺得本來就該這做,我為的是下一個小孩跟以後的小孩,至少把他們的就醫路打通。
-
2021-10-28 新聞.用藥停看聽
擔心染疫不願就醫 這藥物去年使用成長率竟破2成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近2年,民眾為降低染疫風險,多不願前往醫院就醫,讓患有精神疾病等慢性病患無法及時拿藥,恐致病情不穩定,飽受折磨。健保署表示,1995年健保開辦時,即將精神科長效針劑納入健保給付,2017年更將效期為12周,也就是為期3個月的二代長效針劑納入給付,依去年統計,精神病患使用人數已達3.2萬人,使用成長率更突破2成。健保署醫管組科長陳依婕說,如健保給付的二代長效針劑,每3個月僅需施打1針,有別於以往傳統藥物需每天服用,有著改善精神病患服藥的遵從性,進一步提升病情穩定度,目前該署給付精神科長效針劑品項共計21項。陳依婕指出,據健保署去年統計,使用長效針劑的思覺失調症等精神病患達3.2萬人,給付件數35.6萬件,醫療費用12.5億點;2018年至2011年長效針劑平均成長率分別為7.0%、3.8%及20.5%,尤其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使用成長率大幅增加,凸顯患者不願前往醫院回診、拿藥,而多使用長效針劑。陳依婕說,為鼓勵醫師針對不規則就醫或服藥的精神病患施打長效針劑,促使高風險病人轉為固定就醫,達到病情穩定效果,該署今年7月29日於「醫療服務共同擬訂會議」通過思覺失調症醫療給付改善方案,新增長效針劑獎勵措施。陳依婕說,參與方案的院所若可讓思覺失調症患者連續4個月施打長效針劑,除可依現有的品質指標表現外,給予額外1000點至1500點獎勵,並自9月1日起生效,預估有1560名患者受惠,每年約增加170萬元醫療費用支出。此外,陳依婕說,為考量基層診所開立長效針劑藥品在申報所得稅時,依財政部規定,其中僅80%被視為成本,恐低於實際進藥成本,診所負責人所得被高估,因增加所得稅額度,降低開立長效針劑治療病人的意願,目前該署希望比照C肝口服新藥規劃,目前C肝新藥96%藥品費用視為成本,而關於長效針劑成本計算,正由財政部進行研議。
-
2021-10-20 該看哪科.眼部
影/搶救4歲眼癌童靈魂之窗 高醫聯手美日專家協助
去年一名雙眼罹患視網膜母細胞瘤的3歲范姓男童,經高醫協助下赴日本治療,引起社會關注。最近又有一名4歲多張小弟也罹患同樣的疾病,右眼已摘除,僅存的左眼癌細胞也已擴散至前房,高醫為此再度尋求美、日頂尖小兒眼癌專家協助,一起拯救張小弟的靈魂之窗。張小弟的處境可說是罹患眼癌的范姓男童翻版,這次他的病情更複雜,鑑此,高醫小兒科醫師廖優美花了一個多月時間透過電郵聯繫美日眼癌權威,為張小弟尋求最好的治療方式,經評估,更決定陪張小弟赴美就醫,讓他保住僅存的左眼。張爸爸說,兒子剛出生時雙眼正常,約7個月大發現他看人似很吃力,眼睛也瞇瞇的,找小兒科醫師,但醫師初判無礙,不過剛滿1歲時發高燒,證實是眼睛罹患母細胞瘤,於是從1歲多治療到4歲多,其中高醫廖優美醫師發現他兒子眼睛的母細胞療是特別嚴重,已於今年8月摘除右眼,目前剩左眼,也不樂觀。廖優美醫師說,張小弟在嬰幼兒時期就發現雙側視網膜母細胞瘤,之前都治他的右眼,過去3年來在北部醫院接受無數次的靜脈化療以及玻璃體化療,但今年8月仍是摘除右眼,今年初起,雙眼腫瘤又跑到水晶體前房去,僅存的左眼則用眼動脈化療控制,現在北部醫院含高醫總共為他做了6次,初步已獲控制。為進一步搶救張小弟,廖優美寫信給治療過范姓幼童的日本鈴木醫師,但鈴木醫師評估,日本只有輕量型「小線源」放療,張小弟需要的是穿透力更佳的重量型「小線源」放療,建議到美國接受治療。廖優美再透過曾在美國費城威爾斯眼科醫院(wills eye hospital)進修的高醫眼科醫師賴昱宏推薦,與世界眼癌第一把交椅卡羅爾.希爾茲醫師(Dr. Carol Shields)取得聯繫,但考慮台灣未曾有眼癌兒童赴美治療、家長外語能力困難及醫療費用龐大等因素,預定11月初會陪張小弟前往費城威爾斯眼科醫院門診。張小弟出身彰化的低收入家庭,是家中唯一的孩子,父親是國術館的推拿師,媽媽是家庭主婦, 父母倆為了替兒子治病,耗盡所有家當,還一度搬到北部醫院旁租房子。高醫院長鍾飲文說,張姓男童罹患罕見的視網膜母細胞瘤,台灣每年約僅10個病例,醫材付之闕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去年高醫因成功協助范姓男童赴日就醫,這次決定再協助助張童遠赴美國就醫,希望能為眼癌兒童搶救光明。高醫副院長林志隆表示,跨國醫療是件重大工程,包括醫療照護、醫療費用及生活適應等,高醫基於人道及生命考量,正尋求社會資源挹注,得到公私部門善意回應,希望共同促成這樁美事。
-
2021-10-19 癌症.攝護腺癌
癌細胞轉移骨頭「躺床都痛」治療後生活如常且獲控制
屏東縣東港鎮71歲林姓老翁,2年多前肌肉骨頭疼痛,以為是年輕時運動傷害舊傷復發,到東港安泰醫院復健科就診,做復健動作時反應骨頭疼痛,經系列精密檢查後確認罹患攝護腺癌,且癌細胞已經轉移到骨頭,院方以健保「鐳-223」同位素治療後,不僅有效控制骨頭轉移病灶的惡化,也無須住輻射隔離病房正常生活,對之前連臥床都疼痛的他,有如救命神器。安泰醫院血液腫瘤科吳承瀚醫師說,林先生的病發快速,很快就因為全身骨頭的疼痛無法站立,需要全天躺在床上,床鋪都還必須經特殊的處理,連就醫使用的輪椅也都必須要額外加工,全部包裏上柔軟的海綿,以減輕疼痛,「鐳-223」注射後可直接回家,無須住輻射隔離病房,也可以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進行正常社交活動如工作、外出、旅遊等。他說,「鐳-223」同位素治療對骨轉移且尚未有內臟轉移的攝護腺癌有治療效果,不僅可以有效控制骨頭轉移病灶的惡化,又能提升存活率,和林先生的病症相對應,是不幸中的大幸;「鐳-223」要專案申請採購,且對於藥品保存裝置及環境都有特別的要求,注射時用量也要經過專業計算,使用過的醫材也要特別處理,目前林先生的治療及注射後的表現都很不錯,也很積極配合,整個醫療團隊都感到開心和振奮,期待能順利完成療程。林姓老翁的女兒說,回想起父親當初病情嚴重臥床時的情景,全家人都心有餘悸,現在已經能夠使用助行器行走,真的很感謝醫師的鼓勵,讓他能堅持下來;當初一度想到高雄市的醫學中心就醫,但路途遙遠、家中照護人手不足且會加重醫療費用負擔,加上安泰醫院醫師、護理師對爸爸的關心與照顧,讓她感到安心及被重視,決定留院治療,現在回想起來,也是慶幸當初的決定。
-
2021-10-14 失智.失智100問
財務問題/失智父,竟把財產全部贈與給看護?孩子討得回來嗎?
父親叱咤商場,這一生秉持誠信待人,不誆騙、不浮誇、不欺詐,寧可人負我,也絕不負人。告別式時,前來靈堂致哀的人談起父親總是讚許連連,有個長輩談起父親當年慷慨解囊助他一臂之力而得以東山再起,更是說者、聽者都眼眶泛淚。這樣的父親,對他們幾個兄弟姐妹而言,一直都是山一般巍峨的存在,他們敬畏卻也依賴父親,他們仰望卻也信任父親。居家看護對家屬提出存證信函但,他們卻在父親的後事告一段落,準備申報遺產稅、辦理遺產繼承登記時,接到一份從沒料想過的存證信函,寄件人是父親生前的看護趙小姐。父親罹患失智症後,開始出現人、時、地的定向障礙,中度失智症後,迷路了幾次,多虧了附近鄰居機警,總會立即打電話通知他們幾個兄弟姐妹,但他們不敢再讓父親有單獨一人的機會,幾個人商量之後,辭退了日間的居家照服員,改聘用了肯24小時居家照顧的看護。趙小姐從對岸遠嫁來台灣,取得了身分證,據說跟先生感情不睦,話不投機,寧可住在雇主家24小時掙錢也不願意回去與先生同住。醉心閱讀的父親重視教育,對於成績要求向來嚴格,他們幾個兄弟姐妹在父親恩威並施的監督下,個個學有所成,有些歸國在企業位居要津,有些則在國外飛黃騰達,晨昏定省或是日日陪侍在側,卻成了工作忙碌的子女們最奢侈的想望。趙小姐的適時出現,成了及時甘霖,讓他們放下了心中擔心憂懼的大石,對於趙小姐自是充滿感激。失智父,於患病期間立下遺囑存證信函提及,父親生前曾立下遺囑,為感謝趙小姐這幾年盡心盡力、無怨無悔的照顧,願將名下所有之不動產、帳戶內的現金、持有股票等,均贈與給趙小姐,並要求身為繼承人的幾位子女必須尊重其意願,不得有異議。存證信函的最末,語氣義正辭嚴,指責幾位子女過去未盡孝道,違反人倫,反觀身為看護的趙小姐,翻身、餵飯、把屎把尿、推輪椅進出,讓老先生在過世前享有穩妥舒適生活,幾位子女當深切反省,且不該違反遺囑,擅自將遺產登記為公同共有,而應移轉予趙小姐。幾天之後,A律師以遺囑執行人的身分,提出老父親的代筆遺囑,其上全是電腦打字,只有老父親及見證人的簽名是手寫的文字,字跡看得出來是老父親重度失智症後用顫抖、不穩的手寫的,但子女們完全無法置信,父親與母親白手起家,兩人之間鶼鰈情深,生死相許,父親曾承諾先走的母親定會好好守護共同胼手胝足打拼來的家產,以父親一輩子縱橫商場的精明,豈會做出這麼糊塗的決定?又怎麼可能讓兩人一生心血付諸流水?若父親不是罹患失智症,是被有心人士詐欺嗎?若父親不是罹患失智症,若不是腦部神經疾病引起認知功能缺損導致有機可趁,若非認知功能持續惡化而受到有心人士詐欺,怎麼可能會出現這種邏輯完全不通的遺囑?雖然因為無法經常返家探視而難以查知父親日常身體、精神狀況,但至少每三至六個月帶同父親就醫、檢查、治療,藉由過去的病歷、認知評估量表以及理學檢查報告等,仍然可以窺見父親當時的生理功能、認知、推理以及判斷能力,而父親的確有持續性惡化的記憶喪失、語言功能障礙,甚至無法處理複雜的事務。幾個兄弟姐妹商議後,決定仍然依據法律規定,將被繼承人即父親的遺產登記為繼承人公同共有,暫不分割,保留著父母親的遺澤,也收藏著雙親賜予的溫暖。不需要依靠這些財產維生,但這些卻是父母親一生努力的痕跡,不容外人平白插手,甚至不勞而獲。此案子父親的財產,子女們真的難以追回嗎?看了此案子,不禁想問:原告趙小姐是否能舉證此案之父親於生前,是在確實意識清楚、具有足夠之判斷能力下,請他人代筆遺囑?且老先生幾個子女並未罔顧人倫或背棄孝道,仍盡責於每月支付趙小姐看護費用,也負擔父親的生活、醫療費用,衡情論理,一分一毫都不肯讓子女繼承是否符合現有法規、行政機關或司法制度?問題出在哪裡?針對於此,本書擬舉若干實例盡可能為讀者解答疑問,並提出司法及修法建議。本書結合醫學與法律的專業角度,以說故事的方式導出失智症患者法律權益的核心問題,把枯燥無味的法律,寫得生動活潑,輕鬆理解對於失智症者所產生的法律問題。讓罹患失智症的患者及家屬,在穿過層層凝重黑霧後,可以擁抱微曦,再次展露燦爛開懷的笑容。為你,為我,更為了他們,預約一個沒有失智的未來~預約沒有失智的未來,不是期待失智症消失,而是期待能有更多的人看見失智者的困境、聽到失智者的呼救。
-
2021-10-0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多數高齡者不希望以醫療科技維持生命!尊重生命末期照護選擇是份愛的禮物
【編者按】這星期有三位不同背景的專家學者應邀回應幾週前在「醫病平台」專欄發表的文章「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一位在醫院負責「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的身心科醫師、一位大學醫院老年醫學專科醫師以及一位當年推動台灣「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前立法委員,分別寫出他們對生命末期的深入看法。我們誠懇地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社會大眾與醫界同仁對這議題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並歡迎有更多對這方面的繼續探討。一個新觀念要能讓社會接受,就是要經過多面向、充分的、深入的討論,才可能有深遠的影響。就如羅醫師所說,期盼大家的努力能鼓勵高齡者本身、高齡者的家屬,以及臨床工作人員,主動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計畫之討論,並簽署相關預立醫療決定,以便能獲得符合其心願的照護與治療方式,有機會提供高齡者這份珍貴與愛的禮物。台灣步入高齡多死社會台灣人口老化迅速,依2018年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在2026年將超過20%,進入超高齡社會,成為世界高齡化最快速的國家之一。另2018年2月,台灣第一次死亡高過出生人數,65歲以上老年人口在總死亡人數所占比率已達到72%,步入「高齡多死社會」。高齡者較年輕人有較高比例的多重共病與功能退化,造成照護議題複雜化、預期生存餘命較短、高齡非癌症病人末期病況診斷及預測皆較困難、家庭照護與社會負擔影響時間較長,死亡原因也與中壯年族群不同。由於老化造成生理的健康儲留力降低,高齡者面對各種疾病甚至死亡,都更加脆弱;同時,高齡者接受各種侵入性與非侵入性治療時,容易導致不良反應或醫源性傷害,即使積極治療疾病,要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也非常不易。此外,整個案家將面對維生醫療與延命措施導入後,長期失能依賴所相伴而來的照顧負擔,不但降低高齡病人的生活品質,亦會增加家屬照護壓力,與焦慮憂鬱等情緒。多數高齡者不希望以醫療科技維持生命雖然研究指出,面對嚴重疾病與後續維生治療選擇時,多數高齡者並不希望以醫療科技維持生命,反而偏向維持個人獨立舒適,以及能與親人相處的照護方式。但目前以醫療科技掛帥的臨床環境之下,高齡病人遭遇嚴重病況時,常被直接導入各種維生醫療與延命措施,過程缺乏充分的照護選擇與目標之討論。醫療人員也較少主動邀請高齡病人與家屬參與照護目標與照護計畫的討論,造成高齡長者生命末期的照護,往往無法符合其實際需求與偏好。老年醫學制定照護計畫與目標時需考量高齡者偏好、疾病軌跡與預期餘命衰弱失能與多重共病的高齡長者,由於預後的預測困難,且病程很長,好壞變化每人表現不一,醫療人員面對這樣的不確定性,在擬定照護目標與照護計畫時,面臨相當大的挑戰。因此老年醫學強調在每次就醫制定照護計畫時,應及早與高齡長者進行照護目標的討論,且討論過程最重要的是要考慮高齡長者本身的生命「價值觀」與「照護偏好」,來進行決策。討論過程須同時考量的重點為:一、目前此疾病是否有針對高齡者制定的臨床指引?二、此高齡者預期餘命為何?三、多重共病的疾病嚴重度為何? 四、此高齡者的身體活動功能與認知功能為何?透過評估上述要點後,與高齡者與家屬進行溝通,規劃出符合個案需求與偏好的照護目標後,再進行為高齡者量身訂作之照護計畫的制定。以醫病共享決策模式針對進食營養措施之選擇進行溝通討論賴教授在110年8月醫病平台上以教授父親的故事,傳達其身為醫者與為人子,因文化上對於預先討論生命末期照護選擇的忌諱,無法得知其父對於管灌飲食與維生醫療之生命價值觀與選擇偏好,在父親過世多年後體認到,當事人對「人生的意義與目的」的看法,應該遠比家人活過百歲的紀錄來得重要,因而自問: 「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文獻指出,高齡衰弱病人在病程末期體重減輕與食慾變差是無可避免的情況,同時身體對於營養與水分的需求會下降,就算進食量減少也不會感覺不舒服。若勉強病人進食,不但無法延長生命,反而可能會降低生活品質。Chernoff在2006年的研究中發現,當高齡衰弱病人因飲食量減少而進行經皮內視鏡胃造廔術(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簡稱 PEG)來提供管灌飲食後,術後一個月後死亡率,末期失智症病人是54%,沒有失智症的病人是28%;術後一年後死亡率,末期失智症病人是90%,沒有失智症的病人是63%。而根據考科藍2021年最新一篇系統性回顧文獻指出,相較於其他由口促進飲食的方式,給予末期失智症個案管灌營養(enteral tube feeding),不但無法增加存活率、改善生活品質、營養指標、減輕疼痛,也無法減輕照顧者憂鬱焦慮的情緒。因此,醫療專業人員應與病人與家屬共同討論不同營養攝取方式的利弊得失,若高齡病人不願意接受管灌飲食時,可鼓勵家屬經由細心手工餵食(careful hand feeding)外,選擇病人喜歡的食物,以及用著重進食以外的不同方式,來表達對病人的關心。當然,在生命末期慢慢減少營養的攝取時,死亡也會逐漸到來,但這是生命自然死亡的過程,不是餓死,也絕不是殺害。預先討論生命末期治療目標與選擇幫助提升照護品質預立醫療照護計畫(Advance care planning)是一個讓病人與其親友以及醫療團隊進行溝通討論,了解各種治療以及預後,再根據自己價值觀表達心願,建立照護目標,並對於未來想要或不想要的醫療照護方式進行決策的過程。實證指出,預立醫療照護計畫能有效的促進醫病溝通,幫助病人得到想要的醫療照護方式,提升生命末期的品質,減少病人與家屬的壓力、焦慮、憂鬱,並增加滿意度,且能降低生命末期醫療照護成本。衰弱失能與多重共病的高齡病人,很少有能夠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計畫溝通的機會。國外的研究指出,僅約2至29%的衰弱高齡者曾與醫療照護人員進行生命末期相關的討論,太晚進行討論或根本沒有討論,會造成病人生活品質的下降、家屬的焦慮困擾、不必要的住院、不必要地延長死亡過程、病人對醫療體系的不信任、醫師的過勞與醫療費用增加等負面影響。尊重高齡者生命末期照護選擇是一份珍貴與愛的禮物筆者有幸以老年醫學角度針對「對老年人生命終點如何做得適可而止,使生者無憾,死者安詳」此議題撰文進行回應。過去台大團隊的研究讓我們理解,無論是腎臟科醫師、腎友、一般民眾與醫護團隊,皆認為善終指的是沒有身體上的痛苦,以及能自然的死亡。老年緩和醫學將善終視為完整生命的一部份,因此倡議每位臨床專業人員應善用每一次臨床上與高齡者接觸的機會,即早進行生命末期照護目標與照護偏好之討論。期盼本文能鼓勵高齡者本身、高齡者的家屬,以及臨床工作人員,主動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計畫之討論,並簽署相關預立醫療決定,以便能獲得符合其心願的照護與治療方式,有機會提供高齡者這份珍貴與愛的禮物。
-
2021-10-05 新聞.元氣新聞
屏東挖眼案女店員術後好轉 高雄長庚全額補助醫療費
屏東高樹潘姓超商女店員日前遭楊姓思覺失調症患者攻擊雙眼,經過高雄長庚醫院兩次手術治療後,恢復情形良好,有望1至2周後出院;院方表示,已啟動社服補助機制,潘女健保以外的醫療費用,院方將全額補助,讓病人和家屬無後顧之憂的醫療及休養。院方表示,潘女9月26日緊急送到高雄長庚醫院救治,院方在第一時間即整合整形外科、耳鼻喉科、眼科、護理照護、社服、精神科等醫療團隊為她治療。案發當天,院方立即由眼科醫師幫潘女眼部結膜撕裂傷進行縫合手術,術後至今無視網膜剝離等併發症,後續仍需密切追蹤;10月2日由耳鼻喉科及整形外科團隊為她進行第二次手術,重建眼窩內壁骨折,為避免手術傷痕留疤,醫療團隊採鼻內視鏡微創手術治療,也縮短術後恢復時間。高雄長庚醫療團隊表示,病人目前尚在急性壓力創傷階段,未來一周會幫潘女進行精神評估治療、心理諮商及用藥控制等,預計1至2周後出院後可安排出院,建議持續門診追蹤。目前潘女狀況逐漸好轉,院方轉述,潘女和家屬都感謝外界的協助與關心。同時院方允諾,會持續提供潘女最專業完整的醫療服務,所有的自費醫療費用也會全額補助。
-
2021-10-03 新聞.元氣新聞
你從沒注意到的另類工作犬,呵護忠心夥伴5要點
每天陪伴在你身旁、討你開心的狗狗,都是另類的「工作犬」。毛小孩照護五要點可參考內文:1.安全舒適的環境2.新鮮均衡的飲食3.定期健身檢查4.充分運動與陪伴5.定期注射疫苗及驅蟲本篇文章你可以學習如何寵愛毛孩:・給牠安全舒適環境,在愛與信任中互相陪伴。・新鮮均衡飲食,牠才能健康伴你日常。・當牠身體退化,更應定期健檢與驅蟲。・陪伴牠適當運動,維持良好生活品質。・關注牠身心狀態,完整健康守護網。理應成為雄赳赳氣昂昂的威武警犬,但一隻比利時狼犬娃娃卻因太愛跟人撒嬌,兇不起來,無法通過訓練及考核,成不了警犬,但一名警員將牠收編,變成另一種工作犬,一生陪伴主人。這一段狗狗溫馨感人影片,毛小孩可愛、逗趣的模樣,贏得千萬人的點擊,也融化了許多人的心。事實上,每隻愛撒嬌及討摸摸的毛小孩,守候家門,在主人打開門的瞬間,開心地往上跳竄,猛轉圈圈,不管飼主貧賤富貴,狗狗終其一生的工作就是「忠心陪伴」,而「討你開心」就是一項超高難度的工作,也是另類的「工作犬」。 對於狗狗來說,主人就是天、就是地,就是牠的全部,一輩子努力地討好、示好。因此,飼主更應該守護狗狗的健康,提供舒適居家環境,給予均衡飲食,每天陪著散步、運動、玩耍。最重要的是,應該定期安排毛小孩做健康檢查,按時用藥驅蟲,施打預防針,並在獸醫師評估下,完成節育手術。在其年老、身體退化,行動不便時,仍給予滿滿的愛,陪牠走完「狗」生最後一段路。【陪伴,是一輩子的工作】另類工作犬在我家】給狗狗的真心話中年幸福爸:我是視障者,很幸運和狗狗配對成功。一路走來,我們的默契愈來愈好,即使我看不見你,卻能用撫觸和你親密溝通。謝謝你,我人生的「開路天使」。第一點:給牠安全舒適環境,在愛與信任中互相陪伴你知道「心輔犬」嗎?不同於其他工作犬,心輔犬培訓浪浪為專業的互動陪伴犬,研究證實,可以降低患者消極負面情緒,促進特殊族群的人際互動社交。「人與狗之間是互相療癒」,大部分的心輔犬來自浪浪,以前常被欺負、虐待,被捕捉時的回憶也容易造成創傷。承受許多悲慘經歷,不少浪浪容易焦慮、緊張、吠叫、攻擊,連成為家犬都有困難,更何況是心輔犬。在跟狗老師相處的過程中,心理諮商師教導小朋友如何理解各種情緒與環境,例如,當狗老師出現眼睛飄向別處、肌肉緊繃、想要逃跑等緊張焦慮的反應,讓孩童也能了解自己的情緒、學會同理心,「從理解到覺察,再到行動」等過程,有助於同儕間的相處,學習適當表達自己的情緒。人類和狗狗的互動過程中,安全的環境更能幫助牠們建立與人類的信任關係。給狗狗的真心話農夫張大哥:狗狗總愛陪我一邊耕田,種出新鮮蔬果。不只人類,狗狗也需要新鮮均衡的飲食,才能健康陪我生活、農作。第二點:牠也需要新鮮均衡飲食,才能健康伴你日常工作犬訓練多以品種犬為主,那麼米克斯犬也有機會成為專業的工作犬嗎?是否能解決收容所流浪犬暴增的問題?農委會公布109年全國流浪犬隻數量調查報告,推估全國流浪犬數為15萬5869隻,每百人流浪犬數則為0.66,與10年調查結果相較,流浪犬數不減反增。曾經歷流浪生活的浪浪,每隻個性、穩定度都不同,需要更多專業評估。雖然動物團體有不同看法,但以領養代替購買,不離不棄照顧牠們一輩子,是共同的信念。動保意識逐漸抬頭,劉偉萍表示,除了餵食與處理便溺等生理需求,提供均衡的飲食、日常醫療照顧等均為重要義務,最重要的是,無論生病或衰老,都不應該棄養。給狗狗的真心話國中生陳同學:一起長大到現在,我在長高但你在變老,我會好好開始照顧你的身體,陪著你去檢查打針,就像我的小時候你一直守護在我身邊一樣。第三點:當牠身體退化,更應定期健檢與驅蟲工作犬退休後,因多半是老齡犬,「就像人老一樣,狗狗老了也會有慢性病。」姚勝隆指出,骨骼關節退化、心臟病或腫瘤問題百百種,超過八歲以上建議每年做X光檢查,包括心臟、腹腔超音波,查看有無腫瘤或是心臟衰竭,若有慢性心臟病,得終身服藥,若有腫瘤則必須切除或化療。不論是生理或心理,狗狗都需要完整照護,姚勝隆說,工作犬多半會節育,每年注射預防針,包括四合一、萊姆病、狂犬病、內外寄生蟲等,定期投驅蟲藥、心絲蟲預防藥,還有例行抽血健康檢查。給狗狗的真心話上班族陳小姐:親愛的狗狗,分享我每天的喜怒哀樂,我也想為你做點什麼。原來,陪你散步、陪你運動,是我們最幸福的時光,也是守護你一生健康最好的方式之一。第四點:陪伴牠適當運動,維持良好生活品質許多人對於導盲犬與人類深刻情感的印象,來自電影「再見了,可魯!」。可魯在退役之後,回到小時候的寄養家庭終老,電影完整呈現導盲犬的一生。現實中的導盲犬退役後的生活,也同樣需要主人充分的陪伴,適當運動,維持良好生活品質。養狗經驗豐富的李昆霖建議,民眾在收養退休導盲犬或到動物之家領養狗狗前,都必須謹慎評估自己是否適合養狗,包括自身經濟狀況、家人能否接受、居家環境適不適合,以及是否有足夠時間陪伴狗狗。他也提醒,因為黃金獵犬、拉布拉多都屬於大狗,老化之後髖關節容易退化,行動不便,除了醫療費用,還可能還得抱上抱下,自己要有足夠體能。不管大型犬或小型犬,每天都需要適當的運動散步,尤其大型犬髖關節容易出問題,如果缺乏足夠運動,容易讓關節周圍的肌肉萎縮。給狗狗的真心話中年幸福爸:我是視障者,很幸運和狗狗配對成功。一路走來,我們的默契愈來愈好,即使我看不見你,卻能用撫觸和你親密溝通。謝謝你,我人生的「開路天使」。第五點:關注牠身心狀態,完整健康守護網法定的「職業」工作犬,與人組成「最佳拍檔」,認真工作的帥氣身影,讓人印象深刻。有些工作犬出入的環境,容易造成職業傷害或心理壓力,領犬員必須隨時關注狗狗的身心狀態。姚勝隆指出,獸醫師透過動物行為學,可觀察狗狗有無焦慮現象,並進行藥物或物理治療。像是狗狗無法專注、眼神飄移,或是打哈欠、不自覺咀嚼,耳朵呈現水平的「飛機耳」,都有可能是恐懼、害怕的表現,若狗狗有這類情況,會透過行為治療師協助治療,獸醫師也會定期到犬隊講習,教領犬員行為學基本常識。這些使命必達的狗狗,無論執勤期間或退休之後,都需要完整的健康與心理守護。為人們辛勤工作的狗狗都是廣義的工作犬,其實還有許多受過特殊訓練的狗狗們,也在台灣各角落守護著我們。衷心感謝受過特殊訓練的狗狗們,警犬、軍犬、緝毒犬、搜救犬、檢疫犬,堅守崗位、衝鋒陷陣、不畏危險保護人類安全。還有一群無私忠誠的狗狗們,導盲犬、導聾犬、肢體障礙輔助犬,如影相隨、分秒守護,給予人類陪伴依靠,幫助身障朋友,擁有安全便利的生活品質。>毛孩子五大呵護要點,專家知識分享與暖心故事看更多【陪伴,是一輩子的工作】另類工作犬在我家。【收養退休導盲犬】是我們生最棒的決定之一。【浪浪變身工作犬】家才是他們最期盼的地方。【心輔犬狗老師出馬】腦性麻痺女孩站起來。【工作犬值勤中】預防職業傷 更要紓解壓力。不管是使命必達的工作犬、等待領養的浪浪,或已成為家中一分子的狗狗,都需要呵護、疼愛,提供友善完備的身心照護,是我們該回饋給這些忠心工作夥伴的基本義務。10月4日是世界動物日(World Animal Day),別忘了跟身邊的夥伴說聲謝謝。
-
2021-10-03 寵物.寵物故事
充分運動與陪伴/收養退休導盲犬 「是我人生最棒決定之一」
給狗狗的真心話上班族陳小姐:親愛的狗狗,分享我每天的喜怒哀樂,我也想為你做點什麼。原來,陪你散步、陪你運動,是我們最幸福的時光,也是守護你一生健康最好的方式之一。許多人對於導盲犬與人類深刻情感的印象,來自電影「再見了,可魯!」。可魯在退役之後,回到小時候的寄養家庭終老,電影完整呈現導盲犬的一生。現實中的導盲犬退役後的生活,也同樣需要主人充分的陪伴,適當運動、預防髖關節退化,維持良好生活品質。每隻狗狗,都是伴你一生的工作犬,如何好好照顧牠?「收養退休導盲犬安卡,是我人生最棒決定之一。」提提研創辦人李昆霖說,才養一個多月,八歲的安卡已經變成媽媽的金孫,為了陪狗狗散步,她願意出門走走,不再唉聲嘆氣,家裡充滿愛的能量。安卡到來,變成可愛的「金孫」,鼓舞了情緒低潮的媽媽。李昆霖表示,「許多民眾不知道導盲犬是可以收養的。」幾個月前,他至台灣導盲犬協會申請導盲犬寄養家庭,這才瞭解除了八至十歲退休導盲犬,或年紀輕、培訓失敗的狗狗也可領養。 李昆霖說,孩子很小就希望可以養一隻導盲幼犬,但申請之後,才知難度真的很高,需通過層層考核,指導人員親自家訪,觀察環境、飼主生活態度、過往養毛小孩經驗,並評估是否有足夠時間陪伴狗狗。安卡(Anca)是退役的導盲犬,原本已經找到收養家庭,卻因可能導致幼兒過敏而被退養。李昆霖表示,安卡第一次到家裡時,相當穩定,乖乖地坐著,不怕生,也不躁動,適合正處於情緒低潮的媽媽收養。想散步尿尿都能用肢體表達,智商之高超乎想像。養過一、二十隻狗的李昆霖表示,安卡是他看過最聰明的狗,不管是想散步、尿尿、吃東西,都能透過肢體清楚地表達意思,智商之高,超乎想像,「不覺得養一隻狗,而是養了一個小朋友。」 最重要的是個性夠穩定,在家裡從來不吠叫,安靜乖巧,完全收服了李媽媽的心,把牠當成另一個金孫,視為小孩來教養,生活作息必須有紀律,這也讓她因為溜狗而願意外出,與人互動。大狗老化髖關節易退化,須適當運動避免肌肉萎縮。如何幫退休的導盲犬找到一個可以安享天年的家,是一大挑戰,惠光導盲犬教育基金會教育推廣組主任彭筱涵表示,一般導盲犬約在十歲時退休,想認養的人一聽到狗狗已經十歲,未來可能必須面對龐大的醫療費用,就興趣缺缺。養狗經驗豐富的李昆霖建議,民眾在收養退休導盲犬或到動物之家領養狗狗前,都必須謹慎評估自己是否適合養狗,包括自身經濟狀況、家人能否接受、居家環境適不適合,以及是否有足夠時間陪伴狗狗。他也提醒,因為黃金獵犬、拉布拉多都屬於大狗,老化之後髖關節容易退化,行動不便,除了醫療費用,還可能還得抱上抱下,自己要有足夠體能。不管大型犬或小型犬,每天都需要適當的運動散步,尤其大型犬髖關節容易出問題,如果缺乏足夠運動,容易讓關節周圍的肌肉萎縮。認養老犬雖然需要付出更多心力照顧,但退休導盲犬個性沉穩溫和,整天開心地笑著,帶給他們一家人很多溫暖,可說是最佳陪伴犬。李昆霖說,「收養安卡是上天送給我們家最棒的禮物。」狗狗乖巧懂事,喜歡撒嬌,對其他動物有著超高的包容性,連貓咪搶吃狗食,也不會生氣,就傻呼呼地站在旁邊看著,超級可愛。導盲犬養成內政部登記,全國約有六萬多名視障者,以國際導盲犬聯盟的理想比例1:100估算,台灣至少需要600隻導盲犬,但因養成訓練相當困難,數量遠低於實際需求。 彭筱涵說,訓練導盲犬,專業且複雜,且成功率並不高。挑選品種後,成功配種的幼犬必須在二至四個月至寄養家庭生活,學習社會化生活,適應各種環境。 一歲至一歲半時,回到訓練中心由訓練師接手,八至十二個月才能結訓。之後則是共同訓練階段,安排導盲犬與視障者共同生活,由指導員指導如何照顧導盲犬,並與導盲犬培養感情,接下來再安排一至三個月不等共同訓練,如果兩方都適應良好,才算是成功圓滿。
-
2021-09-27 名人.李伯璋
李伯璋/善用雲端資訊、健康存摺 守護健保
受到新冠疫情影響,民眾減少就醫,110年6月健保統計,民眾就醫次數較109年同期減少29.3%,但醫療費用只減少20.4%;另和108年同期相較,就醫次數減少31.4%,醫療費用也只減少15.9%。疫情讓民眾減少就醫,這不禁讓我們省思,過去每年平均高達15次的門診就醫都是必要的嗎?高門診次數現象反應人性,民眾就醫所需部分負擔不多,且檢查與檢驗並無部分負擔設計,這需要檢討省思,落實「使用者付費」制度規畫,搭配弱勢經濟協助措施,才能有效降低不必要的就醫行為,讓珍貴的醫療資源留給真正需要的人。降低不必要的醫療支出健保署自102年建置「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讓院所間有效分享醫療資訊,避免重複用藥及檢驗、檢查。但109年統計,醫療院所執行檢查與檢驗,大約有230億元額度未上傳報告。健保總額每年都有上限,過多的醫療提供無法使收入增加,徒增醫護過勞,期許醫界配合上傳資訊,一起降低不必要的醫療支出。為了完成這個使命,我們努力爭取經費補助院所光纖費用,讓資訊傳輸更便捷,現積極規畫相關雲端工具,讓院所以最低行政成本,有效率上傳資料,所省下來的醫療費用可用來調整醫療專業服務給付,建構更友善的醫護工作環境。每個人都應管理自我健康高門診利用率也從醫療費用分析得到驗證,健保費用7成花費在門診,3成在住院,這跟國外相反,住院多為重症患者,理應配置較多資源,我國卻是門診耗費大部分醫療資源。期許國人正視,對自我健康管理負起責任,不要有「逛醫院」的心態,把醫療資源留給真正需要的人。健保署103年建置「健康存摺」,民眾下載後可取得完整就醫及健康資料,目前逾650萬位民眾擁有。這個工具讓資訊更加透明,民眾可用來進行健康照護規畫,幫助醫病決策。民眾愈能預防疾病或避免惡化,將可拉長健康餘命並降低醫療支出,對個人或國家都有助益。醫院正確申報醫療服務自愈來愈多人使用健康存摺,我們持續接到民眾反應,健康存摺裡記載自己未接受過的醫療服務。鼓勵民眾向院所或健保署反應,讓醫療紀錄更加正確,也期許醫療機構正確申報醫療服務。健保署善盡單一保險人的管理責任,對於虛報、浮報費用的醫療院所,絕對毋枉毋縱、杜絕不法,讓不應該支付的醫療費用回歸健保總額,用於合理調整給付,讓醫療服務提供回歸正軌,也讓更多先進的醫療項目納入健保。108年迄今,台灣連續3年獲全球資料庫網站Numbeo評比為健康照護指標全球第一,109年國人健保滿意度也高達90.22%,但醫護人員對健保滿意度只有3成。健保是全體國人的,健保署須負起良善管理人的責任、民眾須承擔自我健康照護的責任、醫界須以民眾最大利益為考量,秉持醫學倫理提供全人醫療照護服務。大家各司其職,齊心守護健保,創建三贏,才能讓這國際稱羨的制度永續經營、行穩致遠。●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一刊出。
-
2021-09-23 寵物.照顧指南
寵物知識+/養貓日常很花錢嗎?竟還有2項意料之外的開銷
養寵物勢必得花上一筆錢,養一隻貓從出生到終老粗估得花上幾十萬元。日本媒體ねこのきもち也做了相關的問卷調查,統計出伙食、醫療費的平均花費,另外還有一些因應養貓而生的周邊費用。伙食費飼主每月給愛貓支出的伙食費為2633日圓(約新台幣688元),零食費為750日圓(約新台幣190元)。許多飼主都會從網路大量訂購,雖然能夠壓低價錢,卻可能造成過期、貓咪口味改變而浪費的情形。玩具費對貓咪來說,玩具是和飼主增進情感交流不可或缺的物品,大家每年平均花費2239日圓(約新台幣568元)給愛貓買玩具。有些玩具會因被頻繁激烈地使用而成為消耗品,需要時常補充替換;有些飼主會用手邊不要的東西自製玩具,這樣能省下一筆支出。醫療費根據貓咪的健康狀況,醫療支出的落差非常大。體弱多病的貓每年平均醫療費為29966日圓(約新台幣2500元),頭好壯壯的貓則相對省錢,每年只要花7233日圓(約新台幣1835元)。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日本飼主會幫寵物買保險,以上金額是用保險金折抵後的花費。寵物旅館飼主總有全家人都不在家的時候,像是出差、出國旅遊等,就得將寵物寄放於寵物旅館,住一晚平均要1萬日圓(約新台幣2537元),如果家裡養不只一隻寵物,費用又要再往上墊高。養貓後意料之外的花費除了花在貓本身的費用,還有一些因應而生的周邊花費,例如貓很容易掉毛,因此很多人會用「黏毛滾筒」這種小物,每個家庭每月平均花1207日圓(約新台幣306元)買來清毛;有些人家為了省錢,會用可重複使用的海綿型集毛器來清理貓毛。就像對小嬰兒一樣,溼紙巾對於清理貓咪的身體、穢物和排泄物等也是相當重要,每個家庭每月平均花1775日圓(約新台幣450元)買溼紙巾。
-
2021-09-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禾馨供自費驗抗體惹議 北市衛生局長盼中央開放
禾馨診所提供自費檢驗抗體服務惹議,禾馨醫療營運長林思宏今天質疑台北市政府瀆職,台北市衛生局長黃世傑回應,中央尚未開放一般民眾自費檢驗,盼中央開放並提供指引。網紅「四叉貓」劉宇席在接種高端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15天後,前往台北市禾馨診所自費檢驗抗體,但因中央尚未開放一般民眾自費檢驗抗體,執行檢驗的禾馨診所恐有違法之虞。林思宏今天在臉書發文表示,禾馨的慧智醫事檢驗所是合格的檢驗單位,使用的也是經授權核可的試劑,當然可以做檢驗。林思宏指出,根據醫療法第21條,地方政府有醫療機構收取醫療費用標準的核定權,而禾馨在6月9日就將自費檢驗的金額送北市府核定,7月7日又送一次,市府卻用一些奇怪的理由推託,應該是市府瀆職才對。對此,黃世傑在文章下方留言並附上衛福部函文指出,衛生局8月30日曾向中央詢問轄內醫療機構若要提供自費抗體檢測,是否須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同意;衛福部回應,現階段僅以專案方式提供國籍航空機組員自費檢驗,並要求衛生局加強督導所轄醫療機構。黃世傑說,目前台北市經中央指定的公費抗體醫療檢測院所僅接受專案,例如疫調需要的病人抗體檢驗等,尚未開放一般民眾自費檢查,台北榮民總醫院也曾申請自費檢驗,但沒有通過,希望中央22日能開放並討論出指引,屆時衛生局才可能核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8日表示,醫療應變組將於22日召開會議,針對抗體檢驗訂定收費標準、標準檢驗方法研擬指引,並要求執行單位說明驗出抗體代表什麼意義、若是染疫造成的陽性是否要通報等。衛生局已要求禾馨24日繳交書面回答,屆時再做事實認定、判定是否開罰與金額,將在一週內公布調查結果。
-
2021-09-15 醫聲.健保改革
共體時艱 健保九月已撥付367億元給184家醫院
疫情二級警戒延長至九月廿日,為讓醫院無後顧之憂,可以全力抗疫,健保署今年第二季先比照前年同期的八成預撥,6月已撥付225家醫院453億元,第三季預撥比例更提高到去年同期的九成,9月9日已撥付184家醫院367億元。健保署醫管組專委林右鈞表示,這是各級醫院協商出來的方式,基於「同島一命」的精神,可以幫助到比較艱困的醫院。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今年5月宣布分三階段挹注健保現金費用,5到6月按照108年同期醫院總額費用的8成一次給付,6月已撥付225家醫院達453億元。7到8月預撥費用比率更提高至109年同期9成,並於9月9日已預撥184家醫院醫療費用367億元入醫院帳戶。即日起,也開始啟動9月費用提前撥付,皆讓醫院較往常更快取得暫付的醫療費用。林右鈞表示,本次採彈性財務分配之預撥醫療費用機制,是以醫院協會提出的總額分配方式為基礎,保障醫院110年第三季收入達109年同期一般服務收入之9成,並以109年同期為上限,餘款再由各分區共管會議依據當地醫療狀況予以分配,這個結算方式由醫院各層級凝聚共識所提出的醫院互助及共體時艱模式。李伯璋舉例說,如果去年同期健保給付醫院100元,今年醫院申報80元,健保結算時會保障補到90元;但如果醫院今年做120元,也只給付100元。林右鈞表示,今年醫院服務量大都低於去年,依此模式對於絕大多數的醫院都有幫補的作用,今年如果還有總額成長多餘的部分,各分區會再按一定規則分配下去,至於診所,林右鈞表示,目前沒有按照去年比例結算的機制,還是依照今年申報的去暫付、核付、結算。健保署會協助衛福部各司署儘速撥付防疫獎勵金、新冠疫苗接種處置費用、獎勵費等,讓醫療院所除健保費用收入外,儘速取得防疫相關費用。110年5月至9月16日止,健保署協助撥付費用達39.89億元,包含協助疾病管制署撥付新冠疫苗接種處置費用及獎勵費用約14億元,維持醫療院所營運現金流。
-
2021-09-1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台灣的健保需要您我共同守護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就醫、行醫與醫療政策的檢討」。一位資深醫師冷眼旁觀,點出他所看到的大眾就醫的問題;一位關心醫學倫理的律師誠懇道出他認為醫師行醫應有的修養。非常難得的是健保署李署長在百忙之中回應這兩篇文章,他以台灣濫用健保的真實數據、民眾就醫所需之部分負擔額度非常少,且檢查(驗)並無部分負擔的設計,而提出落實「使用者付費」的制度規劃,搭配弱勢經濟協助措施,才能有效降低不必要的就醫行為,讓珍貴的醫療資源留給真正需要的民眾。讓我們傾聽李署長誠懇的呼籲:「民眾、醫療提供者、健保署各司其職,共同守護台灣健保!」台灣醫療使用次數高於世界先進國家台灣健保開辦已26年,國人在健保體系照護下獲得良好的醫療服務,就醫非常的方便,沒有國外就醫的「守門員制度」(病人必須經過家庭醫師轉介才能到醫院進行診療)或過長的「就醫等待期」。全國有兩萬多家醫療院所,其中超過92%與健保署特約,當民眾也很方便使用健保就醫資源,就醫便利固然是個好處,但相對也讓國人一年平均門診超過15次以上,相較世界先進國家高出許多。109年以來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民眾為降低感染機率而減少就醫,依據110年6月健保統計數據,民眾就醫次數較109年同期減少29.3%,但醫療費用只減少20.4%;另和108年同期相較,就醫次數減少31.4%,醫療費用也只減少15.9%。疫情減少了民眾就醫行為,這不禁讓我們省思,過去每年平均高達15次的門診就醫都是必要的嗎?其實這高門診次數的現象都是反應人性,民眾在台灣就醫所需之部分負擔額度非常少,且檢查(驗)並無部分負擔設計,這部分也是需要檢討省思,落實「使用者付費」的制度規劃,搭配弱勢經濟協助措施,才能有效降低不必要的就醫行為,讓珍貴的醫療資源留給真正需要的民眾。檢查(驗)上傳是避免重複醫療重要策略台灣健保總額每年約有4-5%的成長率,84年健保開辦初期醫療支出大約2,200億元,110年健保醫療費用總額突破7,500億元,已經成長超過3倍。醫療支出遠高於健保保費收入,因此在110年1月1日微調了保險費率,以因應財務短絀情況,調漲保費是開源的作法,但節流等管控設施亦是相當重要,將錢花在刀口上才是真正務實的做法。分析健保醫療費用究竟都花在哪裡?統計多年醫療支出發現,健保支付在醫療人員以專業照顧病患的診療費、診察費等占比逐年下降,而藥費及檢驗(查)占比卻逐年上升。健保總額資源使用會有相互排擠效應,我們應正視醫療費用支出的分配,讓辛勞的醫護人員理獲得更合理的報酬,降低過勞及血汗醫院的情形,讓大家快樂工作,有足夠心力照顧病患。分析109年資料發現,醫療院所執行的檢查(驗)中,大約有230億的額度是沒有上傳檢查(驗)報告資料給健保署的,健保署自102年開始建置「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讓院所間可有效分享醫療資訊,避免重複的用藥及檢驗(查)。身為健保署署長我想提醒大家,健保總額每年都有上限,過多的醫療提供並無法帶來醫療收入的增加,反而徒增醫護過勞的現象,期許醫界能積極配合上傳檢查(驗)資訊這項重要的政策,一起努力降低不必要的醫療支出。為了完成這個使命,我們先前努力爭取經費補助院所光纖費用,讓資訊傳輸更加便捷,現正積極規劃相關雲端工具,讓院所以最低行政成本的方式,有效率地上傳資料,所省下來的醫療費用將可用來調整醫療專業的服務給付,建構更友善的醫護工作環境。國人可運用「健康存摺」照護自我健康我們的高門診利用率也可從醫療費用分析得到驗證,統計發現健保費用有7成花費在門診,只有3成是花費在住院,這跟國外的醫療資源運用統計相反。住院照顧的是比較重症的患者,理應配置較多的資源,而我國卻是輕症的門診耗費了大部分的醫療資源。我們期許國人也能夠正視這個問題,對自我的健康管理負起責任,不要有「逛醫院」的心態,把醫療資源留給真正需要的人。健保署從103年開始建置「健康存摺」並持續精進,民眾可以透過「健康存摺」取得個人完整的就醫及健康資料,目前已有超過650萬位民眾擁有自己的「健康存摺」。這個工具讓民眾及醫療人員之間的資訊更加透明,民眾可使用來進行健康照護規劃,幫助醫病決策。民眾若愈能預防疾病或避免惡化,將可拉長健康餘命並降低醫療費用支出,對個人或國家都會帶來助益。自從健康存摺有越多人使用以來,我們持續接到民眾反映健康存摺裡記載了自己沒有接受過的醫療服務,民眾可以向院所或是健保署反應這個情況,讓自己的醫療紀錄更加正確,也期許醫療機構可以正確申報醫療服務。健保署會善盡單一保險人的管理責任,對於虛報、浮報健保費用的醫療院所,絕對勿枉勿縱、杜絕不法,讓這些不應該支付的醫療費用回歸健保總額,用於調整合理的醫療給付,讓醫療服務提供回歸正軌,也讓更多先進的醫療服務能納入健保,真正守護民眾健康。民眾、醫療提供者、健保署各司其職守護台灣健保台灣自108年迄今,已連續3年獲全球資料庫網站Numbeo評比為健康照護指標(Health Care Index)全球第一的國家,除獲國際肯定,109年國人滿意度也高達90.22%,但照護國人健康的醫護人員對健保的滿意度卻大約只有3成。身為健保署一員,我必須鄭重地呼籲,健保是全體國人的,大家都應共同努力維護,健保署須負起良善管理人的責任、民眾須承擔照護自我健康照護的責任、醫界須以民眾最大利益為考量,秉持醫學倫理提供全人的醫療照護服務。唯有大家各司其職,齊心守護台灣的健保,創建三贏的台灣健保,才能讓這國際稱羨的制度永續經營、行穩致遠。
-
2021-09-09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打嗝不停、莫名嘔吐、視線模糊 什麼是泛視神經脊髓炎?
泛視神經脊髓炎是一種少見的自體免疫疾病,發病後便伴隨終身復發的風險,造成病友癱瘓、失能、更會導致死亡,多半是30-40歲正值富生產力族群,甚至是家庭的母親角色,一旦確診、即便開始治療,面對有限的治療選擇,在心理與經濟上也帶來極大的影響與負擔。即使接受治療也無法完全治癒,一旦造成失能,便會產生許多社會負擔。好發30-40歲輕熟女 嚴重可能導致失明、癱瘓,甚至死亡泛視神經脊髓炎(NMOSD)是發生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因故失調,導致自體免疫抗體,反過來攻擊自己體內的中樞神經細胞,重創視神經、脊髓及大腦等組織。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羅榮昇表示,泛視神經脊髓炎如侵犯視神經,患者常在短時間內色盲、視力惡化、視野缺損,有些病友甚至動一下眼球,眼後方就會產生劇痛;如腦部發炎,症狀更為多樣;一旦侵犯脊椎,則造成行動障礙、感知障礙、膀胱功能障礙,輕則肢體麻痺、疼痛,嚴重時,大小便失禁,甚至半癱、全癱,幾乎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延伸閱讀】>>中樞神經病變 小小腳痛變全癱泛視神經脊髓炎(NMOSD)成因發生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自體免疫疾病高危險族群30-40歲的女性居多症狀  【依發炎部位不同,症狀也不相同】視神經: 視力急速惡化及視野缺陷脊髓: 行動功能障礙及感知功能障礙、失禁腦部: 持續打嗝、莫名嘔吐及嗜睡該看哪一科神經內科治療方式急性發作期: 注射類固醇、血漿置換、免疫球蛋白慢性穩定期: 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中樞神經受自體免疫攻擊 輕熟女體重翻倍破百向來以身材自豪的熟女檳榔西施,在短短兩三個月內,體重從五十公斤,往上飆升,竟然破百,期間總喊著吃不飽,只要可以吃的,就往嘴巴裡塞,吃完就睡,醒來又繼續吃,怪異行徑,嚇壞了另一半,以為是餓死鬼纏身。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羅榮昇表示,該名個案為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在四十歲時發病,持續接受治療,去年一次回診,走入診間,整個人像是吹氣球式地發胖,連他都認不出眼前這個老病號。該患者自述,就是很想吃,食欲像是無底洞,怎麼吃都吃不飽,醒來第一件事情就是找東西吃,原本才五十公斤,短短兩個多月,體重增倍。另一半則在一旁點頭地說,「這真的不可思議,沒看過這麼能吃的人。」羅榮昇指出,泛視神經脊髓炎為發生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突然故障,分不清楚敵我,攻擊視神經、脊髓、大腦等組織,而該名個案因大腦下視丘的飽足神經中心遭侵犯,以致食欲異常,而拚命進食。羅榮昇指出,泛視神經脊髓炎(NMOSD)與多發性硬化症(MS)有如姊妹疾病,在二十年前被視為同一種類型疾病,直到二○○四年,國外學者在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體內驗出「特定水通道蛋白-四抗體」,兩者逐漸分道揚鑣,遲至二○一五年有了正式醫學名稱。在評量上,以失能指數量表為標準,零至十分,分數越高,症狀愈嚴重,希望病友能在藥物治療下,維持在三點五分,保有生活自理能力,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延伸閱讀】>>罕見疾病新藥救命 健保資源分配考驗產官學發病兩小時便癱瘓 部分病友需用生物製劑避免復發失能十年未曾感冒的人,小小的腳疼竟改變人生。今年五十六歲的沈琴惠,原先身體狀況良好,曾是人人稱羨的電子廠財務長,某次外派前夕腳部出狀況,意外成為大病的引信,經過一個月的檢查得知罹患罕見的泛視神經脊髓炎。然而,該病症目前健保尚未給付,且不屬於重大傷病,光是一年醫藥費就需近九十萬,龐大的經濟壓力令人喘不過氣。她期待健保伸出援手提升病友治療資源,協助重塑病患的生命價值。罹病三年的沈琴惠回憶經過,起初是腳不舒服,趁出差前領藥應急,由於工作忙碌,只能利用晚上空檔掛急診。等待看診兩小時,光鮮亮麗的人生開始急轉,在等待看診的過程中,身體開始不聽使喚,明明有尿意,但多次前往廁所卻始終排不出來,折騰到「快要瘋掉」只好求助醫護。照超音波才發現,膀胱早已脹大,緊急導管排尿。沈琴惠分享,病發像是有一股劇烈電流往上竄,並擴散到四肢,常常痛到不能自己,在地上扭曲。出院後的復健路更是漫長,從躺臥病床到坐上輪椅,花費整整一年半,接下來就像是嬰兒一樣,從頭開始學習站、走。出院後第九個月病況逐漸穩定,沈琴惠開始接受免疫抑制劑與生物製劑治療。「光是打針一年得燒新台幣四十萬元,一年治病花費八、九十萬跑不掉。」她說常常告訴醫師,一次只想打一針,原因是信用卡單期負擔可以比較小,生活才過得去。她說協會也有年輕女性病患因無力負擔醫療費用,每次疾病復發得向公司請假到醫院報到,陷入復發、看病的循環,身體愈來愈差,若能在初病發時得到有效治療,未來人生仍可期待。羅榮昇說,每二千名患者中,約有五百人需進行慢性穩定治療,其中,需要使用生物製劑者約有一成。由於生物製劑仍需自費,他建議,政府可以專案型式,由神經免疫專家審議彈性開放健保給付,條件為使用免疫藥物持續半年以上,將控制病情得宜者納入,以減緩病友負擔。與疾病共存三年,無非希望減少經濟負擔,回歸社會。沈琴惠盼能以自身經歷,呼籲政府進一步評估醫療資源利用,提升弱勢病友家庭醫療環境,降低社會長期照護成本,共同幫助這群少見疾病患者。【延伸閱讀】>>眼前發黑、手腳麻痹求診3月卻非中風 醫:留意5大症狀健保大傘下的孤兒 泛視神經脊髓炎病友盼援手明明罹病人數少之又少,估計全國僅有五百名患者,但泛視神經脊髓炎 (NMOSD)卻未列罕見疾病,甚至被排除在重大傷病之外,有如健保大傘下的孤兒,許多患者未獲妥善治療,在一次次復發後,失明、全癱臥床,景況令人鼻酸。為此,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神經免疫疾病協會共同舉辦「泛視神經脊髓炎」專家會議,邀請各領域專家及病友代表,希望在健保資源分配原則下,提供最佳治療,並減輕病友經濟負擔。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表示,期盼透過這次座談能結合政府、醫界及病友團體等力量,為少數病友發聲。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羅榮昇指出,泛視神經脊髓炎(NMOSD)是一種發生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因故失調,導致自體免疫抗體,反過來攻擊自己體內的中樞神經細胞,重創視神經、脊髓及大腦等組織。羅榮昇表示,泛視神經脊髓炎如侵犯視神經,患者常在短時間內色盲、視力惡化、視野缺損,有些病友甚至動一下眼球,眼後方就會產生劇痛;如腦部發炎,症狀更為多樣;一旦侵犯脊椎,則造成行動障礙、感知障礙、膀胱功能障礙,輕則肢體麻痺、疼痛,嚴重時,大小便失禁,甚至半癱、全癱,幾乎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台灣神經免疫疾病協會病友代表沈琴惠在發病之前為國內某車用電子大廠的財務長,工作壓力沉重,經常加班熬夜,一○七年三月突然發病,雙腿使不上力,緊急就醫,住院期間接受多項檢查,一個月後確診為泛視神經脊髓炎,因為病灶位於胸椎,導致腰部以下幾無知覺,住院臥床三個月。她形容自己是「走著進去醫院,三個月後坐著輪椅出來」。因泛視神經脊髓炎既非重大傷病,也不是罕見疾病,沒有健保給付,出院時已負債一百萬,而她領有的身心殘障卡即將到期,未來的治療費用仍得自行設法。台大臨床藥學所所長蕭斐元表示,泛視神經脊髓炎病友發病時間較早,以3、40歲輕熟女居多,一旦罹病,家庭經濟負擔沉重,建議健保署與藥廠議價,協商出合理的給付價格,滿足少數病人的臨床需求。如果治療一段時間後,療效有限,則應將健保資源保留給其他病友,用在刀口上。對於病友的悲慘經歷,健保署長李伯璋感同身受,他表示,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在治療上,確實充滿困境,呼籲臨床醫師應主動向健保署反映病人治療困難之處,大家齊心討論,提供病友的需求。李伯璋說,健保永遠站在病人角度,盡可能提供最好的醫療,但健保資源有限,必須妥善分配,因此,無法盡如人願,但會盡力改善藥物支付規定,減輕病患負擔。「健保立場當然以病患用藥權益為優先考量。」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簡任技正張惠萍說,共擬會議專家討論給付新藥時,考慮因素包括,藥物成本、相對療效以及臨床急迫性,儘管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人數較少,且生物製劑藥費昂貴,但共擬會議仍會列入議程,討論此案。羅榮昇建議,將生物製劑列為泛視神經脊髓炎的二線用藥,慢性期患者如果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六個月後療效仍不佳,就可嘗試單株抗體生物製劑,初估每年約五十名病友亟需進一步治療。【延伸閱讀】>>健保改革 須顧及弱勢病患權益新藥納健保指標多元 首重臨床療效新藥對病人可能足以救命,健保資源有限卻無法及時給付。學者認為,新藥給付牽涉到臨床療效和預算有限等難題,要做有效分配,著實考驗主管機關。輔仁大學海量學程助理教授、健康效果暨醫療科技教育聯盟理事陳詠宸指出,健保一般新藥的預算來源,以匡列新醫療科技(包含新增診療項目、新藥及新特材)來說,今年約編列卅五億元。如果是被歸類為罕見疾病用藥,亦即俗稱的「孤兒藥」,目前健保總額匡列有「罕見疾病、血友病藥物及罕見疾病特材」,今年編列了一百一十七億元;另外國民健康署菸品健康捐每年亦補助健保一億多元。但如果有些新藥,病人數目只有不到五百人,既尚未納入健保新藥,也未列入罕病用藥項目,病人用藥權益該如何考量?為達到最有效的分配,健保署設置有一定機制來決定預算。台灣大學臨床藥學研究所所長蕭斐元指出,健保署一年召開六次「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如以去年十二月召開的共擬會議通過多項新藥納入健保給付案及給付規定擴增案來看,財務影響評估約七點七億元;據此金額乘以六次的會議,一年高推估應新增四十二億元新藥總額預算;但事實上去年新醫療科技預算僅編列卅五億餘元,有近七億的不足。蕭斐元指出,台灣藥物經濟暨效果研究學會(TaSPOR)也曾對醫療政策專家及臨床照護意見代表等相關人士,做過新藥價值的評估研究調查,並發表政策建言指出,新藥的價值含臨床療效、疾病對社會造成的影響、病人相關考量、經濟效益及醫療體系可行性等五大面向,在調查結果中,受訪者仍認為以臨床療效,被視為最重要的面向。不過,蕭斐元強調,國際藥物經濟學會(ISPOR)也曾指出藥物價值(Value)包括醫療需求、健康影響及生活品質等許多層面,因此不是單方面的考量,就能達到所謂的新藥價值。蕭斐元說,目前國內醫療科技評估在財務衝擊分析時,常以藥物費用對總成本預算的影響來考量;對於藥物以外的項目,例如減少回診的相關醫療費用,雖已適度納入考量,但並非每一個藥品建議者都能提供相關數據,這或許也值得各界未來參考。陳詠宸指出,英國的醫療科技評估單位NICE也建議,希望病人即早取得價值創新的治療,同時在治療重度疾病時,可以更公平地取得這些藥物;然而前提是要採納更多證據,並且以更好的醫療科技評估預測結果,需要大家一起來努力。
-
2021-09-07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新藥有效分配 首重臨床療效
新藥對病人可能是救命希望,但健保資源有限卻未必能夠及時給付。學者認為,新藥給付牽涉到臨床療效和預算有限等難題,要做有效分配,著實考驗主管機關。輔仁大學海量學程助理教授、健康效果暨醫療科技教育聯盟理事陳詠宸指出,健保新藥預算,包含新增診療項目、新藥及新特材,今年約編列卅五億元。若是被歸類為罕見疾病用藥,亦即俗稱的「孤兒藥」,健保總額匡列有「罕見疾病、血友病藥物及罕見疾病特材」,今年編列一一七億元,國健署菸品健康捐每年補助健保一億多元。如果有些新藥,病人數目只有不到五百人,既尚未納入健保新藥,也未列入罕病用藥項目,病人用藥權益該如何考量?為達到最有效的分配,健保署設置有一定機制來決定預算。台大臨床藥學研究所所長蕭斐元指出,健保署一年舉行六次「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去年十二月共擬會議通過多項新藥給付及給付規定擴增,增加財務支出約七點七億元。一年開會六次,一年高推估可能增加四十二億元,但去年新醫療科技預算僅編列卅五億餘元,不足近七億元。蕭斐元指出,台灣藥物經濟暨效果研究學會(TaSPOR)曾做過新藥價值評估研究調查,新藥價值含臨床療效、疾病對社會造成的影響、病人相關考量、經濟效益及醫療體系可行性等五大面向,調查發現,受訪者認為臨床療效是最重要的面向。但蕭斐元強調,國際藥物經濟學會(ISPOR)曾指出,藥物價值(Value)包括醫療需求、健康影響及生活品質等層面,不是單方面的考量就能達到所謂的新藥價值。蕭斐元說,目前國內醫療科技評估在分析財務衝擊時,常以藥物費用對總成本預算的影響來考量;對於藥物以外的項目,例如減少回診的相關醫療費用,雖已適度納入考量,但並非每一個藥品建議者都能提供相關數據,這或許也值得各界未來參考。陳詠宸指出,英國的醫療科技評估單位NICE建議,希望病人及早取得價值創新的治療,同時在治療重度疾病時,可以更公平地取得這些藥物;前提是要採納更多證據,並且以更好的醫療科技評估預測結果,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
2021-09-07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健保給付/泛視神經脊髓炎專家會議3:1年藥費90萬 病友盼伸援
三年多之前,沈琴惠為一家知名車用電子大廠的財務長,年薪一兩百萬,盡管工作忙碌,經常往來大陸、台灣,但那時身體健康,認為可以再拼個一二十年,沒想到一次輕微的腳踝扭傷就醫,改變了她的人生,原本是人生勝利組,在確診泛視神經脊髓炎後,為了治病,還得跟人借錢。今年五十六歲的沈琴惠表示,當時腳踝受傷,在大陸出差之前,趕緊就醫,在待診的過程中,身體突然不聽使喚,明明有尿意,卻尿不出來,超音波檢查發現,膀胱脹大,醫護人員緊急以導管排尿。「很正常的進去看診,怎料這一住院就是三個月。」沈琴惠無奈地說,為了找出病因,做了無數檢查,現在一想起抽取脊髓的痛苦,仍會頭皮發麻。四肢活動狀況愈來愈差,影像報告顯示,胸椎四至六節出現浸潤現象,醫護以尖銳物測試她下半身,竟毫無知覺。經過一個多月的折騰,最後確診泛視神經脊髓炎,胸椎神經遭受攻擊,造成全癱,必須長期臥床,為此,被迫離開工作職場,先生提早退休,全心全意投入照護。沈琴惠表示,確診後接受藥物治療,肢體逐漸恢復知覺,必須長期復健,出院後定期回到醫院接受復健,從躺臥病床到坐上輪椅,整整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咬著牙,苦撐過來,「像是嬰兒一樣,從頭開始學習站立、走路。」沈琴惠說,為增加肌力,到現在仍須每周兩次復健訓練,走起路來,仍頭重腳輕,有如「騰雲駕霧」,彷彿腳跟無法著地,麻煩的是,經常尿崩,且排便困難。沈琴惠表示,這兩三年來,大小便失禁,尿液糞便說來就來,這對重視形象的她來說,幾乎無法忍受,無地自容,所幸先生從旁協助,體恤關懷,才慢慢熬過。但這還不是慘的,胸椎神經病變,引發神經傳導異常,極度痛苦,即使服用止痛藥,還是壓不住,好幾次想一死百了。沈琴惠形容,「就像是一股強大電流往上竄,迅速擴散到四肢,痛到在地上打滾。」,嚴重時,一天好幾次酷刑,睡覺翻身,身體一動,隨即遭受電擊。除了身體疼痛,沈琴惠還必須面對龐大的醫療費用,她說,「常被醫院帳單,追著跑。」光是住院三個月醫療費用就超過七十萬,每星期都會收到數萬元的醫療帳單,原以為醫療保單應該夠支付費用,沒想到,泛視神經脊髓炎不在重大傷病範圍中,只能請領住院理賠。藥費、房貸、孩子教育費用,耗盡手頭上的存款,沈琴惠只好開口向公司老闆借了一百萬元,沒多久,這筆錢就用光了,而公司也因她病假時間過久,影響運作,予以資遣。沈琴惠表示,度過急性期之後,病況逐漸穩定,開始接受免疫抑制劑與生物製劑治療,經濟負擔更為沉重,「光是打針,一年得燒新台幣四十萬元,連同其他藥費,一年治病花費超過八九十萬。」生物製劑一針近五萬元,一年打八針,分成四個療程,每次打兩針,每次刷卡就是十萬,沈琴惠表示,常問醫師「可以只打一針嗎?」,實在快付不出來,答案當然是「不行」從臥床三個月,身體全癱,到現在可正常行走,沈琴惠已經相當知足,感謝家人的支持。龐大的經濟負擔,沈琴惠擔心拖垮了整個家庭,一度想「放棄治療」,但因孩子一句「如果媽媽就這麼走了,一輩子內心難安」,讓她願意豁出去,決定賭一把。與泛視神經脊髓炎共存三年,瞭解其中之苦,這一年多來,沈琴惠積極成立病友團體,初期難度相當高,因為個案實在太少了。她分享自身經歷,呼籲政府能夠有效地運用醫療資源,提升弱勢病友家庭醫療環境,降低社會長期照護成本,重塑病患生命價值。
-
2021-09-07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健保給付/泛視神經脊髓炎專家會議2:新藥有效分配 首重臨床療效
新藥對病人可能是救命希望,但健保資源有限卻未必能夠及時給付。學者認為,新藥給付牽涉到臨床療效和預算有限等難題,要做有效分配,著實考驗主管機關。輔仁大學海量學程助理教授、健康效果暨醫療科技教育聯盟理事陳詠宸指出,健保新藥預算,包含新增診療項目、新藥及新特材,今年約編列卅五億元。若是被歸類為罕見疾病用藥,亦即俗稱的「孤兒藥」,健保總額匡列有「罕見疾病、血友病藥物及罕見疾病特材」,今年編列一一七億元,國健署菸品健康捐每年補助健保一億多元。台大臨床藥學研究所所長蕭斐元指出,健保署一年舉行六次「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去年十二月共擬會議通過多項新藥給付及給付規定擴增,增加財務支出約七點七億元。一年開會六次,一年高推估可能增加四十二億元,但去年新醫療科技預算僅編列卅五億餘元,不足近七億元。蕭斐元指出,台灣藥物經濟暨效果研究學會(TaSPOR)曾做過新藥價值評估研究調查,新藥價值含臨床療效、疾病對社會造成的影響、病人相關考量、經濟效益及醫療體系可行性等五大面向,調查發現,受訪者認為臨床療效是最重要的面向。但蕭斐元強調,國際藥物經濟學會(ISPOR)曾指出,藥物價值(Value)包括醫療需求、健康影響及生活品質等層面,不是單方面的考量就能達到所謂的新藥價值。蕭斐元說,國內醫療科技評估在分析財務衝擊時,常考量藥費對總成本預算的影響,對於減少回診的相關醫療費用等,雖已適度納入考量,但並非每個藥品建議者都能提供相關數據,這或許值得各界未來參考。陳詠宸指出,英國的醫療科技評估單位NICE建議,希望病人及早取得價值創新的治療,同時在治療重度疾病時,可以更公平地取得這些藥物;前提是要採納更多證據,並且以更好的醫療科技評估預測結果,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
2021-09-05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健保大數據/調整相關給付 防肺炎病患呼吸器依賴
肺炎是個「從搖籃到墳墓」都會發生的疾病,不論是嬰幼兒或老人家,都有可能發生。除了新冠病毒,還有很多病毒和細菌會造成肺炎。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分析全國一般肺炎就醫數據,也提供預防方式,讓民眾遠離肺炎致命威脅。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肺炎病患不論年齡,都會走過診斷層面的臨床診察、影像檢查、實驗室檢驗,還有門診及住院藥物治療;一定比例的重症病人則需要加護病房、呼吸治療,及出院後追蹤。李伯璋指出,不論在醫院或診所,每一步都有健保支持的服務在其中,根據健保署統計,每個肺炎病人年均醫療費用少則數千元,多則數十萬元,這些錢都來自於全民貢獻的保費,蘊含著社會保險的互助精神,需要審慎運用。氣管內插管給付,17年來首次調高。當肺炎病人病況危重時,急重症醫療適時介入,可以讓一個家庭免於心碎,但醫療技術與時俱進,健保署也持續搜集專業意見。以今年為例,李伯璋表示,給付調高的次數特別多且密集,健保署分別在今年三月、六月、七月調高醫療給付,前兩次調整門診及住院診察費、急診診察費,大約投入82億,七月起則調高急重難症的醫療處置項目,大約投入21億。七月調整的處置項目達到400多項,有10項調幅近八成,肺炎重症病患的醫療需求也在其中。例如氣管內插管的給付,就是17年來首次調高;葉克膜也是八年來首度調整,這次調高將近九千點;心肺復甦數也調高800點,急救去顫術則調高200多點。編列調整給付,高流量鼻導管和俯臥治療都列入排程。李伯璋表示,109年共編列了103億元用於調整給付,將陸續在共同擬訂會議中討論、決議。特別是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受矚目的高流量鼻導管(HFNC)和俯臥治療,既然對新冠肺炎病人有很好療效,對其他肺炎病人的益處也是很大的,因此這兩項都在排程中。李伯璋指出,九月九日即將召開的共同擬訂會議,就會討論將HFNC納入正式給付項目的適應症。至於俯臥治療,健保署也正與相關醫學會討論、搜集資料和意見,也將陸續列入共擬會的討論議程中。呼吸照護團隊專業指導,對病人幫助極大。李伯璋去年也因病住院開刀,術後住進加護病房,因為傷口疼痛而影響呼吸和心肺功能,親身體驗了呼吸照護團隊的專業指導,帶來極大的幫助,經過循序漸進的呼吸運動,恢復心肺功能如昔。這次經歷讓李伯璋想到,健保給付肺部呼吸運動每次只有85點,一天只能計價一次,但若加護病房的病人可以多做幾次,好處很多,例如增加活動能力、減少急重難症住院天數,反而節省整體醫療費用,應透過較合理醫療給付予以鼓勵。李伯璋表示,健保每年總額定下來之後,給付的調整就會牽動總額的分配和排擠,因此醫界內部也需要進行意見整合。願意走重症的醫師越來越少,但疫情提高了各界對於重症醫療的肯定和重視,為許多醫界長久認為不合理的給付,或是希望健保採納的治療或新儀器,帶來了好的契機。爭取調高加護病房呼吸照護給付,提高呼吸器脫離率。年邁體弱的肺炎病人,有一定比率不易脫離呼吸器。李伯璋表示,這是一個倫理的難題,涉及病人的人權,特別是有些人神智清楚但呼吸困難,另外有些人則是神智不清,就算繼續治療,預後也不好,但要家屬做出拔管的決定,難免會不捨,陷入天人交戰。李伯璋表示,為了預防呼吸器的依賴,健保明年預算預計爭取調高加護病房的呼吸照護給付,希望及早提供優質照護,提高呼吸器的脫離率,期盼能幫助更多病人及家屬,擁有生命的品質和人性的尊嚴。這部分也需要靠更前端的醫學教育,支持醫護人員以良好的溝通方式與病人家屬討論預立醫囑,社會上也持續推廣善終的概念,更多民眾在健康的時候就提前思考、與家人或伴侶好好討論。
-
2021-09-05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健保大數據/去年肺炎因防疫大減 進加護病房患者卻沒少
新冠肺炎肆虐一年多,社會大眾對於肺炎的診斷和治療也耳熟能詳,其實除了新冠病毒之外,還有很多病毒和細菌會造成肺炎,都可能經歷與新冠肺炎類似的診療過程。健保資料顯示,過去每年大約有80到90萬人診斷出肺炎,去年才因防疫推廣勤洗手、戴口罩而減少到54萬人。長者肺炎住院率高,兒童多在門診治療。健保資料顯示,肺炎病人主要集中於0至19歲,大約有20至30多萬人,其次才是60以上及80歲以上長者。臺北榮總胸腔部呼吸感染免疫科科主任馮嘉毅表示,年齡集中在兩端並不意外,這與感染性疾病的特性有關。兒童病人大多為10歲以下,病毒感染引發肺炎的比率較高,但若看肺炎病人在整體兒童人口當中的比率,未必會高於長者肺炎的比率。馮嘉毅分析,長者的肺炎主要由細菌引起,病情通常比較嚴重,如果細看不同年齡層肺炎病人在門診就醫或住院的比率,可能會看到肺炎的長者有一到兩成都需要住院,甚至需要加護病房,但孩童可在門診治療的比率會比較高。診斷需靠胸部X光,診所數據未必為真正肺炎人數。從各層級醫療院所的肺炎就醫人數來看,可以發現前十名除了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還有兩間兒科診所。北榮總胸腔部呼吸治療科主任陽光耀表示,肺炎的標準診斷需要檢視胸部X光影像有無肺部浸潤,基層診所通常無法拍X光,主要是依靠臨床診斷,因此在解讀健保診斷人數資料時,要考慮到這會受到基層診所診斷方式的特性影響,不見得能代表真正的肺炎病人數量。陽光耀表示,由醫院門、急診申報的肺炎,比較可能有經過胸部X光確診,確診後是否需要住院治療,與病人嚴重程度、照顧需求有關。去年防疫,肺炎人數大減,但病況嚴重者比率升高。即便去年因推廣防疫措施,肺炎人數從79至90萬減少到54萬人,但需要住加護病房的肺炎人數變化並不大,每年都是兩萬多人,平均每人醫療費用22萬元。馮嘉毅指出,疫情讓一般民眾不敢到醫院,有些會拖到嚴重才來,或直接去急診;病況較嚴重的病人比率提高了,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去年健保人均醫療費用,反而比前兩年還高。陽光耀分析,去年各年齡層下降幅度最不明顯的,是80歲以上的肺炎,因為高齡者本身就有較高的肺炎風險,就算沒有感冒,也可能得到肺炎,甚至需要住院。健保資料也看到,地區醫院收治肺炎病患人數不高,但加護病房收治的比率很高,較低的也有四成,最高可達將近百分之百;呼吸器平均使用天數也高,前十名平均呼吸器使用天數可長達135至245天。「脫離呼吸器」定義為出院前五天都不用呼吸器,「呼吸器脫離率」為呼吸器脫離次數除以住院人次。數據顯示,肺炎病患使用呼吸器的前十大醫院中,大約有二到四成可以在出院前五天脫離呼吸器。小型醫院附設呼吸照護病房,與呼吸器使用天數長有關。馮嘉毅表示,這可能反應了不同層級醫院病人來源、醫療資源的差異,每個醫院都有其獨特情況,很難一概而論。比如在醫學中心,醫療人力資源相對充裕,醫師認為將相對輕症的病人收治於普通病房就可以處理,但同樣嚴重度的病人若是在中小型醫院,醫師可能覺得收治於加護病房比較適合,因此造成加護病房收治比率的差異。有關呼吸器使用天數長的原因,陽光耀和馮嘉毅都認為,很多小型醫院附設呼吸照護病房(RCW),本來就有長期呼吸器依賴的病人,因為感染肺炎、病況惡化時轉入加護病房,因此可能有加護病房入住率特別高、呼吸器使用天數特別長的現象。馮嘉毅表示,肺炎病人是否能脫離呼吸器,雖然可能與醫療團隊的經驗與處理方式有關,但更關鍵的因素還是病人的病況。例如80歲以上,有惡性腫瘤病史、嚴重糖尿病、肺功能受損等,這些都會導致脫離呼吸器的機率降低。不過,入住加護病房後,病人及家屬願意討論DNR的比率會提高,且年紀越大意願越高,整體來說,大約一半以上的長者和家屬都會願意簽署。
-
2021-09-02 養生.聰明飲食
甜蜜負荷/含糖飲年耗健保233億 學者建議開徵糖稅
「糖」是全球公認健康威脅,然而國人嗜喝含糖飲,加重健保財務壓力。成大公衛今年發表研究,有六大疾病明確可歸因於含糖飲,根據國內外大型研究及健保資料,首度具體算出含糖飲造成的健保支出,年平均高達233億元,相當於四年的罕病藥物支出、九年的癌症新藥預算。成功大學公衛所特聘教授李中一之研究指出,含糖飲提高了第二型糖尿病、心肌梗塞、缺血性中風、痛風、骨質疏鬆、齲齒的疾病風險,最高可達兩倍。根據上述風險、國人各年齡含糖飲攝取率、相關主次診斷之健保資料,可估算可歸因於含糖飲的健保花費,每年平均總金額為233億元,其中以第二型糖尿病可歸因於含糖飲的醫療花費最高,將近113億。李中一表示,含糖飲造成健保財務沈重負擔,國內相關單位如國健署、食藥署、健保署,應積極研議開徵符合台灣社會文化及消費習慣的「糖稅/捐」,以消弭健康不平等、促成健保的永續經營。目前有30多國已開徵,以墨西哥為例,含糖比例高於6%,就加收11%費用,糖越多就越貴,成功將罐裝飲料銷量大減兩成。不過,靠售價減少銷量並不能一勞永逸。李中一指出,這30多國當中,真正成功的並不多。即便是墨西哥,後來也衍生出許多路邊攤,類似台灣的手搖飲,飲料甜度不好計算,更難課徵捐收。丹麥雖也開徵糖稅,但由於歐盟商品流通性高,丹麥當局無法對其他國家的產品克捐,結果失敗,泰國和馬來西亞也都嘗試要做,但都是沒看到效果。李中一提醒,糖捐涉及層面廣泛,不能只考慮科學因素,還要顧及社會經濟文化,需凝聚成熟的社會共識,目前亞洲國家還有日本、新加坡,都已經往此方向開始研議。建議國健署與食藥署應合作,針對含糖飲料、能量飲料、酒類等不健康飲品進行現況調查,並且應及早開啟相關討論,參考各國經驗,建立適合台灣的做法。*含糖飲提高六大疾病罹患風險倍數(以主次診斷計算可歸因於糖飲之年均健保醫療費用)第二型糖尿病:1.3倍(112.8億元)心肌梗塞:1.9倍(82.8億元)缺血性中風:1.33倍(20.3億元)痛風:2.08倍(11.3億元)骨質疏鬆(髖骨骨折):1.42倍(5.9億元)齲齒:兒童1.27倍,成人1.33倍(5700萬元)資料來源/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021年第40期第3卷整理/記者邱宜君
-
2021-09-01 新聞.元氣新聞
食藥署調高藥害救濟標準 最高給付300萬
歷經20年,衛福部食藥署終於提高藥害救濟給付標準,將因藥害導致死亡及障礙之給付上限從新台幣200萬元調高至300萬元。而目前每年申請件數約180至190件,有申請到救濟的比率約為六成。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調高藥害救濟給付標準主要是因為原本的救濟金額是在民國90年時訂定,已經時隔20多年,因此著手調整,和近期疫苗發生不良反應的案件無關。他也表示,疫苗不良事件主要是走預防接種受害救濟;藥害救濟則是遵照醫師處方或藥師指示下,使用合法藥物,卻不幸發生嚴重未預期的藥物不良反應,像是嚴重疾病、障礙或死亡等情形,可於知道藥害發生的三年內,檢具病歷紀錄、診斷證明書、醫療費用收據等資料向藥害救濟基金會提出藥害救濟申請。他說,會視個案情況確認因果關係,若無關係則不給予救濟給付,若有關係則視個案過去是否有潛在疾病等因素,給予不同的給付。而過去針對藥品致死亡給付160萬至200萬,現在統一調高1.5倍,調升至240萬至300萬元。藥品組簡任技正潘香櫻則表示,藥害救濟申請件數每年約180至190件,而今年到七月約有120件申請案件。過去有成功申請到救濟的案件比率約六成,而去年整年共約給付3600萬元。
-
2021-08-27 寵物.照顧指南
克服殘疾、毛色、行為問題 收容所讓流浪動物有機會被領養
你曾想過要領養寵物回家嗎?在網路上搜尋「寵物認領養」,你一定不會對農委會推出的全國動物收容系統感到陌生,但有些流浪動物、被棄養的寵物,究竟是什麼原因讓牠們至今仍待在收容所裡?動保員努力克服動物本身的殘疾、毛色、斑紋、行為等問題,透過寵物店或動保團體,合作推出線上活動,讓領養人從網路看見動物的狀態,提升認養意願。透過數據分析,我們看見入收容所多年,卻遲遲沒有送養出去的動物們,其實有著共同的特質。桃園市動保處處長王得吉分享,這些犬貓的共通點為外觀不討喜、體型較大,且個性較為膽小。新北市動保處處長楊淑方也指出,民眾認領養時眼緣還是很重要,例如過去對「黑狗踩白襪」就是不吉利的偏見,讓黑狗較少被民眾青睞。而某些動物也因過去流浪的經歷以及曾被虐待或多次棄養的經驗,讓他們對人類仍抱有警備心,無法輕易靠近,需要認養人耐心陪伴。收容所不易送養的動物有哪些?台北市動物之家新北市三芝區公立動物之家桃園市動物保護教育園區影響民眾認養意願的關鍵是什麼?1.飼主居住環境:以新北市為例,民眾多居住在公寓,空間上限制較多,讓多數人還是傾向認養體型較小的幼犬為主。2.寵物醫療費用:動物醫療費用昂貴,門診費、檢查費、眼科治療、皮膚治療等收費,市場價格混亂,若加上本身患有殘疾,則會大大降低民眾的認養意願。3.寵物親近性:收容所的流浪動物若易於親近,就能增加與認養人的互動次數,進而提高成功送養的機率。延伸閱讀:飼主如何幫助創傷犬走出陰霾?透過免費領養活動 讓流浪動物有機會被看見把握每個機會,讓每一隻流浪貓狗都能被送到合適的地方,是第一線動保員努力的目標,但浪浪送養也不能馬虎,為了不讓牠們在收容所孤老終生,動保員與志工想盡辦法,希望把握各種可能性,讓等待已久的貓狗,有機會被看到,更要為他們挑選到合適的認養人。以新北市為例,因轄區內總共有8間動物之家,為全國之冠,因此透過在推動認領養上,會採取更多元的作法。除了跟寵物店或動保團體合作,也推出線上提問與直播活動,讓民眾透過網路看見毛小孩的狀態,提升認養意願。流浪動物領養6步驟 (引用自 臺北市動物保護處認養步驟及須知)1.與狗狗第一次接觸:參訪犬舍,從候選狗卡中挑選速配的狗狗,與候選狗狗初次相遇。2.填寫申請書:詢問櫃台服務人員,並填寫認養申請書。3.核對相關證件:核對申請書及身份證件,並繳交費用。4.狗狗健康檢查:獸醫師進行健康檢查,並實施晶片植入、狂犬病預防注射及辦理寵物登記。5.諮詢協助服務:接受櫃台服務人員認養前諮詢及提供協助管道,必要時派員實施家庭訪問。6.帶新朋友回家:戴上新項圈及牽繩,就可以帶狗狗回家。「比起認領養,更希望每一隻送養出去的浪浪都能終養不退養。」楊淑方說,領養前的諮詢很重要,收容所人員會針對民眾生活環境、個人條件進行評估與追蹤,降低退養機會。此外,臺北市動保處動物收容組組長施瑞玲也提及,飼主對動物行為訓練課程的需求逐漸提升,因此透過諮詢服務與課程安排,能有效地矯正動物行為問題,減少棄養的機會,讓流浪動物們能順利地融入家庭,找到終生的歸宿。延伸閱讀:該如何與流浪動物成為一家人?
-
2021-08-07 養生.人生智慧
熟齡族買醫療險 專家教你掌握5個必知小知識
新冠肺炎疫情隨著疫苗開打,已逐漸看到趨緩的走勢。要知道熟齡族群除了面對疫情威脅,平時也可能受到慢性病、癌症、失智等疾病困擾,此時,若有投保醫療險,面對高額的醫療費支出,就可獲得保障。保障夠嗎?納入實支實付保單台灣理財規畫產業發展促進會秘書長、認證理財規畫顧問(CFP)蔡政良認為,就醫療層面來說,實支實付型住院醫療險,是熟齡族應投保的醫療保障,因為全民健保僅提供基本的照護與保障,部分負擔或特殊用藥等費用,健保不給付。實支實付型住院醫療險包含病房費用、醫療費用和手術費用,能補足健保不給付的一些費用,包含病房升等、自費藥物與醫療用材、昂貴手術項目(如達文西手術、加馬刀)等。必知1:實支實付 1人限買3張但熟齡族在投保時應注意避開的地雷是,目前金管會規定(自2019年11月8日起),一人投保實支實付住院醫療險最多限3張,包含1張正本理賠以及2張副本理賠,多買也不行。必知2:有些門診手術不理賠再者雖然是住院醫療險,但現在有很多手術例如白內障、植牙、體外震波碎石等門診手術都不需要住院,建議要避開沒有把「門診手術」納入保障範圍的保單。必知3:你的長照險額度夠嗎?至於醫療之後衍生的長期照顧,是熟齡族關心且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議題。以台灣來說,國人平均需要他人照護的時間是8.8年,若每月照顧費用3萬元,一年就要36萬元,總計就要316.8萬元,與其全由自己支付,不如交給保險公司負責。必知4:長照險與失能險怎麼選?長期照顧險是指被保險人因疾病、傷害、體質衰弱或認知障礙經醫院專科醫師診斷後,符合生理功能障礙與認知功能障礙兩項情形其中之一者,即可獲得理賠。生理功能障礙為其進食、移位、如廁、沐浴、平地行動及更衣等6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持續有3項(含)以上障礙。認知功能障礙則是經診斷判定符合失智狀態,且臨床失智量表評估達中度(含)以上者。失能扶助險則不論疾病或意外,只要符合失能等級表的1~11級失能等級,就能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和長期照顧險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失能扶助險更著重的是因疾病或意外導致失能或肢體殘缺,無法繼續工作,但長期照顧險主要著重老年失智的風險轉嫁。必知5:買保險前先掂掂口袋最後提醒大家的是,不論你買的是醫療險、長期照顧險或是失能扶助險,若預算沒有那麼充裕,建議不要考慮會返還保費的保單,因其所繳的保費一定比沒有保費返還機制的不還本型來得高。因為繳費期間的支出相對很龐大,若預算不足的橘世代誤踩了還本型保單的地雷,不但會影響生活,最終恐會讓自己的保障出現更大的缺口,因此,在購買醫療險時應該特別注意!
-
2021-08-03 新聞.元氣新聞
患者剩小貓兩三隻 復健醫自爆「當志工」收入掛零
三級警戒持續兩個多月,復健科就診人次雪崩式下滑,醫師最有感。已開業25年的醫師毛琪瑛形容,疫情衝擊造成「前所未見」的狀況,單日看診人數都僅剩小貓兩三隻,只能苦笑稱每個病人都是「VIP」,而診所醫師只能擔任「志工」,連兩個月自己收入均掛零。全台三級警戒維持兩個多月,醫院紛紛降載以供新冠確診者醫療量能,健檢、美容、預定手術,及復健則被認定為可延遲診療之醫療 ,首當其衝,許多復健科醫師轉向一線協助社區快篩服務、疫苗注射,甚至協助照顧確診者。診所營業面對前所未有的慘況,毛琪瑛說,以往一天兩診單日會有70名病患,三級警戒掉到僅剩不到10人。疫情在燒,比起許多其他科別,毛琪瑛醫師說,復健診所需要場地更廣,自己團隊20多人, 人事成本加上相關儀器設備,負擔確實沉重,即使向房東商議減免租金,最終還是失敗。因此,她在7月初誠摯地寫了一封信給員工,希望大家共體時艱,雖然「 病毒無情,但人間有情」,為支撐全體員工的薪資,醫師收入確定掛零,其餘員工也只能領底薪,也有聽聞其它基層復健科醫師撐不過,只好走向裁員之路。針對基層診所紓困方面,立法院於6月15日通過主決議,其中,「根據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第9條,健保申報費用未滿108年80%者應予以補到80%,此方案110年度應繼續辦理,並自1月1日起算,採按月計算方式執行,直至解除防疫管制止。」台灣復健醫學會理事長李紹誠日前也函文衛福部,盼衛福部儘速研議,給予本年度健保醫療費用未達108年同期80%之基層診所,補貼其收入至108年同期80%,以安診所惶惶之心。更重要的是,復健科涵蓋層面廣,疫情間即使就診人次減少,但民眾的健康不能等。毛琪瑛醫師要求同仁,還是必須要想盡辦法來協助需要的個案。像有一名年約20多歲的王小姐,在疫情最嚴峻的五月就診,雖然佩戴口罩,但仍難掩一邊眼睛無法正常眨眼,脫下口罩發現,貌美的她竟臉歪嘴斜,急得都哭了。王小姐確診急性顏面神經麻痺,收治她的毛琪瑛說,個案大部分與自體免疫功能低落、病毒感染有關,生活壓力大,或是合併急性感冒、甚至帶狀皰疹。值得注意的是,臨床發現,疫情期間壓力大,急性顏面神經麻痺患者有增長;莫德納疫苗注射仿單中,也把顏面神經麻痺的副作用列入,不過發生機率低,小於千分之一。毛琪瑛說,在疫情期間, 大家都必須戴著口罩,急性顏面神經麻痺無法由治療師施行臉部按摩、臉部運動指導等復健處置,而這些是回復臉部對稱、表情及功能的重要關鍵,診所復健團隊因此提供衛教影片,讓病人可以居家復健,盡可能維持好的療效。她指出,85%顏面神經麻痺個案,在6周到3個月內神經損傷是可以完全恢復,有鑑於疫情患者不敢來診,延誤了必要的治療黃金期,非常可惜。中風個案也是復健科服務的主要病患,疫情期間部分患者中斷治療。毛琪瑛說, 許多中風患者手腳張力明顯增加,生活自理功能退步,原本可以自行行動,也因而不良於行,透過居家衛教影片,呼籲民眾在疫情期間,還是應該持續運動、適時到院看診,以免耽誤病情。
-
2021-08-01 新聞.元氣新聞
復健科就診「墜崖式」下滑 患者剩1成基層診所快撐不住
疫情之下,基層醫師哀鴻遍野,無論是小兒科或耳鼻喉科醫師收入皆受衝擊,更面臨減薪、裁員的困境。不為人知的是,復健科就診數面臨「墜崖式」下滑,台灣復健醫學會理事長李紹誠說,基層診所病人掉到剩1成,復健科無論是成本、場地與人員都是最高的科別,「快撐不下去了。」全台三級警戒維持兩個多月,醫院紛紛降載以供新冠確診者醫療量能,健檢、美容、預定手術,及復健等科別首當其衝。李紹誠指出,復健科全面配合中央門診暫停,病床、病房清出給新冠患者,許多醫師、治療師更是支援前線快篩。基層部分「苦不堪言」,李紹誠表示,就診病人比起同期僅剩下1成,入不敷出,且復健科比兒科而言需要更多的場地,根本無法負擔房租、醫師、治療師薪水等費用,且政府紓困金一直沒有下文,現已聽聞基層院所規劃裁員,甚至縮短工時。病患治療也因疫情被迫中斷,李紹誠說,像是中風、裝設人工關節,及小兒認知語言治療等患者未按時回診,期間接到許多家屬的求助電話,詢問在居家訓練能夠如何應對,就患者角度來看,回診時間拉越長,前段時間的治療大打折扣,甚至有退步現象。針對基層診所紓困方面,立法院於6月15日通過主決議,其中,「根據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第9條,健保申報費用未滿108年80%者應予以補到80%,此方案110年度應繼續辦理,並自1月1日起算,採按月計算方式執行,直至解除防疫管制止。」台灣復健醫學會、李紹誠日前也函文衛福部,盼衛福部儘速研議,給予本年度健保醫療費用未達108年同期80%之基層診所,補貼其收入至108年同期80%,以安診所惶惶之心。
-
2021-07-30 新聞.元氣新聞
舉世震撼的「最長七分鐘」蘇麗文憶08年奧運受傷征戰 只想奪牌送父親抗癌
編按:全台瘋奧運,江宏傑與師妹木木(林葦妮)周二晚間10點直播的「傑木現場」,邀請「跆拳道女戰神」蘇麗文與羽球國手白馭珀暢談昔日比賽甘苦談,蘇麗文談起2008年參加北京奧運不倒真相。談及這段往事,蘇麗文說,當時不父親當時得知父親罹患癌症末期,一度想放棄比賽資格,但父女倆約定都要奮鬥到最後一刻。2008年北京奧運競技場中,中華隊跆拳道國手蘇麗文身負重傷,還屢仆屢起、勇敢迎戰的畫面,讓人記憶猶新,即便左腳前十字韌帶斷裂、外側副韌帶撕裂、第四趾骨折,她仍心懸為國爭光之念而奮戰,長庚復健科林瀛洲醫師時任蘇麗文的隊醫,且聽他分享那「最長的七分鐘,蘇麗文以運動家精神感動全場。」這段舉世震憾畫面背後的故事。林瀛洲說,「蘇麗文在2008年北京奧運在第一回合對決韓國選手時,不幸十字韌帶斷裂,當時我是她的奧運隊醫,深知她非常希望能在奧運締造佳績,為國爭光,因此,我們都不曾有放棄比賽的念頭,雖然當時在首場時就受傷,但她仍是負傷上陣,勇往直前,希望敗部復活拿到奧運銅牌,當時外界的關切超乎我們想像,也深自承受負傷出賽,傷勢加重的壓力,戰與不戰,深感糾結。」 「在北京,我們已提前規劃治療計畫,經過多方討論與詳細評估,醫院高層也很重視,我們成立跨專科的專案小組:包括骨科、復健科、放射診斷科的醫師,希望回台後藉由縝密的手術和術前、術後的復健,能讓蘇麗文早日重回運動場,這是我們共同的目標。」痊癒後重返人生榮耀戰場。在2012年,傷後痊癒的蘇麗文參加奧運選拔賽得到第三名,雖然無法代表台灣征戰奧運,但其實她那時的運動能力和她實力的巔峰時期已相差不遠,那時她已擔任教練,同時又是選手,能全心參與訓練的時間不多,這樣的成績已算不錯,她的運動功能已恢復九成以上。蘇麗文說,「賽後復出主要目的是幫助新手增加打贏的動機,因為跆拳道會理事長發現他們成長停滯,他出面邀請我參賽以刺激新手成長,那時我雖恢復到九成,但我仍然猶豫很久,心想選手若沒有旗鼓相當,實力相襯的對手挑戰,失去切磋戰技、突破現況的競爭力也很可惜。我是很願意協助後輩新秀成長,我去參與奧運選拔賽,主要是想幫助選手成長,但不幸的是比賽練習時,遇到被男生陪練員攻擊到肋骨,骨膜發炎,連呼吸、震動都會痛,無法克盡全力,因為受傷並沒有很積極地打敗對手,運動場上不進則退。 」「我也曾和林醫師認真討論過,他也不希望我繼續再打跆拳道了,因為我雖痊癒百分之九十,不到百分之一百;但是倘若再度受傷,十字韌帶仍有斷裂的可能。」因此,蘇麗文從跆拳道場上的選手及教練身分徹底退隱江湖,另闢人生戰場。舉世震撼的七分鐘還記得2008年京奧那讓人印象深刻的七分鐘嗎?蘇麗文與克羅埃西亞選手的銅牌爭奪戰場上,身受重傷她已無法用左腳站立,只能用右腳單腳支撐身體的重量,一拐一拐的以受傷的左腳進攻。比賽過程中,她的疼痛已達極限,林瀛洲也考慮讓她不要再比,林瀛洲就和她說,「若妳輸了兩分,我們就棄權。」她甫上場,受傷的左腳使盡全力,就踢到對方的頭,先馳得點,以兩分領先,她咬牙忍痛,堅持要奮戰到底,腳傷疼痛已達極限,她一路負傷攻守,直到4比4打成平手後,再一路踼到延長驟死賽。那時,裁判已不忍心再看下去,只要對方一出腳,裁判就判她得分,雖然最後以4比5落敗,蘇麗文只拿到奧運第4名,但她奮戰不懈的精神已感動全世界。教練背她下場時,大會工作人員都哭了!記者眼眶泛紅,語帶哽咽的說,「看到蘇麗文這樣的運動家精神,在大家心中,她已經是得到金牌了!全場都是『蘇麗文!加油!』的聲浪。」蘇麗文那場憾動人心的戰役不僅是要為國爭光和證明自己,更是為了得鼻咽癌的父親,因為他們曾相約要一同奮戰。即使蘇麗文最後還是沒有如願奪牌,但她奮戰不懈的精神,仍舊雖敗猶榮。密室內被國手踢飛的經驗「第一場輸掉韓國受傷時,我們盡力治療讓她傷勢穩定,可繼續上場比賽。上場比賽前,我們要模擬何種動作可做、何者不能做,這是機密,完全不能讓對手知道。因此,我和她提早回去熱身場地,那裡有個治療房間,把門關起來,我就拿著練習的防護墊護身,告訴她何種動作能做、何種不能。她出擊的力道很大,我曾看到她當場把人擊昏,她每一回合踢我,我這麼大的一個人就往後飛,她一踢,我就往後飛,哈哈!她踢得很開心,因為以前都是我欺負她,哈哈!現在她終於可以欺負我了!這是挺獨特的經驗。」 林瀛洲從2001年起,擔任北京世界大學運動會中華代表團隊隊醫,扮演「金牌推手」長達十七年,之後杜哈、廣州、仁川三屆亞運及北京、里約奧運等,無役不與!他曾說,「隊醫與選手並肩作戰,很享受榮辱與共的革命情感!」隊醫長期悉心治療、照顧運動員,對選手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及個性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了互信互諒的默契,若遇到突發狀況,才能幫上忙。「從我1999年,十多年前在左營國手訓練中心認識蘇麗文,到她2008年擔任奧運國手,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她所想的莫非是在奧運賽事中締造佳績,奧運四年一次,她不見得有機會再參加下次奧運。因此,在那當下,我們兩人都沒有想過要放棄比賽,我心裡想的是如何讓她上場比賽圓夢,也希望她能全身而退,能安全比完賽,回台灣好好治療。非常了解對方,雖然外面有很多電話打進來,心裡閃過的念頭,有關她的病情她沒問,我也沒主動講,她放心把腳交給我,我們心照不宣的並肩作戰。」林瀛洲說。蘇麗文的現身說法回想林瀛洲和蘇麗文的淵源可從17年前談起,那時蘇麗文18歲,在左營的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擔任跆拳道培練員,「那時長庚復健科主任帶著林醫師來左訓中心。陪練員專門陪正選選手練習,但所有福利都放在正選選手身上,陪練員的福利很少,若受傷也得等正選選手先醫治,才輪到陪練員,陪練員很難看得到醫師。 」「但是,那時林醫師主動醫治我的腳,讓我第一次感到被重視,後來訓練日有進步,成為正選選手後,身上常有大大小小的運動傷害,那時也會給高雄及嘉義、台北非長庚體系的醫師看病,其他醫師都會勸說好好休息,暫停練習,但是,那不是我想聽到的答案。林醫師了解且知道選手心理,知道選手其實都希望持續訓練,不敢稍有懈怠,因為休息就很像退休,就會很快被超越,他知道選手需要甚麼。除了醫治之外,他還會教運動員如何復健,如何讓運動傷害不影響訓練或比賽,他教我們照顧自己的身體,不管事身體或心靈總是對症下藥,我覺得這是很棒的事情。 」蘇麗文面帶微笑地說著。「林醫師總會說,『我們可以用其他方式來練,一邊養傷一邊練習。』這是林醫師和運動員的默契,他理解運動員即使是受傷,仍需持續訓練,因著瞭解,讓我們感情越來越好,從醫病關係進展到朋友。我向來自我訓練嚴格,因練習跆拳道所受到的傷,應該是國家代表隊裡最多的,那時每周都會等他南下到左訓中心來為我治療。」憶及往事,蘇麗文眼神中散發出和煦,不同以往擔任選手時的剛猛。當你第一位病人此時,蘇麗文水汪汪的杏眼中散發出頑皮的眼神,「我總是會先打打電話問他要喝甚麼飲料。然後等他風塵僕僕到了之後,當他第一個病人。因為需要他治療的選手太多了,很多選手都需要他。」而林瀛洲總是給予醫療專業的建議。「杜哈亞運時,我的腳踝疲勞性骨折,腳踝一碰到地板就痛,高雄及嘉義的醫師照了很多次X光和超音波,他看了所有醫師的檢查報告後,要防護員減少我傷口周圍的貼紮(機能貼布),教導防護員要撐住哪一部位,所以我常說我的成績不是因為我一人創造的,而是很多人創造出來的。」蘇麗文語帶感恩地說。不只是醫師和病人 還是朋友「當我那時因疲勞性骨折,有些人說我因讀研究所、因比賽需要而減重,受到當所有人抨擊時,他是唯一相信我可以拿到金牌,也跳出來為我講話的人;果然,我在杜哈亞運也得到我跆拳道史上唯一的一面金牌。2008年京奧之役,很多人勸阻當時傷重的我,不要再比了;長官問他,他眼眶泛淚,因為我的膝蓋腫大,抽出來的血不是組織液,他知道我不願放棄,我那時一次又一次回到賽場上,把受傷的腳全部交給他。在休息室時,他說,現在你來試試看,他拿靶要我試踢,我就用這隻斷的腳踢,我一踢,他就飛出去,他驚訝的說,『你的腳不是斷了嗎?怎麼還這麼有力?』在那時抉擇戰或不戰,壓力最大時,他力挺並支持我,很多教練都叫我不要打了 !他始終站在我這邊,我們彼此心照不宣,默契十足。」蘇麗文回想這段,印象仍是清晰如昨。就像伯樂和千里馬,人生旅途中,可遇而不可求的知遇之恩。有一次蘇麗文腳背骨折,即使拖著石膏腳,但還是勤練不輟,勤練到石膏都碎掉,醫師只好幫他又重打,高雄醫師很生氣又無可奈何,只好用夾板、用塑膠板固定。蘇麗文笑著說,「林醫師看了看就說:『他們不夠了解妳!』他就避開我受傷的腳,要我練習沒受傷的部位,結果他開的課表我練都練不完,根本沒時間再去練我受傷的腳,哈哈!林醫師就知道我的個性。當別的醫師要我受傷的腳不要練,我就越會去練,他就以疏導來分散我的注意力,因為他深知我是不隨意休息的人,因為休息就會被超越。」拉我一把的長庚醫療團隊「2008北京奧運回國後,受到長庚非常、非常大的幫助,那時長庚負擔我全額醫療費用,這些都是林醫師向長庚幫我申請的。他曾問我是否想復出。想復出,是因為我覺得我應該還有能力幫助台灣跆拳道界的新人,但我若參賽,會佔了國際賽的名額,因此毅然決然決定徹底休息,給新人機會。我在人生轉折點時,會和他討論,因為我仍想回饋國家、社會,他就會勉勵我說,『你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呀!』面臨生涯規劃選擇的關鍵時,我也會請教他的看法,他也會給我良心建議。」蘇麗文忘情地說,「我多年觀察林瀛洲醫師,他是以不改初衷的心態,照顧每一個選手,不因自身權力變大或因為資深,就改變對別人的態度,他和十七年前我所見到的林醫師一樣,不會因為我後來小有名氣就邀功。我總會找低調的他合照,把他推向鎂光燈前,因為林醫師很帥,又是很貼心的暖男,我們在賽前集訓時,他總會拿起單眼相機幫選手拍美美的照片,以彌補我們在比賽時,不得不以猙獰醜爆的相片在媒體曝光時的遺憾。」「林醫師不僅在醫療上給予運動員協助,在精神上也給予我們很大的支持。他熱愛運動,他對每個選手都很公平且用心,不管選手的成就及程度,他總是一視同仁,他對很努力、很認真、很有運動家精神及很有禮貌的選手都很支持。他曾擔任過多次國際賽隨隊醫師,他總是貼心觀察場次和比賽。還記得我們亞運熱身時,看到他在訓練區為我們拍照,開朗的笑意灑滿一臉,陽光燦爛,豪情依舊,至今仍令人難忘。」「不得不談到一個插曲,有次比賽,他低聲和我說,『你下一場的對手在瞪你。』我大吃一驚,直說:『誰?是真的假的?好,我上場要打她。』他就在旁邊拍照。結果比賽時,我一時力道過大,將對手擊昏。於是看到林醫師想要跳過比他還高的欄杆,想衝進賽場救那位選手,因為他覺得是他造成的。」「然後,他事後還和我說:『怎麼力道這麼大?把人擊昏?』他常自掏腰包奉獻出不屬於國家隊和工作的時間,給假日還跑去找他治療的我,他完全不會因為利益,而選擇是否要照顧或醫治你。甚至我已退休過氣,他始終如一,不因為我成功後才接近我,也從不邀功。他總是默默地承受與付出,對他有種相知相惜的感覺,因為我們個性都很像,當我們低落時,我們不氣餒;我們成功時,我們不驕傲。」蘇麗文娓娓道來他對林醫師的觀感。擔不擔心別人會誤會?蘇麗文俏皮地露出漫畫般喜感的笑臉說,「完全不會,因為林醫師當我是男生,我也當他是兄弟。」柔化了當年跆拳道場上銳利猙獰的眼光,遠去了英姿颯爽來酣戰的俐落身影,不再平時勤練如戰時,不再枕戈待旦,等待出賽日的戰鼓爭鳴,眼前飛揚著蘇麗文神采奕奕的面孔,只是不再是她風馳電擊的出擊畫面,而是她娓娓道來的述說。就像武俠小說裡肝膽相照的俠客間的情感,革命情感從來不是複雜曖昧的關係。蘇麗文篤定溫和地說,「林醫師的太太很漂亮,我們常一起吃飯、運動,無論是爬山、騎車還是跑步,有時一邀,會連他一家人都一起來,他的爸媽和姪子我都見過,我們就像是朋友一樣,有好康的就會倒相報。林醫師從來不給人家含糊的感覺,他總是很明確、坦蕩。所有選手中,我應該和他互動最好的,哈!我有時會大膽要求去他家玩,和他家人打成一片。就像很多選手被粉絲景仰、愛慕、崇拜,選手若沒有明確表態與否,就很容易產生誤解。林醫師始終表現出醫師的專業度,工作時,他相當理性、認真且果斷; 私底下,我們無話不談,談生活見聞,關心彼此的成長。」蘇麗文語帶感恩的說,「2008京奧之役後,林口長庚骨科徐郭堯醫師幫我開完刀,查房時和我說我可以下床走走,我心想應該沒有像我這麼快開完刀就下床走動的病人吧!更何況我還受傷兩次。當時我雖然超懷疑的,但還是下床走過去再走回到床,徐醫師就說:『我就知道你不是一般人。』哈哈!他都不曉得害我超痛的。很有趣!這代表我手術的恢復是很棒的,徐醫師也很有自信且滿意,才敢要我下來走。我閒暇時仍從事自由搏擊的運動,我腳還是可以踢、瞬間移動、跑步、跳躍,行動能力大部分都恢復,這感覺很棒。很感恩當年長庚醫療團隊動用很多資源來醫治我,無論是高壓氧治療及許多族繁不及備載的協助及資源,只讓我安心養病,長庚的護理師很親切,讓人懷念。」「當時在北京,蘇麗文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甚至有媒體還說她假受傷,前十字韌帶根本沒斷… 在北京,醫療團隊就已提前評估回台灣治療模式,也成立跨科專案小組。媒體從大陸一路狂追至台灣,於是我們為了保護她,把她藏起來,在桃園長庚五樓開了一間特別病房,讓她安心療傷不被外界打擾。蘇麗文回台後的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由徐郭堯醫師主刀,蘇麗文傷的是她的攻擊主力左腳,取她右腳腿後肌的自體肌腱重建。經過這一個多月的治療,透過團隊的手術及復健後來恢復地相當好,讓蘇麗文能重返運動場,她現在雖已退休,但仍舊關心跆拳道界。」林瀛洲說。2017年仲夏的世大運,在藍天白雲下,目送採訪結束的蘇麗文漫步走回桃園巨蛋體育館,心中驀然升起漲潮般的希望和祝福,倘若台灣的所有醫病關係能夠像蘇麗文和林瀛洲一樣,那應該是醫師也是病人的福祉。選手背後的醫療後盾讓選手無後顧之憂的相關醫療及照顧,是榮耀背後的關鍵!「金牌,不是一個人,背後支撐的絕對是一個團隊。」高雄長庚運動醫學周文毅醫師下了一個貼切的註解。Taipei 2017 Universiade - 世大運閉幕在即,閉幕並非結束,為了挑戰自己,選手們繼續努力奮戰,但他們並不孤單,來自他們背後的支持,則是協助選手締造歷史的無名英雄,說選手的成功雖不完全是醫療團隊造成的,但卻是強而有力的後盾。2014年成軍的長庚運動醫學整合照護計畫,在這一次的世大運,由長庚醫院派6位醫師與8位防護師隨隊,幫助中華隊選手,與選手們並肩作戰,榮辱與共。過去陪伴運動員征戰國際大小賽事的長庚運動醫學團隊是如何成軍呢?周文毅說,「主要是因為長庚醫療體系王瑞慧董事長很支持,看到了許多媒體的報導,她發現台灣的運動員雖然政府有支持,但需要幫助的人太多、太多了,不能只有在選手發光、發熱時去接近他、消費他,而應該在基礎上務實協助。因此在2014年結合長庚體系有興趣的醫師,組織起來並建立制度,有別於企業暫助金錢的想法;而是給予貼切的幫忙,不是只有費用贊助,而是為選手聘請貼身防護員,不僅照顧選手的傷勢治療,甚至協助選手訓練。訓練的目的是在減少傷勢,不僅讓選手無後顧之憂,也讓照護選手的防護員,也同樣能在生活上有所保障,也能無後顧之憂地跟著選手四處征戰,因為一個金牌絕不是一個人,背後絕對是一個團隊;即便是個人項目,背後也是一個團隊。」長庚醫療體系自2014年推動「運動醫學整合照護」公益計畫,結合公益贊助、整合性醫療、正確防護、即時關懷、健康管理、教育研討六大元素,至今已近四年,贊助金額累計超過新台幣1億元。從2014年韓國仁川亞運、2015年韓國光州世大運、2016年巴西里約奧運及2017年台北世大運,本院都全程參與運動員的醫療和防護工作。運動防護師協助運動員共計七千多個工作日,近三年連續榮獲體育署頒贈體育推手獎—贊助類金質獎肯定。另外,今年台北市政府也委託長庚醫院負責世大運選手村之醫療中心,照護賽會1.2萬名選手及代表團之健康。此外,每年也舉辦運動專項傷害防護研討會,提供防護員與教練提升專業能力的研習課程,透過專業精湛且運動傷害醫療經驗豐富的醫師解說,使學員吸收實用有效的醫療新知。這項計畫將長期永續的持續下去,長庚期盼能透過這樣的計畫拋磚引玉,推動更多民間企業贊助國內體育風氣,進而在台灣民眾之間推廣運動醫學的重要性,讓民眾也建立運動防護正確的知識與保養習慣。
-
2021-07-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你買疫苗險了嗎?疫苗「救濟」、疫苗「險」比一比,教你不用多花錢就有疫苗險!
文/洪素卿 自從疫苗預約平台啟動、18歲以上都能預約疫苗接種後,民眾間最夯的熱話題就是--「你預約疫苗了嗎?」 而且,很多人預約疫苗的同時,也會順便買個「疫苗險」、保平安。 但究竟該怎麼買疫苗險?疫苗險的保障有哪些?差別在哪裡?不少人其實搞不清楚。 常見疫苗副作用有哪些? 究竟打疫苗有哪些風險呢?以目前台灣施打的莫德納疫苗、AZ疫苗來說,比較常見副作用主要是施打部位紅腫、發燒、疲倦、肌肉痠痛、頭痛、噁心、畏寒等,通常接種完幾天就會好轉。這些副作用雖然被少數人形容成「像是被卡車撞到一樣」,但忍忍也就過去了! 一般人比較擔心的是,莫德納可能出現「心肌炎」、以及AZ可能造成的「靜脈血栓」。這兩者的發生率雖然都很低、約莫十萬分之一。但是一但發生,不只要可能住院多日、治療的費用不低,還有致命風險。先前桃園一個民眾光是住院就花了七十多萬。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這兩種重大不良反應,雖然醫療住院費用可能很高,但其實若不幸真的發生,就算不買疫苗險,政府還是會提供「疫苗受害救濟」! 疫苗不良「反應」 政府提供「疫苗受害救濟」 只要民眾接種疫苗後身體嚴重不適,經審議評估確實是與疫苗有因果關係的不良反應,造成死亡或是導致身體遺留輕、中、重度障礙,或是導致嚴重疾病需要檢查或是相關醫療費用。其中確定因為疫苗導致死亡最有六百萬元補償金。因疫苗造成疾病需要檢查或相關醫療費用,最高也有20萬醫療補助。 疫苗不良「事件」。 疫苗險提供住院保險金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的「疫苗救濟」必須是疫苗「不良反應」,也就是要與疫苗接種有「因果關係」!但有些疫苗接種後發生的「不良事件」,卻不一定能證實就是疫苗造成的結果,這時候政府民間的疫苗險、還是有機會理賠的。 不過,這可不表示在疫苗施打後的任何不良事件都會賠喔!!只有施打後一定天數內發生的不良事件(28-90天、不同保險有不同規範)才算數之外;有些保單還會有除外條款,有些甚至規定必須是衛生主管機關公告的不良反應才理賠!!所以說,買的時候還是要多看幾眼。 確診、居家隔離。 「防疫險」有補貼 現在坊間已經累計有超過七家公司推出疫苗險商品,價格都不高,網路投保多半兩百元有找。 一般單純疫苗險,多半就給付2000-3000元日額住院保險金、或是一次住院賠償金,或是在住院時間比較長的情況下提供較高額的一次性慰問金。部分另有喪葬補助費。 若是加上「防疫險」就會再給付居家隔離補償,針對意外接觸到確診者而需要居家隔離,每次會有定額補償。不過,多數「防疫險」需另購、可能需要再加錢。 想要保額高一點的、也有保費高一點的方案。可依自己的財力與需求選擇。 不用多花錢、如何能有「疫苗險」加上「防疫險」? 不過,如果不想多花錢買疫苗險,還有一些方法可以省錢。除了部分銀行有推出刷卡買疫苗險現金回饋活動、也有些銀行對VIP提供相關服務之外,最近LINE Bank有跟富邦推出一個「安心防疫」專案。 不需要是VIP也可享保障! 這個專案是「疫苗險」加上「防疫險」,不只針對新冠疫苗,只要是任何合格疫苗施打後因疫苗不良事件而住院,保期內最高理賠十萬,若是打了法傳疫苗還確診而住院也會有最高十五萬理賠金。同時還針對因接觸確診者而被匡列居家隔離者,還有一次理賠2000元,若萬一法定傳染病確診,也還有一萬元理賠。 只要在LINE Bank開戶、使用「快點卡」支付安心防疫專案保費220元,同步也會回饋LINE POINTS 220點(LINE POINTS 1點=1元)。 對於平常有在使用LINE POINTS 的消費者來說、等於是沒有多花錢就獲得了保障 (既有客戶也可同享此優惠方案)。活動至7/31截止,詳情可參考活動網站:連結 《延伸閱讀》 .打完疫苗肌肉痛、關節痛?醫指2大主因,超過一周盡早檢查! .打完疫苗喝雞湯助維持免疫力!營養師教接種後飲食3重點。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