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5 養生.生活智慧王
搜尋
酸鹼值
共找到
90
筆 文章
-
-
2020-12-07 養生.聰明飲食
從食物中獲得最佳保護力 專家教你完整攝取植物營養素
【文、圖/摘自漫遊者文化《全植物飲食.營養全書》,作者布蘭達.戴維斯, 薇珊托.梅麗娜】獲得最佳保護能力第一步,就是要讓所攝取的每一分熱量,都有助於健康與治療。幸運的是,植物性食物是飲食中一貫對健康有益成分的濃縮來源。植物提供了抗氧化成分、植化素、植物固醇、膳食纖維、酶、益生質、益生菌、必需脂肪酸、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以及礦物質。這些化合物就像是交響樂,互相合作以關閉促進疾病的基因、減少發炎、提升免疫功能、平衡激素、增強解毒酶、維持血糖濃度、控制血壓與血膽固醇濃度,以及支持身體所有的系統。雖然這些成分通常都會被分離出來,並且以補充劑的形式銷售,但一般而言,補充劑的效果總是令人失望。證據顯示,這些成分的有益效果,有賴於多種保護性化合物之間所存在的複雜協同作用。人體的必需營養素包含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這些營養素之間的平衡與交互作用,對於促進與維持健康非常關鍵。其他在植物性食物中的保護性化合物:植化素、酶、植物固醇與益生質,則會輔助這些營養素。雖然這些化合物被認為不是必需營養素,但在促進健康福祉,以及幫助人們抵禦各種慢性疾病的侵害上,都有非常可靠的優良記錄。植化素所有植物為了要增進自身的存活率,都會產生稱為植化素(phytochemical,phyto在希臘文中的意思是「植物」)的化合物。一些植化素決定了植物的顏色、味道、質地和香氣,並且在吸引授粉者與播種者上,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其他植化素則發揮了內部防禦系統的作用,保護植物不受病蟲害與潛在惡劣環境的侵擾。由於個別植物有特定的需求,因此可能有多達10萬種不同類型的植化素;通常在單一植物中,可以發現100種以上不同植化素的數千份拷貝。幸運的是,當我們吃下植物,植化素會繼續在人體中發揮它的魔力。無論是作為抗氧化成分、模擬荷爾蒙、減少發炎、防止腫瘤形成、根除致癌物質、刺激酶的形成,或者摧毀細菌,植化素都具有數百種機制,來幫助預防疾病的發生以及對抗現有的疾病。許多因素可能都會影響食物中植化素的含量,以及其生物利用率。舉例來說,像是土壤、水質、氣候與化學物質的使用等農業因素,就會影響植化素的含量。有機種植的農產品,會比噴灑化學農藥的農產品發展出對抗攻擊更強大的防禦力,因此植化素含量相對地也會更高。另一方面,收成後的儲存方法也可能會降低植化素的濃度。精製食物的方法會大幅度減少植化素含量,特別是當植物中富含最多植化素的部分(例如小麥粒中的胚芽和麩皮)被去除,或者當加工過程會暴露在刺激性化學物質、高溫或壓力下的時候。而食物的調理過程,例如烹煮、發芽、發酵、攪打、榨汁與打碎等,都可能會對植化素的含量與生物利用率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大多數的植化素在生食時能夠更有效地被吸收。舉例而言,生的十字花科蔬菜中異硫氰酸鹽(isothiocyanates)的吸收率,明顯要比煮熟的十字花科蔬菜高很多。一般來說,烹調往往會降低植化素的含量;加熱的強度愈高、時間愈久,植化素的損失就愈大。而且毫無意外地,水溶性的植化素在食物煮沸並倒掉煮過的水時,最容易流失。但另一方面,烹調會軟化或破壞植物的細胞壁,讓身體更容易提取和吸收某些類型的植化素,特別是類胡蘿蔔素。舉例而言,煮熟番茄的番茄紅素,比生番茄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率,煮熟胡蘿蔔的β-胡蘿蔔素也比生胡蘿蔔的生物利用率更高。而無論是生食或熟食,加入少量的脂肪,例如酪梨、中東芝麻醬或橄欖油,都能改善類胡蘿蔔素的吸收。生食中的植化素,可以藉由縮減食物顆粒大小與增加表面積(切碎、煮爛、打碎、磨碎、打成泥、刨碎,或者仔細咀嚼)來獲得最佳的生物利用率。榨汁是更有效的方式,因為這個過程去除了植物的細胞壁,而細胞壁包含了纖維以及其他已知會降低營養素和植化素生物利用率的成分。一些類胡蘿蔔素,像是α-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和葉黃素,在蔬菜汁中似乎比生食或熟食的蔬菜都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率。想要提升抗氧化成分與植化素的攝取量,又不想增加飲食量的話,飲用蔬果汁是個可行的方法。發芽與發酵顯著提高了植物性食物的植化素含量。科學研究顯示,將多種植物性食物催芽後,會使其植化素明顯增加。植化素含量之所以增加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新生植物的生命需要依賴這些化合物的支持與保護。綠花椰菜苗(青花菜苗)就是個著名的例子,其蘿蔔硫苷(一種硫配糖體〔glucosinolate〕,蘿蔔硫素的前體)的含量,是成熟綠花椰菜的10∼100倍。蘿蔔硫素(一種異硫氰酸鹽)是種人體在第二階段解毒酵素的強效天然誘導劑,可以處理並除去致癌物質。研究顯示,蘿蔔硫素也是一種優秀的抗微生物劑,對於幽門螺旋桿菌(一種與胃炎、消化性潰瘍與胃癌有關的感染性細菌)非常有效。最近的證據也顯示,綠花椰菜苗可能會改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阻抗。最後,蘿蔔硫素似乎可以減少與許多疾病相關的氧化壓力與組織損傷。實際意義:要攝取最多植化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將各種色彩豐富的植物性食物擺滿餐盤。其中也包括了發芽與發酵食品在內,可以進一步提升植化素含量,選擇有機品種具有同樣的功效。雖然蔬果通常都被認為是植化素的主要供應來源,但這些化合物在所有的植物性全食物中的含量都很豐富。其中最著名的植化素超級巨星,就是深綠色的葉菜類(例如羽衣甘藍、寬葉羽衣甘藍與菠菜)、十字花科蔬菜(包括了綠花椰菜、高麗菜與抱子甘藍)、蔬菜苗(特別是綠花椰菜苗)、紫色與藍色水果(例如藍莓、黑莓與葡萄)、蔥屬蔬菜(特別是大蒜)、香草與辛香料(例如肉桂、丁香、大蒜、薑、奧勒岡與薑黃)、豆類(特別是大豆、小紅豆與其他深色豆類)、堅果與種子(例如胡桃、核桃與亞麻仁籽)、可可豆、柑橘類水果、茶和番茄。酵素存在於生的植物性食物中的酵素,能在兩個方面促進健康:它能幫助特定的植化素轉化成活性形式,也能幫助消化。至少有兩個植物家族中的酵素,能把植化素轉化成高度有益的活性形式。第一個是存在於十字花科蔬菜(例如綠花椰菜、高麗菜、羽衣甘藍和蕪菁)中的黑芥子酶(myrosinase)。黑芥子酶會將硫配糖體轉化成異硫氰酸鹽,而異硫氰酸鹽最有價值的,就是能誘發第二階段解毒酵素。第二個則是蔥屬蔬菜(包括洋蔥與大蒜家族)中的蒜胺酸酶(alliinase)。蒜胺酸酶會將蒜胺酸(alliin)轉化成大蒜素(allicin),也就是它的活化形式。大蒜素能對抗微生物、細菌、病毒、寄生蟲與真菌感染,減少血液凝塊和降低血脂濃度,防止關節炎與癌細胞活動,並幫助誘導第二階段解毒酵素。黑芥子酶與蒜胺酸酶會在植物組織被破壞時釋放出來,例如當食物被切碎、搗成泥、煮爛或咀嚼的時候。(值得一提的是,將高麗菜榨成汁,會使蔬菜汁中的黑芥子酶活性變高,而菜渣中所殘留的變少。)在釋放出來後,植化素就會開始酶轉化的過程,轉化成其活性形式。烹調會破壞部分甚至所有的酶,破壞程度則取決於加熱的時間和溫度,因此食用一些生的十字花科與蔥屬蔬菜,能提供一些健康上的益處。透過打碎或嚼碎來進一步分解植物性食物,植物酶就可以對消化過程做出一些小貢獻。這個過程會在食物停留在胃的上半部時持續進行(在進食後,食物可以在那裡停留20∼60分鐘,才會和胃酸徹底混合)。這個消化前的階段,對整個消化過程的重要性還無法確知。然而,絕大多數食物的消化過程都發生在小腸中,因此相比之下,食物酶對人類消化的可能影響被認為是較小的。一旦食物落入胃的下半部,並與胃酸接觸時,酸鹼值就會降到1.3∼2.5左右;在這樣的酸鹼值下,食物酶大致上會變質或失去活性,因此通常無法在小腸內存活。最有機會在胃酸中存活,並完好無損抵達小腸的食物酶,是包覆在能存活下來的微生物中的那些酶,例如發酵食品。關於進一步的資訊,詳見戴維斯與梅琳娜的《邁向生食純素飲食》(Becoming Raw)。實際意義:要獲得最多蔬果中所含的食物酶,最好生吃,並且混合一些十字花科與蔥屬蔬菜。添加各種芽菜和發酵食物,可以進一步提高食物酶的含量與功能。植物固醇植物固醇(包含了固醇與其對應的飽和形式—甾烷醇)是植物細胞壁中的必要成分,正如膽固醇是動物細胞膜中的必要成分一樣。植物固醇具有雙重的抗動脈粥狀硬化作用。由於植物固醇與膽固醇的結構類似,因此會與動物性食物中的飲食膽固醇互相爭取吸收管道,可有效降低總膽固醇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濃度。此外,植物固醇也能阻止會加劇動脈粥狀硬化的發炎途徑。植物固醇的攝取量,直接與飲食中植物性食物的份量成正比。雖然所有的植物性全食物都是植物固醇的來源,但濃度最高的自然來源為種子、堅果、豆類、小麥胚芽、酪梨、芽菜與蔬菜油。證據顯示,早期人類的飲食富含植物性食物,提供了高達每日1 g的植物固醇。時至今日,混合飲食所得的每日平均植物固醇攝取量,則是150∼450 mg不等。素食中的植物固醇通常比混合飲食中要高,而純素飲食所提供的最多。一份報告指出,參與研究的生食純素飲食者,每天提供了從500到超過1,200 mg的植物固醇。研究建議,每天攝取2 g的植物固醇,能為那些血膽固醇濃度高的人降低約9∼15%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但這個攝取量的值,與使用補充劑或植物固醇強化食品有關。由於可降低膽固醇的相關特性,食品工業如今都會在一些產品中添加植物固醇。添加植物固醇的食品種類繁多,包括一些人造奶油、美乃滋、早餐穀物麥片、沙拉醬、豆漿、穀物棒和果汁等。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簡稱FDA)允許製造商在這些產品的食品標示中,加入關於植物固醇益處的健康聲明。雖然植物固醇強化產品可能會為高膽固醇的葷食者提供一些好處,不過為了提高植物固醇攝取量而在飲食中加入不健康的食物,卻是荒謬之舉。已經採行健康飲食的純素食者,所攝取的植物固醇遠比其他飲食族群要多得多;而且,他們的飲食中不含膽固醇,因此血膽固醇濃度本來就比較低了。對於那些實際上服用植物固醇補充劑或植物固醇強化食品的人,每天超過2 g的攝取量並未顯示出額外的好處;而對於某些人來說,愈高的攝取量反而會對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實際意義:要增加植物固醇攝取量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就是食用全食物純素飲食,包含芽菜與高脂植物性食物,例如種子、堅果、小麥胚芽與酪梨等。純素食者並不需要攝取額外添加植物固醇的加工食品。益生質與益生菌腸道存在有數兆的微生物。雖然全部至少有400∼500種不同物種是腸道的常見居民,但其中99%的數量都同屬於30∼40種微生物種。住在腸道裡(主要是大腸)的微生物群體,統稱為腸道菌群或腸道微生物相(microbiota)。(這些細菌約占了糞便的50%。)雖然身體與腸道菌群的關係絕大部分是互惠的,但有些客人會比其他人更受歡迎。友善的細菌提供了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生存優勢。舉例來說,它們會產生抗微生物物質來抵抗有害細菌。在小腸裡,益菌藉由增強幾種營養素的吸收、氮循環、維持胺基酸儲存與合成某些維生素(維生素K與生物素),來提高營養狀態。佇留在大腸中的細菌配備有能夠分解纖維的酶。纖維對人體消化酶具有抗性,因此無法在之前的階段被消化。細菌消化纖維後的副產品中,包含了短鏈脂肪酸,能提供日常所需熱量的10%以上,有利於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謝,還可預防大腸直腸癌。除此之外,益菌還支持了免疫系統功能、防止食物過敏,並在腸道組織的發育及成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腸道細菌與腸壁內的細胞會持續地雙向交流。如果友善的腸道菌群沒有被充分支持,致病的細菌就可能在身體中立足並繁殖。這些野心勃勃的入侵者,會產生損害腸道內壁的毒素(使其更具滲透性,或者「滲漏」)、降低免疫功能、增加慢性低度發炎、產生感染、破壞新陳代謝,並且造成過重或肥胖。食物的選擇會影響腸道菌群的整體平衡,不管是對人體是友善還是有害的菌群。含有友善微生物群的食物或補充劑,被稱為益生菌(probiotic);而支持這些健康微生物群的食物,則稱為益生質(prebiotic)。以植物為基礎的高纖飲食會維持益菌的存在,而高脂低纖的西式飲食則會助長致病細菌繁殖。雖然目標並非徹底根除有害細菌(人體也會需要其中一些細菌),但益生菌與益生質都有助於把平衡帶向對健康更有益的比例上。益生菌是以活性形式到達腸道的活微生物群,能發揮有益健康的效果。發酵食品或補充劑都可以提供益生菌。一些益生菌的最佳素食來源,包括了非乳製優格(杏仁、椰子或大豆優格)、發酵豆類製品(例如天貝與味噌)、發酵堅果或種子乳酪、發酵蔬菜(德國酸菜〔sauerkraut〕)、發酵穀物(回春水),以及某幾種茶等。益生質則提供了難以消化的可發酵食物成分,能刺激益菌的生長與活性,通常是作為益菌的食物供應。益生質在含有無法被胃酶分解的醣類食物中特別的高,尤其是生食(例如菊苣、菊芋、大蒜、洋蔥、韭蔥、香蕉、蘆筍和地瓜)以及益生質強化的食物(例如果聚醣〔菊糖與果寡醣〕)。幾個世紀以來,世界各地的文化都已經意識到益生菌和益生質的價值,如今也得到了研究的強力支持。研究已經證明,益生菌能夠預防或減少跟某些類型的腹瀉、乳糖不耐症以及腸躁症相關的問題。益生菌能減少促進癌症的酶與壞菌所產生的有毒副產品,並且似乎也能促進和保護腸道健康,減少跟發炎性腸道疾病相關的併發症及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它還能幫助預防感染性疾病,例如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與流感)、泌尿生殖系統感染,以及嬰兒的過敏和皮膚疾病。也有較薄弱的證據顯示,益生菌可能在降低膽固醇、預防癌症、防止自體免疫疾病與牙齒健康方面,都扮演了有益的角色。每種益生菌的菌株都有特定的健康效果。線上研究能夠告訴我們,在治療特定的疾病上,哪種菌株是最有效的;益生菌補充劑的標示包含了屬、種與菌株。專家建議,一旦開始抗生素療程,就應儘快服用益生菌,並在療程結束後持續服用幾天。一般而言,包含多種微生物的產品比單一類型的更加有效。大多數的益生菌都需要冷藏,而且有效期限也很重要;不論是哪種菌株,一旦微生物死亡,就不再是益生菌了。典型劑量隨產品不同而有所差異,不過一般而言,劑量愈高(兒童為每日50∼100億菌落形成單位〔colony-forming units,簡稱CFU〕,成人則為每日100∼200億CFU),效果愈好。實際意義:規劃良好的純素飲食,自然會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與不易消化的醣,能夠提供現成的益生質來源,成為健康腸道菌群的有力支持。而嚴重依賴加工與精製食品的純素飲食,在這方面則會顯得不足。食用大量生鮮蔬果,同時在飲食中添加一些發酵食品,有助於恢復不是那麼理想的腸道菌群,定期服用多種類菌株的益生菌也有同樣的效果。
-
2020-12-06 科別.消化系統
改善胃食道逆流 醫師建議從3方面下手
新竹一名50歲陳姓男子事業繁忙經常要應酬,近期感覺胸口灼熱,且此症狀每月都會發生好幾次而到醫院求診,經醫師檢查後發現是胃食道逆流,透過藥物、生活作息和飲食調整後,症狀明顯改善,幾個月沒再復發。榮總新竹分院胃腸科醫師蔡志奇表示,胃食道逆流是國人常見的消化性疾病之一,根據統計,大約每4人就有1人有胃食道逆流,但是因為嚴重程度和發生頻率不一,到門診就診的人只有少部分。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包括胸口灼熱感、胸悶、胸痛,另外,胃食道逆流也可能造成食道外症狀,像是喉嚨痛、聲音沙啞、咳嗽、氣喘等。蔡志奇說,胃食道逆流一般是用臨床症狀診斷,症狀符合就可下診斷和用藥,但也有不少民眾因胃食道逆流去就診而被安排胃鏡檢查,確認是否有逆行性食道炎,以及有無胃發炎、潰瘍、腫塊等情形,且以目前健保規定,要做胃鏡發現有逆行性食道炎才能給付離子幫浦抑制劑。治療胃食道逆流除了使用離子幫浦抑制劑外,生活作息和飲食調整也很重要,生活作息方面建議應避免吃宵夜、不要吃完東西後馬上躺下、三餐盡量定時定量;飲食方面則避免過多的甜食、咖啡因類的飲料。此外體重過重也會增加胃食道逆流的機會。蔡志奇也提醒,若民眾生活作息、飲食都正常,也有使用藥物,三管齊下卻仍有胃食道逆流症狀的話,則需要到醫院做食道酸鹼值檢測和食道壓力測試,以鑑別診斷是否有其它疾病。
-
2020-12-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高醫小港肩負防疫重任推COVID-19抗體掌上型快篩檢測儀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在國外依舊嚴峻, 高醫委託經營的高雄市立小港醫院肩機場與港口防疫重任,與神光科技合作開發掌上型多功能微型光譜儀,讓原先設置在醫院檢驗室內的大型儀器,也能在家僅使用,體積僅15公分,症狀出現4天內敏感性高達9成以上,耗費5分鐘即能完成檢驗報告,並即時傳輸至醫院,及早掌控疫情沒有距離小港醫院醫務秘書、胸腔內科醫師陳煌麒表示,這套光譜將原先設置於醫療院所的一般大型檢驗儀器(約3公尺),設計成僅只有15公分多功能微型光譜,縮小檢測儀器設備體積達100倍以上,檢驗時間僅需5分鐘,就可檢出尿液檢查,包括尿蛋白、潛血、亞硝酸、白血球、酸鹼值、尿糖、酮體、膽赤紅、尿膽素原、尿液微量蛋白、肌酸酐等;喜液檢查項目也包括包括總膽固醇(CHOL)、高密度膽固醇(HDL)、低密度膽固醇(LDL)、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血糖(Sugar)、腎指標肌酸酐等。陳煌麒醫師表示,這項科技的特色在於省成本、空間和病人抽血量,且能快速檢驗後,將資料立即傳輸至雲端。對於防疫採檢具有快速、安全及避免採檢失誤的優點,症狀出現4天內敏感性高達9成以上,是COVID-19抗體篩檢快、省、準的掌上型檢測儀,未來也可以在急重症照護上有所幫助;對於遠距照護方面,場域也可以推廣至偏鄉衛生所、山地巡迴醫療和長照中心等。陳煌麒醫師說,小港醫院位居陸海空交通要衝,除鄰近高雄國際機場及高雄港外,也是往墾丁的主要交通動線,以及國道1號末端及八八快速道路起點,防疫地理位置重要;這套系統具快速、安全及避免採檢失誤的優點,症狀出現4天內敏感性高達9成以上,是COVID-19抗體篩檢快、省、準的掌上型檢測儀,未來還可以在急重症照護上有所幫助;對於遠距照護方面,場域也可以推廣至偏鄉衛生所、山地巡迴醫療和長照中心等。
-
2020-09-11 新聞.杏林.診間
醫學辭典/女性尿道炎這樣預防
女性尿道炎發生與生活型態息息相關,年輕女性衛生習慣不佳、性生活頻繁、上班族憋尿或攝取太少水分,都是危險因子;另外,更年期女性也是尿道炎好發族群之一,因為缺乏雌激素刺激,陰道上皮萎縮、泌尿道黏膜乾澀使細菌較容易生長,增加感染機率。若排便後,沒有將糞便擦拭乾淨就使用免治馬桶沖洗,確實可能使腸道細菌感染尿道或陰道,導致陰道發炎後合併尿道炎,另外還有一種可能是,過度頻繁沖洗下體,影響酸鹼值,使細菌較容易生長、增加感染風險。尿道炎常見症狀包含小便灼熱、尿柱變細、頻尿、血尿,若併陰道炎下腹會疼痛、陰道出血,合併骨盆發炎會產生過多分泌物,許多女性害羞看診,會到藥房買抗生素,若未完成療程,反覆發炎,進一步便誘發腎臟發炎。另外,吃蔓越莓雖有助預防尿路感染,但無法治療尿道炎。其他預防尿道炎的方法,還有性行為全程使用保險套,結束後立即排尿或淋浴,降低細菌停留體內機會;如廁後擦拭應由前往後擦拭,每日攝取2000㏄左右水分,避免憋尿,生活作息規律、避免熬夜,增強免疫力。
-
2020-09-11 科別.婦科
不可忽視的生活醫學!女醫說免治馬桶用對 尿道炎byebye
免治馬桶被認為是有人類以來最神奇的發明之一,但要享受免治馬桶帶來的潔淨與舒爽,請檢視你的使用習慣,聯欣診所院長林美秀從自身經驗協助許多女性,以下是她的分享:大概20多年前,新婚之際,我發現小便尿柱變細、有點頻尿,一開始以為是蜜月膀胱炎,但停止夫妻生活,多喝水、少憋尿後,還是常覺得小便時不太舒服。仔細回想婚後生活,唯一的改變就是「開始使用免治馬桶」,這也意外開啟我重視免治馬桶正確用法的生活醫學之路。娘家只有傳統馬桶,丈夫家有新裝潢的免治馬桶,過去如廁單純用衛生紙擦拭,便便後都會擦拭三趟,但自從開始使用免治馬桶,便便完還是會先擦拭再沖洗,但擦拭的次數直接減少成一次,「剩下的兩次就偷偷交給免治馬桶清洗。」從事預防醫學多年,強調人生病或不舒服,與生活型態息息相關,需回頭檢視生活中可能蘊藏的風險因子。婚後開始出現小便不適等症狀,我逐一排除掉新生活壓力、少喝水及蜜月膀胱炎等因素。家裡新裝的免治馬桶浮現在腦海中,女性陰道、尿道、肛門距離不到五、六公分,若便便沒有擦乾淨,即使沖洗方向再準,也容易噴濺到陰道或尿道,而造成細菌感染。「不是免治馬桶不乾淨,只是使用方法不對。」當初我停用免治馬桶,過幾周後尿道炎果然不再發生。因為有這樣的生病經驗後,我開始注意到門診中反覆性尿道炎或陰道炎或感染人類乳突病毒的女性,慢慢去了解她們使用免治馬桶的習慣,發現大家都會忽略沖洗前擦拭的重要性。這20年間,「我在從事協助一些企業家或高階經理人進行年度健康管理療程時,也會衛教免治馬桶的正確使用,意外中還幫助很多家庭修復。」有些女性朋友,常常小便有微量潛血反應及微量白血球,反覆受尿道炎、膀胱炎或陰道炎所苦,症狀得以改善;反覆感染人類乳突病毒的妻子們,也不再懷疑出外經商的丈夫有小三或不當性生活。我在診間認識一位非常喜歡用免治馬桶的太太,最近看到她的小便報告正常,我好奇她是否停用免治馬桶,結果她說,沒辦法不用,因為太喜歡沖洗乾淨的感覺了,但她發明一個方法,她用衛生紙遮住陰道、尿道,再將會陰部上拉,四濺水花就會被衛生紙邊邊接住,為「會陰部」增加保護罩。曾有個外派日本的OL,不解為何在日本工作期間反覆陰道感染,直到我提醒她免治馬桶的正確使用,她才恍然大悟,為何每次回台灣派駐的三個月期間,陰道發炎就會康復,原來是與使用免治馬桶的習慣有關。「很多人以為沖洗很乾淨,但女性受限很多,要擦乾淨再沖,才是比較安全的。」過去對於預防尿道或陰道發炎,會提醒要由前往後擦拭,以避免會陰部細菌跑到陰道、尿道,且不要過度沖洗陰部。而正確使用免治馬桶也是同等重要的觀念,尤其現代女性工作整天坐著易長痔瘡,生完孩子常更嚴重,痔瘡長得像花,造成藏污納垢,沒有擦拭就沖洗,細菌容易飛濺。建議女生大號後若要使用免治馬桶,沖洗前一定要擦拭乾淨,有明顯痔瘡者,應用蓮蓬頭從前面往後洗,再用免治馬桶烘乾;雖然小便無菌相對無風險,未擦拭就沖洗也可能將會陰部皮膚上的細菌沖入尿道或陰道,因此女性千萬不可不擦拭污穢物就直接使用免治馬桶沖洗。●林美秀.現職: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聯欣診所院長.專長:抗老化功能醫學.興趣:逛街、健走、親近大自然.經歷:安法診所預防醫學主治醫師、奇美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馬偕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康寧醫院健診中心主任●疾病檔案:女性尿道炎女性尿道炎發生與生活型態息息相關,年輕女性衛生習慣不佳、性生活頻繁、上班族憋尿或攝取太少水分,都是危險因子;另外,更年期女性也是尿道炎好發族群之一,因為缺乏雌激素刺激,陰道上皮萎縮、泌尿道黏膜乾澀使細菌較容易生長,增加感染機率。若排便後,沒有將糞便擦拭乾淨就使用免治馬桶沖洗,確實可能使腸道細菌感染尿道或陰道,導致陰道發炎後合併尿道炎,另外還有一種可能是,過度頻繁沖洗下體,影響酸鹼值,使細菌較容易生長、增加感染風險。尿道炎常見症狀包含小便灼熱、尿柱變細、頻尿、血尿,若併陰道炎下腹會疼痛、陰道出血,合併骨盆發炎會產生過多分泌物,許多女性害羞看診,私下至藥房買抗生素,若未完成療程,反覆發炎,進一步便誘發腎臟發炎。另外,吃蔓越莓雖有助預防尿路感染,但無法治療尿道炎。其他預防尿道炎的方法,還有性行為全程使用保險套,結束後立即排尿或淋浴,降低細菌停留體內機會;如廁後擦拭應由前往後擦拭,每日攝取2000㏄左右水份,避免憋尿,生活作息規律、避免熬夜,增強免疫力。諮詢專家/新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何鎮宇整理/記者陳婕翎
-
2020-09-08 科別.耳鼻喉
喉嚨卡卡!竟不是胃食道逆流作祟,而是這問題擾人
現代人普遍壓力大,常常會有喉嚨有異物感、卡卡的、有痰感、常要清痰等,讓人好擔心喉嚨是不是有長了腫瘤,才會造成有東西卡在喉嚨裡面,因此,就醫求診,尋求進一步檢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上官瑋娟表示,遇到上述情形,一般人都會直覺想到是不是「胃食道逆流」惹禍,因為胃酸持續湧上,造成聲音沙啞、喉嚨異物感、吞嚥困難、呼吸不順、吞藥喝水困難等。但,有時候喉嚨有異物感,可能與「胃食道逆流」無關,而是「咽喉逆流症」作祟。上官瑋娟解釋,相較於胃食道逆流症狀,躺著症狀才較明顯,咽喉逆流症患者通常是坐著就會有咽喉逆流感受。咽喉逆流症不一定有類似胃食道逆流的溢胃酸與火燒心的感覺,而容易被忽略。咽喉逆流約佔耳鼻喉科門診病患1成。造成咽喉逆流症的原因,部分學者認為是「上食道括約肌」問題,加上有時生活作息或飲食的不正常,造成大量的胃部內含物跑到咽喉造成刺激。食道有上、下兩個括約肌,下食道括約肌出問題,導致胃食道逆流;若上食道括約肌功能異常,就是咽喉逆流。上官瑋娟說,咽喉逆流症主要影響咽喉(咽喉在食道上方),胃食道逆流則是影響食道(食道比較接近胃部),而咽喉的保護力遠遠比不上食道,所以,咽喉逆流症的患部轉變為癌症的機率比胃食道逆流還高,值得重視!胃酸逆流通常是含酸性物質,除了鹽酸、酶(特別是胃蛋白酶)、食物殘渣、膽酸和細菌。診斷上,大多數患者是根據臨床症狀、內視鏡檢查進行診斷輔以消化道酸鹼值監測(pH monitor)。門診上,則可用軟式或硬式喉鏡檢查喉咽,常會有喉咽部位有紅斑、水腫,甚至出現肉芽組織等,若長期放任不管,可能出現病變。並使用咽喉逆流症狀評量分數Reflux Symptom Index (RSI)大於13以上,及咽喉逆流內視鏡檢查評量分數Reflux Finding Score (RFS)大於7分以上,亦可以輔助臨床醫師進行診斷。上官瑋娟建議,咽喉逆流症的治療,是以生活及飲食型態改變為首選,戒菸、減少酒精攝取、避免碳酸飲料、減少咖啡飲用、減少高脂肪食物攝取、睡覺時可讓床頭抬高、減重、餐後三小時內避免躺下來,有助改善症狀。經由生活和飲食習慣改變後,再評估是否要合併藥物治療。藥物治療,用以減少逆流的次數以及改善食道功能,可用質子幫浦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藻酸鹽(Alginate)。若藥物無效時才考慮外科手術治療。
-
2020-09-05 新聞.食安拉警報
洗米水變色是紫米被偷染色? 別擔心,是「天然花青素」!
健康飲食當道,富含營養的紫米、黑米等五穀雜糧廣受民眾喜愛,但有人發現,買回家的紫米以清水沖泡後,洗米水呈現紫紅色至深色,懷疑是否買到人工染色的產品。食藥署說明,紫米、黑米、黑芝麻是富含花青素的食物,因花青素是水溶性色素,清洗時易溶出而呈現淺深不一的紫紅色,這是正常的現象。目前在自然界的花青素約有20多種,顏色會因環境的酸鹼值而有所改變,酸性環境下呈現紅色,鹼性環境下為藍色。花青素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常見於呈紫色或黑色的天然食物,如:紫色茄子、紫甘藍、紫地瓜、黑醋栗、藍莓等紫色蔬果,草莓及蘋果等紅色蔬果,黑色食物如黑豆、黑金剛花生、黑枸杞或黑木耳,蝶豆花飲品的紫色也是由花青素而來。花青素為准用之天然食用色素,由深色可食植物及果實取得,而天然食用色素中也有許多色素主成分為花青素,如藍莓色素、洛神花色素、草莓色素、桑椹色素及藍果(蒴藋)色素等,有許多廠商也開始用天然食用色素取代人工著色劑,添加於糖果及飲料等產品中。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08-27 科別.婦科
私密處容易飄出異味?醫師教你從分泌物顏色辨別是哪種感染
健康版Ⅹ元氣網推出元氣醫點靈現代科技進步,卻也造成環境汙染問題日益嚴重,對身體健康的危害也愈來愈多。聯合報健康版與聯合新聞網元氣網聯手出擊,合作推出「元氣醫點靈」專欄,邀請醫師深入淺出的解說生活中最實用的保健知識,透過文字與影音,教導大家可以輕鬆簡單的過日子,樂享元氣滿滿的健康生活。炎炎夏日,氣候濕熱,女性容易有私密處的難言困擾,該如何保養、預防,才能讓私密處保持乾爽、避免泌尿道感染?台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蔡可欣傳授「夏日女性私密處保養術」。夏天是女性泌尿道感染高峰期,私密處保養非常重要,如果保養不當,容易飄出異味,出現陰道搔癢、灼熱、刺痛等不適感,引起泌尿道感染發炎。如何正確保養私密處?台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蔡可欣強調,首要做好私密處的清潔工作。小便刺痛、有灼熱感許多人因為憋尿、水喝太少,導致泌尿道遭細菌或黴菌感染發炎。蔡可欣指出,女性尿道長度只有3~4公分,稍有不慎會陰部細菌很容易從尿道進入膀胱,引起急性尿道、膀胱發炎,患者會感到下腹脹、痛,出現小便刺痛、有灼熱感、頻尿或血尿等症狀,出血量多,甚至有寒顫、發燒等症狀。抵抗力低 易感染「憋尿」是泌尿道感染最常見的危險因素,蔡可欣表示,夏天流汗多,從泌尿道排出的尿液會比較少,加上喝水量不足,泌尿道感染的風險就會增加。提醒女性朋友,平常要多喝水外,更不要過度憋尿,大約2至3個小時上一次廁所,把膀胱的水分或尿道附近的細菌排掉,以減少泌尿道感染的機會。「避免私密處感染的清潔一定要做好。」蔡可欣說,如果內褲沒有常換洗、沒有認真洗澡,身體的局部清潔不徹底,又睡眠不足,抵抗力會降低,就會增加感染的機會。溫水沖洗「由前往後」如何正確清潔保養私密處?蔡可欣認為,宜採用最自然的方式,以清水沖洗會陰部,但沖洗可不是亂噴一通,建議應「由前往後」沖洗,且盡量用溫水或稍涼的水從前往後沖,輕輕的把一些分泌物或黏液沖掉即可,提醒不要沖洗到陰道裡面。若是私密處飄出異味,大部分都是泌尿道遭細菌或黴菌感染所引發,蔡可欣說,通常是在人體抵抗力低、睡眠不足、比較疲累,或長褲穿太久、悶太久等情況下,會造成細菌或黴菌的孳生,進而引起泌尿道感染發炎。但有少數人則可能是伴侶問題,經由性行為導致病毒細菌的傳染。清潔劑不可洗陰道內部市售很多私密處清潔品,如何選購與使用?蔡可欣認為,這些私密處專用清潔劑都是外陰部沖洗液,不可沖洗陰道內部,大部分的人是不需要使用的。有些女性習慣使用陰道灌洗劑,但陰道屬於弱酸性,若經常使用灌洗劑可能會破壞其酸鹼值,建議不要隨意使用。從分泌物顏色辨別病菌感染• 黴菌感染:出現乳黃色分泌物,私密處會有搔癢感。• 細菌感染:出現黃綠色分泌物,私密處飄出魚腥味。• 滴蟲感染:出現泡沫狀分泌物,泌尿道有灼熱感。私密處保養叮嚀• 充足睡眠、提升免疫力。• 選擇棉質且寬鬆褲子或穿著裙子。• 運動後先清洗、更換乾爽的衣物。• 適量補充益生菌或蔓越莓錠等保養。• 勿過度沖洗私密處。• 定期更換衛生棉、護墊。• 分泌物不多時,盡量不用護墊。• 多喝水降低感染機率。
-
2020-08-14 科別.耳鼻喉
喉嚨卡卡、常清痰...症狀與胃食道逆流相似! 但「這病」光坐著就難受
喉嚨常感到有異物感、喉嚨很卡、持續有痰,且常要清痰?甚至是聲音開始出現沙啞,是不是喉嚨有長腫瘤?又或者是胃食道逆流惹的禍?當心!這些症狀都是咽喉逆流症(LPR)造成的。咽喉逆流症坐著就有逆流感受 胃食道逆流躺著症狀才明顯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上官瑋娟解釋,相較於胃食道逆流症狀,咽喉逆流症患者坐著就會有咽喉逆流感受,而胃食道逆流病患是躺著症狀才較明顯。上官瑋娟說,咽喉逆流症的病因,有些學者認為是上食道括約肌問題,且咽喉逆流約佔耳鼻喉科門診10%病患人數。而胃酸逆流通常是由於含酸性物質,除了鹽酸之外還含有酶(特別是胃蛋白酶)、食物殘渣、膽酸和細菌。逆流發作也可能涉及液態胃內容物,特別是在食道下部,咽喉逆流有學者提出主要是氣態之細小氣態膠體(aerosol),暫時性的下食道括約肌鬆弛也可能誘發此情形,一旦氣態膠體到達喉咽,就很容易接近鼻腔、鼻咽和下呼吸道。 治療咽喉逆流症 藥物無效才考慮手術 咽喉逆流症的診斷,大多數患者是根據臨床症狀、內視鏡檢查進行診斷,並輔以消化道酸鹼值監測(pH monitor)。門診上可用軟式或硬式喉鏡檢查喉咽部位,在喉鏡下,常會有喉咽部位的紅斑或水腫;而Belafsky等學者提出咽喉逆流症狀評量分數 (RSI)大於13以上及咽喉逆流內視鏡檢查評量分數(RFS)大於七分以上,亦可以輔助臨床醫師進行診斷。 針對咽喉逆流症的治療,上官瑋娟指出,應先從飲食及生活習慣調整,如戒菸、減少酒精、碳酸飲料、咖啡,以及高脂肪食物攝取,而在睡覺時可讓床頭抬高,還有餐後三小時內避免躺下來。除此之外,透過藥物減少逆流的次數以及改善食道功能;一切都無效時,才考慮進行外科手術治療。 咽喉逆流症狀評量分數Reflux Symptom Index (RSI) 聲音沙啞或有嗓音問題 0 1 2 3 4 5 清喉嚨習慣 0 1 2 3 4 5 過多的喉嚨分泌物或鼻涕倒流 0 1 2 3 4 5 吞食物、液體、藥丸有困難 0 1 2 3 4 5 吃完飯或躺平時會咳嗽 0 1 2 3 4 5 呼吸困難或有窒息感 0 1 2 3 4 5 令人討厭的或困擾的咳嗽 0 1 2 3 4 5 喉嚨有異物感 0 1 2 3 4 5 胸痛、心灼熱感、消化不良、或胃酸上升 0 1 2 3 4 5 依症狀嚴重度區分:0分-無此問題;5分-此問題極嚴重參考文獻:Belafsky PC, Postma GN, Koufman JA.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Reflux Symptom Index (RSI). J Voice 2002; 16: 274–77.  延伸閱讀: 咖啡、甜食不是「火燒心」唯一凶手! 飯後2行為也NG 打嗝也與胃食道逆流有關! 防症狀加劇4習慣要躲開
-
2020-07-25 科別.皮膚
多汗、體臭好困擾 ,止汗劑和制臭劑該如何正確使用? 皮膚科醫師告訴你
您有多汗、體臭的困擾嗎?止汗劑和制臭劑又該怎麼用?為了解決難纏的體臭煩惱,食品藥物管理署邀請彰化基督教醫院皮膚科邱足滿醫師,為多汗者排憂解惑。汗水經皮膚表面細菌作用後,會產生獨特氣味 邱足滿醫師說明,人體的汗腺有大汗腺和小汗腺,小汗腺分布於全身,而手掌、臉部及腳底特別多,這種腺體的導管獨立開口於皮膚表面,成分99%是水,呈弱酸性,主要是透過排汗幫助調節體溫,然而皮膚表面細菌作用後會形成汗臭味;而大汗腺(又稱頂漿腺)主要分布在腋窩、肛門及陰部等部位,其導管開口於毛囊,汗液中含有蛋白質和脂肪酸,呈弱鹼性,經皮膚表面細菌作用後,會產生獨特氣味(費洛蒙)來吸引異性,但若味道令人不悅就會產生體臭。 小汗腺出汗是身體對熱的反應,情緒也會影響出汗;大汗腺是受到性腺和神經控制,在青春期之後才開始分泌,情緒激動時也會刺激大汗腺分泌,對於多汗的人來說,社交穿著會很困窘,如果是大汗腺分泌旺盛,加上細菌作用產生的體臭,就真的糗大了!止汗劑的最佳使用時機是「睡前」面對多汗困擾,許多人會使用止汗劑,最常見的是鋁鹽,透過在汗孔頂部形成凝膠來止汗,塗抹後不能馬上見效,需等待6-8小時。塗抹鋁鹽時要注意,人在睡覺時汗腺分泌會減少而保持乾燥,睡前是最佳的使用時機,而塗抹部位的皮膚,必須在完全乾爽的情況下,如果皮膚略帶水氣,可能會產生弱鹽酸而刺激皮膚,產生搔癢或乾燥粗糙的狀況。經過一個晚上作用,鋁鹽會在汗孔頂部形成凝膠狀物質,白天就不會出汗了,到了早上可用濕毛巾擦在使用部位,藉此減少止汗劑殘留與刺激性皮膚炎,日間出門流汗後就不用再補擦。若每晚重複使用,一週之後效果顯著的話,即可減少使用頻率,通常一週使用一次即可發揮止汗效果,但停用後就會逐漸回到原本的狀況。對於過敏體質、曾發生皮膚過敏、腋下有毛囊炎或傷口者不宜使用,以免發生刺激性皮膚炎。邱足滿醫師說明,止汗劑產品有水劑、乳劑、膏劑、噴霧或滾珠等劑型,越水性的劑型效果越好,越膏狀的劑型的使用舒適度越佳,濃度越高者效果越好,但對皮膚刺激的風險也越高。至於噴霧劑型使用時要避免吸入。制臭劑的作用原理?而制臭劑則是改變皮膚的化學性質,保持腋下不產生異味。許多除臭劑可以降低皮膚的酸鹼值,將皮膚環境變成對細菌較不利的弱酸性,阻止某些微生物繁殖;或含有抗菌成分抑制皮膚表面的菌叢,使其無法發酵而產生異味,藉此減少汗臭、體臭。某些制臭劑含有香料或稱體香劑,透過制臭劑的主要有效成分,並添加其他香味修飾體味,適合在出門前或運動後盥洗完、皮膚乾燥時使用。最後提醒消費者,止汗制臭劑只能抑制出汗或減少體臭,如果有大量出汗或嚴重體臭,應就醫治療。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07-17 科別.耳鼻喉
胸口灼熱、喉嚨卡卡,胃食道逆流惹禍?
胃食道逆流到底有多盛行?根據健保署就醫人數預估,平均每4人就曾有1人主訴有此症狀,而且近幾年來,人數還有上升的趨勢。臺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吳明賢表示,從臨床上來看,胃食道逆流也的確已經超越過去與胃酸相關的消化性潰瘍,成為現今腸胃科門診中很常見的疾病。胃食道逆流發生的原因為什麼會有胃食道逆流?顧名思義,是指原本應該在胃裡的胃酸消化液逆流跑到食道。吳明賢進一步解釋,簡單來說,在胃與食道中間有個賁門(下食道括約肌),應該呈現關閉狀態,但卻可能因為多重因素,導致它在不該開的時候打開,因而造成胃的內容物或胃酸跑到食道。不過,要產生胃食道逆流的現象,也必須符合幾項因素。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吳登強指出,首先胃酸要高,由於胃的酸鹼值為pH1左右,食道的酸鹼值則為pH3~4,兩者酸度差距將近1000倍,當1000倍的胃酸跑到食道,可想而知必定會造成損傷。食物則是導致胃酸過多的主要原因,如油脂類、巧克力、菸、酒、咖啡、酸性水果等。其次,賁門有沒有關好也是一大原因。至於造成關不好的原因,包括生理構造問題如老化導致括約肌鬆弛、食道裂孔疝氣、腹腔內壓力增加(如剛吃飽就趴睡、穿了緊身衣等)。吳登強說,當胃酸逆流時,人體是有機制能讓它緩和下來,如口水會將胃酸往下帶,食道也有蠕動波能將其往下帶,但當口水量不足、食道蠕動不好時,就會造成影響。胃食道逆流症狀與嚴重性胃食道逆流的症狀五花八門,但大部分的人都是典型的症狀(食道症狀)如胸口灼熱感,也就是俗稱的「火燒心」。吳明賢指出,這是最常見,也是病患求診的主要原因,不過,臨床上通常會先排除是否有心臟問題。但仍有少部分人屬於非典型症狀(食道外症狀)如喉嚨不舒服、咳嗽、氣喘發作,更嚴重時甚至會有吞嚥困難、蛀牙、牙周病、聲帶水腫或聲帶沙啞等表現。「一般來說,有些族群如男性、肥胖者、有代謝症候群、飲食不正常、壓力大、愛抽菸、酗酒的人等,都是胃食道逆流的高風險族群。」吳明賢指出,若從職業別來看,服務業從業人員或業務性質、司機等,會因工作需要而延誤正常三餐時間,或因為趕時間囫圇吞棗,情緒緊張壓力大等,都有可能加重症狀的產生。胃酸刺激食道,會發生癌變嗎?由於食道並不耐酸,若黏膜經年累月受到胃酸逆流的刺激,除了容易產生發炎、潰瘍等現象,有時食道上皮細胞受到胃酸破壞,久了之後便可能變性,造成「巴瑞特氏食道」,而這或許就是病變的開始,日後會增加罹患食道腺癌的機率。吳明賢認為,民眾也無須過度擔心,雖然西方報告顯示巴瑞特氏食道演變成食道癌的機率不低,但從臺灣本土個案來看,機率卻很低,會不會轉變成食道腺癌,還須視巴瑞特氏食道的長度、切片觀察有沒有細胞變性,通常若有細胞變性且長度超過3公分,危險性較大。胃食道逆流的診斷很多人會因為胃食道逆流症狀並不典型而不自知,甚至只有一點點不舒服就忍著,但當胃食道逆流造成生活上的影響,如打擾睡眠、喉嚨沙啞等,醫師建議要考慮就醫,進一步檢查以避免巴瑞特氏食道的產生。要診斷胃食道逆流,除了可以從症狀做初步診斷外,最立竿見影的工具則要靠胃鏡與X光,但胃鏡也只能排除有無惡性、潰瘍等器質性疾病的可能;X光的好處則可觀察胃酸逆流對食道是否造成影響,若進一步懷疑有食道癌變化,則需做病理切片來確診。如果照胃鏡後仍無法確定是否有胃食道逆流時,臨床上也會進一步透過食道功能檢查,包括食道壓力測試、24小時胃酸測試等,但通常9成以上的患者都可以靠著胃鏡檢查正確診斷。避免發作,生活飲食調整這樣做!◆三餐定時吃,餐餐7、8分飽。◆睡前2~3小時不進食。◆吃完東西不立刻躺下。◆不穿緊身衣服或束緊皮帶。◆床頭墊高15~20公分。◆戒菸、戒酒、減肥。胃食道逆流的治療一旦出現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時,必須調整生活飲食習慣,不過光靠這樣做,成功機率通常不大;吳明賢說,這些習慣畢竟都是經年累月的,比較簡單的方式可靠就醫治療,藥物治療的目標在於快速控制症狀、改善生活品質。胃食道逆流主因是胃酸過高所引起的,所以,必須藉助可調整胃酸的藥物如制酸劑、第二型組織胺受體拮抗劑、氫離子幫浦抑制劑、胃乳片等,讓胃酸沒有機會逆流,或者即使逆流了,酸度也會大減。目前最新的方式,是採用來自海藻萃取的藻膠酸,好處是會保護整個食道,效果類似胃乳。吳明賢提及,藻膠酸進入體內與胃酸混和後,會形成低密度的泡沫乳膠層,能漂浮於胃的上方靠近食道口的位置形成阻隔,阻擋胃的內容物與胃酸上流到食道,可保護黏膜不受胃酸刺激,這類藥物也經常合併上述三類藥物使用。特別的是,藻膠酸是在飯後食用,胃食道逆流通常都在飯後發生,服用後可形成保護膜,避免剛吃飽後逆流又發作,且能持續3、4個小時,作用快,只要短短3至5分鐘就能發揮效果。吳登強進一步補充,胃食道逆流的治療療程為2至4個月,一般建議療程結束後還是將藥物備在身邊,並視情況服用,因為胃食道逆流症狀雖然會好,卻不會斷根,只有極少數人須靠手術治療,但也不一定能根除疾病,可能仍需長期服藥。吃胃乳或咀嚼錠較好?吳登強和吳明賢兩位專家一致建議,胃乳的效果作用快,牙口不好者也可使用,缺點則是無法隨身攜帶,適合放在家中當成常備藥;而咀嚼片的好處是能夠隨身攜帶方便,應酬過後若不舒服可立即服用、緩解症狀,特別適合經常外食的上班族。★本文經《常春月刊》授權刊登,摘自常春月刊448期,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6-18 科別.泌尿腎臟
預防泌尿道感染!除了吃24顆蔓越莓,還要多吃這3種食物
氣候悶熱是泌尿道感染的好發時節,特別是女性,因為生理結構的關係,經常反覆感染。研究發現,蔓越莓含有特殊的營養素,稱為「A型鍵結原花青素」(俗稱「PACs」),這種營養素能夠抑制大腸桿菌的附著;同時能使尿液呈現酸性,降低尿液的pH值,抑制壞菌的生長。很多女性朋友會去買蔓越莓汁來喝,但不要買含糖的果汁,因為糖分反而會促使壞菌的生長,最好是直接吃蔓越莓或是喝無糖的蔓越莓原汁。 至於要喝多少的量?研究證實,想要預防泌尿道感染,每天至少要攝取36毫克的PACs,每一顆蔓越莓約有1.5毫克的PACs,所以,一天大概吃24顆蔓越莓,就可以達到36毫克的量。 除此之外,到底應該怎麼保養、補充哪些營養素,才能有效預防泌尿道反覆感染? 1、每天至少喝2500c.c.的水分排尿是身體將新陳代謝後的老廢棄物排出體外的重要管道,假使尿液太濃、味道太重、顏色太深、有憋尿的習慣等,停留在膀胱的細菌,很容易在泌尿道中繁殖;尿液太濃,也容易引起結石而阻塞泌尿道,造成發炎的可能。建議一般健康的人,每天至少喝2000~2500c.c.的水分,而且最好不要等口渴時才喝;或者可以想成每天排尿的次數不低於7次,這樣的排尿次數量,剛好是最適合你的飲水量。 2、補充適量益生菌益生菌可以幫助維持腸道內菌叢的生態,以及正常的酸鹼值,對腸道、免疫功能有益處外,許多研究報告也證實,益生菌對於泌尿道感染有幫助,可以減少陰道發炎、尿道發炎等狀況發生。 3、多食用抗發炎食物最推薦的是維生素C,因維生素C是一種強大的抗氧化、抗發炎物質,在面對感染時補充維生素C,可以協助身體對抗感染;同時也有研究發現,服用維生素C可以對尿液產生酸化的作用,進而減少尿液的細菌量。而維生素C普遍存在蔬果當中,水果以芭樂含量最多,蔬菜則是青椒含量最多,建議生吃,因為維生素C遇熱容易失去活性。 延伸閱讀: 天熱泌尿道易發炎! 4NG衛生習慣超多人都在做 泌尿道反覆感染與吃也有關! 4NG飲食習慣要戒掉
-
2020-06-01 新聞.健康知識+
一個吻就能交換8千萬隻細菌?身上的微生物如何影響性生活
【文、圖/摘自如果出版《少了微生物,我們連屁都放不出來》,作者馬庫斯.艾格特, 法蘭克.塔杜伊斯】親密關係的故事:細菌與性只要一個吻,一對伴侶之間就能交換大約八千萬隻細菌。這個事實是由一位荷蘭學者發現的,至於,當時得知這項研究的人是否因此改變親吻行為,或者受到怎樣的影響,可惜沒有文獻資料保留下來。這種大家沒預期到的微生物傳播,乍聽之下,讓人覺得相當噁心。但是從微生物學家的視角看來,這個至今尚未獲得充分研究的伴侶微生物交換,卻有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我自己觀察到,自從認識我太太以來,本人的牙齒健康改善了很多。這可能是因為,我嘴裡原本那些侵略性比較強的微生物,在跟她交換比較沒有那麼厲害的微生物之後,變溫和了。目前已經有更多證據顯示,我們的微生物組──也就是所有在我們身上與體內居住的微生物──具體影響著我們的健康情形與性生活,而醫師與微生物學家這才剛剛開始更深入了解人與微生物之間的親密關係。顯然,同居伴侶皮膚上的微生物群會有一部分完全相同。這個事實的確定性甚至高到加拿大學者能夠在某個研究中,以百分之八十六的準確度判斷出在參加者當中,誰和誰有伴侶關係。伴侶身上細菌族群相似度最高的地方在足部。一般認為在床上穿著襪子是不性感的,對這個事實是否有影響,現下還沒有人開始著手研究。女人大腿的奧祕值得注意的還有兩性之間的差異。女人皮膚上細菌的多樣性顯然遠遠超過男人。根據推測,最大的原因是女人皮膚的酸鹼值略高於男人。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在健康狀況下皮膚呈現弱酸性,決定的條件是油脂和汗液。一個略呈酸性的環境明顯是微生物覺得比較友善的生活空間。不過這還是無法解釋前述這個微生物學上的奧祕。而加拿大的生物學家也發現,女人大腿上的微生物群特別明顯有性別差異。而且這個特性的準確性很高,在檢驗受測者的性別時,如果是靠這個身體部分的細菌判斷,正確性可達到百分之百。在聚居密度排行榜上,人體的腸道和口腔高居冠軍和亞軍,第三名是陰道,排名還在皮膚之前。陰道是開放性的器官,陰唇剛好是微生物的入侵關口。一般情形下,一支由乳酸菌形成的防衛大軍會在青少年時期組建成軍,將不受歡迎的入侵者驅逐出境。為了殲滅敵對細菌,防衛菌群會製造出各種物質,例如過氧化氫,該物質最令人熟知的用途是頭髮漂白藥劑。如果防衛軍潰弱了,一種特別可惡的壞蛋就會對我們構成威脅,這便是可怕的「厭氧菌」(Anaerobier)。厭氧菌是不需要氧氣的細菌,在女性生殖器官裡可能會造成很多危害。在陰道裡帶頭作亂的通常是「加德納菌」(Gardnerella vaginalis),這個發音聽起來很可愛的名字跟它的殺傷力完全不成正比,妳會分泌異常、月經週期紊亂、發炎,甚至不孕,如果它在陰道內肆虐,後果就是這麼嚴重。科學家們也發現,當女性的陰道菌群出差錯時,愛滋病毒暴露後預防性投藥(HIV-Prophylaxe)的效果會明顯變差。而陰道菌群怎麼會陷入這種境地呢?使用抗生素有可能是錯亂的成因。這種救急的藥物治療雖然殺死了壞東西,卻也同時連累那些有防衛功能的無辜好菌乳酸菌。科學家最新識別出的另一種主要禍害是和男人發生無防護性行為。這裡指的並不是和固定男伴的無防護性行為,研究人員針對的是一夜情。有位從事這類研究的女性論述者稱這種性行為「對陰道的襲擊」,從而引發了一場文化論戰。這種措辭是有根據的,因為陰莖也許不像陰道一樣擁有那麼豐富的菌群聚居,但這個男性器官上同樣有微生物組,有自己獨有的微生物菌群,發生性行為時,這個菌群便會入侵女性的陰道。陰莖:一個不被理解的身體部位身為科學家,尤其是微生物學家,恐怕很容易失去魚水之歡的激情。他們可能會認為,性事以及伴隨而來的體液交換只不過是在交換數量龐大的微生物。射出的精液中,每毫升有一千萬隻細菌徜徉其中,而在每一毫升的陰道分泌物裡,甚至可以檢測出一億隻細菌。從研究人員的角度,實在很難決定到底下列何者比較迷人:女性陰道菌群在面對一夜情男伴時的猛烈自衛?還是親密伴侶間令人驚異的微生物一致性?在微生物學裡,陰莖是一個還未被充分理解的身體部位。雖然如此,我們確實知道一件事:沒有割包皮(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包皮環切手術)的男性,包皮裡藏匿的細菌數量遠遠大於有割包皮的男性。包皮裡聚集了微生物世界中所有想像得到的骯髒小伙子,只要輕輕一割,這些無惡不作的小壞蛋就會自動消失。檢驗結果告訴我們,某些特定細菌經常扮演迎接愛滋病毒的親善大使,男人若做了包皮環切手術,在免疫力低下時生病的風險便會降低百分之五十至六十,至少許多研究都這麼說。這在微生物學界是相當驚人的消息,因為一般來說,對微生物組採取的任何攻擊行動,都無可避免地帶來不良的後果,但是此舉卻剛好相反。
-
2020-05-17 科別.婦科
女性私密處分泌物量增加 跟吃的食物有關嗎?
Q:分泌物量增加,跟吃的食物有關?A:天氣漸熱,私密處容易因分泌物增加產生濕熱不適感,讓不少女性感到困擾。中醫師表示,愛吃生冷食物容易增加白帶分泌量,建議女性減少食用。冰冷飲料、冰淇淋、水梨、西瓜、苦瓜、蘆薈、葡萄柚、奇異果、火龍果、大白菜、生魚片等生冷食物,容易使主管體內水濕運化代謝的脾胃功能失調,加重體內濕氣,並下注陰部,造成大量白帶。如果私密處長期處於濕熱環境,容易孳生細菌並引發感染。急性陰道炎患者的白帶可能呈現黃色或綠色膿樣,常伴隨無力症狀;黴菌性陰道炎患者的白帶可能呈現豆腐渣樣或乳凝塊狀;滴蟲性陰道炎患者的白帶可能呈現偏黃膿樣,時有泡沫;淋病患者的白帶可能呈現黃膿狀。當陰道分泌物為膿狀、黃色,甚至帶血時,須懷疑可能由其他婦科疾病導致,因此須盡速就醫。許多女性出現泌尿道感染問題時,錯誤以肥皂、清潔液來洗淨私密處,或者盥洗陰道,但有可能因此改變陰道環境的酸鹼值,殺滅原先存在的好菌,使感染情形更加嚴重。要避免私密處濕熱與細菌感染,女性宜減少穿緊身褲、減少食用生冷食物,並透過多運動改善血液循環,以利排除體內多餘濕氣,改善陰道環境。諮詢專家/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吳宛容
-
2020-05-10 科別.牙科
口臭和口水分泌不足有關 牙醫教你一招檢測唾液量
母親節將至,子女要歡慶母親節的同時,也留意家中長輩的口腔健康。一名年約55歲的母親,兩個多月前感到口乾、嘴苦有異味,甚至補過的牙齒出現掉落現象,講話時連小孩都聞得到異味,但她以前並沒有口臭的問題,因而就醫。經牙醫診斷並詢問後,發現該母親因進入更年期,體內女性荷爾蒙的改變導致唾液分泌減少、口腔抗菌條件變差而造成口內異味。經修補牙齒、給予刺激唾液分泌藥物、按摩唾液線等方式下,該母親口乾、嘴中有異味的情況改善。收治該患者的台灣口腔照護協會理事長、開業牙醫師黃耀慧表示,熟齡者出現口乾、舌燥、嘴中有異味等情況,除了本身有口乾症、自體免疫疾病如修格蘭氏症候群、或高血壓等慢性病長期服藥者產生的副作用外,臨床上遇到的患者,比例最多為更年期女性所致,佔約半數、且多為50多歲女性為主。唾液分泌速率 女較低黃耀慧說,據國外研究顯示,同樣熟齡者來說,女性的唾液分泌速率較男性低,且荷爾蒙減少、降低的速度,也是女性快、男性較慢;有些女性不會察覺自身體內荷爾蒙的改變。而據2019年「歐洲醫藥科學期刊」研究指出,平均年齡56歲的女性,唾液分泌速率較45歲女性來得緩慢外,唾液的酸鹼值也較低;而唾液酸鹼值降低,易增加蛀牙與其他口腔疾病的發生。黃耀慧表示,因荷爾蒙改變所造成的口腔不適症狀,包含口乾、味覺改變、口內常有灼熱感(如口腔黏膜燒灼感)、味覺靈敏度降低、口腔內常感覺有異味(如苦味或金屬味)等,熟齡女性若有上述情況,就要留意可能是更年期所致。續發性蛀牙易產生另外,唾液減少容易導致牙齒出現狀況。黃耀慧說,唾液腺是容易被忽略的人體構造,正常身體每天應分泌1至1.5公升唾液來濕潤口腔。唾液的功用不只有助進食吞嚥,也具保護牙齒、牙齦、口腔黏膜、抗菌、酸鹼中和、牙齒再礦物化等功用,唾液若大量減少,會導致蛀牙發生、補牙後易脫落、或填補物旁邊也產生蛀牙等,也就是所謂的「續發性蛀牙」;且口腔不夠濕潤,也會造成口腔黏膜脆弱,不僅進食易磨破,也可能傷害黏膜下方神經、血管引發更多疾病。湯匙檢測唾液量黃耀慧說,可透過「湯匙檢測法」來簡單測試,民眾以金屬湯匙光滑的背面滑過舌頭,若感到卡卡、或黏在舌頭上,代表口腔內的唾液分泌過少。而想刺激唾液分泌,黃耀慧推薦幾個方式:包括漱口水、按摩臉部的耳下、顎下與舌下腺等三個唾液腺來刺激唾液分泌;而嚼食無糖口香糖,也可增加咀嚼與刺激唾液分泌;若情況較為嚴重者,則可能需使用刺激唾液分泌的藥物,但仍建議由牙醫師評估後再進行治療。
-
2020-05-08 新聞.用藥停看聽
吃藥會傷胃? 3個常見Q&A告訴你正確觀念
多數台灣民眾普遍仍存有「吃藥會傷胃,服用時一定要搭配吃胃藥」的想法,你也是嗎?其實不是服用所有藥品都會傷胃,而且胃藥種類很多,必須針對用藥原因或症狀選擇適當的藥品,藥害救濟基金強調,如果不當使用胃藥,不只無法達到保護胃的效果,還有可能和其他藥品發生交互作用,造成療效降低。Q1 是不是所有藥品都會傷胃呢?藥品不一定會傷胃,僅有少數藥品如阿斯匹靈等非固醇類消炎止痛劑(NSAIDs)藥品可能會引發腸胃不適的症狀,但絕大多數都是輕微的,或是在停藥之後就能改善,若是在醫師處方下使用,出現不適症狀時也立即向醫療人員反應,其實不需要太過擔心藥品傷胃的問題。 Q2吃西藥一定要配胃藥嗎?服藥時不建議特別搭配胃藥服用。胃藥通常指的是「制酸劑」,作用是中和胃酸,雖然少部分藥品可能有腸胃刺激或潰瘍的副作用,但這樣的症狀並非單純胃酸過多所導致,搭配胃藥的預防效果有限,反而可能引起藥品交互作用,甚至影響藥效,長期使用還可能影響胃內的酸鹼值,對健康反而有害。 不過因為每位病人身體情況不同,例如:胃潰瘍、嚴重傷病之類的加護病房病人,因為病情的需要,醫師仍會於處方中開立胃藥。如果依照醫囑必須併服胃藥時,建議先服用主要藥物,等藥物進入到體內二小時後再服用胃藥,避免藥物與胃藥產生交互作用,既能確保藥效又不傷胃。 Q3不當服用胃藥會怎麼樣嗎?有些人會認為,多服用胃藥(制酸劑)對身體不會有壞處,其實這是個錯誤的觀念。身體的胃酸是幫我們抵禦細菌的第一道防線,在長期服用胃藥的情況下,胃內酸鹼值持續升高,抑制細菌的效果會下降,細菌容易在腸內滋生,可能因此增加感染風險。胃藥中的鹽類可能產生腹瀉或便祕的副作用;另外,腎臟功能不好的人應該謹慎使用含鋁、含鎂胃藥。最後,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當發現不明原因的腹痛,或是服用胃藥一段時間疼痛沒改善,請儘速就醫檢查,及時正確診斷與治療!延伸閱讀: 吃藥後喝咖啡會影響藥效? 藥師解答疑惑 吃完藥馬上躺平? 2習慣恐造成食道潰瘍、損傷 
-
2020-05-02 科別.牙科
口水分泌少.易口臭蛀牙! 醫生教你愛牙4字訣預防
一名年約50歲的母親,面有難色跑到牙醫診所求診,自述近來口乾、嘴苦且有異味,使得小孩都不太跟她交談,讓她感到很沮喪。經牙醫師診斷發現,這位已經進入更年期初期的母親,是因體內賀爾蒙改變導致唾液分泌減少、口腔抗菌條件變差而造成口內異味。 唾液具有清潔抗菌、中和口腔酸鹼與修復口腔組織等保護功能,在口腔健康中扮演重要的把關角色,而透過咀嚼刺激分泌的唾液富含礦物質,能增加牙齒再礦物化作用,減低蛀牙的發生機率,但多數人常忽略唾液多寡與品質的重要性。 長期投身於促進國人口腔健康的台灣口腔照護協會理事長黃耀慧醫師指出,近來國外研究報告已經證實口腔健康與心肌梗塞、糖尿病與失智症等疾病有不可忽視的相關性,其中女性的口腔健康更是評估其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的重要條件,不可不慎。 黃耀慧表示,根據2019年「歐洲醫藥科學期刊」女性唾液分泌研究指出,平均年齡56歲的女性,其唾液分泌速率不僅較平均年齡45歲的女性來得緩慢,且唾液的酸鹼值也較低,而唾液的酸鹼值降低容易增加蛀牙與其他口腔疾病的發生率;「牙醫學期刊」中也有研究顯示,由於荷爾蒙改變,60歲的男性與女性相比,女性唾液的分泌速率較男性低,且女性口腔不適的症狀更為顯著,相關報告也指出50~60歲罹患口腔灼熱症候群(Burning mouth syndrome)的男女性比例為1:3。 由此可見,女性唾液的「質」與「量」會隨著年紀漸長而衰退。黃耀慧補充,荷爾蒙改變所造成的口腔不適症狀還包括口乾、吃乾燥食物覺得不舒服、口腔黏膜燒灼感、味覺靈敏度降低、口腔內經常感覺有苦味或金屬味;此外,唾液減少容易導致蛀牙發生,即便補牙後也會因口腔乾燥而容易脫落或是從填補物旁邊又蛀掉了,也就是「續發性蛀牙」,而口腔不夠濕潤也會造成口腔黏膜脆弱,不僅進食易磨破也可能傷害黏膜下方的神經、血管引發更多疾病。 自己可以評估口腔內的唾液多寡與口腔內的濕潤程度嗎?黃耀慧醫師分享簡易的「湯匙檢測法」:以金屬湯匙光滑的背面滑過舌頭,若是感到卡卡的或是黏在舌頭上就代表口腔內的唾液分泌過少。如有此徵兆建議先尋求牙醫師專業評估,同時從生活中的一些小動作刺激唾液分泌,包括嚼食無糖口香糖增加咀嚼與刺激唾液分泌的機會,以及按摩臉部耳下腺、顎下腺與舌下腺三大主要唾液腺的部位來刺激分泌唾液。關照自己的口腔健康,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實踐愛牙四字訣「檢、刷、線、嚼」:一、定期進行口腔「檢」查二、早晚使用含氟牙膏「刷」牙三、每天使用牙「線」(棒)四、吃完、喝完「嚼」無糖口香糖或使用含氟漱口水,幫助預防蛀牙。 延伸閱讀: 天天刷牙還是有口臭? 日常6原因都會造成你口氣差 長期便秘會引口臭! 拚命刷牙不夠,還要做到4習慣
-
2020-04-28 科別.牙科
更年期婦女口乾舌燥唾液少「蛀牙增」 醫師教護齒秘訣
女性朋友邁入更年期唾液分泌減少,當心蛀牙率增加!新北市近日有一名年約50歲的母親向牙醫師求診,面有難色地表示近來口乾嘴苦且有異味,連自己的小孩都因此不太與她交談,讓她感到沮喪;經牙醫師診斷發現這位已經進入更年期初期的母親,因體內荷爾蒙改變導致唾液分泌減少、口腔抗菌條件變差造成口內異味。醫師特別提醒,更年期婦女不要忽視口腔不適的症狀,更不要輕忽唾液減少對於口腔健康的影響,因為口腔健康與全身健康以及生活品質,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不容小覷。女性年齡漸長唾液「質」、「量」衰 埋下疾病風險「牙醫學期刊」中研究顯示,由於荷爾蒙改變,60歲的男性與女性相比,女性唾液的分泌速率較男性低,且女性口腔不適的症狀更為顯著,長期投身於促進國人口腔健康的台灣口腔照護協會理事長黃耀慧醫師說明,也有相關研究報告發現,50~60歲罹患口腔灼熱症候群的男女性比例為1:3。由此可見,女性唾液的「質」與「量」會隨著年紀漸長而衰退,所以更年期的女性們更要加強口腔照護、留意口腔不適症狀,及早發現才能避免口腔疾病危及全身健康。荷爾蒙改變所造成的口腔不適症狀還包括口乾、吃乾燥食物覺得不舒服、口腔黏膜燒灼感、味覺靈敏度降低、口腔內苦味或金屬味增加。黃耀慧醫師提醒,唾液減少容易導致蛀牙發生,即便補牙後,也會因口腔乾燥而容易脫落或是從填補物旁邊又蛀掉了,也就是所謂的「續發性蛀牙」;口腔不夠濕潤也會造成口腔黏膜脆弱,不僅進食易磨破可能傷害黏膜下方的神經、血管引發更多疾病。唾液中和酸鹼、修復護口腔 咀嚼刺激減低蛀牙率黃耀慧醫師指出,根據2019年「歐洲醫藥科學期刊」女性唾液分泌研究指出,平均年齡56歲的女性,其唾液分泌速率不僅較平均年齡45歲的女性來得緩慢,且唾液的酸鹼值也較低,而唾液的酸鹼值降低,容易增加蛀牙與其他口腔疾病的發生率。唾液具有清潔抗菌、中和口腔酸鹼與修復口腔組織等保護功能,在口腔健康中扮演重要的把關角色,而透過咀嚼刺激分泌的唾液富含礦物質,能增加牙齒再礦物化作用,減低蛀牙發生機率,近日倫敦國王學院發表的實證醫學文獻也已證實,嚼食無糖口香糖可降低28%蛀牙發生率,但國人常忽略唾液多寡與品質的重要性。唾液多寡檢測DIY 嚼一嚼、按一按刺激唾液生成黃耀慧醫師分享簡易「湯匙檢測法」,可用來評估口腔內的唾液多寡與口腔內的濕潤程度。以金屬湯匙光滑的背面滑過舌頭,若是感到卡卡的或是黏在舌頭上,就代表口腔內的唾液分泌過少。如有此徵兆建議先尋求牙醫師專業評估,同時從生活中的一些小動作刺激唾液分泌,包括嚼食無糖口香糖增加咀嚼與刺激唾液分泌的機會,以及按摩臉部耳下腺、顎下腺與舌下腺三大主要唾液腺的部位來刺激分泌唾液。懷孕媽媽鈣質易流失唾液偏酸 也須留意牙口健康不僅更年期的媽媽要留心口腔不適,其實多數曾生產過的媽媽們都有在懷孕時,經歷過牙齦紅腫發炎的經驗,坊間也常用「生一個孩子掉一顆牙齒」來強調懷孕時牙齒照護的重要。黃耀慧醫師說明,一篇以研究懷孕婦女與同年齡、相似教育程度未懷孕婦女唾液中生物化學特性的研究論文顯示,懷孕時期的婦女鈣質顯著較低且口腔內非刺激產生的唾液較偏酸性,孕婦口內經過刺激產生的唾液則偏中性,意謂待產期間靜止狀態的口腔環境較有利於蛀牙的形成,所以準媽媽們除了定期口腔檢查外,也可以透過按摩唾液腺或嚼食無糖口香糖的方式刺激唾液分泌,中和口中酸性。天天愛牙四守則 媽媽們愛自已擁抱自信生活黃耀慧醫師鼓勵女性與媽媽們無論忙於家務或是工作都不要忘記關照自己的口腔健康,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實踐愛牙四字訣「檢、刷、線、嚼」:一、定期進行口腔「檢」查;二、早晚使用含氟牙膏「刷」牙;三、每天使用牙「線」(棒);四、吃完、喝完「嚼」無糖口香糖或使用含氟漱口水,幫助預防蛀牙,而透過按摩唾液腺、嚼食無糖口香糖等方式刺激唾液分泌,也能保持口腔健康,為全身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石,用自信健康的生理狀態迎接屬於自己的「女力」新生活!
-
2020-03-30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酒精、漂白水、二氧化氯差在哪?專家一次解答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COVID-19(新冠肺炎、武漢肺炎)全球疫情快速擴散,防疫物資相當難以取得,口罩有實名制限制囤積,因此有需要仍然有機會取得。可是,消毒雙手與接觸物體的酒精卻一罐難求!雖然漂白水價格低效用也好,但質地鹼性極強,頻繁接觸皮膚容易造成腐蝕傷害。因此,如何在酒精與漂白水間,找到效用良好、可替代消毒的用品,所有人都非常關心。 普力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葉志長說,維持健康很重要方式,就是隨持保持雙手乾淨。洗手是成本比較低,效果也比較好的方式,但是不是每個地方都能夠靠洗手來防疫,像是想要清潔桌面、鍵盤、滑鼠等雙手經常觸碰的物體表面,就只能使用清潔消毒液體,包含:酒精、漂白水、二氧化氯液體都是經常使用的物品。葉志長進一步解釋,酒精有很強的脫水作用,可以快速奪走細胞水分,讓細菌與部分病毒瞬間脫水死亡,達到消毒目的。不過酒精濃度在75%才能有最好的消毒作用,因95%純酒精揮發速度太快,病菌沒消除完就消散,酒精濃度不足則效力不夠。另外,雙手太常用酒精的話,皮膚細胞也會因脫水更容易有疾病風險。另外,常用來清潔消毒的漂白水(次氯酸鈉),具有相當強的氧化反應,能破壞細菌病毒結構,達到殺死病毒的目的。但漂白水酸鹼值都在弱鹼或強鹼(PH值9至12),不能用在人體皮膚,只能用在環境清潔。如果頻繁用在手上,有可能對皮膚造成侵蝕傷害,而且揮發的氯氣如果吸到呼吸道,容易傷害黏膜與肺部。葉志長指出,不同於上述2種液態消毒產品的作用原理,二氧化氯主要是透過奪取細菌或病毒的電子,來破壞微生物結構而使其死亡。而二氧化氯的酸鹼質是中性(PH值7),皮膚接觸幾乎不會有傷害,可以放心用在環境任何角落,也不需要擔心侵蝕傷害的負面影響,比較能放心使用。不同消毒用品各有優缺點,例如:酒精比較能用於皮膚,但比例不對成效大打折;漂白水雖然成本低,但調配與清潔時,雙手不斷接觸,很容易發生傷害;二氧化氯雖然酸鹼中性,消毒效果也好,但分子結構不利於保存,只要曬到太陽或存放時間一久,消毒成效也就明顯降低。目前市面上已經有二氧化氯錠劑產品,需要時才取出與水調和,平時則是乾燥保存。錠劑產品最大好處就是容易存放,與液體產品相比,可大幅縮減保存空間。此外,也因為乾燥存放產品活性不容易受到破壞,需要時再取出調配,消毒效率就能一直保持穩定。葉志長強調,錠劑產品另一項好處,也就是方便攜帶與環保。液態產品因為占空間,需要消耗大量運輸成本,碳排放也就跟著增加,二氧化氯錠劑產品因體積小,運輸就很方便。除相對非常環保外,也方便緊急運送到任何地方,只要當地出現龐大不可預知的災難,需要大量消毒產品,二氧化氯錠劑就能立刻送達。葉志長特別提到,在汶川大地震與海地大地震時,都需要大量環境消毒,但當地交通相當不方便,二氧化氯錠劑此時就發揮功能。救助團體直接從台灣帶去,協助當地衛生維護,就有相當好的成效,但如果是液體二氧化氯產品恐怕很難做到。對一般民眾而言,在家準備二氧化氯錠劑,也能面對生活不時之需。葉志長提醒,使用二氧化氯錠劑,1顆錠劑調配1公升清水,等待3分鐘完成作用後,就可以使用在環境消毒,例如:住家地板、桌面、鍵盤、滑鼠、廚房器具等。如果1顆錠劑調配2公升清水,可以用在洗衣機、洗碗機、冰箱、冷凍櫃等的消毒,每個人可以按照需求,調配出所適合的濃度並用於居家環境消毒。(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冠狀病毒會在物體表面殘留多久? 一張圖告訴你生存時間 防疫宅在家近視度數飆! 眼科醫曝防高度近視2關鍵
-
2020-02-18 橘世代.健康橘
胃食道逆流好發哪個年紀?學6招有效不復發
「喝咖啡,吃甜食,讓你胃食道逆流嗎?」胃食道逆流是許多人都不陌生的疾病,有時候吃完飯或是喝完咖啡,一陣嘔酸、灼熱感湧上胸口,知道又是這疾病在作祟了。醫師表示,造成胃食道逆流的原因很多且複雜,除了藥物治療外,透過飲食、生活的調整,才能減少胃食道逆流復發的機會。振興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黃信閎表示,胃食道逆流典型的症狀為胃酸逆流、口酸、口苦、上腹痛、噁心以及胸口灼熱,也是俗稱的火燒心;除此之外,也會出現非典型的症狀,胸痛、胸悶、氣喘、咳嗽、喉嚨不適或喉嚨痛、聲音沙啞,甚至牙齒酸蝕的症狀。胃食道逆流的原因主要是下食道括約肌異常,原本食道和胃連接處的下食道括約肌可阻擋食物回流,當肌肉功能衰退、因為進食吞嚥時,該處肌肉短暫放鬆時就會有胃食道逆流的風險。另外,當胃排空的速度變慢、肥胖導致腹壓升高,也會讓胃部內容物逆流。但台北榮總內科部部主任侯明志表示,胃食道逆流也可能患者出現典型症狀卻完全找不出原因,有些人在做了許多檢查後發現本身對酸敏感,因此儘管酸鹼值測試不酸,仍有不適的症狀;也可能是因為自律神經導致不時覺得有「東西」逆流。至於胃食道逆流多集中於「橘世代」,侯明志認為可能因為這個年齡層的民眾,食道長期受到酸的侵蝕,或是因為使用久了像橡皮筋一般彈性疲乏、鬆了,而越容易有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另外,這個年齡層也可能因多為中廣身材,腹壓較大而導致。●減少胃食道逆流復發1.減重2.戒菸酒、咖啡、茶、辛辣刺激與甜食3.避免穿著過緊的衣褲4.避免睡前2至3小時進食5.睡時床頭抬高15至20公分6.多做腹式呼吸資料來源/黃信閎、柯富揚【熟齡飲食這樣吃↘↘↘】。體型纖瘦內臟脂肪仍過高? 醫師:這樣吃動有助減少隱形殺手。如何吃得營養又美味 哈佛大學建議「餐盤這樣放」。打破迷思! 吃太清淡反而容易衰老無力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1-20 養生.聰明飲食
不只讓食品顏值加分 專家告訴你為何色素真有存在的必要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色素不是僅僅為了改變食品的顏色而已,還有各種功用,包括:美化食品色澤、保持食品色澤、使產品標準化、增加營養價值、增加產品辨識度等等。現今從豆干、蜜餞等傳統食品,到甜點、飲料,都無法避免色素的存在,但隨著消費者健康意識的抬頭,越來越多人希望日常食品能夠訴求越少添加物越好,但你有想過嗎?當零食、蛋糕、飲料這些食品沒有了我們所認知的顏色,而僅有食材的原色,你想吃它的慾望是否會降低呢?大多數消費者選購食品時會講究色、香、味俱全,在香跟味之前,印入眼簾的「顏色」就是食品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因此許多廠商為了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慾望,可能會額外添加人工或天然色素以改變食品的顏色,讓顏值更加分!但除了美觀之外,其實添加色素還有其它你沒想到的功用喔!為什麼食品需要染色?天然的原色不好嗎?「若是今天你走進商店,發現馬卡龍都沒有顏色,你會有什麼想法?」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兼任副教授許庭禎認為,為了符合消費者的期待與需求,業者無可避免會添加色素!此外,色素可不是僅僅為了改變顏色而已,於不同食品中添加不同的色素,各有不同的功用!包括:1、美化食品色澤:改變、改善食品的顏色,以增加商品價值。2、保持食品色澤:某些食材在加工、保存的過程中,會受到高溫、光線、空氣、酸鹼值等因素之影響,而使得天然的顏色褪色或改變。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榮譽特聘教授周志輝舉例,綠色的抹茶粉在高溫烘焙過後,顏色會變得黯淡,因此透過添加色素,可以讓顏色更接近消費者認知的「抹茶綠」。而目前最常被用來調整抹茶食品顏色的色素則為「黃色4號+藍色1號」或「梔子藍+番紅花」。3、產品標準化:為了使產品色澤均一,添加色素可以使之標準化。許庭禎舉例,有些醬油每一批釀出來的顏色不一樣,透過添加焦糖色素,便可將顏色調整至同一色澤。4、增加食品營養價值:某些天然色素,除了能夠改變食品顏色,同時也可以達到特定功效的目的。例如「葉黃素」除了身為色素、可以呈現橘黃色,也是組成視網膜和黃斑部的重要物質,對於神經系統傳導也有幫助。5、增加產品辨識:為使消費者能夠辨別產品不同口味,例如一次陳列多種口味的馬卡龍。或是確保食用的正確性,如藥錠。色素不只來自人工製造,天然提取的色素市場越來越大目前食用色素主要可分為以「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所管理的「著色劑」以及以「天然食用色素衛生標準」所管理的「天然色素」。其中,法定的著色劑目前共有35種,為了限制用量、使用範圍而列於食品添加物中管理,包括「焦糖色素」、「核黃素」、「金」等等,其中有8種以煤焦油製成的「人工合成色素」,分別是紅色6號、紅色7號、紅色40號、黃色4號、黃色5號、綠色3號、藍色1號、藍色2號。而目前法定的「天然色素」則有46種,是從植物,動物和微生物中,以水、乙醇、植物油等溶劑萃取出來,常見的天然色素包括花青素、藍莓色素、胭脂紅、可可色素等等。總的來說,天然色素相較於人工合成色素來說,成分單純、色調也較為自然,因此有越來越多業者因應追求天然的趨勢而轉而採用天然色素。色素功用多,但只有規定准用的色素才能使用!台灣對於食品添加物的管理是採「正面表列」原則,意指在「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表中所列出的才能使用,且須針對特定產品使用。但未列於表中的食品添加物,並不代表一定對人體有食安風險!根據規定,若業者認為該添加物有使用的必要性,且無其他合法添加物可代替,可備妥資料提出「增列」食品添加物的申請,包括各國法規標準及准用情形、安全性試驗資料等,主管機關會審核評估後才增列,因此消費者倒是不用擔心色素的食用安全性問題。隨意添加色素,小心觸法!盤點台灣過去多起違規使用色素之案例,除了不小心將合法色素添加於「准許使用範圍」之外的產品、使用限量超標、有使用卻沒有標示等等,過往也曾發生有些不肖業者,為了提高商品價值,反而違法添加非食用級的工業色素!色素只要合法使用,不必過度排斥!雖然有業者因為不了解食品法規而使用不當或者違法添加非食用級色素,但大部分的食品中所含的色素仍在合法使用範圍內,且目前能夠使用於食品中的色素,在合法的使用限量下就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因此不必過度排斥!周志輝認為,以吸引消費者的購買慾望來說,色素有保持美觀、色澤、保色的功能,因此有其添加的必要性。近年來在健康風潮下,天然色素也開始廣泛興起,不僅能夠滿足調色的需求,又能保持成分的天然!雖然仍有消費者完全不想攝取過多色素,但同時也需要了解,食品的天然原色並非都是漂亮、鮮豔的,要能接受芋頭麵包就是沒那麼紫、草莓果醬不那麼紅,這樣才能推動業者減少使用色素!長久以來,坊間常見對於色素有各種負面評價,包括人工色素會引發兒童過動症、甚至致癌等等,只是當民眾對色素的使用都不了解時,又該如何判斷真偽?這才是《食力》製作本次專題「過動、致癌,千錯萬錯都是色素的錯,是真的嗎?」最主要的原因,就讓我們為你解析!延伸閱讀▶爸媽一定要看!吃了添加色素的糖果,真的會讓小孩過動嗎?▶食用色素會致癌?考量實際攝取量,你其實不用這麼怕!▶食用色素是怎麼提取出來的?為什麼都用數字命名?(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1-15 科別.牙科
壞菌增 狂蛀牙 都因口腔生態失衡
近年研究發現,蛀牙與口腔細菌生態失衡有關,如果不耐酸、不產酸的好菌變少,容易導致蛀牙相關細菌增加、反覆蛀牙。牙醫建議從飲食、潔牙、使用氟化物、定期看診等習慣,改善口腔菌叢,才能避免蛀牙補了又蛀,蛀了又補的惡性循環。壞菌多 口腔偏酸易蛀牙兒童牙科醫學會日前舉辦學術研討會,開業牙科醫師黃仲民發表口腔中的菌相與蛀牙的相關性。黃仲民表示,過去有學者找10種不同的口腔細菌,按照健康人的好菌壞菌比率,其中一個培養皿加入葡萄糖,觀察糖分對口腔細菌生態的影響,結果發現加糖會使酸鹼值持續降低,表示口腔會明顯酸化,好菌大幅減少。黃仲民說,口腔中有多種細菌共生,包括不容易產生酸性物質也不耐酸的好菌,以及容易生酸並造成蛀牙的壞菌,而蛀牙和糖分高度相關,就是因為有壞菌代謝糖分產生的大量酸性物質。這些酸性物質也會回頭來影響牙齒當中的細菌生態,減少好菌勢力,增強壞菌的比率,導致口腔整體環境偏酸,成為容易蛀牙的環境。黃仲民表示,過去治療蛀牙,只把牙齒蛀後的坑洞補起來,卻忽略改善口腔菌相的重要性,結果補了又蛀,蛀了再補,無法根本解決。黃仲民提醒,口腔菌相生態主要與飲食習慣、清潔習慣有關,如果飲食中高糖食物、黏牙食物的比例高,就容易滋生壞菌,例如糖果、養樂多、餅乾等,都是容易增加口中壞菌的食物。要維持口中菌相在不易蛀牙的平衡狀態,黃仲民建議,三餐吃飯時間和次數固定,每餐進食盡量不要超過半小時,以減少口中充滿食物與牙齒接觸的時間。含氟牙膏 睡前刷牙幫手另外,每天至少刷牙兩次,其中一次一定要在睡前,而且要用含氟牙膏。黃仲民說,氟化物可以影響嗜糖細菌的代謝,減少酸的產生,用含氟牙膏刷完牙,把泡沫吐掉之後,可以不需要再漱口,預防蛀牙的效果更好。
-
2020-01-14 新聞.健康知識+
習慣用嘴巴呼吸? 錯誤方式不僅讓你累還可能減壽命
人體是由數十億個細胞所組成,每個細胞都需要攝取足夠的氧氣,有了充足的能量,進行相互分工合作,才能維持生命;一旦呼吸的能力及效率變差,對於身體的健康,就會產生負面且深遠的影響。台灣整合口腔矯正醫學會理事長、牙醫診所院長趙哲暘說明,雖然呼吸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但每個人的呼吸方法,可不一定完全正確。如果用錯誤的呼吸方式,會慢慢地導致身體缺氧,因而出現「慢性缺氧症候群」,隨時隨地都容易感到勞累,且常頭昏腦脹,動不動就身體痠痛、肌肉僵硬等,最終造成身體病痛一大堆。錯誤1:用肚子呼吸包括肥胖者、上班族、姿勢不良的人,最容易用肚子來呼吸,舉例來說,坐姿呈現彎腰駝背的人,肺部不容易正常起伏,吸不到空氣的結果,加上頭部重心往前,位於耳垂後方的胸鎖乳突肌,會收縮來維持頭部的姿勢,但也會造成吸氣時,將胸部的肋骨及肋間肌往上拉,反而導致腹部壓力喪失,當橫隔膜鬆弛時,肺部不容易呼吸,就會導致被迫用肚子來呼吸。錯誤2:用嘴巴呼吸如果從小愛挑軟的食物吃,口部咀嚼功能受限,臉部會發育出比較狹窄的臉型,連帶影響鼻腔的結構,當鼻道狹窄就不容易呼吸,可能會不自覺的改用嘴巴呼吸。或是許多老人家也會因為缺乏咀嚼,加上35歲後都有鈣質流失的問題,臉部結構變得狹窄,同樣也會影響鼻腔的呼吸功能,也可能用嘴巴代替呼吸。一般來說,肥胖者容易睡覺打鼾,但許多老人家瘦弱,仍然有咽喉下垂、打鼾現象,這些都是用嘴巴呼吸的癥兆。趙哲暘指出,若是以口呼吸的錯誤方式,影響全身健康不容小覷,目前有學術研究討論到,這可能是導致腺樣體肥大的原因,最後堵塞後鼻腔,引發鼻竇炎、中耳炎或是氣管炎。當鼻子功能不佳,容易增加鼻過敏與鼻塞的症狀,最終也可能造成戽斗或暴牙臉型,口乾舌燥則會導致口腔內酸鹼值降低,也是容易出現牙周疾病與大量蛀牙的關鍵原因;此外,髒空氣直接進入肺部,容易引起吸入性肺炎、感冒,也可能造成胃腸脹氣,而若病菌入侵扁桃腺的話,還可能造成擾人的異位性皮膚炎等自體免疫等疾病。根據目前醫學研究證實,習慣用嘴巴及用肚子呼吸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相較於一般人,罹患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肺炎的風險多了2~3倍;發生中風、癌症的機率多2~5倍;增加攝護腺肥大的風險提高2~6倍。整體而言,壽命更會少活20年之多。正確的呼吸方式,其實操作方法很簡單,想像一下跑步的時候,腹部緊實、屁股夾緊的感覺,胸部起伏變得劇烈,呼吸深且量大。趙哲暘建議,首先,上半身挺直,頭部擺正,腹部內收、屁股夾緊,腹內壓自然提高,此時橫膈膜會往下降,讓肺部活動空間變大,以獲得最大的肺活量,才會有良好的呼吸效率。呼吸時,胸部與腹部是幾乎沒有明顯起伏的,透過橫隔膜往下、往上,來獲得肺活量的增加;只有在運動時,胸部才會有較大的起伏。 延伸閱讀: 嘴破不一定是火氣大 可能是免疫系統出問題 空氣品質拉警報! 常吃3類食物養出乾淨肺  
-
2020-01-06 養生.聰明飲食
優酪乳何時喝最好?哪些人、情況或藥物不能喝優酪乳?
優酪乳不僅能補充每日所需的乳製品攝取量,也能幫助腸道有好菌相,不過,專家提醒,喝優酪乳有「眉角」,最好飯後30分鐘喝,效果最好。民眾於國健署健康九九網站中的「疑問醫答」提問,盼能了解幼兒是否適合喝優酪乳,怎麼喝才正確。對此,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馬瑞杉提醒,一般而言,一歲以內的寶寶並不建議喝優酪乳。一歲以內寶寶不宜喝馬瑞杉說,優酪乳是由鮮乳發酵而成,蛋白質分子較大,不利於一歲以內的寶寶消化吸收。因為一歲的寶寶胃腸道系統發育尚未完善,胃黏膜屏障並不健全,胃酸、胃蛋白酶活性較低,加上優酪乳經過酸化加工,酸鹼值(pH)較低,進入胃腸道後,可能破壞嬰幼兒的胃腸黏膜,影響消化及吸收。嬰幼兒胃腸道的微生物菌群處於不穩定階段,甚至可能因飲用優酪乳引起嗜酸乳桿菌群攝入過多,導致腸道中原有的微生物菌群生態平衡失調,從而引發腸道疾病。空腹喝也會減弱效果針對可以喝優酪乳的大朋友、小朋友,馬瑞杉建議,盡量避免空腹時飲用,否則優酪乳所含的乳酸菌易被胃酸殺死,因為空腹時胃內的酸度大,pH值大約是2,不適合乳酸菌生長,即使喝了,保健作用也會大大減弱。馬瑞杉認為,喝優酪乳最好時機,一般會是喝飯後30分鐘到二個小時胃液被稀釋,胃內的酸鹼度較適合乳酸菌生長,因此效果較佳。但切記喝完優酪乳後得及時刷牙,優酪乳中的某些菌種及酸性物質對牙齒有一定的損害。不宜和氯黴素等藥併用優酪乳雖可和很多食物搭配食用,但馬瑞杉提醒,應避免和香腸、臘肉、熱狗等加工肉品一起食用,因為加工肉品中的亞硝酸鹽,可能會與優酪乳中的「胺」形成致癌物「亞硝胺」,也不宜和氯黴素、紅黴素藥物等併用,因為這些藥物會殺死或破壞優酪乳中的乳酸菌而影響其效用。
-
2020-01-03 養生.聰明飲食
打生長激素?這個部位不能吃?解析雞肉傳言5大問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要避免雞肉的食安問題,可盡量選購商業化生產、具有屠宰衛生檢查合格標誌的雞肉;並在買回家後注意保存及處理過程,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且將雞肉完全煮熟。從早期雞肉含生長激素的謠言、不時有驗出雞肉抗生素超標的新聞,到近年來人人聞之色變的禽流感,還有「雞肉的X個部位不能吃」、「千萬別水洗生雞肉」等網路文章,在在讓民眾對食用雞肉存有疑慮;究竟如何安心吃雞肉?《食力》在此一次說清楚!第1問:這幾年常常傳出禽流感,吃雞肉會不會有危險?台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陳億乘說,雞隻要進入屠宰場時,一定要養雞場提供合格獸醫師所開的家禽健康證明,而屠宰場也會由政府派駐的駐場獸醫師檢查雞隻內臟,若發現有異常的雞隻屠體便會將其排除,避免病死雞流入市面;因此,陳億乘認為,「如果是經過合法的屠宰場,應該是可以相信它(雞肉)的安全性。」。農委會也在農產品食安專區網頁中說明,禽流感病毒於環境中極不穩定,易受溫度、酸鹼值、滲透壓及濕度等因素影響而失去活性,如70℃以上高溫便可殺死禽流感病毒;因此只要將雞肉完全煮熟,並徹底清洗有碰觸到生雞肉的器具、雙手,避免生熟食交互污染,即可避免食物中存在禽流感病毒。第2問:雞肉含生長激素,會讓兒童提早發育?陳億乘表示,「生長賀爾蒙不可能加在飼料裡給它(雞隻)吃。」若要施打生長激素,一定要一隻一隻雞分別注射,而這不但有管理上的難度,「其實雞很膽小,你這樣一隻一隻去打,對他來講是一個stress(壓力),可能打下去它就死掉了」;另一方面,「1c.c.生長賀爾蒙就要上千塊,一隻白肉雞才1百多塊。」使用上也不符合經濟效益。因此,陳億乘非常肯定,「(打)生長賀爾蒙這種事情絕對是不可能的。」那麼白肉雞為什麼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上市呢?「第一個就是因為它的基因好,讓它長得特別快」陳億乘說道,透過傳統育種改良,其實白肉雞的生長速度原本就比一般土雞來得快。「第二個就是,以往我們農村在養雞的話,都是剩菜剩飯丟(餵)啊、米粒丟(餵)啊,營養需求不是很充足。」但現在科學家對白肉雞在不同階段的營養需求調查非常透徹,清楚了解該如何讓雞隻獲得應有的營養。再加上現代養雞設備及環境良好,因此才能夠在短時間內達到上市規格。第3問:雞肉含有抗生素,最好少吃?陳億乘說明,在肉雞飼養初期,一般會在飼料或水中給予抗生素以避免雞隻生病,「我們人都會生病,雞當然也會病,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一定會給他一些藥物,這是很正常的。」而到飼養後期基本上都不會給予抗生素,以讓雞隻有時間能將抗生素代謝掉,避免藥物殘留超標。同時,農政單位也會至肉雞場進行抽驗,確認肉雞場是否有遵守安全停藥期。但「所謂的有色雞種,可能會比較麻煩一點。」陳億乘解釋,「因為一般我們現在所使用的這些藥物,大概都是以白肉雞作為實驗的對象,但有色雞種對藥物的代謝率比白肉雞來得慢,例如烏骨雞(的代謝率)就很慢。」再加上烏骨雞有「啄糞」的特性,會再度吃進原本已排出的抗生素,因此較難掌控停藥期。不過只要選擇來自合格養雞場、屠宰場的雞肉,即可將風險降低。第4問:雞脖子、雞屁股、雞皮與內臟容易堆積毒素、病菌,所以不能吃?網路上流傳「吃雞肉必須小心的五大部位」說法,表示雞屁股、雞脖子、雞皮、肺泡、內臟含有大量毒素、病菌,要民眾避免食用。對此,陳億乘說,「細菌我覺得如果煮熟都不是問題。」而一般認為會含有毒素、病菌的淋巴結及肺泡,本來就必須依屠宰作業規範移除,一般民眾也較難接觸到。陳億乘說,抗生素、重金屬或其他環境污染物最容易堆積在臟器及淋巴系統,「肝臟是一定的,重金屬的污染最優先的就是肝臟。」不過一般來說「如果是商業化、現代化密閉設備的飼養,它(雞隻)不太會碰到這些污染物。」他認為,白肉雞飼養期間短、飼料也很固定,用藥更不容易出問題,他的研究團隊曾檢驗白肉雞肝臟,也僅有少數樣本驗出極為微量的抗生素、重金屬殘留,但都符合標準在合法範圍之內。「現在比較擔心的是所謂的放山雞,雖然它有飼料,但有時候就是讓它自己到處去吃,那飼養的土地環境裡面到底有什麼東西?」陳億乘表示,就他所知,白肉雞的內臟一般不會流出市面,而是拿去製成寵物飼料;因此一般市面上販售的雞隻內臟主要都是來自有色雞種。不過,「現在如果是一般大廠的有色雞種的話,我想也不會有這些個(毒素)問題,因為他們也都是商業化、現代化設備的飼養。」「如果以按照規定在飼養的廠商或業者來說,其實這些疑慮是非常非常小的。」陳億乘說。消費者可以藉由購買商業化生產、具有屠宰衛生檢查合格標誌的雞肉,來避免毒素、抗生素殘留的問題;如果較不確定雞隻來源或找不到屠檢標誌,則可以避免食用內臟,以及雞屁股或雞脖子等淋巴較多的部位。另外,陳億乘也表示,食用雞脖子時,因其淋巴多位於皮下,也可以透過將皮去除的方式來降低食用疑慮。第5問:聽說用清水洗生雞肉會容易食物中毒?一般民眾都有在烹調前先用水清洗生雞肉的習慣,但英國食品標準署(Food Standards Agency)在其網站上呼籲民眾不要這麼做,因為水花噴濺可能會將生雞肉上的彎曲桿菌(campylobacter)散播到其他地方,民眾若不小心吃下細菌便可能生病。英國食品標準署建議民眾遵守以下4點守則來避免食物中毒:(1)將肉品存放在冰箱下層,避免血水污染到其他食物(2)不要清洗生雞肉,以免水花噴濺導致細菌散播(3)處理完生雞肉後徹底清洗雙手及砧板、菜刀等廚具,避免交叉污染(4)將雞肉徹底煮熟,確保沒有血水及粉紅色肉塊中央畜產會驗證組組長邱錦英也說,其實只要確實經過加熱,洗不洗生肉並不會影響衛生條件,但如果為了料理美觀等原因而一定要清洗生肉的話,就要避免水花噴濺到其他食材、器具,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以降低食物中毒的機率。延伸閱讀▶台灣人有多愛吃雞?2015年平均每人吃31公斤!▶咕咕雞的短暫生命 從來沒有碰過生長激素!▶咕咕雞的獻身:你還以為溫體尚青?▶剖析咕咕雞: 雞排原來對雞肉產業這麼重要!(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19-12-23 科別.牙科
甜甜黏牙的湯圓 是口腔蛀牙壞菌最愛的食物
冬至吃湯圓,但小心湯圓黏牙,也是蛀牙壞菌最愛的食物。近年牙醫研究發現蛀牙與口腔細菌生態失衡有關,如果不耐酸、不產酸的好菌變少,容易導致蛀牙相關細菌增加、反覆蛀牙。牙醫建議從飲食、潔牙、使用氟化物、定期看診等習慣,改善口腔菌叢,才能避免蛀牙補了又蛀,蛀了又補的惡性循環。兒童牙科醫學會今舉辦學術研討會,會中由夢奇地牙醫診所兒童牙科主治醫師黃仲民發表口腔中的菌相與蛀牙的相關性。黃仲民表示,過去有學者找10種不同的口腔細菌,按照健康人的好菌壞菌比率,其中一個培養皿加入葡萄糖,觀察糖分對口腔細菌生態的影響,結果發現加糖會使酸鹼值持續降低,表示口腔會明顯酸化,好菌大幅減少。黃仲民說,口腔中有多種細菌共生,包括不容易產生酸性物質也不耐酸的好菌,以及容易生酸並造成蛀牙的壞菌,而蛀牙和糖分高度相關,就是因為有壞菌代謝糖份產生的大量酸性物質。這些酸性物質也會回過頭來影響牙齒當中的細菌生態,減少好菌的勢力,增強壞菌的比例,導致口腔整體環境偏酸,成為容易蛀牙的環境。黃仲民表示,過去治療蛀牙,只是把牙齒蛀後的坑洞補起來,卻忽略改善口腔菌相的重要性,結果補了又蛀,蛀了再補,無法根本解決。黃仲民提醒,口腔菌相生態主要與飲食習慣、清潔習慣有關,如果飲食中高糖食物、黏牙食物的比例高,就容易滋生壞菌,例如糖果、養樂多、餅乾等,都是容易增加口中壞菌的食物,兒童一天內喝奶次數若超過五次,口腔環境也很容易變為酸性。要維持口中菌相在不易蛀牙的平衡狀態,黃仲民建議,三餐吃飯時間和次數固定,每餐進食儘量不要超過半小時,以減少口中充滿食物與牙齒接觸的時間。另外建議每天至少刷牙兩次,其中一次一定要在睡前,而且要用含氟牙膏。黃仲民說,氟化物可以影響嗜糖細菌的代謝,減少酸的產生,用含氟牙膏刷完牙,把泡沫吐掉之後,可以不需要再漱口,預防蛀牙的效果更好。
-
2019-12-11 養生.抗老養生
上了年紀吃軟食物是理所當然?這樣練口腔肌肉防老後失能
身體要多動,已經不是新知識;但一般人往往忽略,如果「口腔」少動,會引發什麼?醫學上有「廢用症候群」(disuse syndrome)之稱,描述因不活動而導致身體多重系統惡化。引發的原因不只是骨骼、肌肉的退化,牙醫師提醒,廢用的第一步,往往是從口腔周圍肌肉退化開始!台北市陽光牙醫診所院長黃明裕表示,廢用症候群患者多半攝取的營養和社會參與不足,症狀雖然涵蓋全身,但「口腔照護決定我們的生活品質」,包含吞嚥、說話、美觀等功能,尤其是咀嚼能力,如果牙口不佳,就會直接影響進食和溝通的意願。黃明裕常利用休假時間,前往偏鄉義診,又有「俠醫」之稱,多年前開始推動到宅醫療,每週都到中高齡長輩家中協助看牙,就發現不少因口腔功能退化,陸續影響全身健康的案例。40歲後牙周病罹患率增,多咀嚼防失智「我今年58歲,也會覺得牙齦有點痠,因為牙齦萎縮,牙根露出來。」黃明裕認為,牙齒狀態會顯露年齡,即使身為牙醫,也會面臨牙齦萎縮等正常老化現象。他觀察40歲以後的患者,「牙周病」罹患率會增高,由於牙周病屬於慢性疾病,多半因為過去對口腔清潔不注重,尤其年長者的眼睛或手部肌肉功能較弱,很難做到徹底清潔。黃明裕強調,「50歲後要開始訓練跟吞嚥咀嚼有關的肌肉」,如果牙齒顧得好,但是周邊肌肉無力也不行,如咀嚼肌、頰肌、口輪肌、舌下肌肉群和上縮咽肌等,都會慢慢退化。他形容,「就像年輕跑百米、跑馬拉松都沒問題,老了就沒辦法,但可以延緩症狀。」訓練口腔肌肉的方法在於「多咀嚼」,牽涉到骨頭、關節、舌下肌群,另一方面,咀嚼可以刺激大腦「G細胞」,增進認知功能,進一步預防失智。他說,日本人提倡「一口飯咀嚼30下」不無道理,過程中釋放一種組織胺,使得中樞產生飽足感,不至於吃下過量食物。缺一顆牙改變平衡,牙口好才能長壽當口腔照顧不良,如蛀牙或牙周疾病,嚴重時必須拔牙,最顯而易見的就是「缺牙」問題,咬合不良影響到咀嚼和吞嚥,「這是日積月累而來的,愈早注重口腔清潔衛生,就能避免這些問題,能夠不要拔牙、留住牙齒最好。」他說。很多人以為「牙齒有那麼多顆,少1、2顆沒關係」,黃明裕指出,只要缺1顆牙,整個咀嚼功能就會受影響,咬合是兩側顎關節平衡,當單側咬久了,會影響顳顎關節,會愈掉愈多顆,使得牙齒排列跟著移動。他提出個案佐證,目前收治3位超過100歲以上的患者,共通點是幾乎沒有缺牙,「老先生牙齒都很好,牙口好,才有辦法長壽,高齡健康從口腔開始。」用鼻胃管也得刷牙,當心口水分泌不足黃明裕提醒,當年紀增長,唾液腺功能也會退化,引起「乾口」的問題,會讓細菌容易孳生,破壞牙齒和牙周。許多患者口水分泌不足,他評估主要原因並非「老化」,而是服用很多失智、精神、高血壓藥物等,副作用就是「抑制口水分泌」,引起乾口,加上嘴巴又不常動,容易孳生細菌,引來蛀牙、牙周病問題。即使患者使用鼻胃管,口腔還是會產生大量細菌,和正常人一樣要清潔,因此,他耳提面命提醒照顧者,要讓患者「多喝水」保持口腔濕潤,也要幫患者「刷牙」,而不是用棉花擦拭就好了。黃明裕強調,「咀嚼」和清潔同等重要!咀嚼時可以讓唾液腺接收到訊息,刺激口水分泌。由於吃進醣類澱粉等食物,經過口腔細菌分解,產生酸性物質,造成齲齒,口水就是很好的中和劑,可以抑制細菌,讓酸蝕的作用緩解。口腔肌肉運動,練習發音「ㄆ、ㄊ、ㄎ」黃明裕分析進食的過程,就是口腔各種組織的協作結果。首先口唇要能閉合,吞嚥時舌頭要頂住上顎,另外,舌根上方的軟顎,吞嚥的時候要能遮住鼻腔,讓整個口腔密閉,也就是3要素缺一不可:嘴巴能閉、舌頭能頂、軟顎能上提。他說明,要讓口腔內部肌肉更靈活運動,可運用來自日本的「健口操」,多練習發3個氣音:ㄆ、ㄊ、ㄎ,分別訓練不同部位:「ㄆ」是口唇,「ㄊ」是舌頭,「ㄎ」是軟顎。另外,別認為長輩吃「軟質」或「流質」食物是理所當然,反而不利咀嚼和吞嚥的機會,平時需「有意識」地練習,如多吃堅果類等具有咬勁的食物,維持咀嚼肌的適當機能。刷牙掌握「輕、慢、弧度小」,避免傷害牙根要維持牙齒和牙周健康,也得搭配「正確」清潔方法。黃明裕指出,刷牙重點並非愈用力愈乾淨,最好使用軟毛牙刷,力道「要輕,要慢,弧度要小」。許多人牙齦萎縮,露出來的牙根為牙骨質,較為脆弱,不像牙冠是堅硬的牙釉質,如果太用力刷牙就很容易讓牙根損傷。他建議,每次吃完東西後,先漱口或喝水,緩衝酸鹼值後再刷牙;每半年定期做口腔健康檢查,畢竟牙口問題,預防遠勝於治療,也是維持老後生活品質的關鍵。原文:最被忽略的運動!醫師:50後這樣練口腔肌肉,預防老後失能
-
2019-12-01 癌症.抗癌新知
正確癌知識:先治療、後輔療
資訊爆炸時代,想獲取正確的癌症知識成為挑戰。專家提醒,癌友應以正規治療為優先,再輔以具實證的營養、運動、睡眠、及靈療,才能真正抗癌。重要的是預防勝於治療,以胃癌為例,高危險族群定期接受胃鏡檢查,有助發現早期病灶並即時切除,降低後期化放療之苦。癌症為我國十大死因第一位,為陪伴民眾防癌抗癌,滄洲教育基金會與聯合報合辦「癌知識360度」講座,由台安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葉秉威、北醫公衛系教授韓柏檉與滄洲教育基金會健康顧問林楷雄同台分享全面性的抗癌新知。葉秉威透過MAI肯狄科研影像團隊的人體地圖虛擬實境(VR)模擬影像,引領聽眾從窺探消化道系統,並了解胃鏡檢查的重要性。講座內容豐富,不只吸引熟齡族、癌症患者參與,也有年輕人帶著爸爸媽媽前來,現場座無虛席。滄洲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陳治明、中美生醫董事長林本源與夫人均全程參與。葉秉威:胃鏡檢查 早期發現很重要胃鏡檢查為何重要?葉秉威表示,胃癌早期悄無聲息,晚期才會有腹痛、黑便、體重變輕、胃口變差等明顯症狀,因此多數癌友首次診斷太晚,難靠開刀切乾淨,需再倚賴化放療、標靶治療或免疫療法等輔助,但成效目前仍有限。若能發現早期胃癌並盡速用內視鏡切除,幾乎都能痊癒,且微創手術後的隔天可正常進食,預後和生活品質皆佳,「而胃鏡就是發現早期胃癌的最佳檢查工具。」建議幽門桿菌感染者與具胃癌家族史的人,皆應定期接受胃鏡篩檢。葉秉威提醒,幽門桿菌感染雖八成無症狀,但100%會引起慢性胃炎,增加罹患胃癌風險,「若先接受抗生素治療,有機會遠離癌變。」另外,戒菸酒、控制體重、多吃蔬果、少碰燒烤、培養使用公筷母匙習慣等,也能預防胃癌找上門。韓柏檉:自療五字訣 身心都要兼顧韓柏檉以癌友身分,分享抗癌經驗。他2008年確診肝癌並開刀,未料又復發並轉移至肺部,接受化療及吃標靶藥約一年半。但在藥物強攻下,他的白血球幾乎未掉,因為除了接受治療,他也做「自療」,也就是自我療癒。韓柏檉說,他將自己實踐的自療歸納為五個字:「心、動、吃、睡、靈」,簡單來說就是調整情緒,可透過靜坐冥想以調心,避免陷入錯誤思緒;而運動可疏通經絡,也能讓自己更開心。加強活力的方法,則是每天喝一杯蔬果汁,並多吃五穀雜糧、彩虹及黑白食物,能預防便祕達到「進出」平衡。另,好好睡覺也是重要功課,若睡前還在為事煩惱,壓力會害交感神經難平衡,「要睡好覺就要學會放下。」最後則是安頓靈魂。韓柏檉認為,85%的疾病和壓力、憂傷、恐懼、怨恨等負面情緒有關,這皆會化為心毒,不快樂當然會生病。所以想治好病,應學會認錯、宣洩及感恩,「當我跟太太道歉後,淚流了下來,全身卻也輕鬆多了。」林楷雄:正規治療優先 偏方切勿信多數癌友認真抗癌,卻也有患者希冀偏方。滄洲教育基金會健康顧問林楷雄說,他日前執行全台癌友訪問計畫期間就發現有癌友在喝小蘇打,甚至認真驗尿液的PH酸鹼值,認為PH值達11就能成功抗癌,「但這恐怕先鹼中毒了。」林楷雄指出,網路讓資訊搜尋便捷,卻也讓謠言竄流,加上癌友會害怕癌症治療的副作用,一旦癌知識匱乏,就容易誤信偏方或神奇產品,反而放棄正規治療。「內容愈強調非謠言,愈可能就是謠言。」林楷雄強調,癌友應以醫師治療為優先,再進行其他輔療。例如化療易沒胃口,但營養不良會使免疫功能下降,建議每天需多補充20%的熱量。此時營養品是好選擇,但選購前要看清楚營養成分,避開會影響凝血功能的紅花籽油。要注意的是,有人會選喝牛肉湯,但紅肉含較高的鐵質,對癌症治療易打折扣。林楷雄說,若無營養補充品的選擇,建議多選白肉為主,例如改喝魚湯。除了補充高蛋白,蔬菜也要多吃,避免便祕讓發炎反應增加。為導正似是而非的謠言,滄洲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林宜琳說,基金會建構「癌知識」網站,投入大量人力整理文獻資料,並製作深入淺出的懶人包,讓民眾能在此找到正確癌知識,「讓抗癌除了醫師治療,也能將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上。」
-
2019-11-28 新聞.健康知識+
健檢報告有看沒懂?這樣看懂你的尿液檢查報告寫什麼
每年的健康檢查報告、醫院就診的檢查數據單,常常讓你有看沒有懂嗎?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聽見你的聲音了,將陸續彙整檢查報告所代表的意義,以及導致異常的可能情況或原因,讓你看懂你的檢查報告寫什麼?!尿液檢查報告LIST一、 比重(Sp.Gr):成年人尿液比重正常值為1.005~1.025(1.030)可評估飲水習慣、腎臟濃縮能力(腎小管再吸收、濃縮功能之指標)、稀釋作用。(A)低比重尿 1.030:見於糖尿病、脫水、嘔吐、心臟衰竭、腎病症候群等。二、 酸鹼值(PH值):正常酸鹼值5.0-7.5(8)(A)8:見於細菌感染、發炎、腎功能不良、服用利尿劑等。三、 白血球(LEUKOCYTE):正常數值陰性(-)正常為陰性,若呈現陽性表示可能為泌尿道感染四、 亞硝酸鹽(NITRITE):正常數值陰性(-)測定泌尿道系統是否細菌感染;饑餓狀態、大量食用維他命C會出現偽陽性。五、 蛋白質(PROTEIN):正常數值陰性(-)觀察腎臟機能重要指標,正常為陰性,(A)生理性蛋白尿:激烈運動(運動過量)、過度疲勞、冷水浴過久(暴露於寒冷環境下)、攝取高蛋白質食物、壓力、服用阿司匹林。(B) 姿勢性蛋白尿:因站立時間過長,腎臟血管受到壓迫導致。(C) 病理性蛋白尿:腎小球病變、澱粉樣變性病、腎病症候群、糖尿病性腎病變、高燒、妊娠毒血症。六、 尿糖(GLUCOSE):正常數值陰性(-)正常為陰性(-),若出現陽性( )可能為糖尿病、荷爾蒙失調、肝病、藥物治療、懷孕、胰臟炎、肝病變、甲狀腺疾病、腎小管功能障礙等。七、 酮尿(KETONE):正常數值陰性(-)正常為陰性(-),酮體為體內脂肪代謝不完全產物,若為陽性(+)可能原因包括:糖尿病、饑餓(禁食)、發燒、長期腹瀉、嘔吐、甲狀腺機能亢進、懷孕、高蛋白飲食、劇烈運動等。