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8 武漢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醫療人員
共找到
873
筆 文章
-
-
2020-02-07 武漢肺炎.周邊故事
今年醫院評鑑確定暫停 陳時中:讓醫護人員全力防疫
武漢肺炎疫情延燒,台灣也投入大量醫療和防疫人員來全力防止疫情侵台。為穩定疫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也在記者會宣布,今年的醫院評鑑暫停,所有的醫院效期將自動延長一年。我國武漢肺炎確診個案新增至13例,新增兩例境外移入病例,分別是40多歲男性及20多歲女性,都是來自武漢地區。對此陳時中也表示,「可見武漢真的非常嚴重」。對於境外疫情增高,由於醫院和衛生單位啟動疫情調查及接觸者追蹤等各樣疫情防治工作,為了讓醫療機構可以全力投入防疫工作,陳時中也宣布今年的醫院評鑑暫停,醫院評鑑效期延長一年。聽到這個消息,許多醫療人員第一時間都說「真的假的」,北部醫學中心一名醫師表示「這消息真是太不可思議了」;還有某中部醫學中心醫護人員說,「希望包含癌症評鑑」。另外,陳時中也在記者會宣布一項好消息,便是我國確診的第一例患者經過三次採驗陰性,已解除隔離。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表示,該名病患除被宣布解除隔離,經醫院評估狀況也可出院,預計今天可出院。
-
2020-02-05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口罩限購「貼護墊」省用量? 醫:自己心安而已
為防範武漢肺炎疫情,各地口罩缺貨,從明天開始更實施實名制,7天只能買2片口罩,網路上紛紛出現許多偏方,為的就是要讓口罩消耗得慢一些,其中包括在口罩內層貼上女性用品「超薄護墊」,延長口罩使用天數。不過,輔大醫院感染科主任李宜謙表示,貼護墊只是避免內側變髒,仍無法有效避免外層接觸病菌、飛沫,「只是讓自己心安而已。」現在人人為了出門都能戴口罩防疫,造成口罩大缺貨,因此中央規定口罩實名制明天將上路,民眾可在健保特約藥局以健保卡購買,無健保特約藥局的偏遠地區,則由當地衛生所代為處理。有網友為了省用口罩,竟突發奇想在口罩內層貼上護墊,一名陳姓女子表示,看到網路上的方法後,也來試試看,「沒想到真的很透氣,而且也可以減少口罩用量,不然現在真的買不到口罩了。」不過,李宜謙表示,不會建議民眾使用這種方式延長口罩使用時間,護墊貼在內側,只是避免嘴巴、彩妝等汙染口罩,但仍無法避免外層接觸飛沫等,口罩若有明顯髒汙、破損就要立即更換,否則還是建議8小時就要替換。李宜謙坦言,還是希望能將口罩留給真正需要的人員,無論是醫療人員或是慢性病等;至於網路上的偏方,包括噴酒精消毒等,都不建議這樣做,不知道是否這樣會破壞口罩結構,「只是讓自己安心,嘴巴有東西罩著而已。」
-
2020-02-05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安、靜、能、繫、望」 五字訣 防疫隔離的安心原則
無預警被捲入封城風暴不能返國,無預警被告知須居家隔離兩周不能出門,人心難免失措不安,隨著中國武漢肺炎疫情升溫,這群人數越來越多。台灣精神醫學會與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共同建議,隔離者可利用「安、靜、能、繫、望」五原則,幫助身心安穩。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表示,無論是居家隔離者或住院隔離者,都可能擔心自己真的被感染而變得較為敏感不安,同時也可能對於被隔離的不便感到委屈不平,因此產生複雜心理情緒反應,像是否認、焦慮、恐慌、憂鬱、自責、抱怨、憤怒、失眠等。張家銘表示,適當的身心安適有助提升免疫力,台灣臨床心理學會曾在2007年綜合許多國際災難創傷心理的專家共識,提出了「安、靜、能、繫、望」五個創傷心理復原的原則,被隔離的民眾可參考。其中,「安」是指促進安全適當注意自己的健康,可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靜」是指促進平靜鎮定,可藉由深呼吸放鬆、休息、睡覺,以調適自身情緒。「能」是指提升效能感,即便身處隔離環境仍有自己可掌握之事,像是看書、作運動、寫心得或日記、安排作息適當轉移等,如此能找回自我控制感。「繫」是指促進聯繫,適度留心疫情訊息,並利用視訊與電話等工具維持與外界的溝通,讓自己感到被支持、不孤單。「望」是指灌注希望,別只注意負面的資訊與報導,要相信自己與醫療人員,自我勉勵打氣。
-
2020-02-05 名人.蘇一峰
蘇一峰/一張圖教你5分鐘辨認是武漢肺炎還是其他呼吸道感染
新型冠狀病的感染以下呼吸道為主,所以下呼吸道(咳嗽、喘)的症狀會比較多!而相對來說上呼吸道的症狀(鼻塞流鼻水,喉嚨痛)就會比較少見,這是武漢肺炎的一個重要特色!!最後再加上疫區的旅遊史或者疾病的接觸史,配合X光或電腦斷層檢查是否出現典型的毛玻璃狀變化,就能篩選取高風險的病人進行下一步的病毒檢查!著名醫學期刊Lancet《刺胳針》於1/29刊登了,目前最大的武漢肺炎收治中心-金銀潭醫院的病人資料:死亡率為11%!武漢肺炎事件期間,金銀潭醫院是專門收治武漢肺炎患者的重點醫院。 而Lancet在1/29日發表了金銀潭醫院99例的武漢肺炎病例報告,而值得注意的是99例中有11例死亡,死亡率為11%!統計到1/29日為止,各地的死亡率數字回報如圖:而症狀看起來還是以發燒和咳嗽為主要的症狀,大概佔八成病人,一樣是男性為主約七成。而官方這一次也披露了武漢肺炎的X光影像,給大家參考;蘇醫師特別對照的正常普通人的X光,與一般肺炎的X光給大家參考;可以看出來,武漢肺炎的胸部X光表現已兩側瀰漫的毛玻璃浸潤為主,給所有醫療人員參考:如果拿來跟當年SARS的重症患者比較,武漢肺炎的重症看起來還是很嚴重!【快報】109/01/25大陸專家發現:武漢肺炎患者在潛伏期時就可能具傳染能力。武漢肺炎無症狀時,仍可能有傳染能力;無症狀患者,在潛伏期傳染給多人發病浙大醫院感染科主任盛吉芳採訪時表示:新型冠狀病毒在潛伏期時、病人還沒有任何典型症狀的時候已具備傳染性!『我們碰到過一例病人,是從武漢來杭州參加會議的,到杭州時他沒有發病,咳嗽、發燒這些典型症狀都沒有。可是沒過多久,和他接觸過的幾個同事都傳染上了,陸續出現症狀。可就在這個時候,他自己還是沒有發病。直到會議結束回到武漢後,又過了2天他才發病。』「這個病例告訴大家,即使是在潛伏期,沒有任何典型癥狀的時候,就已經具備傳染性了。」盛吉芳表示。「武漢回來的,或者疫源地有接觸的,應該做好自行隔離,隔離期間不要和他人接觸,不要把病毒播散給家人、同事、朋友,這個是非常重要的。」盛吉芳希望,已經從武漢出來的但還沒有到14天的人群,應該自行隔離,或者有癥狀的應及時去醫院篩查,進行有效的治療。【快報】109/01/24 國際知名期刊Lancet 柳葉刀上面刊登了,武漢肺炎的發源地點華南海鮮市場的41名病例的結果驚人發現,41例個案中居然有6例死亡,死亡率高達15%。身為胸腔重症醫師,我真的很想罵髒話!!可惡,之前說好的死亡率只有個位數3-4%呢?!! 身為第一線醫療人員除了憤怒和想哭以外,沒有別的感想了...請政府一定要硬起來,幫大家守住防線啊!!!以下是華南海鮮市場41例武漢肺炎的詳細資料!重點整理:1. 體溫抓37.3度C以上,可以抓到98%的病人!2. 呼吸道症狀仍然很重要!3. 出現白血球&中性球升高、D-dimer增加、LDH增加,將可能演變成重症患者4. 死亡率高達15% 😱中國國家衛健委23日發布武漢肺炎17例死亡病例的病情,蘇醫師進一步分析發現:1. 死亡個案年齡偏大,中位數為75歲,從48歲到89歲。2. 其中3成患者沒有發燒3. 呼吸道症狀比發燒發生比例更高,高達82.4%4. 發病到死亡(中位數)為13天!5. 過半病人都有共病症6. 延遲就醫(中位數)為5天臨床上不只要懷疑發燒病人,有呼吸道症狀也要特別小心是否是武漢肺炎;而當患者本身年紀大、共病症多,且延遲治療者,要特別小心演變成重症死亡!以上重要訊息供醫療人員參考!!(本文末有17例死亡患者的公開資料)這場防疫之戰,只要每個人都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就不怕!● 肺炎患者:第一時間誠實告知中國旅遊史 (重要★★★★★)● 醫療人員:堅守防疫原則● 政府機構:快速應變動員● 全國人民:給予前線防疫人員支持鼓勵這雖然是一場防疫之戰,但是其實更是一場道德的考驗!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目前致死率不清楚已公布的死亡個案大多是年紀大與慢性病的患者,大家請勿過度恐慌,把N95口罩與醫療資源留給需要的人;保持良好免疫力,不到中國旅遊更重要。這次防疫是否成功?道德是關鍵!那天節目上才提到:機場使用紅外線發燒偵測儀還是不一定能完全防堵,如果有心人吃退燒藥還是能上飛機;馬上就有這個新聞了:武漢女武漢女發燒卻吃藥強行出境 抵法po文自豪「勝利會師」【更新】109/01/18 更新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2019 新型冠状病毒(武漢肺炎),發表了醫療人員參考的治療指引。胸腔重症醫師幫大家重點整理,真心希望用不到武漢的同濟醫院與協和醫院的專家,共同發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快速診療指南》作者急診醫師張勁農在看病中得到武漢肺炎,痊癒後返回第一線繼續看病並寫下診療指南:1月11日,中國宣布第一例的武漢肺炎死亡案例1月11日,中國宣布了第一例的武漢肺炎(Wuhan pneumonia)死亡案例,是一名61歲的男性。中國這一波出現的不明肺炎(China's mysterious pneumonia),到1月11日已累積59個個案,7個嚴重個案,1月9日則出現第一起的死亡案例,是一名本身有腹部腫瘤與慢性肝病的61歲男性!病原體目前的證據看起來,不是SARS、MERS、流感病毒,目前比較懷疑是否是蝙蝠病毒所造成!?在第一例死亡個案出現之前,認為武漢肺炎的致死率是低於SARS和MERS,傳染途徑仍不明,目前仍然沒有有效的治療方式。1月13日,首例中國以外的武漢肺炎案例出現在泰國 1月13日,首例中國以外的武漢肺炎案例出現在泰國,患者是一名居住在中國武漢市的61歲婦女。1月5日,她開始出現發燒,發冷,喉嚨疼和頭痛。1月8日她仍然決定與5名家庭成員一起從旅遊團從武漢市直接飛往泰國。此患者在泰國機場被熱感應器攔下,進一步隔離後住進醫院,之後檢驗出新型冠狀病毒,確診為武漢肺炎!值得注意的是:此患者否認去過出現武漢肺炎的華南海鮮市場(重要)!她去的是家裡附近的其他海鮮市場。(武漢到底有多少地方出現武漢肺炎呢?是否已經在中國擴散?值得我們謹慎看待。)資料來源:WHO武漢肺炎疫情世界衛生組織(WHO)14日表示,2019新型冠狀病毒(武漢肺炎)已出現「有限度」的人傳人,有可能會擴大感染。1月16日,日本出現第一例武漢肺炎感染的案例!這是一個30歲居住在日本神奈川縣的中國人,1月3日在中國開始出現發燒,1月6日仍決定搭機從武漢回到日本。回國因為出現肺炎症狀於10日住院,住院後檢驗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此患者一樣沒有華南海鮮市場的旅遊史,武漢肺炎確定可以人傳人!而許多國外媒體都提到香港、新加坡、與台灣要注意武漢肺炎的出現!(Ref)人群的大量移動,可能會造成大流行,台灣醫療人員們、大家加油,準備面對這場抗疫之戰!Ref:1. US cautions citizens in China over mystery pneumonia outbreak as Taiwan and Hong Kong take heed (https://www.hongkongfp.com/2020/01/07/us-cautions-citizens-china-mystery-pneumonia-outbreak-taiwan-hong-kong-take-heed/)2. That Mystery Disease Outbreak in China Could Be Caused by a Newly Discovered Virus. https://www.sciencealert.com/china-thinks-mystery-pneumonia-outbreak-caused-by-new-coronavirus3. Just in Time for Lunar New Year, Another SARS-like Epidemic Is Brewing in China. https://foreignpolicy.com/2020/01/08/lunar-new-year-hong-kong-pnuemonia-sars-epidemic-wuhan/※本文由蘇一峰醫師授權提供,原文請點此
-
2020-02-05 武漢肺炎.專家觀點
香港恐現本地感染 王明鉅憂心台灣零社區感染防線被攻破
香港昨天出現武漢肺炎首宗死亡病例,又確診出3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個案,都是本地感染個案,香港累積個案增至18宗,香港恐現本地感染,7千醫護罷工升級。台大醫院前副院長王明鉅說,他最擔心的香港發生社區感染,很可能已經變成事實,台灣目前零社區感染的防線,有一天會被攻破。王明鉅在臉書貼文指出,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擔心沒有用,只有加緊腳步做好準備。他提出了幾個建議:一、請健保署與移民署將目前會跳出的中國湖北旅遊史的範圍,再擴大包括中國大陸與香港、澳門。如果有相關旅遊史的民眾,如果有身體不適,除非緊急狀況,請暫時延後到醫院去就醫。如果身體不適,也請在這個時刻,開始踐行醫療分級制度,先到家附近的診所就診,再以轉診方式作後續的醫療安排。所有的民眾,也請千萬別要為了你自己,故意隱瞞你的中港澳旅遊史。二、請政府排除萬難,提升攸關國人群體保護效果的各種防護設備與觀念。包括口罩數量一定要充足與真的作好個人衛生的勤洗手,以及各個公共場所的消毒。尤其是公共場所的消毒工作,除了醫院之外平時並不會有太多人注意是否真的徹底落實。而且許多機構的清潔工作常是由外包公司用最低的價格得標來負責處理。三、請衛福部、教育部、科技部、經濟部大家一起盤點全國各個醫院、研究單位、生技公司、學校…,到底有多少能被訓練、能被動員、能被徵用的病毒檢驗人才與實驗室以及相關病毒檢驗所需的檢驗設備。台灣現在還沒有社區感染,我們還有一點點時間,必須儘快做好這些攸關未來萬一發生社區感染時,將會非常需要,也才能安定人心的診斷與鑑別能力與能量。四、請政府趕快妥善規畫,對於需要隔離的輕症病人,數量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就可能大量增加的輕症病人,一個不是醫院,但又能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尤其包括網路通訊以及基本的醫學觀察的容納場所。因為他們是輕症,所以醫療需求可以先不必到醫院住院,但是如果回家,又實在難以作到隔離。同時病情可能會有變化,所以要讓他們安心就必須至少有足夠能力的醫療觀察與監護。五、請政府一定要立即投注更大資源,務必讓所有醫學中心的醫療人員個人防護設備,絕對是最高等級也最充足的。口罩、面罩、防水隔離衣、安全的插管設備…。因為這些醫療人員的自身安全,不但是所有罹病民眾的最後一道防線,絕對不能失守。王明鉅說,信心,才是台灣如果真的面臨這個疫情的生死威脅時,最重要的武器。他當了很久的烏鴉了,但他真的擔心台灣,「希望台灣永遠不要發生社區感染,天佑台灣。」
-
2020-02-05 新聞.用藥停看聽
常運動、乖乖吃藥血糖還是高?當心是這些藥物在搞鬼
「醫生,我沒有抽菸喝酒習慣,還固定運動,最近血糖怎麼突然變高?」、「我一直按時吃治療糖尿病的藥,也改吃低脂和高纖的食物,但為什麼血糖就是一直降不下來?」不穩定的血糖值,常造成許多民眾緊張,懷疑自己是否罹患糖尿病或原有的糖尿病病情加重。 其實導致高血糖的原因有很多,大部分與飲食及運動等生活型態有關聯,也可能因感染、壓力或發炎等疾病狀態而導致血糖過高,此外,有些藥物,例如:類固醇、抗精神病藥物等,已為人所知可能引起高血糖,但不少罹患慢性病者卻也很容易忽略。 像是高血壓是常見慢性病,很多人都知道可以透過藥物控制血壓,卻鮮少有人留意到部分降血壓的藥物可能會減少胰島素分泌或阻抗胰島素作用,而增加血糖過高風險,若未能及早發現初期症狀,使身體長期處於血糖過高的現象,便可能誘發糖尿病,或影響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 根據文獻指出,thiazide類利尿劑和乙型阻斷劑(β blockers),相較於其他種類的降血壓藥物,較易出現高血糖的不良反應,尤其是空腹血糖值過高或肥胖的病人,更是有較高的風險會導致糖尿病發生。 因此,對於糖尿病患者及空腹血糖值過高或併有肥胖症、高血壓和高血脂等疾病的代謝症候群病人,應謹慎使用thiazide類利尿劑和乙型阻斷劑,平日用藥除了要留意原有的疾病控制外,也要定期監控血糖,以減少併發症或血糖過高的風險。 為避免高血糖的危害,除了改善飲食及規律運動等生活型態的調整之外,財團法人藥害救濟基金會再次提醒,也要留意正在使用的藥物是否有導致高血糖的可能性,如服用可能引起高血糖的藥物,用藥期間要特別留意血糖的變化,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平日除應遵照醫囑規律用藥與監測血糖外,就醫時亦應告知醫療人員併用之藥品,若發生不良反應時,建議立即回診就醫,必要時依據醫囑調整治療藥物。 延伸閱讀: 吃對血壓自然降! 16種天然降壓食材隨時都能吃到 降血壓藥物 該清早服用還是睡前吃?
-
2020-02-05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1天只能用1片 醫護罩不住了...「拜託民眾別再搶醫療口罩」
為了弭平民怨,政府全面管控口罩,卻讓醫療院所、養護機構也捲入這次口罩之亂,許多醫師、醫護人員被要求一天只能用一片口罩,一名負責急診檢傷分類的護理師不敢上廁所,忍尿八小時,因為依急診規定,只要一拿掉口罩、脫下防護衣,就必須換新的,但現在根本沒得換。談到醫院口罩大缺貨,一名資深護理師忿忿不平地說,十幾年前抗SARS,疫情最嚴重時,醫療院所也沒缺口罩、防護衣,沒想到,這一次武漢肺炎卻讓眾多醫師、醫護人員叫苦連天,甚至間接影響到病人就醫權益。口罩供應吃緊,醫療院所開始控管庫存量。台中一家區域醫院護理師表示,院內要求各科室造冊,依名單配給口罩,除開刀房與特殊科別,每人每三天發三片,行政櫃檯人員甚至沒分配到口罩,恐引發感染風險。另名醫學中心的檢驗技師說,以前口罩是無限量供應,隨著疫情升溫也改為配給制,基本上每人每天一片。一名診所醫師表示,以前每個診用一片口罩,如果病人咳嗽、打噴嚏就會換新的,但現在訂不到口罩,只能每天用一片省著用。某醫學中心最近以電話通知原先預定在這幾天開刀的患者,延後手術時間,表面理由是擔心感染,但實際上卻是口罩、防護衣不夠用,院方原則為「除非緊急刀,否則先不開」。該名護理師說,抗煞時,沒有管制醫療院所的防護物資,跟廠商的合約照走,但這一次政府全面管控口罩,「一片都不能跑」,連醫療院所、安養機構也列在管制範圍,與廠商簽了合約,也拿不到貨,配給的數量又不夠,許多醫院只好拿出戰備庫存品。該護理師抱怨,執行醫療行為時,每隔四個小時,如覺口罩有汙染之虞,就應換新口罩,但最近每人一天只能分到一片口罩,如果在開刀房被汙染了,就只能自己想辦法解決。由於口罩嚴重短缺,該醫學中心院長以身作則,同一片口罩連戴三天,旁邊都起了毛球,期間則是噴灑酒精,謹慎使用,藉此延長口罩壽命。台大院內人士指出,院方為了讓第一線醫療人員優先使用口罩,醫療單位請領數量都會照給,但行政人員現已不發口罩。「醫院在這段時間真的非常痛苦,拜託民眾不要再搶醫療口罩了!」台北榮總表示,每個醫院都很吃緊,目前限制一般行政人員和二、三線的人員限縮使用,由各單位領取單位數量,每人一天限制一片。但各醫療部科則要視不同狀況,例如開刀房、呼吸照護科別就需較多的口罩,則由各單位自行統籌分配。
-
2020-02-05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自費看病 身分證可查旅遊史
為防止武漢肺炎自境外移入造成疫情擴大,衛生福利部全民健保署持續依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風險評估,勾稽移民署資料,建置「防疫名單」,協助第一線醫療人員插卡查詢病患旅遊史,目前名單已有近卅四萬人,其中近四成返台後曾就醫。近期傳出部分自疫區返台民眾以自費看病,逃避旅遊史查詢。對此,健保署表示,已修改電腦系統,今起只要取得病人書面同意書,透過身分證字號、居留證或護照號碼就能查詢旅遊史,健保署同步公告同意書範本。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民眾沒帶健保卡還是可以就醫,在無卡查詢機制尚未建立前,是由各分區業務組提供電話代查服務,同仁廿四小時值班手機,遇到沒帶卡的患者,醫護人員都可用電話查詢。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組長李純馥表示,健保署已改好電腦系統,建立無卡電腦查詢機制,醫療機構今起只要輸入病人的身分證字號、居留證或護照號碼,就能透過電腦查詢旅遊史,針對已提升至一級和二級流行地區的省市加強警示。截至四日,防疫名單收載人數為卅三萬九千多人,就醫人數占百分之卅八,就醫病患以香港旅遊史最多,其次為澳門、廈門。分析防疫名單一月一日至卅日就醫資料,返台後九成在診所看病,以看牙周病、呼吸道感染人數最多,均超過兩萬人。
-
2020-02-04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不想被隔離?看病居然用這招 大鑽防疫漏洞...
武漢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台灣目前雖僅10案例,卻已人心惶惶,有患者發燒不但趴趴走,還去舞廳紓壓。群眾的恐慌,造成口罩搶購潮,但對頻繁接觸患者的醫護人員而言,最憂心的不是病毒,也不是防疫措施不足,而是怕被貼標籤、病患隱瞞旅遊史。看診要求自費 恐成防疫漏洞有醫師吐露,遇到一名從北京回台病人, 前一天打電話到診所預約看診,詢問他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病人都說沒去過疫區,隔天就診時才說找不到健保卡要求自費,診所櫃台人員堅持一定要讀卡,病人盧了半天無法看診只好離開,但之後因身體不適又繞回來,終於拿出健保卡,一插卡連線,電腦竟跳出「從武漢回來」訊息,令醫護大吃一驚。 台北市就有中型醫院在群組公告提醒醫師,部分從疫區回來的台灣人不想被隔離,會以自費看病,來逃避健保卡雲端註記,「請醫師要留意,即使自費,仍要先刷過健保卡才安心」。診所醫師表示,為防堵武漢肺炎疫情,移民署和健保署早已連線,上月13日以後返台者,他的旅遊史都會被註記在健保卡中,讓第一線醫療人員多一分警覺。沒帶卡看病?盼電話查詢旅遊史高雄市診所協會理事長楊宜璋說,的確有零星患者忘帶卡,要求押證件看診,因對方沒有發燒、咳嗽症狀,診所為避免醫療糾紛多無法拒絕。為防自費成防疫漏洞,已反映健保署,希望能透過電話查詢未帶卡的病人旅遊史。高雄長庚醫院每天就診人數高達上萬人,為避免少數民眾隱匿旅遊史,也要求民眾刷健保卡確認出入境紀錄,避免口頭詢問旅遊史時,有「漏網之魚」。 來院者如未帶健保卡,須填寫簡易篩檢問卷,填寫內容若謊報,依法可開罰15萬元,避免防疫破功。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遇到有民眾沒帶健保卡,除了要求詳填問卷資料與簽名,若有發燒,會將患者轉往急診室外的戶外帳篷就診。SARS盛行恐慌蔓延 醫護家庭遭排擠「當瘟疫來襲,蔓延最快的不是愛,也不是病毒,而是恐慌。」衛福部草屯療養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沈政男,回顧2003年3月侵襲台灣的SARS,導致1萬3000人被隔離、356人感染,73人死亡,深刻寫下感受。沈政男說,第一線醫護沒日沒夜,投身照顧確診及疑似患者,甚至遭感染;另有更多未接觸SARS患者的醫護,被鄰居、社區排擠,至今留下難以撫平的創傷記憶。因應SARS疫情,高市民生醫院後方曾成立高市發燒咳嗽特別門診,提供疑似者就診,以區隔醫院動線,掛牌當天鄰近居民包圍診所拉白布條抗議,還言語威脅醫護與患者。任職高雄榮總的醫師就說,SARS疫情讓全台進入戒備狀態,他雖不在第一線照顧SARS病人,但自己念幼兒園的孩子卻被老師叮嚀「先不用來上學,以免其他家長恐慌」,讓他頗無奈。照顧SARS患者醫護 心理創傷難痊癒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院長周煌智曾與教授醫師蘇東平共同為《科學人》雜誌撰文,用SARS疫情對第一線醫護衝擊,進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重度憂鬱症、恐慌及失眠症的研究。他們發現,照顧SARS患者的醫護,憂鬱症發生率比照顧非SARS患者的醫護高出13倍,失眠發生率高出4倍。周煌智說,尤其是照顧病人因而感染SARS的醫護,在疫情盛行時,有三分之二都罹患急性創傷壓力症候群與重度憂鬱症,即使疫情經過1年半,仍有三分之一醫護心理創傷未痊癒,四年半後才逐漸恢復生活品質;但因腦部海馬迴及杏仁體仍有殘留損傷,對媒體災難報導十分敏感,一旦有生活壓力衝擊,易導致精神症狀再度發作。他表示,在疫病流行時,有組織的工作環境與條理分明的照護步驟,是醫護避免感染、增加安全保護的最佳良方;提醒醫院應避免讓有精神疾病史、年紀較輕以及對武漢肺炎有負面感受的同仁參與照顧患者。對民眾而言,正向、樂觀的態度,以及對疾病的正確認知,更能降低對疫情的恐慌程度。
-
2020-02-02 科別.精神.身心
當焦慮停不住……夢境、潛意識常隱藏焦慮的祕密
廣泛型焦慮症是現代社會常見的文明病,並經常引發睡眠問題,「焦慮症」是已經失控的焦慮,因為會合併生理症狀,如失眠、肌肉痠痛、易怒、專注力下降、記性變差,時間拖越久,生活品質就會變差。精神科醫師建議,如果感受到痛苦就建議就醫,尋求專業醫療人員協助。醫師開藥?心理諮商?建議雙管齊下一般來說,當患者確診有焦慮症問題,治療方式可分為心理治療及藥物治療。開業診所諮商心理師林萃芬認為,患者可以選擇雙管齊下,生理問題交給精神科醫師,以藥物解決;心理治療則可透過夢的解析或潛意識,回溯成長歷程,找出焦慮來源,調整思考方式,讓整體治療效果更加分。林萃芬分享,不要小看解析夢境或潛意識的效果,「雖然已忘記某個恐懼的經驗,但焦慮卻是會留下的。」過去曾遇到不少有焦慮症的民眾,是因為一歲以前一個極度恐懼的畫面或片段,才會無故焦慮。諮商心理師也能提供、教導患者「放鬆」技巧,藉由放鬆降低焦慮發作。怕蛇先看蛇 系統減敏感法克服恐懼另外,還有一種常見的克服焦慮相關疾患的心理治療法,稱為「系統減敏感法」。林萃芬解釋,該療程將恐懼從「最害怕」到「最不怕」分成十個狀況,從最不害怕開始嘗試接觸,如遇到怕蛇的患者就先讓他看蛇的照片,再到動物園觀賞蛇,甚至嘗試觸碰蛇,若在某階段失敗,就要回上一階段重新開始。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張勳安說,焦慮症的藥物治療可分為兩類,其一是服用抗焦慮症錠劑,能快速見效,但因為藥物依賴,不建議長期使用;另一種是服用可增加血清素的藥物,可以治好焦慮症,但發揮藥效時間緩慢,需三至九個月療程,過程卻容易有腸胃頭痛不適,患者容易放棄。抗焦慮藥物 藥效快但影響注意力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家銘進一步說明,抗焦慮藥物也就是苯二氮平類,能迅速減緩急性焦慮,達到放鬆。但因為藥劑作為安眠藥,可能影響注意力,服藥後執行精密機械如開車等,或者是過馬路都需要特別小心。尤其過去沒有服用過的長者,可能增加失足風險,自身及家屬須留心。苯二氮平類藥物服用者也不可以驟然停用,張家銘建議,當服藥者焦慮症狀有改善,可和醫師做討論如何安全減藥,通常建議採間歇式減藥,避免引發抽搐或反彈性焦慮症等戒斷症狀。「每個人能耐受程度不一樣,不用一定要做到完全停藥,藥物減量也是進步。」害怕成癮難戒 多數是心理依賴說到苯二氮平類藥物,常會讓人擔憂容易產生藥物成癮,事實上,其依賴性並非短期服用就會產生,「其實任何藥都會產生心理依賴,總覺得不吃不放心。」張家銘說,尤其焦慮症患者人格特性偏向高估事情危險性,低估自己處理能力,若擔心抗焦慮藥物依賴,也可與醫師討論使用抗憂鬱藥物。一般主要的抗憂鬱劑是為了增加血清素、腎上腺素,讓腦內激發正向情緒,需要連續服用一周以上才會看到成效,但在服用三到五天可能還沒見效時,噁心、輕微暈眩副作用先找上門,因為抗憂鬱劑藥物服從性比較低,建議選擇服用這類藥物的患者,可和醫師討論選其他藥物搭配服用。治療方式日新月異微電流刺激療法 克服焦慮新選擇精神科治療焦慮症的方式不僅有藥物,若患者擔心抗焦慮或助眠藥物依賴,微電流刺激療法是值得考慮的選項。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張勳安說,微電流治療是一種以電流調節腦功能的治療,美國精神科已使用該療法治療焦慮症長達35年,儀器近期引進台灣,醫療儀器已通過我國食藥署適應症,未來值得期待。張家銘強調,焦慮是常見現象,不影響生活品質,其實可以不用服藥物,但「焦慮」嚴重持續,甚至已經開始影響生活,就應該考慮就醫。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沒有哪種療法最好的說法,甚至有時需適時配合使用,尤其醫療持續進步,有越來越多新的藥物或心理治療可嘗試,建議多與醫師討論。
-
2020-02-0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從SARS到武漢肺炎 那些經歷與警惕
近幾週來武漢肺炎疫情延燒,已超過十個國家有病例報告,死亡人數超過百人,引起全球關注與警戒。中國下令封閉湖北省多個城市、美日等國預備包機撤僑,台灣確診案例逐漸增加、民眾開始排隊購買口罩消毒藥水。令人不禁回想起2003年台灣發生SARS疫情時的種種歷程與社會現象。當年11月筆者與同事舉辦了三天的研討會,並於2013年將該研討會論文集結出版,名為「疫病與社會~台灣歷經SARS風暴之醫學與人文反省」,總共收錄二十篇論文,作者涵括醫療、公衛、藥學、法律、社會、政治、哲學、歷史等領域的優秀學者,內容涵蓋:個人自由與集體安全、疾病控制與救治之法理研析、國家體系醫療體系與公衛政策、疾病社區與防疫經驗、院內感控與醫院評鑑、後SARS台灣之醫學倫理、疾病與風險社會、疫病歷史回顧與反思等八個章節。當年眾多學者基於社會所歷經慘痛教訓而發之思考與反省,想必或多或少能在今日帶來一些用處,或避免重蹈覆轍,值得回頭檢視一番。而筆者回顧當年主編本書時,彙整重要新聞事件與社會現象所撰寫之編者序言,提出個人、機構、政府三層面之倫理反省,新聞事件今日讀來仍舊怵目驚心,值得警惕。因此以下節錄該文主要段落,期與讀者共同回憶與思考防範提升之道:倫理面向回顧台灣SARS疫情事件以台灣為例,疫情的蔓延涉及醫療制度、公衛體系、國家防疫策略及危機應變、政治管理種種複雜的問題;若從倫理學的角度分析檢討之,已可概分為涉及「個人層次」、「機構層次」與「國家層次」不同層面之個人行為與組織決策之道德問題,充滿醫學倫理及專業倫理的議題值得被探討。茲從此面向,將疫情蔓延時刻所發生之重要事件作一簡要敘述回顧:個人層次、屬於市民醫療行為及醫師專業倫理的問題一罩難求:民眾驚恐搶購口罩、商人趁機囤積口罩、哄抬價格牟取暴利,並傳有民意代表介入大發國難財;造成醫療用N95口罩供應不足,第一線醫護人員必須重複使用之,安全受威脅。隱匿病史:疑似感染民眾就醫時害怕遭到拒絕、刻意隱匿其先前曾經至疫區醫院就醫之病史,造成疫情之擴散、並危害到醫護人員。不遵守居家隔離:某研究員自香港返回台灣,按照規定必須居家隔離十天,但該研究員沒有自我隔離,還到學校教書、隨後並出國。記者醫院臥底:A週刊兩位記者在B醫院封院後,以病患家屬的身分隱藏在院內採訪、攝影達十天之久,甚至還進入急診室,被發現後以「新聞自由」及人民有「知的權利」自辯。市長帶頭阻撓病患轉院:衛生署將B醫院疑似染SARS的三名病患轉送到C醫院,遭D市長、議長、市議員以及該院週遭七個里的里長,率眾以車輛、肉身阻擋在C醫院急診室前的通道上,要求病患原車北返。經內政部長、三黨立委斡旋、衛生署副署長保證疫情不會在D市擴散後,方解除這場抗爭。抗爭拒絕醫療廢棄物:E醫院醫療廢棄物運至F縣E鄉某環保公司焚化爐消息曝光後,鄉民激烈反彈在廠外圍堵抗爭,並在廠房門口達起棚架,揚言進行長期抗爭。在地檢署檢察官坐鎮指揮、優勢警力戒護、環保署長郝龍斌親自壓車下,E醫院醫療廢棄物方順利進入環保公司焚化,期間曾爆發零星警民肢體衝突。太平醫師:部份資深醫師在遠處指揮調度,而經驗不足的年輕住院醫師與護士,卻在防護不足、操作不熟練中承擔風險;一名實習醫生於高雄某醫院實習時感染SARS,兩名年輕住院醫師因染煞病故,許多醫學生家長因此害怕子女受疫情波及,不顧醫院人力嚴重不足的問題,向教育單位施壓要求將一千三百位實習醫生撤出醫院,甚至直接向監察院檢舉教育部失職。不同醫護專業間之權益、溝通問題在其間浮現。醫護人員歇業辭職:某G縣市署立醫院暫停門診、急診,該縣三分之一的診所紛紛以各種理由自行停業。南部某醫學中心一百二十四名護士因不願照顧SARS病患而選擇辭職,數位醫師提出辭呈。行政院強調政府將優先處理醫療院所工作環境與安全改善等問題,醫護人員若有疑慮應循正常管道申訴,不能說辭就辭、臨陣脫逃,影響醫護人員整體士氣與聲譽;若溝通無效,政府不排除依法徵調醫護人員與徵用醫院,以公權力直接介入。染煞不知出國旅遊:H醫院急診部I醫師旅遊日本出現發燒症狀,以為自己只是感冒風寒水土不服、自行服用退燒藥,返台後診斷出感染SARS,引起日本社會的恐慌與不滿。落跑醫師:J醫院K醫師於該院封院期間逾期未返院隔離、自行居家隔離,被指責為不盡責的落跑醫師,事後並遭L市醫師懲戒會停業三個月處分。K醫師辯解認為醫院封院擠滿近千名員工和兩百多名住院病患,但院內只有四百多病床,根本無法達到隔離需求,只會造成更多交叉感染和傷亡,同時醫護人員自己應是被隔離者,更不應在設備不足下照顧病人,因此拒絕返院,絕非不盡責之落跑醫師。機構層次、屬於醫院的行政與組織倫理問題L醫院孤軍奮戰:M醫院爆發嚴重的醫護人員集體感染後,L醫院急診處湧進一天一百多位疑似SARS患者,然而N95口罩、隔離衣、負壓病房等防護設備嚴重不足,L醫院不斷地向衛生署發出求救信號、要求分散病患到其他醫學中心,衛生署說沒有法源依據,其他私人醫院則基於營運考量不願收治。L醫院孤軍奮戰兩周,終於爆發院內群聚感染,為避免疫情擴大,只好暫時停止急診,隔離兩百五十位醫護人員,並採取幾近半封院的做法、新大樓「只出不進」。此一情形暴露國家對醫療資源之緊急指揮與調度不力,及中央與地方政府對醫療機構之專業自主的管理問題。只出不進枉顧病患社會安危:N醫院在發生院內感染後,採取「圍堵隔離、逐步封樓、只出不進」的策略,哪裡有SARS就封哪裡,翌日消息傳出後住院病患開始自動辦理出院,紛紛逃離醫院,院內病患從兩千五百餘人驟降到六百餘人。行政院防疫委員會顧問O擔心這些病患可能會流向P市的Q、R等醫院,使南部進入社區群聚感染…。他表示,盡早找到病人早點治療有助降低死亡率,因此找到N醫院出院病例已是迫在眉睫。N醫院決策委員會指出醫院沒有公權力限制病患出院,可提供名單供衛生局追蹤掌握。報導指出「疫情失控不但見證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對於這個龐大的醫療體系指揮失靈,也曝露出一個完全以營利績效為導向的教學醫院,在面對SARS疫情之處理竟然顢頇萬分。」醫院怕影響營運隱匿病情不報:行政院接獲北中南各大醫學中心醫師檢舉,醫院院長、感染管控主管為了醫院的面子、業績、怕被封院,在院內出現SARS疫情後多隱匿不報,情形嚴重成為疫情擴大主因。行政院所獲資訊顯示部分醫院在院內出現疫情時,初期都認為自己可以處理,等處理不了、壓不下來時才往上報,但此時往往已一發不可收拾。S、T、U醫院皆如此。檢舉醫師認為醫院若誠實通報,可讓醫護人員提高警覺、外界的協助進來,醫護人員在良好保護下工作,減少被感染危險。看護工「趴趴走」形成防疫漏洞:R醫院爆發院內群聚感染,兩名看護工和一名慢性病患的PCR檢驗呈陽性反應,由於看護工在醫院內、甚至於不同醫院之間「趴趴走」,造成防疫漏洞,挑戰院內感染管控,也暴露醫療看護工於醫療照護體系中的角色與安全問題。院內感控與醫院評鑑:院內感染是此次SARS流行主要型態,院內感控平時在醫療商業化的趨勢下受到輕忽,長期缺乏投注資源、人力、品管,終於在高傳染力的SARS病毒挑戰下爆發嚴重疫情;而醫院評鑑制度本身及醫院應付醫院評鑑的措施亦存在許多問題須檢討。醫療商業化與醫療品質:財團投入醫院經營、將醫療事業商業化、企業化、營利績效導向的做法,大大扭曲醫療專業本質與倫理、改變醫病互動;為了怕影響營運而隱匿疫情、延遲通報或拒收病患,其背後的經營哲學之倫理問題,是院內感染、疫情擴大最主要原因。國家層次、政府防疫政策與衛生決策的問題離島地區醫療資源與支援不足:離島地區V、W、X相繼皆有SARS疫情,均有疑似SARS病患要轉送到台灣,卻遭到航空公司拒絕、海鷗直昇機呼叫不到的情形,造成這些地區的恐慌,政府也因未能保障當地人民的醫療權而受到指責。離島地區並一度發生口罩、耳溫槍缺乏、病患無法送往本島就醫,充分反映對離島及偏遠地區的醫療資源分配嚴重失衡。轉診機制:SARS疫情從醫院擴散到醫院,從台北到高雄,主要感染源來自病患在醫院間遊走,顯示醫療體系中醫療機構之分級及分工模糊、無法落實分級醫療與轉診制度,醫師與醫院執行醫業的模式與民眾的自由市場式、消費行為化的求醫行為,交互強化了這種醫療分工混亂的問題,影響醫療資源使用之效率與醫療品質,也成為疫病迅速散佈的原因之一。衛生署因而擬定三級轉診制度,勸告百姓有發燒或咳嗽請先從基層醫師看起,依照病例的可能性往上分級轉診。Y醫院封院事件:Y醫院因爆發群聚感染,行政院與Z市政府共同宣布Y醫院暫時關閉、全面管制,院內兩百四十位病患集中治療,九百三十位員工(含志工)全部召回集中隔離,否則記過嚴辦。市府不惜祭出重罰、甚至啟動內政部失蹤人口協尋機制,務必將所有員工找回集中隔離。另外,九百三十位員工的家屬將居家隔離,而過去兩週內曾到Y醫院就醫、住院的病患及進出人員,也將全部追蹤管制,必要時不排除召回集中隔離。數名醫護人員因不滿裝備不良、未受良好防護訓練、未獲得充分資訊,對隔離措施表達嚴重抗議,大喊「我們在等死」、「政府罔顧人權」,數名護士一度衝出封鎖線,與警方發生推擠,揚言員工將跳樓,以喚起衛生單位改善目前混亂的隔離情形。針對此情形,市長Z說防疫視同作戰,這種行為有如敵前抗命,將依法強制處分。此措施為了集體安全而限制個人自由,甚至危及個人安全,涉及了重要的「個人行動、居住、遷徙等基本人權」與「社會安全、政府決策及公權力行使之正當性」的問題。國家醫療體系與公共衛生政策:長久以來公共衛生體系之建立在全民健保開辦之衝擊下,有醫療化之傾向;國家整體健康照護體系之發展是否重醫療而輕衛生保健、資源之分配是否有兼顧醫療體系與公共衛生系統之均衡發展,值得好好檢討。(以上引述自: 蔡甫昌、江宜樺(編)(2013)。疫病與社會―台灣歷經SARS的醫學及人文反省。臺北市:臺大醫學院。編者序。)SARS之後,醫界推動了不少教育改革,其中最主要的包括:一、衛生署及醫策會推動全國性「住院醫師一般醫學訓練」,除了強化醫學系畢業生一般醫學之照護能力,也將「醫學倫理、法律、品質」列為住院醫師一般醫學訓練的必備課程。為了此教育計畫之推展,相關課程之種子教師研習營會也隨之發展,提供相當容量的種子教師培訓。二、2003年修訂「醫師執業登記及繼續教育辦法」,將「醫學倫理、醫療相關法律、醫療品質課程、感染控制、性別議題」列為醫師繼續教育必修課程,並佔總積分數的十分之一;各醫學會、公會、醫學中心為服務會員及醫師同仁,辦理許多倫理法律繼續教育課程。三、「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醫策會)所掌理的我國醫療院所評鑑,開始強調「醫學倫理與病患權利」、「病患安全及醫療品質」甚至「醫療組織倫理」,藉具體評鑑標準的建立,來帶動各級醫療院在運作上必須有所革新措施。繼SARS經驗的巨大衝擊,2005年H5N1突變型流行性感冒(禽流感)、2009年H1N1新型流感(豬流感)、2010年超級細菌等一波波新興傳染疾病前仆後繼,依舊考驗著國家治理與國際社會的防疫作為。當前的武漢肺炎,其實正是檢驗醫界十幾年來醫學教育革新成效的時刻:是否所有醫療人員面對武漢肺炎疫情挑戰時,其一般醫學照護能力是否充分?對於照顧病人過程其感染控制與自我保護能力是否足夠?在面臨病人最佳利益與自身風險產生張力與衝突時其醫學倫理法律思維與權利義務權衡是否適當?這些都將面臨檢驗。就社會整體而言,年輕一輩可能缺乏對於當年SARS疫情之經驗與記憶,約二十五歲以上有過體驗者,在面對當前疫情時可能內心焦慮程度較低。然而當社會大眾面臨疫病對於個人之生命、健康、財產帶來威脅時,人性之弱點仍然可能再度帶來人心恐慌與社會動盪;在缺乏心理準備與充足資訊輔導下,上述當年之案例與事件仍可能再度發生;但是若能透過歷史回顧與案例思考,並獲得正確的防疫資訊與社會支持,將有助於國人能及早在心理上有所預備而能從容應對,本文期許或者能透過歷史教訓與倫理面向之思考,來裝備人心以加強防疫。
-
2020-01-31 武漢肺炎.專家觀點
「無知更可怕」醫師:擊垮我們的不是病毒,是人性
每次台灣在面臨重大危機時,像SARS、八仙塵爆... 總少不了一些負面指責「受害人」的聲音,此次台灣首例「武漢肺炎」的病人,也是受到多方的指責:「她太自私了!」「得病了還上飛機?不顧別人死活!」「在中國爽賺錢,生病就會知道要回來害人?」等等許多不堪入耳的話。其實,民眾會有這樣的反應,也是人性,背後的原因當然是「恐懼」!我親身經歷過SARS,不是在南部的「外圍地區」處理「疑似病例」,而是在SARS的核心重災區,處理最嚴重的病人!台大總共收治全國40%以上的病人,那年我是台大胸腔科總醫師之一,我們兩人一組,每天巡視掌握確診病例的病情進度與治療建議。每天都有好幾回的「未爆彈」! 台大也經歷了創院108年以來首次關閉急診二週的紀錄!全院病房空盪盪的、許多常規手術都取消了,大家都自嘲說,只剩下胸腔科和感染科醫師在上班,其他醫師則在家裡自主管理。那100多位受感染的醫療人員,不只是數字,而是我身邊的同袍、師長。看著戰友們,一個個相繼發燒,被隔離,我們每天透過電話,瞭解身在隔離房的同袍/師長的情況,除了語氣中的擔心,完全聽不到他們絲毫的抱怨,是被誰誰誰傳染的~那11位殉職的醫療人員,不只是一個個的名字,而是我曾經熟悉的故事,記錄著他/她們每天的變化。病人一個個,因為病情惡化從外院轉來,然後一個個離去~所以,我想,我應該有資格和大家談談重大疫情的「人性」這件事!SARS時期的「三零」事件、和平封院、中央地方不同調等等有關政治「人性」問題,我就不談了!面對未明的疫情,大家當然都會害怕,但是,過度的恐懼卻會綁架我們的「理性」,讓我們說出不適當的話、做出不適當的事!面對疫情,大部分的醫療人員,都是義不容辭的,我沒有看到逃兵!我負責整理前7位SARS病人的X光在景福館報告的時候,會場是擠滿了北區的胸腔和重症醫師!大家不會因為台大有SARS病人,就不敢來台大參與學習SARS的診斷與治療。台大在辦全院宣導時,大家也都戴著口罩把講堂擠得滿滿的!為什麼大家都不怕,因為,我們相信,生病的同仁不會隱匿,會主動被隔離,大家也都會全程戴好口罩、做好防護!這一天,我第一次登上報紙的頭版,隔著口罩,仍然可以看得出那憂心的眼神!這一天,Carlo Urbani (首位留意到SARS是一種全新傳染病的醫生)過世了~ 而這一天,是我生日,我才新婚兩個月,跟我太太說,我這段時間我都不會回去~醫療人員因為瞭解,而不會過度恐慌,但是民眾就不是!有民眾因為知道我們是醫療人員,叫我不能進去餐廳用餐,有些語氣委婉、有些則惡言相向!甚至還波及了同仁的小孩,學校、家長得知小孩的父母是醫療人員,竟然勸孩子不要來上學!民眾家中有人被隔離了,全家都會被鄰居排擠!這些都是因為無知而產生的過度恐懼,這些都是人性!所以,加強對民眾的宣導,減少民眾對病人、甚至是醫療人員及其家人的歧視,很重要!當社會出現過譴責被感染者的時候,會出現什麼問題?疑似被感染者,會因為害怕被歧視、被攻擊、被隔離,而選擇隱匿不就醫!SARS期間,就發生過一件因為病人害怕被診斷出來、害怕被鄰居知道,而連夜從台北坐客運南下就醫!結果造成同車多人被感染!還有,SARS初期,民眾因為恐懼而大量採購口罩囤積,讓醫療人員嚴重缺乏口罩使用!請把口罩留給真正有需要的人使用~不過現在不容易發生這樣的事情,各醫療院所都有足夠的備量!病毒雖然可怕,但是,人性、無知,更可怕!請停止譴責、歧視、排擠感染者及其家人!我相信對疾病的正確認知,能夠避免我們成為比病毒還可怕的人!曾經我們也以為SARS是世界末日,但是,我們撐過去了!唯有我們大家摒棄互相的猜忌與不當指責、團結一致、對疾病有正確的認知、配合防疫政策,我們才能戰勝病毒!病毒會挑選人性最脆弱的時候,乘虛而入!本文轉載自Icu醫生陳志金臉書
-
2020-01-30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潛伏期就有傳染性?用科學破解武漢肺炎的20個「聽說」
【註】本文轉載自《泛科學PanSci》「20個炎上的新型冠狀病毒(武漢肺炎)傳言?用科學來破解!」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俗稱武漢肺炎)開始擴散後,隨著日益高張的疫情,各種網路上、群組中流傳的「聽說」也正如火如荼地蔓延。本文蒐集20個關於2019-nCoV的傳言,並以截至2020年1月28日為止的科學文獻、可查證資料試圖回答。防疫如作戰,面對未知的新疾病,需要如履薄冰、心存謹慎;但同時,也別讓恐懼過度盤旋心頭,多一分認識、多一分力量。聽說1”最新研究曝光!武漢肺炎死亡率15%!”這個說法主要來自國內醫師熱心摘錄了Lancet 2020年1月24日發表的研究,並幫大家畫了這個重點:「驚人發現,41例個案中居然有6例死亡,死亡率高達15%」。不過在1月26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中,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指揮官張上淳已提醒大家這樣的詮釋易造成誤解,因為 Lancet 的這份研究對象是針對疫情初期確診的41個「中度以上患者(皆已有肺炎)」,與臨床上仍有許多「不一定有肺炎的輕症患者」顯有不同(例如:台灣確診的前三例個案僅有一例明確有肺炎),故,不應以這41個案例來代表所有感染2019-nCoV的患者。●延伸閱讀:首批研究出爐!關於2019新型冠狀病毒,我們目前知道什麼事?那,到底2019-nCoV實際的致死率是多少呢?在有比較大規模的監測數據後,致死率大約是維持在3%。這個數字是否會再隨時間變化,仍有待繼續追蹤。聽說2”哈佛流行病專家說武漢肺炎的R0=3.8,是熱核武級別瘟疫。”這個說法來自2020年1月25日哈佛大學公衛學院Dr. Eric Feigl-Ding的twitter貼文,他引用Lancaster大學Jonathan Read等人1月24日發布的研究指出新型冠狀病毒的基本傳染數(R0, 一個病人在易感染人群中平均能再感染人數)是3.8,並與流感1.28、H1N1 1.48、1918年西班牙流感1.8相比,2019-nCoV的R0是「thermonuclear pandemic level(熱核武器級的流行)」。 這位哈佛專家引用的研究確實存在,但需留意該研究尚未通過同儕審查,必須對該研究論述持保留態度,且R0值的估算受資料品質、數學模型選用影響很大,隨疫情進展R0也是會變動的。依據美國CDC2019年11月出版的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觀點文章,以麻疹為例,在多個研究領域、使用不同模型、不同時期報告的麻疹R0值多達20多個版本,數值範圍是5.4到18;該文作者也慎重提醒,如果不使用相同建模與假設計算R0,並無法公平比較不同時間、不同傳染原的傳染性。做為參考,目前針對2019-nCoV的R0估算,除了3.8的版本,亦有WHO 1.4-2.5、MRC全球傳染病分析中心 2.6等不同版本。聽說3”一個人被感染後,會傳染給身邊的14個人。”這個說法來自網傳武漢醫療人員瑾惠(音)給家人的影片,我們無法驗證影片主角的背景,但如上所提目前各種R0估算版本中,最高的是3.8,這位瑾惠得到的「1人傳染14人」資訊可能高估。然而,在特定條件下,仍有可能出現導致大量感染的「超級傳播者(super-spreaders)」個案,例如香港SARS疫情期間,至少出現兩起超級傳播者案例,其一為患者利用霧化器給藥治療肺炎時,因為醫院內通風系統老舊與人滿為患而導致院內138人感染;另一例則是在社區住宅中,因排水系統異常,使帶有病原體的汙水產生氣溶膠傳播至其他住戶,最終導致329人被感染。因此,與其擔憂患者或病毒的傳染力,更應該在疫情擴大前,確保醫護環境與汙水處理,並未過於老舊或異常。聽說4”因為是SARS的進化病毒,武漢肺炎已由WHO定名為SARI”如果搜尋WHO的相關文件,還真的會發現「SARI」(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這個名詞,例如這份《WHO surveillance case definitions for ILI and SARI》…… 但,等等,這份文件出產年份居然是2014年,難不成六年前就預知會有這波疫情預先命好名!? 當然不是啦,SARI其實是指「需要住院的肺炎」,可能由多種病原引起,而不是特定指本次疫情的主角新型冠狀病毒,疾管署也有發新聞稿澄清了哦!聽說5”武漢肺炎比SARS更強,潛伏期更長!”傳染途徑、病毒接受劑量、個案免疫狀況都有可能影響潛伏期長短,一般來說SARS的潛伏期是2-7天,最長可達10天以上。(實際上SARS期間各國回報的潛伏期最小/大值、中位數都略有不同,有興趣了解細節可看這份WHO文件的Table 1。)那2019-nCoV的潛伏期有比較長嗎?其實差不多。依據2020年1月27日WHO的疫情報告P6,目前估算為2-10天;但因疫情進展中,WHO也強調這個數字會依新的數字追蹤調整。聽說6”與SARS不同,武漢肺炎潛伏期就有傳染性!”SARS病患多數情況下的確要到潛伏期結束、有發燒或咳嗽等症狀了才會傳染給他人。那感染2019-nCoV的病患呢?早在潛伏期就有傳染性嗎?答案是:目前「尚無」官方研究或報告可證實。目前僅有的依據,是來自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2020年1月26日記者會逐字稿的一句話,該會主任馬曉偉提到:「從觀察情況看潛伏期也具有傳染性」。須待更多研究報告資料公布,才能更確切地了解。聽說7”有患者從感染到發病到死亡,體溫都正常⋯⋯所以量體溫查不出來!”很難得,這是正確的。依據2020年1月24日發表在Lancet的這篇研究,其調查的患者中有發燒(溫度>37.3度)的比例佔98%,已確診但未發燒者確實存在;同天發布在Lancet的另篇研究也證實有「無症狀」但確診已感染2019-nCoV的患者。也正因為只量體溫會有漏網之魚,因此疾管署有持續調整通報定義(臨床條件(一)中發燒原本是必要條件,現已放寬),且通報定義除了臨床條件,也包含檢驗條件、流行病學條件等。聽說8”別以為戰勝過一次SARS就不用怕,當年SARS消失不是因為被消滅或治癒,主要是氣温因素。”SARS至今的確「沒有」已證實療效的特效藥物或疫苗,臨床上多採支持性療法(給予氧氣、保守的靜脈輸液等)協助病人痊癒。 至於氣溫因素,回顧SARS疫情,主要發生在北半球,首例個案出現在2002年11月、最後一例在2003年7月,似乎氣溫由寒至暖、整體疫情逐漸趨緩;2006年的這篇研究指出SARS每日發生數在「氣溫低時」比「氣溫高時」多18.18倍,但細究其原因,除了氣溫有影響外,也與流行日變長較多人具 SARS 抗體;醫院內重症患者比例;以及醫院內疾病管制措施成效有關。●延伸閱讀:17年前的歷史瘟疫:當年 SARS 疫情爆發時,發生了什麼事?此外,疫情控制也絕對與世界各國有無進行適當感控措施有關,若想了解WHO官方對SARS疫情終止的詮釋,可參考WPRO出版的《SARS : how a global epidemic was stopped》。聽說9”武漢肺炎跟SARS一樣,都來自蝙蝠!”again,作為新病毒,我們對2019-nCoV的最初動物宿主還沒有實證資料可確認;而SARS病毒的最初動物宿主,在疫情發生十數個年頭後的2018年,的確已藉由在Nature發表的這份研究證實來自蹄鼻蝙蝠(horseshoe bats,又稱菊頭蝠)。由於目前初始多起病例與武漢華南海鮮批發市場高度相關,因此有研究建議應管制野生肉品食用與貿易,對於個人也應避免接觸野生動物、禽鳥。聽說10”病毒除了從動物傳人、也會動物傳動物,家裡有寵物的小心!”目前普遍認為2019-nCoV與SARS病毒類似,是由最初動物宿主傳給中間動物宿主,再傳給人類,再進入人傳人階段。雖然尚未證實最初/中間動物宿主為何,但針對貓狗等寵物的患病風險,2020年1月28日WHO已公開說明,目前無任何證據顯示有寵物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若有擔心,與寵物接觸後用肥皂洗手是多種傳染病通用的預防方式。聽說11”比武漢肺炎更危險!美四個月內1500萬人染流感,2萬人死亡!”這個說法來自2020年1月25日Insider的文章,其呼籲,對多數美國人來說流感比2019-nCoV更具威脅。本文不評論流感 vs 2019-nCoV誰更危險、更該被關注(其為不同判准不同觀點),單就數據做確認:依美國CDC官網,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1月18日預測的流感疫情如下:與傳言數字相仿,但須留意,在美國多數地區流感「並非」應通報疾病,所以美國CDC無法準確知道疫情人數,而是透過實驗室確認的流感住院率,用數學模型估算。因此,所估計的疫情數是採區間呈現,也會再隨時間、疫情進展變動。聽說12”武漢肺炎目前只獲得空氣傳播的證據,不能確定是否還有其它途徑。”雖然新型冠狀病毒是新病毒,相關研究尚少,但大部分人類冠狀病毒是以「接觸傳染」、「飛沫傳染」為主,而不是傳言寫的「空氣傳染」。飛沫傳染通常透過咳嗽等將病毒傳染給他人,是近距離傳染(約2公尺內);空氣傳染的病原可在空氣中飄浮、可傳染的距離能更遠,例如麻疹病毒可透過飛沫與空氣傳染,水痘病毒則可透過接觸、飛沫與空氣傳染,導致學校或家庭若有兒童感染時,則很容易引發群聚感染。不同傳染途徑,預防措施也不同,詳細說明可看前台灣感染科醫學會理事長林奏延教授2020年1月23日在官方QA的回答。聽說13”戴口罩已經防護不了⋯⋯眼角膜也會傳染。”如上述,冠狀病毒多屬接觸或飛沫傳染,與患者共用毛巾等直接與間接接觸行為有可能碰到病毒,而手摸到沾有病毒的物品後再觸及口、鼻、眼,是有可能讓病毒進入身體而感染的。也因此,美國CDC的2019-nCoV預防建議有提醒要「勤洗手」、「尚未洗手時,避免碰觸口、鼻、眼」;同時,注意咳嗽禮節、戴口罩仍是預防飛沫傳染的主要方式,皆應並重。聽說14”既然可能透過眼睛感染,要準備護目鏡嗎?”這個說法主要源自確診感染2019-nCoV的北大第一醫院呼吸內科王廣發主任2020年1月22日微博貼文,其推測自己是因接觸患者時未配戴護目鏡而感染;但王廣發於1月23日有進一步澄清,「需要護目鏡」是針對處理疫情的醫師,而非給一般民眾的建議。 這個建議與WHO、美國CDC、我國疾管署相同,護目鏡眼部保護是出現在臨床暫行指引、給會接觸到患者的醫護人員的建議、給醫療照護工作人員個人防護裝備建議中,而非屬給一般民眾的預防建議。聽說15”抗感冒也抗新型肺炎,醫師主張大量吃維他命C”這個說法主要源自香港星島日報2020年1月23日的報導,但大概是被很多人抗議已下架了,我國疾管署也已於1月24日發布澄清稿闢謠。不過長期以來,關於維生素C的效果一直是藥理與營養的熱門研究主題,例如透過靜脈注射高劑量維生素C來破壞癌細胞,但對普通感冒來說,一則統計了29306名受試者的回顧性研究指出,服用維生素C的補充劑並無法減少一般大眾的發病率,對能否減緩症狀也尚無定論。此外,將維生素C作為預防或治療 2019-nCoV 的論點仍缺乏科學根據。聽說16”乙酸(白醋)對武漢病毒有效!”目前2019-nCoV無實證有效的治療藥物,當然,也沒有任何食物被證實有療效。至於⋯⋯如果是想拿來消毒、預防感染,不論食用白醋或工業用乙酸都請別用。消毒手,依WHO建議可用乙醇(酒精)搓手液;消毒環境,依疾管署建議,一般環境如廚房可用1:100稀釋漂白水(500 ppm),浴室或馬桶可用1:10稀釋漂白水(5000 ppm)。若是醫療機構內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的消毒作業,就請看更複雜的疾管署指引了。聽說17”武漢病毒56℃就會被殺死,治療方式很簡單,到蒸氣室呆30分鐘”2020年1月23日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診療方案第三版的確提到「病毒對熱敏感,56℃ 30分鐘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劑均可有效滅活病毒」,但請注意,這是指消毒方式,而非治療方式。 當病毒在環境中,用上述方式消毒是可以的;但當病毒已在體內,上述方式皆無法用來治療,且會對人體產生明顯危害。例如部分蒸氣室或烤箱雖然溫度可逾60℃以上,但人體體溫上升時的自然排汗散熱,仍會使體溫維持恆定,在維持健康的狀況下,不可能將人體加熱到56℃,因此透過高溫蒸氣室或烤箱,絕不可能清除體內病毒。而體外病毒等飛沫的清潔,僅須正常使用肥皂、沐浴乳等正常清潔方式即可。詳情也可參考1月26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的說明。聽說18”武漢病毒56℃就會被殺死,因此碗筷定期煮一煮,煮沸到100℃其它病毒也殺死了。食物要吃煮熟的。”依WHO的說明,即使在疫情爆發地區,只要有煮熟、端盛時留意環境清潔,食用肉類的確也是安全的。不過,碗筷需用56℃熱水燙過30分鐘以上,或煮沸數秒,也可利用紫外光或一般清潔劑洗滌,其實就已足夠殺死冠狀病毒。愛做菜的作者OS:多提醒一下,這類清潔消毒法並非適用所有病原體。冠狀病毒因為是一種具有外套膜(envelop)的病毒,利用加熱、酸、乾燥、清潔劑與各類有機溶劑可以輕易破壞外套膜(這類病毒在胃中也會因胃酸的強酸而迅速消滅);但對於無外套膜的病毒,如腸病毒,則僅能使用加熱、紫外線來清潔餐具,或使用含氯消毒劑清潔環境。聽說19”壞消息,病毒已發生第二代變異,傳染機率爆發性成長!”依據WHO 2020年1月26日的疫情報告P5,WHO表示目前「沒有」收到任何證據顯示病毒已變異,並表示更多資訊的確認須待中國大陸官方提供更多資料。聽說20”好消息,疫苗出來啦!中國科學家已讀取全部基因序,製出高效試劑⋯⋯將病毒抗原基因切取出來,用轉基因手段培養人體組織,獲取抗性藥物!”萬用回答上場:目前2019-nCoV「尚無」實證有效的疫苗與專治藥物。本次疫情爆發後,中國大陸的科學家的確迅速分離病毒並公開基因定序,使各國藥廠可以製作篩檢用試劑盒。不過,試劑盒是用在「診斷是否感染2019-nCoV」,而不是預防用疫苗,也不是治療用藥。 但,縱使研發疫苗與藥物之路遙,多國已動身啟程:美國NIH NIAID(國衛院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Dr. Fauci等2020年1月23日在JAMA Viewpoint 的文章表示,相關研究人員正探索廣效(broad-spectrum)抗病毒藥物用於2019-nCoV的可能,也調整用於SARS、MERS疫苗的方法,加快2019-nCoV候選疫苗開發,最短三個月內完成早期人體試驗準備;中國衛健委在2020年1月26日記者會表示已成立國家科研攻關專家組負責疫苗研發,並與WHO討論分享生物資料以加速推進;我國疾管署在2020年1月27日記者會表示正培養研發疫苗用的病毒,國衛院則與NIAID意見雷同,認為開發廣效抗病毒藥物能在突變的新型冠狀病毒發生時,提供罹病者最快的第一線治療。最後仍要提醒,2019-nCoV是新病毒,相關資訊皆會隨疫情發展、新出爐研究而變化,國內最新資訊請追蹤疾管署官網,國際最新資訊請追蹤WHO官網、美國CDC、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醫學期刊 The Lancet等。當疫情還在蔓延時,多一點認識就少一點恐懼。Keep calm and carry on. 本文感謝:g0v開源專案《真的假的》謠言資料庫,讓我們得以了解近期有哪些流傳中的「聽說」。
-
2020-01-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別讓口罩白戴!醫:3大NG「脫口罩」動作可能很危險
大家都在談如何戴口罩,其實「脫口罩」也很重要!(「脫口罩」,不是那個台語笑話,我是認真的~)有人很認真的戴好口罩,然後,就把它脫下放在桌上!有人脫下把它摺好放在包包裡,準備明天再用!有戈脫下隨手揉一揉,丟到垃圾桶!你知道,如果不知道如何「脫口罩」、如何「丟棄口罩」,口罩不只是白戴了,還可能很危險嗎?你想想看,如果口罩真的發揮作用,幫你擋下了「有病毒的口沫」,你會怎麼處理它呢?你如果在脫口罩的當下,去摸到了這個「口沫」,然後又用手去拿食物、挖鼻孔、揉眼睛,那麼,這個病毒就有機會入侵你的身體了!戴著口罩,也不要去摸口罩的表面之後,再去觸摸口鼻 、揉眼睛、或是身體的其他部位!在感染區工作的醫療人員,用畢的口罩,都會丟棄在加蓋的「感染性廢棄物」垃圾桶。注意在脫下的時候,儘量不要接觸到口罩的表面,拿著口罩的耳掛(或橡皮筋)去丟,丟完就要「馬上洗手」!若是一般民眾到醫院去探視有潛在呼吸道傳染病的病人,也應該要比照辦理,建議醫院可以在門口提供加蓋的「感染性廢棄物」垃圾桶。(註:請發揮公德心,勿將一般垃圾丟入此桶!)如果你自己有呼吸道症狀,一定要將脫下的口罩放進夾鏈袋內封好,再丟棄到有蓋的垃圾桶。一樣,就是丟完就馬上洗手!如果你是健康的人,只是外出在戴口罩,沒去醫院,那就看接觸到感染性飛沫風險的可能性高或低,若高,可以將口罩反摺,放進夾鏈袋內封好,再丟棄到有蓋的垃圾桶。一樣,就是丟完就馬上洗手!回家把口罩脫下放在桌上,那是很不好的行為!尤其家中有小孩的話,會去摸到口罩或桌面。網路上有人在亂傳,說口罩使用後,「要剪碎」,以免被黑心商人回收去賣!千萬別相信這些假新聞!!現在你知道這樣做有多危險了吧?記得別人的飛沫在口罩表面,生病的人,自己的口沫在內面,無論是預防別人的飛沫,或是防止自己的口沫外傳,都要把口罩戴好!如何「脫口罩」、「丟棄口罩」跟如何「戴好口罩」一樣重要!更重要的是_要洗手!打噴嚏或者咳嗽,用手摀著口鼻以後,需要立即去洗手,以免把手上的口沫污染到其他地方。在外面(尤其是醫院)按電梯、接觸過手扶梯、樓梯的扶手、門把後,都要洗手!反正,如果不能確定的,就是再洗手!特別是在進食前,挖鼻孔前、揉眼睛前,就是要勤洗手!「手」護你的健康!附:戴口罩步驟1.戴口罩前先洗手2.將有顏色那面朝外3.將口鼻和下巴完全罩住4.金屬片在上,壓下與鼻樑緊貼本圖、文取自Icu醫生陳志金臉書
-
2020-01-18 橘世代.健康橘
甜蜜的負擔 致照顧者 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
過年舒心選單過去的一年,辛苦的你,也許是位失智照顧者,也許只是處於空巢期的父母,不管何種角色,在承擔責任的同時,難免遭遇一些難題,五味雜陳的心情不一定能向家人說得明白。橘世代邀請看遍悲歡離合的醫師、護理師,請他們推薦影片。我們也選了幾本書,讓我們透過別人的故事,整理一下心情,在新的一年,追劇看書兼交流感情。林敬淳(亞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給照顧者 適時吐苦水電影「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描述奶奶王鳳細心照顧失智先生張軍雄,他偶爾會不認得家人、會迷路,沒忘的卻是當年的同袍及舊愛。加上他們的女兒小夢六年前替男友頂罪入獄,出獄新生卻拋不下渣男友,皆讓王鳳陷入崩潰邊緣。本片節奏緩慢,但道出照顧失智者的辛酸之處,這讓我相當有感。我叔叔罹患失智症,負責照顧的嬸嬸壓力相當大,因挫折感而出現憂鬱症狀,非常辛苦,這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我認為本片適合推薦給失智者家屬,照顧工作真的很辛苦,照顧者抽空觀賞可以喘息一下,觀後也可吐苦水,知道自己不孤單。另呼籲照顧者找出屬於自己的喘息方法,或尋求長照支持資源,千萬別獨自扛責任。給空巢父母 要懂得放手此外,我也推薦去年上半年播映的動畫片「玩具總動員4」,雖是在敘述玩具主角胡迪的首要任務是照顧他的孩子,但數度面臨「新生玩具來臨」,他在尋找「玩具生命」重心的最後,選擇離開孩子主人身邊。然而,本片的劇情寓意其實是指空巢期父母,當孩子長大了、有自己的一片天,不少父母仍放心不下,時刻心心念念。我認為,人生到一個階段應告個段落,再開啟自己的第二人生,例如退休後可選擇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讓自以為的責任變相成為親子壓力,放下才能更開闊。林盈靜(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內科病房護理師)給醫護 同理心對待病家我最近在追美劇「芝加哥醫院」第4季,起初只是為了學醫療用英文才開始收看,但愈看愈入迷,相當推薦過年來追劇。本劇每集都是一個小故事,談的不外乎為每人都會遇到的課題—生老病死,但也談到醫療人員怎麼面對病家。其中,印象最深的故事為敘述一對母女出車禍,其中女兒傷勢嚴重,母親拜託醫師救救女兒,但實習醫師回:「沒辦法了。」主治醫師則是上前拍拍母親的肩說:「我一定努力救她。」之後再回頭告訴實習醫師,媽媽要的只是一分希望。臨床常見醫療人員將病情說得很白、很死,特別是面對急重症,因憂心病家失望生氣而官司纏身,卻少了一點人性關懷。醫療人員不是神,工作也相當忙,但一句安慰的話,一個貼心的舉動拍拍肩、握握手,其實都花不到1分鐘,卻能讓醫病關係更加分。給新世代 關懷長輩莫等待我也推薦2012年播映的紀錄片「不老騎士」,是記錄一群平均81歲的長者退休沒目標,直到弘道老人基金會發起摩托車環島計畫,幫他們完成13天的環島旅遊夢想。其中,有位阿公帶著過世太太的遺照,完成與太太的環島之約。期間,這群長者一一克服身體情況及家人的擔心,還路過安養機構,告訴機構的老人家:「我們做得到,你們也可以。」本片溫馨感人,令我不禁掉淚,看完後不忘向家人及同事分享這部片。隨著台灣面臨高齡社會,當子女外出工作,長者獨自在家一天生活是怎麼度過?畢竟我們都沒有老過,看完本片可更了解家裡長輩的想法,十分適合闔家觀賞。本片也讓我反省和阿公阿嬤的相處太少,特別是護專畢業進入臨床,卻連阿公生病住院也很少探望,甚至錯過見最後一面的機會。長輩需要的往往只是一句安慰的話,但我卻沒做到孫輩對長輩的關心與陪伴,懊悔卻永難彌補了。照顧影片推薦1.愛.慕2.想入飛飛36883.長情的告白4.昨日的記憶5.被遺忘的時光6.我想念我自己7. 我的母親手記8. 鐵娘子(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推薦)看更多報導:《橘世代》 填問卷抽好禮 吳若權曾說:「照顧父母就像在照顧未來的自己。」、張曼娟在專訪中分享:「可以成為父母的照顧者,是我今生最榮耀的身分。」因為愛而成為照顧者,邀請您花5分鐘的安靜時光進行填寫。《照顧者生活調查》立即填寫:https://bit.ly/2x0spAv
-
2020-01-17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突發性耳聾打類固醇 竟打嗝、亢奮徹夜未眠
我才40幾歲,平常雖然沒有特別養生,偶爾去慢跑,除了曾有一次梅尼爾氏症引起的暈眩,身體沒出過大問題,怎樣也沒想到去年六月會經歷一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生平最難熬的病痛。事情從一個悠閒的周六午後開始,當時大女兒練薩克斯風,忽然覺得聲音有點怪,好像耳朵進水的感覺,但我不以為意,直到周一上班時接起電話才發現,慘了,兩耳聽到的聲音完全不同!打類固醇帶來副作用當時非常不安,擔心如果是腦瘤、腦中風,事情就大條了。立刻拜託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在兩台手術中間的空檔幫忙看看,確診是「突發性耳聾」,標準治療就是住院打類固醇。當下我鬆了一口氣,但不願意住院。因為外科醫師最怕行程被打亂,每天都有排定的刀和門診,這些排好的病人不會憑空消失,只要有一個沒有按時處理,後面事情就擠在一起。所以外科醫師都很討厭突發的休假,不論是病假、颱風假,都希望極力避免。所以後來我就打點滴上班,病人看到點滴關心詢問,我只笑笑說沒什麼,因為當時還真覺得沒什麼。沒想到類固醇打到第二天,高劑量帶來的副作用,已經讓我苦不堪言。我血糖血壓都異常、無法停止的打嗝,精神亢奮到徹夜未眠,聽力還持續惡化。打嗝打到無法呼吸當時我一隻耳朵已經快要聽不見了,用手輕拍,只有觸覺,沒有聲音,偶爾從內耳傳來沙沙、嗶嗶的雜音,愈來愈擔心,會不會就這樣聾了?第三天終於認命取消手術,打包住院。住院期間類固醇副作用一樣折磨我,有時打嗝打到橫膈膜無法放鬆、無法呼吸,都快斷氣了。好險撐到第六天療程結束,聽力終於改善,可以停藥出院。出院後照常上班看門診、做手術,只過了兩天平安日子,又出現新狀況。那天半夜,忽然上腹部絞痛到睡不著,整夜不能睡。隔天就醫發現,我猜的沒錯,就是過去一直不想處理的「膽結石」,還併發胰臟炎,所以非得處理不可了。從事肝膽外科近20年,開過幾千台膽結石手術,幾乎天天在做,正是因為做太多,總覺得給別人開不安心,所以一直拖著沒處理,沒想到終究還是得面對,換成自己躺上手術檯。開刀前,臨時找太太來簽同意書,但當時太太去理髮,沒接到電話。於是我自己簽自己的手術同意書、麻醉同意書,聽說這是孤獨的最高等級。手術半小時就結束了,很順利,同事還幫我全程錄影留念。請了看護反不自在當我在恢復室醒來,那感覺和電影很像,就是忽然非常明亮,有人跟我說話,肚子有一種被重擊的感覺,非常尖銳的疼痛感,以為術後是悶痛,沒想到親身體驗才發現是尖銳的劇痛。為了止痛我用了嗎啡,朦朧間還對來探望我的副院長說:「我明天要去看門診」,嚇得大家連聲制止。術後住院,太太為我請了看護。我實在不習慣給人服侍,一切自己來,晚上有個陌生人睡在陪病床,還因此有點睡不著,半夜起來上廁所戰戰兢兢,怕吵醒看護。我這才明白,原來病人住院、請看護有多不自在,還好只住一晚就出院了,隔天就回門診看病人。走過突發性耳聾、膽結石合併胰臟炎,讓我親身經歷病患走過的路,當我重新面對病人,我就知道該怎麼說,可以照顧到他們的心情。對於病人的疑慮,更能感同身受,可以用自己的例子來鼓勵病人,勇敢接受治療。半夜睡不著抄心經在那段突發性耳聾治療時間,我想到菩薩是從耳根開始修行,所謂「耳根圓通」。所以當時第一個想到求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心裡也對心經特別有感應,半夜被高劑量類固醇副作用折磨到睡不著,我就起來一遍又一遍抄心經,希望從中學習,找到力量去面對這件事。我是醫療人員,遇到任何事情,都理智思考、訂定明確目標,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但總有些事情,是人無法控制的,只能將希望寄託在信仰。我很慶幸自己能度過這番苦厄,更珍惜、照顧自己的健康,未來也希望繼續效法菩薩,幫助病人度過苦厄。■醫學辭典/突發性耳聾突發性耳聾是一種耳鼻喉科急症,發生率為十萬人5到20個新病例,可能病因很多,目前85-90%的病患找不到病因,僅10到15%與病毒感染、自體免疫疾病等有關。突發性耳聾病患自然復原後,聽力恢復比率大約是三到六成,大部分於二周內明顯改善,但若拖過二周未治療,聽力復原比率會大幅降低,因此早期察覺到聽力受損、盡速接受住院檢查和治療,是影響預後的重要因素。目前標準治療包括口服或靜脈注射類固醇、中耳內注射類固醇。余政展小檔案現職:●台中慈濟醫院外科部主任,兼一般外科主任年齡:45歲學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專長:●消化道及肝膽胰手術●腹腔鏡手術●腹腔鏡肝膽胰與胃癌根除術●腹腔鏡減重手術●甲狀腺手術●疝氣手術●乳房手術興趣:鑽研疑難雜症與微創手術經歷:●日本藤田保健衛生大學●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醫師●台中榮總外科部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
2020-01-15 科別.感染科
武漢證實疫情群聚 疾管署:同住或醫療人員風險較高
世界衛生組織發言人昨公開提及,武漢疫情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可能在密切接觸者之間有限度的人傳人。中國武漢市政府今凌晨對我國疾病管制署更新訊息,證實目前41例個案中,發現有一起家庭群聚,夫妻兩人發病但僅先生於華南海鮮批發市場工作,太太並無,疑似被先生所傳染。根據中國武漢市政府提出之說明,確診41例少數患者否認曾至華南海鮮市場,僅曾接觸過類似病例。本次疫情所定義的「密切接觸者」是指與患者共同生活、同室工作學習、同室居住的人員,以及在診治病例時未採取有效防護措施的醫護人員、照料人員,未採取有效防護措施的實驗室檢測人員,同病房的其他患者或陪護人員,與患者乘坐同一交通工具並有近距離接觸人員,以及由疾病控制專業人員判定的其他接觸情形。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署長周志浩今早召開記者會表示,生活在同一家戶內之成員,或醫療人員近距離照顧病人時,人與人之間距離小於一公尺,是飛沫可及之處,接觸時間持續達十幾分鐘,以上時間空間條件,較有傳染的可能。周志浩強調,除以上情況外之一般日常生活接觸,並不會受影響,提醒民眾勿恐慌,做好勤洗手、戴口罩、避免出入人潮擁擠之場所等基本防疫措施即可。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病毒的傳染力可用「基本傳染數」來衡量,代表在未接種疫苗、沒有免疫力的狀態下,一個病人平均可傳染給幾個人。麻疹一人可傳染給12到18人,SARS一人可傳染2到5人。至於MERS、H7N9這類屬於「有限度人傳人」的病毒,基本傳染數小於1,顯示一個病人傳染不到一人,因此若2019新型冠狀病毒亦屬於有限度人傳人,預估基本傳染數也會小於1。中國今凌晨公布之資訊提到,現有41名病例以男性為主,且中老年發病人數較多。病例早期以發熱和咳嗽症狀為主,早期可表現為持續性輕症,年齡較大或有基礎性疾病患者,易進展為重症。周志浩表示,年紀大或有其他疾病者容易重症,是因為免疫力較弱,至於男性較多之原因,目前僅能推測可能與在市場從事勞力工作者較多為男性有關。周志浩強調,此次疫情一開始,疾管署就是「料敵從寬、禦敵從嚴」,無論監測、簡易、疫調、感控等作為都未曾排除人傳人的可能性,並且與各界專家保持密切聯繫,持續滾動修正防疫作為。目前台灣專家還在武漢,回國後將盡快安排向社會各界報告。
-
2020-01-1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照顧重病和瀕臨死亡的兒童
【編者按】「醫病平台」在2018年7月曾經邀請林信男、陳榮基、宋維村教授分別從基督教、佛教、天主教的觀點談宗教信仰對死亡的看法。當時宋教授以為天主教與基督教的信仰對死亡的方面差異不大,而提出以他的兒童精神科專長,由兒童發展的觀點來探討不同年齡的兒童對死亡的概念以及照顧上的需要,並推薦兒科重症專家,呂立醫師以其在台大負責及發展兒童安寧服務的經驗來撰寫臨床方面的照護經驗。想不到今年剛過了新年,我們終於接到趙芳欣護理師與呂立醫師的「照顧重病和瀕臨死亡的兒童」的經驗分享。更想不到的是在國外度假的宋教授欣聞呂醫師來稿,竟然在很短的時間內將他一年半前就動筆的文章分為「兒童少年對死亡的概念」與「照顧重病和瀕臨死亡的兒童」兩部,讓讀者可以對這複雜的議題能有更深入的了解。非常感謝這些有心人的努力使「醫病平台」更精彩。兒童的死亡概念的發展一般來說,成人認知的死亡包含三個核心基本概念,而兒童的死亡概念也是逐漸發展出來的。一、死亡的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知道人死不能復活。兒童在了解死亡的不可逆性之前,認為死亡是暫時的、可逆的,像睡覺一樣可以醒來,像外出旅遊會回來。吃東西、喝水、許願、祈禱、魔術、醫療等可以使死人活過來。許多兒童說送到醫院治療就會復活,可能認為死亡和生病是相似的。二、死亡時身體所有的機能都消失、停止(nonfunctionality/cessation )了。兒童發展出死亡時所有的機能都停止的概念之前,認為死亡時身體機能部分消失,如心跳停止、不會呼吸、不會動、不會吃,但是還有部分機能存在,還會痛、會害怕、會思考、知道不能被親人愛,而對死亡有焦慮不安。一般是兒童看得到的會先停止,看不到認為還存在。三、死亡的普世性(universality),所有的人都會死,沒有例外。具有這個概念之前,兒童相信某些特殊的人不會死,常提到的有親人、老師不會死。問兒童自已會不會死?回答會的兒童常說自己很老了會死。除了上述三個核心概念之外,有些學者把知道死亡的原因(causality)是生病、年老或是受傷等外來的原因而造成身體機能的死亡,不是孩子自己不聽話、做錯事造成的,以及非軀體的延續(noncorporeal continuation ),如宗教的復活、轉世等靈性概念,包括在死亡的概念裡,但不是所有人都接受。兒童發展死亡概念的年齡和相關因素一般是用訪談兒童的方式來評估兒童死亡的概念發展,譬如「如果人死了,能再活起來嗎?」 「如果人死了,沒有埋在墳墓很久,能再活起來嗎?」用來評估死亡的不可逆概念;「如果人死了,他們需要/能(逐一問下列六項:食物、上廁所、空氣、走動、作夢、水)嗎?」用來評估死亡時機能停止的概念;「告訴我什麼會死?若沒有說到人,主動問人會死嗎?」 「所以的人都會死嗎?」 「告訴我什麼不會死?」是用來評估死亡的普世性。但是也有要兒童進一步說明回答的理由,或者用圖像或故事要兒童說明死亡的相關問題。另外,兒童並不是到某個年齡就全部給一致的答案,要用多少百分比兒童通過的年齡作為達到死亡概念的年齡?各硏究報告並不一致。1984年學者整理三十多篇硏究,發現報告這三個死亡概念的發展年齡從未滿四歲到超過十一歲,若以50%兒童通過的年齡來計算,約60至70%的硏究,這三項概念是在五至七歲之間發展出來的。進一步分析約十分同時對參與兒童施與皮亞傑認知測驗裡的宇恆、可逆或時間概念的硏究,發現兒童發展出死亡概念與其認知測驗結果,只是大致相符,並沒有明確一致的關係。也就是說,兒童瞭解死亡的概念大約是在前運思期後段到具體運思期之間發展出來的。綜合後來的硏究,死亡不可逆性是兒童最早發展出來的,約五至六歲,其次是死亡的普世性和機能停止,約六至七歲,最晚是死亡的原因,約七至十歲,要到小學中年級兒童才發展完整的死亡概念。兒童死亡概念的發展並沒有和認知發展完全一致,是因為經驗扮演重要的角色,當腦功能具備了發展這些概念的能力時,環境經驗教育可以促進它較早較完整的發展。孩子的親友生病甚至死亡,家人的說明和處理的態度、兒童的參與,以及兒童繪本故事、和卡通,都可能出現死亡相關議題,而影響死亡概念的出現時間。害怕死亡是另一個和照顧生病的兒童有關的議題。知道死亡的不可逆性會增加害怕死亡,尤其是害怕和親人分離,以及孤單無助。了解部分機能喪失,會擔心死了看不到、聽不到、火葬會痛。但了解死亡的普世性會減少害怕死亡,因為以後還會碰到離開的親友。有硏究顯示,四至八歲兒童,死亡概念的發展程度和害怕死亡的程度成反比,即越了解死亡的概念可以降低對死亡的害怕,這個結果支持對面臨死亡威脅的兒童,盡量在親人支持下對病童說明病情。照顧生病和瀕臨死亡的兒童每個兒童都是獨立的個體,照顧生病的尤其是重大疾病甚至瀕臨死亡的兒童時,要瞭解不同年齡的兒童有不同的能力和需要,以此為基礎來瞭解兒童的痛苦、對疾病的想法、情緒的需要等狀況,盡量從兒童的角度,以兒童的語言、認知能力可以理解的方法,和兒童溝通疾病和治療相關的事情,以幫助兒童適應生病和治療的痛苦。兒童的主要照顧者,通常是父母,最瞭解兒童的日常生活、人際和情感關係,要邀請他們和兒童一起參加討論,請照顧者提出可行的建議,譬如,什麼玩具可以帶進病房,那些人適合在何時來訪,那些主題適合討論等。醫療人員和兒童討論重病和死亡時,要以兒童的心理狀態來決定討論的內容,千萬不要只依醫療人員自己的想法去進行。我們也要瞭解,孩子生病是整個家庭的壓力,父母等照顧者也可能有情緒等適應的問題,常見的有照顧不週的內疚、責備孩子不聽話、父母互相怪罪對方不當的行為和兒童生病的關係等,有時家裡其他沒生病的孩子出現行為、情緒或學習問題。因此,若觀察到家人的互動和情緒,影響兒童的情緒和治療時,也要積極進行瞭解和給予必要的協助。近年來,有些國家推出兒童少年的居家安寧照顧,這時,學校和社區的參與是必須的,將這些資源整合,給予兒童少年及其家庭最大的支持,陪伴兒童少年減少痛苦,在熟悉的環境,在親友的陪伴之下走人生的最後一程。綜合而言,在對兒童發展的理解下,將身體、心理、家庭學校社會環境、及靈性照顧整合起來,照顧兒童嚴重的身體疾病,是我們的目標。有些醫院設有遊戲治療、兒童親善大使等,可以協助兒童適應,必要時也可以照會兒童精神科醫師,幫助兒童和家人渡過困難的時刻。
-
2020-01-1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抗血癌經驗談美國醫療現況
【編者按】這一星期收集的三篇文章都是針對在國外的醫療經驗。一位年輕醫師從西非布吉納法索的台灣醫療團回到馬偕醫院,三年來在台灣急診處看到各種各類的病人所呈現的對待醫療人員的態度,發出令人擔心的感想:「國內怎麼會變成這樣緊張的醫病關係?」另外兩篇是在美國的觀察,一篇是醫師在其工作中對制度與團隊合作的甘苦談,而另一篇是在美國家屬照顧病人所引起的各種省思。希望這三篇文章帶給國人更深入的思考,我們不只要能關心我們的病人,但也要合理的對待我們的醫療團隊以及珍惜我們的健保制度。筆者在美國照顧患血癌的太太超過五年,前兩年因幹細胞移植成功,狀況比較少,第三年因血癌復發,狀況比較多。面對兩個醫生團隊,血癌醫生負責實施化療、控制血癌達成緩解 (remission),幹細胞醫生負責幹細胞移植及移植後恢復的追蹤,醫生團隊的一言一行對病人和其家屬動見觀瞻,尤其是癌症等重病病人。血癌醫生的團隊,醫生是系主任,非常忙,門診他一定會到,面對病人常是給病人感覺他有信心對付癌症。但他的高級護理師是病人主要聯絡對象,病人有狀況,第一個連絡的是高級護理師,他常常很慢才回電話或電郵,讓病人多受等待的折磨。診所裡的護士對病人也沒那麼親切,和我們碰到的幹細胞移植醫生的團隊差很多。我們不知道是否是醫生的要求的不夠還是其他原因。幹細胞移植醫生的團隊,醫生也是系主任,也非常忙,門診他也一定會到,他的高級護理師對病人的問題或請求,回應多非常迅速,不會讓病人面對未知,一顆心吊在半空中,診所的護士態度也很親切。有時候,醫生也會親自打電話給病人,告訴病人最新的檢驗報告,當然這通常是不好的結果,醫生非常慎重親自告知病人,不假他人,病人雖知情況不好,但至少是面對醫生,可以直接詢問病情,減少一層焦慮。我們對這團隊非常感謝。第一次移植成功後,沒有GVHD「移植物宿主排斥疾病 」(graft-versus-hostdisease),很順利。但兩年後,不幸血癌復發,兩個團隊合作,使用一個副作用且劑量都很低的新藥,加上注射原幹細胞捐贈者再度捐贈的淋巴球 (Lymphocyte infusion,mini-stem-cell-transplant)一同對付癌細胞,取得很好的成效,有效地壓制癌細胞的成長,太太的生活品質也很好,我們慶幸醫生團隊找到一個低劑量低副作用的新藥,即使終生需如此,就當成是慢性病,長期注射藥即可,我們的生活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可惜好景不常,她盲腸炎發作,因在化療中,所以不能開刀,還好現在盲腸炎可以用抗生素治療,醫生成功的控制了盲腸炎,不用開刀,我們鬆了一口氣。不過過了七、八個月,盲腸炎再度發作,醫生判斷必須動刀,所以化療必須停止三個月,三個月後,盲腸開刀摘除後再繼續化療。這時第一次發生GVHD,是攻擊皮膚,她的全身皮膚到處脫皮,不過醫生成功治療。原來輕度的化療可以抑制GVHD,當化療被停止,GVHD乘勢而發。當皮膚性的GVHD被成功的控制,我們深感慶幸,因為控制後的皮膚脫色,只是美觀的問題,不是我們須煩惱的事。她的化療繼續,一切似乎順利,哪知肺部的GVHD悄悄在進行中,這種GVHD很難提前早期診斷出。她有一兩次在洗完溫水澡後,碰到冷空氣後,上氣不接下氣,呼吸困難,不知是何原因,我們察覺事情不妙,趕快去就診,被轉診到肺專門部醫生,終於診斷出是肺部的GVHD。她的肺部細胞只剩下正常時的40%左右,幸好醫生用藥成功控制,沒有讓肺部GVHD繼續惡化,保持住那僅存的40%肺活量,他的日常生活除了上二樓走樓梯時稍微會喘,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我們甚至在化療的空檔做了一次回台之旅,距上次回台已五年了。 這位肺部專科醫生 (pulmonary specialist) 是我們在這醫院碰到最好的一位醫師,每次都很詳細的解釋病情病因,非常有耐心,不厭其煩地畫肺部構造以 解釋肺部細胞功能,讓病人能夠了解來龍去脈。後來再兩年多的化療,最終仍無法控制來勢洶洶的血癌復發,雖再以高劑量化療成功暫時控制血癌,讓第二次幹細胞移植得以順利進行。移植後的九十天,一切似乎正常,我們想又幸運會成功, 但血液檢查結果似乎透露不祥的預兆。在接下來的骨髓檢驗結果出來後,確定血癌細胞已經充滿骨髓,而且情況比以前嚴重,接下來的重劑量化療已無法控制。由於免疫力幾乎已全喪失,此時併發的黴菌性肺炎無法僅靠藥物治癒,病情不樂觀。 此時兩個在外地大學就學的女兒正好春假回來看望媽媽 ,醫生首次對我們夫妻宣布他已無能為力,要我們趁女兒在時,考慮回家裡做安寧治療。但求生意志強的太太,決定繼續和病魔奮鬥,我必須做決定把女兒留下或叫他們回校園,我只好告訴他們回校園但要有心理準備,隨時得回來。五年多來,我首次心裡覺得太太命在旦夕,她又不願認輸,要堅強戰勝血癌。不過她變得比以前沉默寡言,不願交代身後事,我又得面對這將到來無法避免的問題,我告訴她,我會遵守她的心願為她治療到最後。但我可能必須在她無法做決定時,為她做最後的決定。在她走前十三天,她的遺囑才在兩位朋友見證下簽名完成。那時她的情況已是每天有幾小時的清醒時光,那天朋友來時她非常清醒,還跟我們很愉快地聊天,朋友看不出她可能即將走的病況。隔天醫生來巡房時,她的呼吸已困難,再度問她是否還要繼續治療,她的語氣非常堅定,決定繼續奮戰,醫生宣布她必須進入加護病房插管,靠呼吸輔助器維生。最後幾天,醫生認為他們已無法治癒她的肺炎,要求我們出院轉到別的重症醫院維生,我稍微上網看了一下他們院方提供的醫療單位,決定不讓她受轉院的折磨,和加護病房的主治醫師討論,要求他讓我太太留在醫院,他也同意。在召回兩個女兒見太太最後一面後,她終於在最後一戰後,我為決定停止所有治療,停掉呼吸輔助器,在這期間曾面對親人的反對,讓她多受兩小時的痛苦。終於我說服親人,讓她安詳離我們而去。在她與血癌奮鬥的五年多,我是她的全職看護。無論住普通病房 (總住院天數超過九個月)、 急診病房或加護病房,我幾乎每天24小時陪她,但不必做任何護理工作,一位醫院皆由護士完成照顧病人。出院在家,我才是她的護士,出院前接受訓練,在家為她換紗布,為她清洗管路,幫她注射藥物。她狀況好的時候,調整我該做的護理工作時間,我則正常去公司上班,女兒偶而幫我代班,我們配合得很好。能夠在兼顧工作的情況下,全職照顧我太太,要感謝我有個好老闆,容許我長期不在辦公室,當然我在之前已取得他的信任,不用擔心我的工作沒法完成。現在的科技也容許我可以在病房內及任何地方將工作做好。五年多來,見證在美國沒有保險,千萬不能生病,否則會破產。健康保險絕對要保,不能僥倖。買保險就是希望永遠不需要用到保險,但當發生急難時,保險的給付可以避免財務上的危機。總計五年多來,接到的醫療和藥物費用超過四百萬美元(折合超過新台幣一億兩千萬)。幸好購買的保險給付大部分的費用。否則以一個靠薪水維生的家庭,怎麼可能負擔得起這麼昂貴的醫療費。保險公司因為有打折,實際付的差不多六到七成。如果病人和家屬在面對重症時還須為醫藥費煩惱,壓力之大很難想像。在醫院裡,醫生決定的醫療措施及用什麼藥,護士進進出出,注射藥物,提供口服藥,病人或照顧病人的家屬實在無法詳細記下到底接受哪些醫療服務,醫療費用清單都是一兩個月後才接到,怎麼可能記得那些醫療服務。每一項醫療項目又得保險公司同意,不然可能會發生保險公司不給付的情況,還好這些細節都不必病人煩惱。美國的醫療費用實在高得嚇人,需要改革,但如何改革還是爭論不休。台灣的健保便宜又好用,實在值得國人珍惜,好好經營以保永續經營,造福全民。醫生和病人也要為對方設想,保持良好的溝通,保持良好的醫病關係也維護醫療品質。(本文轉載自民報醫病平台2017/8/18)
-
2020-01-0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白衣天使
【編者按】這一星期收集的三篇文章都是針對在國外的醫療經驗。一位年輕醫師從西非布吉納法索的台灣醫療團回到馬偕醫院,三年來在台灣急診處看到各種各類的病人所呈現的對待醫療人員的態度,發出令人擔心的感想:「國內怎麼會變成這樣緊張的醫病關係?」另外兩篇是在美國的觀察,一篇是醫師在其工作中對制度與團隊合作的甘苦談,而另一篇是在美國家屬照顧病人所引起的各種省思。希望這三篇文章帶給國人更深入的思考,我們不只要能關心我們的病人,但也要合理的對待我們的醫療團隊以及珍惜我們的健保制度。每個星期一早上,我們的辦公室有一個小時的交班會議。週末值班的同事報告住院病人的狀況及與任何有問題的病人電話通訊。之後,主任醫師及護理長提報與照顧病人相關的議題。仙倫護理長前一週沒有出席晨會,但是提出兩週前發生在我的一個病人身上的意外事件。故事是這樣發生的。華特先生診斷嚴重的攝護腺癌骨轉移已經有兩年多的時間。他每三個月來看診一次接受Lupron皮下注射抑制睪脂酮,以及Zometa靜脈注射減少骨折及疼痛的機率。他已經相繼接受過兩個攝護腺癌口服藥Enzalutamide及Abiraterone,一開始有很好的療效,但是在大約半年前漸漸出現藥物已經失效的癥兆。八月中,華特來接受Lupron及Zometa治療時,我建議他將口服藥改做化學治療。他答應我會做考慮,但是希望等幾個月後再說。這段時間,華特和他太太與我透過電話及 email 保持聯繫幫助我追蹤他的病情進展。華特的髖疼痛愈來愈劇烈,我幾次建議他提早回診開始接受化療,但是他都婉拒了,寧願等到十一月的定期回診。我總是很高興看到華特。他身高過六尺,衣著簡潔,敘事清晰,遣辭用句典雅,即使承受嚴重的病痛,仍然不減他平常演說家一般的風采。他這樣描述他的右髖骨劇痛。「好幾個午夜,難忍的嚴重疼痛令我無法入眠。我『 搬出』所有我能想到的天主教聖徒的名字,出聲詛咒,好像這樣的咒罵能稍微舒緩我的疼痛;但是我必需去坐在客廳,因為我不願意我太太聽到我一反平常地罵粗話。」「噢!」我苦笑地回應。雖然華特的用意是以幽默淡化他的疼痛報怨,卻更加令我為他所受的苦感到心痛。華特在這個時候已經情緒上接受了必需要改做化療的決定。我在三個月前已經在病歷裡記載改做化療的可能性。我們詳細地討論化療藥名,療程及常見的副作用之後,我跟華特和他太太一起走到化療區。我總是例行的在看診結束後跟病人一起走去化療區,簡短地跟治療的護士說明病人的近況、治療的計畫、以及可能需要特別留意的事項。那天,治療華特的護士並不是他平常的護理師。護理師艾琳以為華特只是照常的做Lupron和Zometa。她立刻「禮貌」地轉面向坐在她旁邊的仙倫護理長抗議:「噢,所以這是teach and treat?」仙倫也立刻面露驚訝與反對地說:「Wait, what is this about?」我當下愣了幾秒鐘,但是很快地站住我的陣腳,告訴她們這個決定在三個月前就提出了;華特不需要太多化療資訊教育,因為該說的我已經大致都說了。我仍然照常例地告訴艾琳華特先生的病況、改變治療方案的原因,但是不給她及仙倫有進一步質疑當天就做化療的恰當性。「treat after teach」或是「no teach no treat」並不是寫在腫瘤教科書裡給病人做化療的必要程序,也不是所有腫瘤治療中心都納入的常規。「Teach then treat」的確有它的價值,特別是複雜的化療處方,包括需要裝置靜脈插管(port-a-cath)的狀況,護理人員事先的解說對病人會有很大的幫忙。然而,規範太多也常常造成實際病人照顧的障礙。有時候,為了化療解說,病人要多跑一趟門診,甚至因而延遲治療好幾天。華特因為髖骨疼痛,右腿無力,行動不便;無論護理人員怎麼不高興,我覺得沒有讓步的理由,堅持當天給華特做化療。華特被安頓在化療室後,我繼續去看其他的門診病人。大約兩個小時後,艾琳緊急地敲診間的門,告知我華特的化療藥滲漏。我趕緊走去查看。華特的手臂腫成平常的兩倍大,估計大概至少一半以上的化療藥歐洲紫杉醇都漏到皮下去了;而那個罪魁禍首的靜脈針很弔詭地跟手臂骨呈60度角,顯然不是適合給化療藥的血管。艾琳及仙倫忙中有序地給華特冰敷及施打化療滲漏解藥。華特的手臂除了腫脹之外,並沒有變色或疼痛。當天是週五,我將我的手機號碼給華特太太,請她每天給華特的手臂拍照傳給我看,並且保持聯絡讓我知道他的進展。當仙倫護理長在晨會提出這個「違規」事件時,事件已經過兩個多禮拜。她強調同天teach and treat必需避免,因為容意出問題。她接著報告了化療漏針意外,並且說:「My poor nurse spent the entire weekend worrying about the patient!」我的醫師同事們立刻指出 teach and treat與化療漏針是兩回事;也就是說即使病人有另一次門診做化療資訊教育,仍然有可能發生漏針的情況。雖然仙倫護理長沒有指名道姓,我舉手自首是那個犯規的人,說明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我仍然堅持自己的立場,並且忍不住反擊:「Your poor nurse spent the entire weekend worrying about the patient, but my poor patient suffers the consequences!(妳可憐的護士擔心了一整個週末;我可憐的病人卻要承擔所有的後果!)」華特的手臂雖然很快消腫了,但是一週後開始發麻,並且出現一些紅疹。我在一個週末到他家去訪視他,給他做一些照護上的建議。令人辛慰的是華特髖骨疼痛改善很多,已經很少服用止痛藥。最令我反感的是,在這兩個多禮拜的期間,艾琳及仙倫從沒有來詢問我華特的狀況,更別提打電話關照華特!她們從頭到尾所關心的,似乎只是自己!我在會議上也指出有些護理人員在工作前一天會「做功課」看她要治療的病人的病歷資料,並且如果對治療計畫有不明白處會事先跟我討論。我希望所有的護理人員都能這樣做,而不要臨陣顯得無知或受冤枉的樣子。今天美國的護理人員有許多不同的身分與職稱。許多傳統上護理人員做的事,例如量血壓、脈搏、體溫;換床單、給病人擦澡、餵食、清理便盆;抽血;都已經轉移給醫生助理(medical assistant)、護理助理(nurse assistant)、抽血技術員(phlebotomist)。這些演變是良性的發展,除去傳統上女傭般的護理職責,讓護理人員能完全地專注在醫療護理上。此外,護理的專業角色也有所擴充,從傳統護理衍生的新醫事人員身分包括專科護理師(nurse practitioner):在醫師監督下獨立看診;個案管理師(case manager):協助病人從住院到出院居家照護上的安排;醫療導航員(navigator):給癌症病人(特別在初發現腫瘤時)指導診斷步驟及就醫的途徑。這些不停演變創新的護理角色與職責,不僅旨在讓護理師仕有專攻,更重要的是改善病人照顧的品質。然而分工過細的後果往往讓病人落入三不管的地帶,得不到即時的照顧。在美國工作二十多年,看了太多這樣的例子。虛弱的病人無助地躺在病床上,只為了需要協助下床去上廁所,按了半天的護士鈴都沒有人來;因為護士忙著寫報告,而且幫助病人如廁不是護士的職責。我的婆婆心臟冠狀動脈手術(摘取腿的靜脈接種改道阻塞的冠狀動脈)後第一個晚上,因為按護士鈴有求無應,自己下床上廁所,導致腿的皮下組織嚴重出血,形成二十公分大的血腫,一個月後又動了一次手術清除血腫,身心的復原因此開倒車好幾個月。當然,不是所有護理人員都只是照本宣科、沒有人情味或同理心的。安瑪莉是一個資深癌症護理師,做事謹慎負責,常常是每天傍晚最後離開我們辦公室的護士。有一天晚上七點左右,我的一個病人打電話來報告他的化療注射幫浦(pump)警鈴一直做響。他已經照著幫浦機上的指示,打電話給幫浦出租公司值班人員,並且依照值班人員的指導調整幫浦,警鈴仍然持續做響;出租公司值班人員建議到急診室去處理,我的病人打電話求助。剛好安瑪莉是當天治療這位病人的護士,而且她在晚上七點仍然在辦公室整理病歷。我對幫浦的操作一無所知,但是慶幸安瑪莉還未下班;我將將電話轉給她,因為急診室的醫護人員也不會知道該如何處理。隔天我得知安瑪莉當晚驅車前往病人家裡幫他處理好幫浦的問題,感到敬佩與辛慰這樣逐漸失傳的護理精神。沒想到幾週後,安瑪莉的「義舉」居然「贏得」人事室的調查!原來安瑪莉向護理主任報告事件的原由,並且申請加班費。但是,不只她沒拿到加班費,因為她沒有居家訪視病人的「執照」,安瑪莉被處分;基於她的行動是出於善意,護理部說是從輕處分,只對她記過警告。不久之後,安瑪莉另找了一個離家近的腫瘤診所,離開了我們的機構。這件事讓我對醫療體係極度的失望。醫療機構各式各樣的框框與規範,舉保護病人安全之名,本質上卻是防衛式醫療(defense medicine),想保護的是醫療機構,而不是病人。時代的進展讓我們不能沉迷在遙想當年白衣天使的護士印象。過去將護士當傭人看待的惡習是絕對要棄置的,但是在從新思考護理人員的專業角色與職責時,希望我們總是回歸到所有醫療人員都應有的時時以病人為念的精神與作為。
-
2020-01-0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非洲人眼中的台灣怪醫
【編者按】這一星期收集的三篇文章都是針對在國外的醫療經驗。一位年輕醫師從西非布吉納法索的台灣醫療團回到馬偕醫院,三年來在台灣急診處看到各種各類的病人所呈現的對待醫療人員的態度,發出令人擔心的感想:「國內怎麼會變成這樣緊張的醫病關係?」另外兩篇是在美國的觀察,一篇是醫師在其工作中對制度與團隊合作的甘苦談,而另一篇是在美國家屬照顧病人所引起的各種省思。希望這三篇文章帶給國人更深入的思考,我們不只要能關心我們的病人,但也要合理的對待我們的醫療團隊以及珍惜我們的健保制度。「你當醫生怎麼可以態度不好!」小病人的舅舅高分貝大喊,並作勢往前衝向我。起因就在於我的一句話:「把小朋友固定好,看喉嚨才不會受傷。」前面沒有加一個「請」字,口氣也不夠「溫柔」。在這個充滿發燒與嘔吐的週日急診,眼前的小病人正奮力抗拒作檢查,死命咬著壓舌板。媽媽在一旁跟著啜泣起來,舅舅不爽地說:「你怎麼可以沒有同理心?我從剛剛進來到現在已經忍很久了,我要客訴你!」病人的舅舅劈頭開罵了五分鐘。病人舅媽不斷跟舅舅說:「你不要這麼兇。」我只能等舅舅罵完,並無奈地看著虛弱的病人。從西非布吉納法索的台灣醫療團回到馬偕醫院,這三年來在急診看盡各式的病人,幸運的是,目前還沒被打,只接到公關室說:「OOO的家屬投訴你沒有開他指定的藥」。我想每位醫者跟家屬一樣,都希望患者健康快樂,所以每次我看到醫護人員被告、被打,或是被投訴態度差勁,我都深深覺得難過。這也讓我想起西非那遙遠又悶熱的急診室裡發生的故事。某天,在友誼醫院(台灣醫療團所在地)急診室來了一位年輕女性,不斷在病床上翻來覆去、滿臉痛苦,正用盡全力地在呼吸著空氣。「氣喘發作吧……」我猜想。在台灣遇到這樣的患者,我們會快速提供氧氣,以及連續性吸入型的支氣管擴張劑,注射類固醇針劑快速抑制發炎反應。但在布國的急診室,我左看右望才盼到當地護士慢吞吞地翻查著病人,十幾分鐘過去了,卻只完成一個動作──量體溫。接著,當地醫生便放任病人繼續躺在床上扭動掙扎。所幸十幾分鐘後,一位家屬急忙跑來,將一小瓶「支氣管擴張噴劑」塞到病患口中。接下來的二十分鐘,病人靠著僅有的一小瓶噴劑努力「活著」。布國的急診室如此「不急」是有原因的,當地實行徹底的醫藥分業,醫師診查完只會開立處方箋。接下來,端看家屬能用多快的時間、有多少錢買到藥物回來,就決定什麼時候開始治療。更誇張的是常聽聞開刀的時候,傷口的縫線不夠,醫師只能開到一半再趕緊請病人家屬買線回來繼續縫。台灣與非洲,不只是醫療模式不同,連醫病關係也是迥異。某天,十一歲的娜娜(Nana)和媽媽來到我的門診。兩人一坐下,我就問門診助理:「她們是來看癲癇的嗎?」一語中的,嚇得助理以為我是專治癲癇的神醫,直問我怎麼看出來的。「看小女孩的眼神啊,有點不一樣。」因為娜娜的癲癇從來沒治療過,我詢問媽媽:「我們先吃藥控制看看好嗎?」 「當然,你是醫生。我相信你啊!」 「好吧,那我來決定怎麼治療。」我替娜娜開了基本的抗癲癇藥物,並請她過一陣子回診。其實無論在台灣或是布吉納法索,病人都期待生病的時候遇見未卜先知的「神醫」,最好用看、或用聽的就知道病人出了什麼問題;如果什麼檢查都不必做,甚至什麼藥都不用吃、病就會好,那就是神醫中的神醫了。可惜現實總是事與願違,在台灣,當病人認知現代醫學沒有那麼厲害,各式檢查與藥物都有其極限,期待出現了落差,醫病關係也因此惡化。我們常在醫院裡聽到:「醫生都不知道我生什麼病」、「都檢查不出個所以然」、「吃什麼藥都不會好」、「住院住很久也沒有治好」……之類的抱怨。不同的是,我在布吉納法索大部分的患者,對於醫生都是畢恭畢敬的,醫病關係充滿「包容」與「信任」。他們會放手讓我決定所有醫療行為,更是完全信任醫護人員、坦然接受目前醫療的極限。在台灣,醫師說什麼病患就信什麼的「父權模式」的醫病關係已經過時,轉為提倡「以病人為中心」的新醫療模式,醫師和病人對疾病衍生出的身心靈問題綜合討論,再決定治療的方式。帶著「台式醫療想法」的我,反倒像個格格不入的「外人」。我常以尊重患者的角度詢問:「你希望我怎麼幫你?」 「你希望什麼時候回來門診追蹤?」 「我建議做這個檢查,你同意嗎?」這些都是我在台灣絕對不能省略的話,但用在布國病人的身上,他們反而覺得我是奇怪的醫生、為什麼總問那麼多問題。娜娜首次回診當天,母女倆汗流浹背地出現了。原來,她們住在離醫院四十公里外的村子,前一天下午就開始騎腳踏車,晚上借住途中親戚家,門診當天早上繼續賣命騎來醫院。看著那一大一小的身影騎在紅土路上,我的眼眶不知不覺溼了起來。雖然處在50度C的豔陽高照下,但那母愛彷彿陣陣微風吹散了赤土上的炙熱,並為娜娜辛苦的人生帶來希望。我想,上帝讓我來非洲當醫生,就是為了幫助這些住在沒水沒電的西非荒漠中,忍受著病苦交迫的生命吧。行醫五十載的黃富源醫師曾說:「從事兒科診療,傷心的時候真的很多,碰過的困難當然也不少,也會有失望和膽怯。這個時候,我只告訴自己,不是每個病人都那麼無理、多數的病人對醫師仍是充滿感謝的,我們只要多去想那些正面的回應,不要受少數案例的影響。」在台灣,我們擁有很多:便利的醫療、優質的健保,然而這些原為美意的事物,不知什麼時候變成隨手的服務,甚至漸漸地被視為理所當然,也慢慢地流逝掉原本的尊重與關懷。我想唯有找回像非洲那種人跟人之間最真誠的情感,或許才能找回醫師與病人之間最基礎的信任,才能修補現在緊張又破裂的醫病關係,並讓診間再次充滿溫暖與希望。(本文轉載自民報醫病平台2017/5/16)
-
2020-01-06 養生.健康瘦身
美食外送太方便 網紅揭成為減肥者一大致命傷
一名韓國網紅分享減重血淚史,提到美食外送太方便,又忙碌沒空做運動,「少吃多動」很困難,真心希望醫療人員和社會大眾對減重者有同理心而非潑冷水。金在銀(JaEun Kim,音譯)是韓國的減重網紅,日前在韓國釜山的國際糖尿病聯盟(IDF 2019)糖尿病與肥胖對談活動,她以病人專家身分出席並告訴中央社記者在內的國際媒體,「少吃多動」老生常談,聽在過重肥胖者的耳裡卻十分刺耳,在醫院聽到更令人洩氣。她說,「尤其韓國的美食外送服務十分發達」,好吃的外食重油又重口味,手指在手機滑兩下,「螢幕上令人食指大動的韓式炸雞,30分鐘後就吃進嘴裡」。韓國對女孩子外表要求十分嚴苛,金在銀指出,胖子不會穿比基尼出現在海灘上,她第一次察覺別人嫌她胖是在16歲,那時讀高中每晚補習到8時以後甚至10時才回家,升學壓力大,哪裡有時間運動。她說,搭地鐵時會招來乘客嫌惡眼神,連媽媽都覺得她很丟臉,讓她愈來愈退縮,陷入愈宅愈胖的惡性循環,身高約170公分的她,最重曾達130公斤,健康亮紅燈,害怕自己胖到會死人。當節食愈來愈沒效時,金在銀鼓起勇氣首度求助醫師,卻得到「少吃多動」一句話,後來才遇到有耐心的醫師鼓勵她,10年來首度減重成功。她將減肥血淚史在YouTube分享,竟有一堆粉絲寧可請教她減重心得,也不願諮詢醫師,原來很多人跟她相同際遇。她覺得,奮戰肥胖要醫病同心,先撫慰過重肥胖者的受傷心靈,多點同理心而非潑冷水。現在她體重80公斤,連糖尿病前期都治好了,以前亂吃東西尋求慰藉,現在把錢花在旅遊、健康飲食和健身運動上,生活型態煥然一新。對於金在銀的就醫經驗,韓國盆唐首爾大學醫院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教授林所(Soo Lim)在活動現場指出,許多肥胖者覺得罪惡感,是源自於「肥胖者好吃懶做不自制」的社會偏見,可是每個病人平均幾分鐘門診時間,醫師三言兩語說不完檢查與治療,更別提開導過重肥胖病患。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蕭敦仁在接受記者電訪時指出,台灣的美食外送也愈來愈普遍,食物取得太方便,連採買覓食的活動量都省了,潛在的隱憂恐怕會是懶人吃更多、動更少、胖更快。林所和蕭敦仁都說,人人嚷著減肥,跟著生酮飲食等只吃或不吃某類食物的減重方法一窩蜂流行,真正找醫師治療肥胖者只佔少數;蕭敦仁也指出,減重專科醫師不如想像多,也許有醫療人員連一碗飯的熱量都說不出來,因為在學校未必有選修營養學。但兩人還是提醒民眾注意,身體質量指數(BMI)達到25時,就該採取行動,像是營養諮詢及體能活動,不一到要醫師出馬,當BMI到30的病態肥胖時或是BMI27合併脂肪肝、糖尿病,應該要找專業醫師諮詢減重治療。
-
2019-12-31 性愛.性病防治
性工作者檢出愛滋 曾在竹苗、雲林尋芳的人快主動篩檢
雲林縣衛生局本月針對轄內八大行業辦理性病篩檢時,發現一名女性性工作者感染愛滋病毒。衛生局調查發現,該女上月開始在雲林沿海鄉鎮提供性服務,曾與客人發生無套性行為,先前也曾在新竹、苗栗等地提供性服務,呼籲近半年曾與該區性工作者發生無套性行為之尋芳客,主動接受愛滋篩檢。該名性工作者向公衛醫療人員表示,她原先在新竹、苗栗一帶提供性服務,才到雲林工作半個多月。有好幾個客人要求提供無套性服務,確切人數不是很清楚。雲林縣衛生局長曾春美表示,根據該女所述,已通報新竹、苗栗的衛生單位。過去半年曾與該區性工作者發生無套性行為的尋芳客,應在愛滋病空窗期三個月後主動接受愛滋篩檢,並建議六個月後再追蹤一次,以維護自身健康。曾春美表示,雲林縣內今年新增19例愛滋個案確診,其中11例是主動進行篩檢,目前縣內20鄉鎮市衛生所、台大雲林分院、虎尾若瑟醫院皆提供免費(可匿名)愛滋病毒篩檢服務。篩檢結果若呈陽性者,公衛醫療人員將協助轉介至愛滋病指定醫院就醫,過程絕對保密維護患者隱私,毋須擔心病情曝光之風險,且感染者只要穩定服藥控制體內愛滋病毒量,健康狀況可與常人無異。衛生局疾病管制科長蔡鳳美表示,愛滋病毒透過血液及體液傳染,感染對象並不限於特定性別、性傾向,任何人未落實安全性行為都有被感染的風險。曾有性行為者,建議一生至少進行1次愛滋篩檢,有無套性行為者,建議每年至少進行1次篩檢。若有感染高風險行為,建議每3至6個月篩檢1次,以瞭解自身健康狀態。若有相關疑問可撥打24小時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雲林縣衛生局疾病管制科(05)5373488洽詢。
-
2019-12-30 橘世代.健康橘
打破吃藥傷腎的迷思! 醫師表示:三高控制不好,才是腎臟最大殺手
許多有「三高」的民眾,擔心吃藥傷腎,未規律服用控制三高的藥物,或自行減藥。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張哲銘表示,這是錯誤觀念,三高控制不好,才是腎臟最大殺手。腎臟疾病雖然可能因遺傳或免疫疾病導致,根據2018年腎病年報統計,透析病人有46.1%來自糖尿病併發症。張哲銘表示,糖尿病患若血糖控制不好,腎臟為了過濾高糖分的血液,長期下來就會使得腎臟負擔過重,導致腎臟病;高血壓則會造成腎臟血管壁承受巨大壓力;高血脂則可能使腎臟血管狹窄、阻塞和硬化,也加重腎臟負擔。有些民眾擔心吃藥傷腎,因此未規律服用控制三高的藥物或自行減藥。張哲銘表示,高血壓吃藥不規律,使血壓忽高忽低,對腎臟傷害更大。因此按時回診、定時量測血壓血糖、規律服藥才是護腎好方法。另外,若是服用不同科別的多種藥物,更應重視腎臟受損風險。張哲銘說,不同院所、不同科別使用的藥物,可能會有重複處方或是交互作用的問題,導致藥效降低或不良反應增加,而加重腎臟負擔。張哲銘建議,病人最好可以記下自己吃什麼藥,就醫時告訴醫師,或是將藥袋帶去給醫師看。若有其他病史,就醫時也要主動說明,讓醫師在開立處方時,可以評估考量。藥害基金會也提醒,有許多人會吃保健食品來「控制三高」,但其成分和檢驗過程不如藥品嚴謹,甚至可能和藥品產生交互作用,且坊間保健食品常誇飾效果,對腎臟的負擔卻被忽略,因此建議民眾食用前最好先諮詢醫療人員。顧腎小撇步:1.穩定控制三高2.保健食品別亂吃3.詳述病史避免多重用藥4.定期健檢,檢測血液肌酸酐和尿蛋白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19-12-29 新聞.用藥停看聽
痠痛貼布也有中西醫區別 「新舊傷」是選擇使用的依據
合作撰寫:好痛痛 (粉絲頁點此連結)蔡育霖復健科醫師 (專欄點此連結) (粉絲頁點此連結)痠痛貼布在台灣大概是僅次於口服止痛消炎藥物之外,最多人選擇的舒緩肌肉骨骼酸痛的方法。不只一般藥局買得到,在醫院、診所也是常見的處方。在醫療院所有專業的醫療人員幫你判斷是否使用痠痛貼布以及哪一種貼布以外,當你需要自行購買時,你知道怎麼選酸痛貼布嗎?本篇上集將介紹貼布的使用原則、西醫貼布的挑選方式、中醫貼布的挑選方式。下集將介紹西醫貼布的成分細節,以及中醫貼布、外敷藥的成分細節。中西醫酸痛貼布、外敷藥的大原則1, 貼布裡含有消炎止痛藥,因此要注意用量。不管你用貼的、用擦的、還是用噴的,請每次只選擇使用一種藥物,避免用藥過量。另外應避免大面積貼貼布,建議單一部位貼布一天不貼超過2次!2, 皮膚有傷口的地方應避免使用貼布。3, 如果對痠痛貼布成分產生紅疹過敏,建議停止使用,趕緊找醫師詢問。4, 痠痛貼布中的止痛成份是經過皮膚吸收的,由於皮膚在不透氣狀況下容易產生紅腫癢的現象,所以建議不要貼太久。5, 若痠痛症狀已經緩解,就應該停止貼貼布,避免過度依賴。6, 如果孕婦、兒童需使用痠痛貼布,建議先經醫師評估過後,挑選使用成分較為單純的西藥貼布,副作用的風險較低。7, 自行購買外用酸痛貼布時,請注意是否為檢驗合格、合法的貼布!! 西醫痠痛貼布:依照酸痛的類型來選擇粗略的說酸痛貼布是靠著上面的非類固醇止痛藥來幫你消炎止痛。所以如果你的疼痛、痠痛有發炎的症狀,這樣消炎止痛的效果比較好,例如肌肉拉傷、肌肉挫傷(撞傷)、跌打損傷等等,剛受傷不久,且症狀輕微,可以先自行買痠痛貼布處理一下。假如你是久坐引起的腰痠背痛、或是心因性疼痛、長期的肩頸痠痛等等。因為這些疼痛和發炎比較沒關係,所以使用酸痛貼布效果可能就不顯著。我們會建議你改變生活習慣、舒展身體、養成運動習慣來改善慢性疼痛的問題。如果狀況嚴重的時候,可以尋找慢性疼痛專長的復健科、物理治療所、甚至是疼痛科。簡單說西醫的貼布適合急性期的痠痛。酸痛貼布的材質油性貼布比較薄、比較黏,但是使用有機溶劑所以比較容易引起過敏。水性貼布比較厚、比較不黏,比較容易脫落,但比較不會引起過敏。如何挑選中醫貼布與外敷藥和西醫一樣的地方是,中醫的貼布與外敷藥大方向上也是用新傷時期、新傷後期(含陳年舊傷與疼痛)來分類。不同的是,中醫對於不同時期的受傷與疼痛皆有貼布與外敷藥可使用,使用的藥材不同來達到不同效果。治療原則是以中醫辨證論治為基礎將,同時考慮局部與整體,實施內外兼治。為了尊重中醫的用詞與脈絡,以下不修改原稿太多。新傷初期(1-2週):因為此時的筋骨脈絡損傷有血離經脈、瘀積不散、氣血凝滯、經絡受阻等症頭,所以會先採取行氣消瘀與消腫止痛方法。貼布方面使用的是「涼性貼布」,裡頭含有冬綠油與薄荷腦,冬綠油含水楊酸鹽,有消炎止痛的效果;薄荷腦則可通過興奮中樞神經系統,使皮膚毛細血管擴張,來產生發汗來達到清熱與緩解疼痛之作用。外敷藥可使用三黃敷藥、消瘀止痛藥膏或使用痠痛貼布及水性藥布;當紅熱甚時可運用清熱較強之四黃散與清營退腫膏。如果腫痛不嚴重,或已經初步消腫者,可用舒筋活血類藥膏,如萬花油、青草膏、茴香酒等局部抹擦。新傷後期(2週後)及陳年舊傷、舊痛:這時候瘀腫都消得差不多了,瘀斑黃褐,疼痛、功能障礙逐漸好轉。一般3至5週可康復。新傷後期與舊傷、陳年疼痛較適宜以溫經行氣的方式來治療,例如使用「熱感藥布」,成分除了有冬綠油外,多半也添加了辣椒素、川烏及骨碎補,能在張貼後讓皮膚會產生溫熱感。外敷藥可使用寶珍膏、萬應膏;也可運用損傷洗方、八仙逍遙湯、海桐皮湯熏洗四肢。再次提醒一下,由於中醫的貼布與外敷藥成分相較之下複雜些,所以如果孕婦、幼兒需要使用痠痛貼布的話,會建議先詢問過醫師、藥師,也可選擇成分較單純的西藥貼布。最後幫大家複習一下酸痛貼布購買與使用重點:1, 西醫的貼布適合用在急性的受傷、痠痛。舊傷、慢性疼痛效果不佳。2, 油性比較薄、黏,但比較容易過敏。水性比較厚、不粘,但比較不會過敏。3, 中醫新傷初期適合涼感貼布,新傷後期與舊傷、老疼痛適合熱感藥布。4, 一次貼一種就好,不要大面積貼,也不要一個部位一天貼超過兩次。5, 皮膚有不舒服就馬上停止,去問醫生。6, 不要貼太久,狀況好轉後就應該停止使用痠痛貼布。7, 兒童、孕婦使用前貼布前先問過醫生。8, 請買合格、合法的酸痛貼布。好痛痛代替蔡育霖醫師請大家慎選貼布,選錯沒效浪費錢小事,藥劑過量、紅腫、過敏、用到非法產品就GG惹。參考資料:1.Simon Haroutiunian, MSc, Daniel A. Drennan,MD, and Arthur G. Lipman, PharmD. Topical NSAID Therapy for Musculoskeletal Pain. Pain Medicine 2010; 11: 535–5492.K.S. Ong, DDS, PhD; P. Lirk, MD; C.H. Tan, MD, PhD; and R.A. Seymour, DDS, PhD. An Evidence-Based Update on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Clinical Medicine & Research 2007; Volume 5, Number 1: 19-343.承啟版中醫傷科學‧岑澤波/編著4.中醫傷骨科外用膏藥回顧,中醫骨傷科醫學雜誌,台灣,2004;3:27-33‧江宛蓉、羅明江、周正邦、何裕鈞、莊健煜、楊哲彥本文獲「好痛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19-12-29 養生.家庭婚姻
語言刺激不能只靠治療師 家長也得加把勁
兒童早療的語言治療供不應求,醫師表示,現代人孩子生得少,對於孩子的期待又比以往高,只要進度不符合預期,有些家長就會過度緊張以為孩子發展遲緩,又或者是有些家長會認為,孩子被判定遲緩兒,刺激成長就成了治療師的事,這些恐怕都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資深主治醫師陳慧如說,孩子發展遲緩原因多元,可分為先天與後天,先天原因如早產、身障、先天性心臟病等,後天最常見就是家長過度保護,導致語言、認知發展遲緩;不過,後天造成的發展遲緩,及時發現療幾乎都可以快速進步。陳慧如說,在臨床上觀察,後天因素造成發展遲緩的孩子愈來愈多,分析與雙薪家庭以及3C產品有關,家長忙於工作,回家懶得再陪小孩說話、陪讀,有些家長則是直接用手機、平板當孩子保母,皆會影響孩子接觸語言或是認知刺激。另外,有一群過度擔憂孩子發展的家長,一歲沒辦法講出單字就急著送早療。她說,一般情況下,一歲半的孩子會說五個單字、兩歲學會五十個單字也可用短句表達需求、三歲能說出簡單的完整句子,只要不脫離這些情況,家長都不必太緊張。陳慧如表示,無論是先天或是後天因素需要語言刺激的孩子,家長的陪伴及協助復健非常重要,孩子在醫院的時間頂多半小時或一小時,返家後,仍需要持續的刺激,念故事給孩子聽或是多和孩子玩耍,增加認知刺激都是很好的方式,這些也不一定要家長親力親為, 孩子若由祖父母帶,祖父母也可以多給予孩子刺激。陳慧如說,早療是近幾年來新興的疾病,無論是醫療人員或是民眾,許多觀念都還在建立中,所有的醫療制度以及家長的認知都需要各界一起努力。
-
2019-12-20 新聞.生命智慧
「可以不要再救我了嗎?」醫:不應只將病童意見視為叛逆
當生病的孩子期望的治療方式跟家長不同,現況下,往往以父母的意見為意見。曾有一名先天腎臟萎縮的孩子,因感染導致敗血症,在七歲到十歲間反覆進出加護病房,一日醫師查房時他脫口「可不可以不要再救我了?」他的母親隨即制止他說話。後來,這個孩子在全身插管、出血的情形下接受30分鐘的急救仍回天乏術,在十歲時告別人世。馬偕醫院今日舉辦兒少自主與兒少保護研討會,會中提出兒童表意權議題。與會醫師認為,既有的醫療相關法規均將兒童的醫療權定權交給法定代理人,可能違背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強調的兒童表意權利,值得各界乃至衛生主管機關省思。馬偕兒童醫院醫務部主任邱南昌表示,生病的孩子對於治療的想法有時與家長不同,有些孩子經歷長久病痛、對自己的病況甚至比家長有更深的了解。因此,不應將孩子的意見簡單視為叛逆,而應該了解他意見背後的原因。馬偕兒童醫院小兒腎臟科兼任醫師張濱璿表示,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強調的兒童表意權利,但我國醫療法、病人自主權利法等醫療相關法規,均將兒童醫療決定權交給法定代理人,導致臨床上兒童醫療決定困難。醫療人員經常迫於父母要求,選擇了與孩子意見相反或是較痛苦的處置,上述個案就是一例。張濱璿建議,當孩子具有決定能力時,父母應退居為輔助的角色,確保該決定不會違背孩子的最佳利益。在醫療端如果遇見親權濫用情形,應設計類似家事案件的相關機制,讓醫療人員能幫助作出專業與符合兒童最佳利益的選擇。兒童表意權不僅在醫療場域被忽略,社福場域也是。東吳大學人權學程助理教授林沛君表示,曾有一名住在安置機構的女童非常想回家、不想住機構,她寫好信準備在開庭時唸給法官,但法官一句「相對人,妳有什麼意見?」,讓她一度不知道自己被點名,經提醒後又緊張脫口「隨便啦」,回過神才知道回家夢碎。林沛君表示,這個案例凸顯法律體系經常使用對於兒少不友善的表意方式,英國早注意到這個問題,因而英國法院內規會指導法官面對兒少必須叫他們的名字。我國兒童權利的落實還有待各界努力。
-
2019-12-1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以「限時嘗試」減少重症臨終醫療的困境
【編者按:】這星期三篇文章都是有關「救與不救」的緊急醫療抉擇。一篇麻醉科醫師的來稿,敘述自己在急奔醫院救人的路上,不幸由摩托車摔下受傷,但仍及時趕到急診處為病人插管轉院的心路歷程。這使我們想到轉載過去在民報「醫病平台」的兩篇文章,一篇是安寧照護大師陳榮基醫師所寫的有關在「八仙塵爆」時,醫療團隊所發起的「限時嘗試」以減少重症臨終醫療的困境,以及另外一篇由醫學生探討「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的文章。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幫忙社會大眾更瞭解這重要的生死抉擇,也更使我們深思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也是國內神經外科與安寧緩和醫療重症的權威黃勝堅醫師語重心長的這句話:「醫師的天職不只是救人,也要適時放手,讓病人有尊嚴地走到生命終點。」2015年6月27日八仙樂園粉塵暴燃急救,台灣整形醫學及加護病房照顧嚴重燒傷病人,展現了國際讚譽的醫療成果。其中一小部分雖然沒有救回病患,但是減少病人及家屬的痛苦掙扎,以及醫療人員從科學與感性角度出發的愛心,提供了急性重症臨終照顧的典範。這些病人都是年輕人,突然發生嚴重燒傷,其中有213人燒傷面積太大,從整型醫學的科學資料告訴醫師們,難以救活的這些病人,僅能通報為病危。但是,這些年輕病人,突然被燒傷,如果不急救,家屬心理無法接受。如果全力急救,延長了病人的痛苦折磨。為了避免病人受苦,減少家屬心理困擾,衛福部建議醫病積極溝通,適時召開「家庭會議」,若已預見病程不可逆,採取「限時醫療原則」(Time-Limited Trial)(或「限時嘗試」)。 本人獲衛福部徵召,參與記者會,透過媒體,介紹安寧緩和醫療的限時嘗試治療。「針對重症病人若擬嘗試使用高科技維生醫療時,與家屬積極溝通,若已預見病程不可逆,建議採取限時嘗試,避免病人受苦太久。」 「限時嘗試醫療並不是放棄,而是希望病患不要走得太慘痛,面對這些重症患者,醫界絕對會全力進行搶救,也會使用各種該用的高科技,若使用後仍無成效,醫療團隊應和家屬持續溝通,讓病患生命終點不要走得這麼辛苦。」當時決定,在醫病溝通後,為病人進行插管急救,接呼吸器,讓加護病房的整形醫療團隊,可以全力搶救,一兩周後,已經盡了最大努力,若病況仍沒有起色,醫療判斷已無成功的機會,病人短期內即將死亡時,則由家屬簽署撤除維生醫療同意書,撤除呼吸器,縮短病人及家屬受折磨的時間。這些年輕人的家長年紀大約50歲左右,若沒有人告訴他們實情,採取高科技醫療搶救小孩的此時,只是在延長「死亡過程」,時間拖得愈久,最後結果愈無法接受,對家屬來說更是二度傷害,最後的一幕,會一輩子烙印在心中,午夜夢迴,10年、20年都揮之不去。因此當時判斷「醫療團隊盡早啟動『家庭會議』,跟家屬溝通、解釋病程,明瞭病患狀況,給予正確、清楚、對等的醫療資訊。」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也是國內神經加護重症的權威黃勝堅醫師,積極參與推動安寧緩和醫療後,他認為醫師的天職不只是救人,也要適時放手,讓病人有尊嚴地走到生命終點。 限時醫療或限時嘗試,不是放棄,而是經過充分的醫病溝通,也盡了最大的努力,包括心肺復甦術(CPR),經過嘗試,確知無效後,即時放手,縮短病人及家屬的痛苦折磨時間。醫師及家屬都已經盡了全力了!可以放手了。大面積燒傷病人換藥時都很痛苦,這次的限時嘗試插管急救,還讓整形醫療團隊能夠在換藥時因為有呼吸器可以短暫實施全身麻醉,讓病人免除換藥的痛苦。2000年制訂的,已經讓慢性癌症末期病人或重大器官衰竭末期病人,如何遵照病人與家屬的意願,臨終時不予無效的心肺復甦術(不予插管急救),或撤除該無效的維生醫療措施(撤除呼吸器),有了很能被接受的運作模式。但是對於急性心肺衰竭的病人,如嚴重顱內出血外傷、腦出血性中風、嚴重心肌梗塞的病人,要不要積極搶救,要不要嘗試手術,往往在醫病溝通時,有很大的困難。醫師可能覺得手術也許有少許成功救回病人的希望,但是如果不成功,病人可能持續昏迷或成為植物人,將延長病人及家屬的痛苦折磨時程。此時如果運用限時嘗試的醫療,醫師與家屬好好溝通,然後放手搶救,成功救回病人,大家歡喜;如果失敗,則運用的原則,或加上即將於2019年實施的的精神,也許可以合乎倫理也合乎法律規範的執行「對病人最大利益」的醫療措施,即時放手,讓病人及家屬,乃至醫療人員,都可心安無憾,提升我國的安寧緩和醫療的品質。(本文轉載自民報醫病平台2017/11/21)
-
2019-12-16 科別.精神.身心
睡覺也要有儀式感! 專家分享5招讓你更好入眠
求一夜好眠是許多人的心願,失眠帶來的焦慮不安與健康衝擊甚大,除了尋求治療之外,在日常生活的環境中,也可以為自己打造一個「安眠窩」,透過房間的布置、睡眠環境的營造、放鬆技巧的練習,就能達到好睡的效果。 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調查,全台有1/10的人口受「慢性失眠症」所苦,盛行率高達11.3%,換言之,至少有200萬人深受慢性失眠之苦。失眠原因有百百種,不過,「學習放輕鬆」絕對有助好眠,從感官放鬆、心理放鬆、身體放鬆,一步步向睡眠靠近。 長庚醫院睡眠中心臨床心理師、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大眾教育委員會主席吳家碩指出,很多原因會影響睡眠品質,營造良好的環境可以輔助好眠,如果仍然失眠,務必尋求專業治療。 吳家碩分享從「五感」放鬆的技巧,希望幫助失眠者找回睡眠的節奏: 1、視覺:*睡覺時,房間不要太亮,窗簾一定要能夠完全遮光,晚上睡覺前拉上、白天起床後起開,讓日夜有別,大腦才能提醒自己「暗了要睡覺、亮了要起床」。*房間暗,有助於身體分泌褪黑激素,幫助睡眠,若為了安全起見,可以在角落放置一個小夜燈,但切記不要太亮。*房間不要堆放太多雜物,清爽一點,比較有助放鬆好睡。 2、聽覺:*睡覺的房間最好安靜一些,避免過吵的聲音,或無法預期的聲音,這些聲音會加深焦慮感,難以入眠,所以適度的隔音設備是必要的。*記得睡前把電話、或是會突然發出聲音的機器關掉。*電扇、時鐘發出的聲響屬於規律性,較可以接受,但有人會覺得被干擾,所以視個人情況而定,若覺得不能接受還是要避免。*睡前可以放音樂幫助放鬆,但建議睡前就要關掉,以免因為音樂變化,可能會突然醒來,打斷睡眠。 3、嗅覺;*房間不要有不舒服的味道,例如霉味等要盡量避免。*睡前可以點一些芳香精油,但取得來源要安全,以免影響健康。*芳香精油的味道,除了能幫助放鬆,也可以內化為「睡前儀示」,點上精油,再搭配放鬆訓練引導,有助好眠。 4、觸覺;*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寢具,以個人主觀覺得舒服最重要,別人覺得太軟的床,或許你睡剛好,那就可以。*床和枕頭等寢具的選購,最好能夠試睡,有成功睡著過,才知道睡覺過程中安不安穩,如果商品有鑑賞期,好好睡一、二次,看睡著感覺和起床之後的身體情況,再決定要不要把商品留下來。*隨著季節變化,溫度改變,寢具也要跟著調整,以免冷熱不適,不利於睡眠。*原則上暖色系的寢具,在視覺上比較有助好眠,但睡覺環境是很主觀的,因此仍以個人熟悉、喜歡的寢具為主。 5、心理:睡前可以花半小時練習以下腹式呼吸法及漸進式肌肉放鬆法等動作,讓肌肉放鬆,心情放輕鬆,可以提高睡眠品質。 吳家碩指出,這些方法在醫學研究及臨床上,不論是在失眠治療、情緒穩定,或是疾病症狀的改善上,都有其顯著效果。如果練習上覺得沒有效果,可能有很多原因干擾,例如:練習時間不夠長、練習時不夠專注、練習方式不正確,或是選擇的放鬆方式不合適自己等,建議可尋求專業醫療人員親自帶領,找出最理想的訓練方式。 延伸閱讀: 胃食道逆流只能坐著睡? 「喬一下枕頭」睡得更舒適 常打呵欠、想睡覺 是「缺氧」還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