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6 醫聲.領袖開講
搜尋
醫療品質
共找到
258
筆 文章
-
-
2024-03-1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當老人生病時應如何尋找醫師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當老人生病時,如何選擇能夠幫忙他們的醫師」,這是我們探究這主題的第一個系列。這次邀請三位醫界功成身退的佼佼者,以本身行醫多年的經驗,當自己年老生病時,怎麼選醫師、醫院。他們不約而同地指出:「對自己的病痛有專長的醫師」、「能夠關心病人、容易溝通的醫師」、「大醫院、名醫並不見得就是最能幫忙病人的地方」。他們各自以流暢幽默的文筆分享一些獨到的就醫經驗、尤其難能可貴,在此深表感佩。我們期待有更多不同背景的醫療團隊成員與社會大眾在這主題分享他們的經驗,更希望這些「回饋」可以引發醫療團隊更深的反省。→相關文章:當我生病時,我希望找到是怎麼樣的醫師→相關文章:找醫師看我這個病人 85歲的我受邀加入討論:「當我生病時,我希望找到的醫師是怎麼樣的醫師?」每一個人都要經歷「生老病死」,無可避免。只能求少生病,不要生重病。一旦生病,如果用常用的「老方法」無效,那就該找醫師幫忙了。要找那一位醫師呢?當然要先找你熟悉的醫師,如果你沒有熟悉的醫師,我要恭喜你:「多麽幸運啊,你這麽一大把年紀居然沒有常打擾的醫師或醫生!」如果沒有熟悉的醫師,就找你家附近的開業醫師吧。如果開業醫師,解決不了你的病痛,那就要到附近的醫院了。可以先從地區醫院看起,不行了再往區域醫院走,再不行,只好找更大的醫院,就是一般所謂的醫學中心了。醫院越大越擁擠,也越貴。要找那家醫院,那位醫師,可請前面的開業醫師推薦,並寫介紹信,把你的問題做個扼要的敘述,並把重要的資料,如已做的電腦斷層(CT)或磁振攝影(MRI)等附上。要找那類的醫師呢?當然先找你可能的疾病的專科醫師。最好不要找一天看上百名病人的「名醫」,最好能夠找到一診只看二、三十名病人的醫師。後者比較有可能仔細的分析你的問題,找出適當的處理方法。我在美國進修時,醫師一診只看四名病人,當然更仔細了!你可能奇怪,看四人,如何維持醫師的生活?其實美國醫師看四名病人,收費比台灣醫師看四十人更貴!台灣健保這麽便宜,醫療品質又很高,台灣人真幸福啊!健保這麽便宜,是犧牲了醫師應得的報酬,所以醫師只好靠一診看上百人!病人也吃虧喔。如果找出的是比較嚴重的疾病,醫師告訴你有數種處理的方法可選擇,要你自己選擇。此時不妨請問醫師:「如果我是你的親人,你會建議何種選擇?」選好了要走的路,就請遵照醫師的指示,一步一步的走下去。病好了,恭喜!病好不了,可以尋求第二意見,就是再找另外一位醫師或醫院請教。如果病好不了,或不幸走到絕路,最好接受安寧緩和醫療的照顧,沒有痛苦的走完這一條路,最後能夠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或蒙主恩召,前往天家或天國!現在的安寧緩和醫療,很注重靈性照顧,培養專業的臨床宗教師,參與照顧病人。我所參加的佛教蓮花基金會,長年培植臨床佛教宗教師(Clinical Buddhist Chaplain, CBC)提供專業的靈性照顧,讓病人在法師的引導下,更能安祥的走往西方淨土。在法師(CBC)剛加入安寧團隊時,當法師進入病房時,有可能受到病人或家屬的拒絕。經過二十年的努力,法師廣受歡迎。曾經我的一位鄰居九十高齡的老翁,在中午住進安寧病房,那個病房的法師剛好離開前往另一家醫院服務。家屬跑來找我,希望請回法師。我透過蓮花基金會執行長的努力,把法師請回到病房,給病人加持。最後病人回家,安祥往生,家屬非常感激。從拒絕到要求法師的介入,我們很欣慰的看到安寧照顧的進步!延伸閱讀:3/11 當我生病時,我希望找到是怎麼樣的醫師3/13 找醫師看我這個病人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3-11 名人.黃達夫
黃達夫/病人最滿意和信醫院 一份最好的新年禮
今年我的生日,與農曆年只差幾天,因此得到很多的祝賀。老實說,到我這年齡,不論是過生日或過年,一方面慶幸自己平安地活到這一天,一方面警惕自己「來日愈來愈短」,應趕緊去實踐此生尚未完成的任務。我必須說,這卅多年來,我心中牽掛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和信醫院的永續發展。34年前,醫院從零開始,和信醫院的創院初衷與使命,就是要為醫護人員營造一個優良的執業環境,為病人建立一個友善 、安全且品質確保的就醫環境。我相信,當我鼓勵我的工作夥伴精進他們的專業,容許他們從容地、精準地去達成他們的任務,病人就能夠被照顧到最好,而獲得最佳的醫療成果。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在醫院開辦5年後,和信醫院首創多科整合團隊醫療的綜效,就從我們所照顧的病人55%的平均5年存活率呈現出來,約為當時全國平均的2倍。經過超過卅年不斷經驗累積及精進後,如今,和信醫院全部病人的平均5年存活率已達75%,高於全國平均約20%。在此,我必須向大家指出,因為癌症病人的照護,需要不同專業的投入,而且專業的要求也較高,所以,在美國,健保(CMS)支付給癌症專科醫院的費用,高於一般綜合醫院約20%到40%。台健保不利照護癌症醫師可是,在台灣,健保支付制度粗製濫造,不論花1分鐘看傷風感冒,或花40分鐘看第4期癌症病人,門診醫師費同樣是200點,病房費則依照醫院層級支付。和信因為床數不多,被歸類屬區域醫院,給付比醫學中心低。而論量計酬的支付制度,對於主要照護癌症病人的我們而言,更加不利。當大多數醫學中心的醫師看上百位病人時,我們醫師平均只能看廿多人。因此,在台灣健保制度下,卅多年來,和信的經營一直非常艱辛。我記得健保開辦時,台灣醫院管理界的大老,就公開說,黃達夫的作法,絕對撐不了幾年。所幸,他的預言沒有成真,健保實施近卅年,和信醫院仍然佇立在關渡平原上。遺憾的是,這卅年來,除了投入精力於和信醫院的經營,我也費了不少精神於健保改革,卻一直不得其門而入。促進健保往對的方向發展是一件此生尚未完成的極為重要的任務。在任務沒有達成前,我很擔心我的工作夥伴,會因為台灣醫療環境的持續惡質化而氣餒,而失去繼續為病人努力的熱情。天無絕人之路,過年前,台大公衛學院鄭守夏院長發表了在衛福部委託下進行的全國醫院「住院病人就醫經驗調查運作模式之先驅研究」,揭示病人對全國所有醫院,包括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及地區醫院醫療品質滿意度報告(PRHQ),和信排序是全國之冠。病人讓我們堅持走對的路這對於卅多年來,努力實踐以病人福祉為依歸的和信工作夥伴,無疑是很大的鼓舞,更是一份最好的新年禮物。我們的努力,病人感受到了。病人告訴我們,我們做對了!我們要繼續堅持走對的路。
-
2024-03-09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書田診所蔡培斌院長養身之道著重「兩面向」,醫院管理以日本職人精神打造醫療精緻化
位在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旁的「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30年來致力於提供民眾高品質的醫療服務,雖名為診所,卻涵蓋了泌尿科、眼科、家醫科、小兒科、胃腸科、皮膚科等19個科別,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院長蔡培斌表示,書田創立於民國82年,從泌尿專科開始,逐步成立各領域專科,落實社區照護的精神。在書田行醫逾30年,蔡培斌回首這段白袍歲月,或許早在父親取名當下,就種下與杏林的緣分。他笑說,名字中的「斌」,一般人會以為是「文武雙全」的意思,後來才知道還有一種「學文學武都不精,只好學醫」的說法。從北榮到書田 40年師徒情蔡培斌從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退伍後,到台北榮總外科擔任住院醫師,後來選擇投入泌尿外科的領域。當時的泌尿科主任是現任書田診所執行長陳明村,奠下他們近40年的師徒之情。他因此經歷了台灣泌尿科醫學的進步,包括結石從需要開刀到使用體外震波碎石術、內視鏡碎石手術等不需動大刀的治療方式,讓醫療對病患愈來愈友善。在工作上,蔡培斌非常尊重老師陳明村的意見,當有新想法時,會與老師分享討論,「陳明村執行長,真的是我們人生的榜樣」,從醫學到生活都是如此。他分享,某次體檢發現頸椎有退化性病變,令他有點害怕,連忙去問老師,當時老師說,「不要理它,我比你更嚴重」,他才知道這是泌尿科醫師的職業病,因此釋懷了。借鑑日本職人 醫療精緻化臨床工作之餘,蔡培斌喜愛到日本旅遊,並感受日本的「職人精神」,成為醫院經營的啟發,他以飯店床位為例,日本有不到40個房間的飯店,小小的卻很精緻,這也呼應了陳明村過去擔任書田院長時,曾請飯店人員來指導同仁服務,因為飯店做服務是最到位的,也可落實於醫療服務上。「我常鼓勵同仁,請大家在服務方面多做一點努力。」蔡培斌認為,服務態度和清潔是民眾一眼就能看到的,診所要朝「精緻化」經營,除了讓病人方便就醫,更希望將精緻卻非高不可攀的「職人精神」,落實到服務態度、環境清潔等讓病人有感的層面,在追求醫療品質的同時,也要做好相關服務,完成診所在醫療體系中肩負的責任。衛生醫療教育 傳遞要適切衛生醫療教育很重要,蔡培斌表示,診所在社區接觸民眾,除了透過媒體傳遞醫療知識外,更要兼顧「正確與合適」,因為網路上很多資訊是個人的經驗分享,不見得適用於每個人。網路資訊講求「輕薄短小」,對現代忙碌的人來說,正確卻冗長的醫療資訊,可能沒有足夠時間去理解,因此希望傳遞的衛教訊息是精簡合適的。每一個人都會感受到時代變遷帶來的影響,他秉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心態,持續學習新的東西。過去30年,讓蔡培斌醫師成為如今的蔡院長,但比他資深10年、20年的醫師都還在崗位上,所以他也抱持「能做就繼續做」的心態來服務民眾,同時不忘提攜後進,找年輕醫師加入團隊。年過耳順的蔡培斌說,他是「法定老人」,已經拿到台北市的敬老卡,「我唯一對敬老卡有點不同的想法,就是卡片上這副眼鏡,我有掛眼鏡嗎?為什麼要給我一副眼鏡?」他認為,並非每一個老人都有戴眼鏡,雖然卡片傳達的是對年長者的精神意象,但在多元化的社會裡,還是希望可以有不同選擇,期待有機會拿到「沒戴眼鏡」的敬老卡。養身之道:少吃多動,飲食控制蔡培斌熱愛醫療工作,對於自己的健康也很重視,他的養身之道在於少吃多動,飲食控制是他很注意的環節,「晨起運動後,看著體重的數字,就會知道今天進食的量要不要調整」。「健康的身體,來自健康的生活」,面對高齡化時代,蔡培斌平均日行近2萬步,認為想要擁有健康,需要自己主動、積極地將健康的態度落實在生活中。蔡培斌小檔案年齡: 66歲專長: 泌尿科、攝護腺肥大雷射手術、尿路結石、內視鏡碎石手術、男性性功能失調治療、尿路感染、慢性骨盆腔疼痛、尿失禁、 包皮槍手術現職:尹書田醫療財團法人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院長學歷:陽明醫學院醫學系畢業經歷:台北榮總泌尿科特約主治醫師、陽明醫學院臨床講師、書田診所泌尿科主治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健康的身體,來自健康的生活」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3-02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李永恆院長喜歡「這反饋」而投身骨科,提醒病人應如何保護權益,行醫30年惟留1遺憾!
骨科權威李永恒,2019年底接任高雄衛福部旗山醫院院長,由於旗山位處偏遠山區,是旗美地區唯一公立醫院,因此以「病患為先」、「員工為重」、「醫院為榮」為經營管理原則,並且提升醫護薪資、福利,積極招兵買馬,強化服務陣容,提供鄉親優質全人健康照護,重症病患不必再捨近求遠,奔波到市區求診。投入骨科醫師只因病患「立竿見影的反饋」從小對雕刻、繪畫有興趣的李永恒,喜歡「動手」的感覺,從陽明醫學院畢業分科時,原屬意走外科、骨科或是整形外科,因為從醫的胞弟選擇在整型外科發展,於是他選擇走骨科,在骨科領域行醫至今30多年。李永恒從實習醫師、住院醫師、主治醫師、骨科主任,如今成為院長,在職場上全心全力投入,為病患打造更好的醫療環境。其實,他大學聯考第一志願原本是台大森林系,但在父親期許下選擇從醫,投入骨科雖然不是首選,但發現這塊專業領域治療效果顯著、效率高,充滿挑戰,「替骨折病患開完刀後,看到他們能下床行走,這種立竿見影的反饋我很喜歡」。研究發現置換人工關節雖然花費不少,未來的整體醫療費用卻反而下降李永恒專精於人工關節置換及脊椎手術,隨著年紀增長,逐漸淡出臨床治療,轉而研究公共衛生領域,但仍未脫離骨科專業。他透過大數據分析研究,發現國人置換人工關節後,餘命比沒換過的人還長,雖然置換人工關節花費不少,但更換後生活品質獲提升,整體醫療花費反而更省,減少政府健保負擔。目前找李永恒施作人工關節置換的病患,多是飽受退化性關節炎之苦的老人家。李永恒說,台灣65歲以上長者,罹患糖尿病比例約占2成,糖尿病患傷口不易癒合,許多老人家害怕動手術,因此他鼓勵病患參加糖尿病「論質計酬」計畫,藉此不僅讓糖尿病情獲控制,動骨科手術也能獲得良好的恢復。「千萬不要諱疾忌醫,就醫可多聽、多問、多比較。」李永恒告誡病患,有問題要多跟醫師討論,必要時徵詢第二醫師建議,這是保護自己健康權益較好的方式。到旗山醫院當院長前,李永恒在苗栗醫院擔任副院長兼骨科醫師,當地以客家族群為主,來到旗山,風土民情一樣純樸。擔任旗山醫院院長4年多,他不因為旗山位屬偏鄉,而讓醫療品質打折,反而招兵買馬,增強醫療陣容,未來更要引進智慧醫療,希望任內能完成ESG永續發展認證。醫師回首人生的提醒:家庭與工作間找到平衡行醫以來,李永恒坦言,最難的是在家庭與工作間找到平衡。回首30年行醫路,他的父母老了,孩子大了,自己因為太投入工作,沒什麼時間好好孝順父母與陪伴孩子成長,「如果當初能取得平衡,或許現在的人生能更圓滿」。在醫院管理上,他引用馬斯洛理論,除提高員工薪資、福利滿足生活的基本需求,也鼓勵員工追求自我實現,獲得工作上的成就感。他說,近年旗山醫院醫護流動率,相對其他醫院低,當地重症民眾也不必再遠赴市區大醫院求診,相信旗山醫院未來一定會發展得愈來愈好。李永恒小檔案年齡:62歲專長:骨折創傷、脊椎外傷、關節置換重建、退化性關節炎無刀治療學歷:中國醫藥大學公衛系博士、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學系碩士、陽明醫學大學醫學系現職:衛福部旗山醫院院長衛福部醫療品質暨病人安全委員會委員中山大學學士後醫學系助理教授經歷:衛福部苗栗醫院副院長兼骨科醫師、衛福部豐原醫院骨科主任、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專科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不要諱疾忌醫,就醫可多聽、多問、多比較,有問題要多跟醫師討論。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3-01 焦點.元氣新聞
全球最佳醫院台灣入選35家醫院,完整清單報你知!世界250強台灣僅「1家」,專家解析原因為何?
由美國「新聞周刊(Newsweek)與全球數據公司「Statista」合作的「全球最佳醫院」公布今年最新排名,台灣一共入選35家,在全球最佳250家醫院中,台北榮民總醫院位居第218名,是台灣唯一上榜的醫院。2024全球最佳醫院公布 台灣35家上榜名單一次看「World's Best Hospitals 2024」排名公布,是美國「新聞周刊(Newsweek)與全球數據公司「Statista」連續第6年合作,發表各國當地醫院排名。台灣上榜的35家醫院:1.台北榮民總醫院2.台灣大學附設醫院3.林口長庚醫院4.台中榮民總醫院5.高雄長庚醫院6.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7.馬偕紀念醫院8.成大附設醫院9.高醫大附設中和紀念醫院10.桃園長庚醫院11.台北慈濟醫院12.台北長庚醫院13.國泰醫院14.高雄榮總15.花蓮慈濟醫院16.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17.北醫附設醫院18.台大雲林分院19.亞東醫院20.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21.三總松山分院22.萬芳醫院23.奇美醫院24.國泰汐止分院25.國泰新竹分院26.長庚雲林分院27.屏東安泰醫院 28.嘉義長庚醫院29.台中慈濟醫院30.彰化基督教醫院31.雙和醫院32.新竹馬偕醫院33.彰濱秀傳醫院34.中國醫大新竹分院35.嘉義基督教醫院2024台灣醫院排名全球醫院前5強1. Mayo Clinic(美國梅約診所)2. Cleveland Clinic(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3. Toronto General - University Health Network (加拿大多倫多全科醫院)4. The Johns Hopkins Hospital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3.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美國麻省總醫院)2024全球最佳250名排行榜參與評比的國家有哪些?獲獎的國家哪些多?2024年全球最佳醫院排名列出30個國家的最佳醫院,包括澳洲、奧地利、比利時、巴西、加拿大、智利、哥倫比亞、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印度、以色列、義大利、日本、馬來西亞、墨西哥、荷蘭、挪威、沙烏地阿拉伯、新加坡、韓國、西班牙、瑞典、瑞士、台灣、泰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英國和美國。根據生活水平與預期壽命、人口規模、醫院數量和數據可利用性選出其中的醫院。每個國家被評比的醫院數量不同,根據各國醫院數量和數據可用性。美國獲得獎項最多的醫院 420 家,以色列和新加坡各有10家醫院。評選世界250大醫院的目的是什麼?「沒有比選擇合適的醫院為自己或親人提供照護更重要的決定了。」美國新聞周刊表示,公布全球前250強醫院名單,盼經由各國醫院聲譽和績效比較,幫助民眾尋求最佳照顧患者與家庭的醫院。新聞周刊強調,每家醫院的評分均基於對逾8萬5000名醫學專家的線上調查,還有出院後患者整體滿意度調查的公開數據。該分數還考慮了衛生和患者/醫生比例等指標,以及關於醫院是否使用患者報告結果測量(Patient Reported Outcome Measures,縮寫PROM) 的調查,PROM 是患者填寫的標準化問卷,用於評估他們的經驗和結果。台北榮民總醫院是2024年唯一進入世界前250排名的台灣醫院「2024年全球最佳醫院(World's Best Hospitals 2024)」自2019年開始舉辦,2024年在全球30個國家及地區,共2400家醫院中,列初全球前250名最佳醫院,今年受評國家包括美國、德國、日本、韓國、法國及台灣等國;依國家和地區同步發表所有受評醫院排名,台灣醫院共有35家列入排名,僅台北榮總進入前250名。2023年台灣第一次被納入,台大醫院以全球排名第249名,名列前250強。2024年的全球最佳250家醫院中,台北榮民總醫院位居第218名,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表示,全球最佳醫院連續6年都是美國梅約醫學中心排行第一,台北榮總同列全球前250強,與有榮焉。非英語國家進入排名不易,陳威明說,近年北榮發展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加上投入超過百億元的數個重要軟硬體建設都陸續完工啓用,尤其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吸引許多國際病患就醫,更有許多全球知名醫學中心參訪,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國梅約醫學中心最近也三度主動前來並簽定合作意向書,即將展開深度合作。陳威明也說,台北榮總能夠進入世界前250名,深感榮幸,但很多亞洲鄰近國家,像新加坡、韓國等,都有更多的醫院進入到全球前250強,他相信台灣許多醫學中心的醫療品質都不亞於這些醫院。他表示,台北榮總會繼續虛心檢討,持續進步,並且和國內其他醫學中心一起努力,希望明年有更多醫院一起爭取更佳名次反應台灣真正的醫療實力。「全球最佳醫院」是如何評比?今年版本為反映對醫療關鍵績效指標的重視,增加醫院品質指標支柱的權重。評分模型新增韓國、馬來西亞和智利3個新的國家認證,並針對美國名單引入CMS(「聯邦醫療保險和聯邦醫療補助計劃服務中心」(Centers for Medicare & Medicaid Services,縮寫CMS) 資格標準。2024年是第2次針對醫院進行患者報告結果測量(Patient Reported Outcome Measures,縮寫PROM)實施狀況調查,基於四個資料來源:1. 線上調查:Newsweek和Statista邀請30個國家的8萬5000多名醫學專家,包括醫師、醫院管理人員等參與線上調查。參與者被要求推薦自己國家以及其他國家的醫院,不允許推薦自己工作的醫院。2. 病人滿意度:來自患者調查的公開數據,分析患者體驗。病患體驗調查通常由保險公司以及醫院在病患住院後進行。調查主題的包括對醫院的整體滿意度、醫院推薦以及對醫療護理的滿意度。3. 醫院品質指標:從大多數國家的各種公共來源收集了品質指標。不同國家的品質指標有所不同。所包含數據的範例包括特定治療的護理品質數據、衛生措施和病人安全數據以及每個醫生和每個護理師的患者數量數據。4. PROMs 實施調查: PROMs實施評分已納入世界最佳醫院計畫的評分模型,於去年下半年料《新聞周刊》和 Statista 聯繫各醫院調查。計算每家醫院在4個類別中的得分並進行加權:同儕推薦(國內40%,國際5%):病患體驗(16.25%)、醫院品質指標(35.25%)、PROM 實施(3.5%)。評比方法的侷限:各國每家醫院都按分數評級,分數只能在同一國家醫院間進行比較,因為每個國家的患者體驗和醫療關鍵績效指標不同。由於無法協調這些數據,因此無法對分數進行跨國比較(例如A國得分90分, 不意味著該醫院優於B國得分87分的醫院)。專家解析 2024全球最佳醫院250強 台灣醫院為何難上榜今年評比有些微改變,包括提高醫療品質比重,另一個改變是與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for Health Outcomes Measurement(ICHOM)建立夥伴關係。ICHOM是歐美推動價值醫療(Value-based health care)的主要組織,該組織訂定各種疾病的品質指標,著重以病人為主的感受與就醫體驗,強調病患於就醫後的長期健康恢復,而非單純的手術與治療成果。台灣僅有少數專家進入ICHOM平台推動全球醫療品質指標的定義,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是亞洲唯一制定全球高齡照護價值醫療品質指標的專家。陳亮恭指出,ICHOM所重視的醫療品質相當全面,更著重病患身心靈的健康與從疾病復原的過程,與傳統由醫療體系所定義的品質指標不盡相同。陳亮恭說,國際間對於醫療品質的提升高度重視病患就醫體驗,所謂的體驗不光指滿意度調查,更重要的是病患就醫時健康恢復、改善生活的過程,也就是以病人為中心的價值醫療。歐美國家也調整醫療服務支付方式帶領價值醫療的推動,美國MediCare幾年前便逐年導入價值醫療支付方案以提升醫療品質。另外,國內僅有台北榮總進入全球前250強,也有專家認為,癥結可能在於我國相關評比指標的公開資料過少。主辦單位先擇定30個國家評比,設定評分方式後,只能在該國公開資料中尋找相關數據。根據Newsweek公布調查結果,台灣的公開資料中欠缺醫療品質與病患就醫體驗相關數據,所以僅能以Google評分、國際醫院評鑑(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還有負責台灣本土醫院評鑑主辦單位,即醫策會網頁上的有限數據進行評分。Newsweek表示,評分高低僅能作為國內比較,因各國的公開資料內容並不相同,不適合放在同一個標準比較。由於每個國家公開資料不盡相同,Newsweek和Statista針對每個國家還有個細部的評分方式,且一再強調,評分高低只能跟自己國家比較。所以,其公布的評分不是絕對分數,而是百分比。美國某家評分90%的醫院並不等於德國另一家90%的醫院。至於選出全球排名的關鍵,依照該醫院所獲得的國際推薦與國內排名,例如第一名的Mayo Clinic就是所有醫院中獲得最多國際專業人士推薦,且整體評分居美國第一,另外加入醫療品質與病人評價項目的績優評分,綜整評為全球最佳醫院的第一。專家認為,國內醫院排名偏低,上榜醫院太少,也許很多人認為台灣的醫療品質並未被正確評價。根據評比所公布的內容分析可以得知,台灣的醫療品質難以透過單一國際評比論斷。但台灣的醫療服務品質調查國際化程度不足,導致國際評比時無法由公開資料取得足夠數據卻是事實。如何讓資訊透明化與系統化,並加入價值醫療的評比,值得正視。專家建議,畢竟國際評比代表的是國際社會(主要是已開發國家)對於醫療品質的精進,我國也可從國際評比思考精進我國醫療品質的策略。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2-23 焦點.用藥停看聽
醫師薪水知多少?年輕醫師最愛選擇這3科,這3科連住院醫師都難找!
醫師高薪,被喻為金飯碗,但科別不同,高低落差不小,多少影響「未分科住院醫師」(PGY)選科抉擇。健保點值被視為醫師基本薪,民國111年「西醫門診各專科申報」資料顯示,內科系(心臟內科、腎臟內科)點數最高,其次是復健科、泌尿科、神經科、急診醫學科,至於兒科、婦科、病理科、麻醉科則排在末段班,加上自費項目有限,年輕醫師興趣缺缺。健保點數的大戶在那些科別?醫師的薪資有多高?民過111年「西醫門診各專科申報」資料,換算每個醫師申報點數後換算,一整年健保平均給付每一名醫師約800萬元。調查發現,醫師人數近萬名的內科系申報量最多,其次為復健科、泌尿科、神經科、急診醫學科,均屬健保點數大戶。不過,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組長劉林義表示,這些點數只是代表各專科醫師申報狀況,無法直接視為醫師收入,實際上還需支付科內護理師及醫事人員等相關人事費用及儀器、設備折舊等費用。因此,醫師實際年薪仍與各醫院薪給制度有關。究竟醫師平均薪資約多少?一名資深醫界高階管理階層主管表示,約32~33萬之間,平均年薪400萬元。科別不同,薪資也不同,對醫師來說,通常將健保醫療點數視為基本薪,如想高薪,則需努力於自費抽成、績效獎金,例如,多開刀、多做侵入性檢查,甚至自行開業,均可拉高薪資。任職於北部某醫學中心的高階主管表示,他所任職的醫院就有兩名「超會賺」醫師,專精心導管手術,一年手術累積數百台,年所得高達1000多萬,光所得稅就得繳近300萬元。中部一名眼科權威則被喻為全台灣最會賺錢的醫師,每年為醫院帶來三、四億元業績,而健保底薪、手術獎勵金,月薪超過五百萬。正因自費項目較多、月薪超高,且不必輪班,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眼科成為眾多「未分科住院醫師」的最愛。至於復健科,民國111年平均每位醫師申報點數僅次於內科,扣除了給付科內護理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等部分,光是從健保而來的基本薪資可觀,加上無須輪班、容易開業。近年來,復健科與以自費取勝的皮膚科(醫美)、眼科(人工水晶體)三足鼎立,成為年輕醫師選擇科別的前三最愛。相較之下,病理科、麻醉科則顯得弱勢,僅約健保點數大戶科別的十分之一,如從醫院經營立場來看,還可能被視為賠錢部門。更讓人擔憂的是婦科、兒科等重要科別也在點數申報的末段班,低於平均值且易有醫糾,還要輪班,不少「未分科住院醫師」避之唯恐不及,導致許多醫院急缺這兩科新血醫師。醫界呼籲:補貼弱勢科別薪資,防人力斷層疫後「免疫負債」影響,民眾就醫頻率增加,大幅稀釋健保點值,讓目前的內、外、婦、兒等科別住院醫師招募困難。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呼籲政府,如果一再漠視健康投資,重要科別出現斷層,勢必導致健康不平等,醫療品質下降。洪子仁表指出十多年前曾出現「內、外、婦、兒、急診」等住院醫師招募不順的「五大皆空」窘境,衛福部提出獎勵措施,缺額逐漸補齊。但隨著醫療自費市場發展,年輕醫師大師多選擇不用值班、醫糾風險低,待遇較高,且能兼顧生活品質的科別。因此,目前反倒是「皮膚科、骨科、眼科、泌尿科」等競爭愈來愈激烈。醫院協會副理事長朱益宏說,醫療職場環境惡化,不僅護理師出走,各醫院招募內、外、婦、兒等科別住院醫師時,也遇到困難。此外,醫院人力不足,以致部分主治醫師還得夜間值班,身心俱疲,可能影響醫療品質。強調整體醫療環境屬基本工程,「基礎工程不好,上面蓋再多美侖美奐的房子都是沒用的」,短期性加薪、補足點值均非長久之計,政府有責任重視醫療投資。洪子仁建議衛福部應加速建置兒童醫療網,提高健保給付,並補貼兒科、外科、婦科醫師薪資,才能吸引年輕醫師願意投入冷門、吃力不好的科別。長期來說,政府必須增加整體醫療投資,如果投資不足,健保點值偏低,將影響醫院營收,最終導致醫師薪資變少,這讓弱勢科別人力更加不足,且醫院更新設備速度減緩。國人健康指標勢必愈來愈差。我國在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新生兒死亡率、可避免死亡率,或是急性心肌梗塞(AMI)住院後死亡率等各種健康指標上,排名表現漸差,全球排名約在三十幾名,遠遠落後於日本、韓國、新加坡等亞洲國家。住院醫師荒 台大長庚也缺人國內肺癌手術第一把交椅、台大外科部主任陳晉興親自出馬拍攝招募新血的微電影;面試住院醫師時,備妥高級甜點、知名咖啡,且需態度和藹。為了提高住院醫師招募率。近年來,弱勢科別可是想盡辦法,但外科、兒科、婦科還是乏人問津,就有婦科教授戲稱,「現在只要有手有腳,就可以進到婦產科」。兒科住院醫師招募率79.2%,為五大科中「最慘」科別,因為住院醫師嚴重不足,連主治醫師也需第一線值班,中部某醫學中心從下個月起,要求六十歲以下的主治醫師也需值班,在醫院留守夜班,不少資深醫師暗自叫苦,甚至公開在臉書貼出謀職啟事,準備跳槽。據了解,該醫學中心一年應有六名兒科住院醫師名額,但目前僅有兩人報到,因為職場環境惡劣,「未分科住院醫師」(PGY)更不願意加入兒科領域,造成惡性循環。婦科方面,長庚醫院去年招募十多位婦產科住院醫師,不料前來面試人數遠低於招募員額,台北長庚副院長、婦產部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羅明良無奈地說,以前還可以挑人,如今情勢反轉,得二招、三招,才有機會招到滿額,「現在只要有手有腳,就可以進到婦產科」。 為了爭取優秀人才,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去年參與自家微電影,當時引發熱議,他表示,「外科的黃金年代已經過去」,原本希望透過影片喚起年輕醫師的熱血、使命感,但成效有限;前年招募七名外科住院醫師,六十人報名;去年台大招收十七位住院醫師,卻只剩十八人報到,還有人因錄取其他科別而離開外科,至今仍有二位缺額,只能持續招募中。陳晉興表示,以往醫學生「選院不選科」,台大、北榮等龍頭醫院不擔心找不到人,年輕世代醫師考量生活品質,不想輪值夜班,或是半夜、假日回院開刀,因而變成「選科不選院」,捨棄外科、兒科等重要科別,投入眼科、皮膚科、耳鼻喉科、整形外科等科別。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2-03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吳錫金日行萬步,以爬樓梯代替坐電梯!落實地中海型飲食,每餐7分飽、多喝水不吃甜食
30多年來守護雲嘉沿海偏鄉健康的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媽祖醫院),近年來隨著醫療需求的增長,積極投入急重症醫療並獲具體成果,去年更榮獲美國Newsweek評選為2023年台灣最佳醫院第22名殊榮。中醫大北港附醫院長吳錫金是背後的重要推手,帶領醫療團隊在偏鄉打出一片天,個人也榮獲「台灣醫療典範獎」。養生秘訣/地中海飲食 日行萬步養身吳錫金求學時熱愛運動,是籃球班隊,更是西洋劍社長。他說,運動除了健康也學到團隊合作,如今年過6旬的他,唯一運動是走路,日行萬步,在醫院以爬樓梯代替坐電梯,堅持吃得簡單健康,以地中海型飲食為主,每餐7分飽,多喝水、不吃甜食,他也落實攝護腺疾病的飲食,早上、下午喝杯黑咖啡是不錯的選擇。面對高壓力工作,吳錫金認為,從住院醫師到管理醫院,壓力無所不在,正向思考是他面對壓力的態度,提升思想高度,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才能紓壓。感謝太太的支持,打點家務、教育小孩,讓他無後顧之憂,面對更多挑戰。「共好、利他」是吳錫金的生活哲學,只有捨得才能獲得,這也是他行醫的核心價值,「勤能補拙、化不可能為可能、做好風險管理」是他一貫的工作態度,「認真做不會錯」,以學習、面對替代畏懼跟放棄,如同醫師鼓勵病人積極接受治療,才能看見奇蹟與重生的可能。「全能外科」醫師 撐起偏鄉醫療一片天家住台中的吳錫金,1982年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畢業,從醫以來深造不懈,在學術領域更創造巔峰,除主攻泌尿科,腦外傷、取血栓、骨科、開胸等手術也都能執行,等同是「全能外科」醫師。他曾任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主任,投入醫學教育改革,為醫學系設計5、6年級臨床醫學課程,以「醫院就是醫學院的概念」,從學習到工作全在醫院完成,建立專精訓練體系,強化醫療職能,培育不少醫學後進人才。2016年奉派到北港擔任院長,看見偏鄉醫療資源不足,決心投入更多心力改善,提升醫療品質。主攻泌尿科 赴美進修精進攝護腺癌是台灣男性第5大癌症,身為泌尿專科醫師的吳錫金,因為使命感,於1991年赴美國德州休士頓MD安德生癌症中心進修,該中心對攝護腺癌容易移轉到骨頭有深入研究,開啟了他在臨床轉譯醫學的研究之路。後又到美國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訓練中心,專研泌尿道腫瘤、攝護腺癌及微創、達文西機器手術,讓個人專業更上一層樓。吳錫金說,很多事情往往在不經意中出現,尤其醫療日新月異,更要隨時做好接受新挑戰的準備,面對問題或新領域、新智識都要勇於嘗試、持續不斷學習,觀念要隨時更新,充實充電是醫師的「日常」,更要有長遠規畫,及早做好準備,才能隨時迎戰多變的每一天,這也是他的人生態度。拚高齡醫療 為雲林留人才中醫大北港附醫服務雲嘉沿海偏鄉30餘載,2016年吳錫金接任院長後,推動醫院擴建,積極投入改善醫療設備、招聘優秀專科醫師,協助醫院通過JCI認證(國際醫療品質評鑑),建立口碑與品牌形象,贏得民眾信任。初到雲林時,吳錫金發現攝護腺癌診斷少且發現時多數晚期,因此親自走入社區宣導,成立樂活小站、失智共照中心,推動攝護腺特異抗原偵測,將每年8月訂為「攝護腺警覺月」,如今診斷晚期攝護腺癌比率已從4成降至3成。同時引進第2代荷爾蒙製劑、免疫、PARP抑制劑、細胞治療、鐳223及海福刀等,提供整合式治療。近兩年更增加顱內動脈(IA)取栓治療、EBUS支氣管內視鏡超音波、畸形脊椎微創手術等,引進雲林唯一「高壓氧氣治療艙」,裝設電子白板、病人量測數據自動上傳系統、AI智慧醫療紀錄-智海系統,打造科技智能治療,讓偏鄉患者獲得更先進的全方位醫療照護。雲林高齡者多,行動慢、聽力差,吳錫金與病人溝通腳步跟著放慢,無形中產生更多耐心包容和人情溫暖,真正有「視病如友」之感,讓工作更有動力。雲林務農病人多,不少更是弱勢獨居,不論就醫負擔或疾病照顧均需仰賴外援,身為海線標竿醫院,如何引進先進醫療、改善偏鄉就醫不便是重要課題,也是未來要努力的方向。吳錫金小檔案.現職: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院長、中國醫藥大學泌尿學教授.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士、亞洲大學健康暨管理學院健管所碩士.經歷:美國德州大學M.D. Anderson癌症中心研究員、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主任、中國醫藥大學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醫療副院長.專長:泌尿道腫瘤、攝護腺癌、微創及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給病人的一句話:積極參與疾病治療,您我才有機會共創奇蹟。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0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病平台」的歲末回顧與前瞻
【編者按】:本週有兩篇文章是繼最近討論過的主題,由兩位醫師抒發他們在行醫中遇到的「令醫師敬佩的病人」的故事,而第三篇文章是由編者寫出在下週開始為期兩週春節休刊之前的「歲末感言與前瞻」。僅此祝大家龍年事事如意。 「醫病平台」專欄是在2016年6月1日由七位老、中、青三代的醫界人士以及三位非醫界人士共同發起,最初在《民報》以每星期兩篇文章,週二由醫療人員寫出「照顧病人」、週五由社會大眾寫出「生病就醫」的經驗、感觸以及建議,我們的目的是希望透過這個醫病共同擁有的平起平坐的「平台」,發表彼此的看法,以了解不同立場的感受,從而進行建設性的討論,打破醫病之間的藩籬,達到互相了解、尊重與信任。我們也有機會聽到醫療人員分享,他們如何鼓勵病人願意向照護者傾吐他們的感受,增加病情的了解,利用有限的醫療資源得到最好的成果;也聽到病人與家屬分享,因為個人或家人生病而產生的情緒壓力所造成的影響,以及由他們所提出的如何改善醫病關係的意見。2018年末我們在《民報》報社改組的關頭,有機會停下來重新檢討過去、策畫將來。從開創到2018年12月28日我們一共發表了266篇文章,這兩年七個月的經驗,我們更意識到許多醫病之間所發生的不理想情境,並不一定都是醫療團隊或病人群組的問題,而是社會方面,尤其是來自政府的醫療政策,或是醫院的管理制度都需要納入討論。因此當「醫病平台」決定在「元氣網」重新出發時,我們決定不再拘泥於週二醫療團隊、週五社會大眾的對話形式,而改以每週一、三、五的三篇文章,以某個特定的主題,除了邀請醫療團隊各專業的專家學者、病人與家屬之外,並且非常榮幸有更多的宗教、法律、倫理、醫療相關政府官員、以及更多影響或關心台灣醫療的「第三者」加入平台討論,並介紹政府某些醫療政策與願景,以增加討論的廣度與深度。過去的文章裡,對醫學生參與病人照護曾有不良印象的病人來文表達不愉快的經驗,也引起熱心醫學教育的醫學院教師以及參與「模擬病人」教學活動的志工分享他們對教導醫學生臨床醫學感人肺腑的討論。我們期待這種讓社會大眾了解醫學生如何透過這種與病人、家屬的互動所得到的溫馨互動,應該是「醫病平台」的一個重要使命。這五年來在這專欄裡,我們積極鼓勵醫學生的投稿。非常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許多在醫院實習的醫學生,分享他們如何珍惜病人願意給予他們參與照顧的實習機會,而呈現戒慎恐懼的學習態度,以學習對別人痛苦的敏感度。他們敘述自己學習「知識」、「技術」時,更能以同理心對待病人與家屬,學得臨床醫學更重要的「態度」與「行為」。他們透過用心聆聽病人與家屬的苦痛,學會將這些經驗用文字表達,因而對病人「因病而苦」有更深入的理解。這種年輕的習醫者與病人、家屬密切關係的建立,正是目前醫學教育在「敘事醫學」的努力,我們誠摯希望「醫病平台」能促成醫生對病人的病痛有能力辨認、了解、詮釋以及被感動,因此提高醫生對待病人的關心與誠意,而促成醫病關係的改善,這也正是當年「醫病平台」之所以成立的初衷。我們更珍惜的是最近國內眾多醫學院師生在「醫病平台」分享各校「醫學人文教育如何教?如何學?」的第一手資料,這無疑地將會對台灣醫學人文教育與臨床醫學教育的整合有很大的貢獻。2019年2月18日由「民報」轉到聯合報「元氣網」重新出發,迄今已經發表了756篇文章。坦白說,當初我們曾經因為這兩個報紙在政治立場被列於不同光譜而擔心讀者群的流失,但我們也證明了醫療沒有顏色之分,關心台灣醫療的社會大眾不會因為報社的改變,影響他們對醫病平台的支持。事實上,我們更擴大了讀者群與作者群。我們深信,如果這專欄能夠持續改善醫病之間的了解與關係,台灣的醫療品質將會更上一層樓。最後我誠懇地希望大家能繼續在這醫病溝通的平台分享更多的看法與建議,促進醫病的互相了解與尊重,也希望能因爲大家的努力而改善台灣的醫病關係。我們更期待因為台灣各醫學院校師生分享在醫學人文教育的努力以及醫學生對病人與家屬的誠摯感激,促使台灣的社會大眾更積極地參與醫學教育。在這歲末即將有兩星期(2/5-16)的「休業」,在此向大家道個早年,明年龍年萬事如意。希望台灣的醫療團隊與病人、家屬的關係可以因為大家的努力,促使雙方透過彼此的了解而改善醫病關係。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27 焦點.元氣新聞
三班護病比新制!恐打亂分級醫療,地區醫院面臨崩盤
衛福部公布三班護病比新制,醫院須配置更多護理師才能達標。衛福部編列四十億健保預算發給夜班人員獎勵金,但發放額度依醫院層級遞減。代表地區醫院的台灣社區醫院協會表示,衛福部政策恐有違憲疑慮,且會讓地區醫院護理人力大幅流失,打亂分級醫療,掏空基層醫療體系,新制一上路,區域醫院也提及將「關床」因應。衛福部公布三班護病比新制以公告護病比計算,區域醫院不符護病比新比率的家數最高。區域醫院協會理事長、門諾醫院院長吳鏘亮表示,區域醫院超過半數均不符合衛福部昨天公布的護病比,解方僅有一種,即是減少醫院床數,以符合政府規定之護病比,否則恐會出現護理人員離職潮,醫院經營陷入困難。吳鏘亮表示,護病比新標準的代價是民眾必須接受因醫院關床導致待床時間延長,取得醫療資源的時間與機會均會遭到延誤。本次標準雖未設有罰則,但若院方不按標準,護理人員負擔加重,恐會導致人員流動,「衝擊來得很快,三月新標準實施開始,醫院就必須關床。」恐讓護理人員流動 加劇人力缺口台灣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說,政府認為發放夜班獎勵金就能讓人力回流,實際上,衛福部依不同醫院層級發放獎勵金,其中,地區醫院獎勵最低,護病比卻最高,恐讓護理人員流動至護病比低、獎勵金又高的醫學中心,加劇人力缺口。「本次政策根本是掏空基層醫療,讓地區醫院面臨崩盤危機。」朱益宏指出,地區醫院在制度修訂討論過程中一再向部長反映,護理師夜班獎勵金發放應一視同仁,不該設有差額,且健保會付費者代表、醫改團體也有一樣想法,但衛福部仍一意孤行,令人遺憾,「同樣是護理人員,犧牲睡眠值班,為何地區醫院護理師獎勵金比較少」?朱益宏表示,國際公約指出,勞工應有同工同酬保障,但衛福部獎勵金發給,卻依照醫院層級區分金額,恐有違憲疑慮,台灣社區醫院協會不排除採更激進的抗議手段,要求政府統一各層級發放金額。薛瑞元:不贊成夜班獎勵齊一不過,衛福部長薛瑞元則說,衛福部評估,三班護病比實施後,醫學中心缺口最大,特別是醫學中心的夜班,需要負責更為緊急的醫療,地區醫院可能久久才有一次,照護繁重程度不同,不贊成夜班獎勵整齊畫一。相較於區域醫院或地區醫院,身為醫學中心的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對最新公告護病比表達認同,並指出降低護病比對醫療品質有幫助,但若護理人員不足,一切形同空談,政府應提供醫院更多健保收入,讓院方為護理人員加薪,政策美意才能水到渠成。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10 醫聲.醫聲要聞
健保堪稱世界奇蹟卻造就血汗醫療 醫師公會全聯會提四大訴求
健保醫療給付點值是否滿足一點給付一塊錢,成為總統大選各政黨候選人交鋒的政見之一,有長期支持民進黨的醫界人士憂心,健保點值低,恐讓綠營選票流失。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今更發出聲明指出,我國健保制度堪稱世界奇蹟,但成功的地方,竟然是可以大幅度的合法減少,原本應該給付給醫療提供者的費用,造就了台灣「血汗醫療」及大量醫事人員離職。全聯會表示,「提升醫療保健支出」與「挹注健保和醫療需求」為迫切的民生重大議題,長期以來,該會對健保與國家醫療政策皆有所建議,現在也提出幾點最為迫切的訴求,請社會各界能夠了解,為了國家醫療整體發展,滿足人民醫療需求,避免醫療崩潰的可能,期盼政府在未來能夠落實下列四點。第一、各總統與立委候選人皆能承諾於上任兩年內,以公務預算補足健保點值缺口,以免造成血汗醫療,甚至是血本無歸的醫療,其浮動點值應保障至少為0.95以上;並應於未來四年內比照藥費達成一點給付一元,給予醫療的基本保障,此外應逐年依照物價指數調整醫療點數,以保障醫療品質。第二、掛號費等非屬醫療費用的行政費用,應尊重市場機制,而非以行政命令限制,避免產生市場失衡,以及限制醫療發展。第三、重大與高貴新藥、新科技等高耗用資源的醫療費用,為屬政策專案支出範團,不應於保障民眾基本醫療健康權利的健保費用中支用,應另以公務預算挹注經費,以保障民眾基本醫療權益。第四、為保障人民醫療權益與提升國家醫療發展,我國醫療保健支出占GDP占率,應於四年內逐步調高至最少為8%的占率。以上四點,為現在醫界全體所最關心事項,不但攸關我國未來醫療發展,實為發展我國衛生保健政策之所基本事項,本會期盼社會各界與三組總統候選人皆能以國民健康為重,以醫療發展為要,在尊重醫療專業前提下,挹注足夠資源,保障醫癢品質與滿足國民醫療露求。所謂「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全聯會但以全國人民福祉為核心宗旨,盼能以本文拋磚引玉,廣開建言,讓我國醫療政策能更加完善。
-
2023-12-23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黃瑞仁每天走7500步養生、打高球當運動!看診傾聽病患的心,用專業幫助病人
輔仁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黃瑞仁今年8月1日走馬上任,他是國內心血管疾病介入性治療及研究先驅,帶著在台大雲林分院、金山分院做出的實績,盼能將輔大醫院升格為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打造成一流的天主教大學醫院。黃瑞仁養生秘訣/多走路、打高球當運動運動方面,黃瑞仁每天盡量維持走7500步的運動量,平時有空也愛打高爾夫球,雖然他從36歲開始打高爾夫球,但他自認球技不是很好,一直停留在95桿上下,他笑說,「這也跟人生際遇一樣,有起有伏」。黃瑞仁出生於嘉義市,嘉義高中畢業即考上台大醫科榜首。自小成績好的他,其實不曾決定是否要從醫,只是高中老師問他要不要考醫學系,因此順利考上醫學系。他笑稱:「我是做中學、先結婚再談戀愛。」用專業幫助病人、傾聽病人的聲音黃瑞仁是在大四時開始思考醫師這個志業。當時一位癌末病人談及她最放不下的是3個孩子,因為有相同宗教信仰,兩人相談甚歡,幾周後該病患寄卡片給他,並寫道「黃醫師,你是我看過最好的醫師」,令他相當驚訝。對還是醫學生的他來說,他連醫師都稱不上,不會診斷、化療、開刀,在病人眼中卻是最好的醫師,心想若將來有機會能學習某種醫療技能,用專業幫助病人、傾聽病人的聲音,又能在提供服務過程中,讓病人感受到他們的關心,不就是完美職業嗎?曾師從日本心導管權威選擇走心臟內科的黃瑞仁,1995年遠赴日本北九州市小倉記念病院,跟隨國際心導管權威延吉正清教授學習「循環器科介入性心臟學」。半年後回國,在時任台大內科部主任李源德教授的指導下,設立緊急心導管治療團隊,成為台灣醫界急性心肌梗塞治療的先鋒,拯救眾多急性心肌梗塞、冠狀動脈心臟病等急重症患者。署立雲林醫院2004年改制為台大雲林分院,但雲林長期醫療資源不足,沒有任何一台心導管設施,時任台大醫院院長林芳郁專長是心外科,黃瑞仁則是心內科,兩人有合作經驗,林芳郁即邀他到雲林分院當副院長。黃瑞仁說,自己母親是嘉義人,55歲就因胃癌去世,妻子也是嘉義人,了解雲嘉地區的醫療困境,贊成他至雲林分院貢獻一己之力。他到雲林分院第一年便成立心導管醫學中心,第三年成立健康管理中心,後來他回到雲林分院擔任院長時,更全面拓展醫療業務,如今地方對於雲林分院醫療品質是有目共睹的。盼帶領輔大醫院再升格如今黃瑞仁到輔大醫院服務,為新莊、泰山、五股地區的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腦中風、重大外傷、主動脈剝離等患者,提供全年365天無休的醫療服務。近年輔大醫院積極爭取醫院評鑑,今年1月已經從原本的地區醫院升格成為區域醫院,黃瑞仁認為,目標要更上一層樓,盼能成為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黃瑞仁在醫院內強調「團隊合作、尊重關懷」的文化。他指出,過去常以醫師為主、醫師為大的醫療團隊,現在大家要放下身段,若要病人得到好的醫療服務,醫師、護理師、醫事人員到行政人員都是服務的一環,這是一個團體的服務。「尊重能展現出個人素養」,黃瑞仁表示,母親曾在病榻前說「阿仁,你將來當醫師,一定要關心病人。」他期許自己與同事不只治療病人也關懷病人,讓醫療過程更完美。黃瑞仁說,台灣大部分的人的生活都在水準之上,因此要注意「別吃太多」,避免太油、太甜與太鹹的飲食,不過他並沒有特別忌口的食物。此外,抽菸對於心臟科醫師來說,是百害無一利,呼籲民眾能少抽菸就少抽。黃瑞仁小檔案年齡:62歲專長:內科學、心臟血管醫學、超音波學、心導管術、加護醫學、基因體學現職:輔大附設醫院院長學歷: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經歷: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台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理事長給病人的一句話:常保樂觀心態、飲食節制、記得運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22 慢病好日子.深度報導
慢病放大鏡【共病】慢性共病系列4|衛生局、診所上心 共創典範城市
全台糖尿病患近二六○萬人,相關醫療費用驚人,國健署、健保署積極推廣共照網,在收案成效上,宜蘭縣異軍突起,以六成七勇奪第一。如果合併初期腎臟病收案率,彰化縣、南投縣表現優異,關鍵在於地方衛生局「上心」,提供人力支援,適時鼓勵。游能俊醫師則在宜蘭地區深耕近二十年,他表示,糖尿病照護為慢性疾病管理能否成功的重要關鍵,自家診所開業十八年,參與共照計畫,擁有護理、營養及衛教等堅強團隊,第一年收治一二○○多名糖友,逐年增加,目前約有六千多人固定回診,規模之大,遠勝於眾多區域醫院。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表示,我國八十五年實施慢性病共照計畫,彰化衛生局隨即成立專門小組,希望縣內醫療院所踴躍參與,當時衛教人力嚴重不足,特別聘用近三十名營養師支援轄區衛生所、基層診所,協助衛教。去年積極推展健康促進、全人照護,偕同產官學,一起打造共同照護網,成為上百萬縣民健康的守門員。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任廖培湧表示,該院是全國第一家成立糖尿病衛教中心的醫學中心,連同醫師、護理師、營養師、個管師,總共有四十幾人,團隊陣容堅強,為全國少見。除了細心照顧眾多糖友、腎臟並患者,並針對縣內多家地區醫院、基層診所,給予專業上協助。心、腎、代謝三大慢性病共病 急需整合醫療 誰來整合?「整」到誰?南投地區糖尿病照護品質卓越,在當地開設診所十多年的陳宏麟醫師功不可沒,他曾任埔里衛生所主任十年,二○一一年開設診所,專注於社區居民健康促進、醫療診治與延緩失能等,多次榮獲各類糖尿病和腎臟病醫療照護品質獎項。陳宏麟自家診所獲頒醫策會二○二二年「基層醫療品質改善特優獎」,關鍵在於擁有醫師、營養師與護理衛教師等堅強團隊,人數達卅七人,齊心投入糖腎等共病預防及治療,除了設置銀髮健身房、健康食堂,還成立巷弄長照站,提供全面照護面向。延伸閱讀:慢性共病系列-1/健保署大家醫計畫 揪共病照護邊緣人慢性共病系列-2/千萬人慢病資料 最完整風險建模慢性共病系列-3/專家呼籲 糖腎警示+健康存摺 提早預防慢病【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12-16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大腸癌達文西手術權威王照元院長成功祕訣:強大「心中執行力」與「以病人為出發點」,維持體能靠「這招」!
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是全台第一家大腸直腸外科達文西手術「觀摩看刀」中心,主持人就是院長王照元,他是診治大腸癌直腸癌的名醫,其實他在10年前、49歲時才學習達文西手術,起步晚卻最努力,他所開發的高位淋巴腺清除與選擇性血管結紮手術方法,1至3期腸癌患者術後保肛率近98%,5年存活率逾9成。無心插柳 聽師建議攻腸癌王照元原想當位工程師,讀雄中時,父親問他要不要當醫師?「我覺得當醫師很無趣,沒有意願」,與信仰虔誠的父親商議,「先回台南北門問神明看看?」神明稱他前幾世都是醫師,這一生也該去懸壺濟世救人,因此,在父親期待或者是說神明指示下,成績優異的王照元考上高醫,成為家族中第一位醫師。喜歡有效率解決問題的王照元,選擇了外科,選次專科時,於高醫外科受訓的他,因當時專攻腸癌教授因病去世,黃宗人教授告訴他,「你就選大腸癌好了」,儘管他本來想選胃癌領域,但「老師要我做,我就做了」,因此後來王照元選在高醫專攻腸癌的診治。心中執行力是相當重要的,「不怕難,不怕挑戰,就是努力去達成。」王照元說,選擇大腸癌是這樣的想法,投入居家靜脈營養領域也是如此,回到高醫時,癌症患者居家靜脈營養領域沒人要做,老師要他做,他也承接下來,或許是命運安排,腸癌凌駕胃癌成為國人好發的癌症,而癌症患者居家靜脈營養,後來也被印證是能改善患者術後存活率一大因素,無心插柳的王照元,後來都成為這兩個領域的佼佼者。行醫價值 以病人為出發點王照元是在49歲時,才接觸與學習達文西手術,他笑說,「同批學生就我最老」,但比人家起步晚,就要更努力才能在這個領域突出。王照元使用達文西器械執行大腸直腸癌切除術時,採取高位淋巴清除與選擇性血管結紮的手術方式,把淋巴腺清除到供應腫瘤血管的根部,這樣病人腸子能保留更多,影響性功能等神經機會降低,對病人預後與生活品質都好。王照元是國內首先導入採取此手術方式並發表研究論文的醫師,也創下全台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達文西手術9年660多例紀錄,與北醫、和信醫院合作的成果發表在去年8月SCI期刊「癌症」上。行醫34年,歲月沒在王照元臉上留下太多痕跡,外表挺拔的他,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這幾十年來,他的行醫價值不變,就是「治療要以病人為中心與想法為出發點」。王照元說,有些醫師以醫師觀點來做治療,「我一定以病人為出發點」,治療前,他會問病人「你的期待是什麼?」雖醫學有極限,但他一定竭盡所能,往病人期待目標去努力。王照元曾收治一名50多歲腸癌第四期的女老師,被多家醫學中心告知活不過3個月,女老師告訴他,「我還有未了的心願」,王照元說「我來努力」,他發現女老師吃不下、營養不良,他讓她一面化療,另方面在家打居家靜脈營養,女老師體力變好了,治療效果也變好,多活了十幾個月,這段期間她與丈夫、孩子出遊,拜訪多年不見老友,完成想好好告別的心願。跑步重訓 維持身體抵抗力雖然行政、醫療與研究工作三頭燒,王照元每周必定撥空去重訓,重訓前會先跑步,讓自己流得滿身大汗,他說,規律的運動習慣,讓他的體能與抵抗力都變好,即使偶有感冒,吃顆普拿疼,一天後就生龍活虎了。擔任院長不到半年的王照元,已定出高醫未來發展方向是「智慧醫療」、「精準醫療」與「尖端醫療」,要求院內同仁往此目標前進,他並加強體系醫院間的橫向整合。王照元說,高醫體系的小港醫院吞嚥醫療、綠能環保做得好,大同醫院長照「福樂學堂」有口碑,同體系醫院可相互取經,而高醫附設醫院則集中發展急重難罕症醫療,讓高醫醫療體系共生共榮、永續發展,提供病人最優質的醫療品質,「這是我的使命,我一定努力去達成。」王照元院長小檔案● 年齡:59歲● 專長:大腸直腸外科、消化外科、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癌症分子醫學、營養學● 現職: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 學歷:高醫醫學系、高醫醫學研究所碩士、高醫醫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衛生福利部屏東醫院院長、高醫附設醫院副院長、高醫附設醫院外科部長等給病人的一句話:生病應盡速就醫,甚至尋求第二意見,不要道聽塗說接受不正確的訊息,而延誤治療的契機。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07 焦點.杏林.診間
北榮重粒子治療助百名癌症患者!院長感動:一切付出都值得了
北榮重粒子治療今年5月15日啟用,截至今天(12/5)為止,半年內完成百例病人治療。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指出,原本被認為無法治療的胰臟癌,經化療及重粒子治療後,可以透過手術切除,其他如攝護腺癌、肺癌、肝癌、骨肉癌、頭頸癌、婦科癌症等患者也都獲得治療。北榮重粒子治療助百名癌症患者台北榮總今天舉行重粒子治癌百例、達文西手術5000例感恩會,並為國內首座負壓科技加護病房及「北榮一號雲」超級電腦剪綵啟用,退輔會主委馮世寛今天也出席,並肯定陳威明帶領的北榮團隊,在癌症治療、重症防疫及智慧醫療上優異成果,嘉惠病人,期許榮總醫療體系共同努力,繼續提供高品質醫療服務。院長陳威明:一切付出都值得了「病人的生命是無價,看到重症病人康復,一切都值得了」。陳威明說,北榮不惜營運虧損籌建重粒子治療,目前治療過程順利,病人復原良好,均持續追蹤治療成效,目前仍有多人在等候治療,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營運後,來自各國的參訪更是絡繹於途。陳威明也感謝北榮全體同仁上下一心、團結合作,在歲末年終時展示成果。除了重粒子治療,台北榮總完成達文西手術5000例,包括胰臟癌、壺腹周圍癌及腎臟癌部份腎臟切除等困難癌症治療,目前此三項疾病的達文西手術病例數,北榮案例數為全國最多,退輔會整體醫療體系合計已完成近1萬2千例達文西手術。今天也是首座專為醫院設計的叢集式超級運算平台「北榮一號雲」啟用。「北榮一號雲」超級電腦為新一代超級運算平台,具強大人工智慧(AI)計算能力,包括全方位的資料中心、創新的運算架構及多功能的軟體工具,推動生成式AI及大型語言模型LLM在醫學領域的創新應用。「北榮一號雲」可大幅提升整體運算能力,加速北榮精準醫療、智慧醫療、疾病預後預測、基因序列資料分析、數位病理精準診斷、智能藥物開發的發展,並且提供AI應用程式最佳發展平台。陳威明說,這不僅提升診斷精確性,更加快針對各種疾病的個人化治療策略制定,不僅是北榮資訊發展重要的里程碑,更代表台灣在高速計算醫學領域中,邁出了重要一步,也為國際醫學合作開闢了新途徑,進一步推動醫學AI的創新與發展。因應未來新興傳染病,國內首座智慧科技加護病房在台北榮總啟用,北榮投資逾一億元,興建15間智慧負壓隔離加護病床,位於科技大樓,與主要的住院大樓分艙分流,且引進或自行研發多項最新科技包括AI防護衣穿脫魔鏡、溼洗手監測系統,已獲得國家醫療品質獎肯定。另衛星護理站進行影像監視與呼吸器遠端調控;設置智慧電視與三方視訊系統等,同時導入機器人協助護理師傳送物資,減少人員暴觸風險。在流行病疫情發生時,可提供最高防疫標準的負壓隔離重症治療,平時則可作為一般呼吸系統重症加護病房使用,達到「病毒擋得住、訊號出得來、治療進得去、夥伴找得到、家屬看得見」的目標,大幅提升重症醫療照護品質。智慧機器人在內的多項科技產品,提升照顧的品質及防疫安全。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05 醫聲.醫聲要聞
坊間麻醉師無醫師資格!7成民眾手術不知誰幫自己麻醉/麻醉安全1
日前傳出新北市一名74歲婦人赴醫美診所進行拉皮手術,疑似打完麻醉後失去意識送醫不治,因此引發大眾對麻醉議題的關注、討論。依據衛福部台灣病人安全通報系統2021年年報統計資訊,醫院自主通報麻醉事件就有91件,診所病安通報數少而未細分,且若無自主通報,恐怕隱藏不少問題。日前有份調查也發現,無論在診所或大醫院,有七成民眾接受手術時不知道施行麻醉者是誰,而有些坊間診所聲稱配置「麻醉師」,其實並非麻醉專科醫師,無形中導致病人陷入危險。據推估,台灣每年約有150萬例全身麻醉手術,但截至去年底,麻醉專科醫師領證人數1538人,台灣麻醉醫學會理事長余黃平指出,「少數診所考量到成本,私下讓麻醉護理師執行麻醉醫療業務,坊間常稱作麻醉師」。麻醉科醫師可執行所有麻醉醫療行為,而麻醉護理師僅能在麻醉醫師指導下,進行醫療輔助行為,民眾多不清楚兩者區別。麻醉醫師、監測儀器、藥物缺一不可日前台灣麻醉醫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和合作夥伴台灣東洋藥品公司,共同舉辦「Wake up!麻醉沒那麼簡單」論壇。在場專家呼籲,麻醉牽涉到「術後是否醒過來」的生死議題,以及「術後多久恢復、舒適度」的品質問題,須仰賴麻醉專科醫師專業、監測儀器即時監控,以及藥物精準作用,才能有效提升整體麻醉安全,提醒民眾也要多關注麻醉安全議題。余黃平表示,大至手術開刀,小至醫美、健檢都會使用到麻醉,台灣麻醉死亡風險已降低到十萬分之一,與其他先進國家接近,偶爾會聽到的麻醉意外,除了病人本身病況、藥物過敏等原因外,也與執行麻醉者非麻醉專科醫師有關。(延伸閱讀:🎧|手術前禁食原因?麻醉醫師告訴你開刀前如何評估準備!)「麻醉醫師是開刀病人的守護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麻醉部部主任陳坤堡表示,民眾接受麻醉前,應積極主動參與麻醉諮詢,確認麻醉執行者身份。台北榮民總醫院麻醉部科主任丁乾坤則認為,每個人的體質及病況都不同,不可能套用一樣的麻醉公式,必須個人化處理進行精準麻醉,藥物、監測及醫療團隊缺一不可,才能降低麻醉副作用發生的機率。特管法、品質認證增加麻醉安全台灣醫美診所林立,為確保醫美手術安全,衛福部醫事司簡任技正李中月表示,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簡稱特管法)第27條規定,全身麻醉及八大高風險美容醫學手術須由麻醉專科醫師執行;輕、中度鎮靜手術則可由手術醫師以外、其他受麻醉鎮靜相關訓練的醫師執行。此外,為了減少麻醉事件的發生,衛福部持續將提升手術安全列為醫院維護病人安全、醫療品質的重要目標,醫策會則自2019年起推動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確保醫美診所的手術、麻醉施行者合乎法規,具有完善的緊急後送機制等等。李中月說,目前制度採取鼓勵性質,民眾可以了解是否具有認證標章,手術、治療品質較有保障,「這是人命關天!只要有出狀況,一定會究責,以行政法、刑法等論處」。(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12-04 活動.活動最前線
SNQ頂尖醫療主題館開箱,頂尖醫療團隊成果,科普艱難手術動畫一網打盡
在台灣成立25年的SNQ(Symbol of National Quality)國家品質標章,是由生策會所推動的醫療品質驗證機制,累積三千項特色醫療團隊參與。今年生策會首次在台灣醫療科技展會場打造「SNQ頂尖醫療主題館」,展出6大主題,呈現醫界在基因治療、創新手術、智慧醫療、重症照護等領域的突破,並邀請海外專家發展國際合作。走入位於四樓展場的SNQ頂尖醫療主題館,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歷年金獎典範主題牆映入眼簾。館內策展6大主題專區,包含基因醫學與罕病治療、創新手術與微創治療、腎臟疾病與照護、數位與智慧醫療、重症與手術照護、永續醫療,每個主題下的子題都有獲獎團隊的介紹及表現突出的數據。為了讓觀展民眾更了解臨床醫護人員所使用的治病武器與照護方式,館內許多主題以多媒體影音呈現。例如,智抗菌平台、Zoe智慧重症系統、運動醫學整合照護等;臺北榮民總醫院玉里分院則以慢性精神病人的視角,帶出病人工作和在玉里榮院生活、以此為家鄉的日常;生策會更首次嘗試與醫療團隊反覆溝通,將困難的罕病AADC缺乏症治療、腸道移植重建食道和發聲管,轉譯成約1分鐘清楚易懂的動畫,推廣醫學科普。另外,參展的獲獎團隊也將器官移植箱、手術器械、遠紅外線治療儀、鉤端螺旋體快篩試劑、下肢動脈阻塞疾病手術體驗模具、心導管3D立體定位儀器等搬到現場。四天展期於醫療主題館中舉辦多場醫師講堂,也有三高族下肢動脈阻塞檢測、手術模擬灌流器官體驗和先進醫材的展出,讓觀展民眾可更快認識最新醫療科技,拉近與健康的距離。
-
2023-11-24 活動.精彩回顧
跨界醫療與智慧科技結合 陳湧仁創辦G CLINIC讓癌友術後照護更全面
結合跨界醫療與智慧科技的G CLINIC平台,為光麗生技控股集團旗下醫療品牌,源自日本的細胞治療技術,以「G CLINIC宸曜」打造健康管理事業體。身為台大神經外科醫師的創辦人陳湧仁從神經外科跨足到預防醫學、抗衰老醫學,因本身為癌友家屬,歷經父親開刀化療的照護,體悟到即使是醫師,術後能為家人做的緩和照護仍有限,包括該如何補充營養、緩解疼痛不適、患癌壓力輔導等。輔助治療提升生活品質陳湧仁說 11年前父親被檢查出胃癌,癌細胞已經轉移,只能開刀、化療,以直接切除腫瘤和破壞癌細胞的手段來達到治療目的。身為醫師,卻無法分擔術後的身心靈照顧並舒緩患者的焦慮心情,感到失落無助,因此赴日本學習非侵襲癌治療,返台後著手規劃個人化醫療整合服務,隨後成立G CLINIC宸曜。陳湧仁表示,癌症手術治療結束後,應該積極調整飲食、運動訓練並透過精準的檢測來維持健康,而非只是達到癌友的五年存活率目標。除了術後照顧,在癌症治療前,應先調理好身體打底,幫助提升術後恢復力,而非開刀後才食補養生。另包括事先檢測病友的身體數值,找出潛在的發炎物質、超前部署攝取抗氧化物,強調設計符合癌友照護所需要的服務模式,化被動為主動的治療觀念。這套源自日本的個人化醫療服務,強調健康數據分析及個別管理照護,2023年,宸曜診所獲頒《癌友友善標章》的品牌金獎,以專業養生概念精準促進健康,達到疾病預防效果。將智能科技導入健康照護「G CLINIC宸曜」以智能服務為導向,整合出新的營運模式、創造新的量能,提供最完善的全人照護與醫療品質。陳湧仁認為,傳統癌症治療需要更多的照護選擇,高齡醫學更是跨領域的整合照護模式,從癌症再做到高齡,都需要跨域整合加數據分析,落實每個人健康的追蹤與照護。除了術前檢測及術後輔助癌症治療,陳湧仁從使用者的需求出發,跨域合作提升高齡健康福祉,期盼建構更多數據資料,發展出遠距醫療、穿戴式裝置、雲端智慧醫療監測及預防系統、癌症醫療整合、抗衰老、運動處方等。陳湧仁說「未來是跨域整合的世代,我們期許成為醫療產業的最佳夥伴。」「G CLINIC宸曜」串連智慧醫療生態圈衍生出不同以往的醫療需求,將醫院、製藥、醫材、健檢、保險、長照等構成生態系,讓醫療服務有更多創新的可能性。第七屆台灣醫療科技展🕰️時間:11月30日至12月3日📌地點: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G CLINIC宸曜講座資訊11/30 (四) 11:00 - 12:00主題:創新細胞治療:重塑健康微環境! 主講人:陳湧仁 神經外科醫師12/01 (五) 11:00 - 12:00 主題:擁抱無痛快樂生活 主講人:張麟 疼痛專科醫師12/02 (六) 11:00 - 12:00主題:癌後照顧 主講人:丁柏元 腫瘤治療科專科醫師點我免費索票,現場聽名醫健康大開講👉https://bit.ly/3u5BbdL
-
2023-11-24 焦點.元氣新聞
秀傳超音波導引人工膝關節手術 精準度提高 2.8倍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台灣,膝關節退化盛行率高達15%,等於全台約有350萬人飽受膝關節之苦;膝關節退化原因以年紀引起的「退化性關節炎」為最大宗。手術是改善關節炎最後一線治療方式,手術精準度若高就能大幅改善病灶預後、提升人工關節存活率。秀傳體系與國內醫療器材大廠共同研發「超音波導引人工膝關節手術」,精準度與未使用超音波導引手術相比提高2.8倍。退化性關節炎人數增 關節受損末期僅能手術治療秀傳醫療體系副總裁、骨科醫師古鳴洲說,因為社會高齡化與國民體重增加,加上各種激烈的競技運動盛行、退化性關節炎需要治療的人口急速上升。治療退化性關節炎,早期可以採取消炎、止痛藥物,但是長期使用有影響肝腎功能或干擾抗凝血機制,對心冠疾病治療造成影響。局部施打藥物成為廣為骨科醫師推薦的治療方法,譬如玻尿酸注射或類固醇。施打高濃度自體血小板血漿(PRP)也是常被使用的方法。而手術治療則是針對末期關節炎患者,或其他治療無效時。退化性關節炎可分為四個期別。第一期是軟骨有輕微磨損、可隱約見到骨刺,但硬骨並未變形;第二期是軟骨輕微磨損、骨刺明顯可見,關節輕微變窄;第三期是軟骨中度磨損,骨刺多處可見,關節已明顯變形,硬骨變白等;第四期是軟骨已被骨刺磨穿,硬骨變形,病人常走一步痛一下,這就是需要置換人工關節的主要適應症。古鳴洲說,造成退化性關節炎與過度使用關節或姿勢不良、活動不足有關,因此年紀愈長,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機率愈高,最常發生在承受全身力量的「膝蓋」。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精準度決定手術成功度膝關節有三個關節面,為內側及外側股脛關節面、前側髕骨股骨關節面。如果退化性關節炎發生在膝關節的二面以上,通常會建議做「全膝」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如果只有一面關節損壞,則可能會建議做「半膝」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半膝雖然傷口較小,但未來10到20年再損壞的機率略高於全膝置換。人工膝關節手術目前大多皆採開放式微創手術,微創主要著重在減少軟組織的傷害、保留十字韌帶。一般來說手術成功率極高,但手術步驟甚多、技術複雜,醫師需要經過長期的培養與訓練才能維持穩定的手術品質,減少失敗機率。人工膝關節置換術,裁切骨頭、關節韌帶鬆緊度的調整、安裝關節組件、墊片置放等都需要精準的角度與距離的掌握,若放置不夠精準恐會增加長期組件鬆動的失敗率。近年,機器人手臂透過電腦導航具有精準的手術導引,可以降低術後關節對位不正或是再次翻修的機率,是過去30年來電腦科技在骨科的主要應用。但是機器手臂手術價格不菲,自費要25萬到50萬元。退化性關節炎主要還是發生在過度使用的勞動者或是運動不足、姿勢不良的婦女為主。高額的自費對於一般的民眾來說還是一個不小的負擔。因此秀傳醫院研發超音波導引讓一般民眾也可以享受高精準度、高品質的人工關節手術。古鳴洲說,超音波導引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主要是針對「全膝」人工膝關節置換,使用超音波探頭幫助醫師在手術中,提高使用手術的精準度。古鳴洲說,這項技術加上近年在國外逐漸成為主流的運動型的關節對位法(Kinematic Alignment)與十字韌帶保留術(Cruciate Retaining Knee),可以提升患者術後的復原速度與保留原有的膝關節感覺。他樂觀的預測其效果與機器人手臂的精準手術導引相當。除了經費上面的考量、其實手術時間也是一個原因。超音波導引不會增加手術的時間,不需要改變原有手術的流程。算是對醫師與病患雙贏的一項創舉。目前秀傳體系已經幫300多例患者執行過超音波導引人工膝關節手術,病人滿意度普遍極高。術後運動增股四頭肌力 保護膝蓋降低受損機率古鳴洲表示,完成人工膝關節手術的患者不應不痛就滿足,術後要持續增加「股四頭肌」的肌力運動,包含抬腿運動等,逐步增加肌力保護膝蓋,避免受損。術後三個月內皆建議避免跪姿、提重物、跳躍、爬山、爬坡等運動,術後六個月建議可以開始游泳、健走等,逐步可恢復正常生活。如果要從事慢跑、打高爾夫球或是網球都應該經過復健師的評估與建議。古鳴洲醫師小檔案● 現任:秀傳醫療體系副總裁● 學經歷: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碩士英國倫敦大學臨床骨科碩士台北醫學院醫學士台中榮民總醫院骨科主治醫師秀傳紀念醫院骨科主任、醫療品質副院長、院長英國骨科醫學會會員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會員、運動醫學會會員、關節重建醫學會會員中華民國關節重建醫學會第11屆 理事長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監事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 專長:關節疾患、關節退化、人工關節手術、膝關節鏡手術
-
2023-11-21 醫聲.健保改革
新聞眼/藥品健保挖東補西 醫療品質能提升?
明年將滿30歲的全民健保制度,逐漸顯現疲態,高齡化趨勢、勞動力人口下降的同時,新藥研發突飛猛進,藥價愈來愈貴,尤其癌藥、罕藥人年藥價動輒數百萬,由政府擔任單一保險人購買醫療服務,採取總額制的全民健保,財務吃緊人人皆知,就連健保署長石崇良都坦言健保已是「夕陽產業」。健保署推動藥價改革,降低過專利期藥物價格,這項專家籲為健保開辦以來「最大變革」的制度早就該做,原廠藥隨學名藥上市競爭,價格本應下跌,但台灣過去卻仍核給較高藥價,同時納入愈來愈多新藥,讓健保成了「大胖子」,如今也讓健保財務走到接近末路。此次調整老藥價格,並嘗試將資源挪至新藥,但基因治療時代來臨,健保近期給付罕病、癌症基金治療,動輒千萬,甚至數千萬,新制充其量只解得了近渴,政府應把眼光放遠,以公務預算成立癌症新藥基金,在健保體制外,挹注新藥,才有助於收載足夠的新藥品項,讓病友獲得最好的照顧。政府不該只在健保體制內一翻再翻,缺點值就花錢補,醫護上街就砸錢挹注,形同「挖東牆補西牆」。政府對病友、醫界提出的健保改革建議充耳不聞,再不直視面對「健保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事實,日後醫學中心院長預言,國人看得到病、卻看不好病的情形,恐成事實。
-
2023-11-21 醫聲.健保改革
老藥不降、新藥不來 專家:得配套保護產業/藥價改革3
隨醫療科技進展,新藥費用愈來愈高,造成健保財務負擔,罕見疾病用藥、癌症用藥納保等待時間愈來愈長,即使納保也必須限縮給付。衛福部健保署研擬一系列藥價改革措施,未來過專利期的藥品將參考國際藥價,採十大醫藥先進國最低價給付。「這是最大的一次健保藥價給付改革,具重大歷史意義。」前中央健保局總經理、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委員張鴻仁表示,在醫藥先進國家,專利過期藥品,會因學名藥競爭價格下探,但此現象受核價模式影響,健保開辦至今都未在台發生,本次藥價改革,是讓台灣與國際藥價接軌的關鍵。康照洲:國外推動學名藥取代原廠藥已久 療效未必較差台灣藥學會理事長康照洲表示,藥品在專利期後會出現學名藥、生物相似藥等,這些藥的開發成本比原廠低,可以用較便宜的方式販售。這種現象不是只發生在台灣,台灣有健保醫療費用已經相對便宜,國外不少藥品都得自費,藥品價格是越低越好。康照洲以日本為例,日本甚至有推動學名藥取代原廠藥,就是希望讓藥價往下降。雖然學名藥仍會被外界認為品質價差,「原廠藥吃一顆就有效,學名藥得要吃好幾顆」,但隨著製藥品質愈來愈高,這種狀況已經改善不少。再者,康照洲說,我國藥費跟醫療費用都受到健保總額牽制,若是藥費持續膨脹、沒有下修,醫療服務卻被壓縮。就像醫療院所抱怨其健保點值1點只值0.6元,反藥價卻是1點1元,讓他們覺得不公平。另一方面,新藥可能是效果較好、副作用較低,或是可以處理以往沒辦法治的疾病。康照洲表示,如果現行藥價降不下來,我國也沒有錢買新藥,新藥進不來,我國的醫療品質就會下降,必須要有措施來壓低藥價。康照洲提醒,我國在調整藥價的同時,必須要保護國內產業發展,避免影響藥廠生存。例如以藥品而言鈣片價格很低,但食品卻偏高;或是在人工成本上揚的時候,價錢卻持續下降,導致抗生素等藥因為利潤不夠而不願意繼續生產。李伯璋:藥價調降需先市場調查 同時推動部分負擔健保署前署長、北醫公衛學院教授李李伯璋表示,老藥其實學名藥、原廠藥都有,而健保也有例行的藥價調整措施,一次一次調整下不少藥的價錢已經很低。現在藥品已經出現糖果價錢的狀況,而藥廠也是在商言商,如果健保署沒有給出合理價錢,擔心藥價品質會出現問題。李伯璋也說,市場調查很重要,健保署會有比較十國中位價,如果我國藥價沒有合理管理機制也是不合理,因此藥價調降的時候一定要考量,每顆藥的成本為何,讓藥廠仍維持合理利潤。另一方面,可以透過民眾部分負擔來避免因低廉藥價而過度領藥的狀況。張鴻仁表示,健保署須負擔促進國內生技產業發展的部分責任,但角色不能太重,否則影響健保財務,反而引發各界反彈。健保署透過宣示性的藥價優惠,給予願意投入研發的國產藥廠些許鼓勵,各界應給予肯定。透過老藥降價挪出資源,提撥經費獎勵國內藥廠,預估對健保藥品財務影響不到百分之一。(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11-15 醫聲.健保改革
冠狀動脈嚴重鈣化治療術 12月納健保給付1萬多人受惠
季節入冬後,國人好發冠狀動脈阻塞,引發心肌梗塞。衛福部健保署為提升冠狀動脈心臟病治療品質,自今年12月起,將「冠狀動脈斑塊切割氣球導管與旋磨切除系統」納入健保給付,預估一年約有1萬770人次受惠,健保挹注預算約1.86億點。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長黃育文說,冠狀動脈為供應心肌細胞的血管,當冠狀動脈血管因鈣化或斑塊而狹窄時,可由經皮冠狀動脈擴張術,或冠狀動脈血管支架放置,以撐開血管壁,避免血管再狹窄。據統計去年進行經皮冠狀動脈擴張術件數為6萬1371件,約8成會併同使用冠狀動脈血管支架。但當冠狀動脈血管嚴重鈣化,使用氣球擴張導管可能無法充分擴張血管,導致無法順利置放支架。因此,健保署特別委託醫藥品查驗中心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研究。研究報告顯示,美國心臟學院、美國心臟協會、美國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學會共同發布「2021年冠狀動脈血管重建指引」,對嚴重鈣化或纖維化病灶的治療建議,為使用旋磨切除術進行斑塊塑形,有效改善介入過程的成功率,除了旋磨切除術外,也可考慮使用切割氣球或冠狀動脈內碎石術。健保署為提供治療冠狀動脈嚴重鈣化,更具臨床效益的治療選項,在健保財務可負擔下,與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及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透過加速研議,將冠狀動脈斑塊切割氣球導管與旋磨切除系統納入健保給付,以符合臨床需求。經今年9月召開的「全民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特材部分)」討論通過,自今年12月起納入健保給付。估計冠狀動脈斑塊切割氣球導管健保1年將投入1.29億,約有9490名病患受惠,旋磨切除系統健保一年將投入0.57億,約有1280名病患受惠。健保署長石崇良說,由於醫療科技日新月異,新醫材種類眾多,若新醫材具臨床實證效益、可達預防疾病惡化、提升安全性及醫療品質或屬臨床缺口,健保署基於增進全體國民健康,將持續努力將具有臨床實證效益,且臨床治療必要的新醫材納入健保。
-
2023-11-14 焦點.杏林.診間
植牙先做心理建設 牙醫師李建逸讓我克服看牙恐懼
從小就是藥罐子,看過的各科門診不計其數,其中最讓我心有餘悸、如驚弓之鳥的是牙科。只要一聽到「吱、吱…」,尖銳的牙鑽機聲音,我便全身發抖。年過七十,我的齒牙動搖,咬合力量下降,吞嚥困難,因此看了牙科,結果是拔牙、根管治療(抽神經)、植牙三重齊下,一聽當場眼泛淚光、頭皮發麻,對我是最恐怖的刑罰。外子數年前由台中哈曼頓牙醫診所李建逸醫師替他植牙,非常成功,覺得醫師親切又專業,因此推薦我給李醫師治療。植牙前,醫師先為我做心理建設,讓我心中先有預期,告訴我植牙治療計畫和過程,李醫師很細心,說話很溫柔,讓人安心。每次到診所護理師們親切地聊天,舒緩我的緊張心情。治療前,護理師在牙齦先塗上麻膏,等針筒往牙齦打針時,就能降低錐心刻骨的疼痛。李醫師讓我克服看牙、拔牙的恐懼,讓我有了和醫生之間的信任,翻轉冰冷的醫病關係,治療過程更加順利。李建逸醫師擁有20多年人工植牙經驗,希望病患能得到現代最頂尖的醫療服務,提高醫療品質,因此診所有高規格的儀器及設備。更窩心的是尊重每位患者的隱私,每一診間均為獨立空間,並有舒適的休息室。經過長達半年的醫病關係,我常跟朋友介紹是五星級的診所,最現代化的牙科醫療服務。
-
2023-11-0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培養下一代的好醫師,也要用心營造理想的行醫環境
【編者按】:這星期三位老一輩的醫師,與社會大眾分享他們所關心的台灣醫學教育與醫療環境的問題。一位醫學院院長,在教師節寫出他與一位願意以自己的疾病幫忙醫學生學習的病人及家屬的互動,醫師讓醫學生學習到如何使用聽診器傾聽病人的心音,同時也見證醫病的互動,可以透過關懷、溫馨的對話,建立彼此的尊重與信任。→想看本文剛從6年8個月健保署署長的崗位退休下來的醫學院教授語重心長地道出:「我認為台灣醫療改革一定要落實『分級醫療』、『醫藥分業』,要有『使用者付費的部分負擔』做配套,如此才有機會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行為,也才能有效減少醫療體系人力的負荷。」→想看本文一位曾經當過醫學院院長、參與教育部醫學教育與醫學院評鑑多年的老醫師,分享兩篇美國關心醫學教育的社論,《美國醫師的道德危機》指出過度企業化的管理凌駕醫療專業,造成美國醫師的「道德危機」,另一篇《社會對醫師的觀感:騎士、騙徒或士兵?》,激發醫界、教育界以及社會大眾集思廣益,如何營造理想的行醫環境。在「教師節」(9/28)與「醫師節」(11/12)的期間,在「醫病平台」討論醫師的培育,我們希望能聽到更多的關心台灣醫療環境的醫療團隊成員、醫學院師生以及病人團體的心聲。一位我尊敬的學長與我分享了一篇紐約時報的文章「美國醫師的道德危機」(The Moral Crisis of America’s Doctors)(2023.7.14),看完以後使我非常震撼。作者一開始就以美國陸軍醫院精神科醫師在研究醫師自殺的問題時,引用的「moral injury」(道德傷害)一詞,這本意是指像軍人因為執行任務,犧牲了無辜的平民而引起情緒創傷,而作者就以「道德傷害」來形容醫師因為制度逼使他們做了他自己為不對的事所引起的情緒創傷。文中指出許多醫師在訪談時表示,他們的專業尊嚴因為醫院太注重服務量而受傷。這種不滿的情緒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更是嚴重。這些需要面對病人或家屬的醫師,對於院方這種以醫療獲利為主要考量的上級單位,要求讓病人提早出院或開不需要的檢查,尤其感到憤怒不滿,他們覺得自己的對錯觀念被這種幕後操盤者扭曲而受傷。有些醫師認為病人與家屬真正需要的是關愛與說明,但這種花時間的工作卻不受制度上的鼓勵。有醫師直言:「我每天聽到的是因為這病人的這種保險,你不能開這種藥或做這種檢查。」 「每天我都得提醒自己這制度是多麼的野蠻!」在急診處與加護病房工作的醫師特別感受到這種制度給予的壓力。年輕的醫師尤其感到無奈,他們醫學院畢業時,身上還背負著許多醫學生貸款的壓力,當他們發現自己所期待的「高尚職業」竟有這種困境,真是情何以堪。最後作者訪問了幾位醫師,他們因為受不了聽任非專業人員的指使,憤而離開大醫院,選擇自己開業,做一種他們稱之為「直接照護開業」 (direct-care practice)。他們不受過去醫院規定必須七分鐘內看完一個病人,而今他初診可以用一個小時或以上的時間,複診可以長達半小時,醫病雙方皆大歡喜。當年因為以「助人」為動機而學醫的年輕人終於找回自己的快樂。這篇文章之所以讓我產生「戚戚之感」,是因為它說出了許多關心醫療品質、醫學教育以及醫病關係的醫界人士所擔心的問題。我們捫心自問這種過度企業化的管理凌駕醫療專業,所造成的醫療環境不也發生在台灣嗎?難道我們不也應該正視「台灣醫師的道德危機」嗎?這也使我想起幾年前看了一篇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社會對醫師的觀感:騎士、騙徒或士兵?》(Societal Perceptions of Physicians: Knights, Knaves or Pawns?) (JAMA 2010)引起很深的反思,並曾在我的「杏林筆記」專欄分享個人的看法。這篇社論的大意是,如果我們認定醫師大多是能自律、不用規定也能作出符合職業道德的「騎士」,那政府就不需制定太多規範,否則為書掣肘,反倒使他們無法做專業認為應該做的事;但如果社會觀感認為醫師大多都是只顧私利,罔顧病人安危的「騙徒」,那政府就要以防範小人之心,訂定罰則,執法從嚴;如果社會觀感認為醫師都是自我要求不高,只關心不要抵觸法令的「士兵」,那政府就需要制定法條細則讓醫師遵守,才不會傷害病人。這篇論文的結論是,「目前的醫療照顧品質不一、呈現明顯的醫療浪費或甚至詐欺,以致於美國的醫師被人認為不是『騙徒』、就是『士兵』,而很少是『騎士』。然而真正導致大眾對醫師的不信任,並非都是來自一樣的問題,事實上我們的健康照護系統仍然有不少的『騎士』醫師。」我認為在醫學院的醫學教育中,除了利用各種科技、言教、身教,讓醫學生學到「診斷」、「治療」之外,還要用心檢視「產品」出廠之前的安全性,做好「把關」,確保在他們畢業之前,不是「士兵」,更不是「騙徒」。其實更重要的是大環境,如果醫院大多是營利為主的極端企業化管理,而社會人士(包括病人與家屬)又只關心自己的權益、不守秩序、不尊重醫護人員,這種「騙徒」充斥的大環境,又怎能期待我們能培育出秉持理想的「騎士」醫師呢?這也使我想到幾年前年一位台大醫學系畢業的年輕醫師,在畢業典禮過後來見我,談話中表示自己深深後悔學醫。他說他當初考上台大醫學院醫學系時,他的高中同學都非常羨慕他,他自己也非常滿意自己的選擇,而每年都回到他的母校建國中學與一些學弟分享學醫的樂趣以及他對將來行醫,救人濟世的憧憬。想不到五年級開始進入醫院臨床實習之後,他看到有些病人或家屬對住院醫師的無理要求,甚至言語或肢體的暴力,也看到辛苦教學、照顧病人、作研究的老師,因為醫療糾紛而感到心灰意冷,説到激動得流下淚來。當時我深受這位年輕學子對台灣醫病關係的失望所刺激,而找到醫界七位老中青三代的醫師以及三位關心台灣醫病關係的社會有心人士共同開始了「醫病平台」的電子報,希望能讓醫病雙方可以有個平起平坐的園地各自發表對各種醫療有關問題的看法,讓醫療團隊與社會大眾(包括病人與家屬)透過瞭解對方的看法與困難,而能改善台灣的醫病關係。坦白說,當時我們並沒有真正意會到我們的醫療大環境的危機並不只是醫病關係一環,漸漸地我們開始注意到醫療過度企業化的趨勢,也嚴重影響到執業環境、醫師的士氣,進而導致醫病關係的惡化, 我們不也應該正視「台灣醫師的道德危機」嗎?我誠懇地希望在我們一起耕耘的「醫病平台」,台灣醫病雙方可以藉這兩篇發人深省的文章《美國醫師的道德危機》、《社會對醫師的觀感:騎士、騙徒或士兵?》,激發醫界、教育界以及社會大眾集思廣益,用心營造理想的行醫環境。延伸閱讀:醫病平台/難忘的教師節醫病平台/全民健保改革何去何從?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1-0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全民健保改革何去何從?
【編者按】:這星期三位老一輩的醫師,與社會大眾分享他們所關心的台灣醫學教育與醫療環境的問題。一位醫學院院長,在教師節寫出他與一位願意以自己的疾病幫忙醫學生學習的病人及家屬的互動,醫師讓醫學生學習到如何使用聽診器傾聽病人的心音,同時也見證醫病的互動,可以透過關懷、溫馨的對話,建立彼此的尊重與信任。→想看本文剛從6年8個月健保署署長的崗位退休下來的醫學院教授語重心長地道出:「我認為台灣醫療改革一定要落實『分級醫療』、『醫藥分業』,要有『使用者付費的部分負擔』做配套,如此才有機會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行為,也才能有效減少醫療體系人力的負荷。」一位曾經當過醫學院院長、參與教育部醫學教育與醫學院評鑑多年的老醫師,分享兩篇美國關心醫學教育的社論,《美國醫師的道德危機》指出過度企業化的管理凌駕醫療專業,造成美國醫師的「道德危機」,另一篇《社會對醫師的觀感:騎士、騙徒或士兵?》,激發醫界、教育界以及社會大眾集思廣益,如何營造理想的行醫環境。在「教師節」(9/28)與「醫師節」(11/12)的期間,在「醫病平台」討論醫師的培育,我們希望能聽到更多的關心台灣醫療環境的醫療團隊成員、醫學院師生以及病人團體的心聲。現在年輕世代的醫療人員對職業的價值解讀都有自己的看法,人生就是那麼現實,一定要到一個年齡,或者面對生命即將離去才會頓悟生命。結婚才會感受單身的自由與家庭的幸福感,養小孩才會感受到孩子怎麼那麼麻煩與孩子成長帶來的歡笑。我依然記得大一的外籍英文老師教我們的一首詩「The Road Not Taken (by Robert Frost)」,我們都有很多機會做生命的抉擇,結果也不一定有好壞的對錯,就只能說是自己生命的修行!每位醫療人員投入職場的成長背景不同,會有不同感受。民國68年我當第一年住院醫師,就被指派專責照顧啟蒙老師李俊仁教授與哥哥李伯皇教授手術的腎臟移植病人。當年免疫抑制劑沒那麼好,病人常會有急性排斥或感染現象,真的很累、很無奈,可是看到病人「重生」的感恩,令人開心的成就感只有自己能體會,我也將推動台灣器官捐贈與移植當成自己的醫療志業。在目前商業社會中,很多行為抉擇的第一考量是值不值得?事實上,沒有一個職業像醫療工作者那麼幸運,每天從上班到下班都可以不斷地幫忙病人解除生命上的痛苦,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善事。這是一種修行,也唯有如此,我們才可以感受到所謂當醫者的成就感!醫療同業在臉書埋怨工作環境惡化,也到街頭抗議,我覺得政府官員不要期待醫療工作者用「做功德」的心態來活每一天。我也明白當工作不快樂的時候,必然會有情緒的反應,真正受傷害的是醫療品質下降。過去我們常都希望說醫療體系同仁需要有「醫德」,隨著時代的變化,我們必須要很誠實的面對人性。七年前我有機會由臨床外科醫師、院長、教授進入健保署擔任政府官員,當時內心就是希望能夠藉由自己的實務經驗,把醫療環境做務實改善,讓每位醫療體系的人都很能夠快樂的工作,真正受益的還是我們的民眾,可以得到最好的健康照顧。我明白健保體系是台灣醫療的最重要的基石,在教學門診,我會問年輕醫師為什麼會覺得健保不倒台灣不會好?他們也無法全方位論述健保到底是哪裡做得不好。其實台灣的健保改革真的不是那麼困難,27年前公衛前輩們規劃這「單一保險人」與「總額預算制度」的確創造台灣醫療奇蹟,傲視全世界。臨床醫療人員卻咬牙切齒覺得被壓榨,醫院管理者的主流論述是強調醫療投資要越多錢才會有好的醫療品質,這個簡單「有錢有享受」的道理是很容易明白。問題是錢從哪裡來?醫界沒有人敢誠實檢討現在的總額有沒有務實使用。改革的精髓是民眾一定要承擔責任,我們以往只會要求醫院、醫師承擔所有醫療品質的壓力。我的朋友跟我分享一個故事:某公司的一名員工,工作認真,每天自願加班到很晚。原以為等待他的是升職加薪,然而他卻被公司開除了。公司解釋,鼓勵員工提高工作效率按時下班,而不是用加班來證明自己工作認真。許多人之所以失敗,並不是因為不夠努力,而是因為他沒有選對前進的目標和方向。我認為台灣醫療改革一定要落實「分級醫療」、「醫藥分業」,要有「使用者付費的部分負擔」做配套,如此才有機會減少不必要醫療行為,也才能有效減少醫療體系人力的負荷。國內病人每年平均就醫次數有14次,國外約5次,每位病人門診都需要醫護人力,做檢驗、檢查都需要檢驗師與放射師的接手,點點滴滴都是現實醫療生態的無奈。我覺得當政治家、醫者、企業家的邏輯思維都是以人的福祉爲根本,每一個政黨都需要編織一套故事,來彰顯自己跟其他政黨的差異,保證會為選民大眾帶來更多的益處。每一個政治人物都希望爭取更多的選票,所以候選人可能傾向選擇能夠讓他獲得最高總票數的立場。然而美國甘迺迪總統有時候選擇喪失選票,但是更能建立一致形象的立場。政治領導人和政客之間的差異在於政客願意採取任何立場,只要能夠得到更多選票。這也是我們醫界無法看清的根本問題,太多不必要醫療行為的資源耗費讓我們無法獲得合理對待,一直在總額需增加多少的泥沼打轉。唯有務實去面對每一個醫療行為的醫療資源使用,用心積極的做健保改革才不會累死我們很多大醫院裡面的醫療同仁!我知道要傾聽外界聲音、力求務實的溝通,很多人就舉例說我們在心臟按摩比腳底按摩還便宜、健保插管急救病人比工人通廁所馬桶更便宜、一顆藥價格比糖果還便宜。怎樣讓健保的資源能夠妥善運用是很有藝術的,我們一年有3億2千多萬件的健保申報件數,健保署只能信任醫療體系都誠實申報。人性就是很微妙,若是大家的醫療行為多加一個症狀的敘述就可讓申報點數更高,可能就會多申報。大家有聽過的「囚犯理論」,當大家不斷地在衝業務量的時候,那結果就是醫療點數超過總額,點值下降;當大家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行為的時候,那時候總額高於醫療點數,點值就上升。如此,我們不必做那麼累,我們還是可以得到一樣多的錢。當民眾需要「使用者付費部分負擔」時,醫師就要善盡告知說明、做好醫病共享決策,醫療品質一定會更好!這關鍵點就是民眾要從自己口袋掏出錢時,他自然會省思判斷他所要求的醫療行為是否真的有需要?醫界主流是想要得到更多總額的錢,在收支平衡下必須提高健保費費率,政府施政要考量整個財政,像工商界老闆是否願意承受負擔健保費增加的成本問題,不是只有我們醫界在同溫層中討論就可以解決問題的,民眾端是否溝通到位需要更多論述。今年7月1日藥品部分負擔上路,民眾幾乎都可接受這合理的政策,沒有反彈抗議的聲音,表示民眾聽得下去應該是政府官員施政能力的基本要求!當年我們為了落實分級醫療,建立所謂Medicloud的醫療資訊雲端分享,讓醫學中心、診所、民眾都可在診間、藉由健康存摺分享資訊,很成功的減少「重複」檢驗檢查與「重複」開藥,只是「不必要」檢驗檢查在還沒有使用者付費部分負擔之前,還有再努力的空間!兩年前有一位診所醫師的居家醫療照顧申報,那個病人已經死亡了,醫師還繼續申報居家醫療的費用。健保署同仁在資料裡面發現異常,清查結果就發現他虛報的費用是808萬元,他未開慢性病連續處方籤卻也申報診察費,沒有病歷而申報費用、無居家訪視無病歷、沒有藥師期間申報藥師費用等等,我們請他「自清」就繳回來5410萬元,檢察官與法官對這件違法事情相當有意見,覺得健保申報不應該這樣子,採取羈押手段訊問,最後判決這位醫師要捐贈愛心專戶1600萬元、繳公庫2400萬元,全部9988萬元。當時有位醫界前輩攻擊健保署不該如此對待醫師,事實上同仁們根本沒能力干涉檢調依法行政的辦案程序,我非常心疼盡責的健保署同仁受到委屈,不過同仁們倒是很正向的人生態度,說他們挨罵也算是上班領薪水的部分工作!我一直覺得合理的醫療支付必須明確的規範和與時俱進,照顧弱勢也是在健保支付裡面很重要的一個原則。該怎麼做呢?記得當時我們的規劃是將過時的資料做彙整,不同科一定有不同的想法,透過各個分科的討論,然後跨科的討論,到最後再共擬會議討論,這樣互相比較的時候才有機會得到一個好的結論,也讓大家覺得比較公平。分享「公地悲劇」(Tragedy of Commons)的故事,那是前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Howard Hiatt說醫療保健與任何其他稀缺資源沒有不同,醫生負責照顧面前的病人,如果每位醫生都只為自己的患者利益行事,最終結果就不一定是公平的。正義是一種保護「公地」的努力,以確保未來醫療保健系統的資源可以永續經營。我知道台灣的健保需要面對人性、相互信任,健保的改革需要靠大家一起努力,沒有開始就沒有改變的機會!一位政界好朋友告訴我每個時代都會有結束的時候,有時候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金剛經示:有生有滅是自然的循環。最近更能感受到每個人都有自己天上一片雲,做到真心尊重與祝福彼此都能得到快樂,自然能放下內心深處的糾結,追求海闊天空的生命,平常心面對生命的安排,互勉之!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0-26 焦點.元氣新聞
鎮靜麻醉新藥增加適應症,估每年250萬名病患受益
對於需要接受外科手術的病患來說,鎮靜麻醉藥品的有效性、安全性與手術成敗息息相關。不過在全球麻醉藥物領域,已近20年沒有新藥上市。近年來,德國藥界成功研發藥物反應時間較快、安全性較高的鎮靜麻醉新藥,讓各國醫界高度期待,台灣也已引進該鎮靜麻醉新藥,原本適應症以為「成人醫療處置時鎮靜用」為主,日前經食藥署核可,進一步新增「全身麻醉」適應症,預計每年有130萬例自費健檢民眾與每年超過250萬例有手術全身麻醉需求的病患即將受益。台灣東洋總經理侯靜蘭觀察到,病患接受手術時,若有專業麻醉醫師團隊、先進的監控儀器,再搭配新藥的運用,國內患者也有機會與先進國家的病患一樣享有精準、安全的麻醉醫療品質、體驗。目前已有國內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健檢中心、醫美整型診所與牙科植牙診所等醫療機構陸續導入使用新型鎮靜麻醉藥品,隨著鎮靜麻醉藥品選項的增加,對眾多病患也帶來許多臨床好處。此外,除了致力增加鎮靜麻醉藥品市場的選擇性、完整性,近年來,台灣東洋也積極引進膽管癌標靶新藥,今(2023)年也引進65歲以上成人專用佐劑流感疫苗,以滿足銀髮樂齡需求;在自製微脂體兩性黴素(Lipo-AB),並取得美國藥證後,更著手放大生產優勢。侯靜蘭表示,台灣東洋會持續透過「授權引入新藥」與「自製困難學名藥」雙引擎,穩健帶動公司營運發展,並朝國際市場布局邁進。
-
2023-10-16 活動.活動最前線
【免費衛教講座】Wake Up! 麻醉沒那麼簡單!
活動資訊l 時間:2023年11月26日 (日) 14:00~16:30 (13:30報到)l 地點: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1101會議廳(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11號11樓)l 詳細活動及報名資訊請前往報名連結👉https://reurl.cc/WvNZre#報名資格:依網路報名優先順序決定錄取及備取順位,需待主辦單位確認順序後,以簡訊發送報名成功通知為主一、活動目的人的一生當中,或多或少有可能會碰上需要動手術的時候;除了手術執行的過程之外,手術前的「麻醉」你了解多少呢?我們都認為麻醉是在接受檢查、手術時,可免去恐懼與疼痛順利完成診治的環節。事實上,當你躺在檢查或手術台上,打一針麻醉後,麻醉科醫師的工作才正要開始,麻醉牽涉到「術後是否能醒來」的生死議題,以及「術後多久恢復」的品質問題,是極度專業的醫療行為。任何的治療,都是希望身體更健康,沒有危險可能。世界衛生組織2023年世界病人安全日的目標是「讓病人參與共建病人安全」,鼓勵民眾與醫療團隊溝通,依照期望的安全性、術後恢復時間等考量,制定完善的麻醉安全決策。邀您一同從現在開始認識麻醉,一點都不「麻」煩!二、活動特色【主題演講】從提升麻醉醫療品質談病人安全👩💼講者: 李中月簡任技正/衛生福利部醫事司 在檢查或手術過中,麻醉行為是非常重要,麻醉品質不只關係到病人手術中的安危,也影響術後病情恢復,這需要麻醉團隊的合作及藥物的進步。衛福部已修正「因應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簡稱特管法)第27條規定,8大高風險的美容醫學手術,均需要麻醉專科醫師執行;輕中度鎮靜手術須取得「輕中度鎮靜的鎮靜課程」訓練及認證,目前由台灣麻醉醫學會協助執行,希望民眾在最容易接觸到的醫美手術,也能確保麻醉過程的安全性。透過政府制定麻醉相關醫療政策,改善就醫安全及提升麻醉醫療品質。【專題演講一】 麻醉在醫療行為中的重要角色👨💼講者:余黃平理事長/台灣麻醉醫學會 麻醉醫師在手術中的職責是什麼呢?現今的麻醉概念為全人照護,複雜性的病人愈來愈多,凸顯醫療團隊合作的必要性,必須從術前到術後都有完整照護計畫,確保患者手術或檢查後可以醒過來,且沒有嚴重不適副作用。民眾也需了解術前諮詢評估重要性,以安全為前提與醫師共同決定麻醉計畫。 【專題演講二】 不只是睡一覺那麼簡單 不可不知的麻醉三武器👨💼講者:丁乾坤科主任/臺北榮民總醫院麻醉部麻醉不只是睡一覺那麼簡單!精準麻醉的重點在於麻醉藥物、 麻醉監測儀器、麻醉醫療團隊,三項缺一不可!麻醉藥物分為肌肉鬆弛劑、鎮靜藥物、止痛藥物3種,分別發揮作用,避免抑制呼吸,保障安全性,也不造成肝、腎負擔,減少譫妄、噁心嘔吐發生的機會;而麻醉監測儀器,如電刺激、腦電波監測儀、疼痛監測儀,著重精確辨識病患狀態,改善麻醉品質;更需要與醫師好好溝通,充分了解麻醉的過程與副作用。以上三武器是精準麻醉的關鍵,也是手術室的重要守護神! 【#元氣醫聲PODCAST搶先聽】 🎧|麻醉後粉領族噁心嘔吐、老男人譫妄?北榮醫透露精準麻醉3武器緩解副作用【專題演講三】高風險族群守護神 精準麻醉大解析👨💼講者:陳坤堡部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麻醉部你知道麻醉高危險族群有哪些呢?如果是高齡病患,本身又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相關等疾病,此時麻醉的風險會增加;而肥胖或有呼吸中止症候群者,會因咽喉處狹窄,造成麻醉不易等問題。所以手術前的麻醉諮詢就非常重要,包括平常用藥史、疾病史及過往麻醉的狀況,都需跟您的麻醉科醫師進行討論,一同制定最佳的麻醉方案!三、活動流程*主辦單位保有最終修改、變更、活動解釋及取消本活動之權利。*您知悉並同意聯合報股份有限公司為提供活動訊息相關服務及行銷宣傳目的,得於活動期間與結束三年內蒐集、處理及利用個資。您依照個人資料保護法享有的權利及權利行使的方式,請參考聯合報系(udngroup.com)隱私權聲明。
-
2023-10-07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北市聯醫總院長蕭勝煌 堅守「病人不破相」的信念 上班再忙每天也堅持做「這運動」養身
64歲的神經外科權威蕭勝煌,今年7月中旬接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明年將屆齡退休。他信心滿滿的說,「一年可以成就很多事」,已著手規畫建置複合式手術室(Hybrid OR)、力推癌症醫療品質認證,更要建立明確的升遷制度,盼創造幸福職場。「年少時,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蕭勝煌後來以排除法進入醫學院就讀,也因為年輕,就選擇走難度、嚴重度與挑戰性最高的神經外科領域,一踏入這領域就是30多年歲月,「如果人生可以再來一次,我不會再走神經外科。」髮線內下刀 絕不讓病人破相從醫之路上,蕭勝煌著重服務、教學與研究三大方向。看診、手術之餘,喜歡教學的人格特質,讓他獲選年度優良教師,也因對醫學領域的滿滿熱忱,他邊工作邊進修,2007年成為陽明大學生理研究所博士,那年他48歲。專精於顱底手術的蕭勝煌認為,上帝造萬物,以頭蓋骨包覆腦部,保護了神經系統卻忽略「保養」,使其每每鑽頭骨動刀時,得小心翼翼、避免傷到腦,「顱底手術猶如違反上帝之意,與其所造萬物相抗衡。」「我的病人沒有一個被我破相。」蕭勝煌分享腦部手術的個人原則,他堅守傷口一定要畫在髮線內,優點在於額頭沒疤痕,也會被頭髮遮住看不見。隨著科技進步、醫療器材日益精密,大幅提升手術精緻度,蕭勝煌見證了台灣腦部醫學發展。早年國內未要求騎車戴安全帽,也沒酒測規定,周末假日常有酒駕頭傷患者送醫,「自己都不敢算,幾乎天天都在開刀,那時一天最多開6顆腦」,相較早期以手搖鑽開顱需2小時,現今僅需10分鐘打開頭蓋骨,手術時間從超過20小時縮短為5小時。推麻醉鎮靜 保護急重症病患蕭勝煌的人生最大改變,是在1997年接任仁愛醫院神經外科主任之後,他經歷了921大地震、SARS,其中全國矚目的邱小妹事件,更讓時任北市聯醫神經外科主任的他被記過,他自認因督導不周而一肩扛責,「不要讓這些年輕醫師來承受」,在鏡頭前代表北市府當眾道歉。2015年,蕭勝煌接掌北市聯醫仁愛院區院長,努力發展急重症醫療,2016年經評定為「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過往手術或重症病人的命救回來了,但往往因腦傷成了植物人。」他因此引進麻醉概念,使他們不再受制「五花大綁」的物理性約束,改採鎮靜藥物的化學性約束,事後證實對於腦部中樞神經等保護是非常好的作法。蕭勝煌7月中旬走馬上任總院長,首要任務是在聯醫建置複合式手術室,最慢2025年就會上路;再來是推癌症醫療品質認證。他認為,北市聯醫要做社區型醫院,發展出院準備、居家醫療、社區長照與安寧善終等強項,要陪伴病人走完人生最後一程。至於院內同仁福利,蕭勝煌上任不久,即調升護理人員、藥劑師、廚師、社工等單位津貼。他說,聯醫非醫師的升遷管道不完善,任內要使人事升遷做到位。抽時間運動 辦公室「超慢跑」工作繁忙之餘,蕭勝煌少不了運動生活,他擅長網球、桌球、羽球、高爾夫球、慢跑等各式運動。「以前每周運動7天,接任總院長後,運動時間壓縮剩2天,再這樣下去不行。」於是近來他利用上班瑣碎時間,在辦公室換鞋「超慢跑」,每次5至10分鐘,一天下來也有運動半小時。「周間如果真的抽不出時間運動,早上5點40分我會出門去游泳1個小時,再回家吃早餐,接著出門上班。」蕭勝煌笑說,他很認真運用時間,周五晚上則會游泳、跑步,隔天一早與球友、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相約打網球,再到健身房跑跑步機、游泳,周日也不放過運動時光。蕭勝煌小檔案專長:神經科學、神經外科學、脊椎手術、腦病變、周邊神經病變現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學歷:國立陽明大學生理研究所博士、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經歷:北市聯醫副總院長、仁愛院區院長、忠孝院區院長,台灣外科醫學會健保委員會主任委員 給病人的一句話:親分九親等,每位都是親人,視病猶親。
-
2023-09-1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病房裡的小小藝術家
【編者按】:繼上個月一所教學醫院附設兒童醫院的安寧團隊介紹醫師、護理師與社工師的工作,本週由該團隊的兒童友善醫療音樂治療師、藝術治療師與舞蹈動作治療師各自寫出他們為病童以及家屬所做的治療,並分享他們由這種工作所獲得的成就感。→音樂治療師的分享這幾篇文章最珍貴的地方是讓我們領會到醫療的目的並不是只有診斷、用藥或開刀達到治癒,而是安寧團隊有一群非醫療人員可以利用音樂、藝術與舞蹈使這些無法治癒的病童與心力交瘁的家屬得到紓解而展現笑容。2020年是我第一次與新發病、六歲的小怡相約在病房進行藝術治療,那天她剛做完十五天的化療,有著靦腆且少話的小怡,向我展示獨自創作送給媽媽的折紙花束和手工誌作的色紙日記本,不難感受到她對創作的高度熱愛,小小年紀展現豐富的創造力,且非常得獨力完成的精緻作品,雖然小怡因生病無法上學,但一拿到學校的送來新作業本,相當認真的學寫字也決不馬虎。持續穩定陪伴小怡每周一次的病房藝術治療一段時間,也觀察到小怡每次接受例行性人工血管的消毒或換針,以及因化療副作用破壞口腔粘膜避免不了的清創,都會讓她放聲大哭而滿臉淚珠,看了真令人不捨。但也發現小怡在治療後馬上收拾起情緒,自發挑選藝術材料進行創作,開始進入她的第三空間(The Third Place),也就是英國兒童心理治療大師溫尼考特(D. W. Winnicott)所提出的論點,將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恐懼與衝突,透過創作安撫與爬梳自己,來回穿梭於現實與幻想的過渡空間中,產生情緒的調節,達到內在主觀世界與外在現實環境的整合,也因此讓小怡在創作歷程中慢慢的產生內在的力量與資源,去面對每次困難的治療與身體的不適。然而照顧小怡的媽媽,也因長期不捨小怡接受醫療處遇時,面臨的疼痛與害怕。小怡病情一但有變動常導致無法在預定的時間出院,或是出院後因為發高燒隔天又再度緊急入院,加上住在半開放式的病房空間,小怡媽媽容易受到醫療環境的影響,例如不捨其他病童的哭泣、家屬們的擔憂、醫療的緊急狀況,或是耳聞他床的病童離世,都深刻的牽動著小怡媽媽不安的情緒。在有次的藝術治療中,媽媽拿起小怡的眼鏡作品,我邀請媽媽戴並探問媽媽:「看見什麼?」媽媽掉下眼淚說著:「我希望一家人能像以前可以到公園野餐。」而日後小怡媽媽發現自己開始容易失眠,生活上缺乏自理的動力,也沒有其他特別的興趣,大部分的時間心情感到低落且容易哭泣,而我也避開小怡,獨自與媽媽協談。然而小怡媽媽希望自己盡快好起來才能好好照顧小怡,若發現自己的狀況沒有改善,又陷入自責的循環裡,有病識感的小怡媽媽開始求助於身心科且要求住院,這段時間小怡則改由外婆照顧,小怡也從創作中表達對媽媽的思念與期待媽媽出院的日子到來。我在一次探訪住院中的小怡媽媽,那是一個陽光和煦的下午,日光透過玻璃斜射在長廊上,小怡媽媽的精神看起來很好,微笑說著:「可以暫時放下戒備的心情和回應生活瑣事,可以好好休息。」一段時間後,小怡媽媽再度回到照顧者的角色,記得那個月剛好是母親節,小怡繪製有一個大大的愛心包圍著小熊媽媽,而小熊則在外面守護著,我也為母女拍下這難能可貴的一刻。 治療邁入今年的第四年,小怡只要固定回門診進行治療,有時也因例行性的檢查或是感染需要住院,小怡終於回到日夜盼望的學校,同儕互動和課業學習都適應的不錯,喜歡的藝術創作與手作也延伸到日常,在爸媽上班時可以藉此陪伴自己。 幾次回院的創作中,乖巧的小怡有別以往的安靜,主動與我聊天,繪畫起感謝友善醫療團隊的成員,且自許未來也成為一名藝術治療師。有次看到我制服上印有「藝術治療師」的別針,小怡一時興創作起別針,表示一枚給自己,一枚送給我,有著一雙巧手的小怡,在黏土別針上用心鑲進彩色的小珠子,在紙片上寫下對我的謝謝,放置於文具小膠囊中,再用黏土包覆起來,固定於別針的背後。這枚別具意義的紫色別針,連結著彼此的陪伴,以及自我的期待,更多的是藝術帶給小怡經驗到當面對困難時,可以透過藝術創作展現掌控感與我能感。兒童生病對家庭是一件重大事件,而對於治療期程較長的病童,家庭需要投入更多的心力與資源,除了著重於病童的心理支持之外,對於主要照顧者全程的陪伴,也極需特別協助與心理支持。藝術治療的介入能減低病童在住院時的焦慮與不安,透過藝術的非口語特性協助兒童與青少年能以藝術表達自己,藝術治療師也能藉由個案的創作歷程進行評估,降低防衛減低病童的情緒焦慮並適應醫療環境,增進醫病關係,提升醫療品質。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8-2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台灣全民健保何去何從?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台灣的全民健保」,這議題是來自於幾星期前「病人的不滿」而引發有關健保的檢討,我們邀請三位不同背景的醫師說出他們的看法。一位長年關心醫療品質的區域醫院院長認為在現行的健保制度下,許多醫療院所「衝量」導致醫療品質的偏差是難辭其咎的。→想看本文一位對健保政策頗有研究的全國醫師公會理事發表他對政府政策的建議。→想看本文我們也邀請健保署任期最久、被譽為「對醫界最友好的署長」,在他甫功成身退之際,與我們分享他的看法。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提高台灣醫界以及社會賢達對健保政策的了解,我們也期待這議題可以在「醫病平台」繼續討論,讓醫病雙方更了解如何努力,維護這「不能倒」的台灣健保繼續改進、永續經營。「醫病平台」邀約我以過去身為第一線的臨床外科醫師與現在的公共衛生教授,以及剛卸任的健保署署長的立場,回應林逸民醫師,對台灣健保制度所表達的意見。讓讀者(包括醫界以及社會人士)能更深入了解這困擾大家很久的健保癥結何在。說真的,台灣健保是大部分民眾滿意,醫界是很不滿意,民眾對少數醫界的看病態度也是很有意見。公衛學者與醫界同儕最喜歡說健保制度要翻修,來個三代健保、論人計酬、論質計酬,好像有一帖處方就可改革健保。但是,我真的覺得前輩規劃的單一保險人與總額預算概念,是台灣全民健保運作的神來之筆!在我生命過程中,當腎臟移植外科醫師時,面對自我要求給病人百分百成功手術與好的移植存活率是壓力最大;擔任醫院院長時,要有盈餘發獎勵金的經營壓力是其次。感恩自己的醫療生涯能有機會在健保署服務六年八個月,追求自己對健保改革理念的落實。面對人性,秉持努力與健保署同仁們、醫界同儕們溝通很多信念,如何在政府公衛體系照顧民眾健康的責任與醫療體系經營的實務間取得平衡點是改革核心。我老家在雲林縣虎尾鎮,是公務員家庭,高中就上台北念書,爸媽每個月給我固定總額的生活費,我必須學習如何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別讓家鄉的爸媽操心。政府投資健保、健康照護的資源不夠?我們又該怎麼改善呢?醫療保健支出占 GDP比最高的國家是美國的18.8%,大家可能有住在美國的親友,不妨打聽他們對美國的醫療制度滿意嗎?高昂的醫療支出,若沒有效率務實管理,並無法對價呈現於高醫療品質。台灣健保每年醫療費用支出是所謂總額,今年有新台幣8,300多億元,健保對醫療體系的醫療服務的給付是給點數。所以,當整體醫療服務點數大於實際總額時,醫療服務的點值就是一點小於一元。醫界若大家都有「衝量」的心態,必然會不滿做同樣醫療行為,拿到的回饋卻反而更少。大家也都知道投資健康要成本,都只會說這是政府的責任,然而,我們應該提醒醫療資源的務實使用也該是民眾的責任,羊毛出在羊身上啦!否則我們全體人民都必須共同承擔調高繳交健保費用來獲得好的醫療照護。台灣健保目前是單一保險人制度,在考量病人最大利益下,運用其管理優勢,將目前的醫療資源最大化利用,給予醫療人員合理給付是務實的努力方向。在台灣若要投入更多的醫療資源,當然涉及健保費率的調整,則是執政黨政府莫大的壓力,那是政治議題!健保已開辦28年,對於各項醫療給付的規定,均需要與時俱進予以精進,舉例而言:健保署以往原規定同一位醫師每月執行若超過40例白內障手術時,需向健保署申請事前審查,通過審查後才可施行手術。當年、此類限制有其時空背景考量,主要是希望各專科間的服務量與健保資源申報的衡平。然而,隨著人口高齡化和3C產品的方便性,白內障手術治療需求病人數逐年增加,有些眼科診所因收治病人數較多,為規避行政程序,以其他醫師名義申報手術致衍生糾紛。對於此類健保規範的爭議,並非由健保單方面即可修訂的,尚需經由醫界的共擬會議研議。共擬會議係由各專科籌組,面對健保總額上限的現實考量,每一項提案均需考量病人最大利益與與專科別間的競合。在與醫界溝通逾兩年,終於獲得共識,於100年12月9日召開「全民健康保險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決議刪除「醫師執行白內障手術每月40例以上須送事前審查」規範。回歸醫療專業判斷,以管理取代特定手術量須事前審查規範,期望以合理化的健保管理措施,與醫界合作,共同照護病人。落實分級醫療,推動使用者付費部分負擔才是健保永續發展的核心管理,這個策略能體現臺灣醫療系統的價值、持續導入對患者有價值的創新藥與醫材、強化政府施政穩定的基礎。投資健保就是投資健康,而健康的民眾就是政府施政穩定的基礎。否則、讓健保資源點點滴滴地持續流失,健保困境一定一直在泥沼打轉!個人相信唯有提供醫療體系有快樂工作環境,民眾自然能獲得優質醫療照護。期許能夠改善健保署、病人與醫療提供者的夥伴關係,身為醫師的背景,我一向以病人最大利益為考量,在健保預算有限之下,將不必要浪費節省下來,才能有健保資源讓醫界得到合理報酬,醫界得到合理利潤,民眾也才有機會享受真正社會福利感的全民健康保險!互勉之!責任編輯:吳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