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6 醫聲.領袖開講
搜尋
醫療品質
共找到
257
筆 文章
-
-
2024-11-05 焦點.用藥停看聽
2050年超級細菌「3秒殺1人」!年輕人也有抗藥性 就醫勿做1事
全球面臨超級細菌威脅,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藥師傅郁螢指出,抗生素不等於消炎藥,只有細菌性的發炎,或懷疑是細菌感染時,才須要使用抗生素。感染管制中心主任邱俊翔指出,具抗藥性的細菌可見於各年齡層民眾、門診,因此不主動服用抗生素、勿隨便停藥或減少劑量,都是幫助預防抗藥性問題的好習慣。台灣抗藥性問題已擴及各年齡層邱俊翔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2019年已將抗藥性列為全球性的醫療緊急危機,臨床上過去也以為,抗藥性問題多見於醫療院所加護病房的患者身上,由於疾病而過度使用抗生素產生,後來發現並非全然如此,具抗藥性的細菌也可能因為畜牧業、農業所使用的抗生素而產生並存活在環境中,一旦人類在受傷時,就很容易遭受感染、危及生命。他提到,台灣的抗藥性問題影響範圍廣,且不侷限於過往認知的長輩、重病族群,在各年齡層、門診都可見到,顯示整個醫療體系都面臨抗藥性的挑戰,在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中,除了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其他具抗藥性細菌比例較10年前持續攀升,比例最高增加至3倍。邱俊翔指出,據研究估計,每年有495萬人遭具抗藥性細菌感染而死亡,到了2025年除了將影響全球2至3.5%的GDP,若以2%計算,台灣損失將超過新台幣3000億元,而在2035年前全球平均壽命縮短1.8年,且2050年每3秒更有1人死於具抗藥性細菌感染,因此「對抗抗藥性,你我有責」。抗生素只該用於「細菌性」發炎感染 秉持「四不一要」守則傅郁螢指出,抗生素常用於拔牙手術、感染性肺炎、泌尿道發炎、婦科疾病,但民眾常以為抗生素是消炎藥,其實只有細菌性的發炎,或懷疑是細菌感染時,才須要使用抗生素,因此病毒引發的新冠肺炎、流感等疾病,需要服用的是抗病毒藥物,而抗生素也不適用於黴菌引起的香港腳。不過具抗藥性細菌其實也存在於人體內,民眾又該如何面對?他強調,時刻警惕「四不一要」守則,包括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隨便自己買抗生素來吃、不吃別人或給別人吃抗生素、不要隨便停藥、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就醫不主動要求抗生素 「診間三問」預防抗藥性細菌邱俊翔也表示,常有民眾在感冒就醫時主動要求以抗生素治療,或去藥局主動選購藥物服用,「如果醫師臨床上判斷有細菌感染的可能,就能服用抗生素,但民眾的感冒普遍是單純的病毒感染,就不需要抗生素,若不當使用後可在口、鼻、腸道、皮膚等器官,篩選出具抗藥性的細菌,而當人體少了不具抗藥性的細菌與其競爭,身上就會只帶有具抗藥性的共生細菌。」他提醒,民眾若被醫師囑咐服藥1周,若在此期間內因症狀改善而擅自停藥,或害怕副作用而擅自減少劑量,原本還未被抗生素清除的細菌就會具抗藥性,增生後則再度導致宿主生病,原先的藥物也隨之無效,進一步導致可用於治療的藥物減少,或影響身體既有的細菌,並傳播給他人。邱俊翔強調,民眾就診時應確認自己所使用的藥物與準則,拋出「診間三問」,包括「有沒有」、「吃多久」、「小心什麼」,也就是要確認藥物是否有抗生素、若有則應服用幾天與該注意何事,幫助預防具抗藥性細菌在體內產生。2050年超級細菌「3秒殺1人」 產官學籲重視抗藥性危機抗生素濫用,導致全球面臨抗藥性問題,若不積極採取行動,2050年時每3秒就有1人因遭具抗藥性的細菌感染死亡。三軍總醫院攜手衛福部疾管署、醫療品質策進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及台灣感染管制學會,今天起共同舉辦「抗生素衛教巴士」展覽,期盼藉此提升全民對抗生素正確使用的認知,喚起對抗藥性問題的警覺。疾管署署長莊人祥表示,由於具抗藥性細菌傳播,導致病人住院天數、醫療費用增加,也因可使用的抗生素數目減少而威脅生命,世界衛生組織(WHO)2019年已將抗藥性列為全球性的醫療緊急危機,政府各部門也響應每年11月18日至24日是世界抗生素認知周,有11家醫療院所同步舉辦衛教巴士展,幫助民眾深入了解抗藥性的知識、各類抗藥性細菌的危害。莊人祥指出,據研究估計,每年約有500萬人遭具抗藥性細菌感染而死亡,若此危機不解決,到了2025年除了將影響全球2至3.5%的GDP,若以2%計算,台灣損失將超過新台幣3000億元,而在2035年前全球平均壽命縮短1.8年,且2050年每3秒更有1人死於具抗藥性細菌感染。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認為,抗藥性是全球沉默的疫情,特別在新冠疫情爆發後,具抗藥性細菌的盛行率更嚴峻,若以臨床數據說明,雖然5歲以下兒童遭具抗藥性細菌感染的死亡率下降50%,但70歲以上老年人死亡率上升80%,隨著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此問題在長照機構將變得嚴峻。張峰義說,醫療機構的加護病房的重症患者,由於具抗藥性細菌感染,往往需要使用第二、三線的藥物,甚至可能面臨無藥可用的困境,最終導致死亡,而門診開出的抗生素,占總體抗生素使用量的80%至90%,這與患者對抗生素治療的期待、醫師的診療壓力及工作量有關。三軍總醫院院長洪乙仁表示,當他還是住院醫師時,發現大家對抗藥性的認知普遍不足,且不論醫療端、病人端,只要身體一有小病或不舒服,就想尋求抗生素治療,直到如今醫療院所許多病人的出現抗藥性後,因無藥可醫而死於感染症,嚴峻的情況才喚起各界關注。洪乙仁強調「抗藥性細菌的防範,沒有人能置身事外」,而為了響應每年11月的世界抗生素認知周,三軍總醫院攜手衛福部疾管署、醫療品質策進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台灣感染管制協會,共同舉辦「抗生素衛教巴士」展覽,以「對抗抗藥性,你我有責,快上車!」為主題,透過衛教展板、互動小遊戲及影片播放,幫助民眾深入了解正確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及抗藥性危機的嚴重性。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衛福部健保署今年投入2.25億元用於感染控制提升計畫,透過對醫療的獎勵機制,改善抗生素使用和感染控制,期望降低具抗藥性細菌傳播的比例,且行政院也將於2025年啟動防疫一體抗藥性管理計畫,全力阻止抗藥性問題。
-
2024-10-19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衛福部屏東醫院院長王森稔 老醫院拚新氣象為高齡醫療努力
衛福部屏東醫院有百年歷史,是屏東最老的公立醫院。在屏北地區醫療競爭日益激烈之際,今年8月剛上任院長的王森稔說,屏醫新醫療大樓即將動土興建,將朝高齡醫療目標努力,可讓老醫院有一番新氣象,繼續朝下個百年邁進。兒時常跑醫院 能懂病人徬徨王森稔小時候住苗栗,因有過敏體質常氣喘發作,經常跑醫院看診,很能體會病人面對疾病的徬徨和無力感,因此對醫師這個職業有了崇敬與嚮往之心,期許未來能成為懸壺濟世的醫者。國中時因父親工作關係,王森稔全家搬遷到台南,父親也鼓勵他習醫,他不負眾望考上高雄醫學院醫學系,原本想走腦神經外科的他,因有3名肝膽胰外科的老師力邀他加入,便走上這科行醫之路。王森稔說,當時台灣的公衛環境不佳,許多人都因蛔蟲、蟯蟲等寄生蟲問題,有肝內膽管結石等疾病,要進行肝臟切除手術。由於患者太多,每個老師每天大概都有4、5台刀的手術,他在一旁擔任助手學到很多寶貴的經驗。不過,當他成為醫師後,台灣的公衛環境已改善很多,需要開刀的病患變成以癌症為大宗,因此他開始在肝癌、胰臟腫瘤、膽管及膽囊癌等領域鑽研,精進腹腔鏡肝膽胰等手術治療。在學術上他也不斷努力,47歲就拿到高雄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50歲就成為教授,為杏林培養更多人才。新建急重症大樓 屏醫里程碑過去屏北地區是屏醫、屏基、寶建3家醫院三強爭霸,但前年屏東榮總開幕,未來義大也在屏東設立醫院,競爭將愈來愈激烈。王森稔指出,屏醫有百年歷史,建築都已老舊,即將新建地下3樓及地上12樓的急重症醫療大樓,預計2028年完工啟用,對於屏醫來說是重要的里程碑,未來可提供鄉親更好的醫療品質。屏東人口老化嚴重,高齡醫療及長照需求性日增,屏醫高齡醫學大樓附設長照機構,提供護理之家和日照中心所需,長輩們及醫師因此能就近看診照顧,高齡醫療對屏醫是很大優勢,也是未來繼續發展努力的目標。屏醫與高醫的醫療合作多年,王森稔說,屏醫在醫療資源與醫療品質上有很好的基礎,高齡化下的癌症預防及篩檢作業是屏醫發展重點,將建構癌症預防、治療及安寧醫療一條龍的醫療服務,打造屏醫成為屏東地區癌症治療中心。養生沒祕訣 睡眠充足最重要面對生活作息不定又繁忙的外科醫師生活,王森稔並無特別的養生法。他強調,睡眠充足最重要,還好外科醫師生活忙碌,常回家一倒頭就睡了,少有失眠問題;飲食方面,他不挑食,只要是台灣料理及小吃都愛吃。他和太太都喜歡旅遊,迄今已造訪過10多個國家,最愛義大利及瑞士,主要是美食、古蹟、自然風光等深深吸引他。面對巨大的工作壓力,王森稔的紓壓方式就是「回家」,跟家人聊聊天。他笑說,他是個很「戀家」的人,只要回到家,就覺得很放鬆,沒有壓力,能同時兼顧工作及家庭。王森稔小檔案● 專長:膽石症、總膽管及肝內膽管結石症、黃疸、肝癌、胰臟發炎及腫瘤、膽管及膽囊癌、腹腔鏡肝膽胰手術治療、器官移植● 現職:衛福部屏東醫院院長、肝膽胰外科醫師● 學歷:高雄醫學院醫學系、高雄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衛福部附屬醫療及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會副執行長、衛福部屏東醫院副院長、高醫附醫一般及消化系外科科主任、高雄醫學大學後醫學系系主任給病人的一句話:放心交給我!
-
2024-10-12 焦點.健康你我他
我是高年級實習生/古稀之年返醫界 自律確保精準手術
同事看到聯合報徵稿,興奮地告訴我、鼓勵我將醫師生涯及為何退而不休的故事投稿,讓更多醫界優秀後進堅定初心,共同提升台灣醫療品質與守護每一位病患的健康。近年來,台灣興起銀髮族重返職場風潮。在醫界,醫師退休繼續行醫相當普遍。從踏入醫學院醫學系第一天,到放下教鞭與醫院退休那天,半世紀50年歲月,累積的是不可數的手術病例培養出的醫術穩定、教學相長厚積的醫學倫理,及年齡與身心最佳狀態。古稀之年,許多人選擇含飴弄孫,安享退休樂齡生活,我選擇重返職場,動機極為單純:想繼續貢獻專業,為飽受病痛之苦的患者解決問題。欲實踐一生奉獻醫學的心願,各方面都必須「自律」,且嚴格執行規律生活,不熬夜、無菸酒不良習慣、固定運動保持體能,最重要的是不斷汲取醫學新知,每次手術前一晚複習手術過程,確保每個環節完美零失誤。如同當年叮囑學生:「病人手術後好與壞,取決於醫師如何下第一刀」。嚴以律己不忘初衷,尊重自身專業,將服務的醫院、病患視為自家與親人,爭取國家標章認證,提升手術品質安全性、減少併發症、將技術與成效分享醫療界,促進台灣醫療品質穩健躍進。
-
2024-10-12 癌症.癌友故事
《希望之花》為自己畫個圓.小婷的故事
每個女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花。以月光的凝視灌溉,在屬於自己的花期裡,靜靜地盛開出最美好的色彩花香,最動人的容顏姿態,疏影凝露暗香浮...癌症介入,成為她們人生中的分水嶺,生命變得和過去很不相同。我的功能就是賺錢身形瘦弱,容顏清麗的小婷,擁有一個小小的、幸福的家庭,那是由疼愛她的丈夫和一個可愛的女兒與她三人所共同組成。但在這之前其實她的人生過得並不快樂,因為她來自一個有著多重問題的原生家庭。小婷在結婚前從來沒有享受過家庭的溫暖,父親有酗酒習慣,自小就對她暴力相向,長期被毆打的她,身上總是帶著瘀血和傷痕,還經常昏倒,在學校自然也被另眼相待,這使她自卑自賤,與外界產生很大的隔閡;而母親不但不曾給過一絲絲溫情和關懷,也從來沒有保護過她,甚至連基本的溫飽都不能滿足,冷漠到讓小婷凡事只能自立自強。對雙親來說,小婷在家裡唯一的功能就是賺錢。在父親過世後,母親更是直接兩手一攤,父親留下的債務和家裡一切所需和支出全都指向小婷,用感情勒索方式強要她承擔一切。對母親來說,身為老大的小婷扛起一家子是命定的責任,照顧弟妹是此生的義務。因此,即使在小婷傷心無助地告知母親自己罹患乳癌,必須暫停工作回家休養的消息時,家人們對她仍然毫無憐惜之情,既沒有人關心也沒有人在意她的健康和心情,就連在治療期間,母親甚至還一臉不以為然地逼迫著她:「得了癌症很了不起嗎?這有什麼大不了的?生病就不用賺錢嗎?妳已經休息很久了耶!那我們房租怎麼辦?妳弟弟妹妹的生活怎麼辦?」確診時的震驚痛苦,也遠遠不及母親淡漠無情的態度傷透了她渴求母愛的心。「媽,我不是感冒了,我是得癌症啊……」如今再度提起當時情景,小婷還是忍不住紅了眼眶。點亮生命的貴人相較於母親的冷漠殘酷,當時已經論及婚嫁的男友也是現在的老公,則是給予她滿滿的關懷和鼓勵。說起與男友的緣分也是很特別,過去小婷的生活已屬不易,感情路上也總是跌跌撞撞的,偏偏又遇到一個糟糕至極的渣男,在心灰意冷之餘打算輕生,當時正好男友經過,一眼就看出她的意圖,便故意取笑她:「妳該不是要自殺吧?現在還會有人要為了感情自殺喔?笑死人了!妳要想清楚,妳覺得那個男的會在乎嗎?」這席話看似玩笑,卻讓她茅塞頓開而挽回一命,也意外地牽起這段不可思議的姻緣紅線。在她罹癌之後,雖然這個從事大型吊車作業、粗獷的男友不善於言辭表達,對她的關心擔憂也總是不願形之於外,內在卻藏著一顆柔軟的心。小婷說:「他在我面前都裝出一副沒事的樣子,在我進診間看報告前,看我緊張得要命,還會拍著我的肩膀嘻嘻哈哈地講笑話給我聽,叫我不用怕……但是我有一次無意間看到他在跟朋友講很久的電話,還講到一副快要哭出來的樣子,仔細一聽才知道原來他就是一直在講我的事情,他跟朋友詢問五年存活率到底是可以活多久,又一直問該怎麼照顧我,該怎麼吃,該買什麼給我……我才知道原來他這麼擔心我。」小婷因為怕自己的病會拖累他,一度想退還訂婚戒指給他,男友卻怎樣也不肯收。「我在醫院心情很不好,對他說出很多很負面的話:『反正我就快要死了,你就走啊!不用可憐我。』他就買了一碗飯,靜靜地坐在我旁邊一直攪拌、一直攪拌。直到我餓到受不了,才跟我說:『很香吧?很想吃對不對?想吃就證明妳還有積極的生命力,記得這種想要吃的感覺,好好維持住求生的意志,不要罵我了,保留一點體力先吃飯啦!』」男友常需要移地工作,但只要一有時間就會前來相陪,對她始終不離不棄,雖然既不浪漫也不溫柔,逕自用他自己笨拙的方式陪伴鼓勵著她;尤其是男友累積20多年菸齡,卻在她罹癌後一聲不響地就戒掉了,這些行動都讓她非常感動。即使如此,小婷仍然因為自己的病而沒有結婚的打算。千辛萬苦 成為一個母親因為自己家庭的不圓滿,小婷其實非常渴望能擁有一個平凡、正常的家庭,她當然想要有孩子,要用自己不曾擁有、一直希望能夠擁有的母愛去好好愛自己的孩子。大概在治療後的五年左右,醫師知道小婷一向很想當媽媽,認為這段時間病情都很穩定,年紀也已經不小,如果真有懷孕的打算,就應該要趁現在試試看。只想有孩子仍不願意結婚的她,本來也已經得到了男友的尊重和諒解,卻因為一位朋友主動積極地為他們籌畫驚喜求婚橋段,讓她半推半就的走上了婚姻的道路,就此兩人攜手往幸福的方向前進。懷孕生子也是個大驚喜,當初醫師只給了她半年停藥時間,而且無法憑藉其他助孕藥物針劑,只能靠自然方式去努力懷孕。「那時我在中部工作,我先生在南部工作。我每天下班後要開車去找他,我們必須掌握體溫、計算排卵時間,把握每個機會,我們還去跟人要各種好孕符……」但肚子就是一直沒動靜,醫師後來甚至安慰她,可能是因為高齡、還有藥物長期壓抑卵巢的關係,懷孕機率本來就不高,勸她不要抱太大希望。但最後一個月,就在小婷已經呈現放棄的心態,準備再過幾天就要回醫院繼續使用抗癌藥了,沒想到在沒有預期要達標的情況之下反而特別放鬆,結果真讓她懷上了孩子,連醫師都感到不可置信。只是難關一關過了還有一關,小婷從懷孕初期就狀況不斷,一開始是找不到胚胎虛驚一場,後來又是出血必須臥床,一度以為會留不住胎兒。接下來開始全身起疹子,然後是嚴重的孕吐。好不容易捱到預產期,卻又始終不見開指,最後終究還是吃了個「全餐」才生下孩子(先歷經自然產產痛的煎熬,卻需剖腹產子,再忍受傷口與收縮疼痛)。術後仍然出血不止:「我覺得大腿好熱,聞得到濃濃的血腥味,耳邊聽到護士說要輸血……但是我根本不在乎出血多少,滿腦子只想著我還沒看到女兒。」小婷提起女兒,慈愛的母性溢於言表:「但是一切都很值得!我女兒是一個天使寶寶,她的哭聲很小聲,就是很柔弱、很讓人心疼,卻不會覺得快崩潰的那種。才剛出生就能睡過夜,也不太哭鬧,就連我有時候忘了餵奶,她也會乖乖的等我。」好險,築起保護牆「我生病了以後,我先生總是告訴我世界很大、很美好,不要整天只想著家裡和工作。他一直都鼓勵我要積極治療,也要我多出去走走。他因為工作的關係沒辦法陪我,所以特地找了朋友陪著我出國玩。」在丈夫的鼓勵之下,小婷開始跨出步伐向外探索世界,當眼界變廣了,心境也變得截然不同。「我後來還能帶媽媽出國玩,至少讓她心情好一點,不要再跟我針鋒相對,我甚至能偶爾跟她撒嬌,媽媽講話也就變得不再那麼尖銳。」小婷的先生在婚前就幫她規畫未來,買了一張癌症保險,當時還被小婷笑罵是不是對她有什麼奇怪的意圖,何必浪費這種錢?沒想到事隔不久就拿到了這筆保險金。「保險公司送來那筆錢的時候,其實我很難過,感覺那筆錢就是要用在我的身後事了……但是我先生跟我說,有了那筆錢,能讓我擁有醫療品質,也讓我擁有尊嚴。我不用再去看人臉色,也不會因為沒辦法工作而放棄治療。」小婷母親則是一看到那筆錢眼睛整個就亮了,還想出很多用錢的方法,要她拿出來買房給弟弟、買車給家裡,要她弄這個弄那個……「但我什麼都不想聽,只覺得很崩潰,得癌症以來,她連一個擁抱一句安慰都沒給過我,那筆錢是我用生命換來的呀!」在一場家庭革命後,小婷決定聽從先生的話,不再將錢投入娘家,而是以自己的名字用這筆錢買下房子後出租。長久以來曾經非常怨恨母親,也痛恨自己出身這樣的家庭,要談寬容何其容易?在買了房子以後,小婷彷彿為自己築起一道保護牆,有了靠山和力量,和家人拉開距離減少見面,也就漸漸減少摩擦,反而能慢慢放下、消弭心中那股怨念,也讓自己更為平靜快樂。沒有感同身受這回事過去的身世遭遇和病痛讓小婷體悟到,外在的一切無論是金錢、房子、父母、丈夫、子女都不可能與你相依永久,真正能夠陪你從生到死的就只有自己。身體是自己的,苦痛只有自己感受、只有自己懂,如果連自己都不心疼自己,還能期待誰來善待你呢?「我很早就體會到沒有感同身受這回事,別人說我好可憐,我只想問,你根本沒受過這種苦,怎麼知道我有多可憐?我覺得我的乳癌就是從小這樣壓抑累積抑鬱所造成的……」以前虛弱無助的內心需要接受別人給予善意,現在她成為一個擁有強韌力量甚至希望能為他人付出的人,小婷一路走來累積許多心得,樂於訴說自己的故事,曾經自己寫了文章投稿,就是希望讓更多癌友知道,最重要就是好好愛自己。她花了好多時間才學會將心力投注於對的事情上,癌症不會是絕症,只要保持樂觀心情受惠的一定是自己,積極治療仍能有重生的機會,她不希望姊妹們走無謂的冤枉路。她留意到癌友相關消息,主動到希望小站捐髮,因而認識了希望基金會,也為自己打開樂活學苑的門,無論是肚皮舞、瑜珈、烘焙或是手工縫紉都積極參與,多采多姿的活動讓她的生活也躍動了起來。此外,由於長期的賀爾蒙治療的副作用造成某些性方面的困擾,在社工建議下,她參與了性福處方團體活動,在私密且安全的情況下溝通交流,了解原來最好的性愛處方其實是彼此真心的相處與陪伴。小婷說:「我在這裡學會了放鬆,學會了好好愛自己,練習專注在彼此互動的感覺。以前的我很內向也很緊繃,根本就不可能去嘗試這樣的事情。」一個自小被家庭壓榨成整天只想賺錢、忘卻自我的工作狂,不知有多少個夜晚曾絕望到想要結束生命,轉變成終於打開視野和心境,學習放慢步調笑看人生的小婷,在這段日子裡,她走上巴黎鐵塔、去沖繩潛水、赴澳洲爬觀光塔……整個人變得更有自信、更有魅力。無數個暴雨的夜晚已經過去,小婷跨步走出那個不可能圓滿的小圈圈,讓溫煦日光照進她的世界裡,不知不覺中,她已經為自己畫出一個屬於自己的圓。
-
2024-10-1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放棄台大醫頭銜高薪!謝仲思治腦傷、天災救援 建構台灣尾醫療網
屏東那條「戰備跑道」,指引了謝仲思實踐「救世」理想的人生方向,在1996年36歲時他攜家帶眷,從台北移居到屏東縣偏鄉枋寮展開新生活。他放棄了「台大醫師」的頭銜與高薪,成為枋寮醫院醫師,也成為東港以南、台東以西唯一的神經外科醫師,把自己奉獻給醫療資源不足的屏南地區。行醫救世 台北囝仔南遷謝仲思是台北囝仔,年幼時則在雲林莿桐由大伯照顧,大伯家中有簡易醫藥箱,常免費幫人換藥,他耳濡目染,幼小心靈埋下立志行醫的種子,「想做可以救世的事。」報考成大後醫系時,他發現赴偏遠地區行醫,可以救世。終於在將自己的條件準備充分後,從台灣頭南遷至台灣尾,落地屏東枋寮醫院。屏東縣台一線的戰備跑道長4.28公里,又直又寬,成為當時許多飆車族最愛的賽道,那時未立法強制騎機車戴安全帽,因車禍造成腦部重創的患者非常多,離戰備跑道最近的就是枋寮醫院,在院長蘇宜輝盛情邀約下,謝仲思決定至枋寮醫院任職。初到枋寮時,謝仲思每個月平均要執行15件腦部外科手術,其中13件發生在深夜,「深夜正是飆車族聚集的時刻,很多人送到醫院時已彌留,甚至在車禍現場就去世了」,「那時深夜的戰備跑道上最多的就是飆車的機車,另外還有三種車多,救護車、接大體的車、辦法事的法師專車,來來去去。」搶救生命 常常全天待命除了飆車族,也有許多被車輛撞傷的行人或老農腦部受到重創,一定要搶在第一時間開刀才可能救回。但是東港以南只有謝仲思一位腦神經外科醫師,他常大半個月每日全天候待命,一有狀況即刻出動,不斷從死神手中搶救寶貴生命。謝仲思還替枋寮醫院帶來北部先進的設備與觀念,讓醫院立刻升級。他引進與台大醫院同款的呼吸器,以及加護病房、開刀房多種儀器、設備,創立台灣最南端的乙級加護病房,又複製台大醫院同型病房,為屏南地區急重症病患提供最佳醫療,病患死亡率降低,疾病預後也大幅改善。2010年,當時衛生署規畫枋寮醫院為屏東縣急診救護中心,在謝仲思帶領下進行枋寮醫院五年期醫療品質提升計畫,增購高階診斷儀器,招聘急診醫學科醫師,提高醫療診斷的準確性與及時性;成立腦中風醫療團隊,統籌緊急傷病患、大量傷患事故時的調度工作等,使枋寮醫院於2013年通過醫院緊急醫療能力中度級認證。搶進災區 設醫療救護站在屏南地區行醫近30年,有兩大事件最讓謝仲思難忘。一是南迴鐵路火車脫軌案,二是八八風災。台鐵南迴線2004至2006年間密集發生鐵路遭破壞導致列車翻覆和人員傷亡事件,幾次事故謝仲思都在場,動員相關醫療人員合力搶救,是執業生涯中最驚心動魄的經歷。2009年八月莫拉克颱風帶來八八風災,林邊、佳冬兩鄉成為重災區,謝仲思率領醫護團隊搶進第一線災區。他記得洪水淹到一層樓高,要等水退去,將廟宇清洗乾淨,才有空間成立醫療救護站,也成為災民生存下去的燈塔。2021年COVID-19疫情延燒,也是難忘的大事。疫情期間謝仲思每天穿著防護衣為病患看診、開刀,一次不巧接觸到帶有Delta病毒的枋山果農,住進防疫旅館隔離,雖然暫時無法直接醫治病人,他還是每天跟同仁視訊打氣。動腦專家 心專注手精細謝仲思是「動腦專家」。他形容大腦手術就是「抽絲剝繭」,必須在一堆混雜的腦血管與腦神經中理出頭緒,仔細分辨哪些是要剪的、哪些是不能剪的,「心要專注、手要精細」,更要配上極佳的體力,有時開到手軟,他只能在內心深處呼求宗教的力量,幫助他更加沉穩,提高手術成功率。謝仲思剛到枋寮醫院時,全院只有49床,現已擴展到228床;醫師一開始只有4位,現在增加到40多位。他與醫院同仁們一步一腳印,逐步健全枋寮醫院的照護網。回顧當年告別台北來到枋寮,有如驟然把絢爛化為平淡。今年64歲的謝仲思很慶幸年輕時的正確決定,將繼續初衷,在偏鄉奉獻,直到做不動為止。謝仲思小檔案年齡:64歲學歷:●成功大學學士後醫學系●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台北市立建國中學現職:●枋寮醫院醫療副院長●枋寮醫院腦神經暨脊椎外科主治醫師經歷:●台大醫院腦神經暨脊椎外科總醫師●屏東縣醫師公會理事●中華民國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台灣神經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台灣神經脊椎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專科醫師主要事蹟:● 飆車盛行年代,救援無數車禍腦部重創患者●創立台灣最南端乙級加護病房,為屏南地區急重症病患提供最佳醫療● 支援南迴鐵路火車脫軌案,莫拉克颱風八八風災成立醫療救護站
-
2024-10-0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斷交後仍深耕馬拉威17年 吳宗樹推動數位管理提升非洲人健康
「第四級病毒」一書記錄病毒學家在地球上最原始地區追蹤伊波拉病毒、漢他病毒等最致命病毒的親身經歷,吸引高中生吳宗樹立下「我要去非洲服務」的信念。長大後的吳宗樹自台大流行病學研究所畢業,2007年加入台灣駐非洲馬拉威醫療團,開啟他非洲人生的篇章。秉持與馬國夥伴互助、共好的理念,吳宗樹攜家帶眷蹲點,深耕迄今已17年。馬拉威位在非洲東南部,聯合國曾評為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留著一臉落腮鬍的吳宗樹和妻子、2個女兒、8隻狗,住在馬拉威第3大城市姆祖祖市,與說著齊切瓦語的馬拉威人一起努力著,要用公共衛生的力量改變大家的生活。2007年赴馬拉威 未料台馬斷交吳宗樹2007年以醫療替代役身分加入台灣駐非洲馬拉威醫療團,當時醫療團由屏東基督教醫院承辦。吳宗樹協助醫療團在馬國推展愛滋病彩虹門診,開發愛滋病電子資料系統、藥庫資訊系統,也建置愛滋病患電子病歷系統,這套系統包括指紋辨識、觸控式直覺操控、病患管理流程及先進的報表等,還具有資料分析功能,可呈現醫療品質、病患存活情形等。吳宗樹也因此開始思索他的未來,希望留在非洲一圓夢想。沒想到,吳宗樹服役期滿返台,準備和女友結婚後聯袂飛到馬拉威時,卻發生台馬邦交生變,2008年2月兩國正式斷交,醫療團撤出,擾亂了他的生涯規畫,但他沒有放棄。2008年重回馬國 協助當地公衛沒多久,吳宗樹就接到醫療團長余廣亮的電話,問他願不願意重返馬拉威?他語氣堅定:「OK!」余廣亮和吳宗樹的英文名字都是Joseph,因斷交後馬國情勢混沌不明,Joseph Yu自掏腰包,聘Joseph Wu為研究助理,讓吳宗樹無後顧之憂地赴前線開疆闢土。兩個月後,吳宗樹完成終身大事,就飛到馬拉威拜會馬國衛生部、美國CDC等,探詢以NGO形式繼續合作的可行性。還好大家都清楚台灣在當地所做的努力與貢獻,2008年8月,他以挪威國際路加組織研究員名義,再度踏上馬拉威。他憑藉之前醫療團建立的關係,2009年7月與馬國衛生部及姆祖祖大學簽訂備忘錄,協助馬國管理並提升醫療品質、強化公共衛生系統等。CDC也撥款支持「馬拉威北部愛滋病電子資料系統建置與增益計畫」,吳宗樹成為台馬斷交後第一個駐馬的台灣公衛人員,也是促成兩國在無邦交情況下合作的一大功臣。從替代役小兵,到成為駐馬拉威的「封疆大吏」,吳宗樹除了延續愛滋病患電子病歷,更推動數十項跨國性的援助計畫,這些計畫不是直接撒銀子,而是教他們一技之長。「釣竿」策略像磁鐵般吸引愈來愈多的國際資源,屏基不必向政府要求巨額援助,就能為台灣開拓新的國際舞台,樹立「老外出錢,我們出力」的醫療衛生外交新模式。數位健康治理 全非洲唯一國家吳宗樹也協助馬國做數位轉型,馬拉威成為現今非洲唯一有專門部門負責數位健康治理的國家。馬國並成立數位健康資訊局,負責全國共29個區衛生局以及5省區衛生廳的教育訓練規畫工作,協助健康資訊系統標準化、制度化。這樣系統性的改變,吳宗樹認為是最大成果。吳宗樹協助馬國建立的傳染病監測系統,當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這套傳染病監測系統立即派上用場,控制疫情擴散並達到減害共存。馬拉威在全球防疫排名位居第27名,也是非洲第一個有數位疫苗證明的國家,獲歐盟及英國認可,展示台灣公衛實力。培育數百大學生 和妻女落地生根2010年起吳宗樹在姆祖祖大學講授流行病學、研究方法、健康資訊學等,培育超過600名大學生。畢業生中有人出任馬國衛生部官員,也有人出任醫院實驗室主任,還有3名畢業生也在姆祖祖大學任教。當學生告訴他「你教的東西很有用」,是他最有成就感的一刻。他和妻子、9歲、12歲的女兒已經拿到馬拉威的永久居留證,一家4口和8隻狗狗在馬拉威落地生根。吳宗樹說,馬拉威人並不貧窮,他們活得很快樂、開心,他計畫在這裡終老,要留下來實踐並見證以公衛的力量改變人們的生活。吳宗樹小檔案年齡:43歲學歷:挪威奧斯陸大學健康資訊學所博士候選人、台灣大學流行病學所碩士畢業、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畢業現職:屏基海外宣教部專案經理、馬拉威衛生部資深技術顧問、挪威國際路加組織馬拉威辦公室技術顧問、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兼任講師、台灣全球永續發展促進協會理事經歷:挪威國際路加組織馬拉威辦公室國家主任主要事蹟:布建馬拉威數位健康資訊系統馬拉威國家電子病歷醫療系統發展推廣協助馬拉威應變新冠肺炎疫情與國際組織建立合作關係培育國際公共衛生人才
-
2024-10-0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謝長堯 抹片篩檢推手 子宮頸癌退出10大癌症
台灣30歲以上的婦女都可以免費做子宮頸抹片,檢查子宮頸內有沒有引起癌變的細胞變化。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謝長堯以數十年光陰從事本土研究,證實台灣婦女的子宮頸癌與人類乳突病毒(HPV)的關係,得以說服政府補助做抹片篩檢。他一手建立篩檢制度的標準流程,抹片得到正確的結果。30年來,國內子宮頸癌病人減少超過50%,並由婦女第三大癌症,到退出前十大癌症之列。謝長堯說,沒想過手上的研究會為台灣社會帶來何種影響,或是否能夠爭取政策重視。他只是心思單純的專注於當下,做該做、想做的事,努力以赴。謝長堯出生於澎湖縣馬公市,考上台大醫科,再進入熱門的台大醫院婦產科,66歲退休後,在婦產部兼任主治醫師至今。出國深造 見證縝密篩檢制度「台灣子宮頸癌發生率高,是否病毒引起?」謝長堯剛當上主治醫師,即投入基礎醫學,後來申請到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UW)攻讀流行病學,以子宮頸癌為研究主題。兩年研究所畢業後,他申請至加拿大溫哥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癌症研究所,學習如何推廣子宮頸癌抹片檢查,並且見識了全球最佳的子宮頸抹片篩檢中心,很受震撼。謝長堯說,該中心的抹片篩檢制度相當縝密,檢驗過程更是滴水不漏,連偽陰性的個案幾乎都不會漏掉。如此仔細蒐集的抹片每天超過百片,集中進入資料庫,可供研究使用。親自訓練醫師 建立標準流程隨分子生物學進展,德國科學家發現HPV是導致子宮頸癌的重要原因。謝長堯回到台灣後,轉為研究HPV與台灣子宮頸癌的關聯,證明台灣子宮頸癌致病原因與國際相同,是HPV引起,且關聯性很大,台灣流行型別以第16、18型為主。既已發現HPV是子宮頸癌致病原因,謝長堯開始思考如何在台灣推動抹片檢查?為提高準確率,謝長堯從培訓篩檢員著手,同時鼓勵開業醫師做抹片篩檢,並建立抹片集中中心。推動抹片篩檢是辛苦漫長的過程。謝長堯從負責採檢的醫師開始訓練,他親自跑去社區,教導醫師如何精確切片,如何判讀。而為確保篩檢正確,從採檢方法到抹片製作、儲存與運送,規畫抹片單的格式等,最終建立了標準的採檢流程,全國一致,沿用至今。推廣子宮頸抹片篩檢,獲得當時衛生署長張博雅支持,1995年全民健保實施,同一年也免費補助30歲以上婦女做抹片篩檢。婦女接受篩檢的意願大為提高,也提升醫療院所推動子宮頸抹片篩檢的誘因。謝長堯說:「推動至今,台灣子宮頸癌發生率、死亡率都大幅下降。在癌前病變階段就篩檢出來、開始處理,不僅治療更單純、成本更低,療效也較佳」。推動婦癌專科制度 改善醫療謝長堯也是台灣婦癌專科醫師制度的推動者。從全台篩選年輕、成績好的醫師,至台北接受兩年訓練,他們再回到地方上推展婦癌專科制度。現在婦癌醫學會已有超過百名醫師參加,顯著改善了婦癌的醫療品質。在台大醫院副院長任內,謝長堯為台大醫院成立全國第一個腫瘤醫學部,將內科、外科、放射治療科整合起來,集中醫療資源,病人節省了時間,治療效率也提升。積極助弱 用資源做該做的事從醫40年,謝長堯見證台灣醫療環境變遷。在沒有健保的年代,醫師遇到經濟艱難的病患,常想辦法幫忙。為了解病人真實狀況,他與妻子搭乘公車前往病人位在新北市新店山區的家,從病人家中擺設已見困難處境,得知病人是退伍軍人的妻子,的確拮据,謝長堯據實提出報告,醫院諒解,把費用結清。「我沒有什麼大志,在職務上擁有資源,就用來做該做、想做的事。」謝長堯說,行醫的每個時期,他只想著不要浪費時間、努力以赴,「現在看來,衝得很辛苦,但過程很有趣、很有成就感」。
-
2024-09-19 ESG.健康與ESG
落實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 醫院紛投入資源響應
為了保護我們賴以為生的地球,淨零碳排已蔚為全球風潮,台灣也順勢而為,在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推波助瀾之下,各大醫院紛紛簽署「永續發展倡議書」,承諾與所屬部門共同在治理、環境和社會影響力各層面積極行動,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從大學到附設醫院全面邁向永續發展願景,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3月13日與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共同簽署「永續發展倡議書」,承諾與所屬大學共同在治理、環境和社會影響力各層面積極行動,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北醫宣示 2050年前達成碳中和台北醫學大學2022年底62週年校慶典禮上盛大簽署永續發展倡議書,三個月後,北醫附醫也公開宣示致力於永續發展,至少在2050年前達成碳中和目標。北醫大醫療體系並於2023年7月21日獲得「2023亞太暨台灣永續行動獎」多項殊榮,包括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囊括1金、2銀、1銅獎;萬芳醫院榮獲金獎;雙和醫院榮獲特優、1金、1銀、1銅獎;總計獲1特優、3金、3銀、2銅殊榮,展現北醫大醫療體系以具體行動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精神。其中,獲得永續行動獎金獎的是「智能後勤,綠能永續」。誠如台北醫學大學董事長陳瑞杰在媒體發表的專文指出,智慧醫療和永續發展是北醫的兩大主軸,北醫附醫建構智能化平台提升管理效率,並打造以病家為尊的就醫環境。在綜整病人安全、醫療品質及內部使用者意見等因素後,以「設備監管、醫材紀錄、服務升級、自動環控」4大方向為主軸,擬訂環境智能管理及建置策略。進一步介紹相關配套系統如下:「智能後勤管理系統」提升儀器設備維護保養、報修之作業效率;「衛材UDI管理系統」以自動化辨識達到衛材高效追蹤管理;「智能傳送系統」自動派工並掌握人員工作進度;「智能環控系統」自動化監測空氣品質、電力設施等運作,建構病家及同仁安全環境。此外,北醫附醫更導入雨水儲留基礎設施,並籌劃逐步汰換電梯、空調主機、鍋爐等多項節能減碳作為,以智能化、高效率、高節能,持續優化後勤管理並發展綠色醫院。 新光為首家開辦永續專班醫療機構新光醫院積極實踐淨零排放和永續發展的目標,在ESG實踐方面的卓越成果,榮獲第24屆NHQA(國家醫療品質獎)ESG特別獎,不僅在綠色環保方面有著顯著的進展,還在數位轉型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為推動CSR的典範。 洪子仁副院長說明,新光醫院已完成了數位轉型及將資訊機房外遷,透過數位化流程和系統,建置次世代的醫療資訊系統,提供更準確和即時的醫療服務。另為減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將高耗能的Mainframe主機替換為能耗效率較佳的x86伺服器取代高耗能的主機,降低資訊系統運作所需的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並將資訊機房搬遷至TPKC遠傳雲端運算中心,引入高效率外氣冷卻技術,每月省電8000度,節能率約25%;透過數位化流程和系統,年均減少約6萬3千本紙本病歷,約63萬張紙、減少4.8公噸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電子同意書簽署功能省掉約34萬張列印紙張,減少2.6公噸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值得一提的是,新光醫院與TAISE合辦醫院氣候永續管理師證照培訓專班,為全台首家全院推動永續管理師證照的醫療機構,透過培訓,醫院能夠在運營和管理時更有效去應對氣候變遷的挑戰,同時實踐環境友善的策略,包括節能減碳、資源循環利用、綠色建築和減廢等,不僅有助於醫院減少對環境的衝擊,也有可能節省成本,提高醫療體系的可持續性。 長庚醫療九院區 同步投入永續發展為展現全面落實永續發展的決心,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暨所屬九大院區,由長庚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程文俊領軍,也與TAISE完成簽署「醫院永續發展倡議書」的儀式,承諾全體系致力於永續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將更健全自身醫院治理、環境永續管理,還將積極與各醫療機構合作,促進社會朝永續發展目標前進。 在簽約典禮會上,程文俊主委表示,長庚醫療體系秉持「長存仁心,庚續創新」的永續經營理念,體現「環境保護、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期待連結永續夥伴與世界接軌,發揮醫療本業與正向影響力,創造永續價值,從各院區共同簽署倡議開始,全體系將在過去基礎上持續深化,精進醫療本業,並擴大推展社會公益,貫徹「人本濟世,病人優先」,提升人民健康,創造永續共好優質社會。2023年7月,長庚醫療行政中心總執行長潘延健發表「長庚紀念醫院醫療淨零與永續發展」報告。內容計有四大面向:一、醫療機構能源耗用概況;二、長庚醫院綠建築案例;三、長庚醫院淨零排放與節能減碳;四、ESG的推動成果。長庚醫療體系表示,他們秉持「要做就要做最好的」為目標,深知環境保護和永續發展的重要性,2006年即依據ISO標準盤查全院區溫室氣體排放量,訂定年度減量目標,2011年導入ISO能源管理系統,積極推展各項改善環境措施。各院區積極發展智慧醫療、綠建築,落實綠色理念行動,不斷提升醫院永續發展水平。2018年起成立永續發展委員會,定期出版永續報告,建立與各利害關係人溝通平台;2018、2021年分別榮獲台灣企業永續獎之醫療產業報告書白金獎,2021年榮獲全球企業永續獎之疫情貢獻獎等多項殊榮。面對氣候變遷對環境與健康的衝擊,長庚醫療體系還依據健康無害醫療組織(Health Care Without Harm)建議要點,持續改善各項能源與採購、運輸等構面表現,參考氣候相關財務揭露框架(TCFD)四大核心揭露項目,並內化為目標工具,提早擬定應對策略,以「綠色與健康醫院」為願景,深根溫室氣體、能源、水資源、廢棄物與綠建築等五大面向,全面開展氣候變遷管理。高醫全力動員 落實2050年淨零碳排為落實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以下簡稱高醫)採取雙向方式推動醫療ESG,亦即「由上而下展現決心提供資源,由下而上全員參與展現成果」,於2023年5月成立ESG永續辦公室,由王照元院長擔任召集人,並和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簽署「醫院永續發展倡議書」,宣示共同推廣永續倡議、營造永續醫療環境。王照元院長表示,高醫永續辦公室參照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GRI)永續性報告準則及全球永續發展趨勢,同時關注內外部利害關係人的永續議題風險與機會,根據E(環境)、S(社會)與G(治理)三大面向,並考量醫療產業的特殊性,分為環境關懷、幸福職場、社會共榮、永續經營、卓越醫療與綜合規劃等六個小組,由各副院長分別督導管理,每兩個月舉行一次辦公室大會,以確認推動進,並討論可能遇到的困難及其解決之道。在由上到下展現決心方面,王照元院長舉例說,以社會共融為例,高醫持續經營高雄山地原民地區及台東大武等偏鄉區域的醫療照護與遠距醫療,並致力於數位轉型,還有在積極推動IT硬體基礎建設的同時,醫院同時強化AI人才的培育,結合特色醫療的發展,提供策略計畫和預算支持等等,投入資源,不遺餘力。在由下而上全員參與方面,王照元院長表示,高醫自2019年開始,每年將ESG相關執行成效整理為永續報告書,連續5年獲得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之永續報告書獎項肯定。這些成績不僅獲得產官學研界的認可,還讓高醫以優質醫療為核心,橫向拓展價值鏈,垂直縱深推動永續發展。此外,僅以2023年為例,高醫不僅獲得創新成長領袖獎、社會共融領袖獎與職場福祉領袖獎,還得到《哈佛商業評論》數位轉型鼎革獎之醫療服務創新轉型獎醫學中心組楷模獎暨ESG特別獎,以及強化社會安全網績優團體獎、社團法人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之國家品質標章金獎等多項獎項。這都是全體員工共同參與並推動永續議題的具體成果。王照元院長強調,以雙向方式推動醫療ESG的策略目的,在於形成一個全面性的永續發展文化,並將ESG納入高醫日常運作的核心價值,從領導層到基層,既全面且協同的模式來推動醫療ESG,以確保高醫能夠在未來達成淨零碳排的目標,同時在醫療評鑑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花蓮慈濟用心落實醫學ESG2023年底,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林俊龍榮獲財團法人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之「永續傑出人物獎」;2024年初,慈濟醫療法人、花蓮慈濟醫院與TAISE簽署「醫院永續發展倡議書」,承諾將致力於永續發展,並以實際行動朝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努力,這些都顯示慈濟醫療體系在落實醫學ESG上的用心。在獲得「永續傑出人物獎」後,林俊龍執行長表示,慈濟醫療法人除了積極推動節能減碳、減少醫療廢棄物的產生,更推動素食,透過使用環保餐具、減少垃圾、廚餘回收等方式,將對地球的影響降到最低。在簽署「醫院永續發展倡議書」時,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也指出,醫院成立之初就是要做綠建築,走道廊光、植物的規畫設計及空調透過軟硬體的運用,都儘量減少能源損耗。林欣榮院長說,早在全球倡議醫學ESG之前,證嚴上人即期許所有慈濟醫療體系的醫護同仁,要結合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等四大志業,一起追求並落實永續經營。其中,醫院建造時就朝綠色建築發展,包括設置熱泵系統、廢熱回收與太陽能發電,採購具有環保標章的商品,及使用雨水回收系統等。此外,證嚴上人希望全院茹素,雖然茹素沒有列入ESG節能減碳的項目,但推動茹素,不僅對身體好,對全球減碳貢獻更多。為有效推動淨零碳排的目標,慈濟慈善基金會成立淨零碳排及環境管理委員會,訂定醫院的目標,接著成立永續發展辦公室,各科部都有代表參與,比如開刀房要怎麼減碳淨零等,都要依照目標落實執行,並忠實記錄在永續報告書上,醫院每年要做碳足跡盤查,找出並減少排放源,2030年碳排減少15%、2040年減少50%,必要時透過碳匯和負碳,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林欣榮院長強調,花蓮慈濟醫院為了全方位做好各項管理維護工作,特別重視並落實執行相關的作業標準,比如早在20多年前就導入ISO9000做品質管理,依ISO/IEC 27017做好雲端服務的資安控制措施,2023年導入ISO 50001整合能源效率到管理系統架構,以促進能源使用效率的提升,預估一年可以降低71萬度的電力,每年可以省下210萬元,還導入ISO 14001環境管理系統做碳盤查,「我們依照最嚴謹的標準一步步建立起來、做出來,更鼓勵員工一起發想,提供他的智慧、創意和巧思,來成就整個醫院的永續經營理念。」林欣榮院長表示,除了環境保護之外,花蓮慈濟醫院在社會責任及公司治理上,也都著力甚深,不僅在專業成就與創新研發屢獲獎項肯定,2023年更榮獲《康健雜誌》頒發「第五屆CHR健康企業公民」金獎殊榮,是對全院同仁的肯定。
-
2024-09-14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莊仁賓每早跑操場5、6圈,飲食多以原型食物為主!作息規律運動紓壓養生
「身為嘉義子弟,回家鄉服務一直是我的目標。」專精於大腸直腸癌手術、乳房腫瘤手術的莊仁賓去年7月接任衛福部嘉義醫院院長,他擁有豐富的臨床和行政歷練,以及成功翻轉台南醫院新化分院轉虧為盈的經驗,深信人才制度和願景是長遠發展的關鍵,讓公立醫院發揮公醫使命,將帶領百年歷史的嘉義醫院再現風華。嘉義子弟回鄉服務從小在嘉義市長大的莊仁賓,因為爸爸是洗腎患者,很早就在醫院陪病時接觸醫師職業,因此在孩提時就立志要當醫師。也因爸爸曾接受器官捐贈,他在成大就讀醫學院期間,便跟著教授李伯璋學習,對移植外科領域有很深的興趣,且進修鑽研營養學和癌症相關醫學,希望透過飲食與健康生活型態的推廣,讓民眾身體更健康,減少癌症發生。莊仁賓在擔任台南醫院新化分院院長時期,大幅提升山區醫療品質、網羅醫師生力軍、親自參與輪值急診室操刀、提高醫師待遇、充足醫療設備以及維持佛心的看診費用,不到5年,民眾對新化分院的信任度提高,成功翻轉病患少、救護車不願意來的「蚊子醫院」,且轉虧為盈。養生秘訣/作息規律運動紓壓莊仁賓的生活作息規律,每天一大早趁太陽還沒有完全升起時,會到醫院附近的操場跑步5、6圈,最大心率控制在150下,或是騎腳踏車運動,這樣的運動習慣不僅能保持體力,還能改善心肺功能。面對高壓的工作環境,運動是最好的紓壓方法,偶爾當壓力很大時,他會去操場跑一跑,讓大腦的腦內啡增加,提供滿滿的正能量。莊仁賓的早餐,通常會吃1顆蘋果,喝1杯拿鐵咖啡,並且控制進食的量,七分飽即可。飲食多以原型食物為主,會補充適量的維生素C和維生素D,維生素C有助免疫系統提升,維生素D則能夠改善骨質健康。在養生方面,他平時會喝枸杞黃耆茶,可以調節免疫系統,還能夠提高身體的抵抗力,過敏症狀得到顯著改善。假日閒暇時,莊仁賓喜歡閱讀英文小說、看場電影或是球賽都是生活小確幸。他也非常喜歡旅遊,喜歡有自然風景的國家,譬如美國的黃石公園、大峽谷或歐洲阿爾卑斯山附近的國家。推廣優質社區醫療就任嘉義醫院院長一年多,莊仁賓落實公醫使命照顧社區民眾健康,成立社區健康部、開辦社區健康關懷站,深入社區進行慢性病管理及衛教講座,讓民眾認識健康飲食的重要性,建議多吃全食物、天然食材,避免攝取加工食品和油炸食物;並與在地宮廟、社區藥局合作辦理義診、癌症篩檢、BC肝篩檢、疫苗施打等活動;也聯合社區里長建立健康顧問團,協助轉介弱勢民眾就醫和長照諮詢。注重員工身心健康莊仁賓相當注重員工身心健康,因此醫院提供全面性健康檢查以及舉辦健康促進活動,如紓壓手作、假日健走隊、運動皮拉提斯、體適能運動、組團參加減脂比賽等,讓員工在忙碌工作之餘,能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員工餐也升級,提供營養均衡餐點,更設立營養午餐計畫,每天提供豐盛的便當,內含新鮮蔬菜、優質蛋白質和低脂肪主食,並定期更換菜單。「堅持做對的事、視病猶親、務實解決問題」是莊仁賓的工作哲學。行醫路上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名近70歲的退休護理師,右邊乳房腫瘤潰爛,因擔心醫療費用龐大、化療副作用,遲未就醫,後來到門診處理傷口,莊仁賓見狀立即安排各項檢查及建立病人信心,結果確診乳癌第三期,經過半年治療,今年3月完成腫瘤及乳房切除手術,術後追蹤恢復良好。讓他更堅定行醫的初衷,病患可以成功扭轉命運。莊仁賓小檔案●年齡:49歲●專長:一般外科急症、大腸直腸癌手術、乳房腫瘤手術、甲狀腺腫瘤手術、疝氣手術、內外痔瘡及肛門廔管手術、皮膚腫瘤手術、各種腹部急症手術●現職:衛福部嘉義醫院院長、成大醫學系外科學科助理教授●學歷:成功大學醫學系、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博士,美國波士頓大學醫療營養學碩士●經歷:成大醫院外科兼任主治醫師、衛生署台南醫院外科主任、美國波士頓醫學中心研究員、衛福部台南醫院新化分院院長、衛福部朴子醫院副院長、衛福部屏東醫院副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健康飲食和規律運動,可以治好大部分的疾病。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06 ESG.健康ESG動態
保護環境!醫院推動淨零排放 衛福部:未來將推廣至診所
淨零排放為國家政策,各醫院推動節能減碳、綠色醫院,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今天舉辦「2024台灣健康永續x永續金融論壇」,由醫療單位與金融業者首度齊聚對話交流,建立應對眼前危機的夥伴關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表示,去年3月起推動醫院淨零排放,至今85家醫院簽約,病床數達6萬張,簽約醫院中,醫學中心占75%,發展非常快速。衛福部長邱泰源說,健康與環境關係密切,今、明年編列預算提供醫院更多資源,並希望未來將淨零排放推廣到診所。簡又新說,極端氣候對健康的衝擊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去年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8)首次設立「健康日」,呼籲全球關注氣候變遷對健康的影響。然而,實現淨零排放是一項艱鉅的挑戰,需要政府、醫院與企業共同努力。其中金融業可發揮關鍵作用,為醫療體系提供必要的資源與支持,加速醫療體系邁向淨零目標。簡又新說,總統賴清德日前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委員會,他因擔任委員會顧問,了解目前政府將提供更多的資源、財務等面向,目標也更為清楚,快速進行節能減碳的工作。在醫院節能減碳方面,新光醫院目前已完成全面盤查,但後續用續報告書要怎麼寫?其中技術、財務更為重要且複雜,基金會扮演平台的角色,結合醫院、銀行,為大家帶來更多交流。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秘書長周麗芳說,如果全球醫療部門是一個國家,它將是世界上第5大溫室氣體的排放國,其碳排放相當於全球淨排放的4.4%,相當於2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而全球醫療部門氣候足跡更相當於514座燃煤發電廠每年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周麗芳指出,醫療部門中以美國為世界上絕對排放量和人均排放量最大的排放國,其醫療部門的氣候足跡,相當於全國碳足跡的7.6%,而國內醫療部門的氣候足跡,相當於全國碳足跡的4.6%,呼籲醫療院所應落實三條路徑降低碳排放,包括實現醫療服務、設施和營運的脫碳,以及達成醫療供應鏈的脫碳、在更廣泛的經濟與社會中加速脫碳,達成淨零醫療的目標,不再造成民眾健康危害。今天參與論壇的邱泰源說,醫療院所碳排放高,且愈來愈多的高階醫療儀器也會有所影響,未來淨零排放希望從醫院推廣到診所,全部醫療體系都應加入,特別是基層診所的第一線醫師,對於民眾健康的照顧十分重要,如他上午到行政院開會,就是關注於凱米颱風風災後,目前各地重建的情形及傳染病流行的狀況,在在需要診所醫師及早發現。邱泰源表示,健康與環境關係密切,衛福部今年推動節能減碳、綠色醫院等,並於今、明年編列預算,希望提供醫院更多資源做到淨零排放。馬偕醫學院高齡福祉科技研究所副教授申永順鼓勵醫院構建ESG管理模式,定期發布永續報告書,依據國際標準統整並揭露各項ESG作為,逐步達成永續管理目標。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游進邦說,長庚醫院推動能源管理的經驗,透過「綠色、健康、低碳」的管理策略,盤點空調、照明、水資源使用現況,進而擬定減量方案,同時規範新建築全面依循綠建築標準設計,確保有效節能減碳。金融業方面,玉山銀行總經理陳茂欽說,玉山永續轉型平台已成功陪伴多家企業淨零轉型,可協助醫院從碳盤查到建立永續醫療機構藍圖,進而帶動永續供應鏈共同響應。永豐銀行資深副總歐陽子能表示,永豐銀行自詡為「綠能融資領導者」,經「查證、能管、減碳、永續」的四階段永續融資方案,提供創新淨零解方媒合與資金,協助客戶優化用電模式並汰換節能設備。尋求金援之外,數位科技等跨域多元夥伴關係也是醫療產業邁向淨零不可或缺的助力。衛福部雙和醫院院長程毅君指出,雙和醫院以數位革命為基礎,帶動醫療轉型,透過智慧服務降低資源耗用、減少錯誤,提升效率,幫助醫院節能減碳。他舉例,雙和腎臟照護中心利用數位資訊系統節省人力物力,運用模型預測與精準醫療決策,不但大幅提升醫療品質,更能降低碳排放。
-
2024-08-26 焦點.元氣新聞
醫學期刊刺胳針談台灣健保困境 這點讓醫護充滿倦怠感!3解方改善
台灣正面臨少子化、高齡化衝擊,近日醫學期刊「刺胳針」( The Lancet)刊出一篇探討台灣醫療體系是否正在崩壞的文章,文中提到搶救關鍵為提高健保費及部分負擔,不能再讓健保總額包山包海。再者,政府應制定醫療工作者合理工時,並強制執行,以符合其他高收入國家標準。健保制度間接造成醫院血汗工作環境「如果不及時進行必要的改革,系統的可持續性將受到嚴重威脅。 」文章指出,台灣是少數讓全民享有健康保險的國家之一,全民健保開辦近30年,每個人每月平均支付保險費為新台幣1377元,盡管擁有平等就醫權利,但也能無限次看病。健保成功的背後有著保費低廉、健保財務危機,醫院難靠本業賺錢,開始四處降低成本,間接導致醫療院所人員「長工時、低薪資」血汗工作環境,增加年輕醫護倦怠感,出現留才、攬才困境。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文章一開始先肯定1995年開始實施的全民健保,實現全民健康覆蓋減少健康不平等的成就。但提出目前健保費率5.17%偏低,健保總額成長率低於其他OECD國家,導致健保總額不足,但需求卻因為人口老化及新藥新科技的不斷推陳出新,造成需求與預算缺口擴大。洪子仁說,在總額預算制度的框架下,造成健保點值惡化,醫療機構財務韌性不足,只能在經營管理上不斷壓低成本,反映在醫事人員,就是如文中所言,醫事人員長工時低工資可能降低醫療品質外醫事人員也因為「倦怠感」而離開醫療職場。健保窘境 靠3解方改善該文章最後兩段提到,台灣人口老化及新藥新科技的推陳出新,更加重了健保總額預算不足的窘境,而以下解決之道才可能改善這個現象。1.提高健保費率外。2.要給醫事人員更合理的待遇,更友善的職業環境,以提高醫事人員的留任率。3.健保總額預算必須充足,讓醫療機構有足夠的財務韌性。洪子仁說,政府是聽到了且也正著手進行改革措施,8月22號總統府召開「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會議中最大的亮點,就是社會福利支出在健保財務協助方案具體提出,將原不屬健保支付的公共衛生等17項專案336億元由政府編列預算支應在健保總額預算,回應世界衛生組織(WHO)疫後建議各國應增加醫療支出,強韌公衛體系與醫療機構,「醫療支出是投資不是成本」。洪子仁指出,公務預算的投入健保支出面增加醫療機構財務韌性,為醫護人員提高薪資穩定醫事人員留任,吸引年輕人願意醫療保健產業為選擇科系,另外投資60億預算執行「健康台灣深耕計劃」,由全國各醫療機構、醫學會或醫事公會等團體,根據在地健康需求提出計畫,像是創新醫療技術發展、培育AI、重症加護、臨床藥師人才等,透過計劃引領健康台灣的政策從預防醫學到疾病治療,銜接長照3.0全人醫療服務,達成2030健康台灣願景目標。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7-27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許詩典以病人為師!曾免費為70多歲肺癌婦,到府抽肋膜積水
桃園平鎮聯新國際醫院院長許詩典,是胸腔內科醫師,過去擔任副院長多年,除協助發展社區醫療外,也率團至尼泊爾義診,3年前出任院長,就積極推動醫院e化轉型,在管理上建立制度,並有SOP層層把關。三代皆從醫 他選胸腔內科今年68歲的許詩典長於醫師世家,祖父是漢醫,父親是胸腔外科醫師,但他從小對醫學並未特別喜歡或是排斥,反而常與堂兄弟一起投入於天文物理學上,本來想朝天文物理領域發展,卻因為父親期望他當醫師,因此順利考上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當初選擇走胸腔內科,許詩典說,起因於他當完兵就到長庚醫院實習,但3年過去仍是心臟外科候補第一名,於是決定放棄,改至省立桃園醫院朝胸腔內科專精,並至台大醫院受訓。在省立台北醫院服務10年後,剛好出現一個轉機,大學同學張煥禎要創立壢新醫院(今為聯新國際醫院),邀請他加入,也因為離家近,他就一路做了28年。為肺癌婦 到府抽肋膜積水行醫40多年,令許詩典印象最深刻的案例,是在台北醫院服務時,一名70多歲罹患肺腺癌的婦人,因肋膜積水每半年須住院抽水一次,但當時沒標靶藥物及健保,患者不堪負荷,許詩典便免費每2個月到她家裡幫她抽積水,維持其生活品質,持續3年後她因病情嚴重又住院,告知頭很痛,照X光發現是癌症移轉,不過她的體力已無法開刀,因此沒多久就往生了。「病人是醫師的老師。」許詩典認為,很多狀況是沒有預期的,從病人身上可以學到一些東西,應該要常保好奇心,醫學幾百年的流傳及演進,也是因為大家有好奇心去研究,才慢慢發現各種病症及治療方式。病安形同飛安 重SOP建立許詩典接任院長後,維持已在做的「以智慧醫療為基礎的無圍牆醫院」,協助醫院逐漸無紙及智慧化,注重醫療品質外,更重要的是,他認為「病安形同飛安」,醫院的管理必須建立制度及SOP處理原則。除了在醫院工作外,許詩典也常出國義診,他回憶說,2007年國立體育大學運動經營研究所要帶學生到尼泊爾服務學習,得知當地缺乏醫療,因此輾轉找到聯新國際醫院一起前往義診,回來後他又再去義診1次,由於尼泊爾缺乏醫院,後來更興建了聯新常駐醫療中心。與家人旅遊 做繪本回憶書長期忙於工作的許詩典,一直以來都是抱持著正向的態度面對工作,遇到困難就去克服,但工作難免會有壓力,他會透過旅遊來釋放,每年都會安排與家人一起出國旅行,去過日本、西班牙、肯亞、秘魯等多國,也乘機陪陪家人。許詩典的興趣相當多元,包括聽古典樂、看電影、研究火車、組裝木製船隻模型等,更令人驚訝的是,他從年輕時就開始將自己攝影的生活日常剪輯成影片,還精心挑選每次出遊的照片,搭配簡單的文字紀錄,製作成一本繪本形式的回憶書。在飲食上,他什麼都吃但不過量,控制體重以維持生活健康,還會補充足夠的蛋白質,避免肌少症。回首從醫的生涯,許詩典笑說,當醫師非常忙碌,尤其是管理職,他和父親其實不熟,因為都忙於工作無法談心,也犧牲了很多自己的時間,因此希望能盡快退休,繼續發展他的興趣。許詩典小檔案年齡:68歲專長:醫院管理、醫療資訊、電子病歷、社區醫學、胸腔醫學與呼吸治療、職業醫學、老年醫學、健康管理現職:聯新國際醫院院長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醫學士、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公共衛生碩士經歷:聯新尼泊爾期望醫療中心院長、聯新國際醫療集團資訊執行長、新國際醫療集團智慧醫療實驗室執行長、聯新國際醫院桃園國際機場醫療中心顧問、省立台北醫院(現衛福部台北醫院)主治醫師及體驗室主任給病人的一句話:病人及醫師要建立信任感,醫師對病人也需抱有同理心。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25 焦點.元氣新聞
亞太醫院專科排名 我兒科表現佳
美國「新聞周刊」近期公布亞太地區醫院專科排名,在九大科別中,台灣以血液腫瘤科表現最強,共八家醫院擠入百大;排名最佳科別為兒科領域,台大兒醫排名第十六名;綜觀分析,台大位居台灣醫界龍頭,在九大科別評比中,均擠進百大排行。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台灣醫療體系優質,在艱困的健保體制下,仍持續提升病人安全、醫療品質,並投入醫療技術研究創新,實力應受肯定,醫院評比雖值得參考,但專家意見占比高,難免會有主觀成分,尤其對國際專家而言,「印象分數很重要」,台灣醫療水準絕對不輸南韓,但排名卻落後,這與國家形象、國際交流有關。吳明賢說,台大醫院在服務、教學、研究等實力上,絕不比東京大學差,但欠缺國際宣傳;他常鼓勵院內同仁,「對內」持續強化教學服務創新,「對外」應積極參與國際會議,憑實力站上國際舞台,將有助提升國家形象、醫療體系能見度,這就會反映在國際評比排名。這分亞太地區醫院九大專科排行榜,分別為心臟外科(台大三十四名)、心臟內科(台大廿七名)、神經內科(台大十八名)、神經外科(台大三十六名)、血液腫瘤科(台大十九名)、骨科(台大十八名)、胸腔科(台大六十四名)、兒科(台大兒童醫院十六名)、內分泌科(台大四十八名)。在九大專科中,台灣醫院在血液腫瘤科領域表現最為突出,共有八家擠進百大,分別為台大醫院(十九名)、林口長庚(四十五名)、和信醫院(四十九名)、台北榮總(五十五名)、高雄長庚(七十七名)、台中榮總(八十名)、成大醫院(九十名)、台大癌醫(九十一名)等。至於胸腔科,則表現較不理想,僅台大擠進百大醫院,名列六十四,而前三名依次為三星醫學中心(南韓)、亞洲醫學中心(南韓)、東大附醫(日本)。新聞周刊這分調查報告中,分別評比了澳洲、印度、印尼、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南韓、台灣、泰國等。因亞太地區將邁入高齡化社會,希望這分醫院評比結果,成為民眾選擇醫院時的重要參考資訊。對於這項結果,台北榮總副院長李偉強表示,心臟內科、神經外科為該院長久以來的強項,但排名卻不盡理想,心內科六十三名、神經外科四十九名。原因應該在參與這分線上調查的受訪者,以南韓、日本人居多,對台灣各醫院專科熟悉度有待商榷。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行政中心執行長游進邦表示,美國新聞周刊的排名,其評比的專家以及計分的項目等,皆未明確公布,各國專家的人數恐是決定此次排名的關鍵,因此這次排名結果,內部會納入參考,也會討論與台灣幾家醫院在次專科上的差距。名列台灣最佳專科排名 台大兒科醫嘆:人力嚴重斷層美國「新聞周刊」公布亞太醫院專科排名,台灣在九大科別中,排名最佳的為兒科,台大兒醫位居第十六名,台大小兒科特聘教授黃立民說,「我們排名前面是預期當中,也是不錯的一件事」。「現在反映的是舊日時光,因兒科醫師人力出現斷層,等經驗豐富的主治醫師逐漸離開第一線,恐後繼無人。黃立民表示,台灣在小兒心臟科、小兒感染科、小兒風濕免疫等兒科領域上,國際競爭力超強,而神經科、血液腫瘤、遺傳學等科別,也能跟得上國際腳步,有待加強的是遺傳科,次專科醫師人數仍不多。整體來說,兒科醫師人力、素質與產出的教學研究及成果等,均處於領先地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小兒科教授黃高彬點出台灣兒科排名表現優異的三大原因,分別為「孩子生得少,父母相當重視幼兒健康」、「家長對於幼兒疫苗的接受度很高,即使費用相對高的自費疫苗,也願意花錢接種」、「台灣的健保制度涵蓋大部分小兒醫療」。「兒科醫師人力嚴重斷層,挑戰相當大。」黃立民說,目前經驗豐富的兒科醫師約五十至六十歲,卅到四十歲中壯年醫師已經不多,卅歲以下的兒科住院醫師人更少,憂心十年、廿年後台灣兒科可能青黃不接。針對政府對兒科醫師祭出諸多獎勵措施,黃立民認為成效不彰,因醫師花很多時間診治「重難罕」等病童,但沒能獲得應有的加給,平均薪水遜於其他科別醫師。黃高彬表示,孩子生得少,讓許多家長容易緊張,寶寶半夜發燒、拉肚子,常直奔急診,讓兒科醫師工作沉重,較難吸引新世代醫師。醫策會:台灣醫院評鑑 可納病人回饋「新聞周刊」最新亞太專科醫院排名報告首次將PROMs(Patient Reported Outcome Measures)「實施調查」列入評比項目中,醫策會新任執行長方震中表示,其中包括「病人自我報告評量調查」,這很可能成為日後國內醫院評鑑的重要參考,讓醫院了解病人看診治療後的整體滿意度、是否推薦該醫院,以及對醫療護理的回饋。方震中強調,台灣某些醫院專科照護護得患者肯定,具有很高知名度,其手術及照護水準在國內排名數一數二,希望未來台灣醫院評鑑項目也能增加疾病別的指標認證。國內未有一家醫院專科能進入亞太醫院專科排名前十,方震中認為,原因在於台灣醫院醫療資訊的公開透明化尚待加強,如果公開資訊不夠多,就無法讓人做出客觀的評比。這次亞太地區最佳專科醫院排名的評分標準眾多,包括同儕調查、病人滿意度、醫院品質指標等數據,健保署前署長李伯璋表示,台灣的醫療可近性很高,水準也不輸先進國家,患者對醫療的滿意度高達九成。但在專科領域上,整體來看,確實弱了一點,而這也是健保改革為何非做不可的原因,調整各科支付標準,讓各專科醫師可以發揮所長,致力於臨床研究或是手術技巧。
-
2024-07-17 焦點.元氣新聞
丟三落四、反應變慢!思緒清晰只吃銀杏夠嗎? 2024市售5大銀杏推薦
工作忙碌、日理萬機,你是否也經常丟三落四、反應慢半拍?平時和朋友聊起「初老」狀態,總是彼此打趣說「該吃銀杏了!」但你知道什麼是銀杏?銀杏真正的功效有哪些嗎?什麼樣的族群特別需要開始補充銀杏?讓我們進一步釐清「吃銀杏」的正確觀念!銀杏是什麼?一次搞懂銀杏的營養成分銀杏(Ginkgo biloba)是中國古老的藥材,又名「白果」,被記載於《本草綱目》中,也被達爾文稱之為「活化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物種之一。銀杏葉包含「萜類」與「類黃酮」兩大活性成分,這些成分有助抗氧化和幫助循環。銀杏除了在東方是常見的保健食品補充劑,也於1970年代傳入歐洲,銀杏葉萃取物被廣泛用於德國和法國醫學界,除了能幫助思緒靈活、反應靈敏,還有許多養生保健的功效。銀杏的功效有哪些?大多數人對銀杏的認識,就是能幫助思緒清晰,尤其是中高齡族群,經常找不到老花眼鏡在哪裡、到超商買東西,付了錢就把東西留在櫃台上…,適時補充銀杏,有助運轉順暢不當機,活化生理功能,解決迷糊帶來的困擾。除此之外,銀杏還有以下功效:● 提升專注力,增加工作效率● 思緒有條理,幫助表達流暢● 幫助循環,調節生理機能● 幫助改善情緒,提升正能量誰適合吃銀杏? 除了上了年紀的長輩,一般年輕人或六、七年級生,適合補充銀杏嗎?其實,銀杏不只長輩需要吃,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速、工作高壓、每天都有一大堆待辦事項,需要額外補充營養、維持思緒靈活。尤其是以下幾個族群,特別適合補充銀杏:● 步入中年,感覺力不從心的壯世代● 工作時間長、需要提升專注力的上班族● 學習壓力大、有海量英文單字要背的學生● 每天和時間賽跑、分身乏術的三明治族群● 經常需要做決策、深度+快速思考的專業人士銀杏該怎麼吃才正確?吃銀杏會有副作用嗎?生吃銀杏或食用未經特殊處理的銀杏種子,可能會導致中毒,建議補充經過專業處理的銀杏葉萃取物會比較好。據研究指出(註1),每日銀杏攝取量超過120毫克,可作為日常保養,若想有感調整注意力,建議每日攝取240毫克以上,持續服用至少5個月。中高齡族群消化機能較弱,建議餐後服用,懷孕婦女、哺乳媽媽、使用抗凝血藥物者,在使用前要先諮詢專業醫師,有手術計畫者,至少於一週前停止使用,癲癇患者應避免使用。不只銀杏!這些也是重要的「心智營養」除了銀杏以外,現今普遍被使用的益智營養有「綠薄荷萃取物」,能幫助提升專注力、敏銳度 ,給你活力滿滿的一天。而俗稱「腦磷脂」的「PS磷脂醯絲胺酸」常用於高齡益智和兒童保健品,能幫助集中注意力,提振表現。此外,益生菌家族中的「比菲德氏菌」,據研究顯示也能幫助思考靈活度,強健運算功能,緩解壓力。銀杏保健品怎麼挑?雖然很多人都知道要吃銀杏,但對銀杏保健品的品質、功效仍「霧煞煞」,究竟挑選銀杏保健品時,該注意些什麼?【銀杏挑選要點1】選擇複方搭配,功效更加乘銀杏搭配綠薄荷萃取物、PS磷脂醯絲胺酸、益生菌、葉酸、維生素B、E等思路關鍵營養素,複方加乘效果更全面。其中,每日攝取900毫克的綠薄荷萃取物有助增加專注度,特別要留意多酚成分含量,才能更有感保養。PS磷脂醯絲胺酸是近年新興的保健原料,可選擇擁有國際大廠專利、高濃度的PS磷脂醯絲胺酸,讓人更加安心、思緒有感。【銀杏挑選要點2】國際專利認證,品質可信賴保健品需長期吃,才能看得見效果,功效也因人而異,因此挑選擁有國際專利認證、經專科實證的產品,代表它的成分經過嚴謹的實驗與安全測試,是功效和品質的有力證明。【銀杏挑選要點3】 通過第三方檢驗,安心有保障每一家產品都說自家的最好,通過第三方檢驗合格的產品,在成份內容、穩定性、安全性方面都備受肯定,使用更安心。5大市售銀杏保健品推薦 !【銀杏推薦品牌1】 大研生醫好記易PS銀杏薄荷葉膠囊● 成份:9合1複合配方,包含:銀杏果萃取粉、綠薄荷萃取物 、磷脂醯絲胺酸 PS 、比菲德氏菌 、維生素群 、葉酸等。● 專利認證:原料有國際專利認證+頂規大廠雙重保障● 第三方檢驗報告:有台灣大廠牌,專業、有感、口碑卓越,嚴選美國大廠Neumentix®專利水萃綠薄荷,多酚成分為市售最高,幫助敏捷不遺漏,國際專利大廠高濃度 70% 磷脂醯絲胺酸,辨識傳遞 UP 升級;雙FDA官方GRAS認證比菲德氏菌,有助提升思考靈活度 ,增加營養因子活躍。不僅添加銀杏萃取物,還有維生素B、E、葉酸輔助,9合一複方提供全方位思緒營養。通過第三方檢驗,不含塑化劑、重金屬、農藥殘留、西藥。這裡買【銀杏推薦品牌2】杏輝蓉憶記膠囊● 成份:專利成份AIE2● 專利認證:多國專利認證+國際期刊發表● 第三方檢驗報告:有杏輝醫學集團20年研究結晶,成分並未添加銀杏,僅有專利成份AIE2,由「沙漠珍寶」管花肉蓯蓉淬取,是常保思維敏捷的關鍵,有助傳導、代謝、學習,產品獲得7 國獎項肯定,也是榮獲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及SNQ國家品質標章雙重肯定之健康食品,並通過419項安全性檢驗和毒理試驗。這裡買【銀杏推薦品牌3】永信HAC 銀杏果錠● 成份:銀杏果粉 、葡萄籽萃取物 、紅葡萄葉萃取物、大豆卵磷脂粉、冬蟲夏草菌絲體。紅葡萄葉有前花青素(OPC)、白藜蘆醇,可以幫助調整體質,順暢不糾結。「葡萄籽萃取物」+「銀杏果萃取物」,雙重質量升級,完整攝取,健康維持。六合一順暢配方,加倍健康好循環。這裡買【銀杏推薦品牌4】得意人生 升級版銀杏膠囊● 成份:銀杏果萃取物、紅景天、西伯利亞人參、精氨酸、柑橘生物類黃酮、碳酸鈣。PLUS升級版銀杏膠囊,美國原料進口,配方升級,有助增強循環、思緒不卡、提升關鍵思維、維持健康,適合銀髮族、壓力族、上班族、熬夜族。這裡買【銀杏推薦品牌5】美國Mega 銀杏果膠囊● 成份:銀杏果、西伯利亞人蔘、山桑子、大豆蛋白粉● 第三方檢驗報告:原廠通過美國FDA、GMP、NPA等多項認證來自美國加州的營養品牌,天然草本配方,銀杏果能幫助調整體質,促進新陳代謝,再搭配西伯利亞人蔘、山桑子,滋補強身,精神旺盛,幫助思路清晰,適合長青族、上班壓力大者、循環不佳者使用,是中老年人的最佳營養品。這裡買了解更多:B群推薦怎麼挑?醫師說明維生素B群功效、攝取量註1:Effects of Ginkgo biloba on dementia: An overview of systematic reviews - PubMed (nih.gov)
-
2024-07-06 焦點.元氣新聞
懶人包/「健保保障點值」誰受惠? 5大QA一次解惑
健保法第62條今協商,醫界團體爭相拜訪各委員辦公室希望獲得支持,衛福部卻憂心忡忡,擔憂草案通過會衝擊現有健保體制,更加深民眾負擔,究竟該草案如何衝擊民眾的荷包?又如何影響醫界的收入?Q1:健保法第62條修正案代表意涵為何?A:國民黨黨團版及立法委員王育敏、蘇清泉等人提出健保法修正第62條修正案,草案指出,保險人依醫療給付費用總額及審查後之醫療服務總點數,核算每點費用, 增訂每點點值不得低於0.95元或1元。衛福部疾呼,健保法修法通過形同取消總額制度,醫療支出無法控制,且一旦醫療費用急速增加,將加重民眾負擔,立即面臨健保費率調漲壓力。Q2:總額制度如何牽動健保財務?A:總額制度為透過預先規劃一整年的醫療服務量,來預估年度總預算,好處是對於健保財務支出可以有效控管,也可以避免醫療資源過度集中,資源過度集中會讓點值遭到稀釋。但對醫療院所的收入難以掌握,無法保證1點是否為1元,也讓醫療工作者的收入等受到點值衝擊。一旦民眾醫療使用量大、需求比原先預期多時,每一個健保點值換算下來的價錢就會變少,反之,民眾醫療需求低,預期需求大於實際使用量時,點值就會提升,例如在疫情期間,民眾減少就醫頻率,西醫基層的點值多有達到1點1.1元。去年第四季健保為分別為醫院為0.95元、西醫基層為0.9元、牙醫0.99元、中醫0.86元。以西醫基層點值為例,每點0.9元,醫界常見說法是薪水像是被打折9折。因此醫界對於點值長期偏低,積怨已久,希望透過點值保障入法,維護自身權益,也穩定醫療品質。Q3:為何當初要推動總額,而非採論量計酬?A:原先健保制度偏重門診,在急重症上關注較少,並且是採舉論量計酬,導致總額制度實施前,醫院、門診衝量競爭,導致醫療體系扭曲,威脅重症病人品質。因此透過預知年度總預算的前提下,分配預算,並在急、重症醫療上增加比例,也讓加強分級醫療。總額制度從1998年一開始先從牙醫開始辦理,後來擴展到中醫、西醫基層,最後才是醫院。Q4:每年總額怎麼決定?A:健保總額用年度區分,前一年討論下一年的總額,年中會先決定健保總額成長率區間,如去年國發會通過2024年健保總額成長率為2.621%至4.7%,總額金額為8581億元至8755億元,後續再交由健保會討論。健保會討論後提出付費者代表方案、醫界代表方案後,再交由衛福部核定。同樣以去年為例,健保會提出付費者代表方案8667億元、成長率3.645%,以及醫界代表方案約8753億元、成長率4.672%;最後衛福部核定今年8755億元,成長率4.7%。Q5:打破總額制度就要漲保費?A:據健保法規定,安全準備總額,以相當於最近精算一個月至三個月之保險給付支出為原則。另外,當安全準備低於一個月的保險給付總額時,由保險人擬訂調整保險給付範圍方案。現在健保的安全準備總額仍有2個月、約2000億元的安全準備總額。如果要讓點值提升至1元,形同至少需要增加1000億元的預算投入,相當於吃掉1個月的安全準備總額,也會讓安全準備剩餘不滿1個月;若要讓點值提升至0.95元也需要700億元預算,因此為維持健保點值穩定,形同要調高健保費、民眾付出增加,以挹注健保財源。以2024年健保費率5.17%為例,以現行基本工資2萬7470元,也就是最低投保級距試算,每人現在要負擔426元;27470 X 5.17% X 3成負擔比率。若是要調升,健保費率將超過5.17%,然而,健保法規範保險費率上限6%,也就是基本工資者調高後最多會負擔不超過494元。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0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守護偏鄉醫療的候鳥醫師
【編者按】:本週只有兩篇文章,主題是「偏鄉醫療」,因有感於兩個月前三位醫師分享他們對這方面的奉獻而做出回應。一位本身已經全職在台東照顧病人十多年的癌症專科醫師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稱讚這三位來往奔波於都市大醫院與偏鄉小醫院的「候鳥醫師」,並分享一位生前來往奔波於美加與台東的宣教士安芳蓮醫師 (Dr. Florence On) 的感人故事。一位關心醫學教育的資深醫師回憶二十幾年前見證一個新成立醫學院的醫學生對偏鄉醫療所表現的愛心,並分享自己對公費醫學生教育與偏鄉醫療的看法。四月下旬,「醫病平台」刊出三篇以「偏鄉醫療」為主題的文章,分別是黃富煥醫師、張雲傑醫師和陳浤燿醫師所分享他們如何投入到偏鄉醫療的心路歷程,讀後讓我深有所感。筆者在約十年多前,也是有感於台東癌症照護資源的缺乏,及病患奔波於外縣市治療的辛苦,在上帝的呼召下,全家搬到台東,投入台北、台東兩間醫院的「癌症無縫醫療」合作計畫。十年多下來,也聽到或看到不少投入偏鄉醫療的感人故事,也願在此做一點分享。醫療資源不均的藥方之一——候鳥醫師台灣的全民健保雖然已經開辦了將近三十年,降低了就醫門檻,減輕了病人經濟上的負擔,而且仍能維持不錯的醫療品質,不輸其他先進國家。這點成就,已經是全台灣人共同的驕傲。然而全民健保有一個難以完全克服的困難環節,就是醫療資源的分配不均。偏鄉地區的醫療資源遠遠不及都會地區,以台東為例,至今沒有一家醫學中心,對於急重症和癌症的照護能力,也差了都會區一大截。病人也不太信任本地的醫療院所,紛紛到外縣市尋求更好的醫療。再加上台東地形狹長,有好幾個山地鄉,又有綠島和蘭嶼兩個離島,交通的阻隔,又更增添了就醫的困難度。種種因素,常導致小病拖到變大病,大病拖到沒藥醫的悲慘狀況。這些問題都以客觀的數字,反映在台東人較短的平均餘命和較高的死亡率上。政府當然也有提出一些政策來改善偏鄉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例如提供經費來幫助偏鄉改善醫療設施、以公費醫師來支持偏鄉醫療,或是要求醫學中心派人來支援偏鄉醫療人力等等。這些都是很好的政策措施,也的確讓偏鄉醫療不至於走到山窮水盡的局面。然而即使有再好的政策,如果沒有「人」願意投入,又或者是「人」投入了,「心」卻在別處,都會讓原本的美意大打折扣。三位醫師,都是從醫學中心投入到地區醫院,或是到基層醫療的衛生所,或是到山地巡迴醫療,而且是自願長時間,不間斷地投入。他們的熱血,對於原本就留在偏鄉的醫療工作者,是很大的支持和鼓舞。他們像候鳥一樣,付出時間、付出心力,來回奔波於原本工作的崗位和偏鄉地區,我覺得可以用「候鳥醫師」來形容他們的辛勞和付出。台東的候鳥醫師——安芳蓮醫師的故事提到「候鳥醫師」,台東基督教醫院(東基)曾經有一位宣教士安芳蓮醫師(Dr. Florence On)的故事,相當感人,堪稱傳奇。安醫師1943年出生在美國賓州費城,父親是廣東華僑,母親是西班牙裔美國人,父母都是基督徒。她成長的背景,有強烈的種族歧視氛圍,對於異族通婚接納度很低。除了在學校裡,要忍受老師和同學的嘲笑或不友善的對待,即是在教會,也要忍受會友對她和父親視而不見的冷漠。這樣的成長過程,造成她自我認同的困擾,讓她恥於承認父親的血緣關係,而傾向母親的歐洲白人血緣認同。大學時狀況稍有改善,她在哈佛大學攻讀西班牙文學時,重新堅定了信仰。她鄙視聖經的內容用來支持種族歧視理論與不公義,也逐漸了解不應以基督徒的行為來論斷,而是要跟隨基督的榜樣、遵從祂的話。當時哈佛大學有一個知名的合唱團,經常受邀到各教會巡迴演出。團員中有兩位黑人,曾有教會要求演出時不可以讓黑人上台,遭到合唱總監斷然拒絕,寧可放棄演出的機會。類似這樣的基督徒典範,深深影響了安芳蓮的信仰,也讓她開始願意與弱勢的人站在一起,成為好友。信仰和自我認同的危機1968年安芳蓮到德國念醫學院,她原本期待母系歐洲的文化聯結,能夠讓她脫離美國的種族歧視氛圍,可以更加自在。結果事與願違,老一輩的德國人懷念希特勒的統治,強烈排斥外國人。年輕一輩的德國人則普遍左傾,嚮往共產主義,討厭基督徒,更討厭美國的資本主義。安芳蓮,一個帶有東方面孔的白人,又是美國來的基督徒學生,感受到強烈被排擠,幾乎是在很痛苦的心情下,勉強完成醫學教育。她在自傳中提到:「我變得充滿憤怒、仇恨與沮喪。我的理想破滅的更深。如果不是來自德國與全世界的外國基督教徒聚集的校園大專基督教團契,我確定自己將會精神錯亂。」找到救贖安芳蓮回到北美後,在加拿大完成了兒科醫師的訓練,她開始尋求成為宣教醫師的機會。她提到從小因為照顧唐氏症的弟弟,嚮往自己長大能成為照顧人的內兒科醫師。同時她受到史懷哲博士的激勵,想將上帝賜給她的才能和力量,奉獻在偏遠落後的地區。1983年她受邀來到台東,在東基擔任兒科醫師。她一肩扛起台東所有兒科病人的照護工作,除了要負責急診和門診外,也要照顧早產的新生兒,和住院瀕死的小病人。一週工作時數常超過120小時,幾乎除了吃飯和睡覺外,都在照顧病人。這半年的時間,她極端的忙碌,卻無比的快樂。她擺脫了成長背景種族歧視帶給她的陰影,重新接納了自己雙重文化的豐富內涵,更相信上帝所賜予她的一切,能給成為別人的幫助和祝福。成為往返美加的候鳥醫師1988年她很高興地再次受邀來台東。她體諒東基經營上的困難,於是以半年在加拿大工作,賺取生活費和奉養父母的費用,半年到台東從事無償奉獻的候鳥醫師工作。她提到她之所以不計代價,不畏勞苦地回來台東,不只是自己靈性上的需求,更是希望能夠鼓勵原住民的工作夥伴,讓她們不會自覺矮人一截,而能夠更有自信來挑戰和進修。九年下來的服務工作,她的中文講得更好,也與本地人有更深的友誼。她常常在兒科査房時,處方給小病人更多的維他命L (Vitamin Love)。這個處方,成為東基的傳奇藥方。她在自傳中有一段很美的文字:「生命的追尋旅程中,我經由學習謙卑和饒恕自己與他人而能接受並了解自己,且找到舒適的自我認同。當年歲日長,才了解經由走過認同的危機,才發現自己,接受自己是誰,從哪兒來的過程後,藉上帝賜給我們的天賦潛能來完成上帝的旨意,儘管有時會處在極端的困境中,但終會帶來智慧與憐憫。慢慢地我也理解到不管是單一種族、或雙文化、三文化或多文化血緣背景,都是豐富的,因為上帝賜予每人都是獨特的。感謝神給我許多特別的朋友、不同種族或國籍的導師幫我在這條艱辛的人生道路上發現自己。終歸,最重要的事是成為上帝要我們成為的樣子,願意服侍與幫助我們所會遇到的人,將基督的公義、愛、希望帶給他們。」2000年她獲頒醫療奉獻獎。2007年因癌症病逝於加拿大,親友依其遺囑,將她的骨灰運到臺東。後記安芳蓮醫師的故事非常感人,不只在於她因信仰而願意奉獻付出,也更在於她在付出的過程中,找到了她生命的終極關懷。如今台灣各個角落不論如何偏遠,都能看到許多類似奉獻付出的候鳥醫師,走出自己的舒適圈、飛到遙遠的地方來貢獻所學。聖經詩篇139篇9-10節:「我若展開清晨的翅膀,飛到海極居住,就是在那裡,你的手必引導我;你的右手也必扶持我。」筆者也更期待未來有更多「候鳥醫師」,飛到更遙遠的地方,將希望的種子,灑落在世界各處的窮鄉僻壤上。感謝:本文參考方麗華藥師所整理「安芳蓮醫師手稿」,特此致謝!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6-30 焦點.元氣新聞
整理包/病人急症在宅照護、通訊診察治療,適用對象有哪些?2新制7月上路一次看懂
衛福部醫事司為提升就醫可近性,7月1日正式新修訂「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什麼是通訊診療?適用患者有哪些?讓讀者一次看懂。整理包/通訊診察治療通訊診察治療是什麼?以往醫師診療、開藥,必須實際看到病人才可以執行,衛福部醫事司於107年通過「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納入山地、離島、偏僻地區民眾,及長照機構病人、急性住院病人出院返家後的追蹤照護及在宅醫療等特殊情形,透過遠距通訊設備,即可獲得醫院醫師的診療及開藥。通訊診察治療提升醫療服務的連續性及近便性,確保醫病安全、通訊安全兼具醫療品質、分級醫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民眾就醫多有所限制,衛福部放寬「通訊診察治療辦法」,如擴大特殊情形病人適用範圍、放寬開立處方箋、增加得通訊診察項目等,並加強資安規範;疫情過後,衛福部宣布修正辦法,並在今年7月1日上路。哪些醫療項目可以進行通訊診察治療?衛福部表示,除了原先的急性後期照顧等5類對象,新法還新增5類特殊對象,包含「慢性病照護計畫收案病人」、「疾病末期照護」、「矯正機關收容照護」、「行動不便照護」、及「災害、傳染病或其他重大變故照護」,總共有10類對象,預估受惠人數達247萬人。1. 急性後期照顧2. 長期照顧服務3. 國際醫療照護4. 疾病末期照護5. 行動不便照護6. 矯正機關收容照護7. 災害、傳染病或其他重大變故照護8. 居家醫療照護9. 家庭醫師收治照護10.慢性病照護計畫收案病人衛福部表示,新修訂「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修改了可線上看診的情形,包含前七類「實施計畫經衛生局審查通過」與後三類「符合健保包裹式給付計畫」情形。通訊診察治療提供哪些醫療服務?1. 診察2. 詢問病情3. 開給方劑4. 衛生教育5. 開立處置醫囑6. 原有處方之調整或指導7. 會診8. 提供醫療諮詢9. 精神科心理治療10.開立檢查、檢驗單如何進行通訊診察治療?衛福部表示,民眾如欲通訊診察,應於看診前先詢問醫師,自己是否符合資格。看診時使用實體或虛擬健保卡,看診後如需服藥,醫師開立電子處方箋,患者持電子處方箋到社區藥局領藥、繳費;如行動不便者由醫師或藥師到宅醫療及送藥。線上看診的開藥規定,三大情形開放醫師給藥:1. 初診開藥:國際醫療、矯正機關收容照護,或災害、傳染病或其他重大變故,無法線下就醫者2. 複診開藥:所有特殊情況皆適用3. 開立管制藥品:屬於慢性病照護之精神病照護、疾病末期照護線上看病安全嗎?資安有保護嗎?衛福部表示,「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的資訊系統涉及病歷資料的傳輸、交換、儲存或開立處方、檢查。因此,檢驗單者須遵守四大資安規範:1. 具備個人身份驗證機制2. 具備資料傳輸加密機制3. 符合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4. 委託建置及管理資料的廠商,應具備資訊安全標準驗證通訊診察治療優點、罰則衛福部指出,如像糖尿病患,醫師就可以利用通訊診察方法,這樣可以降低病人來返醫療機構產生的舟車勞頓。但若沒有通過審查,就進行通訊診察治療,依「醫師法」處處2萬到10萬元罰鍰,並不會處罰患者。整理包/在宅急症照護整理包失能或疾病特性而造成病人外出就醫不便,衛福部健保署為提升就醫可近性,7月1日正式實施「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什麼是在宅急症照護?適用患者有哪些?可以為患者省下多少錢?讓讀者一次看懂。在宅急症照護是什麼?1. 健保署105年起推動「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透過醫院、診所等單位轉介,改善不同類型居家醫療照護片段式的服務模式,提供緊急諮詢訪視、山地離島地區遠距會診,以整合性全人照護,包括居家護理、呼吸器依賴居家照護、安寧居家療護。2. 110年,輔導建置在宅長期支援診所(急重症)試辦計畫,推動在宅長照及在宅住院。3. 111年,將遠距科技智慧照護應用急重症暨安寧病患在宅住院創新模式計畫,個案合作診所可藉由遠距生理監測,即時及延續性監測病況,並藉由iCue智慧離床感測器,即時並持續監測病人呼吸和離床情況。4. 113年7月1日起,健保署正式實施「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實施多年的「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其中未包括在宅急重症照顧,且照護機構住民的醫療需求未被滿足,為讓此類急重症病人,也能獲得良好照顧,減少不必要的住院,實施「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哪些族群、哪些症狀可以選擇在宅急症照護?「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是提供病人住院的替代服務,減少急診及住院情形,也減少照護機構住民因急症往返醫院,以強化各層級醫療院所進行垂直轉銜合作,健保署預估,受惠人數逾5000人。收案三大對象:1. 居家醫療急症患者個案2. 照護機構住民(如長照機構住民)3. 急診感染症輕症的行動不便民眾收案對象三大適應症:1. 肺炎2. 尿路感染3. 軟組織感染在宅急症照護時,醫護人員提供哪些醫療服務?「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醫療服務:1. 醫師、護理師及其他醫事人員訪視、訪談2. 視訊診療輔助3. 藥品處方調劑4. 協助連結長照資源5. 個案健康管理6. 遠端監測,如經遠距生理監測,以即時及延續性監測病況,並藉由iCue智慧離床感測器,即時並持續監測病人呼吸和離床情況如何申請在宅急症照護?參與對象須以參加醫院相關居整計畫、居家照護及安寧居家療護,或是照護機構須參與「減少照護機構住民至醫療機構就醫方案」。一般民眾:撥打1966(衛福部長照專線),以評估個案狀況,協調至鄰近醫院的居整等相關計畫,再由醫院評估收案,或至鄰近醫院詢問。照護機構住民:詢問入住的照護機構人員,在宅急症照護相關服務。參與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民眾可以省下多少錢?若是以肺炎患者療程為9天計算,以往採用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的身份參與,以111年平均每人住院費用為7萬7204元,而民眾部分負擔以10%計算為7720元,當參與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後,平均每人住院費用為6萬4197元,而民眾部分負擔為2470元,共可以省下5250元。尿路感染患者於部分負擔,可以省下3024元;軟組織感染患者可以省下2605元。在宅急症照護優點、挑戰?優點:鼓勵醫事服務機構連結社區照護網絡,提供住院替代服務,降低病人住院日數 或減少不必要的住院。此為尊重病人在家接受治療的意願、減少病人及家屬往返醫院與照顧負擔、降低住院期間交叉感染的風險。挑戰:在宅照顧須考量民眾與家屬就醫觀念,有些家屬反應,寧可待在醫院急診走廊,也比在家中治療安心,家屬就醫觀念仍須改變。
-
2024-06-23 焦點.元氣新聞
疫後雪崩式下降!胸腔科難覓新血 醫界憂未來防疫只剩老醫師
長久以來,胸腔科被醫界戲稱「又累又沒錢、還會被告」,歷經SARS、H1N1、新冠肺炎等重大疫情,胸腔科醫師肩負重任,但辛苦與所得不成比率,年輕醫師敬而遠之;近一、兩年,胸腔科新進醫師人數出現雪崩式下降,訓練額度超過百人,但僅有卅人報名,多家醫學中心甚至掛零。資深醫師擔憂,下一波感染病毒來襲,能在第一線防疫作戰,恐怕只剩老醫師。40歲以下醫師 不到一成五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統計,胸腔內科醫師年齡分布狀況,年齡四十歲(含)以下者二○二人,四十一至四十九歲四○一人、五十至六十一歲四九六人、六十二至七十歲一九八人、七十一歲以上有八十七人,四十歲以下醫師還不到一成五。此外,胸腔內科醫師平均年齡為五十二點四七歲,與其他大科相較,僅低於婦產科五十六點七二歲、眼科五十三點七歲、骨科五十三點○五歲。胸腔科工作重 收入相對低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說,目前執業胸腔科醫師年紀確實偏老,多半在SARS爆發之前(二○○三年)就加入此領域,幾乎都超過五十歲;而每次出現大規模疫情,加重工作負擔及感染風險,薪資所得又不如預期,往往嚇跑年輕醫師。陳育民說,原本全國教學醫院胸腔內科(次專科)一年訓練額度超過一百人,但新冠疫情後,平均一年只剩三十人左右報名。以北榮為例,以往一年約可收到四名醫師,但今年僅一人報到。台大醫院也差不多,內科部副主任何肇基表示,所有次專科中,胸腔科已是敬陪末座,該院每年應招收四至六名胸腔內科研修醫師,去年只收到兩人,今年四人,低標過關,已算「特例」。原因在於胸腔科收治重症患者,值班、工作壓力沉重,卻無自費項目,收入比同為內科次專科的腸胃科低了二、三倍。「每逢爆發重大傳染病疫情,胸腔科醫師人數就顯著下滑,新冠疫後,願意的人更少。」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秘書長周昆達表示,胸腔醫師人力嚴重不足,已經到了危急存亡之秋,全球約五至十年出現一次重大傳染病,未來又爆發疫情,總不能靠著「老醫師」在前線奮戰,幫病患插管。台大醫院胸腔科主任施金元表示,在胸腔科醫師人數不足情況下,遇到重大疫情時,眾多患者湧至醫院,只能請求跨科支援,胸腔科醫師負責照護加護病房裡的重症病患,這勢必衝擊醫療品質。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表示,目前一次支氣管鏡檢查健保點數一六八○點,約一五○○元,但全程需局部麻醉、監控患者呼吸狀況,時間超過半小時。相較之下,胃鏡操作簡易,難度較低,但健保點數卻差不多。施金元呼籲,衛福部應提升支氣管鏡等胸腔內科檢查項目的健保給付點數。為此,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多名代表於六月廿一日齊赴健保署請願,大吐苦水。健保署長承諾 調高健保點數健保署長石崇良給予正面回應說,將透過「醫療服務資源耗用相對值」(RBRVS)改善計畫,逐步調高點數。再者,提高加護病房照顧急性呼吸衰竭病人的照顧費用,以優先確保急重難罕症病人的照護品質。
-
2024-06-1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落實理想談全責護理
【編者按】:本週主題是「住院病人全責護理」。陳榮基教授以感性與理性兼具的文筆,追思他的夫人,領導護理工作半世紀的周照芳女士。她多年推廣「全責護理」,由醫院整合人力,實現提供專業照護,減輕家屬壓力,並提升醫療照顧品質,降低病人被感染的可能。陳教授希望透過他的文章,可以促成夫人的未竟之志得到醫界與社會更深入的了解,「醫院負責全責照護病人,是先進國家醫院的常態」。→想看本文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蔡淑鳳司長介紹政府過去試辦這種提供住院病人整合照護,可以減輕民眾經濟與照顧的負擔,選擇探病而不陪病的各種經驗。→想看本文過去主導醫院評鑑的醫策會前董事長林啟禎教授在追念周照芳女士對醫策會的貢獻之餘,希望藉由醫院評鑑,在配合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醫療中,納入全責護理為新制醫院評鑑的基準。台灣是一個重視家庭人倫的國家,重視家庭價值,因此當有人不幸生病的時候,習慣會由其他家人輪流照顧,這足以展現出親情的溫暖與偉大,然而卻有幾個值得省思的地方。首先,家人輪流照顧,經常讓一個家庭忙得人仰馬翻,甚至兄弟姊妹因為必須調整工作與生活步調,導致分工不均意見不合而產生裂痕,這在病程愈久的時候就愈嚴重,進而拖累好幾個家庭。其次,一般家人缺乏正確的醫學知識與照護觀念,有時無法提供最正確的照護,甚至因而產生意外。筆者過去曾經有一位病人,出院前一天晚上由兒子協助餵食,因姿勢不正確不小心食物嗆到氣管,最後併發致命的吸入性肺炎,而這種不幸事件並非罕見。專業醫療看護應運而生,他們提供比家人較專業的照護服務,然而其相對高昂的費用並不是每個家庭都負擔得起,而且專業水準與倫理制約難以保證,在特殊時期也成為另一種負擔。舉例來說,在2003年的SARS與近年來的COVID-19疫情發展過程中,看護都曾經成為防疫的破口,因而必須特案管理。痛定思痛,台灣已經在衛福部醫事司、護理及健康照護司(簡稱「照護司」) 與健保署共同努力下列為重點試辦計畫的全責護理(Total nursing care),能否更進一步把理想具體全面落實?由醫院聘僱訓練好的護理佐理員 (Nursing assistant,NA),簡稱「護佐」,提供專業照護來減輕家屬壓力,並提升醫療照顧品質,進而降低病人被感染與發生意外的可能。護佐在護理師的督導下,照顧住院病人的生活起居及簡單的護理照護,進而減輕護理師的負擔,這是否是在含台灣在內全世界缺少護理人力的另一種解方?前幾年,筆者家中長輩因故從重症加護病房(ICU)經過亞急性呼吸加護病房(RCC)再住進呼吸照護病房(RCW),在舉足無措中發現,RCW是衛福部要求的全責護理重點試辦單位,當時就被其所提供整合醫療照護深受感動與佩服。當時在台灣最早推動全責護理的護理界大老周照芳理事長還在醫策會擔任顧問,筆者曾當面對其不遺餘力的努力表示最高的敬意與感激,她也期望在醫策會的協助下能將全責護理由點的試辦連線成面,化理想為現實。周照芳理事長在護理界居功厥偉,曾經得到過1994年由衛生署張博雅署長頒發的第一屆傑出護理專業奉獻獎與2016年周大觀文教基金會的全球熱愛生命獎章之外,也曾經得到醫策會2020年臨床成效指標TCPI的特別貢獻獎。而且周照芳顧問在2001年至2006年的期間,輔佐醫策會的楊漢湶與謝博生兩位董事長以及蔡素玲與翁惠瑛兩位執行長,擔任醫策會副執行長六年期間,建立研議委員遴選及考核制度,導入醫療品質學習型組織,協助通過國際品質認證,協助醫策會組織再造,帶領醫策會同仁至日本參訪及參考評鑑條文修改成現今以病人為中心的新制醫院評鑑基準,購置並搬遷醫策會到板橋的現今會所,建置台灣病人安全通報系統TPR,實施新制醫院評鑑,推動醫學中心評鑑改革,協助醫策會通過ISQua國際評鑑機構認證,試辦教學醫院評鑑並實施新制精神科醫院評鑑,她的貢獻與慈愛就像溫暖的陽光,照耀著醫策會的每位同仁,而同仁也都像慈母一樣地愛戴她。周照芳顧問與其夫婿陳榮基院長,分別是護理界與醫界最值得敬佩的前輩,他們鶼鰈情深卻又攜手合作,念茲在茲地為提升台灣醫界而努力,在周照芳顧問於2022年不幸離苦得樂駕鶴歸天後,推動全責護理不但沒有停下腳步,反而更加成為護理界與醫界的共同理念,除了以照護司為代表的護理界,藉著健保中長期改革計畫來持續努力推動試辦計畫,醫界也有若干聲音,希望藉由醫院評鑑,在配合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醫療中,納入全責護理為新制醫院評鑑的基準。當然「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期許照護司以透過對試辦計畫的盤點與檢討,提出推動全責護理足以興利除弊的相關配套,成為健保改革能得到民眾共鳴的有感方案,讓全責護理的護佐人力還能成為台灣缺護的良方之一。當然,阻力不是沒有,包括有部分意見認為護佐不是護理師,全責護理應該正名為全責照護,但是「無論所稱何名?玫瑰依然芬芳」,只要提出有共識的整體解決配套方案,相信全責護理的理想可以落實,台灣醫界的醫療品質可以提升,民眾在照顧生病家人的壓力可以減輕,而台灣的整體醫療生態還會更和諧。延伸閱讀6/10 懷念照芳,再推全責護理、全責照護、全責醫護6/12 住院整合照護
-
2024-06-04 焦點.元氣新聞
醫院關床問題紙包不住火 蘇一峰嗆衛福部:罐頭回應又來了
新冠疫情過後,民眾延遲就醫,造成就醫情形暴增,而部分護理人員也因不堪負荷,選擇離職,醫院為符合護病比,以關病床的方式因應。衛福部昨日表示,今年5月與去年同期相比,醫院護理人員增加809人,醫院總床數增加1879床,而今年1到4月只有6家醫院通報病床異動,且都是小幅床數調整,佔比不到1成。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今天於臉書表示,關於缺床問題,偉大的衛福部的罐頭回應又來了,衛福部指出,「我們看沒有缺床,缺床改善了喔!護理人力很足夠了喔!我們會繼續掌控護理人力和床位。」就如二周前關於點滴也用一模一樣的回應。蘇一峰也於日前表示,他之前就常說醫院缺人缺床很嚴重,關床一大堆,但衛福部一直都說是假消息,缺護理師缺床不嚴重,直到最近新聞接二連三,各醫院的缺床越來越嚴重了,衛福部每次都是這樣,等到問題紙包不住火才要處理。醫院關床影響手術、癌症治療 衛福部曝監控兩大指標新冠疫情後,民眾就醫暴增,同時護理人員流失,各層級醫院為符合護病比,以關床因應,卻造成非緊急手術、癌症等治療延後,影響民眾就醫權益。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表示,醫院關床情形,目前已與各縣市衛生局共同監控醫療院所每日平均急診就醫人次、加護病床空床數的變化,一旦急診就醫人次暴增,或加護病床空床數明顯減少時,將會與衛生局研議協助醫院床位進行協調。劉玉菁說,經醫事司統計,今年3至5月全國醫療院所每日平均急診就醫人次,平日一天為2萬人次,假日一天為2.23萬人次,相較上周急診平日就醫平均1.8萬人次,假日2.2萬人次,並未大幅上升;另加護病床可以使用床數,今年3至5月全國加護病床空床數,每月約介於1400至1700床,空床率約20%,使用率也未大幅上升,雖然各家醫院空床率略有不同,但目前醫療量能仍屬充裕。劉玉菁指出,為了提升醫療品質,三班護病比新制於今年3月上路,目前屬於鼓勵、獎勵性質,各醫療院所護病比規範,仍採全日護病比,部分醫院為因應護理人力不足問題,調整手術等治療排程,而急重症住院病患仍為優先治療對象,絕對不可延誤,這部分將會穩住,並要求醫學中心落實分級醫療,將病患治療好後,下轉至區域或地區醫院,降低醫學中心負擔,以照顧更多急重症患者。至於,接下來6至7月中南部醫學中心將進行醫院評鑑,恐又出現一波關床潮。劉玉菁提醒,相關醫學中心仍應照顧好急重症住院患者,醫事司也會隨時監控醫院收治病人情形。
-
2024-06-03 焦點.元氣新聞
醫院關床影響手術、癌症治療 衛福部曝監控兩大指標
新冠疫情後,民眾就醫暴增,同時護理人員流失,各層級醫院為符合護病比,以關床因應,卻造成非緊急手術、癌症等治療延後,影響民眾就醫權益。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表示,醫院關床情形,目前已與各縣市衛生局共同監控醫療院所每日平均急診就醫人次、加護病床空床數的變化,一旦急診就醫人次暴增,或加護病床空床數明顯減少時,將會與衛生局研議協助醫院床位進行協調。劉玉菁說,經醫事司統計,今年3至5月全國醫療院所每日平均急診就醫人次,平日一天為2萬人次,假日一天為2.23萬人次,相較上周急診平日就醫平均1.8萬人次,假日2.2萬人次,並未大幅上升;另加護病床可以使用床數,今年3至5月全國加護病床空床數,每月約介於1400至1700床,空床率約20%,使用率也未大幅上升,雖然各家醫院空床率略有不同,但目前醫療量能仍屬充裕。劉玉菁指出,為了提升醫療品質,三班護病比新制於今年3月上路,目前屬於鼓勵、獎勵性質,各醫療院所護病比規範,仍採全日護病比,部分醫院為因應護理人力不足問題,調整手術等治療排程,而急重症住院病患仍為優先治療對象,絕對不可延誤,這部分將會穩住,並要求醫學中心落實分級醫療,將病患治療好後,下轉至區域或地區醫院,降低醫學中心負擔,以照顧更多急重症患者。至於,接下來6至7月中南部醫學中心將進行醫院評鑑,恐又出現一波關床潮。劉玉菁提醒,相關醫學中心仍應照顧好急重症住院患者,醫事司也會隨時監控醫院收治病人情形。
-
2024-05-22 醫療.感染科
被呆萌水豚君發狠咬一口染蜂窩性組織炎!被動物咬傷抓傷必做2件事
呆萌的水豚君,看起來溫馴無害,但畢竟是野生動物,身上帶有未知的細菌、病毒。日前一名遊客到一家水豚農場遊玩,被水豚咬傷小腿,幾天後傷口愈來愈痛,竟引發蜂窩性組織炎住院。台安醫院醫療品質副院長暨感染科主任楊祖光說,蜂窩性組織炎是細菌進入真皮及皮下組織所造成的炎症,大部分發生在下肢,因為腿部容易被割傷、蚊蟲叮咬,有些患者是因為足部濕疹、香港腳龜裂,細菌進入皮膚後發炎。蜂窩性組織炎會「紅、腫、熱、痛」 持續發燒、化膿代表細菌擴散蜂窩性組織炎最明顯的症狀是「紅、腫、熱、痛」,當症狀較嚴重時,會合併出現發燒、畏寒、出汗、四肢無力、嗜睡等。楊祖光強調,有持續性發燒及化膿現象,代表細菌已經擴散,必須馬上就醫治療。楊祖光提到,細菌經由細小傷口進入體內,一般在第3至5天出現症狀,因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或A群鏈球菌要一段時間繁殖。身體會啟動防禦機制,但若剛好熬夜、壓力大、免疫力下降、血液循環差,就無法抵抗細菌的侵襲。容易傷口感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的族群1.糖尿病患者:本身免疫力不佳,且體內糖分高,是細菌最喜愛的生長環境。2.肥胖者:血液循環較差,容易受到細菌侵擾。3.老年人:於細菌的抵抗力較弱,且多數有慢性疾病。4.下肢循環不良:容易水腫、靜脈曲張的人,血液循環較差。5.濕疹、香港腳病人:患部傷口容易感染細菌,注意傷口搔抓。蜂窩性組織炎若症狀輕微,可能自行痊癒;但有紅、腫、熱、痛等不適,務必及早就醫服用抗生素,避免拖延造成軟組織壞死。楊祖光說,療程需要持續服用7至14天才能痊癒,使用原則一定要按照醫囑全部吃完,不可擅自停藥。90%的蜂窩性組織炎沒有明顯傷口,僅在皮下出現典型症狀,須仰賴臨床醫師的判斷。楊祖光表示,蜂窩性組織炎大多發生在下肢,尤其是小腿靠近踝關節的部位,距離心臟遠、循環不佳,約二星期的時間盡量減少站立、走動,多坐著休息,或將腿抬高。治療期間,每天將患部泡2-3次溫水,每次約10-15分鐘,促進血液循環。被動物咬傷、抓傷怎麼處理?動物咬傷、抓傷引發蜂窩性組織炎的狀況並不少見,楊祖光說,第一步應立即處理傷口,以清水或稀釋的肥皂水洗淨,建議另施打破傷風,降低細菌產生毒素破壞神經系統的風險。
-
2024-05-03 醫療.醫療
病人支持服務 PatientsForce 獲遠見ESG企業永續社會創新獎
采照策略顧問的PatientsForce病人支持計畫數位管理平台服務,今日獲頒第20屆遠見ESG企業永續獎的社會創新組中小企業獎,表彰該公司在社會創新的影響力價值。PatientsForce病人支持計畫主要在提供自費新藥的病人支持方案,降低病人的財務負擔,並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伴隨照顧,透過數位管理平台進行個案管理,每年服務上萬名癌症及特殊用藥病人。癌症新藥財務負擔成社會重大議題 癌症新藥財務負擔問題,已成為台灣急需解決的重大社會議題之一。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的調查,高達66%的癌症患者自費醫療費用超過30萬元,其中更有20%的患者自費金額高達100萬元以上。這樣的財務壓力,不僅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品質,也直接影響了治療效果,甚至可能導致患者無法獲得完整的治療。采照策略總經理張向昕表示:「PatientsForce建立醫病共利的醫藥福利計畫平台,並非藥品採購平台,而是以個別病人為中心的用藥申請管理,透過藥廠或第三方支持的藥品福利方案,幫助癌症或特殊用藥病人輕減財務毒性」,PatientsForce代表的是支持病人的原力,以病人為原點,用市場供需去補足健保給付的缺口。近年由於醫藥科技的跳躍式進步,新藥或醫材上市的速度加快,新藥對醫師及病人固然是新選擇,但如果沒有保險給付,也可能是個沉重的經濟負擔。尤其近期上市的新藥價格,隨著研發及市場成本不斷攀升,除了公私保險協力,建立更完整的社會醫療保護網外,利用市場自由契約機制的病人支持計畫(Patient Assistance Program) 由藥廠基金會或第三方提供的用藥支持模式,亦是全球市場發展趨勢,也是製藥企業ESG的重要議題。PatientsForce創新解方 提供可負擔的新藥支持管理采照策略於2015年即投入病人支持計畫系統開發,2021年曾獲得醫策會頒發國家醫療品質獎數位醫療產業應用標章,目前已提供近60個國際性藥廠的新藥支持服務,所創造的病人藥費負擔減輕超過50億元。此外,透過照顧團隊及智慧醫療系統,已有超過4萬名以上的癌症病人受惠。采照策略營運總監王怡文說:「我們希望透過創新的商業模式和數位工具,讓資源的提供者,如藥廠企業及其他利益關係者,能更有效率的轉換給病人,當新藥進入健保給付,我們的階段性任務就完成,並轉換成下一階段的伴隨照護服務」。她形容,PatientsForce扮演的是集線器(Hub)的角色,病人面對艱困的治療已經夠辛苦了,更需要實際的資源幫助。創新服務獲國際肯定 持續探索更多可能PatientsForce病人支持管理平台不僅只是一個數位系統,還包括了采照策略在ESG面向的公司企業責任實踐。采照策略不但加入國際性的碳中和目標協議,不斷投入研發優化管理流程,利用數位工具降低碳排,並取得病人支持計畫系統相關的ISO 9001、27001、 27701 驗證,對於病人安全的管理系統投資亦不遺餘力,首次參與評審,即獲得了台灣遠見雜誌ESG企業永續獎評審的肯定。張向昕表示:「我們不希望看見人們因病而貧,更期盼醫療平等是能兼顧不同負擔能力的病人,並鼓勵創新追求更好的醫療及健康品質,這些都是聯合國17項永續目標的價值。」
-
2024-04-22 名人.精華區
推動自我照護 應建立家庭藥師制度
我國「全民健保模範生」的美譽享譽國際,國人長年以極低廉的價格享有高水準的醫療品質及可近性,亦導致部分民眾養成「逛醫院」的習慣。國人逛醫院 健保沉重負擔健保署統計,國人平均年就醫次數15.6次,遠高於OECD國家平均7次。2020年「就醫王」更在一年內就診達839次,國人的就醫觀念必須改變,並非任何不適皆須求診,應養成「自我照護(Self-Care)」的習慣,在社區藥局的協助下,共同為自己的健康把關。國人就醫成本若以一般基層診所為例,除掛號費200至300元,尚有診察費375點、藥事服務費54點(實際金額受門診、調劑量及健保點值影響)、藥費等健保負擔費用,以及求診所需時間、交通等,實際成本可能高達近千元。以目前國人遠高於先進醫藥國家的就醫次數,無論對就醫民眾或健保及醫療體系,皆為沉重負擔。社區藥局 可做初級照護隨著人口高齡化以及醫療水準提升,醫療趨勢也由單純的治療疾病演變至著重預防,世界衛生組織及各先進國家均積極推廣「自我照護(Self-Care)」,鼓勵民眾有輕微症狀時,在藥師協助下購買指示藥物服用,除避免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更能最佳化社區藥局初級用藥照護角色,提升國民健康品質,並使醫療資源分配更合理與有效。藥師公會全聯會長年提倡「大病到醫院,小病到診所,小症狀到藥局」的理念,與之不謀而合,即除分級醫療,更提倡國人應與社區藥局建立連結,建立家庭藥師概念,在決定是否進入醫療前,由藥師協助民眾共同在第一線為健康把關。我國已於2015年起全面完成藥廠符合PIC/S GMP,藥品製造、運銷等皆符合國際最高規範,也已建立藥害救濟制度,民眾在藥師的協助下服用指示用藥等非處方藥,應無安全疑慮,我國應跟隨先進國家的腳步,培養國人自我照護的習慣。健保涵蓋率高達九成九,健保用意為讓國人享有負擔得起的醫療服務,而非將維持健康的責任轉嫁給政府。國人不健康餘命平均長達8年,無論從國人維護生活品質或健保永續經營,推動自我照護都是刻不容緩的衛生政策。提升健康餘命 降就醫成本除在家庭藥師指導下建立正確自我用藥觀念,建立良好飲食、規律運動習慣等,亦至關重要,如此除能提升國人健康餘命,減少民眾就醫成本外,更有利健保永續經營,造就醫療院所與民眾的雙贏局面。
-
2024-04-15 名人.黃達夫
黃達夫/醫界應讓民眾相信 提高健保費值得投資
欣聞民進黨主席、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啟動黨務革新三大任務,籌畫在五二○上任前,完成國家希望工程議題論壇,其中以「健康台灣」及「投資未來世代」最為迫切,要透過論壇為新政府的重點執政方針做好準備,來回應社會。準總統主張通過原則性「健康憲章」設計不同年齡、性別、族群的健康照護政策,投資癌症新藥基金、改善醫護人員工作環境、確保醫療品質,全方位推動「健康促進」政策。個人非常認同上述針對台灣當前醫療問題所提出的改革方向。相較歐美日 台灣健保投資不足近年來,台灣醫界及公衛學者討論最多的是,台灣醫療保健的投資相較美國健保支出占GDP的18%,歐洲多數國家約12%,而鄰近的日本及韓國約10%,台灣的健保投資則只有6.4%,顯然相對不足。根據過去經驗,要人民繳更多健保費,並不容易。因此,要提升健保費率,須要政府的魄力及說服力去取得人民的認同。固然,錢不夠,醫護血汗,甚至出走,就不容易把照護的工作做得完善,全民就不會健康。可是,花了錢也不能保證人民就會更健康。要提升國人的健康餘命及癌症存活率等健康指數,則須要健保支付制度的重新規畫。台灣健保支付制度,最嚴重的謬誤是「論量不論質」,譬如,慢性疾病的預防及控制,最重要的是,健康的飲食及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而不是抽血、檢查及吃藥。可是,台灣的健保支付制度,卻完全忽視醫護專業的重要性以及醫師腦力、心力與時間的投入,只有檢驗、檢查、用藥及手術等有形的醫療處置才付費,而且,不論有沒有必要,做好或做不好,都照樣埋單。結果,很少醫師願意做白工,花時間在病醫溝通,費心去了解病人飲食生活習慣的偏差,耐心衛教,也無法幫助病人改變他們的生活,病情就不容易好轉。國人頻看病 醫療結果沒比較好所以,儘管健保提供台灣人民便宜又方便的就醫機會,台灣人民平均一年看15次病。歐美國家人民看病沒有台灣容易,平均一年看三到五次門診,醫療結果卻沒有比台灣差。台灣健保實施已近卅年,台灣人民的不健康餘年愈來愈長,洗腎人口也沒有減少,仍然號稱「洗腎王國」。美國癌症死亡率自1991年逐年下降,台灣仍舊增加中。很值得台灣政府、醫界及人民省思。因此,我建議賴總統賴醫師此次「健康台灣」推動,一定要把重點放在如何「確保醫療品質」,確保醫療品質不應是空泛口號,要有具體、科學的方法,更要有執行結果的評量。當醫界要求人民投資健保的同時,相對的醫界也要向人民承諾,醫界會以可測量的方法確保醫療品質,用數字讓人民看到國人健康提升。唯有如此,才可能讓人民相信,提高健保費率是一項值得的投資。
-
2024-04-05 焦點.長期照護
名醫解析長者就醫時產生4大問題?並提供照顧家屬4對策因應!
許多老人家慢性病纏身,但多數長者不願接受「老了會生病」而拒絕就醫,最後導致病急亂投醫,老後健康堪慮,也影響全家人的生活;但也有不少長者愛逛醫院,到處就醫拿藥,自行亂用藥,影響健康。該如何幫助長輩正確就醫?國泰醫院老人醫學科主任黃柏堯、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林明憲指出,常見長者不願就醫原因,包括不愛長時間等待就醫、不想聽到自己生病的消息、感覺檢查或吃藥對疾病沒有影響等3大因素,但也有長者很愛看病,將逐一解析並提出因應對策。覺得看病太花時間黃柏堯指出,有些長者認為看病很花時間,可能一等就是半天,他們不喜歡等待。林明憲則說,台灣醫療專科化且就醫方便,可能心臟不舒服看心臟科,呼吸喘看胸腔內科,長者常要花很多時間往返就醫,感覺很麻煩;部分長者是獨居、失能,住在沒有電梯的公寓,造成就醫障礙。建議對策:全國多有老人健檢或成人健檢,應鼓勵長者報名參加,因採事先報名制度不須等待,也沒有醫師問診,可減輕不少就醫壓力。有些醫院有整合醫療模式,可以減少就醫次數及往返時間,提高醫療品質;對於獨居、失能的長者,則有居家、在宅醫療可以協助就醫。不想聽到生病消息「身體好好的,本來都沒病,一看醫師就有一堆病。」黃柏堯說,是許多老年人不願就醫的原因之一,尤其是與同齡長者交換就醫經驗後,常是看病後都沒有好事發生,因此對就醫多少會有一點害怕。林明憲也說,長者不喜歡看醫師與個性有關,怕聽到生病的不好消息,或對於生病消息的應對、調適能力稍差,造成他們不願就醫。建議對策:正視「預防重於治療」的就醫觀念,應早期檢查、早期治療。不願意服藥與治療許多長者感覺看病後,多半只是檢查一下,拿了藥不吃也還好,因而降低就醫意願。黃柏堯說,長者不願就醫檢查,對服藥、治療也充滿排斥感,若健康真有潛藏問題,確實會延誤就醫,到院時病情可能已十分嚴重。建議對策:當長者好不容易願意就醫時,醫師看診前可和家屬溝通,先針對較嚴重的病情,加以說明、治療,其他輕微的病情,可以再觀察、追蹤,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建立醫病雙方的信任感,不要給長者太多的壓力。不斷到處就醫拿藥部分長者喜歡看病拿藥,黃柏堯說,其實長者不是真的喜歡看病,可能是原有疾病一直無法得到滿意的治療,心情焦慮、緊張、無所適從,而不斷就醫。建議對策:此類長者就醫時,家屬應陪同,以了解長者真正的狀況及需求,醫師也可以向長者及家屬說明,是否透過調整藥物、改變生活習慣來緩解不適症狀。如果長者有看不同科別醫師,在病情穩定下,可先集中在某一家醫院看診,避免突然換醫師或更換就醫環境,而有不習慣的感覺。近年推動的整合門診可以同時診斷多種疾病,避免長者出現多掛不同科別的情形。林明憲說,整合門診能打破原有的就醫習慣,藉由單一門診可以統整各科藥物,避免服用許多類似藥物,反而使藥物互相干擾,以減少藥物品項、種類,提升長者就醫及用藥安全。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3-29 癌症.抗癌新知
自費治療負擔大 PatientsForce助晚期癌患治療減負擔
癌症患者等待健保通過給付的期間不能停止治療,現行患者先自費治療的情況,多是不得不的選擇,以近期臨床上市的台灣突破性晚期乳癌口服新藥為例,此種治療藥物的藥理機制屬於表觀遺傳調控劑(HDACi,Epigenetic Modulator),用於治療既往使用過內分泌療法失敗或復發的HR+/HER-2-晚期乳癌病患,但目前仍在申請健保給付審查中,病患如要使用必須自費,經濟負擔甚大。PatientsForce采鋐健康總經理張向昕表示,為協助新藥病患在健保未給付期間降低自費用藥的財務負擔,已協助該乳癌新藥藥廠完成合規的病人支持計畫(PAP)用藥申請,提供獲得醫師處方但需要自費的病人,透過醫師同意登錄申請,可獲得部分藥物的支持方案,希望能為病人減輕持續自費用藥的負擔。台灣第一個獲醫策會頒發「國家醫療品質獎標章」的病人支持計畫(PAP)藥物管理數位系統「醫藥通」,自2017年上線以來,已協助超過五萬名自費使用特殊藥物的病人,涵蓋腫瘤、罕見疾病、呼吸道疾病、免疫系統疾病、體重管理、生長障礙不等之藥物及營養品補助專案,讓病患可在醫院治療過程中,經醫師評估是否符合處方標準,進而轉介參與相關計畫,減輕治療期間的經濟壓力。PatientsForce營運總監王怡文指出,傳統型態的病人支持計畫(PAP)採用的是臨床實驗型收案方式,不但耗費時間長,且難與醫療臨床現場配合,特別是考量病人在治療過程中的身心狀況,與醫療臨床現場的行政工作的複雜性,建置一個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系統變得至關重要,需要一個有同理心的照顧團隊,能不厭其煩地協助病人,並居中協調醫院、醫師、臨床護理、藥庫、藥局、藥廠等單位。數位化的醫藥通,透過臨床親近性高之通訊工具(LINE)來整合個案管理系統(CRM),至今已有九成的專案醫護人員與收案病患開始使用,LINE的互動率也高達九成,從送件到核件,原本繁瑣的贈藥申請流程更平均縮短了超過90%的時間。總經理張向昕表示,「醫藥通」目前已通過十多家全球頂尖藥廠的合規查驗,在台灣持續提供超過50種新醫藥病人支持計畫,並開展多項病人價值伴隨服務,盼透過ESG概念的實踐,協同政府醫療及健保政策的市場扶助,以幫助大眾取得可負擔的新醫藥福利。
-
2024-03-28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中西醫整合精準醫療 抗癌雙管齊下提升療效
除了接受西醫治療外,部分癌症患者也會搭配中醫調養身體、補元氣,前中國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花蓮慈濟醫院顧問張建國表示,根據研究,部分中藥材的確證實有助於抗癌,但每人體質、病況不同,癌友須諮詢過醫師建議,才可同時接受中、西醫治療,以免影響治療效果。「中醫講求的個人體質等同於西醫的精準醫療。」張建國說,中醫根據身體特徵、生活習慣、環境等歸類個人體質,再依此給予合適的治療,類似西醫領域中的精準醫療,因此癌友若要透過中醫養生,也須諮詢醫師建議,避免療效產生衝突。張建國說,曾聽聞癌友間互傳蒲公英、金銀花等能治癌,但即使是同種類癌症,癌基因、基因表現不同,所需中醫治療、輔助也不同,「沒有一種中藥材適用於所有癌症患者。」 所以癌友切勿自行神農嚐百草,對所有中醫藥來者不拒。此外,張建國表示,單一中藥材內含的成分眾多,雖發展歷史悠久,安全性高,仍須如西藥般利用新工具分析,知曉藥物作用位置與機制,並建立資料庫,「但也代表中醫藥極具發展潛力,可想見中西醫間的差距會逐漸縮小。」像是花慈院長林欣榮曾帶領團隊,發現當歸萃取物有助於對抗惡性腦瘤,進一步開發而成的小分子標靶藥物也能治療阿茲海默症,目前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傑出成果更曾刊載在權威科學期刊《神經腫瘤》。張建國表示,花慈即將啟動中西醫整合精準醫學中心,透過整合中、西醫專科醫師,推出居家醫療、門診、會診、急診四大服務項目,其中包括針對難治型癌友量身設計一套最適合的療程,不僅省去癌友四處奔波的辛勞,也能一併照顧身心靈,期望能提升臨床醫療品質,嘉惠更多患者。「友善抗癌,心願大聲說」:患者的狀況會隨著治療改變,所以不只針對疾病,身心靈都要列入考慮,且藥不僅限於西藥,要讓病人得到最好的治療。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
-
2024-03-22 焦點.元氣新聞
亞洲換肝之父陳肇隆每天要「用這招」讓雙手更靈活!醫術被稱「人類的極限」改編成日劇
外科醫學會年會上周舉行,全國外科醫師齊聚,會中頒發「終身成就獎」給予亞洲換肝之父、高雄長庚榮譽院長陳肇隆,以及乳癌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表彰兩人四十年來各自在肝臟移植、乳癌手術等醫學領域的卓越貢獻。早年外科系為醫學生選科第一志願,元氣網刊出兩位得主專訪,希望這兩位醫界典範的生命故事,讓更多新世代年輕醫師投入外科醫學。四十年前的今天,1984年3月22日,陳肇隆開始為台灣腦死捐贈肝臟移植第一個案例進行手術,於3月23日成功完成。四十年後,陳肇隆於今年獲得外科醫學會終身成就獎。陳肇隆投入肝臟移植領域40年,到今年3月20日,他帶領的肝臟移植團隊已完成2419例臟移植手術。根據團隊2021年發表於「肝臟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國際期刊,針對最困難的緊急活體肝移植治療慢性肝炎合併急性肝衰竭的大系列報告,受肝者術後存活率三年95.5%、五年92.9%,是國際上最好的成績。完成亞洲首例肝臟移植,率先採用腦死定義1950年出生的陳肇隆,是台灣及亞洲肝臟移植的開拓者,1984年完成亞洲首例成功的肝臟移植手術,率先採用腦死定義,從一名車禍腦死的年輕人身上取得肝臟救人,促成台灣在1987年達成亞洲第一個腦死亡器官移植立法,比日本、韓國早了10至12年,帶動台灣器官移植醫學的蓬勃發展,1997年完成亞洲首例一肝兩受的分割肝移植手術,更於2019年5月榮獲國際肝臟移植醫學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陳肇隆1969年雄中畢業,考上高雄醫學院醫學系,大學時他即充滿人文關懷的精神,投入山地醫療義診,足跡遍布屏東霧台等6個村落,1976年大學畢業那年,經營之神王永慶創辦的長庚醫院首度招募住院醫師,陳肇隆從分類廣告中看到這則訊息,北上前往應試。如今的榮譽院長 當年考住院醫師只是備取陳肇隆說,「那時從高雄搭平快夜車到台北考試,嚇了一跳,只錄取6名外科住院醫師,200多個人報考,一個月以後,我接到備取通知,到現在我也把備取的通知留下來勉勵年輕醫師。」陳肇隆拿自己當例子告訴年輕醫師,「一個長庚的備取第一年住院醫師,可以在27年後,當上長庚醫院院長,持續近13年,證明只要肯努力,大家都有一樣的機會。」為外科大老畫教科書插圖 啟蒙走上肝臟移植住院醫師第3年,陳肇隆當因緣際會為首創「手指切肝法」的台大教授林天祐繪製「肝臟外科」教科書插圖。陳肇隆為此翻遍書籍文獻,熟悉每個細節,他笑說「只要下了功夫,就會產生興趣」,這也啟蒙他未來走上肝臟移植這條任重而道遠的道路。師從換肝先驅史達哲 把肝臟移植帶回台灣1967年世界才出現第一起成功的肝臟移植手術,台灣還沒有相關經驗,就連在美國也是最先進的實驗性外科手術。1982年陳肇隆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兒童醫院進修,換肝先驅美國匹茲堡大學的史達哲(Thomas Starzl)教授正好到此演講,陳肇隆把握機會,毛遂自薦拜他為師,並考過賓州醫師執照,成為史達哲的第一助手。在當時換肝是非常困難的大手術,即使是史達哲在手術時,也常被噴得滿頭滿臉都是血,待在他身邊學習,被飆罵是常有的事,不過,陳肇隆甘之如飴,謙虛且努力學習,他的表現獲得史達哲的讚賞,表明希望陳肇隆留在美國發展,但陳肇隆還是決定把肝臟移植的知識與技術帶回台灣。為讓雙手更靈活 每天要打200個繩結萬事起頭難,陳肇隆以加倍努力在台灣推動肝臟移植,陳肇隆遠赴瑞士爭取並引進臨床試驗中的抗排斥新藥,催生國內腦死的判定標準與程序;他自備睡袋,經常睡在實驗室,為了讓雙手更靈活,他每天要打200個繩結,為了要有能夠站立10~20小時手術的好體力,每天再累也會去快走;當時台灣還沒有進口上市的器官保存液,只能從文獻上找到配方,在製劑室自行調配,一切就是為了做最好的準備。1984年 在台完成肝臟移植成功首例1984年3月一名年輕女子,在大量吐血、肝昏迷、休克情況下,從加護病房被轉進手術室,另方面院內則有一名車禍者被判定腦死的年輕男子,陳肇隆為這名女性,經過32個小時的手術,成功移植入男子肝臟,女子於術後逐漸清醒,創下台灣首例腦死捐贈肝臟移植成功首例。首例成功的經驗,開啟國內腦死肝臟移植的先例,引發社會討論,當時陳肇隆佔據國內社會版各個版面,更一度讓陳肇隆接到當時首席檢察官陳涵的關切函,差點遭起訴。但是陳肇隆沒有退縮,持續與醫界、法界與立法委員溝通與協調,促成台灣在1987年達成亞洲第一個腦死器官移植立法,也為三年後的心臟、七年後的肺臟移植鋪路。大愛捐贈器官有限 催生推動活體肝臟移植陳肇隆的腳步未因困擾而停歇,他深刻明白大愛捐贈的器官有限,因此再進一步催生推動活體肝臟移植,希望挽救更多的人的性命。1985年至1992年期間,陳肇隆在基隆長庚帶領肝臟移植手術,當時人力、設備、資源都相當侷限,但他在這7年的時間,讓基隆長庚成為當時全亞洲肝臟移植例數最多、存活率最高的醫院。毅然南下高雄 創多項紀錄與成績1992年底他毅然放棄在北部有成的人脈與資源,舉家南下高雄,只帶一名護理師重新籌組高雄長庚肝臟移植團隊,1994年完成台灣首例兒童活體肝臟移植,這名病童現已30多歲了,於一家科技公司任職。在高雄長庚服務的期間,陳肇隆率領的肝臟移植團隊一再挑戰極限,2002年完成華人首例活體雙肝移植,2006年全球首創例行性顯微膽道重建,2013年完成台灣首例第2單一小節肝移植,2024年達成2400例肝臟移植手術。2006年在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發表活體肝移植治療膽道閉鎖症,5年存活率98%、2008年在Transplantation發表活體肝移植治療肝癌,五年存活率90%, 2021年在Liver Transplantation發表緊急活體肝移植治療慢性肝炎合併急性肝衰竭,受肝者術後5年存活率92.9%,都是文獻上最高的存活率、最好的成績。一個人鉅細靡遺不夠 必須倚靠團隊力量但陳肇隆謙虛地說,肝臟移植手術龐大而複雜,動員許多醫護人力,且可容忍的誤差範圍相當狹窄。因此,只有一個人追求完美、鉅細靡遺是不夠的,必須倚靠團隊的力量。經過卅多年切磋、磨合與傳承,高雄長庚 團隊成員中的鄭汝汾教授在肝臟移植影像學、林燦勳教授在肝動脈與膽道顯微重建、楊志權主任在肝臟外科手術、顏旭霆主任在血管外科手術等,都已成為全球頂尖專家。陳肇隆回想40年前,他自謙自己只是「菜鳥」主治醫師,沒有行政職務、也沒有行政支持,只能以讀書會的方式交朋友,邀請同事到家裡一起研讀文獻討論激盪,讀書會後烤牛排、配紅酒、啤酒。當時陳肇隆常應邀在國際會議主持研討會,每次可以安排一、兩位團隊同仁上台演講,國際場合15分鐘的演講通常要準備兩、三個月,但任何領域只要下了功夫就會激發興趣。經過卅多年累積的革命感情和向心力、榮譽感和團隊精神,高雄長庚肝臟移植團隊逐漸形成共同的目標,就是「追求完美」、「認真做好每一件事」、「不以善小而不為」,成為團隊的特質和文化。ILTS頒發終身成就獎 與恩師同列2019年5月全球肝臟移植領域最權威的國際肝臟移植醫學會(International Liver Transplantation Society, ILTS)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大會將最高榮譽「終身成就獎」,頒發給陳肇隆。陳肇隆當時帶著妻子本多美惠及擔任外科醫師的女兒陳之逸與醫師兒子陳之浩一同到場觀禮,分享他的榮耀。陳肇隆的恩師史達哲(Thomas Starzl)教授,是ILTS第一屆終身成就獎得主,這是全球肝臟移植領域最尊崇的獎項,以表彰長期在肝臟移植領域具重大成就與貢獻者,時隔26年,陳肇隆也獲得這項獎項肯定,陳肇隆是全球華人獲得此獎第一人,是「台灣之光」,也是「世界之光」。醫術被稱「人類的極限」 改編成日本電影、漫畫及日劇陳肇隆讓無數病患,在垂死中重獲生機,他出神入化的醫術,被日本醫科大學北野正剛校長親臨觀摩後,形容是「人類的極限」,曾被改編為日本漫畫《閃耀吧!手術刀》、小說、電影及日劇《孤高的手術刀》,電影、日劇分別由男星堤真一、瀧澤秀明主演,他也曾經帶領團隊上過美國國家地理頻道。跨海手術示範 上海仁濟已成全球最大肝臟移植中心上海仁濟醫院肝臟移植中心在2004年建科,2006年陳肇隆帶領團隊跨海完成第一次手術示範,隨後持續指導與協助,如今上海仁濟醫院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肝臟移植中心,兒童肝移植術連續11年全球第一,該院院長夏強把榮耀歸於老師陳肇隆。夏強於2017年受訪時指出,仁濟醫院換肝手術存活率遙遙領先歐、美、日、韓,以及大陸其他換肝醫院,但仍比不上陳肇隆團隊。陳肇隆培育的大陸學生北京清華大學長庚醫院董家鴻院長、上海交通大學仁濟醫院夏強院長,也由於在肝臟移植的傑出成就與貢獻,分別在2017、202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醫援海外 毫無保留回饋國際「一位外科醫師終其一生或能拯救數百、數千條性命,但如果能夠不藏私地醫療傳承,拯救生命更難以計數」。陳肇隆說,醫療是救人的學問,不應該藏私,台灣的醫療能有今天,也是因為過去有機會到美國、歐洲、日本學習,今天可以走出去幫助的,或讓人來學習的,就應該毫無保留地回饋國際社會。勉勵後輩 把一個目標做好就夠了一路走來,陳肇隆認為,外科醫師雖然辛苦,但卻可以從救人活命的使命感與成就感中,獲得極大的快樂與滿足。陳肇隆並引用恩師史達哲教授的名言,「醫學的歷史通常是:昨天認為不可思議的,今天也很難達成的,往往明天就成為常規。」(The history of medicine is that what was inconceivable yesterday, and barely achievable today, often becomes routine tomorrow)。40年來他見證太多的病例,也不斷的挑戰,讓過去不可能的肝臟移植急、重、難症,成為常規的治療。陳肇隆勉勵後輩,在醫療生涯中,只要設定目標聚焦、鍥而不捨,能把一個目標做好,那就夠了,醫療如此,其他領域也是一樣。陳肇隆創下的紀錄:活體肝移植維持全球最高存活率活體肝移植技術與策略多項創新與改良發表SCI學術論文500多篇擔任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副主編Annals of Surgery、Transplantation、Liver Transplantation等一流學術期刊編委國際及海外醫學會議演講500多場培訓國內外肝臟移植醫師400餘名至今依舊在高雄長庚醫院每周三次門診與三天手術陳肇隆的榮耀1992年:高雄醫學大學第一屆傑出校友1996年:行政院傑出科技榮譽獎2005年:獲國家生技醫療品質金獎2007年:中國工程院院士2013年:行政院衛生署衛生獎章2015年:醫療奉獻獎特殊醫療貢獻獎 外交部外交之友貢獻獎章 瓜地馬拉及巴拉圭衛生貢獻獎章 中美洲議會Francisco Morazan指揮官級勳章2016年:第一屆國際醫療典範獎 美國RAND智庫亞太政策諮詢委員2018年:國際外科學院榮譽院士2020至21年:國際活體肝移植學會會長 全球頂尖2%終身影響力科學家2024年:台灣外科醫學會「終身成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