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9 新聞.杏林.診間
搜尋
醫療費
共找到
424
筆 文章
-
-
2022-03-0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以病人為中心?——「病人自主」與「醫療專業」的拉鋸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病人的感受、醫者的立場以及醫療費用的考量」,首先由一位剛畢業的醫師寫出他與醫學生在醫學人文個案討論會裡,對一位慮病症病人罔顧醫師的專業意見,執意要求更多的實驗室檢查,以探討「病人自主」與「醫療專業」的拉鋸;照顧這位病人的資深主治醫師語重深長,提醒習醫者謹記以同理心對待病人的感受;最後健保署署長指出不必要的就醫行為會影響醫療體系的健康運作,呼籲民眾正確的就醫態度是健保永續的基石。診間裡,主治醫師留下我先獨自為這位六十歲的女士做初步診察,此時她冷不防地拿出了一張由另外一位醫師所開、下週預排的自費檢驗單,上頭幾乎囊括了已知的各項癌指數,還湊上我耳邊說:「我知道那些大醫師之間彼此都是好朋友,不會願意跟我講真話,年輕人你幫我看看,這張檢查單有沒有漏開的項目呢?」當下的我十分吃驚,一時不知如何應對。「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是近年來醫界的主流,其實這本就應當是醫療的職責所在,經由醫界與公眾們在多年的檢討與反思後,進一步被訂定追求目標與推廣。這項理念強調我們作為醫療方,應當深入了解與尊重病人的背景環境、價值喜好以及特殊需求後,達成醫病共享決策。不過,在病人的要求與醫者的專業判斷有著巨大扞格時,究竟怎麼樣的做法,才能夠符合病人最佳的利益而達到雙贏的溝通呢?經過兩個月在外院受訓,十一月時我正式在此醫院履新,是我步入職場後以新身分首次跟診,不同於學生時代的教學門診著重在病史、理學檢查等基本功,真實的門診,形形色色的病人,情緒的安撫同理、要求的應對得宜、資源的有效把關與法規的權衡進退……必須面對的是全人的課題。當時負責訓練我的整形外科陳醫師,在門診時經常給予我第一線為病人診察的機會,而在第二週時,就遇上這一次令我印象深刻的經歷。這位看診的女士在八個月前、約莫年初的時候,在另一家醫院被診斷右手掌背鱗狀細胞癌動過病灶切除手術,三個月後因為懷疑復發,轉而來我們醫院接受陳醫師施行手術化驗,結果為良性,全身性的影像與病理檢查也排除了轉移與復發的證據,之後她就拒絕繼續回診接受追蹤;這段期間,她陸續因為擔心其他惡性疾病,例如口腔癌、甲狀腺癌、乳癌等等,而到不同科別的門診看病,但在經過檢查後都排除了惡性的可能。預先回顧病歷過後的我十分好奇她過了大半年後回診的目的。她的主訴是右側頸部與腋下的腫脹感,並自訴擔心皮膚癌復發與淋巴轉移;但在經過初步診視後,病人兩側頸部與腋下對稱、沒有水腫或可觸摸腫塊,肩頸手臂的活動也無任何受限。在醫學統計上,皮膚鱗狀細胞癌發生淋巴轉移的機率微乎其微,我詳實的向病人說明診視結果以及相關醫學根據,卻平復不了她的不安,認為自己生活習慣良好卻得到這種少見的癌症,是因為自己體質易於罹癌的緣故;她跟我回顧起年初時發現皮膚癌的歷程,對於自己及早發現異常,在發於至微之時早謀於醫,感到相當自豪;在敘述的過程中她也反覆地指出身上其他部位的懷疑病灶,初步診視判斷都是良性老人斑與櫻桃血管瘤。我對病人的機警表示同意與讚賞,同時思索如何說明才能讓她可以接受現在的狀態不必過於擔心,她突然拿出他處開立的預排自費檢驗單,單上臚列CA-153、CEA、CA199……各種癌症指數可說是應有盡有,她要求我逐一解釋各項指數所偵測的癌症,並且質疑一定還有疏漏甚或錯誤的項目希望我幫她找出來。腫瘤指數在醫學實務上主要用於確診病人治療後的追蹤指標,不是診斷工具,更不會是近似於健康檢查的項目;當下的我可以想像前一位醫師是如何被這位病人百般拗不過,才無奈的在病人強烈要求且願意自費之下開出這張檢驗單。我秉持著耐心持續向她說明腫瘤指數的正確應用時,陳醫師這時回到診間接手拯救我這隻菜鳥。陳醫師再次就腫瘤指數的應用作解釋,並且說明基於不了解她在別的門診看診的實際情形,我們不能隨意幫另一位醫師說明其處置的目的,遑論指出錯漏,她對此不置可否。而對於她提出的其他疑似病灶,陳醫師則建議持續觀察即可,但位於後背的兩處斑塊因視線難以觸及,可以安排局部麻醉的小手術切除化驗,病人最後接受了這項建議。下診後,我查閱了慮病症有關的資料,根據DSM-5的診斷準則,這位病人有諸多相符之處,對於這類型的病人,文獻中強調應讓病人感受到他們的焦慮被我們所認同與體會、建立足夠的信任、確實安排追蹤處置,以及於必要時轉介相關專科醫師,因此我認為,在病人要求且願意自費做檢驗的狀況下,先順從病人要求,在取得正常的結果之後,順勢安撫病人的焦慮情緒是個可行的做法。但若要回歸到健保給付,我們還是要謹慎審酌檢查之必要性,為公共醫療資源把關。我將此次的案例提報到由賴教授主持、且有醫學生參與的醫學人文討論,針對我的淺見,第一輪的討論中大家也覺得似乎沒有更好的辦法,但幾經激盪與沉澱,學弟妹們陸續提出了不同的觀點!首先有位成大學弟提出,以把關醫療資源為出發點,有健保或者自費的分別嗎?在病人要求自費做專業判斷上非必要的檢查時,明知該檢查對我們診斷或後續治療是沒有幫助的無謂消耗,難道還是得順從病人予取予求、有錢最大?就算病人願意自費不用顧慮健保核刪,若是換位思考,當自己是病人或家屬,難道不會盡力溝通說明檢查的成本效益,避免多餘的開銷?秉持專業應當一視同仁!在當時與我一同跟診的陽明學妹則回憶,那位病人對於自我及早發現疾病相當驕傲,表現出來的態度像是對自身的健康狀況已經有先入為主的定見,她來求醫的目的,很大的可能是尋求醫師的認同、檢查結果合乎她的判斷,讓她更加篤定自己堅持的想法。一位成大學妹在聽完分享後則認為,既然病人是為了尋求認同,我們順應了病人的要求做了過度的檢查,就算取得正常的結果,病人是否會覺得自己的「信念」受到挑戰,反而為了捍衛信念而更強硬的要求其他進一步的檢查,直到檢查結果有異常證實她的信念為止,而這個過程中是否因為我們已經答應她做檢查起了個頭,若要中斷這可能無止盡的醫療消耗,反而進退失據?另一位陽明的學弟進而也發現我這個看法的兩難,今天順應病人做自費檢查,乃是因為我們在醫療判斷上有信心她無異常,但是腫瘤指數本來就不是高特異性的診斷工具,造成它的升高可能有很多的干擾因素,這也是為什麼它不能作為診斷工具而是用於後續追蹤的原因,如若因為不相干的因素,在檢驗結果發現異常,我們豈不更難向病人做圓滿的解釋?致使病人更加認定自己有其猜測的嚴重疾病而「乘勝追擊」地要求更多進階的無謂處置?在與這群優秀且思考活潑的學弟妹們集思廣益之下,我們發現若順應病人的要求,非但幫助病人平復慮病問題的可行性值得商榷,更可能使問題益形擴大、適得其反;從更高的層次來看,檢查處置的安排也不應因為選擇健保與自費而有不同的考量,應當根據我們的專業從一而論。與會的王教授是身心科的專家,他的看法是慮病問題的解決根本還是在於建立醫病間的信任關係!適當的談話技巧、同理病人的焦慮,讓病人感受到我們認同她的看法,雖不濫用非必須的醫療資源,但定期的回診安排與合理的檢查處置,可以使病人相信我們有將心比心地重視她的不安,進而願意接納我們專業的意見,甚至在必要時,委婉的轉介身心科醫師釐清慮病症並給予合適的治療。對於慮病者適當的溝通方式,亦是一門需要藉由經驗累積用心琢磨的課題!門診遇到的這位女士,就很難找到彼此的交集,病人本身相當堅持自己的意見,我們本著醫療專業又礙難完全配合,她若得不到真正令她滿意的答案,儘管表面上同意接受我們的意見,步出診間之後,也許她將帶著相同的問題到另一位醫師的門診插卡。在門診當下,陳醫師針對她擔心的皮膚病灶安排手術,對病人傷害極小外,病灶也確實需切除化驗才能獲得最肯定的診斷,或許可以期待在後續處置與追蹤中的一來一往之間,建立長期醫病信任,不啻為改善慮病的切入點。「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雖然尊重病患的自主性,但並非對病人的主張照單全收,做為醫者,設身處地的提供資訊,引導病人做出最適當的決定,我們在此間仍有一定的能力與責任,縱使可能最終在病人堅持下,我們不得不為了避免衝突,以不造成生命健康侵害為原則做出讓步,但求自身盡力為病人著想重視,而非僅是當作偶發的難題打發過去。只要用心假以時日,面對有慮病情形的病人總會更有智慧與方法。
-
2022-03-05 新聞.元氣新聞
獨/陳時中昨晚溝通部分負擔 醫改會提10項應公開資訊
健保部分負擔調整進入緊鑼密鼓階段。衛福部長陳時中為了解各界想法,昨晚邀請民間團體會面溝通,會面時間約兩個多小時。參與會議的醫改會董事長劉淑瓊說,昨與陳時中會面暢談部分負擔調整議題,陳時中態度十分開放,但現場並未提出衛福部目前可能考慮調整的腹案,但醫改會具體親自向陳時中提出10項應公開的資訊清單,盼部分負擔調整應要實證基礎,再來說服民眾。劉淑瓊說,昨與陳時中會面親自表達,陳時中本周一與醫界代表會面後,因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反對第二、第三次慢箋部分負擔多收100元,但沒過幾天,陳時中就公開透露可能不收的訊息,最後若真的不收,「那一定要把道理說清楚」,調整方向為何與當初健保署提出方案的利基點不同?不然為何僅聽醫界的意見,不顧民間團體對部分負擔調整的看法。「如果沒有任何證據、數據支持陳時中調整部份負擔,那他做的任何決定都會被抱怨、被指責。」劉淑瓊說,衛福部「開大門、走大路」這是十分重要的,不應藉由私下交換或有人抱怨,政策就加以轉彎,希望衛福部提供相關數據作為部分負擔調整的依據。舉例來說,醫學中心、區域醫院急診部分負擔,將針對檢傷分類第四、第五級輕症患者加收800元及600元。劉淑瓊說,提出此調整項目時,健保署應先提供夜間及例假日到醫學中心、區域醫院急診就醫,且屬於第四、第五級患者人數,若人數比平常日多,凸顯可能是夜間及例假日時,基層診所開診率不高,同時未教育民眾平時自我照顧的重要性,造成民眾生病時,須到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急診就醫。「如果真的是這樣,那調整第四、第五級患者部分負擔,這樣說的通嗎?」劉淑瓊說,調整部分負擔時,若只是溝通,沒有相關實證數據,陳時中是無法給出承諾的,且可能進退失據,被外界認為是大小眼。昨晚會面時,醫改會也向陳時中提出10項應公開資訊。劉淑瓊說,經盤點各界要求健保署應公開資訊,包括,第一、2002、2005、2017年歷次部分負擔整後,其醫療利用的轉變、政策成效分析與影響報告;第二、慢性病連續病處方箋開立率與釋出率,近年趨勢及檢討報告;第三、慢性病連續處方箋上開立不可替代章的現況。第四、不同疾病就醫需求或民眾就醫習慣,在政策調整後,會增加多少醫療費用;第五、應就受調整影響為高風險特定群體,如經濟上的邊緣戶、領慢箋的病人、多重慢性病人等,提出就醫可近性、公平性的風險評估報告。第六、提出在健保重大政策調整實施,如費率調整、部分負擔調整後,不同層級在五級檢傷分級的急診醫療利用情況。第七、假日與夜問不同檢傷分級之統計與變化,及基層假日開診率等趨勢與檢討報告;第八、教育民眾自我照護與就醫識能的指引;第九、近年檢驗檢查支付費用上升,對健保總額財務影響的原因分析、評估報告與改革;第十、針對藥品與檢驗檢查,非必要(並不一定是重複的)統計報告。劉淑瓊說,台灣是多元民主社會,「健保部分負擔調整是屬於一種政治決策,這都可以接受。」但做政治決策應是要建立在理性、科學實證的數據分析上,才能達到真正溝通的成效。
-
2022-03-03 新聞.元氣新聞
檢驗檢查部分負擔調整爭議 基層診所盼提高起收金額
健保部分負擔調整勢在必行,各界雖有調整共識,但對調整幅度想法不盡相同。基層醫療協會表示,依衛福部規劃,檢驗檢查部分負擔為基層診所與地區醫院一致,檢查費200元以下免收,201元以上,收費上限100元,但基層診所應有不同收費,提議免收額度應從200元以下提高至300元以下。衛福部表示,目前持續收集各方意見,往後調整上路前會給各醫療院所約一個月準備時間。「基層診所增加檢驗檢查費用,恐影響民眾就醫意願。」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舉例說明,以慢性病患者每3個月到診所門診抽血檢驗,以及開立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為例,如抽血檢查100元,加上慢箋第一次調劑200元,共增加300元部分負擔,再加上50元基本部分負擔,對比未收檢驗檢查、慢箋部分負擔前,僅有50元基本部分負擔,醫療費用將為原先的7倍。林應然說,如此不僅影響民眾就醫意願,且難以提升慢性病醫療品質,建議健保部分負擔改革,新增檢驗檢查部分負擔方面,地區醫院維持原方案,診所則免收或提高起收金額,如免收額度應從200元以下提高至300元以下,不同層級醫療機構的部分負擔收費要有所區隔,如此民眾較能接受,衛福部應做更細緻的考量。衛福部社保司長商東福說,健保仍有社會保險的精神,即便是調整部分負擔也是微幅調整,必須要顧及弱勢,無法完全偏向使用者付費,醫界提出的看法已於上周健保會議充分表達,衛福部就是持續收集各方意見,加以溝通,也一定會再有修正的方案,調整部分負擔不是要藉此達到分級醫療的目的,也不是要改革健保制度,希望各界討論調整方案共識是,「雖然不滿意,但可以接受。」商東福說,部分負擔調整上路時間,當然是希望愈快愈好,降低民眾疑慮,但現在與各界溝通、取得共識及後續整理,將會花多一點時間,並縮短新制上路前先預告再公告的時間,也希望上路前,應給各醫療院所一個月的準備時間,減少醫療院所行政流程上的困擾。健保署長李伯璋說,現在就是收集各方意見,但新增檢驗檢查部分負擔,是希望民眾進行檢查前可以多思考一下,減少不必要的檢查。
-
2022-03-02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喝手搖飲胖到破百肝指數飆 胖弟上大學為脫單減20公斤
肥胖為不容忽視的健康問題。一名林小弟(化名)從國中開始愛喝含糖飲料,體重飆破100公斤,肝功能指數跟著飆漲,多年來減重、復胖不斷來回,到上大學後開始注重外表、交女友,終於認真配合醫療團隊進行體重控制,不僅成功降至80公斤並維持體重,肝功能指數也恢復正常。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估計,全球有8億人有肥胖症,且兒童肥胖問題日益嚴重,預估未來十年人數將增加60%,在2030年將達到2.5億名肥胖兒童。根據國健署定義,腹部肥胖定義,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80公分。據統計,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比率高達47.9%,兒童及青少年肥胖盛行率高達11.21%。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表示,與肥胖相關疾病包括第二型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退化性關節炎、癌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憂鬱症、非酒精性脂肪肝、不孕症、胃食道逆流等。林文元指出,台灣國人十大死因中,有8項與肥胖相關,包括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導致醫療費用與社會成本的提升。林文元說,肥胖除造成免疫功能受損,降低肺活量,更會增加罹患新冠肺炎時重症風險,住院率是正常體重者的3倍,且肥胖住院者較健康體位住院者多2倍死亡率。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張皓翔提醒,減重固然困難,更大的挑戰是長久維持減重結果,減重不需要貪快、貪多,循序漸進地減輕5-10%的體重,即可帶來許多好處。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表示,台灣約3至4成的孩子屬於過重或肥胖,但孩子仍在成長階段,可以藉由增高降低BMI指數,或用餐盤減量方式,每天減少10%份量,10周後即可減少30%熱量攝取,但如果每天多吃10%份量,10周後恐增加3倍熱量。孩童控制體重除了飲食之外,睡眠、運動更重要。李宏昌提醒,睡眠也很重要,像造骨細胞多在凌晨3至5點作用,睡眠足夠才能長得高,若睡不足容易發胖。運動的話可以找朋友,或者父母陪孩子去運動。他表示,統計成人死亡率最低、活最久的族群,是體重多半介於BMI24、25左右,屬於稍重但不肥胖。李宏昌表示,對於體位過重的孩童,應從家庭、學校、醫療各個層面瞭解問題的根本,並適時透過醫療介入,定期監測血脂、血糖與肝功能等,幫助進行體位管理。3月4日為世界肥胖日,今年主軸「Everybody Needs to Act」,台灣肥胖醫學會、臺灣兒科醫學會及國民健康署一同呼籲議題,林文元提醒,過重及肥胖者需要同理、陪伴及專業醫療協助,並提出「ACT」體重管理行動方案:Accompany(陪伴與支持)、Calories(輕卡管理)、Training(體重管理與全民學習),期望以支持與鼓勵代替歧視,能更積極聆聽、觀察、體會他們的感受。體重管理行三項動方案(ACT)1.Accompany陪伴與支持:過重及肥胖者需要同理與陪伴,以長久支撐減重之決心,更需要專業醫療協助。小從周邊親友,大至整體社會,都應以支持代替歧視,給予減重者陪伴和幫助。2.Calories輕卡管理:有效率的減重計畫,應搭配熱量計算及適當的營養調配,加上適度的運動來消耗卡路里,達到健康體重的範圍。3.Training體重管理與全民學習:針對民眾端,透過國健署健康99網站等資源,幫助民眾打造良好的生活習慣一起追求健康體態;醫護端由台灣肥胖醫學會對專業人員進行體重管理相關醫學講座,從基層到醫學中心,讓醫護人員可以透過各種管道幫助與支持民眾進行體重管理。
-
2022-02-28 新聞.杏林.診間
卸下「健保醫師」臉孔,蘇軒半天看診3小時只收6病人!醫病也醫心,讓患者不再焦慮!
在大醫院看病,你一定有過這種經驗——在候診區久等多時,好不容易進了診間,滿肚子的問題和擔心,醫師的解釋讓你好像懂又好像不懂,還想再多問幾句,但後面好多病人在等,護理師禮貌地請你「出去等」,你只好起身離開,但心裡對自己的病,依然一肚子問號…這樣的場景雖是常態,但在台北市中心,卻有另一種選擇。婦產科醫師蘇軒走出框架,以自費模式開設一家不一樣的婦科診所,半天限收六位病人,在沈靜幽雅的環境中,讓每個求診的女性「慢慢來」。他還開設臉書粉專「魔人蘇阿軒醫師」,親自執筆,用通俗的文字搭配親手繪製的漫畫,詳細說明各種婦科問題,致力弭平醫病間對醫學專業的鴻溝,目前已有五萬多粉絲追蹤。高中三年 打造不受約束的自由靈魂從小生長在一個典型的軍公教家庭,父親是軍人,媽媽是老師,高中以前蘇軒一直是個聽話乖巧的小孩,但就讀新竹高中的三年,自由開明的校風給他莫大的啟發,「學校很鼓勵我們自由發展,也尊重學生的想法,不會用傳統的框架限制我們。」竹中特殊的校風,在蘇軒心中種下了勇於創新和突破的種子,也培育他敢闖敢說的性格,更重要的是「唸不唸書、用不用功,學校也沒在管,老師不會逼,我們要對自己負責。」青春正狂的歲月中,他沒有放鬆自己,一點一滴建立了責任感。後來考進中國醫藥大學,畢業後進入林口長庚醫院實習和擔任住院醫師,蘇軒選了婦產科做為自己的專科,更選擇內視鏡做為次專科,因為他相信內視鏡是醫學的新領域,可以有更多發展,也有更多挑戰等著他。放手去試 病人是最好的老師五年的住院醫師生涯,讓蘇軒彷彿回到竹中,因為資深醫師都很忙,不會太「盯」著年輕醫師手把手地教,醫院總是放手讓年輕醫師去試、去找答案,「不給你怕的機會,病人在你面前,你就是要勇敢地迎上去。」他說。當年還是菜鳥的蘇軒也從沒在怕,他很喜歡「沒人管」,這讓他可以自行摸索和學習。「醫院不會給住院醫師過度保護,第一年就讓我們站上第一線去面對病人,而非培訓兩三年才敢放手,鼓勵我們去試,不要只憑藉書本,而是在實務中學習,病人就是我們最大的老師,而資深的醫師(也是老師)們會在後面挺著我們。」說起當年,蘇軒揚起自豪的笑容。這樣的自由的氛圍,讓蘇軒養成了「做中學」的學習模式,他在臨床實務上快速學習,也開始思考怎樣的方式對病人最好。例如當時為患者做手術,他發現傷口越小,手術越安全,對病人的預後越好。蘇軒說,相較於傳統的開刀手術,腹腔鏡是在患者身體開很小的洞,伸入內視鏡做手術,傷口很小,但他總會想:「難道沒有更好的方式嗎?」能不能不要從體表強行切開傷口,而是依循自然的解剖構造,從人體本來存在的開口來做手術呢?創新研究 發明自然孔內視鏡手術2010年起,蘇軒著手研究新的手術方式,經過兩年摸索,2012年發明「自然孔內視鏡手術」,並把這種經陰道自然口做手術的初步經驗,在「台灣婦產科醫學雜誌」與「美國婦科內視鏡微創醫學雜誌」發表論文。那年蘇軒才32歲,卻大膽提出創新的手術方式。他說,其實動機很簡單,只是為了讓病人更快好,因為自然孔內視鏡手術的病人,術後隔天即可出院,而且體表無傷口、疼痛感低、出血量少,手術時間相對比腹腔鏡短。然而,走在前面的人難免寂寞,2012年蘇軒參加美國內視鏡醫學會發表「自然孔內視鏡手術」,台下的外國資深醫師卻嗤之以鼻,甚至表示「兩百年前埃及的婦產科手術就是從陰道做的,你這套毫無新意!」蘇軒只是笑笑,沒有多辯解,「我又不是第一次被嫌,多這一次沒差…」面對傳統醫界的冷眼,蘇軒堅持「別人說別人的,我做我的」,繼續埋首於研究和臨床治療,他不放棄「自然孔」,經常出國到海外教學和發表,他相信世界會進步,觀念會改變。之後幾年,蘇軒接到的海外教學邀約越來越多,他說,那時平均一年有一百天在國外發表自然孔手術,台下的反應不再是嘲笑冷漠,反而常常有人跟他說:「Dr. Su,加油!」。漸漸地,大約在2016年左右,美國、歐洲、中國、泰國都開始跟進,運用「自然孔」概念與方法從事經陰道婦科手術。蘇軒的努力終於開花結果,國際上一直有相關論文發表,台灣也有越來越多醫師投入自然孔內視鏡手術。下一個心願 拉進醫病之間的GAP自然孔為蘇軒打開了一扇「創新」的大門,但不受框架拘束的他並不因此而滿足。在擔任主治醫師的那幾年,每天看著大量患者在診間快速的進進出出,他心裡一直有個聲音:「為什麼不能讓他們停留久一點?安心一點?」蘇軒說,在台灣的大型醫院和健保制度之下,每一次的門診,患者和醫師都難免緊張;因為一位主治醫師每次半天的診,要看50個病人,平均一個病人只有三到五分鐘。「我總是看著病人進了診間,很想跟我多說幾句她的病痛,或多問幾句釐清她的問題,可是我沒有時間好好跟她講,因為後面還有好幾十個病患在等…」蘇軒很無奈,因為他只有三四個小時,如果時間到了看不完就要延診,醫院要付加班費,別的醫師也等著要用這個診間。他更有一個心願,希望拉近醫病之間的GAP(溝),因為醫學是非常專業艱深的知識,蘇軒很希望可以有寬裕的時間、用淺顯的方式,好好地向病患說明每一項細節,讓病人放下心頭的焦慮。這樣的念頭,日復一日圍繞心上,2018年他鐵了心,「既然在大醫院做不到,那不如我自己來!」他選擇了自行創業,在台北最貴的地段─信義計畫區開設美迪婦產科診所。帶著夢想開業 重視醫療價值勝於價格一心想要「做自己」,蘇軒堅持和健保脫鉤,美迪不申請健保給付,因此不受限於健保醫療指引,不必在乎看診人數。為了提供最好的醫療服務,每半天看診三小時只收六個病人,要用充裕的時間和心力為患者治療和解說。但相對的,因為他提供不一樣的醫療服務,醫療費用必須恢復到沒有健保給付的合理價格。「一開始,實在有點太天真了!」蘇軒苦笑說,「台灣因為健保,病人負擔費用不到美國的十分之一,大家習慣了便宜的醫療,現在我要收自費的價格,病人很難適應…」診所開業初期,經營得非常辛苦,他抵押房子貸款,上門的患者卻很少,虧損了好幾個月,連媽媽都不禁問這個不按牌理出牌的兒子:「還要這樣下去嗎?」蘇軒依然堅持,雖然收取較高的價格,「但我們創造的價值絕對超出更多倍」。面對每一個上門的病人,從問診、檢查到諮商,他付出極大的耐心和專業,先透過內視鏡與螢幕,讓病人親眼看見自己的體內狀況,再經由他的詳細解說,逐步清楚完整地認清問題。這樣的過程與其說是「醫病」,不如說是「醫心」。絕大多數病人不一定有什麼大病,真正的問題反而是「焦慮」。他們害怕自己的小問題會攸關生死,但去了醫院看診,「醫生只能給你三分鐘,說上三言兩語,再來就是開藥叫你回家吃,但你還是滿肚子問號,焦慮依舊,不解依舊。」醫病也醫心,讓患者不再焦慮他記得以前在醫學中心,「我常要換上健保醫師的臉,一直看手錶,病人說經痛、說有異常出血,我最多就是安排檢查,簡單說明,再給她開藥,但病人明明想知道自己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會痛?會不會好?我卻無能為力再多說,因為外面還有好幾十個人在等…」但現在在美迪,每位患者採預約制,享有不被打擾的30分鐘。蘇軒換上不一樣的臉譜和心情,把女性生理問題的成因、過程甚至解方,詳細講解給患者聽,讓病人安心。他盡力用最淺顯易懂的語言讓患者了解自己的身體和問題,並提供專業的諮商和建議。我不一定會提供什麼新的治療方式,但在這半小時裡,妳會更了解自己的身體,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問題,怎麼治療,或是學會如何跟它和平共處。例如經痛,有些是非病理性的原因,可能來自壓力、情緒和內分泌等,蘇軒有如心理諮商師,耐心聆聽,仔細說明,讓她們了解經痛是怎麼一回事,學著用平常心去面對每月的好朋友。他也說,多數病人看診時需要的不只是「答案」,更需要的是「了解」,了解自己的身體是怎麼一回事,一旦了解了,心就安了,痛,也就輕了。一兩年下來,這樣的看診模式慢慢建立起口碑,病人逐漸多了起來,不時更有患者會在蘇軒的臉書粉專言訴說獨特的看診經驗:「美迪真的不像婦產科,我一度懷疑到了喝下午茶的地方,醫生坐在舒服的矮沙發上,而我也在一旁的長沙發上坐下,彷彿醫生和病患要促膝長談,聊聊夢想,聊聊未來…然後醫師開始問診,小茶几上就擺著幾個子宮的模型,醫師很細心地跟我解釋了必須要做的檢查…」「舒適的環境,溫柔友善的關懷,謝謝您們安撫我的緊張與忐忑,不會因爲我動作慢而不耐煩,也謝謝您們耐心的解答我所有的問題,我很開心能找到這間診所…」(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完整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2-02-28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慢箋擬分級收費 大型醫院強烈反彈
健保會研議健保部分負擔方案,在慢性處方箋部分,健保署規畫至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領取第二與第三次慢箋,每次多付一百元,但地區醫院、基層診所和社區藥局免收,健保會對此意見分歧。據了解,為平息爭議,可能連藥局都將酌收慢箋費用,由於影響重大,要等衛福部長陳時中最後拍板。去年國內請領慢性處方箋的病友達七三六萬人,藥費八百多億元,全部醫療費用超過千億。為使健保部分負擔方案盡速上路,陳時中今天下午邀集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與醫院協會等代表,討論急診部分負擔費用、各級醫療院所慢箋收取金額等議題,其中又以慢箋最為棘手,事關各級醫院及藥局收入財源,而分級收費為討論方案之一,民眾持慢箋至藥局請藥,也得支付費用。健保署原先方案引發區域醫院極度不滿,醫學中心也抱怨連連,就有醫師建議,醫學中心慢箋部分負擔一百元、區域醫院八十元,而地區醫院、基層診所、社區藥局則分級收費,以杜絕藥品浪費。近兩年來,社區藥局藥師在防疫作戰中立下大功,在疫情嚴峻之際,數千家社區藥局執行口罩販售實名制,成效良好,因此,在這次慢箋部分負擔規畫中,歸在「零」部分負擔,這也有助於醫療分業的落實。但面對醫界強力反彈,能否守得住,就看陳時中定奪。「社區藥局若要收費,這是懲罰慢性病患。」總統府國策顧問、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黃金舜說,全台七千多家社區藥局,如果慢箋回歸社區藥局,拿藥仍維持零元,除了提供就近取藥便利性,社區藥師更能給予衛教,減少民眾服用藥品、中藥、保健食品等交互作用,為用藥安全而把關。黃金舜說,大型醫院之所以反對,原因在於領取慢箋患者漸少,稀釋藥價差的利潤,往後無法「以藥養醫」。但全台每年藥費占健保總額比率為百分之二十八點九,相較於南韓百分之十六點七、日本百分之十六點二、美國百分之十二點五,異常偏高,重點應該是補足醫院的診察費,而不是賺取不合理的藥價差,以貼補醫院收入。黃金舜說,為讓藥價差更為透明,全聯會已成立藥品獨立總額推動小組,成員有公衛等學者專家,期盼每年兩千多億的藥品費用由全聯會管理,今年底前有機會與十九家醫學中心共同研議,先針對醫學中心每年約一百多億元的慢箋藥費由全聯會負責,期盼落實醫藥分業。
-
2022-02-25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大變革!部分負擔調漲 最快四月上路
健保會今將開會討論健保五大財務調整措施,包括調整部分負擔、提高投保金額上限、廢止短期停復保、強化政府責任、改革補充保費制度。據了解,部分負擔調漲最快四月上路。健保署試算部分負擔調整後,七成總人口將受影響,每年可挹注一二一億元,影響金額在每年兩百元以下者,占總人口六成。健保費率去年調漲至五點一七%,衛福部長陳時中允諾二年內不再動健保費率,但改善健保財務方向往調整「部分負擔」著手。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健保資源有限,近十四年來,門診部分負擔占醫療費用的比率遞減,已經低於健保法定要求的兩成。其中以藥費和檢驗檢查費用的占比上升最明顯。提高部分負擔可改變民眾不必要醫療行為、減少就醫、減少健保支付點數,以達到穩定健保財務;另一方面,醫療人員不用做那麼多服務,醫療院所也能獲得更好的點值。李伯璋表示,新制基於分級醫療和醫藥分業的概念,小幅提升藥品、檢驗檢查、急診輕症的部分負擔,但重大傷病、分娩、山地離島、低收入戶、在基層醫療網領慢箋仍免收部分負擔,急診重症甚至調降部分負擔。估計有七百多萬人持續免收,不受新制影響,另有六百多萬人一年影響不到兩百元。外界擔心檢驗檢查費若按二成收取部分負擔,一次恐付出上千元,負擔沉重。李伯璋表示,檢驗檢查費或藥費都設有單次金額上限,也會根據轉診有無、院所層級,訂定不同的收費標準,金額只是「微調」,單次檢查部分負擔不超過四百元。不符免收資格的經濟弱勢邊緣戶,則可申請健保愛心專戶補助,補助規則及募款計畫都在擬定中。衛福部社保司司長商東福表示,基本工資年年調整,但投保金額上限卻十二年未調,試算上限若提高至廿一萬九千五百元,每人最多增加保險費一千九百多元,包括眷屬預計影響十三萬人。旅外國人出國二年內允許短期停、復保,若廢止停保,預估每年增加六億健保收入、影響十六萬人。明定政府負擔比率、擴大補充保險費費基並導入結算機制,皆可增加健保收入,都在今天會議討論範圍。
-
2022-02-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89家醫院設染疫康復者門診 跨科看診免奔波
不少COVID-19染疫者飽受後遺症所苦,因症狀遍及全身,患者需在不同科別間奔波。衛福部今天宣布,全台89家醫療院所將推出整合門診,保障後續康復照護需求。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延燒超過2年,許多患者雖從鬼門關前救回一命卻留下後遺症,國內經驗、國外研究都顯示,染疫患者可能留下輕重不等的副作用。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統計,染疫後遺症遍及全身各處,包括皮膚症狀如掉髮、紅疹,呼吸系統如呼吸困難、肺纖維化,心臟症狀如心悸、胸痛、心肌炎,另也可能產生糖尿病、月經週期變化、靜脈血栓、急性腎損傷等多系統症狀。衛福部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參議黃兆杰今天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疫情發生期間,確實接獲不少醫院、病人表達由於症狀遍及不同科別,經常需要奔波於不同科別間就醫,還得負擔多次掛號費、部分負擔。黃兆杰說,衛福部去年12月13日公告辦理「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邀集國內醫院針對染疫康復後6個月內出現COVID-19急性感染後徵候群相關症狀者,提供跨科別整合門診及住院整合照護服務,未來只要掛一次號,就能由跨科別醫師看診。黃兆杰指出,截至2月23日已有89家醫療院所加入整合醫療計畫,染疫康復者就醫後,將由醫院定期評估日常生活功能、生活品質、呼吸、疼痛、心理、營養狀態及追蹤改善程度,並由社工師評估家庭支持功能,協助轉介適當的社會福利資源,保障個案後續康復照護需求,提升COVID-19染疫康復者日常生活品質。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看來,全台各區都有醫院加入,整體醫療費用將由健保給付,其他費用則由醫事司支付。為了讓民眾了解計畫內容,衛福部也於官網開設「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網頁專區」(https://reurl.cc/8Wz6qX),不僅能查詢醫院名單、整合科別、開診時段等,也有懶人包等計畫內容說明。
-
2022-02-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染新冠後遺症多? 長新冠未來只需付一次掛號費
新冠肺炎疫情雖日漸趨緩,但有許多康復者仍持續後遺症,也就是所謂的「長新冠」。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衛福部辦理「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針對解除隔離後六個月內出現新冠肺炎急性感染後徵候群相關症狀者,提供跨科別整合門診及住院整合照護服務,民眾只需負擔一次掛號費、部分負擔。中央健康保險署醫務管理組參議黃兆杰表示,因為染疫病友急性感染後常需要跨科協助,隔離後六個月內需要各科門診的病人可參與計畫以胸腔感染科為主,如果需要皮膚科、心臟科等都可在兩科別主責醫師視需要安排會診,不需要跨科就診,只要掛號整合門診就有一次性服務各科別會診,也可用一次掛號費、部分負擔就解決問題。截至今年2月22日止,已完成核定89家向健保署申請擔任本計畫的承作醫院,各承作醫院名單、整合科別、開診時段,網頁連結及諮詢窗口電話,可透過同步公布於「染疫康復者專區」查詢。由承作醫院定期評估日常生活功能、生活品質、呼吸、疼痛、心理、營養狀態及追蹤改善程度,並由社工師評估家庭支持功能,協助轉介適當之社會福利資源,保障個案後續康復照護需求,提升新冠肺炎染疫康復者日常生活品質。本計畫由核定醫療院所收治染疫康復者個案,整合門診、住院整合照護,提供醫療服務,增加民眾可近性;疾管署提供COVID-19染疫康復者指引、解除隔離資訊;醫事司編列本計畫健保醫療費用以外之費用預算;心口司提供心理衡鑑評估量表;長照司提供轉銜長期照顧資源;社工司轉介全國社會福利和救助資源。
-
2022-02-23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擬廢停保制、調高投保上限
旅外國人「停保復保」制度恐將成為歷史。衛福部全民健康保險會(簡稱健保會)周五討論多項健保財務調整措施,除了藥品及檢查檢驗等部分負擔調漲方案,還可能廢止停保制度,平均每年影響十六萬人,屆時出國未滿兩年者仍需持續繳交健保保費,預估每年可增加廿六億保費收入。現行健保規定,出國兩年以上者將因除籍,喪失健保資格,而遭退保。出國未滿兩年者雖有健保資格,仍可主動辦理停保,等回台才復保。不少國人旅居海外時,辦理停保,一回台灣就復保,享用健保資源,引發諸多批評,為此,二代健保要求復保者至少繳三個月保費。衛福部社會保險司司長商東福指出,統計顯示,停保、復保民眾繳費與醫療利用之間達成平衡,健保並未因此賠錢,以一○八年為例,十六萬人辦理停保,其中九萬人停保後又復保,但三萬人並未就醫,六萬人返台後就醫,但所繳保費與其醫療費用是差不多的。「這不是錢的問題,是很多人覺得不公平的問題。」商東福說,正研擬修正施行細則,廢止停復保制度,除了國家派駐在外、遠洋漁船工作者可以停保,其餘絕大部分民眾不可辦理停保,回歸健保強制納保原則,提升公平性。商東福表示,本周五健保會如通過這項修正案,以過去五年辦理停保的人數預估,平均每年受影響人數達十六萬人,約可增加廿六億健保收入。周五健保會也將討論投保金額上限,現行最高級距為十八萬兩千元,已有十二年未調整,但基本工資逐年調漲,引發不公爭議,目前草案擬將最高投保上限提高至廿一萬九千五百元,預估影響十三萬人,最多每月將增加一九三九元保費。商東福表示,這次討論財務調整措施,除了補充保費結算方式需經立院修法,其餘如部分負擔調整,投保金額上下限、旅外國人停復保規定、政府財務責任比例,都屬法規命令,由衛福部完成預告、公告流程即可實施。
-
2022-02-23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部分負擔調整最快3月預告 社保司:擬預告10天公告
本周五衛生福利部全民健康健保會(健保會)將開會,議程包括「全民健保財務調整措施」的「政策諮詢」。衛福部社會保險司司長商東福表示,諮詢事項共有五大項,除了全民矚目的部分負擔調整方案,還包括投保金額上下限、旅外國人停復保規定、政府財務責任比例、補充保費就源扣繳結算方式。商東福表示,如果討論意見一致,最快三月初進入預告程序,可能僅預告30天或10天,就會公告實施。商東福表示,這次會議議程中的「政策諮詢事項」是「全民健保財務調整措施」有五項,除了補充保費部分需要立院修改健保法母法,其餘四項都屬於法規命令,由衛福部完成預告、公告流程即可實施。其中以部分負擔調整方案最為優先,因部長陳時中曾指出希望今年上半年上路。有關投保金額上限,商東福表示,現行最高級距為18萬2000元,但基本工資逐年調漲,健保投保天花板卻遲未調整,有人覺得不公平,因此提出討論,或許會把天花板打開,多加一級,例如最高級距提高到20萬。至於停復保,商東福說,社會大眾質疑有些人長期在國外就停保,回台灣就復保就醫,使用健保資源,因此二代健保有要求復保至少要繳三個月的費用。根據2019年資料,當年度有9萬人停保後復保,其中3萬人並未就醫,另外6萬人有就醫,但所繳的保費與其醫療費用是差不多的。商東福坦言「錢的部分已經平衡,其實不是錢的問題,是大家覺得公不公平的問題。」商東福表示,也有人主張要把停保規定取消,只容許少數特定情況者可以停保,許多細節因社會共識難形成,可想見「健保會還有得討論」。目前比較有共識的部分,是針對因公長期在海外,獲釋遠洋漁船等就醫不方便者,可排除在規定之外。商東福表示,這次諮詢事項雖多,但應不會分多次會議,因為只是要聽聽委員的意見,不是像總額或費率那樣需要做決定。如果討論意見一致程度高,會後經過整理資料,最快三月初可以預告。至於預告天數,是否會長達60天,還是會像福食一樣只有10天?商東福表示,這些問題之前報紙都有討論,去年也討論過,已經討論很久了,所以基本上預告不會60天那麼久,30天或10天都有可能。
-
2022-02-20 養生.人生智慧
如何買到真正需要的保單?最懂保險的急診醫師教長照險、癌症險、意外險、實支實付怎麼買
編按:實支實付險、癌症險、失能險、長照險⋯⋯買了很多保單,卻不知道老後能不能派上用場?急診醫師、保險達人林逸婷,從醫療專業的角度分析不同保單的購買重點與理賠認定注意事項。聰明買保單,老後才有保障!年輕時買的保單,繳了這麼多年的保費,真的能提供我們老後安穩的保障嗎?「50世代買的保險,大多都是好久以前規劃,現在可能不夠用了。建議退休前重新檢視保單。」衛福部台中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林逸婷說。她同時擁有EMBA財經碩士學位,也對保險頗有研究,被網友稱為「最懂保險的急診醫師」。在醫院看盡人們受病痛所苦,林逸婷認為,買對保險,進行醫療決策時就無須為錢煩惱。她以媽媽為例,早年買了不少儲蓄險,醫療險的規劃卻不足。後來,媽媽因膽結石必須動手術,就因為預算考量,捨不得用更好的自費醫材。她觀察,50歲以上世代的保單規劃,大多以壽險、儲蓄險、終生型醫療險為主。保險公司早期推出的終生型保單,通常是一次療程理賠固定金額,例如住院一天理賠2000元等。然而,隨著時代進步,現今醫療處置所需的住院天數變少、自費項目變多,再加上通貨膨脹,都可能讓終生型醫療險的保障縮水。保險不必買得多,但要買得對。醫療險項目繁多,如何買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保單?林逸婷針對幾種常見的保單類型,分析購買時的眉角:一、實支實付險:留意手術認定標準、門診手術與雜費額度因應醫療現場自費項目增加、住院天數減少的趨勢,林逸婷認為,購買實支實付險時,可優先確認門診手術、雜費的額度是否充分。例如,許多熟齡族群會進行的白內障、植牙,都是不需要住院的門診手術。不過,她也提醒,若非實際醫療需求,僅是因為保險理賠考量要求在門診使用自費項目,可能會產生理賠糾紛。例如,過往曾有癌症病人要求自費住院,請醫師在住院期間再開立口服標靶藥物,以便申請住院雜費理賠。「因為頻率太高,加上標靶藥物在門診就可以開了,保險公司懷疑他是為了領保險金住院,拒絕理賠。」另一個須留意的重點是,各家實支實付險的保單對「手術」有不同定義。目前常見的手術認定方式有3種:1. 依據保險公司的「手術項目給付表」,按比率乘以保障限額,在額度內給付。2. 依照健保署公布的「醫療費用支付標準」第二部第二章第七節中所列出的手術(簡稱「健保2-2-7條款」),認定理賠項目。3. 採取寬鬆的方式解釋,只要療程有切開、麻醉、縫合等程序,就可以被認定為手術。「手術怎麼認定,取決於保單怎麼寫,當然選擇定義愈寬鬆的愈好。」林逸婷舉例,採用第3種認定方式的保單,傷口縫合、切除粉瘤、息肉,都有機會被認定為手術。不過,這類保單也因為手術認定方式較寬鬆,過往糾紛不少。她建議保戶可留意各保險公司過往的理賠申訴紀錄。申訴案件多,代表申請理賠難度較高。二、癌症險:中高齡族群保費高,購買前先衡量自身財務準備現行癌症險的理賠規定,大多是保戶確認罹癌後,一次理賠一筆固定金額。然而,不少癌症病人到了病程後期,服用標靶藥物、癌症新藥所費不貲,甚至治癒幾年後又復發。癌症險的額度,怎麼規劃才夠用?林逸婷指出,早期的癌症治療療程,大多有健保給付,不至於造成太大的財務負擔。然而,若是晚期癌症、復發,需要使用第2、3線的治療或自費藥物時,每年光是藥費就要50~120萬元。再加上無法工作的損失、聘請看護照顧的費用,晚期癌症病人一年所需的花費約為100~150萬元。現有的實證數據顯示,當晚期癌症病人開始使用第2、3線的治療或自費藥物時,平均存活期約為3~5年。換算下來,病人從癌症病程進入晚期到人生終點,平均所需花費約為300~500萬元。林逸婷建議,猶豫是否要購買癌症險之前,不妨先思考自己的財務狀況:癌症險一次給付的理賠金額約為100~200萬元,萬一不幸罹癌,自己拿得出這筆錢嗎?財務不穩定的社會新鮮人,可能會需要這樣的保單。但若中年人已有相當的存款,再考量保費會隨年齡增長,癌症險可能就不是最划算的投資。三、意外險:CP值高,但僅理賠不可抗外力導致的意外在眾多保單中,林逸婷認為,意外險可說是「CP值」最高的保險:保費平價,但理賠金額相對較高。百萬額度的保單,一年保費可能僅需數百元。不過,正因為低保費可換得高保額,意外險的理賠紛爭也不少。什麼樣的「意外」,可以申請意外險理賠?林逸婷指出,申請意外險理賠,最重要的是證明意外為外力所引起的突發事故,而非個人疾病所致。她以老年人經常發生的跌倒意外為例,若是自己眩暈、貧血,甚至中風發作跌倒,則不符合意外險的理賠要件。反之,若是地板濕滑、踩到石頭,或因其他不可抗的外在因素跌倒,則有機會申請意外險理賠。她提醒,想申請意外險理賠,就醫時要留意自己說明事發經過的方式。若病人在敘述病情時,說出:「我當時頭暈、視線不清,不小心跌倒……。」等類似「個人疾病導致意外」的陳述,可能會影響後續理賠成功與否。四、長照險:理賠條件較嚴,有家族病史、危險因子可考慮隨著失能險陸續停賣,目前市面上主打分擔長照風險的保單,以長照險為最大宗。然而,年紀愈長,長照險的保費愈高,如何評估自己是否需要這張保單呢?林逸婷指出,相較於失能險,長照險的理賠認定標準較為嚴格,被保險人必須符合巴氏量表或其他臨床專業評量表中,更衣、進食、移位、如廁、沐浴、平地移動6個項目中至少有3項無法自理,才能申請理賠。簡單來說,「人大概要退化到需要住安養機構的狀態,長照險才會理賠。」她建議,若有骨關節、脊椎退化、阿茲海默症、運動神經元疾病的家族病史,或者自身有其他可能導致失能疾病的危險因子,可考慮購買長照險。若未來不幸失能、符合理賠要件,依合約每月給付費用。不過,她也提醒50歲以上的族群,可自行評估若有朝一日需入住安養中心,現有的理財規畫能否創造每月3~5萬的現金流?此外,隨著通貨膨脹,現在規劃的保額未來是否足以支付安養機構的費用,也是需好好思考的變數。不論是哪種保單,保戶若對理賠認定有爭議,皆可向保險公司申訴,或向金融評議中心申請評議。買保險之前,看懂理賠要件、評估自身風險,才能精準買到你最需要的保單!原文:退休前必檢視!最懂保險的急診醫師:老後用得到的長照險、癌症險、意外險、實支實付怎麼買?
-
2022-02-14 名人.精華區
王正旭╱部分負擔調漲 應回歸健保法定率
健保財務吃緊的狀況未隨去年提高保費趨緩,檢討「部分負擔」聲浪四起,近期也看到健保署長李伯璋、衛福部社保司長商東福,甚至忙於防疫的衛福部長陳時中不斷被追問,部分負擔預計怎麼調整、要加收哪些項目?許多方案、報導自去年初未曾間斷,但迄今似乎仍未有明確的共識。以價制量 提醒珍惜醫療資源部分負擔的收取,常被誤認或曲解為了增加健保收入,但無論健保署說明或長官們再三提醒,皆強調部分負擔的用意是「提醒大家醫療資源很寶貴,它是用來幫助生病的人,要用在需要的地方,千萬不可以浪費」。因此,部分負擔不應被視為解決財務困境的手段,在無法有效擴張醫療整體資源的情況下,調整部分負擔仍是當務之急。部分負擔 與法定有極大落差 據報導,民眾108年門診就醫平均16.7次,門診醫療費用占率達66.6%,相較歐美門診僅45%,明顯偏高。偏高的主因是民眾需支付的門診部分負擔在健保總額占率僅6%,與健保法原訂門診部分負擔定率20%以上,差距甚大,無法發揮提醒民眾珍惜醫療的原意,就醫門診次數自然也就居高不下。健保需額外幫民眾攤提部分負擔落差達14%,意味在健保總額預算已固定的情況下,造成健保資源無法分配到急重症項目,這恐怕是民眾始料未及,更非政府與醫界樂見的結果。急重症 無法合理分配到資源健保無法合理分配資源提供急重症照顧重大傷病患者,造成癌友等患者可能面臨每年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元的自費壓力,導致有些癌友提出,希望與健保署以特定比率,例如癌友30%、健保署70%分攤藥品費用。這種方式乍看似能減輕癌友經濟壓力,但抗癌是一場長期戰役,一年、二年可能還有能力分攤一定比率的藥費,存活愈久的癌友面臨的經濟挑戰愈大,存活期延長反而變成懲罰,且分攤藥費的概念已違反部分負擔精神,更排擠經濟弱勢、加深醫療階級,與健保的公平正義原則背道而馳。部分負擔回歸健保法定率制,是指民眾在轉診的狀態下,向其收取當次就醫總金額20%作為部分負擔費用,健保署可能認為易引發反彈,但根據癌症希望基金會2020年調查,近八成民眾願意在小病時多負擔一些,以換取生重病時可得到更多健保的照顧。我們明白這種收取費用的方法及額度,極可能增加民眾經濟壓力與就醫門檻,因此建議必須要設定上限及協助弱勢就醫,避免造成過度經濟負擔而影響就醫。我們深知調整部分負擔要取得社會共識相當不易,但回歸健保設立的初衷與原則,才能以理服人,回歸單一原則對民眾也是最好理解的收費方式。
-
2022-01-2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9歲癲癇發作,長期與之共處 因家人而變勇敢,發現自己能有幫助別人的能力!
【編者按】醫病平台一直希望用一週三篇相同主題文章的方式呈現,但有時候無法完全吻合相同主題,以致無法即時刊登,對作者很抱歉。本週謹以照顧者與病人的文章,讓大家了解機構與病人在不同狀況下的遭遇,以及克服困難的歷程。我今年30歲,這麼多年以來,與癲癇的因緣我學習到很多,想把收穫寫出來分享,也再次感謝一直以來幫助我的醫師。疾病之始 我第一次癲癇發作是在九歲的暑假,跟媽媽去美國遊玩的時候,假期的一天晚上我沒有預警的癲癇大發作,在這之前我們對疾病真實發生時的狀況一無所知,沒有專業的知識遑論緊急處理的經驗,可想而知的是我媽媽嚇壞了,反倒是我懵懵懂懂醒來時覺得人怎麼在醫院且頭痛欲裂。當天晚上做了一堆檢查,檢查結果因為醫生說的是英語及年紀小,幾乎甚麼都不記得了,只記得花了約20萬台幣的醫療費用。 回到台灣開始接受專業的治療,從發現患有癲癇,學會正視癲癇、進而了解癲癇的醫學知識,也面對社會對於癲癇的未知,或許曾經猶疑,然而終將找到自己與癲癇相伴的長遠默契,很謝謝我的醫生讓我了解癲癇,回首來時路、我居然成為一個能寫出來分享勇氣的人。準時吃藥、詳實紀錄 或許很難想像,對於我的癲癇病況病史,從小到大媽媽早已累績滿滿鉅細靡遺的筆記,更是如此教導我:面對自己的身體狀況,當然必須比別人更負責了解自己。我們判斷不會有醫生準確,所以我們不必妄自揣測;不過我們詳實的記錄或許會在醫師問診時,提供更細微的細節使之不被漏掉。不管是癲癇發作時的時間,或前幾天的生活作息,亦或是藥物帶來的改變(我不會想成是副作用,因為我不是醫生)。 因為這些想法及行動,所以我獲得的資訊是確實的。我從每天記錄吃藥時間,到發展出自律性的吃藥。忘記吃藥的機率極低,更從不對醫生隱瞞,而是尋求該怎麼應對。我想我對自己越誠實,越對癲癇的病情診斷醫治而有幫助。我並非祈求或一味的希望癲癇更除,而是找到一個與醫生治療有默契的平衡點。正向的我 上大學時,從台北搬到台中念書,家人擔心我住外面很危險,雖然我內心不以為意,甚至直接對家人說:「我們是很多人住一起,不是一個人。」不過靜下心來,好像覺得我應該怎麼正式且正確地介紹癲癇,我請了我的醫生,他幫我寫封給室友的信,讓我能邏輯清楚的講給室友聽。 鼓起勇起對初次見面的大學室友說:「我有癲癇,請幫我留意我的狀況。」對我來說再自然也不過了,不是因為我輕忽這件事,相反的,我比大多數的人都知道這件事情的重要性,所以我選擇很平和地說出正確的事實,我不擔心新室友不理解,我只審視我沒有更正確的傳達癲癇的知識。父母擔心 好友關心 醫師用心 因為癲癇,應該要找到世界上的善意,觀察其他人如何面對不了解的事物、學習如何應對,癲癇會遭到誤解,可是不能是病人自己誤解。有時候想一想,父母親擔心的不只是身體健康,而是身心健康:朋友好奇的不是癲癇的發作,而是如何體貼有癲癇的我們:醫生努力的不只是治療,而是理解及陪伴我們。心念一轉有癲癇這疾病一點也不可怕。因為家人,我變得勇敢 家人給你無比的愛,我媽媽每天比我還擔心及重視癲癇患者必須遵守的原則,我必須設法讓家人不擔心。 成長過程中總是會碰到不理解的人:誇張誤解、恐懼型的過度關心、語言中軟釘子的拒絕、或被大驚小怪的宣告、亦或被同學揶揄,族繁不及備載,我因為心中存在一個愛我的人撐起的保護傘,因此面對這些外在壓力我都微笑帶過。成長過程中也會面臨不少選擇:我沒有參加國中畢業旅行,我沒有隨意地住在朋友家夜不歸宿,或許少了一些當下的玩樂機會,但卻不應該選擇少掉健康。這些選擇及應對我從不說,也不必說,因為我從不讓這些問題真正困擾我,學會勇敢能照顧好我自己,才有保護所愛的能力。這很重要,也是我過得快樂的原因,分享這樣的種子給同樣癲癇的病友。認識同樣癲癇的病人,我學會了該怎麼面對社會的眼光 曾有個機會是在10歲時參加夏令營,參與者有癲癇病友、照顧病友的家人、專業治療的醫師及救國團的大哥哥大姊姊們。 在癲癇疾病中扮演不同角色的人、透過夏令營活動以輕鬆的角度彼此閒聊嬉鬧。尤其能讓因為癲癇而影響家庭生活的照顧者們好好享受出遊的樂趣,一個優質的自然環境場域,快樂的時光在寬敞建築裡發生。在這裡,我認識了很多同樣患有癲癇的朋友,我們除了癲癇發作程度不同以及患病病因不同外,沒有甚麼不一樣。 對於我而言,印象最清晰的不是玩樂,而是醫生寵愛的眼神以及帶團康大哥哥大姊姊溫暖的笑容。我感受到社會的善意及人與人之間的愛。 在2001年,班上有一位身心障礙的同學,他早上在資源班學習,下午則和普通班同學一起上課,然而他因為與多數人不同、同學不太跟他玩,只在偶而發出奇怪聲響時被大家注意。有一天他突然口吐白沫的倒下,即刻間:少數同學跑去找老師,多數嚇壞了不知道該怎麼辦;我也愣住了,不過隨即反應過來原來是我碰到別人癲癇大發作,立即做了最基本的照顧。這是我夏令營以外第一次碰到身邊的人發作。每當回想起這件事時,總覺得其實幸運的是我,我發現自己能夠有幫助別人的能力 我不害怕癲癇發作,我也不會因為旁人不了解癲癇、看到時驚慌失措,而產生不舒服情緒,我學會很鎮定的移除發作時周遭危險物品,避免癲癇發作者受到傷害,且在他身邊守護紀錄時間及症狀。長大了,能在工作中回饋照顧我的醫院,我覺得無比榮幸 我是一個喜歡植物,也樂於分享的人,慢慢地因為興趣發展成職業,終於有一天,我找到一個機會能夠回饋,回饋在成長過程中那麼多的貴人以及那麼多的愛。一直以來醫院就像我的家,有次回診時注意到一面空白的牆,我堅定地告訴我自己,這是我的機會,並不是賺錢的機會而是回饋的機會,後來我打造了全台第一座以蕨類為主題的垂直綠化工程。 我沒有特別告訴客戶或業主我是癲癇病患,我不覺得我需要告訴他們;我不怕別人問我,我認可我自己的專業;我正視我的疾病,我不以癲癇為特例或訴求改變我的工作,尤其是我知道有不少病患在面對癲癇與工作之間的掙扎,我很幸運,我審視我自己所擁有的專業,默默地做我能改變醫療環境的空間。 一直以來我綠化工程的工作總是找機會把目標放在各個醫療環境裡,做過醫院的庭園維護、醫美陽台、健檢中心、醫院頂樓花園以及醫院托老中心的園藝治療。我很開心有一天我有能力貢獻自己,儘管微小,但若能讓下一個來看病的人有那一抹放鬆的微笑,我就心滿意足了。一個吃得好、睡得好、玩得好的生活習慣 我跟我家人說,我從來不覺得我得到的是癲癇,我是得到一個吃得好、睡得好、玩得好的生活習慣。我不太喝可樂、少喝咖啡;我不太熬夜、夜唱及夜遊;我不太玩雲霄飛車、那些讓自己筋疲力盡的活動,當然、我是說我「不太做」不是說我沒有做過,只是如同我每次告訴我自己的,一般人三天三夜不睡覺徹夜狂歡也會引發癲癇,我比他們更敏感,我了解自己,所以我如果筋疲力盡,我一定要有比一般人想像中更紮實的睡眠品質以及更完整的休息。我想照顧好我自己,才有保護所愛的能力。
-
2022-01-0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沒有醫師協助,我的人生或許就終止於57歲那年 感恩改變了我人生的醫師!
【編者按】繼上週邀請醫師以「教我人生的病人」為題,本週邀請社會大眾以「教我人生的醫師」與我們分享他們的經驗。一位病人家屬分享這位醫師教會病人與家人以正確樂觀的態度面對疾病,而提升全家人的生活品質。一位病人回顧過去的一場大病,因為醫師給他難忘的人生諍言,而在康復之後與心愛的家人注重養身保健,並遨遊四海,深覺此生無悔無憾。一位又是醫師家屬又是病人的作家以其豐富的人生經驗說出「好醫師並不是知識最好,也不是技術最好,而是醫病關係做得好,獲得病人的信賴,能關心病人,體會病人的感受」。我們期待這類醫病雙方分享的人生經驗,使醫師更重視做對病人身心有益的事,而病人也更珍惜因為生病而學到的人生經驗。「時光任苒,歲月如梭」,常是過往常用的形容詞。自己竟不知不覺的進入了古稀之年,回首過去,才真正意會到那如梭的歲月,己無影無踪的消失在回憶之中。我的人生順遂中,也有波折。過了中年,在台北大街的巷道,遭遇歹徒持刀搶劫,乃全家移民赴美,待孩子上了大學,水土不服的我們,又返回台灣,孩子的人生因此改變。如今的退休生活,平淡的鄉居中,健康及回憶竟成為生活的重心。回顧過去的人生,感到自己非常的幸運,如果沒有幾位醫師的協助幫忙,我的人生或將終止於十八年前,所罹患的聽神經瘤。沒想到返台不久的我,在毫無症狀下,遇到三位醫師貴人。第一位C醫師是耳鼻喉科醫師,也是我的表弟。我初次去看診,其實是陪內人前去檢驗聽力障碍,我只因聽電話左耳及右耳的聲音不同,順便看診而己。沒想到在表弟鍥而不捨之下,竟在我預定赴美探視孩子的前一天,檢查出在腦部的左側聽神經長了約3.5公分的腫瘤,因腫瘤頗大,再來可能會侵犯到中樞神經。表弟醫師知道我們己訂的赴美行程在即,幫我準備了醫師的診斷報告及MRI的片子,讓我在美,可以尋求「第二意見」。我們二人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依既定行程,搭上華航的班機飛往洛杉磯,在機上十幾個小時的飛行中,我已經無心如往昔觀賞窗外的美景,只想著我能不能再搭飛機回台?行前,約略告知一位在洛杉磯的晚輩,我們想去暫住她家幾天,再轉機去芝加哥。冥冥中,上天似有安排,我遇見此後扭轉我的人生的醫師!到洛杉磯之後,我的晚輩親友(後以J醫師稱之)是UCLA的神經內科醫師,她看了我由台北帶去的診斷書及MRI影像後,立即告訴內人:她在醫院的team包括她及耳鼻科、神經外科計三位醫師,上週才為一位同樣患者,成功的施行手術。內人一聽有手術成功的先例,顧不得我在美國己經沒有保險了,立即安排我在UCLA醫學中心就診。想到龐大的醫療費用,本想等等再返台醫治。然台北當時又是Sars病毒蔓延,如同現在的Covid-19病毒,報載:台北的醫院手術室,都暫時關閉,人心惶惶。當下六神無主的我,最後,我聽從了第三位貴人醫師,由美返台的神經内科醫師兼教授的朋友建議,我留在UCLA醫學中心就診,J醫師安排了我和她的team的神經外科及耳鼻喉科二位醫師初診。 見到二位主刀醫師,他們的親切,也因有J醫師全程陪伴,適時翻譯,讓我及內人對手術充滿信心。二位醫師的門診共花了約2個小時,見識了美國醫院如飯店的美好印象,我的手術的日期就訂在門診的二個月之後,我們即飛往芝加哥女兒處待診。為了舒緩緊張的情緒,內人常陪著我到女兒家居附近的林肯公園、密西根湖邊、芝加哥美術館漫步,在公園內觀賞美麗的鬱金香,也飽覽了芝加哥一年中最艷麗的美景,全家四人更遠赴密西根州的荷蘭村,觀賞那美不勝收的鬱金香花田並花了四天,開車沿密西根湖繞了一圈。當時想:一生如果因此而逝去,我也應無所遺憾,只是孩子尚未成家立業,內人也將無法承受這一打擊,外表常掩飾不了內心的煎熬。二個月後,手術當天,上午八點,我健步如飛的走進手術室,醒來時,天眩地轉,一直語無倫次,用國語夢囈似的說:謝謝。據說驚動了在旁的美國護理人員,幸賴J醫師及時進入手術房才解危。我的手術是成功的,惜因腫瘤很大,事後主刀的猶太籍醫師告知:因腫瘤與聽神經纏在一起,必需將腫瘤與聽神經一併割除。聽神經無法保留,我原以為一耳失聰無所謂,沒想到這竟然讓我嚐到生不如死的滋味。事先毫不知悉,聽神經的主要功能,除聽覺外,還主司人的平衡。手術後,天眩地轉之外,身體完全在失衡狀態。人除了意識沒有錯亂外,生活包括穿衣、上洗手間都無法自理,也無法站立,遑論走路。當時,我自忖:糟糕,我往後的人生就要如此癱瘓一輩子嗎?手術後,J醫師讓我住在她位醫院不遠的家。出院回家的路上,坐上J醫師開的車,我的暈眩幾乎無法睜開我的眼睛。回到J醫師的家,幸賴當時讀復健系的兒子,用腰帶將我提上3樓的家,此時覺得真是「生不如死」,其實真正的挑戰與磨練才要開始。接著,J醫師不准我成天躺在床上,她說:失去聽神經而失去的平衡功能,必須要靠訓練,每天走路,讓大腦來取代原來聽神經的功能。由於我連站立都有困難,求J醫師幫我買一個輪椅,立即被她以「no way」而被否決了,J醫師說平衡的復原是有時間性的,我復原的黃金時間即是手術後,馬上要開始做復建的工作。她告知她有一位病人因家境好,術後使用輪椅代步,結果10年後仍然無法站起來走路。J醫師每天辛苦的醫務工作下班回來後,就看著我的學習進度,當我可以走一步時,她鼓勵我走二步看看。有時在她工作勞累之餘,傍晚還帶我去Santa Monica海邊公園草地,帶著助行器,要我在草地上學走路,看夕陽,觀海景,或開車帶我到Westwood的購物中心學習走路,甚至週末帶我去洛杉磯的花市去學習走路及學走電動扶梯,我是喜歡賞花,但彼時走路已覺得相當吃力,因此已沒有興緻賞花、看海景了。但是今日回想,如不是J醫師,我是不會到UCLA醫學中心開刀治療的,也不可能恢復到今天能如常生活的我,我可以確知,做為一位醫師,J醫師對我這病人的長輩,應也有一份難以釋懷的心理負擔吧!J醫師真是我重生改變人生的恩人。這位J醫師在我移民在南加州期間,因彼此住家離得很近。她是我見到難得的女醫師,念完台灣高二隨家赴美,不及二年即入當地大學讀生物,大學畢業後入耶魯大學醫學院就讀,而後至UCLA醫學中心做神經內科醫師,同時擔任教職,是我曾認識的人中最優秀的晚輩。我在美國七年中,我的第一次越過美國邊界到墨西哥的美麗海岸聽濤、去洛杉磯迪士尼音樂廳、好萊塢碗及加州理工學院聽音樂會、到有名的J. Paul Getty博物館、洛城美術館、Huntington花園賞花、名畫,她且告訴喜歡旅遊、攝影及藝術的我,我一定要去歐洲旅遊……都是她引領及啓蒙我的,我雖被J醫師暱稱為林叔叔,卻實在是誑稱為她的長輩,從她那兒我學到很多什麼叫「生活的藝術」。J醫師曾給我一直讓我迄今時時反思的人生諍言:她說看了許多臨終的病人,幾乎沒有人為少做工作而遺憾,反而為沒能和心愛的家人常相聚或沒能完成自己心中想做的事而後悔。我手術那年是57歲,手術之後,家人的鼓舞及上天給予的求生意志力,迄今的十幾年間,我有機會帶著相機,遨遊紐西蘭、歐洲大陸、日本、美國及中國等地,真沒想到因J醫師的啓發,在病後我竟然擁用此生最值得回味的美好時光,如今的我,是此生無憾無悔。沒有她及另二位醫師,我的人生或許就終止於57歲那年……在此要默默感恩於改變了我的人生的醫師。
-
2022-01-03 名人.李伯璋
李伯璋/救健保 民眾也要節制就醫次數
健保財務管理的概念,是每年以固定總額框住醫療費用支出,醫療服務給付用點數計算。若單就醫療院所申報醫療點數與每年編列總額預算相較,每年財務不平衡金額高達六百多億元。不能只要求醫院、醫師、藥師、護理師、檢驗師「做功德」,未獲合理給付,民眾必須適度負擔部分責任,讓健保真正優質化。台灣人就醫次數 遠高於歐美民眾每年門診就醫件數,從民國95年14.7次到108年16.7次,遠高出歐美國家的6次。醫療費用占率,民國108年時,門診66.6%、住院33.4%;歐美體系,門診與住院占率分別是45%與55%,顯示台灣健保資源的使用有檢討空間。大醫院門診檢驗科排隊擁擠,放射線科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排檢都要2至3個月,這些是否都是必要的醫療行為?健保署雖然提供醫療資訊雲端分享,已要求醫師減少重複檢驗檢查,重複開藥,但民眾端無限制的就醫次數與主動要求檢驗檢查,健保署必須提出管理對策。「使用者付費部分負擔」的概念,並不只因健保財務問題而用來增加收入,而是透過機制改變民眾及醫師的醫療行為。在落實分級醫療與醫藥分業的目標下,期望被保險對象在不同層級醫療院所就醫,必須支付相對基本的價格,以更加珍惜醫療資源,與醫師討論檢驗檢查與用藥的必要性。每人減少就醫1次 共省361億經推估,若每人就醫次數減少一次,可減少支出361.3億元,若每人就醫次數減少三次,可減少支出1083.9億元。另外,健保署將透過商業智慧工具(Business Intelligence, BI),即時掌握各醫院健保醫療服務提供情形,對於高度耗用或異常申報建立預警機制,提醒醫院經營者不要衝業務量。提供優質醫療服務給偏鄉離島民眾,是政府的心願,我們認為,一定規模(床數、醫事人力)以下地區醫院,若為該鄉鎮唯一或提供具特色服務的社區醫院,一旦消失勢必衝擊在地社區醫療供給,必須協助整合鄰近社區醫院促成跨科資源共享,減少不必要競爭與專科醫師的人事成本,確保在地醫療服務不間斷。台灣的偏遠角落,即使都會區沒電梯的5樓公寓,有些行動不便的醫療弱勢族群,我們積極提供「居家醫療」,改善就醫不便利;「遠距醫療」則拉近缺少專科醫師的偏鄉,使其也能有大醫院的醫療支援,滿足民眾專科診療需求,達到「平等就醫」、縮短城鄉醫療差距,進而落實健保照顧全民健康的責任。最近,健保署同仁更將「走向雲端—病醫雙贏,健保改革日記2.0」翻成英文,獲得國際醫學公衛領域權威出版社Springer支持,將在今年5月出版我國健保英文專書「Digital Health Care in Taiwan-Innovations of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有助提升台灣健保的國際能見度。健保改革 醫界民眾共同面對醫界與藥界對全民健保有期待有批判,我身為外科醫師,深知有些改革沒有開始就沒有改變的機會,我們會務實面對台灣健保的盲點,與醫界、民眾共同面對挑戰。
-
2022-01-01 癌症.乳癌
「乳癌真的沒那麼可怕!」能治癒的癌症,為何不願治療?乳癌權威侯明鋒指2大原因
【2022/01/01編註】原文分別刊登於2017年、2020年,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乳癌長年高居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之首,慶幸的是,當代醫療技術持續演進,目前第零期到第三期多能治癒,第四期也有機會當作慢性病控制。同時,有越來越多醫院的西醫部門與中醫部門合作,幫助患者減緩治療過程中的不適,使生活品質提升。乳癌治療權威侯明鋒:「乳癌真的沒有那麼可怕!」一名年近60歲婦人右邊乳房裡的硬塊已穿破皮膚,腫瘤潰爛,有如發爛的木瓜,散出異味,自知情況不對,仍不願就醫。高醫研究團隊發現,儘管健保提供給付,仍有一成二的HER2陽性乳癌病患拒絕治療,只因為覺得自己老了、畏懼化療副作用。「乳癌真的沒有那麼可怕!」台灣乳癌治療權威、現任高雄醫學大學外科教授侯明鋒說,早期乳癌患者如能好好接受治療,五年存活率可達九成以上。即使是最惡性的HER2陽性乳癌,只要接受HER2標靶治療,就能降低三至四成復發風險。侯明鋒說,可惜部分癌友只因擔心化療副作用,不願就醫,或是中斷治療,甚至輕信偏方,最後喪命。為了探究乳癌病友拒絕治療的原因,侯明鋒率領高醫乳癌研究團隊,分析健保資料,發現乳癌切除手術後,HER2陽性且淋巴轉移的癌友中,接受抗HER2標靶治療的比率為87.5%,換句話說,12.5%HER2陽性乳癌病患未接受術後輔助性治療。明明符合健保給付條件,可省下龐大醫療費用,為何不願意接受治療?侯明鋒整理出兩大原因,那就是「年紀大、怕化療副作用」,其中以「年紀大」比率最高,年紀越大,拒絕治療比率越高。侯明鋒說,乳癌治療不能拖,容易復發的HER2陽性患者更須聽從醫師建議,接受輔助性治療,持續一年使用抗HER2標靶藥物合併化療,就能有效降低日後的復發及死亡風險。侯明鋒提醒乳癌患者,千萬不要有「年紀大,再活也沒幾年」負面想法,以目前國內平均餘命計算,65歲以上的女性仍為黃金女郎,保有22年燦爛歲月,只要依配合醫師指示,定期回診治療,就能擁有更多幸福。乳癌檢查3項工具乳房攝影:使用低輻射劑量X光透視乳房,可偵測乳房內微小腫瘤、鈣化點或無症狀的零期乳癌,是目前經醫學實證有效的篩檢工具。但乳房攝影仍有限制,乳腺緻密度愈高,準確度會受影響,臨床通常搭配超音波檢查。目前國健署提供45至69歲婦女、40至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乳房超音波:非侵入性、無放射線疑慮的檢查,可顯示乳腺各層結構、腫塊形態及質地,對癌症診斷有一定幫助,也可用來導引細針抽吸細胞檢查或粗針組織切片,並可針對乳房X光攝影所發現的腫塊,做進一步檢查。通常年輕女性乳房腺體成分比率高,乳房攝影反而對異常組織不易區分,此時超音波檢查可輔助。乳房磁振造影檢查:除了用於發病部位或病兆不只一處的多發性乳癌,也能協助找出臨床檢查或傳統乳房影像檢查不易發現的乳房病變,也適用有高危險乳癌家族史及乳腺組織緻密的女性及隆乳後的乳房檢查。不過,乳房磁振造影敏感度高,可能出現假陽性,臨床需再進一步評估。依期別、腫瘤特性 量身訂作乳癌治療●零期乳癌(原位癌)全乳切除手術或局部切除+放療。五年存活率:99%零期乳癌(原位癌)是最早期的乳癌,目前治療原則是切除病灶合併放療,或進行單純性乳房全切除手術。針對荷爾蒙受體陽性者,術後給予抗荷爾蒙藥物以預防復發。●一到二期乳癌切除手術後,量身訂作個人化精準醫療。五年存活率:第一期約97%、第二期約92%針對第一、二期的乳癌,多數會先開刀拿掉癌細胞、進行腋下淋巴結的切片或廓清術,術後綜合評估腫瘤性質、病人身體狀態、復發風險等,給予量身訂作的個人化精準醫療:1.荷爾蒙治療:適用對象為荷爾蒙受體陽性者。台灣乳癌患者當中,高達三分之二腫瘤帶有荷爾蒙受體,這群人均可接受長期的荷爾蒙療法,像是阻斷受體、使癌細胞缺乏生長來源的雌激素受體調節劑,或是使用芳香酶抑制劑、中樞生成抑制劑等來阻止其他荷爾蒙轉化成女性荷爾蒙。2.放射線治療:適用對象為乳房部分切除、有腋窩淋巴結轉移或局部晚期的患者。放療中的高能量射線可進一步消滅術後可能殘餘在乳房或周邊的微量癌細胞。放射治療是使用高能量的X光對身體進行照射,過去乳癌治療以乳房全部切除為主,後來較早期的乳癌可接受部分乳房切除術。研究發現,放射治療可降低患側乳房復發風險,也能延長病患的存活。放射治療通常安排在化學治療之後進行。乳癌患者何時需要接受放射線治療?三軍總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醫師趙興隆指出,根據「 NCCN Breast cancer treatment guideline」,下列情況建議做放療,一是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的患者,二是腋下淋巴結感染,再來就是腫瘤分期T3及T4的患者。另外,腫瘤大小在3至5公分,即使接受乳房全切除,若危險因子過多,也應與醫師討論是否接受放射治療。3.化學治療:一般而言,腫瘤越大、惡性度越高及淋巴擴散的程度越大者,身體潛藏微小轉移癌細胞的機會越高。小紅莓類與紫杉醇類等化療藥物有助殺死可能潛藏的癌細胞,提高痊癒機會。4.標靶治療:目前早期乳癌的輔助性標靶治療藥物以抗HER2標靶藥物為主,大約兩成至三成的患者有HER2過度表現、容易發生癌症轉移或復發,合併使用化療藥物可減少約四成的乳癌復發率。●第三到四期乳癌 癌細胞已轉移,三期先做術前化療,四期以症狀治療為主。五年存活率:第三期約77%、第四期約31%當乳癌腫瘤走到第三期,也就是腫瘤直徑大於五公分、乳房表面呈潰瘍或橘皮狀、淋巴結有多顆轉移等,此時HER2陽性乳癌、三陰性乳癌以及腫瘤過大而無法直接開刀的患者等,可接受術前化療或合併標靶治療,術後再評估是否接受其他輔助性治療。當乳癌腫瘤走到第四期,也就是惡性腫瘤轉移至骨骼、肝臟、肺臟和腦部等遠處部位時,開刀就不是首選,而會針對癌細胞特性給予化療,但同時也以延後或減少化療使用為目標,以維持患者的生活品質。●HER2陽性與三陰性乳癌 術前先進行化療,縮小腫瘤。部分早期乳癌的患者,尤其HER2陽性以及三陰性乳癌,臨床上常會將化療或合併標靶治療拉至手術前執行(又稱前導性化學治療),如此可事先將腫瘤縮小以增加乳房保留機率、減少腋窩淋巴切除的程度,且能觀察藥物對癌細胞療效。實證資料顯示,第二期HER2陽性患者接受術前化療與雙標靶藥物治療,五至六成的患者腫瘤可全消;三陰性乳癌患者接受術前化療,有四成患者的腫瘤全消。乳癌治療最想問Q:切除乳房會喪失女性象徵,我可以選擇其他方式不切除嗎?乳癌手術是治療局部腫瘤最重要的方式,手術過程能確定腫瘤型態與病理診斷,據此考慮後續的輔助治療選擇,不過女性往往憂心接受手術的同時,也失去了美麗性徵。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張金堅表示,乳癌患者接受治療的預後極佳,局部乳癌治療後的存活率高,且保留與全切手術後分別有機會透過整形與重建維持外形,因此患者應積極與主治醫師釐清病況,並討論最合適的治療方案。Q:全乳切除比部分切除更能根治乳癌嗎?乳癌手術依據切除範圍可概分為部分切除與全切除,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國內108年度共有1萬4245人接受健保給付的乳癌手術,其中8122名(56%)患者接受部分切除術,又稱作乳房保留術,另6566名(44%)患者接受全乳切除術。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任暨乳癌團隊召集人王文科表示,不少人誤認為全乳切除術較能有效根治乳癌,但其實這是迷思,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曾刊登追蹤患者20年的研究,研究發現早期乳癌患者接受全乳切除術或是部分切除術合併放療,兩者的存活率相當。因此患者應根據自身腫瘤特性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張金堅說,一般而言,當患者的腫瘤期別在很早期、腫瘤位於乳房中央或侵犯乳頭與皮膚、同側乳房不同區域有兩個以上的腫瘤、腫瘤大但自身乳房小、孕婦或患有結締組織疾病而難以進一步放療、帶有乳癌突變基因或有明顯家族史、曾局部切除但組織邊緣仍現癌變者,不適合保留手術,均建議接受全乳切除術。接受全乳切除的患者未必從此高枕無憂,視復發風險仍應考慮輔以放射線治療、化學藥物治療、標靶治療及荷爾蒙治療。Q:乳房重建手術,健保有給付嗎?關於術後乳房重建, 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目前健保沒有給付,是因為基於健保法規定不給付「美容外科手術」,但他認為這應該重新研議。李伯璋身為外科醫師,以前也做過乳房手術,他回憶,很多病人在切除乳房後,人際關係都遭遇疏離,特別是與伴侶之間的變化,只有自己點滴在心。病人都知道這些變化是人性,但還是感到受傷,有時候會忍不住對醫師透露心裡的矛盾和憂鬱。李伯璋說,乳癌手術後的乳房重建,和一般人的隆乳不同,理論上不算美容外科,而是心理健康的一環,美容與重建兩者的區分是可以討論的。如果能將多餘的影像檢查費用省下來,拿來補乳房重建這部分的需求,應是綽綽有餘。張金堅與王文科均表示,醫界鼓勵接受全乳切除的女性透過重建拾回女性性徵,找回自信與生活品質。乳房重建外觀的美觀和手術切口有很大關係,在不違背癌症治療原則與安全性下,保留乳房皮膚與乳頭完整的內視鏡或達文西乳房全切除合併立即性乳房重建,可達最佳「治癌兼護波」的效果,不過重建需自費約十幾萬元,因此目前僅不到三成患者選擇重建。常見錯誤民俗療法1.以中草藥等偏方代替化療藝人溫翠蘋的胞妹罹患乳癌第二期,擔心影響外觀,不願切除乳房,聽信民俗療法,花錢服用號稱可抗癌的睡蓮商品,以致延誤治療,不幸病逝。也曾有患者花近200萬購買成分不明的偏方,喝神仙水、打氣功、咖啡灌腸,結果腫瘤長到大如碗公,潰爛大出血險喪命。2.以為推拿可以讓腫塊消失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婦科主任賴榮年表示,推拿按摩是否加速乳癌細胞透過淋巴擴散尚未有定論,但如果癌友出現不舒服症狀,無法確定是治療副作用或是癌細胞尚未清除,若任意推拿不僅無法緩解,還可能延誤治療,他建議應尋求專業醫師協助。3.服用牛樟芝過去研究發現,牛樟芝在細胞、動物實驗中確實可讓腫瘤細胞凋亡。但醫師提醒,相關研究不等同於對人體的療效,自行購買煎煮服用,恐怕得不到有效成分,還因此耽誤治療。(本文不提供合作單位轉載)
-
2021-12-28 醫聲.癌症防治
降肺癌死亡5/成立用藥基金 病友共同負擔
肺癌新藥研發迅速,有望大幅延長患者存活期,然而卻因為新藥費用高昂,讓不少患者看得到,卻用不起。衛福部長陳時中指出,肺癌新藥可近性依照民眾經濟狀況不同而遞減,經濟程度較好者可自費用藥,其次可藉商業保險支援,然仍有底層國人無法負擔商保,遑論部分負擔每月萬元之藥費。他認為:「健保的財務困難應該以財務方式解決,不應犧牲患者權益。」兩大病團 皆倡議成立癌藥基金癌症新藥納保從獲得藥證、進入健保藥物共同擬定會議審查至取得健保給付,平均耗時約兩年,國內兩大癌症病友團體不約而同提出,成立獨立於健保外的癌症用藥基金,以及癌症病友共同負擔等主張,在不加重健保財務負擔前提下,協助患者早日用藥,為與時間搏鬥的肺癌患者爭取盡快使用藥物。癌症希望基金會(HOPE)董事長王正旭說,HOPE參考英國制度,提出「癌症藥品基金CDF」,藉獨立健保之外的財源,支付癌症新藥、幫助病友,同時避免對健保總額造成衝擊;財源則可考慮菸捐、癌症藥品給付協議(MEA)回饋金等。CDF制度設計的另一大重點,是可於患者新藥使用同時,蒐集更完整之本土真實世界數據,不但可應用於日後爭取納入健保的療效證明,亦可提升民眾就醫安全性。增加保醫療險 分散治療費用風險根據壽險公會統計,台灣人均保單數為三至四張。王正旭直言,台灣保險滲透率雖高,民眾保險時卻以壽險為大宗,應透過國家機制適當調控,建議民眾也須規劃一定比例的醫療險(癌症險、實支實付等),以商保補位健保,分散醫療費用帶來的風險。台灣癌症基金會亦倡議成立「台灣癌症藥品支持基金TmCDF」,藉由共同負擔的概念,提高患者新藥可近性。台癌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說:「肺癌是新國病,國病就應國治。」除了應落實高危險群的篩檢以早期發現肺癌外,精準用藥是改善肺癌存活率重要方法,然而,「藥證核發速度雖加快,新藥納入健保仍須近兩年。」獨立於健保外 癌藥基金盼增新藥可近性 蔡麗娟直言,患者生命與時間賽跑,冗長的等待時間對病友而言是一大挑戰,」針對台灣癌症基金會過去研究癌友願意共同負擔部分藥費,以取得對病情最有幫助的新藥。蔡麗娟指出,在「全有、全無」——健保給付或完全自費之間,能給病友一個管道跟機會取得新藥,考慮經濟弱勢族群,故應設立負擔上限,並兼具多元參與機制,包括病友、政府、藥廠等利害關係人,在提升新藥可近性,同時減少健保財務衝擊,確保健保永續。點擊看「翻轉新國病死亡曲線 揭肺癌防治新武器」網路專頁
-
2021-12-28 醫聲.癌症防治
降肺癌死亡1/三防線 拚2025肺癌存活率倍增
衛福部長陳時中說:「肺癌是國家之痛。」肺癌死亡人數高居十大癌症之首,發生率則為第二,已然成為新國病,為達衛福部政策白皮書二○二五年下降癌症過早死亡率二成五,將施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納入第五癌篩檢、擴大伴隨式檢測,並提高新藥可近性。聯合報舉辦「二○二一年肺癌防治策略專家紙上論壇」,邀請衛福部長陳時中、中研院士楊泮池、台大醫學院附設癌醫中心醫院院長楊志新、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賴俊良、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長暨林口長庚腫瘤科主任張文震、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為達國人肺癌死亡率降低努力。用藥更精準 善用生物資料庫陳時中說,近七年肺癌用藥年均成長率達一成五,新藥非常昂貴,預估經濟衝擊將持續升高,目前財務壓力「未到顛峰」,健保須做好財務準備。他直言,醫療費用占比應達GDP百分之七,確保民眾獲得良好照護。此外,針對伴隨式生物檢測,陳時中指出,衛福部與國衛院、科技部及藥廠等單位合作,未來將利用生物資料庫平台及大數據,透過基因分析「讓用藥用得更精準。」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戴雪詠則透露,健保署已在精算最後階段,為NGS納入健保做準備。陳時中解釋,電子煙造成重大危害是國際共識,加熱菸成分與傳統菸品相同,僅燃燒方式不同,故「電子煙要禁止,加熱菸要管理,它比較新,需更多健康評估報告。」衛福部將持續與各界溝通,盼修正案盡速通過。推LDCT 早期發現是關鍵早期發現是降低肺癌病患死亡率最佳策略,日前獲邀擔任世界肺癌研究協會(IASLC)肺癌雄心計畫亞太區共識會議主持人的楊泮池透露,雄心計畫的共識為二○二五年肺癌五年存活率倍增,而台灣目前存活率為二成七,只要早期個案增加至五成、晚期患者減少一半,就能達成目標,推行LDCT篩檢刻不容緩。增國際用藥 晚期癌友新希望除早期治療,楊志新表示,隨肺癌治療進步,根據台大醫院經驗,四期肺癌患者仍有機會五年存活率倍增,以前患者中位存活期只有九到十月,現五成超過一年,而全球四期患者五年存活率約百分之六,台灣約百分之八至九,若藥物給付跟國際接軌,存活率還將更高。肺癌新藥研發快速,賴俊良說,精準醫療帶來治療突破,肺癌已找出八、九種致癌基因,可藉標靶藥物治療,第二代、三代標靶藥物已上市,正朝第四代標靶藥物研發,晚期肺癌存活大有改善,超過三年者時有所聞。搭免疫療法 五年存活率翻倍免疫治療亦為治療新趨勢,賴俊良說,自免疫治療加入肺癌治療行列,患者之五年存活率已翻倍。他解釋,免疫治療對PD─L1生物標記大於百分之五十患者最有效,存活率可由一成六提升至三成三;即使PD─L1未達五成,免疫治療亦有提升存活率效果。張文震指出,根據臨床經驗,六成肺癌病患有明顯驅動基因,可找出相對應標靶藥物,對沒有驅動基因的四成肺癌病患,則適用免疫藥物,醫界共同期盼健保署盡快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張文震也說,臨床試驗是病友取得藥物的機會,他建議優化臨床試驗平台,提高臨床試驗可近性。他亦建議爭取特別預算以支應健保財務。點擊看「翻轉新國病死亡曲線 揭肺癌防治新武器」網路專頁
-
2021-12-26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財務吃緊 預算中心:衛福部帶頭欠96億元醫療款項
全民健保財務困窘,但政府部門卻屢傳積欠健保醫療款項。立法院預算中心調查發現,截至去年底止,中央政府累計仍積欠達96點68億元,且欠款大戶集中在與健保署系出同源的疾管署與國健署,甚至是上級單位衛福部,應盡速償還。據健保署統計,至去年底中央機關委託健保署代辦業務的欠費清單中,以與健保署系出同源的衛福部疾管署最多,積欠66.62億元;國民健康署居次,也有21.21億元;就連衛福部本身,也欠8.05億元健保醫療款項排第三。此外,也負責國民相關保險業務的勞動部勞工保險局也欠0.8億元,海巡署則欠約2萬元。其中,衛福部欠費的委辦事項為兒童牙齒塗氟,疾管署是愛滋病醫療費用,國健署為預防保健費用,勞工局是職災醫療費用,海巡署則為海巡人員自行負擔費用。預算中心認為,中央機關公務預算積欠健保基金每年各項代辦的醫療費用金額龐鉅,不利於健保基金財務健全與資金調度,國健署與前一年相比積欠費用還攀高,行政院應督導相關單位盡速償還。
-
2021-12-26 新聞.元氣新聞
衛福部 欠健保醫療款60億
全民健保財務困窘,但政府部門卻屢傳積欠健保醫療款項。立法院預算中心調查,截至去年底,中央政府累計積欠達九十六點六八億元,且欠款大戶集中在與健保署系出同源的疾管署與國健署,甚至是上級單位衛福部,應盡速償還。至去年底中央機關委託健保署代辦業務的欠費清單中,以衛福部疾管署最多,積欠六十六點六二億元;國健署居次,也有廿一點二一億元;就連衛福部本身,也欠八點○五億元健保醫療款項排第三。此外,也負責國民相關保險業務的勞動部勞工保險局也欠○點八億元,海巡署則欠約二萬元。但截至今年十二月廿五日,各中央機關健保基金醫療費用欠款已降為六十點四七億元,包括疾管署五十點七四億元、國健署九點七一億元、衛福部心口司零點零二億元,海巡署及勞保局去年度均已沒有欠費。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欠費機關已提還款計畫,預計於二○二七年以前分年攤還完畢。疾管署欠費為愛滋病醫療費用、國健署則是四癌篩檢等預防保健費用、衛福部心口司則是兒童牙齒塗氟等經費。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說,為鼓勵民眾積極篩檢,造成公費補助費用上升,實際編列預算與運用有落差,導致積欠費用,目前「以新還舊」,不影響民眾權益。
-
2021-12-23 醫聲.慢病防治
2030消除愛滋/愛滋「九0、九三、九五」提前達標 新藥物加整合治療立功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兩年多,部分愛滋高風險族群因防疫而減少前往設在醫院或社區的愛滋篩檢站做篩檢,然而仍不減台灣近年愛滋確定病例數成比例下降的亮眼成績,再加上新藥不斷問世,疾病管制署對愛滋治療及防治目標有信心。台灣的愛滋確定病例數在二0一九年為一千七百四十八例,二0二0年降為一千三百八十九例,今年人數還在持續下降中,近三年以百分十至廿速度下降;疾管署統計今年最新愛滋治療及防治目標為「九0、九三、九五」,較聯合國要求二0二0年的「九0、九0、九0」提前達標,但疾病管制署長周志浩坦言:「我們沒有退步的本錢!」,「九0、九0、九0」是指九0%感染者被診斷出感染,九0%知道能接受良好醫療照顧,九0%接受治療者病毒量已有效受到抑制。台灣愛滋確定病例數下降,周志浩說,這是整體努力帶來的成果,其中自我篩檢的推廣,例如執行一站式愛滋匿名快速篩檢計畫,提供從未篩檢過及高風險族群來篩檢,可說助益很大;再搭配「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用藥」(PrEP)整合服務,克服過去高風險族群因環境因素不願篩檢及不易服藥等問題。不過,周志浩認為,PrEP用藥所費不貲,疾管署也和藥廠溝通,希望調降價格以嘉惠更多人。周志浩說,愈來愈好的抗愛滋藥物引進是必然趨勢,尤其是方便使用的藥物有助規律服藥,疾管署在可以負擔的範圍內樂觀其成。國內防治愛滋有成,卻需更多資源投入。周志浩說,愛滋感染者的醫療費用過去是由疾管署公務預算支應,但後來累積沈重財務負擔,二0一七年起感染者確診開始服藥兩年內醫療費用,由疾管署公務預算,目前一年約花十三億元至十四億元;兩年後費用回歸健保給付,「我們很感謝健保署配合,雖然給付兩年仍對疾管署還是一個負擔,但會更加努力做防治工作。」周志浩表示,病例數每年以百分之十至廿速度下降令人鼓舞,也盼公務預算挹注不要因病例數下降而減少,因防治及治療成本一直增加,而且藥物愈來愈好,「最好一鼓作氣把病例數壓下來」,來創造台灣公衛奇蹟。目前治療愛滋有二合一及三合一等藥物,為讓每位感染者都能得到適切治療,疾管署訂有愛滋防治工作指引和愛滋病檢驗及治療指引等,方便醫師遵循,以維持治療品質並避免感染者出現抗藥性。由於抗愛滋病毒藥物必須天天吃,但有的感染者可能忘記服藥,或因生活型態造成「十八般武藝忘光光」,或合併就診其他科別。周志浩說,感染者更需要協助。至於醫護及民間團體呼籲盼《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第廿一條除罪化,周志浩表示,愛滋病例數逐漸下降,社會氛圍認為沒必要用嚴重刑責來追究;但反過來說,如社會認為感染威脅大,可能還是盼嚴格處理,這部分仍要取得共識。
-
2021-12-17 寵物.寵物故事
大街上驚見狗狗走路「全身著火」 志工斥:魔鬼般的可怕劣行
美國喬治亞州發生一件駭人聽聞的寵物虐待案件,本月5日早上有路人看到一隻拉布拉多貴賓犬走在街上,最可怕的是牠全身上下被火團包覆,民眾趕緊幫忙將火撲滅,並將狗狗送醫。這隻拉布拉多貴賓名叫「威爾」(Will),幸好送醫搶救後沒有生命危險,獸醫說威爾最終能完全康復,不過中間會歷經艱辛的醫療過程,必須經過多次清創手術移除壞死的皮膚組織。負責救援威爾的非營利組織Dog Days Rescue持續在臉書粉專分享威爾的治療進度,他們不解是怎樣的人會做出這種殘忍的事,並形容這是可怕、魔鬼般的行為。他們還發現威爾身上有其他舊傷疤,顯然在被火燒之前,已經經歷一段被虐待的生活。所幸在事件過後三天,即使在鬼門關前走一遭,威爾首次搖了搖尾巴,也會親近工作人員,顯然牠擁有堅強的心靈,對人類仍存有信任。威爾預計還要住院至少4星期,動保組織為威爾的醫療費募款,截至周三已募得1.1萬美元(約新台幣33萬元)。警方已鎖定威爾的飼主,不過無法斷言兇手是他,全案仍在調查中。
-
2021-12-17 新聞.元氣新聞
腎病支出蟬聯健保花費首位 健保署推用藥安全三層防護
健保署統計,腎病醫療支出連年蟬聯健保花費首位,去年整體醫療費用達562億元,其中84%用於門診洗腎病人。為保護腎病患者的腎臟功能,避免因用藥而造成腎損傷,中央健康保險署「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推出腎病用藥安全三層防護。此防護計畫歷經1年規劃,預計明年2月推出,估計每年約有22萬名病人受惠。健保署「腎病用藥安全三層防護」與腎臟醫學會、醫院協會、醫師公會及藥師公會共同合作。第一層於摘要區靜態提示就診患者為中重度與重度慢性腎臟病人,請醫師避免處方具腎毒性藥物;第二層於醫師處方時,電腦主動提醒該病人非類固醇抗發炎用藥(NSAIDs)28天內使用情形;第三層針對第3至5期慢性腎臟病人及透析病人,醫師處方NSAIDs逾一定天數進行提示。「NSAIDs用藥若是3個月內用藥天數超過30天的異常病人,較用藥未異常病人會提早129天進入洗腎階段。」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說,此經健保大數據分析去年新透析病人前1年NSAIDs用藥情形發現。因此,為守護腎病病人用藥安全,健保雲端查詢系統2019年10月起,建置電腦主動提醒非NSAIDs,包含貼布、軟膏、口服等用藥28天內使用情形;同年12月於摘要區提示中重度與重度慢性腎臟病人,提醒醫師儘量避免處方NSAIDs、顯影劑等具腎毒性藥物,及建議轉診至腎臟科評估腎功能及追蹤治療。李伯璋說,為積極保護腎臟病人的腎臟功能,延緩病人進入洗腎,而與腎臟醫學會等公協會攜手合作,針對第3期至第5期慢性腎臟病人及透析病人,當醫師處方NSAIDs逾一定天數進行提示,預計於明年2月起推出「高風險腎臟病人NSAIDs用藥主動提示(API)」,估計每年約有22萬名病人受惠。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彙集病人跨院所就醫資料,目前提供12項主題資料,協助醫師判別病人是否重複用藥與檢查,每天約有150萬查詢人次,88%病人在就醫或領藥時,醫事人員有查詢本系統。2018年起更陸續新增醫療影像分享機制、電腦主動提醒醫師重複用藥與檢查、藥品交互作用及過敏藥物等功能。2020年因應防疫需要,彙集跨部會資訊,讓醫事機構及相關公務部門,即時查詢民眾的旅遊史(T)、職業別(O)、接觸史(C)及群聚史(C),減少院內和社區感染擴散風險,成為防疫第一線防線。健保署將持續突破框架彙集病人就醫資料,目前規劃收載病人自費就醫資料,盼透過健保雲端系統協助忙碌的一線醫療人員,快速掌握病人完整就醫資料,減少非預期藥物交互作用、重複處方與檢驗檢查,降低對病人的傷害及醫療浪費。
-
2021-12-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受疫情影響除籍 健保、納稅從寬認定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海外國人出境兩年被迫「除籍」,恐影響健保、勞保、租稅課徵等權益。衛福部社保司司長商東福今天在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表示,返國可持續納保且不須等待六個月;財政部賦稅署副署長樓美鐘則表示,若因戶籍遷出產生稅賦影響,向國稅局申請,將就個案事實從寬認定。商東福表示,若因戶籍遷出導致喪失納保資格,可以向健保署申請從退保之日接續納保,資格不受影響。兩年內返國恢復戶籍有健保資格不用等待期,也就是從今年1月1日到明年底回來,戶籍可以從寬認定,不受六個月等待期限制。另外,接續納保也從寬領取慢箋藥物或海外緊急就醫自墊醫療費用申請核退,權益將不受影響。國民年金也可從退保日開始重新納保繳納保險費,資格不受影響。樓美鐘則表示,在我國境內有無戶籍及居住天數為標準,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屬我國居住者,應辦理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並適用5%至40%累進稅率:(一)在我國境內設有戶籍,且於一課稅年度內在境內居住合計滿31天,或在境內居住合計在1天以上未滿31天,其生活及經濟重心在我國境內者。(二)在我國境內無戶籍,於一課稅年度內在我國境內居留合計滿183天者。
-
2021-11-27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慢性腎病」知多少? 藥師詳解導致腎臟功能異常的多種原因與用藥須知!
「急性腎衰竭及慢性腎病」在衛福部健保署統計之「醫療費用前20大疾病」中,已蟬聯多年冠軍;自2016年起,每年全臺約有7-8%的醫療費用是使用在腎臟相關疾病上,可見腎臟相關疾病是臺灣目前需要被重視,且大眾都應該重新瞭解的疾病。腎臟是人體重要的器官之一,在後腰兩側肋骨下方各一個,長約10-12公分,重約150公克,約為拳頭大小。每個腎臟約由一百萬個腎元所組成,每個腎元由腎絲球及腎小管構成;腎元每天過濾流經腎臟的血液約160-190公升,其中大部分會回收體內,僅約1-2公升會形成尿液和毒素、代謝廢物一起排出體外。腎臟的功能還包含維持體內電解質和酸鹼平衡、分泌腎素來調節血壓、分泌紅血球生成素刺激骨髓製造紅血球,還能將維生素D3活化為具生理功能的維生素D以維持骨質密度。導致腎臟功能異常的原因有哪些呢?常見因素包括當控制不佳時會傷害腎臟細胞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痛風,和其他如慢性尿路阻塞或泌尿道感染、自體免疫或遺傳性疾病造成的腎病變和腎炎、藥物使用不當等等。許多罹患慢性疾病的病人當腎臟出現問題時,總以為是長期吃藥造成,因而自行停藥或拒絕就醫,但其實血壓、血糖或尿酸控制不佳才是造成腎臟細胞損傷的主因,所以配合醫囑確實服用慢性病治療藥物,控制好病情,才是防止腎功能持續變差的不二法門。當腎臟功能指數異常超過三個月而無法恢復正常時,就可能被診斷為慢性腎臟病;慢性腎臟病初期並無明顯症狀,之後會出現血尿、尿液有濃厚泡沫(可能為蛋白尿造成)和水腫等警訊,隨著腎功能逐漸惡化,高血壓、貧血、代謝性酸血症、高血磷與高血鉀等併發症便可能接連出現,此時腎臟產生不可逆的永久病變,嚴重時甚至要進行血液透析治療或腎臟移植。當慢性腎臟病併發症發生時,醫師可能會開立藥品來控制病情。慢性腎臟病處方的藥品類別說明◎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s)或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ARBs):可治療高血壓或改善蛋白尿。◎末梢循環治療藥品(如Dipyridamole/所雷帝糖衣錠、Pentoxifylline/血利持續性糖衣錠):具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利尿劑(如Furosemide/來喜妥錠):促進排出多餘水分和鹽類,以消除水腫。◎重碳酸鈉:能鹼化血液,緩解腎臟因無法排除含氮廢物和酸性物質造成的代謝性酸血症。◎磷酸鹽結合藥品:可減少磷在腸胃道的吸收,常用藥品為含鈣製劑(如碳酸鈣、醋酸鈣)、含鋁製劑(如氫氧化鋁),另外亦有非鈣鋁結合劑如Lanthanum Carbonate/福斯利諾咀嚼錠、Sevelamer Carbonate/磷減樂懸液用粉劑;此類藥品可與食物併服,降磷效果更佳。◎貧血用藥:靜脈/皮下注射紅血球生成素或口服補充鐵劑。◎低血鈣用藥:補充鈣片和Calcitriol/活維D軟膠囊,其中鈣片和食物併服吸收效果更好。慢性腎臟病人需要留意的藥品類別慢性腎臟病人的用藥選擇與劑量調整需要謹慎小心,常見需要特別注意的藥品類別如下:◎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s):具有抗發炎、解熱鎮痛效果,其作用機轉為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來抑制發炎反應,但同時會讓腎臟血管收縮,造成腎臟內部血流減少而影響腎臟功能。本院常見品項有Celecoxib/希樂葆膠囊、Diclofenac/克他服寧糖衣錠、Mefenamic acid/博疏痛膜衣錠等等。◎抗生素:大多需經由腎臟代謝排除,當腎功能不佳時會增加藥物在體內的蓄積,此類藥品需由醫療人員依腎功能及臨床症狀來調整劑量或給藥間隔,並監測有無不良反應發生。◎顯影劑:可能會減少腎臟血液灌流或直接損傷腎小管,臨床上可在檢查前適當補充輸液或使用高劑量N-acetylcysteine來降低風險。◎口服降血糖藥物:須依藥品代謝排除特性和腎功能評估劑量和可用性;其中雙胍類藥物(如Metformin/得利糖錠)在嚴重腎功能不全時會蓄積體內而增加乳酸性酸中毒風險。◎中草藥偏方:研究已證實馬兜鈴酸具有腎臟毒性及潛在致癌風險,衛福部已於2003年公告禁用含馬兜鈴酸之馬兜鈴、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天仙藤等五種中藥材及其製劑。提醒民眾切勿購買或使用來路不明的中草藥產品,以免誤食農藥、重金屬或其他有害成分而傷害身體。腎臟相關疾病是目前臺灣健保花費最大宗的疾病,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並隨時注意身體變化,才能及早發現腎功能異常並進一步接受評估和治療;而慢性腎臟病患者除了定期回診、確實遵照醫囑規律服藥外,平時應維持正常作息、不抽菸與酗酒、規律運動、適量喝水不憋尿,飲食上注意蛋白質攝取,並避免過量食用鹽份;看診、使用藥物或進行檢查前,將自身疾病與用藥情況主動告知醫師、藥師或其他醫療人員。平時多注意、病時多謹慎,才能有效減緩腎臟疾病的進展,讓我們能與它和平共處。參考文獻:UpToDate線上醫學資料庫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給付費用總額協商參考指標要覽慢性腎臟病健康管理手冊台灣慢性腎臟病臨床診療指引台灣腎臟醫學會
-
2021-11-1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俗又大碗的健保是守護國人的健康公共財 「使用者付費的部分負擔」為永續而努力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今日醫界面臨的困境」。一位中學老師緬懷過去好醫生受人尊重且生活優渥,感慨現代的醫師不如以前倍受尊敬,而自省過去自己在太太生產時曾經對醫師有不滿的情緒,反思今日社會對醫師的態度不如以前,加上健保制度的種種限制,而深深同情今日醫師的困境。一位中生代的產科醫師分享自己在婦產科已不再是年輕醫師最響往的大環境下,還是選擇自己的最愛,並與大家分享他這幾年來照顧孕婦、接生的成就感,以及呼籲「孕婦要多正向思考,家人與醫師要正向支持」。最後,健保署李署長親自上陣,說明健保署的努力與目標,在財源擴增有限的情況下,如何與時俱進的增加醫療給付,提供國人與世界先進國家品質相當的醫療服務,並提出醫療給付共識決策,維護健保公共財,「使用者付費部分負擔」,可避免不必要的醫療耗用。希望醫病雙方都能諒解政府已竭盡所能,讓我們醫病共同合作,使這全世界都讚嘆的「台灣健保奇蹟」可以永續經營。台灣有句俗語「第一賣冰,第二做醫生」,意思是最好賺的行業第一是賣冰,第二當醫生。過去的時代,醫師收入佳、備受尊敬,醫療糾紛亦不多。有人覺得現在當醫師難多了,民眾自我意識提升,醫院及健保體制訂有諸多管理機制,讓醫師對醫療服務失去完整的裁量權。時而聽到醫生對患者說:「這是健保署規定的,我們也沒辦法!」這也許傳達了部分醫療人員的心聲,而民眾聽到這話心裡可能覺得明明每個月都繳了保費,卻不能自由、無限制的使用醫療資源。健保是守護國人健康的公共財,健保署身為單一保險人,有責任為國家建構永續的健保制度、為全民提供完善的醫療照護、給醫界夥伴友善的工作環境,這條健保改革之路,從我上任健保署署長以來,從未停歇!「俗又大碗」健保,財務永續大挑戰依據衛福部最新統計,108年台灣經常性醫療保健支出(CHE)只佔總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6.11%,相較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會員國多數都在10%上下,日本是10.9%、韓國是8.1%,台灣在先進國家當中明顯偏低。台灣健保相較其他公醫制度國家,對民眾就醫的要求相對不多,像英國健保設有「守門員」制度,民眾就醫強制進行分級轉診;相較韓國健保費率頻頻調漲,我國健保自84年3月健保開辦之初費率4.25%,歷經26年來共有5次的費率調整,其中2次是調降,最近一次是110年1月調回99年4月的費率5.17%。顯見我國的健保已竭力讓民眾以非常負擔得起的財務支出,提供全方位的醫療服務,真可說是「俗又大碗」的健康照護制度。健保的醫療給付除需含蓋民眾就醫基本需求外,針對新的診療項目、藥物或特材,每年皆編列預算以應納入健保所需,像是110年編列新科技預算35.62億元,創歷年新高,但在財源擴增有限的情況下,如何與時俱進的增加醫療給付,提供國人與世界先進國家品質相當的醫療服務,確實是一大挑戰。醫療給付共識決策,維護健保公共財健保總額每年由國發會核定成長上限,再經健保會協商,由付費者代表與醫療提供者議定健保總額的費用,最終由衛福部核定。健保醫療支出於84年開辦時3,821億元年年成長,111年即將突破8,000億大關,但每年成長的醫療費用,仍是無法與醫療院所申報的服務點數契合,導致點值因此被打折扣,亦即每一點醫療服務並無法給付1元的醫療費用,這也是讓醫界夥伴感到血汗的重要原因,健保署也非常不樂見此現象尚未改善。在這樣醫療支出需求大於健保財源收入的情況下,如何讓有限的醫療資源獲得最適當得分配顯得相形重要。健保署對於給付項目的研訂有一定的制度設計,決策過程會邀集專家及醫界代表共同研商,除評估臨床效用之實證基礎外,因給付制度仍以「論量計酬」為主,故是否納入給付仍須衡量對健保財務的衝擊。在諸多綜合考量下,給付規定可能會因此設定一些規則或條件,讓醫界夥伴提供醫療服務有所依循。這些給付規定或限制,有時民眾或第一線醫療人員會對此提出抱怨,就如同前面所提到的「醫師對醫療服務失去完整的裁量權」。我們想說明的是,這樣的給付規定是經過專家、醫界各方代表與健保署共同研商議定的結果,是對醫療服務綜合考量後的共識決定,目的不外乎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儘可能讓對民眾健康真正有益、尚未被滿足的(unmet need)的醫療服務項目優先納入健保給付。我們期許民眾及醫界夥伴都能理解,健保的給付是透過共識的決策來分配有限的醫療資源,這樣決策應要被支持及妥善的執行,避免資源出現失衡及不當耗用的現象,共同守護國人的健康公共財。「使用者付費部分負擔」可避免不必要的醫療耗用全民健保由於制度設計,收到的部分負擔費用其實不多,部分負擔占醫療費用比率大約僅6.5%。舉例來說:一般門診平均每件的藥費381元,其中70%之件數不用付藥品部分負擔;慢性病連續處方箋平均每件藥費是985元,現行規定無須繳交藥品部分負擔。檢驗檢查平均每件費用為1,169點,現行規定未計收檢(查)驗部分負擔。提倡「使用者付費的部分負擔」是我身為健保署署長力推務實改革的最後一哩路,目的並不是為了增加健保的財源,而是為了創建永續的健保制度而努力。期待透過這樣的制度設計,讓民眾因自付額的輕微調整,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就醫行為;也期許醫界夥伴,能本持醫療倫理,以民眾的最大利益為考量,提供必要而適切的醫療服務。當民眾減少逛醫院的行為,醫界夥伴也謹慎、妥適的使用醫療資源,想必可將過度的醫療耗用節省下來,這些節省下來的資源,可用在民眾更需要的地方,也可提升醫療服務的「點值」,破除醫界血汗的魔咒。我衷心的期盼民眾、醫界夥伴能與健保一起,共同珍視每一分醫療資源,讓健保公共財發揮最大效益,使國人活得更健康,健保得以永續經營。
-
2021-11-19 新聞.元氣新聞
再生醫療三法將審議 細胞治療不再是富人醫療
再生醫療是未來趨勢,但治療費用貴為天價讓人詬病。衛福部經兩年研議催生「再生醫療發展法」、「再生醫療施行管理條例」、「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統稱再生醫療三法,讓細胞治療走向異體化、自動化、量產化,讓再生醫療不再是「富人醫療」,讓更多患者受益。衛福部表示,再生醫療三法最快於12月正式預吿,並於60天內徵詢外界意見,明年1至2月完成修訂,並進入明年立法院會期審議。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細胞治療費用高,被戲稱富人醫療「我承認這一點」,因此將快速推動再生醫療三法,其中,「再生醫療發展法」規範再生醫療人才政策制定與獎勵,搭配即將通過「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鼓勵業界投入研發可享賦稅優免,最重要的是將成立再生醫療相關的財團法人統籌建立國家細胞庫,收集台灣人的種源細胞,促進國家生技發展。「再生醫療施行管理條例」則管理相關治療範圍及生技業者等執行單位,通過之後,細胞治療相關特管辦法就會退位;另有「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管理製劑與產品,因這些製劑來源為人體細胞,必須對生技業者的細胞庫、實驗室加以管理。石崇良舉例,民眾到量販店買西裝,與到西服店訂西裝價格不同,主因是西裝店是客製化,當再生醫療三法通過後,細胞治療將走向異體化、量產化,降低醫療費用。國衛院昨與三顧公司簽屬合作協議,協同分析該公司以自體膝蓋軟骨細胞層片治療病患的真實世界數據(Real-World Data,RWD)與證據(Real-world evidence,RWE),作為日後申請臨床試驗及查驗登記的參考。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指出,在特管辦法許可下進行細胞治療,如以自體膝蓋軟骨細胞層片治療患者,因收案人數已達45人,可藉由真實世界數據、證據分析,若有足夠證據,可能讓治療方式變成真正的藥物上市。
-
2021-11-14 新聞.元氣新聞
疫情衝擊診所收入 健保署急撥5.96億元助紓困
因應COVID-19疫情期間,診所就醫量大受衝擊。衛福部近日公布新版紓困辦法,確保診所1月到9月收入達108年同期8成,10月下旬已發5.96億元,共3753家醫事機構獲補助。國內今年發生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本土疫情,根據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統計,今年1到6月就醫量約1.66億件,比去年同期1減少6.2%,比前年同期大減13.8%。健保署進一步分析發現,就醫量以診所減少最多,今年1到6月就醫件數比前年同期大減1690萬件、降幅17.1%,以耳鼻喉科、小兒科降幅超過2成最多。疫情帶來的衝擊也令診所叫苦連天,直呼快撐不下去,甚至得貸款支應診所支出。衛福部近日公布新版補助紓困辦法,確保基層診所今年1月到9月的收入,可達108年同期的8成;醫院方面,已採預撥醫療費用機制,保障今年第2、3季收入達去年同期一般服務收入的9成。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門委員劉林義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這次的紓困預算已預撥約新台幣15億元,補助對象以診所為大宗,10月下旬以來已陸續撥發5.96億元,包括第1季補助款和第2季預撥款,共有3753家醫事機構獲補助。健保署署長李伯璋指出,健保署明白醫療院所財務狀況吃緊,相關補助作業早已完備,只待預算通過、辦法公布後就立刻撥款,未來第3季款項申報完畢後,會儘速進行後續撥款。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開業小兒科醫師林應然表示,去年的醫療院所紓困方案,據悉花費政府經費近4億元,今年因本土疫情影響更大,據悉總金額約20億元,但許多基層醫師認為「沒補到」。林應然提到,基層醫師對於紓困較無感的原因,紓困是補足108年同期的8成差額,但今年因疫情民眾就醫減少,健保點值上升;此外,差額補貼也須扣除藥費、特材費用,幾乎只有針對診察費補貼。林應然呼籲,政府應加強對受影響最大的科別紓困,紓困金發放也要及時,同時也要考慮就醫件數減少,而非僅就整體醫療費用考量,以免受到健保點值波動影響。針對醫療院所紓困方案,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則提到,雙北地區的醫院配合醫療降載政策,將急性病床改設為專責病房,傾盡全力治療COVID-19確診病患,但相對營運壓力比其他區域醫院更大,建議依照各醫院收治COVID-19病患的比例來予以適當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